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政策法规

2024-12-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精选9篇)

计划生育政策法规 篇1

(1)《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任何单位不得以结婚、怀孕、产假、哺乳等为由,辞退女职工或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2)《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第四条规定:“不得在女职工怀孕期、产期、哺乳期降低其基本工资,或者解除劳动合同。”第七条规定:“怀孕的女职工,在劳动时间内进行产前检查,应当算作劳动时间。”(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二十九条第(三)项规定:“女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用人单位不得依据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4)原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三十四条规定:“除劳动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的情形外,劳动者在医疗期、孕期、产期和哺乳期内,劳动合同期限届满时,用人单位不得终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期限应自动延续至医疗期、孕期、产期和哺乳期期满为止。”(5)劳动部《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问题解答》第四条规定:“实行劳动合同制的女职工,在合同期未满的情况下,任何企业和个人都不得以怀孕、生育和哺乳为由,解除其劳动合同”。

什么是违反计划生育政策?

《人口和计划生育法》第18条规定:国家稳定现行生育政策,鼓励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因此,认定是否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要看是否具备下列两个因素:

1、是否是夫妻关系。如果是未婚生育的,因未婚男女之间不形成夫妻关系,所以,未婚生育会被认定为违反计划生育政策。但是,如果是未婚怀孕的,因在生育之前,未婚男女可以依法领取结婚证,形成夫妻关系,故,未婚怀孕并不必然违反计划生育政策。

2、是否只生育一个子女或符合条件的生育第二个子女。我国的生育,凡是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均可办理计划生育证明,凡是不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计生部门均不会出具计划生育证明。

综上,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可以这么定义:未办理结婚登记而生育或无计划生育证明的超生。

二、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是否可以休产假?

《劳动法》第62条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九十天的产假。《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第8条规定:女职工产假为九十天,其中产前休假十五天。难产的,增加产假十五天。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产假十五天。

法律之所以要作出这样的规定,是为了保障怀孕生育的女职工有足够的时间来恢复身体健康,毕竟,人的身体健康权才是第一位的(嘿嘿,这也就是西方说的人权了)。因此。产假本身并不以是否符合计划生育政策为前提条件,产假与生育的次数无关,只要职工有怀孕生育的事实存在,不论其是符合计划生育政策还是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单位都应当无条件地给予女职工足够的产假时间,确保女职工能顺利恢复身体健康。单位不能拒绝女职工的休产假申请。

三、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能否享受生育保险待遇?

《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第15条规定:“女职工违反国家有关计划生育规定的,其劳动保护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计划生育规定办理,不适用本规定。”故,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女职工可以休产假,但是,对于其能否享受生育医疗费、产假工资或生育津贴等涉及劳动保护方面的权益,要按照国家的有关计划生育的规定处理。

虽然《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并没有对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女职工的生育待遇作出特别的规定,但是《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24条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和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制度,促进计划生育。依据该规定可以认定:生育保险的设立目的是为了促进计划生育,如此一来,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应该是不能享受生育保险的。更具体明确的规定是各地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如:《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44规定:“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的职工违反本条例规定生育的,由其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分娩的住院费和医药费自理,产假期间停止其工资福利待遇。”《上海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43条规定:“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生育子女的公民,除征收社会抚养费外,给予以下处理:

(一)分娩的住院费和医药费自理,不享受生育保险待遇和产假期间的工资待遇。”各地这些规定大体都明确了,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女职工,生育医疗费用自理,没有产假工资,不享受生育保险待遇。

四、用人单位能否辞退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女职工?

用人单位能否辞退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女职工,实务中有三种观点:

1、一定条件下可以辞退。

《关于受理职工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规定引起的劳动争议问题的复函》规定:“职工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被企业开除引起的争议,劳动仲裁委员会应当受理。在处理这类劳动争议时,除依据劳动法律、法规外,还应以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计划生育政策的法规、规章,以及企业内部符合国家规定的有关规章制度为依据。”依据该复函,如果用人单位在规章制度中明确将劳动者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怀孕、生育等行为视为严重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由于规章制度是用人单位用工自主权的最大体现,只要该规章制度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并依法进行了公示,鉴于部分地区的计划生育条例,如:《深圳经济特区计划生育管理办法》、《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均有类似规定:计划外生育的,由所在单位给予开除、撤职或解除聘用处理,故,在这些地区,这样规章制度的内容并不能算违法。所以,即使怀孕女职工享有《妇女权益保障法》、《劳动合同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等法律法规规定特殊的就业保护权,但是,用人单位完全可以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9条之规定,以劳动者严重违反规章制度为由,予以辞退。如果用人单位在规章制度中没有明确将员工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怀孕、生育等行为列为严重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或者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并不符合生效的法律要件,则用人单位无权以女职工违反计划生育政策为理由解除劳动合同。

如:《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贯彻落实<广东省计划生育委员会兼职委员单位职责>的意见》规定:“在劳动关系解除终止方面。在劳动合同中,经协商一致,可明确合同期间发生计划外生育情况时,可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如果在劳动合同和企业依法制定的规章

制度中,有劳动者违反计划生育规定企业可解除劳动关系内容的,由此发生的争议,劳动争议仲裁庭应对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决定予以支持。

2、绝对不能辞退。

虽然从表面上看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女职工本身有违法行为,但是从另一个侧面看,职工违反计划生育法规,应承担的是行政责任,这是另外一个法律关系,跟员工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不同,两个法律关系不能混同。而《妇女权益保障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等法律法规规定用人单位不得解除与怀孕女职工的劳动合同,但这些规定并没有区分女职工的怀孕是已婚的还是未婚的,是符合计划生育的还是违反计划生育的,只要是女职工怀孕并生育的,就享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就业保障权。至于说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规定了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怀孕、生育等行为为严重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根据《关于〈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规定〉若干问题解答》规定:违反计划生育政策不属于违反企业劳动纪律的范畴,不能按《辞退规定》处理。职工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问题,应按国家计划生育的有关规定处理。因此,即使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有这样的规定,这样的规定也应该属于违反法律的规定而无效。

如: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曾有类似的判决。

3、绝对可以辞退。

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因此,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属于违法行为,既然女职工有这样的违法行为,则用人单位毫无疑问地可以予以辞退。

如:深圳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2010年上半年全市劳动人事争议疑难问题研讨会纪要》

第4条规定:劳动者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用人单位以此为由解除劳动合同的,应予支持。

计划生育政策法规 篇2

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早已被人们争论很久, 学者们结合自己的理论提出多种人口政策。19世纪80年代, 英国经济学家坎南根据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指出达到产业收益最大化所需要的人口数量为适度人口。它从产业收益出发, 提出人口过多过少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只有适度数量才是最好的。与之对应的是适度的人口控制论。我国70年代初期开始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 初衷就是为了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在30多年计划生育斗争中, 中国人口增长迅速的势头终于得到有效遏制, 即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又使经济、人民生活水平、人口素质得以提高。与此同时, 人们今天的人口形势也发生了重大转变。生育率较低所带来的人口老龄化加速、劳动力短缺、男女性别失衡等问题, 现家庭养老及抵御风险能力随之降低。现针对已发生变化的人口形势, 为促进人口持续发展, 需制定符合国情的计划生育政策, 对其作出完善和调整。综合多方面的思考, 我国推行二胎政策, 和一胎化政策对比, “单独二胎”政策更加平稳、渐进、可控。

一、一胎化政策的所带来的问题

(一) 人口素质“逆淘汰”

高尔顿最早提出的人口素质“逆淘汰”, 言简意赅的说就是社会对人口的逆向选择, 指低素质人口挤压高素质人口这种有悖于优胜劣汰的现象1。20世纪80年代后期, 人口学界对我国人口素质逆淘汰问题提出很多质疑。我国人口素质的逆淘汰问题是否是城乡之间生育率的差别导致的呢?我国一胎化政策导致城乡之间的生育率差距较大, 造成城市人口比重越来越小, 同时造成我国人口素质的逆淘汰。那么, 如何阻止这种人口素质“逆淘汰”的现象呢?其实, 人口素质“逆淘汰”的原因和城乡之间生育率的差距有很大关系, 所以, 唯有缩小城乡之间生育率的差距才可以从根本上遏制人口逆淘汰的这种倾向。从提高城镇人口生育率或降低农村人口生育率两方面来考虑。

(二) 人口老龄化

老年人口负担系数大一直都是国家的一个大难题。怎样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是中国即将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老龄化导致人口抚养比的变化、政府和个人家庭负担加重、社会劳动力缺失等问题。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的中国, 国库资金不足, 高额的养老金和医疗费国家承受不了。农村养老主要是依靠家庭养老。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带来了“四二二”、“四二一”等倒金字塔家庭模式, 首先, 赡养老人给并不富裕的农民带来沉重负担, 也是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其次, 老龄、高龄人口的增多必然分担部分劳动力, 导致急需劳动力的中国带来劳动力资源的匮乏。再次, 老年人口的增加会对产业结构、文化冲突、社会发展等方面带来影响。最终造成大量潜在问题凸显出来。

(三) 男女性别比例失调

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的根因是中国传统重男轻女思想的滞留, 中国传统生育文化至今还存在着男尊女卑等意识。除此之外, 家族香火的延续, 也导致农村家庭优先择男的现实。导致男女性别比失调的直接原因是我国的一胎化政策。在一对夫妇只允许要一个孩子的情况下, 外加中国传统观念滞留, 多数家庭在不违背国家政策的情况下优先选择男孩。生物学因素是导致现今性别比例失调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婚姻的稳定收到一定威胁。首先, 性别挤压。男性过多无婚配对象现象严重, 光棍汉的社会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严酷事实。其次, 家庭的不稳定。它直接关系到社会的不稳定。

二、顺应我国的人口国情, 单独二孩政策的利弊

(一) 单独二胎政策的利

单独二胎政策的实施的利, 从大的角度来说主要分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可以有效控制男女比例失衡现象。重男轻女传统思想的滞留再加上“选择性生育”的形势下, 导致现今社会男女比例失调的问题。在“单独二胎”政策的实施下可以大大减少这个问题的继续发生。

另一方面是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一胎化政策引发“独生子女下一代夫妇最多可能赡养12位老人”的社会现象, 同时给国家的经济也带来较大的难题。生育率的降低带来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这是必然的, 对社会保障体制的财务可持续性产生直接冲击2。单独二胎政策的实施可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 并大大减少未来的社会风险。

(二) 单独二胎政策的弊

首先, 增加国家财政支出。二胎政策的实施将面临更多的社会问题, 比如:财政支出、福利待遇政策、环境承受力等。从宏观层面看, 未来社会将面临的压力随之增加。其次, 增加个人家庭负担。笔者亲生经历, 现有点名气的儿童衣服专卖店, 一件冬季羽绒服最低价格500左右, 在这个高物价的年代, 养一个婴幼儿的花销难以想象。并且这只是刚刚开始。二胎政策的实施对普通收入的家庭来说是一个沉重的现实问题。

摘要:从我国人口和经济的角度出发, 根据我国人口增长模型来证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并阐述计划生育政策的衍变过程。政策随经济、历史、政治的变化而革新, 当计划生育政策得到较大成就时, 同时引发一系列问题1。如我国城乡之间各方面的差距导致城市人口增长率大大低于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 这种现象造成国家人口发展的逆淘汰倾向。一胎化政策的出台在某种程度上遏制住出生率迅增的状况, 但直到今天, 在一胎化政策的实施下老龄化问题越演越热。与此同时, 出生婴儿性别比例严重失调也成为当前特别重要的问题。对此, 国家实施“单独二胎”政策。本文针对一胎化所带来的问题和新政策实施带来的利弊做出以下思考。

关键词:计划生育政策,一胎化,性别比例失调,单独二胎

参考文献

[1]享辱曼保, 尹娟.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反思[J].《理论月刊》, 2005 (11) .

论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篇3

关键词:计划生育 生育率下降

一、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与人类相比,动物“计划生育”的历史要悠久很多。许多动物为了自身的长期生存,会自觉不自觉地实行“计划生育”,使自己繁衍后代的数量与环境保持平衡。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瑞典南部的红狐以野兔为食。当野兔的数量明显减少时,红狐就会减少繁殖以对抗将来的饥荒。在肯尼亚的热带大荒原上,如果天气过旱,羚羊便會把即将分娩的胎儿继续留在腹内,直到普降甘霖,草木丰盛。所幸人类在近晚也懂得了计划生育。但初学的人类要真正实行好计划生育,其路漫漫,还需不断地求索。

在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政策秉着“人多力量大”的原则,鼓励多多生育。然而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面对22%。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中央政策认识到要限制人口的增长,在50年代末期,开始在上海等地宣传并尝试开展计划生育政策。1958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及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使得我国刚刚开始的计划生育政策之星火湮灭。到了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才真正开始起步。“1973年12月,全国第一次计划生育汇报会提出‘晚、稀、少’的计划生育政策。所谓‘晚’是指男25周岁、女23周岁结婚;‘稀’指两胎要间隔4年左右;‘少’是指只生两个孩子;并在全国城乡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免费提供避孕药具和节育技术服务。”[1]1978年,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被写入宪法。之后,我国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即“一胎化”政策。由于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顺利的实现了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转变。现在的人口出生率和增长率一直保持着下降的趋势。可以说,现阶段,中国人口增长已经从实质性增长阶段转变为惯性增长阶段。

二、西欧国家生育率下降的原因分析

生育率下降和人口转变是衡量人口增长模式的重要指标。人口转变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传统社会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转变到高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再到现代的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及地自然增长率的生育模式的转变。纵观西欧发达国家的人口模式,可以看出,欧洲国家的人口生育率持续下降是伴随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大致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欧美地区的大部分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完成了人口由高出生率向低出生率的转变。此后,人口转变又进一步向日本、韩国、新加坡及港台等东亚国家或地区扩散,并先后在这些国家或地区逐次实现。目前,这些东亚国家或地区的总和生育率都以下降到1.3左右甚至1以下的低水平。”[2]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持续降低是经济发展后,个体观念的转变的自然结果。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个体受到的教育越来越高,科技不断的充斥着人们的头脑,来自就业和婚姻的压力,使得更多妇女自愿选择生育一个孩子或者是不生育子女。女性教育和地位的提高,有利于减少生育子女数。现代的信息及技术革命使得发达国家的个体自愿选择生育更少的子女数。即现代化带来了生育率的持续下降。

三、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的下降是在经济发达之前出现的,是社会干预、政策影响的产物。“中国生育率的下降受到多种力量的影响,但有三种力量是不可低估的:一是强制性,即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二是诱导性,即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诱导和宣传教育;三是自发性,即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在这多种力量中,计划生育政策对中国生育率转变具有显著作用。”[3]

然而,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干预作用却是早于和大于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的。这种不是由经济发展带来的自然的人口生育率的下降带来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的。

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发达国家人口状况是先老后富,而我国则是未富先老。国际上公认的一个国家人口老龄化的标准是60岁及以上老年人人口比例占到总人口的10%及以上或是65岁及以上老年人人口比例占到总人口的7%及以上。世界上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是法国,而现在日本被称为“银发之国”,其老龄化程度为全球最高。而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大约开始于2000年。

然而,我国迅速的人口老龄化主要是由于生育率下降所造成的,由此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这是计划生育作用的结果,可是这却是学术界没有深层次论述的问题,因为这不仅关系到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发展成就,更关乎未来人口生育政策的走向。只有正确认识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老龄化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给我们带来的挑战。

(2)人口结构不合理,人口的抚养比变大,社会负担加重。这方面的影响是和计划生育政策引起的老龄化有直接关系的。计划生育政策的直接影响就是儿童减少,使得成长起来的劳动力不足。新生儿的比例下降致使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增高,使得社会养老负担、生产需求加重。我国现阶段的人口增长属于惯性的人口增长。大约到2020年,我国的劳动力人口数量将会持续不变,届时,劳动力人口迅速老化,将会形成很大的劳动力空缺。

(3)男女性别比失衡。“性别偏好”是人口生育行为中独特的生育文化。由于我国一直以来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以及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造成了现在出生婴儿性别比严重失衡的现象。

育龄夫妇决定要的孩子的性别这一行为观念取决于好多的行为观念,是一个系统的概念。中国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社会经济的不发达需要男性劳动力来维持生计,传统家庭对男孩的重视,社会普遍对女性的隐形的歧视等等因素,加之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们不得不用现代医疗技术来鉴定孩子的性别,进而确定出生婴儿的性别。当这是个体的行为时,微不足道;但当它是群体的行为时,其力量却是巨大的。

参考文献:

[1]佟新.人口社会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299页

[2]王桂新.生育率下降与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思考[J].人们论坛,总第371期,第14页

计划生育政策法规 篇4

2006年,XX县人口与计划生育政法工作继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贯彻落实《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的意见》为主线,围绕全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心任务,全面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依法行政进程,深入开展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努力探索解决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难点和热点问题。为圆满完成我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而奋斗。

2006年,我县人口与计划生育政法工作要点如下:

一、加强依法行政工作,做到正确执法、文明执法

1、今年是“五五”普法第一年,为推进促进我县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域的法制建设开展,更好的贯彻落实“一法三规”和新机制,县人口计生局将制定全县计划生育系统“五五”普法规划,并配合宣传部门做好五五”普法宣传。各乡(镇)也要依据本地实际,制定相应的普法规划。

2、全面完善、认真执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责任制》。今年,县人口计生局将修正《XX县人口与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责任制》,更加明确执法责任,落实执法任务,加大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力度。各乡镇本级的《行政执法责任制》也要及时修正。

3、积极运用法律诉讼程序和法律手段解决计划生育案件,严厉打击破坏计划生育违法犯罪现象。要认真执行《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按照要求做好《社会抚养费案卷》工作,加大对社会抚养费的依法征收力度。对征收困难的,要积极争取各级人民法院支持,提高征收案件的结案率。

二、深化村民自治工作,做到制度健全、政务公开

今年,我县将进一步规范人口与计划生育村(居)民政务公开的内容,明确开展计划生育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目标、思路和基本要求。完善村(居)民自治制度,健全村级计划生育组织网络,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社区管理服务体系。基层计划生育部门要对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章程和合同进行一次系统的清理,不得存在与法律法规相悖和侵犯群众合法权益的内容和要求。同时,要认真总结本地区村(居)民自治典型经验。

三、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做到长效机制完善、性别比例正常

1、全县在去年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百日行动基础上,按照百日行动的工作要求和标准,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相关工作制度,细化各项工作措施,健全行之有效的长效工作机制。

2、今年将持续加强对医疗保健、个体诊所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监督,与相关部门联合开展两次以上的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非法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违法违规案件。各乡(镇)要积极探索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的有效措施,进一步强化职责,制定和完善与之相关的工作规范和管理制度。

四、促进城镇计生工作,做到法定政策得到落实,群众利益得到保障

1、积极建议政府协调相关部门建立适合本地的计划生育奖励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适时出台有关人口与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意见,重点解决特殊人群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或补助费问题,以化解社会矛盾。

计划生育政策法规 篇5

 【摘要】:

执行政策的措施不合理,明显反映出政策问题构建的错误。在政策执行主体在实施政策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作用,其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导致了公共政策执行的偏差。

 【关键词】:公共政策;执行力度;计划生育;

 【案例】:

某县新任领导为挣脱长期以来背负着的“计划生育落后”的帽子,积极推行其 “计划生育高额罚款”的新政策。具体的新政措施如下:针对不同超生数量的情况而定的不同等级的罚款处理。另还附加了对工作人员进行“罚款提成”的相关规定,用来解决基层工作的艰巨性而带来的经费不足、及工作人员的消极情绪等问题。

而在两年后的调查中发现,这个本是为有效控制县中的人口数量的政策,却没有达到县政府的预期目标。超生问题不但没被解决,结果却是愈演愈烈。具体又包括:一方面,县中的村民宁愿缴高额罚金(甚至举债超生)来买超生的权利,并认为这是种理所当然的事了;而另一面,县政府的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人员将这种罚款当作创收的途径,对超生现象乐此不疲。

 【背景透视】:

众所周知,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积极贯彻由国务院领导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规定,“各地方政府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在其所管辖区域内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并合法的受法律保护”。因此,案例中县政府为落实上级任务而制定具体的政策实施办法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也就是说,县政府在制订执行政策措施这一方面是由法律基础作为保证的。那么作为政策服务对象,该县村民为何如此钟情于超生?也是有其情感原因的。由于此县长期以来的落后封闭,导致人们的思想无法与外界交流而造成其顽固的传统观念以根深蒂固,意识僵化。

而当村民们的这种“多子多富、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等”群众思想与县政府所承担的行政责任发生冲突时,自然造成了双方利益的矛盾,甚至陷入不可解决的难堪状况。事实上,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过程,更是双方的一种利益博弈的较量。只有双方都满足就可以达到平衡状态。若双方都不妥协退让时,就导致问题的无法解决,造成公共政策难以有效地被执

行这一现象。

 【分析成因】 :

一、政策目标与政策执行手段冲突

公共政策理论认为,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是政策主体为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手段作用于政策对象,使政策内容转化为现实的实践过程。可见,政策目标与政策实施手段是影响政策执行的原因之一。

目标,即行动方向,具有导向性与规范性作用。同样,在政策科学当中政策的执行更是不能缺少政策目标的引导。可以说政策目标就是政策之行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若目标偏差或不明,都将公共政策的执行导致失败。

在目标的基础上我们还要通过某些渠道来执行政策,它是指执行机关人员为实现一定政策目标而采取的贯彻落实一系列措施和方法的总和,即公共政策执行手段。执行手段有很多种,包括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及技术手段。多种手段的恰当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政策执行力的大小和效果。

在本案例中,通过采用“罚款机制”这一经济利诱手段,迫使许多工作人员把村民的超生看作自己的创收途径。虽然加强了他们的经济意识,但无形中他们已经被金钱化、物质化了,这不得不使大多数工作人员只能向金钱利益低头。此案例中政策目的本是为了减少超生数量,而通过不适当的“罚款提成”的执行手段,使结果相反方向发展,越办越糟糕。

二、“挂羊头卖狗肉”式的政策执行偏差

执行政策的措施不合理,明显反映出政策问题构建的错误。在政策执行主体在实施政策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作用,其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导致了公共政策执行的偏差。

在此县政府作为政策的执行者由于考虑到私己的特殊动机,使得政策执行出现了偏差。县政府的这种做法纯属挂羊头卖狗肉的替代式政策执行,即执行者在执行政策过程中,用自己的一套政策代替既定政策,对于符合自己利益的就充分利用。

三、作为政策执行主体的素质欠缺,道德欠考察

作为政策的执行主体是具有能动性和主动性并存的。人们在一个社会中,就赋予了人们多重的社会角色。然而,当私立与公立发生冲突时,作为行政主体就应该毫不犹豫的追求国家利益,这是公务员最起码应该具备的公务特性。

相反,在案例中的县政府工作人员没有为民众派有的使命感,仅仅凭着手中人民授予他的权力私用。在利益因素、心理因素的考验下,他失败了。

四、作为政策执行对象的人们的传统观念太重,太愚昧,其思想观念严重被束缚。

这是长期的生活环境造成的,贫穷、封闭让他们不开化,导致他们顽强的从不退化的传统思想和利益取向。因此,对他们做说服工作就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宣传,提高他们接受政策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加强公共政策目标群体的利益取向分析,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

五、封闭的环境不利于人们接受新鲜食粮

任何案例都是处于一定的客观系统当中,有其自身特有的社会背景。置身于环境当中自然受环境的影响并改变着环境。

在此县,由于没有一个沟通交流机制让大家被驱使着思考一些事情。大家的思想还很封闭,未得到完全发展。只有置身于社会互动的环境下,才能让人开拓,接受新事物,不断地丰富自己且更易于接受开放先进的思想理念。

六、政策执行主体的原因

任何一项政策最终要靠执行主体来实施, 现实中政策执行偏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策执行主体的原因造成的, 这表现在:

1)政策执行主体的素质不高

由于历史原因, 我国公务员与发达国家公务员比较起来,素质普遍不高, 从而, 文化水平低导致行政决策水平低;职业道德差导致行政道德滑坡;行政责任观念淡薄导致争荣誉而避责任;理论水平低导致官本位思想严重。少数领导干部没有系统接受现代政策、科学知识的训练, 很难形成科学行政必备的系统观念、战略远见、迎接挑战的心理素质以及自觉接受监督的民主意识。这些弱点难免对政策执行产生不良影响。

2)执行主体法制观念淡薄

从行政的角度看, 中国政府机构的规范化、法制化程度不高, 变化的随意性很大, 人治色彩浓厚。目前, 政策执行中“按章程办事的运作”, “受规则约束的运作”, “形式主义的非人格化的统治”, “不因人而异”等观念并未深入人心,随处可见官僚的“任性专断”, “这种官僚主义常常以„党的领导‟、„党的指示‟、„党的利益‟、„党的纪律‟的面貌出现, 这是真正的管、卡、压”[ 4 ]。书面形式的行政法规约束不了现实社会中的官场逻辑, 人格权威大于机构权威和法律权威。显然, 不依法行政是造成公共政策执行效率递减的重要原因。

3)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美籍加拿大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 “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5 ]。政策的核心就是要解决社会利益的分配问题, 所有政策最终都表现为对社会利益关系的处理。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 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经历四个环节: 利益选择、利益综合、利益分配和利益落实。公共政策的目的在于调整和规范社会的利益结构, 促进整个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因此, 它适用于全社会, 代表和维护的是一种整体利益, 符合全体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但是, 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有些政策未能充分体现, 甚至损害广大政策目标群体的利益, 以致目标群体难以认同和接受这些政策, 进而对政策的执行产生消极情绪和抵触。同时, 政治决策者和市场决策者一样, 也是理性的追逐自身利益的人。在政治环境中, 犹如在市场环境中一样, 个人也会最大限度地追求个人利益, 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 人们追求的是效用的最大化。我国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也表明, 人们是在利益的推动下去实施政策行为的。公共利益与地方利益、私人利益的矛盾与冲突决定了政策执行偏误的现实可能性。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并且是长期存在的。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 作为政策制定者的上级政府和作为政策执行者的下级政府以及作为政策执行的目标群体的广大利益主体必然存在着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

在一个制度比较健全和完善的社会中, 在法定的权限和正当的利益范围内, 官僚们在制定政策时, 由于受自利动机的驱使, 往往会尽可能地在公共政策中体现、维持、实现、扩大自身的利益, 但是这种自身的利益会控制在一定的限度范围之内, 不至于与公共利益发生严重冲突。相反, 如果在一个制度不完善, 尤其是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下, 官僚的自利性往往难以受到有效的约束而发生膨胀, 他们就会通过所掌控的公共权力, 通过公共政策这一“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手段进行“政策寻租”, 把公共政策变成赤裸裸的追逐自身利益的工具。

 【解决办法】:

一、建立公共政策监督机制

美国著名行政学家奥斯特罗姆指出:在每一个群体中,都有不顾道德规范、已有可能便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人;也都存在这样的情况,其潜在的收益是如此之高,以至于恪守信用的人也会违反规范。因此,有了行为规范,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就有了行之有效的安全监督机制,对政策执行情况及时跟踪、评估,强化控制。并加强了廉政建设。

二、引入竞争

公共选择理论学派之“政府中的个人也是经纪人,都天生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但政府机制并不能以盈利为目的,他们常常以公仆的角色自居却不能公开追求自身的经

济利益,因此他们的自利动机受到限制,从而迫使一些公职人员的寻租行为和心理倾向的产生。因此要结合竞争和奖励机制,比如公开选拔、考试等。

 【参考文献】 :

[1] 李成智编著:《公共政策》,团结出版社,2000年8月。

[2] 曾纪茂等主编:《公共政策导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4月。

[3] 朱崇实等著:《公共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

[4] 胡宁生著:《现代公共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

最新计划生育政策 篇6

(一)只有一个子女且为女孩的;

(二)一方两代系独生子女只有一个子女的;

(三)一方系烈士的独生子女或者二等乙级以上残废军人只有一个子女的;

(四)男到独女家结婚落户,只有一个子女的;

(五)兄弟姐妹均系农村居民,只一人具备生育能力,且只有一个子女,其他兄弟姐妹未收养子女的;

计划生育政策法规 篇7

一、计划生育政策实施背景

新中国的成立后社会趋于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中国人口的生存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我国人口死亡率的大幅度下降,总死亡率由1949年的20‰降低到1957年的10.8‰;而这一时期出生率较高,1949-1957年期间基本保持在35‰以上,妇女总和生育率保持在6左右;年出生人口在1700-2200万之间。这种出生率的稳定和上升相对于死亡率的大幅度降低,二者的巨大差异导致中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迅速上升,这一时期成为建国以来第一次人口出生高峰期。

1962-1970人口增长迎来第二次高峰,1971-1975年是这次高峰的延续期。1963-1965年中国人口处于一个补偿性生育的出生高峰,1963年出生率高达43‰,其他年份也高达37‰以上,人口出生规模1963年更是高达3000万左右,其后两年也高达2700万左右。1966-1971年期间人口年平均出生规模高达2650万。这一时期,我国婴儿死亡率降低到51‰,平均预期寿命达到64岁。从而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二次人口出生高峰和增长高峰。1971年至1975年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人口盲目增长没有得到有力控制。5年间出生1.02亿人,平均每年出生2018万人,形成了一个小高峰,是第二次高峰延续。

1980年中共中央发表《公开信》,提出“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号召。1982年计划生育成为基本国策,国家推行计划生育被纳入《宪法》。计划生育政策经历了人口自发增长阶段;计划生育思想形成阶段;开始全面推行并严格控制阶段;政策调整阶段;稳定现行生育政策阶段。然而,在我国由于传统生育文化根深蒂固,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中困难重重。

二、我国生育文化转变的特点

1、转变过程滞后性

我国生育文化由传统生育文化向现代生育文化转变。在以小农经济为主的传统社会中,人口是生产力的象征,人们倾向于多生孩子,并具有强烈的男孩偏好,人们不仅认为男孩是劳动力,而且男孩是香火的继承人。“养儿防老”也是人们生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在“男婚娶、女出嫁”的婚姻方式下,能够尽孝养老的只能是儿子。养育儿子有着养老保险的重要作用。同时儿子作为家中生产力的重要代表,父辈为获得更多的财富以满足整个家庭和自身养老的需要,势必追求生育儿子和多生多育。“男孩传宗接代”、“早生多生”、“多子多福”的传统文化影响人们的生育行为,这样的生育文化的形成,归根结底,还是社会发展水平低的原因,再加上统治阶级的压榨,人们生活水平较低,战争,疾病导致死亡率较低,人们传统生育观念根深蒂固。

1949年新中国成立,随之进行土地革命、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不再是传统的小农经济,而转变为走工业化生产道路。人口再生产的社会和经济基础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出于不断的建设与发展之中,为现代生育观念创造了一定的现实基础,但是由于具有封建帝王统治的两千多年的特有国情,以及经济发展出于起步阶段,建国初期,传统生育文化仍旧占主流,人口发展迎来两次增长高峰,生育文化转变呈现滞后性。

2、城乡差异性

建国以后,城市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基础上,教育的普及,养老制度的完善,男女平等观念认识的提高等,都为生育文化转变提供良好的基础,而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加速了城市之中生育文化转变的步伐。计划生育一孩政策执行的同时也加大了现代生育文化的宣传。在城市生育文化转变过程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较为顺利。

在农村,传统生育文化仍旧拥有坚实的经济基础,无论是土地革命,人民公社,合作化等大生产运动还是1978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没能摆脱传统家庭生产的特征,简单劳动力生产,家庭劳动里的多寡与家庭劳动成果收入成正比,人们没有控制生育的意愿。再加上教育,医疗,养老制度不完善,水平发展不高,现代生育文化没有存在的土壤,计划生育工作很有难度。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不得强制执行,计划生育在生育文化转变过程中起到强有力的动力作用,这为实现农村地区生育文化转变的实现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三、计划生育政策对生育文化转变的作用

计划生育政策对我国生育文化的转变起到促进作用。由于我国特有的国情,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具有必要性,并且在城乡生育文化转变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同程度的作用,客观上,计划生育政策找到“生育率高-人口增多-家庭抚养负担重-社会负担加重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的恶性循环的突破口,倡导现代生育文化,促进生育文化的转变。无论是对经济发展还是人口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促进作用。在城市生育文化转变过程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在农村生育文化转变过程中起到积极的动力性作用。计划生育政策客观上使人们开始认真思考生育行为在社会生活中的真正意义。然而,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继续发展经济,为现代生育文化提供现实基础,才能真正保持生育文化转变的成果。

摘要: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政策在生育文化转变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城市生育文化转变过程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在农村生育文化转变过程中起到动力作用,客观上推动生育文化转变的步伐。了解计划生育政策在我国生育文化转变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有利于我们正确的评判计划生育政策的意义,为政策的调整也带来参考价值。

“计划生育”政策变动的哲学思考 篇8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计划生育

1、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计划生育

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以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计划生育工作是与物质生产、环境保护以及其他的社会方面相联系的,人口的状况如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人口的增长率还有人口的分布情况都从不同方面制约着社会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多次强调应联系人口问题从人均水平和经济总量来看待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只有重视人口问题才可以看到我们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促进人口、环境、经济、资源等协调发展的重要论断,2004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使用科学发展观来对待人口问题,三代领导人都深刻的揭示了人口与经济发展、环境等的内在联系。人口生产有其自身的规律,生育政策必须与人口生产相适应,人口上产要与物质生产相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决定着生育率的高低还有人口规模的大小,若生育率过高,人口规模过大都会势必加剧人口与社会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这是就要降低生育率和控制人口增长,保持适度人口规模,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在控制人口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我国老龄化的严重、劳动力人口的减少、劳动成本增加的现状,为了使之符合人口生产规模的要求,党中央果断启动了“单独二孩”政策,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运用发展的观点看待计划生育政策

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学说的基本哲学范畴,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主要是指事物是变动不定的,变化指事物不仅有数量的增减,还有质的飞跃,发展主要是说明前进的变化和进展,即事物有一种质态转变为另一种质态,特别是指人类所处的现实世界中由低级向高级、从无序到有序、从简单到复杂的上升运动,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变化发展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回顾我国66年来的生育政策,可以发现,整体上呈现了由松到紧,再由紧到松的变化,新中国建立初期,由连年战乱到社会稳定,人们的生育愿望较高,也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为恢复国民经济做出贡献,因此政府采取了宽松的生育政策,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口的不协调,人口过多造成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环境的破坏加剧,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因此,于1980年9月,党中央发出了《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倡导一对夫妻只生育一个孩子,于2010年的人口普查发现,我国已经出现了人口结构的扭曲,老龄化严重的问题,0-14岁的少儿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下降,已处于严重的少子化水平,同时性别比例严重失衡,从2012年起,劳动年龄人口连续三年减少更加敲响了人口的警钟,劳动力的缺失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因此我国的生育政策调整步伐加快,于2014年1月至6月,全国各省陆续实施单独二孩政策,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布,一对夫妻可生两个孩子,即开放二胎。

我国生育政策的变化生育政策的调整和完善不是对人口计生工作的否定,而是对人口计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单独两孩”政策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适应人口生产规律的明智之举,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应有之义,但有的人却以此为借口否定计划生育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历史功绩,认为计划生育工作搞糟了、搞错了、搞砸了,得不偿失,弊多利少。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歪曲的,是不实事求是的,是对历史不负责的,对此,必须态度鲜明地予以批驳和纠正。

3、运用唯物史观看待计划生育政策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社会意识的进步等都是有目的的人的活动,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人创造历史的过程,而创造历史的即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的范畴,指的是在历史的进程中以群众力量发挥作用未留下自己姓名和个人意志的人们,即在量上指多数人,在质上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人口与计划生育跟其他的社会活动一样同样也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辉煌,其辉煌虽有各级政党领导及计划生育干部的努力,但是更多的是人民群众牺牲家庭利益,维护国家利益,自觉地实行计划生育,使之成为主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基础,中共中央反复强调实行计划生育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实行计划生育涉及到千家万户,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要想做出既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又能维护和表达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就必须要坚持人民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特征,是区别于其他正当的显著标志,能否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决定着党的根本性质,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坚持以人为本是新时代计划生育的崇高境界,在九五期间,提出在控制人口的同时要把计划生育做的更加细致,更加使人民群众满意,使广大育龄妇女身心健康,使计划生育更加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在十五期间,为了体现计划生育的以人为本,在农村的税改中增加了计划生育的投入,有些省份直接享受到国家财政的补助,解决农村育龄人群的计划生育的手术费用等都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的关心,更加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是对马克思群众史观的正确运用。

参考文献

[1]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哲学思考.李迎春.山东卫生计生(济南)[M].2015年第9期.

[2]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解析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发展.于成山.黑河学刊[M].2004年11月第6期.

[3]对计划生育工作实现“两个转变”的哲学思考.于成山.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M].1998年第1期.

作者简介

刘玉欣(1991.10--);性别:女,籍贯:河北省邢台人,学历:专科,毕业于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现有職称:无;研究方向:康复辅助技术与服务。

计划生育政策问答 篇9

※晚婚晚育的年龄是如何规定的?

答:男满25周岁、女满23周岁初婚为晚婚。已婚妇女满24周岁生育第一个子女为晚育。

※为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妻免费提供的服务一般包括哪些?

答:孕情环情检查、避孕药具、放置和取出宫内节育器、绝育术、人工终止妊娠术、技术常规规定的各项医学检查、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的诊治等。

※那些情况可以生育第二个子女?

答:

一、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经批准可以生育第二个子女

1、第一个子女经设区的市以上独生子女病残儿童医学鉴定机构鉴定,患有非遗传性残疾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的;

2、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

3、夫妻双方均为少数民族或者归国华侨的。

夫妻一方经设区的市以上医疗机构或者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鉴定患不育(孕)症,依法收养子女后怀孕的,经批准可以生育一个子女。

二、夫妻双方均为农业人口,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县(市、区)人民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可以生育第二个子女:

1、只有一个女孩的;

2、在未列入移民规划并由省人民政府确定的山区贫困自然村居住7年以上,只有一个子女的;

3、男到只有女孩的家庭落户并赡养扶助女方父母的;

4、男方的同胞兄弟或者同胞兄弟的配偶,年龄超过30周岁,经县级以

1上医疗机构或者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鉴定没有生育能力,且未收养子女的。

三、再婚夫妻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县(市、区)人民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可以再生育一个子女:

1、一方生育过一个子女,另一方未生育的;

2、一方丧偶且生育过两个子女,另一方未生育的;

3、双方再婚前各生育过一个子女,子女均依法随原配偶生活的;

4、一方丧偶且生育过一个子女,另一方生育过一个子女但子女依法随原配偶生活的。

※对违反规定生育的对象如何征收社会抚养费?

答:违反规定生育第二个子女的,按照夫妻双方上年总收入的20%,合计征收7年的社会抚养费,其总额不得低于7000元;生育第三个子女的,按照夫妻双方上年总收入的40%,合计征收14年的社会抚养费,其总额不得低于3万元;再多生育子女的,加重征收社会抚养费。

符合条例规定情形,但未经批准生育的,征收500元至1000元的社会抚养费。

未办理结婚登记生育第一个子女的,征收1000元至3000元的社会抚养费;再生育子女的,按照本条第一款规定征收社会抚养费。有配偶的一方与他人非婚生育的,按照违法生育加重征收社会抚养费。

借收养、代养名义违反本条例规定生育子女的,按照违法生育加重征收社会抚养费。

※办理《生育服务证》需提供那些材料?

答:夫妻生育或收养第一个子女的,应当在子女出生前到女方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社区办理生育登记并领取《生育服务证》,需提交材料为:

1、夫妻双方的居民身份证(留存复印件各1份);

2、夫妻双方的结婚证(留存复印件各1份);

3、村、社区或所在单位出具的婚育情况证明;

4、夫妻双方近期合影2寸免冠2张;

婚后不育收养第一个子女登记的,还应提供民政部门出具的收养证明。※办理《再生育服务证》需要那些材料?

答:需提供材料:

1、《山西再生育申请表》(一式两份,钢笔填写);

2、夫妻双方结婚证及其复印件;

3、夫妻双方身份证、户口本或户籍证明及其复印件;

4、村(社区)或所在单位出具的婚育情况证明(村、社区居委会主任或单位负责人签字盖章);

5、《生育服务证》(再婚夫妻未女方未生育过的除外)及其复印件;

6、夫妻双方近期合影2寸免冠照片4张;

7、全家户口本(留存复印件)。

根据申请理由,申请人还应分别提供以下证明材料:

1、以病残儿审批条件提出申请,需提交病残儿相关病史资料及《病残儿鉴定申请审批表》;

2、以依法收养子女后怀孕审批条件提出申请,需提交县级以上计生服务机构不孕不育诊断证明书及第一个孩子收养证;

3、以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审批条件提出申请,需提交《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和村乡镇(社区、单位)计生办出具的证明其为独生子女的证明材料;

4、夫妻双方均为农业人口,以男方同胞兄弟或同胞兄弟的配偶没有生育能力且超过30周岁为由再生育的,应提交计划生育技术鉴定机构出具的生育能力鉴定结论;

5、再婚夫妻要求再生育的,应提交双方或一方的《离婚证》、《离婚判决书》;

6、以夫妻双方均为归国华侨审批条件提出申请的,需提交县级以上侨务办公室出具的归侨证明;

7、以男到女方的家庭落户并赡养扶助女方父母审批条件提出申请的,应提交女方父母,姐妹机村委会证明。

※办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需提供那些材料

答:

1、夫妻双方申请书;

2、夫妻双方身份证、结婚证及其复印件;

3、夫妻双方生育情况证明;

4、全家近期免冠2寸合影4张

5、依法收养一个子女的应提供《收养证》及其复印件。

※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需提供那些材料?

答:需提供材料:

1、本人身份证(留存复印件1份);

2、村(社区)或所在单位出具的婚育情况证明;

3、已婚的须持夫妻双方的《结婚证》;

4、已生育一孩的须持《一孩生育服务证》、《普查证》;已生育两孩及两孩以上的须持社会抚养费征收票据、结扎证;

上一篇:发展对象集中培训方案下一篇:幼儿民族团结活动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