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创新

2024-08-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古诗教学创新

古诗教学创新 篇1

在古诗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民主互动、自主创新的学习氛围,运用演画、改写等方式,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一.画演古诗,交流创意,古诗的特点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副田园风光图。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一副美妙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像,需要形象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鉴于小学生的能力水平问题,在实际教学操作中,我就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思考,边讨论: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己见,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

例如,我在教学古诗《独坐敬亭山》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两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抒一词,争执不已。有的认为应该画一座山,天空空荡荡的没有一丝云彩:有的却认为应该有且只有一片云在远处飘荡;有的则认为天上没有任何的云啦,鸟啦。因为这些东西都“远去了”,都“飘走了”,从孩子的表现来看,这些争论很令我吃惊。他们已经能用自己的见解理解古诗了,更可贵的是,他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又如:《舟夜书所见》这首古诗时,我要求孩子们找到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孩子们凭着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找出了“月”,“渔灯”,“孤光”“一点莹”,“风簇浪”“满河星”。在这时我发现了问题,就是“月”“一点莹”,“满河星”

这三个景物词都有误。于是我就叫孩子们在认真的读一读诗,想想当时的情景,同时我又叫他们模拟当时的场景。很快问题得到了妥善的解决。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进教材中的部分古诗有一定的故事内容,可表演性强,让学生把古诗编成一个故事,学生则能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意,充实内容。

古诗教学创新 篇2

一、当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思想方面的问题。

很多高中语文教师都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这些老教师在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且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严重,因此很少在教学过程中对其进行创新,使学生在学习时,仍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学习古诗文,虽然也会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但却不能体现当代教育思想,不利于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提升[1]。

(二)教学手段方面的问题。

当前一些高中的语文教师在讲解古诗文时,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的理解情况也不能较为全面的掌握,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需要高中语文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学习主体方面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标准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有效性的提升。但当前仍有一部分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在课堂中缺少必要的互动,造成教学效果的不理想。

二、创新高中语文古诗词的主要方法

(一)体会诗文的情感。

古诗词是先人留下的文化瑰宝,多为古人对自己情怀的抒发,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学生情感的深入,让学生能够与古人产生共鸣,从而对古诗文有深刻的理解[2]。为此,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对古诗文所包含的情感进行体会:第一,加强对诗文的朗诵。古诗文中通常都含有丰富的情感,而学生要想体会这种情感,需要不断对诗文去感受、朗诵,从而体会其中的情感;第二,结合自身的实际事例体会诗人的心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些情感学生可能不会有深刻的感受,这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件,帮助学生体会与感受,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例如,教师在讲《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诗时,就可以先为学生讲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诗人辛弃疾在当时的生存状况,从而让学生对诗人的心情有大致的了解,然后教师在为学生进行讲解时,通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体会诗人内心那种怀才不遇的感受。

(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在讲解古诗文时,需要对诗文中的意境进行讲解,从而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文的内涵。因此,教师要想提升古诗文的教学水平,让学生理解意象的含义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教师采取适当的方法,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从而逐步引导学生完成对古诗文重点内容的解读[3]。例如,教师在讲屈原的《离骚》时,文中包含非常多的意象,而且古文距离当今较远,学生在理解上会存在较大的难度,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古诗文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解读,然后根据学生理解的情况,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解释与引导,进一步帮助学生解读文中的含义,实现学生古诗文理解能力的提升。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的含义,还能锻炼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加强语言的推敲。

古诗文与现代文不同,古诗文更加强调语言、用词的使用,有时为了押韵还会使用一些较为生僻的字词,这更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因此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为了更好的理解其中的含义,需要对诗文的用字、用词进行仔细的推敲,从而更深层次的理解诗文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使用以下两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习古诗文:第一,通过对比对字词进行推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增添一些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能够自发的去推敲、对比[4]。例如,教师在讲《旅夜书怀》这首古诗时,对该诗中的“垂”字与“涌”的用法进行分析时,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以小组的形式,对班级学生的这两个字的用法进行分析,并将其与之前学过的诗进行对比,让学生自己寻找、分析,教师可以适当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让学生自主完成对古诗文分析,逐步学生赏析古诗文。第二,设置障碍。教师在教授学生古诗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诗词含义,可以通过设置障碍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对诗词的分析。例如,教师在讲《燕歌行》这首诗时,教师为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烟尘”一词的妙处,可以将其换成“灰尘”让学生对两种说法进行分析、探究,从而使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该词用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经过多年的积淀而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随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加强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弘扬成为每一位中华儿女需要承担的义务,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需要加强对古诗文的教育,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不足,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以及个人文化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丁亚俊.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中学教学参考,2010(5):30.

[2]邓德刚.探析如何走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误区[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2(3):7.

[3]周书梅.探析如何走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误区[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2(6):27.

弘扬民族文化 创新古诗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多媒体;艺术;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266-01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古诗教学,并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

一、情感引领,架起文学桥梁,教师是关键

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要想使学生具有激情,教师首先要做到有热情,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法多样化,力戒刻板。在进行每课古诗教学时,都应批准激情点,以此做契机。如《赠汪伦》是挚友篇;《静夜思》是思乡的主题曲;《登鹳雀楼》则既抒发志向又蕴涵哲理,每首诗作都饱含诗人的深情。教师只有以情激情、找准情感基点,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语言,才能使学生从中获取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情世界,开启艺术想象力,从中汲取文学营养。

二、巧用媒体,情景结合,进行审美教育

多媒体能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于同一界面,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拓宽视野,提供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思维材料。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直观地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冶。

如我在教《望庐山瀑布》时,首先利用多媒体指着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然后播放瀑布奔流的视频;最后,我把“庐山瀑布”来了个特写,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此时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淡化诗意,精析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

有位哲人说:正是儿童承袭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性格,他们的智慧既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那么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但是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

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绿”“何时还”等,都表达了一种浓烈的思乡情,学生通过品读理解,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思乡心切的心情。此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这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则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精华,受到熏陶感染。

四、启发想象,升华主题,感悟诗的意境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造能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因为它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在古诗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续讲故事,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想象。

如《寻隐者不遇》一诗的教学中让学生续讲故事,他们的故事给了我意外的惊喜。生A讲:“诗人兴致勃勃来游园,主人不在,万般失望,抬头看见盛开的红杏,没想到红杏开口说话,向诗人介绍了园中美景……”生B讲:“看到诗人即将扫兴而归,便主动招呼诗人,告诉诗人它们的烦恼,它们被关在园中只能看到头顶上的天空,它们多么渴望外界的自由……”

看,学生也能发散思维,大胆想象,他们的思维被激活了,心灵的火花得以进发。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插上理想的翅膀,使他们在诗中的意境中遨游,真正感悟诗的意境,理解诗意。在教学"遗民泪尽胡尘里"诗句时,我播放了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并从旁低沉解说,让学生闭目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借此激活学生脑中相关表象,缩短了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心灵差距。比如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金兵正押着遗民修筑城墙。"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金兵挥着皮鞭抽打着移民,生活多么痛苦啊!"

五、拓展阅读,培养诗趣,课外延伸,积淀文化底蕴

我们不能就诗教诗,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靠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前要阅读、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另外,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由此及彼地进行相关链接。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学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让他们感受到在古典文学中,自己所知仅是沧海一粟,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

关于创新有关的古诗文名言 篇4

1.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周虽然是旧的邦国,但其使命在革新 2.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先秦]《周易·乾·文言》

意译:每天谨慎做事,自强不息,和日月一起运转,永不停止。

3.日新之谓盛德。

——[先秦]《周易·系辞上》

意译:每天都有新的变化叫大德。4.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先秦]《周易·系辞下》

意译:到了尽头就要发生变化,变化了就能通达,通达之后才会长久。指的是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发展到衰落的过程,只有寻求变化才能继续发展。5.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汉]戴圣《礼记·大学》引《盘铭》

意译:如果一天内能更新自己,就应该日日更新,每天都不间断。

6.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注释 法: 效法。周: 通“赒”, 帮助。循: 沿袭。句意 如果对人民有好处, 就不必一定要效法古人的制度;如果有助于事情的成功, 就不必沿袭旧的规矩。7.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宋史·王安石列传》

意译: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祖宗的规矩不一定效法,人的舆论也不要害怕。8.德贵日新

君子所学所感须每日有新体会新进步 9.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先秦]《荀子·劝学》

意译:青色染料是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却比蓝草更深。

10.惟进取也故日新。

——[清]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意译:只有不断地进取,才会有不断的创新。11.不日新者必日退

不天天有进步就一定会天天退步,12.为学须觉今是而昨非,日该月化,便是长进

做学问应该始终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问题,每天思考。每月有新的变化,这就是进步

关于改革有关的古诗文名言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意译:喻指旧事物必然灭亡,新事物不断成长。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千头万木春.

2.物不因不生 不革不成

事物没有原因是不会产生的,没有变革发展是不会大成的。

是我国古代两汉之交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杨雄提出的。3.新竹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意思是:新松恨不能快长高千尺,恶竹就是砍掉万枝也不吝惜.现今引用,表示一个人要爱憎分朗,对好的事物要无比热爱,积极扶持,对腐朽、不好的东西要坚决反对.4.芳林新叶催民叶 流水前波让后波 郁郁葱葱的树林里,老的叶子掉落了,新的叶子马上就长出来了;甚至老叶子只是枯黄着还留在枝头,新叶子就迫不及待地长了出来。(催字代表,新叶子的速度很快)

古诗教学创新 篇5

一、专题过关(一)概括内容主旨类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醉落魄·离京口作

苏 轼

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孤城回望苍烟合。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

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词的内容以及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简要分析“巾偏扇坠藤床滑”一句是如何刻画词人的形象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时,要抓住标题和诗歌内容,从标题和诗歌内容我们可以确定,此词为羁旅类,此类词表达的往往是思家念亲之感,明确这一点后,具体分析其酒醒与梦中的情境,概括其羁旅生活的思乡之情即可。

(2)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要着重理解词句中“偏”“坠”“滑”等词,揣摩词人醉酒后的神情,这样即可得到正确答案。

答案(1)词的上片写酒醒,下片写梦回。全词描述了舟中酒醒后的心境,表达了词人对仕宦奔波的倦意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词人头巾歪在一边,扇子坠落舱板上,藤床分外滑腻,仿佛连身子也挂不住似的。短短七个字,将词人的醉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二)分析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北斋雨后① 文 同

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②。

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唤人扫壁开吴画③,留客临轩试越茶。野兴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

【注】 ①此诗为宋神宗熙宁年间作者任兴光知府时作。北斋是作者庭院中的书斋。②放吏衙:免去吏卒定时参见知府的惯例。③吴画:唐画家吴道子的画,此代指名画。

从全诗看,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表达了喜爱恬淡、闲适,厌倦官场生活的情趣。作者首先写因喜爱北斋环境清幽僻静,免掉衙参;次写北斋雨后淡雅清新之景,再写诗人流连庭院美景,与好友赏画品茗;尾联直抒对旧日山居生活的向往之情。(三)评价观点态度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姑苏怀古 姜 夔

夜暗归云绕柁牙①,江涵星影鹭眠沙。行人怅望苏台②柳,曾与吴王扫落花。

【注】 ①柁牙:船的桅杆。“柁”通“舵”。②苏台:即姑苏台,春秋时吴王夫差所筑之宫殿,奢侈豪华,以供吴王淫乐。

你怎样理解今之柳曾扫古落花?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由今天道旁柳,想到昔日的吴宫落花。今日柳扫古落花,虽然无理,但却有情;柳被拟人化了,带上了作者的情感,被赋予历史见证人的身份。②作者这样写,把古今结合在一起,表达盛衰无常之感。

③有借古讽今之意,以吴王耽于淫乐而亡国的历史教训,讽谏当代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

二、能力提升

4.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

【双调】折桂令 拟张鸣善①

倪 瓒

草茫茫秦汉陵阙,世代兴亡,却便似月影圆缺。山人②室堆案图书,当窗松桂,满地薇蕨③。

侯门④深何须刺谒⑤,白云间自可怡悦。到如今世事难说,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不见一个豪杰。

【注】 ①拟:模拟。张鸣善:元代后期散曲作家。②山人:山居的人,作者自称。③薇蕨:皆草本植物。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后世以“薇蕨”为隐者之粮。④侯门:泛指官宦显贵人家。⑤刺谒:求见、拜访。

(1)本曲上片后三句描绘了作者怎样的生活图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曲的主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认真阅读上片的后三句,准确理解三句话的意思;二要概括出这三句所刻画的图景的特点是“与世隔绝,闭门读书”。(2)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认真阅读这首元曲,结合注解,准确理解各句的含意,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上下片的内容。二要注意作品中所使用的典故,由此概括出诗歌所表达的主旨。

答案

(1)上片后三句描绘了作者家里堆满书画,窗前栽着松桂,满地长着薇蕨,一幅与世隔绝、闭门读书的生活图。(2)这首元曲,抒发了作者对历史和现状的感慨,直接表现了作者的生活态度,抒发对现实的极度不满以及追求山林乐趣的情怀,生动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品格。5.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独 坐① 李 贽

有客开青眼,无人问落花。暖风熏细草.凉月照晴沙。

客久翻②疑梦.朋来不忆家。琴书犹未整,独坐送晚霞。

【注】 ①此诗是作者晚年之作。②翻:反而。

(1)这首诗一、二句是如何表现诗人独坐时的心境的?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人认为,在诗人的精神世界中,既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哀叹和感伤,又有“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乐观豪情。你是否同意?请结合诗句内容加以概括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有客”就“开青眼”,“无人”则“问落花”,二者形成鲜明对照。结合诗题“独坐”,可知此处是用“有客”衬托“无人”。(2)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诗人在诗作中表达出的情感是复杂的。分析颈联,长久的客居他乡使得自己怀疑自己在梦中,朋友的到来可以让自己不再思念家乡,由此透露出作者的哀叹和感伤。分析尾联,诗人独坐以送晚霞,是因为晚霞对诗人的吸引,并且因此而来不及整理琴与书。“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诗人喜爱晚霞,流露出诗人的乐观情怀。

答案(1)开头二句用衬托(反衬)的手法表现出诗人独坐时的心境。以“有客”衬“无人”,有客时兴高采烈,眼神中闪烁出欢欣和喜悦;无人时愁闷无遣,只能与落花为伴,向飘零的落英倾洒心头的孤苦。

古诗教学论文 篇6

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几千年来积淀起来的瑰宝,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语言素养的民族之魂。但现在的古诗词教学还在走模式化的道路,即以讲解为主,强调字词与解释,强制性背诵。这种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的热情,达不到陶冶性情,涵养心灵的审美目的。古典诗词大多感情丰富,形象鲜明,意境深远,是诗人心物交感的产物,具有丰富的情感美,独特的意境美,读起来给人以美妙的艺术享受,而且古诗词语言含蓄精炼,音律和谐悠圆,充分体现了汉语的艺术魅力,有很强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要走出古诗词教学的困境,必须把握上述古诗词的特征及其鉴赏规律。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声情并茂的诵读——品味语言的优美;

二、身临其境的感悟——再现意境美;

三、知人论世的讲演——体验诗词的情感美。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情感

意象

意境

语言

抓住意象,入情入境

——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璀璨夺目。这些古典诗词感情丰富,形象鲜明,意境优美,是我国古典文化艺术遗产的精华。中国自古就有“诗教”的传统,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伯语·泰伯》这指出了古诗教学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提高素养的民族之魂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言素养。语文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变迁,积淀着社会文明的精髓,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首先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同时,语文和生活紧紧相连,语文教育还注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素养。

经典古诗词蕴涵哲理、思想健康、意境高远,其中的人文内涵十分丰富,是符合语文教育课程目标的极好教材: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的浩然正气,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风亮节,有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洒脱,有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雄心抱负„„这些古典诗词在深化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学生健全的品格、提高学生的人文内涵中可以产生深远的影响,是语文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语文教学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古诗词的语言精炼,辞采华美,意蕴深远,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清新,有“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的凝重;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喜悦,也有“枯藤老树昏鸦”的凄凉„„这些描绘自然景物的诗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使人遐思不已,读起来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自然风光之中。诗词中还有许多言简意赅富有哲理的名言警策性的诗句,如“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千磨万击还坚挺,任尔东西南北风”,“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等写出了深刻的哲理,经常诵读这些古诗词,不断积累,学生对语言文学的的敏感力,洞察力会有很大的提高,说话写文章适当运用这些名句,使语言新颖生动富有感染力,增添了文彩。学习古诗词是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有效手段。

古诗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和人文素养中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因此,古诗词教学近年来也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四个学段的阶段目标,其中后三个阶段目标都对古诗文的积累作了要求,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的目标中明确规定“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古典诗词在各版本的教材中所占的比重也很大。以“粤教版”为例,高中语文实验教材(必修)共有5册,5册总共安排了5个“语体单元”,其中2个单元都是古典诗歌,即《诗经》《离骚》汉魏晋诗歌单元和唐诗宋词单元。在教材的“基本阅读”篇目中,5册必修教科书一共50课,古代诗文占了10课,占了20%。在选修课程中,专门安排了一个“诗歌与散文”系列,里面的阅读篇目共24课,古典诗词就占了19课,选取了唐宋著名诗人的优秀之篇。不但“粤教版”的教材重视古诗词教学,古诗词在“语教版”和“人教版”中所占的比重也很大。“语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全套教材有20个单元,其中古典词曲占了3个单元,占选文总量的15%。“人教版”全套五册必修教科书共80课,涉及98篇作品,古代诗文作品在全套教科书中占的比例,约占45%。同时,高考作为一种选拔和导向,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对古诗词的重视,诗歌鉴赏题加上名句默写,在整张试卷分值也占一定的比例。可见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占据了核心位置。

然而现在很多学生对古诗词没有多大的热情,他们不是古诗词学习的“好之者”和“乐之者”。追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的热情。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大多数老师在走模式化的道路,“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悟思想,齐背诵。”[1]在这种模式下,不少老师都把教学的时间花在翻译层面上,逐字逐句串讲,似乎古典诗词鉴赏课成了一般的文言文教读课,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注释上,讲完就要求学生背诵,这种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很难体会到古诗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同时老师也缺少了上课的热情,没有用对古诗词的喜爱之情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学生不能体味到古诗词的魅力,课后的背诵也只是机械的死记硬背,觉得既难懂又乏味,对古诗词提不起兴趣,甚至看到课后“背诵”两个大字就顿生反感。

课程标准关于鉴赏古诗词的目的和态度中认为:“鉴赏文学作品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主体精神的投入、情感的活跃是根本的要求,不能只有审美的分析而没有审美的体验,而审美活动的目的,是陶冶性情,涵养心灵,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诗人赋予其作品以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这可以大大拓展学生的精神领域,滋润他们的心灵世界,在情感熏陶中体验并提升人生境界。”[2]而现在的古诗教学,大多违背了这一鉴赏目的和态度。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一首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背景,而且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见解,所谓“诗无达诂”。但现在的古诗教学中,教师通常以自已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把自已的理解强加给学生,不重视学生对古诗词的个性化理解。学生没有独特的感受,因而不能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和领悟。新课标要求:“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已的情感体验和思考”,[3]这就要求老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求学生结合自已过去的生活经验对古诗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在鉴赏过程中要注重感受、品味、领悟、体验和思考。

要走出古诗教学的困境,让学生真正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走进文学的殿堂去感受语文的魅力,我们有必要对古诗词的特征及其鉴赏接受规律进行深入探讨。

二、诗情画意的璀璨明珠

古诗词是诗人之心与外在之物交相感应而发自性情的产物,所谓“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4]而古人抒发表达自已内心对人和事物的感动多借助于外在的自然景物,将景物的描绘与诗人情感的表达发展到一个情景交融、妙合无垠的艺术境界。

(一)万水千山总是情---言志与缘情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中国古代诗歌的诞生伊始,就十分注重言志与抒情。诗人往往哀乐过于常人,对时代的兴衰、社会的不平与自我的遭遇特别敏感,他们的理想与现实形成深刻的矛盾,便借助诗歌这一形式来抒发心灵的情感。儒家提出“诗言志”说。如《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庄子也在《天下》篇中说“诗以道志”,可见这一观点是代表了先秦人们对诗的普遍认识。

诗的产生是诗人心灵的需要,真情的表白。钟嵘在《诗品》里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

《毛诗序》从诗学理论角度提出了诗歌的抒情性质:“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知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5]情和志都是诗歌的表现对象和内容,在理论上,言志和抒情一直被诗论家所重视,是否抒发真情实感成为诗论家评判古诗词优劣的标准。有人称中国文化为“怨怒文化”,上起屈原下到鲁迅,可以说一脉相承,有怨而发,不平则鸣。我国第一位自觉的抒情诗人屈原提出了“发愤抒情”的诗论主张:“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惜诵》)汉代的司马迁也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强调文学作品是审美主体独立地抒发情感的产物,此后西晋的陆机《文赋》里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诗缘情”从诗歌内容方面提出了诗应抒情言志的要求。

显然,从创作实践到创作理论,古典诗词其出发点都是人的感情,刘勰在总结《诗经》以来诗作时指出,“为情造文”才是至高至美的。真情的确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灵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亲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友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乡情,“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用世之情,“开窗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隐逸之情,“壮志饮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爱国之情,“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进取之情等等。真情摇曳,一浪高过一浪。

由于古诗的本质特征是抒情的,就就决定了在诗歌鉴赏过程中必须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里,虽幽必显。”[6]因此要使学生很好地体味诗人的情感,教师首先要做到有热情,应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法呈现多样化,力戒刻板,张扬创新,在课堂上找准情感基点,以情激情。

(二)犹抱琵琶半遮面——意象与意境

诗人在表达自已的情感时不是直接的,而是含蓄的。清代著名的诗论家叶燮根据自己的创作和教学经验,总结吸纳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众多诗人、学者对于诗歌特殊规律的论述,提出了诗歌含蓄的艺术特征:“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7]叶燮认为,诗歌的独特的艺术品格主要表现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也就是说,诗歌的情致意蕴是含而不露,隐而不显,幽深微妙,耐人寻味的。“含蓄”也是古典诗词的重要审美特征,刘勰在《文心雕龙》专设《隐秀》篇,探讨了文学作品的“含蓄”问题。刘勰说的“隐”,即指“含蓄”。

诗人含蓄地表达自已的情感必须借助意象,古人讲“立象以尽意”,借助客观外物来表达主观情感,又讲情景交融、物我两忘。意象是诗歌的组成单位,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南朝刘勰从文学创作论的角度提出来“意象”的概念,《神思》篇云:“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的客观物象如山水、草木、鸟兽、虫鱼、器物等等,经过诗人的择取、改造、提炼以后,凝注了诗人的主观情意,被艺术地反映到诗歌中,就成了意象。有了“人”、“桂花”、“月”、“鸟”、“涧”等意象,于是便有了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静谧恬然。有了“月”和“江”的组合,于是才有了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人生探问和深沉的宇宙意识。

作品通过意象组合所产生的生活图景,与诗人主体的审美情感融合为一,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就是意境。意境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能诱发和开拓出丰富的审美意象空间的整体意象。意境是诗词不可少的,在不同的作品中有不同的形式。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如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浩瀚辽阔、苍凉悲壮、清新明丽等等。司空图是唐代对意境理论作出重大贡献的理论家。他首先提出了“思与境谐”的命题,认为“意”与“境”必须是统一和谐的,司空图还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艺术要求,认为诗歌中的象和景既有具体的、有形的客观描写,又有借助前一个象和景所比喻、暗示和象征出来的无形、虚构的景象,也就是宋代严羽说的“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沧浪诗话·诗辨》)前一个景象是实的,后一个景象则是虚的,是存在于想象之中的,使诗歌意境具有朦胧感、空灵感,可望而不可及,可感而不可触。

意象的含蓄性、意境的朦胧感使古诗词形象存在着许多空白,需要读者去填补,接受美学称之为“召唤结构”。[8] 诗歌鉴赏中要由语言符号转化为活生生的形象,再而进入古诗的艺术境界,这就决定了诗词鉴赏的过程离不开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是两种非常活跃的心理机能,通过联想和想象,可以对诗中的艺术形象进行补充、扩大、丰富和改造,可以挖掘出更隐蔽的意义。

(三)万紫千红总是春——语言的特征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人塑造生动形象的意象,表达深远的意境都离不开语言。如杨雄提出“诗人之赋丽以则”,其中“丽”就是诗歌语言的辞采华美。陆机对诗歌语言的辞采美作了更明确的论述,《文赋》云:“诗缘情而绮靡”,“ 其遣言也贵妍”。“绮靡”、“贵妍”即指诗歌语言的辞采华美,辞采美是诗歌形式美的重要方面。古人所常用的双声、叠韵、叠字、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以及炼字、炼句、诗眼等艺术要求,都体现了对辞采美的追求。古诗词辞采美主要表现在:其一,准确。古诗词在表情达意上非常注重用词的准确性,古人所说“语不惊人死不休”“吟成一个字,捻断数茎髭”,说明古人对语言的锤炼讲究,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其二,形象。古诗语言生动形象,诗画相融,意象丰富,意境高远,读起来令人赏心悦目,仿佛身临其境。其三,精炼。诗词多是短小的抒情诗,每首诗里面词语的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蕴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情感,古人把“言简意丰”“言有尽而意无穷”等视为自已的审美理想。

此外,古人还认为,声韵音律对于表情达意有独特的作用,并能产生独特的审美效果,更有效地抒发情感,创造气氛,声律美成了诗歌语言的一个特色。诗歌语言抑扬顿挫,沉缓悠圆,给读者圆润流畅的音韵美感,吟咏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中国古代诗人和评论家都非常重视诗歌的音律美。

词采美和音律美使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绚丽多彩,发出熠熠的光华,不但扩大了诗的境界,给读者以悠远深长的审美感受,也增加了诗的韵味,期待着读者的思辨力和联想力去焊接,在教学时,教师要做的是在唤起学生情绪反应的同时,要着力激活他们的联想和想象,激活他们自身的生活经验,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再创活灵活现的艺术形象,另外,诗歌语言音律和谐,可以通过反复吟咏,去体会语言的魅力,通过诵读进入诗歌的语境。

三、入情入境的教学途径

古诗词是诗人情感的外化,诗词的欣赏过程就是一个读者之情与作者之情相会的过程,而诗人之情的表现主要借助于物象的描绘表达出来,于是,教师在教古典诗词时的关键是要引领学生从作品所呈现的外部意象出发,由此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领悟作品的整体意境,达到与诗人情感的共鸣。

(一)声情并茂诵古诗——品味语言美

古诗词是富有音乐性的语言艺术,古典诗词尤其注重节奏和韵律,这决定了古诗词特别适合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领会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有道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都形象说明了诗词应重视“读”,通过诵读,让学生感悟、琢磨、想象、理解,读出诗歌的韵味情致,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为诗人之悲而悲,为诗人之乐而乐。进而使诗歌的精华积淀到学生的心灵深处,让其产生一种追求真善美的激情冲动,通过声音达到自已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相互交流的境界。

诵读,关键要让学生读出感情,要运用恰如其分的声音和语调进行表情朗读,才能准确、完整、动人地展示出诗的形象,表达作者的情感。古诗词是作者情感的显现,因此,教师要求学生朗读时一定要掌握诗的感情基调,以情夺人,在表情、音调、节奏上给学生加以点拨,让学生诵读时感悟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情意;让自已的心一步步贴近作者,和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让每一句诗词仿佛出之于已口。似乎身临其境地去体会陆游的那种报国无门的拳拳爱国之心;去感受曹操的踌躇满志,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去倾听李清照的绵绵相思,爱情至上的离愁别绪„„要进入诵读的高境界,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多媒体形式,让图片、声音、音乐等多媒体参预进来,渲染气氛,通过专业人员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声调,准确传神地传达出诗词的感情基调,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帮助学生感受全文,把握文章的基调。诵读的方式不是单一呆板的,任何一种单一的模式都会造成人们对某项事情的厌恶乃至抵触,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指导学生朗读也一样,不能只要求学生单一的齐读或自读,而应该灵活地运用多种方式。老师要鼓励学生每一次读都有所收获,如读准确,读流利,熟读成诵,读中理解等;鼓励学生选择自已喜欢的方式去尽情地读,或低吟慢诵,或高声吟唱,或默读静思;鼓励学生运用自已各方面的知识经验,把它和所读的诗词联系起来,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诗所塑造的形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与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从而获得与作者情感的共鸣。

(二)身临其境品古诗——再现意境美

当代美学认为,诗词的全部意义远远超出作者创作时所赋予的意义。由于意象的不确定性,作者的个性并不直接地明显表述出来,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高度概括或省略了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以及诗词的言外之意,加以补充,领悟真情,这就需要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捕捉意象,品味意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还原和补充作品中的景象,再现古诗词的意境美。

捕捉诗中的意象,首先要使学生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诗歌中常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了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这些意象有较为固定的意义。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有助于对诗歌的形象理解。如“梅”,由于古代诗人反复的运用,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松喻坚贞,荷、兰喻高洁,菊喻隐逸,竹多劲健;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的人;鸾鸟、凤凰喻忠诚的贤士;杜鹃、鹧鸪、寒蝉能引起人的离愁别绪、羁旅伤感,往往是凄凉和悲哀的象征;日落、夕阳、秋天、流水等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和时光的流逝等;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又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古诗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这些传统的意象。同时,老师还要引导学生分析意象的个性色彩。中国古代诗人由于受特定环境的影响,不同的诗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同样的意象会寄寓不同的情感,要注意结合诗句辩析。同是写梅花,宋人陈言的“一花忽先变,百花皆后香”写出了梅花不怕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陆游借梅花喻自已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情操;毛泽东笔下的梅则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样写秋景,中国古代诗歌中大多寄寓了悲秋的情怀,而刘禹锡却是“我言秋日胜春朝”,蕴含着乐观豁达的情感。学生了解了意象的这些特殊内涵,对一首诗的感情基调也就有了一定的把握。

“绘画美”是诗的一大特色,它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因此在品味诗歌意象时,应确立联想方向,发挥想象对作品中所描绘的情景进行还原和补充,将诗中的意象罗列组合成一幅色彩鲜明、形象可感的画面。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的诗歌,可以抓住意象的色彩、动静、虚实来联想和想象,尤其是意象的色彩在古典诗中是很普遍的,意象色彩的冷暖,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暖色调预示着清新、活泼。王昌龄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根据“荷叶”“罗裙”“芙蓉”等意象的形、色来联想:采莲女裙似荷叶、脸如荷花、荡舟于荷丛,放歌于水上,这些意象组合构成了一幅色彩明丽,格调清新的的采莲图。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写作时欢快喜悦之情。再如,孟浩然的诗:“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两句诗中的意象都着上鲜艳的色彩:黄、翠、白、青——清新、明快。老师要注意挖掘意象中的色彩意蕴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

有些诗词在表达时作了内容上的简省,形成了“辞断而意属”的特点。这些诗歌在意象上往往有跳跃的特点,欣赏这样的作品时,就应该以想象来连接和补充作品在表面上所形成的空白,使作者感情的线索清晰地呈现出来。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在每句之间都形成了意义上的跳跃,这就是因为词只在展现情境时进行了省略。那么在要求学生进行想象时,应该提醒他们要把注意力放在句与句之间的逻辑联系上,以想象来补充其间省略的逻辑线索。这样才能发现原来这首词说的是词人在一夜风雨、沉醉之后醒来后急切地问海棠花怎么样了。对方回答说:“海棠花还跟原来一样。”作者立即纠正道:“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的多红的少了。”通过这样的一番补充想象,我们可以体会词中表达的是词人的惜花之情和浓重的惜春之情。

(三)知人论世话古诗——体验情感美

诗歌蕴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体验,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追寻诗歌背后蕴涵的情感,体验情感美,是诗歌教学的重中之重。古代诗人各有特征,他们或因生性乐观而闲适,或因看透人生而旷达;或醉心于田园,或沉迷于山水;或因老友分离而忧伤,或因故知相遇而狂喜。每个诗人的性格不同,经历也各异,于是诗歌中就流露出不同的思想感情,感悟它们我们就可以体味世间百味人生!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师要搜集有关史料,让学生了解诗人的身世际遇以及作品产生的时代,做到“知人论世”。这样,学生对诗作中抒发的情感的把握也会更准确,如教学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如果不对诗人的官场失意和入仕情怀的介绍,学生就无从捕捉孟浩然那种“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急切入仕心情。

在介绍作者时,要改变传统的介绍方法,要补充一些生动的史料,把这些史料加以整理,以故事创作情境,生动形象、绘声绘色地把这些艺术化的故事讲给学生听,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如学习《归园田居(其三)》一诗时,可以从东晋末年的社会黑暗现实谈起,着重介绍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学生很自然会产生对像陶渊明一样的广大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的同情,同时也深刻理解了诗人洁身自好的高风亮节。

在介绍作者时,不一定要在课的开头,可以根据需要安排在课的开始,也可以在对作品进行分析时穿插其中,也不是流水账似地叙述一遍作者的生平经历,而是要通过介绍他的生平展现出他的精神世界,包括思想感情和个性气质,目的是带领学生进入作者的精神状态,以作家独特的心理品质打动学生,使他们与作家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教师要注意引用最能反映作家精神气质的材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充满感情地展现作家独特的人格魅力。

结语:一首诗就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幅图画。诗的特点是通过形象的艺术概括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情感,情和景的高度融合形成诗的意境,优美的意境,总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正因如此,语文教学就要通过诗人捕捉的流动多变的形象画面,“披文入情,沿波讨源。”领略诗人美的情感,让学生进入情境交融的意境。

注释:

[1]陈晓秋.新理念指导下的古诗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论谈,2004(4):33.

[2][3]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8. [4]吕德申.钟嵘诗品校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35.

[5]陈奂.诗毛氏传疏[M].北京:中国书店,1984:15.

[6]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54.

[7]叶燮.原诗[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21. [8]马以鑫.接受美学新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89-90. 参考文献目录:

[1]萧涤非等.唐诗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2]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吴建明.中国古代诗学原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2004 [4]羊玉祥.古诗文鉴赏21讲[M].成都:巴蜀书社,1995.

[5]许定国.文学鉴赏概论[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吕智敏.诗源.诗美.诗法探幽――《原诗》评释[A].叶燮.原诗[M].北 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

古诗教学创新 篇7

一、运用朗读感受古典美

对于我国传统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来说,教师教学观念落后, 教学方式十分枯燥乏味,教师仅仅简单地为学生分析古诗词所讲内容,并且让学生进行背诵,并没有为学生深刻地阐述其中所蕴含的美感以及意义,最终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很低,对古诗词逐渐失去了兴趣,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升。

教师可以利用朗读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对古诗词中的情感进行体验,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很多经典诗句,这些诗句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深度挖掘诗词中的情感,从而来丰富学生的诗词底蕴。教师可以选取一些重点的诗词让学生进行朗读以及品读,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则是一部佳作,其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几句作者仅仅是简单地表达了一些景色美,并且进行十分复杂的修饰,因此教师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能够深刻地融入到这一段美景中,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下雨之后树木茂密的感觉,以及山路幽静,秋风袭来的惬意感觉,并且在月光的照耀下, 山间的小河在潺潺流动,整个山间会听到哗哗的溪流声。这时学生通过朗读深深地融入到这一情景之中,并且能够感受作者心中所想, 从而更有助于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大声朗读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小学古诗词的朗读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融入到诗词的情感中,并且教师在一旁加以引导,从而使学生能够更深情地进行朗读,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二、构建情景画面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很多古诗词都深刻地描绘出了一个生动的画面,古诗词属于古人对事物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教师要根据古诗词中所讲的内容,能够设置出适当的情境,使学生能够深刻地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画面美,促进学生能够融入到古诗词的画面中,去对作者自身的情感有一个更好的领悟。简单地举个例子, 在小学诗词教学中,著名唐代诗人李白所作《望庐山瀑布》中曾描绘出一个十分生动的画面,在阳光的照耀下,香炉峰上徐徐升起了一团缠绕的紫烟,如梦如幻,作者在远方静静看着庐山的瀑布,飞流直下,足足有上千尺十分震撼,就像从天际而留下,落到人间, 给人一种仙境般的感觉 [2]。诗人站在独特的角度进行瀑布的描写, 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表现的效果,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来提升瀑布的表现力。所以,教师在进行诗词的教学时,一定要为学生诠释这样的画面,能够带领学生融入到这样的画面中,促进学生更好地对知识进行理解,从而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对诗词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另外,《咏柳》是小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首诗之一,其中诗人深刻地描绘出了一个春日里的画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进行想象,在春日里,无数的柳枝拂动,仿佛是被碧玉所包裹装饰,充满生机勃勃的绿色,到底是谁在细心地修剪柳枝呢,使柳叶能够随风飘浮点缀大地,原来是二月春风徐徐吹来,装饰了柳枝,带来了春的气息。教师在进行讲解时,有效将学生引入到了相应的情境中, 并且能够带动学生更好地对情感有一个了解,从而促进学生诗词的学习。

三、整体分析彰显作者情感

对于我国的古诗词来说,主要是诗人利用诗词来对自身的情感进行一个抒发,教师对学生讲解时,要能够使其深刻地了解到作者内心的情感,从而来促进学生诗词的学习。教师可以站在整体性的角度进行讲解,从而来促进学生对整首诗的分析,使学生能够体会到作者流露出的情感。在进行诗词《七步诗》的讲解时,诗中曹植利用豆茎以及豆子来比喻亲兄弟,“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句诗中深刻地体现出了诗人心中的无奈之感,写出了诗人对骨肉自相残杀的愤怒 [3]。所以教师在进行诗词的讲解时,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种情感,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些有关诗词的背景,从而使学生了解到曹植对自己兄弟的斥责以及对黑暗社会的不满,诗的前部分,作者是利用比喻的方式进行描写,到了后面直接进行表述,这样学生能够更直观地对诗人的情感有一个了解。另外,在诗词《咏石灰》中,这是一首励志的诗词,主要营造了一种慷慨激昂的气氛,描写了石灰经历了深山的开凿,以及烈火焚烧之后,依然坚毅,粉身碎骨也要将自身的清白留在人间,这首诗词诗人主要是将自身比喻成相应的石灰,将自身经历了很多的坎坷之后,但是依然是清白做人,将自身的一切都奉献给国家。诗人在诗中每一句都深刻地展现出了自身的情感,写出了面对困难不畏艰险的精神。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讲解时,一定要将这种精神传递给学生,能够使学生真正地了解懂得作者心中所想,并且以此为榜样,能够学习作者这种知难而进的精神,不畏艰难,努力向前。学生在进行古诗词的学习时,不仅仅是能够了解作者的情感,同时也要做到举一反三,能够根据这种情感来激发自己,去总结自身应该怎么去做,从而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对于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来说,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教师必须要采取合理的措施来提升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提升学生古诗词的学习效率。

摘要:本文主要是对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进行了研究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关建议,旨在促进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效率的提升。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创新探究 篇8

关键词:古诗词 传统文化 创新 探究

由于生活时代相差太远,和现在人们的表达方式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单一的古诗词教学效率低下、枯燥无味,学生常常被动学习,容易产生厌倦心理。因此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分析学生的心里,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古诗词的思想,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解决,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能力很有必要。

1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

古诗词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在高考中占有很大分值比重。古诗词由于年代久远,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读起来枯燥难懂,学生常常需要进行死记硬背,造成很多学生不喜欢学习古诗词。这些问题的出现,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教学方法比较枯燥,缺乏变通

高中古诗词授课已经形成了固定模式,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分析与理解诗意——剖析诗词及作者情感——朗读与背诵,这样的模式下学生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缺乏探究,甚至有时老师直接点明古诗词的思想感情和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然后要求学生背诵。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无法真正明白诗词,不能培养起对诗词的兴趣和分析诗词的思维,缺少对诗词想象力的培养,这也是当前高中语文学习的薄弱点。

1.2缺少想象力的培养

古诗词常常会包含着丰富的意境,在学习和欣赏的过程中,需要读者结合自己的阅历和对世界的认知,发挥充足的想象力,解读理解诗词的思想和意境。现在高中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也是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想象力的提高,也是目前高中诗词对这方面的教学存在短板。

1.3教学重点的变化

古诗词是古代文化的瑰宝,但由于时代久远,很多事物和表达方式现在很少提到,加上现在高中都比较个性化,古诗词缺少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造成学生平时不用,学的时候不愿学。这主要由以下三种因素造成。

内部因素方面,现在高中生接触事物比较多,形成自己的认知,容易追求个性,喜欢做自己感兴趣的事。高中学生(尤其是理科生),容易对文学等方面的东西不感兴趣,加上古诗词需要机械记忆,有的枯燥难懂,导致学生丧失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古诗词平时不用,仅仅在课堂上和考试上用到,造成学古诗词纯属为了应付考试,他们不再愿意把时间花费在不感兴趣的古诗词学习中,而愿意去干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外部因素方面,现在社会上一些游戏、音乐、通俗低质书刊等无时无刻不对学生产生巨大吸引力,学生由于自知力不足,很容易沉溺于此。学生偏爱于通俗易懂,不需要动脑子又能休闲娱乐的事物,对古诗词的学习偏爱于通俗化理解,加上老师古诗词授课模式大同小异,缺乏创新,对古诗词的意境、内涵引导不到位,学生难于理解古诗词优美的意境,难以引起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

教师方面,教学重点过于为高考服务,所以倾向于答题技巧以及如何得高分,从而会忽视古诗词鉴赏真正的含义。这是应试考试造成的必然结果,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的侧整点向思辨能力培养转移,应试考试的弊端将逐渐弱化。

2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创新方法探索

针对古诗词对学生吸引力不够,学生不愿意去学习的情况,教师应创新古诗词学习方法,抓住学生的心理,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找回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古诗词欣赏能力。

2.1重视有感情的朗诵

古诗词往往文字优美,有着音韵美,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和抒发了作者的理想信念。通过朗诵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词的音乐美和意境美,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李白的《蜀道难》,感情奔腾直泻,艺术手法夸张,想象丰富奇特,意境优美,意蕴浓郁,读起来朗朗上口,句式自由、叶韵宽松,朗诵时古诗词的美不言而喻。

2.2拓展想象力

古诗词文字常常经过仔细斟酌,短短的几个字包含着丰富的意境和情感,这些唯美的意境和情感又能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在实际学习中往往对这些诗词的解读不够优美,唯美的情景通过老师生硬的讲述后失去了自己独特的魅力,学生自然找不到学习的兴趣。老师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意境。

2.3将古诗词融入生活

很多诗词表达的人生观点表达的人生智慧,在现在也很有现实意义。比如贾谊在《过秦论》中提到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欧阳修《伶官传序》里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教师在课堂课外引导学生学习和判别一些对我们现实生活有价值的生活观点、理念,不仅有利于古诗词的学习,也有利于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观。

上一篇:管道光缆施工规范下一篇:雨水节气祝福说说(8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