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

2024-12-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精选3篇)

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 篇1

石嘴山市丽日中学

马勇

2017年4月 日

今天,我上了一节《伯牙善鼓琴》的教学公开课。在课堂上,根据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我觉得自己在这几点上做得不够好。

一、教学设计流程不合理

我的教学切入点是通过钟子期的善听来体现他是伯牙的知音。所以教学时,我从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入手,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证明钟子期的善听。学生很顺利便找到了课文第二至四句。在教学课文第二、三句时,我通过字眼“善”让学生体会到钟子期对琴声的赞叹之情。这时,我很直接地进入到第四句的讲解,总结出知音就是那个世上和你心心相印的人。这时,有一个拓展训练:给出一些词语如“明月皎皎,清风徐徐”等,让学生练习用文中的句式说话,进一步体会什么是知音。如果这一个训练能提到“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讲解之前,也许学生对知音这一意象的形成就更加深刻。

二、朗读指导不到位

语文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学会读,从朗读中去体会到文章的情感因素。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二句时,虽然花了很多时间,但由于没抓住古文中语气词的作用进行指导,学生总是读不出味来。如果在教学时,在句意的理解上能更透彻一些,教师能范读几次,相信效果要好些。尤其在伯牙知遇知音的“喜”和失去知音的“悲”上对比讲解更深入一些,学生也许能读出更多的感情来。

三、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整堂课,学生是在教师每一句的分析中被动地跟着前行。在学生还没读懂文章的时候,教师已经迫不及待地进行下一个环节。理解能力稍好一点的学生还能学懂文章,可大部分学生由于教师没有给他们参与的机会,没有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所以只是按部就班地学完这篇课文。

四、教学评价不到位

课堂教学的过程,本来就是让学生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失误,教师就应该提醒学生。可是,当学生在出现这种情况时,我往往是不置可否。如教学过程中,我提出一个问题:“你是从钟子期的语言中哪个字体会到他善听呢?”学生的回答多样,其实从“善”字就很能体会到这一点,有学生说到“兮”字,这个语气词本来是指导学生朗读的一个契机,可我却忽略了,转而又让学生来回答。没有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打击了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热情。这是很大的一个失误。

伯牙善鼓琴教案 篇2

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娄慧芳

2017.05.03

《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本课选自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古文二则中的第二则。《伯牙绝弦》讲述了千古流传的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中伯牙与子期不分阶级心灵相通的真挚情谊,是“知音”一词最动人的注解,令人感动不已。且文章虽是文言文,但篇幅短小,故事性强,语言简洁易懂。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有三:一是积累丰富的文言知识;而是体会伯牙与子期间的真挚情谊;三是通过聆听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通过上学期文言文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反复朗读结合课文注释等工具书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片文章篇幅短小,语言简单好懂,学生学习起来较为轻松。且七年级学生正处在树立正确友情观的关键时期,通过对“知音”一词的正确理解,有助于学生正确对待友情,而至于文中包涵的更深层次的人文内涵则以感悟熏陶为主,不作过深要求。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如:善、志、阴、卒、辄等等;反复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朗读语感。

2.过程与方法:能运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梳通文意;通过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通过学习感受到伯牙与子期间的真挚情谊,明白“知音”的真正涵义,树立正确友情观。

教学重点:

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把握整个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明确“知音”的真正内涵,且能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音乐导入: 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导入

2、介绍俞伯牙与钟子期。(故事形式)

春秋时期,伯牙从小就酷热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师傅带他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

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接下来的故事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寓言《伯牙善鼓琴》——看看伯牙如何善鼓琴,钟子期如何善听琴的。

3、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字词句,熟练朗读,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2)积累文言字词,探究古文所蕴含的道理。

二、了解名作(ppt了解名作)

1、《列子》,相传战国郑国人(今河南郑州人)列御寇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

《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两小儿辩日》、《愚公移山》、《夸父逐日》、《杞人忧天》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

2、关于列子,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ppt列子的故事)

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以搏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实物。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现在我却常常挨饿。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

三、古文呀!重要的还是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提示,自由朗读课文,如果还有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者问同学老师。

卒()逢暴雨

乃援()琴

舍()琴

辄()穷其趣

子之听夫()

读古文仅仅把字读正确就行了吗?

接下来请同学们听朗读录音,注意朗读节奏和合理断句(ppt朗读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全班齐读、举手朗读。

(三)疏通文意,文言文翻译方法

• 留,即是保留。古今意义相同的词,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等如: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 换,即是替换。(翻译时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 删,即指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来表示它,不能硬译。• 补,即是补充。补充出省略的内容 《期行》当中,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调,调整语序。

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何陋

根据大屏幕提示的关键词翻译全文

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耸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盛大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想的,钟子期必定能够领会。

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边停下,心里伤感,于是拿过琴来弹了起来。起初弹连绵大雨的曲子,再弹奏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就能点明它的情趣。伯牙于是丢开琴感叹说:“好啊,好啊!你所听到的心意,想象到的就如同我心里所想象到的一样。我可以把我的声音隐藏在哪里呢?”

师:同学们,故事翻译完了,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出来(复述故事情节)

接下来咱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这篇寓言故事

四、合作探究

1、作为当时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伯牙的琴技可谓出神入化,而钟子期也有很高的音乐欣赏水平,文中的哪一句话写出了这一点?

2、“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具体表现在哪里?

明确:伯牙:他能通过琴声把自己心里想的东西表达出来

子期:伯牙弹奏,子期便可以领会。

3、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对知音,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何为

“知音”,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明确: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高山流水多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

师:钟子期死了,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出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人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4,、这篇寓言学完了,作者想透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明确:知音难得,知己难求,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

总结:同学们,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弦已断,琴已破,心已碎,《高山流水》终成绝响,但伯牙和子期真挚深厚的友情却成为了千古佳话。让我们再一次伴着《高山流水》有感情的读一读这篇文章,再一次体会这段美好的感情。

作业:

1、背诵全文

《伯牙鼓琴》教学反思 篇3

本册教材,兼顾语文素养和核心能力,每个知识节点都是螺旋上升,前后都有关联。但学生是在五年级才接触这个教材,知识出现断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能力上的衔接和总结。因此上课伊始,借助“鼓”,总结学习古文的方法,并且迁移这些方法到本文学习之中。通过对古文内容理解,学生加深了对古文断句的理解。不局限一种断句方式,只要不影响意思,合理断句即可。这个环节激发了学生朗读古文的兴趣,在讨论中加深了对文意的理解,巩固了断句知识的运用。

知音文化是这篇文章教学的重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以“情境说话”为支架,想象伯牙鼓琴还会演奏哪些自然界的美丽风景。通过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伯牙志在太山,又志在流水呢?由此引出中国“山”“水”文化,通过这个环节的铺垫,学生对伯牙的心志有了了解。因为伯牙的心志不被大多数人理解,所以当钟子期听出伯牙琴声表达的志向时,伯牙会更惊喜,更珍惜二人之间的情感。当钟子期去世,伯牙“破琴绝弦”就顺理成章了。

上一篇:综合实践春节教案下一篇:游泳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