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工作心得(精选8篇)
刘刚
这次培训使我收益匪浅的莫过于学习新的知识。在短短两个月的培训时间里,我学习了心理学的起源、发展,了解了各大学派的理论观点,掌握了心理咨询的一些技能、技巧,并且把这些知识系统、有选择地应用到案例分析上。难得有时间静下来好好学习一门技能,如果经过自己的努力能拿到心理咨询师(三级)资格证当然较好,对自己将来的工作可能有些帮助,拿不到的话心理学的知识对自己也将受益非浅,其中的《发展心理学》对处理家庭关系和子女教育也将起到一些积极的作用。
在参加培训的时间里,使我感受到这个团体也是一个家,这个团体是温馨的家,是联系团体成员情感的纽带,是避风的港湾,是温柔的港湾。让我们感受到了每个人都可以与众不同,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
在这里,我还要感谢莫老师,他是一位资深历深的博士,也是一位善教巧教的老师。他知识涵盖面广,使我们学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多的知识。两个月下来,他成了我们所有学员都挂在嘴边称赞的一位老师,一位长者,一位朋友。
当然这次培训,我也碰到了很多的困难。学期短,内容多,基本上是两天一篇课文,星期六,星期天也不间断培训。那段日子每天晚上基本上要到12点左右才能休息,每天忙得像陀螺一样。现在回想起来,这恐怕是我有史以来参加培训最认真的一次吧!
如果说当初来报心理咨询师班的意图还有点朦胧,目标也不明确,可随着学习的深入我越来越有一种冲动想把掌握的科学观念宣传给周围的人,去帮助别人增进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尤其当得知当今中国有那么多的人存在心理问题,有那么多孩子心灵扭曲地成长着甚至夭折了,我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我的人生理想由此确立,我要帮助周围的人顺利地渡过人生低谷。当然我也非常清楚这项工作责任重大,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所以我必须努力地学习,认真地实践,不断地成长。我的路还很长,我会活到老学到老,做一个合格的心理学工作者。心理学的路也还很长,许多心理现象还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许多心理疾病还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但是只要同道们携手并进,勇于探索,总能实现学科的发展。
心理咨询是一个特殊的心灵修炼过程,是我一生一世的功课,我会一如既往地去学,去做,为了我的自助,为了助人。学心理咨询的人都知道助人自助这句话,是说咨询是帮助别人自寻成长之路,我认为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咨询师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在自我成长。而参加心理咨询师班最先获益的就是我自己了。
前些天,见到网上一位自救成功的人表示对别人的问题不能同情,言外之意是认为别人的那点问题根本算不上什么。要是在以前我也会这么想,可是现在不同了。我回复她说:“每个人对事物的认知不一样,也许我们做不到同情,但应该允许别人有问题。”对别人我俩之所以会有不同的态度,我想那是因为我学习了咨询,而她可能没有。我从教材上多处看到过认知对人的影响,从岳晓东的书上了解到有一个非理性思维的概念,从老师的讲座中听说过“秀才遇棺材”、“太棒了”的故事。我懂得了人为什么会不同,渐渐的我也喜欢从认知的角度去发现别人的问题,对别人多了一份理解,一份宽容。
嗜血成“魔”的矫正
张某, 25岁, 汉族, 河南人。2006年4月的一天, 张某携带水果刀等工具, 在江苏省苏州新区某银行柜员机前, 与同犯一起持刀威胁正在取款的被害人, 劫得人民币后逃离, 后又以同样的手段, 抢劫了另一被害人, 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 到江苏省句容监狱服刑。入监后, 张某很少讲话, 整天阴沉着脸, 脾气相当暴躁。一天, 相邻劳动岗位的犯人不慎被钢针划破手流血时, 张某在众目睽睽下舔了留在机位上的点滴血液, 一名服刑人员李某稍稍斜视了他一眼, 张某认为李某是在鄙视他, 一拳打过去, 李某还击, 致张某鼻子大出血, 别人都很紧张, 而张某却好象很兴奋的样子, 不断舔食鼻血。
事件过后, 监区服刑人员向民警报告, 张某最近一段时间一直情绪低落、心情压抑, 经常独自站在窗口或躺在床上黯然神伤, 还好几次悄悄地用缝纫针把自己的手臂划破, 偷偷地吸吮自己的血。监区民警仔细分析了张某的异常行为, 认为张某可能存在严重的变态心理, 有可能危及监管安全, 随即与监狱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联系, 安排心理咨询。
“魔”成有因。咨询师接触张某初期, 张某很抵触, 认为自己很正常, 不需要心理咨询, 咨询师反复向他说明心理咨询是出于真诚帮助的目的, 并再三向张某说明了保密原则, 取得张某的信任, 张某慢慢道出了嗜血成因及自己目前的情绪状态。
张某出生时体质虚弱, 当地是穷山村, 存在“以血驱污、以血壮体”的习俗, 认为血是最补之物, 所以从小父母就开始给他生吸多种动物的血液:邻居杀猪了, 父亲带他喝上一碗猪血;自家杀鸡了, 母亲给他留一碗鸡血;村子里宰牛了, 父母为他要上一碗牛血……总之, 从小到大, 不知喝了多少动物血。到了后来, 零打碎敲喝动物血已不能满足他的吸血欲望, 于是开始产生吸食人血的冲动, 有一次与别人发生肢体冲突, 他总有咬住别人的脖子吸血的想法。20岁那年因感冒发热住院, 曾两眼看着正在输血病人的血浆发呆, 竟迫不及待地抢下输血结束的血浆袋吸食剩液!结婚后, 或是诱骗或是强行多次划破老婆的手腕, 吸老婆的血液……
投入监狱服刑后, 他控制不住对血腥的渴望, 在习艺车间参加劳动时, 他注意力不能集中, 总希望有鲜红的血液出现, 总想着其他服刑人员能出血, 劳动任务经常不能完成, 晚上经常失眠或者早醒, 其他服刑人员对他的怪异行为也很厌恶, 把他当成怪物, 个个离他远远的, 不愿接近他, 因此, 张某非常孤独, 内心很苦恼, 严重影响改造。
初识“魔”影。监狱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咨询师在对张某咨询的同时, 积极寻求外援, 向中科院特聘心理专家、中科院心理所江苏分校副校长、江苏省心理咨询志愿者总队总队长杨宪生请教并特邀他来监共同对张某进行心理矫治。
咨询初期, 张某很紧张, 也不配合, 倚墙坐着, 双手不停地搓动。专家从教学深呼吸入手引导张某做放松活动, 但仍不能完全使他放松下来。专家建议张某用发泄的方法排解压力, 在专家的提示下, 张某用尽全身力气握紧双手, 脸胀得通红, “啊”地大声吼出第一声, 专家问询此时的感觉, 张某表示稍稍感觉轻松了点。专家让他比第一次更用力地吼, 这一吼惊动了咨询室门外的警戒人员, 以为发生了什么异常情况, 张某感觉压力又缓解了许多。在专家指引下, 张某又大声吼了三次, 自己感觉浑身轻松了许多。专家首次出手, 张某体会了放松, 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良好的咨询关系建立了起来。
面谈后, 专家与监狱咨询师共同分析了张某的致病原因。在此基础上, 监狱和专家商定了咨询具体目标:要改善其情绪状态, 适应监狱生活;要改变其不良认知模式, 消除喝血能强身健体的愚昧信念, 摆脱喝血行为;要进行逆向训练, 反习惯化, 防反复发作, 彻底治疗嗜血症。
咨询最终目标: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促进心理成长, 进一步完善人格, 能更好地与他人交往, 适应社会生活。
按照矫治方案, 在咨询前期, 监狱咨询师从改变认知出发, 向张某解释:由于生长环境不一样, 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也就不尽相同, 就比如对血, 南方人与北方人截然不同, 大多南方人见到血就会产生害怕、恐惧的心理, 同时生理上会产生惊叫、甚至晕血等行为现象。而北方人见到血则会产生兴奋的心理, 生理上则产生战胜对方的信念。
张某因为从小吸食动物血液, 造成心理、生理上对血的依赖, 这不足为怪。但张某的这种行为是不为正常社会所包容的行为, 况且还存在伤害别人的可能性。张某的高度恐惧状态, 也是吸血欲望的满足与社会道德的不认可的矛盾心理的反映。可喜的是, 张某已经意识到这一点, 而且也在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魔”影追踪。咨询中期, 咨询师从改变认知出发, 给他阐述了血液成分、血液的作用、血液卫生状况、极少数地区喝血强身健体的传统习惯、常人对喝血的看法等知识, 逐步让张某明白喝血强身健体并无科学道理, 他的嗜血行为, 是幼时生活环境形成的习惯化行为, 需要通过反习惯化的训练来进行治疗。接着, 咨询师重点运用意象技术进入张某的意识深处, 用意念带他吸食了血液, 强调情绪困扰和行为不良都来源于张某的不合理信念, 让张某明白其强烈的嗜血欲望只是在心理上得到了满足, 但其生理并没有得到满足, 其对血的恐惧与渴望的矛盾心理, 是一个很正常的过程, 就象婴儿断奶一样, 要有一个过程, 要有很强的意志力。
张某的情绪有了改善。咨询师的热情、真诚, 使张某非常配合咨询工作, 连续多次的咨询活动对他了解自己的行为和症状有了较大的帮助, 喝血的渴望逐渐减少, 张某自己对战胜这种怪毛病也增强了信心。
挣脱“魔掌”。咨询后期, 咨询师主要运用厌恶疗法, 进行逆向训练, 反习惯化, 进一步巩固疗效, 防反复发作。由于张某身处监狱这一特殊环境, 咨询师决定采用想象刺激。首先, 给他看一些由于输入不健康血液后感染了艾滋、肝炎病毒的人的生不如死的惨状图片。然后, 咨询师引导张某全身放松, 闭上双眼, 随着他的指令进入想象, 指令是:想象你面前有一杯鲜血, 你打算拿起杯子, 你想到血里可能有艾滋或肝炎病毒, 你会感觉到胃有些奇怪的感觉。呵, 那是恶心, 胃里的食物渣已渐渐冒出来了, 到了咽部, 要呕吐了。当你把杯子放到嘴边时, 食物渣也涌到嘴里。你必须紧紧闭嘴, 不然食物渣就会喷洒一地。你坚持喝血, 全部呕吐物都喷出来了, 你看着那些呕吐物, 你禁不住又呕吐起来, 无论如何也停不住, 你把杯子推开, 不再喝血, 一切恢复如常。
如此反复, 咨询师用语言提示张某进入想象, 在想象中将不适行为和厌恶反应联系起来, 让张某对血产生了强烈的厌恶感, 让张某了解到血中可能存在艾滋病毒、肝炎病毒等, 不仅不能给身体带来好处, 可能还会严重影响健康。有时, 在咨询中, 张某感到吸血可怕时, 会捂住口鼻, 表示腹内如翻江倒海, 只想呕吐, 再不想吸血了, 嗜血欲望逐渐减弱, 直至消失。
通过十多次咨询矫治, 张某基本戒除了嗜血欲望, 吃饭、睡眠都正常, 笑口也常开了, 与他犯也能正常相处, 顽症的逐步去除, 情结的日益好转, 人际关系的明显改善, 有力地促进了张某的服刑改造, 终于在兔年春节前减刑回家。
心理咨询师的成功经验
处于经济转型期的当代社会, 人们的压力逐渐增多, 患有各种心理障碍以及疾病的人的比率明显上升, 往往导致自杀、行凶等恶性事件的高发。监狱服刑人员更是一类特殊的人群, 他们中有一些人往往是由于自身存在心理问题, 导致认知、情感等出现偏差, 走上犯罪道路, 如果不能较好地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服刑过程中会导致自杀、脱逃、暴力等狱内恶性事件发生, 严重危及监狱安全稳定, 出狱后也会是和谐社会中的不安定因素。因而现代监狱的日常管理中, 除了充分发挥“人防”“技防”的作用, 也特别注重发挥“心防”的作用。
在成功驱除服刑人员张某“嗜血”心魔的咨询案例中, 监狱咨询师们的成功经验主要有:
一要保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监狱是国家刑罚执行机关, 关押的是或多或少存在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的特殊群体, 承担着保一方平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使命。如何及时发现服刑人员的异常行为, 有效甄别分析, 防患 (下接第16页) (上接第18页) 于未然, 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监狱要建立心理信息网络, 通过强化培训提高管教民警、耳目信息员识别问题的能力, 要从入监到出监全程评估服刑人员的心理状态。周密观察, 善于从服刑人员的蛛丝马迹中发现异常心理。
二要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服刑人员在服刑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投机改造、功利欺骗心理, 他们往往倾向掩盖自己的内心世界, 对心理咨询存在较大抵触情绪, 咨访关系不容易建立, 咨询师的保密、信任、真诚帮助是建立有效咨访关系的关键。咨访关系建立不好, 要改变错误认知, 调适扭曲心理就无从谈起。
三要着力提升心理矫治水平。成功的咨询、矫治案例是对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指导工作的最佳宣传, 监狱加大培训力度, 不断提高民警咨询师的工作能力, 充分发挥专业技能, 适时利用专家外援, 也是必由之路。
【关键词】德育;心理健康;学校;心理咨询师
1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
1.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在中小学被边缘化
“升学率”被视为学校工作的生命线,也是作为衡量一个学校老师工作绩效的标准。因此,大部分学校把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升学率”开展,无论是在资金投入、时间安排、教学管理等方面都不得不给予足够的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学生德育工作经常在会议上提起,但常常是“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而心理健康和德育工作的评估更是被教育工作者忽视,大多是以学校心理健康和德育工作所谓的书面材料,学校的教育环境的布置和校园文化的开展情况来评估。而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却被忽视了,这说明了德育在中小学处于“边缘地位”。
1.2现今国家、学校与学生对于德育工作的价值取向方面存在差异
首先,国家强调学校德育的重要性,其很大一部分的目的在于它的政治价值即青少年一代的政治方向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培养学生的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思想情操;其次,对学校而言,在于德育工作能不能给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名誉价值是重要的考量标准,再次,中小学生对德育的重视和关注,是期待通过学校德育能够解决自己成长和发展中的一些问题。由于三者之间在价值认同上存在的差异,社会对中小学办学质量评价标准不是以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为主,而是以“应试教育”下,“升学率”的高低作为主要风向标,这就使学校为了自身的利益不得不放弃教育的初衷。于是,考大学、上“名校”成为学生的发展目标,造成中小学德育职能的异化。国家希望有爱国的讲文明有道德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学校希望能培养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学生想要有健康快乐的成长岁月。国家、学校、学生对德育的看法和目标各有不同,笔者认为这是我们学校德育被边缘化的重要原因,也是我们现在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
1.3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
整个社会走向后现代自由主义,人们的知识观和价值观也是多种多样,而德育是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有学者指出:“现行的教育与儿童的生活存在着严重的脱节,儿童的人格被分离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把道德规范等同于学科知识来传授,抑制了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导致了中小学德育的价值引导与养成教育功能的缺失。我们学校的德育教育无法让我们的孩子更有能力的面对当今世界的挑战。
1.4中小学德育教师队伍素质良莠不齐
当前中小学德育教师素质良莠不齐,影响了中小学德育的实效。具体表现为:德育教学中照本宣科、脱离实际、空洞说教,德育方法简单粗暴,一贯“师道尊严”的工作作风,以至于“把教育转化为知识教学,进而把教师和学生的交往简单理解成一种知识传递活动……对师生交往的片面认识使师生之间难以形成全面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 学校心理咨询师对德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学校心理咨询师主要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帮助某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心理咨询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使其具备健康的心理从而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创造和谐校园文化。在心理咨询与来访学生面对面交谈,学生将自己的心理委屈或其它自己解决不了的心理想法及时与我们交流、沟通,咨询师会尽最大的努力帮助同学解决更多的难题并安心学习,与同学友好相处。发现排除学生心理障碍。必要时借助一定的心理量表测试。并会给学生做咨询记录和追踪。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团体心理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指出: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学校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的总目标是一致的。
2.1建立共同的学校教育愿景
学校教育愿景即学校教育工作者普遍认同的目标价值观与信念。愿景可以凝聚学校老师意志力,目标方向一致,个人乐于为集体奉献,为整个教育目标奋斗。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学校的校园文化、教育环境的设计和教学课程的设计必须的突出学校的教学愿景,为后续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做好铺垫。
2.2根据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的特点,确立科学的德育目标
中小学德育的对象是中小学生,他们正处在从自发的道德水平向自觉的道德水平过渡时期,他们自觉的道德形成也并非一个简单的过程,往往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德育工作者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儿童成长发展特点和规律非常重要。同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的老师需要通过各种方式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分析其个性特点,采取恰当的方式给予德育。
2.3学校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德育老师需要思考怎样组建德育工作者的教学团队
学校德育工作需建立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德育工作体制,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组建德育工作者的专业团队,组织德育课堂教学设计的讨论会和德育课堂教学的观摩,老师之间互相学习,团队智慧应大于个人智慧,以做出正确的组织决策,通过集体思考和分析找出个人的弱点,强化团队向心力。在全校范围内创设“全员育人”的氛围,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促进和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2.4让德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实现
教育本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交流,德育更是如此,注重人情感的激荡与升华。由于现代社会的科学主义与功利主义教育被不断强化,人生意义和生命品格的教育常常有意无意地遭遇漠视和轻视,教育的工具化现象十分突出,甚至一度沦为迎合市场需要或达到某种功利目的的德育表演,从而失去了真实生活的根基。
德育是一种生活教育,是一个系统,它渗透于整个教育过程的每个层面和环节,可以说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其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心智成长,以及其实现程度如何。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要并行地、全面地渗透和融合于整个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从每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到一般的课外活动,从学生的日常管理到学校的后勤保障等方面,均要体现和渗透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比如可以创建学生成长档案,关注个体差异,注重德育评价的改革和创新,记下学生的点滴进步,激励学生健康成长。“爱的教育”模式从不同层面(如学校、教师、家长、学生)设定教育目标,让学生在充满友爱的环境下,健康快乐成长以实现教育的目的,也可以以每月一次“心灵成长故事”教育模式,每月确定一个主题故事开展教育活动,围绕月主题设计开展一系列活动,真正让故事人物走进学生心中,用故事人物的语言感悟学生的行动,让故事人物精神触动学生心灵,让学生思想得到净化和升华。同时,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在实现学校教育向家庭教育的延伸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2.5德育课程应该与时代的主题相适应
教育体系是多元化、开放式,相互影响的组织。教育工作的对象是社会的人,是具有历史时代特征的人,这就要求它的内容体系不仅是与时俱进,能够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更是引领时代的。这样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也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受教育者参与的积极性,才能调动他们的主动性而取得良好的预期效果德育手段的现代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的便利了我们的生活,对德育工作的开展来说它既是挑战又是机遇。较之以往的学校教育宣传我们德育工作要尽可能的占领如网络等更多的宣传阵地。
2.6德育教育方法应适应教育的主体
我们学校德育工作者习惯于灌输、说教、批评,疏于沟通、说服、指导,没有学生思考的空间。这种教育方式,只是给学生灌输的简化浓缩的成人道德观念和知识,不能引发学生对道德情感的思考。再者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富有精神活力,直觉极为敏锐,富有想象力,学校德育工作过于结构化,注重预成性目标,学生心灵就会产生不满、厌恶感以及种种反常行为。教育学家雅克·马里坦说过,没有什么事情比成为一个人更困难更重要的了,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塑造人或者是去指导使人成为人的那种生活的动力。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德育成为真正的德育。真正的德育乃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交流、激荡与升华。当代德育创新必须回归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重建德育的生活基础;树立完整的生命意识,促进人格的健康成长;尊重多元的文化差异,共谋和谐的社会发展。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去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对未来社会的理想和追求”。我们学校给学生的,不应当只是各种知识,而应当丰富他们的思想情感、塑造他们的品格,使他整个人生命发生改变,成为一个品质高尚、心灵美好,对整个社会具有责任感而感恩幸福的人。
参考文献:
[1]石元康.从中国文化到现代性:典范转移[M].北京:生活读书新 知三联书店,2000:163.
[2]李本同.中小学德育困境的成因及消解对策[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7
[3]冯建军.道德教育该如何加强[J].上海教育研究,2005(1):11-16.
[4]蒲蕊.师生交往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层意义[J].教育研究,2002(2):53-57.
[5]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出版社.
[6]杜正山.浅谈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J].时代教育,2008.
[7]黄书光.生活世界中的当代德育反思[J].教育科学研究,2005.
——心理咨询师培训学习心得
对于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我一直觉得很神秘,在书店中经常看到类似于“读心术”这样的书,总是觉得不可思议,但又是非常向往,试想一下,如果我能够了解所有人的心思,预测他的一举一动,那将是一件多么牛的一件事情。
其实真正让我打算学习这门知识的源头,还是自己的家庭生活,我现在的孩子上小学一年级,因为是小女孩,以前总是特别乖,但是去年开始有了很大的变化,有些叛逆,还敢顶嘴,我有时气不过就开始上演家庭暴力,可过后又非常后悔,总觉得特别内疚,亏欠孩子,每次都是这样,不打忍不住,打了就后悔,自己内心十分煎熬痛苦,直到有一天,和我的一位朋友聊起来,她强烈推荐我去学习一下心理咨询师,她说她自己已经学习了7年,现在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她说学习这门知识可以更好地与人相处,可以使自己变得轻松快乐等等,如果学习好的话,还可以参加全国举办的心理咨询师考试,可以拿到相关证件,在当今社会,多一项技能总是好的。于是我就心动了,在2014年3月19日到5月11日这段时间,我有幸参加了甘肃太昊职业培训学校举办的第十八期三级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学习。
培训开班仪式的当天,我见到了慕名已久的甘肃太昊职业培训学校校长莫兴邦,他有很多头衔。首先是开场白,莫校长知识面很广,见解独到,让我受益匪浅,尤其听到莫校长说“救人须自救”,我觉得从心理上达到了共鸣,我更加坚信我要努力学习,可以自我“救赎”,使自己内心有个升华,可以更好地在家庭、单位做好自己分内工作,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学校很贴心地为学员提前发书,以便学员们先开展自学,学校整体学习时间安排在每周的周一到周四晚上,周六周日白天,由于个人工作原因,未能去现场听课,感觉有些遗憾,但是学校把每个老师的讲课录音上传到QQ群中,方便学员们下载收听,培训老师首先从基础心理学讲起,依次是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验和心理咨询,最后是心理技能,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每节课听完都有收获,在5月2号、3号,学校为大家请来了南京大学的高学德博士,为大家串讲了一下所学的内容,之后再5月11号莫校长页亲自上阵,为学员们答疑解惑,莫校长为人和善,客气有加,很受学员们的喜欢。
到了5月17号,考试的日子到了,我们来到了西北师范大学,这里是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兰州考点,早上八点半到十点是职业道德考试,十点半到十二点半是职业技能考试,考试是检验自己学习效果的最好办法,我有信心。随后在田家炳教育书院我们第十八期的学员们合影留念。
——心理咨询师培训心得
丁洁薇 天元区王家坪小学
一直以来,在我心中,心理学是一门很神奇的学科,它似乎可以遇见未知的心理世界,而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对我来说更是神秘又充满着吸引力。在书店经常看到关于心理学科的书籍,总觉得不可思议,却非常向往,试想一下,如果我能够走进心理学,用心理学的知识与学生交流,预测他们的言行,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惑;又或是帮助自己控制、排解工作、生活、情感上的一些小情绪,那是一件多么令人快慰的事。
今年的7月份,机会来了。由于株洲市教育局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心理成长,为青少年积极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特制定了培训心理咨询师的三年计划,而我有幸参加了株洲市教育局组织的为期五天的三级心理咨询师培训学习,通过几天的学习,我受益颇多。
本次培训主要由华夏心理辅导中心负责,开班之前,主办部门的领导专门部署相关工作,为这次学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舒适的环境,学习期间市局领导经常来过问大家的学习情况,充分展现了对教师成长的重视和关爱,同时也体现领导对心理矫治工作的“爱之深,情之切”,这一切无不让我深深为之动容,温暖着、激励着我。
担任本次培训授课的老师都是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比如第一天讲学的曲伟杰老师,他用独特的“曲式”幽默和博学识广紧紧地抓住了参培老师的心,让我们时而哄堂大笑,时而蹙眉深思,时而埋头疾书,他为本次培训学习书写了一篇精彩的序章。第二天为我们授课的是邱霞老师,听黄越老师介绍说邱老师是第一期的学员,她的认真、好学感动而我们,也更加激励和坚定了我们要走上心理咨询师之路的决心,邱老师在讲解教材的同时,还结合了自身的经验,让人对苦涩难懂的心理学理论和心理咨询师培训学习有了形象的理解。接下来的两天,陪伴我们一起培训学习的是温柔优雅的徐明芳老师,她是一位资深历深的心理咨询师,也是一位善教巧教的老师。她知识涵盖面广,使我们学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多的知识,因为徐老师讲课时加上了很多的案例讲解,又为课堂增加了不少趣味,而少了传统学习的枯燥。已经五十多岁的蒋方老师为我们进行了网络学习指导,听她的课如沐春风,她的和蔼,他的乐观、耐心授教,让我们度过了一个美好而又很有收获的夜晚。总之,在每位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学员们彻底被老师的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能、生动的讲述、非凡的人格魅力所征服、所感染,将貌似玄妙的心理技能举重若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使参培老师们得到了极大的个人成长,似乎每堂课都是一种热切的期待、一餐丰盛的盛宴、一次积极的成长。老师们从不同的心理治疗流派、不同的心理治疗领域、不同的心理问题、不同的心理工作需要出发,触发着每个学员成长需求、工作需求。
当然这次培训,我也碰到了很多的困难。学期短,内容多,基本上是
一、两天本书,有时候,晚上也不间断培训。这几天,每天晚上基本上要到12点左右才能休息,每天忙得像陀螺一样。现在回想起来,这恐怕是我有史以来参加培训最认真的一次吧!这次培训,收获太多,我像一个永远不知道满足的学生一样,汲取知识、感受、体验。觉得学习心理咨询,不只是能拿到一本资格证书,而且还能学习到很多对我的教学工作、个人的精神生活都有很大帮助的知识。心理咨询是一个特殊的心灵修炼过程,我会一如既往地去学,去做,为了我的自助,为了助人。曲老师和徐老师不断强调“学心理咨询是助人又自助的”,因为咨询师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在自我成长。那我想,参加本次心理咨询师培训学习最先获益的就是我自己了。
总而言之,通过参加此次心理咨询培训,我受益良多,在提高自己专业知识水平,完善知识结构,提升工作理念,并在教学意识、沟通意识、创新意识方面有了积极地转变。同时,我也信心备至,期待着将所学的技能有效地应用在今后的工作中,促进教育教学效果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给我们授课的老师,都是这个学科的精英。在他们的身上,我领略到的是敬业的精神,广博的知识,专业的水平,深刻的见解,精彩的授课。无论是授课内容,还是形式,都非常好。自然,授课效果也非常好。极有利于知识的领悟和能力的提高,也很开阔视野。学校的年轻老师,也非常优秀,他们热情的服务和保障,对于学习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通过学习,我对于心理学算是有了一点点肤浅的认识。原来,人的内心活动是分成不同层次来研究的。原来,很多人际交往中的现象,是可以用心理学来解释的。原来,人生的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是不一样的。原来,人的心理活动还有正常和异常之分。原来,人的心理特点是可以测量的。原来,心理咨询是有着科学的方法和严格的规范的……可以说,通过学习,就我自己而言,我对于心理学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我觉得,心理学是直接叩问人性的。进而让我感觉到,科学不仅是严谨的,枯燥的,也是充满了人情味的,是庄严和神圣的。一个人产生心理问题的时候,真的是很痛苦的。一个一般心理问题,发展为严重心理问题,发展为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发展为神经症,发展为精神病性问题。这是一个多么痛苦和可怕的过程。每一个问题的背后,都伴随了一个人的痛苦,或者是多个人的痛苦。而心理学就是分析和应对这些问题的规律的,是减轻人的痛苦的。
我也深深的感觉到,作为一个人,是多么的不容易。人是万物之灵,人是世界之魂。但,人却是充满了矛盾。人,自从来到世界的那一天,就注定了要与自我去抗争。人有着各种各样的需求,有生理的,有社会的。可资源是有限的,而需求是无穷的。这就注定了矛盾。人能够适应,能够调节,能够积极的面对,心情就会舒畅。可反之,就会痛苦。
也正因为这样,才造就了各种各样的人。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这就是人格。也正因如此,一个人的人格,可以说是一个人的标志与象征。也正因如此,才有了熙熙攘攘的人群,才有了五彩缤纷的世界。一个人,最可宝贵的,就是他的人格。人格,外显为行为,而内化于内心。行为是直观的,是容易观察到的。而内心是深邃的,是需要感悟的。
每一个人的内心,就是一个独特的世界。那里,有着一个人最为柔软,最为真实的东西。那里,甚至是不可触碰的。那个内心世界,有光明,也有黑暗,有高尚,也有龌龊。有时时刻刻想要冲出去,让外人知道的东西,也有永远要被关在里面,不为人知的东西。那个内心世界,总是被人人都有的防御观念所包裹着。那个内心世界与外面的世界,总是被难以叩开的心门所隔绝。这样,也就造就了一个人的痛苦与孤独。
应该怎么办呢,怎样让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更为协调呢,每个人都在自觉的,或不自觉的探索。然而,探索的是那么的艰辛,心路的历程是那么的崎岖。多少人,为了进取,而行心理辅导的教授们,可以说能听到他们授课真是难得,所以我放弃周六周日的休息,放弃各种节日都会积极地上延吉学习,因为我很珍惜他们上的每一节课。开始由崔老师给我们上课,可以在听教师给我们上课,对我来讲是一个挑战,特别在语言上。她从事基础心理学开始介绍,然后慢慢过渡到心理技能。经过此次培训,我才分清,心理的正常与不正常。一般所说的心理问题是指正常心理中的不健康心理,而不正常心理则是指有心理疾病,这就需要去医院进行诊断治疗了。我们通常所说的心理咨询的面对人群是心理正常的人群中不健康的。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大都是贫困生,他们有的自卑,有的偏激,有的过于自信。不过是自卑心理的占大多数,因为家里的贫困,所以他们交不起学费,穿不起漂亮的衣服,害怕班上同学嘲笑,即使是成绩再优秀也好,也打消不了他们中一些人的自卑感。培训时,老师们也有说过,他们并不想成为独行侠的,给人感觉好像很独立,很潇洒,其实他们内心的孤独感是那些家庭优越的学生们无法体会的。
并不是说家庭贫困的学生才有心理问题,家庭富裕的学生也会有。有些家庭富裕的学生家长并不关心自己的孩子,只是将钱给孩子花,自己忙自己的事业,这样就会造成孩子的心理扭曲。记得有个老师就讲过这种情况,说是一个单亲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那个孩子的妈妈很会做生意,也做得很好,可是她总是不在家。到后来孩子上了大学了,再一次心理普查中,查出这个孩子有心理问题,于是心理辅导老师就找了那个孩子谈话,结果却发现,那个孩子很痛恨自己的母亲,甚至是想杀了她。为什么呢?就是因为那个母亲除了赚钱,根本就不关心自己,使得自己像是被抛弃了一般,这是一种很可怕的现象。
这次培训,我认为,收获太多;太多,就像一个永远不知道满足的孩子一样,汲取知识、感受、体验。觉得学习心理咨询,不只是能拿到一本资格证书,而且还能学习到很多与我们日常学习、生活、工作有很大帮助的知识。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
1.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院环境日益复杂,学习、就业、经济和情感等方面的压力日益增加,大学生成为心理问题高发群体,在这种形势下,全国各地高校纷纷设置了心理咨询机构,维护和增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高职院校开展该项工作尚处于探索、提高阶段,存在着许多不成熟的地方。本文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对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工作状况进行调查,分析该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为高职院校进一步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提供意见参考。
2. 对象与方法
随机抽取高职院校180名学生作为样本,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心理咨询调查问卷》进行不记名集体施测。
3. 结果
3.1 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态度及可能采取的行动。
对于心理咨询的总体认识,82%的学生认为高校有必要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只有3%的学生认为心理咨询是无用的;
对进行过心理咨询的人,67%的学生表示和从前一样对待他,甚至更加地关心帮助他,51%的学生认为去心理咨询的人是想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自我的人,只有16%的学生认为其可能心理不正常,但是当自己去咨询时,37%学生觉得别人认为自己可能心理不正常;
当有心理困惑时,57%的学生最愿意向同学、朋友倾诉,35%的学生最愿意自己调节,4%的学生最愿意向父母倾诉,3%的学生最愿意向教师、长辈倾诉,1%的学生最愿意向学院心理咨询中心倾诉;
当自己有难以排解的心理困扰时,23%的学生明确表示愿意寻求心理咨询,当自己的好朋友有难以排解的心理困扰时,49%的学生表示会建议他去心理咨询,当自己的同学有难以排解的心理困扰时,71%的学生表示会建议他去心理咨询;
对于学生不愿意去心理咨询的原因,排列前三项的是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解决问题、对咨询室和咨询过程不了解、不愿讲出心中秘密。
3.2 学生对心理咨询工作的要求、期望。
对于心理咨询方式,34%的学生首选心理咨询室咨询,32%的学生首选网上咨询,7%的学生首选热线电话咨询,24%的学生首选书信咨询;
对于心理咨询的内容,学生最有兴趣参加的前五项内容是人际沟通、职业规划、情绪调适、性格调适、压力释放;
对于心理咨询的交流方式,70%的学生愿意接受的是谈心,只有2%的学生愿意接受的是教育;
对于心理咨询的效果,67%的学生表示满意的咨询效果是知道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以后可以慢慢解决,21%学生则希望当场解决问题;
对于心理咨询员,学生认为其应具备的最重要的三项条件是思想品德好、懂得保密、为人热情在心,69%学生认为心理咨询员应该像朋友一样,但是只有11%的学生完全信任咨询员,79%的学生则对咨询员有所保留,还有10%的学生不信任咨询员。
3.3 学生对学院心理咨询工作开展情况的了解、评价。
对于学院成立了心理咨询机构,52%的学生表示知道,39%的学生表示稍有知道、不很清楚,9%的学生还不知道;
对于学院心理咨询室的确切地址,26%的学生表示知道,25%的学生表示稍有知道、不很清楚,49%的学生还不知道;
对于学院心理咨询室的热线,12%的学生表示知道,16%的学生表示稍有知道、不很清楚,72%的学生还不知道;
对于学院心理咨询室确切的开放时间,10%的学生表示知道,18%的学生表示稍有知道、不很清楚,72%的学生还不知道;
对于学院心理咨询的途径,10%的学生表示知道,24%的学生表示稍有知道、不很清楚,66%的学生还不知道;
对于学院心理咨询中心提供的服务,10%的学生表示知道,62%的学生表示稍有知道、不很清楚,28%的学生还不知道;
3%的学生表示曾在学院的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咨询,97%的学生未进行咨询;
让曾在学院的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咨询的学生对咨询效果进行评价,33%的学生认为有效,确实能带来帮助,67%的学生认为无效,不能带来帮助;
10%的学生认为现在寻求心理咨询很方便,46%的学生认为学院学生有比较多的心理问题,有必要提供比现在更多的心理咨询服务;
在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迫切需要开展和加强的前四项是建立与完善心理网站、课堂教学、举办宣传月活动、学生心理健康自助组织。
4. 分析
调查结果揭示出当前阶段开展的心理咨询工作存在一些问题。
4.1 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知与行、对己与对人不一致的矛盾。
调查结果中,82%的学生认为高校有必要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同时,学生对“自己求助心理咨询”、“建议好友求助心理咨询”、“赞成他人求助心理咨询”的肯定回答率分别是23%、49%、71%;否定回答率分别是28%、16%、6%。显然,他们自己不太愿意进行心理咨询,也不太乐意让自己亲近的朋友去咨询,但赞成其他人进行心理咨询,可见,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知与行、对己与对人不一致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了学生内心对心理咨询的趋避态度。
赞成其他人进行心理咨询的态度表示学生在认知层面上愿意“趋近”心理咨询。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文化层次相对较高、易于觉察和接受新事物的群体,从众多的传播媒体的宣传中,已经认识到心理咨询是一门科学和一项职业,认同心理咨询在促进人们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上的有效性和重要性,而且由于自身存在复杂多样的心理问题,他们更加重视和关注心理咨询,期盼心理咨询能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因此他们在理性上能够接纳、认同心理咨询。
学生自己不太愿意进行心理咨询的态度则反映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对心理咨询的“回避”心态。首先是封闭心理。大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渐成熟,独立欲望和自尊心的增强,内心世界不愿轻易向人袒露。其次是担心、顾虑心理。相当多的大学生面临心理困扰的时候,在内心上也想去求询,但怕同学误解、笑话。于是,他们总是犹豫徘徊、躲躲闪闪,终因心存疑虑而不敢迈入咨询室。
4.2 学生获得的心理咨询服务不足与学院提供的心理咨询服务资源浪费。
调查数据表明,学生觉得寻求心理咨询不太方便,认为有必要提供比现在更多的心理咨询服务,与此同时,对学院里为他们提供服务的心理咨询机构“漠不关心”,大多数学生并不清楚心理咨询室的确切地址、热线、开放时间和咨询途径,对心理网站等服务资源也没有善加利用。学生一边抱怨学院心理咨询服务的不足,一边又对学院提供的心理咨询服务资源表示“淡漠”,这对矛盾反映了在心理咨询工作上学院供给与学生需求之间存在脱节,学生有需求而没有及时得到满足,学院有力提供资源而资源没有及时到达学生,使得学院心理咨询机构相对被闲置,造成学院心理咨询服务资源的浪费。
4.3 学院心理咨询的较高来访率与低效益。
调查数据显示,有3%的学生曾在学院的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咨询,这一来访率是比较高的。但同时也应看到来访学生对心理咨询效果和咨询师业务水平的评价偏低。从学生的角度看,学院心理咨询的效益是低的。学院心理咨询的较高来访率与低效益是一对令人担忧的矛盾。不难想象,大量学生抱期望而来,却失望而去,长此以往,学生将对学院心理咨询失去信心,来访率将降低,学院心理咨询也将因缺乏生命力而难以发展。
4.4 学生需要网络心理咨询、朋辈心理咨询和课堂教学。
调查中,对于心理咨询方式,34%的学生首选心理咨询室咨询,32%的学生首选网上咨询,7%的学生首选热线电话咨询,24%的学生首选书信咨询;当有心理困惑时,57%的学生最愿意向同学、朋友倾诉,35%的学生最愿意自己调节;4%的学生最愿意向父母倾诉,3%的学生最愿意向教师、长辈倾诉,1%的学生最愿意向学院心理咨询中心倾诉;在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迫切需要开展和加强的前四项是建立与完善心理网站、课堂教学、举办宣传月活动、学生心理健康自助组织。
可见,网络心理咨询、朋辈心理咨询作为传统咨询室咨询的有益补充,受到学生喜爱。同时,学生更倾向于在课堂教学中接受心理健康知识。
5. 对策
5.1 加大对心理咨询知识与咨询机构的宣传力度。
要矫正学生对心理咨询的“回避”心态,必须做长期、深入、细致的宣传和教育工作。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橱窗、板报、讲座等宣传媒体,更多的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或宣传月等活动,全方位地大力宣传和普及心理卫生和心理咨询常识,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心理咨询的意义、内容、方式和原则,纠正对心理咨询的偏见和误解,消除求询时的顾虑心理。
学院要改变学生对学院心理咨询机构的“淡漠”现象,有赖于院方的主动宣传。学院应采用多种途径,对心理咨询机构广加宣传,比如将学院心理咨询机构介绍编入新生手册。同时,注意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如每位学生必修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就有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可以借此向学生介绍心理咨询知识,介绍学院心理咨询机构,也可在讲座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穿插介绍学院心理咨询服务资源等,努力扩大心理咨询机构的影响力,使学院心理咨询服务深入人心,使学生需求与学院服务之间紧密衔接起来。
5.2 加强心理咨询员队伍建设。
调查显示学生对咨询员的高期望、低信任现象比较严重。如果咨询室缺少合适的咨询员,使得来访的学生觉得心理咨询没有效果,不能带来帮助,那么对心理咨询的信任度就会降低,咨询工作就很难有效地开展。因此,学院要使心理咨询工作健康发展,必须增强咨询员的业务素质,提高心理咨询效果。其中关键是要建设一支有数量和质量保证的心理咨询员队伍。在数量上,确定一个合理的心理咨询员的生均比例,配置一支足够规模的队伍;在质量上,一方面要严把入口关,精心选择热爱心理咨询工作、富有爱心、人格健全、受过专业培训的优秀人才组成咨询队伍,另一方面,要加强队伍成员的正规化培训,建立和完善培训、考核、检查、监督及上岗资格认可制度,加强科学管理,使队伍素质得到持续不断的发展。
5.3 拓展网络心理咨询服务
网络的发展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人际互动模式,网络心理咨询也应运而生,作为传统心理咨询的一种有益补充,网络心理咨询受到学生喜爱,所以在高校实现网络心理咨询很有必要。目前,许多学院已建立心理网站,有心理咨询邮箱,但是要想取得良好的网络心理咨询效果,就要拓展网络咨询的服务,建立网络心理咨询的平台。一是创建网络论坛,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论坛将自己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惑以发帖子的方式发布在上面,咨询员给来访者回信从而解决他们的烦恼和心理问题,学生之间也可以在论坛上互相倾诉心声,解除心理压力。二是设立在线聊天室,对来访者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同时公布学院咨询员的QQ号码,通过即时的聊天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三是开展实时视频,使咨询师和当事人或者朋辈之间的影像和声音通过计算机屏幕互相传达,仿佛是身处于面谈心理咨询中,增强生动性和真实性。同时,各高校也可以建立心理咨询网站联盟,在各自的网站建立友情链接,实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
5.4 加强朋辈心理咨询。
高职院校开展同辈心理咨询的可以采取两种模式相结合的方式:一是设立专门的同辈心理咨询机构,从全校学生中选拔优秀咨询员,面向学生提供服务,是工作在第一线的第二个重要梯队;二是为了发挥同辈咨询面向全体学生的功能,应在每个班级中挑选至少两名(男、女各一名)咨询员面向本班级同学。同辈心理咨询员的选拔、培训、督导体制需日益完善,考评与激励机制需逐渐加强。
参考文献
[1]魏艳,张义勤.构建高校网络化心理咨询模式的思考[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137-138.
[2]隋丽丽,李海红.关于高校同辈心理咨询开展模式的调查与分析[J].文教资料,2008,[1]:203-205.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8—0159—02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日趋突出,这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成长和成才,而且还关系到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成为高校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当前,心理咨询工作已在高校中日益得到重视,绝大多数高校都根据实际情况设有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研究中心、心理行为健康指导中心等心理咨询机构,主要是通过心理咨询工作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灵深处的重压、排解负面情绪、维护和增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因此,针对现阶段大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分析造成在校大学生心理异常的原因,对症下药,维护和保持学生的身心健康十分必要。
一、造成心理异常的原因
1.生理原因。生理因素是人的心理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为人的生理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科学研究以表明:前辈的遗传基因有缺陷,会影响后代的身心健康。另外,由于传染病、中毒、外伤、内分泌失调、营养不良、疲劳过度以及某些躯体疾病等引起大脑功能失调或脑组织受损,也会导致某些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的出现。
2.社会原因。一个人的心理离不开他所处的社会,并受社会现实的制约。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际关系紧张,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等引起的心理问题愈来愈突出。在我国,新旧体制的更替,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新情况、新问题。这对青年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新的考验,他们的心理开始震动,内心产生了许多矛盾冲突,心理平衡受到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有的目标明确、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勇克难关,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出自己应起的作用,心理上取得平衡;而有的则怨天尤人、消极处世、得过且过、自暴自弃、造成心理不平衡,又不能及时得到调整,于是出现了心理障碍,甚至导致心理疾病。
3.家庭原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第一所学校,它既是人生长、发育的温床,又是塑造情感、意志、性格、品德的场所。家庭的地位、家庭的气氛、家长的教育思想、教育方式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一个和睦、温暖、重感情、守信用、讲民主、有礼貌的家庭可以形成健康的心理;而家庭不和、破裂、离散、无情、勾心斗角往往给人的心灵留下不可弥补的创伤,造成心理障碍。
4.学校原因。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学校环境和教育的质量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学风不正,学生就会无心学习,混天聊日、得过且过,更有甚者无组织无纪律、打架斗殴、旷课逃学等,都会造成学生不健康的心理。倘若校内人际关系紧张,彼此相互对抗、互不信任、感情对立,就会使学生处处设防,提心吊胆,缺乏心理上的安全感,也难以满足人的归属需要,这样长期下去就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另外,老师的教育思想不端正,态度不友好,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造成师生关系的严重对立,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冷漠、消极、敌对心理,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同样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使他们产生心理障碍,造成心理疾病。
5.学生自身的原因。由于面临巨大的压力,大多数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压力过大,使他们整日都处于紧张状态而放心不下,如果再得不到好的成绩,很容易形成挫折感,产生焦虑、内疚、自卑、自暴自弃等消极情绪,照此下去,就会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出现心理异常。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得到的赞扬和荣誉较多,往往更经不起挫折,甚至有时为了取得好成绩而不择手段,这种消极的心理和行为往往对身心健康是有害的,若心理调整能力差,最终会导致心理异常。
在扮演教师角色时,教师主要是向学生提供有关信息或建议,教会学生如何做出决定,放松、更有信心地行动,用不同的方式看自己、看世界,形成不同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并使学生掌握一些解决心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二、心理咨询的工作原则
1.民主性原则。要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咨询工作在亲切、自然、和谐的气氛中进行,而不是拿架子、摆位子,特别是对于那些比较拘谨、性格内向的学生更要态度和蔼可亲,使他们的紧张心理松弛下来,由观望变为信任,进而取向合作。我们在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时,一般不要单刀直入地提出“你有什么问题要解决”、“你来干什么”之类的问题,可以从闲聊一些感兴趣的内容适时引入话题。辅导员老师应耐心倾听咨询对象的诉说,鼓励对方畅所欲言,可通过友好的易于接受的方式给予肯定,进一步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一般不宜居高临下,不能粗暴地否定学生的观点,打断学生的谈话并批评学生,要了解心理辅导并不是属于道德行为教育的范畴。
2.教育启发性原则。作为高校心理咨询人员,要鼓励咨询学生吐露真情,启发他们准确地表达所要表达的意思。并且,要根据掌握学生基本情况,提出积极的分析意见,鼓励其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由于心理咨询的学生在咨询的过程中,往往可能有思想顾虑或种种怀疑,不愿说出全部的内情,也可能咨询的学生思想较混乱、语无伦次、无法表达清楚,这都会给咨询人员分析、判断带来困难。因此,咨询人员要善于把握谈话的方向,讲究谈话的技巧,借助和谐的气氛打消咨询对象的思想顾虑,当谈话内容符合咨询需要时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当谈话内容逻辑混乱、颠三倒四时,要善于冷静倾听、察言观色,要特别留意那些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并把握这些词汇所蕴含的内容。同时,在给学生进行心理发展水平诊断和测量时,一般不应简单地把结果交给学生了事,而应周密地思考,具体地分析,细致地研究,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循循善诱地进行帮助,给学生提出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3.整体渐进性原则。所谓整体渐进性,即在学校心理咨询人员在咨询过程中,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指导工作,注意心理活动的有机联系,同时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使咨询工作更加迅速、准确、有效。同时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按照整体循序性原则,学校咨询人员必须注意收集咨询对象的全部信息。不仅要了解他的目前状况,也要了解他过去的生活经历,甚至追溯到其儿童时代的生活经验;不仅要了解学校环境对他的影响,也要分析家庭、社会环境可能给予的影响。总之,不能满足于简单的就事论事,而应有一个通盘了解。在了解的同时,学校心理咨询人员必须具有细心与耐心的品质,克服急躁的情绪,不要一下子刨根问底或提出过高的要求,使受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失去信心和勇气。应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实现。
4.保密性原则。所谓保密性原则,即学校心理咨询人员要保守咨询对象谈话内容的秘密,不得对外公开咨询对象的姓名和任何身份标志,拒绝任何关于咨询对象的调查,尊重咨询对象的人格和合理要求。替咨询对象保守秘密是学校心理咨询的基本道德规范,咨询人员决不能以任何方式透漏或公开那些会给咨询对象带来耻辱或损害咨询对象利益的情况,更不可把咨询对象的隐私当成笑料,随意宣扬作乐。如果是科研或学术交流、发表著作的需要,也必须隐去全部关于咨询对象身份标志的信息。可以这样认为,对于学校心理咨询人员来说,失密就是失职;对于学校咨询部门来说,失密也就意味着威信和名誉扫地。
5.预防性原则。所谓预防性原则,即学校心理咨询人员在明确弄清咨询对象心理障碍的同时,应注意咨询对象的整个心理特点并及早提醒预防心理障碍的加深和可能出现的其他心理问题,向学生普及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心理问题与身体疾病一样,都必须预防为主,心理品质形成的一条重要规律就是塑造容易改造难,因此,学校心理咨询不应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孤立地解决咨询对象的某一问题,而应站在预防的高度,对咨询对象可能发展的问题作初步预测,并通过跟踪卡及时了解他们的信息,消除他们心理问题进一步发展的契机或隐患。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内在心理和外在行为和谐、协调发展并适应社会准则和职业要求的良性状态。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在2005年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校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不断完善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因此,合理深入开展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认真把握心理咨询的工作原则,可以有效发现在校学生早期的心理问题,并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奋斗目标,全面预防、维护和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张小乔.心理咨询治疗与测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2]郑日昌.大学心理辅导[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1.
[3]张积家.高校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谢虎成.学校心理辅导的任务与其德育功能[J].教育导刊,2004,(1).
【心理咨询师工作心得】推荐阅读:
心理咨询实习心得10-15
心理咨询师技术工作总结10-26
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人员职责11-03
心理咨询师之离奇案例06-13
心理咨询师在自我成长09-14
心理咨询师考试技巧11-08
二级心理咨询师(技能)知识点07-27
年小学下学期心理咨询工作总结09-14
2004年12月心理咨询师考试三级真题10-13
心理咨询方案目标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