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技术室工作总结

2024-05-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通用技术室工作总结(精选8篇)

通用技术室工作总结 篇1

学期通用技术室工作总结

这学年中,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全体教师的支持和帮助下,本人在本学期的通用技术室管理工作中,努力完善通用技术室管理,健全实验室基本制度,协助各年级教师开展通用技术室教学教研及科技兴趣小组活动,促进通用技术室的提高,现把本学期的通用技术室管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1、落实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实验室财产和仪器的保管、维护、借出、收回、使用等方面的规范化管理。做到出入有据,每次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都能要求有关教师填写好相关记录等

2、做好仪器的清理、放置和造册登记,做到整洁、规范,项目清楚。在实验前后对仪器性能进行认真检查,做完实验后及时收回、上架归位。

3、熟悉仪器的基本性能和使用方法,做好仪器的保养和维护,对所有仪器按照要求进行安全处理。做好防尘、防火、防虫、防毒品挥发等防患措施。

4、做好易碎品和仪器破损登记。对易碎品及时收拾,对仪器破损及时登记,填写好相关登记并按赔偿规定进行处理。

5、配合科任教师准备好各个演示实验及学生探究性分组实验,为实验教学提供方便。协助教师进行仪器调配、改进、布置,以适合实验需要,提高课堂实验教学质量。

6、做好安全、卫生清洁工作, 同时强化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对发现有问题的学生及时地对进行批评教育,及时关闭电源开关并锁好门窗。以确保实验教学正常进行。

7、准备好各项待查材料,填写好各项报表,做到有据可查,条理清楚,并接受有关主管部门检查。虚心接受意见和建议,总结经验,改进实验室管理工作。

8、认真完成好学校分配给我的其它工作。

总之,通用技术教学,是通用技术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这一学年来,我积极、主动、热情的为通用技术

教师及学生服务,开展好实验教学,为学好通用技术创造前提条件。

乌什县第二中学

2012年7月4日

乌什县第二中学2011—2012学年第二

学期通用技术室工作总结

乌什县第二中学

通用技术室工作总结 篇2

一、三个重点节点的分析

1. 场地控制秩序:位置经营+单元层级复加[2]

透过对传统乡土聚落空间在复杂多样的场地中成长与生存的基本状态的考察与分析, 逐渐发现其群组在特定场地中成型的基本规律, 其由两个步骤完成。

(1) 单元—位置经营

传统山地普通民居的建造, 由于往往是单凭一家人的力量齐心完成, 所以建造成本的有效控制与量力而行的实践原则是首当其冲的必要条件。由此在建造之初, 必须对其房屋的落脚场地作通盘的计较与权衡, 在充分盘算其选址地的坡向 (良好日照) 、风向 (通风除臭) 、树木 (求得风景) 、视线 (尽量赏心悦目) 、气候 (关注乘凉与保暖) 、湿度 (风干与去湿) 、山洪 (规避自然灾害) 、防御 (身家安全) 、排水 (避免积水) 、尺度 (适用与派场) 以及地基地质状况等的基础上, 最终以最少代价、最高效益、最大安全度、最直截了当的建造为选址确定的基本准则;在如此营造思路的左右下, 积累了等高线分台布局、切等高线跌落布局、散点布局、捆山布局等多样的位置经营方式, 这些方式透露着传统乡土山地建造的精华:以对位置的巧妙经营, 降低成本, 规避风险, 可控可长, 最终趋利避害。

(2) 聚落—单元层级复加

这些因循着同一建造思路的家庭单元们, 则是以单元层级复加的成组技术将个体性单元组织成某种生长型群组系统;其群空间的生发原理为:通过对某种基本空间组合技术 (如围合、串联等) 的重复使用, 将单元体组合成单元组, 再将单元组扩展为单元群, [3]如此反复, 最终发展成某种有序的群空间系统。

这类“位置经营+单元层级复加”组合方式的基本场地策略是: (1) 将聚落群与复杂地形地貌的关系化整为零, 以小单元应对环境, 对生境弱破坏; (2) 依赖自然地理骨架, 就势生成能与地形状态相契合的聚落空间组织骨架, 形成某种既能生产特定“意义”, 亦能合理土方与有效功能布局的场地秩序, 同时对原始地形全盘骨架微创伤; (3) 由于是小空间单元体成组成群, 有助于延续重复性与差异性并存的聚落空间质感, 并易于整合成规模效应, 建立一种由简至繁的等级结构; (4) 单元独立性增强, 系统控制力外松内紧。

2. 形式范式:“起伏屋面+层叠基座+渗透立面”与“墙围合+墙排排”

有两类经典的传统建构形式原型分布在贵州山区。

(1) 起伏屋面+层叠基座+渗透立面

此以木构架体系为主, 多生长在黔北、黔东南等夏热冬冷地带, 系轻质的编织形态, 其形式组合表现为“折叠起伏的鱼鳞状屋面+随山就势的层叠式基座 (含台地与吊脚两种模式) +介于二者之间的渗透型立面”。从外部观察, 屋面轮廓与基座形态最具特征, 而立面则由于屋面深挑檐的作用, 深藏在阴影中, 呈现为模糊与隐约的姿态;从内部观察, 屋面与基座挤压出某种抑扬顿挫的内部空间, 而那在外部看似隐约的立面则呈现为外部风景不停介入的渗透型立面, 这种渗透型立面成为内部空间的最主要特征。

1.丹霞世界自然遗产赤水游客中心依山向上的丹霞红屋顶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2) 墙围合+墙排排

此以石头砌筑为主, 主要分散在黔中、黔北等气候温和的喀斯特地貌区, 系厚重元素的重复砌筑形态, 其形式组合表现为“排排的厚墙围合+木构架石片坡面”从外部观察, 层层叠叠的石头墙最具特征, 屋面则似乎隐藏在墙与墙间;从内部观察, 石头承重, 封闭内向系其特征, 局部点窗透景, 屋子深处则以屋面引亮子透光。

这两种建构形式的基本原型在根本上是当时当地建造原境的投射, 同时因材料特性与气候对策的不同, 遗留下迥异的形式处理, 由此这种因循传统建构机制所遗留的形式原型, 成为特定的、有回味的身份识别方式。

3. 以通用建造为主要技术手段

各个时代都以其特定历史条件下通用的建造技术背景为其建造的主要技术依托, 传统的木构技术与石砌工艺都是那个漫长的手工时代的成熟产物, 形成了一整套有序的分材尺度比例系统, 模件化[4]与单元复加式的成组技术思路, 师徒方式传承的技术工匠体系, 这些均是典型的成制度的通用建造运作的成果。

二、“场地秩序+形式原型+通用建造”技术模式的贯彻

研究场地秩序是试图发现传统聚落空间成长的基本思路与成组技术;剖析建构形式的目的则在于探索如何在形式操作层面驻留当地人生活的原境[5]记忆与情绪依恋;关注通用建造技术体系是使我们自身充分意识到乡土绝不只是用于瞻仰的化石与孤芳自赏的展品, 它更是鲜活的生命体, 是土生土长的当代性, 它的建造状态必然与当代社会技术环境同步, 只有与当下的大社会技术体系合理搭档才能有健康的发展, 才能有效地避免破坏生境与“豆腐盘成肉价钱”似的强行恢复旧的建造技术的逆生态与逆时间方式的“伪乡土”建筑现象, 与简单符号化包装的“假乡土”发生。

三者结合, 既体现了对场地控制秩序这一延绵时间与经验惯性的类血统与基因关系的尊重;亦企图通过对建构形式原型的操作与变形控制, 保持形象的身份认同与基本稳定, 达成某种似曾相识的渊源感;更希望针对当代的乡土建造现实, 建立特定的有的放矢通用技术工作方式以指导实践。

1. 丹霞世界自然遗产赤水游客中心 (2)

2014年年初竣工的丹霞世界自然遗产赤水游客中心 (图1) 位于贵州省黔北的赤水市复兴镇的长江半岛西北端, 毗邻赤水旅游大道, 是一片依山傍水、生长着红色丹霞石、有着复杂地形关系的山地。地形为逐级向上的平行台地, 有着明确的主脊线, 西侧是优美的赤水河。长江半岛上零星散布着几个规模约二三十户人家 (杂姓、无血缘结构) 的自然村落, 场地秩序模式主要为近垂直山体主脊线的平行等高线控制式与院落单元散点式。

2.丹霞世界自然遗产赤水游客中心室内竖向界面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3.车田村的控制秩序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起伏较弱的开阔地与陡峻突兀的山峰的交接段是基地最明显的特质, 于是建筑以一根吻合山峰主脊线的斜轴将山巅与开阔地由上至下串接。根据台地的形态特征, 设计中确定建筑的基本单元体为锯齿形平行多边形体, 该多边形体有以下特点: (1) 连续的动态性空间; (2) 持续的空间状态转变, 出现了不同方位片段相互交替的序列; (3) 基本单元体可依位置调整为大小各异的变体, 在中部山腰处主要为平行多边形体的办公空间段, 靠近顶端收缩为类三角形体的游客指挥中心, 在下部开阔地则根据游客中心的基本公共功能需求放大为具有向心围合特点的U形大空间。成组方式为:斜靠在山体上的功能均为内部办公空间的5条红色单元体通过斜向平行且聚焦收缩的方式组合成第一层级同构组后, 再与位于开阔地的服务于游客的白色U形基座组合成第二层级同构组。建筑形式的处理也与这两个层级的同构关系相呼应, 呈现出第一层级同构组 (倾斜向上聚焦的丹霞红屋顶) 与第二层级组 (纯白色基座体) 的组合方式。

这种横剖面为折叠起伏形的倾斜的红屋顶+白色基座体的形式组合方式显然是受到黔北民居“起伏屋面+层叠基座+渗透立面”的形式原型的影响, 但根据该基地陡峰与平地交接的明显特征又刻意将原型简略为倾斜的屋顶空间猛烈插入白色基座空间的动感形式, 而那介于屋顶与基座间的渗透立面则被挤压进室内, 以平行方式组织竖线条集, 成为划分空间与环绕院落的界面 (图2) 。

建筑通体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与分层构造的常态通用建造方式。

赤水的这个红房子, 在场地秩序方式上, 以长江半岛上原有民居处理地缘的“弱”的位置经营方式为原型, 将传统聚落成组的单元层级复加机制投射其上, 有效地将民居单元体群松散的控制体系转化为“适应公共建筑功能单元群组合的‘强’控制+适应地缘的‘弱’控制”的综合控制系统;在形式处理上, 则试着将传统形式原型更新为与地貌特征与功能属性相吻合的衍生型, 最终共同达成透着聚落原境品质的体验。

2. 车田村游客中心 (3)

施工中的车田村游客中心位于贵州省中部贵安国家级开发新区的车田村内。车田村是一山地石头村落, 沿开阔地与河流布局。该村的空间结构是典型的无主次等级的单元复加模式 (图3) , 基本单元为长条形单元体, 并自发地线性串联成一列连续的条形单元。这种连续的条形单元组具有自我再构空间的特点, 成组方式为横向平行递进。村落形态在整体上呈现出缺乏精确边界的簇群蔓延特征, 匀质的空间因在某些局部地点出现大面积空地或高密度聚群单元而产生某种异质。据此可以发现, 车田村的整体成形方式虽然是常见的平行组织方式, 但其基本单元体却具有某种特殊的自我生长与同构功能, 由此形成了特别的“单元同构+列平行”的空间控制模式。因此我们在车田村游客中心的设计中尝试导入了这种“单元同构+列平行”的控制模式:将建筑根据空间属性划分为从面向道路交叉口的广场向后山递进的三列不同空间类型的平行条带, 这样的处理既承续了车田村典型的平行控制方式, 也有效地利用了平行条带可灵活处理不规则场地的特点。此三列平行带均采用了单元同构的方式, 平面均以类L形的衍生方式完成各自的空间构成:直面交叉口前三角广场的条带一, 空间类别为“院”, 通过折转完成院落围合, 通体白色粉刷, 是入口过渡空间;条带二地处基地中最宽的地段, 空间类别为“巷”, 在充分利用地形进行拉伸扭转之后, 在北端绕出一方小小的含男女洗手间的功能组, 通体石头砌筑+干抹, 蕴含了曲径通幽的意境;条带三体量最大, 空间类别为“体”, 为游客中心主功能区, 内部亦遵循平行方式进行功能分区, 且在靠近条带一与条带二的南侧端头刻意做了个L形的突然转折, 由此将三个条带咬合成一个整体, 将平行控制模式无精确边沿界限的状态调整为以某种特定的场地结构作为收束 (图4~图6) 。三列条带在形式处理上基本突出了车田村建筑“墙围合+墙排排”的形式感, 只是将墙与墙的平等关系有意识地转化为有秩序的等级关系。总之, 这种单元各自同构后再平行复加的组织模式既保持了列与列之间相对的独立性, 亦获取了平行组合所具有的匀质性与整体性, 因而透射出重复性与差异性共存的乡土空间控制思维。

三、模式的技术特点

由以上分析与具体实践, 可以逐渐清晰“场地秩序+形式原型+通用建造”的三合一模式的三大技术特点: (1) 将漫长乡土社会中日积月累的处理复杂地形的宝贵的场地控制经验转换为空间生发的基本控制骨架, 这骨架浸透着传统生活惯性的烙印; (2) 将当地人习以为常的建构形式抽象为纯粹的形式原型, 以此原型作为形式操作发展的蓝本与制约, 原型的意义在于隐约地透露曾经的建造原境; (3) 技术是生活世界的物象化, 不管什么样的技术, 已经在此的、正在生成的或将要生成的, 都奠基于当时当地的生活世界这一基础和源泉之上。[6]

参考文献

[1]舒红跃.技术与生活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146-168.

[2]弗兰姆普敦.建构文化研究[M].王骏阳,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253-272.

[3]魏浩波.经验————贵阳花溪摆陇苗寨民俗综合体实践[J].时代建筑, 2007 (4) :64.

[4]雷德侯.万物[M].张总等, 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145-189.

[5]巫鸿.中国古代建筑与艺术中的纪念碑性[M].郑岩, 李清泉, 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8-17.

通用技术室工作总结 篇3

关键词:通用技术;教师队伍;技术实践能力

伴随着高中新课程的改革,诞生了一门有别于传统学科的新课程——通用技术。

一、通用技术课程性质与内容

通用技术不是劳动技术课,也不是某一专业技术课。它涉及科学、设计、制作、技术试验、技术产品的使用与维护等内容,是一门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开设这门课,重点是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和创新能力,而不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通用技术是指信息技术之外的、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对学生发展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技术。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立足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以基础的、宽泛的、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技术内容为载体,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

通用技术课程设置了9个模块,必修模块2个: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选修模块7个:电子控制技术、建筑及其设计、简易机器人制作、现代农业技术、家政与生活技术、服装及其设计、汽车驾驶与保养。

二、通用技术教师队伍现状

由于通用技术是一门刚刚产生不久的新兴学科,而目前的师范院校又没有开设通用技术教育专业,没有专业的教师培养,所以专门的师资力量欠缺。

目前的通用技术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低,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以“转业”或兼职的方式构成的。这些不同专业的教师可能具有原来所教学科的系统的专业知识、很好的教学能力及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但他们没有经历过系统的技术学习,技术素养有所欠缺。通用技术课程需要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宽广的视野以及很强的实践能力,要“能讲”更要“会做”。特别是7个选修模块,教师不具备相关的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就无法胜任该模块的教学工作。这就决定了广大通用技术教师需要培养!

三、培养高中通用技术教师的一些途径与措施

高中通用技术教师如何在本专业茁壮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目标?我认为可以通过下面一些途径和措施:

1.自学与相互学习

通用技术课程不仅综合了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地理、历史、艺术、数学等学科知识,还融入了审美、环保、经济、伦理、法律、心理等意识。这就要求高中通用技术教师自己努力学习各科知识,掌握渊博的知识,开阔视野。

课程中的设计与制作会涉及木工、金工、焊工等工艺。通用技术教师要“能说会做”,只会“纸上谈兵”是不行的!只有自己先学会了一些工艺,才能去示范、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加工材料,制作技术产品。

同行之间相互学习,开展相互听课、评课,取长补短。进行集体备课,优化教学设计方案,实现共同提高,共同成长!涉及其他学科的问题,虚心向该学科的教师请教。

2.通用技术培训

(1)教材教学的培训

通用技术教师要主动积极地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提高教学水平。例如,我们参加了省教育厅通用技术教师培训,听取了编订教材的专家对教材的分析。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展示了他们丰富、宝贵的教学经验,我们受益匪浅!

(2)技术实践能力的培训

目前,工科出身的通用技术教师屈指可数,大部分通用技术教师欠缺技术实践能力。相关部门应创造条件,加强通用技术教师技术实践能力的培训。比如,木工、金工、焊工等常见工艺的培训。他们的技术实践能力提高了,才有能力去提高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

3.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通用技术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教育教学实践既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过程,也是教师被教育的过程。通用技术教师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总结经验教训、得失利弊,克服不足,发扬长处,才能不断进步、茁壮成长!

4.师范院校应尽快开设通用技术专业

以专业的、专门的职能部门来培养和培训通用技术教师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等优势,希望不久的将来,会有一批批优秀的通用技术专业毕业生补充到各个中学的教师队伍中来。

5.创造一个有利于通用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环境

相关部门、学校的领导要充分认识通用技术课程的价值以及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为该课程的顺利开展配备好师资、设备、课时,解决好通用技术教师的待遇问题,避免把这一学科及该学科教师边缘化。

总之,技术发展推动了经济、社会、人类的发展!技术发展离不开技术人才,技术人才的产生需要教育与培养!要产生“中国的乔布斯”就必须重视技术教育,从技术的基础教育抓起,重视通用技术教育,加强通用技术教师的培养!

(作者单位 云南省嵩明县第一中学)

通用技术教学工作总结(共) 篇4

一、踏踏实实的备课,认认真真地教学。

本学期开学后我认真研读教材,认真钻研教材,在坚持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努力备好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脚踏实地的落实课堂教学,努力向课堂要质量。

二、积极听课、评课。

积极听校级及县、市级其他教师的课,让我受益匪浅,学习他们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取他之长,补己之短,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三、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对于高考、会考复习,我尽量做到精选精改,并努力让学生在练的过程中去自己总结知识点内在联系,从中发现更多的问题,然后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在课堂上认真聆听老师的讲解。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项高考中,我班通用成绩80分以上达25位学生。

其次,积极开出校级公开课《工艺》和县级公开课《流程与设计复习》。认真阅读与教学有关的课外书籍。

通用技术教学工作总结2

本学期我担任了高二8个班通用技术的教学工作,以下将根据我的教学工作实践谈谈我的体会。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教材备教法而且备学生。

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三、做好课后工作。

认真批改作业,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高二学生虽然自控能力整体上比高一学生较好一些,但是还有少部分同学抄袭别人的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

四、平时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

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博采众长,并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到图书馆或上网博览群书,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

五、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平时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在本学期期末考试之前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每一位同学都要积极参与,做出一个优秀的作品。

六、在上学期的会考中,同学们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希望大家再接再厉,认真抓好复习工作,在会考中考出更好的成绩。

七、存在的问题。

《通用技术》课是新开设的课程,还没有专门的实验室;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还需要对两本书的知识点进行彻底的分析,把它们联系起来,这些都有待以后改进。在接下来的教学和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更加勤奋。

八、法制教育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每个知识点都说的很细,如果章节涉及法律问题,我都会带着同学们去学习相关的法律,同学们学习也很有兴趣。

通用技术教学工作总结3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这学期,在高二年级6个教学班按照每周每班1节课,顺利地完成了《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2》第一章到第四章的内容。由于不是通用技术专任教师,教学经验不是很熟,但尽管如此,本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使教学工作顺利得以完成,教学效果也比较显著。现我就这期的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如下:

1、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要求

使学生掌握一个通用的完整的设计过程,自主构建知识、拓展能力,并从中得到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审美情趣等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学到一些和设计有关的知识与技能。也就是说,在技术素养上能得到一定的提高。发展学生的个性、动手时间能力。学生基本能达到如下教学目标要求:

(1)熟练掌握一个通用的、完整的设计过程,学会与设计有关的各种途径、方法,了解设计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

(2)形成创新意识,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设计的交流和评价,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审美情趣,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4)通过自身技术素养的提高,为将来进入高度技术化的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

2、教学的实施过程

采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通过演示、讨论、讲授使学生感受到技术就在大家身边,技术不断地发展,而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对社会、对个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使学生积极探究。着重培养学生对工艺的选择能力,以及会正确、安全使用工具或设备。从身边熟悉的例子入手,鼓励他们勇于时间和创新,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中提高技术技能和技术素养。

根据新课程的目标和要求,结合本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以及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本学期的具体教学措施如下:

(1)注重从实际出发,选取贯穿整个技术设计教学过程的范例和载体。

(2)教学设计突出重点,体现新理念,突出培养学生在技术学习过程中的探究、试验与创造等能力。

(3)教学过程中注意多媒体的应用,基本每节课都有ppt课件,课件内容充实生动,能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并通过多种媒体方式,使学生更直观地学习技术与设计的内容。

(4)采用案例分析、任务驱动、自主探究、试验演示法等多种方式展开教学;方式灵活处理,并根据每个班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做到注重基础知识,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能体现方式为教学所用,而又不拘泥于方式。

(5)根据本学期教学内容的特点,适当开展作品制作课程,并对作品进行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

(6)为教学充分创造条件,例如在《设计的一般过程》这一节内容中,教师力所能及地寻找一些制作样品展示给学生看,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

3、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作为新课程的一个重要部分,虽然感觉到希望学生可以学到实实在在的技术素养,但是在实际开展中,并不能很好的体现,而且最主要是与高考的关系没处理好。高考中没有体现,并不是主要问题,但领导把课程安排在高二,而此时学生早进入了分科的学习。这样,无论是年级、教师、学生都会在时间上出现了矛盾。同时受课时、设备、学生作业时间等限制,令操作艰难进行,敷衍了事也就势在必行。

学生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文科学生感觉难度大,很多技术问题不能展开,课时基本难以完成尤其是动手制作的内容,只能蜻蜓点水式让学生了解一下。学生并不能从中学到很多实用的东西,所以多数学生以应付心理对待,对这一科还没有足够的重视。

教师方面,我校还没有专业的通用技术教师,也没有成立通用技术备课组,因而在教学开展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因而我们争取在下学期成立通用技术备课组。

我认为,只有完全抛离高考的影响,才能更好地达到开课的目的。比如说,把这个课程放在高一学习,行政上硬性规定在高一学年度完成必修部分的全部内容和考核。这样,教与学双方都可以在高一学年这段学习和高考任务相对轻松的时间段内,放下包袱,从从容容完成进度;认认真真学好技术。如果相关的这些问题能明确,那么效果反而会更好一些。而且高一年级的学生相对时间较为充裕,对技术的探讨可以更为深入。

通用技术总结 篇5

1、应深入研究教材

为适应学生的探索性学习,新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作了很大的努力.一些探索性问题的条件、结论、思路等大都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没有标准的答案,往往还联系广泛的现实,这对教师是一个重大的挑战.所以教师应花大气力钻研教材,对教材作“探索”的探索.要对教材涉及的实际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相关资料.要弄清所给的问题可向哪些方面探索,能较恰当地预测有关探索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精神等达到怎样的效果.总之,只有教师对教材研究得深透,探索得深透,才有可能较好地引导学生探索.

2 、要为学生的探索创设有利的情境

为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这些情境包括时间、器材、组织、心理等各个方面.例如,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做好学具、教具、音像、课件等各方面的准备;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组织安排,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探索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安排时间,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保证“探索”的优先地位;要增强学生探索的兴趣,一方面,对教材中的内容,教师应努力搜集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与之结合,增强探索内容的趣味性;另一方面,根据探索的内容,应合理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竞赛与表演等方法,增强探索形式的趣味性.

3 、应对学生的探索给予引导和帮助

所谓自主探索,含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指探索的主动性,表明学生是主动地学习,即“我要学”;另一方面,是指探索的独立性,表明学生是独立地学习,即“我能学”.但学生主动地、独立地探索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学习中逐步形成的,要经历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独立的逐步转化的过程.而这种转化,主要靠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所以,积极有效地引导、帮助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是新课程教学的中心任务.

通用技术学科学年总结 篇6

通过一个学年的教学我们深刻认识到技术课程的理念、课程性质和课程内容。我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开展课程实验工作,对提高通用技术教学质量和课程实施水平至关重要。

一、我校通用技术课面临的现状

1、观念有待转变

虽然课改已经在大力提倡和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影响却是根深蒂固,不论是直属中学还是面上中学,不论是学生还是家长,对一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往往取决于它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对于通用技术这门没有列入高考范围的科目,对于这门课怎样上,大家都不会很重视,认识也还停留在劳动技术课上。因为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压力实在也大,所花时间也多,所以他们也没有在通用技术课上花太多的时间去学习。

2、配套设施跟不上

我校还没有设立专用教室(正在筹建),至于配套的仪器实验器材也无从谈起,这就无疑为教师上好这门课带来很大的难度,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和热情也就不高。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不说,学生也学得很枯燥。

3、教学方法是否合理,存在难度

在教学过程中难免演用一门普通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当遇到动手时,就穷于应付,教师的思维和理念跟不上,也就无从谈起为学生建立技术的思维和理念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使这门课的系统性也达不到预期目的,也就是忽视这门课的设置初衷。

4、教学目标定位不准

由于对过去劳技课的理解,就是动动手,领着学生“做”的课,目标还停留在技能的培养上而不是观念、创新、素质的培养,也就谈不上设计,分析产品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更谈不上了。

二、课程理念的感悟

1、技术课程新在何处

一是目标新,普通高中阶段的技术课程从普通高中的性质、特点、任务出发,回归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进行目标定位,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着力发展学生以信息交流与处理,技术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一定的人生规划能力。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建构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目标体系。这在培训之前是感受不到的,技术课程不仅注重对符合时代需要,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而且注重学生对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领悟和理解,注重学生在技术学习中的探究,试验和创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迁移能力的发展,为每位学生对未来挑战,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是内容新。技术课程中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部分内容的设置,实现了技术课程形态的历史突破,是课程改革教育创新的标志之一。

技术课程内容以模块为基本单元。课程内容既包括那些具有时代气息,适应社会发展,体现未来科技走向,具有可迁移特征的内容,也包括那些贴近学生实际,富有挑战意义,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有利于课程实施和学生选修的内容。

三是实施策略新。在条件上采取“只提要求,不明确规定载体”等策略,注重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为课程实施提供了广阔的,自主的空间。教学上,注重学生全程参与,亲身经历,重视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学习指导等,力求实现有效的教和有效的学。评价上,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积极探索普通高中技术证书制度。

2、通用技术课程基本理念的建立

通用技术课程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普通高中阶段的技术课程属于通识教育的范畴,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的教育,是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充分考虑到高中学生在兴趣,生活经历,地域特征,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及其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选择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

注重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通用技术课程的内容载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应通过技术设计,技术试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敢于创造的精神勇气,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良好的引导和有效的开发,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立足科学、技术、社会的视野,加强人文素养的教育。注重将技术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因素,自然地融入技术课程的教学之中,使其滋润学生的心田,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和文化修养。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反映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技术是不断变化的,它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有机会接触到所能理解的最新发展成果和技术信息,从而领略到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文化意义,增强对当代先进技术及其文化的理解。

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技术学习特点,指导学生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网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三、通用技术课程目标的明确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立足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通过对基础的,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技术内容的学习,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基本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拓展技术学习的视野,学会或掌握一些通用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技术及其设计的一般思想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技术探究,运用技术的兴趣和学习愿望,具有正确的技术观和较强的技术创新意识;养成积极、负责、安全地使用技术的行为习惯,发展初步的技术能力和一定的职业规划能力,为迎接未来社会挑战,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在实现以上目标的同时,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目标上的独特追求:

一、技术的理解、使用、改进及决策能力;

二、意念的表达与理念转化为操作方案的能力;

三、知识的整合,应用及物化能力;

四、创造性想像、批判思维及问题解决的能力;

五、技术文化的理解,评价及选择能力。

目标的明确,使今后的课将不再停留在劳技课的基础上,而是有目标地从以上五个目标上去追求,从而改变过去教学的盲目性,模糊性和随意性。

四、教学方法的感悟

教学活动中“度”的把握: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我们感受到: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一味地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去探究,而教师则在一边观望。到底教师应该在这一教学领域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认为:“法”的含义有二,除了教学的方法,手段,策略以外,还有另外一层含义,也可延伸为一个“度”,即标度。课程所确定的目标,不管教师如何教,教法如何,都应以目标为基本准则。另外在完成目标的教学任务之后,条件许可下,也可适当增加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内容。这就涉及到一个“度”的掌握的问题。

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受本身知识面的影响,其研究问题的深度不会太深,事物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学生还不能较好地体会。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一个尺度,应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适时引导,适当提示。例如:在进行《设计方案》的教学中,学生设计凳子的方案很多,可以说是形形色色的各有千秋,在鼓励学生获取成就感受的同时,引导学生探究深层次的东西,那就是凳子背后所蕴涵的文化价值,情感态度和时代背景。经老师的提示学生将很快提出:石凳、雕花凳,上马凳等等,许多不同的结构,不同的时代背景,并对其结构型进行研究,而且兴致也极高,课堂气氛活跃。由此才真正发挥出学生本身的创造能力,及文化技术素养,使课堂教学目标可以顺利实现。同时教师要牢牢把握住技术课的目标,以免上成一节有关凳子的欣赏课,失去了这个“度”也就失去技术课的目标了,成为一节非技术目标的课。

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的重构与整合 篇7

在我国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中,技术作为八大学习领域之一,由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个学科组成。两个学科自身的重构与整合关涉教室、教学材料、师资等课程资源效益的发挥,也影响到课程实施的效果,这已经成为技术学科发展的重要问题。

基于学习内容的视角

自从有人类以来,就有了技术,其内涵随着人类发展也在不断演变和丰富。通用技术中认为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愿望,以更好地适应大自然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

信息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切物质和事物的属性。信息技术(IT)也称信息与通信技术(ICT),主要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和显示信息等目标的技术。

为了和信息技术区分开来,《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将通用技术界定为信息技术之外的、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对学生发展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技术。[1]

通用技术主要内容包括技术通识、技术设计与制物实践等,信息技术主要内容包括信息通识、计算机和网络设备使用、软件使用、程序设计等,具体如下表所示。

1.对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认识及技术观

通用技术学科中技术概念的学习只有不多的学时。概括、抽象的理论理解需要具体的经验作为支撑。要使学生对技术有深刻的认识,除了阅读技术哲学、技术史,参观技术博物馆等,还应该配合实实在在、具体深入的技术体验活动。技术观表现为学生对技术的理解、 评价、选择和决策,对应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主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技术主要解决“做什么”“怎样做”的问题,而指导技术行为的技术观还涉及“对不对”“好不好”的问题,属于价值判断的范畴。学生正确技术观的形成需要经验和理性作为依据,需要建立在学生与环境、文本、他人观点、实践活动积极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内省、反思和重新审视的基础上,需要深层次的技术实践以获得体认。

信息技术既涉及技术,也涉及信息。信息和物质、能量一起构成人类社会资源的三大支柱,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各学科中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但需要一个学科来引领学生认识信息概念,这个任务落在了信息技术上。 而对信息的深刻认识,无疑也还需要生活及各学科学习中有意义的信息运用。 同时,信息技术作为技术的一个分支, 信息技术的学习会成为支撑学生技术认识水平提升的一个重要阵地。

2.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主体内容

技术的主体内容是技术设计与技术使用,其核心是设计。学生在设计活动中,外观设计和设计表达受艺术审美与表达水平制约,技术设计的构思受自然科学规律和数学知识水平的制约。制作实现是设计方案物化的过程,主要是手工和工具使用。

信息技术的主体内容是软件设计和软件使用,信息技术硬件的使用也更多地以软件形式呈现。在软件使用过程中,表现效果受艺术审美与表达水平制约,功能实现受信息与计算科学(技术原理)和数学知识水平的制约。如果把程序设计看成更深层次的软件使用,可以说信息技术的核心是软件使用,在思维上表现为计算思维。

当今,技术已由手工和简单工具技术、机器技术发展到智能技术阶段,表现为硬件和软件的结合。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普的“器官投影”说认为技术是人体器官的一种投影,是人体器官结构和功能外在化的工具。[2]相应地, 凡是能够扩展和延伸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就都是信息技术,与人类感觉器官、思维器官、传导神经系统和效应器官对应分别有感测与识别技术、计算与智能技术、通信与存储技术和控制技术。可以说,信息技术是技术发展的新阶段,技术实践活动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作为技术的一个分支, 已经和其他技术深度融合,成为通用技术不可回避的重要一部分。在课程实施中,信息技术技能操作的学习与通用技术实践结合,可以减少交叉重复的内容,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能够促进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基于教学方式的视角

项目教学法是通用技术教师主要采用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广泛采用的是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存在着突出的内在共同特点:

(1)都始于问题,把实践活动作为学习展开的内在驱动力。

(2)都以学习者为中心,赋予学生更多的责任,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3)从学习过程来看,总体上都经历“明确目标→制定方案→实践行动→ 交流评价”的流程。

(4)在培养目标上,都注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培养表达、交流、协作和交往能力。

在技能综合培养上,项目式学习为技术实践和学科综合创造了条件。但也应看到,要在短时间里实现具体操作技能的训练,达到运用水平,仍然需要适量的任务式学习。

在项目学习中,智能技术是当今的主流。通用技术的电子控制、简易机器人模块,信息技术的人工智能模块,一些学校的机器人类、单片机(如Arduino)类、互动媒体类、创客类校本课程,以及其他很多围绕现实生活问题解决的项目,控制功能需要电子制作和程序编写,执行功能需要机械设计,自然地融合了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

基于价值取向的视角

学科教育的价值与学科的价值密不可分,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也与技术的重要性息息相关。基础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新课程理念下,课程目标设计应着眼于满足学生现实生活,建构学生可能生活的需要。[3]技术作为学习对象和学习工具,既能够引领学生适应技术世界,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又能促进学生心智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满足人的发展需要。另外,学生在享受参与技术活动、产出技术成果的乐趣中, 满足了体验的需要。

中学阶段,通用技术课程的主旨是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信息技术课程的主旨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他们分别体现了通用技术学科和信息技术学科的独特价值和核心追求。技术素养是指使用、管理、评价和理解技术的能力。[4]可分为理解技术与其应用的知识、 使用技术和评估技术的能力、接受和选择新技术及其应用的态度。[5]信息素养是指获取信息、存储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可分为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道德四个层面。[6]立足于素养的教育在大部分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中间已经形成共识,技术教育要避免以往为技能操作而技能操作的情况,主张结合实践应用的情境,从素养出发开展学习。

技术素养的关键在于使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素养的关键在于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问题解决能力的决定因素是心智思维能力。无论是技术素养还是信息素养,其着眼点都在能力上。从目标来看,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问题解决能力的基础,心理和道德品质则是问题解决的保证。

学生在技术学习中,普遍会遇到两个问题:一是实现功能和效果的能力不足,二是缺少由需求和愿望生成的具体目标和创意。设计与制作项目及软件创作中,掌握了一定的技能,不知道做什么;有了想法但是学科背景知识和技术水平达不到而无法实现。在Photoshop、Flash、Maya等软件的学习过程中,软件操作技能达到一定水平, 瓶颈在于美术功底不足或缺乏好的想法;又或者有想法但技术关突破不了。 这两个问题,一个关乎基础知识和技能是否扎实,另一个关乎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构思的能力。从问题解决角度来看, 教学中既要考虑学生学习的深度,使其向精熟水平发展,又要注重自主学习、 跨学科、整合、创新、想象、交流协作等能力的培养。

技术学习是学习者完善和实现自我的历程。综合考虑社会需要、个体需要、学科特点及问题现状,可以将技术学习分为适应生活、胜任生产和有所创造三个层次。适应生活表现为明智地选择和正确地使用技术产品,排除简单的技术故障,合格地参与技术决策。胜任生产,表现为做好在工作中使用技术, 进行学习、生产或服务的准备。有所创造表现为具有自主和持续学习高端技术、进行技术创新的兴趣和潜力。三个层次中,前一个层次的学习是后一层次的基础,后一层次的学习作为前一层次的组成部分,其提升也会促进前面整体层次达到更高的水平。价值目标的实现需要具体的知识内容和活动过程作为承载。每一个层次都对应各自的活动任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如下图所示。

从知识和技能层面来看,无论是技术还是信息技术都领域宽广、种类众多,每一门类的重要概念各不相同。 以信息技术为例,平面设计可能涉及图层、通道、蒙版等概念,程序设计可能涉及算法、数据结构、面向过程(顺序、分支、循环)、面向对象(对象、类、封装、继承、消息)、接口等概念,而且基于不同语言的程序设计的重要概念也有所不同。 如此多的技术门类,学生不可能也不需要全部精通掌握,但应结合三个层次学习对应的某些门类。作为工具,技术、信息技术已经拥有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同等重要的地位。随着技术的渗透和消融,生活和其他学科的学习已经成为掌握技术技能的重要渠道,但是这对于学习和解决问题还是远远不够的。技术课如果不承担技能教育,那哪个学科承担学生掌握技术技能的职责呢?

从活动层面来说,必须选择某几种重要技术作为价值实现的载体。如果说科学的核心是探究,那么技术的核心是设计,信息技术的核心就是软件设计。整合的价值在于,在学生对技术通识性了解的基础上,选择一定数量的聚焦于产品、软件的设计和使用的项目活动,在使用某几项重要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这几项技术有持续深入的切身体验,以此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一通百通,从而对技术的本质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技术认识水平、 心智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包括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实现素养提升。

为了实现价值目标,在选择技术门类、确立学习活动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考虑:

(1)对学生来说最基础、最重要、 最必须,与学生现在或将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结合最紧密,或不可或缺。

(2)有一定挑战性,能最大化促进学生心智水平和动作技能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体验技术,深化对技术本质的理解。

(3)学生感兴趣,能够满足学生需要,能够激发学生自主钻研持续学习的兴趣。

(4)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生理能力,适于开展。

(5)注重多元性和选择性,对应技术学习的不同层次,对基础和拓展延伸有区分,对适合全体学生和适合部分学生有划分。

摘要:高中技术课程的整合关乎课程价值目标的实现,是技术教育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从技术教育本体出发,探讨如何将多维度的价值目标整合于有选择的技术内容(知识和技能)之中,将多门类的技术内容整合于有选择的技术活动(项目和任务)之中。

通用技术案例教学浅析 篇8

关键词:通用技术;案例教学;应用

由于通用技術教师来自多个学科,对案例的选择、处理和应用有一些问题或困惑,本文就如何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有效利用案例作一些分析。

一、常见问题

1.案例过多,蜻蜓点水

案例贵精而不在多,每个知识点深入分析一至两个案例足矣,重复使用类似案例,一是占时间,二是无法有效达到教学目标。

一位教师在讲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三个因素时,引用了比萨斜塔、输电塔、茶几、A字形梯、自行车、不倒翁、倒置啤酒瓶等十多个例子。对每个案例如蜻蜓点水,只看到表面的信息,却没有看到隐含在案例之中的知识原理、思想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散。教学变成视觉的盛宴、案例的舞台,学生没有时间思考内化,收获甚微。

2.浮于表面,雾里看花

使用案例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归纳,从而构建知识。很多教师对案例只是走马观花式浏览,没有深入挖掘案例内涵,这是对案例的无效利用和时间的浪费。肤浅的分析案例,只会让学生雾里看花。

教学《结构设计》时,一位教师以交通道路信号灯这一案例为载体,提出信号灯结构设计时,必须明确设计的目标——功能的实现,但原来的信号灯由于没有考虑到色障者不能识别信号灯,造成功能上的缺陷,自然引出像道路信号灯这类用途的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功能,然后考虑其他因素如安全、稳定性、强度、美观、寿命、成本等。这节课由于教师的深入挖掘,学生对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这个教学目标掌握得很好。

3.案例陈旧,索然无味

由于学科资源少等原因,大家采用的案例经常一成不变,脱离时代。比如,总是将做饭、洗衣作为流程的案例。教师要及时观察技术发明、市场技术产品的新动向,为课堂教学积累源头活水,例如,在讲到设计的创新原则时,让学生把手机或MP3、掌上电脑、文曲星等结合,思考这些产品的创新变化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哪些改变。这些新技术案例更值得学生去思考。

4.脱离实际,不明事理

案例要注重基础,联系实际。针对高中生的生活经历、知识基础和兴趣爱好,选择贴近生活和社会的案例,使学生感受到技术与日常生活、生产密切联系,这样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兴趣,并会将思考所得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去。在学习“什么是流程”时,有的老师感觉马铃薯的播种过程太简单,而是选用节能灯管的弯制流程,由于学生对灯管弯制流程很陌生,所以学生越听越糊涂。

二、通用技术教学案例应用的注意事项

1.要挖掘案例内涵

教师使用教材案例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认真思考案例编者安排的用意,涉及的原理和思想方法,案例与学习目标的达成的关系。教师不要只停留在文字表面,而要深入挖掘,指导学生领悟技术的内涵,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一重要资源,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2.精心选择使用新案例

教材中案例的选择也不是十全十美,如个别案例所涉及的问题比较肤浅,分析的意义不大;有的案例所涉及的知识又太深奥,学生分析难于下手;也有的案例与现实脱节,激不起学生的兴趣。这样的案例难以达到教学目的。这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对案例进行选择和设计,或使用新案例。新案例选用时要注意:一要具有启发性,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二要具有趣味性,为学生创设一种愉悦的学习氛围;三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新案例的来源可从当前热门事件中获得,比如,讲技术的道德性原则时,用时下热门的沃尔玛假绿色猪肉这一案例,这也是学生关注的热点。

3.案例使用形式应多样化

案例使用形式的多样化,可以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活学生的注意力,案例的呈现可以是图片、视频、文字,也可以是讲故事的方式,还可以用实物来演示等等。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提问,还可组织学生讨论,讨论的形式可分小组讨论和集体辩论。

4.案例的一例多用

我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矿泉水瓶,从功能、结构、材料等方面分析技术设计上的特点;分析瓶身有凹凸位的设计得出人机关系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还让学生从设计原则上考虑它的创新、实用、经济、美观、道德、技术规范、可持续发展;还组织学生开展矿泉水瓶设计大赛,他们突破常规思维,设计了一些新颖的矿泉水瓶,并用草图来表现设计思想;矿泉水瓶装水还用来做一些技术试验,如结构的稳定性试验等。表面上是研究一个矿泉水瓶,而实际上学生却深刻地理解了技术的性质,基本达到了学习的目标。对教师而言,也不用到处找案例。一张又一张的投影幻灯片,学生走马观花,毫无收获。

一个精彩的案例,足以丰富课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一个精彩的案例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思。因此选好用好案例不仅是通用技术教师有效教学的需要,更是贯彻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应该成为今后通用技术教师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

[2]赵若斌.北京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选修模块学生选修方向及开设调查[M].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

(作者单位 山东省肥城市第六高级中学)

上一篇:税务注销报告下一篇:烟草客户经理辞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