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2024-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篇1

《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海港区东山小学 秦凤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植物的种子能够孕育生命,条件适宜时种子就会萌发,新的生命就会开始生长。

2、植物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

3、种子的各个部分在种子的萌发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过程与方法:

1、进行对比实验并做记录。

2、运用感官和工具研究种子的内部结构。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探究种子奥妙的兴趣,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观察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观察蚕豆种子的构造与各部分的作用。【教学难点】认识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教学准备】 演示:课件

分组:培养皿、镊子、小刀、放大镜、浸泡2天的蚕豆油菜黄豆的种子、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复习:植物妈妈利用哪几种方法将种子散播到了远处? 讨论:种子在怎样的环境下可以萌发呢? 板书课题:种子的萌发

二、探究过程

1、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1)种子萌发的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首先要了解种子的内部构造。

(2)介绍实验材料。浸泡2天的蚕豆、油菜、黄豆的种子。

(3)演示解剖方法。示范用镊子剥蚕豆皮的方法,强调要领:a.不要着急;b.把剥了皮的蚕豆从开口的那边小心掰开,放在培养皿中。

(4)分组研究。研究重点:种子可以分成几部分?注意比较三种种子的异同。(5)汇报交流。

(6)认识种子的各部分(画图)。双子叶与单子叶的例举。推测:种皮、胚根、胚芽和子叶在蚕豆种子生长过程中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2、观察发芽天数不同的蚕豆种子

(1)种子萌发的过程中种子的各部分发生了什么变化呢?(2)发放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3)观察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外形。(4)解剖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5)汇报交流研究发现。

(6)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三、小结

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蚕豆的胚包括胚根、胚芽和子叶。种子的各个部分在种子的萌发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四、质疑

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在种子结构上不同,花和受精过程也不同吗

五、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持续观察蚕豆种子发芽的变化过程并做好记录。

五、板书设计 种子的萌发

种皮 胚(胚根、胚芽和子叶)↓ ↓ ↓ 根 茎和叶 养分

《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

海港区东山小学 秦凤君

《种子的萌发》这节课,我首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课前,学生自己就在家做了这个探究实验,上课时,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各小组都能较好地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并得出初步的结论。课堂上学习气氛宽松,学生参与度高。除了探究课文中给定的几个环境条件外,我还让学生增加了一个项目,即探究种子萌发过程中,是否需要阳光。从而与植物生长的必需条件相比较,能加深记忆。并且这个项目只须通过生活经验就能验证的。本节教材内容中知识方面的要求,教材突出表现在对学生能力方面的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认识了像蚕豆这样的种子的结构,是由种皮和胚构成的。胚包括胚根、胚芽和子叶。了解了种子里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可以发育成一株植物。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是一门科学课,我们的科学课应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探究科学”。教学中尽量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提醒学生在实验中观察什么,研究什么,明确每步实验操作的目的。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来学习科学知识,探究大自然的奥秘,认识生命的可贵。

随笔:科学兴趣在活动中生成

海港区东山小学 秦凤君

一、案例描述

一天下午,阳光斜照在一楼架空层的地板上,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太阳光线不断发生着变化,我带着我班的学生在那里上了一节《美丽的彩虹》,我们在欢快地氛围中制造彩虹。学生原以为雨过天晴时才有可能出现彩虹,没有想到我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也能够制造出彩虹,学生不时发出惊叹。

实验开始之前,我只要求学生先看书,再进行实验,合作研究,仔细观察并分析注意事项。学生探究的过程是快乐的,不时传来学生的声音:“老师,我制造的彩虹好长哦,你过来看看”、“我的彩虹好漂亮哦”、“我的彩虹不远处还有一块白亮的”,看到学生兴奋的样子,我不时给予学生肯定,但突然一边有一学生说:“老师,怎么我的彩虹总是看不到呢?”,我走过去发现这位同学总是在挪动盒子,我蹲在那位同学的旁边,稍稍帮忙把盒子向着阳光挪动一下,说:“你看看天花板,哪一块是你制造的彩虹?”“还会动的是我的。”“那就对了,你知道刚才为什么没有看到彩虹吗?”我问。学生说:“知道了,刚才我总是在动来动去,还没有看到就给我又挪走了,有时太阳光线给我挡住了那就对了,你真聪明!”看到老师给予他信任的目光,他也自信了。其他小组成员一直在兴奋之中,我一直活动在学生探究活动中,不时鼓励和指导,我还要求学生比一比看谁制造的彩虹更长或更粗,鼓励两个小组合作玩一玩彩虹看有什么新发现,同时提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比如制造彩虹还要注意什么。临近下课我预留5分钟给学生汇报观察的情况和应注意的事项,每个小组的脸上都洋溢着微笑,每个组的汇报都很精彩。

下课后,有几位同学帮我收拾材料,一位同学说:“老师,这节课真有意思!”

我笑着反问:“真的吗?以后我们多一点机会到室外上课怎样?”他们说:“好呀!”一节活跃有意思的课就这样结束了,我也收获了不少成功的喜悦。

二、案例分析

本节课内容源于生活而又实践于生活,科学教学不同其他学科的教学,本节课教师还原了科学教学本身,教师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放手给学生去操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发挥了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的及时鼓励和指导,给学生予自信,使其兴趣不减,使学生思维一直在活跃,一直处于探索科学奥秘的氛围之中。《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学生整个的探究活动中,教师注意自始至终都以一种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欣赏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既做到关注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思维的方式,又关注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活动,并在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篇2

关键词:胚根萌发,胚轴发育,胚芽发育

一、前言

实验时间:2010年1月28日11时开始。温度14℃。

实验材料:小麦种子、玉米种子、饭豆种子、黄豆种子、菜豆种子各15粒。

实验用具:培养皿、滤纸、温度计、放大镜、数码相机等。

二.种子萌发记

第一天 (开始, 1 9℃) :午1 1时, 将小麦种子、玉米种子、饭豆种子、黄豆种子、菜豆种子各15粒用水浸泡, 使种子吸水膨胀。

第二天 (24小时, 19℃) :对浸泡的种子进行观察处理, 此时种子经过一昼夜的吸水而膨胀。将过多的水分倒掉, 保证种子能有一部分露出水面, 满足种子萌发对氧气的需要。

第三天 (48小时, 19℃) :胚根萌发, 从种脐上方突破种皮。

小麦种子:胚根生长, 最长0.3厘米。

饭豆种子:胚根生长, 最长0.5厘米。

黄豆种子:胚根生长, 最长0.5厘米。玉米种子、菜豆种子未萌发。

第四天 (72小时, 18℃) :胚芽发育。

小麦种子:胚根生长, 最长1.3厘米, 须根4支。胚芽生长0.8厘米。

饭豆种子:胚根生长, 最长0.8厘米。

黄豆种子:胚根生长, 最长1.5厘米, 剥开种皮能见胚轴发育, 基部弓形, 分成三支中间一支 (即胚芽) 夹在两片子叶之间, 两侧支分别与两片子叶连接, 从子叶吸收营养。

玉米种子、菜豆种子未萌发。

第五天: (96小时, 18℃) :胚芽萌发, 弓形, 前端夹在两片子叶之间。

小麦种子:胚根生长, 最长2厘米, 须根4支。胚芽生长0.8厘米。

饭豆种子:胚根生长, 最长0.8厘米。胚芽生长1厘米, 弓形, 前端夹在两片子叶之间。种皮裂开未脱落。

黄豆种子:胚根生长, 最长2厘米, 剥开种皮能见胚轴发育, 基部弓形, 分成三支中间一支夹在两片子叶之间, 两侧支分别与两片子叶连接, 从子叶吸收营养, 胚芽生长0.8厘米。

玉米种子、菜豆种子未萌发。

第六天: (1 2 0小时, 1 8℃) :

小麦种子:胚根生长, 最长3厘米, 须根4支。胚芽生长2厘米, 绿色。

饭豆种子:胚根生长, 最长1厘米。胚芽生长1厘米, 弓形, 前端夹在两片子叶之间。种皮裂开未脱落。

黄豆种子:胚根生长, 最长2厘米, 剥开种皮能见胚轴发育, 基部弓形, 分成三支中间一支夹在两片子叶之间, 两侧支分别与两片子叶连接, 从子叶吸收营养, 胚芽生长1厘米。

玉米种子、菜豆种子未萌发, 可能是保存时间过长, 取消实验。

第七天: (144小时, 18℃) :

小麦种子:胚根生长, 最长3厘米, 须根4支。胚芽生长3厘米, 绿色。

饭豆种子:胚根生长, 最长2.5厘米。胚芽生长1厘米, 弓形, 前端夹在两片子叶之间。种皮裂开未脱落。

黄豆种子:胚根生长, 最长2厘米。胚芽生长1.5厘米, 前端脱离子叶。

第八天: (168小时, 19℃) :

小麦种子:胚根生长, 最长3.5厘米, 须根5支。胚芽生长3厘米, 绿色。

饭豆种子:胚根生长, 最长3厘米。胚芽生长2厘米, 弓形, 前端从两片子叶之间脱出, 有叶两片。种皮裂开未脱落。

黄豆种子:胚根生长, 最长2.5厘米。胚芽生长2厘米。

第九天: (192小时, 18℃) :

小麦种子:胚根生长, 最长5.5厘米, 须根5支。胚芽生长6厘米, 绿色。

饭豆种子:胚根生长, 最长3厘米。胚芽生长2厘米, 弓形, 前端从两片子叶之间脱出, 由叶两片。种皮裂开未脱落。

黄豆种子:胚根生长, 最长2厘米。胚芽生长1.5厘米。叶片相互包被, 有四层。

第十天: (2 1 6小时, 1 8℃) :

小麦种子:胚根生长, 最长5.5厘米, 须根5支。胚芽生长6厘米, 绿色。

饭豆种子:胚根生长, 最长3.5厘米, 主根上有四个侧根萌发点。胚芽生长2.2厘米, 有叶两片。种皮裂开未脱落。

黄豆种子:胚根生长, 最长4厘米。胚芽生长2.5厘米。叶片相互包被, 有四层。

第十一天: (240小时, 19℃) :

小麦种子:胚根生长, 最长1 0厘米, 须根5支。胚芽生长9厘米, 绿色。

饭豆种子:胚根生长, 最长3.5厘米, 侧根萌发。胚芽生长2.5厘米, 有叶两片。种皮裂开未脱落。

黄豆种子:胚根生长, 最长4厘米。胚芽生长3.5厘米。叶片开始展开。

第十二天: (2 6 8小时, 1 9℃) :

小麦种子:胚根生长, 最长1 2厘米, 须根5支。胚芽生长12厘米, 绿色。

饭豆种子:胚根生长, 最长3.5厘米。胚芽生长3厘米, 有叶两片。种皮裂开未脱落。

黄豆种子:胚根生长, 最长3.8厘米, 根上有6个突出点, 胚芽生长4.5厘米。叶片发育。

第十三天: (2 9 2小时, 2 2℃) :

小麦种子:胚根生长, 最长1 4厘米, 须根5支。胚芽生长15厘米, 绿色。

饭豆种子:胚根生长, 有七支, 最长3.5厘米, 有叶两片。种皮裂开未脱落。

黄豆种子:胚根生长, 最长6厘米, 侧根有六支, 最长3厘米。主根明显长粗。

至此, 种子已经萌发成一株完整的植株。可以移栽到土壤中。

三.实验分析及结论

1.萌发与未萌发原因分析:

(1) 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必须具有完整而且活着的胚, 并且种子已经过了休眠期。本实验所用种子满足以上条件。

(2) 种子萌发的外界探究: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现在是1、2月份可以满足的是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而适宜的温度较难满足。前一段时间温度只有11℃、12℃时虽然天晴种子培养一星期皆未萌发。一直到14℃时, 72小时后小麦种子才开始萌发, 于是能够继续进行实验。小麦种子14℃;黄豆种子14℃可以个别种子萌发, 15℃时萌发;绿豆种子16℃;直到气温上升到17℃所有种子萌发。本次摘取的照片温度更高, 在18℃以上。

2.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没有萌发。第9天室外温度超过20℃时有一粒玉米种子萌发。主要原因应该是, 本次实验所购的玉米和菜豆种子是许多年以前就收获的种子。胚可能死亡。

3.种脐在种子的一侧偏下, 胚根是从种脐的外上方突破种子。

4.胚轴生长后很快就停止长, 但继续长粗。双子叶植物是在基部形成弓形, 分成的三支, 中间一支夹在两片子叶之间发育成胚芽, 两侧的两支从两片子叶中吸收营养, 随着这三支的生长而不断增粗。

5.双子叶植物胚芽生长, 首先突出种皮的是中间部分, 前端依然夹在两片子叶之间, 受到子叶的保护。

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 探究 烟草浸出液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中图分类号 Q-331 文献标志码 B

1 教材中探究实验分析

本实验的原型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三章第二节“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中的“探究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实验原型不足之处是:实验材料难找,并且极易死亡。

水蚤心率测数困难,且影响水蚤心率的因素有很多:① 水蚤的大小:年幼的个体比成熟的个体心率要快,衰老的水蚤心率更慢,小型的水蚤比较大的水蚤心率要快;② 温度:在水温偏高的情况下,水蚤的心率比在水温低时要快;③ 水体和营养状况。所以难以说明水蚤心率的变化是受酒精或烟草浸出液的影响。

在显微镜下观察水蚤的心跳现象也不是太明显。由于水蚤身体结构透明,心脏很小,又显白色,不容易被学生找到,并且水蚤心跳太快,在显微镜下数数时眼睛容易疲劳,很容易数不准确,所以往往很难得出比较准确的结果。鉴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笔者创新探究了“烟草浸出液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2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基础,并且已经接触过多个探究实验,掌握了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但学生在进行创新探究时,仍然会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在进行分组实验时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这时教师要发挥实验组长的作用,根据实验任务,在小组内进行明确分工,让学生人人有事可做。本探究是课堂内外结合的活动,有的小组容易流于形式,达不到目标要求,这就需要教师的跟踪指导,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有的学生在进行实验现象观察时不细致,表达与交流抓不住问题的核心,这就需要教师强调观察的主体任务,明确实验的最终目的,紧抓目的进行交流。

本实验的难点在于:① 对实验结果的数据记录和分析以及结论的形成;② 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3 本实验的主要材料

普通绿豆,黄豆,红豆,市售烟草。

4 探究实验的过程

4.1 创设情境,引入探究

烟草产业是当地群众的重要经济来源。绿豆、黄豆、红豆是农村常见的农作物,所以选它们作为实验材料,学生熟悉,兴趣浓厚。

4.2 小组合作、设计实验

学生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香烟的盒上都标有“吸烟有害健康”的字样,烟草对生物真的有害吗?那么烟草对种子萌发有什么影响?烟草对幼苗生长有什么影响?它对哪一种豆类影响更大?各小组根据自己组员的意愿选择一个问题,做出假设。

4.3 探究步骤

(1) 配制烟草浸出液:用托盘天平称取400 g烟草,加入2 600 mL水,加热30 min,使溶液颜色接近黑色。用纱布挤出液体,为原溶液(视浓度为100%)。

取200 mL原溶液;取140 mL原溶液,60 mL水配制成质量分数为70%的溶液;取80 mL的原溶液,120 mL水配制成质量分数为40%的溶液;取200 mL的清水(视为质量分数为)。

(2) 制作培养皿:取12个培养皿铺上等量的棉花并且分别编号A1、A2、A3、A4;B1、B2、B3、B4;C1、C2、C3、C4。

(3) 放置种子:分别在A组4个培养皿中各放置20颗绿豆,在B组4个培养皿中各放置20颗黄豆,在C组4个培养皿中各放置20颗红豆。

(4) 实验过程:共进行5 d,每天定期(每天下午5:00)给每个培养皿中的种子施以等量的对应的浓度溶液,1号浇以0%的溶液,2号施以40%的溶液,3号施以70%的溶液,4号施以100%的溶液,每个种子每次用胶头滴管滴加5滴溶液。记录每盆发芽种子数并拍照。对第五天的作物幼苗测量芽长并记录。

5 操作实验、记录数据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小组内分工:配制不同浓度的烟草浸出液的人员、往培养皿上铺棉絮的人员、写标签的人员等,最后一起放置种子。操作完成后,每天定期浇水并进行拍照、记录。学生自己设计表格并记录数据(表1)。

6 交流收获,得出结论

学生分析自己小组的数据,并与其他小组讨论交流实验现象,讨论分析了以下几个问题:(1) 烟草浸出液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影响吗?(2) 同一浓度的烟草浸出液对不同种子的影响一样吗?(3) 你认为实验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得出结论:(1) 通过记录的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到:烟草浸出液对植物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都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其作用效果与其浓度成正比例关系,即浓度越大,影响作用越显著。

(2) 相同浓度的烟草浸出液对不同植物的种子影响不同,在所选3种种子中红豆最为敏感。

7 发散思维,情感延伸

教师让学生畅言在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引导学生把实验对象换成蜗牛、金鱼等动物,计数它们的心跳和呼吸;同时可以把实验材料换成香烟点燃后的烟雾、酒精、咖啡、可乐等,让感兴趣的学生课后继续探究,并把实验结果传达给亲朋好友,让每个学生都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8 实验反思及评价

教材中的实验很难全员参与,通过教师改变实验材料和灵活的探究方法,能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其中,可收到理想的效果。本探究实验的优点为:

(1) 设计简单易行:实验材料易于准备,烟草、黄豆种子、绿豆种子、红豆种子等可从市场上直接购买使用;实验设计严谨科学,利于探究烟草浸出液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情感体验明显,让学生在体验到实验的乐趣的同时,培养科学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趣味性强,且实验操作简单,贴近学生的生活,可控性强,实验现象明显。

(3) 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烟草对人类的危害,更加关注健康的生活方式。

本实验的不足之处在于受气温影响较大,易于出现烂芽、烂根现象。

9 实验的深度分析

研究表明,烟草浸出液含有丙烯醛类、氢氯酸类、亚硝胺及其衍生物类。这些化学物质能影响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影响细胞的分裂与分化,进而影响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这与探究实验结论相吻合。

10 自我评价

笔者设计的创新探究实验“探究烟草浸出液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的影响”立足于现实生活,是一种基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探索,简约而不简单,效果明显,论证有力。基于实验的小组划分合理,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篇4

学生很容易得出蚕豆种子可以分成种皮、胚根、胚芽、子叶等部分。以前在三年级研究的时候还提到胚轴,这儿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胚轴就没有提出来了。

对种子各部分的作用也是采用“推测――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究方式。

出示图片:分别观察、比较发芽3天、发芽6天、发芽9天的蚕豆各有什么区别?归纳种子各部分作用。

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这是一个让学生自行设计研究的探究活动。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活动毕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让学生先自学P33页介绍的一个对比实验的研究操作过程,引导学生科学地研究问题。而且要求学生下课后继续研究并在第33页作好记录以后交流。并指出:“我们的科学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在课堂上研究,我们还应该在生活中也注意积累知识,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究,科学家们就是这样成功的。未来的科学家们就在你们中间。”鼓励学生继续探索。

(三)小结

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蚕豆的胚包括胚根、胚芽和子叶。

种子的各个部分在种子的萌发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四)拓展与延伸

出示的太空中的植物图片,学生观察。

设计意图:

旨在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励他们不断的学习和探索。

(五)质疑

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在种子结构上不同,花和受精过程也不同吗

(六)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持续观察蚕豆种子发芽的变化过程并做好记录。

《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分析 篇5

《新的生命》单元前五课安排的是植物开花、授粉、结果、种子传播以及萌发等学习内容,隐含的核心概念是进化论的基础——生命的繁殖。种子的萌发是植物新生命的开始,也是亲代生命的延续。教材多次设计了种子萌发活动:三年级在种植实践中对种子的萌发过程与生长过程进行观察,体验植物的生命循环,关注“变化”;四年级细致分析生命的繁殖历程,解释种子萌发的内因,关注“结构与功能”;五年级研究影响种子萌发的外部因素,关注“系统”。不同阶段的学习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

一、学生前概念调查分析

《种子的萌发》这节课的中心问题是:种子怎样长成植物?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三年级种植物的经验,让他们知道了大多数植物都是由种子发育而来,给种子提供水分、土壤、阳光等条件,种子就会萌发。但是,他们缺乏系统的观察和理解,并不完全知道种子发芽其实需要两大条件: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外界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自身原因包括饱满、完整、不在休眠期的活胚。

在课前,我利用前测单向学生提问:“种子里边是怎幺样的?”对学生的前测单进行分析,我了解到学生已经知道“胚根”“胚芽”这几个词,但是种子的内部结构,他们却分割成了“地图”的样子。这样的记录单不在少数,说明学生在上这节课之前,他们虽然知道这几个词,但是尚不明确种子里边到底是怎样的。

二、仔细观察,规范记录

在回顾了前概念调查活动之后,教学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观察活动。首先是观察菜豆种子并绘出内部结构图。对于学生的记录,我要求他们做到清晰、准确、完整。由于上课的.是三年级学生,考虑到他们的实际能力,在解剖种子的实验操作和记录上,我向学生提供了技术上的帮助——亲自解剖一颗菜豆种子,并且示范如何记录。

清晰:描述应当是清晰和准确的。

完整:对种子的所有要求观察的部分都应当进行观察和描述。

准确:记录纸呈现的内容应当尽可能接近实物。

清晰、完整、准确的记录是科学探究的基本要求。回顾博物学产生以来的对大量动植物的观察、记录和整理,无不是清晰、完整、准确的典范。丰富、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为达尔文写作《物种起源》、植物学家

进行系统分类、孟德尔发现遗传学定律等科学史上伟大的发现奠定了事实性基础。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对观察和记录的要求更加细致甚至苛刻。有人认为目前学生的水平达不到,不应该提这幺高的要求。但是,如果不告诉学生规范的科学记录应该是什幺样子的,那我们指望他们什幺时候能做到呢?科学实践本身包含了反复进行的大量的技能训练。最初,部分学生做得还不够规范是正常的,在我们对学生的观察记录持续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和标准上的要求之后,他们会做得越来越好。?

三、重复观察,严谨比较

学生解剖种子之后,会发现原来里边有一个“小芽”和两个“肉”,这和他们之前的预想完全不一样,我顺势提问:“其他种子和菜豆的种子一样吗?”学生齐声回答“不一样”。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还希望观察其他的种子,这时,我再出示更多的种子,并要求学生用刚才的方法像科学家一样继续重复观察。

在这个环节,学生将观察不同的种子,如果第二次观察的种子和菜豆种子都有相似的结构,学生就会感觉到这些相似的结构对于种子来说可能意义重大。?一粒种子的内部结构是这样的,另一粒也一定是吗?不同种类的种子呢?正是由于重复观察,使我们可以排除掉偶然因素,找到它们的共性,这也是科学严谨性的体现。由于重复观察,当学生解剖玉米等单子叶植物的种子时,会发现子叶的片数不一样,会发现还有“胚乳”的存在。当然,本课因为课堂时间和学生发展水平等因素,没有引入单子叶植物的种子。

四、建构联系,科学预测

通过两次解剖种子,学生对种子的内部结构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根据种子各部分的形态等特征,他们能够推测种子各部分可能的功能,并进一步预测各部分的结构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对学生来说,研究这些有一定困难,因此,我提供了一组种子萌发的图片,学生结合之前的观察结果,预测就有了比较扎实的基础,能够初步建立种子结构和功能之间的联系,但正确性还有待验证。在最后的种植活动中,学生持续观察种子萌发过程中各部分的变化,能够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种子的胚和幼苗之间的联系,并使课堂上新建立的种子内部结构与萌发间的联系,由静态变化演变成连续变化的动态过程。

我们要让学生保持开放和接纳的心态,随时面对变化和差异的产生,并随着新证据的发现而修正自己原有的理念。如很多学生预测胚芽会长成幼苗的叶子,是不是这样呢?最初的胚芽确实长成了头两片真叶,还有两片真叶中间的未分化的芽。幼苗的芽接着长成新的茎叶,甚至会分叉。这些现象说明什幺呢?说明学生并不是进行一项观察就能得到科学答案,而是经历了不断修正的过程,科学家在进行研究时也是这样的。随着新方法、新证据的出现,科学理论将不断地得到调整和完善。

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篇6

《种子的萌发》这节课,我首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课前,学生自己就在家做了这个探究实验,上课时,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各小组都能较好地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并得出初步的结论。课堂上学习气氛宽松,学生参与度高。

除了探究课文中给定的几个环境条件外,我还让学生增加了一个项目,即探究种子萌发过程中,是否需要阳光。从而与植物生长的必需条件相比较,能加深记忆。并且这个项目只须通过生活经验就能验证的。

秦岭冷杉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 篇7

该种主要分布于河南西南部, 鲁山、嵩县、栾川、卢氏、灵宝等县及湖北西部房县、神农架、巴东, 陕西南部山岚皋、石泉、宁陕、华县、长安、周至、太白山、佛坪、留坝、略阳、华阴, 甘肃天水、武都、舟曲和迭部等地, 垂直分布范围为1350米~3200米[1,2]。秦岭冷杉主要生于阴坡及山谷溪旁的密林中, 分布地的气候温凉湿润, 年平均气温7.7℃, 极端高温不超过35.0℃, 极端低温不低于-15.3℃, 相对湿度不小于78%, 年降水量为1347毫米。受分布地影响, 秦岭冷杉结实量非常有限, 多数植株常不结实, 仅有少数生长在光照充足地段的成龄植株能够正常结实, 但有隔年结实的现象, 且种子易遭鼠类的啮食[2,3]。林下杂灌丛生, 即便有种子落下, 也难接触土壤、发芽生长, 造成天然更新困难、持续繁衍能力极弱[2,4]。

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是植物种群生物学特性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对秦岭冷杉种子萌发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研究, 来阐明其萌发的特性, 积累秦岭冷杉对环境适应机制的基本资料, 为进一步开展小陇山林区秦岭冷杉研究奠定基础。

一、材料和方法

本试验所用秦岭冷杉种子2012年10月采于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党川林场火焰山山顶, 种子从球果上分离后贮藏在温度为4℃的种子贮藏箱内。种子萌发实验按照每组30粒, 4个重复, 放置于10厘米的组培盒中培养。种子的萌发以胚根达到种子长度的1/2为标志。发芽试验时每24小时观察1次, 以发芽率和发芽势为指标, 并将已萌发的幼苗取出, 在发芽种子数达到高峰时计算发芽势, 在发芽末期连续5天发芽粒数平均不足供测种子总数的1%时计算发芽率。发芽率和发芽势计算公式如下[2,5]:

发芽率 (%) =正常发芽种子粒数/参试种子总粒数×100%;

发芽势 (%) =正常达高峰时正常发芽种子粒数/参试种子总粒数×100%。

㈠种子千粒重的测定从纯净种子中, 随机取100粒为1组, 共取8组, 即为8个重复, 计算平均值、标准差及变异系数, 由此得出种子千粒重。

㈡种子生活力测定按照ISTA种子检验规程, 采用四唑 (1.0%) 染色法测定秦岭冷杉种子的生活力。检验设4个重复, 每个重复100粒种子, 先把种子浸泡于20℃~30℃水中3天, 然后取出胚在30℃条件下用四唑染色18小时, 染完色后根据种胚的着色程度和部位, 按ISTA种子检验规程上的标准图鉴定种子的生活力。

㈢种子萌发特性的测定

1.不同的低温层积时间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种子浸泡3天后与湿沙按1∶3的比例混合, 在4℃下层积。层积时间分别为0天、14天、21天、28天, 层积后放在25℃、光照8小时/天、10微摩/ (平方米·秒) 的条件下的光照培养箱内进行种子萌发实验。

2.不同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选用层积21天的种子作为实验材料, 在光照8小时/天、10微摩/ (平方米·秒) 的条件下, 设置20℃、25℃和变温20℃~30℃ (低温8小时, 高温16小时) 3种不同温度下在光照培养箱内分别进行种子萌发实验。

3.光照和黑暗对种子萌发的影响。选用层积21天的种子, 在25℃条件下, 分别在光照8小时/天、10微摩/ (平方米·秒) 和连续黑暗下在光照培养箱内进行萌发实验。

4.发芽基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选用层积21天的种子, 分别置于滤纸和细沙 (经过0.8毫米孔筛后灭菌使用) 的发芽床上, 在25℃和光照8小时/天、10微摩/ (平方米·秒) 的条件下进行萌发。

二、结果与分析

㈠种子的千粒重通常, 大粒种子或重量大的种子比小粒种子具有较充实的贮藏物质。 (傅家瑞, 1985) 就秦岭冷杉而言, 由于种子中有一定比例的空粒和涩粒, 因此应通过种子的重量指标来了解种子质量。经统计, 秦岭冷杉种子千粒重为13.92克。秦岭冷杉种子的重量大, 产量低, 是一种对环境的适应性, 大粒种子可以贮藏更多的物质, 为种子萌发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和能量, 保证幼苗能够有充足的养料, 最大可能用于生长, 尽量争夺和占据空间, 在种间竞争中处于优势。

㈡种子生活力采用四唑染色法检验秦岭冷杉种子生活力, 结果表明, 有生活力的种子为25.50%, 将种子解剖来看, 空粒和涩粒占的比例很大, 分别为21.00%和33.00% (表1) , 说明秦岭冷杉发育良好的种子比率较低。具有完整胚的种子中有8.00%的种子是腐烂粒。

同一种批种子用四唑染色测定生活力和做发芽实验 (层积28天、在恒温25℃和光照条件下) 比较, 发芽实验结果为种子平均萌发率为19.25% (图1) , 略低于四唑染色的结果25.50%。

㈢种子萌发特性

1.不同层积时间对秦岭冷杉种子萌发的影响。秦岭冷杉种子经不同的低温层积时间后, 在25℃和光照条件下, 低温层积处理对秦岭冷杉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均有比较显著的作用, 即随着层积时间的增加, 可以明显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 起始发芽时间也提前 (图1) 。层积25天比21天最终的发芽率高, 但是它们的发芽势相同 (图2) 。

2.不同温度对秦岭冷杉种子萌发的影响。在光照条件下, 秦岭冷杉种子在20℃、25℃和变温20℃~30℃的萌发结果表明 (图3、图4) 不同的温度条件对发芽率并没有明显的影响, 但是对发芽势有显著的影响。

由图3可知, 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 其发芽进程差异很大。25℃的发芽曲线在第12天以后基本平稳, 而20℃、20℃~30℃的曲线在第18天以后才达到平稳。换言之, 在25℃下, 秦岭冷杉种子仅需12天左右的就可以达到最大萌发率的90%, 而另外两种温度条件下却是18天左右才能达到最大发芽率的90%。

3.光照对秦岭冷杉种子发芽的影响。在光照和连续黑暗条件下秦岭冷杉种子平均发芽率没有显著差异, 但发芽势的差异却很明显 (图5、图6) , 说明光照对种子萌发并非必要条件, 它只能加速秦岭冷杉种子的发芽进程。在有光照条件下, 种子在第10天的发芽率为17%, 达到最大发芽率的85%;而黑暗条件下, 第10天时发芽率仅为9%, 第21天才达到17%的水平。二者相比, 在光照条件下其发芽进程提前了11天。

4.发芽基质对秦岭冷杉种子发芽的影响。在湿沙和滤纸两种基质上, 秦岭冷杉种子都是播种后第4天开始发芽, 但整个发芽进程和发芽结果都有很大的差别 (图7和图8) 。在湿沙上萌发的秦岭冷杉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分别是21.00%和18.00%, 在滤纸上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分别是12.00%和9.00%, 两者存在显著差异, 因此细沙是秦岭冷杉种子较好的发芽基质。

三、讨论

秦岭冷杉种子也具浅休眠, 在萌发之前先浸种3天~5天, 然后与湿沙1∶3混合, 在4℃下进行低温层积处理, 这样可以明显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速率。实验证明层积的时间越长, 效果越好。一般情况下, 层积1个月左右的发芽率 (层积28天发芽率23.0%±2.5%) 已经接近种子的生活力水平 (26.0%) , 但是, 层积21天发芽势与层积28天的很接近, 因此层积3周就可以达到解除休眠的效果。秦岭冷杉种子休眠作用是长期适应环境形成的一种生态对策, 其休眠首先在时间上避开了不良的环境。在20℃、25℃和20℃~30℃三种温度条件下最后的发芽率并无差异, 发芽进程差别很大。在25℃下, 秦岭冷杉种子仅需11天左右就可以达到最大萌发率的90%, 而另外两种温度条件下却是20天左右才能达到最大发芽率的90%。因此在秦岭冷杉育苗生产技术中, 在25℃的温度条件发芽进程最短。光照对于秦岭冷杉种子发芽是有利的, 但不是必需的条件。有资料表明, 秦岭冷杉在郁闭度大的林分中天然更新不良, 而在林冠稀疏、排水良好的林缘、林窗处天然更新良好 (傅立国, 1992) 。说明光照可以促进秦岭冷杉种子发芽。沙可以半覆盖或是完全覆盖种子, 使种子可以吸收到充足的水分, 而且沙之间有较大的空隙, 保证充足氧气。因此秦岭冷杉种子发芽基质沙床比纸床好。

摘要:秦岭冷杉 (Abies chensiensis) 为中国特有种, 现为渐危种。经测定, 秦岭冷杉种子千粒重为13.92克。四唑 (1.0%) 染色测种子生活力的结果为有生活力的种子为25.50%, 无活力的为12.5%, 空粒为21.00%, 涩粒为33.00%, 8.00%的种子是腐烂粒。染色结果与对比发芽实验的结果很接近。对种子进行0天、14天、21天、28天低温 (4℃) 层积处理, 发现低温层积可以显著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 层积21天即可达到最佳效果。设置20℃、25℃和变温20℃30℃三种温度条件下发芽比较, 最终的发芽率并没有差异, 发芽势差异显著, 25℃是秦岭冷杉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光照8小时/天、10微摩/ (平方米·秒) 和黑暗下种子的最后发芽率差异不大, 但是光照发芽势高, 光照可以促进秦岭冷杉种子快速发芽、出苗整齐。沙床与纸床做发芽基质相比, 前者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均比后者高。

关键词:秦岭冷杉,种子萌发特性

参考文献

[1]张岂凡.中国林业[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9.

[2]赖江山, 李庆梅, 谢宗强.濒危植物秦岭冷杉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 2003, (5) .

[3]傅立国.中国物种红色名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2.

[4]王罗荣, 宋丛文, 陈清波, 等.神农架秦岭冷杉种质资源保存与开发利用对策研究[J].湖北林业科技, 2000, (4) .

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篇8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氧气)和适量的水分。

二、教材分析

“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教材中一节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设计的实验课。课本提出了问题: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让学生尝试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结论并表达交流,这是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等能力的好机会。因为农村小学生的实验能力较弱,教师可在本实验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大家集思广益设计实验,在分组实验中注意发现学生实验设计的创新之处。教师也可进行创新指导。以下是本人的实验创新设计拿出来跟大家一起探讨。

三、实验目的:

通过探究黄豆种子萌发对温度、空气(氧气)、水分的要求,进而得出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氧气)。

四、实验原理:采用对照实验、设计单一变量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五、实验设计方案:

要通过实验探究取证“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氧气)和适量的水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观察实验结果,分析假设是否成立:①具备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适量的水分时,种子能萌发;②缺乏充足的水分时,种子不萌发;③缺乏充足的空气时,种子不萌发;④缺乏充足的氧气时,种子不萌发。⑤缺乏适宜的温度时,种子不萌发。

设计方案:

材料器具:自身完好的大豆种子70粒,五号自封袋6个,密封较好的有盖罐头瓶1个,小勺1个,晒干的湿巾纸(裁剪好的大小适中)14张,便利标签7张,清水一盆、蜡烛半只、火柴一盒、筷子一双、装有开水的暖瓶一个、细线一根、盛水的杯子一个。

处理方式:取6个五号自封袋和1个洁净的罐头瓶,分别贴上写有1、2、3、4、5、6、7的标签,并向每个装置中放入2张干湿巾纸,并在湿巾纸上均匀地放上10粒种子,然后依照下表中处理方式操作:(1、3、4、5、6、7都与2号作对照)(见表1)

探究结果分析:在“种子的萌发”课前1个星期,根据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并根据实验方案中的处理方式,分析各种处理所探究的外界条件是什么?预期结果是怎么样?将分析结果和预期结果填入下表。几天后,观察种子的萌发情况,将实验结果填写入表中:(见表2)

由此得出实验结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氧气)和适量的水分。

实验创新点说明:

材料选择方面:1、我在网上查看有人用餐巾纸,餐巾纸浸水易碎。而我改用湿巾纸,不易碎,吸水性好。2、在做这个实验时大多数人使用玻璃瓶饮料瓶而我改用自封袋比玻璃瓶安全方便,成本低,环保卫生,而且易于创造真空环境(排水挤压)密封效果好,能防止水分散失。而且湿巾纸和自封袋可以重复利用,再次进行实验。3、由于不同的种子对外界条件的要求不一样。在种子选取方面我没有过多的选择种类不同的种子,如果种类过多会影响实验操作。我选择了比较容易发芽的黃豆,这样可缩短实验时间。

实验操作过程方面:1、关于水分的探究有人用一个烧杯一根玻璃棒上绑三粒种子进行实验,我觉得这种做法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种子不好固定,种子数量过少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而改用保鲜袋每个装置用十粒种子避免了偶然性。这样更科学合理。2、利用瓶子不易制造真空环境,而用保鲜袋利用排水法挤压很容易制造真空环境。3、高低温环境的制造,我把种子放在冰箱保鲜和暖瓶的临近热水面上。这样可以避免种子冻伤和烫坏。4、为了缩短实验时间,试验前将种子浸泡一夜。一般2到3天即可得出实验结果。如果不这样的话需要的时间会更长。

实验拓展方面的创新:本实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进一步拓展实验探究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氧气。利用蜡烛在瓶子内燃烧,然后密封制造无氧环境,探究了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氧气。此实验设计简单易行。安全性高,实验效果明显。

种子的萌发教案 篇9

周隆芳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重点内容为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可以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进行了解,关键是弄清种子萌发所需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过程中内部物质的转化。但学生的知识有限,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比较浅显、直观的例子加以说明。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1、本节课是探究课,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八年级学 生虽然对科学探究过程已有了初步了解,探究活动中涉及到的 对照实验的设置和控制变量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还没有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所以提醒学生将本实验所探究的条件分解为一个个的单一变量很有必要。让学生通过单一变量去考虑种子萌发与外界条件的关系,进而引导学生设计对照实验,探究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循序渐进地先让学生尝试由控制一个变量,设计对照,然后设计三组,同时控制三个变量。

2、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平时的观察及耳濡目染的生产实践,让学生自主做出假设,并找出合理的依据,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来尝试控制变量,设计三组对照实验。

3、“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实验是不可能在课堂上当堂完成的,所以在上课前,发给学生一些种子,布置学生在家里进行有关 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同时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上课先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讨论,配合教师事先完成的实验,完成有关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探究。

四、课前准备:

课前可提前一至两周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并发给学生一些种子,让其根据自己的经验,让种子萌发。观察其萌发过程中的变化,并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记录。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导入课题(4分钟)复习提问:

1、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2、展示大豆、玉米、小麦、花生、绿豆等 植物的种子。提出问题:种子有哪些结构其作用是什么?

3、出示豆芽、一棵完整的大豆植株并和大豆种子摆放在一起,引导学生思考;这三者有什么关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思考“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环境条件”,从而引出本课主题。

说出各种种子的名称,回答种子的结构及其作用。

思考并描述出被子植物的一生。学生通过观察种子、豆芽、植株等实物既复习了旧知又创设情景,迅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生的探究学习进行了铺垫,又自然而然的引入 自主学习

(8分钟)引导学生完成自主学习部分:

1、请谈谈对“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的理解。

2、种子萌发的条件:

(1)、环境(外界)条件:适宜的()、充足的()和适量的()。(2)、自身的条件:()是完整的,并且是()的,以及供发育的()。带着问题自学教材第1 7到18页的内容,组内交流自学成果,组内不能解决的做出特殊标记,以待全班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学生相互评价可以取长补短,让学生在讨论中增长知识。实验探究(25分钟)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与交流

1、让学生展示课前自己培养的幼苗。

2、创设情境:

①干旱的秋天,农民在播种前往往要在地里浇一些水,使土壤潮湿;如果刚下过雨,则不用浇水也可以播种;而在过于潮湿的地里播种,则种子不会萌发,反而会造成种子霉烂。

②许多农作物一定要在春天播种,而在天寒地冻时不适宜播种。③种植农作物,播种前往往要先松土,使土壤内有充足的空气。

3、让学生大胆做出假设,将假设的条件写于黑板上(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怎样设计对照实验?

4、先让学生尝试由控制一个变量,设计对照。如:水。有水 无水

过渡:又如何证明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呢?

5、巡视、指导、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创新。①.选择什么样的种子比较好?数量多少比较合适? ②.实验探究时,需要准备哪些材料用具?

③.怎样设置实验对照组,对照组应提供什么样的温度、水分、光和空气等的条件?

6、由易到难,综合设计三组对照实验,控制水、空气、温度三个变量。

7、教师做变量和对照实验设计指导出示示范实验计划,组织 学生评价各组计划,并讨论,提出补充修改意见。

8、提出问题:光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吗?怎么设计实验证明?待学生设计完方案后,展示图片说明大多数种子的萌发与光没关系。

9、过渡:假如环境条件都具备了,种子就可以萌发吗?教师展示在适宜的温度下,胚完整且是活的、无胚的、烘烤过的种子的萌发状况。注:1为胚完整且是活着的种子 2为无胚的的种子 3为烘烤过的种子

10、结合以上实验结果和生活经验如被虫子蛀过的种子、磨成面粉的种子、煮熟的种子、失去胚乳的玉米不能萌发,得出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11、知识拓展:据说,从前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干豌豆装满一个铁炉子,干豌豆吸水膨胀时,竟顶起了80千克的炉盖。更为有趣的是,人们曾经利用种子膨胀时产生的力量,解决了科学研究上的一个难题。原来,人的颅骨是有许多块参差不齐的骨组成的。相邻的骨片互相“咬合”在一起,使颅骨十分坚固,要想把一块块骨片完整的分离出来,那是十分困难的。17世纪的解剖学家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往颅骨里面装满干燥的种子,让种子吸水膨胀,结果一块块骨片都渐渐的彼此分离开来,丝毫没有损坏骨片和接合缝。种子膨胀的力量能够顶起土壤中坚硬的土块,甚至可以顶起在体积和重量上超过它不止一倍的土块,这对幼苗的及时出土,是十分有利的。从中,你有什么启发吗? 描述课前培养的菜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小组合作,结合生 活经验,提出探究的 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小组合作,阅读并参照课本上提供的资料,结合生活经验,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有的组还提出阳光、土壤、肥料等),并思考如何检验假设。各学习小组分工对不同环境条件(水分、温度、空气)分别制订实验计划并设置条件变量。尝试操作中完善方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课下实验探究,定时观察,认真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观察、分析对比不同情况下种子萌发的情况,互相交流,得出结论。结合种子的结构,联系生活实际,组间交流,分析出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胚是完整的、有活力的,还需供胚发育的营养物质)阅读资料,抒发感悟(如:一颗有生命力的种子相信有了阻力才有磨练。等)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寻找解决 问题途径,这样积极性更高。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通过交流提供了一个思维碰撞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为了保证实验的条理性以及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性,并且体现出小组成员的相互合作精神,教师先指导,各实验小组先明确分工,然后教师出示讨论的提纲,学生参照提纲和课本的实验方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制定实验计划。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思维很活跃,老师应当正确地引导。学生实验过程会有很多问题,会发现自己设计缺陷。但 老师的指导应当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图片的展示使学生一目了然,知道大多数种子的萌发与光没关系。通过实验结果和日常的生活经验学生容易得出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通过生动形象的小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思想上受到教育,使本节课得到升华。分层达标

(8分钟)一.填空题: 课后思考与练习二的表格:设计中包括___组对照实验,这几组对照实验的变量分别是_ _ _。

通过分析可知,种子萌发的外部环境条件是__ __、___ _、__ __。

通过思考与练习一发现,种子萌发除上述外部环境条件外,还必须具备内部条件,即:必须是_ __、_ __、_ __。

二、选择题:

1、俗话说“春耕不肯忙,秋后脸饿黄”。春天作物播种前要松土,是因为种子萌发需要()。

A、一定的水分 B、适宜的温度 C、适度的光照 D、充足的空气

2、为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有人选取若干绿豆种子平均分成4组,然后放在同一环境中分别按下列方式培养:(1)组:常温+湿润土壤;(2)组:冷藏+湿润土壤;(3)组:常温+干燥土壤;(4)组:常温+湿润土壤+隔绝空气。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1)和(2)能验证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B、(2)和(3)能验证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C、(2)和(4)能验证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D、(3)和(4)能 验证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三.思考题:

1、我国北方地区往往在秋后把玉米棒子、高梁穗子吊挂在屋檐下面,这主要是什么原因?

2、许多农作物是在春天气候转暖并且最好在小雨过后播种,这主要基于什么考虑?

3、我国北方早春播种后,为什么要地膜覆盖?

上一篇:天津集体户口办理下一篇:国庆节亲子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