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劳动习惯养成总结(精选17篇)
经过一个学期的劳动教育及实践活动的开展,我班学生都能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劳动素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开会总动员,强调事小意义大,要让学生。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团结意识。对学生的教育,学生再也像以前那样说说笑笑、打打闹闹,都能很的对待的工作,一丝的马虎大意,大家都知道这次劳动代表的是,而是整体,班级。
劳动中要表扬了先进的人,提醒,只说,不点人名,力求让学生每天从劳动中体会到乐趣,鼓励激发大家自觉劳动的性。
劳动后:布置和家长说说最真切的感受,学生的反思和感悟强化劳动的意义。还可以通过调查表让家长综合评价学生的家务劳动情况,做好总结工作。
我班在本学期活动中,不仅要求学生在家运用所学的劳动技能为家人做力所能及的劳动,而且还组织学生参加了为同学送温暖的活动。同学们运用掌握的劳动技能打扫教室卫生,整理教室家庭物品,赢得了家长和校领导的一致好评。更使学生懂得了劳动的价值。
劳动是每个人的需要, 也是权力。让学生学会劳动、学会生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任务之一, 更是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 对学生智力的开发、性格的塑造, 独立性、自信心、责任感的形成, 及磨练坚强的意志品质等方面都是非常有利的。如, 中央电视台的记者采访陈章良博士, 问他如何成才时, 它将主要原因是能吃苦、勤奋、有志气。这与他从小帮父亲捕鱼是分不开的, 他说:“童年的劳动给了我许许多多。”又如, 著名相声演员冯巩小时候经常帮助母亲料理家务, 冬天还捡煤核儿, 逆境的磨炼造就了他自强不息, 矢志不移的性格。当今, 许多全国十佳少先队员也都经常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由此可见,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要从小抓起, 从小事做起, 为其今后的生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要讲究科学的方法, 下面笔者就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要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是指尊重学生的需要和发展特点。劳动是学生的需要, 学生在劳动过程中, 会不断积累经验、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当他不断获得愉快的、积极地体验时, 就会产生自信, 因而会更加主动地参加劳动, 进而养成劳动的习惯, 不尊重学生劳动的需要, 事事包办代替, 不注重他自主发展的特点, 忽视他“我会”“我能自己做”等自信心的萌芽, 学生处处被动, 坐享其成, 他开始还会反抗, 等习惯了就会变得事事依赖别人, 为其日后变得消极、懒惰、无能自卑埋下祸根。所以, 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注重听取他的意见和想法, 让他做一些能做、愿做的事情。
二、为学生提供劳动的条件
学生劳动的机会时时处处的都有, 关键是教师和家长是否意识到。当今不少的独生子女家庭中, 全家围着一个“皇帝”转, 不等孩子张嘴、伸手、吃穿玩用一切具备, 使孩子失去很多学习、锻炼的机会。因此, 教师应做好家长工作, 帮助家长转变观念, 和学校教育携手并进, 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去体验他要自己去干的、能自己去干的事情。在日常生活诸如吃饭、穿衣, 游戏、睡觉等自我服务环节中, 家长和教师都应在学生力所能及的前提下, 本着“自己的事亲自己做, 不会学着做”的原则, 只要没有危险, 都应让他们去实践。学生在劳动中可能会弄脏手、脸、衣服甚至会碰破皮、撕破衣服、毁坏物品、耽误时间, 但他们得到的远比失去的多, 住校生远比不住校的自理能力强得多。学生在劳动中形成的良好心理品质、独立生活能力, 对其一生的成长都是有益的。
三、注意帮助指导
学生愿意参与、学习成人的劳动, 但都是由于年龄小、经验少, 对一些有危险、有难度的劳动的内容家长和教师要给与帮助, 有些还要阻止, 如搬太重的物品, 取放带尖带刺的物品等。因为让学生做难度较大的劳动, 一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甚至危及他们的生体健康。二是会挫伤他们劳动的积极性。如果学生在劳动中经常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 他们就会逐渐失去对劳动的兴趣和信心。指导学生劳动的形式是多样的, 可依实际情况而灵活进行。当学生在劳动中遇到困难时, 教师可帮一把, 或一起干;也可以用语言提示, 如学生从高处取物时, 可提出“你想想踩什么才能够得着;”有时也可以为孩子示范, 让他模仿。另外, 认真上好劳动课, 教给学生一些劳动技巧, 对劳动习惯的养成也是有利的。应注意学生劳动量不要过大, 时间不要过长。
(一) 以鼓励为主, 不断提高要求
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说:“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学生在劳动中受到表扬、得到肯定, 会产生积极的心态, 激发再劳动的兴趣。所以, 即使学生在劳动中出现偏差, 教师和家长应鼓励积极地一面, 然后提出要求。比如学生在值日时把粉笔弄洒了一地, 教师应该说:“你值日的速度真快, 快把粉分笔拾起来吧!地也要重扫了, 下次小心点就更好了。”鼓励应该以精神鼓励为主, 不要单纯以物质来刺激, 不应以市场经济中的等价交换、成人的社会劳动混为一谈, 否则对孩子良好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没有任何好处。
(二) 持之以恒, 一贯一致
关键词:学生;作文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0-0052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养成哪些良好的习惯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一、养成用心说话、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目前,在学生的作文中,存在着比较普遍的虚假现象,写进作文中的人是虚的,事是假的,观点是强加的,感情是浮泛的,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应付作文的同学身上,即便有些同学,作文功底煞是了得,但没有养成用心说话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他们的作文即使极有文采,依然脱不了胡编乱造的弊病,因此难以打动人,难以获得高分。记得前不久笔者布置了一道参加全国作文竞赛的作文题目《温暖》,先是布置作文兴趣小组的同学完成,准备从这些写作能手中发现几篇佳作,然而事与愿违,多数同学编造的痕迹明显。最终写得最打动人的是未参加兴趣小组的普通同学。这位同学饱含深情地叙述了母亲与父亲离婚后突患重病,舅舅姨姨们倾全力救助母亲的经过。此文写得令笔者动容。可见,文章贵在真情,要写好文章,一定要养成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只有敢说真话,肯吐心声,才能让读者感到真诚可信,才能使你写出的那些话产生说服力和感染力。
有些学生在写作中,一味地说套话,以为只要朝着光明的一面去写就是没错的。其实,这种思想的框框是完全应该摒弃的。人类的感情多种多样,不论高下,只要是自己的真情就可以如实表现。有些学生在平时的言谈中,对有些教师批评有加,但在写教师的作文中却一味地对教师歌功颂德,这样的作文能写得好吗?只能给人作假的印象,倒不如直言不讳地指出教师的缺点。
语文教育老前辈都是强调学生作文“要说自己想说的话”的。叶圣陶先生说:“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吕叔湘先生也说:“对于作文可以首先要求它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少搬‘公式’,少说废话。”学生作文创作是否有发自内心的真情,是衡量创作的一个重要尺度。作文创作应以敞开心灵、表现个性,真实坦白地抒写自己为创作原则。真诚是一切文学之本,尤其是初学写作者——学生所必须遵从的。对于如在某年高考作文《战胜脆弱》中,有不少学生臆造父母去世的悲痛来作文的现象,应该予以深思,并予以纠正。
二、养成观察感知、体验积累的习惯
常常有一些学生害怕写作文,说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其原因大都是对生活缺乏观察,或是不习惯于思考。殊不知,大至世界和社会,小至学校和家庭,叩击我们心弦,引起我们关注和兴奋的事时有发生。同时,我们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其中就有很多可取作写作的材料。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写作的源泉一定是汩汩滔滔,长流不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察就是汲取生活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写作者必须热爱生活,对生活有敏锐的感悟力。热爱生活,笔底才会淌出源源清流,妙笔才会生花。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积累生活,思考生活,才能拥有自己的思想,对周围的点点滴滴形成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对生活观察得越细致,则描写的事物越生动形象。因此,必须培养学生养成观察感知的习惯。
大文豪苏轼主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鲁迅先生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这都说明积累在作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的同学提笔作文,左右逢源,信手拈来,一气呵成,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势,究其原因,便是在积累上下过功夫,材料储备丰富。不少同学写作苦于无言,只好“望题兴叹”,其根本原因是缺乏素材,腹中空空。仓库里贮存的素材多寡,直接关系到作文的质量。有一则古代笑话说:一秀才写不出文章,痛苦万状。其妻见曰:“怎么比我生小孩还难?”对曰:“当然更难。你生孩子是肚里有货,我写文章是肚里没货。”学生写作文也往往就是肚里没货。因此,应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勤写观察笔记,多作读书笔记,把平时看到的现象、读到的好素材、感受到的思想火花,都记录下来,这样才不至于随读随忘、随见随忘。
三、养成多阅读多思考、多练习、多修改的习惯
我们每一个人,凭直接经验,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要积累素材,也不可能样样亲历,这就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唯一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都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多读的确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
自然,多读还要多写,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写作也一样,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或熟练程度,就难奏效。写作更是一种创新,必须在反复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要养成勤动笔的习惯。滴水穿石,熟能生巧,写作能力是在不断实践中提高的。多读多写文自工,只有多写了,作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连大文豪鲁迅先生说起自己的写作体会,也是这样强调的:“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因此,初学写作者(下转第57页)(上接第52页)应勤练笔,只有坚持练笔,才能以“量”来促进“质”的飞跃。持之以恒,写作习惯也就养成了。
多思考,除了指平时对所见所闻要多思考,对周围的点点滴滴要有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之外,在写作时,也要养成构思、列提纲的习惯。没有思考就没有深邃隽永的文章。动笔之前,要思考选什么样的材料,定什么样的主题,以及对材料要如何组织等等。最好养成列提纲、打腹稿的习惯,这样,下笔才能一挥而就,不至于一句一句像挤牙膏似地硬挤出来。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好文章一半在起草,一半在修改。修改是写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是提高文章质量的有效方法,文坛上流传着不少方家修改文章的故事。而修改又重在养成学生自改习作的习惯。叶圣陶先生当年曾大力提倡,积极主张学生自己修改文章。大纲也要求学生养成“多写多改”的习惯。“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是公认的事实。文章不厌百回改,越改越精美。从起始年级起,就应教给学生自改作文的方法,调动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多方面培养学生自改的习惯。
“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写我心”,有了良好的写作习惯,作文自然能够学得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写作水平也就能够得到不断提高。
学生的“三姿”指坐姿、读姿、写姿。正确的姿势能够保证学生身体健康成长,特别是对学生骨骼成长、预防近视尤为关键。为规范学生三姿,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务处特制订此方案。
一、明确“三姿”标准(侧重坐姿)
坐姿标准:上身与站立姿势基本相同,头正、肩平、身正、立腰挺胸。下身应当是臀部坐在椅子或凳子上,两腿上半部(即大腿部分)自然平放,从膝盖以下的小腿部分自然垂直。两脚自然平放在地上。两臂弯曲平放桌上。
读姿标准:保持正确的坐姿,身体坐正,腰背挺直,头和上身稍向前倾,不要左右偏斜;眼睛和纸面相距一尺(33厘米)左右;胸部离桌沿一拳左右; 双手拿好书,书本不要垂直,稍稍向外倾斜一点,有助于自己的朗读。
写姿标准:保持正确的坐姿,眼睛距离课本一尺;胸距课桌一拳;两臂平放桌面,本要放正,左手按纸,右手执笔。执笔时拇指、食指、中指分别从三个方向握住笔杆的下端,离笔尖约一寸左右,笔杆的上部斜靠在食指的根部。笔杆与纸面约呈现45°角。
二、“三姿”培养要求
1.任课教师树立责任意识
学生“三姿”习惯的培养,不仅仅是班主任的责任,更是每一位任课教师的职责和义务。各任课教师要树立高标准的育人观,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三姿”习惯作为自己课堂教学任务的一部分。
2.班级开展专题指导活动
班主任要利用班会时间对学生“三姿”标准要求,进行详细的解读和指导。统一要求学生正确的坐姿、读姿、写姿,特别注重对学生读写姿势的纠正。班内学习小组为“三姿”评价督导小组,建立“兵帮兵”强化机制,落实“三姿“培养方案。
班主任要借助校讯通、家访等方式宣传我校对于学生“三姿”培养的要求,与家长沟通,形成家校合力,培养学生习惯。好习惯的培养不能一朝一夕,也不能一蹴而就,学校是习惯培养的主阵地,家庭是学校教育的延续。要求家长在学生学习时,关注“三姿”是否正确,并按照学校要求标准进行指导纠正。
3.任课教师强化训练
每位教师在上课时,要将“三姿”培养当做常规训练内容,要检查、敦促学生养成正确的“三姿”习惯。教师要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良好习惯影响和带动学生,同时在教学中要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读写坐姿,做到“腿勤、嘴勤、手勤”,学生出错教师就能及时发现,并进行指导、扶正,以强化班内训练成果。
三、检查评价措施
1.领导加强巡课检查
校长、主任在巡课时,应注意检查各班的“三姿”情况,发现错误,及时提醒上课教师进行指导、纠正,并将检查结果记录备案。
2.开展班级汇报活动(每周评选一次)
第一周组织各班开展“三姿” 汇报活动。以后每周教务处将组织
人员到各班进行检查,形式是:要求全体学生读一段课文,评价读书姿势;要求全体学生写一段话,评价写字姿势,同时对坐姿进行检查。统计各班合格率和错误率,颁发“三姿”评比流动红旗(共三面红旗)。
3.教师奖励办法
每次评选第一的班级所有任课在年末教师考核中加2分(班主任加3分)。
课前要求学生认真预习,通过看书和自学,初步了解所学知识的基本内容,学习教材中描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把疑难问题记录下来,做到心中有数。
上课要求学生认真听讲,边听边思考。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和记忆知识,而应该配合老师积极思维,注意老师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记录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和进行课堂练习,一方面便于巩固和反馈有关教学内容的信息;另一方面督促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
课后要求学生结合听课情况,再次认真阅读课本,及时进行复习和总结,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学习课本中研究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思维分析能力;另一方面要学习课本上用文字、公式、图象几种形式表示物理过程的方法,提高运用数学工具描述和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
在看、听、练相结合的学习活动中,着重强调学生要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二、层层深入,培养理解问题的习惯。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高中物理的主要内容,深刻地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学好物理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层层深入,使学生逐步达到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目的。
在新课教学中,要求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引入物理概念,怎样引入物理概念。对于物理量要理解它的物理意义,明确它的定义式和决定式,是矢量还是标量,单位是如何规定的。对于物理规律要明确它的适用范围,掌握并理解它的几种不同表达形式(文字表述、数学表达式、图象表示),对于数学表达式要分清是代数式还是矢量式。
在小结和复习课教学中,则要求学生能够理解相似和相近的物理量的区别和联系,注意掌握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并在应用中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简单的说,就只一句话,就是培养学生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的表现,好的学习方法才能随时随地的应用,好像处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
古今中外的大量事实证明:一个人成功与否,主要不是因为他的智力,而是取决于他是否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在我认为:在学校的学习中,一个良好学习习惯最重要的是:自主预习习惯。
在每次上课之前,我都会提前预习这节课所要学的内容。预习的目的在于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个总体的了解,以便上课时有目的的听讲,集中精力解决好新课的重点和难点。在预习时要逐词逐句阅读相关学习内容,联系以前所学过的相关知识,深刻理解本节课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画出哪些地方不会,并及时做好记录,为上课时做好充分的思想基础。同时,在预习的时候应做到看、做、思相结合,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能把预习当作任务来完成,而要将它看作是学习新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来看待。
1.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老师与学生的接触最多的时候是在课堂上,40分钟的课堂用好了,效果还常会延伸到课外。而课内教学的效果常由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指导有效的朗读、启发活跃的思考、设计有吸引力的游戏以及关注学生细节等环节组成。我在上《Thisismysister》这一课时,本想布置学生画出自己的全家福,并配上英文介绍,后来想到我们班学生有不少家长在外地打工,常年不在家,有些学生和家长感情不深,甚至有一些隔阂,如果一定要画,画出来的可能是全家,但不一定有“福”,这就很容易引起学生反感,或许还会造成讨厌英语的严重后果,于是我改成了让学生设计一幅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全家福,并配上英文说明,这样大家心里就比较舒服了。上课后由每个小组推荐一篇,在班上先作口头交流,然后全班同学参与点评,主要提优点。我还开玩笑地说了一句:“大家尽量互相吹捧,这样就能共同进步。”教室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我继续要求:“点评的过程尽量用英语。”于是有不少同学想表达自己的意思,提出了一些自己不知道的单词或句子,我就趁着这个机会,把还没学到、又是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一些相关单词预先提了出来,即使有些内容要到初二、初三才学到,但是由于有这个良好的环境,同学们也能记得很牢,同时我还直言不讳地表扬他们:“这些单词是初三才学到的,你们真聪明,现在就可以掌握了。”因此,同学们的情绪很高涨,心情也很骄傲。这样的心理战术,如果在上课的过程中经常用上,就能够四两拨千斤,让同学们迅速而持久地爱上英语。我常常在上完一节课以后,听到同学们喊着刚学的英语冲出教室,也常听到有同学用很笨拙的英语在宿舍边笑边交流,还看到有学生在默默地对着英语参考书思考——爱上英语是养成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前提。
2.用有趣的课外活动推动学生形成习惯
在课外,我不会过多干涉同学们的兴趣爱好,只是会经常性地提出一两个大家比较热爱的建议做引导。比如我会在跟两个英语学得比较好,又喜欢打乒乓球的同学聊天时,建议他们成立一个乒乓球英语趣味小组,搜集一些国际比赛资料,或者有关术语,互相比赛或交流,还可以在旅游时或网络上向老外推广我们的国球。另外,我也会鼓励爱看动画片的学生看原版的《米老鼠和唐老鸭》、《猫和老鼠》、《狮子王》等经典动画片,边看字幕边听那优美的美式英语,有一次我在课堂的导入阶段,让同学们秀了一把自己看片时学到的英语口语。听经典英语歌曲也是我热衷推广的内容之一,喜欢音乐的初中生,通常比较喜欢动感节拍、摇滚沸腾、嘻哈态度等类型的音乐,我从不反对,我觉得所有的爱好都可以顺其兴趣转化到学习上,所以我不会采用“堵”的方法阻止他们,在连迈克尔·杰克逊的《Dangerous》都被官方认可走进重庆小学校园,成为课间操音乐,并且深受学生欢迎的今天,听任何学生喜欢的英语歌曲,都可能成为学生喜爱英语的理由。所以我鼓励他们多听。开始他们还不熟悉的时候就推荐他们听,然后还与他们探讨歌曲,引导他们怎么欣赏歌词,从可爱的《TeenageLife-DazSampson》到励志的《peerless-DarinZanyar》,慢慢他们就学会自己选择、自己欣赏了。——结合自己的爱好让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3.用学习习惯的介绍引导学生完善学习习惯
当学生能真正明白,英语将会在他们的人生中占到多么重要的分量的时候,当他们明白不管什么样的方法都只是通往学到知识技能这个最终目的时候,他们探求到达目的地的方法一定会层出不穷地涌现出来。在此之前,教师要给学生介绍多种方法,例如读写背诵、尽可能用英语说话、使用字典、关注身边英语、整理总结、锲而不舍等。以背诵为例,老师应该给学生介绍别人成功的背诵习惯:理解背诵、词组提示背诵、反复背诵、想象情景背诵、短时间强化背诵等,然后告诉他们:“不同学生会有不同的背诵方法,最好的方法就是适合自己的那一种。”让学生自己尝试选择,然后根据自己的性格、习惯,综合或修订,成为自己独特的学习习惯。——用常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完善自己的自主学习习惯。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写作习惯 培养策略
小学生具有贪玩好动的特点,想要让一名小学生专心致志地坐下来写一篇作文,得到的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如果没经过合理的培养训练,要么就是看着作文纸发愣,要么就是记流水账,更有很多学生对作文深恶痛绝,甚至抄袭了事。笔者认为要想从小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能急于求成,重点应该放在养成教育上,应该从夯实基础、加强阅读和注重实践三个方面下工夫。
一、夯实基础,从日记中培养观察兴趣
很多学生一直到五六年级仍然不能完整地写出一篇作文,这与没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有直接关系。日记作为一种能够记录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笔记形式,能够培养学生观察的好习惯。如果学生能够对身旁的人物、事物或者事件留心,稍加指导,就能够写出好日记。这种留心观察并能够及时记录内心感受的方式,正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
《师恩难忘》是作家刘绍棠的名篇,讲述的故事与同学们的生活也息息相关,于是我在教完这课之后,布置了题目为《我和我的老师》这样的一篇作文。结果等到同学们交上来的时候,我发现大多数同学的作文内容空洞,作文题材单一,都是“老师冒雨送我回家……”,“老师带病为我们上课……”等内容,让人看了既可气又可笑。于是我转变思路,告诉学生这篇作文不着急写,给同学们两周的时间观察教过自己的任意一位老师,这段时间每天写一篇日记,记录观察这位老师每天有什么不同,自己与老师的交流过程中都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等等。
两周之后同学们交上来的作文让我倍感欣慰,有的同学写“数学老师是一个唠叨的小老头,在上课提问我去黑板上答题的时候,因为我写错了公式,他一遍又一遍地叮嘱我,甚至还在作业本上又强调了一遍,这下我再也不敢忘了公式了”。有的同学写“音乐老师真美,而且多才多艺,她唱歌的声音就像鸟儿的声音一样清脆,教我们的时候一边弹琴一边对我们微笑,我们都很喜欢她”……同学们的作文内容明显丰富起来,作文的语气也渐渐生动起来,让我再一次感受到日记的重要性。
二、加强阅读,从名篇中体验细节的美妙
要想让作文水平上升到一个较高层次,光自己写是完全不够的,还应该从名家名篇中汲取营养,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小学生年纪小,很多学生还没有自己阅读吸取营养的能力,这就要求老师在讲课过程中注意引导。
《落花生》是作家许地山的名篇,其中有很多段落值得反复推敲。如“父亲说:花生的好處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我引导同学们反复品读了这段课文,想让大家体会到这样的描述既符合作物的实际,又蕴含作物精神的可贵,用花生拟人,表达低调高贵的品格。之后让同学们写描述一样事物的说明文时,同学们把这种拟人手法运用到了自己的作文中。有的写“我最爱的向日葵,每天都跟着太阳转动它沉甸甸的头,像是一个笑脸一样勇敢地向着太阳生长,我也要学习向日葵的精神,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微笑,永远向着有阳光的地方努力前进”。还有的写“麦田里的麦穗成熟了,都谦虚地低下了头,这说明它们是饱满的,那些并不饱满的麦穗却高仰着头,迎风飞舞,我们千万不能学那些空空的麦穗,人越丰富,才会越谦虚”。同学们的模仿能力让我惊叹,写出的文章蕴含的道理是如此深刻,我在作文课上不禁为他们“点赞”。
三、注重实践,从练习中感受写作的技巧
很多同学写不出好文章的原因在于懒得动笔。我在课堂上让他们朗读课文、写批注,他们都积极配合,但是一旦动笔就会说:“老师,我说可以吗?”结果常常说的也前言不搭后语。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了段落速记的办法,就是当这名同学“说”作文时,我速记下来,然后把我的速记本给他让他整理出一篇文章。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渐渐发现自己“说”的作文远远不如自己“写”的作文质量高,便渐渐开始动笔描述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了。
例如以“描写一个你去过的地方”为话题的作文课上,这名同学抢先举手要跟大家分享他去过的三亚景区,他描述了蜈支洲岛的景色、自己游泳的感受,还有绚烂的阳光和喧闹的沙滩……说了很多之后,我问他:“你觉得你说的像是一篇作文吗?”他不好意思地摇摇头。我又问同学们:“大家说他讲的生动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生动!”于是我鼓励这位同学说:“你看这是刚才老师给你记的你大概说的几个要点,你按照刚才的思路整理成一篇作文吧。”这名同学得到了老师与同学的肯定,飞快地理清思路,把说的杂乱无章的游记整理成了一篇水平较高的作文,并给大家读了出来,赢得了阵阵掌声,同学们通过这件事意识到了下笔的重要性,达到了预期的教育效果。
总之,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件“慢工出细活”的事情,我们必须按部就班地从基础抓起,重视养成教育,让学生真正从日常生活的习惯做起,养成观察、模仿、阅读、下笔的习惯,作文将不再是一件让人担心的事。
参考文献:
[1]林超颖.培养良好写作习惯,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J].语文学刊,2013(6).
一、从三年级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出发,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自己的见解和独立的行为能力了,同时他们将面对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因此我先从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入手。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时,应该是亲切的,真心的,言简意赅的,而不是一味说教,更不是简单的惩罚、责怪或警告。善于不善于给孩子说道理,其教育效果完全不一样。善于说服,具有润滑剂的作用,事半功倍;善于谈话,有味精的功能,且良药不苦口。老师和孩子谈话,犹如是在磨刀,既可以让刀口锋利,也可能把刀变钝。教师应充分利用孩子心理特点和班级的激励机制,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青少年正处于在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他们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思想集中,记忆力强,有了好多学习习惯,就能提高学习效率。基于班级的实际情况,我把学习的学生积极调动起来,不学习的学生找到事做保持纪律。
学生上课前要认真准备好课堂学习用品,把上课用的书、练习本、笔记本和其他学习文具准备好,并进行课前预习;课堂上要集中精力,认真思考,加强领会,积极发言,做好笔记;课后要积极巩固,认真复习,实践应用。要认真做好家庭作业,做到自己独立完成,不抄袭他人的作业,书写工整,卷面清洁,做到问题不过夜,错误及时订正。
二、注重行为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
由于行为习惯的形成是“积久成性”的,因此必须经过长期的反复训练,一以贯之。反复训练是形成良好文明习惯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方法。应在讲清楚道理的基础上注重行为训练,经常训练就有可能出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使之成为孩子的自觉行为,进而养成习惯,并由良好的行为习惯上升到良好的道德品质。
我们的班级是一个民主的集体,所有同学都有权管理班级,形成了班级管理,人人有责的优良传统。班委会各负其责,共同承担起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的责任。班级午管、卫生、眼操、早读、课间餐的管理都井然有序,有专门的班干部负责。对于班级的一些不良现象,同学们都会主动地去阻止,“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是我们同学们处理彼此间冲突的最好方法,现在大部分同学都能首先在自己的身上找缺点了,都懂得了实实在在做人的道理。
三、老师言传身教,更能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老师需要注重示范作用,引导孩子在模仿中养成良好习惯。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中国有句古话,“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讲身教的重要性。老师一言一行无不感染着孩子,甚至一些举止在他心灵上会留下深刻的烙印,把自己孩子培养成有良好道德操行的人,乃是在提高全民族素质这个历史重任中,为人师者应尽的义务。
例如:要珍惜时间。时间是宝贵的,对任何人都是有限而又共同的,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财富。老师不仅要指导孩子会合理安排每天的时间,还要知道孩子善于利用点滴时间,合理安排学习、娱乐、休息。要训练学生的快节奏,讲效率。这一点,在21世纪竞争激烈社会里尤为重要。而作为学生典范的老师,要做好惜时的榜样,抓紧每分每秒,我们班的学生就能很讲究效率的去学习工作。
丛树小学:周踊
摘要:
“习惯成自然”①,好习惯影响着我们的一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小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传授小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要从小开始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还要充分发动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促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
培养 小学生 良好 学习习惯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经常会看见这样或那样的不良学习习惯:有的同学没有养成课前准备的习惯,老师宣布上课后,他还在抽屉里忙忙碌碌地找书本、找作业本、找笔等等,一下课,他却又跑出教室了,下一节课开始后,他又重复着刚才的动作;有的同学没有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坐姿不正确,一块橡皮擦,一支铅笔拿在手里都能玩一节课;有的同学没有养成课后完成作业的习惯,一遇到放寒假或者暑假的时候,开始玩得可开心啦,— 1 — 到了要开学的前几天,才想起自己的作业没完成……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由此可见,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有必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小学生有条不紊地进行学习,有利于知识的积累与运用,也有利于小学生学习独立性的养成,使他们终身受益。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以身作则,从我做起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如果某老师的字写得特别好,他教的学生写的字也一定非常优美;如果某老师的普通话特别标准,他的学生的朗读水平会非常高……反之,如果要求学生要把字写工整,而自己在板书时,却天马行空,龙飞凤舞;要求学生要说普通话,而自己在上课时,却用着一口流利的方言;要求学生作图用工具,而自己却徒手画在黑板上……这时,学生就会为他们的不良学习习惯找借口 “老师就是这样做的”。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需知,你的一言一行,你的一颦一笑,甚至你的喜怒哀乐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二、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从小开始培养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②。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习惯一旦养成后,是很难改变的,良好的学— 2 —习习惯一定要从小养成。现在不少农村的家长为了让家庭经济条件更加宽裕,爸爸妈妈双双出门打工,将子女丢给爷爷奶妈、外公外婆管教,出自于对外孙、外孙女、孙子、孙女的溺爱,不知不觉中,不少小学生养成了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造成学习成绩不好,不爱学习,爸爸妈妈觉得到了非管不可的时候,于是辞职回家专门管教孩子,殊不知孩子的学习习惯已经定型,一下子很难转变了。有一次和一个家长聊天时,他谈到自己的孩子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先完成作业后再去做其他的事情,如果不先做完作业,他是无论如何也不去做其他的事情的。显而易见,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要从小开始培养。
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③小学生天性好玩,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需要教师在管理上一刻也不能松懈,要有毅力,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如果老师要求不严,一会儿严格,一会儿放松,学生就会出现反复的情况。比如,要求学生读书写字时要做到“三个一即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书桌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那么学生每次读书写字时,教师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通过天天讲、反复练习、不断强化,坚持每天做,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种下意识的行为。
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需要齐抓共管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仅仅光靠教师一人是不够的,教师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关注某一个人。这就需要小学生自身努力,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需要家长的监督和指导。在学校里,依靠教师的严格要求和其他同学的监督,学生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回家以后,家长也要不断提醒、督促和检查,发现小学生没有学校要求的那样去做,要立即指出来,帮助其纠正。教师和家长要长期取得联系,尽可能地保持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一致性和连续性。通过学生自身努力,学校、家庭的外力因素,内外结合,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教师以身作则,榜样示范,从小抓起,从小事做起,要有耐心,有毅力,持之以恒,发动其他各方面的力量,促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小学生走向成功保健护航。
参考文献:
①《汉书〃贾谊传》 ②邓小平1977年
关键字:行为、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5.1
1运用教材、晓之以理。
晓之以理,就是让学生明白道理。①说理要有针对性。一事一议,由近及远,由小引大讲。如我在教学《我的小伙伴》这课中的“学会相处”这节时,我针对多数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问题——任性。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任性,在深入挖掘任性的危害。从而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放纵自己任着性子做事,不加约束自己,现在犯小错误,将来犯大错误。所以我们小学生要做到凡是对的、好的、该做的坚决做。对于错的、丑的、不该做的坚决不做。这不仅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②说理要有趣味性。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常常是这样做的:由故事揭示课题,把故事穿插在教学之中,以故事做结尾。如教学《鲜艳的红领巾》、《说声谢谢》等课都是由故事导入课题的,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故事中悟出了道理,又揭示了课题。又如教学《爱护花草树木》、《我和动物交朋友》等课我是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穿插了故事,使教学目的更加明确了。再如《我升入了二年级》、《鲜艳的红领巾》等课是由故事结尾的,使学生回味无穷。这样安排教学过程,不仅学生爱听、爱学而且易懂、易透,教学效果好。③说理要符合实际。用学生周围的事例丰富、完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索。讨论、辨析、陶冶情操,促进道德行为的形成。如教学《钱该怎么花》这课,我先阐明:花钱买的东西超过了人们正常要求是一种浪费,为了省钱该花的钱不花不叫节约。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对浪费与节约的一些现象进行辨析,从而使学生懂得了注意节约、不要浪费的道理。④说理也要提出明确的具体要求。如教学《我是谁》这课通过教学,学生明确了:在生活中由于场景不同、参照对象不同,我们所承担的角色是不同的。在家里我们是父母的儿女,在学校我们是学生,在商店我们是小顾客,在车上我们是一个小乘客……根据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参照对象,我们要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每一种角色都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当好生活中各种的角色,
总之,给学生讲清道理、坚持经常,久而久之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就能逐渐养成。
2榜样示范,动之以情。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对最乐于模仿的小学生来说,榜样给他们提供了生动的做人模式。如书中的英雄人物、模范的共产党员、优秀的学生、生活中的好人好事、艺术中的完美形象等都可以成为孩子的学习榜样,来激励孩子们的仿效之情。如《鲜艳的红领巾》这课,教师在教学中利用课件给学生讲述董存瑞、雷锋、丛飞等故事,还让学生观看《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又推荐学生阅读了《鸡毛信》、《王二小》等小英雄的故事及书刊,从而使学生知道了我们应该向英雄学习,更加明确了要以英雄为榜样,树立革命意志,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不辜负为祖国牺牲的先烈们。至此学生受到了正义的感奋,激起了对邪恶的憎恶,对崇高的敬仰,对卑下的蔑视。
3多种途径,导之以行。
道德行为是人的道德认识,道德感情和道德意志是外在的表现形式,道德行为是一个人主观态度的外在表现。我们常说对一个人的看法不但要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就是说看一个人品德是否高尚,主要看他的言行是否一致。我国的古代教育学家十分重视行为的训练,孔子提倡立志和力行。宋朝朱熹更明确的指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就是说道德行为习惯是衡量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老师的责任最大,老师要多引导、多培养,通过多种途径导之以行。除了结合课堂教学,教学中的图片、插图等作用,练习中的行为指导外,还可以通过少先队活动,寓教学于娱乐之中。如:看电影、看电视、看图书、报纸、网络、讲故事、听报告、做游戏、书画展示、实践活动、社会调查等有意义的少先队活动也是课外导行的良好途径。如教学《我自己会整理》这课我让学生进行了实践活动,制定了家校联系表,请家长做裁判。请家长当裁判非常必要,对孩子的课堂收获和行为是进一步跟踪,有利于学生真的通过活动养成自己做事的好习惯。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孩子们带着生活经验走进课堂,再从课堂中让“经验”通过行为训练和知情明理进一步得到规范,再走出课堂,融入生活,这就是從生活中来再从生活中去。通过实践活动,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既指导了他们的生活,又提升和发展了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生活品质。又如:教学《我的祖国多辽阔》、《江山多娇》之后,组织学生写诗、作画、举办小小书画展,进行诗歌朗诵比赛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反复实践,形成习惯。
小学生的道德意识比较薄弱,缺乏毅力,一遇到困难而且易反复。针对这些情况,我采取了如下的一些做法: ①反复实践,培养习惯。在学生掌握了正确的道德知识,有初步的良好愿望的基础上,在低年级进行了强化行为训练。使之掌握各种情况下道德行为的表达方式,引导他们反复实践,锻炼自己。②形式多样,耐心引导。我利用各种形式引导、鼓励学生实践。如:利用文化墙、光荣榜、黑板报、评定卡等都可以起到鼓励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作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既充实丰富了教材,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为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提供了条件,两者相辅相成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5结束语
道德的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所以要对小学生进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形成习惯教育,才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品德与生活》 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尊重,学生,勤学善问
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问题是接生婆, 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这句话说明了“问”的重要性。学生有了问题意识, 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对于开发学生智力, 发展学生思维, 变学生课堂上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 对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作用。为此, 本文围绕学校主课题《小康背景下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确立了子课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勤学善问习惯》。
使学生得到“尊重”, 是学生养成勤学善问习惯的关键。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边分析、边思考、边总结、边调整, 将“勤学善问习惯养成教育”这一教育观念渗透在教育教学中, 引导学生会问、促进学生善问, 并通过家校合一、师生合一等合作手段, 引导学生获得一些培养良好习惯的方法、经验, 并养成以“勤学善问”为核心的一系列好习惯。
学生如何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勤学善问的习惯?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
一、尊重学生,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提问
教材所选用的课文无论是内容上、形式上、思想上或是语言表达上都蕴含着启发思维的因素。所以, 教师应当促使学生通过充分地自主阅读、感悟来读通、读懂课文, 引导他们想问、会问, 这样才能在老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下挖掘到更多有效的训练点, 提供更多提问、交流、共享的机会。借助课文中的插图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小学生因年龄较小, 受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影响, 无法深入地了解课文的内容。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把声像引入语文课堂, 化静态的文字为动态的画面, 使抽象的文字为直观形象, 让学生借助视频、图画等去学习、讨论, 不但易于理解, 而且印象极为深刻。
二、尊重学生, 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勤学
促进学生积极投入, 勤奋学习最好的导火索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提问时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 掌握火候, 不失时机地发问, 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如:在教学《大江保卫战》时, 十二三岁的孩子还未有涨大水的经历, 仅靠对文本的理解学生进入情境很慢。有些学生对这些英雄的壮举更是一脸不屑。这与他们的人生历练有着密切的关联。没有经历过, 光靠教材苍白的文字, 怎么叫他们提得起兴趣?教师灵机一动, 娓娓道来:“记得那时候, 老师和你们差不多大, 正在读小学四年级……”才讲了这一句, 孩子们的眼睛都齐刷刷地盯着教师了, 原本无神的眼睛瞬间放射着光芒, 等着讲下去。“记得学校的一片水泥地都成池塘了, 水没过膝盖, 还有人在里面抓到鱼呢!”孩子们大笑起来, 甚至还有人在比划着水的高度, 看来他们都来兴趣了。“大街边旁边的那条河, 河水漫过了街面。都可以划船了。人们走在街上, 就好像在河里走着。”“啊!”学生惊呼起来, 感到不可思议。教师趁热打铁, 播放了1998年有关洪水的视频, 他们聚精会神地看着, 小嘴巴一个个变成了“O”形, 也安静了下来。就这么短短的几句话使孩子们快速进入情境, 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 学生们有了兴趣, 乐于思考, 接下来的教学便顺利多了。
除了学习兴趣, 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后不应该要求学生立即作答, 而是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时间。英国学者杰伦迪·迪克西对于提问后的“等待时间”进行了研究。”研究显示, 在提问之后, 许多教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非常之少, 有时几乎是一秒钟不到。在学生刚刚回答完问题后, 他们又会紧接着提出下一个问题。Rowe在1987年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在教师提问后, 留给学生大约三秒钟的思考时间, 学生回答的内容将增加300%~400%;学生将运用更多的证据支持他们的答案;学生之间对各自的想法将会进行充分的讨论;学生回答不出问题的现象将会减少;学生自愿参加课堂活动的现象将会增多, 教师用以维持纪律的时间将会减少。
所以, 教师应该以尊重学生为准则, 充分放手让学生去学、去问、去思考, 这样循环往复地训练, 学生勤学的习惯也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
三、尊重学生, 让学生在提问中体验“尊重”
勤学善问的习惯养成, 关键在于教师, 在于教师要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体验“尊重”。教师应该尊重学生, 尊重实际, 尊重学生的差异。每个人对文本解读是不一样的。教师在要求学生表达对文本的理解时不能只有一把标尺。应该清楚地意识到, 教师所面对的是一群阅历非常有限、学识非常有限的小学生, 有的甚至还没有学会在阅读中思考。我们可以打这样一个比方:将成绩较好的学生看做是饭量大的人, 将成绩一般的学生看做饭量中等的人, 将成绩较差的学生看做饭量小的人。在课堂教学中, 尤其是复习课中, 教师可以把字、词、语段等基础复习给“饭量小”的学生, 把时常强调的问题给“饭量中等”的学生, 把较有难度的问题给“饭量大”的学生, 如此“阶梯式”的安排, 既巩固了基础知识, 又保护了不同阶层学生的自尊心, 树立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相反, 如果把难度较大的问题硬抛给后进生, 这些“饭量小”的学生还不得活活“撑死”!
同时, 教师还要避免那种因问题太难而使大多数学生变成旁观者、局外人的局面, 在指名回答、交流时可遵循如下原则:平时举手少者优先;多次举手而一次未得者优先;想举手而又不敢举手者优先;屡答屡对者后, 屡答屡错者先。这样安排的复习课, 使每个学生都能开动脑筋, 积极思考, 踊跃回答。
总之, 培养学生勤学善问的习惯, 是每位语文教师必须关注和重视的问题。语文课堂的精彩不是教师表演得精彩, 而是教师能够“尊重学生”,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从而激活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这样才能为学生勤学善问习惯的养成提供良好的氛围, 有效地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胡雪源.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三个讲究”.《教学金点集萃》, 2009.1:97.
[2]杨青.关于小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研究.《教学探索》, 2011.1:114.
南山双语学校小学部 隋美艳
[2009-1-8]
一年级的孩子,对学校生活充满了憧憬和美好的想象,他们热爱一切美好的东西。他们是家里的“小太阳”,许多长辈围着他们转。他们喜欢戴高帽子,但自控能力却很差;喜欢模仿又“唯我独尊”。如何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因材施教,使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一、制定目标,引导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
我在学期初就制定出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和训练的规划,对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如,本学期初我就对学生说:“这个学期,我们每一位小朋友都要养成讲究卫生、爱劳动、专心听讲、爱读书、孝敬父母、热爱同学的好习惯。从第一周到第四周我们比赛谁最讲卫生。”进而我对学生提出讲卫生的具体要求:
1.衣服、手、脸要干净。
2.学具柜、抽屉要摆放整齐。
3.座位周围不能有垃圾。
4.离开座位时,要把椅子放在桌子底下,同座位桌子要对齐。
评比方法是:以四人为一小组,组长负责督促检查本组成员行为;由班主任带领两位小助手,在每天早晚放学前进行检查。小组内有4人都做得好的,就可以得4颗星,3人做得好的得3颗星,两人做得好的得2颗星。每两周评比一次。
奖惩办法:本着“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评比时,尽可能多的让孩子们享受成功的喜悦!凡是在两周检查中,能有12次获得4颗星的小组,均可获得“卫生小金星”的称号奖励;能有16次以上获得4颗星的小组,小组成员可优先获得评习惯之星的奖励。反之,只有6次以下获得4颗星的小组,则要给老师和同学唱一首歌。这样就发挥了小组优势,使学生学有目标,在不知不觉中规范自己的行为,一方面培养了小学生的责任感,另一方面也培养他们集体荣誉感。
二、大加赞赏,使学生乐于规范自己行为
人尽皆知,一年级的孩子最喜欢戴高帽子。根据他们这一年龄特点,在平时,我绝不吝啬给他们戴高帽子,哪怕发现孩子有一丁点儿进步,都会大加赞赏:“这个小组的同学真棒,桌子排得真整齐!”“这个小组的同学真团结,都学会互相帮助了!你们看,××同学在×××的帮助下,字写得多漂亮啊!就连座位周围也干净多了!”“这个小组的同学真能干,抽屉整理的真干净。”就这样,在鼓励声中,学生快乐地接受正面教育,不知不觉地规范了自己的行为。
三、以身示教,做学生习惯养成的楷模
一年级的孩子善于模仿,喜欢模仿。由于班主任与他们朝夕相处,并且比他们有着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学生自然地就视班主任为学习的楷模。可以说,老师的一言一行对他们都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教育意义。因此,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首先要做到,以我的示范带学生的规范。
1.举手之间,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
在课间,我会随手捡起地上的废纸,顺手排好桌椅,把讲桌上的书、抽屉里的东西收拾得整整齐齐。课前两分钟准备时准时站在教室门口,每天早上,到校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扫卫生。久而久之,孩子们也养成了一个习惯:到教室后,先打扫卫生;下课了,先整理一下桌洞,再出去玩!
2.细微之处,引导学生互相关爱。
一年级的孩子,一方面由于年龄小,另一方面,由于在家里又都是“小太阳”,根本没有同学之间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意识。那是在上个学期的一天中午,我刚走到操场,就看见很多孩子围在教室门口,隐约还听到一个女孩子的哭声。我赶紧走过去一看,原来是我们班的韩玉杰不小心摔倒了,一时爬不起来;再看看围观的小朋友只是漠然地看,没有一个主动地伸手去扶一把,也没有一个去找老师的。看着眼前的情景,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先是把韩玉杰扶了起来,给她擦了眼泪,又问她哪儿跌疼了,跌破了没有,然后带着她去洗了手脸。当然,我做这一切时,后面跟着一群孩子。做完这一切,孩子们又跟着我回到了教室。看着那一张张稚气的脸,我认真地问:“假如刚才是你跌倒了,你最盼望的是什么?”很多孩子连想都没有想,说最希望身旁的小朋友能伸一下手,把他拽起来。我趁机问道:“那你们刚才为什么没有伸手扶一下韩玉杰呢?以后,要是再有小朋友跌倒了,或者是有什么困难了,你会像老师今天这样,主动帮助人吗?要知道,学会互相帮助才是好孩子哟!”现在,不用说谁跌倒了有人扶,就是谁铅笔断了、书没带了、受凉吐了,都会有人立刻给予帮助。
四、持之以恒,内化行为
学生习惯的养成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一年级的孩子更是属老鼠的——搁爪就忘。根据这一特点,我坚持在课间时间进行检查与暗示,我经常会这样说:“看××这一小组桌椅,文具摆放得真整齐!”“×××这一小组同学真爱劳动,一到校就打扫卫生„„”以促使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时松时紧,时抓时放,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大忌。抓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一定要持之以恒,尤其是一年级学生更要反复抓,抓反复,促使学生习惯成自然。
五、家校联系,巩固学生的习惯
家长是孩子真正的启蒙老师。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和训练,家长责无旁贷。因此,我利用《学生成长手册》,将学生平时在学校的行为习惯表现简要写在手册上,如听课习惯、卫生习惯、书写习惯、课间游戏情况等,要求孩子带回,并请家长写上孩子在家的表现,如:遵守作息常规习惯;自己收拾书包、摆放书本、整理文具盒习惯;正确阅读与书写习惯等,并根据孩子在家的综合表现给孩子打分。这样,就积极发挥了家庭教育的优势,家庭与学校相互沟通和配合,巩固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一步:看
1、看字形。学龄儿童的知觉常表现得较笼统,不容易发现事物的特征及事物间的联系,在认字形中,往往因观察不仔细而发生增减笔画,颠倒结构等错误。再加之汉字字型复杂,笔画变化较多,这就使儿童掌握字形更加困难。因此必须严格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字的笔画和结构,清晰地感知字形;通过分析、比较,准确地认知字形;注意字形特点及形近字的细微区别,牢固地记忆字形。
2、看范字。当学生记清字形后,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范字。哪些笔画长,哪些笔画短;还要看清字的布局、间架结构。在仔细观察了范字后,引导学生静下心来,并在范字上用手指描写。
第二步:描
我把描红、仿影的要求编成儿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字习惯。如描红“熟部件,记心里,新部件,看仔细,一笔一画描,笔顺不能倒。”仿影“一边仿影一边认,字形结构记心里,大小宽窄怎安排,笔画位置在哪里。”描是在学生记清字形充分观察范字之后,我又让学生按照笔顺规则描摹田字格中的范字。描要仔细、认真,力争做到手写心记,通过三四遍的描摹,学生基本记熟了字在四字格的位置,对于后面的仿写就会起到铺路搭桥的过渡作用。
第三步:写
1.口头作业完成度低。口头作业是指不需要动笔完成的课后作业, 包括课后预习, 背公式, 看课后延伸题, 讲解等。与硬性作业相比, 口头作业很多教师反映学生对口头作业并不重视, 完成度低,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口头作业检查力度低, 不容易检查, 检查也不容易检查出问题, 因此口头作业要求学生有高度自觉性, 但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弱, 自我约束能力差, 在不受人监督的环境中喜欢偷懒。
2.习题作业质量不高。除了口头作业这类软作业不受重视之外, 习题作业的完成也存在很多问题, 我们发现作业完成上存在抄袭、正确率低、字迹潦草等现象。这些现象都反映出小学生没有意识到作业的重要性, 将作业看成是一种任务和负担, 目的不是为了巩固掌握自己的知识而是为了应付老师。
二、解决办法
要想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 养成良好的完成作业习惯,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有学习意识, 认识到作业这种形式对自己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 在作业完成的整个环节对学生起到辅助提高的作用, 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供教师参考。
1.培养学生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自制能力差, 对作业的完成需要教师及时督促, 处于低年级阶段的孩子更是如此, 对学校环境有一个适应过程, 教师要细心耐心地引导孩子, 及时完成作业目的是让孩子有“当天事当天毕”的意识, 不要让孩子在学习的初期就养成懒散拖沓的坏习惯, 这方面教师可以采取监督的方式安排学生作业, 比如要求让孩子在放学回家之前完成布置的第几项作业, 尤其是口头作业, 可以在放学之前布置作业当天组织学生完成。
2.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水平不同, 知识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认为做作业是一种乐趣, 在做作业时可以提高自己的自信, 弥补自己的不足, 但还有一部分学生对知识接受较为缓慢, 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时较为吃力, 从而出现应付了事, 抄袭的现象。而且不论是学习成绩如何的学生, 孩子们都有粗心的毛病, 教师要通过学生写作业这一环节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认真算数、认真思考的习惯。
3.培养学生检查作业的习惯。学生在写完作业后往往认为万事大吉, 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检查的重要性, 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学生做完作业家长检查, 教师要注意这种情况虽然减轻自己的判作业负担, 但是容易让学生产生依赖性, 对自己的作业正确率不在乎, 认为错了也有人帮自己检查, 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自己检查作业的习惯, 比如学生在家做完作业鼓励学生自己当老师, 用红笔给自己判卷, 看谁判得准确, 既让学生提高了对作业正确率的重视度, 又增加了学生的兴趣。
作业是教师教学环节的重要一环, 数学教学更需要作业巩固, 教师要充分利用布置作业这一环节, 培养学生完成数学作业的习惯, 养成良好的完成作业习惯。
摘要:作业是检查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和督促学生预习复习学习内容的一种手段。作业分为复习和预习两方面。预习作业一般是教师在教授新知识之前布置给学生, 目的是让学生在下一节课上能够跟上教师的课堂授课, 复习作业是较为传统形式上的作业, 目的是为了巩固学生所学内容, 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加深入地自主学习。日常数学教学中, 发现作业布置和学生对作业的完成效率不高, 如何培养完成小学生数学作业的良好习惯, 通过发现的问题分析找出解决办法, 按时间顺序在学生做作业的各个阶段提高作业完成质量, 养成良好的习惯。
关键词:口头作业,完成质量,及时性,认真度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提高课堂效率,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预习是促使孩子积极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课前预习让学生做好了,很多教学内容就可以放在了课前,在预习中解决,课堂上花少量时间检查一下学生的预习情况,教师就可以抓住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学生通过预习已掌握的教学时一带而过,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课文学习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上,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通过预习,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心中有数,会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于理解的知识上,从而使他们听课的指向性更加明确。这样,在学习中对不懂的地方,他们会听得更专心。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为上课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预习中独自弄懂的内容,经过了积极思考,就难于遗忘。预习中没有弄清的问题,经过了一番思考,听课时豁然贯通,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印象经久不忘,可以大大提高听课的质量。
二、注重阅读,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说明阅读在提高语言文字功夫上的重要作用。我在语文教学中经常组织读书活动,让学生博览群书,扩大阅读面,同时注意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分门别类积累语言,例如:积累描写一年四季中不同景物特征的词语、句子;这样积少成多,正确地引导了学生的阅读,为学生以后的作文创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有些学生可能是生活的环境比较封闭或者范围比较狭小或者性格内向,上课发言时不敢大声讲话,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发展,为此,在阅读时,对于一些优美的诗、词、短文我都要求学生放声朗读,读出情感,读出意境,读出激情来。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时我和学生一起读,一起悟,一起放声高歌。为了把爱读书的习惯延续下去,我还利用家长会和网络等平台与家长进行沟通、联系,让家长在家中和自己的孩子一起阅读,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读书环境,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
三、营造氛围,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结合本班学生状况实际,生活环境实际,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空间,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我校一位低年级语文教师学以致用,课堂上我们随时可以听到她那“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一读生字、词语”“你愿意读哪个词就读哪个词”“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学们听听”“读得真好,再加把劲,相信你会读得更好。”等等鼓励学生的话语。分组、开火车、男女同学竞赛阅读等形式,总是让人难以忘怀。每个教学环节都渗透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理念。学生有意识的自主学习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教师有意识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的、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自信地读和说,尽情地去体验,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积极、愉快地参与学习,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非常有意义。
教师应时时牢记,深刻理解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耐心启发和帮助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生活实践的体验中,去感悟学习内容,从语言表达的认识历程到语言实践,从而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支配自己的学习。学生学习有了自主性,才会主动学习,才会有思想,有个性,才会有思维的活跃、潜能的发挥,也才说得上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习惯依赖于老师的指挥被动地学习,学生是不可能有好的学习习惯的。
四、经常鼓励学生质疑,养成探究学习习惯
教师蹲下来,以帮助者、合作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无疑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百利而无一害。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教师应经常性创设情境,努力展现课堂教学中学生内心生活的真实性,鼓励学生敢于亮出自己最原始、最朴素的观点。让学生随时质疑,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表达。不唯书,不唯师,敢于标新立异,敢于自出心裁,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意识地活跃学生思维,让学生养成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习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探究学习的第一步,这样做是为确定探究学习目标作准备。教师质疑问难,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它既诱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同时还能使我们教师了解到学生的期待视野,使教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教师经常性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敢疑、敢问,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潜力。这样一直坚持下去,学生良好的探究学习习惯也就逐步养成了。
习惯的养成也非一朝之功,需要学校和教师的长期坚持不懈。培养小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必须从点滴做起,不断积累,良好的习惯就会逐渐被学生养成。我相信,小学生如能养成这些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必将是“好习惯,益终身”,不愁学不好语文学科。
阶段总结
鲍家中心校 宋海燕
要成材先学做人。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夯实学生“做人”这一根本,完成培养学生做人,培养良好习惯的任务从感恩抓起。
一.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健康快乐的心态中成长。“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感恩”其实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实施“感恩教育”,培育“感恩文化”,传承先祖优秀品质,是我们的教育之本,是我们教育的大目标。感恩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感恩,而是要让学生懂得去感恩,把感恩活动付诸实践。我们有同感的事,现在的孩子太幸福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感觉这是理所当然。他们没有经历过艰苦的生活,更不了解先辈们苦难的历史。不知道应该孝敬父母、感激祖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享受幸福的生活。这代孩子的思想和他们的父母一代相差太远了。怎样开展好感恩教育,改变孩子们这种心态呢?我感觉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营造氛围,做好感恩教育的宣传工作。
我们要让学生熏陶在感恩教育中,把学校的每个角落变成感恩教育基地。
1、出好板报、布置好教室、美化校园的每个角落,我们要在校园、课室粘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恩要从小事做起”等各种宣传语,随时提醒学生关心父母、孝敬父母。
2、充分利用校广播站的宣传功能,每天的大课间播放感恩歌曲、感恩诗歌和故事。
3、每周一早上,进行国旗下讲话,将感恩的名人故事,宣传感恩教育的有关信息,动员全体师生进行感恩教育。4.教会学生唱感恩歌曲,每天课前一首歌。
(二)开展系列感恩活动,先从感恩父母做起。
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知道感恩的人,不用说去感恩他的老师和身边的人、更不用说去感恩社会和祖国。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需要从思想上出发,让学生懂的什么是感恩,为什么要感恩。在本学期,学校准备开展一次以“感谢父母养育我”为主题的活动。通过以下的活动,感知父母对自己付出的辛劳。“感谢父母养育我”活动:
(1)、布置爱心家庭作业。
送父母一句温馨的祝福;给父母讲一个开心的故事; 给父母打一次电话,送去一声问候;给父母端杯水、捶捶背;
我为家里做四件家务:打扫卫生、叠被、洗碗、洗衣物(或其他可行的日常家务)。
(2)开展征文活动:《我的爸爸妈妈》、《写给父母的话》、《父母的手》、《我和爸妈在一起》等。
(3)、举行主题队会:“算算亲情账,感知父母恩”
(4)、算算父母每天做了多少事,体会父母的辛苦。从父母每天起床算起,一直到晚上你休息(或父母休息)为止,再想想你又为父母作了多少事。
(5)、举行“亲子游戏”。学校为学生设计“亲子游戏表”和“行动感恩计划表”。亲子游戏表要由家长和学生共同完成,表内分别列了有关父母和孩子的生日、鞋号、最喜欢的颜色、最想去的地方、最爱吃的一道菜、最开心的事等问题,有关父母的问题由孩子来填写,有关孩子的问题由父母来填写。在完成亲子游戏表的过程中,学生和家长间增进了了解。感恩老师
要对自己的老师感恩,因为老师不仅赐予了知识,更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人。正是老师们春风化雨式的教育解开了学生成长路上的心结。开展这项活动,教师有意识的和学生拉近距离,与学生谈心、交朋友,加之各项活动的开展,促进师生间的情感。学生懂得感恩教师,师生间的关系融洽,那么按时完成作业、积极回答问题、认真书写等等教师希望学生做到的是学生会更积极更主动的去做,习惯养成教育开展会更加顺利。
感激同学和邻居的帮助之情
要对自己的同学和邻居感恩。因为他们不仅在每一个人的人生旅途中陪伴着自己度过了十多个春夏秋冬,更与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安慰,在交流中获得欢乐和充实。
感恩祖国
爱国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爱国是中华民族团结的基础,爱国是全体国民的神圣职责。祖国培养我们,我们必须要报答祖国。对于才能感恩祖国,我校结合实际情况准备开展如下活动: 感恩社会,感恩朋友,感恩一切。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要感恩的人和事实在太多了。除了要感恩你的父母和老师,还有很多朋友以及祖国、社会都曾给予你无私的帮助,都需要我们去感恩。我们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感恩这一切。二.以感恩教育为载体,开展各种习惯养成教育
在开展感恩教育的同时,贯穿以各种习惯养成教育小主题,让学生在培养良好品格的同时,收获良好的习惯。试想一个从心底懂得感恩父母的人,必定是一个节俭的人,节约粮食,不乱花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人„„
一个从心底里感恩教师,师生关系融洽的同学,也会是一个听老师的话的人,会尽可能自觉地配合老师养成认真书写、按时完成作业、积极回答问题、遵守纪律、按时做好值日生,„„的习惯。当然,这也需要教师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发自真心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例如不布置过量的作业,课堂尽量上的生动有趣,尊重学生等等,这种尊重是相互的。同样,一个懂得感恩别人、感恩祖国的人,也必然会要求自己自觉做好各种该做的事,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和文化的人,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好人格好习惯的人。
【培养学生劳动习惯养成总结】推荐阅读:
怎样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05-28
如何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写字习惯10-07
培养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11-23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题研究方案09-11
学生学习习惯培养总结12-03
初中学生学习习惯培养总结12-31
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09-16
班主任工作总结: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07-21
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培养01-03
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