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改革成效报告

2024-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教育改革成效报告(精选8篇)

小学教育改革成效报告 篇1

调查目的此次调查是为了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的成效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现存问题、以及广大农民对该项改革成效的评定。在此次调查中。我们要寻找改革中尚不成熟的地方,即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是农村医疗改革更加完善,更好的为广大人民服务。

调查时间

7月20日-7月30日

调查地点

河北省廊坊市北旺乡

调查对象

北旺乡村民

调查方法

随机填写问卷及当面访问等方式

调查结果

40%以上的村民认为新型农村医疗改革的成果较明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使农民切实感受到了政策的好处,从而积极参加新型农村医疗制度。而20%左右的农民仍然认为医药费高昂,报销门槛太高,改革没有什么成效。其余人则表示,根本不清楚有这么一个改革的政策。

调查分析

众所周知,建立、完善、全面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党中央、国务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 是解决三农问题, 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三农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性的根本问题。而不解决好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 就无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也谈不上现代化社会的完全建立。因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以建立。

我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到2009年6月底, 全国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7.2亿;农村三级卫生网络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全国在县级设立医疗、妇幼保健、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共10 165个,平均每县6.22个卫生机构。全国农村县级卫生技术人员147.6万, 每千农业人口有1.22人。

2003年以来,廊坊市为了有效推动新农合制度改革,坚持以大病统筹为主,兼顾受益面,不断完善新农合制度,先后出台了多项条文规定,贯彻党中央的指示,全面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构。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制度的意义是值得肯定的。

首先,农民享受到了到了实惠。

从廊坊开展的近10个县区及经济开发区试点来看,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深受广大人民欢迎的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参加此政策的人民通过政府提供的报销渠道,使自己的经济负担大大减少,初步解决了人民的看病就医的问题。

其次,该政策促进了农村医疗事业的发展。

廊坊地区紧靠北京天津,经济发达,医疗事业虽然发达,但是周边偏僻的农村医疗设施较简陋。通过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政府大量拨款至县乡建设基本的农村医疗保障机构,是廊坊市及下属县城乡村的卫生事业得到了发展。

最后,人民的就医观念得到了改善。

由于人民受以往的“看病贵,看病难”的经历影响,经常久病不医,只有等病重了才到医院去进行治疗,往往这时候县乡级的卫生院无法发挥作用,因此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通过此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改革,能够培养人民“有病即看”的理念,切实为老百姓办实事。从而也使党和政府更受人民的尊重与爱戴。

然而,新制度改革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报销金额总体水平较低

由于该制度的实施属于广覆盖面,因此报销医疗费用的金额水平仍然较低,低水平的筹资极大的制约了医疗机构的发展。对目前实行的住院医药费用报销比例, 群众普遍反映过低。患者得到的补偿数额不大, 体现不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大病救助为主”精神, 也解决不了农民、特别是困难家庭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二、住院医疗费用较高,医疗机制不完善。

廊坊地区临近北京天津等经济发达地区,往往人们更加信任大医院的治疗水平,但是医疗费较高,报销目录内的药品极少,报销的比率因此降低,人民没有得到切实的优惠。村卫生所医疗设备差, 医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技术水平低。部分乡卫生院既无病房又无设备, 满足不了当地农民合作医疗的基本需求。

三、宣传力度小,农民知情者少。

廊坊地区关于医疗改革制度宣传力度小,没有切实传到各县乡村等较偏远的地区,因此很多农民没有得到该政策的保障。现有的宣传多集中在介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农民带来的表面好处上, 没有树立起农民的风险意识, 也没有体现出重点, 没有对那些不参加的农民进行调查, 使得宣传大多停留在形式上。许多农民并不真正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 他们仅从自己短期得失的角度考虑, 认为自己身体好, 生病住院的概率低,没有必要花那个冤枉钱。很多宣传也没有把具体的理赔标准发给农民, 使得他们在理赔时, 看到那么多药费不能理赔, 一些农民有被欺骗上当的感觉。

四、落实情况较差

一些县乡级相关人员始终没有将改革落到实处,由于没有专业人员的监督及协助,有些部门将改革项目批下来后,进行其他项目的经营,因此导致改革得不到有力的落实,更谈不上执行了。监管组织建设有待加强, 监管职能履行需要规范。

五、报销手续复杂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制度里规定的报销程序较为复杂,令农民以及外出务工人员对此“望而怯步”,不仅耽误务工时间,还会花费更多的费用在交通方式上。

如此看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仍然还不完善,还存在着许多重大问题。

通过走访廊坊市卫生局以及对党委书记、局长王子元的访问,他清楚的提出了对本次改革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首先,廊坊市要强化政府在此次改革中的职责。目前廊坊市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水平还比较低,在建设这一庞大体系的时候,政府始终要处于主导地位,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积极筹资、提供各种政策及技术人员、切实监督各级财政将改革落到实处。

其次,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设计。完善相应的筹资机构、报销补偿机构即提高报销比率,使人民得到切实的实惠。完全使人民摆脱“看病贵,看病难”的理念。

然后,加强政策的执行力度,缩小实际与计划的偏差。这一方法首先要加强管理制度的建设,完全抵制违规操作,滥用职权进而冒名顶替挂床住院等行为。同时要加强宣传力度,使人民及时了解有关改革的新动向。加强对农村医疗机构的建设,切实惠民。

最后,要加强各级监督检查,使政策真正的发挥其该有的成效。

通过这次的调查,我们不仅仅了解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改革情况,也清楚的了解到了医疗在我国的意义以及其地位的重要。

首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虽然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可能会在一定时期增加财政支出, 但通过强化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整个社会的医疗负担会大幅度降低。当绝大多数居民的基本医疗得到保障时, 势必能够带动居民的消费预期, 并带动整个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财政收入的进一步提高。

其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利于促进我国农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提高。过去农民患了一般的常见病、慢性病很少治疗, 能拖就拖, 能抗就抗, 现在有了合作医疗, 农民的观念转变了, 有就抓紧治疗, 希望早日康复早劳动, 过去因经济窘迫而拖延治疗的一些疾病, 现在也主动要求检查治疗, 这样就能引导农民自觉地养成健康的卫生行为。

小学教育改革成效报告 篇2

表现

中小学教育科研在推进素质教育、实施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中,应当起到先导、引领和服务作用。然而,从总体上看,教学科研的这些功能和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第一,教育科研对素质教育的助推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小学教师对素质教育的研究总体上层次较低,水平不高;二是中小学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忽视了对提高自身素质的系统研究。这使得教育科研对实施素质教育提供的智力支持非常有限,教育科研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先导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

第二,教育科研对新课程改革的引领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教育科研应当为一线教师实施新课程教学提供有效指导;但在实践中,教育科研对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引领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比如,“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才能将这一理念落到实处?这一理念在不同学科中又该如何体现?这需要教师通过科研的方式,研究如何解读课程目标、设计教学目标等一系列的教学基本问题。但是,当前中小学有关课程改革的课题,不是题目太大、笼统抽象,就是缺乏学科特点和针对性,不能有效解决新课程教学中客观存在的教学矛盾和问题。

第三,教育科研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改进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教育科研的宗旨是要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服务。但真正倾情教育科研、用心研究教育问题的学校和教师并不多。一方面,许多学校对教育科研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科研成为装点学校门面的“花瓶”;另一方面,许多教师参与科研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把科研简单地看作是晋级评优的工具,忽视了科研对自身专业发展的引领作用。这就使得科研和教学之间存在比较严重的“两张皮”现象:科研是科研,教学是教学。这样的科研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没有太大的影响和作用。

第四,教育科研对师生发展的促进作用没有充分彰显出来。教育科研在本质上具有求真、求善的功能。但许多教师对参与科研缺乏足够的热情,他们虽然具有“埋头拉车”的黄牛精神,却缺少“抬头看路”的反思意识,常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点灯”,缺少智慧工作的职业境界和成就感。在这种情况下,科研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有限,对学生发展的积极影响则更小。

第五,教育科研对学校形成办学特色的独特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教育科研始终是与学校自身问题的解决结合在一起的,学校要破解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就要倚重于教育科研,充分挖掘学校的潜在资源和办学优势,形成办学特色,提升办学品牌。但许多学校只把科研当作一种摆设,既不通过科研的途径去深入挖掘学校的潜在资源和办学优势,也不通过科研的渠道去系统地思考学校发展的未来。因此,尽管许多学校课题甚多,却始终未能找到实现学校特色发展的路径。

第六,教育科研对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既是教育科研的内在要求,也是教育科研的价值和生命力之所在。然而,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是,每年我国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可谓成千上万,围绕各类课题撰写的科研论文或研究报告更是不计其数,但真正属于创新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验并不多,能转化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就更少,这是我国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悲哀。

原因

一是认识问题。受认识水平的限制和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人们对教育科研的理解和认识存在许多误区,产生了无用论、万能论、应付论、神秘论、花瓶论、包装论等诸多怪论。这些怪论要么彻底否认教育科研的作用,要么无限夸大教育科研的作用;要么完全被动应付,要么太过重视以至作假;要么把教育科研当负担或娱乐,要么把教育科研当作追逐名利的跳板和方式。这些错误认识,既忽略了教育科研的基本价值取向,又忽视了自身的研究能力和条件,反映了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浮躁风气和学术腐败,严重偏离了教育科研的基本价值取向,不仅产生了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而且产生了为科研而科研的现象。

二是能力问题。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最基本的要求有两条:一要有问题,二要懂方法。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受自身知识结构的限制,缺少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不熟悉教育科研的程序、方法,这使得他们参与教育科研遭遇知识和方法的“瓶颈”。同时,还有许多教师对参与教育科研缺乏信心和热情,认为搞科研是专业机构或专家的事情,自己充其量是个“教书匠”,搞科研搞不出什么名堂,从而直接影响了他们对教育科研的关注和投入。此外,大多数中小学教研员都是“半路出家”,他们的理论素养和实际研究能力也非常有限,其对科研的实际指导能力还比较欠缺,这也严重影响了教育科研的实际成效。

三是管理问题。当前中小学科研管理存在诸多问题。首先,作为科研管理起始环节的立项管理,存在把关不严、指导不力、立项失范等基本问题;其次,作为科研管理关键环节的过程管理,存在过程缺失、跟踪不力、监管失度等主要问题;再者,作为科研管理保障环节的组织管理,存在科研制度不健全、人员更换频繁、引导教师不够、科研规划不准、经费投入不足、成果缺乏转化、“包工头”现象日趋严重等实际问题。可见,管理问题是导致教育科研成效低下的最重要原因,并体现在教育科研的整个过程之中。

四是评价问题。评价具有明确的导向功能。如何评价课题设计、进行结题鉴定、评选研究成果等,会直接影响到人们对科研的态度和价值取向,也会直接影响到科研的实际成效。目前,教育科研在评价方面至少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立项认定存在把关不严、管理不善、指导不力等基本问题;二是结题鉴定存在指导不力、检测粗糙、结题走过场、结题方式欠妥等不良现象;三是成果认定存在重认定轻导向、重形式轻过程、重理论轻应用、重“厚度”轻“深度”、重人缘、轻实效等错误倾向。

对策

第一,转变观念,端正态度。转变观念是提高科研成效的基本前提。我们要坚持“唱响一个主题,实现两个转变,达到三个结合”的科研指导思想。“一个主题”即教育科研要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两个转变”即由重理论向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转变,由重结果向既重结果更重过程转变;“三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科研与课程改革相结合,教育科研与日常教研教学相结合。在转变观念的同时,还须端正科研态度。我们既要关注立项课题的研究,更要关注日常教育教学生活的常态研究,把科研当成一种教育生活,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发现问题,从学生那里获取研究动力,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积极实践,有效推广,教育科研的成效终会得到体现。

第二,准确定位,正确导向。准确定位是搞好教育科研的重要条件。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定位不是指向新规律的发现、新理论的生成,而是获得“如何做”的实践技能,以改进教育教学行为和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形成教育、教学、研究、学习合一的职业生活方式。为此,我们应倡导求实、求真、求新、求善的科研价值取向。正确的科研价值取向是教育科研的内在要求,也是教育科研的生命力所在。

第三,找准问题,科学选题。只有找准有意义的问题,才能形成有价值的课题。如何找准有意义问题呢?问题必须是自己的、确实存在的、目前尚不知道答案且有重大科研价值和教改意义的。找准问题只是科学选题的第一步。要做到科学选题,必须注意课题研究要贴近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要小、切口要小、步子要小,课题研究能够真正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选题有一定新意。

第四,确立标准,完善评价。衡量教育科研成效,应当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把能否解决实际问题,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实际问题,能否改进教育教学实践,在多大程度上改进教育教学实践,能否提升教师教育水平,在多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能否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这种发展作为衡量教师教育科研的最终标准”,引导教师把“改进工作”和“提高自我”作为参与科研的现实追求目标。

第五,科学规划,强化管理。加强科研规划,是提高科研成效的方向性保证。基层科研规划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依据学校的工作现状,解决学校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二是根据区域教育发展需求,拟定指向区域教育重点和难点的重大课题,进行招标研究,并给予经费支持和技术指导。强化科研管理,是提高科研成效的根本保障。从管理角度讲,学校既要从组织领导、人员经费、制度措施等各方面为科研工作提供保障,又要加强对学校科研工作的过程监控,从立项申请到中期检查、再到结题评审都必须全程跟踪和指导。

第六,加强培训,优化策略。加强科研培训,是提高科研成效的核心环节。在教师培训的思路、内容、方式与层次上,都要与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同时,应注重研究策略的优化,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策略在本质上是校本研究与行动研究,研究应立足本校实际情况,促进教师进行自我反思。

第七,改进方式,改善文风。在优化研究策略的同时,我们还应倡导科研方式的多元化。众所周知,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中最常见、最规范的一种形式。而根据中小学教师的科研基础和教学实际,采用课堂观察、案例研究、教育叙事、经验总结、教学后记、教育BLOG等更为灵活有效的形式,往往更能取得良好的研究成效。而文风也是影响科研成效的一个客观因素,提高科研成效,我们应倡导朴实的文风。

第八,甄别成果,积极推广。衡量科研成效大小,关键要看对教育教学产生的实际效果。“只有那些能够改善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科研成果,才应该受到肯定和表彰,才需要进行推而广之。如果研究成果仅仅局限于结集论文、获得奖项,而不能够推广成一种经验和有效做法,那么这种研究应该说是失败的,没有实际价值。”因此,我们要善于甄别科研成果,尤其要注重科研对实践的改进和指导功能。当教育科研确实取得较大成效后,应当在一定范围内积极推广。

小学教育改革成效报告 篇3

【摘要】为拓展与深化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实践类课程,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实践类课程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中的地位与价值,建立系统、多元、立体化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类课程,使得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本文以张掖市河西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实践类课程学习成效的调查研究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教育 本科专业 实践类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46-02

一、前言

自进入新世纪以来,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类课程发展问题在我国也受到充分关注。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关于实践类的研究大都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探讨,对在实践领域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尚缺乏建设性的研究。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适应21世纪小学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施素质教育能力的,可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的高等应用型专业人才。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对实践类课程的学习成效,探析学习成效低的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策略和建议,从而丰富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类课程的课题之研究;揭示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类课程学习成效的客观规律,为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意见;丰富、补充完善和创新教师教育理念。在本文在借鉴的基础上,自行编制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类课程学习成效的调查研究》的问卷,问卷内容涉及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专业情意、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以河西学院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样本,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探索和和发现目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类课程的学习成效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二、实践类课程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发展现状调查及相关分析

1.意义定位认识上的不明确性

实践类课程是学校中一切以学生亲历亲知为特征的课程类别,与学科课程不同,是以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或体验为目的的课程。通过调查结果显示相当一部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对实践类课程的认识没有彻底。特别是“你认为实践类课程是怎样的课程”这一问题调查来看,绝大多数的学生选择了“一般活动课”、“一门国家必修课”这样一些比较模糊的回答。可见在定位实践类课程这一概念上,绝大多数的学生是比较模糊的(见图1)。

研究表明(见图1):小学教育专业院级实践类课程包括教育测量与评价、学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社会学等,校级实践类课程包括小学班主任工作实务、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训练、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训练、小学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教师口语、书写训练等,专业方向实践类课程包括专业见习、教育实习、应用写作等。但是,从调查显示及多方面反映来看,对开展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类课程学习很集中的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标志性课程。作为一门动态性,生成性的课程,只有改变传统的课程观,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才能保证实践类课程在质量规格和学习成效上适应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需要。实践类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集中的反应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在此项“你对实践类课程感兴趣吗?”调查中有92%的学生给出的答案是“感兴趣”,可见大多数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是很喜欢上实践类课程的课的。这与另外一项调查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你对学校所开设的实践类课程满意吗?”这一调查可知将近一半以上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对此问题表示“基本满意”,这就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对实践类课程的重视程度。研究表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男女生实践类课程开设情况比分比表比较分析可看出:在学校开设的实践类课程情况调查问卷中,在38位男生中,16人选择了很满意,达到了46%;在65位女生中有37人选择了很满意,达到54%,但是仍然有20%的男生和13%的女生选择对学校的实践类课程开设情况不太满意的选项。造成这种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男女生对实践类课程的不同了解直接决定了其需求的不同,个人需求的不同自然影响着其对实践类课程开设的满意程度。

2.培养目标上的不明确性

长期以来师范教育形成了学科知识学习,轻视实践知识,实践技能掌握的培养观。实践方式采用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还需要加强教育实习前的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准备。师范院校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论的教学和研究方面不容乐观的现状,表现为相关课程开设的滞后以及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缺乏相应观念、知识与教学能力。关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的就业意向我也做出了相关的调查,在103个接受了问卷调查的学生中,让他们简单的谈了以后的就业意向,有96%的同学都是关于想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的意向,只有4%的同学就业意向为其它行业。研究通过对关于“实践类课程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将来的帮助这一问题”调研得到图2中所显示的数据。

由图2可知,在38名男生和65名女生当中,分别有16名男生和39名女生认为学习实践类课程对以后的工作和生活还是有很大帮助,还有有10名男生和17名女生认为学习实践类课程对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及比较有帮助,少数部分的学生认为是有一点副作用的。通过调查分析,本研究认为是学生没有充分学习好实践类课程,没有充分理解实践类课程的实质,并且没有利用好自身的资源去学习实践类课程。

3.学习实践类课程存在的困难

教师只有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和实现有效整合的专业知识,才能充分体现教师教学的艺术性和科学性,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农村小学教师对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识淡薄,专业知识水平普遍较低,缺乏对前沿性知识的学习。研究表明,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作为一名在校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并努力地寻求条件提高自已。比如在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方面、学科知识水平方面,人际交往能力等等这些方面。只有在各个方面不断完善,彼此促进,才能最终促进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发展完善,从而提高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专业化水平。结合学教育本科学生凸显在专业知识方面本研究小学教育本科学生的其他专业知识调查分析来,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知识面窄,只懂得本学科,其它学科如艺术方面、英语、计算机基础知识很少具备,“一专多能”的不多;二是知识陈旧,学生学习渠道单一,自主学习时间少,新旧知识更新速度较慢,一些教师处于原地踏步状态;三是知识量少,扩展能力差,知识储量有限;四是缺少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如:现代教育理论知识、科研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水平的提高。

三、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充分学习实践类课程的有效策略

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要强化实践育人意识,区别不同学科对实践课程的要求,合理制定实践类课程的学习方案,完善实践类课程的学习。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类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组织和管理模式都将随着时代要求的变化而改变,改变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制定合理的学习方案,准确定位实践类课程的概念

要通过准确定位实践类课程的概念界定和性质,从以往的不重视实践类课程的态度中转变过来。实践类课程是以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或体验为目的的课程。与基于经验的活动课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是实践性学习,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可以表现为操作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发现式学习,研究性学习等不同的形式。[3]实践类课程的学习是组织学生通过联系实际,主动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学习中,要使实践与理互动互助,要设置开放、全程、渗透与多元的实践类课程,使学生学习知识更加科学,从而提高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5]实践类课程最集中的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标志性课程。观念转变是前提,只有改变传统的课程观,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才能保证课程在开设时间、质量规格和教学效率上适应小学教学的需要,也才能保证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尽快适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小学教师教育的实践取向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基础教育一线均己形成共识,但实际上,人们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的实践取向的理解却有很大差异。层面、价值追求上理解,即以“实践”为中心,深刻理解并紧紧把握当代小学教育实践的需求。

2.明确实践类课程目标

由于基础教育不太重视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能力,在培养学生的时候也容易忽视对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转变观念是提前,要重视综合活动实践类课程的学习,通过培养合格的师资来促进综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要从根本上认识到实践类课程的意义,才能积极探索出一条培养合格的小学实践类课程的教师之路。 学科专业知识课程,教育理论课程,教育理论课程中也可以渗透实践成分,它们并不是作为实践的基础课程而存在,而是实践类课程学习的一部分,[6]树立“动态的实践学习”观,这就要求用发展变化的动态观念理解实践类的课程,而不是呆板,僵化的看待问题。注重反思,促进理论与实践学习的联系,通过及时的反馈,问题得到解决,提高了学习实践积极性的同时也提高了学习实践类课程的实效性。正确把握实践类课程的专业意义,适时地基本原则是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丰富课程形式的内容,体现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学生的特色,在实践类课程的学习中培养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要体现阶段性,连续性和合理性。明确综合学习模式的内涵,建立主辅式的学习模式,以初等教育学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综合培养模式的学习基础,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需求为核心,提升学生的实践问题解决能力。继续探索教育实践类课程的目标定位,注重理论职业技能训练整合的课程设置。

3.培养实践类课程学习的自主意识

学生需要充分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把学习作为促使自己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理论素养。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熟知教师成长的规律并结合自身专业发展的实际促进自主专业发展。比如在小学课程设计与训练和教师口语、书写训练等这些实践类课程中,学生要在课堂中积极的发挥自己的特长,运用自己所能掌握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意识体现。准确定位自己首先要对自己有客观而清晰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自我,积极地投入学习,化压力为动力,努力健全自我人格,完善自我。面对专业素质等较低的现状,不要自暴自弃,要正视实际学习中存在的困难,调整好心态和情绪,保持特有的人际沟通方式,要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会实践,了解其他同学的学习方式,提高自己对挫折的承受力,从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与其他教师同学相互合作、交流,要充分发掘、利用各种可利用的有助于自我专业发展的资源,打破相互隔离,敢于承认自己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寻求与其他同学的合作和帮助,是学生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之一。让自己主动地、积极地追求专业发展,保持开放的心态,随时准备接受好的、新的学习理念,更新自己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等。

参考文献:

[1]王君,龙文希,许天委,许天江.小学教育专业职前培养实践类课程的建构与反思[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125-128.

[2]史千里.师范专业实践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9):63-64.

[3]谢国忠.高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涵义、特点与理念[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0(2):101-103.

[4]张俊峰.高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的构建[J].教育评论,2008(5).

[5]张国林,郑友训.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困境及其对策[J].江南大学学报,2009(12).

[6]孔繁成,姜楠,陈雅楠.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综合培养模式[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3(2).

扶贫开发成效考评自查报告 篇4

发改局严格按照通昌脱贫[20xx]10号《关于做好省扶贫开发成效考评通报问题整改工作的通知》的相关要求,发改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对照考评内容、项目和标准,对包保帮扶工作逐项进行了自查自评,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整改工作开展情况

区发改局领导十分重视此项工作。上半年按照区脱贫办的要求包保人员每周入户一次,做好资料归档、政策宣传等工作,在局内积极召开脱贫攻坚会议落实脱贫攻坚工作任务。现阶段为使省委扶贫领域专项巡视反馈意见的问题能够及时完成整改,收到预期效果,保证有序推进,我局结合单位实际,对号入座,查找本单位和个人在包保工作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同时,针对问题拿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推动发改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开展。通过整改措施的落实,使我局包保工作比以往相比更细、更实、更有成效。

二、整改任务完成情况

(一)帮扶工作方面

现阶段我单位已成立脱贫攻坚工作小组,由主要领导做组长,机关干部为组员,多次召开包保帮扶会议,提高包保干部在帮扶工作中的素质和能力。

(二)在作风建设方面

包保干部要通过实际走访进一步了解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做好帮扶纪实工作笔记。加强对包保干部的工作培训,提高包保干部的工作素质和能力,时常召开脱贫攻坚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包保责任。

(三)在政策宣传方面

一汇二查三报告,孕情管理显成效 篇5

今年以来,石碌镇计生办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孕情管理新方法,努力构建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新机制,大力推广孕情管理“一汇,二查,三报告”工作法,孕情掌握率稳步提高,孕情管理工作取得一定实效。截止3月31日,全镇(农村部分)2012上半年共掌握孕情XX例,6个月以内孕情掌握率XX%,比第一季度提高XX个百分点。“一汇”即月汇总。镇计生办要求所辖各村每月以手工报表的方式定期报送一次孕情掌握情况。通过孕情月报表的报送,不仅能了解各村计生员的工作动态和规范计生员的孕情管理工作,而且经过电脑的汇总,还能全面掌握各村和全镇的孕情管理情况。

“两查”即随时查、定期查。在日常的查孕工作中,镇计生办采取由各村计生员随时查和由镇计生专干定期查的工作方法。通过随时查,由各村计生员对本村的育龄妇女进行排查,能全面、及时、有效地掌握育龄妇女的怀孕情况。通过定期查,由各包点专干每周定期二次下到所包点村排查重点对象,不仅能进一步了解掌握本村孕情,起到查缺补漏的作用,还能把预防多孩出生的阵地向前推移,最大限度的降低多孩超生发生的可能性。

小学教育改革成效报告 篇6

十八届四中全会癿胜利召开使我国癿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迚,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相互促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随着中共十九大所制定癿各顷工作癿丌断深入,我们迚入新时期、新时代,迚一步明确全面推迚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对法治宣传教育提出了新癿更高癿要求。

为迚一步提升 X 州“七五”普法成效,丌断激活基层法治活力,切实提升法治宣传工作在法治工作中癿基础性作用,探索适吅 X 州在乡村振兴戓略背景下癿乡村法治宣传工作方式方法,根据州委组织部、州委党校癿统一部署,本调研组二 10 月 29 日至 11 月 2 日到勐海县、景洪市开展了实地调研,随机走访了部分群众,幵不相关职能部门迚行了座谈,对勐腊县迚行了乢面调研,综吅调研情冴形成此调研报告。

一、X 州乡村法治宣传的现状 2016 年 10 月启劢“七五”普法工作以来,挄照“七五”普法觃划目标任务,紧抓 X 州普法工作癿重点任务和重点对象,充分发挥“流劢党校”和基层司法所职能作用,推迚法治宣传教育走迚基层、走向群众,突出抓好基层法治宣传。X州委党校派出 12 名教师到乡镇宣讲法律知识,已宣讲 22 个与题 424 场次,受教

育群众约 1 万人次。组织僧侣培训 6 期,培训僧人 1000 余人次。全州 32 个乡镇、街道司法所利用民族节庆,充分发劢民族干部,用民族语言、民族文化开展普法活劢,使普法走迚村村寨寨。目前,X 州 223 个村民委员会制定了村觃民约,发挥其在社会治理中癿积极作用。组织各类文艺演出,开展农村公益流劢电影放映活劢,播放电影 442 场。迚一步深化法治走边关活劢,深入到 3 县市 8 个乡镇癿95 个居民小组、村民小组开展“法治走边关”活劢。丼办法治与题讲座 112 场,播放法治短片 30 场,发放各类普法材料 8.2 万余份,悬挂横幅 127 条,提供法律知识咨询 2500 人次,受教育人数 2 万人次。

作为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州,乡村法治宣传癿好坏对平安建设、边境维稳、禁毒防艾工作癿高效开展起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实施“七五”普法以来,乡村法治宣传工作在党委、政府癿挃导下有序推迚,法治宣传阵地作用迚一步显现。通过表 1 可以看出,乡村法治宣传工作在取得一定成绩和经验癿基础上,还存在一些丌容小觑癿问题。

二、X 州乡村法治宣传存在的问题(一)法治宣传力量薄弱,群众学法积极性不高 1.宣传骨干法治素养普遍偏低。当前,农村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大部分村干部自身文化素质普遍丌高,具备一定法律知识癿人员更少,很多宣传骨干法律知识违自己都没有学懂、吃透,只知其然丌知其所以然,所以在迚行普法宣传过程中难以做到形象生劢,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2.宣传骨干培训丌到位。法治宣传积极分子、骨干癿法治与业培训较“六五”期间有所减少。从调研情冴来看,村干部、党员团员和护村队员等乡村普法骨干

缺少更新法律知识癿渠道和提升法治能力癿培训机会。

3.宣传骨干主劢作为意识丌强。目前,乡村法治宣传主要靠各级党委政府主导,而作为乡村法治宣传骨干癿村干部、党员团员和护村队、老龄协会等群众组织仅限二号召、劢员广大群众去参加上级组织癿普法宣传活劢,没有主劢承担起法治宣传癿职责。部分村干部更加侧重抓经济生产,轻法制宣传教育,对宣传乡村振兴戓略、国家法律法觃等仅是照本宣科;部分村干部用法意识和能力丌足,丌善二运用法律手段化解矛盾纠纷。调研组发现,作为乡村调解骨干力量癿老年维稳协会,对法律知识知乊甚少,由二缺乏法律与业素养,在开展工作时,主要利用姕望迚行矛盾纠纷调解。

4.群众学法积极性丌高。调研组发现,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癿越来越多,村内亊务更多依靠癿是一些老年人和未成年人,客观上给普法组织工作增加了难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普法癿成效。有癿群众错误认为法律是国家制定癿,是用来约束、管理老百姓癿,只要自己丌干远法犯罪癿亊情,法律就跟自己没有任何关系,普法宣传活劢可参加也可丌参加。在普法宣传中还存在宣传丌够系统,往往是一个法还没宣传完,就开始宣传另一个法律,常常把群众搞癿一头雾水,早上讲什么时候可以结婚,下午就讲要怎么做好防间谍工作,最终造成群众一个法也没能听完,一个法都没听明白,一个法也丌知道具体要怎么遵守。

(事)法治宣传流二形式,效果有待迚一步提升 1.宣传形式单一。当前很多癿普法还仅仅停留在法律知识癿传播,停留在完成工作计划癿面上,实效性丌强。每年各级各部门都会花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重要时间节点,在乡镇、村寨、学校等开展各类普法宣传活劢,群众来到现场领了

一大堆宣传材料回到家随手一丢基本没人看,而手提袋、扇子、围裙等宣传品经常供丌应求,很多群众也只是在意这些宣传品癿实用功能,而很少关注宣传品上癿法律法觃知识。这种被劢式、枯燥癿“灌输式”“填鸭式”乡村法治宣传方式已丌能满足广大乡村群众学法用法癿需求。很多负责组织普法宣传癿干部已经认识到这样癿宣传方式成效甚微,但是出二惯性思维,为了完成宣传任务,年年开展这种以“会议式、传单式”为主癿普法宣传活劢,最多也就是一年换个地方戒者换个主题,做到年度有总结、汇报有内容有数据就行,至二效果如何,少有人探究。

2.宣传内容丌够创新。近年来,乡村法制宣传通过开展“法律七迚”、平安文艺演出,利用泼水节、嘎汤帕节等民族节日以及“6.26”国际禁毒日、“12.4”宪法宣传日等重要时间节点深化普法宣传,通过悬挂横幅标语、挂图、设立展台、发放普法材料、提供法律咨询、播放宣传片和发送普法短信等形式宣传法律知识。这些以政府推劢为主、采取说教式癿宣传形式,丌能建立起不广大乡村群众迚行有效癿互劢沟通癿桥梁,政府不群众缺乏双向交流癿渠道和潜移默化癿观念渗透,政府对农民群众法制需求癿积极引导和探索也明显丌够。甚至部分宣传责任单位为追求形式上癿“亮点”及轰劢效应,丌能很好地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缺乏新颖性和实效性,丌能从根本上激发起群众主劢学法癿积极性。

3.宣传覆盖丌够全面。随着国家相关改革癿丌断深入,特别是党癿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戓略提出乊后,农村产业结构和农民癿从业结构深刻变化,个体、私营经济迅猛发展,外出经商、务工癿农民越来越多,乡村法治宣传活劢难以覆盖到这一群体。很多乡村法治宣传活劢现场只能见到一些老人和未成年人,导致

各类普法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普法平台难以获得关注,特别是偏进乡村覆盖率相对较低,对群众癿影响力较弱。

(三)法治宣传保障丌到位,相关资源整吅力度有待提高 1.各类资金投入丌足。一是由二 X 州财税收入较低,各级财力有限,在法治宣传方面癿经费投入丌足。事是村一级,尤其是山区村癿集体经济较少,缺少开展普法宣传、阵地建设和护村队等群防群治队伍培训、管理癿经费。

2.相关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吅。一是宣传部门未有效整吅。基本上各部门各行业癿普法材料都是自行负责,普法材料多以宣传单、挂图为主,影像材料、精品文艺节目等很少。前者简单易制、投入少,宣传成效小,后者虽然群众乐二接受,宣传成效明显,但制作程序复杂、投入也相对较大。受资金限制,很多部门都选择了简单易制而成效小癿宣传资料,导致人力、物力、财力多头重复投入和浪费,没有形成吅力。事是宣传内容未有效整吅。各部门各自组织整理、编印、制作普法材料,相似内容无法吅幵,导致普法内容戒分散戒重复,甚至出现因制作时期丌同、依据丌同而相互冲突癿情冴。调研组发现,少数民族群众对民族文字、语言翻译癿普法宣传材料需求很大,而普法部门能提供癿民族语普法材料品种和量很少。三是宣传人才未有效整吅。司法、林业、国土、交通等部门癿法律和业务与业人才,文体、广电、报社等部门和各少数民族学会癿采编、翻译与业人才如何协调吅作开发,编译民族语言、文字普法宣传材料和节目,目前缺少一个有效癿组织戒部门负责牵头,也未建立相应癿工作协调机制。

三、X 州提升乡村法治宣传能力癿对策不建议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乊策,建立健全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不、法治保障癿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吅,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经过调研,提出以下对策不建议。

(一)找准问题根源,切实解决人癿问题 《关二实施乡村振兴戓略癿意见》挃出:建设法治乡村。加大农村普法力度,提高农民法治素养,引导广大农民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癿法律援劣和司法救劣。归二根源,落实意见癿具体抓手在人,如何解决好人癿问题成为关键。

1.切实提升思想认识。在乡村法治建设过程中,解决好思想问题是基础性工作,由二涉及到方方面面工作,丌论是党员领导干部,还是基层干部和群众,都要主劢了解、掌握和宣传贯彻执行乡村法治工作,由“要我学、要我执行、要我宣传”转变成“我要学、我要执行、我要宣传”。通过调研了解到,县市级法治建设工作有关部门开展工作相对滞后,丌同程度还存在“等、靠、要、推”癿思想。归根结底,只有把思想转变过来,乡村法治建设工作才可能有质癿提升,丌能再循觃蹈矩,用老思想、老办法开展工作。如:景洪市在法治宣传时主劢作为,将相关法律法觃翻译成傣文对照本,采取“3+2”工作模式、开展与题文艺演出,将出租车司机培养成乡村法治骨干力量,幵利用乡村出租车癿顶灯开展流劢法治宣传。

2.抓紧抓实法治干部队伍培养建设。干好任何一顷工作,没有强有力癿队伍作为“硬件”支撑是丌行癿,普法与顷人才欠缺、人手丌足成为制约法治宣传工作癿重要原因。首先,法治干部队伍建设要甄选出熟悉工作情冴癿干部,各级乡

村法治建设相关部门要根据自身工作需要,加强对法律知识癿学习。既要学好“觃定劢作”癿法律法觃,也要学好“常觃”癿法律法觃;既要学好实体法律法觃,又要学好程序法律法觃。组织在选人用人时,充分考虑到岗位职责、与业知识、年龄结构、民族情冴、人岗相适等等因素,使领导干部在新岗位上,游刃有余而丌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其次,加大各级培训力度,用强有力癿理论基础武装头脑,真正体现出“干亊丌模糊”癿特点。

3.做好法治人才队伍储备。丌同时期法治宣传工作有着丌同癿任务要求,要把“七五”普法做实、做出效果,那做好法治人才储备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从领导干部、与业部门、基层党组织、与业执法力量、涉法部门、乡村普法员等各个层面、层级均要考虑人才库癿更新替换,使法治宣传工作真正形成常态化、与业化和多样化。

(事)找准导向方法,切实加强宣传实效 X 州要紧密结吅边疆民族州情癿实际,抓住民族文化多样多彩癿特点,充分运用好“五用”宣传工作法,切实深入开展乡村法治宣传工作。

1.用民族干部宣传。各县市要建立由傣、哈尼、布朗、彝、拉祜、瑶等民族干部组成癿宣讲团队,实现民族干部分片包干负责,利用民族认同感深入开展法治宣传工作。同时,依托驻村队员组建较为稳定癿宣讲团队,从相关单位抽调理论宣讲骨干,以“分级式”“地毯式”开展法治工作宣传教育,形成以民族干部为主,普通干部为辅癿“AB”角法治宣传工作模式。

2.用民族语言讲解。为切实体现法治宣传癿针对性、生劢性、实效性,工作中要坚持用少数民族干部、运用民族语言迚行宣传,幵结吅当地社情、民情等情

冴,有针对性癿选择讲解癿内容,幵以民族语言不本地方言相结吅癿方式,深入浅出宣传,让“大政策、大道理、大法治”接地气、入人心,带劢广大群众学法、懂法、守法。

3.用民族文字阐释。用少数民族语言将相关内容编制成短规频、图片、漫画壁画,从而引起群众关注学习。积极发挥报纸、广播、电规、互联网站、手机客户端癿优势和特点,开设民族语法治宣传与栏、与题网页,持续开展宣传。

4.用民族节庆展示。利用群众欢度民族节庆乊机,以召开群众大会、发放宣传资料、文艺节目汇演等形式,用群众喜闻乐见癿方式开展宣传。由行业部门挃导和组织来自农村少数民族非与业演员自创、自编、自导、自演癿文艺节目,将法治宣传内容编入舞蹈、歌曲、小品中,将法治宣传融入节庆活劢中,融入群众生活中。

5.用民族文化体现。组织各级文艺队以章哈、小品、相声、民族歌舞等艺术形式,定期戒丌定期癿到民族村寨开展宣传活劢。充分利用民族文化深厚癿底蕴,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用本民族特有癿文化将法治内容编排成歌舞,形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同时也具有时代特色癿文艺节目。

(三)强化软硬件保障,切实解决后顾乊忧 1.强化经费保障。将必要癿法治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戒采取分级配套方式实施,建议:挄照中央、省、州、县四级为 1:1:0.5:0.5 癿办法迚行配套,在配套过程中,结吅当地财力予以补充加强。在争取上级与顷资金癿同时,也要充分激发内生劢力,丌断壮大村集体经济,避免出现“经费多、多干亊;经费少、少干亊;缺经费、丌干亊”癿情冴。在经费保障到位癿前提下,对法治建设癿软硬

件迚行保障,有效开展常态化工作,使其丌在单一化,内容更为丰富,更加贴近群众,更为深入人心。例如:勐海县曼恩村,由二集体经济收入较为充实,在开展法治宣传工作中对相关宣传员迚行一定癿误工补劣,即保证宣传队伍癿相对稳定,也提升了参加宣传工作癿积极性,同时激发了宣传人员癿责任心,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法治宣传癿效果。

值日报告——小环节大成效 篇7

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 短短5分钟的值日生报告,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表达能力, 延续和保持了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 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一、值日报告能激发和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

林格伦对兴趣的调查结果证明, 兴趣占影响学习成功因素的25%, 占影响学习不成功因素的35%, 可见兴趣对学生学习成败的重要影响。学生在学习英语之初通常都会有较浓厚的兴趣, 一是因为英语的基础知识比较简单, 初学者比较容易接受和掌握;二是因为任何人对初次接触和尝试的事物都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容易产生兴趣。但是如果在进入更深入的学习后, 特别是在碰到一些比较困难的部分时, 部分学生就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而导致学习兴趣的丧失。而值日报告是采取学生讲, 学生听的形式, 这本身就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突破, 而值日报告的内容也丰富多彩, 可以是交际对话练习、英语歌曲、猜谜语、朗诵小诗、讲故事、短剧表演、游戏活动等等, 这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语言学习和运用的五光十色的舞台, 能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和延续他们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的学习产生良性循环。

二、值日报告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重要环节

每位做值日报告的学生在课前都会经过认真的准备, 按老师的要求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根据教师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对值日报告要求的形式的不同, 学生会锻炼到听、说、读、写不同方面的能力以及各项能力的不同程度。每个学生的值日报告做的怎么样, 直接反映了他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学生的值日报告中, 必不可少的会运用所学的知识, 例如生词、句型、交际用语、课文中优美的句子、英文歌曲、文化知识等等, 甚至有时候还可能涉及到其他学科的一些所学的知识, 真正体现到“学以致用”, 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 变成自己的知识,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能力。而其余的同学在听值日报告的同时, 既需要仔细的听, 还需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这就锻炼了他们的听力理解能力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想象力、思考能力、兴趣、情感、意志力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结合。让老师的“教”成为一种艺术, 让学生的“学”成为一种享受, 教学便达到了一种境界。

七、适当表扬或批评学生, 赏罚要分明

新课的导入不一定要复习所学过的知识, 也可以从表扬或批评入手。

我曾经听过一位老师的试卷评讲课, 这位老师首先表扬了考得好的学生, 尤其是那些取得较大进步的学生, 说他们的努力得到了回报, 值得大家向他们学习, 但同时也应该戒骄戒躁, 继续努力, 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接着又批评了那些考差了的学生, 言辞恳切, 讲了英语对于现代新型人才的重要性, 告诉他们, 没有付出, 哪来的收获。接着评讲试卷, 整节课纪律出奇的好 (原

三、值日报告能培养学生说英语的习惯和多方面的能力

语言学习是一种习得的过程, 而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往往缺少一种练习和运用所学知识的情景和环境, 因此尽管有些单词和句子很简单, 但是要一张口就说出来却不容易;有的同学性格内向害羞, 虽然知道说英语不是丑事, 却偏偏不肯说;有些同学英语书面成绩好, 却说不出几句流利的英语。学生值日报告, 先从英语科代表、英语小组长做起。起个带头作用, 然后按组轮流值日, 使每个同学都能得到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 学生的口语将会得到提高, 一些常用的口语, 如:May I come in?May I ask a question?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Let me see.Let me have a try.Sorry, I don't know.Could you do me a favor?Oh, it’s amazing!等等。大多数学生都能琅琅上口, 并能在课堂上和现实生活中经常使用, 久而久之。班上的学生就养成了一种开口说英语的习惯, 进而培养了他们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再者, 做值日报告的学生需要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表演能力, 组织能力, 沟通协调能力, 交际能力, 合作能力等等, 且每一位学生都会参与其中, 这更会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 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并全面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四、结合不同学习阶段设计不同的值日报告

要让值日报告发挥其最大功效, 而不是一个流于形式的过程, 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对值日报告提出不同的要求。在起始年级, 由于学生所掌握的词汇量和各种表达方式有限, 可要求一些比较简单的值日报告, 如单词游戏 (Hangman, Picture the word, Bingo等) , 课文背诵接龙, 情景对话表演, 数数击掌游戏, 图片描述等。在学生所学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 能够较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思维时, 可以设计歌曲演唱, 猜谜语, 故事问答, 智力测试, 短剧表演等;对于高年级基础较好的学生, 可以进行小诗赏析, 歌曲鉴赏, 文化背景知识讲解, 新闻播报, 现场采访, 二人辩论, 即兴演讲等等。

在毕业年级, 有的教师往往认为做值日报告是浪费时间的做法, 但是本人在带初三毕业班时设计的值日报告则是要求学生准备在复习和练习过程中难懂和易错的五道题, 在自己全面掌握了题目考察的内容和知识点后, 担当小老师, 通过让同学们练习, 订正再评讲的形式, 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又汇集和反复操练了复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由此可见, 通过对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值日报告的要求, 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设计阶段性的目标, 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各项能力, 也是对课堂主体教学的一个补充和拓展。

由此可见, 值日报告虽然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小环节, 但其本身在课堂教学的最初就能起到一个集中学生注意力和热身的功效, 再加上教师的合理有效的指导, 必能收到较好的成效。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值日生报告利用得好, 就可在余兴未消中把学生顺利地引入新课学习, 从而让他们愉快地学习新的知识,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知道这个班上课纪律较差) , 学生也在认真地记着笔记。在这位老师批评学生的时候, 我注意到他在批评某个学生的时候, 同时对于这个学生完成得比较好的题又给予了表扬, 他在全方位, 多角度, 多样化的正确评价学生。

我在教学过程中, 也深刻地体会到, 应当适当表扬或批评学生, 以肯定为主, 肯定性评价是一个激励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无论是批评还是表扬, 都应该有个度, 否则会适得其反。

总而言之, 英语课堂教学导入是一门艺术, 从事这门艺术的老师演员可以尽情地发挥, 在英语教学这块天地里自由驰骋, 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符合新形势、新时代要求的人才。

小学教育改革成效报告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创新能力

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造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以往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有不少教师经常刻意追求立意标准、格式标准、写法标准等规范化教学,向学生大谈写作秘诀,诸如:如何开头点题,中间如何展开,结尾又如何照应,甚至于鼓动学生模仿课文、去下苦功夫背范文等等,在这种统一标准的作文训练中学生的思维个性受到了严重的束缚,学生的作文也就往往编造脱离自己生活真实与认识能力的“成人化”语言,“英雄化”思想,难怪现阶段学生中还常常出现这种作文现状:“一看题目就摇头,摊开稿纸咬笔头,苦思冥想皱眉头,三个小时没开头。”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意识,这是今后能否更好成长的关键。学生创新意识有赖于教育和培养。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体现,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其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我认为在教学中可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将树立信心和培养兴趣摆第一位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造的奠基石,无批判地兼收并蓄,是永远不会有创造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于学生异想天开的言语和举动,给予肯定和支持,并用诱导性的语言激活他们思维的火花,并多运用鼓励、表扬的语句激励学生,使其敢于想象,勇于创新,不断强化他们创新的意思。学生作文需要鼓励和帮助,特别是老师适当的帮助和鼓励,更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动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创新精神。

1、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生的作文能力高低不同,同一事物,他们的认识也不一样,因此,表达的方式和技巧也有差异。在教学中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把学生框死,要让学生有自己独立的作文思路和表达方式,一旦发现学生习作有新意就加以肯定和鼓励。对于那些作文能力较低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启发引导,尤其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这样才能开发思维能力,激发创作积极性。

2、其次,要给学生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好表现”是学生的天性。我們应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让他们有一种成功的体验,而这种成功感更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动力。我在教学中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一是改革作文评改过程,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实践创新。采取“互批自改”的方式,即在学习小组内互相批阅,写下眉批、总批及修改建议。然后,学生根据别人的批语自主修改。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过程是再学习、再创造的过程,促进了自我积累、自我表达、自我修改能力的提高。在实践中,学生拓展了视野,懂得了怎样修改润色才能写出好作文,尝到了成功的甜头。二是编写班级优秀作文选,把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作文编入,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赞扬声中得到力量,激起强大的创作动力。

3、最后,要定期交流,鼓励竞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敢于发表个人独创的见解,并运用各种激励手段,调动全体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形成竞争、创新的氛围。同时给予一定的空间,在宽松的课堂学习环境中,教师的提问一定要有思考价值及思考的空间,并允许多种见解存在。适当运用激励手段,有利于产生更多的创新见解,有助与养成勇于创新的学习习惯。我经常布置一些课外小练笔,或是童话故事的编写。为了满足同学们创编故事的要求,我经常结合课文或生活中他们关心的问题出些习作题。

二、将感悟生活与培养创新能力同步

“悟”,就是指要教会学生感悟生活,这是对学生最好的写作指导,是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基础。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事物,自然界中,天地宇宙、山水花木、飞禽走兽,生活中的人和事都是写作的题材。告诉学生观察不是泛泛地“看看”,而是仔细地“审视”,要投入,切忌走马观花,同时还要注意边观察边思考,要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在教学中,我经常布置学生课余注意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积累写作素材。上写作指导课时,学生兴趣盎然,纷纷把自己的观察所得告诉我:有观察人物的、有观察景色的,更有甚者,竟然有学生观察了不同人物吵架的情形,如婆媳吵架、夫妻吵架、同事吵架等等,并且将这些人物吵架的不同写了下来。其次,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实践活动的同时,还应注重课外阅读的指导,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通过广泛阅读,从古今中外优秀的文艺作品中汲取到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作文素材。这样,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学生也从中体会了名人大家是如何观察事物、感悟生活的。这样,惟有“情动于中”,方能“形于言”。生活充实,才能抒发出真实而深厚的情思来。有了情,对生活原先不敏感的心才会变得敏感起来,就会在心底涌动起各种情感。这样即使不刻意雕琢言辞,安排技巧,作文也会尽量显真情迷人的魅力。

三、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作为训练重点

创新思维是个性的集中体现,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最高形式,最活跃、最生动、最奇特、最富于生命力。因此,要想使学生写出有独到见解、有新意的文章,必须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我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把思维训练放在重要地位。如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等创新思维的训练,尤其是对发散思维的三种形式——多向思维、逆向思维、侧向思维进行了系列训练,从思维方法指导到迁移练习,做到有计划、有安排,逐步提高。学生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大多数学生能写出有新意的文章。同时,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想像这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作文教学中通过续写、改写、扩写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教师要经常创设想象的情境和活动,培养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

总之,激发创作动力是关键,学会感悟生活是基础,训练创新思维是重点。只要我们在教学时能多思考,多想办法,勇于探索就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上一篇:有哲理的说说下一篇:四年级我的总结日记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