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旅游艺术与发展

2024-10-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敦煌旅游艺术与发展(推荐8篇)

敦煌旅游艺术与发展 篇1

新字„2012‟08号

新世纪艺术馆关于进一步发展旅游产业的思路

为积极推介本土文化和产业特色,促进醴陵陶瓷文化与旅游产业结合,落实市委提出的“学赶浏阳、挺进三强”战略决策,助推我市“旅游升温战”,湖南新世纪陶瓷有限公司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进行“经营产品”到“经营文化”的转型,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2011年12月1日,由湖南新世纪陶瓷有限公司投资6000万的新世纪艺术馆开馆,成为我市首个专业陶瓷文化旅游准AAA级旅游景点,开启了湖南新世纪陶瓷有限公司发展旅游产业的序幕。

目前,新世纪艺术馆已经成为醴陵对外展示醴陵陶瓷文化、醴陵产业发展成果的一张名片。省委副书记梅克保,省委常委、统战部长李薇薇,副省长何报翔,株洲市委书记陈君文,株洲市委副书记、市

长先后王群等领导先后视察我新世纪艺术馆,并对新世纪陶瓷有限公司发展旅游产业给以高度肯定。

新世纪艺术馆日益发展成为集文化展示、旅游休闲、艺术交流、科研创新、教育教学为一体的陶瓷文化教育基地和旅游胜地。通过馆藏珍品收藏、文化墙、陶瓷组雕等方式弘扬陶瓷文化、酒文化、酒容器文化等传统文化,举办胡云富书画展、中国陶瓷名家作品展等多次展览,成为中国首家瓷酒文化艺术馆。新世纪艺术馆在醴陵率先推出“陶瓷制作体验游”,一汽大众车友、韩国抱川市游客先后在新世纪艺术馆体验醴陵陶瓷制作,并且带走自己创作的陶瓷作品,他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都表示,通过“体验”这种模式,对醴陵陶瓷印象更为深刻。新世纪艺术馆还率先开发了BIO艺术陶瓷净水器、烟斗、烟嘴、保温杯,古典酒具,绿彩茶具等“旅游陶瓷”,得到市场广泛好评。

截至到7月份,新世纪艺术馆已经接待游客超过5万人/次,其中包括阿塞拜疆、韩国等外籍游客及香港、台湾等地区游客,为推荐醴陵、宣传醴陵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进一步响应市委、市政府发展旅游业号召,使得醴陵陶瓷文化旅游产业形成规模、成为精品,新世纪艺术馆积极进行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和湖南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申报工作,今年10月份可以完成验收,这将是醴陵第一个国家AAA级陶瓷文化景区。新世纪艺术馆还编订了《新世纪艺术馆发展旅游产业五年规划(2012年—2016年)》,今后五年,新世纪艺术馆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进一步丰富馆藏,使得游客有更多的珍品可“看”。一是大量征集民间醴陵釉下五彩珍品;二是邀请全国知名画家来醴陵创作宣纸画和瓷画,展示瓷艺与国画的不同。

2、对外开放餐饮部,使得游客有美食可“吃”。醴陵菜非常有特色,是和醴陵陶瓷一样有价值的“瑰宝”。新世纪艺术馆计划推出正宗“醴陵菜”,让游客感受醴陵陶瓷文化同时,享受醴陵美食。

3、将新世纪陶瓷艺术瓷分厂搬迁到新世纪陶瓷酒瓶产业园,腾出厂房为专业陶瓷制作体验生产线,大力推荐“陶瓷制作体验游”,让游客有地方“玩”。

4、大力开发“旅游陶瓷”,并且建设一个大型的购物中心,让游客有商品可“买”。

5、建设一个大型游客中心,投入资金建设公厕、停车场等配套设施,提升新世纪艺术馆接待品质。

敦煌旅游艺术与发展 篇2

一、从观赏价值看汉代乐舞文化与旅游业的发展

汉代是一个开拓创新, 生机勃勃的时代, 在这种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下, 孕育出了一个迷离浪漫的乐舞百戏时代。这个时代的乐舞形式丰富多彩, 最具艺术魅力的是包容了先秦雅乐精神和两汉时代精神, 形成了集各种音乐风格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石成为进行汉代乐舞的教化功能研究的重要史据, 显示出了其不可替代的观赏价值, 南阳汉画馆陈列大楼平面呈“T”字形, 建筑总面积达6000平方米, 展厅总面积2400平方米。共有9个主展厅和3个临时展厅。展厅内陈列着二百余块精品画像石, 按画像内容分类展出, 依次为生产劳动、建筑艺术、历史故事、社会生活、天文与神话、角低、舞乐百戏及祥瑞升仙八大部分。在舞乐百戏类画像中, 有各种舞蹈、杂技和乐器演奏形象。这些画像展现了两汉时代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 又是汉代南阳文化艺术空前繁荣的生动表现。祥瑞升仙画像类有龙、凤、鹿、龟等诸多祥禽瑞兽, 更有羽人戏龙、乘龙骑虎的升仙场景。这些仙气弥漫、祥云缭绕的画像正是汉代盛行的天人感应, 灵魂不灭思想的画像化放映。汉画像石中的乐舞百戏艺术形象, 无论从内容到形式, 从乐器乐队的编配组合、到演唱演奏的方式方法, 以及乐舞百戏活动的规模范围等, 不仅展示除了汉代乐舞文化的风貌风格和形式特征, 而且沉淀着丰厚的民俗文化的底蕴。传承和保护南阳的汉画像石, 就需要将其开发为中原旅游业的一大亮点, 这样既能传承和保护我们的历史文化, 又能扩充中原旅游业的文化内涵。音乐社会学通过这些出土画像较为客观全面地认知汉代的社会文化发展概括, 它反映出当代整个社会历史文化生活特征、精神实质和风格品质。我们将汉画乐舞百戏转换为一种演出机制, 增添在南阳汉画馆中进行, 必将给旅游者视觉上带来冲击, 既传承汉代乐舞文化, 又推动了中原区域的旅游业发展。

二、从考古价值看汉代乐舞文化与旅游业的发展

随着近现代考古工作的进展, 汉代大量音乐文物被发掘出来, 为汉画乐舞百戏研究, 提供了珍贵的参考资料。两汉立国, 气势雄伟, 汉代的乐舞百戏也以其磅礴的气势、宏大的规模和清新豪迈的风格, 展现出时代的风姿。汉画乐舞百戏业绩, 除少数零星史迹资料和史学家笔下记述外, 大量的史实散佚在历史的长河中, 造成了乐舞百戏文物的极其匮乏, 除出土的汉画像石外, 研究汉画乐舞百戏的资料极少, 往往使研究的汉画乐舞百戏人望而怯步。在以往的历代史籍著作中, 汉画乐舞百戏往往是薄弱环节, 这与其本有的辉煌和叙述的简略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镌刻在汉墓画石像、砖等载体之上绚丽多姿的乐舞、百戏形象, 是汉画像文物中数量最大, 内容最为丰富的宝贵财富。不同时期都有其不同的风格特征和形式结构体系, 而且对我国传统音乐艺术体系的形成、发展、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此, 将汉代乐舞百戏研究与旅游相结合, 重新审视汉代乐舞百戏给我们的启示, 对弘扬中原旅游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客观的现实意义。中原的音乐文化从1978年湖北随县战国初期的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编钟上, 刻有申国 (西周时期立国于今之南阳境内的一个诸侯国) 的音律名称“屖则” (律位相当于宗周十二律中的“蕤宾”) , 这说明今之中原境内早在西周时期音乐文化已发展到较高水平, 并且对其他地区当时和后来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嗣后中原出土的大量音乐文物更确证了这一点——1979年南阳考古工作者在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群中发掘出了玉笛、石排箫、编钟、编磬等古代乐器。其中二号墓出土的一套编钟达26件之多, 分上下两层悬挂, 音域将近跨越五个八度, 音质纯正, 十二律俱全;同时出土的13管石排箫, 在目前我国考古发现的同种乐器中是最早的一件。到了汉代, 据张衡《南都赋》记载, 南阳人聚会时“弹筝吹笙, 更为新生”, 可见当时南阳音乐文化之普及;从已出土的大量南阳汉画像石中还可以看到, 在当时南阳人的音乐生活中所应用的乐器种类, 已达到前所未有的丰富, 吹、弹、敲击应有尽有, 并可从奏弄乐器的生动图像中窥见奏弄者技艺之高超与娴熟。魏晋南北朝时期, 南阳境内曾是清商乐的重要乐种“西曲”的发源地和流行地 (荆、郢、樊、邓) 之一, 同时, 鼓吹 (横吹) 乐流行。唐代李白在《南都行》中写道:“清歌遏流云, 艳舞有余闲。”这是对当时南阳民间音乐高度发展状况的写照。明、清两代小曲 (史称“明清俗曲”) 在南阳也十分盛行, 并随着经济的发展呈南、北两路在南阳相交会的局面。南北小曲与南阳本土民歌相结合、融会, 为后来南阳曲艺音乐和戏曲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丰厚的基础。从考古学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汉画像石中的乐舞百戏与中原的旅游有着渊源联系, 将汉画乐舞百戏应用在中原旅游业中, 能够更好的推动中原经济大开发。

三、从文化价值看汉代乐舞文化与旅游业的发展

汉代历史悠久, 文化灿烂, 而汉代乐舞音乐文化更像银光闪耀的繁星, 那些栩栩如生、千姿百态的乐舞百戏形象, 对我国传统表演艺术体系的形成、发展、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故成为中国古代乐舞百戏艺术宝库中璀璨靓丽的奇葩, 足以与典籍史料及其他资料相互印证, 成为进行音乐学、社会学、民俗学、艺术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将汉代乐舞百戏与中原旅游业结合发展, 能为我们提供一定的文化价值。汉代乐舞百戏是中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是我们的“精神祖先”。两汉统一中华400余年, 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之一。其时国家兵威远震, 蒸蒸日上, 开疆拓土, 富足强大, 英雄辈出、激情燃烧, 他们张扬的个性, 是奔放灵动的气势, 是浪漫进取的情怀, 这也是中原精神乃至中华精神最直接的写照。这种精神气质理应融入到中原旅游中去, 成为中原旅游品牌的气质体现。此外, 汉代乐舞音乐内涵丰富, 蕴含大量旅游商业价值。汉代乐舞文化十分繁荣, 乐器种类繁多, 汉画像石有许多乐器演奏图, 不仅使我们看到了汉代乐器的形状、演奏方法, 而且还可以看到当时一般乐队的合奏情况。这对以旅游需求为目的复原提供了丰厚的资源;汉魏时期的盛行的七盘舞, 其优美的舞姿不知打动了多少文人墨客, 张衡、王粲、鲍照、陆机等都为七盘舞写下热情洋溢的赞颂文字, 乐舞大赋是汉赋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有王褒《洞箫赋》、傅毅《舞赋》和《琴赋》、张衡《舞赋》、马融《长笛赋》、侯瑾《筝赋》、蔡邕《琴赋》、阮瑀《筝赋》等音乐赋14篇;有贾谊《惜诗》、枚乘《七发》和《柳赋》、邹阳《酒赋》、张衡《西京赋》和《东京赋》、王粲《七释》、边让《章华台赋》等留存音乐内容之赋46篇, 在人类自古至今的文明史上, 显然有着不可度量的重要作用, 但七盘舞绝不只是存在在文字中, 它还以图像的形式散存在汉画像石中。汉画像石中的汉代舞蹈还有踏鼓舞、翘袖折腰舞等等;汉画像石还有大量的建筑艺术, 如阙门、单体建筑、庭院等。从文化价值角度来看, 我们应利用汉代乐舞艺术丰富的资源, 打造亮点项目, 挖掘汉代乐舞文化旅游产品的内涵, 提高旅游者的文化体验价值。目前中原地区汉代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主要集中在对现有文物资源的利用观光上, 而休闲、科学研究、民俗历史功能的开发几乎为空白, 这样使得汉代乐舞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没有得到利用, 将汉代乐舞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 必将推动汉代文化价值的提升。

四、从市场价值看汉代乐舞文化与旅游业的发展

汉代乐舞文化作为文化遗产对当今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旅游业发展是愉悦身心, 提高国民修养, 扩大视野的重要途径。如果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其发展潜力不容忽视。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在“中原经济区正在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 中原旅游热不断升温, 中原成为中国旅游业的一个热点旅游地, 继第十届亚洲艺术节在中原大地的成功举办, 2006年3月17日, 首届中国中部 (河南) 旅游交易会在河南郑州开幕, 郑州展区用汉代乐舞表演形式突出河南旅游特点, 2009年2月第二次“中原文化港澳行”是河南省旅游局举办规模宏大的“河南省旅游推介会”和“河南旅游广场促销活动”, 广泛宣传中原旅游, 吸引了很多的香港游客到河南旅游。将汉代乐舞文化与当今旅游结合成新型旅游模式, 组建旅游同盟实现共赢, 打开汉代乐舞文化与旅游市场潜力, 形成有地方风俗人情和文化内涵的旅游地, 更好地展示汉代乐舞文化特色。

1. 将汉代乐舞文化与影视艺术相结合, 打开新市场。

在中原地区的河南省博物院和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内都能欣赏到汉代乐舞百戏的歌舞表演, 为人们视觉上增添不少亮点。本人认为如果将汉代乐舞文化与影视艺术相结合, 必能打开新的市场。去年一部宫廷大戏《甄嬛传》中“惊鸿舞”是将唐代的宫廷乐舞引进影视艺术, 这样既保护传承了历史文化艺术, 又提高了人们的关注度。又如:商丘的斩蛇园景区内, 制作高科技立体投影剧, 使刘邦斩蛇起义的历史故事生动上演。在郑州和洛阳牡丹花会及河洛文化节期间, 连续出演18场的《河洛风》, 被誉为是中原文化品牌。汉代乐舞艺术作为一颗璀璨的明珠, 有着特有的气势和诗意。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内可扩大演出场所, 让人们充分体验“三人操牛尾, 投足以歌八阙”的古人生活, 观看场面威武雄壮的鼓吹乐, 还有欣赏李延年、司马相如编写的汉代新曲调, 汉代绿腰舞的妩媚。汉代乐舞音乐文化与旅游结合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经济效益。汉代乐舞音乐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市场前景广阔, 必能对游客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2. 将汉代乐舞音乐文化与民俗活动相结合开展, 扩大市场价值。

将汉代乐舞音乐文化与民俗活动相结合, 能极大的激发游客的参与意识和主观意识。从汉代乐舞音乐艺术的内涵入手, 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例如:从2000年南阳每年都要举办以张仲景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的张仲景中医药文化艺术节;以诸葛亮为主题的诸葛亮文化艺术节;以南阳独山玉为主题的玉雕展览节。在艺术节上, 加以具有汉代乐舞音乐艺术的精彩表演、琳琅满目的传统特色商品以及制作表演, 让参观者大开眼界。通过这些传统民俗节会, 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游客更了解中原汉代文化, 了解汉代乐舞音乐艺术的文化内涵。我们要利用好每年的民俗节会活动, 把汉代乐舞音乐与民俗活动相结合, 在节会过程中可增加汉代乐舞音乐艺术的历史介绍, 出版发行一些汉代乐舞艺术专辑, 购置汉代乐舞音乐文化纪念品等, 这些手段的加入必将开阔旅游业的发展市场, 打造出顶级“汉代乐舞音乐文化”之旅。

汉代乐舞音乐留给后人的是千姿百态、宏伟壮观、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我们在发展和传承这一艺术过程中, 将其与当今炙手可热的旅游业相结合, 这一结合的发展潜力是不容忽视的。借助深厚的汉代乐舞文化之风帆缔造中原旅游业之舟, 必将乘风破浪在十二五规划的市场经济的大风浪中行驶。将中原汉代乐舞音乐文化与当今旅游业结合是一个值得商榷发展的方向, 我们要用高瞻远瞩的市场营销思维, 找到两者完美的契合点, 将汉代乐舞音乐文化特色作为品牌, 加以宣传, 发展成为有地方特色的和具有民俗风貌的风情旅游地, 更好地展示汉代乐舞音乐文化特色。由此可见, 中原汉代乐舞音乐文化再度辉煌是可以期待的, 我们期待一个展示中国文化的新的旅游品牌的出现, 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我们悠久的汉代乐舞音乐文化!■

摘要:汉代是我国历史上繁荣发展的一个时期, 在此期间乐舞百戏广为流传, 成为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 为当今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当前我国一些地区与民族已经开展了音乐与旅游的实践, 本文试图通过将中原汉代乐舞艺术与旅游开发进行结合, 从观赏价值、考古价值、市场价值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中原区域,汉代乐舞艺术,旅游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中, 闪修山.南阳两汉画像石[M].文物出版社, 1990.

[2]季伟著.汉代乐舞百戏概论[M].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9.

[3]周云杰.试论民间音乐艺术在旅游产业中的开发利用[J].丽水学院学报, 2006, 3.

敦煌旅游艺术与发展 篇3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日趋多元化,冰雪艺术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类别,慢慢走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追捧的“新贵”。东北地区拥有着发展冰雪旅游的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和文化物质资源,但是,一到冬季,冰天雪地人们足不出户,“猫冬”的现象较为普遍存在,以致使冰雪旅游很难热起来,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空白点,甚至造成冰雪旅游业的难以为继。因此将“冰雪”做强做大,使“冰雪”“热起来”,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提出的将中国建设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更是为东北地区快速发展冰雪旅游节,弘扬冰雪艺术文化提供了重要条件和政策支持。

东北冰雪旅游节的发展现状

目前,冰雪旅游节已成为东北旅游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于东北的文化了解,加快了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是,同时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冰雪艺术的国际化趋势,冰雪旅游行业竞争愈来愈激烈,东北在冰雪旅游行业中的优势变得不再明显。总的来说,东北冰雪旅游节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冰雪艺术创作队伍水平良莠不齐,人才流失严重

虽然东北地区从事冰雪艺术创作的人员很多,但因为冰雪艺术需要的是文学、雕塑、绘画等多种艺术素质的积累才能完成。而创作人员多数为兼职或业余爱好,综合性高水平的创作人才比较缺乏,导致创作水平参差不齐,无法给游客提供良好的视觉体验;同时,因为冰雪艺术的市场化、国际化,许多城市也开始积极推进冰雪旅游的发展,一些东北籍的高水平冰雕艺术人才被其他城市高薪聘请,导致东北冰雪艺术领域的人才流失十分严重。

(1)冰雪旅游市场混乱

事实上,虽然东北地区有着历史悠久的冰雪文化,但在让冰雪资源经济化、市场化的经营理念上却比较落后,相关旅游企业的制度也不够完善。经常发生资金来源不定,投资不平等、旅游市场发展受阻等情况。而且在东北的冰雪艺术活动好多都是群众自发组成的,大家各自为营,各谋其利,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和管理,造成了东北冰雪旅游市场的混乱局面。

(2)冰雪旅游的艺术水平不高

虽然东北在冰雪艺术创作方面积累了多年的经验,但事实上其创作经过多年发展,在艺术品质和创造力等方面慢慢显现出其弊端。它通常沿用着旧式的观灯、欣赏冰雕、雪雕等展览方式,展出的冰雕也多是展现传统文化,如十二生肖等形象的作品,许多表达同一主题的形象重复使用,缺乏新意。与国外运用多种技巧、多种表现手法进行创作的情况形成强烈对比,如何转换思路,扬长避短,成为东北冰雪艺术创作者亟需解决的问题。

旅游节的艺术设计研究分析

我国进入改革开发以来,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后,便转而加强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大家需要的不是单一的、说教式的艺术理念,而是更加思路开阔的、多元化的表现艺术的方式。所以东北在进行冰雪旅游节的开发和发展时,应当在结合当地特有历史文化和特有资源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吸收先进的创作理念,进行更加多元化、更具艺术魅力的冰雪艺术设计。总的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创新:

1.冰雪作品创作创新

作为中国北方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冰灯、冰雕等冰雪艺术给许多人留下了美好的儿时回忆,但随着冰雪旅游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不能再拘泥于一些古老传统的意向表达和制作方法,应当借鉴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新型艺术设计,如将音乐灯光的组合方式融入到艺术创作中,或在旅游项目规划中设定一些与当地文化相结合的主题,如太阳岛的“银色梦幻”主题,松花江南部的“璀璨冰城”等,来带给游客新奇而多元化的感官体验。

2.与当地风俗人情相结合

艺术来源于生活,我们进行艺术设计时不能脱离生活凭空想象,而应该与生活紧密结合,与当地的历史、文化、风俗相结合,这样设计出的艺术作品才能历久弥新,引起人们的共鸣。如在东北地区举办冰雪旅游节时可以结合当地的特色文化元素,如朝鲜族的饮食文化,东北的二人转表演,满族的剪纸艺术等。将这些本地特有的艺术元素融入到冰雪旅游节的总体规划中,这样可以让游客在感受艺术魅力的同时,也了解到东北当地的文化习俗和历史背景。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东北地区在冰雪旅游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应当认识到东北地区想要保持在冰雪旅游市场的领先地位,安于现状,不懂变通是不行的,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提升冰雪的艺术创作水平,规范冰雪旅游市场管理,这样才能让其在依托于当地的优势文化、地理资源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光彩,推动东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进一步繁荣发展。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牡丹江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敦煌旅游艺术与发展 篇4

第一节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与发展

一、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一原始社会早期人类的迁徙活动P3

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一时期人类客观上既无开展旅行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亦无旅行外出的愿望。

1、人类迁徙活动的原因是因为某些自然因素例如气候、天灾等对生存环境的破坏或特定人为

因素例如战争的威胁而被迫进行的并且都是出于求生存的需要。

2、目的逃荒、移民或避难

活动。具有被迫性和求生性。

二、人类旅行需要产生的背景

三次社会大分工与旅行的产生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与农业分离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三次大分工商

业、商人与农业、手工业分离。易货贸易的发展使得不同产品之间的交换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人

们需要了解其他地区的生产和需求情况效用到其他地区去交换自己的产品或货品因此也产生了

旅行经商或外出交换产品的需要。

人类最初的旅行活动远远不是什么消遣或度假活动而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目的特别是出于经

商贸易、扩大对其他地区的了解和接触的需要所促发的一种经济活动。

三、奴隶制社会的旅行发展

西方奴隶制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客观上为当时的旅行发展提供了便利的物质条件。一方面是道路 的建设另一方面是驿站既有官方的也有私人旅店的发展。

奴隶制社会的旅行活动基本上都是在本国境内进行的特别是以较近距离的旅行为主。但也有国

际性的长途贩运大多是贩运粮食、酒、铅、锡和陶器等基本商品另外还有奢侈品。

就整个世界而言人类有意识的自愿外出旅行活动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得到

了迅速的发展。绝大多数旅行活动是人们出于易货经商的需要自发开展的一种经济活动是生产力

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产品交换从而推动了人们对外出旅行的需要。

四、封建社会时期旅行的发展

一中国

道路驰道、直道、五尺道、新道等四通八达的道路网

驿站置、邮、驿、亭、站、军台、赤台、水驿、递运所、类型

帝王巡游乾隆下江南、隋炀帝下江南、秦始皇东巡

士人漫游李白、杜甫、苏轼等

公务旅行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

宗教旅行鉴真东渡、玄奘取经

科学考察旅行徐霞客地学考察、李时珍药物考察

商旅始终在各种旅行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欧洲

类型

1、朝觐旅行、宗教旅行

2、保健疗养温泉旅行

1562年英国医生威廉·特纳发表一份研究报告谈到英格兰、德国和意大利的天然温泉对各种体 痛病症有疗效此举在当时的英国乃至欧洲引起温泉旅游热潮温泉洗浴成为流行时尚。

3、修学求学旅行

三封建社会旅行发展的特点

1、旅行活动的发展与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直接相关在政治安定、生产力发展、经济繁荣的统一时期旅行活动便会发展反之则会停滞甚至倒退。

2、各种非经济目的的旅行活动虽然有新的发展和扩大但是经商旅行仍占主导地位

3、封建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农村人口占统治地位。农业劳动忙闲有致的季节性特点及其对人

们生活方式的影响人们在主观上缺乏对外出旅行或度假的要求

4、就非经济目的的旅行活动特别是就消遣性质的旅行活动而言消遣旅行活动的参加者多为

王公贵族等统治阶级阶层。其人数不多在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因此其消遣获得不具有普遍的

社会意义。广大劳动群众客观上没有能力参加旅行活动。

第二节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

关于旅行与旅游

1目的不同旅游是出于消遣性目的而暂时离家外出活动旅行可以出于任何目的

2旅游是往返双程旅行可以是单程的。

一、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的影响 进入19世纪的欧美地区特别是从19世纪中叶起无论是国内旅游活动还是国际旅游活动都有了

突破性进展。这些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当时的产业革命的影响分不开的。

产业革命是指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手工业的过程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这

场产业革命与18世纪60年代首先发生与当时资本主义最发达的英国并于19世纪30年代在英国具基

本完成。这场产业革命既是生产技术的巨大革命也是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它促进了生产力的迅

速发展提高了生产社会化程度使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在机器大工业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并最终战

胜封建制度而居于统治地位。

产业革命的出现和完成给当时的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其中对当时旅游活动的发展所产

生的推动性影响主要包括

1、产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从而使很多人的工作和生活地点发生了变化即从乡村转移

到了工业城市。这一变化导致了人们需要适时舒解紧张的城市社会所带来的身心压力促使人们产

生了回归大自然的要求这种工作和生活地点的变化对产业革命之后旅游活动的发展是英国重要的

刺激因素。

2、随着很多人工作和生活地点的变化产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性质。原来的忙闲有致的多

样性农业劳动被枯燥、重复的单一性大机器工业劳动取代。这一变化促使人们强烈要求假日以便

获得喘息和调整的机会

3、产业革命改变了阶级关系。产业革命造就了工业资产阶级并使之成为统治阶级这意味着

社会生产财富不再只流向封建贵族和大土地所有者而且越来越多地流向了资产阶级。这就使得在

经济上有条件外出旅游消遣的人数有了明显的增加。在产业革命造就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同时还造

就了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工人阶级。工人阶级为争取自己的权益而进行的不懈抗争使得资本家在增

加工人工资以及给予工人休假机会等方面做出让步。这样就使更多的人有条件外出旅游

4、产业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特别是蒸汽机技术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改变了人们外出旅行的

技术条件使大规模人员流动成为可能。

二、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铁路时代

自1769年詹姆斯·瓦特发明蒸汽机之后这一技术很快变被应用于制造新的交通运输工具轮船和

火车因此而出现。但是对当时旅游活动发展影响最大的还是铁路运输的出现。1825年英国享有“铁

路之父”之称的史蒂文森建造的斯托克顿至达林顿的铁路正式投入运营并不断向更远的地区延伸。

新兴的铁路旅行具有很多优点其中主要的优点

1、旅行费用低廉同时人们不必再缴纳路税。这就使得更多的人有能力支付旅行费用从而扩

大了外出旅行和旅游的人数。

2、速度较快旅行速度的提高缩短了旅途所需要的时间从而为人们抽出时间短时外出某地提

供了可能。

3、运载能力大这在技术上使得大规模外出旅游活动成为可能。

4、运营地域和运营网络的不断扩大加之火车运行速度的因素使人们外出旅行半径得以扩大。

三、托马斯·库克的活动与旅游业的诞生

一托马斯.库克的活动 1、1841年组织570人的团体从莱斯特前往洛赫伯勒参加禁酒大会往返全程24英里。这次活动的

组织被当时的人们称为“伟大的创举”并普遍被后来的人们看作是近代旅游业的开端。

人们之所以普遍看重托马斯·库克组织的这次活动并认为起标志着近代旅游业的开端是因为这

次团体旅游活动具有以下与众不同的特点

1这次活动具有广泛的公众性。起参加者来自各行各业甚至包括很多家庭妇女和儿童。

2托马斯·库克本人不仅发起、筹备、组织这一活动而且从始至终随团陪同照顾。这一点可

以说是新的旅行社全程陪同的最早体现。

3这次活动参加者的规模之大不仅在当时是空前的而且此后也不多见。

4这次活动为以后托马斯·库克旅行社的正式创立打下了基础并提供了经验。

但是由于这次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参加禁酒大会因而实际上并非是单纯的消遣性旅游此外

托马斯·库克组织这次活动也不是出于商业性目的而是他自己所说的“业余活动”。因此我们只能

说这次活动的成功组织只是为其后正式创办旅行社打下了基础。2、1845年开始商业性旅游业务。1845年夏天托马斯·库克出于商业性目的组织了一次真正意义

上的团体消遣旅游。这次活动从莱斯特出发经过若干地区停留和访问最后到达利物浦。整个过程

历时1周人数为350人。托马斯·库克组织这次旅游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1这次组织旅游活动不再是业余活动而完全是出于商业性目的。

2此前托马斯·库克组织的团体旅游活动都是当日往返的一日游而这一次则是沿途在多处停

留访问并需在外过夜数日的长途线路旅游。

3在策划和组织这次团体旅游活动过程中托马斯·库克沿途作了大量的实地考察以确定沿

途所要停留的地点以及所要开展的参观游览活动特别是注意了解当地有无足够的廉价旅馆。这对

于当时并不富裕的旅游者特别是对于如此大规模的旅游团体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4编写并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旅游指南《利物浦之行手册》。其内容为全程活动过程中的有关

时间安排、停留地点、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有关要求和注意事项等。

5托马斯·库克不仅本人担任该旅行团的陪同和导游而且沿途在某些地方停留和游览时还

聘雇了当地人为旅行团解说和导游可谓是最早使用地方导游的案例。3、1855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从英国莱斯特到法国巴黎参加世界博览会的团体旅游活动。这次活

动在巴黎停留游览4天全程采用一次性包价。人们一般认为这是世界上组织团体包价出国旅游的开

端。4、1865年托马斯·库克父子旅游公司成立发行代金券这种代金券被认为是当今旅行支票的

最早雏形实际上可以说是最早的旅行支票。5、1872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世界上第一例环球旅游团使他的旅行社名声大振。

托马斯·库克旅游活动的成功说明了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已经成熟。托马斯·库克组织旅游活动的

开展标志了近代旅游业的诞生。

二其他旅游组织与企业的出现

英国1857年登山俱乐部1885年帐篷俱乐部

德国1890年观光俱乐部

美国1850年运通公司开始旅行代理业务1891年发行旅行支票。

到20世纪初英国托马斯.库克公司、美国运通公司、比利时铁路卧车公司成为当时世界旅行社业

中的三大公司。随着旅行社行业的发展和旅游需求的增大很多其他类型的旅游企业和旅游设施的

建设也相应有了新的发展。

第三节二战后现代旅游迅速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一、关于现代旅游的概念

现代旅游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普及于世纪各地的社会

化旅游活动。二、二战后旅游活动迅速发展的原因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人们的旅游活动不仅迅速地重新恢复而且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

发展。战后旅游活动之所以出现如此快速的发展其主要原因还是同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关。

战后就整个世界总的政治环境而言缓和与发展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注意相对安定的和平环境 为战后世界经济的增长和旅游活动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保证。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

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世界经济和社会状况也不断出现新的发展。这些方面的发展变化都对战后旅游

活动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具体地讲二战以后现代旅游活动迅速发展的原因有两大方面

一旅游需求方面的因素

1、战后世界人口迅速增加。世界人口基数的扩大为战后大众旅游人数的增加提供了基础。

2、战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国家财富的增长个人收入的增加和支付能力的提高对旅游活动的

迅速发展和普及起到了重要的刺激作用。

3、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缩短了旅行的时间距离。交通工具在性能上的进步和在数量、种类上的

发展不但使得人们的旅行时间缩短也使得人们旅行费用减少。

4、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劳动者的带薪假期得以增加。60年代后发达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实

施了带薪假期旅游活动作为休闲的重要形式因此有了时间上的保证。这就使得参加旅游活动的

人数增加外出旅游的时间也得到延长。

5、战后各国城市化进程普遍加快。战后的城市进程加快使得人们产生了“城市病”他们需要

定期回归大自然的怀抱使自己疲惫的身体和紧张的神经得到放松。这也是战后度假旅游迅速发展 的重要社会心理原因之一。

6、战后世界各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进步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们对自己本乡土以 外乃至本国以外的地区和国家的事物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这种好奇心驱使他们希望有机会或者创

造机会去观察和体验异国异乡。

二旅游供给方面的因素

1、政府政策与措施很多国家的政府在发展旅游业和便利旅游者来访方面采取支持的态度和鼓

励的措施

2、景点的开发和旅游设施的建设很多目的地在旅游景点开发和接待设施假设方面做出了努力

和投入

3、便利而廉价的团体包价旅游的推出与推广。

二战后现代旅游活动迅速兴起和发展的原因和发展状况证明旅游活动不仅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

到一定水平的产物而且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第四节我国旅游业的历史发展

一、解放前旅游业的发展

旅行社方面

1923年8月陈光甫设立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

1927年该旅行社编印出版第一本《旅行杂志》

1927年6月更名为中国旅行社。该社宗旨:“导客以应办之事助人以必需之便。如舟车舱之代订

旅舍卧铺之预订团体旅行之计划调查游览之入手以致轮船进出日期火车往来时间在在为 旅客所急需者。”

旅游资源开发方面

庐山、北戴河、莫干山、鸡公山等地度假区的开辟。

旅游促销方面国货博览会、西湖博览会等。

二、新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一建国到改革开放之前

1949年华侨服务社作为第一家国营旅行社在福建厦门成立主要任务是接待海外侨胞归国探亲

和观光旅游。后更名为华侨旅行社

1954年4月15日在周恩来总理的提议下中国国际旅行社成立主要任务是搞好政治接待而不

在于营利。

1964年中国旅行和游览事业管理局成立。

1973年中国华侨旅行社总社恢复成立1974年更名为中国旅行社总社。

二改革开放以来

这一时期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1978年至80年代中期以接待入境旅游为主的阶段。

这一时期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没有遵循“先国内后国际“的常规发展模式而是优先发展了入境旅

游。对于国内旅游国家实行“不提倡、不鼓励、不反对”的政策。2、80年代中期至1997年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并行发展。这一时期国家的政策是“因地制宜

正确引导稳步发展”90年代以后进一步转变为“积极发展”。这一时期三类旅行社同时发展。

1991年我国明确将旅游业列为第三产业中的重点。3、1997年至今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发展。1997年中国处境旅游市场形成。中

国旅行社业经营的生产格局全面改善。

授课题目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点

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掌握旅游活动的概念学会分析并掌握旅游活动的性质

熟悉旅游活动的特点及意义了解旅游活动类型的划分以及衡量旅游发展状况的常用指标。

教学重点1.旅游的概念2.旅游活动的类型和特点。教学难点旅游的定义。

教学内容

第二章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点

第一节旅游的概念

一、旅游定义的类型

1、概念性定义或理论性定义(Conceptual Definitions)

2、技术性定义或实践性定义(Technical Definitions)

本章侧重讨论关于旅游的概念性定义。

二、旅游的定义

1、“艾斯特”AIEST定义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会牵涉任何赚钱的活动。——瑞士汉泽克尔、克普拉夫于1942

年提出后来被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采用为该组织对旅游的标准定义简称“艾斯特”定义。

2、“旅游是人们离开其通常居住和工作的地方短期暂时前往某地旅行和在该地逗留期间的各

种活动。”

3、美国旅游是人们出于日常上班工作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居家所在的地区到某个或

某些其他地方去旅行的行动和活动。

4、英国旅游是人的活动即市场的活动而非一项产业的活动总之是流动人口对接待地

区及其居民的影响。

5、WTO马尼拉会议以后旅游取代人员往来是指人们出于非移民及和平的目的或者出于能

够导致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及精神等方面的个人发展及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与合作等目的而进

行的旅行活动。

6、旅游是人们离开通常居住和工作的地方暂时前往目的地的旅行和在该地停留期间所从事的 活动以及旅游目的地为满足旅游者的需要而创立的各种设施。

7、旅游可以定义为在吸引和接待旅游者的其他来访游客过程中由于旅游者、旅游企业、东道

地政府和东道地社会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艾斯特”定义的特点在这个定义中旅行和逗留“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的表述不仅

包括了旅游者的活动而且涉及了这些活动在客观上所导致的众多现象和关系从而反映了旅游的

内涵的综合性。该定义中关于“非定居者”的表述体现了旅游活动的异地性强调“这些人不会导

致定居”则在原则上指出了旅游活动的暂时性并且规定了旅游活动的非定居性或非移民性。该定

义中的“不牵涉任何赚钱的活动”的表述实际上反映的是旅游活动的非就业性。

综上所述旅游的定义可以概括如下

旅游是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任职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前往异国他乡的旅行和逗留

活动以及由此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第二节旅游活动的类型

一、划分标准

常见的划分标准

1、按地理范围划分如国内旅游、国际旅游、洲际旅游、环球旅游、区域旅游等

2、按旅行距离划分如远程旅游、近程旅游

3、按外出旅游的目的归属划分如消遣旅游、事务旅游、个人和家庭事务旅游

4、按组织形式划分如团体旅游、散客旅游

5、按计价方式划分如包价旅游、非包价旅游

6、按费用来源划分如自费旅游、公费旅游

7、按旅行方式划分如航空旅游、铁路旅游、汽车旅游、轮船旅游、徒步旅游

8、按活动内容划分如观光旅游、民俗旅游、考古旅游、探险旅游、文化旅游、兴趣旅游或专

项旅游。

二、国际旅游

1、国际旅游的概念

国际旅游是指跨国开展的旅游活动即一个国家的居民跨越国界到另一个或几个国家去访问的

旅游活动。

国际旅游区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前往本国旅游称为国际入境旅游或简称

为入境旅游inbond tourism本国居民离开本国到境外其他国家或地区去旅游称为出境旅游或

出国旅游outbound tourism 。

国际旅游包括国际来访的入境旅游和本国居民的出境旅游。

但是迄今为止我国港澳台同胞来大陆地区的旅游访问活动一直被视为入境旅游。

2、国际旅游的分类

三、国内旅游

1、国内旅游的概念

国内旅游是指人们在其居住国境内开展的旅游活动通常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离开自己的长住

地到本国境内其他地方去进行的旅游活动。

2、旅游活动发展的普遍规律

旅游活动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人们控制旅游活动的地域范围通常是由远及近地渐进发展因此国

内旅游活动的发展总是先于国际旅游很多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国内旅游活动的旅行距离相对较短

因而旅途所需时间较短旅游费用较低基本上不存在文化障碍也不需要办理复杂的手续。

1发达国家的现代旅游发展路径先发展国内旅游再发展国际旅游。

发达国家的发展旅游业是走一条国际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的常规型的发展路径即发

达国家在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满足以后国内旅游开始兴盛繁荣继而国际旅游业也发展起来。我们

所说的发达国家主要是指市场经济工业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在6000美元以上。原来的联邦德

国旅游业的发展就是走的这样的一种道路他们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空白点开始发展的。20

世纪50年代随着联邦德国国内经济的恢复国内的旅游业开始兴盛起来这就进入了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的经济恢复工作需要大量的外汇在国内旅游发展的基础之上举办了吸引国外旅游者入

境旅游的系列活动以赚取外汇于是进入了第二个阶段。最后到了60年代以发达国家的高额人

均国民生产总值和国际收支顺差为依托出现了“日耳曼民族大移动”的出境旅游出国游客曾占

世界第一位进入了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发展的第三阶段。

2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路径先发展国际旅游再发展国内旅游。

当今许多发展中国家发展旅游业走的是非常规型的发展道路。具体说就是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率先发展国际旅游业中的入境旅游并且这种入境旅游随着

经济发展引致的外汇瓶颈加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同时伴随国内人民收入水平的

提高国内旅游业开始兴盛起来当迈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000美元的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行

列时国际旅游业中的支出旅游即出境旅游也崛起繁荣。我们所说的发展中国家主要指人均国民

生产总值在410美元一下的低收入国家也包括后起的发达国家他们那发展旅游业的初期目标主

要是为了赚取外汇、发展经济。

四、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的差别

国内旅游活动与国际旅游活动之间最根本的差别在于是否跨越国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两者

还有以下一些具体差别

1、从消费程度方面来看国内旅游的消费层次一般较低国际旅游的消费层次相对较高。

2、从逗留时间方面看国内旅游者在旅游地区逗留时间一般较短国际旅游者逗留时间相对较

长。

3、从便利程度上看国内旅游的开展一般很少存在语言障碍而国际旅游不仅存在语言障碍

还需要办理各种旅行手续。

4、从经济作用方面看国内旅游消费只是促使国内财富在地区间重新分配并不直接带来国家 财富总量的增加而国际旅游会直接造成国家之间的财富转移。

第三节旅游活动的性质

一、旅游活动是多种现象的综合体现

由于旅游者在其旅游活动的开展中要同这一环境中的许多方面接触和打交道这一环境中的几

乎一切现象都会程度不同地表现于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中因而旅游活动的开展也便成了社会环境中

多种现象的综合体现。

1、社会现象现代旅游活动中的消遣旅游活动是人们的一种休闲活动休闲是生产力发展到一

定阶段而产生的社会现象。旅游活动最基本的特征就表现为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员交往。

2、文化现象旅游者外出旅游会不可避免接触到东道社会的文化同时也会影响东道社会的文

化和居民。

3、经济活动旅游者在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与旅游企业产生的需求与供给关系使

旅游活动染上了经济活动的色彩。

4、政治色彩旅游活动可以增进国际间相互了解缓和紧张局势有助于推进世界和平。

二、旅游活动的性质

1、旅游活动是一种以不同地域间的人员流动为特征涉及经济和政治等许多方面的社会文化活

动。

2、旅游活动属于闲暇活动都是使人们从日常生活中解脱出来的一种手段都属于一种暂时或

短期性的特殊生活方式。

3、旅游在根本上是一种主要以获得心理快感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自娱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

一定阶段时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

第四节旅游活动的特点

一、普及性

现代旅游活动的普及性表现为

1、大众旅游Mass Tourism

大众旅游一词有双重含义1它是指大众化旅游或旅游活动的大众化即旅游活动的参加者 的范围已扩展到普通的劳动大众2是指大众型旅游即现代旅游活动的大规模开展所形成的以

有组织的团体包价旅游方式为代表的大众型旅游模式或旅游活动开展形式。

随着20世纪60年代大众型旅游逐渐走向普及并形成为广大民众中占支配地位的旅游活动开

展形式。

2、奖励旅游

很多国家的公司企业和组织机构以旅游活动作为激励员工的手段。

奖励旅游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初是某些公司企业为了表彰和奖励那些各种成绩突

出的销售人员组织他们携带配偶外出旅游。后来一些管理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奖励旅游的激励作

用远比金钱和物质奖品的激励作用持久。因此奖励旅游作为一种激励手段此后被各种组织所效仿。

目前奖励旅游已经成为一块含金量很高的高级旅游市场而且其规模还在不断扩大。

3、社会旅游Social Tourism 社会旅游也称为社会补贴旅游是由国家采取通过由国家、地方政府、工作单位、工会或户

主所属的其他组织团体提供资助或补助的办法帮助低收入的贫困家庭帮助他们实现外出旅游。

在法国、比利时、澳大利亚等国都有这一类型的旅游活动。这类社会补贴性旅游通常都是有组

织地进行并且一般都是选择本国境内的旅游度假地有时也有可能根据实际旅行距离和费用情况

选择前往邻国旅游或度假。这些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旅游度假作为人们携带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 在不少发达国家中已经被提到社会发展的日程上来。

二、持续性

就整个世界范围来说旅游活动的增长趋势具有持续性。

年份国际旅游人次单位百万消费额亿美元

1950 25.0 21.00

1960 69.0 68、67

1970 160.0 179.00

1980 285.0 1023.72

1985 333.0

1990 458.0 2550.00

2000 689.0 4758.00

2002 709.0

2004 766.0

2005 808.0

三、地理集中性

现代旅游者的活动范围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但是他们的旅游活动并非平均分散于世界各地而

是往往集中到某些地区或国家甚至相对集中于某些区域乃至某些景点开展活动。例如在全世界 的国际旅游活动总人次中在欧洲地区旅游的人次最多其次是美洲再次是东亚及太平洋地区。

旅游活动的地理集中性不仅反映在全世界国际旅游活动的地区发布根据上具体到某个国家

旅游活动在该国各省及各城市之间的分布情况也呈现出这一特点。比如需求较大的线路和游客数

量比较集中的地区便形成了所谓的旅游热线和旅游热点。在热点和冷点城市或地区之间的接待量的

差别反映出了旅游活动的地理集中性。

四、季节性

1、旅游活动的季节性

现代旅游活动的开展不仅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地理集中性而且在时间分布上也呈现出分布不均

衡的特点这就是旅游活动的季节性。

气候条件的限制使得不同的景区在不同时间有不同的季相节假日的影响旅游者自身工作、学习、休息的时间可能呈现某种规律性带薪假期——这两者的结合自然就形成了旅游者出游的

时间有一定程度上的集中性分布。对于旅游地来说旅游客流的发生时间自然就会大不相同例如

到阿尔卑斯山滑雪的旅游流发生时间在入冬以后到我国北方海滨度假胜地北戴河旅游的游客

却不能在这个时间出行。

2、旅游活动季节性的成因

对于一个旅游目的地来说利用季节性的形成既有该地自身方面的原因也有客源地方面的原

因。

1就旅游目的地自身方面的原因而言该地的气候条件对来访旅游季节性的形成具有重大影

响。特别是在该地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会为季节性气候所左右的情况下这种影响就更

加突出。

2就客源地方面的原因而言一是人们的出游目的二是人们带薪假期的放假时间。以商务

为代表的工作性外出不会手季节的影响这类旅行对当地居民出游季节性的形成没有影响。一探亲

访友为代表的家庭及个人事务型旅游外出中虽然会受到传统节假日的影响但是总起来看这类目的 的外出对当地居民出游季节性的形成影响也不大。真正对当地出游季节性的形成以及对季节性的程 度具有重大影响的乃是消遣性目的的外出旅游。在带薪假期的时间发布方面如果某客源地中

人们带薪假期的放假时间比较集中则该地居民外出旅游的季节性通常很强反之如果人们带薪

假期的时间比较分散该地居民外出旅游季节性则会削弱。

3人们的传统习惯对旅游活动的季节性也有一定的影响。在有些国家中尽管带薪假期时

间分布日趋灵活但是相当多的家庭仍然选择在传统的度假时节外出旅游。

3、综观战后以来国际上的有关研究和经验的归纳值得引起注意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在其出国旅游者的社会经济构成中来自社会上层的旅游者数量如果占绝对统治比例则

该国国民出国旅游的季节性很小或者根本不会有季节性表现。如目前南美洲一些国家以及西班牙的

出国旅游情况便是如此。

2在其出国旅游者中如果外出公务、商务或者出席会议为目的的差旅型旅游者占绝大比例

则该国国民出国旅游的季节性很小甚至不会出现季节性表现。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出国旅游情况当属

此类。

3如果一个国家的出国旅游市场规模很大并且消遣型旅游者在其中占绝大比例那么该国

居民出国旅游的季节性很可能会表现得非常强烈。例如在每年出国旅游人数和消费额均居世界前列 的英国由于其出国旅游市场的主体是消遣型旅游者所以英国规模的出国旅游表现出很强的季节

性。

4当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到相当高的阶段居民家庭收入水平分高时则该国居民外出

旅游的季节性便会减弱。目前美国正在进入这一阶段所以美国的出国旅游人数在全年中的分布比

其他国家的情况要好得多。

第五节衡量旅游活动发展状况的指标

一、旅游人数

对于一个既是旅游目的地又是旅游客源地的国家和地区来说旅游人数应分为外来游客的来访

人数和本国或本地居民的外出旅游人数两个指标。但实际上在通常的旅游研究中人们所关注的

往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作为旅游目的地在给定时期内所接待的来访旅游人数。并且人们通常都

是以人次为单位去统计来访旅游者的数量也就是说所谓来访旅游人数实际是来访旅游人次。

对于来访旅游人数的统计方面世界各国的做法不尽相同。

在对本国居民的出境旅游人数统计方面国际上通常的做法上由本国在这些出境旅游者回国入

境时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统计。

对于国内旅游人数世界各国的通常做法都是通过定期的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进行统计测算。

二、旅游收入和旅游支出

一旅游收入

旅游收入通常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因接待来访的国内外

游客向其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而获取的直接收入。

1、国内旅游收入

国内旅游收入是指全国或国内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因接待国内游客向其提供各种商品和服

务而获取的直接收入。

2、国际旅游收入

国际旅游收入通常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因接待海外来访的入境游客向其提供各

种商品和服务而获取的直接收入。在一个国家的国际旅游收入统计数字中一般不包括国际间交通

客运收入。

二旅游支出

一个国家的旅游支出通常是指该国的国家旅游支出。

所谓国际旅游支出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以年计算一个国家的居民出境旅游期间在境外购

买商品和服务的消费开支总额。国际旅游研究中一个国家的国际旅游支出中一般不包括国际间往 返交通的消费开支。

三关于国际旅游收入和国际旅游支出的统计

关于国际旅游收入和国际旅游支出的统计各国的做法不尽相同。

1、银行报告法由国家中央银行通过对经理授权受理外币兑换业务的各银行和其他代理机构的

交易登记进行汇总然后计算出某一时期内本国的国际旅游收入或国际旅游支出。这种方法应用甚

广但是存在很大的缺陷最大的不足之处在于难以准确地分辨清楚这些外汇收入来自各个客源国 的数量。

2、估测法实际上就是抽样调查统计法。用这种方法统计出来的数字最为可靠。

3、综合法在银行报告法的统计结果基础上利用其他一些来源的数据对货币兑换统计数字

进行修订以改进其可靠程度。

三、人均停留天数

人均停留天数指来访旅游者在目的地的平均停留天数也可用人均过夜次数表示。这一指标的

设计主要是为了配合来访旅游人次这一指标以更全面而准确地说明来访旅游活动的需求规模。将

旅游者的人均停留天数与来访旅游人次相配合计算来访旅游活动的人天数可以更全面而准确地

反映来访旅游活动的实际需求规模或目的地接待来访旅游者的实际情况并且有别于同往年的情况

以及其他旅游接待国或地区的同期情况进行有意义的比较。

授课题目第三章旅游者

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我国旅游统计中对游客范围的划定与解释熟悉国

内外旅游统计口径的异同掌握影响个人旅游需求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及其意义了解旅游者类

型的划分目的和方法并熟悉不同类型旅游者的需求特点。

教学重点

1、旅游者的基本概念

2、影响旅游需求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教学难点关于“旅游者”的各种技术性定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旅游者的基本概念

一般来讲旅游者是指暂时离开常住地到异国他乡旅行的人。研究旅游者首先接触到的就是旅

游者的概念和界定问题即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旅游者对旅游者的定义问题不同的学科背景

不同的研究视角不同的研究目的不同的研究主体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目前对于国际旅游者 的界定国际上已经基本形成了统一的认识。

一、国际联盟的解释

1937年国际联盟对外国旅游者的解释是外国旅游者是“离开自己的居住国到另一个国家访

问至少24小时的人。”

应列入来访旅游者统计的人员包括

1、为了消遣、家庭事务及身体健康方面的目的而出国旅行的人

2、为出席会议或作为公务代表而出国旅行的人

3、为工商业务原因而出国旅行的人

4、在海上巡游度假过程中登岸访问的人员即使其上岸时间不足24小时亦视为来访旅游者

不能列入来访旅游者统计的人员包括

1、抵达某国就业任职或者在该国从事营业活动者均不能列为旅游者

2、到国外定居者

3、到国外学习膳宿在校的学生

4、边境地区居民中日常越境工作的人

5、临时过境而不停留的旅行者即使在境内时间超过24小时也不算旅游者

这一解释是为了规范各国的旅游统计口径但它针对的只是外国旅游者无国内旅游者。

二、罗马会议定义

二战以后在国际官方旅游组织联盟的积极推动下联合国于1963年在罗马召开了一次国际旅游

会议。经过讨论会议对国际来访的入境旅游者的统计范围作了新的规范这就是罗马会议定义。

1968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正式确认和通过了这个定义1970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旅游委员会也 采纳了这一定义。人们通常把这一定义内容称为世界旅游组织的解释。

一旅游者的定义

罗马会议指出凡纳入旅游统计中的来访人员统称为游客。游客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到访目的地

停留过夜的游客——旅游者另一类是不在目的地停留过夜而是当日返回或离去的游客——短程

旅游者或一日游游客。

罗马会议的具体解释是

游客是指除为获得有报酬的职业以外基于任何原因到一个不是自己通常居住的国家访问的人。

1、过夜旅游者即到一个国家作短期访问至少逗留24小时的游客。其访问目的消遣工

商业务、家庭事务、公务出使、出席会议。

2、短程旅游者即到一个国家作短暂访问停留时间不超过24小时的游客包括海上巡游过程

中的到访者。

二罗马会议定义的特点

1、将所有纳入旅游者统计的来访人员统一称谓为“游客”。

2、以在访问地的停留时间即是否在访问地停留过夜为标准将来访游客进一步划分为停留过夜 的旅游者和不停留过夜的一日游游客。

3、根据来访者的定居国或通常居住国而不是根据其所属国籍来界定其是否属于应纳入旅游

者统计中的游客。

4、根据所规定的访问目的来界定来访者是否属于应纳入旅游者统计中游客。

1967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召集的专家统计小组采纳了1963年罗马会议的定义并建议各国都

采用这一定义。世界旅游组织WTO成立后也将罗马会议定义作为本组织对应纳入旅游统计人 员的解释。因此在学术界又将其称为世界旅游组织的解释。

总之罗马会议使得“旅游”Tourism与“旅行”Travel两个涵义原本不同的术语朝着概念同

化的方向迈进了一步。

三、我国的统计口径

凡纳入我国旅游统计的来华旅游入境人员统称为来华海外游客。海外游客是指来我国大陆观

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其中外国人是指属外国国籍的人包括加入外国国籍的中国血统华人华侨是

指有中国护照但侨居外国的中国同胞港澳台同胞指居住在我国香港、澳门和台湾的中国同胞

在技术上我们可以认为海外游客是指因上述原因或目的离开其长住国或地区到我国大陆

访问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12个月并且在我国大陆活动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取报

酬的人。其中长住国或地区是指一个人在近一年的大部分时间所居住的国家或地区或者

虽然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只居住了较短时间但在12个月内仍将返回的这一国家或地区。

按照在我国大陆访问期间停留时间的差别海外游客可以划分为以下两类

1、海外旅游者——过夜游客

2、海外一日游游客。

我国旅游统计中规定海外游客不包括下列人员

1、应邀来华访问的政府部长以上官员及其随行人员

2、外国驻华使、领馆官员外交人员以及随行的家庭服务人员和受赡养者

3、在我国驻期已达一年以上的外国专家、留学生、记者、商务机构人员等

4、乘坐国际航班过境不需要通过护照检查进入我国口岸的中转旅客

5、边境地区往来的居民

6、回大陆定居的华侨、港澳台同胞

7、已在我国大陆定居的外国人和原已出境又返回我国大陆定居的外国侨民

8、归国的我国出国人员。

对比前述国际组织对应纳入旅游统计人员的界定和我国对来华海外游客的现行解释可以看出

除了在各自的表述以及对某些术语的解释有所不同之外如我国界定的海外旅游者实际将在亲友家

过夜的来华旅游者排除于统计范围之外这些定义及解释的内容都大致相同。世界各国的情况也大

都如此。可以说世界上目前对国际旅游者的界定原则上已经有了统一的认识。

四、国内旅游者的界定

1、北美各国的界定

加拿大政府旅游者是指到离开所居住社区边界至少50英里以外的地方去旅行的人。

美国美国使用较广的旅游者定义是1973年美国国家旅游资源评审委员会the National Tourism

Resource Review Commission提出的定义旅游者为了出差、消遣、个人事务、或者出于工作上下

班之外的其他任何原因而离家外出旅行至少50英里的人而不论是在外过夜还是当日往返。美国旅

游数据资料中心和美国调查统计局US Travel Data Center and the US Bureau of the Census用的标

准也是50公里并规定下列人员不能列为旅游者

1火车、飞机、货运卡车、长途汽车和船舶的驾驶及乘务人员的工作旅行

2因上下班而往返于某地的旅行

3学生上学或放学的日常旅行。

北美各国对国内旅游者的定义的突出特点是以人们外出旅游的距离为标准界定是否属于国内旅

行者而不论其是否在外过夜。

2、欧洲各国

法国旅游行政部门对国内旅游者所作的界定是出于消遣、保健、会议、商务、修学等目的离

开其主要居所外出旅行超过24小时但不足4个月的人。

英国的英格兰旅游局在月度英国旅游调查中对国内旅游者的界定是基于上下班以外的任何原

因离开居住地外出旅行过夜至少一次的人。对外出旅行的距离未做规定。

3、世界旅游组织

世界旅游组织关于国内旅游者的定义是世界旅游组织在1984年参照国际旅游者的定义做出的

采用的界定标准与国际旅游者的界定标准基本一致。在这一定义中与国际旅客的划分类似国内 游客也被区分为国内旅游者Domestic tourists和国内短程游览者(Domestic excursionists)。国内旅

游者指在其居住国国内旅行超过24小时但不足一年的人其目的可以为消遣、度假、体育、商务、公务、会议、疗养、学习和宗教等。此后又补充规定国内旅游者不包括那些外出就业的人。国内

短程游览者指基于任何以上目的访问地逗留不足24小时的人。

虽然如此各国在进行统计时采用的界定标准仍然各行其是未有多大改观。不过在概念性

定义上对旅游者的认识并未有大的差异。可以说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旅游者都是出于就业和

移民以外的任何原因暂时离开常住地到异乡访问的人。

五、我国国内旅游统计中的界定

国内游客是指任何因休闲、娱乐、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

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而离开常住地到我国境内其他地方访问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6个月

并且访问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取报酬的人。在这一定义中所谓长住地指的是在近

一年的大部分时间内所居住的城镇乡村或者虽然在这一城镇乡村只居住了较短时间但在

12个月内仍将返回的这一城镇乡村。

国内游客分以下两类

1国内旅游者指我国大陆居民离开长住地在我国境内其他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停留至

少一夜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国内游客。

2国内一日游游客指我国大陆居民离开长住地10公里以外出游时间超过6小时但又不足

24小时并未在我国境内其他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过夜的国内游客。

下列人员不属于国内游客

1到各地巡视工作的部级以上领导

2驻外地办事机构的临时工作人员

3调遣的武装人员

4到外地学习的学生

5到基层锻炼的干部

6到其他地区定居的人员

7无固定居住地的无业游民。

我国对国内游客的定义和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基本一致但是我国对国际旅游统计方面所做的统

计并未将在亲友家过夜的国内旅游者包括进去。所以我国关于国内游客人次的统计数字可能低于

实际规模。

第二节界定个人旅游需求的客观因素

在世界各国的旅游研究中人们在讨论影响旅游需求产生与实现的个人因素时都是针对非差旅

性旅游而言即都是针对消遣性旅游和因私的家庭及个人事务性旅游而言。

个人旅游需求的产生与实现至少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从客观上讲一是需要具备足

够的支付能力二是需要拥有足够的闲暇时间。从主观上讲则是必须要有外出旅游的动机。以可

随意支配收入为根本的收入水平和以带薪假期为代表的闲暇时间是影响一个人能否成为旅游者的最

重要的客观因素也是实现旅游活动的两个最主要的个人条件。

一、足够的可随意支配收入

1、相关概念的界定

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 Income指个人或家庭的收入中扣除全部应纳所得税之后的剩余部分。

可随意支配收入Discretionary Income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扣除全部纳税后和社会消费如老年

退休金和失业补贴的预支等以及日常生活必须消费部分衣、食、住、行等之后所余下的收入

部分。

2、个人收入与旅游需求的关系

国际经验参数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年收入达到400美元时就会产生国内旅游的出游需求当人均年收入达

到800美元时出国旅游需求随之产生。

收入水平不仅在于一个家庭的可支配收入达到何种水平便可以满足外出旅游所需具备的经济条

件而且还在于超过这一临界水平之后每增加一定比例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旅游度假的消费额便

会以更大的比例增加。此外收入水平不仅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旅游消费水平而且还会影响到人们 的旅游消费构成。

二、足够的闲暇时间

闲暇时间亦称自由时间或可自由支配时间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及其他必需时间之外可用

以自由支配从事消遣娱乐或自己乐于从事的任何其他事情的时间。

闲暇时间的分布每日闲暇周末闲暇公共假日带薪假期。

三、其他客观因素

收入、家庭户主学历、家庭户主职业、户主年龄、家庭结构、带薪假期、生命周期、种族、性别、产品价格、空间距离等等。

第三节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主观因素

从哲学的观点来看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任何事物的变化内因都是起决定性的作用的。所

以如果一个人主观上没有旅游的动机和愿望即使具备上述客观条件也不可能成为旅游者。因

此本节主要就实现旅游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主观条件展开讨论。而这一主观条件指的就是旅游需

要推动的旅游动机。

一、旅游动机与个人需要

1、旅游动机

一个人真正成为旅游者除了具备客观条件外还必须具备主观条件。这个主观因素就是旅游动

机。动机是激发个人行为的内在驱动力。旅游动机是一个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而决定外出旅

游的内在驱动力即促使一个人有意于旅游以及到何处去、作何种旅游的心理动因。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动机是需要的表现形式见下式

旅游需要——旅游动机——旅游行为

上式反映了从需要到动机再到行为的旅游发生心理模式。因此研究人的动机必须首先研究人 的需要。旅游动机也是如此。促发旅游动机产生的精神需要主要有以下两种其一探新求异的

需要或者说好奇心的需要。其二逃避现实的需要。我们可以认为人们外出消遣或度假旅游主

要是为了满足这两种精神上的需要。

2、旅游动机和旅游需求之间的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很好地解释某些旅游者的出游动机

旅游是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是超脱一般生理需要的高级需求形式是社会发展到现代文明阶

段的产物。因为旅游所满足的需要应属于心理需要的范畴。只有社会的文化水平在精神和物质方面

提高到一定档次后才能为人们创造出生活富裕、时间充裕和信息发达的旅游条件旅游才能真正

以需要的形式在人们的心理上成为一种追求的对象。

3、现代人产生旅游动机的原因

1探新求异的需要或者好奇心和探索的需要

2逃避紧张的需要消极的需要。

二、旅游动机的类型

美国著名的旅游学教授罗伯特·W·麦金托什提出旅游动机可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1、身体方面的动机包括度假休息、体育活动、海滩消遣、娱乐活动以及其他直接与保健有

关的活动。此外还包括遵医嘱或建议做异地疗养、洗温泉浴、矿泉、作医疗检查以及类似的疗养 活动。属于这方面的动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通过与身体有关的活动来消除紧张。

2、文化方面的动机人们为了认识、了解自己生活环境和知识范围以外的事物而产生的动机

其最大的特点是希望了解异国他乡的情况包括了解其音乐、艺术、民俗、舞蹈、绘画及宗教等。这

样的旅游方式我们认为是文化旅游国外也有人称为“软探险”旅游。

3、人际方面的动机人们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交往保持与社会的接触包括希望接触他乡人

民、探亲访友、逃避日常的琐事及惯常的社会环境、结交新友等。

4、地位和声望方面的动机这方面的动机主要与个人成就和个人发展的需要有关。属于这类动

机的旅游包括事务、会议、考察研究、追求业余癖好以及求学等类型的旅游。旅游者可以通过旅游

实现自己受人尊重、引人注意、被人赏识、获得好声名的愿望。

5、购物方面的的动机。除了麦氏突出的四种类型以外公务动机也是现代旅游的主要动机之一。

如日本女子的婚前出国旅游主要动因就是为了采购嫁妆。

实际上人们外出旅游很少只出于一个方面的动机而是多种方面的综合。

三、影响旅游动机的因素

1、个性心理因素

在影响旅游动机的个人因素中一个人的个性心理因素起着首要的作用。不同个性心理特征的人

有着不同的旅游动机进而产生不同的旅游行为。美国学者帕洛格提出了游客个性心理模式研究

了不同心理类型对旅游动机以及对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影响。这五种类型是自我中心型、近自我中

心型、中间型、近多中心型和多中心型。

自我中心型思想上谨小慎微多忧多虑不爱冒险。行为上表现为喜安逸好轻松活动量小

喜欢熟悉的气氛和活动。因此他们在外出旅游时往往选择那些距离比较近、自己对该地情况比

较熟悉的旅游目的地特别是倾向于选择那些传统的旅游热点地区。

多中心型思想开朗兴趣广泛多变。行为上表现为喜新奇好冒险活动量大不愿随大流

喜欢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和相处。他们在外出旅游时往往倾向于选择那些距离比较遥远、文化差异大的陌生之地特别是不愿随大流去那些脍炙人口的旅游热点。

中间型特点不明显这类旅游者对目的地的选择通常没有什么苛求一般选择传统的旅游热点

或风险很大的待开发地区。

2、个人文化因素包括个人的文化程度与修养、民族风俗、宗教的影响等方面。个人的文化程

度与修养它显然与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有关。受过较高程度教育的人掌握的知识和关于外界的

信息也相对较多从而更有亲自了解外部世界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有助于克服对陌生环境的不

安和恐惧民族风俗方面一般而言欧美国家的人把度假、娱乐作为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人则崇尚勤劳、节俭宗教的影响主要是指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价值观和行

为准则从而导致旅游者不同的消费模式。

3、年龄年龄对旅游动机的影响出于两个方面一是年龄的不同往往决定了人们所处的家庭生

命周期阶段不尽相同从而制约着人们的需要和动机二是年龄的不同往往会影响到人们体力的差

异从而也会制约人们的需要和动机。

4、性别性别对旅游动机的影响出于两个方面第一性别差异意味着男女生理特点的不同

第二性别差异导致了男女在家庭中扮演角色的不同。在外出旅游的调查中男性旅游者多于女性

旅游者原因就在于此。

5、微社会环境微社会环境是指一个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所经常接触的人际环境或人群。

认识了解影响旅游需求的主客观因素对于旅游业而言是很重要的。客观条件满足与否是细分市

场以及选择目标市场时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而了解了旅游者旅游动机的类型及希望获得满足的需 要就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和开发并在宣传和促销时找准诉求点更有效地激发起人们的

兴趣促使其产生旅游动机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第四节旅游者类型及其需求特点

一、世界旅游组织对旅行者的分类

根据1963年联合国罗马国际旅游会议划分的游客主要访问目的分为以下类型

1、度假

2、商务

3、医疗保健

4、求学

5、公务会议

6、家庭事务探亲访友

7、宗教

8、体育活动

9、其他。

二、旅游者的类型

依照世界旅游组织WTO对国际旅行者的分类可以将旅游者分为消遣型旅游者、差旅

型旅游者和家庭及个人事务型旅游者。

1、消遣型旅游者的特点

1这类旅游者在全部旅游者人数中所占比例最大消遣型旅游者在全部外出旅游人数中所占 的比例最大。不难设想以消遣为目的的这类旅游者在世界旅游业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2外出的季节性较强消遣型旅游者外出旅游的季节性很强。一方面这类旅游者大多数属

于在职人员他们的旅游度假几乎都是借助带薪假期实现的。带薪假期的集中造成了出游时期的集

中也就形成了出游的季节性。另一方面目的地的气候和景观也是使得消遣型旅游者来访有季节

性的重要因素。

3消遣型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和旅行方式的选择以及对出发时间的选择方面拥有较大程度 的选择自由。

4消遣型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停留时间一般比较长消遣型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停留时

间一般比较长。例如这类旅游者在来华旅游时很少只参观一个城市或景点而是要到各地领略一

下不同的风光景致。即使主要逗留于某一旅游胜地由于消遣度假的原因逗留时间也会相对较长。

5由于自费的缘故消遣型旅游者对价格较为敏感。所以在旅游产品和出行方式上消遣型旅

游者更关心的是货真价实物有所值。

2、差旅型旅游者的特点

1人数虽然较少但是出行次数较为频繁这是差旅型旅游者受到旅游企业重视的主要原因

之一。

2出行是出于工作或业务的需要因而不受季节的影响由于他们的出行是出于工作或业务 的需要因此不需要受假期的限制利用工作时间即可。

3对目的地的选择自由度较小甚至根本没有选择余地

4在旅游服务的要求方面较强调舒适和方便因而消费水平较高。

5对价格不太敏感。一方面这一类型的旅游者外出消费并非自费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

没有选择或更改目的地的自由。

3、家庭及个人事务型旅游者的特点

个人和家庭事务型旅游者是指那些探亲访友和求学的旅游者。这类旅游者的需求特点比较复杂。

他们在需要方面不同于前两种类型的旅游者又兼有这二者的某些特点。

1出行时间大多选择在传统节假日外出探亲日期限制较紧

2外出季节性较差

3对价格较为敏感

4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缺乏自由度。

授课题目第四章旅游资源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以及旅游资源对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熟悉旅游

资源的分类方法了解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其认识意义认识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熟悉其开发工

作的主要内容和应当遵循的原则认清开发与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并熟悉旅游资源保护工作的实施

原则和基本措施。教学重点旅游资源分类。

教学难点旅游资源的类型及开发与保护措施。

教学内容

第一节旅游资源的概念

一、旅游资源的定义

长期以来学者们对“旅游资源”的概念并没有达成共识由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旅游资源”定义。

据粗略调查仅国内研究界表述不一的“旅游资源”定义就有60多种。其中我们这里介绍最有代表

性的二种

1凡是能够对旅游者造就具有吸引力环境的自然事物、文化事物社会事物或其他任何客观

事物都可构成旅游资源。

这个定义强调了“吸引力”这是旅游资源最本质的属性但没有注意旅游资源与旅游业的关系。

2凡能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能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自然与

社会的实在物。

这个定义注意到了旅游资源和旅游业的关系但也有一些不足。比如用了“实在物”这样一个词而

旅游资源并不一定都是实在物如民间传说等。

总之这两个定义表明了人们对旅游资源定义在某些方面的相同理解也显示出在某些方面看法 的差异。我们认为可以对旅游资源定义如下

凡是能够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环境的自然事物、文化事物、社会事物或其他任何客观都可 以构成旅游资源。简单地说旅游资源是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各种客观事物均可构成旅游资

源。

在关于旅游资源的定义上大多数观点都强调了旅游资源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这一根本特征。旅

游资源是作为旅游者活动客体的旅游资源是作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开展因素之一的旅游资源而

不是旅游业的经营活动所借以开展的经济资源强调从需求角度去对旅游资源进行定义才能突出 体现或反映吸引力本源这一全部旅游资源理论的核心。

在理解这一定义时需要注意这样三点

1这一定义强调的是旅游资源是招引旅游者来访的吸引力本源。

2虽然表现吸引力的核心因素是某种事物但是该事物吸引力的真正发挥实际上同以它为

核心所形成的环境有关。

3某一事物所具有的作为旅游资源的地位未必是永恒的。

二、旅游资源的分类

根据常见的旅游资源表现内容的基本属性将旅游资源分类如下

一自然旅游资源

所谓自然旅游资源是指以大自然为吸引力本源的旅游资源。

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气候条件

2、风光地貌或自然景观

3、动植物资源

4、天然疗养条件

二人文旅游资源

1、历史文物古迹

2、民族文化及有关场所

3、以影响的国际性体育和文化盛事

4、以主题公园为代表富有特色并具备一定规模的现代人造游乐场所或其他消遣娱乐型的现代

人造旅游景点。

三其他旅游资源

1、经济建设成就

2、科技发展成就

3、社会发展成就

4、目的地居民度外来访问者的友善态度等。

另外还将旅游资源划分为可再生旅游资源和不可再生旅游资源。

三、旅游资源的特点

1、多样性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当代的可以是有形的

也可以是无形的——世界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最早的昆曲没有固定的形态蒙古长调

高亢、悠扬但是是非物质的。

2、吸引力的定向性有的游客喜欢人文旅游资源有的游客则喜欢自然旅游资源有的旅游资

源更适合儿童有的更适合老人有的本身对游客就有限制如探险旅游、太空旅游等。

3、垄断性一些旅游资源具有地理上的不可移动性从而成为垄断性尤其是特别有价值的人

文旅游资源如长城、金字塔、泰姬陵。

4、易损性很多旅游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人文旅游资源特别明显一旦损坏不可恢

复举例北京故宫。

5、可创新性。主题公园如迪斯尼乐园、世界之窗等太空已成为旅游资源。

四、旅游资源的重要性及价值决定

如何衡量旅游资源的价值以及旅游资源的价值又是如何决定的从发展旅游业的角度去认识

旅游资源的根本价值在于对旅游市场的吸引力在于其对旅游者的吸引功能。衡量这一价值的唯一

客观标准及其在量化方面的唯一表现就是吸引来访游客的数量。

从发展旅游业的角度来看旅游资源的根本价值在于对旅游市场的吸引力在于对旅游者的吸引

功能。衡量这一价值的唯一客观标准及其在量化方面的唯一表现就是吸引来访游客的数量。

就其价值决定而言一项旅游资源的价值大小取决于其本身固有的质量及其坐落地点这两个方面 的结合情况。在不考虑其他因素作用的情况下一项旅游资源自身特色越突出或独特性程度越大

其价值也就越高反之就越低。坐落地点之所以构成决定旅游资源价值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因为

它意味着该项旅游资源距离那些主要旅游客源地区的远近以及该项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可进入性的程 度。

第二节旅游资源的开发

旅游资源经过有效的开发后可以更大限度的发挥其价值但开发不当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如

泰山如果没人去开凿道路其旅游价值就不能够充分发挥。如开发过度游人过多保护不当就

会给山体与水体造成污染。

一、开发的含义

1、现实的旅游资源

通常是指那些不仅其本身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而且客观上已经具备必要的接待统计并且正在

接待大批游客前来访问的旅游资源。

2、潜在的旅游资源

通常是指那些其本身可能具有某种能够令人感兴趣的特色但由于不具备交通条件和其他接待条

件加之可能尚不为外人所知目前还无法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的吸引因素。

3、关于“开发”

处于原始状态的旅游资源即潜在旅游资源尚不能成为多数旅游者的旅游对象。但需要强调的

是旅游资源的开发并不是一个将非旅游资源的资源转变成旅游资源的过程而是一个将潜在旅游

资源变成现实旅游资源的过程它不是一个创造和仿制的过程而是一个利用或深度利用的过程

是一个经济过程也可能是一个明确或变更资源产权关系的过程。因此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出的旅

游资源的开发是一个由潜在旅游资源变成现实旅游资源的过程。

二、开发工作的必要性

旅游资源开发工作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发挥、改善和提高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使其成为能够为来

访旅游者提供满意经历的旅游对象物其最终目的则是将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功能。

对于潜在旅游资源而言需要进行开发才能成为现实的旅游资源对于现实旅游资源尤其是已

为旅游业长期利用的现实旅游资源同样也需要根据情况进行再生性开发以巩固、改善和提高旅游

资源的吸引力。

三、旅游资源的评价标准

美学标准——是否有美感。

社会标准——是否与当今社会文化相匹配得到大多数人认可。

历史标准——是否能正确有效的反映历史。

市场标准——投资与回报是否合理。

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以市场为标准对拟开发的旅游资源进行评价。采用这种标准进行的评价主

要着重于开发后的旅游资源所拟吸引的客源市场、可能的吸引力程度或可能吸引来访的客源规模

而且评价过程中多使用定量分析能具体体现旅游开发工作的经济观点和市场观点。

由于这种评价方法是从市场观念出发而且也同时涉及使用美学、社会、历史等评价标准因而

是一种综合性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四、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旅游资源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是在有关开发项目进行投资决策之前就该项目的开发在经济上是否 可行而作的调查和研究。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开发者的实力与资格

2、分析和预测市场需求

3、分析项目开发和经营的微观条件

4、分析有关当地宏观社会经济条件。

五、旅游资源开发工作的主要内容

1、解决和提高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可进入性

2、建设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1一般公用设施

2满足现代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基本设施和条件。

3、建设旅游上层设施

4、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与管理

5、培训能够胜任专业水平旅游服务工作的人员。

六、开发工作的原则

1、提出独特性原则联系前面内容的“垄断性”。

2、力求经济的原则开发旅游资源的目的是促成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的转变使旅游资源成为

能够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从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的转化过程实

际上社会当然通常是社会的一部分成员将不属于个别人的自在之物转化为个别人可以从中获得

发展乡村旅游认识与策划 篇5

一、乡村旅游的内涵和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人们的生活消费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从过去的满足吃、穿、住、行,扩大到观光、休闲、度假和旅游的新要求,人们空前地渴求着远离喧嚣,返璞归真。这是一种现代人追求的生存质量,又是一种生活时尚。由此,乡村旅游应运而生。乡村旅游是指以景区景点和生态农业观光为依托,以田园风光、农家生活为特色,以乡村休闲度假、农业观光游览、民俗风情体验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休闲方式。从乡村旅游发展趋势看,目前乡村旅游的主要类型有:农业观光游、乡村休闲游、自然生态游、农家度假游、农事休验游、民俗文化游、乡村情趣游、农业经贸游等,这些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发展,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城乡文化交流,统筹城乡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乡村旅游是国际上最主要的三种旅游形式之一观光、度假、乡村旅游,国内也渐成时尚,我国也将今年的旅游主题定为“乡村旅游年”。从杭州市来看,乡村旅游在各地发展迅猛。桐庐、临安、富阳等地,都已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积极加大乡村旅游的发展及其示范点和示范户的培育,乡村旅游对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也不断丰富了其旅游内涵。我县作为旅游资源大县,面对如此发展良机,应抓住机遇,及时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加快发展步伐,不断丰富旅游产品内涵,着力建设旅游经济强县。

二、乡村旅游对我县经济发展的意义乡村旅游是我县推进旅游转型、促进旅游由湖区向全县辐射的新载体,是丰富我县旅游产品的新类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途径,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方式,乡村旅游在我县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和广阔的前景。

1、乡村旅游可以丰富千岛湖旅游内涵。千岛湖以一流的山水资源闻名于世,但千岛湖旅游以观光为主,游客来千岛湖旅程一般为一日,内容相对单调。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把藏于民间的文化、民俗、景点、人物挖掘出来,让游客一饱千岛湖美丽湖光山色的同时,走进农村,体验淳安原生态的乡村环境和乡村韵味。这样,不仅丰富了千岛湖的旅游产品和内涵,还延长了游客在千岛湖旅游逗留时间,拉长了旅游消费产业链。

2、乡村旅游可以成为农民增收致富新途径。随着改革的开放,我县的青壮年大部分都外出打工创业,留在家中的以老人妇女居多,增收途径相对缺乏。乡村旅游具有

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发展乡村旅游,既可以挖掘利用乡村的自然资源和民俗风情,同时还可以发挥乡民自身的才干,农民们在参与旅游开发经营的过程中渐渐把旅游资源、农副物产、土特产品以及富有浓郁乡村特色的菜肴、传统的人居环境转变为商品,获得收益,从而加快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促进农村家庭经济的快速发展。

3、乡村旅游可以成为提高农民、转移农民的新方式。乡村旅游通过政府推动和引导,制订服务质量标准,主动嫁接餐饮服务业、住宿服务业,对从业农民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提高农民的服务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加农民的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市场经济意识,从而促进农村的分工分业,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

4、乡村旅游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发展乡村旅游,通过政府的指导和农民自主创造,可以整合各种要素资源和政策资源,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发展具有农村特色的产业,加快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有机结合,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实施。当农民在旅游发展中尝到甜头,农民自会认识到“泥泞的小道、污染的河流、贫苦的生活,野蛮的习惯,肮脏的环境”是不会吸引游客的,是急需彻底抛弃的,就会主动去保持美好的自然环境,保护古典的民间建筑风格,传承悠久的民俗特色,而不是盲目开发,盲目发展。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必将有效促进农村的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

三、我县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依托千岛湖景区旅游,我县的乡村旅游,特别是“农家乐”发展已悄然兴起,一部分乡镇的农户已占得先机,吃到了我县乡村旅游的“头口水”。

1、我县乡村旅游的发展优势1资源丰富。我县的乡村旅游资源可以说是景人合

一、特色明显。有以优美的自然风光、宁静的田园意境为依托的,如屏门上西村、富文青田村;也有古村落景观,如浪川乡芹川村;有具有浓郁民俗特色的,如金峰朱家村赛猪头、抬菩萨;还有丰富历史人物沉淀的,如朱熹、陈硕真、朱元璋等。2交通便捷。目前我县开发的乡村旅游以“吃在农家”为主,比较兴旺的几家都在城郊,景色优美,环境清雅,是依托千岛湖镇,凭借相当便利的交通而发展起来的.,接受千岛湖镇客流辐射作用明显,比如千岛湖大坞山村、富文青田村、汪宅斋堂村等,到县城时间都是仅需三十分钟。3开发适度。由于我县乡村旅游开发相对较迟,对自然的破坏较少,农村原生态的东西保存较好,乡村淳朴、原始的风味,对于渴望返朴归真,追求自然安详的城市人别有吸引力。4市场巨大。以千岛湖品牌为依靠,拥有巨大的客源。据统计,来千岛湖旅游人数达150万人,旅游经济收入15亿元。随着千岛湖知名度的进一步提升和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观念的转变,我县乡村旅游市场将有充分客源保障。

2、我县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1开发模式相对单一。一般以纯自然观光和“农家乐”餐饮服务为主要类型,其他的体验型、度假型较少。表现为特色不明显,文化内涵相对缺乏,开发不成熟,设施配套不够齐全。旅游产品单一,不能满足旅游需求。2开发档次不高。表现为接待区分散,“经营户”分散,而且规模较小,以个体经营户占主体,旅游服务素质低,接待层次、接待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资源也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如千岛湖镇大坞山村仅有支部书记一户人家参与“农家乐”,接待游客最多二十五人。3条件相对落后。主要是各乡镇相对分散,道路

等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不能满足旅游需要,农村环境卫生与农民环保意识也与乡村旅游发发展有一定差距。4监管欠缺。目前的“农家乐”基本上是农民自发、自主行为,政府部门的监管、引导和鼓励欠缺,无规划也无示范,无证营业现象普遍,管理处于“真空”状态,开发处于无序状态。四、促进我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淳安乡村旅游的发展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推进淳安乡村旅游加快发展,必须进一步明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机制,强化发展引导,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后劲。

2、注重规划,突出特色。统一制订全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规划要突出不同乡镇的特色,防止雷同。要聘请旅游规划专家对我县乡村资源实地考察,提高规划水平和档次,避免我县乡村游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破坏和无序开发。要注重乡村旅游特色化建设,以特色来打造品牌,如开发屏门上西以景观休闲游、石林以景观和高山避暑游、芹川古居游、千岛湖镇周边以品尝农家土菜为主等不同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同时要制订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和管理办法,做好产业发展的指导、服务和管理,促进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发展。

3、政策扶持,强化投入。要将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各乡镇党委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的重要工作议程,县委县政府把乡村旅游作为新兴产业来扶持,通过制订一系列的奖励、扶持政策,如项目优先、审批优先、收费减免、以奖代补等政策,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同时,强化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结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生态建设项目、生态农业发展项目,向乡村旅游发展重点区域倾斜。农村放心店、农村社区卫生网点建设等要重点向乡村旅游发展相对集中、发展前景好的区域延伸。各有关部门和乡镇要结合“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康庄工程、库区建设工程、49100帮扶工程等项目的实施,主动为乡村旅游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县旅游局要强化乡村旅游的整体营销,对乡村旅游发展重点乡镇、重点村、以及乡村旅游产业发育较为完整的重点区域,列入旅游局景点、景区、旅游线路推荐名录,统一包装营销。

4、农民主体,注重引导。乡村旅游是以三农为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方式,要以农民自愿、自主为基础,有序发展。政府工作的重点是加强引导,明确程序,结合本县实际出台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标准和基本审批条件,如服务标准、公共卫生标准、食品卫生标准等,同时提倡优化管理为主,按照“有资源、有条件、有积极性”标准,对重点乡镇、村落、农户重点扶持,以“先上车、后买票”理念,鼓励农民参与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在手续办理上,各有关部门均要简化程序,从优从快提供办证服务,只收成本费用。鼓励外来资本投资乡村旅游业,并给予优惠政策倾斜。对乡村旅游规划范围内的农户,因经营乡村旅游项目需兴建、拆建房屋的,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优先审批办理宅基地等相关手续;需临时用地的,给予按效益农业方式审批。新开办的乡村旅游项目,自生产经营年度起3年内,企业所得税(乡村旅游经营所得)地方留成部分由县财政每年一次奖励给企业。对引进乡村旅游项目的,按照县外实际到位资金给予0.5%的奖励。

中国与韩国旅游发展特点 篇6

中国旅游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中国已经实现了从亚洲旅游大国到世界旅游大国的转变,开始迈入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进程。中国既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同时,其出境旅游市场发展规模、速度和前景也为世界各国所关注。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韩国是一个与中国有着悠久历史渊源的国家。近几年来,中韩两国之间旅游发展迅速,韩国是中国第一大入境客源国,中国是韩国第二大入境客源国。中国与韩国互为重要的旅游客源国的格局日益加强。中韩两国旅游各具特色,在中韩两国政治、经济合作良好的今天,中韩两国旅游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光明。

1.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已进入一个国内旅游大发展的临界点。在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格局中,中国作为一个安全而充满魅力的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已经牢固地确立起来。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出境旅游业继续高速发展,中国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客源国和世界旅游最为活跃、发展速度最快的市场。尽管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和障碍,特别是旅游业管理体制和投资机制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但总体上看,中国旅游环境呈不断优化的趋势。中国对外开放继续推进,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目的地国家不断扩大。中国公民的出国旅游,正式起步是在1997年,其发展之快引起了全世界的特别关注,开放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目的地,已经成为中国和外国国家领导人互访会谈的一个重要议题。不断扩大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目的地,有利于促进“双向旅游”规模的扩大,中国的入境旅游也将从此受益。截至2008年8月,中国已开放的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地区)已达135个。

2.韩国旅游业发展现状

中国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显示,2005年韩国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第一大入境客源国。2007年韩国旅游经济产值占全部GDP的6.7%,预计2008年韩国旅游经济产值为693亿美元,占全部GDP的6.6%。随着韩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韩国政府自1989年逐渐开放了国民出境旅游的市场,1994年韩国政府取消了韩国公民到中国旅游的限制,韩国到中国的旅游人数由1993年的18.9万多人增加到34万人。20世纪90年代韩国出境人数每年保持着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趋势。199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韩国出境人数出现了萎缩,减幅达32.5%。金融危机发生后,韩国改变观念,把旅游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高附加值产业加以大力扶植。1999年初,韩国制定了发展旅游业的五年计划,决定集中开发7处文化观光区,重点开发30个旅游项目。中韩旅游是建立在地理相邻、文化相通、民间交往历史悠久的基础上的,中韩旅游是与双方不断密切的经贸、文化、教育等合作领域的共同发展密切相关的。中韩旅游市场有持续增长的潜力。

一.中国旅韩市场快速发展

(I)韩国旅游资源丰富。朝鲜半岛素有“三千里锦绣山河”的美称,其多山的地理环境形成了韩国独特的自然景观;韩国独特的历史又对中国游客有着强烈的吸引力。现代化的大都市首尔、国际港口釜山、历史名城仁川、济州岛度假胜地,以及著名的军事分界线——“三八线”(板门店)都是吸引中国游客的风景。中韩两国由于社会制度不同,近半个世纪以来又长期处于对立和隔绝状态,韩国和中国互相成为神秘的国度,且两国

对历史问题、现实问题都有不同的看法,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希望通过亲身前往来了解真正的韩国。韩国旅游产品的吸引力越来越强。

(2)两国空间距离较接近,旅游费用较低。我国同韩国隔海相望,具有旅程短、花费少的比较优势。目前,两国主要城市之间有35条定期客货运班机航线,每周421个班次。新航线和新的直航城市的不断增加将为旅游人数的增长提供重要保障。从首尔直飞北京只需要一个半小时左右,几乎同国内航班一样方便快捷。当代韩国2008年冬季号等东南亚国家略高,比日本、美国、欧洲游等却低很多,因而对普通出境游客有较大的吸引力。中国公民赴韩旅游的经济距离阻力较低。

(3)两国间文化交流增多。中韩两国同属东亚文化圈,文化背景相似,两国人民容易在心理上沟通,也减少了中国旅游者赴韩旅游的文化阻力。中韩经济的交往促进了文化的交流。2007年是“中韩交流年”,中方任命青年演员陈坤和孙俪,韩方任命青年演员安七炫和张娜拉为中韩交流年友好形象大使。中国的孙悦和韩国的金喜善等知名艺人也担任“中韩友好形象大使”,在年轻人中极具号召力。

二.韩国旅华市场快速发展

(1)中国旅游资源丰富。与中国相比,韩国国土面积较小,70%是山地,很少能看到一望无际的平原和草原,也缺少像三峡、黄山、桂林等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奇观。韩国国内的景点景区本国人大多数已游览过,因此更多的韩国人愿意到国外去旅游。中国拥有众多的名山大川,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丰富人文旅游资源,从南到北的四季风光,独具风韵的自然风景,多姿多彩的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对韩国游客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有展现中国历史文化的北京故宫、长城、西安秦始皇兵马俑、承德避暑山庄⋯⋯有体现中国自然风光的桂林山水、杭州西湖、长江三峡、九寨沟、黄龙⋯⋯这对韩国游客而言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万里长城、上海、桂林、长白山、紫禁城等是韩国人最希望访问的旅游胜地。

(2)中国旅游部门努力开发韩国市场,加大对韩国的宣传。中国丰富的旅游资源、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截然不同的风土人情以及两国民间的亲情,在双方经历了长期的隔阂以后,对广大韩国民众来说显得特别具有吸引力。诸如中国国家旅游局在韩国推出的“追寻上海临时政府足迹”,以及“民族的灵山——白头山之行”等能够使韩国人感受到民族精神的旅游项目。韩国人所讲的“上海临时政府”是指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位于上海最繁华的淮海中路背后一条窄窄的弄堂里。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的流亡爱国志士以上海为根据地,开展抗日复国运动,所以这里被韩国人视为“圣地”。

(3)中韩两国有着历史文化的共通性。中韩两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保持了长期稳定的睦邻友好关系。韩国文化受中国古代传统的儒、释道家文化影响很深。韩国普通民众都能从本民族文化的角度体会和欣赏中国文化,特别是对那些富有中国特色的旅游景观表现出很强的出游动机和欣赏能力。中国一些同韩国政治、文化、宗教发展息息相关的景观,如我国境内的长白山、重庆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韩国游客来华旅游。近年来在韩国掀起了“华流热”,韩国公众对中国产生了强烈的兴趣,韩国媒体也加大了对中国的报道。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会则进一步增强了韩国公众和媒体对中国的兴趣。中国市场的不断开放,两国之间商贸关系的逐渐加深,交流领域的不断拓展,促使更多的韩国人以商业目的访华,两国经贸合作的广阔前景必然带动两国旅游市场的快速增长。

三.韩旅游合作发展的前景分析 1.政府主导推动两国旅游合作发展

在韩国政府的主导下,韩国的国际旅游业,别是中韩旅游合作近年来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韩国的政府主导型旅游业发展战略不但体现在旅游开发长期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方面,也体现在政府利用市场机制的同时,还发挥了对旅游业投资和消费的引导作用、协调了旅游产品的供求关系。以举办1988年首尔奥运会为起点,实行公民国外旅游完全自由化,韩国旅游业从此走向开放化之路。韩国利用2002年韩日共同主办世界杯足球赛和“韩流”文化的影响,配合国内提高对外旅游服务质量的活动积极拓展中国客源市场。2002年3—4月韩国举办“世界杯韩国”活动,庆祝中国在预选赛阶段的成功。同年5月,首尔的韩国旅游交易会和同年lo月上海的中国国际旅游会议都互邀对方国家代表参会,拓展和强化了两国旅游业的交流与联系。2005年1月7日,韩国政府宣布,简化中国团体游客的入境手续,取消原有的邀请确认书,以方便入境。可以看出,韩国政府在推动旅游方面起到主导作用。两国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密切合作,对两国旅游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加强对接,共创中韩旅游合作品牌

中国旅游企业应树立合作意识,加强与韩方的合作,互相吸引对方游客入境。近年来,韩国每年都举办各种节庆活动,其综合效益非常大。中韩两国可以共同开发国际旅游市场。中韩两国在历史文化等方面有很大的共通性,旅游资源之间有很多相似性,因此,两国旅游企业可以通过旅游资源的重新整合,推出跨国界的新型旅游产品,这种产品对欧美游客将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中韩两国应互相加大本国旅游在对方的宣传力度;增加宣传资金的投入;通过举办国际性或其他有影响力的大型活动,加强对外宣传;组织国内的旅行社和有关社团到对方国家开展直接的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加快旅游资源、产品的整合,加快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使它走向规范化,并进一步发展为中韩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多种有效的宣传方式,在中韩民众中互相树立本国良好的旅游形象,为本国旅游业进一步向对方发展提供条件。旅游足和平的语言,和平的动力,这种动力能快速推进中韩两国之间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中韩建交以来,随着两国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两国旅游业合作也将蓬勃发展。在亚太地区旅游业生机勃勃的大趋势下,两国旅游业合作发展的前景将更加美好。

敦煌旅游艺术与发展 篇7

一、高校艺术实践课程开发和旅游演艺事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高校艺术实践课程开发现状剖析

作为高校艺术表演系所属四个专业必修课程之一的艺术实践课程,教育体系构建的目的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模式和全方位知识架构以及实践应用能力。然而传统的高校艺术实践课程却很容易流于形式,尤其是对于目前炙手可热的旅游演艺产品更是缺乏实证研究。而且,绝大多数的旅游艺术表演与策划专业老师对于旅游演艺都还缺乏更深入的理解研究,对旅游演艺的发展需求和市场运作模式缺乏深入了解也就难以进行艺术创新,最终导致艺术实践课程开发脱离实际需求。究其根本原因如下:

1. 思想认识方面不够重视:

很多高校的分管领导以及主管部门对于艺术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于高校艺术实践课程开发并未提出具体要求和明确目标,对于上级部门提出的工作目标和要求没有召开专门的落实会议积极执行。

2. 教师资源利用不够充分:

部分高校对于专业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加强对课程实践开发研究缺乏积极性调动的有效措施,还有一些高校的艺术实践课程老师因为“双肩挑”让大量行政工作影响了实践课程开发研究。

3. 学生参与配合不够积极:

由于很多高校的艺术实践课程开发力度不够,导致艺术实践课程流于形式或者局限于传统方式以及传统渠道,因此大学生对艺术实践课程开发的参与和配合兴趣不高。

(二)旅游演艺事业发展现状剖析

我国的旅游演艺活动最早出现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深圳华侨城。此后国内景区就逐渐兴起旅游演艺狂潮,各种旅游演艺产品层出不穷。由于旅游演艺属于新型旅游产品,所以开发设计难以避免盲目追求旅游演艺产品不切实际的大成本投入制作,或者是开发本地演艺产品的过程中忽略地域差异抄袭成功案例。因此合理利用文化资源因地制宜驱动旅游演艺成品创新逐渐备受关注。从全国范围的大环境来看,我国旅游演艺产品开发创新发展的驱动因素调动在人才聚集和产业融合方面尤显不足,具体原因如下:

1. 缺乏成熟的人才培养机制:

目前演艺方面的优秀创意团队招募的条件比较高导致旅游演艺产品开发很难招募到高素质人才。即使一些地区拥有优质的旅游文化资源,却一样因为人才聚集的难度无法将人才作用力转变为旅游演艺资源。旅游演艺项目的开发者自身能力水平有限,如果无法聚集有创意能力的专业人才队伍又如何才能开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演艺产品呢?

2. 缺少丰富的产业融合模式:

旅游演艺产品本来应该是一种涵盖多产业并且彼此融合的新兴产物,然而因为发展历程不长经验匮乏,因此产业融合的模式相对依然不够丰富。目前大多数旅游演艺项目仅仅只是将旅游和演艺简单结合,还没有更深的涉及教育、文化用品等综合性的产业融合模式,而且即使是“旅游+演艺”简单结合的产业融合和人都只是局限于产品诞生初期而已,并没有深入到产品运作和持续创新当中。

二、广西高校艺术实践课程和旅游演艺共谋发展的可行性

虽然我国尚在发展之中的旅游演艺可谓鱼龙混杂,然而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就有非常成功的案例,例如七玄乐府项目通过对少数民族乐器的收录整理研究以其完成的12部交响演奏式民乐深受中外游客好评,同时更是享誉中外音乐专家的高度赞誉。七玄乐府的成功不仅是因为旅游演艺项目的艺术创新和产业融合运作,还因为其强大的人才团队——以桂林旅游学院周泽江教授为首的师生团队支持,更因为该项目不但是广西旅游市场的产物也是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体现。由此可见,旅游演艺发展的持续生命力不能忽略文化培育,只有将旅游和文化结合才能赢得游客和市场青睐的同时也形成高校艺术实践课程开发的落点。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迫切需要更多懂民族文化艺术的专业人才,同时旅游演艺事业也需要专业演艺人才队伍的持续支持。如果广西高校学生通过艺术实践课程走入旅游演艺的一线并且深入其中,无论是对于师生还是旅游演艺项目开发者都是合作共赢的机会。学生通过实践可以学习企业在旅游演艺的发展模式和经营管理策划理念,了解整个流程及现实发展状况,主创和设计、表演场地和舞台制作、相关配套设备和服务采购、参与排练、节目宣传和营销,以及形成演出产品后的后期组合、拼装及对外输出。而老师则可以从旅游演艺产品作为研究对象和内容缺乏理论研究这个层面上,将这一理论进行实践梳理,从理论高度来探析和解密旅游演艺的运作模式和营销方式,对旅游演艺发展进行对策研究。从而让高校艺术实践课程开发为推动旅游演艺产品向纵深层次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三、广西高校艺术实践课程开发和旅游演艺发展的共赢策略

(一)利用高校艺术实践课程开发拓展旅游演艺产业链条

广西高校的艺术实践课程开发可以着眼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创新模式旅游演艺产品开发,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广西旅游市场需求拓宽产业链条的同时也促进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创新和弘扬推广。例如七玄乐府项目不仅包括实景常态演出还同时带动了民族乐器销售、民乐音像制品发售、民族文化演艺节目策划、大型旅游活动策划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的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的深度挖掘成功打造出广西民族文化新品牌。但是,利用高校艺术实践课程开发拓展旅游演艺产业链条的过程当中需要注意的是:首先旅游演艺文化产品的开发推广部能忽略对民族低于文化特色的突出,这样才能在提升旅游演艺产品文化层次的同时满足广西高校艺术实践课程开发对民族文化内涵加深理解研究的目的。其次是需要重视游客和观众的精神与心理满足,让他们在丰富旅游体验的同时通过观赏和参与旅游演艺增强对广西民族文化的认识了解。最后是广西高校艺术实践课程在开发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研究,通过旅游演艺事业发展中各相关产业之间的联系互动针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和文化价值以及旅游和经济价值的深入挖掘。

(二)增强高校艺术实践课程开发和旅游演艺项目的交流合作

毗邻粤港澳的广西近年来不但是我国与东盟国家文化交往的重要“接口”同时地处“一路一带”关节点,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和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让广西通过高铁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完成了各种资源要素整合,更让旅游业成为高铁经济圈合作联通的先行和重点领域。这为广西高校艺术实践课程开发通过旅游演艺项目拓展民族文化资源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容量和广阔发展空间。以七玄乐府项目为例:从区域内小范围看,七玄乐府项目地址位于桂林—阳朔公路黄金节点,毗邻各自治区重大旅游项目,相互之间可以加强合作交流,形成联合互动发展。从区域外大范围看,项目所在单位(桂林旅游学院)作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重点支持单位、亚太旅游协会教育类会员单位、中国—东盟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和中外旅游组织机构及各大院校有着广泛的合作与交流机制,这为七玄乐府项目的“走出去”创造了良好的国内外合作交流环境。

(三)重视高校艺术实践课程开发过程中田野采风措施的落实

广西高校艺术实践课程应该重视让师生坚持深入田野生活学习民间艺术的优良传统,并且应该在艺术实践课程开发的具体工作中落实明确的时间安排。因为素有“哥海”之称的广西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都拥有独特丰富的民族音乐资源,相关专业学生经常深入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村寨和当地村民同吃住多听民间艺人演唱或演奏并感受各地村寨风土人情,将自己听到的和看到的通过录音或录像的方式记录下来形成创作素材,可以在回校之后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创作或者在老师的指导下举办各种富有民族特色的下乡采风汇报会彼此之间交流所得。这样的田野采风不能只是局限于深入各个少数民族地区的边远村寨,还应该包括具有不同性质和特点的旅游演艺活动。例如,桂林旅游学院的周泽江教授历时30年经常深入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田野采风和调研,再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记录的民族乐器和民间音乐进行收录整理,组织师生成立了“七玄乐府”乐团进行音乐作品排练。七玄乐府项目不但成功打造了民族文化演艺教学实践基地,而且已经成为一项集民族乐器收集研制、民族大型乐器写作、实践旅游演出为一体的“伟大的立体工程”。目前,七玄乐府项目已经获得自治区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支持,并且已经进一步申报“广西民族民间音乐传承教育实训基地”。

四、结语

广西的重要支柱产业就是旅游行业,作为新兴旅游产品的旅游演艺应该以民族文化作为不变内涵,广西高校艺术实践课程开发可以为广西旅游演艺事业发展提供稳定的人才队伍支持,二者之间的合作共赢发展不但具有可行性并且对广西的教育和旅游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廖姿曼.旅游演艺产品创新的驱动因素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3,02.

[2]李君,覃业飞.广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与对策[J].广西教育·C版.2012,03.

[3]郭小希,田洁.旅游演艺产品开发现状及对策[J].作家·下半月,2014,07.

敦煌乐舞艺术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篇8

在清代后期形成了一种注重对我国西北史地进行研究的历史趋势,然而要想深入研究西北史地和文化,就必须有新材料的发现。王国维说:“自古新学问之起,大都由于新发现之赐。”敦煌学研究蓬勃发展直至成为世界范围内颇有影响力的显学,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所言。1900年6月22日,王圆篆道士清理16窟泥沙时无意发现了藏经洞,出土五万余件自十六朝至北宋的珍贵文物。基于国势微弱、当地两级政府不作为、恰逢欧美探险家时代等诸多原因,这些文物流失到法、英、日、俄、美等多国。伯希和等国外汉学家的积极研究,也促使敦煌学成为一门国际显学。

敦煌乐舞艺术的研究对象主要有三:一是文献研究,包括P.3038、P.3539.P.3719三份敦煌乐谱文书,P.3601、S5613、S5643三份敦煌舞谱文书,S0610、S6208、P2578等文书中所记“乐部”内容等;二是敦煌壁画中的乐舞图像资料研究,敦煌莫高窟有音乐题材壁画的洞窟有240个,有44种、4500件(其中不鼓自鸣乐器1016件,乐伎3346身,乐队500组),绘有乐队的经变400轴;三即敦煌吐鲁番地区音乐文化历史研究,这里面既有对敦煌本地区戏曲、乐器、歌舞的嬗变研究,也有东南亚、西域音乐文化交通史研究。

一、敦煌文献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敦煌文献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30年代。日本学者林谦三发现藏于法国的敦煌文书P.3038经文抄本背面有二十五首乐谱,结合其在日本正仓院所见唐传琵琶古谱,断定该谱为琵琶谱,并尝试译谱,将其成果写成《琵琶古谱之研究》(1938年)一文,文中判定该谱为琵琶谱,归纳出二十个谱字,将谱子与日本雅乐做了一番比较,判定该谱演奏乐器为四弦四相琵琶,并确定了琵琶的定弦。林谦三于1955年发表《中国敦煌古代琵琶谱的解读研究和二十五首译谱》,确定了25首敦煌琵琶谱的音高,公布了全部五线谱译谱。1964年,他再发表了《琵琶谱新考——专论琵琶记谱和演奏法的变迁》一文,首次将P3539中二十谱字与P.3038交叉研究。这一系列研究当时在国内并没有产生广泛影响,直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内形成敦煌乐谱研究热潮时才被译介进来,即使在20世纪80年代,这些研究依旧具有指引意义。

我国学者最早接触敦煌文献是在1940年,向达从法国带回P.3038文书的微缩胶片,开启了国内对敦煌曲谱的研究。1954年,任二北先生《敦煌曲初探》一书对P.3038古谱从节奏、曲式、时值等方面进行研究,还略微涉及了敦煌舞谱。同年,王重民编有《敦煌曲子词集》一书,其中涉及敦煌古谱,认为该谱是工尺谱;十年之后,杨荫浏于1964年在《中国音乐史稿》一书中也讨论过P.3038,认为应属工尺谱体系,但认为是筚篥谱。同一时期饶宗颐先生撰文《敦煌琵琶谱读记》,指出敦煌古谱是琵琶谱而非工尺谱,并对其中曲调进行考证。

至1980年代起敦煌曲谱研究逐渐走热,其中主要研究者有叶栋、陈应时、席臻贯、何昌林、饶宗颐、庄永平等。较为重要的成果有叶栋《敦煌曲谱研究》,陈应时《敦煌琵琶谱的解读》《解评敦煌曲谱的第一把钥匙——“琵琶二十谱字介绍”》《敦煌曲谱研究实录初篇》,何昌林《三件敦煌曲谱资料的综合研究》,林友仁等《验证<敦煌曲谱>为唐琵琶谱》,饶宗颐《敦煌琵琶谱<浣溪沙>残谱研究》,席臻贯《敦煌曲谱第一群定弦之我见》等。此外,应有勤、林友仁、赵晓生、毛增继、唐朴林、李春光、郝毅、吴世忠、金建民等诸多学者也有重要贡献。这一时期,学者研究的焦点是敦煌曲谱的抄谱年代、乐器、音位、节拍、定弦、曲式等。

直到2000年左右,这一波研究热潮基本告一段落,就基本问题达成共识:P.3038谱非唐大曲,而是三段谱拼贴而成,谱式为四弦四相琵琶谱,谱字音高以林谦三所提为准,定弦、节奏节拍、曲式、大小谱字等方面尚待取得共识。该谱在取得新的文书材料证明下,还不能被准确演奏,同名谱词均不能和曲谱相配。

敦煌文书中还有一个研究方向是敦煌舞谱的研究,主要研究P.3601、S5613、S5643三份敦煌舞谱。早期研究成果有罗庸、叶玉华《唐人打令考》(1940),冒广生《敦煌舞谱释词》(1940),任二北《敦煌曲初探·舞容一得》(1954)、《唐戏弄》(1958),林谦三《敦煌舞谱解读端绪》(1962),饶宗颐《敦煌舞谱校记》(1962),赵尊岳《敦煌舞谱详解》(1951)等。

广泛系统关照敦煌舞谱还是1980年代前后,林谦三的弟子水原渭江,1976年博士论文中就有一些成果。自1979年至1985年,发表30余篇相关研究论文,最终集结成《敦煌舞谱解读研究》出版。王克芬《敦煌舞谱残卷探索》(1985)对舞谱源流提出构想,判断其作于盛唐,对“令、按、拽、摇、舞、据、送、奇”等谱字对应的舞容舞姿进行探索。柴剑虹的《敦煌舞谱残卷<南歌子>的整理与分析》(1987)、《敦煌舞谱的整理与分析》(1988)等系列研究提出敦煌舞谱由曲名、序词、字组三部分构成,将不规范的字组重新整理规范,尝试探索字组的节拍组合。席臻贯《唐乐舞“绝书”片前文句读字义析疑》(1987)等研究是对前人研究的综述,对《遐方远》句读考证,探索“拍常令”、“打”、“闲拍”、“准前”、“桐”、“本色”、“段送”等的句读与释义。彭松《敦煌舞谱残卷破解》(1989)的研究认为敦煌舞谱是行酒令的打令谱,研究十三个谱字对应的舞姿,研究了各舞曲的序词作用。李正宇《敦煌歌舞三札》(1992)将舞、曲、词三者结合起来做综合研究。学界对舞谱是打令谱、大曲谱或宗教用谱尚无定论,破译谱字对应的舞容舞姿、复原舞蹈程式等方面亦是各执己见,尚无公认的准确译谱。

不论在敦煌舞谱还是乐谱研究领域,都有很多学者热哀于将其搬上舞台,而乐谱在没有确定定弦、节奏节拍等关键因素之前,舞谱没有确定谱子对应的舞容之前,所谓恢复“千古绝响”是不严谨的。不过基于敦煌研究成果进行的应用型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如庄壮多年来一直力争复原敦煌乐器,和上海民乐一厂生产仿古乐器并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敦煌舞应用研究中仿唐歌舞、敦煌舞的编舞自1980年代就已有成果,目前,台湾刘凤学、甘肃高金荣等学者在敦煌舞编舞研究上较有影响力。

2000年以后,舞谱、乐谱研究均遇到瓶颈,可以通过现有资料证实的研究部分已经达成共识,悬而未决的问题在没有新材料出现的性提下很难进行实证性研究,新的研究或是基于表演经验的探索研究、或是跨领域的交叉研究、或是对已有研究成果的细化。

乐谱方面,陈应时《敦煌乐谱同名曲<倾杯乐>的旋律重合》(2005)、应有勤《敦煌琵琶谱的节奏与演奏手法密切相关》(2000)等属于以经验为基础的探索性研究;葛晓音、户仓英美《关于古乐谱和声辞配合若干问题的再认识》(2000),陈应时、王小盾《唐传古乐谱和与之相关的音乐文学问题》(2000)等属于交叉研究;应有勤《敦煌琵琶谱节奏译解》(2002),庄永平《敦煌乐谱<长沙女引>曲校勘与研究》(2000)、《唐传<酒胡子>曲校勘与研究》(2003)等属于对原有研究成果的细化研究。陈应时出版的《敦煌乐谱解释辩证》(2005)一书,全面总结了几十年间的敦煌乐谱研究争执与结论,介绍了上百个相关研究成果,准确界定了已经达成学界共识的研究成果,对未来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舞谱方面,在原有研究领域,2000年虽然新增研究成果不少,但罕见具有突破意义的研究成果,多数是对原有研究成果的整理或描述。更具学术价值的研究多产生在新领域,即关照之前没有涉猎的新材料,如水原渭江、贺小萍《释北京图书馆藏敦煌舞谱残卷(No.820)的舞辞“皇”》(2000),就是对之前一直无人研究的国内馆藏舞谱残卷进行文献考证研究,另有蔡渊迪《杏雨书屋藏敦煌舞谱卷子校录并研究》(2012)是对日本武田家族馆藏的舞谱残片进行研究。

二、敦煌壁画中乐舞图像资料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敦煌壁画中乐舞图像资料研究对象并不仅限于莫高窟,而是指敦煌吐鲁番地区、榆林等诸多石窟。

最先关注敦煌莫高窟壁画中音乐资料的还是日本学者,岸边成雄在1939著《出现在敦煌壁画音乐资料——尤其与河西地方音乐的关系》一文,描述了其在莫高窟壁画看到的乐器、乐伎等音乐舞蹈资料,首次将敦煌壁画中的音乐资料展示出来。

系统研究敦煌壁画中的乐舞图像资料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材料整理,即统计、描摹、拍照、分类等工作;第二阶段是对壁画中的乐伎、乐器、乐队等图像进行深入研究;第三阶段是综合历史、宗教、地域交通史等进行综合研究。目前我國的研究处在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过渡时期。

较早整理敦煌壁画乐舞材料的是蓝玉崧,他1951年出版的《敦煌壁画音乐资料提要》,第一次系统整理了敦煌石窟中的乐舞资料,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阴法鲁主编的《敦煌舞姿》(1981)中展示了120多幅具有代表性的乐舞素材描摹本刊印成册,并附有经变伎乐、世俗乐舞等论文数篇。

敦煌壁画材料整理的理论难点在于如何建立科学的分类体系,郑汝中《敦煌壁画乐伎》(1989)首次探讨乐伎分类的问题,将乐伎分为伎乐天、伎乐人,有十余小项,考证各项伎乐的由来、名称、传播演变等。庄壮《敦煌壁画乐伎形式》(1993)对伎乐提出另一种两大类9小项的分类法,同时对演奏形式、乐器组合、排列形式进行了分类研究。

另一类研究是对敦煌壁画中乐舞素材的形态研究,即舞蹈形态、音乐形态、乐器形态、排列形态等的研究。这类研究成果有《谈救煌壁画中“经变”里的技乐》(刘恩伯,1980)、《敦煌壁画和唐代舞蹈》(董锡玖,1982)、《敦煌壁画乐队排列艺术》(庄壮,1986)、《敦煌壁画中的唐代经变伎乐队》(高德祥,1987)、《敦煌石窟壁画中的各种鼓》(高德祥,1988)、《敦煌壁画中的反弹琵琶与反弹箜篌》(高德祥,1989)、《敦煌壁画中的童子伎》(高德祥,1991)等。

敦煌壁画中乐舞素材研究整体进展要慢于敦煌文书研究,主要是因为在那个年代信息传播困难,如要出成果,需要长居敦煌等地进行现场研究。进入2000年之后,敦煌石窟的电子化整理基本完成,网络的便捷加快了敦煌壁画乐舞素材的研究进程。如前所说,现阶段敦煌壁画研究主要在图像本体研究和交叉研究两方面。

图像本体研究方面,主要是研究乐舞图像的艺术特点,如乐器器形、各时代舞容舞姿等,成果有《敦煌石窟舞乐艺术》(高金荣,2000)、《敦煌壁画乐舞研究》(郑汝中,2002)、《敦煌古代乐舞》(高德祥,2008)等专著,尤其《敦煌壁画乐舞研究》一书是郑汝中扎根敦煌十余年,穷尽洞窟所有乐舞素材后的研究成果,书中进一步完善分类方法,在全面分类的基础上照顾个案,严格明确壁画乐舞、壁画乐伎等名词概念,体现了当代乐舞艺术研究的学术水平。

交叉研究方面,进入2000年之后,诸多学科均出现学科边缘模糊的现象,敦煌乐舞研究亦是如此。因为艺术文化从来不是单一的,敦煌壁画图像中反映出的建筑、宗教、服饰等均可与乐舞本身进行交叉研究。如李建隆《敦煌壁画中的乐舞演出与演出空间》(2010)-文中,将乐舞演出中的空间与佛教空间的无限与贯通概念结合,切题独到。又如贾一亮《敦煌唐代壁画经变画礼佛乐队中的舞伎服饰研究》等,以其他学科为基础,以乐舞图像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三、敦煌吐鲁番地区音乐文化历史研究

敦煌吐鲁番地区音乐文化历史研究的历史范畴较大,世界上有四大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敦煌吐鲁番地区是唯一一个四大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这里可以看到印度音乐如何传人并演变成唐代佛曲,可以看到琵琶如何从波斯传人于闻、长安、东南亚,各宗教、民间的乐舞形式、乐器器形、音乐制度、乐伎身份、乐种演变等均可成为研究对象。这种研究实际上属于中西交通史的研究范畴。因其范围庞杂,本文之例略一二。

最早专门研究敦煌地区乐舞艺术的学者当属向达,他在《论唐代佛曲>( 1929)一文,考证出唐代佛曲袭自印度北宗音乐,从西域传人,有宫调、可入乐,只流行于宫廷等。

进入1980年代后,有诸多学者在敦煌音乐文化交融历史研究上做出贡献,但这一研究边界模糊,常与礼乐雅乐研究、用乐机构研究、官署乐人与乐籍制度研究、宗教音乐研究、地方歌舞研究等。具体成果有如《中国俗字谱与拜占廷乐谱》(1985,何昌林)、《丝路音乐文化流向研究中的一些问题》(1989,席臻贯)、《西亚诸教对敦煌乐舞影响之研究》(1995,黎蔷)、《琵琶沿革及演奏方法的演进》(2001,庄永平)、《丝绸之路上的琵琶乐器史》(2003,赵维平)、《云同石窟舞蹈雕像多元风格溯源》(2005,王克芬)、《苏祗婆传授的龟兹乐律》(2012,陈应时)、《龟兹五弦琵琶东传日本考》(2013,陈应时)、《燕乐调式音阶结构与东亚影响》(2013,庄永平)、《从敦煌壁画看南北朝歌舞娱乐节目的构成》(2014,李芸、黄勃、夏滟洲)等。更有博士论文《古丝绸之路乐舞文化交流史》(2001,金千秋)系统地整理了先秦到盛唐乐舞文化自西传入以及海上丝绸之路乐舞文化向日本朝鲜的输出历程。以上所提及的诸多研究有着不同的切入视角,但大多是综合文献、图像、文物的考证,还原了历史长河中丝路音乐舞蹈文化交流的片段。

以笔者所见,敦煌乐舞艺术研究诸多方向中,敦煌吐鲁番地区音乐文化历史研究是最为朝气蓬勃的研究方向。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信息获取愈加便捷,学者能够以更宏观的视野关注自己的研究领域,相较于油墨印刷时期的皓首穷经,信息时代对音乐文化历史进行综合研究更容易开展。相较陷入僵局的敦煌古谱文献研究以及有了阶段性成果,需要进行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研究的敦煌壁画乐舞资料研究方向,无疑使音乐文化历史研究更有动力。

综上,敦煌乐舞艺术研究自1900年藏经洞的发现就具备了萌芽的学术土壤,1930年前后,林谦三、岸边成雄、向达等人从不同角度对敦煌乐舞艺术展开研究,在改革开放之前,关注到这一研究领域的学者只有十余人。1 9世纪80年代开始,敦煌乐舞艺术的研究迎来了大发展,数十位专家学者投身其中,在探讨中不断推出新的研究成果,进入新世纪后,更多年轻学者涌入敦煌乐舞研究之中,学术成果的规模和学科研究的边界都在不断扩展。值得一提的是,诸多机构也对敦煌乐舞研究给予了更多关怀,如2005年在上海音乐学院举办的东亚古谱国际学术研讨会、2013年在西安音乐学院举办的敦煌乐舞国际学术研讨会等都给学术研究带来了新的助力。

上一篇:我的教室初一作文500字下一篇:我的诚信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