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公开课教案

2024-10-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项链》公开课教案(精选7篇)

《项链》公开课教案 篇1

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把握小说情节结构,感受小说情节构设的艺术特色。

2.理解生动细腻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分析玛蒂尔德的形象及其意义。

情感目标: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从玛蒂尔德的悲剧中得到启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二. 教学重点:

1.把握小说情节结构,感受小说情节构设的艺术特色。2.分析玛蒂尔德的形象及其意义。三. 教学难点:

理解生动细腻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方法:

问导法、讨论法、探究学习法 五.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虚荣心人皆有之,只是大小、强弱罢了。站在人性论的角度看这本无厚非,但是当你付诸行动让虚荣心获得满足的过程中,生活往往会给你开一个可怕的玩笑。在我们读完莫泊桑的《项链》后,就会有这样的感受。

二.复习课文内容,同学口述故事梗概。

三.理清课文情节结构。

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项链

文章以项链为线索,情节波澜起伏。四.关于情节的思考。

(1)“借项链”是故事的开端,在玛蒂尔德身上,为什么又是必然?(2)“丢项链”是玛蒂尔德命运的转折点,它看似偶然,为什么又真实可信?

(3)假的,是否符合情理?为什么?

《项链》情节的特点: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结局戛然而止,回味无穷。

五.对玛蒂尔德形象的讨论。

明确:爱慕虚荣,善良纯朴,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坚强勇敢。六.课外拓展

《项链》公开课教案 篇2

所谓选课是指精选公开课的教学内容。由于公开课是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研素养的课, 因此, 其具有示范性、指导性、引领性、前瞻性, 是交流、研究、提高的重要途径。那么, 选课要做好哪几方面的工作呢?综合参与讨论教师的观点得出如下结论:

(一) 选取自己擅长的课

教师对这类课的理解最深刻, 挖掘起来会更有深度。

(二) 选取容易组织与展示的课

如, 前滚翻比较容易组织与展示, 而长跑则难以组织与展示, 所以相比较而言宜选前滚翻, 而不选长跑课。

(三) 与教学目标相结合

要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想性、教育性, 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 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

二、设计是基础

要想达到教学内容的最优化, 在教案设计时必须要统观全局, 做到既要备教材、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学法;还要备场地器材、备组织。在此, 笔者将参与教师提出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设计观点整合如下:

(一) 备教材

1. 研究教材重点和难点。

在备教材时, 可以设计各种必要的教学手段, 突出重点和难点, 以加速教学进程, 提高教学效率。

2. 研究教材的先后顺序。

教材的安排要旧, 因为精力充沛时更易掌握新技术;要先灵敏速度后力量耐力, 以有效发展小肌群;要先负荷大后负荷小, 以促进身心的快速恢复;应将易引发兴奋的内容置后, 以促进学生集中精力认真学习;上下肢练习要合理搭配, 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 备学生

1. 备学情。

要根据学生掌握教材的程度安排教学内容, 如, 如果学生的篮球水平比较高, 可安排行进间运球, 反之则安排原地运球。

2. 备人数。

备学生时, 要了解学生的总人数, 以及男女生的人数, 以便安排练习的队形和进行分组。

3. 备班级特点。

授课班级的特点是活跃型、沉默型, 还是调皮型, 对此, 教师要进行认真了解, 并根据不同的类型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

(三) 备教法、学法

1. 设置教学情境。

应设置一个大的情境, 将教学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 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 常用教学情景包括故事情境、游戏和比赛情境等。

2. 教学语言要适当。

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 如, 儿童化的语言无疑能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 幽默性的语言是初中生快乐的催化剂。

(四) 组织教学

1. 各环节衔接要自然。

教材之间的衔接是否合理, 决定了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如, 当部分学生还沉浸在前一个教材里兴奋不已时, 教师可以设计几句导语, 引导他们顺利地进入到下一环节的学习中。

2. 队形调动要准确。

应注意队伍的调动方式, 如, 可借助游戏法调动队形, 以保证课堂高效进行, 避免混乱现象发生。

(五) 场地器材

1. 提前做好准备。要妥善安排场地器材, 场地规划要做到简单易行。

2. 器材摆放要合理。器材摆放要便于教师观察、指导学生的练习, 否则, 指挥上往往会顾此失彼。

三、编写是关键

(一) 写文字教案

表格式教案的最大优点是简洁明了、层次清楚, 但是, 由于表格自身的限制, 需要教师抓住重点进行书写, 很多的细节难于在教案中体现出来, 因此, 书写公开课教案时, 建议写纯文字教案。

(二) 注意事项

公开课不是作秀课 篇3

事情大致是这样的,学校通知我们三位老师,明天区上要来人听课,让我们准备一下。因为刚参加工作才两年,所以不知道“区上来人”的深刻含义,因此只是按照常态课来准备。恰好那是一节复习课,我主要从知识的体系、上课的环节梳理了一下,不像现在有多媒体设备,当时只有课本、教案和粉笔。

第二天早上,自习课还没上,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就独自到我们学校来了,她先看了我的教案,并没有说什么,然后第一节课就听数学课。下课后她就一句话:“这就是你准备的课?”我说:“今天我刚好上到这一节课了,新课还不能讲,是复习课。”随后她到校长办公室说:“把这个老师赶快换掉”。

事情过后我才知道,这次要上的课是要展示给全区教师,那时还没有区级公开课、优质课之类的说法,因此我错失了一次展示的机会。公开课应该是什么样的课,蒯威老师在文中提到一些看法,在文中第二段和第五段都提到了同事的关心及个人的看法,我非常有体会,在我工作十年之后,为了应对公开课、优质课、新秀课等等的名目繁多的作课,老师本人、校领导及教研组等为某一个人能够做出好课,不厌其烦,四五遍甚至于十几遍地试教,发现问题,精心设计,运用多媒体手段打造精品课展示给大家,一堂课耗费了大家无数的智慧和精力才完成,当然达到的效果是一荣俱荣。其实这种作课对现实的课堂教学有多大的帮助呢?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是通过每一节的积累来完成的,绝非一节“优质课”就能达到目的。“优质课”不能掩盖“常态课”的真实状况,时间和精力也不允许我们去“秀”。

在第四段中,蒯威老师所提的“在不少老师眼里,要上一节公开课,不试教一两次,跟没备课就上课的感觉差不多”。在我们身边的确不乏这样的老师,大家都热衷于这样的表现形式,课堂上下的功夫自然会减少了,我们的基础教育恐怕只能是“造假”的课堂、“倒退”的教学了。目前功利主义已经渗透到教育的每一个角落,从公开课到评优课,所有人的目标都是获奖、拿奖。

在第五段中,“为‘裸课点赞,并不是说我们反对磨课,反对改进课堂的不足,而是强调要尊重每一堂课的正常形态,因为每一堂课都有自己的精彩”。这是实事求是的大实话。我们更要为教育的进步和教学的提高不断探索,同事之间通过“常态课”、“推门课”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共同研究教材教法,在探究中前进,积累经验,推陈出新;去外面听课,听专家讲座,学习他人的长处,吸取好的、能为我所用的东西,然后展示在常态课中。如果需要公开课,就把自己真实的、最好的、有血有肉的课展示出来,让同行、同事去评价,让优点闪出火花,让缺点不断得到纠正或改进,归根结底就是用真实的常态课去“公开”,把“作秀”的成分尽量减少,回归本真,回归原味的课堂。蒯威老师在不同场合听薛法根老师执教《鹬蚌相争》一课,每一次都有所不同,他认为这才是灵活的真实的课堂表现,如果薛法根老师在不同场合都讲成一模一样的课,恐怕大家对他的评价就是另一番模样了。每一堂课对老师都是一次演出的机会,潜下心来,吃透教材和大纲,夯实基础知识,提高驾驭的能力,不断地研究,不断地进步,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堂常态课成为有所得的“真”课,而非“秀”课。

曾经有位教育界领导说过:“公开课上如果觉得课件没有用的话,就不要用了,做我们的常态课,不要为作课而‘作秀,一看就是两张皮。”笔者对此深以为然。

语文公开课教案-语文公开课教案 篇4

语文公开课教案-语文公开课教案

语文公开课教案  每天学习1小时,30天说一口流利的英语!4天记忆1000单词,30天轻易突破中小学英语、四六级、商务英语、GRE。适合于各类想学英语的人群! 中国最领先的.英语学习。点击进入>>语文公开课教案 你能想象吗?用100万倍的记忆力来学习英语,将是怎样一种震撼!也许.....你可以成为这项重大突破的最大受益者!点击进入>>  20最火爆的英语学习方法! 激活100万倍英语记忆潜能,使英语就像录音一样永久储存于右脑中,绝对的英语语感,像母语一样使用英语! 点击进入>>  语文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春酒》 教案 篇5

《春酒》 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品味文章的关键性词语和句子,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2、理解文章表达的“思乡”这一主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品——悟”教学环节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学生通过自己读、品、悟,提高自己的学习语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文中所表现的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品味文中所表达的浓浓的思乡之情,从而获得美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3、体会琦君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流畅的特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1.导语: 同学们,我想大家都吟诵过这样的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些都是表现“乡愁”的诗句,“乡愁”一直以来就是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在以前,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何人传递?有一位台湾著名女作家,她五岁识字,七岁读唐诗,十岁读《诗经》、《论语》,十八岁前接受了完整的古诗文训练,诗词造诣很高,她的作品在台湾多次获奖。著作有散文、小说、儿童文学等,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她写的最出色的是她的怀旧散文,作为一名海外游子,她临终前唯一的心愿是:一定要把骨灰送回故乡。大家知道这名台湾女作家是谁吗?对,琦君,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琦君的散文《春酒》,一起走进浙江,走进温州,一起去体会那里的风俗和人情之美,一起去体会那份浓浓的乡愁。

2.板书课题、作者。

3.师:常年漂泊的琦君曾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童年的往事挥之不去,《春酒》也是萦绕在作者心中一份难以割舍的故乡情结。它就像一首诗,一首歌,可以缓缓吟唱。下面听老师朗读课文。(配乐朗读课文)

4.师:故乡的春酒,只有慢慢品尝,才可以品出醇香,品出深情。请告诉老师:通过刚才听老师读课文,你品尝到了春酒中怎样的“味道”?用句式“从课文中我品尝到了„”说话。(可从选材、语言、主题、情感、结构、手法等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

能否取一个合适的酒名来体现自己所品尝到的“春酒”的味道。(师板书:童心酒母亲酒乡情酒)

这杯春酒中沉淀着作者的哪些美好的回忆?(童年童趣、温柔慈爱的母亲、热情的相邻)

这杯春酒中寄寓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思乡之情)

师小结:通过发言,可以感受大家对这篇散文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真为大家的表现感到高兴。

5.师:琦君认为好的文章必须是语语动人、字字珠矶。而细节是文章鲜活的花朵,琦君正是通过富有情趣细节的描写,抒发了她对童年、对母亲,对故乡浓浓的情思。下面我们再仔细读课文,仔细品味春酒中蕴涵的美好情感。

6.春酒中蕴含了许多美妙的感情,愈久弥香,让我们不禁一起沉醉。我们首先来品尝第一杯“童心酒”。端起这杯童心酒,你觉得哪些细节能体现“我”儿时的童心童趣?在文中找找看。(引导学生关注其中几处细节,感受春酒中“我”童年最纯真的快乐。)

例子:①“其实我没等她说完,„„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这里的“偷偷”写出了作者的孩子般的胆怯与好奇;一个“舔”字活画出一个嘴馋可爱的小女孩的样子,充满童趣。

②“母亲给我在小酒杯里只倒一点点„„也是个酒仙呢。”

“只”“一点点”说明对母亲的小气感到不满足,充满孩子气的天真与可爱。

“端、闻、走来走去”说明对酒的珍惜。

说小花猫是酒仙以我当时孩子气的心理去揣摩小花猫,可见我也一样馋得要命,足见我可爱的童心童趣。③“我是母亲的代表„„肚子吃的鼓鼓的跟蜜蜂似的”

问:这个比喻恰当吗?用像小猪像皮球像企鹅不是更可爱更能突出“鼓”的形象吗?(因为蜜蜂采蜜和春酒的甜味相似,因为形体小更见我的可爱。)

另外,“总是”“一马当先”说明我对喝春酒的急切心情。

师:母亲“小气”,我惜酒如“命”,小花猫醉酒,越品越觉得这八宝酒补劲大,力道足,味道美,真的是上乘的酒啊。这样上乘的酒是谁酿的?(生:母亲)

师:这不就是在赞美母亲的聪明能干嘛!

7.师:这些生动的细节让我们感受到了童年“我”最纯真的快乐,那是留在作者心中一份美好的怀念,作者的童年因为有了春酒而快乐无比,而在琦君的记忆里最值得怀念的是——她的母亲。接下来,我们就来品尝第二杯“母亲酒”。师:有人说:“读琦君的散文是一种享受。”她的文字清新、质朴,文笔如行云流水,细腻温情。尤其她散文中的人物,个个活灵活现,形神兼备。

做摄影师,做电影电视导演,一个重要的本领就是能够抓拍人物的细节,细节就是特写镜头,就是要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才能拍摄得最到位,人物的形象才最传神,给人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如果把文中描写母亲的细节拍摄成一个个特写镜头,你最想选择哪个细节?为什么?同桌讨论交流。(同桌交流时师提示关注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

师:用“这是一位的母亲,你看”的句式说你的看法。(师强调:前一空可填母亲的性格特征,后一空一定要和前面母亲的性格特征相照应)

生1:聪明能干——母亲酿的酒最好喝

生2:热情好客——让出花厅、捧酒助兴、分给别人吃自己不吃等

生3:纯朴贤惠——得到别人夸奖,脸红红的师:“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 这里把母亲的神态拍成“腼腆”不是更能表现母亲的淳朴吗?“得意”是得到别人夸奖后一种甜蜜的神态,更能突出母亲的质朴和贤惠做八宝酒就是为了让别人能够品尝到其中的浓香,就很开心、荣幸和满足了,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

生4:温柔慈爱——对我善意的提醒

师:“母亲又转向我说”,说这话的时候,母亲对我应该是一种怎样的表情?说说你的理由。(从说话的内容中去揣摩)不是严厉的斥责,而是善意的提醒。表现母亲对我的温柔和慈爱。

生5:帮助别人——不仅是酒,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颖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人家问她每种材料要放多少,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没有一定分量的”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

师:感谢这几位同学从不同侧面为我们解读了“母亲酒”的涵义。母亲身上的勤劳善良、温柔慈爱、纯朴贤淑,这正是人类情感中最美好的母性,它承载了琦君对故乡最温情的怀念。琦君怀念的仅仅是她的母亲吗?(生:不是,还有父老乡亲。)

师:当然还有一个个喜爱我的人,一个个淳朴厚道的父老乡亲,最后一杯“乡情酒”愈久弥香,更令人难忘,让我们一起来分享——

你觉得哪里能体现出温暖的人情美呢?和你的同桌说说看。

生1:“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善良纯朴的他正是故乡淳朴浓厚人情的最好体现,给别人带来快乐,自己也快乐,多么淳朴的乡亲!

师:那点燃的仅仅是煤气灯吗?还有暖暖的人心,还有对这种热闹氛围和融洽关系的热爱。

生2:乡邻之间互相起会置办会酒时的融洽的气氛。

生3:“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才过瘾”(大家如此喜爱这个小姑娘,邻里之间亲密随和,温馨融洽的气氛令人向往)

请一个小女生朗读,读出小女孩的稚嫩可爱,读出回忆时的甜美。

师:真是一个处处充满温馨、充满融洽、充满快乐的故乡啊。

8.师:故乡的春酒,荡漾着我儿时纯真的快乐;故乡的春酒,散发着母性温柔的光芒;故乡的春酒,流淌着乡邻间朴实的情意。此时你品出了春酒真正的味道吗? 课文最后两段中有一个句子很好地概括了这些美好的情感,在什么地方?默读最后两段,找找看。(板书:道地家乡味)

这些蕴涵在春酒中最美好的情感正是充满道地家乡味的春酒啊。光阴荏苒,她还能品尝到这道地家乡味的春酒吗?(生:不能)

师:为什么?(因为“找不到真正的家醅了”,因为她已是“独在异乡为异客”了)老师给大家再介绍作者琦君的生平。琦君是一位国民党将军的女儿,12岁时随家人离开故乡温州迁居杭州,1949年国共内战结束,她又随父亲迁到台湾,后来定居美国。自从去台湾以后,琦君人生最后的50多年再也没有回过故乡温州。她曾说“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2006年的某一天清晨,这位梦童年事、写故园情的老人永远搁下了那支生花妙笔,临终前,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着:“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呵„„”是啊,树高千丈,叶落终究会归根。故乡是漂泊海外的游子心中的根啊,请大家带着这份对故乡刻骨铭心的深情和淡淡的感伤,齐读最后两段。

师:如果删去这结尾两段,会不会影响全文情感的表达?(可从时间、结构、语言、立意、抒情、视角等角度思考。)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师归纳:

(1)内容上:前八段写“我”小时候的生活,那时在浙江温州老家,和母亲在一起,有欢乐的童年;后两段写“我”的现在,现在在美国,“我”已失去母亲,和儿子生活在一起。因为有了这两段,文章结构分成了两部分,前面的热闹、快乐美好,反衬后面的冷清、伤感、失落。

(2)视角的转换。前八段,从儿童的视角记录童年时期的新年,文字活泼,感情基调快乐而温馨;结尾两段变成了成人的视角,由以前“喝”母亲泡的八宝酒,变为现在喝自己泡的八宝酒,这样文章就变得立体、丰厚起来,由简单的回忆童年时期新年的美好转化成抒发浓浓的乡愁,文章也变得深沉凝重起来。

板书:现在、美国酿春酒——没有家乡味

(3)情感抒发。文章抒发了两种情感:童年的新年,那是有关儿时的,与母亲在一起,喝着母亲的甜美的春酒的,春酒充满了温馨和甜美;而现在在美国的新年,没有母亲,喝着用美国葡萄酒酿不出美味的春酒的。充满了思念和感伤。师小结:两种情感,一先一后,一轻一重,相互映衬。总的来看,如果删去,虽可以独立成章,但不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加上末两段,文章的立意就变化了,深刻了。原来,作者是借回忆童年来抒发那浓浓的乡愁的,这才是本文的写作目的。也就是说前面的记叙描写,都是为后面的抒情服务的,是为表现主题蓄势;前面是文章形的体现,后面是文章魂的揭示。

师:从古到今,因为漂泊,因为远游,因为战争,因为心中的理想而远离故土的人,都会对故乡怀有深深的思恋。诗人们,作家们往往借用丰富的事物来表达对故乡无尽的情思,琦君把对故乡的思念寄托在甜美的春酒中。除了酒,在思乡作品中还常常借助哪些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生:明月、笛、乡音、秋风等————师强调:这就是托物言志,寄情于物的手法。(让生吟诵有关乡愁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师:苏轼寄思乡于明月,琦君寄乡愁于酒,那么另外一位台湾诗人余光中,把他的乡愁寄托在哪里呢了?(播放朗读录音)

乡愁余光中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师:大家把这首诗与春酒比较一下感情基调和写作特色上有何异同?(感情:如果说《春酒》的感情是快乐中淡淡的忧伤,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忧伤;而两文用于寄托情思的意象不同的,琦君把对家乡的思念寄托在甜美的春酒上,余光中的乡愁则寄语在邮票、船票上。余光中和琦君有着相似的生活经历,都是年轻时离开大陆去了台湾,一首《乡愁》道出了诗人对故乡对祖国的深切怀念。

所以,故乡情结是中国人共有的,它是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念,是崔灏“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忧思,是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沧桑,是余光中隔着一湾浅浅海峡的呼唤,是席慕容心中一棵没有年轮永不老去的树。明月、暮日、乡音、秋风、老树等这些不同的意象赋予了乡愁更丰富的内涵,更深沉的情感。故乡情结已沉淀为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

从古至今,多少人为了谋生存图发展,背井离乡,但不管走到哪里,走得多远,也不管春风得意,还是穷困潦倒,生育自己的故土总是像影子一样紧紧相随,让人魂牵梦绕。那么我们大家对于故乡又有什么记忆呢?也许有一天,你们也会背上行囊去远方,寻找属于自己的世界。到那时,你们会发现,当夜深人静之时常荡漾着儿时的梦;在你的记忆深处,故乡灿烂的野花开出的,才是最美的风景;你也会感慨,家乡的菜肴才是人间无上的美味。所以

请你珍视你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因为若干年后在某个月亮升起的夜晚,你会发现这些往事是你心中最柔软的伤痛与甜蜜。

板书:

春酒琦 君

怀旧思乡情:童心酒母亲酒乡情酒

儿 时、故 乡喝春酒——酒味醇

(道地家乡味)喝会酒——人情美

最后一课公开课教案 篇6

明月

[整体设想]: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小说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第二课时着重探讨小说的艺术特色,本课为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

[教学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方法]:概括、讨论与点拨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投影出示:国、亡国奴的解释

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即将亡国时,当这个民族的人民即将成为亡国奴时,当他们学习自己国家语言的权利都被剥夺时,人们的心情将会怎么样呢?日本占领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为了奴役中国人民,日本人在东北强制中国人学习日语,给中国人灌输自己是日本统治下的满州人的思想,想从思想上彻底的奴役中国 1

人,把中国人变为他们的奴隶,现在回想这段历史,你有什么感想?(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感到屈辱,痛苦,仇恨。)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

1、投影出示作者及写背景。

2、投影出示: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今天我们将主要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体会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检查预习,正音正字。

投影出示生字词

四、深入探讨

阅读课文,投影出示阅读要求。

1、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吗?(可从气氛、学生、老师等角度归纳)

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教室里有一种严肃的气氛。

2、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对什么的思想感情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请大家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几个方面来谈小弗郎士的变化。

A、小弗郎士本来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他总是想着逃课,去找鸟窝,去溜冰,最讨厌课本,觉得它们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而现在他觉得它们都是他的好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B、以前他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很严厉的人,现在他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开始理解和同情韩麦尔先生,甚至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C、对于祖国,作为小学生的小弗郎士一开始并没有失去国土的悲痛,没有爱国的意识,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还觉得比学习有意思,而在最后一堂课上他懂得侵略者的意义,懂得去仇恨普鲁士的侵略者,说他们是“坏家伙”,成长为了一个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3、是什么让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是他的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是亡国的惨痛巨烈地震撼了 他,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感染了他,更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进了他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4看来韩麦尔先生对于小弗郎士的影响非常大。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 个什么样的人呢?结合具体内容来谈。

学生谈时提醒:自己思考准备回答的同时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进行反驳。教师调控为三种理解。

a、学生发言,认为韩麦尔先生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b、教师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①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

镇上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②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

这是他给孩子们及镇上的人上的最后一次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离开他工作40年的地方,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且再也不能教法语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教一节课又一节课,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这个可怜的人异常的难受,他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也说不下去。„„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以表示对失去国土的敬意;对自己从前的工作态度进行了反省,对阿尔萨斯人进行了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面对即将要丧失的祖国语言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这些都足以证明韩麦尔先生对于祖国的热爱。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注意最后一部分,韩麦尔先生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

最后一部分,作者从人物描写的哪些方面来刻画韩麦尔先生?

语言: “我的朋友们啊”、“我——我——”;神态: “脸色惨白”“呆在那里”;动作:转、拿、使、写、靠、做手势。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

(结合讨论,有感情的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6、最后一堂法语课上,无论是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还是原本普通的韩麦尔先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者如此深入刻画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形象想要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作者借助于对最后一课的描述,深入的刻画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表达了法国人民对于祖国的热爱,对于侵略者的仇恨。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从课文中我们知道给让小弗朗茨和韩麦尔带来痛苦的是普鲁士。普法战争实质上是由法国发动的,其结果是法国战败,普鲁士军队长驱而入,最后法国由侵略战变成了保卫战。说到底给小弗朗茨和韩麦尔带来痛苦的是什么?出示投影。

2、战争只会给人民带来身体的摧残,给人民带来心灵的伤害,使家园被毁,使国家贫穷,使人间变成地狱。我们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因此我们更不能忽视潜在的危机。出示投影:日本小学生关于战争的惊人预言。

3、投影:为了避免将来我们也成为亡国奴,现今我们该怎样做?

4、同学们我们是祖国的明天,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振兴中华保卫祖国的历史重担就落在我们肩上了。

最后一课

都德(法)

环境:(时代背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敬仰

人物: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唤醒

贪玩、不爱学习、幼稚普通教师、不大负责任的人

情节:变

懂事、爱学习、爱祖国爱国志士

学校“公开课”不是“表演课” 篇7

在一片叫好声中, 笔者反生疑云:据笔者所知, 本市至今还没有一所学校实行小班化教学, 相反超过70人的大班额学校还为数不少。而这节精彩纷呈的“公开课”, 却只有区区40名学生参加, 其余的学生到哪里去了呢?

班上一位同学告诉了我事情的真相, 原来, 为了准备这节公开课, 执教老师早在一周之前就从该班挑选了40名同学 (学习成绩和口头表达能力好的学生) 进行预演, 其余相对较差的同学, 则由班主任安排在宿舍里上自习。

笔者不禁要问:这节差生缺席的“公开课”, 值得我们为之叫好吗?抛弃了差生, 这节“公开课”究竟还有多少意义?

当然, 一堂“公开课”毕竟不是普通的课堂, 为了展示某种教学模式, 推广某种教学经验, 对“公开课”作一些精心的准备, 本亦无可厚非。但是为了追求“公开课”的完美形式, 而把差生隐藏起来, 剥夺差生上课的权利, 这种歧视差生和无视教育公平的做法欠妥。

不让差生参加“公开课”, 暴露了当下教育教学中尚且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一, 教育观念偏执落后, 不能面向全体学生, 只关注优秀生, 而忽视差生;其二, 课堂教学不重实际, 不讲实效, 盲目追求形式, 套用模式。

上一篇:女巫初中的读书笔记300字下一篇:松原市城市公交管理办法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