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研讨会心得体会

2024-10-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地理研讨会心得体会(精选15篇)

初中地理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1

3月25日,我和张玉梅老师一早来到大王庄中学召开全县的复习研讨会,来到大王庄一看,的确让他们的综合楼吸引住了,这座楼显得十分大气,开阔,的确是个搞教研的好地方。这也是徐主任选择这里的原因之一,当然还是由于大王庄的成绩好分不开的。

一开始,全部老师们进入课堂听了两位老师的`复习研讨课,这种场面是我第一次感受体会到的,老师和同学们达成一片,的确轰轰烈烈,十分壮观。一节课是由大王庄中学的王晓慧老师讲授的《农业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另一节课是由三中的周翠娟老师讲解的《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这两节课两位老师都使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狠抓课堂落实,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合作性。学生分组展示,对学生的参与度,主动性,兴趣性都调动起来了。小组展示遵循:展示――提问――互帮互助――有团队精神。提出问题让小组回答,不让个人回答,这样即体现了合作互助,又提高了兴趣。这一点值得大家学习。另外王老师的课,上课分配好任务,让同学们抓阄确定完成题目。这样即提高了学生的效率,又体现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了兴趣,这一点值得我学习。

听完两节课,我们来到了会议室,郭老师分析了近两年的考点分析情况,和命题的依据,趋向,范围等。重点强调了试题分析,死记硬背的少,活题多。注重图形理解和空间观念的形成。注重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察。注重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考察。注重乡土地理的考察。

最后徐主任从近两年会考试题看会考复习,谈了如下几点:试题分析、展望20会考问题、命题趋向,最后提出了复习建议。要求用好试卷,试题,同步,要求精选题目,杜绝把现成的题目拿来就用。然后分析了两位老师的上课思路,和优点,提倡老师们学习借鉴。最后强调老师们本着负责、研究、求实的精神去复习备考。

初中地理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2

笔者较为欣赏的有几位老师。首先是郑州外国语中学岳丽鸽老师纯正的英式发音。其次是重庆市巴蜀中学周静娟老师的语法呈现。她通过讲述“Mr.Going-to-do”故事的前半部分引入将来时“be going to do”, 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语言结构的具体运用。再次是南京外国语学校朱琳老师在上听力课时导入新词的方法和引导学生在表达时运用新词的教学设计。接下来是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吴奕佳老师讲解生词的方法, 她把这些生词组合成一个个小短文来帮学生记忆, 而且运用图形和动态图画复现生词以再次加深学生的印象。最后是大连开发区第七中学宫旭老师的整体课堂设计, 她通过感知体验 (experience) 、理解强化 (practice) 、交际运用 (use) 三个环节把本节课的话题 (plans) 层层引向深入, 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而且在对be going to do这一结构的练习中注意人称转换, 让学生对这一结构的具体运用有了充分的体验。而她最突出的设计是对学生朗读的指导, 通过播放听力录音让学生感知不同人物的语音、语调并带领学生分析人物的不同个性, 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分析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 最终让学生都敢说、都愿意说, 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评委专家严谨而不失风趣, 他们结合自己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高屋建瓴地进行切合实际且有针对性的点评。这既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和鞭策了执教教师, 又在教学理念和教学处理等方面给全体与会教师以引领, 给人拨云见日、指点迷津的切实感受。

让与会教师印象最为深刻的点评专家要数程晓堂和刘兆义老师了。他们言语犀利, 直指问题的核心而又不失风度和幽默。总的说来, 他们高度肯定了执教教师的个人素质和教学设计, 同时对教师们平时模糊不清的疑惑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也对教师们没有意识到的误区及时进行了纠正, 并指出了改进的方向。举例来说, 为了给学生创设英语学习的氛围, 很多教师往往尽力全英授课, 即使在很难用英语解释明白时 (尤其是解释语法时) 也还使用英语, 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让学生越听越不明白。那为什么不能用汉语呢?用汉语解释, 教师言简意赅, 学生又能醍醐灌顶。毕竟教师是拥有深厚汉语文化背景的人, 而不是只懂英语的语言教师!再比如, 为了体现英语课堂的活跃, 教师往往会多提问并跟学生互动。可是有些问题学生只回答“yes”或“no”, 而教师也很满意地继续进行下一个教学步骤。教师忽略了语言学习固然是一种语用的学习, 但更应该用来表达思维和文化的深度。所以, 教师应该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继续追问以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深度思考, 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而且, 教师在做课堂设计时往往为了活动而活动, 而没有考虑设计活动的目的是什么。语言教学的初衷应是一种感知和体验, 如果体验真实、有效, 学生便达到了交际和表达的目的;如果只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学生往往只能体会到一种热闹, 课结束了, 印象也没有了。

在课堂评价环节, 执教教师能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内容给予相应的评价和鼓励。比如在讲授有关职业的话题时, 有个学生说:“I’m going to be a doctor and help poor people.”来自重庆的周静娟老师立刻说:“A kind girl.That sounds great.”, 而不是简单、匆忙地说“Sit down”。像这样丰富、中肯的评价性语言在授课教师的课上随处可见。也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正确时, 与学生击掌相庆, 这些都极大地鼓舞和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另外, 授课教师精心准备, 几乎每堂课都包含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 给人无限回味。

本次观摩研讨还有一大亮点, 那就是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制订了课堂观察量表, 由各省推选的受过相关培训的上百位观摩教师组成“教师观察评审团”在观课时进行记录、填写。评审团的观察表数据统计在本次观摩研讨的单项奖评选中也发挥了重要的参考指标的作用。

对商务版初中地理教材的体会 篇3

关键词:不同版本;对比;体会

我从教地理已经有16年多了,先后使用过人教版和商务版教材,对比这两种不同版本的教材,感觉到商务版初中地理教材给我的教学带来一种全新的感受。以下是我在教学中对新教材、学生适应性、教师培训服务的几点认识、体会。

一、对教材的认识

1.编写遵循的基本原则

(1)满足最低要求

落实《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分解内容标准。

(2)突出学习方法

寻求更多的学习地理的方法,而不强调对地理知识“量”上的把握。

(3)注重拓展空间

(4)把握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新的教材结构

(1)教材在编排上突出了探究性,有利于教师改革教学方式,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传统地理教材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其内容编排主要适合“师传生学”的教学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新教材有利于展开合作、探究、开放等多样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可放手让学生从报纸、互联网站等多种途径去获取信息,课堂上互相交流,这样学生就有了探究的欲望。

(2)重视实践活动和应用环节,且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开发性

教材的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产生共鸣,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要求利用橡皮泥制作等高线模型,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就可直观地认识山峰、山脊、山谷等不同的地形部位以及它们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形态特征,认识抽象的经纬网。动手做,明显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内容的切入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分散难点,落实对学生终身有用的地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

如,地图教学历来是中学地理教育的薄弱环节之一,在传统教材中的安排过于集中。而新教材则将地图贯穿于地理教学的始终。通过分散在各章的“学看平面图”“学看地形图”“学看气候图”等,循序渐进地进行系列化的技能训练,有效地分散了教学难点,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七年级上册的“地图的基本要素”,教材“活动”栏目提出让学生讨论、绘制自己学校的平面图;在校外活动中,体验如何辨别方向。密切联系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体验,这都是对学生终身有用的地理知识。

(4)图像系统增多,文字系统精练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这一变化更符合地理学科的特点

各种彩色图、示意图、统计图表等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的彩色图使教材充满可读性、趣味性;各种示意图使抽象的地理原理变得直观浅显,明了易懂;种类繁多的统计图表能培养学生定量分析的能力。与各类图像对应的“阅读”“活动”栏目中的读图要求使教材又成了“学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读图要求的步骤,总结归纳出地理事物的特征、分布、成因,从而学会从各种资料中、地理图表上独立获取知识,由简单的学会到会学。图像系统的增多也为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突出范例教学

范例教学又叫“示范教学”,就是通过一个或一组实例的教学,使学习者在掌握这个或一组实例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学会学习相同或相似类型的知识与能力的基本方法。例如,七年级下册区域地理的学习:“认识大洲”“认识地区”“认识国家”等章节。让学生在掌握几个大洲、几个地区、几个国家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学会学习大洲、地区、国家的基本方法,能举一反三地去学习别的大洲、地区、国家的知识。

4.注重技能和能力的培养

教材通过“阅读”“活动”栏目的设置,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能力。如,八年级上册对我国山区面积广大,要求学生谈谈看法;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二、学生对教材的适应性

1.能学

初中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思维非常活跃,对新鲜事物都想探个究竟、弄个明白。

2.想学

初中生接触社会、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不断增多,身边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都会引起他们的关注。

3.会学

初中生经过六年的小学学习,有了一定的学习经历、体验,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法。

4.坚持学

初中阶段是锻炼、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意志力的最佳时期,通过六年小学学习升入初中的学生已初具意志力。

三、对教师的培训服务

为了能更好地使用商务版教材进行教学,教学前教育主管部门及各级初中学校应该给初中地理教师提供培训、学习交流的机会。可由于种种原因,给初中地理教师提供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如,有的县、市无地理教研员,就算有也不够重视对初中地理教师的培训;而有的学校借口经费紧张,根本就没有公开对教师进行新教材的培训、交流学习信息。

所以,导致各市、县、乡级初中地理教师很少有机会参加,甚至根本就没机会参加新教材的培训、学习。所以我认为培训服务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公开性

培训服务的信息要向初中地理教师公开,让教师自己定夺是否参加培训。

2.稳定性

参加培训的人员应以在各级学校里长期从事初中地理教学的专业或专职地理教师为主;举办培训的时间、地点都要相对稳定,如寒、暑假等。

3.多样性

培训方式应多样化,避免单一性,如新教材培训请专家讲座,这种做法固然必要,但只是专家一味地讲,没有专家与听众的互动,效果肯定不尽如人意。若能给一线任教的地理教师一个平台和机会,谈谈自己在新课改中的做法、体会、疑惑及应提供的帮助等,那就更务实了。

总而言之,新教材商务版初中地理教材,无论从教材的内容、结构、形式上,都有利于教师改革教学方式,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师生在互教互学中,共同探究、寻求更多的展示学习地理的方法,达到师生教、学能力的共同提升,使我们的教育事业能迈上新台阶。

高三地理一轮研讨会心得与体会 篇4

高三地理备课组

首先,三节公开课,质量都比较高,都符合高三一轮复习的模式和精神。而且这三节可都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第一节课王朝军老师,很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得到积极的体验,同时注重了知识的前后联系,和学生答题思路的指导。第三节彭洪兰老师教态自然、语言清晰流畅,处处给人以美的享受,尤其对学生易错点点拨到位并注重了学生答题的术语化、规范化的培养。所以第三节课,在讲课比赛中更值得借鉴与学习。第二节课,可能是更接近我们平时的上课情况。陈老师的课选题、选图到位,补偿学案很细、对于本节课做了积极的准备,尤其板图画的非常漂亮。也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

第二,9月28日上午专家的《地理科学与地理教学》,使我感觉颇深,受益匪浅。

专家高屋建瓴的给我们分析地理科学的本质和地理教学的主线,从而为我们高三备考提供思想指导抓住高中地理的主干知识和基本原理及规律。对2010年山东高考地理试题的分析也非常精彩。所以我们今后在教学中不应一味的去围绕着每年的高考题转,而忽视了对学生地理能力和地理素养的培养,而是要抓住地理学科的本质和高中地理教学的主干知识去备考。

第三,对于多媒体的使用,我认为适当的用用是非常好的。但不必全用。当让要根据学校情况,方便的话,可以多用几次。条件不具备,也不要苛求。自己灵活安排。

第四,关于高三教学研讨会材料的认识,相老师准备的材料,都很值得去认真研读。我打算在平时的教学之余时常翻翻学习一下,否则,时间一长就忘了。

高考地理复习研讨会学习体会 篇5

3月29日—30日,市高三地理二轮教学研讨会在莒南召开,我有幸代表我校高三地理备课组参加此次会议。经过两天的紧张学习,我觉得此行获益匪浅。

第一,通过观摩三节公开课,我对二轮复习的课型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三位老师一般都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重视双边活动,体现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培养,严格控制上课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量,让学生自主的学习、消化和提高;重视知识体系的整理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注重老师的讲解与学生的自我讲解相结合,复习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解放了老师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五位老师精彩的主题发言让我们认识到学无止境,我们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三中的韩光迎的“一轮质量检测试题分析评价报告”发言让我认识到了如何分析一轮质量检测试题以及分析一轮质量检测试题的重要性。平邑高补的崔嵬老师让我们重新回顾了一轮复习的得与失。一中的耿顺传老师让我认识了山东高考文综考试说明和全国高考地理大纲的变化情况。沂水一中武传斌老师的发言,让我们对二轮复习有了清晰的认识,明白了今后复习的路子。尤其是沂南二中的刘振峰的发言给我解决了选修模块的复习这一萦绕心头的难题。

最后相老师的会议主题报告更是使我们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使我们解决了高三复习过程中的一些难题,为我们今后二轮复习指明了方向。

本次研讨会充分体现了“务实、高效、智慧、经验、分享、宽松”的氛围。与会期间,教师们之间随时随地的进行着各自的经验介绍和学习。

这次活动时间紧凑,效率高,给与会老师很大的启发。活动之所以非常成功,我认为原因有三:其一,这次活动准备充分,三节公开课都经过认真准备的;几个专题发言的内容充实,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毫无保留地介绍了各自的教学经验,内容详实,有指导性,又有操作性,对高中地理教学很有帮助。其二,会场上气氛很好,与会老师始终认真参与这次活动,显示了广大地理教师的良好的素质;其

三、市教研室和莒南教研室从多方面大力支持,是搞好活动的有力保障。

补习学校一、二轮复习研讨会的收获

(一)高考地理试题展望:

1.关注素质教育新政,多了解国内外重大时政,用地理的视野来观察、分析、思考问题,课本外的知识重要的是平时积累和沉淀,躲在课余时间读书看报、电视新闻等。

2.试题整体难度会比去年降低,设问会更趋整合,但会体现区分度。3.命题的依据时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后者尤为重要,不依据那一

版本教材。

4.创设新情景、新材料,可超越一标多本,避免猜题押题,体现公平些。

5.考察主干知识,兼顾基础,引领教学导向。

6.突出地理学的学科特色:空间性定位,准确性特征的描述,差异性的比较,发展性的变化,特殊性热点或冷点。

7.预计第26题仍以实际的或虚拟的中国地理区域有关的问题,区域的经济发展方式,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措施,节能降耗等等。

(二)二轮复习课的课堂教学具体要求:

1.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习的空间机会快乐感受归还给学生。2.课堂上要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反思,总结和感悟。3.二轮材料要做到前置使用,合理删减补充。

4.要做好学情调查,特别是针对边缘生的学情分析,以增强课堂复习的实效性。

5.要想方设法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效率

6.学科考试不可过密,每次考试建议一节课或一小时为宜,题量要控制,题目要精选。

7.训练师要高度重视选择题,首先保证选择题解答的准确性。同时要注意综合题答题的规范,平时可采取让学生黑板板演,自备答题纸模拟等多种形式训练培养。

(三)二轮复习要注意的规律和原理 1.地球运动的规律

2.大气运动的规律 3.水体运动的规律

4.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规律 5.区位论

6.地理事象的成因与分析

7.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有关问题

二、河东补习学校一轮成绩分析

(一)一轮成绩分析

参加考试的人数共164人,85分以上的3人,优秀率1、38%;60分以上的122人,及格率74、4%;重点过线(77分及以上)24人,过线率14、6%;普通过线55人,过线率33、54%;最高分87分,最低分24分。总体来看优秀率不高,最低分比最高分分差较大;及格率和普通过线率与其他科目相比较高,普通过线率排名第二。

(二)试卷分析 1.试题特点

(1)符合近几年高考命题的趋势,图文资料丰富,引导学生关注与地理有关的,与现实生活密切的时事、新闻,体现新课改理念。

(2)题目设问紧扣图文资料,综合考查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设问角度新颖,覆盖面广,涉及的知识点多,综合考查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知识。

(3)能力要求方面,更多的关注了学生的审题能力,从地理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4)设问中要求明确,如“简要分析”、“概述”、“简述”等词语。问题设计新颖,限制词语多,对规范答题、指导学生做好下一步复习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5)以能力立意为主,着重考查了主干知识的重组、迁移和灵活运用综合性强,难度适中,区分度高

(三)答题情况

平均得分65分左右,最高分87分,最低分24分,分差很大,说明区分度很高,也说明我校学生基础差别很大。

(四)暴露的问题:

1.审题能力不足,对关键字词的把握不准,审不清题意。如26题第一问要求只答一个方面,可很多学生答出了多个方面,第二问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中也有学生答其他方面,失分很多。再如28题第二问,题目要求举例说明,学生没有实际举例,并且答的内容太多,费时费力,得分很低。

2.对概念的把握不准确,如26题第四问,由于学生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理解不深不透,答案很多,但离题太远。

3.知识的灵活迁移运用能力不高,如27题第第三问95%的同学答不出水运的优点。

4.分析不全面,总结不到位,叙述不恰当。如28题第一问,工业污染、交通压力基本能答出来,工业用地紧张很少能总结出来,28题第三问多数学生描述为主导风向下风向,最小风频下风向等,材料中看不出最小风频,只有“盛行风向的垂直郊外”才最合适。

5.非智力失分现象严重,表现为:错别字严重,如严(炎)热干躁(燥)等字屡见不鲜;字迹潦草,难以辨认;生活化用语太多,“土”话连篇,如季节有利于棉花采摘,不至于掉落等;无条理,整个答案无逗号、分号、句号。

(五)整改措施

1.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达成主干知识的完整结构。2.强化规范训练,突出“读题审题—解读信息—分析思维—答题建模—术语表述”等几个环节,对学生进行答题方法指导,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关注“错误点”,分析错因,找出学生弱势的知识模块、弱势的题型和弱势能力点,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开展针对性复习,提高学习效率。

4.注重培养学生“定向定位——定向想象——定向联系”的能力,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手不离图,图不离手。

5.关注“热点”,把握主题,回归课本。考查“热点”的立意,大多放在“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上”。教学时要注意“热点”问题和地理考点之间的关联点,加强学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6.重视不断拓宽知识面,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从试题的答案中突出反映了考生的薄弱环节,如对文字材料的不理解、不能感悟命题意图、答案中的文字不准确、词不达意,语汇贫乏,甚至错别字司空见惯,所以注意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思维方法,丰富的课外

知识和较高的文化素养非常重要。三、二轮复习计划

为了更好的迎接高三一轮考试,并做好二轮、三轮的复习工作,特制定本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根据高三二轮会议精神,依据山东省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进行复习,力争走出一条高效复习的路子。

(二)具体措施

1.加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严格按照学校要求做到每周三次小集备两次大集备,遇到问题随时集备的要求,提高备课的质量。

2.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广泛搜集各地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练习题目,精选出适合我校教学实际的题目,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并做到全批全改,及时了解学生做题情况,为有针对性的讲评提供依据。

3.做好学情反馈,由课代表将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收集并整理到学情反馈本上,为教师备课提供第一手资料。

4.指导学生在每次测评完后,及时将典型错题整理到错题集上,并及时收批。

5.做好边缘生、偏科生的帮扶工作。在课堂上关注他们的表现,课下了解他们的知识盲点,课间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激励他们的克服困难的勇气,树立必胜的信念。对他们的作业尽量做到面批,及时发现他们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初中中考语文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6

语文组:柴瑞萍

2014/4/9

中考研讨会心得体会

2014年4月9日,我有幸参加了五原县2014年中考备考复习研讨会。研讨的内容包括:聆听了市教育教研员董老师对2014年语文中考所做的简要预测与分析;评析了我县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及考生答卷情况;研讨毕业班总复习的范围、重点、难点。此次研讨对我来说确实受益匪浅。

一、研讨会内容

我们今天研讨的内容主要分为两方面:首先在上午主要是初三语文总复习教学观摩(听五原五中三位优秀教师的复习课);其次是下午开始说课、评课并且研讨目前各个学校的复习计划以及在复习中的困惑解答等。

(一)上午首先是五中教师王芳教师对“说明文阅读的方法及技巧的指导”。在教学中王老师在课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很重视,一张三分钟的小试卷很好的检测了学生前一天知识的掌握,在教学中能够紧紧围绕中考考纲范围教学指导答题技巧,并且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加入“实战演练”这一环节,使得学生对相关知识掌握的比较扎实;孙霞老师对“议论文阅读的方法与技巧”中的论点和论据进行了系统的复习,在教学中孙老师始终以高昂的热情带动着学生也热情高涨的学习着;最后一位是赵春晖教师对“句子的衔接与排序”进行讲解,在这一块赵老师也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很好的讲练结合在一起,使得教学进度推展顺利,学生也能够在实战中掌握课堂内容。

这三位教师讲学过程进度掌握的很好,学生也始终保持着“学”的状态,没有学生有困得感觉,感觉和初一初二的学生一样有热情又激情。在这次的听课中,三位教师都侧重于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

握与巩固,更多的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在一起,使得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

(二)下午评课研讨中,各个学校首先交换了在听课中的收获以及建议,紧接着是市教研员董老师进行点评,最后是每一个学校代表对在中考中的困惑提出,董老师在要求范围内进行了指导。

二、学习心得

我们初三语文备课组在聆听了专家的指导后,经过研讨,明确了今后的复习方向。总的说来,要上好最后的复习课,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突出语文学科实践性的特点,处理好教师的“讲”与学生的“练”的关系

语文确实是实践性很强的科目,我们应当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离开了语文实践,是无法形成语文能力的。而要想切实提高

学生的语文能力,以老师的讲来代替学生的学,代替学生的复习,是绝对行不通的。在复习的过程中,如果单纯靠学生大量的重复的训练来提升其语文能力,也是不可取的。比较理想的做法是讲练结合,练在课堂。且教师的讲要讲在学生的需要上,讲在学生的知识建构上,讲在学生的发展上。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

第二,要研究学生的现状,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使复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确定了这一点,就可据此进行教学。”其实复习课的教学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要认真研究学生的现状,了解他会了什么,在哪里还有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指导。第三,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侧重提要求、教方法、抓落实

在复习课上,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决不意味着降低教师的作用。其实,这意味着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在复习课上要侧重提要求、给思路、教方法和抓落实,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成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者,成为学生积极复习心理氛围的营造者,引导学生自己来梳理知识、形成网络,领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三、冲刺的策略――我们应该怎么做

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和中考考试说明;

2.精选复习材料,利用好复习资料。(把“题海”留给自己,把时间让给学生)

3.有效地使用练习,强化训练应试能力。采用文言文与现代文穿插、阅读与写作穿插、识记与理解穿插、知识与能力穿插的方法。(1)多做“精典”的题目。“精”,精选;“典”,典型的、知识含量大、能力训练强的题目。让“练习题”服从复习计划,这才是有效复习的关键。

(2)加强答题规范训练,文科理科化。不同的题型有相应的答题思路、答题规范要求。

(3)归类整理有关知识,做知识卡片。

(4)把“规律”教给学生,交给学生答题技巧。(5)写作注意材料与精美语段的积累。(6)搞好试卷分析。

初中地理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7

关键词:学习模式,生活感知,地理规律,社会应用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建立新的教学方式, 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教学中, 注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不仅重结论, 更重过程, 把过程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每一位学生,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新课改正是要解决以上问题, 它呼唤地理课堂学生学习的新模式, 突出地表现在地理课程理念的更新上, 并提出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等地理课程新理念。在新的地理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笔者发现“生活·地理·社会”是很好的地理探究学习模式。

一、设计理念

“从生活走向地理, 从地理走向生活”、“生活离不开地理, 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让这些耳熟能详的口号真正走进课堂, 落实到平时的学习之中, 使学生真切感受“生活·地理·社会”这一基本学习过程, 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二、学习流程与分析

以“地球的公转”为例, 知识点繁难多, 很多教师都觉得课堂教学时间不足, 死死揪住学生弄不懂的问题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其实大可不必。看一下课标要求:用实例说明地球的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活动建议:比较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以上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为: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宇宙观。本节课学习流程与分析如下:

1. 生活感知阶段。引导学生回答并思考:

(1) 一年当中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你自己影子的长度相同吗?什么季节长一些, 什么季节短一些?你知道为什么吗?

(2) 一年当中不同季节白天、黑夜时间的长短相同吗?什么季节白天时间长, 什么季节黑夜时间长?你知道为什么吗?

分析:以上问题都是从学生的平时生活感受出发, 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来源于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的观察, 对影子长短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学生往往感受较深, 只是对现象产生的原因很少进行过思考。两问题的提出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生活之中, 就在自己的身边, 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 增强了学习兴趣, 激发了求知的欲望, 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 同时也体现了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的理念。

2. 探寻地理规律阶段。

(1) 引导学生对上述两问题的“为什么”进行猜想, 导入新课,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不停地绕太阳公转。

(2) 活动:一名学生拿着白炽灯充当太阳, 另一名学生拿着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 其余学生仔细观察并探讨可能存在的差错, 要求学生记住每一个细节。

(3) 观看地球公转的视频资料, 教师说明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前人通过长期观测而模拟出的地球公转的真实情况。

(4) 请两名学生再次演示地球的公转, 其他同学则认真、仔细地观察, 直到准确无误为止。

(5)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地球公转的特点 (中心、方向、周期等) , 尤其是想办法让学生发现公转时地轴的方向始终保持不变而且是倾斜的。

(6) 图示太阳光直射地面并思考:由于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且方向始终不变, 那么, 太阳光在地球表面直射点的位置是否改变, 有何变化?

(7) 观看视频 (同时寻找上述问题的答案) :地球公转时直射点的周期性变化及二至二分日。

(8) 学生交流讨论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并请学生代表发言 (说得好的要及时表扬, 多鼓励) 。

(9) 学生尝试猜想并解释:影子长短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是由于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所致 (不必深究, 学生认可就行, 说得好的要及时表扬, 多鼓励) 。

(10) 引导学生用发现的规律解释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 (学生能初步明白是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周期性变化导致地球表面太阳热量分布不同即可) 。

分析:以上为学生发现问题后探究原因而得出规律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强调通过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 倡导通过活动带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 期望通过探究式的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探究意识;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 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学习方式;重点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细致、全面、敏锐的观察能力, 合理、有效地运用比较等方法的能力, 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合理的推测、想象以及大胆猜测的能力。让学生多动手操作, 让教师少讲解, 经常让学生动手操作, 不仅可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以提高, 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甚至会迸发出创造发明的火花。

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学生提供具有多种教育价值的内容和具有适宜结构的材料;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问题, 鼓励他们自己尝试着动手解决问题;为学生的探索发现铺路搭桥, 促进他们亲历发现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发展他们的交流和表达能力;采用表扬的手段, 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激励, 有成功的体验, 拥有自信心, 都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发展。

3. 尝试社会应用阶段。

学生交流讨论:如果有机会到澳大利亚旅游, 学了今天的知识后, 你认为需要注意点什么?中国南极科考队什么时间去南极较合适?

分析:地理新课程标准最基本的理念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学”是为了“用”,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在地理课堂教学中, 如何渗透新课程标准理念, 让生活走进地理, 构建和谐地理课堂, 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对于生活的价值, 学会用地理知识与技能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增强生活与生存能力, 提高生活质量, 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 学生只有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掌握地理知识对他们现在和将来的学习、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他们才能产生学习地理的欲望, 形成强烈的求知动机。

三、注意事项

1. 不同的学习模式对同一内容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 选择课堂学习模式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要求, 而不宜生搬硬套。

2. 地理学习内容十分广泛, 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区域性, 此学习模式较适合于地理规律、基本原理的探究。

3. 课标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应不断创新, 只要能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展为主线的原则的课堂学习模式, 都可以大胆尝试, 只要能达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增长学生的综合才干,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可以试用, 并不断总结出新的经验和成果, 从而达到整体激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提升地理教育质量的目标。

初中地理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8

本次会议由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高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委员会主办,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和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务处承办,内蒙古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协办。开幕式上,内蒙古师范大学校长杨一江教授致欢迎辞,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院袁书琪教授,全国高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李家清教授先后讲话,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海春兴教授在开幕式上发言。

为了加深与会代表对内蒙古自治区的了解,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总支书记呼格吉勒图教授做了“内蒙古草原与牧民”的专题报告。会议围绕“新时期高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发展”进行了研讨。北京师范大学王民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夏志芳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李家清教授、福建师范大学袁书琪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段玉山副教授和内蒙古师范大学徐宝芳教授分别做了专题报告。

王民教授从卢塞恩可持续发展地理教育宣言和国际中学生地理奥林匹克竞赛两个角度介绍了国际地理教育动态;夏志芳教授“地理考试的研究与思考”的报告,介绍了高考中地理考试的几种模式和命题趋势,分析了地理新课程与新考试的关系,并对地理复习提出了几点建议;李家清教授做了“转型时期:高师地理教学论发展路向的思考”的报告,审视了新课程改革以来高师地理教学论的发展,认为我国高师地理教育正步入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揭示了当下高师地理教学论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指明高师地理教学论的发展路向;袁书琪教授针对地理科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在办学、生源、定位上的矛盾,提出须在目标、地理学科、课程等方面进行重新定位,倡导开发与创新相关课程;段玉山副教授分析了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教育见习、实习、研习工作的现状,基于PDCA循环的方法,对强化教育见习、实习、研习质量管理进行了有益探讨;徐宝芳教授做了“地理教育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建设实践与探索”的报告,介绍了地理教育人才培养与教育学(地理教育方向)两学位课程体系设计与实践情况,以“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研究”课程开设和地理教学论实验室的创建为例,指出了地理教学类课程建设是+系统工程,应与人才培养和教学研究相结合。

在大会发言中,有12位教师交流畅谈,内容涉及高师地理教育的课程建设、地理教育实习、师资培养、前辈学者对高师地理教育的贡献等方面。

闭幕式上,全国高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夏志芳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指出本次会议的特点:①专业性强。由于交流内容集中,针对性强,研讨主要围绕高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主题展开。因此大家感到亲切,听得认真。②研究性强。大多数论文与发言都和研究课题有关,因此所揭示的问题比较实在,阐述的观点比较深刻,具有较大的含金量。③前瞻性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创新、地理教学论的发展转型、地理实验的设计与地理教学论实验室的建设、地理教育新指导模式的探索等,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启发到会者深入研究。并在会议举行、网站建设、新人培养、前辈宣传、资源共享、合作交流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会议还安排了参观蒙牛工业园区、内蒙古师大盛乐校区和博物馆,考察希拉穆仁草原、库布其沙漠一响沙湾和成吉思汗陵等活动,与会人员感受了内蒙古人们的热情,体验了内蒙古草原的文化特色。

初中地理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9

前第五中学

曹永芝

2014年3月12日,在学校的安排下,我参加了由县教研室组织的初中毕业班语文教学研讨会。这次会议,首先观看了由一中的王老师关于中考作文应试策略的观摩课。最后分别听取了北辛韩老师针对中考命题知识点语文总复习有关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中从分值、考点、题型进行了分析,观看了二中的王老师现代文总复习教学观摩的知识。

一中的王老师主要针对初中中考作文应试策略展开了专题介绍和分析。他首先再次明确了今年毕业、升学考试的课标要求,并将近几年的作文题目进行了比较,同时以表格的形式向在座的老师展示了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告诉我们初中作文应该立足于初步学会,而写作的总体目标应该是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另外她还特别强调了考场作文分六步走:周密审题、妥善立意、精心选材、编写提纲、沉着行文和检查与修改。接着王老师对以上六项从方法、注意事项、选材原则、结合范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接着王老师展示了一篇病文,让学生现场进行修改。在这堂课上,王老师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且所选用的作文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有所收获。

在接下来的环节当中,韩老师针对中考命题知识点积累与运用进行了剖析。包括识字写字、辨析同义近义词、辨析修改病句、文学常识名著、标点符号、句子排序、诗文默写、仿写修辞、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结合近几年中考从分值、考点、题型几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归纳总结。且指出图文转换、及文言文中提炼成语应注意。

接下来二中的王老师将现代文阅读部分进行了现场观摩,幷特别强调复习中要多研究中考说明、中考题型、要以课本为主。初三的老师还应该认真研究课标,研究考纲,立足于课标,教真正的语文。而后分别对说明文、议论文及记叙文逐项进行分析,思路清晰、概括详细、考察典型。这次培训,我有以下几点收获:

首先,它指明了中考复习的方向,理清了复习的思路,初中语文总复习,内容多项目繁杂,中考题型又不断的变化,各位老师及教研员对中考题型及内容的分析,明确了中考的范围,篇目知识点,能够帮助我们在总复习时制定详细明确的复习计划,复习思路。

其次,这次研讨会指明了我们语文总复习的重点,文言文的复习,各类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写作能力的综合提高,都是我们复习的要点,也是我们的主要复习任务。

第三,通过这次研讨会,有利的指导我们在复习中更好的进行查漏补缺,以弥补以往教学中的疏漏之处,病句的修改,文言文虚词的整理,现代文名篇背诵,例句的仿写,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考察等等。这次研讨会上三位老师全面细致的讲解,对我们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对我们中考语文各部分内容的复习指明了方法和思路。对我更是有所启发,鼓励我在复习教学课中对各类题型的指导做更一步的研究总结,以更好的用于教学。

下一步,我准备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复习:

1、立足课标、抓住课本

我们就应多研究《课程标准》,抓好课本。已往复习时,我容易抛弃教材文本内容,抓课外知识复习,尤其是阅读题,总感觉再在课内阅读上下功夫是浪费时间,所以抛开书本内的现代文阅读,教师学生一致对外。这样是不正确地,所以我们应该立足教材。

因此课内我将抓好现代文、文言文、古诗词的赏析,先分册系统复习,再分年级专题整理,理清脉络、形成网络。例如:文言文先分册系统复习背诵、翻译、重点词语意思,文章主要内容,写作手法。然后分年级分专题,整理本年级所有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重点实词,从体裁上、写作对象上比较课文内容的异同。让学生把学到的文言文的相关知识运用到课外的文言文中去。我相信,王海霞老师的“系统加专题复习法”会为我点亮今后工作前进的明灯。

2、重视阅读、培养能力 现在中考试题开放灵活,两篇课外阅读让师生倍感压力,况且在会上还提到,不会阅读的学生,最终中考绝对考不好。这足以让我们看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增加阅读量,指导阅读方法应该是我们每位初三语文教师迫切解决的问题。

3、关注书写、提高作文

作文成绩的高低,很多时候都与学生的书写有关。一篇作文会因为其卷面干净、工整、规范、美观,多得5-6分。这就要求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帮学生练好字,写好字,尽最大限度提高中考成绩。

当然,认真的书写不是提高作文的唯一途径,多积累、勤练笔更是提高作文的法宝。秦老师提醒,我们初三时间短、任务重、范围广、内容多、不能因为这些原因就少写作文,甚至不写作文。可见,作文教学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常抓不懈。

4、跟上课改、搞好复习

在课改的潮流中,作为一名毕业班教师不能把眼光只盯在中考上,还要琢磨应该怎样调动学生的自主复习,想想这节观摩课时间紧、容量大,学生自己建立知识树明白了说明文考什么,自己给短文出题弄清了怎么考,借助课内自己总结解答方法懂得了怎么做。整整一节课时时渗透新课改,刻刻贯穿新理念。这样的复习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能让学生在枯燥的复习中愉悦的学习。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捷径。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尽最大努力,上出愉悦学生身心发展的复习课。

初中物理教学研讨会学习心得 篇10

隆方彬

2011年3月14日至15日,单位安排我到邹平参加初中物理教学研讨会,会场设在邹平黄山实验中学。其间共听取了来自不同县市的四位一线教师的同课异构观摩课,内容有《电功率》复习课,《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新授课,各县区代表轮流评课,以及山东省教研室物理教研员王恩华老师做的《考试与命题》专题报告。邹平教研室物理教研员杜静老师做《从有效教学到有效教研》的交流报告,最后由市教研室时玉义老师做《开展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总结报告。此行深感学习的充实和受益颇深。现将具体感受总结如下:

本次听的四节课节课确实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不同风格,新颖实用,几节课表现出的共同点是:

1.教学设计新颖,不局限于教材,把教材当作主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对教材充分进行拓展、挖掘但并不加深,特别是书本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进行联系,使课堂教学非常鲜活。

2.教法灵活多样新颖,有许多方法是我们平时不曾用到也不曾想到的。教学中突出教学的探究性和学生的合作学习,特别是多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很值得借鉴。

3.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教与学的互动,师生的双边活动处理非常合理。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三维目标,特别注重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⑤教学中用得最多的词汇是“交流”、“分享”与“合作”。

⑥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强,特别是对出现的意外情况和问题的处理,体现了教师相当高的素质和应变能力。

⑨注重教学的落实,课前大都为学生准备了学案,课堂上学生一边参与探究学习等活动,一边完成学案。

以上是几节课中体现出的共同之处,都是值得我学习借鉴或者需要学习提高的地方。

由省教研室教研员王恩华老师做的《考试与命题》专题报告,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详细分析了当前考试与命题存在的误区及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命题的详细操作过程,对于指导一线初中教师在推行素质教育的教学改革中正确落实考试与命题这一重要环节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继而由邹平教研员杜静老师做的《《从有效教学到有效教研》的交流报告中,让我强烈感受到邹平县教学教员活动的活跃与规模化,杜老师提到一堂好课的标准可以用五点:即(1)有意义(2)有效率(3)有生成性(4)常态性(5)有待完善的课来涵盖,做到三动“主动,互动,生动”三实“真实,扎实和朴实”,落实有效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特别注重课堂反思,做好课题研究。

通过这次外出学习,我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了更明晰的认识。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努力做到:

一、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并力求教学方法的创新,抛弃改进陈旧落后的一些教学方法,特别是精心设计引入,精心设计问题,精心设计练习。

二、加强课程标准的学习,对教材加以充分的挖掘利用,多利用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材料做为教学资源,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的理念,使化学为生活和社会服务。

三、转变教学观念。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学习过程的体验、学习方法的获得以及能力的培养,并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四、加强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注重改进创新,突出实验的探究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

五、注重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物理的长久兴趣,关心理解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习活动虽然结束了,但学习的内容仍在延伸着。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努力的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初中地理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11

关键词 传授方法 自主学习 整合知识

初中教学过程中,地理知识一门“副科”,给人的感觉是可有可无,既引不起老师的重视,也得不到领导的理解,更无法受到学生的垂青。但是,地理这门学科在高中阶段又是一门必考的科目。因此,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与融合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将初、高中地理知识有机的糅合在一起呢?我有着这样的思考与探索。

一、传授学习方法,培养自主习惯

初、高中是学生成长的两个重要阶段,这两个阶段跨度比较大。初中的学生在思维方式,学习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都要有一个质的飞跃,才能适应高中学习要求。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迅速转变对知识学习的态度与方法,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作为一名老师更多的是要学生了解未来的走向。因为高一新生来自不同的初中,各初中地理教学情况不一,因此首先会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初中地理学习的内容,掌握的程度,及对地理的认识与对待态度,寻找学生地理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高中教师会告诫学生遇到初中学过的知识,千万不要有 “轻敌”的“骄傲”情绪等等。通过对比使学生看到初、高中地理知识的不同要求,不同学习方法。如气候知识,在初中只要求掌握主要气候的主要的分布区域,而高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根据文字描述或图表等相关资料,分析、判断和推理气候类型、形成原因、怎样分布等一系列问题。教师要在原有基础上适时对学生加以正确地引导,教给他们良好的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协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途径,否则学生会渐渐感觉学习吃力,特别是刚进入高中不久的学生,他们对于地理的学习,还处于一种摸索阶段,如果我们在初中教学阶段能对及时他们进行适当的诱导和点拨,他们进入高一后将很快适应高中知识的学习,并可能会受益终生。

(二)培养学习地里的兴趣和激情

地理知识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学科紧密交融,在讲课时不仅要充分利用课本图表、地图册、挂图等,还要利用其他学科资源活跃课堂气氛,创设身心愉快地学习氛围。如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可用来印证;“正午太阳高度角测量”,运用到相关的数学知识,“大气热力环流”,又涉及到物理理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可以用化学上的知识来解释等,这些让学生发现原来各学科知识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地理知识中有着如此丰富的内涵。

比起其他学科,地理更贴近我们的生活,许多地理现象与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相关课本知识,多联系社会实际,启迪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如教师在讲到大气逆辐射时候,可以结合早春的寒潮到来时,如何防止作物冻伤等实例入手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在讲到这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掌握相关知识,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从而达到了培养能力,提高兴趣的目的。

二、开拓文本内容,整合前后知识

(一)要做到初、高中知识有效的衔接与有机的融合

初中地理教师不但要对初中《课程标准》和教材了如指掌,同时也要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握学科体系,高屋建瓴,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做到成竹在胸。在教学前教师还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在初中哪些知识讲过,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在高中还会进一步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必要时作适当的记录。然后,根据调查研究得到的学生情况和教材变化情况,做到“知己知彼”,结合初中教材的教学要求,确立初中地理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的衔接与融合不是初、高中知识简单的罗列与堆砌,也不是将初中知识拿来生硬地安插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科学的教学与学习应把初中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与高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选修必修教材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地理事实的空间分布,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和结构变化,地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变化,都是在一定的空间进行的,都需要一定的空间位置来呈现。初中所涉及的区域地理是高中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的出发点和归宿,许多原理内容的引入都要通过区域地理的具体案例来阐明。原理掌握后,也需要通过区域地理的事实来印证,所以在学习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时,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地理事实。因此,我在进行初中地理教学时充分考虑到初、高中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尽量多地为学生后来的学习做一些知识的铺垫。例如中国地理分区包括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台湾省、香港和澳门六部分内容。这些内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从位置范围、人口和民族、地形、气候、河流和湖泊、资源、经济、生态问题等方面进行讲述的。由于教材是为初中学生编写的,内容有些浅显粗略,这时应适时地把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的内容融入教学中。

初中地理兴趣教学 篇12

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新课的讲授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是保证学生学好新课的关键。针对初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容易分散的特点, 在讲授新课过程中, 教师还要根据教学内容,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讲授几个知识点的过渡及知识点的本身时, 通过各种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授“新疆的经济及特点”这个知识点时, 可以先介绍维吾尔民歌《我们新疆好地方》, 教师唱或请学生唱, 对比歌词讲新疆的经济和特产, 使学生的兴趣大增, 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也较深刻。教师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觉得地理课兴趣盎然, 回味无穷,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直观形象教学, 引起学生注意力, 加深印象, 激发兴趣

中学生单纯好动, 接受知识能力强, 更易对生动形象的事物感兴趣。因此教学时, 应尽量形象化, 增强感性认识, 引起注意力, 加深印象。如讲述“非洲气候类型”有关知识时, 我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勾勒出非洲轮廓图, 在轮廓图上用红色粉笔画出横穿非洲大陆中部的赤道, 用黄色粉笔画出南北回归线, 然后每讲一种气候类型, 就随手在图上相应位置用彩色粉笔画出, 当把几种气候类型分布、成因及特点讲完后, 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填绘非洲这几种气候类型, 大部分同学都能准确无误画出。通过读图、看图、析图, 学生不会感到枯燥无味, 而是饶有兴趣的随教师一起活动, 注意力集中, 效果较好。

三、教师语言要生动有趣, 具有启发性

地理教学的语言应该通俗易懂, 准确鲜明, 言简意赅。在语言运用上, 要注意生动有趣, 富有启发性。生动有趣就是内容具体、生动活泼, 富有感染力、吸引力。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兴趣, 激发情趣, 集中注意力, 使学生很容易接受和理解所学内容。如讲长江三峡时, 富有激情地朗诵李白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又如向学生介绍极光有关知识, 可绘声绘色讲述:“每当北极附近夜幕笼罩时, 在神秘莫测的高空会出现明亮光点, 随着光点变大, 光度也变强, 有时似火焰, 流向天际;有时如一片素云, 淡雅洁白;有时又如绚丽彩虹悬挂天空……这些变幻无穷、色彩缤纷的现象, 就是极光。”这些形象讲述定能极大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情趣。

四、教师要通过诱导和鼓励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使之增强自信心, 积极主动地学习

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需要通过教师精心培养和保护才能形成和发展的。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提出相应难度的问题, 让学生解决, 并及时鼓励表扬。当一个人看到自己进步时, 常会激起自信心, 会更加积极努力争取更大进步。为此, 教师应在学习中及时发现学生点滴进步并给予表扬鼓励, 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之向更高目标迈进。

五、理论联系实际,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教材所学知识,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可以成立兴趣小组, 观察天气, 记录气温、风向、雨量的变化, 也可制作地理模型, 采集地理标本;或者进行野外实际考察, 乡土地理调查;或者编排地理板报、组织地理知识竞赛等。通过这些活动把所学的地理知识与实践有机地结合, 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开拓学生地理视野。这样理论联系实际, 课本知识也就学活了, 使学生领略到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摘要:地理内容是比较枯燥的学科, 应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研讨会心得专题 篇13

两天的培训,一共听了九节课,内容上囊括记叙文、文言文、综合性学习、作文,形式上包括大课、微型课、说课、评课。并有幸聆听了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课标修订组组长巢宗祺先生对新课标的解读。学习之余,思考自己的课堂,觉得需要改进的很多,以后决定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核心问题,使之成为阅读课教学的突破点。听了两节阅读课:《阿长与<山海经>》和《最后一课》,两篇文章相对都比较长,第一位执教老师以找重点事件阿长买《山海经》为突破点,找关键句,找人物描写的方法,进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做到了以点带面。而执教《最后一课》的老师想要面面俱到,头头出彩,问题太多,显得无头绪,如果能抓住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的“变”这一个主问题读人物,整合行动语言,理解性格,也许会达到更好的效果。其实,自己何尝不也是这样,每节课都希望把课文涉及到得每个知识点都给学生讲清楚,结果是面面肤浅。以后的教学,我会努力大胆“舍”,力争让孩子在一两个点上能更多的“得”。

二、让形式多样的读成为阅读课教学的主线。听到的几节课,无论是什么内容,哪种形式都有一条主线:多角度的朗读,其中两篇文言文的朗读都在十遍以上。《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重点句子“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回来了”这个重点句子,老师指导学生反复读,比较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体会到阿长的善良及对小作者的关爱。进入九年级以来,自己的课堂时时直击中考考点,不考的内容绝不多费时,尤其是古诗文的学习,那么美的古诗有时被讲成了中考题的再现课,看到学生课本上满满的笔记和还算过的去的成绩,时常还有一丝窃喜,今日反思:这还是语文课吗?这样的语文课还有语文味吗?这样下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真的能提高吗?

朗朗的读书声,我会让你重新回到我的课堂。

三、关注现实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课,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节课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三门峡的王庆梅老师执教的一节名为“微中见文 博中见采”的活动课。王老师把大家耳熟能详的“微博”作为本节课的内容,通过“聊微博、赏微博、读微博、写微博”四个环节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文明用语、恰当用语,渗透美育教育,并使学生养成了关注现实生活的习惯,有了这些,学生作文也就不愁文采和“源头活水”了。整堂课,学生积极参与,高潮不断,掌声不断,结束时学生幽默地评价:试问本节多精彩,此处略去一万字。也许,来年的中考并不会考到“微博”这个话题,但有这么多精心的设计,哪位同学不爱上语文?有这么一群热爱语文,细心观察,善于表达的学生,害怕什么中考?

四、扎实上好作文指导课,保稳“半壁江山”。有人说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这话一点也不过,但在平时的教学中,自己重视批改和评讲,忽视了作文指导。河师大附中的史亚楠的一堂作文指导课给我很多震撼。一张母亲在考场外守望孩子的图片是那节课的主要材料,史老师先要求同学们自己写,分享,确定得分点,然后进行学法指导,最后鼓励学生再充实,给自己加分,反复几次,学生由开始的三十多字变成一百多字,内容丰富而生动。如果我们每次也能这样扎扎实实练好一个点,我们孩子的作文就不会只有骨架没有血肉了。

初中地理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14

2014年4月24日,我有幸参加了在演礼中学举行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观摩课,倾听镇远县第二中学沈江庆老师 课和浙江省安吉县教育专家华东老师 的 课。这两节课使我对物理教学课堂有了新的启迪,新的思考,新的理解。

一、新型物理教学课堂不是教师的表演,而是学生彰显生命的舞台。以往的观摩课总是看老师的表演功底,而这两节课上,老师讲得很少,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成了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特别是横水中学的那一节视频课对我更是感触非常之深,让我没有想到学生尽然有那么大的潜力, 学生能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较为全面地归纳并讲好这一节新授课,环环相扣,高效快乐。讲台上学生清晰到位的讲解,台下学生积极地补充,大胆地质疑,让人看着是那么和谐,那么自然,那么充满生命力。

两节课听下来,我相信所有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慨:学生训练有素。从学生上台展示的语言、行为,到提问其他学生的落落大方,我们都不难看出学生的高素质。这样高素质的学生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功夫在平日,指导在平时。是这样的课堂让我们真正地感受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二、师生互动是新型教学课堂的“根”

课改后的课堂虽然以学生为主体,但也不可忽视教师的作用。只有师生之间双向沟通,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积极与创造,才真正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型教学课堂模式。无论是复习课还是视频课,都是高效快乐的课堂,而教师是一个引导者,把握时机,恰到好处地点拨、引导,大胆地放手于学生,这是这两节课的共性,也是亮点,教师完全地从以前繁重的课堂中解放出来,把精力和功夫用于课堂设计上,用在导学案的设计上,用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上。比如视频课,教师敢于跳出教材的束缚,充分利用身边的器材,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探究实验,课堂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收获,教学目标达成。两位老师课堂上讲解时间特别少,但都是高效的。她们都以“自主、合作”为核心,遵循“小循环,多反馈”的原则,扎实有效地推进教学。

反思我的课堂,我的课堂离“自主、合作、交流”的新型教学课堂还很远。存在着很多不足:

1、我的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人云亦云。问题情景一经提出便开始讨论,学生还没有进行独立思考。于是,部分依赖性强的学生便一味地充当听众,在交流时也只是人云亦云。我有时为了赶进度没有顾及这部分学生,合作学习只是培养了少数学生的自主与探究能力,却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有时过于着急,就帮学生解决了问题,而没有留足够的时间,待学生自己完成。

2、我的小组研讨和自主学习往往匆匆过场,草草收兵。有的时候我只是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按照自己的内容需要安排一定的时间,并没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往往是学生还未深入主题未能涉及问题的实质,就已草草收兵,因而,这样的安排只是浮于表面,考虑的只是教师的需要,而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小组讨论学习益处多多,但我只追求表面现象,操作不当,所以难以奏效。

3、在学生言行的细节指导上还有些不足,我在每一个小组内,没有培养一名能力较强的学生组织讨论活动的全过程,确保讨论的质量和效率,小组内的分工也不明确。

4、激励竞争机制也不太完善,没有提高效率,增强合作意识。我也没有精心设计明确而有价值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学习开始前做到心中有数,行有目标,而不至于偏离主题泛泛而谈。我的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为活动而活动„„

初中地理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15

一、结合乡土地理,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任何的学习动力都比不上对于学习内容的兴趣, 要想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积极性, 先要让学生对于地理学习产生兴趣。为了实现这一目的,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乡土地理, 让学生结合自身熟知的事物进行学习。由于自身对于乡土地理比较熟悉, 所以从心理上就会对学习产生更强的自信心, 加上乡土地理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可以真实感知到的, 能够看见和感受到的事物, 更会让学生产生熟悉感。所以, 教师在地理教学的时候, 一定要充分结合和利用乡土地理, 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亲切感, 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进而有效提升地理教学效率。

比如, 在学习《地势和地形》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结合乡土地理开展教学, 提问“在自己家的附近都有哪些特殊的地方是小的时候最喜欢去的”。一些学生可能会说“山坡上, 因为张家口的山还算是比较多的, 所以家附近的小山就成了小伙伴玩乐的地方。”接着,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 “为什么张家口的山比较多呢?”学生可能就想到与地理相关的丘陵地形, 联系张家口的实际情况, 能够感受到地形对于当地人们生活的影响。推广开去, 中国还有很多其他的地区, 不同的地形对于当地的人们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让学生对中国地形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想要知道其他地区人们生活的地形环境是怎样的, 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利用乡土地理, 进行德育素质教育

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 学生会感觉学习的内容与自身的实际生活并没有太大的联系, 这些地理知识和自身的生活有着遥远的距离感, 因此学习的兴致并不是很高。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可以融合当地的地理环境进行讲解, 让学生对家乡的人文环境、地理环境有清晰的了解, 在学习与自身生活相关的内容时, 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风土人情。由于每个学生对于家乡都会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情感, 对于家乡发生的变化也会格外关注,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总之, 以乡土地理作为学习的载体, 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地理学习的神奇魅力, 通过一些真实事例的学习,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比如, 在学习《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时候, 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北农村地区的环境以及土壤比较适合棉花、辣椒等作物的生长, 所以当地的人们因地制宜地发展这些农作物的种植, 取得了很好的收益, 特别是在一些地区引进了五彩棉花的种植, 更是使得农业种植提升了一个层次。这样的实际发展状况让学生为自己的家乡感到自豪, 同时也会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和分析, 为自己的家乡开发一些新的农业作物, 以带动当地的农业发展, 表达自身对家乡的热爱。

三、开展乡土实践,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 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到实际生活当中去学习和感受地理知识, 同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调查探究, 涉及到人文、地理知识方面的内容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乡土地理进行分析学习, 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地理知识, 还能够对当地的地理环境有更清楚的了解。对当地的地理环境进行探索的同时, 能够对教材的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比如, 在学习《中国的自然资源》时, 其中包括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的学习, 如果根据教材进行笼统的讲解, 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乡土实践, 对当地的土壤状况以及水利资源状况等进行实际的分析调查, 即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探究活动, 让学生对当地的土壤、水资源进行取样调查, 通过实际的学习分析总结当地的资源状况。从本土地区的资源状况着手, 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当前我国的自然资源状况, 这样的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总而言之, 在初中地理教学当中,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融入乡土地理知识, 让学生对熟知的事物进行分析理解, 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张君政.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0 (3) .

[2]张德海.让地理融入生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结合乡土地理的感受[J].教师, 2013 (3) .

上一篇:小学校安全工作简报下一篇:总结、报表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