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2024-08-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最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精选8篇)

最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篇1

体会

本学年,我担任高一(十)班班主任。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配合政教处的工作,我顺利地完成了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在班主任教育过程中,有顺利也有挫折,有成功也有失败,既有困惑,也有启迪,交织着酸甜苦辣。

一、不断提出新的奋斗目标,寻找鼓舞学生前进的力量

班集体就是在一个接一个的目标的实现中逐步发展的。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不断奋进的动力,它能激发起学生的共同感情,激励和指导全班学生朝着共同的方向前进。不断有新的奋斗

目标,学生对自己的发展前景就充满信心,班集体就能朝气蓬勃,不断地奋发上进。

本学年,新生入学,学习任务非常艰巨,为了防止部分同学因跟不上而泄气或思想上不重视,我反复给他们讲了高一学年新课改的意义及其重要性,让他们学习与生活相联系,教会学生如何进行人与人的正确交往。重点抓自觉学习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与任课老师加强联系,二是抓自己的学习时间,即早读15分钟、自习课和晚上的晚修时间。督促课代表做好组织记录工作,并及时总结,以便学分认定。其次,继续抓好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工作。利用班会课请成绩优秀的同学、成绩进步快的同学介绍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方法。

二、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培养优良班风

集体舆论就是在集体中占优势的多数人赞同的言论和意见。它以议论、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体的动向或集体成员的言行。优良的班风是指在集体成员中普遍具有的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良好行为和习惯。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是良好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它以无形的力量影响和教育学生。

首先从组织好班会入手。班会是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参与管理的一种有效形式。班会包括班务会、民主生活会和主题班会。我充分利用班会宣传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如课堂纪律、课间要求、考勤制度、考试纪律等,并教育学生要严格遵守;引导学生分析研究班集体中的问题,提出巩固和发展班集体体的措施;制定班级公约,总结班级工作;讨论班级成员共同关心的问题;定期的时事教育;处理偶发事件等等。

其次是对班干部的培养。对班干部,不能只是使用,还应该进行教育和培养。我经常教育他们树立为集体服务的光荣感和责任感,要求他们努力学习、团结同学、以身作则,鼓励他们既要大

胆工作,又要严格要求,注意工作方法。当然,选出的干部毕竟不是完人,因此对他们不能过分苛求、指责,特别是在工作出现失误的时候。对班委会的工作要经常检查,而切要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既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班上的工作全部推给班干部自己放手不管。我还坚持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组织他们学会制订计划及具体措施,检查落实情况,总结得失,并加以改进,教会他们如何分辨是非,及时阻止同学中的不良行为。而对于班干部在班级中的不良行为,决不姑息,鼓励他们以身作则并带动其他同学,促进整个班级的管理工作。

三、教育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教育学生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遵守学习纪律,指导学生制定好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为将来报效祖国,振兴中华民族,打下良

好基础。

四、做好逆反心理学生的疏导工作

从本质上讲,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反感情绪,故意做出与该事件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学生中的确存在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对老师或父母的教育常会表现为很不服从,告诉他不能怎么做,他偏要那么做,甚至公开顶撞。这就是逆反心理的表现。

针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不同成因,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展疏导工作:

1、确立适合青少年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过高的教育教学目标,过重的学习负担,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对学生进行品德行为指导时,我认真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要求,准确把握学生品德发展阶段和水平,在教育策略上循序渐进,不急躁冒进,尽可能避免师生对抗情绪的产生。

2、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

一是创造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二是积极推进班级管理和教育方式的民主化,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展示才华,修正品德,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3、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教育艺术水平。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很多都与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有关。为此,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努力提高自身素养,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冲突。

4、合理利用学生逆反心理的正效应。大胆利用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积极因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五、注意寓教于乐,以多种形式规范学生行为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接受心理具

有广泛性、多样性、综合性的特点,单一的教育管理方式不适合人的接受心理,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中正好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提高教育管理的可接受性。为此我充分利用主题班会课,艺术周,科技周,校运会等活动契机,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合作精神。

六、有效地进行家访或电访

对学生进行家访或电访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部分,这项工作开展得好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家长对班主任工作的信任与配合,也是班主任与家长共同商洽如何教育学生的一个好机会,更是班主任与家长相互了解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利于增强家长对班主任工作的信任。本学年我走访了近40多个同学,并与家长保持经常的联系,与家长互通信息,共同商洽教育学生的方法,树立家长对教育子女的信心。增进了师生,师长情感,促进了教育工作。

总之,经过一学年的努力,我班同

最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篇2

一、报告出台的背景

教育是人的基本权利,[1]教育对个人和社会带来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015全民教育发展目标以来,世界各国为普及教育、推动教育机会均等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世界各国的教育质量依然令人堪忧,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2年发布的《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初步估算,全世界至少有2.5亿小学生读、写、算不能达标。[2]为全面提高世界各国的教育质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美国著名智库机构布鲁金斯学会联合启动了“学习指标专项任务”(the Learning Metrics Task Force,简称LMTF),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所(the UNESCO Institute of Statistics,简称UIS)和布鲁金斯学会下设的普及学习研究中心(Center for Universal Learning at the Brookings Institute,简称CUE)负责具体工作。LMTF主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对所有的儿童和少年而言,哪些方面的学习最为重要?(2)如何检测学习成果?(3)学习检测如何提高教育质量?[3]《向普及学习迈进——每个孩子应该学什么》是LMTF的1号报告,主要回答了LMTF提出来的第一个问题。

二、不同阶段的学习指标体系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分类标准(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简称ISCED),LMTF项目组将研究关注的重点分为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三个阶段。由于世界各国入学年龄和学制不同,因此这三个阶段相应的年龄段有所交叉,学前教育阶段主要指0~8岁,小学教育阶段主要指5~15岁,初级中等教育阶段主要指10~19岁。此外,LMTF综合了以往研究、国际政策对话和日常经验三方面的成果,提出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七个维度:身体健康、社会情绪、文化艺术、文字沟通、学习方法与认知、数字与数学、科学与技术。LMTF同时强调这七个维度只能用于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但未必适用于政策制定和课程教学。以下我们将分阶段分领域介绍LMTF提出的0~19岁学习指标体系。

(一)学前阶段(0~8岁)

对于学前阶段的儿童而言,首要任务是确保他们的安全和身体健康,包括营养充足、远离疾病;了解和养成良好的日常健康和卫生习惯,如饮食、洗手、刷牙、如厕等;能够识别并躲避危险,如战争、交通、水、动物、陌生人可能带来的危险。在动作技能方面,儿童能完成大运动、精细动作与感知动作技能(如手眼协调)的发育,这是他们认识世界和探索世界的基础。[4]

其次,儿童的社会情绪发展也至关重要。报告指出,学龄前儿童应该在自律、情绪控制、自我概念、自我效能、同情心、社会关系和行为、解决冲突和道德价值方面有所发展。所谓自律就是指儿童能够根据相应的发展阶段和社会文化环境,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冲动和注意力。年龄稍大的孩子能够遵循简单的规则和日常规矩,同时有能力模仿成人世界的活动。所谓情绪意识就是指儿童了解情绪会影响自己的行为和他人的关系,能够表达情绪,并有能力辨别并控制情绪。所谓自我概念就是指儿童了解自己的喜好、感受、思想和能力。所谓自我效能是指儿童根据自己完成任务的能力建立自信,在不伤害自尊的基础上了解自己的局限,在活动和任务中表现与年龄相适应的独立性。所谓同情心是指儿童能感同身受,理解他人的感受。所谓社会关系与行为是指儿童与自己信任的成人之间建立适龄的安全依恋关系,与同伴建立友谊。对他人的情绪有所反应,能够采用适龄的社会行为与他人互动。该年龄段的儿童开始学会合作、分享、轮流和帮助,也开始认识必要时必须妥协和磋商。所谓解决冲突是指儿童采用非攻击性的合适策略,独自或在成人、同伴的干预下解决人际冲突问题。所谓道德价值是指儿童建立自己评估人类行为的道德体系,认识到道德价值对每个人的决策都有影响,能够反思自己和他人对的以及不对的行为,并能思考各种行为背后的动机,了解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5]社会情绪是学龄前儿童学习发展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较之于其他学段而言,学前阶段的社会情绪指标最为详细、最为丰富,是儿童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最为重要的表现,也是儿童未来社会性发展和其他领域学习的重要基础。

第三,在文化艺术方面,学前阶段的儿童应在艺术创造、自我认同、群体认同和多元尊重方面有所发展。所谓艺术创造是指儿童了解并能通过音乐、戏剧、舞蹈、视觉、媒体、文字等艺术活动自我表达,能促进儿童认知、身体和社会情绪的发展。刚出生时,婴儿就能通过观察、听和回应来感受艺术活动,到小学入学时,儿童能通过讨论、分享,对艺术活动做出自己的评判。所谓自我认同指儿童能认识到自我的个性和特征(包括身体、年龄、性别、文化等特征)。所谓群体认同指儿童能将自己视为群体中的一员,并认识到群体的共同文化、宗教、价值观等。所谓多元尊重是指儿童能认识到个体之间的不同,也能认识到群体之间的不同(如年龄、身体特征、性别、民族、宗教、能力、家庭结构等)。儿童能够适龄地尊重不同人的特点,并认识到即便每个人都不同,大家也有共通之处。[6]可见,文化艺术是儿童认识自我社会属性的重要途径。

第四,在文字沟通方面,学前阶段的儿童主要要掌握接受性语言、表达性语言和基本词汇。所谓接受性语言是指儿童能听懂口头语言,所谓表达性语言是指儿童能够说话,而词汇是整合儿童接受性语言和表达性语言的核心,使儿童能够用越来越复杂的方式理解并表达自己的需要、想法、情绪和观点。此外,认识图标所表达的口头语言,也是这一时期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方面,这为儿童日后的识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7]

第五,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认知习惯也是学前儿童学习发展的重要维度,它包括好奇、探索、坚持、专注、独立、主动、合作、创造、推理、早期批判思维技巧和符号陈述。儿童通常问很多问题,对各种话题和活动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渴望学习新东西,充满想象力。但这一时期的儿童必须学会在活动中,特别是挑战性的任务中,能善始善终,能够逐步思考,并执行活动步骤,能够独立完成任务,也知道何时以及如何寻求资源,来完成任务。这一时期的儿童应学会积极地与成人和同伴进行互动,如儿童学习时有兴趣参加集体活动,能够认识到有些任务必须多人合作才能完成,并能够策划和发起一些集体活动,或者加入他人的合作游戏之中。这一时期的儿童常常能够突破常规,提出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案。创造性有时也表现为一些创造性的艺术作品,如视觉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等,通过这些活动,儿童表达自己创造性的思想。他们还能运用已有的和新的信息得出新的结论,具有基本的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能力,能够清楚地理解并批判他人的观点和结论,能够跳出当下的任务,思考什么才是适当的行为和解决方法,能反思以往的结论,并将思考的结果运用到当下问题的解决之中。此外,这一时期的儿童能够使用符号指代事物,这一点在儿童进行扮演游戏或通过艺术作品指称人、地方和事物时会有所表现。[8]儿童在幼儿时期养成的良好学习方法和认知习惯将影响他(她)一生其他领域的学习和发展。

第六,在数学方面,学前儿童要具备数字意识与基本的运算能力,能够正确数数,了解数字的顺序,能将数字和事物一一对应并完成加减运算。学前儿童还要具备相应的空间意识与几何能力,能够认识图形并说出图形的名称,了解不同形状的属性(如有几条边,几个角),能判断自己所在的位置、距离并判断方向,理解“下面”、“那边”、“远处”等方位名词。这一时期,儿童还应初步具备分类和测量的技能,分类、观察并作出预判,能够帮助儿童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背后的结构,这是日后代数的基础;而测量就是将连续数字指派给特性事物的过程。早期儿童会使用非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来测量事物的属性,如长度、高度,之后儿童会逐步采用标准化的工具,如尺子,来精确测量事物的数字属性。[9]这是儿童进行科学探索的基础。

第七,在科学和技术方面,学前儿童应具备一定的提问技能,能够提问,能够认识到要解决问题还缺乏什么知识,该如何获取这些知识。这些技能在儿童3、4岁左右就会有所表现。学前儿童还应开始认识自然和物理世界,通过儿童日常与物理世界的互动行为,初步了解时间、速度、温度、重量等概念。此外,这一时期的儿童也具备了一定的技术意识,他们能够使用工具来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如使用铲子、简单的玩具、电脑、手机、笔记本等各种游戏设施。[10]这是儿童进行科学探索的重要途径和工具。

由此可见,学前阶段学生学习的重点主要应该是确保安全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社会情绪和认知方式。对于具体知识的掌握,儿童应在保护其好奇心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游戏,帮助儿童形成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和认识自然的基础概念。

(二)小学教育阶段(5~15岁)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身体健康同样重要。这一时期,同样要确保学生营养充足,但同时要控制饮食量,以保持健康的体态。学生要继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学会讲卫生,能够正确预防传染性疾病,同时能选择健康的行为方式预防非传染性疾病。在此基础上,学生在小学阶段应参与相应的体育运动,通过运动、游戏发展个人才能。此外,小学生应了解基础的性健康知识,主要是要理解人类繁衍生育的基本概念,这也是身体健康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11]

其次,在社会情绪方面,在前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学生要形成初步的社会和集体价值观念,能了解并运用沟通、决策、确定、对等、自我意识、友谊、自尊等生活技能,倡导包容、反对歧视。学生还应开始形成自己的公民价值观念,理解社会和政治概念,如民主、公正、公平、公民等,能够尊重、捍卫规则,并根据学校、家庭和集体环境提出适宜的修改意见。此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精神健康,使儿童能面对挫折或其他负面影响,能够积极地解决问题。[12]

第三,在文化艺术方面,小学生应具有一定的艺术创作水平,能够理解不同的艺术过程,学会创造、表演、回应、或评价不同的艺术形式,如舞蹈、音乐、戏剧、视觉艺术、媒体艺术等;并学会如何运用这些艺术活动来促进他们的语言、数学、科学、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学习和发展。此外,学生还应了解更多有关自己和他人的文化,学会欣赏自己文化和他文化中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学会尊重并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和平共处。[13]

第四,文字沟通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领域,包括口语流畅、口语理解、阅读流畅、阅读理解、感受性词汇、表达性词汇、书面表达和写作等多个方面。所谓口语流畅是指儿童能在使用他所处环境中常用的语言,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所谓口语理解是指儿童能在理解他所处环境中常用的语言。所谓阅读流畅是指儿童能轻松地阅读,通常通过阅读速度、准确性、音韵等方面进行评判。遇到生词时,学生会采取解码、认识字形结构(如英文中的前缀、后缀、汉语中形声字)、运用情境线索或背景知识来认识这个生词。所谓阅读理解是指学生能够回答有关这段文字的问题或复述这段文字,真正理解了他或她所阅读的材料。所谓感受性词汇是指学生在读到或听到词汇时,能够很好地理解该词汇的意思。所谓表达性词汇是指学生能自如地运用词汇进行说和写。所谓书面表达和写作是指学生能够通过写作来抓住自己的思想,学生最初练习书写语言符号,而后练习撰写短小的、自己原创的文章,然后逐渐进步,学会不同目的的写作,如小说、非小说等。[14]小学是学习文字沟通能力的关键期,熟练地掌握以上的文字沟通能力是各个领域未来学习和发展的基础。

第五,在学习方法和认知方面,小学要在学前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坚持、专注、合作、独立、自主的品质。学生同时要开始了解知识,包括事实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儿童能够回忆以往学过的事实,问题解决的程序,并由此得出他们对某一问题的概念性理解。这是未来概念复杂问题解决的基础。此外,学生应具有理解、运用和批判思维的能力。儿童能够通过解读、分类、归纳和比较数据及材料来建构意义;能够将以往的知识用于解决新的或挑战性的问题;能够通过解读、分析或推理,根据已有知识生成新知识。[15]

第六,在数学方面,学生能够具有数字概念和运算能力,了解数字能够代表大小,能够排序、运算,可以被归为不同的类型,如自然数字、整数、有理数等;能够熟练地计算不同类型的算式,并判断计算结果是否合理。加、减、乘、除是这一阶段学习的重点。此外,学生能够认识几何图形,能够运用数字预算来解决不同情境下遇到的问题。学生还能够向他人表达他们对问题的理解,进行数据分析、数据展示以及解释问题解决的理由。[16]

第七,在科学技术方面,学生能够提问,了解如何获取知识,了解问题解决基本的科学方法,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学生还应系统学习有关生命科学、物理科学和地球科学的知识,如生物、生物圈、繁殖、遗传、物质、运动、能量、天文、地质、海洋、气候和资源等等。另外,这一阶段的学生应具有良好的数字技术意识和运用能力,即儿童健康、自如地运用各种信息通讯技术,如手机、电脑、笔记本等。[17]

小学教育阶段与学前教育阶段有所不同,除了确保儿童的身体健康,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和认知习惯外,小学阶段有必要让学生系统了解各个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概念,并逐步培养学生认识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初级中等教育阶段(10~19岁)

对于初中教育而言,学生对于身体健康的学习就不仅限于营养、保健等内容,而应了解并采用健康的行为方式和卫生习惯,其中也包括心理健康,能通过健康饮食、锻炼身体等途径,有效预防疾病。对于性健康与生育健康,学生不仅要了解性健康本身的基础知识,而且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要能理解组建家庭、怀孕和分娩等与社会关系相关的基本的性概念。[18]

其次,社会情绪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而言也同样十分重要,学生应在社会意识、领导力、公民活动、自我与他人概念、毅力和抗压性、道德伦理价值和社会科学等方面均有所发展。所谓社会意识是指学生能够理解并根据社会环境作出适宜的反应。所谓领导力是指学生能够决策,并采用自主或合作的方式执行决策。所谓参与公民活动是指学生能够在集体中或更大的范围内承担管理社会的责任。所谓积极的自我和他人观念是指学生对自己、家庭和所在集体满怀热情,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所谓毅力和抗压性是指学生能够承受失败,克服困难,从失败和错误中积极地吸取经验教训。所谓道德伦理价值是指学生理解包括政治、宗教、文化等一系列的信念,并根据自己的信念采用适宜的行动。所谓社会科学是指学生能够理解人们行为的方式,理解人们的行为对周围世界产生的影响,能够自我剖析,同时能分析他人的价值、信念、归宿认同及其他相关文化。[19]

第三,在文化艺术方面,中学生能够在个人、社会、文化和历史的情境下理解、表达、创造、感受并评价相应的艺术活动。同时,中学生应开始学习如何研究文化,实现从文化认识到文化认同的过程、寻找社会与文化的内在关联,能够将艺术活动与文化、历史和环境联系起来。[20]

第四,在文字沟通方面,中学生应达到听、说、读、写四会要求。学生应学会运用适宜的语言有效地理解和表达思想;能够根据不同的目的,撰写有意义的文章;能够理解书面文章的内容、结构及其试图表达的意义。[21]

第五,在学习方法和认知方面,中学生除了要继续发展坚持、专注、合作的能力之外,这一阶段的学生应该能够自主地去收集并理解相关信息,能够研究问题,分析并应对不断变化的生活环境,打破常规思维,通过寻找证据,权衡利弊,找到创新、有效的问题解决之道。此外,学生还要树立起学习意识,愿意通过学习来满足日益进步的社会需求。[22]

第六,在数学方面,这一时期的学生应继续深入地学习有关数字、代数、几何和统计方面的知识,能够理解数字、数字之间的关系以及数字系列之间的关系,掌握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比等数字运算的技能;能够运用代数符号来表示数学关系,解决线性方程;能够理解不同几何图形的属性,理解并运用几何测量;能够理解数据和统计的概念,学会用图形组织并呈现数据,了解平均数、中数、众数等,能读懂统计表格。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还应将所学的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实践结合起来,如能够有效地运用我们对数字的理解,用代数模型来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能够通过非正式的方式管理个人和家庭的财政;能够根据数字信息选择商品,并判断收益。[23]

第七,在科学技术方面,中学生应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拓展生物、化学、物理和地球科学的学科知识。理解生物体的结构、生命过程、多样性及相互依赖的关系;理解物质分类、构成相关的概念,理解物质的属性和化学变化;理解事物状态、能量转化、热、温度、声、光、电、磁、力、运动等相关概念;研究地球以及地球在太阳系和整个宇宙中的地位。此外,学生更应了解问题解决的基本的科学方法,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培养其生态环境意识;并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效地运用电子通讯技术。[24]这些都是科学探究的方法和价值基础。

可见,初级中等教育阶段的学习不光要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学会探究的方法、思维的方式以及知识的实践运用。同时,由于初中生特殊的年龄特征,社会情绪问题也应特别关注,帮助学生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有正确的认识。

三、对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启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布鲁金斯学会联合发布的这一学习指标体系从学习维度的划分到具体内容的表述都有十分强烈的美国色彩,有些内容由于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的差异对于我国未必适用,如性教育的尺度;有些方面我国甚至制定得更为细致、丰富,例如2012年9月教育部发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就明确了3~4岁、4~5岁、5~6岁每个年龄段的儿童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方面的发展目标,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建议。[25]但该指标体系中仍有不少内容对于我国基础教育未来的发展很有启发。

首先,该学习指标体系非常重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思维能力和工作方式的培养。2012年3月经合组织发布的《为21世纪培育教师提高学校领导力:来自世界的经验》研究报告指出,21世纪的学生必须掌握以下四方面的技能:(1)思维方式。即创造性、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决策和学习能力;(2)工作方式。即沟通和合作能力;(3)工作工具。即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能力;(4)生活技能。即公民、生活和职业,以及个人和社会责任。其中,掌握无定式的复杂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最为重要,这些能力都是计算机无法轻易替代的。[26]LMTF发布的这一指标体系不仅仅将“学习方法和认知”作为一个单独的维度,凸显思维能力和工作方式培养的重要性,而且在其他指标维度中也处处渗透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尊重、沟通、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该学习指标体系非常重视学生社会性能的发展,其中“社会情绪”维度清晰地解释了不同年龄段学生该如何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和认识社会。如积极面对负面压力,承受失败,克服困难,从失败和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能够决策,并采用自主或合作的方式执行决策;对自己、家庭和所在集体满怀热情,追求高质量的生活;理解民主、公正、公平、公民等概念,能够尊重、捍卫规则,在集体中或更大的范围内承担管理社会的责任。这些是学生在未来社会中自我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与他人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中国独生子女一代的教育尤为重要。

第三,该学习指标体系非常重视知识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以数学为例,该指标体系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识字、运算、代数、几何、统计等相关知识;而且要求学生能够用代数模型来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根据数字信息选择商品,并判断收益;能够通过非正式的方式管理个人和家庭的财政。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第四,该学习指标体系非常重视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对于扑面而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没有人可以回避这一问题。LMTF明确提出应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意识和能力,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能够有效地运用相应的信息技术。

第五,该学习指标体系凸显了性教育的社会内涵,学生不仅要学习与个体有关的性健康知识,这一点因国情不同,内容应有所不同,而且非常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认识并理解与性教育有关的社会问题,如家庭、怀孕、分娩、人类繁衍等概念。这一点对我国当前性教育的开展也很有帮助。

第六,该学习指标体系凸显了不同年龄段发展的不同特征和学习重点。如幼儿和青春期的儿童应特别关注社会情绪指标的发展状况;幼儿教育阶段应重点关注安全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认知方式,充分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小学阶段应让学生系统了解各个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概念,并逐步培养学生认识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初中阶段的学习不光要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更要学会探究的方法、思维的方式以及知识的实践运用,帮助学生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有正确的认识。(见下图)这对于我国基础教育不同阶段目标的设定同样有所启发。

图片来源:根据《向普及学习迈进——每个孩子应该学什么》不同维度的指标绘制而成

摘要:2013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美国著名智库机构布鲁金斯学会联合发布了“学习指标专项任务”(LMTF)的1号研究报告——《向普及学习迈进——每个孩子应该学什么》该研究从身体健康、社会情绪、文化艺术、文字沟通、学习方法与认知、数字与数学、科学与技术这七个维度,建构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应该达成的学习目标体系。该体系特别突出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思维能力和工作方式的培养,非常重视学生社会性能的发展,强调知识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重视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凸显了性教育的社会内涵,并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发展的特征明确了不同的学习重点,对我国未来基础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启发。

关键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基础教育,教育质量,学习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United Nations.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R/OL].1948 http://www.un.org/en/documents/udhr/index.shtm(l 2013-04-18).

[2]UNESCO.EFA Global Monitoring Report 2012:Youthand Skills—Putting Education to Work[R/OL].Paris:UNESCO,2012,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21/002180/218003e.pdf,2013-04-18.

[3]Brookings Institution.About the Learning Metrics TaskForce[EB/OL].http://www.brookings.edu/about/centers/u-niversal-education/learning-metrics-task-force/about,2013-04-18.

[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UIS andCUE.Towards Universal Learning:What Every ChildShould Learn[R].Paris: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2013,12,24,29,35,41,46,13,18,25,31,37,43,48,20,14,20,26,32,39,44,49.

[2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27/201210/143254.html,2013-04-20.

大学生学习心理障碍教育对策研究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心理障碍;调适

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引导其养成良好合理的学习习惯,克服学习心理障碍,对于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有着重要意义。因此,研究大学生学习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及危害,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对策,具有提高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现实意义,同时也为培养创新素质人才、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理论研究基础。

一、大学生学习的特点

学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同时也是大学生最主要的发展任务。与中学生和成人的学习相比较,大学生学习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专业定向性明显

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阶段,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或入学一年以内必须根据兴趣爱好和特长或受家庭环境和背景影响选择专业。多数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并没有清晰的判断,仅凭专业名称或社会知名度选择。大学生对于确定自己今后职业定向的专业缺乏了解,甚至少数大学生入学后排斥所学专业,造成学习目标模糊、专业认同感较弱,影响了自身的学习生涯发展。

(二)主观能动性增强

大学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讲授时间占比减少,课外学习时间增加,学习方式也更加多样。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采取课外实习、创新实验、参加学术报告等多种方式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学习技能。目前各综合类高校基本能满足大学生课外学习的软硬件需求,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得到了足够的资金支持和师资帮助,因此大学生的学习应该增强主观能动性,提高主动学习的意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心理素质要求增强

大学生要完成两个心理过渡任务,从中学到大学学习习惯的适应和做好从学校到社会的心理准备。升入大学后,学生实现了阶段性愿望,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和规划不甚了解,失去了最直接的动机,造成学习成绩下降。大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学习心理素质,尽快完成适应过程,转入发展创造阶段,从基础理论学习转向高级专业技能的学习,培养逐步成熟的学习意识,随着知识的丰富提高,不断增强自我评定力,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做好走出校门的知识储备和心理准备。

二、大学生主要学习心理障碍及调适

(一)学习动机缺乏及调适

学习动机缺乏主要表现为对专业不感兴趣、认为专业课程设置没有现实用处、对成绩好坏无所谓、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从事与学习无关的活动等厌学、逃避学习现象。

学生个人原因、学校原因和家庭社会原因都会造成学习动机缺乏。第一,社会责任感不强,大学生一入学失去了考大学的直接动力,在学习中没有压力感和竞争意识。第二,“等靠要”心理作祟,一些大学生进入大学后自由散漫,没有进取心和上进心,学习和考试依靠同学的总结和帮助,主动性缺失。第三,因为学习基础或方法问题导致学习困难,学生不能及时排解不良情绪,面对挫折无所适从,自暴自弃从而丧失学习动机。另外,高校专业设置不能完全符合社会实际需要导致学用不一致、社会用人制度不健全、大学生就业中遇到的不合理现象以及家庭的不合理期望等,都会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学习动机缺乏。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学习动机缺乏的大学生经过老师和家长的介入后,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认识不足、端正态度、逐步设定合理的目标努力改变自己,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积极进行调适:

1、明确大学学习的实质。大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技能,还要学会学习,探索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在提高能力和收获知识的成就中激发动机。

2、端正学习态度,认识学习意义。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越来越看重综合素质和能力,大学生只有掌握较宽的知识面和扎实的基本功才能有立足之地。

3、培养浓厚的专业兴趣。大学生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专业不要一味排斥,通过多种途径去了解和认识,发现专业中的兴趣点和深层的专业背景,培养强烈的求知欲和兴趣,才能主动学习并在学习中获得满足。

4、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合理地设定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制定可行的学习计划,能够激励大学生科学分配时间和精力,既获得实现短期目标的愉悦感又能够为实现长远目标不懈努力。

(二)注意力、意志障碍及调适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注意力、意志障碍在大学生学习心理障碍分类中占25%。很多大学生学习时无法做到心无旁骛,比如上课走神、看书的时候神游四方、自习课忍不住看手机等。

造成注意力、意志障碍的主要原因有:学习动机不强,学习兴趣不浓;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自控能力;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能合理分配学习和其他活动的时间,二者交叉进行相互干扰;学生遇到的其他突发情况等。

克服注意力不集中、意志力薄弱需要大学生充分认识到注意力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加强集中注意力的自觉性,提高意志力和自控力:

1、保持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对于产生浓厚兴趣的问题,人们往往会高度集中注意力,因此大学生深度发掘专业学习兴趣,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是提高注意力、意志力的有效方法。

2、明确目标,合理计划,养成良好习惯。合理安排学习和其他活动,做到劳逸结合,合理分配,养成“一日事一日毕”的良好习惯,有助于适当约束自己,提高自控能力。

(三)学习疲劳障碍及恢复

学习疲劳是由于长时间的持续学习产生的生理和心理倦怠,从而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学习疲劳主要表现为腰酸背痛、眼睛酸涩、打瞌睡、注意力不集中、烦躁不安、精神萎靡等,严重影响学习效率。

学习疲劳主要发生在考试前夕、学期中段等时期,究其原因主要有:第一,学习任务繁重,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需要完成的作业任务积攒过多,造成焦虑情绪,心理压力大,对即将到来的考试顾虑重重,造成大学生神经处于持续紧张状态产生心理疲劳。第二,受实用主义影响,感觉课程没有意义,缺乏兴趣但又没有理想的目标,急躁不安影响学习效率。第三,学习方式方法不恰当,不能劳逸结合,不注意总结经验教训,虽努力学习但成绩不理想,造成心理疲劳。

针对产生学习疲劳的原因,大学生应该结合自己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或寻求老师帮助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通过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劳逸结合来恢复愉悦的性情,做到心理放松。

参考文献:

[1]刘元英.大学生学习心理研究及创新素质培养[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

[2]张凡.大学生学习态度对学习效果影响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4

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篇4

大二下学期,我们开了心理健康这门课程.原来的我一直认为心理有问题的人才会去看心理书或去看心理医生,现在才知道这是不正确的.我想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只是程度不同罢了,通过这几周心理课程的学习使我对心理学有了新的认识,的确,现在我们学生除了体质差,心理不健康的越来越多,包括我发现我身边也有存在心理问题严重的人,心理不健康比身体不健康更可怕!

“健康”作为人生快乐之本,其重要性是无可比拟的,对于每个人而言更是必须的,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等于身体健康加上心理健康再加上良好的适应能力,因此只有健康才能为自已创造未来。自从开通了这门课程以后,让我更加地了解自己,为我们在校大学生学习心理知识、提高心理素质、倾吐心声、释放压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通过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及时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素质,使其正确对待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和挫折,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我觉得这都应该归功于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有个良好的心理.为此,我觉得认真学习好心理健康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网上我也有看到过很多心理咨询网站,让我惊讶的是求医者有很多,普遍都是一些消极对待生活的人,原来现实生活中有那么多需要向医生求救的人,也让我发现自己是多么的幸运,没有成为他们其中的一员,其实我想,可能这是因为他们消积的心理世界,与本身性格自闭,平时没人诉说,自己压抑而造成的吧.心理问题有很多,分为很多不同的种类,比如有什么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类的,像我们这些在校大学生,最多的恐怕是人际关系问题,不健康的就业心理,挫折心理,从众心理,嫉妒心理,依赖心理等,学习了心理健康知识,

最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篇5

——心理健康辅导员学习心得体会

今年7月,我有幸参加了京师博仁应用心理发展研究中心举办的心理学健康辅导员的培训课程,听了优秀导师的讲解,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本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学校教育面对的新使命和新要求。下面,我谈谈本次培训中获得的一些体会。

一、注重教师心理健康,从自身做起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举动,更无法灵巧高明地处理学生不懂的题目,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有可能危及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身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我们必须有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生活作风。健康的生活习惯就是我们的工作和作息要有规律,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不要把家庭生活中、同事朋友间的烦恼事情带给学生,一定要敬业,当你站在讲台的一刻起,你就是他们的护航人,是舵手,你要带领他们愉快航行,驶进安全的港湾。良好的生活作风就是生活作风正派,不以权谋私,要遵守法律法规,要正直、善良,要遵守一个老师应尽的职责。所谓立人先立己,先从自身做起,树立榜样,严格要求自己。

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

一个学生要能与四周人保持一种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强心。因此,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应该把重点放在平时维持其心理安然平静、积极、顺畅等方面,为孩子们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配置装备和摆设、调和平等的团体,尽量让每一个孩子在布满关爱、和煦、上进的学习环境之中,避免对孩子们成长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出现。在工作中要认真细致,有爱心、热心、恒心、耐心,教学要以人为本,善于照顾学生的情绪,时时留意学生思想动态,要多和学生沟通,多表扬,少惩罚;要宽容、理解,少责骂。要真正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在学习上、生活上关心他们。尤其现在流动人口多,他们的父母工作很忙,无暇顾及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思想动态方面,很多都是放任自流。他们生活不固定,思想复杂,很容易沾染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学生的生活经验浅,自制力差,容易上当受骗,为他人所利用,走上犯罪的道路。面对这些群体,我们老师更要付出巨大爱心去关怀他们,引导他们,他们的流动性也增加了他们的社会阅历,增长他们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我们要尽量发掘,让其闪光,增强他们对学习的信心。不但是对他们,其实很多学生对学习都缺乏信心,都有挫败感,又厌学情绪。我们也要及时跟踪,及时采取措施,跟家长多联系,多沟通,争取学校家庭通教育。

三、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诲的目标,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教学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如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学教育学中去,每一个任课教师可以按照本学科教育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独特的地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这样或许能够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注重与学校平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联合。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本质的培养并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搞搞轰轰烈烈的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其它平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联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看法;良好心理本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堆集而成。因此,学校平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详细的教育教学事情中去,将两者融拼凑,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利用学科常识加强感情教育,使学生有良好的感情生活。

我的教育教学经历告诉我,每个孩子都需要关爱,需要宽容,需要帮助,需要平等的对待。作为一名教师不懂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也许会毁了孩子的一生。在这次学习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一个心理辅导员的素质,必须是一个具有心理健康、稳定人格的人,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咨询效果。所以说,心理辅导员只有充分地了解和分析自己、保持平和的心态,健康的心理,才能更好地在辅导过程中避免错误地发生。在今后的辅导工作中,我要经常不断加强自我分析和请资深咨询师对我进行分析,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并从思想认识上和行为上改变自己。

心理辅导员的工作是帮助学生走出困境,树立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首先不断加强自身心理学的学习,提高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其次是希望心理辅导能被越来越多的学生接受。通过心理辅导能让学生敢于面对现实和社会,越来越健康越幸福地生活。第三能帮助需要帮助的每一个人。对于从事心理辅导工作,我认为我具备一名心理辅导员的资格:有乐观的人生态度、丰富的人生阅历,有敏锐的洞察世事体察人心的能力,乐于助人和比较完善的人格品质。这些让我能够很好地与学生建立起融洽的关系,使自己成为一个出色的心理辅导员。

最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篇6

通过上了这么多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一名大学生更要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与标准,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与影响因素,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与原则,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而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备比较正确的认知、良好的情绪情感、坚强的意志品质与健康的个性心理。以下是我的学习心得:

一、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

我们都是从高中升到大学,面对新的环境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例如烦躁、压抑、苦闷等,当面对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千万不要独自一人承受,更不要钻牛角尖,要积极主动调试自己的心理,知道适应环境;要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困苦;要学会改变学习方式,使学习轻松愉快,然后确定一个切乎实际的目标;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知而求止,知而行之。要学会从心里去接受现实中的一切,既来之,则安之,使自己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

二、人际关系的处理

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获得安全感与归属感,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促进身心健康;不良的人际关系使人感到压抑和紧张,承受孤独与寂寞,身心健康受到伤害。因此,我们大学生更要培养良好的交际能力。要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认识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恋爱中的矛盾问题

在现代大学生中恋爱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大学生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在恋爱中应遵循:以爱为基础,以高尚情趣为恋爱发展的动力,在恋爱中相互尊重各自的选择、自由与权利以及人格,同时信守责任,忠贞专一,以诚相待。要以理解为前提,以奉献为内容,以被爱为结果。大学生要避免恋爱的消极影响,学会运用爱的技巧要学会澄清爱情价值观,做出爱的决定,注重爱的交流,并履行爱的责任。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可以阅读相关的心理辅导书籍,有需要的可以进行心理咨询,定期进行体育锻炼,计划好自己的时间,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去迎接挑战。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学习个人心得体会范本【二】

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优良的心理素质在大学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21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作为大学生,首先应该具备这种优良健康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

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我认为,心理健康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的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妥善处理同学、师生间关系,积极融入集体,热爱并勤奋学习,更好的适应新环境。

大学生活与中学生活有着很大的不同,然而在大学中仍需要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职欲望。学习是大学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拼命地汲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也应该积极参加各种创新大赛,这样及开发思维的多向性又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更值得重视的是英语方面,现代社会中英语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也可以说是每个人必备的素养之一,这样看来口语更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积极加入学生会、分团委等,如此既丰富了大学生活又锻炼了自己能力。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让自己成为一个闪光点。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然而,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时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的表达和控制情绪。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该不断加强对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训练,使自己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使我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学习个人心得体会范本【三】

听了本次心理健康的专题系列讲座,使我更进一步理解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听评课懂得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学活动,现今社会不仅要求我们具有健康的身体,而且需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经过这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我的收获很大。不仅学习了许多专业的心理知识,以前很多的疑问都得到了解决,我真正认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下是我学习后的一些心得:

一、教师自己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通过一线的教学经历,深深的体会到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周边的人,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一个尽职的教师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松。充当“无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确使人精疲力尽。因此,教师可以试着在假期给自己充电,例如:学习做旅行家,用胶片记录生活中的美景美事;学习做美食家,在品评佳肴的同时自己也做一次大厨。新的工作体验不仅能使教师得到放松,而且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加教师的知识面。教师可以把从其他工作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积极情绪带到教育工作中来,更好的促进教育工作。

二、经常关注特殊学生的心理辅导

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对待问题学生更应该尽心尽责,遇到问题学生怎么办呢?一定要充分利用班集体的作用,在宽松平等的班级氛围中,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团体辅导,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充分发挥班队活动课的集体心理辅导效应。针对特殊学生的特点,有侧重地选择团体辅导的主题。如自信心教育、青春期教育等。采用讲座法、认识法、操作法、表演法、角色扮演和行为训练等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内在动机,并在活动中得到领悟,通过一系列的团体辅导活动,不仅让全体学生获得心理健康方面的有关知识,也拉近了同学间、师生间的距离,融洽了师生关系。

考虑学生一般心理规律的同时,也要对暴露出来的个别学生的个别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帮助。在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中,我一方面通过心理辅导室兼职心理教师的个别咨询辅导,另一方面也进行了个别谈心与辅导。通过学校开通的心理咨询箱,打通教师和学生的心理通道,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

以上,是我的一家之言,收获是巨大的,体会可能肤浅,切记心理健康的前提是身体健康!重视我们自己的心理,正视我们自己的问题,看到自己的优势,找到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帮助我们身边的人,希望我们都能保持开阔的心境,良好的心态!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学习个人心得体会范本【四】

在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它帮助我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让我更好的认识了自己,也更有信心创造美好未来。

这门课程帮助我培养健全的人格。它教会我要勇敢的剖析自己,通过自我剖析我发现自己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人格偏差。在心理课上,通过老师的教导和书本的指导,我慢慢的开始正视自己。

这门课程帮助我规划人生,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人生的确需要规划,刚进入大学的学生,一定要想好自己的一生准备做些什么样的事,按自己的理想,一步一个脚印向踏实的人生目标靠近。人的一生如果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永远是随波逐流,得过且过。有些时候,理想也等同于我们的目标,但只是有了理想却没有认真规划,在实现的路上歧路多多,看着是大道,走的是岔道,计划往往赶不上改变,到头来感叹行路难,安慰自己已经追求了过程就不要太再意结果。这是理想与现实出入太大不得不给自己的安慰。

而如果你的确认真规划了你的人生,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即定的目标,如果过程出现了偏差就及时改正,始终让自己的目标在现实的征途中存在。一旦紧咬目标,你会发现你有战无不胜的力量,而且会努力为自己的最终理想而奋斗不已。

目标清晰与昏昏噩噩根本就是两种不同人生的选择,规划好你的人生,你会奋不顾身地为理想而努力,而你行动的动力,也是你每一个阶段不同的规划目标。所以一个好的人生规划太重要了,而这门课就很好的帮助了我。

人的灵魂是思想,而思想的基础是心理。这门课程帮助我塑造了一个自由高尚的灵魂,为我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指导,为我的未来照亮了道路。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学习个人心得体会范本【五】

这学期课程还是紧密的进行。课堂总是欢声笑语,我们师生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可能是老师是主修心理学,对于我们这些青少年会比较了解。我对他脑子里的渊博知识感到钦佩。老师也显得很年轻,同时与这个时代并进,所以觉得老师和我们那么亲近是件很不错的事情,就像有一个伙伴,她比我们同龄人懂得多,同时可以为我们指点迷津。

首先,通过上心理课,我学会了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如何正确利用自己的时间。使我的生物钟更加合理优化,使我把以前错误地运用时间的方式得以改正,使我现在的学习更加有计划。

之前,我是一个不善于调控自己情绪的人,经常因为一些小事而郁闷好长时间。通过上心理课,在不开心的时间便开始试着调控自己的情绪,尽量使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正所谓挫折是前进的动力,总是把自己沉浸在过度的悲伤中,除了伤害自己又有什么用呢?不如去面对,不如开开心心地活着。其次,通过上心理课,我学到一些与人交往的方法,无论是与亲人还是朋友交往,我们都要把握好交往的方法,要学会换位思考,要用一个宽容的心去待人,这样我们才能处理好与亲人朋友的关系,使我的身边少许多争吵,多许多的爱与温暖。

再次,通过上心理课,不仅增长知识,还得到新的感受。我学会很多知识和道理。我知道当彼此遇到误会,要换位思考,要宽容待人,要理解他人,也要把自己的一些事情坦白的说出来。

通过上心理课,我懂得了怎样尊敬父母,怎样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怎样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他人。我觉得人与人之间要及时沟通,与父母之间要敞开心扉,不要制造矛盾。平时父母管我,我心里感觉很厌烦,现在我什么事都为父母朋友和家人着想.让我终于感到人生的珍贵,感到要孝顺父母,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感悟到我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用父母为我们操心,不让他们为我们担心,我们还要关心身边的人,让每个人得到关心。

心理课的老师很用心,教育方式也不同,教我们怎么站在不同的位置看一些事,怎样对待和父母的争吵。上课的老师很棒,很详细,很活泼,上课没多久,同学们就被老师感染了,也都活跃起来。经过上课,我的知识更丰富了,办法更多了,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会按老师教的方法合理去对待每一件事,打开心扉与别人沟通,不与别人产生隔阂。

心理健康课可贵,学会了与人共处,我会将课堂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平日生活中去,接受爱,报答令我受益匪浅,我感悟到人世间爱的爱。就让我们乘着爱的翅膀去腾飞!

上心理课让我懂得一些道理,在生活中要宽容,学会和家人朋友换位思考,理解体谅他人。更知道怎样去理解父母,爱自己的父母。希望多开展这样的课程。

心理课给了我新的生活体验:我要常去替别人思考,要去理解他人;要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爱。

通过上心理课,我认为我们要想保持一种健康的心理,我们还要做到以下几点,1、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使他们能够认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2、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环境包括生存环境、成长环境、学习环境、校园环境等。

最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篇7

关键词:心理健康,适应,学习兴趣,培养

面对职业教育这一新的领域, 很多学生感到无所适从, 因此出现了学习兴趣不足、厌学、旷课、沉迷于网络游戏等不良倾向, 这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那么,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

一、意识到对职高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健康, 不仅是身体没有缺陷和疾病, 还有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全和最佳状态。而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过程中, 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达到协调一致, 保持一种良好的功能状态。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 是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和提高思想觉悟的基础, 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起着关键作用。调查表明, 部分职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差是由于心理素质差造成的, 所以, 对职高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对职高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使其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适应是反应个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情况的过程。适应包括生理、心理、行为上的适应。心理适应能力是指人在心理上进行自我调节, 自我平衡, 以适应社会生活环境的能力。步入职业高中, 学习环境发生了改变, 有了新的学习任务, 课程难度加大, 专业课学习与就业挂钩等。而习惯于以前的“角色”, 把握不好学习方法, 使得学生对新的学习环境非常不适应, 并由此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所以, 对职业高中的学生应进行“五自”教育, 即自立、自信、自尊、自强、自学。“自立教育”:让其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统筹兼顾, 有计划性的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自信”教育:让学生摆正心态, 正确审视自己的定位, 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心;“自尊”教育:面对身边的不良诱惑不为所动, 一定要脚踏实地, 树立健康向上的理想信念;“自强”教育:教育学生要自强不息, 奋斗不止, 坚定地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自学”教育:要逐渐摆脱初中那种学习上对老师有依赖性的心理, 有效利用可供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 积极参加实训课, 加强动手能力, 刻苦学习自己的专业。

三、对职高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其学习兴趣

兴趣是指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者爱好某种活动的或强或弱的倾向, 是一种情绪表现。兴趣和爱好是一个人成才的起点。从许多科学家的成功故事中可以发现, 浓厚的兴趣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知者”。那么, 如何培养职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第一, 注重兴趣广度的培养, 也就是从兴趣范围的大小上来说。应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 使其接触和认识更多事物, 从而获得广博的知识。第二, 注重中心兴趣的培养。是指在广泛的兴趣基础上要有一个核心的兴趣。它可以使学生在某方面获得专而精的知识, 是从事专业活动和发展特殊才能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只有将广泛的兴趣和重点的兴趣有机结合, 才能形成良好的兴趣品质。第三, 注重稳定兴趣的培养, 即要注重兴趣持续时间的长度。稳定的兴趣是成功的必备条件之一。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反复变化只是一种消极的兴趣品质, 这样的行为难以成功。第四, 注重兴趣的效能性, 它是指兴趣对一个人的实际活动所产生效果的大小。兴趣效能的作用因人而异。有的学生对于感兴趣的事物仅仅限于感知, 如听喜欢的音乐, 看喜欢的小说, 而不去做进一步的认识, 这种兴趣不能对人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的学生则对感兴趣的事物表现出要进一步的深化认识, 并且付诸于行动, 这样的兴趣则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称之为有效能的兴趣。第五, 注重兴趣的发掘和调节。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 它是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步建立培养起来的, 要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多方面尝试、练习, 如果在某一学习活动中勇于钻研, 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成就, 兴趣也会随之建立起来。反过来, 对学习有了兴趣, 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又会促进其更加努力学习。兴趣也需要调节, 对于一些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消极兴趣, 比如吸烟、喝酒、长时间的玩游戏等则需要改变。

四、做好职高学生的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

职高学生正值青春期, 他们拥有复杂的内心世界, 自我防御意识极强, 情绪易波动, 且不易沟通。因此, 要做好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其正确、客观的认识自我, 树立正确的自我评价意识, 学会悦纳自己, 不断学习、充实, 以实现自我。此外, 还要用阳光的心态去面对各种挫折, 用积极的态度去看待每一件事, 学会享受过程, 学会感恩和微笑, 学会健康地与异性交往, 把注意力投入到学习中, 把自己融于集体中, 学会竞争与合作,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总之, 对职高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其心理素质, 可以有效改善其学习状况, 提高学业成绩, 全面提升综合素质。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 学会心理调节, 正确地认识自己, 培养浓厚的职业兴趣, 处理好青春期的各种问题, 使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不仅有利于在学校充实、愉快地度过学习生活, 也为将来走入社会, 更好地择业, 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太荣.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开明出版社, 2008:45-64.

[2]王文文.高职学生心理咨询必要性与方法[J].职业教育研究, 2012 (12) :35-36.

[3]严小玲.故事教学在中职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实践与案例解析[J].中等职业教育, 2010 (14) :10-13.

最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篇8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学习倦怠

大学生处在人生黄金时期,其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同时又需要承担大量学习任务,因此心理问题、心理矛盾也有所增加。目前,大学生学习倦怠成为高校教育不可忽视的主要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素质、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也关系到未来社会的建设和发展。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学习倦怠的关系,旨在通过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改善其心理状态,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作为一种心理状况,指的是个人具备积极、有活力的内心体验和社会适应,能够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和身心潜力,使自我与环境保持良好和谐的状态。大学生正处于青年阶段,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具有创造性,文化素养较高。他们重视实现自我意识,独立性增强,情感丰富敏感,自控能力差,在人际关系方面的要求较高。基于大学生的独特性,其心理健康标准包括智商正常、情绪调控能力良好、意志自控力强、人格结构稳定、热爱学习与生活、人际关系良好、心理活动符合生理年龄、环境适应性强。

二、学习倦怠的含义

倦怠是人类生活中的广泛现象,目前社会发展迅速,压力增大,为了适应快速發展的社会竞争环境,人们不可避免地产生倦怠。学习倦怠是大学生的常见状态。学生由于课业负担、学习和社会压力及其他心理因素影响,对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他们在不得不承担学习任务时会感到沮丧、疲乏甚至厌倦,从而产生成就感低落、逃避学习的状态,这种负性状态就是学习倦怠。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学习倦怠的关系

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成为社会主要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不断凸显,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研究显示,常见大学生心理问题包括学习、人际交往、情感以及环境适应四个方面,其主要症状表现为抑郁、强迫、孤僻、人际关系敏感等。相关调查显示,学习主动性、学习态度、专业兴趣、就业压力、焦虑对学习倦怠具有显著影响,尤其是大学生个人因素与学习倦怠关系密切。其中大学生存在的环境适应能力差、性格孤僻、意志力薄弱等心理问题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产生学习倦怠,导致大学生成绩下滑,从而影响我国高校的教育状况。因此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倦怠的关系十分重要。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某高校5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482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4%。其中男生165名,女生317名,一年级138名、二年级205名、三年级139名。调查问卷表采用SCL-90量表,涉及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敏感、躯体化、偏执、恐怖、敌对、精神病性等10个因素,共90道题,采用利克特五级评分法,评分越高表示心理健康水平越低。采用学校自制的学习倦怠评价量表,涉及行为不当、情绪低落、成就感低下三个方面,共20道题,采用利克特五级评分法。

(二)结果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得分较高,其中行为不当表现最为显著。心理健康方面,精神病性和躯体化两个因素的性别差异明显,男生得分高于女生;而在学习倦怠方面,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研究结果还表明,大学生学习倦怠和心理健康因素在是否是独生子女和家庭居住地点上的差异明显。

对不同年级心理健康进行对比,抑郁因素的年级差异显著,其他因素无显著差异;在学习倦怠方面,年级差异显著,一年级评分明显低于二、三年级学生。

根据入学时学生家庭经济调查统计结果,将学生分为非贫困生、贫困生和特困生。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贫困生心理健康评分高于特困生和非特困生;在学习倦怠方面,家庭经济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学习倦怠的关系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倦怠呈正相关,其中情绪低落与心理健康因素相关性最高;大学生存在一定逃课、早退、迟到等不良行为,高校需引起重视。家庭经济状况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一定影响,贫困生由于心理自卑、不愿接受同情、渴望得到关注等心理矛盾,导致其情绪波动较大,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而特困生由于受到学校和同学的更多支持和关注,在心理上较为平衡。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程度随年级增长而增强,这是因为新生入学时对专业知识的兴趣较大,随着课程增多、难度加大,大学生的不当行为和学习态度也随着增多和变化。

四、总结

综上所述,大学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因素与得分、学习倦怠维度和得分呈正相关,说明心理健康能够促进学业发展,积极乐观的情绪有助于激活大脑,提高认知力和创造能力,而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则会影响人的思维、记忆和想象力,降低学习质量和效率。高校应针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以改善其心理状态,促进高校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武秀华,沈策.论大学生学习倦怠、社会支持的状况及其关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3):141-143.

[2]李彩超,陈昕,刘慧晨,等.大学生学习倦怠特点及其与社会支持、自我价值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11): 1730-1732.

上一篇:高二生物第二册知识点梳理下一篇:水浒传的读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