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作业(通用8篇)
一、题目:
通过阅读以下书目,从以下问题中任选一个进行评析,题目自拟。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模式”;
3)、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甘地主义”;
4)、凯末尔革命与凯末尔主义。
二、阅读书目:
1、布莱克等:《二十世纪欧洲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保罗.肯尼迪等:《大国的兴衰》,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
3、斯图尔特.休斯著:《欧洲现代史(1914-1980年)》,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4、霍布斯鲍姆著:《极端的年代(1914-1991)》,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李宗禹:《国外学者论斯大林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版。
6、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8、陆南泉等主编:苏联兴亡史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甘地著:《甘地自传》,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10、林承节:《印度近现代史》,北大出版社1995年版。
11、戴维森著:《从瓦解到新生:土耳其的现代化历程》,学林出版社1996年
版。
12、斯塔里夫阿诺斯著:《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商务印书馆1993
年版。
13、彭树智《现代民族主义运动史》,西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三、要求:
1、一律用方格稿纸,(其他如信纸和打印稿一律不收),字数1500字左右;
2、要求结合史实,有论述、评价、分析;
本专题的高频考点有苏俄 (联) 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1929—1933 年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与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 尤其是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新政、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几乎年年考查。试题类型既有选择题, 也有材料解析题, 以选择题为主, 材料解析题也占有较大的比重。试题多以文字、图片或表格等材料为载体, 创设全新的问题情境, 考查学生有效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 并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考查角度新颖, 关注经济制度的创新、经济文明的继承与发展等, 试题还常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等内容联系起来, 进行比较考查。
针对上述考查特点, 给出2016年高考的备考建议如下。
1. 厘清现代世界历史的主线, 梳理基础知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制度并存、竞争与发展是本专题的一条大主线, 具体又分成苏联 (俄) 经济政策的调整、资本主义制度的变革与调整、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等。
2. 联系社会热点, 深化主干知识。本专题热点较多, 一是民生和欧洲债务问题, 包含苏联工业化道路的局限性、罗斯福新政中有关社会福利的政策、二战后“福利国家”的形成, 2008 年开始、延续至今的希腊债务危机等。二是2014 年11 月, 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和二十国集团峰会相继召开, 了解这些组织的由来, 认识其反映的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三是2013年10月2日, 习近平主席提出筹建倡议并由中国主导成立亚投行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截至2015 年4 月15 日, 已有法、德、意、韩、俄、澳、印度、南非等57 个国家正式成为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 涵盖了除美国之外的主要西方国家以及除日本之外的主要东方国家。关注亚投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亚开行的区别及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四是“一带一路”或新丝绸之路。
3. 加强比较联系, 提升解题能力。本专题各类比较点很多, 如俄国与中国革命道路、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苏联与西方工业化道路、苏联 (俄) 的改革与中国的经济改革、三大区域经济集团的异同等。
【金题点睛】
示例1 (2015 年海南卷历史第17 题) 1924 年, 季诺维也夫在俄共 (布) “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此后, 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 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 新经济政策
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
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
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材料中没有体现恢复经济任务的完成, A项错误;材料中“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说明当时许多领导人对新经济政策持反对态度, 认为这是“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 只能是在特殊时期实行的特殊政策, 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他们反对新经济政策, 认为其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代替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项错误。
变式练习1924年,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明确地提出:“得到明智管理的资本主义可能比其他任何可见的制度都能更有效地达到经济目标。”此观点
A. 完全否认了当时各国推行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B. 表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C. 准确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必然性
D. 成为危机爆发前资本主义经济繁荣的理论基础
【答案】B
【解析】紧扣“1924 年”和“明智管理”等信息解题。A项“完全”过于绝对;凯恩斯认为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缺陷, 主张对经济进行更“明智”的管理即国家干预, 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凯恩斯准确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必然性, C项错误;凯恩斯强调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干预, 而这与20 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不存在任何联系, D项错误。
示例2 (2014 年北京卷文综第23 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美苏两国逐渐走向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全面对抗。苏联在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协调和促进社会主义阵营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此举主要针对的是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北约组织 D.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美苏“冷战”。二战后, 美苏逐渐走向全面对抗。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在政治上的表现, 不属于经济上的对抗, A项错误;马歇尔计划是“冷战”在经济上的表现, 为反击马歇尔计划, 进一步巩固东欧阵地, 苏联在1949年1月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B项正确;北约组织是“冷战”在军事上的表现, 不符合题中美苏经济上的对抗, C项错误;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 在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之后, D项错误。
变式练习学者王耀东认为:“战后欧洲的分裂不从杜鲁门主义开始, 亦不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开始, 而应从马歇尔计划的酝酿和实施开始。”其依据是马歇尔计划
A.旨在稳定资本主义, 遏制共产主义
B.最早公开发出对苏联“冷战”的信号
C.导致欧洲出现两个经济集团的对立
D.造成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对峙局面
【答案】C
【解析】A项不仅是马歇尔计划的目的, 也是杜鲁门主义的目的, 排除;B项是杜鲁门主义的影响, 排除;马歇尔计划实施后, 作为反击, 苏联成立了以其为核心的经济互助委员会, 欧洲出现了两个经济集团的对立, C项正确;D项与马歇尔计划无关, 排除。
示例3 (2015 年广东卷文综第39 题) 现代化理论研究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阅读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8—19世纪, 一些欧洲的社会学家以西方工业社会为对象, 研究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
二战后, 现代化研究在美国兴起并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该理论认为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内部, 内部的障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不顺利的根本原因;现代化实际上是西方化或者美国化的过程, 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这一理论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
20 世纪60、70 年代以来, 很多学者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 探讨不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模式。20世纪80年代, 现代化理论从美国传入中国, 不少学者开始将现代化概念和分析框架运用到社会科学研究中。
——《传统与变迁——国外现代化及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
结合材料和当时的国际背景, 分析二战后美国政府为何重视现代化理论?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一要结合所学知识, 从二战后美苏争霸、形成两极格局以及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兴起等国际环境作答;二是明确美国政府的目的 (企图称霸全球) ;三是注意提炼材料中有关20世纪现代化理论的内容 (现代化实际上是西方化或者美国化的过程) 。
【答案】二战后, 美苏争霸, 形成两极格局;现代化实际上是西方化或者美国化的过程;美国企图称霸全球。
变式练习在人类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货币流通、世界市场和国际贸易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关于近代西方世界的兴起, 有很多学者认为欧洲由于其自身发展出来的种种独特性, 创造了欧洲奇迹。然而学者弗兰克则从世界经济发展历程和全球化视角指出:“……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 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 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产生的历史背景。
(2)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解析】第 (1) 问, 根据材料一中从“1870—1914 年”到“1915—1944 年”的变化, 得出英镑货币体系的瓦解;根据材料一“1915—1944年”中的多个集团, 得出二战前国际金融领域处于无序状态;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必修二中“大萧条”和二战的历史教训, 战后欧洲经济实力下降、美国实力空前强大等即可。第 (2) 问, 根据材料一中“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4年) ”, 得出二战后初期, 世界货币体系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 从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 世贸组织建立、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等角度回答即可。
【答案】 (1) 英镑货币体系的瓦解;二战前, 国际金融领域处于无序状态, 国际货币体系混乱;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和二战的历史教训;战后欧洲经济受到重创, 经济实力下降, 美国实力空前强大, 企图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2) 二战后初期, 形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 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欧盟等组织的建立, 标志着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越来越多的国家融入世界市场, 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阶段特征】
从俄国十月革命开始, 人类进入现代世界历史时期, 它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 两种社会制度竞争共处, 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界, 现代世界历史基本可被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17—1945年:社会主义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的调整时期
第二阶段1945年至今: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与相互竞争的时期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2 个小题, 每小题4分, 共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17 年底, 某项法令规定:立即无偿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 永久废除土地私有权, 地主的田庄以及一切皇族、寺院和教堂的土地, 连同其耕畜、农具、房屋和一切附属物, 一律交给土地委员会支配, 一切土地都是全民的财产。该法令
A.得到了革命根据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B. 彻底消除了俄国根深蒂固的封建主义因素
C.满足了解放区农民迫切要求土地的愿望
D. 对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
2.列宁在《致美国工人》一文中表示:“在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共存的时期, 我们也愿意在合理的条件下给予承租权, 作为俄国从技术先进的国家取得技术帮助的一种手段。”为此, 当时的苏维埃政权实行的政策是
A.颁布《和平法令》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实施计划经济体制
D.扩大企业自主权
3. 为保证《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 罗斯福政府以印第安人崇拜的神鸟蓝鹰为标志, 发动了“人尽其职”的“蓝鹰运动”, 凡遵守该法的企业悬挂蓝鹰标志。下列有关“蓝鹰运动”的表述准确的是
A.构成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的核心
B.有利于企业的合法规范经营
C.用国有化的形式调整资本主义企业
D.强化了社会保障, 有利于民生
4.读图2。它反映了美国
A.完善了福利制度
B.扩展了中央政府的作用和责任
C.破坏了联邦体制
D.成功地解除了该时期的危机
5. 资中筠在《美国的强盛之道》一文中指出:在政府改良中, 罗斯福的新政可称承前启后, 无论从哪一种意义上说, 对美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社会都有划时代的影响。这里的“划时代的影响”主要是指
A.使自由主义复兴
B.缓解世界范围内的紧张局势
C.遏制法西斯势力
D.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6.20 世纪60、70 年代英国流行音乐的一个分支是“反对税收当局的歌曲”。1966年, 奇想乐队The Kinks有首歌是这么唱的:“收税员夺走了我所有的钱, 剩下我留在这座豪宅里, 懒洋洋地享受着阳光午后, 那时生活更多的是阳光午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A.二战后社会福利政策发展
B.英国政府干预经济导致财政困难
C.英国民众内心迷茫与孤独
D.“新经济”推动了英国经济高速发展
7. 美国怀特计划强调, 国际货币基金由会员国按规定的份额缴纳, 份额的多少根据会员国的黄金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及国民收入等因素决定;而英国凯恩斯计划则坚持多边自由汇兑。两者的主张实质上反映出英美
A.争夺国际金融霸权
B.要求稳定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C.经济实力差距巨大
D.力争建立相对独立的金融体系
8. 在很大程度上, 美苏“冷战”期间的冰冷“和平”, 正是靠这种“相互确保摧毁”的“核恐怖平衡”来维系的, 或者说, 是靠人类的求生本能和美好愿望来维系的。这说明
A.美苏“冷战”加剧世界的动荡不安
B.核威胁导致美苏的军备竞赛
C.美苏核均势客观上维护了和平
D.“冷战”期间局部战争与和平共存
9.2012 年2 月22 日, 日本驻联合国大使西田恒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日本寻求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方针没变, 但在该过程中, 成为任期更长的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也是选项之一。这表明日本
A.愿为世界和平发展积极承担大国责任
B.谋求政治大国的努力难以达到目的
C.视联合国安理会为其未来发展的根基
D.国家理想被国际歧视无情地掣肘
10. 据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透露, 中国参与的世贸组织 (WTO) 环境产品谈判进程已于2014 年1 月24 日启动, 以APEC清单为基础, 在WTO框架下进一步探讨实现环境产品自由化的各种机会。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世贸组织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基础
B.中国开始主导世贸组织规则的制定
C.世贸组织促成了世界各国市场的开放
D.中国积极推动全球贸易的自由化
11. 从2006 年的blog, 到2009 年的mini blog , 最受网民喜爱的应用媒体以年为单位变换 (如图3所示) 。这表明
A.传统媒体正逐步消亡
B.互联网已在世界普及
C.信息技术在飞速发展
D.知识经济方兴未艾
12.20 世纪60 年代, 美国流行着一个被西方评论家称为“绞刑架下的幽默”的小说流派。该流派通过暗示、烘托、对比、象征等形式表现扑朔迷离的情节, 打破理性化的时间顺序, 加速节奏的跳跃, 使情节缺乏逻辑联系, 常把叙述现实生活与幻想回忆混合起来。下列作品与该文学流派的创作风格一致的是
A.《西风颂》B.《人间喜剧》
C.《苹果车》D.《等待戈多》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2 个小题, 其中第13 小题28 分, 第14 小题24 分, 共52 分)
13. (28 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英国资本主义不同发展阶段中, 这两只手相互矛盾、相互交替, 形成一种重要的历史现象——经济政策的“钟摆运动”:从注重国家干预之手的重商主义, 走向积极推行“看不见的手”的经济自由主义, 继而“回归”重视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 随后是新自由主义重新力推“看不见的手”, 18年后又走向欲求两只手平衡的“第三条道路”。这些政策和理论的变化犹如钟摆, 摆到极限, 必然回摆, 力图在社会经济的变革与稳定之间调节和平衡。
——吴必康《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
材料二1979年,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上台伊始就讲:“一个国家, 如果它的经济和政治生活被国有化、被政府控制或统治着的话, 是不可能繁荣兴旺的。”1981年, 美国总统里根在就职演说时称:“本人有意限制联邦政府的规模和影响力, 并要求诸位认识到联邦政府的权力与保留给各州或人民权力之间的区别……我们当前所遭遇到的困难, 和由于政府不必要的过度成长对我们生活的干预有关。”
——黄安年《20世纪美国史》
材料三陈云同志说, 这就像鸟和笼子的关系一样, 鸟不能捏在手里, 捏在手里会死, 要让它飞, 但只能让它在笼子里飞。没有笼子, 它就飞跑了。如果说鸟是搞活经济的话, 那么, 笼子就是国家计划。
(1) 根据材料一, 概括英国经济政策调整的特点。 (8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归纳撒切尔和里根的基本经济主张及其产生的影响。 (8分)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谈谈你对陈云观点的理解。 (12分)
14. (24 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62年年中, 戴高乐到法国中部视察期间, 在利莫日发表讲话时强调说, 法国在履行其对北约义务的同时, 不会让任何别的国家牵着鼻子走, 它将在联盟内部实行自己的“意愿”“行动”和“政策”;法国的目标是“建设我们的欧洲”, 而不再是“两个大国”的欧洲。
——敢峰《中外名人传记百部·戴高乐》
材料二由于特别的地缘政治原因, 中、美、俄之间一直存在一种特殊的相互关联性, 这不仅表现在双边关系的发展常常以第三国为考虑出发点或归宿……而且表现在双边关系的变化自然而然会对第三国产生影响, 也就是说, 即使三国之间的双边关系并不以第三国为目标或对象, 这种关系也会对第三国和它们的相互关系发生作用。
——沈志华《中苏关系史纲》
(1) 根据材料一, 指出戴高乐提出的法国外交的目标,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外交目标提出的背景。 (12分)
(2) 运用有关史实, 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9分) 综合以上材料, 指出影响国家外交的决定性因素。 (3分)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D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信息可知, 该法令是苏俄政府颁布的《土地法令》, D项正确;A、C两项说的是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作用;B项的说法过于绝对。
2.B 【解析】根据材料中“愿意在合理的条件下给予承租权”“从技术先进的国家取得技术帮助”等信息, 可知是苏俄政府新经济政策有关工业措施的内容, B项正确。
3.B 【解析】从材料中“凡遵守该法的企业悬挂蓝鹰标志”的表述不难判断出,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通过规范企业的经营管理, 来协调企业之间以及劳资之间的关系, B项正确;《全国工业复兴法》的核心是加强政府对企业生产的干预与指导, 而不是实行国有化, A、C两项错误;强化社会保障是社会福利方面的措施, 而不是工业方面的措施, D项不合题意。
4.B 【解析】从图表看, 1934 年之后, 美国联邦政府的支出比例逐步提升, 正好符合此时罗斯福新政实行的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的状况, B项正确。
5.D 【解析】由材料中的“政府改良”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 罗斯福新政扩大了政府的职能和权力,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D项符合题意。
6.A 【解析】从材料“收税员夺走了我所有的钱”“我留在这座豪宅里, 懒洋洋地享受着阳光午后”可知, 西方国家用税收来关照百姓生活, 符合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福利政策的内容, 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英国的财政状况, B项错误;“享受着阳光午后”与“迷茫与孤独”不符, C项错误;“新经济”崛起于20世纪90年代, 与题干时间不符, D项错误。
7.C 【解析】怀特计划与凯恩斯计划反映的是二战后期美英在争夺对资本主义金融的控制权, A项是现象, B、D两项是其目的, 二者的主张实质上反映出各自的经济实力, C项正确。
8.C 【解析】材料说明美苏在军事上势均力敌, 在客观上保证了世界的和平, C项正确;A、B两项与题意相悖;D项表述虽然准确, 但不是材料论述的主题。
9.B 【解析】日本谋求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反映的是其谋求政治大国的意图, 同时材料中的“但”字说明日本已认识到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难度非常大, B项正确。
10.D 【解析】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国通过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的活动来推动环境产品自由化的实施, 世界贸易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形式, 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表现形式, A项错误, D项正确;B项错误, 中国目前还不是世贸组织规则的制定者, 更谈不上主导作用;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对全球贸易自由化的作用, 且各国市场的开放并未完成, C项表述不合题意。
11.C 【解析】从题干“网民喜爱的应用媒体”可知图示内容的含义。A项从图文信息中无法得出, 也与实际不符;B项理解错误;应用媒体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 C项正确;D项与图文信息不符。
12.D 【解析】由材料中的“20 世纪60 年代”“扑朔迷离的情节”“打破理性化的时间顺序, 加速节奏的跳跃, 使情节缺乏逻辑联系”等, 可知该文学流派与现代主义的特征相一致。A项属于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B、C两项属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D项属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 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 (28 分) (1) 以经济运行模式为核心, 以社会稳定为目的;呈现“钟摆运动”的特点, 周期渐短;存在矫枉过正现象;由单纯重视市场或计划到两者并重。 (8分)
(2) 主张:减少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 (2分)
影响:使经济逐步摆脱了“滞胀”困境;探索出新的经济发展和调控模式;缩小了“福利国家”的规模;缓和了阶级矛盾;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6分, 任答其中3点即可)
(3) 陈云认为计划与市场都是搞活经济的手段, 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体现了尊重经济规律和实事求是的思想。 (3 分) 英国在资本主义不同发展阶段中, 成功运用计划与市场两只手的力量, 推动了英国经济的发展;20 世纪80 年代, 当凯恩斯主义失灵后, 撒切尔夫人和里根总统都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运用新自由主义进行经济调整,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改革开放时期, 中国改变了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9 分) (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 就可酌情赋分, 但总得分不得超过12分)
14. (24 分) (1) 目标:摆脱美国控制, 提高法国的国际地位, 实现独立自主;领导并推动欧洲走向联合, 促进欧洲发展和提高政治地位。 (6分)
背景:二战后, 美国对西欧的控制;美苏“冷战”不断加剧;西欧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一些西欧国家通过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实现了初步合作;法德矛盾的和解。 (6分, 任答其中3点即可)
(2) 说明: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方针的提出与美国敌视新中国有关;中苏关系的恶化促进了中美关系的改善;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利于减轻中苏关系的负面影响。 (9分)
新课程改革以来,笔者与同行一直致力于“开放型作业”的研究,目前我们“开放型作业”的研究已经步入了一个更高的台阶。学生在“作业”这片广阔的天地中大显身手,每个学生的灵性得以发展。学生喜欢新型立体多层次的作业形式,通过作业形式的改革创新,学生的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自我设计作业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我十分愿意引导学生在这个广阔的空间里不断探索。
一、作业设计弹性十足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人人都能通过阅读获得必要的语文知识,不同的人在语文能力上有不同的发展。这个理念针对作业也同样适用。人的差异是绝对存在的,我们应持有一种客观的态度,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一个班几十名学生,若要求统一,以中等生为标准设计作业,置优、差两头而不顾,会造成优等生受束缚,后进生完不成的现象。而层次型作业,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最优的发展。我在设计这类作业时,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每次把巩固型作业、拓展型作业、探索型作业三类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提供给学生。这些作业学生可以成套选择,也可以拆分后再组合起来,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我们为这种作业取了个雅号叫做“作业超市”,学生从超市中选择出难易适度,对自己有帮助有提高的作业,改变了以往作业千篇一律的现象,在全体学生获得必要发展的前提下,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立足教材谋求超越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学习要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课文资源,引导学生投身语文实践,培养语文能力,因此,语文教师要在“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这样一个大语文观的指导下,立足教材,又要超越教材,设计由课内向课外扩展的信息型作业。例如学习了《客家民居》一课,我布置了信息型作业——“中华民居大观”。几天后,组织学生开展“中华民居”展示活动。活动中,学生把自己从网上找到的图片资料,自己亲自见到的、不同风格的民居的照片,以及各种民居不同的建筑风格、特点、发展过程、形成原因等,都一一做了介绍。虽然我们足不出户,但是,通过这个作业的设计,我也和学生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身临其境般地感受了祖国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
信息型作业适用非常广泛,几乎每一个体裁的课文,每一个学科的内容都可以找到与它相关的信息,如果教师肯动脑筋,有意培养,一个学期下来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真正使作业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探究、创造的精神。
三、自主作业自我展示
新的课程标准指导着我们的教学实践,在课堂上我们为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能充分“参政议政”,充分“当家作主”,如鱼得水,自由发挥。课后的作业是不是也应该解放学生的手脚,让他们自由选择呢?“自主型”作业就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参与作业的设计。作业可以自己给自己留,也可以学生互留。学生自主设计作业时兴趣非常浓厚,真正成为了作业的主人。另外,学生在学习完一部分知识后自制题卡,相互借鉴,有时我把学生制作的题卡收集起来,编成一套完整的试卷,学生看到自己编制的试题出现在试卷上,那份喜悦洋溢在脸上,解答起来认真细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关注生活注重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确,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即使是一年级的儿童,他们也有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语言积累,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在这些经验中形成的思想方法比形式化的知识更富有魅力,更具有教育价值和感染功能。
我们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设计了一些当推销员、做导游、演课本剧、编小报等实践型作业。这样的作业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求知空问,让每个学生都有自由探索、施展才华的机会,让他们在完成实践型作业中学语文,用语文。例如:学习完《趵突泉》《颐和园》等课文后,举办“我的足迹”摄影展。学生把自己在祖国各地旅行时拍的照片展示出来,互相介绍,资源共享,增长见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创造精神,提高了实践能力。
五、让作业更丰富,塑造自强的新人
常有人把青少年比喻成小树,而我们教育工作者就是修枝剪叶的园丁,学生的每一点成长、每一个进步都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劳动。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确定了一个利于学生长期发展的“养成型作业”:每学期定一个大目标,每个月定一个小目标,每星期定一个具体目标。如写好一次作业,认真对待一次测试等等,让学生的养成作业融入思想的内涵,凸显作业导向,促进自我评价、自我反省,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随着,教育思想的不断更新,作业已经不再是一种检验课堂教学的简单方式了。作业应该是一门科学,是一项技术,是一种文化。它不是我们用几种形式、几篇文章就能阐述清楚的,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我们要设计属于学生的最好的作业,最适合学生发展的作业。要保护学生的热情,要重视评价的艺术,在评价学生的作业时,要加强互动,真正体现出对学生的关怀。
在下列著作中任选一篇精读,并写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读书报告。
1.《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人民日报》1978年12月22日。
3.《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人民出版社1983年6月版。
4.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
5.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1月版。
6.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
7.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
8.周恩来:《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版。
9.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
10.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11.张闻天:《在庐山会议上的发言》,《张闻天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版。
12.马寅初:《新人口论》,《人民日报》1957年7月5日。
1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光明日报》1978年5月11日。
基本要求
1.每名学生必须阅读原著1-3篇,并在阅读过程中认真领会原著的精神实质。
2.每名学生精读原著至少1篇。在阅读过程中,必须将原著的内容与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紧密结合起来进行深入思考,写出1篇读书报告。读书报告字数不少于2000字。要求手写稿。
《世界是平的》这本书是当前畅销全球的关于经济全球化的书。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有着新闻工作者的敏锐和知识广博。在我看来,这本书与其说是介绍经济全球化的书,不如说是一本以经济全球化为主题的长篇新闻通讯加狂想。
全书行文优美流畅、可读性很强。开放源码、外包、离岸生产、供应链、搜索技术等被描述成为铲平世界的10大动力,而中国、印度等国家和一些站在全球顶尖位置的公司和机构,则被描述成变平的世界中举足轻重的角色。面对一个平坦的世界,弗里德曼的态度是乐观的:他认为扁平化的世界经济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件好事。发展中国家将从中获益,而它们的崛起也并非如许多“威胁论”者危言耸听的那样,令西方受损——除非后者不思进取,停留在冷战思维和埋怨之中。
当然其中他也注意到了矛盾的另一面:恐怖主义和“邪恶势力”也同样将从变平的世界中受益,从而更难于防范。但其态度仍是一如贯之的:通过更为紧密的经济联系,竞争与合作,而不是打压和排斥,将能使对抗因为成本太高而被放弃,从而促进世界和平。
如果把全球化的政经一体看成一个复杂系统,这个系统中的个体,国家、企业、个人的变化之道其实本质上都是一样。趋
势不可阻挡,本书的后半部讨论了政府、企业和个人应如何面对趋势,调整自己,适应变革——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也许该书的一些内容并不新鲜,但是弗里德曼引导你置身于世界平坦化的潮流之中,让你感觉到压力,也让你听到时代催人前进的号角,并告诉你什么是适应新时代精神的态度、应该怎样发掘自身潜力,去争取属于自己的明天。
邹川
0715060010
07机制(1)班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在我大一的时候就已经买了,当时仅仅因为知道它是学习哲学的初始书籍,不过一直以来都没花心思与精力去认真的看,因为我看来哲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苏菲的世界》一书即使截然不同但还是这样,然而,如今大二下学期了,马克思老师叫我们每个人看以本哲理性的书籍,然后再写出自己对于哲学思想的看法。这时已经被我陈旧很久的书重新被我拾回,实在是一件既让人高兴又不爽的事,不过还是很感谢老师,又增加了自己一份哲学思想。为了向人们解开世界历史之谜,书中涉及的内容很多。从远古罗马到现代,在每一个不同时期,有哪些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哲学家,他们主要讨论的题目是什么,一些哲学家的经历和遭遇,这本书都详细地为人们做了讲解,仿佛整部世界哲学史在你面前演变了一遍。它内容广,但并不紊乱,书中内容分成许多章节,每节题目都点出了该章节内容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节内容都会阐述几个问题。这样的分节使人读后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理解。
看完全书,我发现,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想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看过之后,我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哲学,作为人类精神的象征,从古至今都披着神圣的面纱。人们只能满怀敬仰之心,却无缘见哲学之庐山真面目。因为它博大精深,融人类千年之史,汇世界百家之言。祖先赐予的精神遗产随着岁月的积淀愈发深不可测。无数哲人前赴后继著书立传,试图为世界展现一幅壮丽雄浑的哲学全景图。可是百家争鸣,丰富了哲学的内涵,却为勾勒全景图又增添了新的难题。于是,千百年来,哲学似雪球般前进、壮大,而人类只得管中窥豹似地欣赏奇峰一角。
读者仿佛又回到了古希腊,聆听苏格拉底的教诲;犹如置身于中世纪的古堡,见证黎明前的黑暗。我们尽情沐浴文艺复兴的和煦阳光,沉醉于巴洛克强烈反差的艺术氛围之中。忘却了尘世的喧嚣,只觉真理的伟大和艺术的魅力。随后,穿梭于资产阶级革命的硝烟中,体味现代哲学的曙光。面对笛卡儿、史宾诺沙、洛克、休姆、柏克莱等一连串现代哲学的开山鼻祖,我们还来不及抒发心中的崇敬之情,启蒙运动的先驱便闯进了历史的大舞台。飞速发展的工业推动着历史的车轮驶入了崭新的轨道;时代的更替造就了更多的哲学巨人。黑格尔、康德秉承了日耳曼人的理性,也把法兰西人的浪漫发挥到了及至。而后马克思的《资本论》、达尔文的《进化论》、佛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三位伟人、三部巨著掀起了三个领域的革命巨浪,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先人把一个又一个不解的哲学命题留给了后人,把一部又一部经典的传世佳品赐予我们。哲人用艺术的口吻教导生灵,文人用理性的笔触感染灵魂。我们的祖
先在遗留宝贵精神财富的同时,更把弥足珍贵的鉴赏之道传授于世。贾德是继承者,而不是始作者,但《苏菲的世界》的的确确是崭新的世界。那是智慧的世界、梦幻想的世界、敬仰的世界、感叹的世界。贾德使我们有幸一睹哲学之貌,愿他的后人能见哲学的精髓!
“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这就是整个世界哲学史上最难懂的人,也是对欧洲思想影响最重大的人苏格拉底的话。尽管我还不曾真正了解他,但他却交会了我一个关于人生的命题的答案,不,准确的说,并不是他教会我的,而是我埋藏在内心深处灵魂顿悟了这个道理。但我知道的还远远不够透彻和准确(哲学并不是花和草,鱼和水的道理,而是透过现象来挖掘其中的本质)。苏格拉底常说,他谈话的艺术就像产婆给别人接生一样。产婆本生并不是生孩子的人,他只是帮被人接生而已。所以,真正的知识来源于内心,并不是别人传授于你。同时,唯有出自内心的知识,才能使人真正拥有智慧。这么说来,老师的工作就如同产婆,而我们真正学到的知识就源于我们的思考和认识。如同做数学题,往往是我们牢记的就是我们曾经钻研解答出来的,而老师讲解的却容易忘记。
专题热度:★★★★☆
试题难度:★★★☆☆
高频考点:十月革命的意义,苏俄(联)经济政策的背 景、措施,斯大林模 式与工业 化,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及影响,罗斯福新政及影响,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福利国家,美苏“冷战”,欧洲走向联合,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布雷顿森林体系,欧盟与欧元,北美自由贸易区,经济全球化趋势等。
考题类型:所考试题既有选择题,也有材料解析题,尤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多以综合题的形式出现。
考查特点:所考试题多以文字、图片或表格等材料为载体,创设全新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有效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并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考查角度新颖,关注经济制度的创新、经济文明的继承与发展、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等,试题还常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罗斯福新政、经济全球化趋势等与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考查。
复习建议:1.理清历史主线,梳理基础知识。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制度并存、竞争与发展是本专题的一条大主线,具体又分成苏联(俄)经济政策与调整、资本主义制度的变革与调整、经济全球化发展、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等。2.联系社会热点,深化主干知识。如民生问题是本专题一大热点,包含苏联工业化道路的局限性、罗斯福新政中有关社会福利政策、二战后福 利国家等 知识点;2014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和二十国集团峰会相继召开,了解这些组织结构的由来,认识其反映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等。3.加强比较联系,提升殢解题能力。本专题各类比较点很多,如俄国与中国革命道路,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苏联与西方工业化道路,苏联(俄)与中国的经济改革,三大区域经济集团的异同等。
【金题点睛】
示例1(2014年安徽卷文综第20题)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
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
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
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背景,以列宁论述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史料并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当时苏俄实行的是余粮收集制,并不是农业税,故A项错误;C项表述虽然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当时已打败国内外敌人,故D项不符合当时的史实,予以排除;苏俄在一个落后的农业国通过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企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这是严重脱离现实的表现,故选B项。
变式练习“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国,曾试图‘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几年以后感到这是‘力所不能及的’。”为了解决“力所不能及”所引发的社会危机,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颁布“四月提纲”
B.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实施新经济政策
D.推行斯大林模式
答案:C
解析:本题是上一题的变式,考查新经济政策。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苏俄为战胜国内外敌人和实现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当国内危机过去后仍执 行这一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为解决危机,苏俄决定调整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故应选C。
示例2(2014年福建卷文综第21题)根据罗斯福总统的建议,国会授权政府设立了工程振兴局,并拨款用于重新造林、修建住宅和兴办教育等,到1943年该局共花费了110亿美元用于种类繁多的兴建项目。这表明罗斯福希望
A.借助多渠道提供就业机会
B.采取金融手段以解决危机
C.通过制定法规来复兴经济
D.设立新的机构以控制市场
答案:A
解析:本题以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从材料“设立了工程振兴局,并拨款用于重新造林、修建住宅和兴办教育”等分析,其目的是要借助多种渠道提供就业机会以应对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故A项正确,D项错误。B项的“金融手段”和C项的“制定法规”无法从材料信息中得出,排除。
变式练习1933年,罗斯福说:“我们必须有这样一条原则,我们将不允许失业大军存在……我不愿设想任何美国人永远靠救济为生。”下列措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整顿银行、统制货币
B.调节农业生产
C.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D.兴办公共工程
答案:D
解析:本题是上一题的变式,考查罗斯福新政。新政时期,在社会福利保障方面,美国建立了联邦紧急救急署等机构,大力兴办各项工程,积极推行以工代赈,故应选D项。
示例3(2013年海南卷第22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区域合作组织相继成立。其中以“通过共同的商业政策,促进国际贸易限制的逐步废除”“汇集各国的资源以维护和增进和平与自由”为主要目标的是
A.欧洲经济共同体B.亚太经合组织
C.北美自由贸易区D.欧洲联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经济区域组织。由“共同商业政策”可排除B项亚太经合组织和D项欧盟,这两个组织一个是合作程度较低的松散联盟,一个是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C项北美自由贸易区着重于相互之间的关税合作,维护“和平与自由”功能不明显,也可排除。
变式练习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相继问世。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1在欧洲经济一体化加快的背景下建立2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3成员国具有相同的社会政治制度4美国是这两个经济组织的重要成员国
A.12 B.24
C.124 D.134
答案:C
解析:本题是上一题的变式,考查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依据所学,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其成员国为数众多,各国的文化传统和政治经济制度差异很大,所以3不符合亚太经济合作组 织的特征,124是二者的共同点,故应选C。
示例4(2014年江苏卷第20题)有学者认为,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而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西方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连为一体,但是从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这一观点旨在强调经济全球化
A.表现为大规模的跨国运动
B.不利于世界经济均衡发展
C.使生产和交换活动更密切
D.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题干材料中“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说明经济全球化不利于经济平衡,故本题选B项。A、C两项只是材料反映的一个方面的信息,D项材料中没有提及。
变式练习《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一书指出,“当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入纽约那样的全球化城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材料的意思是
A.全球化会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
B.政治制度不同是阻碍移民的关键因素
C.全球化加剧了移民间的矛盾
D.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日益落后
答案:A
解析:本题是上一题的变式,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影响。题干材料中强调的是全球化使得人们再也无法无视彼此,并且国家观念、民族观念日趋淡薄,即全球化改变了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阻碍,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涉及移民间的矛盾,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说到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日益落后,D项错误。
【重点突破】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马克思的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其主要特征是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2.列宁的实践:列宁认为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俄国也能建成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探索。据此,他先后推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3.斯大林模式的建立: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斯大林推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并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带有严重的弊端,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4.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二者进行了某种程度的改革,并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但由于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都以失败而告终。
5.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戈尔巴乔夫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化”,对苏联的历史全盘否定。他所进行的改革不但没有解决苏联长期存在的问题,反而激化了矛盾,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6.中国的探索:(1)过渡时期,采取公私合营等方式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2)新时期,实行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苏 俄新经济政 策、美国 罗 斯福 新 政 的比较
三、20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
四、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1.表现:
(1)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
(2)生产关系的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福利国家制度建立,国家干预深入到分配领域,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保障低收入阶层利益,促进经济的发展。
(3)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同时,还产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如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等。
(4)阶级关系的变化。由于股票的分散和“新中间阶层”的兴起,阶级对立的情况发生了变化。
2.认识:这些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是资本主义主动地寻求自我调节和调整的结果,是在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改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这些新变化使其自身有了更好发展,提高了实力,同时也带来与自身否定的因素,没有解决它固有的矛盾和问题。但它也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如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调节和指导,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并及时调整,完善社会福利保障体制,重视科技和教育的发展等。
五、二战后初期,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重大举措
1.国际金融方面:1944年,美国主持召开了布雷顿森林会议。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成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由此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2.世界贸易方面:1947年,美国倡导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形成了以美国为主的世界贸易体系。
3.国际同盟方面:二战后,美国打着“遏制共产主义”的旗号,通过马歇尔计划和北约,从经济和军事上控制西欧;在东亚打着“处置法西斯”的旗号,通过对战 败国日本 的改造控 制日本。
4.国际事务方面:从二战后期到战后初期,美国推动了联合国的成立,并一度控制联合国,以此作为推行世界霸权政策的工具。
六、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七、全面理解经济全球化
1.含义: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简单地说,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
2.内容(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投资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化。
3.实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的新一轮扩张。
4.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原因。
(1)根本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
(2)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 术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3)两极格局解体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发展市场经济,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保障。
(4)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动因。
(5)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的迅速扩张,起了推动作用。
5.影响:是把“双刃剑”。总体上说,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
(1)利: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发展的机会,也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2)弊: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造成南北矛盾、贫富分化、环境退化等问题,引发全球性的经济金融生态危机,威胁人类 生存。发展中国家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挑战。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到底应当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一直处于模糊不定的状态,直到列宁回国提出‘四月提纲’,才有了较为明确的行动纲领。”这个“行动纲领”是指
A.取得了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
B.武力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实现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
D.退出帝国主义的世界大战
2.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这说明十月革命
A.开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道路
B.促进了俄国迅速完成社会转型
C.否定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D.借鉴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制度
3.一部史学著作评论某一事件道:“它是一种妥协,是俄国通往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次暂时的退却,为的是给国家一个喘息和恢复的机会。用列宁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农民版的《布列斯特和约》’。”这一事件指的是
A.退出了一战
B.余粮收集制的实行
C.实行粮食税
D.“一五”计划的开展
4.1922年俄共中央认为:“集体农庄作为农村中最坚固的苏维埃细胞,在走上总的合作制轨道时可以发挥出积极的显著的作用。”这表明俄共中央希望
A.全面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B.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C.加强农业在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D.最大限度地推行新经济政策
5.1923—1928年,在任的美国总统柯立芝说:“既然只有富人才是有价值的,因此政府应该谨防多数人的意见。由于贫穷是罪 恶的报应,政府便不应该向高尚的富人征税以援助卑贱的穷人。由于富人最了解他们的利益所在,政府便不应该干预他们经营的企业。”柯立芝上述施政方针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任期内美国经济不断滑坡
B.引起了美国工人运动高涨
C.成为二战前美国的基本政策
D.导致了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6.1932年6月,美国东北各名牌大学的应届毕业生步21974名老学长的后尘,也在拼命找工作了。那时连在纽约百货公司开电梯也要有学士学位,而且对他们当中好些人来说,这已是最好的差使了。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教育发达,人才过剩
B.新政开展,以工代赈
C.经济萧条,失业严重
D.产业更新,技术升级
7.1929—1933年,胡佛任总统的四年时间里,美国政府公共工程开支达7亿美元,修建了近60000千米公路,国家公园 面积增长 了40%,森林面积扩大了1.01平方千米,1930年胡佛水坝开工兴建。这说明面对危机胡佛总统
A.采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
C.为罗斯福新政提供借鉴
D.措施的实施成效显著
8.《道德经》有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诚信”有利于人格的塑造,也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具有建立诚信机制作用的是
A.调节工业,悬挂蓝鹰标志
B.农业减产,政府予以补贴
C.兴办公共工程,扩大经济需求
D.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9.《全球通史》中写道:“大危机中境况最惨的还是农业,农产品大量滞销,农民负债累累,农产品价格已跌到历史最低点,猪肉三分一磅,牛肉五分一磅,一只肥羊卖不到一元钱。”罗斯福新政措施中,能够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是
A.减耕减产和调整产品结构
B.控制物价与“以工代赈”
C.实行救济和保护劳工权利
D.增加工资与调整劳资关系
10.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如何在大灾难中死里逃生和出现二战后的繁荣,“或许是20世纪历史学者所面对的最大题目”。面对这一“最大题目”,西方各国所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A.采取自由主义政策
B.实行国家干预政策
C.实施福利国家政策
D.建立新国际货币体系
11.1936年法国大罢工爆发后,法国政府召集了全国范围内的劳、资、政三方谈判———马提尼翁谈判,其结果不仅大幅度地增加了工人的工资,重申工会自由和集体合同的原则,还确立了40小时工作周、带薪休假、企业设立职工代表等制度。这表明法国政府
A.成为人民利益的代表者
B.通过缓和劳资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C.摆脱了经济危机的影响
D.建立了完善的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
12.社会学者薛涌认为:“当一个社会支持你放弃不喜欢的工作而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时,整个社会的效率就会提高。当你知道自己失业后会得到帮助,而不是扛着‘懒人’的恶名时,你就不会誓死捍卫自己所拥有的已无竞争力的工作,而更愿意冒险去学习新的东西、寻找新的职业。”材料能说明
A.高福利制度会导致工作热情丧失
B.福利国家将会使人失去竞争力
C.社会保障是有效的社会激励机制
D.社会保障可能会导致贫富悬殊
13.《舒曼计划》载:“为维持和平,欧洲联邦是不可缺少的;依靠联合进行基本的生产,依靠设置一个约束法国、德国和其他成员国的高层权力机构,我们的建议将为欧洲联邦的实现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舒曼计划提出的 主要背景是
A.美国全球霸权政策的影响
B.朝鲜战争和印度支那战争
C.世界两极格局的影响
D.欧共体的建立与发展
14.1947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明确指出:“我认为,那种以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和俄国人坐下来解决问题的想法是错误的。只有当西方具备了坚不可摧实力的时候,斯大林才会来听听美国的谈判条件是什么。”对该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美国将策划对苏联的军事打击
B.论证了杜鲁门主义的合理性
C.美国有必要帮助西欧恢复经济
D.美国与苏联对抗是必然的
1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在美国,新的艾森豪威尔政府正在取代杜鲁门政府。新政府能 在朝鲜缔 结和约,1953年7月,朝鲜战争宣告结束,从而消除了国际紧张局势中最大的一个根源。第二个月,苏联政府宣布,它也掌握了氢弹的秘密,结果反而加强了和解运动。”材料说明当时
A.美苏的和解消除了世界动荡
B.美苏“冷战”势头有所减弱
C.世界多极化趋势已开始显现
D.美国放弃了遏制苏联的政策
16.1850年,伦敦毫无疑问是世界金融体系的太阳。1950年,纽约成为 全球财富 的中心。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A.英国丧失“世界工厂”地位
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
D.美国经济实力独霸天下
17.1957年,基姆主编的《社会主义时期苏联(1917—1957年)》出版,书中谈到,苏联在1957年共有78900个集体农庄和5800个国营农场,单干农户约有100000户。这说明此时的苏联
A.农业开始实现了集体化
B.社会主义大集体农业经济已初步 建立起来
C.单干户是农业经营的主体
D.在农村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统治地位
18.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接近10%,有25%的企业开工不足。里根上台后……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提倡由福利国家过渡到福利社会。这表明当时的美国
A.政府加大社会福利的投入
B.减少国家干预经济的程度
C.开创福利国家的先河
D.增加国有企业经济的比重
19.下图为美国三大产业占GDP比例变化示意图。它反映出
A.美国产业结构畸形发展
B.高新技术推动美国产业结构调整
C.美国以外向型经济为主
D.美国丧失世界制造业的领先优势
20.1989年11月26日,《真理报》发表文章说:“如果说在初期我们认为这基本上指的只是纠正社会机制的部分扭曲现象,只是完善过去几十年间形成的、已经完全定型的制度的话,那么,现在我们说,必须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这意味着此时苏联的改革
A.促进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B.纠正了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C.将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偏离了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
21.2009年11月,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回忆柏林墙倒塌时说:“我从科学院下班回家后,听说沙博夫斯基(东德中央政治局委员)宣布即将开放边界。”很快,她发现数千人正奔向第一个开放通往联邦德国 (西德)的检查点。默克尔说:“我随即加入人群,与其他人一起为这个不可思议的日子感到兴奋。”默克尔等人“感到兴奋”主要是因为柏林墙倒塌
A.标志着德国的重新崛起
B.有利于美苏冷战的缓和
C.结束了国家的分裂状态
D.促进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22.2002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指出,“我们坚持的另一个信念是,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单独建立一个更安全、更美好的世界。联盟和多边机构能成倍地壮大热爱自由国家的力量”。它反映出
A.美国谋求与苏联改善关系
B.美国坚持以意识形态划分世界
C.美国操纵联合国谋求霸权
D.美国建立单极世界设想破产
23.乔治·卡斯特尼德认为:“一条新的正在很快分裂的墨西哥社会的裂缝正在形成。这种分裂把与美国经济接近的墨西哥人与那些不与美国经济接近的人分开……将那些即使没有处在墨西哥社会的边缘,但处于全球性资本、商品和服务流动边缘的人,与那些被融入全球性流动的人相区分。”作者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A.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墨西哥社会的分化
B.全球化使墨西哥与美国的差距缩小
C.北美自由贸易区促进了墨西哥的发展
D.美国因素使墨西哥难逃全球化劫难
24.郭宪纲在《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一文中指出:“在力量失衡的单极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强加自身意志,毫不顾及他国意愿。在多极化的世界,任何力量都会受到其他力量的制约,国际规则、法律的制定和执行需要反映出各国的诉求。”材料意在说明
A.世界多极化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B.多极化世界源于力量失衡的单极世界
C.世界走向多极化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D.建立多极化世界符合世界各国的利益
25.2013年8月,《数字中国》指出:“国际金融学教授吉姆·罗杰斯认为现在的中国越来越像资本主义,而美国反而变得越来越社会主义。”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90年代后两国关系显著改善
B.不同经济模式相互借鉴和影响
C.全球化背景下利益休戚相关
D.两国的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6题16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6分,共50分)
26.苏联的现代化进程中,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所起的作用也颇受争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大林模 式的新型 现代化途 径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 进行重新 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
———米艳《试论斯大林模式:落后国家现代化的一种途径》
材料二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建成了6000多个大企业,建立起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学、重型和轻型机器制造业等部门。法国《时报》在1932年1月发表评论说:“苏联不依靠外国资本而实现工业化,就是赢得了第一局。”从1941年至1945年,苏联在任何武器门类方面的产量都多于德国。苏联企业生产的产品的品种、数量、价格不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和调整的,而是根据国家统一制定的指令性计划。工业化的资金只能从内部积累,1935年粮食收购一项,给国家预算带来200亿卢布以上的收入。1926—1940年,重工业增长18.4倍,轻工业增长6.2倍,农业增长26%。到1953年,粮食产量为8250万吨,一战前1913年为8600万吨。最后,苏联的经济增长由高速转为低速、停滞和衰落。
———齐世荣、钱承旦、张宏毅《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史》
材料三这里就我所知的关于现代化含义的种种说法,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大类:……(二)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更确切地说,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 工业化的 过程。……可以说,今天所有在经济上处于欠发达或开发不足的国家都共同致力于工业化的目标,把它作为根本改变国家面貌和国际地位的战略性措施。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四衡量一种现代化方式是否成功,不能只看几项指标和集中力量办的几件大事,更应该看这些措施是否惠及百姓,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否在推动社会向自由王国前进。
———左凤荣、沈志华《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
(1)据材料一,指出苏联 采用的“非 常手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列出“新型现代化途径”的表现。(4分)
(2)结合材料二中的史实,以“斯大林模式与苏联现代化”为题,论述材料三、四 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层次分明,行文流畅。12分)
27.二战后,世界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苏联的解体为起点……雅尔塔体系的根基消亡了,“由于苏联一极的坍塌,两极体制旋即消失”。
两极政治格局在60年代已宣布演变了,出现了多种力量中心,但实质上,“维系两极格局的两个关键因素,即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全球的对抗与争夺,以及北约和华约两个军事集团在欧洲地区的军事对峙,并未因此而发生根本的改变”。
———刘从德《地缘政治学:历史、方法与世界格局》
材料二在格局转型时期,苏联已解体,美国虽维持住了超级大国地位,但却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对盟友居高临下发号施令,海湾战争就是佐证。目前是多种力量共同决 定着国际 事务,其中国际组织和国家集团,正日益发挥其作用和影响。
———张蕴岭《欧洲巨变与世界格局》
材料三传统学派认为,单极从根本上是不稳定的,美国任何轻微的违规之举都有可能引发危险的动荡。我认为情况正好相反:单极是持久的,也是和平的,最大的危险是美国的行动太少。……这就要求美国进行约束和管理,美国对挑战的反应及提出的法令越有效,这一系统将越长久和越稳定。
———[美]威廉·沃尔弗斯《稳定的单极世界》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国际格局的特点。(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并谈谈你对中国应对举措的建议。(6分)
(3)归纳材料三作者提出的观点并加以论述。(8分)
28.自由贸易关乎国家利益,也关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中,全世界的商品出口总值从约610亿美元增加到61328亿美元,增长了将近100倍。即使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实际商品出口值也增长了15倍多,远远超过了工业革命后乃至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国际贸易增长速度。而且,世界贸易实际价值的增长速度(年平均增长6%左右)超过了同期世界实际GDP增长的速度(年平均增长3.8%左右)。
———P.林德著、王新奎编译《国际贸易》
材料二综合WTO统计资料和国家经贸委和外经贸部的统计资料,从1979年8月欧共体对我国出口的糖精钠发起第一起反倾销案件以来至2001年12月初,已经有欧美等29个国家对我国提起共计477起反倾销案件,我国已经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案件最多的国家。2000年各国提起的反倾销案件总数为251起,其中我国遭到反倾销起诉的案件有33起,对中国的反倾销占世界总数的13% 以上……2001年1月到11月中旬,我国遭受的外国反倾销投诉案件已经达到34起……据统计,对华反倾销调查涉及15类商品,影响13000多家企业,包括钢铁、彩电、纺织品、化工、玩具在内的行业。
———《中国如何直面反倾销》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50—2000年世界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4分)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问题。(2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4分)请就中国该如何应对这一问题提一条合理化建议。(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2.A3.C4.B5.D6.C7.C8.A9.A10.B11.B12.C13.C14.A15.B16.B17.D18.B19.B20.D21.C22.B23.A24.A25.B
二、非选择题
26.(1)手段:农业集体化,义务交售制。(2分)。表现:优先发展重工业,高速度。(2分)
(2)(答案要点)
27.(1)特点:美苏争霸,“冷战”对抗,操纵国际政治,新兴力量冲击两极格局。(4分)
(2)变化:两极格局终结,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世界五大力量(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中国)相互制衡。(2分)
举措: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赶超,增强综合国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化解社会矛盾,建设和谐社会;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灵活务实地处理外交事务;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4分,任答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3)观点:宣扬“单极稳定论”,主张建立由美国“约束和管理”世界的单极格局。(2分)
论述:其实质是一种强权思想和狭隘的国家利益观,为美国独霸世界提供理论支持。这种由一国主导的世界格局不符合各国人民的意愿和各国的利益。“冷战”结束后,美国到处干涉各国事务,造成世界局势并不太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最大障碍。(6分)
28.(1)主要特点:增长幅度 大,增长速度快。(2分)
原因:世界贸易自由化体系推动,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发展,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崛起,战后较长的和平 时期等。(4分)
(2)问题:中国成为世界反倾销浪潮的最大受害者(或中国成为欧美反倾销调查的最主要国家)。(2分)
原因:中国经济发展快速,竞争力日益 增强;欧美国家经济不景气,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外贸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主要依靠数量和价格优势。(4分)
A.议会权力加强B.内阁制形成
C.王权受到限制D.法律取得至高无上的地位
解析:本题属于程度型选择题。A、C项在内容上看只是一种表现,而非实质;B项是实质,但只表明某种原则的模式;D项则表明了一个重要道理,即法治社会取代人治社会,这是近代社会与古代社会在上层建筑领域的根本区别。本题选D。
例2 关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A.许多工业的新发明源于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
B.交通运输工具的突破首先出现在美国
C.改良蒸汽机的发明使工厂应运而生
D.促成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解析:如果对历史概念理解不准确,易导致本题出错。C、D项对工厂和资本主义工业这两个概念的表述错误:随着工业生产中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劳动,为更好地进行生产管理、提高效率,资本家开始建立厂房,安置机器,雇佣工人集中生产,于是工厂诞生了。改良蒸汽机的作用是推动机器的普及和发展,工厂的诞生早于改良蒸汽机的发明。D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本题选B。
例3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特点是()
A.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B.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D.大国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愈演愈烈
解析:本题易错选B,原因在于受教材的影响——教材用很大篇幅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各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和表现。其实,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各个时期都存在的,只不过在19世纪末这种不平衡加剧了。B项是A项造成的结果。本题选A。
例4 19世纪晚期到一战前,世界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是()
A.英国B.美国C.法国D.德国
解析:本题易错选B。原因是教材明确谈到1894年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考生就容易把工业产量与经济实力等同。当时,英国工业产量虽不如美国,但拥有世界上最广阔的殖民地、海外市场,海外贸易数额相当大,综合实力还在美国之上。本题选A。
例5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的主要原因是()
A.1929—1933年经济危机 B.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C.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 D.一战中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
解析:本题易错选B。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是长期存在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瓦解,主要源于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形成欧亚战争策源地。本题选A。
例6 二战后,东欧出现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主要原因是()
A.苏军反法西斯战争的节节胜利B.帝国主义力量遭到严重削弱
C.本国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革命D.战后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援助
【世界现代史作业】推荐阅读: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10-20
2022《世界近代史》复习资料10-01
世界经济地理论文——世界农业结构研究之荷兰农业现代化06-13
现代金融业务作业答案09-23
世界艺术欣赏期末作业11-06
世界经济概论作业论文11-07
现代企业管理作业三07-12
现代质量管理学作业07-22
现代汉语作业4参考答案07-13
作业:《现代建筑技术理论与实践》课程体会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