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中国历史近代史(精选8篇)
一、高中历史知识点之五次侵华战争中的三次战争及影响
1、‘1840年,鸦片战争——近代史开端,《南京条约》开始沦为半殖半封——(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打开中国市场)
2、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资本输出为主取代商品输出为主(经济侵略方式改变)(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
3、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清政府完全变成帝国主义侵华工具
二、高中历史知识点之中国人民的爱国救国方案和斗争1、1852—1864年,——农民阶级救国——太平天国运动2、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运动3、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梁)——戊戌变法4、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辛亥革命5、1915—1919年——资产阶级激进派(陈独秀、李大钊)——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6、1921年——1949年——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
三、高中历史知识点之中国向西方学习实现近代化的进程
1、地主阶级(林则徐魏源)——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2、地主阶级(洋务派)——学习西方军事和民用工业
3、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梁)——学习西方君主立宪政治制度(走日本人的路)
4、资产阶级革命派(孙)——学习西方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度(走美国人的路)
5、资产阶级激进派(陈李)——学习西方民主制度和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
6、无产阶级(共产党)——学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革命(走苏联人的路)
从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三个历程
四、高中历史知识点之孙中山为维护民主与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
1、1911年——辛亥革命——----清王朝,建立共和国2、1913年——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独裁3、1915年——护国运动——粉碎袁世凯复辟帝制4、1917年——第一次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维护《临时约法》
5、1920—1922年——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
6、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国共合作反对北洋军阀)
五、高中历史知识点之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分段
1、(1921——1924年)——建党时期(2个大会1个纲领)
2、(1924——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即“国民大革命”时期)(统一战线)
3、(1927——1937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或者叫“土地革命时期”)(井冈山道路、长征、遵义会议、西安事变)
4、(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2个战役、1条统一战线1个大会)
5、(1946——1949年)——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即”解放战争时期“)
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或者叫“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六、高中历史知识点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分期?
1、(1949——1952年)——三年经济恢复时期
(1950——1953年)——三年抗美援朝战争
2、(1949——1956年)——八年过渡时期
3、(1956——1966年)——十年建设时期
4、(1976——1978年)——二年徘徊时期
5、(1978年——今)——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即“改革开放时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理清历史线索, 构建单元知识网络
高中新课程历史教材在内容上是按专题进行编排的, 专题和通史最大的不同在于专题的历史知识繁杂琐碎, 没有相应的框架体系, 学生记忆起来非常困难。其实每个专题都有一条贯穿前后的主线, 教师应首先从整体上帮助学生理清每一个专题的历史线索、历史阶段特征, 让学生对本单元有一个清晰的、宏观上的认识。例如,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个单元, 是紧紧围绕着一条主线展开的, 即近代先进的知识分子在中国遭到列强入侵后, 是如何一步步向西方学习, 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从大的阶段看, 经历了学造器物、仿行制度、提倡思想解放这三个阶段。从具体实践看, 这一时期经历了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 最后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完整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 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复习中, 教师打破传统教材的体系, 将本课的复习主题设计成“百年中国梦———探索”, 设计新颖独特, 应时应景, 让人眼前一亮。同时将本课的复习内容加以整合, 设计成“惊梦”“追梦”“圆梦”“拓展提升”四个版块。“惊梦”是指在鸦片战争中中国遭到了列强的入侵, 国门被打开, 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林则徐和魏源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 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追梦”是指从鸦片战争后一直到20世纪初先进中国人是如何一步步向西方学习, 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圆梦”是指经历了一系列追梦失败之后, 最终我们找到了用马克思主义救中国的正确道路;“拓展提升”是指回首过去、展望未来, 谈谈学生对中国梦的认识。
二、创新教学模式, 调动学生复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探索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 让历史复习课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让学生乐学、好学。笔者认为课堂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注重材料
翻看近些年的江苏高考试题, 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突出特点:根据丰富的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以材料为载体, 让学生养成根据材料分析思考问题的习惯。这些材料可以是文字的, 也可以是图片的, 甚至我们可以把教材作为学生学习阅读的材料。例如, 教师在讲第二篇章“追梦”时有这样一个设问: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 近代不同时期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思考中国社会现状的?为此他们提出了怎样的主张?答案其实很明确, 就是近代不同阶级向西方学习的过程。而教师这样设计, 既起到了复习基础知识的效果, 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联系发散
在进行单元复习的时候要注重知识横向和纵向的联系, 做到融会贯通。比如“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个单元, 虽然主体知识属于必修3文化史部分, 但很多知识点和必修1、2都有很强的联系, 比如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和必修2的“洋务运动”联系密切。教师可以在第二篇章“追梦”中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试述近代先进中国人的探索给近代中国带来的变化?学生要完整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紧密结合另外两本教材的内容, 从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习俗近代化等多方面全面思考和运用, 这就使复习课有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三、合理运用讨论, 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背景下, 小组合作探讨已经成为很多历史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和模式, 这种模式有它特有的优点, 比如它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从而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它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并自觉地运用到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去。
在复习课中, 教师围绕四个版块设计了7个问题, 每个问题都结合材料, 同时, 教师在解决材料问题时多采用让学生小组合作探讨的模式进行, 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 课堂气氛也较浓烈, 让听课者耳目一新。需要指出的是, 眼下众多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讨论模式时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1.课堂组织教学不易控制, 比较耗费教学时间
本课7个问题中有超过一半都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 虽活跃了课堂气氛, 但很多问题的答案能很容易在材料和教材中找到。例如, 近代不同时期的中国人是如何思考中国社会现状的?为此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种问题就不必展开小组讨论了。小组合作探讨的问题应该是有难度的问题, 或者是学生凭个人能力无法解决的问题, 不应该为片面追求课堂气氛而盲目进行小组合作探讨。
2.学生个体思考和小组合作的矛盾日益突出
例如, 教师在解决第6个问题“材料中李大钊所谓的不可抗拒的潮流是指什么?这股潮流给近代中国带来的变化是什么”时, 没有给学生一定自主思考的时间, 而是匆忙进入小组合作讨论, 这样的讨论注定缺乏深度, 浮于表面。学生也难以真正在讨论中各抒己见, 得到实质的能力提升。更有甚者, 一部分学生趁机进行课堂闲聊或者互相抄袭答案, 这样就适得其反了。除此之外, 笔者认为教师还要精心设计问题, 问题切入点不应过大, 同时分组要合理, 使学生能人人参与, 各司其职。当然, 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也不能放任自流, 应该积极穿插在各个小组之间, 担负起指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 随时提供必要的点拨和疏导, 真正做到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实藤先生是早稻田大学教育系教授,早年曾著有《中国人日本留学史稿》。
早在四十年代,实藤惠秀和他的《史稿》等论著便被介绍到中国。一九四二年九月《留日同学会季刊》第一期由张铭三译介了《史稿》,一九四一年七月《更生周刊》十一卷六期登载筱珊所译的实藤《中国留学生的分析》,一九四四年三月至九月,在《日本研究》第二卷三——五期、第三卷一——三期上又有张铭三所译的实藤《留日学生史话》等。战后,实藤先生怀着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感情,对《史稿》改易、增订,于一九六○年以《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为名首次出版,一九七○年又经修订再版。
实藤研究留日运动史和中日文化关系已历半个世纪,读者可从这本著作中感到作者厚实的治学功力。他长期广事搜求档案文献、报章杂志、日记手稿等珍贵史料,对留日运动的原因、过程,留日学生的社会政治活动、组织团体、日常生活以及在教育、语言、翻译、文学、出版等方面对近代中国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客观和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不少值得重视的研究成果。
实藤惠秀是一位严肃的学者,在这本书中,他尊重历史,并不隐讳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行,慎重评价在这次中日文化大交流中日本所处的地位,笔端时常流溢出对中国人民不屈的民族精神的深情赞美。
这本著作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重视思想文化的研究。辛丑条约之后,中国国势日蹙,清廷统治摇摇欲坠,被迫改弦更张,实行变法,谕令废科举、办学堂、遣留学,出洋学成,分授举人、进士等。科举入仕,已为蕉梦,原先以科举老路为宦达之途的学子们,便转视留学为终南捷径,利禄之阶,争相往赴。然而,也有很大一批留学生是抱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之目的,踏上东渡里程的。这一过程,常常是研究留学日本原因时的注意力所在。然而,实藤并不着力于此,他认真比较了中国人与日本人对西方文化的不同反应,以及由此所造成的后果,分析了中日近代化的差别,从思想上去探索中国近代化落后于日本的原因,从而解决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人留学日本的必然性和思想渊源。实藤在社会历史的各种因素中,比较重视思想、意识和文化的因素,特别是重视思想与政治之闻的联系。读者不难看到,贯穿全书的一种研究和论述的方法是:从思想文化的影响、承接和演变来分析、探讨留日运动的历史。这是很有独到之处的。
第二,本书引证了大量日文报刊、文稿、报告等,为国内研究留日学生史提供了可信的、重要的史料,有助于许多疑难的解决。例如关于中国留日学生一九○六年所达到最高数字,史学界过去便言人皆殊。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中国第一次教育年鉴》称达到万余。实藤则根据《东京朝日新闻》一九○五年十二月八日《三论中国留日学生问题》、一九○六年一月《太阳》时事评论栏《清国留学生同盟归国》、一九○七年八月《每日电报》上的《清国留学生之减少》等材料,指出:“一九○五与一九○六两年,留日学生人数都在八千左右”。笔者以为,实藤这一结论是正确的。一九○六年中国驻日公使兼留学生监督杨枢密陈清廷:“奴才初抵任时(一九○三年)在东官费自费学生仅逾千人,日增月盛,迄于今日,已至八千余人。”(《东方杂志》三年六期)此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六十九、《辛亥革命回忆录》第四集第210、228页。也说是八千人左右,恰可与实藤的材料相印证。
第三,本书并未严格按时间顺序去写历史,每章一个专题,分别论叙,使每一事件的每一过程,始终连贯,结构严密,条理明晰,这与我国目前流行的写史体例大相径庭。这使作者得以将广博的史料,系统、集中地加以运用,读者也能分别对留学生的留日原因、留日始末、留日生活、与日本人之关系以及政治活动等有一个整体概念。
不过,这本专著在内容上也并不是没有商榷之处(作者观点本文拟不讨论),比如留日学生的政治活动的篇幅就未免嫌少。对一些重大事件,诸如一九○二年暮春留学生的“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周年纪念会”事件、一九○三年的拒俄运动等,都有所忽略,不能说不是一个缺陷。特别是一九○三年的拒俄运动,是留学生从爱国迈向革命的转折点,轰轰烈烈,惊动中外,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本书在史料方面相当博洽,但仍难免挂一漏万。如第二章十节“在中国的日本教习”中谈到日本教习之分布,指出一九○九年前后,全国有日本教习四百六十一人。应该说还不完全,以四川为例,武备学堂、顺庆府中学、自流并私立树人两等学堂、泸县女子师范学校的日本教习都未收入。当然,这些不足并不影响本书在学术史上的地位。
一、世界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按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世界近代史可划分为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机时代和电气化时代三个阶段。
1.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代(16世纪—19世纪初)
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人类社会走向融合统一。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及海外殖 民和贸易,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引起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文艺复兴和宗 教改革这两次思想解放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封建自然经济走向瓦 解,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趋势首先在西欧明显表现出来。16世纪尼德兰革命后,出现了欧美资产 阶级革命潮流。英、美、法三国先后用革命的手段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又用法律手段巩固了革命成果,初步 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俄、普、奥等国进行的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时期,民族解放运动的中心在美洲。美国独立战争首先打破了英国的殖民枷锁,赢得了民族独立。在 资产阶级革命潮流的推动下,拉美人民进行了反对西班牙、葡萄牙殖民统治的艰苦斗争,最终取得独立,基本 形成了今天拉美的政治格局。
这一时期,欧洲殖民国家间进行着激烈竞争。英国先后打败了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在18世纪建立了世界 殖民霸权。法国在美国独立战争中援美抗英,英俄等国组织“反法同盟”和拿破仑对外战争,都体现了欧洲争 霸的特点。
2.资本主义的蒸汽机时代(19世纪初—19世纪70年代)
18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开始,到19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英国工业革命基本 完成。法国、美国、俄国、德意志、日本等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国家也进行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以机器生产 代替手工劳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欧洲封建势力打败拿破仑之后,通过维也纳会议在欧洲恢复了旧的统治秩序。1848年席卷欧洲大陆的资产 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沉重地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19 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德意志、意大利、俄国和日本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 的道路,至此,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上确立起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工业革命也是社会关系的革命,它使社会日益分裂为工业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 必然引起无产阶级的反抗斗争。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早期工人运动非常激烈,但最终都失败了。为了适应时代 和工人运动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通过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1848年《共 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作为新的历史潮流发展起来。19世纪中期,工人运动又有了进一步发展。第一国际的成立,标志着工人阶级走向世界范围的联合。1871年的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这一时期的民族主义运动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以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为代表的、争取民族自强和 振兴的运动。这是属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范畴的运动。其二,是反对异族控制的民族解放运动。其中有资产 阶级性质的民族独立运动,如1848年的东南欧革命;有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地区的民族运动,以19世纪中期的亚 洲革命风暴最为典型。
3.资本主义的电气化时代(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19世纪70年代起,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展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 1
要特征是:科学在 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并与第一次工业革命 交叉进行。它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把人类从蒸汽时代推进到电气时代。
随着生产与资本的越来越集中,垄断组织应运而生。垄断资本家越来越多地干预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以攫取更多的利润。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者,对内加强剥削,对外加紧侵略扩张。19世 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它们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加剧。英、法等老牌资本主 义国家经济发展缓慢,美、德等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后来居上。俄、日等国的经济也得到了较大发展。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促使各国加紧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世界。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不断加 剧,终于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这一时期,国际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工人觉悟明显提高,各国工人政党和工会广泛建立,工人运动主要以 合法斗争、政党斗争为主,曾取得很大成就。但是,各种机会主义思潮也在增长。20世纪初,列宁主义诞生,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从德国转移到了俄国。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各国疯狂地进行殖民扩张,世界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为了抗 击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亚非拉人民开展了民族民主运动,其中“亚洲的觉醒”尤为突出。
二、世界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从俄国十月革命开始,世界进入现代史时期。世界现代史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 种社会制度竞争共处,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界,世界现代 史可划分为两个时期。
1.世界现代史第一时期(1917-1945年)
这一时期是社会主义国家兴起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时期,是世界经济在发达国家开始现代化和第三次科技革 命的酝酿时期。这一时期以1929年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世界历史进入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 时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一度高涨。其中,德国十一 月革命和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建立影响最大。由于十月革命鼓舞和亚非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亚洲和非洲的民 族解放运动高涨。1919年共产国际在莫斯科成立。在国际帝国主义经济封锁和政治包围下的苏联,成功地恢复 和发展了国民经济,并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工业建设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次世界大战从整体上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德、奥、俄、土四大帝国崩溃,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建立,英、法、意等国的经济也遭到破坏,只有美、日两国的经济实力得到膨胀,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在全球 推行“金元外交”,日本则成为东亚的霸主。战后,协约国集团按其实力对比,调整它们在欧洲和亚洲太平洋 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运动低落,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 主运动也被镇压。资本主义进入短暂的相对稳定发展时期。但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在其 繁荣发展的背后,却隐伏着严重的危机。
在第二阶段: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与销售的矛盾日益尖锐。1929-1933年,资 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为了摆脱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采取了国家对经济 加强干预的政策,使经济得到恢复,缓和了阶级矛盾。德、日两国则相继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实行对内独裁,对外侵略的政策,形成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
由于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中国、朝鲜、西班牙、埃塞俄比亚等国开展了反法西斯斗争。但是,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终于使局部战争演变成第二次世界大战。
2.世界现代史第二时期(1945年至今)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至今是当代世界史时期。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冷战共处 和激烈竞争的和平共处时期,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大发展和腐朽趋势共存的时期,是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时期,也是民族主义和发展中国家兴起和困扰同在的时期,它还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及其对全球影响的深 化和扩展的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越出苏联一国范围。40年代末,亚洲、欧洲出现了连成一片的社会主义国 家,50年代初,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5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及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先后进行经济改革,但 成效不大。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使社会主义阵营内部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加剧,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的逐步 瓦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中国在经历了十年“文革”的劫难之后,走上了改 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践证明,社会主义也需要通过不断的改 革完善,才能充分发挥其优越性,以推动社会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欧洲,使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在美国的扶植下,战后世界资本主义 经济得到迅速恢复。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对 第三世界的剥削掠夺,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被称为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但 是由于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从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相继陷入“滞胀”状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矛盾开始上升。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以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针锋相对,应接“冷战”。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建 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后来,两极格局发生演变,美苏争霸局面形成。80年代末,东欧剧变。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冷战”局面结束。
历史意义:
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承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第二,太平天国起义时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把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出来。
第三,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第四,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利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还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失败教训:
太平天国一起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P49)
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
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確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
3.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P72-74)
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与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地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4、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历史局限。(P98-99)历史意义:
第一,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是切中时弊的。第二,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并没有因为批判孔学就否定中国的全部传统文化。首先,他们并没有否定孔学的历史作用。再次,他们也没有把孔学说得一无是处。第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历史局限:
第一,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第二,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
第三,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的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
5.在20世纪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屡次出现严重“左”倾错误的主要原因。(P134)
第一,主要原因在于,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一句话,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
第二,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敢于和瞎指挥。
第三,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地清理。
第四,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中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占大多数,使党处在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包围之中。党内出现只注重书本知识,不注重实际的教条主义,只注重感性知识而轻视理论的经验主义。影响党的思想、路线和政策。
6、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P155-156)
“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进步势力主要是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中间势力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
顽固势力是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
7.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P257)
战略目标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步骤: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地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中国的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8、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面临的主要任务。(P199-200)第一,完成民族革命的遗留任务。第二,领导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第三,巩固民族独立和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第四,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9、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见六个为什么讲义)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的主要原因:
第一,中国社会经济状况不允许走资本主义道路。
第二,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的新特点促使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第三,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决定了中国必然走社会主义道路。
五、论述题(1题,16分)
1、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P12)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三:一是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是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三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和两个中国之命运及其历史启示。(P91-95)
建国方案:
第一种是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第二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
第三种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
两种基本的选择,两种中国之命运: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历史启示:这个。我今天非常愚蠢地跑上去问老师,这个答案书上没的。老师说这个是你自己的启示呀!--然后我灰溜溜地走了。被一男一女嘲笑了。。。
3、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哪些历史性成就?这些成就说明了什么?(P204-207)
第一,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二,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三,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四,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
第五,从“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
一、世界近代史知识体系
(一)科技革命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手工工场时代(16-18世纪):工业化的准备阶段(1)世界近代史始于16世纪 以16世纪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根据的是生产力标准。世界近代史指的是资本主义时期的历史。虽然早在14和15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但是资本主义到16世纪才形成为世界性的潮流。诸如新航路的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运动的扩展、宗教改革的兴起尼德兰革命等,都是这一世界性潮流的具体表现。再者,正是从16世纪开始,世界才改变各个国家和地区相对隔绝的状态,开始联为一个整体。(2)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是手工工场时代经济发展中的主流
首先从农业看,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封建制度的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动摇。英、法的农奴制在14、15世纪已经瓦解,货币地租盛行,农业商品化进程加快,都是其具体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农业中的资本主义关系发展起来。英国出现圈地运动,租地资本家办起的牧场和农场,成为典型的农业资本主义经济。法国的富农经济则是一种小农式的资本主义经济。普鲁士的容克农庄也成为有着浓重色彩的资本主义农场。16-18世纪,手工工场在西欧有了迅速的发展。英国的呢绒业最为典型。海外贸易长足进步,海外贸易垄断公司(如东印度公司)陆续建立。18世纪,法国成为欧洲大陆手工工场最发达的国家。这一时期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尚未完全分开。商业资本控制着工业,金融资本占有首要地位,是16-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两大特点。2.蒸汽时代(19世纪初至六七十年代):工业资本主义时期,工业化的开始(1)英国工业革命及其扩展
工业革命是工业化的起点,是从工场手工业向工厂大机器生产的重大飞跃。它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使人类开始脱离长久以来的传统农业社会、万向工业化、技术化、城市化的工业社会。英国是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始于18世纪60年代。19世纪初扩展到法国、美国,随后是德国、俄国、日本。而各国工业革命主要是靠从英国引进机器进行的。英国在工业革命中的特殊地位,使它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成为“世界工厂”。(2)工业革命的后果和影响
工业革命促成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对社会起了巨大的改造作用:①以农业和乡村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农业文明)向以工业和城市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工业文明)转变;②形成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③出现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潮流,工业资产阶级将成为新的执政者;④出现工人运动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潮流;⑤殖民扩张加强,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至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3.进入电气时代(1870年至20世纪初):工业化的完成,资本主义高速发展(1)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的前提下出现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它将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推进到电气时代。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化学工业的大发展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另两大成果。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先进工业国的产业结构,使它们开始由以轻工业为主导演进到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大国,实现了工业化。(2)垄断组织的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成了生成力的惊人发展,汽车、电力、石油化工等新兴工业中企业规模迅速扩大。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生产关系的调整和适应,于是垄断组织(超大规模企业或大型企业群)应运而生,适应并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垄断经济最发达的美国和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和第二工业大国就是有力证明。(3)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与不平衡性
1870年以后的三四十年是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但各国发展不平衡,美、德最快、英、法相对缓慢,俄、日自身比发展迅速、横向比相对落后。20世纪初,以科技为先导、以提高生产率为主要竞争手段、以垄断为组织形式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形成。
(二)世界资本主义政治的演变
1.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16-18世纪)(1)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指的是在手工工场时代发生的革命,主要有尼德兰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反封建革命,客观使命是推翻封建制度,解决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和确立治国基本原则的问题。在革命期间,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是领导者,城市平民和广大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经过革命诞生了荷、英、美、法四个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北美少数国家开始确立。但这一时期封建势力仍然非常强大,拿破仑帝国灭亡和维也纳体系的建立就说明了这一点(2)法、俄、普、奥诸国的改革
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化的另一种方式就是改革。改革是由原统治者推行的,以富国强兵目的,如法国路易十四改革、俄国彼得一世改革、普鲁士及奥地利的改革。这些改革的共同内容是加强中央集权,推动重商主义政策。在手工工场时代,虽然还没有哪一个国家通过改革的道路完成了向资本主义的转变,但上述改革无疑是以改革方式向资本主义演变的早期形态。
2.19世纪20-70年代的改革与革命(1)概况
在工业革命推动和法国大革命精神鼓舞下,19世纪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潮流。主要有:
①20-30年代的革命和改革:如希腊摆脱奥斯曼帝国统治的独立战争,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1832年英国国会选举制度改革等。
②1848年欧洲革命:它典型地反映了工业革命后的特点,革命的任务不像早期那样只是反对封建制度,而是还要反对手工工场时代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上层建筑。在革命规模最大、取得成就也最大的法国,就完全是为了推翻金融资产阶级的统治。另外,民族主义因素在这次革命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德意志、意大利革命都以争取国家统一为主要任务,东南欧的革命则属于民族独立运动。
③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又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扫清了障碍。
④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德、意的统一,基本上是以王朝战争的方式完成的。统一之前,意大利的撒丁王国已经由改革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德意志的普鲁士也是如此。统一后,这两个邦国的制度也分别扩展到全意大利和全德意志。统一的完成标志着两国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⑤俄、日的改革:俄国通过废除农奴制改革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日本发生倒幕战争和明治维新,过渡到了资本主义。(2)结果
通过19世纪的改革和革命、俄、日、德、意一系列国家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英、法、美等原有资本主义国家也变革了不适应工业资本主义时代的上层建筑,70年代初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得以确立。与封建主义势力相比,资本主义势力已占据了明显的优势。3.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基本定型(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1)两种政治模式及其成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各主要发达国家跨进了工业社会。工业的大发展和垄断集团的形成改变着社会阶级结构,分化组合成各种利益群体,人的素质、公民意识明显提高。因此,国家的协调职能加强,在政治上必须推行更加民主化的政策。于是公民参与、政党政治、议会民主、自由竞选、胜者掌权这样一种政治上的模式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成型了。但是,从美、德、英、法、俄、日这6个当时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来看,形成政治民主化模式的,只有美、英、法3国,而德、俄、日3国则采取了专制主义的手段来协调社会矛盾和稳定政局。之所以造成这种不同,原因是美、英、法都是经由资产阶级革命而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对旧制度、旧传统的冲击和改造较为彻底;而德、俄、日都是经由改革进入近代社会的,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并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2)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形成 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后,由于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必然改变主要大国间实力的对比,从而引起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在这一背景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以德国为核心的同盟国和以英国为首的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及其扩军备战,终于把人类拖入第一次世界大战。
(三)民族解放运动与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 1.民族解放运动
(1)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洲出现民族独立运动高潮;美国与拉美结局不同。(2)19世纪中期,亚洲出现革命风暴:仍属于旧式的农民战争。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发展不平衡,亚洲、拉美出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中中国与墨西哥成果突出),印度出现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运动,而非洲仍多属于旧式的武装斗争。2.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
(1)19世纪中期社会主义运动成为历史潮流:①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②第一国际与巴黎公社。
(2)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的社会主义运动:①特点是以经济斗争、合法斗争为主,组织性大为加强;②布尔什维克党成立和列宁主义诞生是突出成果。
(四)国际关系的演变
1.英国殖民霸权地位的确立(16世纪-18世纪中期)(1)焦点:西欧国家争夺殖民霸权。
(2)表现: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1588),三次英荷战争(1652-1674)打败荷兰,英法七年战争(1756-1763)打败法国,18世纪中期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2.维也纳体系与英国霸权地位的巩固(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
(1)拿破仑与反法同盟的战争:法国的崛起威胁英国霸权,从18世纪末起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1815年拿破仓帝国覆亡,法国丧失欧洲霸主地位。
(2)维也纳体系:拿破仑帝国覆亡后,由英、俄、普、奥操纵,按欧洲均势原则与维持欧洲封建统治的宗旨而建立。其瓦解是必然的(潜伏三大矛盾,逆流难持久),经过希腊独立、法国七月革命、1848年欧洲革命而瓦解。
3.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1)普法战争(1870-1871):普鲁士打败法国,统一的德国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2)两次局部性的帝国主义战争:美西战争(1898)、日俄战争(1904-1905)。(3)第一次世界大战(1814-1918):在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的斗争中,法德、俄奥、英德矛盾尖锐,形成三国同盟(1882)和三国协约(1907)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
二、世界近代史重点难点分析
(一)世界近代史的核心结构
世界近代史的核心结构可以这样表述:世界近代史的核心就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支撑这一核心的有两个基本点,那就是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和资本主义的工业化。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资本主义工业化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典型的表现,最具代表性的潮流。世界近代史的内容实际上就是由这两个相互关联的基本的支撑点以及它们的辐射和影响构成的。
资本主义要发展,必须要清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列宁的一段论述对我们认识这一问题很有启发意义。列宁说:“资产阶级革命面前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扫除、摒弃并破坏旧社会的一切桎梏。任何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这个任务,也就是完成了它所应做的一切:它加强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宁的话是针对资产阶级革命而言的,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就是清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翻开世界近代史教材,资产阶级革命可以说占去了内容的一大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舆论准备,尼德兰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1830年“七月革命”、1848年欧洲革命、1870年法国“9月4日革命”、美国内战等都是典型的标准的资产阶级革命;还有以民族解放战争形式表现出来的资产阶级革命,如美国独立战争、拉丁美洲的独立战争等;也还有以改革或维新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如1824―1867年的英国议会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更有以民族统一战争形式表现出来的,如德意志的统一、意大利的统一等等。不管它们以什么样的形式来表现(这是由不同的国情决定的),也不论它们的主动性和被动性,有一点是不容否认的,那就是他们均不同程度地为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清除了障碍,开辟了道路,营造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空间,创造了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条件。
纵向来说,资产阶级革命并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列宁说得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就是指:“资产阶级革命历史任务的解决„„也就是能够产生资产阶级革命的这个基础的本身的消灭,资产阶级革命的整个周期的完成。”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从1789年开始的,一直到1875年(甚至可以说直到1879年)才完成,至于其间法国的“大革命”、1830年“七月革命’、1848年“二月革命”、1870年的“9月4日革命”等都只能算是整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历史上的一个又一个浪潮。美国情况也是如此。它是经历了美国独立战争、1812年战争、美国内战、约翰逊的重建等四个大的浪潮才算真正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也就是说,从18世纪80年代末到19世纪70年代的法国历史整体上就是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史;从18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历史整体上就是美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发生的1824―1867年的改革同样是在完成当年资产阶级革命没有能够完成的任务。其它国家的历史也都不同表现地具有这一特点。世界近代史的另一个支撑点是资本主义工业化。工业化在世界近代史上的直接表现就是两次工业革命以及它们对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的推动和对世界各个方面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18世纪后半期的英国,继而扩展到法、美、德、俄等国。一方面,它极大地促进了这些国家自身的资本主义发展,促成了资本主义生产力乃至人类文明的质的飞跃;另一方面,工业革命的重要后果之一就是工业无产阶级的形成与工人运动的发展。19世纪前半期,法国的里昂工人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国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均表明工人阶级已经作为一种独立的阶级力量登上了世界历史舞台。在工人运动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工人阶级的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高了国际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于是产生了第一国际以及在第一国际的影响和指导下发生的“巴黎公社”的伟大斗争等。工业革命对各国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使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在19世纪进入空前活跃并取得重大进展的高峰期,物理学、生物学、化学等领域都先后取得了革命性的突破,为进一步的技术革新提供了条件,进而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并更加直接和明显地改变着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业的高速发展又促进了资本和生产的集中,从而引起了垄断组织的产生。垄断组织的产生一方面加剧了各国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同时也迫使资产阶级不得不在政治上和社会经济政策上采取一些必要的调整措施,以缓和阶级矛盾。资本主义这种国家社会职能的作用,使资本主义社会呈现出“相对和平”状态。另一方面,垄断组织的产生推动资本主义列强去夺取更广阔的原料市场和产品的销售市场,加强殖民扩张,因而出现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这一方面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也把更多的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纳入到了资本主义体系,从而使整个世界联结为一个整体。
二、世界近代史的“世界”发展逻辑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进程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个地区之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一个整体。世界近代史的基本发展逻辑就是世界由分散向整体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西欧的殖民扩张给整个世界带来了极大的改变。这种改变首先表现在人种的重新分布上。欧洲白人大量渗入南非和美洲。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在欧洲白人的侵略和屠杀中大量死去,非洲黑人又被大量贩卖到美洲。欧印混合种人、黑白混合种人随之而生。这种人的跨洲流动,客观上促进了整个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渗透。经济上,则首先表现在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欧洲人把马、牛、羊等家畜和小麦、大麦等农作物,以及橄榄、葡萄等水果带到美洲;美洲的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南瓜、可可、烟草、棉花等物种也开始流向世界各地。另一方面,世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增强了,出现了全球性的经济关系。繁荣的三角贸易可谓一个典型的佐证。从欧洲把甘蔗酒、布匹、枪支及金属用具运往非洲,从非洲运奴隶到美洲,再从美洲运砂糖、烟草和白银到欧洲。伴随整个世界经济联系的增强,世界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渗透也加强了,比如“西学东渐”、“东学西渐”之类。如此等等,大约到1760年前后,世界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较之“地理大发现”带给人类的相互知悉,又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实现由分散向整体发展的第二步。
另一方面,西欧的海外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又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诸如为欧洲的工业品开拓了日益广阔的市场,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更培养了发财的狂热和惟利是图的精神,等等。随着这些条件的积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也终于在18世纪60年代前后的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创造了空前巨大的生产力,尤其是机器生产和工厂制度的大规模运行,使英国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英国的煤、铁生产,棉纺织业和机器制造业都在这一时期取得了在世界上的绝对优势。1850年,英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占39%,在世界贸易额中占22%。19世纪中叶,在欧美各国工业生产和对外贸易大大落后于英国的情况下,英国便成为了“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的中心。英国成为世界各国工业品的主要供应者,世界各国则在不同程度上成为英国的原料供应地。工业革命最终创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正如马克思所说,“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当时的英国经济史学家史丹莱•杰温斯还就英国在国际分工中的这种巅峰地位有过一段非常形象的描写:“实质上,世界的五分之一是我们的自愿的进贡者:北美和俄罗斯大平原是我们的谷物种植园;芝加哥和敖得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沿岸是我们的森林;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放牧着我们的羊群;在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大草原则逐牧着我们的牛群;秘鲁运给我们白银,黄金则从南美和澳大利亚流到伦敦。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而印度则把咖啡、茶叶和香料运到我们的海岸;西班牙和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沿岸各国是我们的果园。我们的棉田,长期以来都是分布在美国南方,而现在差不多扩展到地球上各个热带地区去了。”
这种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世界市场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人类历史在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顶点的时候,第一次形成了通过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把各国的生产、流通、分配融为一体的世界经济。这样,由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和扩散所带动的世界市场的形成,实质上标志着一个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占主导地位的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了。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又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全球规模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加强了世界各国以国际分工为基础,以国际贸易为纽带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正是因由于此,我们把19世纪中叶世界市场、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理解为世界加强地区间联系,实现由分散向整体发展的第三步。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迅速向全世界扩散。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在19世纪上半期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真正确立起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绝对优势。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也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确立起了它的政治统治地位。在此基础上,19世纪中后期,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发生了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它使世界由蒸汽时代跨入了电气时代。在这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资本主义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世界金融资本剥削体系形成。帝国主义国家在争夺世界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的残酷斗争中,把整个世界瓜分完毕,建立起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从而实现了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于世界其余地区和国家的统治,实现了西方列强对于世界上其余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控制。但伴随这一过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了,交通通讯业的发展使世界变小,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产品可以行销于全球,一个地区发生的经济危机也会很快波及或影响全世界。任何地方发生的事件,都可以迅速传遍全球各地,世界成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资本主义经过4个世纪的艰难开拓,终于推动世界实现了由分散走向整体的第四步。从此,世界真正具有了“世界”性,世界历史也才真正成为了“世界历史”。
三、期末测试卷
高二年级期末历史测试卷 第i卷(60分)
一、选择题(共30题,每小题2分)
15—17世纪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打破了世界各地区间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人类历史,回答1-2题: 1.开辟欧洲从海上直通印度新航路的西方航海家是()2.“价格革命”的主要表现是()
a、金银价值上升,货币需求猛增 b、金银价值下降,物价飞涨 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回答3-5题 3.下面哪几组人物和作品的搭配是正确的()(1)薄伽丘《十日谈》(2)拉斐尔《大卫》(3)伊拉斯漠《巨人传》(4)塞万提斯《堂吉诃德》(5)但丁《神曲》 a、(1)(2)(3)(4)(5)b、(1)(4)(5)4.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思想大师,把人文主义当做自己的旗帜,他们颂扬“人”,蔑视“神”;()
a、反对天主教会宣扬的神权封建思想 b、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反映 d、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反映
钱,这是医治一切苦闷的良药;金钱,这是世人珍藏的珍宝;金钱,这是妇女所拜倒的偶象。”对这句台词有下列一些解释()
(1)说明这时商品经济正在取代自然经(2)表达了人文主义的生活观(3)反映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心理(4)表明古往今来人们都喜爱金钱 a.(1)(2)(3)正确,(4)错误 b.(1)(2)(4)正确,(3)错误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是指17、18世纪,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的西欧一些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回答6-8题
6.揭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序幕的事件是()a、苏格兰人民起义 b、新议会召开要求限制王权
7.美国独立战争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a、革命前资本主义经济受到阻碍 b、革命主要是反殖民主义统治
8.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共同点有(1)改变了原来的社会性质,(2)建立了资产
阶级民主立宪制,(3)制定了本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4)开始了议会制政治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思想和经济思想也不断发生变化,并对当时的经济生活和政治运动具有指导作用,回答9-10题 9.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
a、被美国首次成功的运用 b、以反对天主教会的神权为主要内容
10.马克思主义思想对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它产生的社会背景是()
a、资产阶级革命后,工人所受剥削加重
b、在空想社会主义指导下,工人的斗争屡遭失败 d、空想社会主义已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出现高潮,资产阶级在全球的统治基本确立,回答11-14题
11.史学界认为:“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对欧洲大陆来说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同时也是历史性变革的时代。”这一历史性变革的原因是()a、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确立 b、工业革命的扩展
12.在美国内战中,形势开始有利于北方的转折点是()a、颁布《宅地法》 b、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3.19世纪中期,标志欧洲的国际格局发生改变的最主要事件是()a、德意志的统一 b、意大利的统一
14.俄、日两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是以改革而不是以革命方式完成,主要原因在于 a、资产阶级在改革前缺乏思想动员 b、政局稳定、阶级矛盾缓和
19世纪70年代以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历史进入电气时代,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对世界经济、政治及人类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回答15-18题 15.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a、工业革命的进程大大缩短 b、先进国家几乎同时进行
16.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最先出现垄断组织的工业部门是()a、纺织工业、机器制造等传统的工业部门 b、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
d、军火制造、飞机制造等与军队定货直接有关的工业部门
17.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比重所发生的突出变化是()a、轻工业占有最大比重 b、传统工业逐渐遭到淘汰
18、在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a、内燃机问世 b、蒸汽机成为主要动力 19.世界上最早证明电磁感应现象的是()
20.依据电磁学理论,19世纪70年代发明电话的是美国人()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张人权高于主权,声称对于任何国家出现的“严重”的人权问题,国际社会都应该干涉,回答21-25题:
21.历史上第一次在法规中明确规定“天赋人权”的是()a、《权利法案》 b、《人权宣言》
22.在19世纪以前的殖民扩张中,西方殖民主义的主要侵略方式是()a、公开进行资本输出 b、大肆倾销工业品
23.19世纪西方国家对亚洲侵略与17世纪相比,其影响的根本不同点在于()a、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b、奴役了各国人民 24.“亚洲觉醒”与“亚洲革命风暴”相比,最大区别是()a、以反侵略反封建为革命任务 b、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 25.俄国和日本的垄断组织都带有封建性,其历史原因是()a、沙皇和天皇实行封建专制统治 b、资产阶级改革不彻底
26.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巴尔干成为欧洲“火药桶”的根本原因是()a、巴尔干的民族矛盾复杂 b、巴尔干某些国家推行霸权主义 27.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a、各阶层人民团结对敌 b、抗意斗争得到外国援助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日本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日本加剧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对远东的局势产生重大影响,回答28-30题 28.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的性质是()
a、争夺远东海上霸权的战争 b、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帝国主义战争 29.标志着日本完成向亚洲大陆扩张第一步的事件是()a、甲午中日战争夺得了中国台湾的领土 b、日俄战争夺得库页岛南部及附近岛屿 d、夺取旅顺租借权和东北筑路权
30.1905年日本把朝鲜变成实际上的殖民地,其支持者是()第ii卷(共40分)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经济重心转向大西洋后,世界经济进入了从产生到发展的最活跃时期,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科学技术革命连续发生,生产力向高层次飞跃,领先国家经历了由英国到美国的更替,从而牵动世界经济重心从西欧向北美跨越。
——引自《世界经济运行轨迹探索》
材料2:17世纪,整个欧洲大陆处于宗教迫害之中,反映自由,民主和科学的新思想被当作“异端”“邪说”而受压制,不少有发明创造的科技人才被处刑罚,与此同时战争也连绵不断,法国处于内战和向外扩张的连年战争中,意大利四分五裂,„„这使科学技术人才纷纷流向地处欧洲边缘而较安全的英伦三岛。
1740年经英国政府批准的实用专利品4件,1750年为7件,1760年增加为14件
——据《英国经济史编》
——据《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根据材料归纳英国最先开始工业革命的优越条件有哪些?(4分)后来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有何变化?(2分)请指出导致两种态度的原因、影响。(18分)由此可以得出什么认识?(6分)
32.阅读与思考 日本政府„„和英国政府就英日同盟的目标之一„„——巩固与维护东亚地区普遍和平——决定和英国共同采取有关的必要措施„„通知德国政府如下:
(1)全部德国军舰应立即从日本与中国邻近海面撤出。凡不能撤出的船舶应解除武装。(2)德国政府应在1914年9月16日以前,将全部胶州租借地无条件地和无补偿地移交日本当局,以便归还中国。
„„如果在本月23日,星期日正午以前,得不到德国政府无条件接受上述建议的答复,日本政府就采取它所认为必要的行动。
——日本致德国的最后通牒
(1914年8月15日)
依据以上材料和你了解的历史情况,请回答:
(1)日本准备向德国宣战的目的,是为了把中国的胶州湾“归还中国”吗?(4分)(2)你还了解哪些与上述中国山东总是有关的历史事件?请简要列举。(6分)
高二年级(上)期末历史测试答案 选择题:(共30题,每小题2分)
次硝强水, 其代字若何?
天气助火, 何故?
水系何物相合之质?
做轻磺气, 其法若何?
硝强水其性情如何?
设有二炭四轻气、养气、轻气三气, 以何法能将其气分之?
……
若有熟稔化学近代发展史的读者, 看到这里一定忍不住发出感叹。要知道, 1811年意大利人阿佛加德罗才提出分子学说, 而硝酸 (即上面提到的硝强水) 的工业制法直到19世纪中期才渐趋成熟。很难想象, 在一百多年前的大清帝国, 那群拖着辫子的“封建顽固闭塞保守”的纨绔子弟, 竟能如此“与时俱进”。当时负责出题的是法国人“毕利”, 这位在同文馆任教长达25年之久的老教习, 根据丁韪良的说法, “在把近代化学引入作为炼金术老家的中国这件事上, 立下的功劳无疑是最大的”。一个外国人, 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用中文编写了第一本化学教材《化学指南》, 还译有《化学阐原》等一系列基础知识读本, 成为把西方近代化学介绍到中国的拓荒者。这是什么精神?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险恶的殖民主义用心?可惜可惜, 斯人已去, 还好还好, 有书可读。张功臣所著《洋人旧事——影响近代中国历史的外国人》, 通过鲜活的文字使得远去的历史复活了一丝气息。全书以丰富的史料向我们还原了西方传教士们在中国的种种遭遇, 唏嘘之余, 我们看到了中西交往史上一个艰辛、曲折时代的缩影, 西学东渐的黯然。
清末民初, 正是中西交往史上最为跌宕起伏的时代之一。西方的坚船利炮和“奇淫巧技”正逐渐为中国人所领教, 许多洋人带着先进的技术以及道德上的优越感, 走进了中国近代的历史。他们身份各异、生活背景不同, 在与中国结缘的过程中, 都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尴尬、无奈、困顿和磨难。这些异乡客中, 有翻译了《圣经》和编纂了第一部《英华字典》的马礼逊, 有掌管中国海关45年, 创建了一整套严格廉洁高效的海关制度的赫德, 有参与并影响了民国时期中国政坛许多重大事件的端纳, 还有被命运选择成为最后一个帝王师的庄士敦。他们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深刻影响, 与此同时, 他们的个人命运也无可避免地与当时的中国联系在了一起。
一、他们改变着中国
说起赫德的名字, 许多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大概是个面目可憎、颐指气使的洋鬼子形象。但《洋人旧事》告诉我们, 没有谁比赫德更加忠心耿耿地给清政府当了45年的高级奴仆。为了获得地位、荣誉和金钱, 他工作勤勉有加, 殚精竭虑, 每天办公达十几小时, 在任期间只回过两次英国, 其中的一次居然还是为了结婚。他在任内创建了税收、统计、浚港、检疫等一整套严格的海关管理制度, 新建了沿海港口的灯塔、气象站, 为当时的北京政府开辟了一个稳定的、有保障的、并逐渐增长的新的税收来源, 在一定程度上清除了旧式衙门中普遍存在的腐败现象。在其苦心经营下, 中国海关成了当时少有的管理严格、运转高效的办事机构。另外, 赫德主持的海关还创建了中国现代邮政系统, 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现代化的进程。
赫德十分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中国雇员的身份, 在日记中他写道:“从某种意义上讲”, 自己是中国人民的“同胞”, 是“中国政府用来对付外国商人的外籍雇员”。因此, 当1885年6月赫德被英国政府任命为驻华公使时﹐他辞谢不就。在1865年至1868年间, 他和英国公使威妥玛向清廷提出了许多改制强国的建议, 让人惋惜的是, 这些建议直到30年以后才引起中国改良派的共鸣。当时他在日记中写道:“如果政策改变了, 中国可以成为各国的领袖;如果政策不改变, 它将变成各国的奴仆。”
事实上, 对中国近代社会演变发挥作用的远远不止赫德一人。1895年夏天, 《中国记事》杂志和《申报》上都刊登了一则“求著时新小说”的启事:
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是一个故事, 或一系列故事, 描写上扣人心弦, 真实地反映生活, 揭露政府不能或不愿抵制的到处猖獗的重大积弊——鸦片、缠足和时文。
在启事的落款处, 写着“英国儒士傅兰雅谨启”。这是近代中国小说的最早倡导者, 比1902年梁启超在横滨创办《新小说》杂志还早7年, 虽然后者通常被公认为是中国近现代小说出现的标志。毋庸讳言, “时新小说”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随着这种在许多方面具有全新性质的文学形式的传入, 中国人开始拥有了思考和审视自己传统文化的不同标准和价值尺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除了提倡“时新小说”, 傅兰雅还创办了中国近代最早的一份科技杂志:《格致汇编》。这份创刊于光绪二年正月十五日 (1876年2月9日) 的杂志主要以刊登科普文章为主, 文章的作者主要是江南制造局的科学家, 如大名鼎鼎的中国近代造船的鼻祖徐寿;徐寿之子, 江南制造局的第一代科技人员徐建寅;著名数学家, 并在兵器设计、制造技术等方面颇有建树的华蘅芳和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贾步纬等人。傅兰雅还花大气力编纂了第一本中文技术术语和词汇字典, 并具体负责化学、矿物学、气象学、印刷术、电镀工艺、化工仪器、哲学、铸造工艺、枪炮制造、造船工艺、开矿和土木工程等学科的名词规范化工作。今人耳熟能详的这些科学技术名词, 就是经他之手推敲、落定, 从而家喻户晓的。
据《洋人旧事》的统计, 从1868年到1879年, 傅兰雅和其他在江南制造局供职的西方传教士们共翻译了近百部著作, 销售量达3万余部, 内容涉及物理、数学、化学、军工、矿物、冶金、医学和社会科学等各个方面。1880年至1896年间, 傅兰雅本人又推出译著74本, 如地质、气象、植物、法律、解剖和政治经济学, 等等。在艰苦而寂寞的译书工作之余, 傅兰雅于1874年还创办了旨在普及和推广自然科学的格致书院, 进行语言、技术、电报、采矿、造船、海战和陆战等方面的教学。与之齐名的还有同为传教士开办的英华书院, 他们以直接传授西方科技知识为主, 使得近代中国的西学教育在短时间内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
二、中国改变了他们
在英国, 离家出海是同父母权威决裂的做法, 是英雄事迹的开端。《洋人旧事》中的主人公们, 在19世纪后期陆续来到中国, 在清廷尚不知英美各国位于地球哪一端, 百姓视高鼻深目的洋人为鬼魅的年代, 该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有的人在许多年之后才返回故乡, 有的人则永远留在了中国。他们的背景、职业和来华目的各不相同, 但大多是怀着建功立业的梦想和个人成功的强烈欲望来到中国的。如果用一个词来统称, 他们都是名副其实的“冒险家”。
这其中, 马礼逊是基督教新教派往中国的第一个传教士, 他在严厉禁教的嘉庆初年便来到了广州, 藏身于外国洋行, 生活拮据, 甚至连基本生存也不能保证。“不仅无法保证一日三餐, 而且食品非常单调……再加上气候不适应, 又处于半隐居状态, 每天闭门读书, 足不出户, 他的健康每况愈下, 最后虚弱得几乎不能在自己的房间里走动。没有钱, 没有朋友, 也没有合法的身份。他的日记里开始频频出没‘抑郁’、‘孤独’和‘沮丧’这样的字眼”。在付出了健康、自由、金钱还有安定的生活之后, 一身疾病的马礼逊终于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翻译成中文的《圣经》以及第一本《英华字典》。道光十四年六月二十六日 (1834年7月) , 马礼逊在高烧中离开人世, 将自己的身体和心思都永远地留在了中国。
还有前面提到的傅兰雅, 同样将自己的人生与中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他把自己在中国大半辈子的奋斗称作“南柯一梦”。他卖力工作, 刻苦钻研各种科技知识, 而且毫无怨言。“我以严肃认真的态度从头开始。……上午, 我研究煤炭及其开矿, 下午则学化学, 晚上学声学”。他还特别注意以一种“屈尊俯就”的态度与翻译馆的中国同事相处, 和他们交朋友, 以至于他觉得自己“已是半个中国人了”。但他最终收获的, 却是越来越多的沮丧。有一次, 制造局的官员找到傅兰雅, 要求他制造枪火帽和炮管使用的氯酸盐, 他只用一天时间完成了这项工作, 试验结果非常好。他满心希望这会赢得令人羡慕的奖赏, 但官员们只是表示满意而已。1868年, 江南制造局组装的第一艘木质火轮“惠吉”号下水试航, 轰动上海, 傅兰雅兴奋地通知家人:“我认识了中国的最高军事官员 (曾国藩) , 他会乐意把我叫到他的左右, 与他一起试航。”但是在试航前夕, 他并没有等到让他望眼欲穿的请柬。
由于种种原因, 这些“拓荒者”与中国结成的关系最后总是不欢而散, 他们的故事大都笼罩在一种阴郁的气氛里, 在旧中国的舞台上, 他们上演了同一个主题的悲剧。民国时期最有名的洋顾问端纳曾经服务过历届当政者, 离开中国时却形影相吊, 黯然神伤;太平天国的洋兄弟罗孝全, 历尽千辛万苦投奔了太平军, 想借洪秀全的“拜上帝教”干一番大事业, 最后却逃离天京, 成了洪天王的坚决反对者;即便是贵为末代皇帝溥仪英文教师的庄士敦, 晚年时回忆往事, 唯有无奈的慨叹……从历史长河来看, 这些惨痛的经验和教训是不同文化在最初的碰撞中必须付出的代价, 是一朵朵转瞬即逝的浪花。但对于他们个人来说, 种种跌宕起伏的经历简直就是生命的全部。在豪情满怀的奋斗过程中, 在孤独恐惧的异乡冒险中, 他们体验了人生百味, 更对旧中国的社会现实有了最深切的理解, 改变了人们对神秘东方的传统看法——毫无疑义, 他们是第一批真正认识中国的西方人。
三、如何看待外国人带来的文化
一方面, 这些西方人来华的直接动机与其说是政治性的, 不如说是宗教性的。我们知道, 在第二次“大觉醒”运动特别是“基督复临论”的感召下, 海外传教的迫切性突出地摆在了各个教会团体的面前。他们的运动固然得到了政府和商人的支持, 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认定传教运动是政府组织和推动的, 是西方侵华计划的一部分或者认定传教士来华就是为了配合其祖国的政治和经济侵略。事实上, 传教士们自觉不自觉地与当地的殖民主义者分享了同一时代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即以征服“落后”地区和“文明”扩张为核心的“帝国主义精神”, 这是传教士自身无法超越的。他们无法摆脱那个时代的精神, 认为西方对世界的主宰虽然不尽人意, 但却是无法抗拒的, 也是他们无法选择的, 他们愿意尽量发扬其有益的成分, 而对西方主宰带来的罪恶往往视而不见。几乎所有的传教士都抱有为驻在国人民的福祉服务的愿望, 也经常坚信他们能比驻在国人民自己更好地判断什么是他们的真正利益, 他们相信自己的良好愿望会被“某种施主和庇护人, 有时甚至是蔑视的态度所玷污”。
另一方面, 在正经历由前现代向现代转变的近代中国, 自身文化中很多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部分本来就是要摧毁的。我们不能认为传教士鼓励女子放足是摧毁中国传统, 反对一夫多妻制是破坏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瓦解宗法制度是削弱中国的文化认同, 因为这些虽然是中国独特的传统, 但却是不值得、也不应该保留的传统。并且, 在这一过程中, 中国的知识分子并非完全被动的接受者, 他们对西方文化同样具有选择的能力。和后来日本侵略者在军事政治高压下实行的强迫性的奴化教育不同, 近代西方人在中国民众面前, 必须努力证明自身的价值, 才能得到中国人和社会的认同。实际上, 多数中国知识分子接纳了有利于中国文化新生和自立自强的文化观念, 如科学精神, 自由、平等和民主的理念以及民族主义思想, 而拒绝了有可能造成中国文化依附地位的成分。美国学者保罗·柯文就曾注意到这样的现象, 对近代中国知识精英来说, “在接受西方知识的同时拒绝西方的宗教不但证明是可行的。而且前者甚至可以变成用来反对后者的武器”。[1]比如马礼逊学校培养的容闳等人并没有成为美国控制中国的“合作者”, 相反, 他们成为为中国的富强而奔走的最坚定的民族主义者。
从单一的政治视角审视复杂的社会文化问题, 是无法对近代中西文化交往问题的多方面影响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的。近代西方人在华展开的种种文化与教育运动是异常复杂的历史现象, 这种复杂性在于其活动的广泛性、社会关系的多重性和影响的多面性。因此, 任何建立囊括一切的思想框架的努力都是徒劳的, 任何理论标签都只具有部分的合理性, 只能解释他们在华活动的某个侧面和某些后果, 而不能作为打开西方人在华活动全部历史的总钥匙。毕竟, 理论和范式不过是历史学家的“假设”, 而历史事实本身, 永远是至高无上的。这大概也是为什么我们要读《洋人旧事——影响近代中国历史的外国人》的原因吧。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会女校 消极影响 积极作用
教会女校是与西方列强的对华侵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会学校设立的目的是培养和造就为西方列强服务的人才,进而让列强控制整个中国,对近代中国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同时,教会女校客观上对尚无女子学校教育的中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中国近代教会女校的积极作用
(一)为中国女子接受学校教育提供了机会
中国古代没有专门的女子学校教育。到1907年,学部才拟定了《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女子小学堂章程》,但是仍然对女子入学做了种种限制。直到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才从制度上保证了女性和男性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1844年,英国人阿尔德塞在宁波创办了第一所女校,中国的教会女子教育从此开始。早期教会学校的开办,打破了千百年来女子不能接受学校教育的陈规,给许多贫穷家庭的女子提供了接受学校教育的机会。女子走出闺阁,冲出封建礼教樊笼接受教育,在中国女子教育史上迈出了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教会女校作为中国最早的女子教育机构,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为中国人自办女校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教会女校在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管理等方面虽然不够完善,但它引进了西方近代教育模式,采用西方的年级学习制和班级授课制,介绍西方文化科学知识,开设了自然科学、外语、音乐、体育等一系列新式课程,为中国传统的封建教育带来了一股新鲜气息,为后来中国自办女子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教学方法上,教会女校改变了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引进了西方的启发式教学。在师生关系上,教会女校的师生关系融洽,如同母女,这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师道尊严。在教会女校的影响和冲击下,中国人开办的女子学校在少数大城市相继出现。在借鉴传教士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经元善于1898年在上海开办了第一所中国自办女校——经正女学堂。
(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
教会女校尤其是教会女子大学培养了一批优秀女性人才,她们是中国第一批能够自立的女性,在教育界、医学界、慈善界等诸多领域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教会女校毕业的学生大都刻苦耐劳,勤勉敬业,对社会服务具有浓厚的兴趣,具有较强的职业意识,大都学有专长,事业有成。她们的成就不是“妻以夫贵”,而是靠自己出色的工作成绩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在当时大学女毕业生还不多的情况下,教会女校培养出的众多女性人才在我国妇女界高级知识分子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在我国的教育工作、科技工作及其他领域有较大的贡献。
(四)对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起到了启蒙作用
教会女校宣传男女平等的思想观念。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近代妇女开始觉醒,要求摆脱封建束缚,获得自身的解放和自由。首先,教会女子大学的创办,培养了一批职业女性,她们参与各种社会活动,证实了妇女在各个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这对于激发妇女的自我意识,促进妇女解放具有重要的贡献。其次,教会女校不招收缠足的学生,它还通过宣传教育,使在校学生认识到缠足对身体和心理的危害,主动放弃缠足,对改革中国封建陋俗起到了示范作用。另外,教会女校宣传“一夫一妻制”的观念,倡导男女婚姻自由,对解放中国妇女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中国近代教会女校的消极影响
(一)侵犯了中国的教育主权
在中国开办的所有教会学校包括教会女校,都是由外国人管理,没有向中国政府注册,它们不受中国法律法规的约束。教会女校建立了一个从教会幼稚园、教会小学、教会中学直至教会大学的教育体系,独立于中国政府教育系统之外,这是对中国教育主权的严重侵犯。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掀起的收回教育权运动的巨大压力下,教会女校不再把宗教列为必修课,大部分学校不再强迫学生参加宗教活动,教会被迫任命中国人为校长,但经济大权仍由传教士控制,部分教会女校对教育部规定的课程并未全部设置,因此,教育权并未真正收回。1953年,新中国完成了对教会学校的接收工作,教会学校全部改为公立,中国的教育权全部收回。
(二)教会女校进行宗教教育,麻痹了中国人的思想
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宗教课是教会女校的必修课。学生除了必须学习宗教课程之外,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宗教活动。在这种浓厚的宗教气氛的影响下,不少青少年学生加入了教會。教会女校向中国学生大量灌输宗教思想,企图磨灭中国人民的斗志,这无疑是一种奴化教育,麻痹了中国人的意识,不利于中国人民奋发向上,以致中国发生大规模的政治抗争和救国运动时,教会女校的学生反应都比较淡漠。这一方面与女性温和柔顺的性格以及学生富裕的家庭条件的影响有关,更重要的是教会女校的宗教教育消磨了学生的反抗意识和爱国情感,致使学生的政治意识淡漠。
三、结语
教会女校的办学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传教,扩大宗教势力在中国妇女中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配合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然而教会女校带来的实际效果与传教士最初的目的并不完全一致,教会女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女子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中国教育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我们应该予以肯定,但也不能评价过高。毕竟这并不是教会办学的初衷,而仅仅是一种意外的客观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列.略论教会教育的目的与实质[J].教育评论,1993(06).
[2]赵启重.教会学校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J].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5(02).
【高中中国历史近代史】推荐阅读: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政治史知识点09-13
中国传统文化高中09-24
高中生感动中国观后感06-20
中国近代史演讲07-03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06-13
中国近代史复习纲要整09-25
中国近代史纲要大事件年表06-28
中国近代史考试题整理07-07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试卷10-28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卷及答案详解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