韩愈《送董邵南序》(精选3篇)
在平日的学习中,许多人都接触过很多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文言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送董邵南序》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作品原文
送董邵南序1
燕赵2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3。董生举进士4,屡不得志于有司5,怀抱利器6,郁郁适兹土7。吾知其必有合8也。董生勉乎9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10,苟慕义强11仁者皆爱惜焉。矧12燕赵之士出乎其性13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14,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15?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16。董生勉乎哉17!
吾因子有所感18矣。为我吊望诸君19之墓,而观于20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21乎?为我谢22曰:“明天子在上23,可以出而仕24矣。”
词语注释
1、董邵南,寿州安丰(今安徽寿县)人。河北,指黄河以北的燕赵地区。
2、燕、赵:借指的河北一带。
3、慷慨悲歌之士:用悲壮的歌声抒发内心悲愤的人,多指有抱负而不得施展的人。
4、董生:董先生,指董邵南。举:考中的意思。
5、有司:这里是指礼部主管考试的官。
6、利器:锐利的武器,这里比喻杰出的才能。
7、郁郁适兹土:忧郁地到那个地方去。意思是董生想去燕赵地区谋职。适,到……去。兹,这。兹土,指燕赵之地,当时受地方割据势力统治。
8、有合:有所遇合,指受到赏识和重用。
9、乎:语气词,啊。
10、夫以子之不遇时:像你这样不走运的人。
11、慕义强(qiǎng)仁者: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
12、矧(shěn):何况。
13、出乎其性:(仰慕正义)来自他们的本性。
14、风俗与化移易:风俗随着教化而改变。与,跟随。易,改变。
15、吾恶(wū)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的风气跟古时说得有什么不同呢?恶,怎么。
16、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姑且凭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聊:姑且。卜:测验、判断。
17、勉:勉励,鼓励,努力做的意思。乎:语气词,可解释为“啊”。
18、感:感想,觉出。
19、望诸君:即战国时燕国名将乐毅,后因政治失意,离燕至赵,赵封他为望诸君。望诸,古泽名,在河南东北部,又称“孟诸”。
20、于:介词,在。
21、屠狗者:凡指高渐离一类埋没在草野的志士。高渐离,荆轲的朋友,他的职业是屠狗。荆轲死后,他也曾行刺秦始皇,失败后被杀。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战国时燕国有以屠狗为业的义士,这里泛指隐于市廛暂不得志的侠义之士。
22、谢:告诉。
23、天子:皇帝,唐宪宗李纯。
24、出而仕:出来做官。
原文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白话译文
燕赵之地古来就有许多用悲壮的歌声抒发内心悲愤的人。董先生来长安应进士科考试,连续多年不被主考官赏识,空有学识才干,忧郁地到(河北)这个地方去。我知道您一定会有所遇合受到赏识的。董先生要努力啊。
说起来像您这样不走运的,如果是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珍惜的,更何况燕赵之士出于他们的本性呢!可我曾听说风气随着教化而改变,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说的有什么不同呢?姑且凭您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董先生要努力啊。
我由您的事有所感想。请替我凭吊望诸君的墓,并且留心观察一下当地的集市,还有过去(像高渐离一类)屠狗的人吗?替我向他们致意:“当今圣上英明,赶快出来做官为国效力吧。”
创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年间,安徽寿县的董邵南到长安应进士举,屡试不弟,准备投靠河北的藩镇。韩愈一直主张全国“大一统”,反对地方分裂主义。董与韩交谊甚厚,知董“怀抱利器”,往投河北,“必有合”然而这对韩来讲,是一种“从贼”;可董又“不得志于有司”,也正由于此,韩提笔写下了这篇有名的赠序。
作品鉴赏
文章一上来就先赞美河北“多感慨慷慨悲歌之士”;接着即叙述董生“怀抱利器”而“不得志于有关部门”,因而要到河北去,“我知道他一定有合的”,这很有点为董生预贺的味道。
文章表面上一直是送董生游河北。首段先说此行一定“有合”,是陪笔。在赞美河北时有意识地埋伏了一个“古”字。作者特意在“古”字后面用了一个“称”,使“古”隐藏其中,不那么引人注目。“古称”云云,即历史上如何如何。历史上说,“燕赵多感慨悲歌之士”,现在或许还是那样,或许已不是那样了。后文用一个“然”突转,将笔锋从“古称”移向现实,现实怎样,不言而喻了。由此可见,文章写“古”正是为了衬“今”,为下文写“今”蓄势。
第二段指出古今风俗不同,故此行未必“有合”,虽不明说而主旨已露。当时的藩镇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竞引豪杰相助。董生到河北去,“合”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他将会受到藩镇的重用。果如此,这也证明了“现在”的`燕赵“不不同于古人所说”,作者没有明确回答这个问题,只是含蓄感慨说:董先生要努力啊。这里应当是“好自为的”研究,鼓励他们不可以“从贼”的。
第三段借用乐毅和高渐离之事,喻示董邵南生不逢时,请替我凭吊一下望诸君(乐毅)的墓,是提醒董生应妥善处理他和唐王朝的关系。作者借原燕国大将乐毅被迫逃到赵国去的故事,来暗示董生。“为我吊望诸君之墓”,是提醒董生应妥善处理他和唐王朝的关系。还进一步照应前面的“古”字,委托他到燕市上去看看还有没有高渐离那样的“屠狗者”;如果有的话,就劝其入朝廷效忠。连河北的“屠狗者”都要劝他入朝,则对董生投奔河北依附藩镇之举所抱态度也就不言而喻了。
此外,全文在赞扬董生“隐居行义”的同时,也对“刺史不能荐”表示遗憾。这位董生隐居了一段时间,大约不安于“天子不闻名声,爵禄不及门”的现状,终于主动出山了,选择了去河北投靠藩镇。对于董生的“郁郁不得志”,韩愈自然是抱有一定的同情的。
全文措辞深婉,意在言外,虽仅百余字,但一波三折,起伏跌宕。虽是一篇送行的文章,但送之正是为了留之,微情妙旨,全寄于笔墨之外。
作者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号昌黎,世称韩昌黎,因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唐朝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称。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 屡不得志于有司, 怀抱利器, 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 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 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而观于其市, 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 可以出而仕矣。”
单从文学鉴赏角度来看, 这篇序文虽然篇幅短小但却精致巧妙, 层次递进, 文笔流畅, 人情味极浓。其行文更是跌宕顿挫, 开阖自如;其笔法灵动飘逸, 变化多姿;其表意含蓄深婉, 曲尽其妙, 堪称短篇中别具一格的佳作。诚如《古文观止》所评:“文仅百余字, 而有无限开阖, 无限变化, 无限含蓄。短章圣手!”韩愈本人被赞为“文起八代之衰”, 由此亦可略见一斑。而本文将着重从另一个角度即其表面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政治性“微言大义”来对这篇序文做一番简要的解析。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所面临的一个突出的政治问题便是藩镇割据。藩镇节度使往往拥兵自重, 自署官吏, 俨然已成为与中央朝廷相对立的独立王国。据《新唐书·藩镇传》记载:
安、史乱天下, 至肃宗大难略平, 君臣皆幸安, 故瓜分河北地, 付授叛将, 护养孽萌, 以成祸根。乱人乘之, 遂擅署吏, 以赋税自私, 不朝献于廷。效战国, 肱髀相依, 以土地传子孙, 胁百姓, 加锯其颈, 利怵逆污, 遂使其人自视犹羌狄然。一寇死, 一贼生, 讫唐亡百馀年, 卒不为王土。
自天宝十四年 (755) 年“安史之乱”以后, 藩镇割据就成为唐代的一大祸害, 并且一直伴随至唐王朝灭亡。“安史之乱”被平定后, 安史余部还保存着相当大的势力, 昏庸的唐代宗为求得暂时的苟安, “故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 在平叛过程中, 唐王朝对内地掌兵的节度也多加节度使的称号。因此, 经过“安史之乱”后, “方镇相望于内地, 大者连州十余, 小者犹兼三、四”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藩镇割据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很大危害。它们各拥强兵, “虽奉事朝廷而不用其令, 官爵、甲兵、租赋、刑杀皆自专之。”甚至节度使的职位也往往父死子继, 或部下拥立, 唐中央只能事后追认, 不能更改。他们各霸一方, 专横拔扈“喜则连横而叛之, 怒则以力而相并, ”给整个社会和广大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在对待藩镇的态度上, 韩愈是坚决站在中央集权一边, 力主削藩平叛的。在《张中永传后叙》中, 他热情赞颂了顽强抵御安史叛军, 以死报国的张巡、许远、南霎云等人, 揭露了那些“弃城图存者”, “擅强兵坐而观者。”他说张巡、许远、南霏云等守一城, 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 战百万日滋之师, 蔽遮江淮, 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 其谁之功也。当是时, 弃城而图存者, 不可一二数;擅强兵而坐观者, 相环也。”热情的赞颂, 愤怒的谴责, 洋溢于字里行间。在《潮州刺史谢上表》中, 他指出“天宝之后, 政治少懈, 文致来优, 武剋不刚, 孽臣奸隶, 蠢居其处, 摇毒自防, 外顺内悖, 父死子代, 以祖以孙, 如直诸侯, 自擅其地, 不贡不朝, 六七十年”。正是因为韩愈对藩镇割据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所以他对藩镇的叛乱是力主平定的。淮西吴元济叛乱后, 朝廷大臣中多数人都主张故容妥协, 认为朝廷无力平叛。但韩愈却上书主张平叛, 他指出淮西“以三小州残弊困剧之余, 而当天下之余力, 其破败可立而待也。”他还进一步指出:“然未可知者, 在陛下断与不断耳。夫兵不多不足以胜, 必胜之师必在速成。兵多而战不速, 则所费必广。两界之间, 疆场之上, 日相攻劫, 必有杀伤。”要求皇帝不要迷惑于那些主和者, 下决心平叛。而且必须迅速, 如果旷日持久, 则将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后来, 韩愈又亲自参加了平定淮西之乱, 在平叛中, 积极出谋划策, 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因功擢为刑部侍郎。
由上不难看出韩愈是坚决拥护中央集权, 反对藩镇割据的。然而董邵南所去的“燕赵之地”正是势力最为强大的“河北三镇”所在地。在序文开首韩愈称“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 而董邵南又“怀抱利器, 郁郁适兹土”, 所以说“吾知其必有合也”从这段可以看出韩愈似乎是很支持董邵南去藩镇的。然而到第二段, 韩愈又笔锋一转写道“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 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其言外之意很明显, 今天的“河北之地”已不同于古“燕赵之地”, 古“燕赵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而今“河北之地”却是飞扬跋扈, 性如豺狼的藩镇节度使。今昔不同, 对比显然, 其实又何用“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韩愈在前两段末都以“董生勉乎哉!”作结, 用在第一段末包含的似乎多是劝勉之意, 而用在第二段末读起来感觉更多的倒是劝诫之意了。在第三段, 韩愈不再谈论燕赵的今昔。宕开一笔, 托董生到河北后为他办两件事:第一件,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望诸君是乐毅的封号。乐毅为燕国立下破齐大功, 但因燕王听信谗言, 被迫逃亡到赵国并死在那里。韩愈让董生凭吊乐毅, 正是要他反躬自省:乐毅尚且如此, 你董邵南在今天的藩镇幕府中能有什么好命运呢?第二件, 替我“观于其市”, 看看“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日:“明天子在上, 可以出而仕矣。”韩愈在这里以昔时没有得到燕王重用的那些身怀利器的“狗屠”来代指当今那些深居“燕赵”而被埋没的人才。并希望借董邵南之口劝他们能够离开藩镇, 出来为朝廷, 为“明天子”效力。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和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易移,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之有所感也。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注释】①有司:这里指主持进士考试的礼部官。
②利器:比喻杰出的才能。
③兹土:当时河朔三镇幽州、成德、魏博,都自置官吏,割据而不受朝廷节制。
④强仁:勉力为仁。⑤矧:何况。
⑥望诸君:即乐毅。
⑦屠狗者:这里泛指不得志的豪侠义士。
一
1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董生举进士⑵郁郁适兹土()
⑶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⑷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19.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夫以子之不遇时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①皆爱惜焉②因以为号焉
C.①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②倩女之靧面
D.①可以出而仕矣②溪深而.鱼肥
20.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⑴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⑵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2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见解和主张?(2分)
参考答案
18.(1)推荐;选用(2)往,到(3)怎么(4)祭拜(4分,每词1分)
19.B(2分)(A①认为②因为B①②语气助词C①代词②助词,的D①表承接,然后②表递进,而且)
20.①自古就说燕、赵一带有很多慷慨激昂的`豪侠义士。(2分)②姑且以你此行去证实吧。(2分)
21.表达了对董邵南处境的同情,反对他去河北(1分)表达了作者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割据的主张(1分)。
二
1、据要求填写原文句子。
1)点明董邵南游河北缘由的句子是
2)作者直接慰勉董邵南的句子是
3)作者是怎样巧妙地提行董盛不要误入歧途的?
2、首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文中两次出现“董生勉乎哉!”,其作用是什么?
4、结尾一句“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所表达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5、韩愈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
2)董生勉乎哉!
3)然吾尝闻风俗与化易移,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2、统领全文。
3、提醒董生深思、警惕。(意思对即可)
4、反对藩镇割据,力劝董生能够维护国家的统一。(意思对即可)
5、针对董生怀才不遇,要去燕赵谋职的情况,写此赠言,是要他珍惜自己才能为国效力。(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燕赵一带自古就称说多有慷慨重义、悲壮高歌的豪杰之士。董生参加进士考试,接连几次未被主考官录取而不得志,怀抱着杰出的才能,心情忧郁地想去燕赵地区(谋职)。我料知他此去一定会有所遇合,(受到赏识)。董生努力吧!
像你这样不走运,即使一般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同情爱惜你的,更何况燕赵一带豪杰之士的仰慕仁义是出自他们的本性呢!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的,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的风气跟古时说的有什么不同呢?姑且通过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董生努力吧!
我因为你的这次前往而产生一些感想。请替我凭吊一下望诸君(乐毅)的墓,并且到那里的集市上去看看,还有像过去的屠狗者一类的埋没在草野的志士吗?替我向他们致意说:“有圣明的天子在上面当政,可以出来做官(为国家效力)了!”
赏析
【韩愈《送董邵南序》】推荐阅读:
韩愈名言佳句06-14
韩愈古诗09-14
《山石》韩愈唐诗鉴赏06-05
读韩愈作品有感07-04
晚春韩愈古诗赏析07-08
韩愈读书的古诗11-02
韩愈属什么生肖11-11
《湘中》韩愈唐诗鉴赏02-28
韩愈《劝学篇》全文06-01
晚春韩愈原文及翻译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