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应用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共10篇)
王东杰
随着时代的进步,多媒体信息技术开始广泛的进入社会的各个层面,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当前,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已经介入教育教学领域,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时代的趋势,成为评价一堂课好坏的标准之一。
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需要,教育必须进行创新改革。江泽民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成为教育信息化的突破口,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率先引进了直接配备到教学班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从而改变了传统的“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践过程中也加深了理解,进行了思考。
一、媒体辅助语文教学能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信息资源的开放性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素材保证。因此,多媒体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与全球化,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就恰当的反映出了人文主义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摆脱了以前班级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松散性、不确定性等,是对以前教学方式前所未有的一种新的尝试。
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教学,讲究情境的创造,尤其是文艺类的作品,一些语文综合研究性活动课程,为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用武之地提供了绝佳场所。如在教学《荷塘月色》一文时,用多媒体技术再现桃花源美丽的图景,使学生学习兴趣盎然,有利于对课文相关语段的理解和背诵,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活泼、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而语文综合性活动课则注重材料与各种知识的整合。例如《道士塔》研究性学习,教师可突破知识跨越时空的限制,把历史与名言、历史的故事、有关历史的成语诗文等内容,多角度的展示材料,突破原有的单块的知识体系,使条、线能有机的融合,从而客观全面地了解相关知识把握观点,使学生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认知理解整合更加有序,合理。大大的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也为更多掌握丰富的知识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语文教师在广泛获取网络资料的基础上,在幻灯片制作上下苦功夫,背景材料、相关内容、知识体系、教学重点知识、课堂练习、相关的影音资料等等都在课前做到课件上,大大节省了板书时间,明确了知识结构和重点,丰富了教学手段的多样性以及内容的生动性。比如,对于徐志摩的了解不再仅仅限于教师的简单介绍,大量的背景和生平作品都可以在课堂展示给大家,从而增强了对作家及作品风格的了解,要比单纯的口述更多了直观性,效果自然要好得多。讲《祝福》《红楼梦》《雷雨》《阿Q正传》等作品时,在分析课文之后,放段影音资料,学生可以用自己的眼光来审视作品和影视工作者的再创作,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件上能力。在做评论训练时,利用赵薇的“军旗装事件”展开讨论,直接把网络上的相关材料和评论观点展示在学生的面前,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路,从而养成更客观公正的评判视角和心理,甚至可以直接用BBS论坛来进行网络的交流,对于引导那些紧跟时代的学生的世界观形成极有帮助。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了语文教师水平
随着时代的进步,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具有原先的录音机、幻灯机的教学功能,而且能利用教学软件制作出多媒体教学课件。语文学科作为人文学科,是最能体现教师的才能和个性的,而这又首推教师的创新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在情境教学时,在日常教学中注意积累,如录象、图片、影碟片、图画等素材,而不是在课件设计时才到处拼凑,做到临阵而不慌,这样,才能在教学设计中整合资源,使自己的课件紧扣语文教学要求,成为课堂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在日积月累的课件制作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在不断的提高,驾驭媒体的能力也就越娴熟,课堂教学的环节也就越合理,教学效率也就越高,创新能力也就越强。
同时,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师在知识储备、思想视野以及教学技能上都会有所相应的交流与提高,从客观上也为原本就是“知识杂家”的语文教学带来了便利。
三、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中的一些问题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实际应用中加大了课堂容量,增强了课堂的生动性,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但也造成了一些问题的出现,影响或冲击了教学。
①、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课堂的教学速度增快了,对学生的课堂 反映以及课前课后的复习自觉性和准确性提出了挑战,加上不断丰富的教学形式也容易让学生眼花缭乱、乐不思蜀,课堂知识拓展的部分也容易喧宾夺主,课堂知识极容易被一些缺乏自辨力和控制力的学生淡化或者不知所从。而对于没有计算机的学生来说,课下复习的内容不能像有电脑的学生那样复制到软盘里回家复习,影响了教学效果。如何解决这方面的矛盾,让学生更加明确教学重点、紧跟知识点而又不影响课堂容量就要求教师在今后教学中再细致些。
②、课件的运用虽然经历了一个由彩艳多样到简练实用的过程已经较适合 课堂教学了,但在多数情况下还只是发挥着代替板书的的作用,并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教学软件缺乏只能让教师自己动手去做,而如何让每节课都能发挥作用就要求教师的工作再细致些。客观的说,现代化教学技术简化方便了课堂教学,但也对课下功夫要求的更多了,备课量急剧增大而又没有充足的时间对堂堂内容进行全方面的细致研究,仅从重复积累来解决时间与内容的矛盾是不可以的,而同行之间的分工合作也不能调和个性教学的差异和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差异。教师对现代化教学技术的掌握程度还不能完全跟上教学需要,一些教学软件不能按自己意愿加工,这些也是课件简单的一个重要因素。
③、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在方便教学同时也让一些教师有了依赖感,而 当机器设备有故障或停电时,课堂教学就会受到冲击。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备课中的功夫多下,对知识的掌握要细透,但由于忙于做课件而校内的计算机数量又不能满足要求,时间上却也很难有更深入钻研的余地。
④、现代化技术让学生感知了网络信息的神奇,但也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有些学生在网上放纵自己,甚至影响了世界观的正确形成。有些时候,班级计算机被学生当成游戏机。家长和教师该如何引导和控制学生成了重要问题。
⑤、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现代化教学技术不能更多的应用到教学中。对于知识的延展、主题的创新、个性的发挥这些对于培养学生能力极重要的方面受课时和考试的影响在课堂上是不可能多进行的,应试教育也不可能真正的变成素质教育。
加之个别教师现对代化教学手段的理解有偏颇和排斥,有对此漠然视之不以为然的,认为那是花架子,或者嫌课件制作太费事。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了应试教育题海战术的有效载体。利用容量大的特点。有些教师纯粹的提供大量的习题,把多媒体的运用等同小黑板,成为现代化工具的奴隶。使多媒体失去原有的效能。
一、当前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中指出:“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应以培养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主线。教材内容以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和应用为主。”教学中, 教师往往以教材为依托, 在教材内容大框架的指引下, 通过优化教学过程、补充教学资源、设计学习任务来实现教学目标。反思教学现状,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有以下这样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1. 教材是相对固定的。
尽管教材也在不定期地修订中, 但主要模块是相对固定的, 不同版本的教材只是在知识点的分布和知识的呈现方式上有所不同。
2. 问题的解决是多元的。
教材中只能呈现解决某一问题的一种技术, 如看图软件只介绍了ACDSee, 而学生可能对“光影魔术手”等工具软件更感兴趣。
3. 信息需求是多样的。
通过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 学生除了需要学习教材中涉及的文字处理、动画制作、网页设计等内容外, 他可能更想了解信息技术在前沿科技中发挥了哪些作用、哪些网站能帮他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哪些词典更方便他作为首选的翻译工具、哪些工具软件能让他迅速下载到所需要的视频, 等等。
4. 信息素养是有差异的。
教师作为学生信息素养的直接培养者, 其自身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 并非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都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宽泛的学科知识和系统的知识结构。另外, 信息技术教师的研究也无法涉及信息技术的方方面面, 甚至相当一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热情不高, 在某些技能方面还落后于学生。
二、学生“课前交流”
在我们的生活中, 处处可以捕捉到与信息技术学科相关的资源, 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关注身边的信息与信息技术, 笔者尝试在教学中增加了由学生担任小老师的“课前交流”环节。
1. 交流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信息和信息技术, 并将自学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与大家分享, 从而丰富课程资源, 拓宽信息渠道, 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2. 操作流程。
动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前交流”活动, 围绕信息与信息技术主题, 可以推荐学生最熟悉的软件和有价值的网站, 介绍信息技术应用的实例, 讲述信息技术方面的有趣故事。学生需制作PPT辅助交流, 每位学生交流时间不超过5分钟。
安排:每节课通过随机摇号软件抽出1~2名下节课交流的学生学号。
准备:学生利用一周的时间选取主题、收集材料、设计交流形式和制作PPT。
课前交流:学生利用电脑教室广播软件, 交流准备好的内容。
点评:教师从主题、内容、表达、效果等方面加以点评和鼓励, 并请学生参与点评。
3. 活动收获。
(1) 拓宽了信息眼界。在交流中, 学生讲述了信息技术发展史中名人的故事, 梳理了引发电脑死机的20多种原因, 带领大家“参观”了计算机控制下的全自动化植物工厂, 通过视频欣赏了纳米级别世界的精彩……交流, 让师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无处不在的信息技术。在交流中, 学生还互相推荐了一批特色网站, 如弘扬汉语文化的“汉典”, 方便阅读外国原创名著的“悠游网”, 提升英语听力水平的“大耳朵英语网站”……交流, 让师生拥有了更多获取信息的渠道。
(2) 提升了技术水平。对于图像处理这一主题, 学生介绍了自己感兴趣的不同软件, 如光影魔术手、美图秀秀、Photoshop、可牛影像……熟练演示了各种软件中图像处理的方法。对于电子词典翻译软件, 除了众所周知的金山词霸, 学生还介绍了灵格斯词霸、海词、有道词典等工具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对于电脑安全, 学生将各自家中电脑正在使用的杀毒软件做了详细的介绍。针对教材的学习, 如Word、Excel、PowerPoint, 学生还适时补充了更多的操作技巧。
在交流中, 学生介绍技术、示范操作、创作作品、发表评论, 他们选取的鲜活素材让信息技术的呈现变得多姿多彩。
(3) 激发了主动学习的意识。尽管交流的时间只有短短几分钟, 但对于学生来说, 他经历了选择主题、查阅资料、准备讲稿、试讲完善、正式讲演等过程。交流的过程对于每一位学生都是一次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练和提升。每次交流结束, 学生们都会自发地鼓掌。作为教师, 笔者一方面从学生的讲演中汲取营养, 另一方面也从学生那里感受到压力, 唯有不断学习才能充实自己, 适应需要。
三、以交流的形式, 挑战未来
作为教师, 我们正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那就是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科学知识, 还要更多地培养学生辨别、选择知识的能力。在后续的教学中, 笔者将在学生自由选题之外, 增加教师调控的内容, 使交流的形式更为丰富多彩。
1. 辩论。
通过辩论, 学生的“思维过程”能够得以外化。对于某些主题, 如“电脑与人脑哪个更强大”、“学习网站真能帮助学生提高成绩吗”, 通过正反双方的辩论, 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 开阔视野, 提升信息表达、信息决策的能力。
2. 同题异构。
教师指定交流主题, 如“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应用实例”、“你推荐的汉字输入法”、“你推荐的音频处理软件”……学生针对同一主题准备交流的内容, 教师在筛选的基础上让多位学生围绕同一主题, 从不同的角度交流, 拓宽信息眼界。
3. 延伸拓展。
围绕正在进行的教学内容, 进一步延伸、拓展知识。比如, 在Excel数据处理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请学生查阅资料, 交流数据处理方面更多的操作和技巧, 或是交流数据处理在生活中实际应用的案例等。
4. 作品展览。
请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各类信息技术作品, 分享喜悦, 体验成功。
【关键词】信息技术 化学 教学 融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B-0109-02
当前化学教学面临一个重要的课题,那就是如何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来变革和创新教学手段,解决传统教学中难以突破的问题,为学生开辟一个更为宽广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会思考、会创造。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第十三届全国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优质课大赛上获一等奖的课例,就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融合做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标理念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而在于学生的学。在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时,教师的角色是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和课件制作能力,并对教学信息资源进行精心设计、策划。教师不能只把网络资源当成是备课寻找素材的来源,也不能仅把计算机、手机或者其他电子设备当作教师粉笔、语言功能的延伸。而应把信息技术逐渐转变成学生手中的笔和纸,最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人工固氮技术——合成氨》一课中,笔者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预习环节,制作了手机APP——“合成氨”的网络教室。网络教室分为五个模块:合成氨工业发展、科学史话、思考与交流、自主检测、轻松一刻。每个模块还设置了评论、分享、收藏等功能。网络教室的特点是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课前让学生下载到自己的手机上,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手机学习方式,进行个性化学习。共享资源,学生可以更省时间、更有针对性地做好课前预习。实现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达成人机交互,师生、生生互动。开发优质高效的教学素材或教学课件,为学生创设建构性的学习环境,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好地提高学生素质。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兴趣
化学科学技术类的内容在常规教学中往往容易上成抽象的理论课,显得枯燥而空洞,学生兴趣不大,积极性也难以调动。在先进的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电脑、电子白板、教学辅助软件等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多种学习资源,激励学生自主投入,自主学习,自主构建,提高学习兴趣。多媒体信息技术不仅是教具,而且还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视听结合,边看边想,使每个人都成为信息的阅读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同时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是他们的学习伙伴和朋友。课前,笔者带领一个兴趣小组走进本市合成氨工厂进行实地考察,并制作了一个微视频,然后在课堂上播放,并请参观的同学介绍情况,把空洞的理论直观形象化,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通过这种方式,拉近实际生产过程与课堂教学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与化学知识的亲近感。从而在课堂中创造性地调动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热情,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学习探究中。有效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进行更好地学习,用内容打动学生,进而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研究,最终以知识为载体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三、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支撑,突破教学重点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结构的过程,学习的形成过程是主动地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中学化学概念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建构化学概念,掌握化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纳入到原有的化学认知结构之中,形成新的化学认知结构,内化为习得的经验。在解决氨气的合成方法后,笔者进行了深刻反思:教学前,笔者认为高一已学过实验室制法,学生应该对此不陌生,故用常规模式投影实验装置图,引导学生回忆,机械记忆相关知识,可是发现实际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参与意识不强,难以灵活运用。为此,笔者使用信息技术模拟实验装置,制作了仿真实验室。让学生上台动手组装仪器,将整个实验过程生动、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支撑,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从而顺利突破教学重点。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实验教学,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从而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加深学生对学习实验内容的理解和动手实验能力的提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要善于分析教材,获取与教材相关的课外资源,进行合作探究,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启动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四、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成效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学中对教材上的一些难点如果仅用文字去阐释,那么学生很难领会和掌握。因此,笔者引导和培养学生由依赖书本的学习习惯转向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学习的习惯。例如,课前让学生分工研究,课上分组讨论“假如你是合成氨工厂的厂长,如何提高产量和降低成本”。学生在问题驱动导向下,利用互联网寻找各种信息,并进行分析、讨论,展开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学生在课前进行针对性研究,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成果展示资料。然后让学生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展示其探究结果,之后组织学生对这这些展示的作品进行评价,进一步完善作品,从而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这样做,不仅提高课容量,而且提高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和综合分析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充分展示学生的电脑等多媒体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信息技术展示成果,分享喜悦,营造多边互动的学习环境,更好更有效地突破合成氨的这一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成效。
五、利用信息技术延伸知识,丰富教学内容
互联网是信息的海洋,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相融合,使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师生从研究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和实现知识的价值。利用网络教室APP,给学生布置个性化作业,并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学生也可以借助网络互助学习平台归纳总结学习内容,并进行交流,写研究性报告、小论文等,使知识得到了很好的延伸。学生还能通过手机APP的论坛功能与老师沟通,及时得到帮助。
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我们的课堂教学,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使教学由平面走向立体,由静态走向动态,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与约束。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便捷地与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互动与交流,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激活教学活动,丰富教学内容。
六、教学思考
教育部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应通过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呼唤、课改的要求。教育信息化手段是实现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必然的产物,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不是把信息技术简单地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这个环境能支持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助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这种方式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思想。利用信息技术渗透到日常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用最短的时间将课堂教学重难点讲透。在教学中,教师若能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让学生真正去地经历知识的学习过程,体验与其他小组同学交流、合作、探究的快乐与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实现“生就”所获得的成就感,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将倍增。这样,学生课堂参与率自然高,在互动中学习合作意识得到加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必将得到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时也会出现学生讨论的氛围不够热烈的现象。因此,如何选取有效的策略,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值得我们思考与研究。
【参考文献】
[1]钟绍春.关于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法创新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3(2)
摘 要:虚拟仿真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完善,使其成为了优化教学的有效手段。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虚拟技术,摆脱信息技术选择教学内容时受场地、技术等因素的制约;通过设计并使用项目教学法,利用虚拟技术创设教学以及学习环境,实现多学科知识的有效整合,创新信息技术教学与学习模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为解决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的困境探索出一种可行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虚拟仿真;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教学内容;项目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4)09-0042-05
引言
虚拟技术,也称为虚拟化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门新型技术,中文通常译作“虚拟现实”,它包括“虚拟”、“仿真”(本文统称虚拟仿真)两个部分。
虚拟技术是一种特殊的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生成的一个逼真的、三维的、具有一定的视、听、触、嗅等感知能力的环境,使用户在这些软硬件设备的支持下,能以简捷、自然的方法与这一由计算机所生成的“虚拟”世界中的对象进行交互作用。计算机虚拟化也是多媒体教学应用的发展方向,虚拟与仿真技术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高级表现形式。在教育领域,如物理、化学等学科的虚拟实验室软件等,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虚拟技术可以为信息技术的学习提供“真实”的硬件环境,摆脱在进行信息技术学习时,对硬件设备的依赖;也可以为程序设计的教学提供即时的反馈信息,使得程序设计直观化。虚拟技术是更有效的教学“课件”,虚拟技术支撑下的信息技术课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以有更多的选择空间,提升教学内容的“技术”含量。本文通过三个教学实例:程序设计、网络服务、网络管理三个方面,以说明在基于虚拟环境下,拓展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尝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遵循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以及创新培养的相关策略,通过项目实验的教学方式,整合来源于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通过虚拟技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与探究的实验环境,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提升创新意识与能力。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分析
高中信息技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学生起始水平差异较大、教学硬件条件不能满足需求、师资人数不够,等等;而有一些问题,已经是决定学科的发展、去存,关乎学科发展的大问题,例如。
(一)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即以程序设计为主的“程序及文化论”和以操作为主的“工具论”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信息技术课程都发挥了普及计算机教育的目的,但也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问题。例如:在程序设计教学阶段,由于有关程序设计的学习内容比较抽象且逻辑性强,而程序语法规则又很严格,致使一部分学生对程序设计失去了兴趣,教学效果不佳;现阶段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以操作内容为主,虽然增加了“程序设计”和“数据库”等选修模块内容,但由于会考要求和在程序设计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致使本应属于信息技术“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大部分未开设,少部分开设的学校,教学效果也并不理想。学生对Office系列软件的学习内容,觉得过于简单,难以培养其学习兴趣。总之,在以操作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弱化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比如:计算机组成原理、二进制等内容,使得信息教学内容缺少应有的学科知识体系,缺少了信息技术课程中“技术”的含量。
(二)教学内容滞后于技术的发展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而这些目标的实现需以课程为载体。引领学生关注学科发展的前沿,了解生活中具体应用背后的技术支撑环境,创设多学科交融的知识应用需求,以及进行探究学习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但是,信息技术课程中所依赖的“技术”内容,由于更新、换代速度过快的原因,导致课程内容长期处于滞后状态,并困扰着学科的教学和发展。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秘书长杜子德在“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上说:“现在的中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教的要么就是平时用不上的东西,要么就是不用教孩子们也能自学会的东西,这种课怎么不让孩子们心生厌恶和恐惧”。2011年8月在吉林省市级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培训班中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90%以上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堂缺少兴趣,95%的学生对于学习Word、PPT等工具软件不感兴趣。
(三)教学内容受制于教学硬件条件
在Windows7操作系统已经得到普遍应用的今天,课堂教学所使用的操作系统还是Windows XP;Office系列的软件也使用着2003的版本。基于操作为主的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就决定了教学内容受制于教学的硬件条件。有一些“对学生来说更有价格的学习内容,比如操作系统安装、数据恢复等“技术”含量高一些的内容,在课程中并没有体现。因为学生学习时的机房环境,根本没有办法完成这些操作,或者不允许进行这些操作。在网络学习部分中,课程中设置了网络类型、网络服务等理论内容。并没有安装网络操作系统、架设网络服务等操作内容,同样,这些教学内容也没有办法在现有的机房条件下进行。
技术的发展,困挠着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设置,而学习内容的滞后性也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兴趣,当学生没有了学习的兴趣,也就失去了学习本门课程的动力。
(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教师在其中的引领作用不言而喻。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但面临着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的提升,也面临专业领域的不断学习的压力,对于学科前沿技术的了解与掌握,对于保持教师的“创新意识”也非常重要。在吉林省信息技术高级研修班上的调查数据显示,有90%以上的教师希望在培训过程中增加专业课程的内容,体现了学科教师在学科知识方面提升的压力及需求。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形成了比其他学科教师更大的业务提升压力。
以上这些制约学科发展的因素,是由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原因导致的。但是,也正是由于技术的发展为改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提供了技术支持。虚拟仿真技术为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突破了机房等硬件环境对教学内容选择的限制,丰富了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在这个环境下来设计、实施更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究学习环境,建构高中阶段信息技术的课程体系,在不背离课程指导纲要的前题下,扩展了一些“技术”含量高、更加实用的教学内容;虚拟技术为教师提供了“自我提升”的学习的平台,有利于教师的业务提升。
二、虚拟技术与信息技术教学实践
虚拟技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有效改变了PPT作为教学媒体的内容线性呈现方式,增加了人机的交互功能,尤其是程序设计的教学,可以增加程序运行的仿真演示,结果更加直观化,弥补了以往程序教学单调、抽象的不足。著名教育陶行知先生在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时,提出了“五个解放”: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嘴、解放学生的空间、解放学生的时间。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创新发展的环境,而虚拟技术应用正是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提供了非常有效的学习环境。
虚拟仿真软件有很多分类,比如:乐高的虚拟搭建仿真、网络互联Packet Tracer、电子设计Proteust仿真软件,等等。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笔者将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简要地介绍两款仿真软件的功能和教学应用。
(一)虚拟机软件VPC在操作系统、网络方面的教学
Virtual PC(VPC)是微软公司提供的虚拟机软件,它可以在一台计算机中,仿真出多个操作系统的运行,并可在虚拟的计算机系统中完成磁盘分区、软件安装、系统配置、网络设置等操作内容。
虚拟机软件的功能,使得我们在进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设计的时候,可以摆脱硬件条件的限制与束缚,有更多的选择空间,比如:系统分区、格式化磁盘、安装系统等这些操作内容,在进行相应的教学内容时,学生可以在教师提供的虚拟机中操作和实验,教师不必担心学生弄乱了系统环境。VPC中还可以架设网络操作系统,比如:Windows Server 2003,也可以在网络操作系统的环境下,设计网络应用的教学内容,比如:WEB、FTP服务器架设,DNS、DHCP服务器架设,等等。这样的内容设计,充实了网络部分的内容,也更有实用价值,而这样的“操作”内容,更有“技术”含量,也更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
(二)电子设计和仿真软件Proteus与程序设计教学
Proteus是著名的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工具,从原理图设计、代码调试到单片机与外围电路协同仿真、PCB设计等,是最好的电路仿真软件、PCB设计软件和虚拟模型仿真软件三合一的设计平台之一。这个软件在大学电子设计专业领域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在高中阶段,可以将这个虚拟软件引入到程序设计教学中,将硬件电路引入到程序设计中,实现程序设计(软件)与电路(硬件)之间的关联,将中学所学的电学知识与程序设计有效整合,了解智能电子产品的本质,并通过这个虚拟仿真软件,将程序运行的效果即时显现出来,实现程序设计效果的直观化。在教学设计上,为了降低应用电子仿真软件的难度,教师未对“仿真软件”本身进行深入的探究,只是把虚拟仿真当作了“高级课件”来使用,教师先设计完成的模板,学生可以直接使用。在课件中,可以将程序编译生成的.hex文件调入仿真中测试,显示运行结果。此时仿真软件,既是课件,又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实验环境,其交互性可以使学生在仿真中验证程序执行的效果。
如在图1的电路图中,连接了一个发光小灯和两个按钮。可以通过编程序实现两个按钮对小灯的控制(即:小灯的异地控制),基于此仿真电路,可以完成程序的赋值、条件、循环等语句的学习。
在图2的电路图中,通过发光小灯位置的变化,组成数码管,通过编程来实现数字的显示。在这个仿真电路中,可以进行程序设计的循环、编码等相关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对智能产品中数字显示技术认识与理解。
程序设计的教学,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部分,编程在训练学生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到大多数人的共识,从更现实的角度出发,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自动化的社会,触手可及的自动化设备、办公的网络及电脑,等等,这些设备都是受“程序”的控制。设计大师唐?诺曼(Don Norman)曾写过《设计心理学》和《未来产品设计》两本书,其中一个主要观点是:“最优秀的机器不会帮你完成一切,而是帮你更好地决策,人类应当利用这些机器使自己更聪明,那么具体方式还是编程”。在程序设计与算法的教学过程中,将程序设计教学与虚拟技术结合,避免“枯燥”,使学生充满兴趣,学有所得,基于虚拟技术环境下的程序设计教学,将使得这一目标更为可行。将软件与硬件之间进行关联教学,是学科之间的深度整合,符合课程发展的潮流,有利于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整体认知。
三、基于项目实验的教学方法
在基于虚拟技术的信息技术教学中,为了将技术与应用有效整合,充分发挥虚拟技术在培养学生创新与自主学习方面的优势,弥补不足,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尝试了基于项目的实验教学方法。项目实验教学,是指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基于项目设计的思想,将教学内容融于完整的项目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项目设计与实施的全过程。学生分工协作、自主探究,解决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
(一)选择项目教学,有利于将教学内容与应用相联系
教学中具体项目的设计与选择,源于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这些内容的学习更有实际意义,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比如:程序设计教学中的智能灯光设计、心形彩灯设计等项目;基于服务器的个人WEB站点的架设;数据的恢复,等等。
(二)选择项目教学法,可以有效整合教学内容
在基于问题解决的项目教学中,项目往往涉及多个领域及学科,学生在学习时,某一些领域的基础知识在课程中并没有详细阐述或掌握。比如:在基于仿真的程序设计中,仿真系统中的核心控制元件是单片机,但是在高中阶段,学生并不具备单片机的相关基础知识,但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先运用它。在基于仿真系统的程序设计的教学设计中,不进行过多的探讨单片机技术,重点还是引导学生学习编程知识,掌握编译以及调试方法。
(三)选择项目教学法,有利于创设自主探究与学习的环境
一般来说,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与氛围。在基于项目的实验教学中,通过项目问题的设计与解决,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尝试解决问题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虚拟技术,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
下面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基于仿真技术设计的系列教学应用案例。本文将选择其中三个典型应用,展示在拓展教学内容、学科整合等方面的教学探索。
1.程序设计教学:智能家居之灯光控制
说明:智能家居是一个新的课题,在课程中引入这部分内容,让学生了解自动控制的相关原理及实现方法,掌握自动产品的开发过程。
(1)项目分析
通过对“智能家居”中灯光的控制要求分析,形成基本的需求报告(即明确要做什么)。组内分工,完成仿真环境的建立和程序的编写,指定专人进行电路说明及操作演示(明确分工,即由谁负责)。
(2)仿真环境的建立以程序说明
下面是一组学生设计的“洗手间灯光”控制的任务:在卧室及洗手间外都可以控制灯光亮灭。
如图1所示,仿真环境的建立及电路说明:用P1_0口连接的小灯,模拟洗手间的灯光,P1_6和P1_7用来模拟两个按钮,实现对P1_0小灯的控制。
例程:
2.服务器中数据安全管理:安装Windows Server 2003,并架设个人网站
说明:如果不是在虚拟仿真环境下,本节教学内容受机房的硬件系统与计算机操作系统等限制,没有办法为学生提供操作的环境,在这个项目实验中,可以通过VM 或者VPC等虚拟机软件安装Windows Server系统,并架设WEB服务器,将学生建立的个人网站在机房局域网中实现互访。
(1)项目分析
掌握Server操作系统的安装、网站的发布以及访问方法,上传学生编写的个人网站,在机房的网络环境中发布并实现互访。
(2)仿真环境的建立
Windows Server2003操作系统的安装,WEB服务器的安装并发布个人网站。
(3)访问方法及改进措施
学生在编辑网站的时候,一般在单机中进行测试访问,在机房的网络环境中,通过IP的方式实现互访,进一步地引入DNS及域名等相关内容,进一步模拟互联网的工作环境,通过在仿真环境中,了解互联网服务的架设以及具体应用,在本项目中可根据具体情况,扩展如FTP、流媒体服务器的架设与访问等操作内容,这些项目的设置,扩展了学习内容,极大地充实现了有高中信息技术网络部分的内容,使教学内容更接近生活实际。
Packet Tracer 是Cisco公司提供的网络设备仿真系统,在学习网络交换机及路由器命令时,提供仿真环境,在高中阶段,学习网络的星型结构、总线型、网型结构,以及无线网络时,都可能通过仿真系统,提供“逼真”互联模型。这些教学内容的设计,如果没有虚拟环境支持,根本没有办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
四、结论
虚拟技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将抽象的程序设计直观化,能够将原来不能进行的网络操作等内容,充实到教学内容中。通过仿真环境,为学生提供尝试的学习环境,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其具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应用仿真系统进行教学,也可以避免实际操控物理设备带来的不确定性及干扰性,使学生更好地关注知识点的学习,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基于仿真系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教学内容可以不受硬件以及实验器材的制约,限低成本,也不用担心实验会造成设备的损坏,有利于区域内信息技术教学的均衡开设。当然,虚拟仿真环境并不是实际环境,在理想化模型中能够实现的功能,在实际环境中并不一定能够实现,实际应用中,也并是所有现象在仿真中都能实现。所以,在进行虚拟仿真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将虚拟仿真与实际应用建设联系,打消学生对仿真系统学习的顾虑。
虚拟仿真环境下的项目实验教学方法,对教师的专业素养与业务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在基于仿真环境下的项目实验,教师不但要熟悉相应的教学内容,还要进一步熟悉仿真系统的使用。从教学内容来说,项目的设计,例如:基于仿真系统的程序设计教学,将程序与电路之间建立相关,深层次整合了教学内容,这些内容也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教育技术能力,设计出有效的项目内容,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的设计,从而优化学习效果。应用虚拟技术的项目实验教学创新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不再以知识传递为追求目标,学生不再是按照教师的讲授去获得知识,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探寻获得知识技能的途径,通过自己的探究与实践构建自身知识体系,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参考文献:
考
【摘 要】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从科学分工、任务驱动、有效评价三个方面入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还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小学合作;实践
目前,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基础不平衡等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还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科学分工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建立科学合理的学习小组是重要前提。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学生分层。学期初,教师可以通过调查、观察、访谈、考试等手段来了解学生信息技术的能力水平、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分层,把学生分为“优秀、良好、薄弱”三个层次。这样的分层过程不要让学生知道,只要教师自己心中有数即可。当然,这三个层次是动态变化的,因为学生的学习水平有进有退。
2.学生分组。对学生进行分层是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分组,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人数控制在5人左右,小组人数太多难以管理,人数太少则不利于小组合作学习。当然,小组成员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随时调整小组成员构成情况。小组合作学习的成败跟小组长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教师要精心挑选技术很好、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小组内的分工合作以及学习进程的有效推进。
3.任务分工。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小组成员的自主学习活动,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根据探究的主题或具体的任务,指导小组长做好任务的分解和分工,让每位小组成员都有事可做,充分发挥个体在小组中的价值,这样就能避免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优生唱独角戏的不良现象。例如,我引导学生以“优秀电影推介”为主题,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制作一个主题电子作品。有的小组长能根据同伴特点进行合理分工,有的负责剧情介绍,有的负责收集剧照,有的负责收集音乐和视频,还有的负责收集经典对白和影片评论等。最后一个环节,我让每个小组利用PPT等多媒体软件,集体合作完成创意作品,每组自选一个中心发言人,在班级内集中展示交流本组推介的优秀电影。由于分工明确,人人有事做,整节课学生合作互动,兴趣浓厚,气氛活跃,学习效果良好。
二、任务驱动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点内容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走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被动学习模式,不妨以任务驱动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我采用任务驱动教学为主,讲授法和演示法为辅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教学流程一般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布置任务。学习开始,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模拟生活情境,用具体的任务来驱动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以WORD教学为例,在这节课中,我模拟杂志社总编,把学生模拟为杂志社编辑,我发布了一个学术论文排版的任务,任务细化为文字录入,插入图片和符号,文字排版、表格编辑等。创设生活情境,开展任务驱动学习,把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使枯燥的学习更有趣味,让学生主动参与。
2.明确任务。这一环节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采用讲授法或演示法。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学习目标、评价标准等,为小组合作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如上述的学术论文排版中,对字体要求、页面设置、纸张选择等具体任务都要逐一向学生明确。此外,教师还要通过语言激励,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小组之间开展竞争。
3.完成任务。这个部分是任务驱动教学的重点内容。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小组成员互相讨论,相互启发,碰撞思维,合作互补,共同提升。以电子贺卡制作为例,有的小组成员对图片选择展开讨论,一方面是从内容出发,另一方面是操作技巧。小组合作学习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鼓励求异思维,激励创意作品。当然,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不是放任自流,而是组织调控和参与指导,引导帮助学生解决他们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摆布图片和文字的位置,如何编辑脚注等,这都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
4.交流展示。这个环节是集中交流展示部分。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各小组汇报人代表本组展示完成的任务,也可以交流合作学习的心得体会,还可以汇报学习经验或方法等。小组之间的分享活动,促进了学习质量的提升,大家相互启发,互相借鉴,不断完善本组的任务作品,达到了共同进步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成果交流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学习的情况,还能促使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三、有效评价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保证
小组合作学习能否深入有效开展,全面细致的评价机制是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评价,促进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发展。
1.注重集体评价。学生的终结性评价由“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两部分的积分组成。小组评价积分占55%,个人评价积分占45%。小组评价积分是小组内个人评价积分的总和除以小组人数得到的平均分。这样做就是为了突出集体评价,从而激励小组内的每个成员为集体齐心协力地奋斗,把原来的个人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建设小组合作学习文化,促进合作学习的深入开展。
2.注重过程评价。注重过程评价不是不看重学习成果,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的认知、情绪、态度、兴趣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个人评价积分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课堂常规、学习表现、任务评价。课堂常规主要考核的是学生的出勤、课堂纪律和爱护机器三个方面的情况,课堂常规评价不仅仅指向于个人,也指向于小组集体,一人扣分,小组其他成员也相应扣分,以此推动小组成员之间互相监督、互相提醒、互相帮助。学习表现评价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个人抢答加分,二是小组全体过关加分。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扶的意识,培养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任务评价是教师根据作业评分标准对学生提交的作品进行量化打分,激励学生长善救失、取长补短。
摘 要:微课是小学信息技术优化的重点,依据现阶段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情况为基础,结合近年来微课设计教学的特点,分析小学信息技术微课应用实践,并且结合实际小学生学习特点,提出正确的微课教学方案。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微课;应用;实践
微课是教师结合实际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以及学习方向,依据视频为载体记录讲解某一知识点的精短视频。其视频时间一般控制在五到十分钟之间。微课最大的特点就是时间短,因此对于心智还并不完全成熟的小学生而言,其可以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非常短,微课时间控制在十分钟中,满足小学生学习的需求。微课内容单一,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的某一知识点、技能目标等实施讲解。微课的资源容量较低,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网络上在线观看,或者是下载观看,这样有助于创新课堂环节,可以延伸实际课堂教学知识,弥补实际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漏洞。
一、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项操作较多的学科。在实际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现阶段还存在“灌溉式”教学问题的存在,教师讲述的理论知识过多,学生的实践操作较少。若是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引用微课教学,促使每一位学生都拥有一位“私家教师”,实际课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得到解放,从而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这样有助于提升实际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从整体分析,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引用微课教学,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实施:
1.信息技术微课教学设计
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明确教学重点。微课教学重点是不能不明确,需要其针对性强,可以选择某一个小的知识点,或者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点知识、一个规律等。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在文档中插入图片这一主题,是不能设计成一个微课教学任务的,可以划分为“插入本地图片”、“插入在线图片”等多个目标明确的微课。第二,教学时间需要满足需求。小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很长时间,因此依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度,微课的时间需要控制在五到十分钟之间,短时间的教学难以达到教学目标,长时间的教学无法一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第三,教学语言需要满足需求。因为微课时间存在约束性,教学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非常重要,教师需要明确在什么时候用什么语言和教学姿态。为了保障微课教学的质量,在设计微课之前教师通常要先预演几遍。第四,教学课堂形式是多样化的。除去传统意义上教师直接授课之外,结合教学内容,教师还可以结合直接演示、动画以及视频等形式,为学生解决问题。第五,关注实际教学情况的研究。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与其它教学学科的教学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异性较大,因此需要全面分析每一位学生学习的特点,确保设计出的微课满足学生的需求,促使每一位学生得到有效的发展。第六,选择正确的微课资源。微课的资源可以使视频、2D或者是3D动画、录屏等形式,为了满足预期的教学成果,需要结合教学知识选择正确的微课资源,过于理论化的知识可以选择视频的形式进行微课教学,如“了解计算机”、“文明网络小公民”等理论化的知识可以结合PPT+视频的方案进行教学工作;过于实践化的教学知识可以选择录屏的形式进行微课教学,例如“美化文档”等教学知识的微课教学工作,教师可以先依据录屏软件设计微课教学内容,之后将其发给每一位学生,促使其可以自主学习和实践操作;过程演变较重的教学知识可以结合动画的形式进行微课教学工作,如“LOGO”设计相关的教学知识,因为其演变过程非常重要,教师结合动画的形式设计微课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
2.信息技术微课制作
一个优质的信息技术微课教学其中应该包含了以下几点要素,如主题鲜明的课题名称、清晰的画质与声音、精致的PPT与动画、简单明了的教学知识、具备含义的片尾设计等。微课的设计方案有很多种,可以结合实际授课知识、教学形式等因素来明确,若教师是口语叙述的教学形式,可以结合录像机记载下来,之后结合视频设计软件来实施后期设计,同时结合需求有效增加图片、动画等内容;若是演示教学或者是幻灯片课件,教师可以结合录屏的形式,将实际演示操作的过程或者是幻灯片信息记载下来,且结合麦克风记录教师解说的知识。另外,还可以结合手写板或者是画图工具对教学知识进行填充。
3.信息技术微课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信息技术微课教学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起到监督作用,从整体上对教学活动实施整合和管理,确保教学活动可以向着标准的方向前进,从而达到最后的教学目标。教师结合教学评估可以明确教学各项工作的内容,结合件教学的评估信息,整改教学方案,整合微课知识、资源内容以及教学行为等,正确优化教学效果。学生结合评估可以认识学习微课之后的教学目标,以此调整自身的学习情况,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汇总进行微课教学评估的目标是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目标。
二、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的意义
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有助于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结合新课改提出的要求,小学信息技术中的微课教学更为关注教师将教学重点放置在对课程设计、学习过程以及教学结果的引导和评估工作中,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之后,可以自主选择微课进行学习,这种形式不但可以优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明确自身的知识掌控情况,对于学习不扎实的知识点,可以结合视频教学多次学习,以此减少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第二,降低教师重复教学的压力。因为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师数量不充裕,重复性教学导致教师的教学压力较大,结合自身掌控的技术特点,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可以结合微课形式来降低自身的教学压力,以此将精力更多的融入到微课课程的设计、对学习过程的点评和教学成果的?u估中。
三、结语
总而言之,微课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案,在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理念和技能的过程中拥有较大的特点。教师需要在教学工作中科学设计教学方案,全面引用微课的特点展现学生课堂学习的重点,为学生拓展更为宽广的知识空间,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一、以问题为情境, 设计激情课堂
丰富的有效的问题情境设计, 不仅可以在无意识中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而且更有利于对知识的获取和巩固。有趣、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更能调动学生探求答案、积极探索的求知精神, 而这更是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精髓所在。
有趣有效的问题情境必须要以教学目标为中心、完成教学任务为前提而创设。同时, 问题的设置必须要有意义, 要能引起学生共鸣, 让学生感兴趣了, 学习才有动力。如果提问是枯燥的, 学生就会感到千篇一律, 从而失去学习积极性。
例如, 在教学Photoshop的效果处理这节课时, 我以海洋污染与白色污染为例, 本来湛蓝的大海变成一片漂满油污的死海, 碧绿的草地竖起了焚烧塑料袋的烟囱, 我们运用图像处理软件对受污染的景物画面进行处理, 让美重现在我们的眼前。这样直观地把对比鲜明的图片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通过真实的生活经历, 发挥自己的见解, 通过学生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充分认识到一幅作品如果缺乏色彩会成为败笔, 从而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接受学习任务, 教师再适时提出本节课学习内容, 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 对学习产生动力。
在问题的设计上, 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问题的设计要把握好难度。
要对教学大纲及教材掌握通透, 对信息技术的概念充分理解, 同时要精心组织课堂程序, 问题的设计要贴近生活。
2. 问题的设计要有不同梯度。
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大多是由未知到已知, 由简单到复杂。因此, 在问题设计时必须符合这一规律。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同时不同层次的问题, 能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有自己的学习方向, 增强所有学生的自信心。
3. 问题的设计要有必然联系。
问题与问题之间不能是孤立的, 这样就会造成知识的断层, 难以连成整体, 很难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只有前后问题之间相辅相成, 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与规律。
二、以分层为方法, 促进递进教学
如今的教学一般都是班级教学, 因受自身的限制, 教师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检查、课外辅导、考查评价等相关环节中, 难以平衡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只能采取“同等”教学的方法进行教学, 这样很容易使优生吃不饱, 差生吃不了, 中等吃不好。如果我们能够依据教学目标, 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 给不同学生定不同目标, 每个层次都有相应的学习任务, 全体提升学生学习自信心。
例如, 在教学用Word制作手抄报这一课时, 我给学生的选材范围十分宽松, 课前我准备了很多旅游景点的照片和文字, 只要自己觉得美的图画, 都可以插入文档, 但做出来的报刊整体一定要和谐。接到任务后, 同学们有的选漂亮的风景图, 有的选有趣的动物, 还有的选高大的建筑物。在作品创作中,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 使用不同的制图工具, 自己制作需要的图形或图片。只要让学生掌握了手抄报的基本原理, 做到了图形与文字的巧妙结合就可以了。这样可以使学生在非常放松的情况下进一步了解Word排版的技能, 使不同的学生都可以制作出自己最好的作品。
要使分层递进教学达到最好的效果, 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确定不同的要求, 让每位学生都能拥有适合自身的学习目标, 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同时, 要不断地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 及时地修正学习层次, 从而真正达到以分层促进递进教学的效果。
三、以活动为载体, 促进知识巩固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实践, 只有让学生动手操作, 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掌握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最终成果可以只有一个, 但是到达的途径可以有多种, 只有让学生充分实践, 才能使学生所学知识真正转化为自身能力。在课堂中, 我们通常可以把学生分成几组, 每个小组负责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 最终学生需要将操作的过程以投影的形式演示给其他同学, 其他同学可以提出置疑和补充。这样既可使知识细化, 也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 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 在学习Excel中的数据的计算与排序时, 要让学生针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巩固训练, 让学生利用电脑统计自己成绩, 然后把其他同学的成绩汇总起来成为本班级成绩表。就这样, 我把练习活动以任务的方式交给了学生, 并且还允许学生使用小组协作的方式共同完成。在巡回辅导的时候, 我很快就能发现学生的共同难点和重点, 然后再针对这些问题一个个突破讲解, 最后再让学生进行拓展练习, 完成了排序、最大值、最小值等函数的学习和使用。
一、缜密有效的课前准备是优化信息技术教学效果的前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教师课前认真备课是优化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效果的前提,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备课虽有自己的学科特点,但与其他科目也有不少相通之处,笔者认为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师的备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精心准备硬件软件和丰富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效果
2.课前认真吃透教材,把握每课教学精髓
3.备学生,做到有的放矢,突出实效
4.备教法学法,做到好中选优
二、注重有效组织教学,建构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是优化信息技术教学效果的关键
1.高度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倡导情感教育
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大部分是上机实践操作,教学组织与其他学科存在明显的差别,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对课堂的组织与学生的管理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笔者倡导信息技术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处理事情的方法得当、语言得体是建立师生情谊,消除学生对立情绪的关键。
2.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研究发现:每节课的前十几分钟,初中学生情绪高昂,注意力集中,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根据学习内容,通过作品的演示导入课堂内容,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就能触动学生心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三、注重教学反思,善于整合教学资源、拓展教研渠道是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有益补充
优秀的教师善于反思,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信息技术教师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达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目的。而且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课上学习的知识协助其他学科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并运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其他问题,这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要切实优化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应切实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自身素质,从课前认真充分地做好备课工作入手,提高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坚信:信息技术课程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绥阳县蒲场镇大溪小学 冉隆模
信息技术,指的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和应用的技术,它综合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是一门综合技术。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通俗地说就是要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之中,也就是根据学科教学需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工具性能,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语文教学改革,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学生。实现“整合”也就是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教学活动。由于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所提供的教学信息的多样化,使得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具有更广阔、更自由的空间;它所提供的交互性,使得学生更自主地控制和使用信息资源;它所提供的集成性使得学生对于语文信息的感知更加丰富;它所提供的教学反馈信息的实时性,使得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提供实施个性化的帮助或指导,对于课堂实现高效率、高质量提供了保障。下面就我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这一课题方面的研究结合课例谈几点体会:
第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丰富了语文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而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非常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存储与建构。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实物展台、液晶显示仪、网络技术等创设教学的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在优美的情境中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领会文章的内容,体会文本的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如教学《鸟的天堂》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我先请学生展示交流自己课前搜集到的鸟的天堂的图片及文字资料,激起学生了解鸟的天堂的兴趣,然后和学生一起读文,欣赏鸟的天堂的美。在学习“众鸟纷飞”这部分内容时,我引导学
生适时播放了课前编辑的鸟活动时的声像资料。学生阅读的文本语言一下子活起来,动起来,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自然铭刻在学生脑海里。然后再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语言之精妙,水到渠成。
第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学习“媒介”,解决了学生学习困难。
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所创设的意境是深远的。而小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如何引导学生来学习古诗,感悟诗人语言之凝练,体会古诗之神韵呢?信息技术与古诗教学的整合解决了这个难题。如在教学杜牧《山行》这首诗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笔下深秋时节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我设计制作了能体现诗情的课件,并选取了古琴曲作背景音乐。上课初,先以一张配有诗文的电子幻灯片呈现教学内容,在具有古风古韵的音乐声中,教师诵读全诗,激起了孩子学习的热情,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理解诗意时演示课件,在红红的枫叶缓缓飘落的画面出现时,学生眼神中透露出异彩,不但对诗意的理解了然于心,而且感情得到了升华。
第三,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为语文课堂教学增加学习信息量,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
语文教学如果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书本)等的信息,那么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师生双方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操作平台,教学活动基于网络环境下,在交流、讨论、启发等活动中实现资源的共享。在听、读、说、看、操作活动中,大量信息刺激着学习主体,学习的容量增加了,信息量加大了。同时信息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使学生能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如教完《草船借
箭》之后,为了让学生的知识面不只停留在书本上,不只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所了解,还要对其他人物有所了解,课后布置学生收集大量有关《三国演义》中其他人物的故事,经过加工整理办一期“三国群英传”的板报。同学们马上分工合作,有的在互联网上搜索图片,有的上图书馆查找资料,通过各种途径同学们把收集到的各种资料汇总,这样学习小组的同学可以做到资源共享,可见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生动、丰富、快捷的资源,这样既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又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学生也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第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被动地参与多。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就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他们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从而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及其他综合能力。如在《倔强的小红军》一文教学前,我发现学生对红军革命战争时期的背景了解甚少,直接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因此教师可以直接组织学生上网查询,以革命战争为线索,上网行拓展阅读。当学生坐在电脑前,便会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没有陌生感,没有约束感,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学习。这样,他们有了更独立的思维空间和合作学习的机会,学生的自主精神得到了体现,教学氛围更加生动活泼。
合肥三十八中学蔡丽
[内容摘要] 从事教育几年来,在教学中总认为准备的还可以,上课的任务都能较好的完成,但在课堂评比中经常觉的课堂气氛没能很好的调动自来,自我也经常反思课堂教学。现在在不断摸索,尝试,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文就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材处理教学过程
一、把握好教材内容,灵活处理
教材处理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摸索、尝试,循序渐近地慢慢积累。以下几种教材处理方法仅是本人在近几年教学过程积累总结的产物,虽不成体系,希望给大家带来一点启发:
1、教学内容要体验情境化
如果我们花点心思在教材处理上,将课程目标要求的、学生需要并能够掌握的知识内容蕴含在一定学习情境中,就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情境的引领下,通过探究活动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和不断的自我发展,亦能实现激情飞扬的课堂氛围。所以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感受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直观性和形象化。再者,老师也要积极创造出一种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这样利于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探索学习,发现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其实无论小孩还是成年人,大家都能深切感受到,对于感兴趣的内容或事情,就会比较投入地去学、去做。所以当教材上的内容不能引起学生兴趣时,我们就要考虑选用适合教材的载体来指导学生学习,想办法使学生感兴趣。通常可以针对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等,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2、教材内容处理不要过于简单化
部分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往往只注重如何完成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没能把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兴趣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时布置的学习任务过于简单,学生很容易完成,剩余时间就用于玩游戏;有时布置的学习任务又过重,学生难以完成,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感,从而渐渐失去了完成任务的信心。
教材处理的过程就是不断的问题解决过程,也就是一种持续的探究过程。然
而教材处理是一个复杂的教学事件,因为要考虑到它在教学中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所以要花费教师很多的精力与时间。这时就要我们考虑到处理教材与所得教学效果是否成正比。
二、注重课堂教学过程,寻求合适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勤奋学习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动力因素。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它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1、巧妙的导入新课会使学生眼前一亮
引入新课要生动活泼、清晰流畅,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开场白——“导”是很关键的,既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经常”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或材料导入新课,来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引导学生乐学。导课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展示图片、动画、音乐等等。这些可以扣住了学生的心弦,驱动了他们的好奇心,接着进入新课的讲授学生便很容易接受了。
2、合理的教学设计,恰当选用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抑扬顿挫,致力于点拨、引导。例如:教授时,教师可故意犯一些错误让学生纠正,让学生自己找到原因。这种课堂上学生与教师共同合作、探究学到的知识其印象将更加深刻。又如:在遇到难度不大的任务时,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同位可以互相帮助,这样完成任务学生更具有成就感。课堂总结也要平和、严谨。但是何时提出归纳总结也相当关键。例如:在大多数学生已完成任务或大多数学生碰到共性的问题时使用此法较合适,同时也应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来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操练。
3、教学过程中要精讲多练,巡视指导相结合讲课内容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作出适当调整,力求精讲、少讲,仅把同学们普遍感到陌生的知识点及难点作为主要内容来讲,把时间最大限度的放给学生去操作实习。实践证明,学生在操作时提出的问题远比讲理论时提出的问题要多得多,这说明操作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学生在上机实
践所学时,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就在教室巡视以便解答学生个人的疑难问题,简单的问题我会让学生看书或同位相互帮助解决。对于大多数同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再统一讲解、示范指导。这样每堂课讲授的知识学生们都能应用于实践并得到巩固,最后达到熟练掌握。
三、注意课堂教学中帮学和演示使用不当
教师指导帮助一般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学生之间帮学有时需要区别对待。有的学生独立自学确实有困难,确实需要帮助。但也要注意少量的学生因学生帮助方式不对,比如:直接帮他做。时间长了,造成了这些人形成了学习依赖心理。同样演示教学也有很大弊端,尤其过多的教师演示,造成不少学生形成了你不教我我就不会的局面,同时缺乏学习中的失败体验,对知识的印象浅,不会处理一些变化问题,而且容易遗忘。演示教学的很大特点是需要学生的短暂记忆能力强,但不少老师也包括我在教学中都忽视了这点,一个演示下来用了好几分钟,能力强的学生凭借印象可以再现,但多数学生出现了知识再现失败。如果一节课的学习基本由教师进行演示教学,我觉得是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同时学生学习的探索和创新精神也得到了抹杀。长期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总之,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是摆在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和严峻挑战。但是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勤于思考,刻苦钻研,并把我们好的思路、想法贡献出来,供大家一同来学习和探讨,我相信我们一定可以找到一种高效、快捷的方式,使我们的信息技术课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
[参考资料]
【信息技术应用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几点思考(肖力)06-21
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的实践与尝试11-10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探究论文09-22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06-14
《综合高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实践》课题研究报告11-07
对优化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07-13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的整合09-16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较10-13
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