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妇女摸底调查(精选8篇)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自治区“三留守”人员关爱保护工作和“三留守”摸底排查工作等有关精神,贵港市妇联高度重视、认真部署,组织实施开展农村留守妇女摸底排查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行动迅速,动员部署
贵港市妇联积极配合市民政局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具体排查工作方案,于20XX年6月8日印发了《贵港市民政局教育局公安局妇联关于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妇女摸底排查工作的通知》(贵民发﹝20XX﹞18号),决定从20XX年5月至7月底,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一次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妇女摸底排查工作,确定了总体目标、排查对象、排查内容、工作机制、实施步骤和工作要求。各县市区根据文件要求及时传达部署,指导督促各乡镇、村(居)委会开展工作。目前,大部分乡镇已完成农村留守妇女排查摸底阶段工作,正在进行信息录入汇总阶段,其中港北区进度较快,已基本完成信息录入工作,正进一步核实分析相关数据。
(二)进村入户,排查摸底
各级妇联积极督促指导各乡镇全面开展农村留守妇女摸底排查工作,及时报送进展情况和信息。各村(居)委会严格按照工作要求,逐户排查,以村(居)为单位建设台账,做到一人一表建档立卡。截至目前,全市排查农村留守妇女共7758人。
(三)认真梳理,录入汇总
各村(居)妇代会主任认真梳理排查收集的农村留守妇女台账,将留守妇女的数据逐一录入并及时上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后将《农村留守妇女花名册》、《农村留守妇女基本情况排查汇总表》上报各县市区妇联。
(四)审核完善,分析上报
根据自治区妇联的工作部署,由于民政厅信息中心正在修改调整系统,目前上报的《农村留守妇女基本情况排查汇总表》以桂民发﹝20XX﹞20号中的附件6格式上报。目前,各县市区妇联已根据分析整理好的动态管理信息库数据分别上报市妇联,市妇联根据各县市区上报数据汇总全市数据并整理上报自治区妇联。
二、存在问题
1、由于村级扶贫等工作任务繁重,个别村仍未完成排查摸底工作,进度较慢。
2、信息录入过程中,虽有加入工作QQ交流群,但有时工作人员遇到问题仍不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一定程度影响了工作进度。
3、由于录入系统生成的《农村留守妇女基本情况排查汇总表》与桂民发﹝20XX﹞20号中的附件6统计口径有出入,如附件6中第15、16列“子女数量”和“其中未成年子女”数从系统中无法显示,导致无法统计此项。待民政厅信息中心修改调整系统完毕后,将以系统格式上报。
三、下步打算
继续跟踪督导各县市区开展排查摸底工作,根据上级工作要求,加快工作进度,确保按时完成工作任务。
2海西州开展农村“三留守”人员摸底排查工作总结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XX〕13号)精神,为切实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根据省民政厅、省教育厅、省公安厅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青海省农村“三留守”人员摸底排查工作的通知》(青民发〔20XX〕37号),我州从20XX年3月底至7月底,在全州范围内开展了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及留守老人摸底排查工作。现将我州摸底排查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州共辖格尔木、德令哈两个县级市;乌兰、都兰、天峻三个县;茫崖、大柴旦、冷湖三个行政委员会。目前,全州城镇社区居委会73个(不含青海油田敦煌基地的10个社区),村(牧)委会305个。为全面掌握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基本信息,州民政、教育、公安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海西州农村“三留守”人员摸底排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认真组织开展摸底排查工作。目前,全州共排查出留守儿童301名;留守妇女49名;留守老人244名。其中:格尔木市留守儿童5名、留守妇女1名、留守老人12名;德令哈市留守儿童42名、留守妇女10名、留守老人57名;乌兰县留守儿童105名、留守妇女22名、留守老人73名;都兰县留守儿童49名、留守妇女16名、留守老人90名;天峻县留守儿童100名、留守妇女无、留守老人12名;大柴旦、茫崖、冷湖三行委经排查没有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增强排查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我州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各市、县、行委民政局强化责任意识,落实责任分工,确保此项工作有专人负责。制定具体排查工作方案,并会同教育局和公安局部署实施。在方案中进一步落实了主体责任,安排好时间节点,明确目标任务,把各乡镇、学校及村(居)委会主要负责人作为排查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进一步落实排查工作。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认真组织实施,切实有效地抓好落实,确保了排查工作任务按时完成。
(二)明确责任,加强协作,落实摸底排查工作任务。我州各地按照“属地管理”和“谁统计谁负责、谁审核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明确时间表、责任人,实行“一对一”的干部包保责任制,进一步明确了责任和分工,对“三留守”人员进行了拉网式排查。为确保统计上来的数据真实可靠,民政部门在指导乡镇完成摸底排查工作的同时,积极与各地教育部门联系,对教育部门核实更新的农村留守儿童信息进行梳理、汇总和比对,避免普查数据重复、遗漏。各地公安局进一步核实和更新了户籍人口信息等相关数据后,将资料提供给同级民政局,确保了摸底排查工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此次摸底排查工作中,各地民政局、教育局和公安局能够按照省、州有关要求,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做到了认识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及时有效地完成了摸底排查工作任务。
(三)认真统计,及时报送,确保数据真实有效。为确保此次摸底排查工作统计上来的数据真实可靠,准确掌握留守儿童人数、姓名、监护人、父母动态、学习、生活等信息,真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我州各地民政部门结合地区实际,利用下乡、调研等机会,对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委会进行督促检查指导,要求基层工作人员,尤其是民政干事和村干部严格按照要求全面、细致地开展摸底排查工作。同时,指导乡镇人民政府及时安装使用排查专用软件,对在软件安装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帮助和指导,协助各地村(居)委会建立台账、相关的表格和数据上报流程、对数据资料进行详细核实,确保了此次“三留守”排查工作基础资料真实有效。
(四)立足长远,完善机制,务求工作取得实效。各地民政部门在开展留守儿童排查工作的同时,同步部署开展了农村留守妇女、老人摸底排查工作。为确保此项工作和排查出来的数据真实可靠,我州各地民政部门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基础信息动态管理机制,并通过多方协调、认真部署、实地走访等方式,确保了摸底排查工作不漏一户、不留死角、不走过场。通过全面排查,掌握了我州农村留守妇女、老人数量规模、分布区域等基本情况,确保了此次农村“三留守”排查工作取得实效。
三、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专职人员,开展排查工作困难。在此次排查工作中,各地民政部门和乡镇工作人员由于业务繁忙、身兼数职、出差培训、人员紧缺等原因,导致我州个别地区摸底排查工作滞后,未能在规定时间内按照相关要求统计上报数据。
(二)培训指导不扎实,工作流程混乱。为扎实做好此次排查摸底工作,确保统计数据真实有效,省、州相关部门多次下发文件指导开展工作。但由于没有开展专题业务培训,基层工作人员在摸底排查工作中,对于人员性质界定、排查程序不清楚,导致工作反复,数据混乱。由于我州地处偏远,受地区条件等因素限制,无法及时组织人员进行专门指导,尤其是在软件安装使用方面,我州尽管结合下乡等机会指导各地安装使用软件,并通过网络、电话、远程等方式进行了指导,但对软件出现的数据混乱、安装困难、生成数据丢失等情况还是无法快速、有效地给予解决,导致未能及时上报数据资料。
(三)缺少硬件设施,软件安装使用存在一定困难。我州个别地区尤其是偏远乡镇,基础设施落后,在开展排查工作中由于没有专用电脑,给软件安装和使用带来了一定困难。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普查出来的数据信息,建立信息库,进一步完善基础数据,并指导各地村(居)委会,实施动态管理,不断更新数据,为协调推动相关部门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关爱服务工作提供信息支持,为我州提前实现“两个率先”和全面推动脱贫攻坚进程,率先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3会泽县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摸底排查工作总结
根据《曲靖市民政局、曲靖市教育局、曲靖市公安局转发云南省民政厅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公安厅关于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摸底排查工作工作的通知》(曲民〔20XX〕49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国务院和上级民政、教育和公安等部门相关文件要求,按照县政府统一决策部署,充分认清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以下简称农村“三留守”)摸底排查工作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做好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保护工作的时代内涵,不断强化深度解决社会问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增强协同配合,确保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保护工作得到长久有效开展,为全县经济发展提供稳定、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助推小康社会如期建成。
二、组织领导
县人民政府成立由分管民政工作的副县长担任组长,县民政局、县教育局、县公安局、县老龄委办,团县委、县妇联为成员单位的农村“三留守”人员摸底排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民政局,民政局分管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工作人员从成员单位有关科室抽调,具体负责农村“三留守”人员摸底排查工作的组织与实施。
三、目标任务
通过开展摸底排查,全面、清晰地掌握全县农村“三留守”人员的数量规模、分布区域、结构状况,及时掌握农村“三留守”人员的家庭组成、生活照料、教育就学、创业就业等基本信息,建立农村“三留守”人员信息库,健全信息报送机制,为细化完善关爱保护政策措施、加强关爱服务力量调配和资源整合提供基础数据支持,提高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保护工作实效。
四、摸底排查对象
本次摸排对象是具有我县农村户籍的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
(一)农村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父母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父母双方生重病或重残;父母双方被判刑或一方被判刑另一方无监护能力;无法与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满十六周岁农村籍未成年人。在汇总农村留守儿童相关数据时,按照0-5周岁、6(含)-13周岁、14(含)-16周岁三个年龄阶段划分。不满十六周岁农村留守儿童年龄计算时间截止为20XX年7月31日。各年龄段农村留守儿童按排查时实际年龄划分和填报。
(二)农村留守妇女。指已婚女性男方外出务工、离异丧偶女性成年子女外出务工或异地工作而单独生活、未婚女性父母双双外出务工,20周岁以上、不满60周岁的农村留守妇女。排查对象年龄计算时间截止为20XX年7月31日。
(三)农村留守老人。所有成年子女外出务工或异地工作,导致双亲或单亲独立生活,60周岁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排查对象年龄计算时间截止为20XX年7月31日。
五、摸底排查内容
(一)农村留守儿童。出生日期、性别、民族、就学、户口登记、公民身份证号码、身体状况、居住地址、寄宿情况等基本信息,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情况、父母务工地点、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受委托监护人基本情况、村(居)民委员会联系人;本行政区域农村户籍人口中不满16周岁未成年人数量。
(二)农村留守妇女。文化程度、婚姻情况、健康情况、丈夫外出务工情况、家庭情况、家庭主要经济来源、获得生产生活帮扶情况,具体按照农村留守妇女基本情况排查汇总表填报。
(三)农村留守老人。夫妻情况、健康状况、文化程度、子女情况、子女外出务工情况、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具体按照农村留守老人基本情况排查汇总表填报。
六、实施步骤
农村“三留守”人员的摸排工作,分五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工作准备阶段(20XX年5月25日前)。由县民政局牵头,会同县教育局、县公安局、县老龄委办、团县委、县妇联研究制定《会泽县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摸底排查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召开排查工作协调会,统一思想,理清任务,明确分工,强化协作,充分做好排查工作准备。
第二阶段:动员部署阶段(20XX年6月2日前)。由县民政局牵头,联合县教育局、县公安局、县老龄委办、团县委、县妇联组织召开全县动员部署会议,全面安排部署农村“三留守”人员摸排工作,开展排查工作业务培训,讲清意义,明确重点,统一口径,掌握方法,切实增强做好农村“三留守”人员摸排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把排查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
第三阶段:全面排查阶段(20XX年6月3日—6月26日)。由各乡(镇、街道)社会事务办公室(民政办)牵头,教育、派出所、团委、妇联、老龄委等站所(部门)配合,组织村(居)民委员会进村入户具体开展摸底排查工作,填写《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登记表》(附件1),汇总形成本辖区《农村留守儿童花名册》(附件2)、《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排查汇总表》(附件3)、《农村留守妇女基本情况排查汇总表》(附件4)、《农村留守老人基本情况排查汇总表》(附件5)。分别报送县民政局、县教育局、县公安局、团县委、县妇联和县老龄委办。并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为单位建立农村“三留守”人员基础信息库。同时,各乡(镇、街道)要认真梳理和分析本乡(镇、街道)“三留守”人员摸排开展情况,并形成摸底排查工作报告,于20XX年6月26日前将以上表册及工作报告经主要领导签字后以书面和电子版报送县“三留守”人员摸底排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县民政局)。
第四阶段:信息核定阶段(20XX年6月26日—7月5日)。县教育局、团县委按照摸底排查口径,对各乡(镇、街道)报送的信息进行核实,提供在校农村留守儿童有关信息、数据;县公安局及派出机构负责复核辖区内各乡(镇、街道)提供的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摸底排查资料中的户口登记等信息;县妇联对各乡(镇、街道)报送的农村留守妇女信息进行核实;县老龄委办对各乡(镇、街道)报送的农村留守老人信息进行核实,并向县“三留守”人员摸底排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县民政局)报送有关核实情况。
一、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妇女的典型特质
因居住于革命老区, 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妇女有其自身的典型特征。
( 一) 年龄偏大
调查、走访表明: 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妇女的年龄普遍偏大, 35—55岁的居多, 占60%以上。这主要是因为: 其一, 革命老区农村经济落后, 增加收入的途径与渠道不多, 加之生产生活条件极其艰苦, 年轻妇女均不愿意留守农村, 纷纷跟随丈夫外出打工; 其二, 年龄偏大的农村妇女, 由于自身能力与素质的限制, 加之“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等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 自愿留守农村。
( 二) 综合素质偏低
革命老区农村妇女的学历普遍不高, 年龄偏大的留守妇女的学历更是低得可怜。走访调查表明: 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妇女50%以上均为小学毕业或从未进过任何学校。大部分留守妇女识字不多或不识字。她们依靠传统的耕作模式进行农业生产, 缺少科学文化知识、现代农业知识, 对国家的方针政策不了解, 缺少必要的教育、医疗卫生等知识。
( 三) 负担沉重
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妇女负担沉重,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 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一般情况下, 留守妇女是家庭生产劳动的主力, 要承担全部的农业生产任务。在革命老区,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 农业生产完全依靠“人工”完成, 其劳动强度与复杂程度非常人所能想象。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妇女从事生产劳动, 往往要付出更多的汗水与辛劳。其二, 繁多的家庭劳动。革命老区农村经济多多少少还保留着“自给自足”特征。从笔者走访的几个村镇来看, 一般的农村家庭均要自己养猪、鸡、鸭等以“自用”, 均要自己种植时令蔬菜以“自吃”。而这些“家庭劳动”往往由留守妇女来承担。其三, 繁琐的家务活动。在革命老区, “家务活由家庭妇女承担”的传统观念依然存在。农村留守妇女既要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又要关注柴米油盐等。其四: 赡养老人与抚养子女。既要关注老人的健康, 照顾老人的起居, 又要关心子女的教育与成长。
( 四) 交流交往偏少
交往范围狭窄、交流途径单一、交往次数较少是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妇女人际交往的基本特征。一般情况下, 除亲戚朋友有“事” ( 如生日、婚丧嫁娶) 相互走动之外, 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妇女很难相互交往, 彼此交流。即便是上街赶集, 也都匆匆忙忙, 少有机会与他人沟通。在家里, 面对“老”与“小”, 也只能是“面”上的说话, 无法进行“推心置腹”的心灵交流。
( 五) 生活艰辛
尽管任劳任怨, 但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妇女生活艰辛的事实客观存在。主要原因有: 其一, 艰苦的自然条件导致其生活艰辛。革命老区农村地偏位僻, 交通、电力、通讯、水利设施落后, 生产生活均靠“双手”, 客观增加劳动强度, 增加生活艰辛程度; 其二, 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妇秉承“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 将一个家庭的全部责任全力承担, 其劳动总量远远超出中国农村人均工作量, 其劳动时间也远远超出“8小时”, 客观导致其劳累与艰辛; 其三, 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妇女往往还要面对各种突发事件 ( 如小孩、老人生病住院) , 加之经济困难, 其生活压力非常巨大; 其四, 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妇女“单一”居住, 常常导致有苦无处诉, 有病不去医, 有难无人帮, 生活艰辛。
二、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妇女的基本心理状态透视
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妇女心理状态既有健康积极的一面, 也有消极不良的一面。
( 一) 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心理
调查表明: 90%以上的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妇女对未来的生活充满美好期待, 相信未来的日子会越过越好。具体讲, 100% 的留守妇女都相信自己的丈夫在外面能够挣到钱, 相信自己的家庭生活会越来越好, 相信自己的子女将来会比自己过得好; 70%以上的留守妇女相信自己所在村庄或自己所处地域的交通、教育、通讯、卫生、医疗、生活条件等会得到改善, 相信自己的生活质量会不断提高; 60%的留守妇女相信国家会对革命老区提供支持与帮助, 相信政府会千方百计改善民生。同时, 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妇女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 并不是可望而不及的“空中楼阁”, 而是非常现实的不愁吃、不愁穿、不愁钱用、生病有药、子女能上学、困难有人帮等, 是一种现代城市已经实现的生活状态。
( 二) 对现实生活的认同心理
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妇女对现实的留守生活表现出相当程度的认同心理。对丈夫长年在外打工表示理解与支持, 认为丈夫外出打工是改善自己家庭条件的最好途径; 对自己一个人承担繁重的生产劳动并无怨言, 认为自己理所应当承担丈夫在家所干的一切农活; 认为承担繁琐的家务活、一个人在家赡养老人与抚养子女是自己应尽的义务与天生的责任, 并无不妥; 对自己的生活条件、居住条件比较满意, 并无太多的埋怨与奢望; 对自己的辛劳、承受的压力并无太多的“感觉”, 反而认为还有比自己更苦更累的人, 认为自己比在外打工的丈夫要轻松自由; 对与亲朋好友及左邻右舍的关系比较认可, 认为自己所在村庄的人际关系比较和谐; 对自己长期居于偏僻山区几乎与外界隔绝并无微辞, 反而认为自己在“家”享受着“家”的温馨; 对国家对革命老区的支持、帮助政策比较满意, 认为国家对革命老区的投入在不断增加; 。总之, 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妇女对自己的留守生活总体上比较满意。
( 三) 对丈夫与亲人的挂念心理
在革命老区, 外出打工者不仅是青壮年。凡是身体健康, 18岁到65岁能够外出的男女老少都要外出打工。因此, 对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妇女而言, 外出打工者不仅有其丈夫, 也可能有其兄弟姐妹, 还有可能有其父亲或其子女。一般情况下, 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妇女的思念与牵挂主要表现在: 其一, 渴望与自己丈夫或亲人见面。革命老区的外出打工者, 有时一年甚至几年才回家一趟。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妇女虽然能识大体、顾大局, 但对亲人的思念却无时无刻不挂在心头; 其二, 对亲人的牵挂。对丈夫的安危、生活起居、冷暖饥饱等随时都在担心与担忧, 对亲人的身体健康、生活状态、经济效益等也时常挂念; 其三, 对丈夫在外是否遵纪守法, 对自己与家庭是否忠诚等存在担忧。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妇女对丈夫与亲人的思念与挂牵埋藏于心底, 不轻易表露于面, 不轻易诉说于人。一般情况下, 白天疲于劳作, 挂念暂失; 夜晚孤寂, 思念扰心。
( 四) 坚忍不拔的毅力
在长期的艰苦的生产生活中, 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妇女养成了坚忍不拔的毅力: 面对困难不退缩, 面对压力不屈服, 面对挫折不气馁, 面对劳苦不畏惧。面对以前五、六个青壮劳动力才能完成的农业生产劳动, 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妇女毫不害怕, 用自己的双手, 不分白天黑夜, 抢种抢收, 保证农业生产的丰收; 面对繁琐的家务事, 面对赡养老人与抚养子女的重任, 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妇女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干劲, 将里里外外打理的井井有条; 面对从未遇到的各种突发事件, 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妇女从不畏惧, 认真对待, 妥善处理。正是坚忍不拔的毅力, 才孕育了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妇女的任劳任怨、吃苦耐劳、忍辱负重、艰苦奋斗的优良品格, 也正是坚忍不拔的毅力, 才使得革命老区农村妇女成为农业生产、家务活动、赡养老人、抚养子女的主力军, 成为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生力军。
( 五) 孤独心理
孤独心理于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妇女普遍存在, 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主要原因有: 其一, 长期一个人于田间地头劳作, 于屋里屋外忙碌, 感觉到无人陪伴、无人协助, 觉得孤苦伶仃, 滋生孤独心理; 其二, 遇到难事、急事、大事或偶发事件, 无人拿主意, 无人提建议, 无人能够帮助迅速而妥善解决, 感觉孤立无援, 助长孤独心理; 其三, 受到委曲, 受到伤害, 受到不公正待遇, 无人安慰与安抚, 无人能够接受倾诉, 内心的痛苦无处渲泄, 强化孤独心理; 其四, 面对家中的“老”与“小”, 自己的心理话、自己对丈夫的思念、自己的的小秘密、自己的艰辛与劳苦等不能诉说, 自己在家内与家外的所有“遭遇”只能一人扛着, 在自己家里也没有“贴心人”, 倍感孤独。长期的孤独心理, 有可能使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妇女更加疏于人际交往, 更加疏于与人交流与沟通, 进而可能导致其患上孤独症, 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 影响其生产与生活, 影响其家庭的稳定与和谐。
( 六) 焦虑心理
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妇女存在程度不同的焦虑心理。这主要是由于: 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妇女生活压力大、承担工作多、面对现实复杂, 需要其解决与完成的事情千头万绪, 但其自身的能力与素质又不是特别高, 独挡一面的经验又不丰富, 加之自身的责任意识特别强, 总想将所有事情完成得非常圆满。这样一来, 现实、理想、能力之间的差距就容易导致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妇女出现焦虑心理: 时时刻刻担心农活搞得不好、子女没有教育好、老人没有照顾周到、丈夫对自己的表现不满意等等。同时, 由于通讯不畅等原因, 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妇女与自己的丈夫交流、沟通少, 对自己丈夫在外打工的情况不甚了解, 长期担心自己丈夫的安危。一旦电视、广播或传言谈及与丈夫打工相关的安全事故等, 就更加提心掉胆, 久而久之, 也容易出现焦虑心理。另外, 由于丈夫在外打工的经济收入不佳, 而家里的小孩上学需要钱、老人治病需要钱等等, 无形中为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妇女增添不小压力, 也可能导致其产生焦虑心理。长期患有焦虑心理, 有可能使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妇女心情抑郁, 脾气暴躁, 不能安于生产生活, 也不能稳于赡老抚幼。
( 七) 委曲求全心理
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妇女一般不与人争执, 遇事忍让, 表现出一定的委曲求全心理。特别是在自己或家庭受到不公平、不公正待遇, 或遇到突发的于己不利的威胁或伤害时, 往往隐忍不发, 委曲求全, 将痛苦埋藏于内心深处。主要原因在于: 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妇女一般年龄偏大, 学历偏低, 始终秉承中国传统道德观念, 深受“遇事忍三分”、“得饶人处且饶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思想影响, 害怕得罪人, 不敢得罪人, 不愿得罪人。同时, 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妇女在家“势单力薄”, 又忙于诸多事务, 农活缠身, 受到不公平、不公正待遇, 也就忍气吞声, 息事宁人, 以自己的忍让求得暂时的“和谐”。另外, 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妇女彼此之间的交往、交流较少, 加之居住地比较分散, 很难形成一个关系密切的团队, 这导致其遇事“单打独斗”, 严重削弱其抗争力, 加剧其委曲求全心理。
( 八) 无助感
革命老区经济落后, 欠发达, 较封闭。作为革命老区的农村留守妇女, 其在家庭中的地位、作用、话语权等也相对较弱。一般情况下, 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妇女的主要职责仍然是相夫教子。但一旦丈夫外出打工, 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妇女就成为了家庭的顶梁柱, 就成了里里外外的一把手。这种角色的变换, 对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妇女来说, 显得特别困难与艰难。因此, 在丈夫外出打工期间, 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妇女承担的角色太多、太重、太难, 一些角色已经远远超出其能力与素质能够承受的范围, 于是就常常出现不适应感, 主要表现为无助感: 面对天灾人祸, 在农业生产方面感觉到无助与无力;面对重大的突发事件, 感觉到个人力量的单薄, 感觉到无人可求, 无人可帮助自己; 面对国家政策的调整与政府决策的改变, 感到无能为力; 面对不公、不平、不对的人与事, 感觉到自己无力改变, 无力纠正; 面对子女教育的不理想, 感到自己的无奈与无力。
( 九) 从众心理
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妇女学历低、学识少, 加之长期在家庭中居于“被领导”地位, 遇事很少独立作主, 往往表现出一定的从众心理: 跟随大流走, 不冒尖、不出头, 人云亦云。在农业生产领域, 往往拒绝接纳现代农业科技, 别人种什么自己就种什么, 以前如何耕作现在就如何生产; 在执行国家或政府政策过程中, 不发表自己意见, 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 跟着大部分人“走”; 在抵制不合理收费、不公平制度或腐败的过程中, 看多数人的态度, 尽管心有“态度”, 脑有“想法”, 但仍紧随大流。对革命老区农村而言, 留守妇女的从众心理不利于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 不利于村镇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 不利于新思想、新观念的传播, 不利于实行新模式、新制度的新农村建设; 对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妇女而言, 从众心理可能导致其个性的弱化、创造性的泯灭, 导致其“主见”越来越少, 不利于其自身发展。
摘要: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妇女的典型特质为:年龄偏大、综合素质偏低、负担沉重、交流交往偏少、生活艰辛;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妇女基本心理状态表现为九个方面: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心理、对现实生活的认同心理、对丈夫与亲人的挂念心理、坚忍不拔的毅力、孤独心理、焦虑心理、委曲求全心理、无助感、从众心理。
关键词:革命老区,留守妇女,特质,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吴旭.关于中国农村留守妇女现状问题的综述[J].法制与社会, 2008, (1) .
[2]蒋永萍.留守妇女与新农村建设的制度设计[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9, (3) .
44岁的许永萍,有个20岁的儿子在苏州打工,丈夫是个木匠,哪里有活就去哪里,每年春节回来个把月,夫妻俩如此生活已有10年。4年前,许永萍生了个女儿,总算有了个伴。但家里仍是空空荡荡,显得格外冷清。
在许永萍眼里,生活是机械的、周而复始的。丈夫很能吃苦,但就是挣不了钱,她从未埋怨过,因为“实在没有办法”。许永萍说,他们一直想在村里找个地方,盖房子给儿子结婚用,可那得花40万,“这些年一共也就攒了20万,再想办法吧”。
丈夫偶尔会打电话回家。电话里,许永萍想不到说什么话,“就知道安慰他,‘注意身体,多买些好东西吃,想开点’”。
许永萍怀第二胎时,村干部劝她引产。让人意外的是,她和丈夫商量后,宁愿接受5.6万元的罚款,也要把孩子生下来。
有那么大的儿子,为什么还要生二胎,而且宁愿交这么多罚款——相当于她家一年半的收入?几位村干部感慨,没人知道她的真实想法,或许只是留守生活太孤单,想有个孩子做伴吧。对许永萍来说,现在最重要的事,除了给儿子把房子盖起来,就是把小女儿拉扯大。
“村里小年轻的,大多夫妻俩一起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婦女,都是四十开外的,在家带孙子孙女。”53岁的刘美华是村妇女主任,也是留守妇女。她说,除了农忙,女人们平时就串串门、打打麻将。
“丈夫长期不在,村里的‘露水夫妻’应该有,大家也会议论,但真真假假不好说。”刘美华认为大多数留守妇女很传统,在乎别人的看法,所以还是能够守住底线的,“你想听她们的真心话?很难。反正她们都不容易”。
作者:何好生 何曼霞 何淑艳 朱敏方 朱小英 朱玉萍
当前,农村“留守妇女”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中,外出务工潮流造就了农村一支支庞大的“留守妇女”群体,使得农村家庭结构残缺不齐,家庭矛盾隐患日益凸显。农村“留守妇女”生产生活问题,不仅关系到一个地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以及平安家庭的创建。汝城是湖南省一个典型的劳务输出山区县,拥有近10万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营生了4.3万农村“留守妇女”。如何引导她们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行列中去,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亟需解决。本文结合该县农村“留守妇女”现状,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出发,针对农村“留守妇女”生活现状及相关问题展开了调研分析。
一、汝城乡村“留守妇女”现状及特点
该县常住人口达39余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万人,占人口总数的89.8%;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招“副业”已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截至2011年底,外出务工人数已达9.6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总数的27.4%。其中男性8.2万人左右,占务工总人数的85.4%;据该县2010年外出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农村户均人口为3.68人,家庭户均约为32.25万余人,平均每两个农村家庭中有一个男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妇女”占全县农业人口总数的12.4%,农村只留下老人、妇女和儿童,农村“留守妇女”已成为当前农村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㈠体力劳动透支大。农时期间靠“留守妇女”一双手忙了春耕,忙“双抢”,忙了秋收,忙冬种。日子过得非常辛苦,里里外外都得顾。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庭事物,有的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劳动强度很大,严重损害身体健康。劳动强度日益增加,劳动时间明显变长,“留守妇女”体力大幅度透支。
㈡精神压抑负担重。因丈夫长年外出务工,“留守妇女”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面临婚姻危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夫妻间长期失去联系;二是无法掌握丈夫务工收入;三是丈夫不再承担“养家”义务;四是丈夫在外搞“婚外情”。近年来,务工人群中离婚率迅猛上升,据相关部门数据统计,该县每年审结涉及打工青年离婚的民事案件达30余件,如某村一青年农民工王某,在老家有家室,近几年在外地搞装修,便与打工女罗某以“夫妻”名义姘居并生下一女孩。因丈夫长年不在身边,“留守妇女”们忍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负担。据相关调查统计数据表明,该县 “留守妇女”中一整年没有性生活的达13.5%,一年夫妻共同生活时间约15天的达45.6%,过日子像“守活寡”;家里冷冷清清,夜晚只有孤独寂寞和孩子相伴;白天不敢和村里的男人多说活,怕遭人闲言碎语;城里是一个花花世界,老公在外干活能不能经受住诱惑,万一抛妻弃子,自己什么都没有了,提心吊胆也是常态。丈夫的忠诚成了“留守妇女”最大的心理负担,精神的压力远远大于经济的压力。
㈢生活环境不安宁。由于丈夫长期不在家,农村治安状况较差,“留守妇女”们普遍没有安全感。由于处于弱势地位,于是成为农村强奸案的主要侵犯对象。相关调查显示,农村性侵害案件中有70%的受害者是“留守妇女”。如某村28岁的“留守妇女”李小妹孩子不足满月,丈夫就去深圳打工,一年多了,还没有回来。几间年久失修的老房子空空荡荡、阴暗潮湿,摆放的几件家具也陈旧过时,家中没有安装程控电话,唯一的一台电视机也没有安装有线电视无法观看。李小妹说:“每天晚上我都很害怕,不想呆在家里,想请别人陪伴,可别人也要照看家庭。我们村有几个光棍汉时不时地来我家,死皮赖脸地坐着不走,甚至有时对我动手动脚,这种事情没法跟人讲,生怕别人说闲话”。晚上还害怕小偷,就是知道晚上有人偷东西,我也不敢吭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留守妇女”告诉笔者,自己曾经多次被人骚扰,现在她打算养条狗。她说:“现在天一黑,就不敢出门,早早地把门关好反锁。小
偷以前是晚上偷,现在白天都敢偷,家里没有值钱的东西,家禽经常丢。晚上还经常有人敲门。我男人已经3年没有回来了,每月只往家里寄500元生活费。”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思想观念相对保守。因思想上长期受旧思想观念的束缚,缺乏理性追求,仅限于解决基本温饱问题;经济发展意识上受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缺乏创新、进取意识,对新品种、新技术接受能力不强,不敢顶风险创事业;家庭生活上,受传统意识左右,年龄较大的已婚妇女大多留守家中,承担起赡养老人、养育子女和农事耕种的责任。一些“留守妇女”不思进取,缺乏创业激情,存在“等”、“观”、“望”的思想,致使不少农村妇女沉溺于麻将扑克,染上了赌博恶习,把老公辛苦赚来的钱,当成娱乐法码,甚至受封建迷信和非法宗教、“邪教”影响的也为数不少。
2、经济上依赖性较强。广大农村家庭中男人收入较高,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妇女的收入则属于辅助性的,而且多数妇女没经济来源,在经济上完全依赖于丈夫予以生活保障。经济上的不平等,导致家庭生活权利和责任的不平等。“留守妇女”对家庭财产的分割不像城市家庭那样明晰,“留守妇女”对丈夫在外收入无法准确掌握,由于经济上不能独立,使得一些妇女面对婚姻家庭问题时,选择容忍或委曲求全的态度,在承受身心伤害的同时,相当一部分农村妇女的财产权益受到侵害。如A村妇女张某结婚十多年,起初夫妻感情很好,后来丈夫长年在外打工找了个相好,开始嫌弃妻子,对她非打既骂,而妻子为了家和孩子则忍气吞声维系着名存实亡的家庭。
3、情感寄托已成常态。“留守妇女”的丈夫常年在外,除了打工挣钱外,还面对着都市“灯红酒绿”的夜生活,因文化底蕴薄弱,修养意识差,经不住诱惑而进入休闲娱乐场所,有的在外面搞“婚外情”,有的出入赌场,将血汗钱当成赌注,变成不文一名的穷光蛋,有的染上毒品,耗尽了收入,吸坏了身体。由于“留守妇女”长年累月留守家中,除了务农教子养老,还要孤灯长伴。有些重体力活自己干不了的,需要请劳力帮助,在农村的特殊环境中容易与同村男子产生婚外情;同时,也不排除有少数妇女耐不住寂寞或经不住男人的勾引而红杏出墙。等等这些问题造成农村性道德水平下滑,长此以往造成了部分家庭情感出现危机,从而引发农村离婚率大幅度上升。
4、政策法规意识淡薄。由于农村“留守妇女”法律意识淡薄,使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面对不法侵害,不讲究策略,致使危害结果扩大,要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家丑不可外扬”忍气吞声,私下解决,不敢果断报案,使犯罪分子消遥法外。其结果是良善受辱,惩恶落空。
三、建议及对策
1、加快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一是要注重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坚持“民主、自愿、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逐步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重点围绕推广普及先进适用的农业生产综合技术和农产品储存、加工等技术,有效提高农产品市场价格,提供市场供求走势等现代农业信息服务,组织农产品的市场开拓和营销,代办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提供就业中介服务等来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二是要建立农业综合社会化服务体系。应考虑在外出务工农民较集中的乡村应尽快建立农业综合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农副产品主产区为突破,把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机制引入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拓宽服务领域。三是要突出发展农业连锁经营服务。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积极发展连锁经营服务,把服务网络延伸到最基层村组,为“三农”提供一系列服务。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为农业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⑵、开展技术、信息咨询。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服务保障;⑶、整合农产品交易市场。为优势农副产品提供市场竞争平台;⑷、举办“阳光工程”培训班。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服务,为“留守妇女”提供技能培训、政策引导等中介服务。
2、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助推现代农业发展。一是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各级党委、政府及
相关部门要通过举办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帮助农村“留守妇女”树信心、转观念、提素质、拓视野、强法制,鼓励她们自主创业、奋力攻坚、增收致富,实现妇女经济自主独立。同时结合各地农业生产实际及城市发展需求,以乡村为单位、田间为课堂,定期举办各类农村实用技能培训,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达到共同致富的目的。二是要创新农业发展方式。要充分挖掘农业资源优势,拓宽增收渠道,通过优化农业结构布局,培育发展农业致富能手,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形成“基地+农户+技术”的推广模式,引导农村“留守妇女”发展品质优良、特色鲜明、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突出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花卉园林等新兴产业,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进程中实现增收致富。三是要健全科教服务体系。亟需解决当前农业生产活动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和难题,邀请国内有关专家、技术能手深入田间、地头、场院现场开展农业科技帮扶活动和科普行动,在实用见效上下功夫,在学用结合上求突破。要引进适合本土作业的农业科技项目,形成“项目+农户+技术”的推广模式;要逐步建立完善科教服务体系,形成“校企+基地+技术”的办学模式;培育发展一批科技示范户、女性科技带头人,形成“骨干+农户+技术”的发展模式,影响和带动农村妇女走科技致富之路;引导和鼓励农村妇女通过经营合作、专业合作、产销互助等形式,提高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妇女收入。四是要突出技能培训重点。对农村妇女劳动力的技能培训要结合市场发展需求,对相关行业知识与技能实施培训。在加强农村妇女劳动技能培训的同时,还要加强对法律法规和维权意识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帮助她们掌握一定的从业技巧和安全知识;要继续加快农村妇女就业转移步伐,坚持“培训与转移同步”、“输出与回归结合”、“就业与维权并举”的工作思路,建立培训、就业、转移、信息、安置、维权等城乡一体化的工作机制,使其通过内转外输实现增收。五是要创新市场培训机制。积极推行“定向培训”模式,通过签订培训、就业协议,分期分批将农村妇女输送到就业岗位;与企业结对,依托企业建立小型加工点来转移当地富余女劳动力。要主动为妇女返乡创业就业提供优质服务,力争实现“输出劳务人才、引回创业精英”的良性循环。六是要拓宽创业就业渠道。要大力发展家庭式加工业、现代种养业、农产品流通业等产业渠道,使“留守妇女”不出家门也能实现增收致富;要充分发挥返乡创业妇女、带头创业妇女、创业经纪人的“领、帮、扶、带”作用,辐射带动更多农村妇女实施家庭自主创业;各级政府要积极为她们提供良好的创业平台,树立典范宣传推介,找准市场前景好、辐射面广、带动性强、适合农村妇女从事的致富项目,帮助她们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3、突破传统习俗倡导乡村文明典范。一是要突破传统不良习俗。农村一些不良的道德习俗,影响了农村“留守妇女”的正常生产生活,各级党委、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妇女地位、降低就业门槛、树立男女平等意识、突破传统“重男视女”思想,积极引导广大农村妇女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鼓励她们在参与中发展,在竞争中进步,在创造中前进。各级妇联组织及有关部门要定期组织开展“美德进农家”、“书声进农家”,“科教进农家”、“法律进农家”等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和“荣辱观”等教育,引导广大农村妇女树立自强意识,摆脱封闭、保守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二是宣传妇女优良典范。充分发挥电视、广播、网络等舆论载体的主渠道作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基本要求,农村妇女在建设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及在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就业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化,农村妇女建设新农村的好做法、好典型、好经验,并通过开展“双学双比”女能手评选表彰活动,激发农村妇女建设新农村的热情。
盛海涛黑龙江省春蕾捐助中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不断加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了满足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要求,大量农村人口,尤其是农村中的男性涌入城市,从而带来了另一个严重的引起社会关注的问题: 农村留守妇女问题。本文主要探讨留守妇女产生的原因,留守妇女的生存现状,以及相对的问题应对策略。
【关键词】留守妇女产生原因生存现状应对策略
农村留守妇女,是指丈夫离开农村,在外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长达6 个月以上,本人留居在家,年龄介于20 - 50 之间的已婚女性。这个在中国经济发展转型期产生的特殊群体为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以及家庭的幸福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也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因此,关心处于弱势地位的留守妇女,对稳定农村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留守妇女产生的背景
造成农村留守妇女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不同地区的原因也不尽相同。但是,整体而言,主要是由于两个主要原因造成的,一是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分割的制度原因,而是妇女自身的性别特性的羁绊。
1. 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分割的制度原因。我国于1958 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使户口登记有了全国统一完整 1的法律依据,并一直沿用至今。当时的户籍制度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客观上造成了农村人口和城镇人口两个不同的身份阶层。这种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就是制造特权,以城市的发展剥夺另一部分人的利益。户籍制度造成的城乡二元分割,又进一步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城市经济以现代化工业为主,农村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城市基础设施先进,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城市消费水平高于农村,农村人口远高于城市人口。农村妇女之所以选择留守而不跟进城市是因为户籍制度下举家迁移成本过高: 跟进城市的话,农民就必须荒废农业生产,而失去了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了未来的生活保障;进城之后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也是一个很大的障碍,由于受教育权受到身份和地域限制,所以在城市就读的教育费用偏高,对农民造成很大的经济压力;如果在城市里失业,民工也无法享受跟城镇居民相同的优惠就业政策和失业保障;住房更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在一般工薪阶层都望尘莫及的急速增长的房价面前,农民工只能望‘房’兴叹。除此之外,还存在医疗,养老,乡土情愫等方面的原因。因此,在户籍制度及城乡二元分割的框架下,农村家庭选择丈夫出外打工,妻子留守家庭是自然衍生出来的现象。
2. 女性自身性别特征的羁绊。由于受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影响,在选择谁去谁留的问题上,以男权为中心的思想观念使得对妇女的价值取向依旧停留在男优女劣、男主女从的封建模式上。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农村的劳动分工较有弹性,留守妇女即能织又能耕,既能独立承担起农副业劳动,又能照顾好家里老小的生活起居。女性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处于劣势,表现为她们有生育的刚性任务、体能的限制,文化程度较低,在城市中得到工作的机会低于男性等方面。农村家庭是一个居住、生育和经济生活的单位,农村妇女往往将自己的利益与家庭利益联系在一起。因此,争取家庭利益的最大化就成为农村家庭中妻子选择留守的根本动力。这种现象的形成是农民家庭追求生存理性的同时追求经济和社会理性的表现。
二、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现状
丈夫外出打工,留下妻子一人在家中内外兼顾,给农村留守妇女造成了身体和精神方面的双重压力。她们要承担家庭中的农业生产劳动、教育孩子、赡养老人等责任,而且面临着孤独、离婚率上升、安全感降低等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双重压力。
1. 生理压力。农忙时节,农村留守妇女要独立承担起农业生产的重任,每逢农忙季节抢收抢种成了留守妇女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在平原地区,机械化普及的地区,留守妇女承担的体力劳动不是太大,但是在丘陵山区,大型机械无法操作的地区,留守妇女面临的劳动压力很
大。农村留守妇女认为从事农业生产有困难,主要是因为劳动强度大和留守妇女不懂劳动技术,导致生产效率较低。非农忙季节,农村留守妇女不仅要做家务,还要照顾家里的老人和
孩子,另外加上副业的劳动,大多数留守妇女几乎没有闲暇时间。忙里偷闲的休闲方式就是跟邻居聊天,或者看看电视。另外由于丈夫常年在外,几乎没有性生活,最基本的生理需要无法得到满足,再加上一系列繁重的体力劳动,导致妇女的身体健康状况总体低于非留守女性。
2. 精神压力。心理学家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妇女在躯体化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和抑郁几个因子上的分值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她们的心理健康问题相当严重。
农村留守妇女生活压力大。丈夫在外务工,留守妇女被迫承担起所有的家庭责任,事无巨细都需要独立处理和决策,包括儿女的教育,老人的健康,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等问题,虽然可以通过电话跟丈夫商量,但是为了避免丈夫担心影响工作,很多事情还是要自己做决定。
农村留守妇女经常会感到孤独,对其婚姻的稳定性产生质疑。长期两地分居使留守妇女婚姻的许多功能无法实现,降低了其婚姻幸福感和满足感;性生活是婚姻的生理基础,是促使男女双方成就婚姻的一个强有力的动因,留守妇女过不了正常的夫妻生活,导致性压抑和性饥
渴,婚姻满意度下降;丈夫外出,夫妻继续社会化的环境不同,机制不同,过程和结果不同,导致夫妻的人格特质出现差异,从而给婚姻稳定性带来负面影响。
农村留守妇女缺乏安全感。近年来农村社会治安稳定问题日益突出,丈夫外出是家庭遭遇不安全事件的重要因素;有的留守妇女有时也可能面临被异性骚扰的问题;留守妇女对丈夫的担心,包括丈夫身体健康、工作安全和感情方面是否出轨等担心也大大降低她们的安全感。
三、应对策略
改革完善户籍制度,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局面是解决留守妇女问题的治本之举。但是改革制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可以断言农村留守妇女现象还将继续存在。但是国家和政府不会对此坐视不管。农村留守妇女现象影响着农村的繁荣和发展,我们的政府要负起责任,给予这一弱势群体更多的关怀,引导其走出困境,在新农村建设中为其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条件,以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对农村留守妇女进行技能培训,使其掌握一两门实用技术和劳动力转移技术,增强其生存能力,使其有能力参与城市就业岗位竞争,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最优路径。农村社区可以组织留守妇女互助小组,小组成员可以在农忙季节互帮互助,交流农业信息,也有共同话题,可以互相倾诉心事;留守妇女可以在社区的带动下自发组织娱乐性强的活动,丰富其文化生活,增加其生活中的信心;另外还要健全社区治安防范体系,成立农村警务站,加强日常的治安巡逻工作。
参考文献:
[1]魏翠妮. 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以苏皖地区为例[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2]张宏宏. 留守妇女形成的原因及其从业行为分析[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6)
[3]朱桂琴. 农村“留守女性”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思考[J]. 天中学刊,2006;
(4)328 农村经济
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发展情况调研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男劳动力大规模的外移,在我国农村社会出现了一大批“留守妇女”群体,这个庞大的特殊群体在我区达1万余人,并持续增多。由于丈夫在家庭生产生活中缺位,留守妇女面临多重生存发展困境,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关爱农村“留守妇女”,破解她们面对的难题,正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一个日益凸出的现实问题。
一、农村留守妇女现状
(一)农村“留守妇女”基本情况“留守妇女”的丈夫在外务工,有的在省外,有的在本省其他城市,有的在本市城区务工,而她们却留守家中,肩负起家庭几乎全部的生产劳动和抚养子女、赡养老人的责任,成为家庭中的“顶梁柱”,家中的粗活、重活、忙活、累活几乎都压在她们肩上。据统计,**区“留守妇女”中农村“留守妇女”占90%以上,中青年“留守妇女”占85%。“留守妇女”中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占48%左右,其余则在农闲时外出打工或郴州市范围内打工以增加家庭收入。以**区华塘镇油山村为例,对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发展状况进行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发放调查问卷、入户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入户走访“留守妇女”家庭10户,以期了解掌握全区农村“留守妇女”现状、生存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与迫切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她们建设新农村的积极作用,逐步解决她们面临的诸多问题。她们的整体生存发展状况如下:1、“留守妇女”年龄结构,以30到40岁中年居多,占45%;2、“留守妇女”文化程度,大部分是初中,占52%,小学占41%,高中及以上占7%;3、“留守妇女”家庭人口情况,3口人的占41%,4口人的占43%;4、“留守妇女”丈夫外出打工年限,以2-3年居多;5、“留守妇女”家庭年收入情况,以年收入2万-3万的居多;6、“留守妇女”丈夫多长时间返家一次,半年之内占25%,半年至一年占67%,一年以上的占8%;7、丈夫外出打工,“留守妇女”最担心丈夫耐不住寂寞或者不承担养家义务。
(二)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状况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发展情况呈现以下特点:1、“留守妇女”年龄分布中年居多。2、“留守妇女”文化教育程度偏低。3、“留守妇女”从事家务和农业身心俱疲。4、“留守妇女”担心感情出现危机。5、“留守妇女”文化生活枯燥单一。大多数农村“留守妇女”由于平时忙于农活和家务活等,没有时间参加娱乐活动,加上生活范围较小等因素,造成了农村“留守妇女”精神压力大,不能从参加文体活动中让自己减压。
二、农村留守妇女的困境留守妇女拥有完整的家庭,却常年过着“牛郎织女”般的生活;她们收起女性的矜持娇贵,而顶风沐雨干着本该是男人干的重活。她们柔嫩的肩头撑起的,是饱含酸甜苦辣的家园
(一)拖老带小,披星戴月,生活艰辛。在丈夫外出务工期间,妻子成为家庭生产生活的`绝对主力,家中所有粗活、重活几乎都压在了“留守妇女”肩上,尤其是农忙季节,劳动量更大。同时,男人外出务工,赡养老人,养育孩子,洗衣做饭,喂养鸡鸭猪牛等繁琐的家务事也全落在了“留守妇女”的身上。劳动强度很大,严重损害身体健康。
(二)独守空房,精神贫乏,生活孤单。由于丈夫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妇女”们忍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负担。调查发现,89%的“留守妇女”觉得丈夫的忠诚成了她们最大的心理负担。有许多“留守妇女”想把承包的土地转包给别人种,自己跟随丈夫一起出去打工,但赡养老人、照顾子女的责任又使她们难以走出家门。
(三)生性胆小,安全缺乏保障。由于男性劳动力外出,农村只剩下了老人、儿童和妇女,致使农村治安防范力量减弱,违法犯罪几率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胆小的农村“留守妇女”普遍感到缺少人身安全感,同时还要注意与男性的避嫌。由于“留守妇女”处于弱势地位,她们的合法权益相对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容易成为农村性侵害案的主要侵犯对象,其家庭财产也成为作案分子的目标。
(四)常年的温饱观念和勤俭节约传统导致健康意识不强。大部分农村妇女缺乏保健意识,一个主要原因是生活困难,能节约一点是一点,女性用品在家庭开支中所占比例不大。有些农村“留守妇女”,为了节约钱,有病不医只自己拿点药了事,有时干脆一拖再拖,以致于小病拖成大病,她们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与此同时,在饮食方面,也不讲究合理搭配,以解决温饱为原则,基本不会调剂改善生活,也不会每餐都有肉食和水果。
(五)亲情缺失,子女家庭教育环境不优。“留守妇女”子女在家庭教育方面,由于缺少父爱和团聚,母亲要外出做事,小孩平时多跟老人在一起,老人多只管他们的温饱,有的妇女文化偏低,对子女教育力不从心,往往是物质上的满足大于知识的教育,出现了“重养轻教”现象,而且陪伴小孩的时间少,亲情的部分缺失也影响了孩子健全性格的形成。
三、关爱帮助农村留守妇女的对策与建议农村“留守妇女”已经成为农村一个新的特殊群体,是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同时涉及到留守家庭的幸福和稳定。不解决好这一群体的各种问题,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产生不利影响。社会各界要普遍关注“留守妇女”问题,把它放到影响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妥善解决这一特殊群体的特殊问题,为“留守妇女”撑起一片蓝天,同时也为当地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增添一抹亮色。
(一)制定政策措施,重视“留守妇女”的现实需求。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要重视并关注农村“留守妇女”这一特殊社会群体,要把“留守妇女”问题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留守妇女”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要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充分考虑农村“留守妇女”的利益需求,制定出台有利于“留守妇女”创业就业的政策。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调查研究,掌握农村“留守妇女”的现状,如,姓名、年龄、人数、分布、每天的劳动时间等,制定关爱“留守妇女”的政策和措施。
(二)强化科技培训,提高“留守妇女”的致富能力。各级组织要着力提高“留守妇女”综合素质,提高“留守妇女”参与经济建设的能力。要积极引导“留守妇女”摒弃“男主外、女主内”封建传统的束缚,组织“留守妇女”树立“四自”精神,用自已的行动积极支持丈夫外出打工,提高农村妇女的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她们的自身发展,是解决“留守妇女”各种问题的重要途径。要举办各类知识、技术、技能培训,提高她们的科技致富能力和科学教子水平。要广泛发动农村“留守妇女”增强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发展能力的紧迫感,克服依赖心理,主动提高自我发展和应对各种困难的能力。
(三)整合社会资源,解决“留守妇女”的实际困难。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为“留守妇女”提供相关的服务和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如涉农部门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减轻“留守妇女”的农业生产劳动强度;举办“留守妇女”技术培训班,提高“留守妇女”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文化等部门在“留守妇女”比较集中的地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留守妇女”的业余文化生活等。司法部门为“留守妇女”提供各种法律服务,维护“留守妇女”的合法权益。医疗卫生部门建立对“留守妇女”的健康支持系统,关爱“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减轻“留守妇女”心理压力等。群众团体发挥各自优势,为“留守妇女”提供服务和帮助。要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使这一特殊群体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得到健康发展。
(四)维护家庭稳定,加大“留守妇女”保护力度。针对目前农村“留守妇女”遇到的各种问题,社会各界要积极保护她们的合法权益,加大《妇女权益保护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通过法律知识宣传、培训等方式,教育妇女提高自我维权意识。要加大社会治安管理力度,在村庄建立“治安巡逻队”,保障社会治安,减轻“留守妇女””安全方面的心理压力。要加大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力度,把劳动技能与相关法律法规及家庭教育知识结合起来,教育和引导他们自觉履行家庭责任和义务,遵守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维护家庭稳定。
所谓“留守村妇”, 通常是指丈夫长期 (半年以上) 离家进城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 妻子们留守家庭。她们肩负着本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生产劳动和家庭抚养、赡养责任, 被称为“留守妇女”。这个特殊的弱势群体, 在独立完成田间地头农活的同时, 有的还要做小生意、打零工、办企业, 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另一方面, 照顾在家的公婆, 家中所有粗活、重
然而, 与之相对应的却是留守妇女不容乐观的生存现状, 留守妇女普遍劳动强度大, 身体健康受损;精神负担重, 安全感普遍低;培训学习少, 发展能力弱;文化素质低, 教育子女困难;夫妻交流少, 婚姻关系脆化;维权意识差, 缺乏广泛有力的社会支持。新“三座大山” (劳动强度大、精神负担重、缺乏安全感) , 压得留守妇女透不过气。不久前, 安徽省舒城县山七镇留守妇女施某因怀疑邻居说自己作风不正, 举刀将邻居2名幼儿砍死、砍伤5名劝架者后上吊自尽。这个极端的案例暴露了“留守妇女”的问题已不容忽视。
要解决这些现实中的留守妇女问题, 一靠政府, 二靠政策。其中重要的一条, 应完善劳动法的相关规定, 逐步推行农民工带薪休假制度, 给外出农民工带薪探亲权。令人欣喜的是, 近来, 一些企业陆续出台了农民工带薪休假的制度。除了天津港, 青岛港今年也出台规定:只要在港口工作满1年, 就可以享受1年10d的带薪休假;厦门市也已有2/3以上的企业实行了带薪休假制度。这个久被边缘化的人群逐渐回归主流的善举, 值得大力提倡推广。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农村留守妇女;心理生理健康
一.农村留守妇女问题产生的时代背景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外移,在我国农村社会出现了一个独特的留守妇女群体。农村留守妇女是指丈夫长期在外打工,自己留在家中照顾老人孩子的一群特殊妇女群体。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她们的生存与发展,引发了种种新的社会问题。这个在中国经济发展转型期产生的特殊群体为社会发展,以及家庭作出了巨大贡献与牺牲,承受着很大压力。由于丈夫长期外出打工,妻子留守家庭,她们肩负着本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生产劳动和家庭抚养赡养责任。因此,关心处于弱势群体的留守妇女,是我国农村社会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现状调研分析
2008年中国农业大学曾做过一项调研,根据该项调研,中国目前在农村的留守人口非常高,达八千七百多万,其中留守妇女四千七百多万,占总留守人口的54.2%。丈夫外出打工,她们要承担家庭中的农业生产劳动、教育孩子、赡养老人等责任,而且面临着孤独、离婚率上升,安全感降低等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双重压力。农忙时节,农村留守妇女要独立承担起农业生产的责任,她们由于不懂得劳动技术,导致生产效率较低。非农忙时节,农村留守妇女不仅要做家务,还要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几乎没有闲暇时间。农村留守妇女经常会感到孤独,对其婚姻的稳定性产生质疑。长期两地分居使留守妇女婚姻的许多功能无法实现,降低了其婚姻幸福感和满足感,由于丈夫常年在外,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给婚姻稳定性带来负面影响。。此外,心理学家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发现部分留守妇女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此外,近年来农村社会治安问题日益突出,丈夫外出是家庭遭遇不安全事件的重要因素。調查显示,由于长期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农村留守妇女身体素质不容乐观;接受教育文化的机会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长期承担家庭的重担,心理素质比较脆弱。
三、农村留守妇女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农村留守妇女问题是近年来农村留守人员中相对被忽视的一个群体,之前的研究很多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受教育问题,关注留守老人的养老看病问题,而专门关注留守妇女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调查发现,由于家中长期没有青壮年劳动力,农村留守妇女一般面临着劳动强度大,精神负担重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她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严重阻碍她们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造成农村留守妇女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不同地区的原因也不尽相同。这跟当前农村教育落后、经济条件制约、精神文化生活缺乏、社会保障机制滞后、家庭负担重、传统文化制约等因素有关。但是,整体而言,主要是由于两个主要原因造成的,一是户籍制度城乡二元分割的制度原因。二是妇女自身性别特征的羁绊。
一方面,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分割的制度影响是造成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根本原因。我国于195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客观上造成了农村人口和城镇人口两个不同的身份阶层。户籍制度造成的城乡二元分割,又进一步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尽管目前已经取消户籍限制,不再区分户口性质,但是实施多年的户籍制度的影响并未彻底消除,附着在户籍上的各种保障和福利并未发生根本变化。农村留守妇女之所以选择留守而不进入城市是因为举家迁移成本过高,跟进城市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了未来的生活保障。
另一方面,女性自身性别的羁绊是造成留守妇女问题的生理原因。尽管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21世纪,但是由于受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影响,以男权为中心的思想观念使得对妇女的价值取向依旧停留在男优女劣的封建模式上,女性在劳动力转移处于劣势,表现为她们有生育的刚性任务,体能的限制,文化程度较低,在城市中得到工作的机会明显低于男性。农村妇女往往将自己的利益与家庭利益联系在一起。因此,争取家庭利益的最大化成为农村家庭中妻子选择固守的根本动力。基于历史和文化的传统影响,造成了大量的留守妇女。
四、解决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如何使农村留守妇女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的现实困境得到改善,让她们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我们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首先,真正实现无户籍差异是根本,赋予城乡居民同样的社会权利。其次,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关键。以产业发展让当地劳动力“离土不离乡”,促进男性农民工回流是解决农村留守妇女心理生理健康问题的关键。再次,加强农村妇女组织建设是解决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重要保障。通过对农村留守妇女加以组织,通过技能培训等手段来提高她们的素质和能力,实现自强自立。最后,发动社会的共同参与,创造关爱留守妇女的良好环境是解决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基础。
五、结语
近年来,农村留守妇女心理生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解决农村留守妇女问题已成为社会的焦点之一。通过政府财政支持,改革完善户籍制度,加快农村产业发展,妇女间互相帮助,多管齐下,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妇女心理生理健康问题,让她们在离开丈夫的情况下也能健康,幸福地生活,这是和谐社会本身应有之意。
参考文献:
[1]魏翠妮.农村留守问题研究——以苏皖地区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2006
[2]李晓明.贵州农村留守妇女现状[N].贵州日报,2007-01-10
[3]张宏宏.留守妇女形成的原因及其从业行为分析[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2(06)
[4]向诚娜.和谐社会视野下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2
作者简介:
薛华(1995.07~),男,江苏苏州人,本科,江苏大学京江学院,主要研究方向:IE工程。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第13批学生科研课题立项一般项目“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生理健康”(项目编号:13C181)研究成果。
【农村留守妇女摸底调查】推荐阅读:
农村留守人员调查09-30
农村留守老人调查报告11-09
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07-12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调查专题05-24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问卷07-15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卷调查11-11
农村“留守”老人与儿童的生存现状调查07-03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特点06-27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06-14
农村留守幼儿案例分析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