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常规课反思(共13篇)
在涂色活动中,我们要第一次使用蜡笔了。在幼儿操作之前,我先教幼儿认识蜡笔盒,随后把蜡笔比作笔娃娃,对幼儿提出了使用的要求:笔娃娃在睡觉,拿出笔娃娃时要轻轻拿;如果你想用红色的笔娃娃,就轻轻拿出红色的笔娃娃,用完了红色,你想用绿色,就要把红色放回&“家&”,再拿绿色;不要把娃娃的衣服撕了;不要把自己的衣服画起来,妈妈会洗得很辛苦的。
从活动的过程来看,孩子们基本上都遵守了第1、第3和第4个要求。不足的是,我在活动过程中没有反复地去&“唠叨&”最重要的第2个要求,导致活动结束孩子们上交蜡笔时,有的残缺不全。因为蜡笔没有及时收好,结果或和别人的混起来或掉到了地上。
另外,在活动中,我怕蜡笔盒给小朋友们造成不便,就自己在活动前,把所有的`蜡笔外盒给抽掉,仅剩蜡笔&“躺&”着的盒子。过了几天,一次张老师组织的活动让我学到了一招。张老师把蜡笔盒比喻成房子,让小朋友们把外盒拿出来,放在下面,这样蜡笔盒就变成两层楼的房子了。小朋友们都做的很好。他们学到了新常规,于我,又学到了教育中的小窍门。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审美素养;鉴赏能力;创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4-0220-125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4.027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美术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已经贯穿了一个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学习过程中。美术教学中的鉴赏课更是有助于培养学生审美素养,锻炼学生的理解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而高中美术鉴赏课更是要着重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同时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分析高中学生的鉴赏习惯和鉴赏特征,上好美术鉴赏课。然而在长期的教育环境或基于传统教育模式下,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现状并不乐观。
一、美术欣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重点不明确
教师低估了高中生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而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过多地讲解了与教学无关的内容,忽视了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如在欣赏梵高作品中,教师过多地宣扬梵高的传奇经历以及他的作品所拍卖出的天价,对于他作品的分析却是三言两语一带而过,这种流于表面现象的作品鉴赏无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分析能力,更谈不上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二)教学中的模糊性
高中美术鉴赏内容既具体又抽象,课本中对于有些作品鉴赏的内容有详细的指导和分析,教师往往在作品分析中按照课本介绍来引导学生鉴赏,导致学生丧失了自己的主观见解,从而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挥。高中美术鉴赏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全面,包含有国内外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作品,教师在分析诸如抽象作品、意象作品、印象派、后印象派等流派作品时往往束手无策,很难对所有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把握。
二、美术欣赏课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提高对美术鉴赏教学的认识
对于高中生来说首要任务就是高考,主要精力都放在学习文化课上,美术鉴赏课被当作调节剂,学生的不投入导致教师的不重视,从而简化了教学过程,教师没有认真、深入地钻研教材和教法,教师对于鉴赏课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对美术鉴赏教学的重视程度,不仅要备好课,写好教案,还要做好课上所需材料的准备工作,如图片、影像资料、典故等等,增加鉴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教师对所鉴赏的作品要事先选好题材内容进行分析,哪些重点讲、哪些点到为止,哪些让学生自己查资料,做到心中有数。鉴赏教学应当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蕴涵的思想情感和时代的审美特征,引导学生从艺术形式和深层内涵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在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二)与其他学科融合,创设情境辅助教学
俗话说:“音、体、美是一家。”音乐对人的情感能起到很好的渲染作用,比如,讲中国民间艺术那一课的时候,可以选择播放粗犷浑厚的陕北民歌,而讲中国古代绘画的时候,可以放《高山流水》《梁祝》等学生熟悉的音乐曲目。一些当下流行音乐也是可以利用的很好的素材,例如,杨曼的《江南雨》入耳即能让人想到笼罩在蒙蒙细雨中的小桥、流水、人家动人画面,而在鉴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时如果放上一曲筷子兄弟的《父亲》那饱含深情的演唱立即渲染了氛围,避免了陷入枯燥的理论阐述与抽象的概念教学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就这样被精彩地导入,接下来的教学也就能顺利地进行。
(三)增加学生的参与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美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老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加强学生的参与性,例如,在讲《中国民间美术》这一课时,可以根据民间美术的分类把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析、讲解。还可以以辩论赛的形式开展教学,例如,《艺术美与形式美》这一课在鉴赏亚历山德罗斯的《米洛斯的维纳斯》时,让学生先进行讨论,然后根据不同意见组成正反两方以辩论的方式进行探讨——漂亮、完美是否是美术鉴赏的标准。等学生讨论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就可以引出本课的教学重点: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并不完全是现实的直接反应,也不等同于人们一般所说的“漂亮”“好看”,而是由艺术家借助美术的特定语言、手段和法则创作出美术自身的美,这种美注重内涵而非外在。这样的讨论让学生从根本上脱离美术鉴赏就是评定作品的“好看”“漂亮”与否,从而进入更高的审美阶段。
总之,作为高中美术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身素养,转变教学观念,充分挖掘美术鉴赏资源的内涵,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从而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获得对他们终身发展有益的美术能力。
参考文献:
[1] 曾云.浅谈提升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质量的方法[J].大众文艺,
2011(11).
[2] 姚翀.新课程标准理念下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的探索[J].科教文汇:
中旬刊,2009(9).
学生心灵深处迫切要求创造的基本潜能,给予他们宽松愉悦的环境,孩子才敢于自由想象,标新立异和创新使个性获得发展。本课学生运用多种手段,抓住生活中的独特视角,分组讨论,自主联想规律,在交流中找到不同色彩的联想效果,最终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收获。并且注重生活实践,丰富创新内因,给学生最大的创新空间。本节课也体现了多元综合,既超越教材内容,拓展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相关资料,扩展了学生思维的性,升华了教材的内容主题;以超越了形式,把美术同音乐等相结合,确立了多元综合教学模式,这既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更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
这节课跨越了传统的美术学习活动方式,融入欣赏、描述、讨论、评论、提问等活动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共同分析室内设计的风格特点及室内设计的基本要素,通过作业练习绘制室内设计效果图,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审美能力,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的热情。课堂教学效果较好。
优质课美术教学反思《我的书包》是人美版小学美术第十一册中的一节“设计·应用”课。结合教学内容,我在此课中主要抓住了几个点来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一处是复习以往学过的设计图的相关知识时,我引用《论语》中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一处是让学生说说见过哪些具有独特功能设计的书包后,我用《弟子规》中的“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进行的总结;再有一处就是学生进行设计表现前,我用《论语》中的“学如不及,犹恐失之”鼓励学生要奋起直追,即使不能超越别人,也要超越自己。
授课时,我或口授或板书传统文化,基本上完成了自己预先的设计。但是课后回味时,我觉得自己在阐释和引申传统文化时,语言处理不够简练,随意性太强。还有就是在让学生说说想给什么人设计一个什么样的书包时,当有学生说要为残疾人设计带轮椅功能的书包时,我马上就表扬这名学生是个有爱心的孩子,却疏忽了《弟子规》中的“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这句话,如果用在此处不是非常适合吗?孔子有云:“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看来我要将传统文化内化为自身素养的一部分仍需不断努力。教学中我还要重视对学生发言的预设评价。
对于参加工作只有两个月的我,第一次上公开课,心里难免有些担心,有些紧张。但是,更多的是高兴,那会使我更快的成长,积累更多宝贵的经验。
对于这次公开课上什么,我思来想去,教案设计了一个又一个,最后根据我班小朋友的情况,最终设计了这个教案。但由于修改后,事先没有试教,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许多的不足之处,好多细节方面没有想好。我的教学目标是能两手较协调地搓泥团,尝试用橡皮泥制作不同形状的棒棒糖。培养幼儿对泥工活动的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现如果能展示更多的棒棒糖(实物),小朋友们的兴奋状态会更加热烈。在示范制作棒棒糖的过程中,我想达到幼儿对做棒棒糖的兴趣,从而喜欢泥工。在幼儿操作部分,我想达到让幼儿基本上都会制作棒棒糖,让他们慢慢制作,而不是比谁做的多,随便搓一搓就插上小棒完工。但想不到孩子们的兴趣非常高,非要把我所准备的小棒都做完为止,差点让我不可收拾。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中,我也把事情想简单化了,在发幼儿棒棒糖时,我随便拿小朋友们制作棒棒糖分给他们,让他们去送给客人老师,可小朋友们太看重自己做的棒棒糖,有的非要从一堆的棒棒糖中找出自己做的,场面有点小乱。我想如果请他们做好棒棒糖后直接送给客人老师,不要放小兔店里来了,送好后直接排队回教室完成教学活动,那效果一定会好一些。
其实,我认为这堂课大体上,初步的完成了教学活动的目标,孩子们还是很喜欢制作棒棒糖的。整堂课的活动流程还是比较清晰的,教学目标还是很明确的。总体上,小朋友们还是跟上了我的教学思路的。
活动目标:
1、知道唐装是中国传统的民间服饰,初步了解唐装所包含的象征意义。
2、从色彩、图案、盘花扣三个方面欣赏唐装,感受唐装的独特之美。
活动准备:
1、唐装服饰若干、部分幼儿穿上唐装;
2、音乐磁带、唐装图案、盘花扣图片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1、观看“唐装”服饰展,引起幼儿兴趣。
今天有服饰秀,那里有好多好多漂亮的衣服,让我们赶紧去看看吧。
2、交流、讨论,了解唐装,喜欢唐装。
提问:你最喜欢哪件衣服?为什么?
这些衣服和我们平时看到的衣服一样吗?
这些衣服的名字叫什么?
教师小结:这些服装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是我们中国人自己设计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唐装。
3、引导幼儿欣赏唐装
(1)从色彩上欣赏:
提问:刚才我们看了那么多漂亮的唐装,小朋友们说说唐装都有些什么颜色?哪种颜色最多?(鲜艳的颜色,以红色、暖色调为主)
我们穿上颜色那么鲜艳的衣服心情会怎么样?为什么唐装都是以暖色调为主呢?(喜庆、热闹……)
教师小结:红色是中国的颜色,是喜庆的颜色,代表吉利祥瑞的意义,过年过节、家逢喜事都要大量使用红色,因为只有热烈的红色才最能表达人们心中快乐的心情。
黄色我们的母亲河——黄河的颜色,也我们中国人皮肤的颜色,黄色还是中国皇帝们专用的颜色。所以,黄色既代表神圣,又代表吉祥。绿色是植物的`颜色,有树的地方就有生命,象征着青春和生命。
(2)从图案上欣赏:
播放唐装图案多媒体课件。
提问:唐装上的图案都是一样的吗?
它们都是些什么样的图案?
教师小结:中国的唐装图案以团花为主,花纹呈四周放射或旋转式纹样。有牡丹、梅、兰、竹、菊等花卉,也有福、禄、寿、双喜等文字图案,还有“万”字花、蝙蝠、石榴等图案。(教师边讲边出示相应的图片,便于幼儿欣赏不同的图案)这些图案都是中国传统装饰,用来象征吉祥、喜庆的符号
(3)从盘花扣上欣赏:
播放盘花扣图案多媒体课件。
提问:这些扣子像什么呀?和我们平时系的扣子有什么不同?
教师:这些是盘花扣,也叫盘扣,是专门为唐装设计的扣子,扣子由纽结和纽袢两部分组成,花状的造型象征着吉祥的祝愿。
4、展示自己的唐装,从颜色、图案、扣子上说说自己的唐装的特点。
教师:今天有的小朋友也穿来了自己漂亮的唐装,我们请她上来说说她的唐装是什么颜色的,上面有什么图案,纽扣又是什么样的?
教师:过年过节喜庆的日子我们最喜欢穿上漂亮的唐装,因为它代表着快快乐乐、开开心心、吉祥如意、幸福美满、团团圆圆……小朋友们,我们相互说说祝福的话吧?
5、在“服装展示”中结束课程。
活动反思:
【关键词】教材;反思;情景;合作
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确实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也出现了新理念与传统教学思想的衔接矛盾,许多教师在困惑与矛盾中挣扎。不知道到底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学校的教学研究课,做课教师生怕没有体现教学的新理念,没有贯彻以学生为主体,课没有上出亮点。致使教师该讲的没有讲到,该拓展的知识没有到位,数学课堂显得轻飘飘的,让人感觉总有些缺点什么。一些教师一味强调开放与自主,在课堂上很少进行规范的板书、清晰的讲解,很少留给学生独立看书或做作业的时间。对此,笔者提几点建议,和大家商榷。
一、深入专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要求
就我国目前大部地区的小学数学教学的条件,虽然学校有一个多媒体教室,可教师日常的教学,其实还是一只粉笔、一张嘴和一块黑板。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材的解读,各个学校数学教研组有常规研究,但毕竟不是都在深入系统地做这项工作,最关键的是研究水平有限。所以,上级的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教材的培訓就显得特别的重要。这项工作上级教研部门在做,但由于时间有限,只能分年段进行。许多教师听了以后,回到教学岗位消化较少,加上教研风气不浓,致使许多老师在处理教材的时候不够妥当。新教材编排体例的变化与教师教学习惯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一些教师不敢强调数量关系,怕被扣上“传统”的帽子。事实上,一个学生搞不清数量关系,就不可能从复杂的情境中提炼出有用信息。其实,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中有许多做法值得借鉴,如教师经常会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先算什么?”、“为什么要先算?”、“谁能完整地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要求运用“根据……可以求出……要求……需要知道……”的句式表达思路。这些话看似简单,恰恰是教师帮助学生梳理和提炼解题思路的拐杖,它能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能让解决问题的隐性策略显性化,明朗化。也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的朴实,能很好的帮助学生在头脑中逐渐建立起分析问题的模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比如说,教学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有的老师还是喜欢用以前的短除法,笔者认为在数较大时,短除法比较适用。但教材列举的一般都是较小的数,学生用列举法等书中介绍的方法比较好。
二、日常备课不要流于形式,教学反思要及时
我们经常说,备好课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笔者身处教学第一线,也经常接触教师们的数学教案,绝大多数教师的备课都是照着教案抄的,有的甚至《教师用书》就很少看。这些教案是很好,但不一定适合每个班级和每个班的学生,需要教师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然后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写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设计。此外,教师必须经常了解学生,把课前调研的情况与备课结合起来,找准新授课的切入点。做好了这一步,教师在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另外,上完课以后,课后的反思总结要及时,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也为以后的教学积累丰富第一手资料。我们的常规课的质量也会越来越好。我们的课堂自然会“沉”得下去。我校有一位年轻的教师,我每次看他的教案的时候,都是写的密密麻麻,就连先说那一句话都写的清清楚楚,所以他的课随时去听,都是很不错的,教学效果自然就好。
三、情景创设尽量简洁明快,避免冗长
新教材为了体现数学知识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教师,甚至是编教材的教师,挖空心思创设学习情景,什么集市上,大海边,工厂内,公园里,童话中……这些情景或创设得不切合实际,或没有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或创设得缤纷复杂,不利于学生提出实质性的数学问题,或一本正经地说一堆谎话。实际上,有些情景的创设确实离学生很远,尽管我们成人一厢情愿地认为它离学生的生活很近。有时学生面临着知识、情景双生疏的境况,如果教师处理不当,会对我们日常的课堂教学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我们不妨看一看著名的特级教师刘永宽老师在执教《周长的认识》时,是怎样开课的。刘老师一开始便出示不同的平面图形,有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月牙形、五角星形、台阶形等,简短的介绍过后,便提出:“这节课咱们就来研究这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或许是新课改以来见过太多冗长的情景导入,如此简洁、明快地进入主题,竟让人有了呼吸到新鲜空气的感觉。毋庸置疑,数学课堂肯定是有数学知识性目标的,而近几年的数学教学总是害羞似的避而不提,好像就怕学生知道这节课学的数学知识是什么。譬如上海特级教师顾汝左老师曾讲过这样一个事例:一名一年级的教师在教学十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时,创设了小鸟飞来了,又飞走了的教学情景,课题也以《飞来又飞去》出现。孩子回家,妈妈问学了什么知识时,孩子竟然答道:“飞来又飞去。”听起来好像是笑话,实际上这绝对是新课改以来普遍存在的问题,什么织网、虎吃鸡、谁的手儿巧,别说孩子不知道学习的内容是什么,更可怕的是部分教师也搞不清本节课的学习重点、难点究竟在哪里,这应该说是数学课改路上的一个危险的信号。近几年来的数学公开课,在情景的创设上花费了老师很多的心血,这也是我们有目共睹的。所以我认为情景的创设并不是越新奇就越好,而是应该朴实、简练、自然、真实。今后咱们教师再创设情景是不是要发自内心地想一想:这个情景真的适合学生吗?此外,由于日常的教学时间有限,我们不可能每课必用,一定要针对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运用,使情景创设不会冲淡课堂教学的重点,不会喧宾夺主,造成整堂课质量的降低。
四、小组合作学习准备要充分,课堂调控要得力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实施以来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被广大教师经常运用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中。但这种学习方法,如果教师准备不充分,小组学习的目的不明确,要求不具体,学生在合作学习时分工不明确,教师调控的能力不强,整个课堂就会是一种流于形式的学习。看上去热热闹闹,而实际效果却不尽如意。再加上我们这个地方的学校班额较大,甚至给人的感觉课堂是乱的。还有就是做形式,学生刚刚开始小组学习,不到两分钟,马上让学生停下来,根本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还有就是教师指导得不到位,没有到每个小组去看、听、点拨,只是走马观花的看一看,小组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笔者今年到重庆听课,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让学生小组学习时,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不但给予了学生小组学习充足的时间,而且到每一个小组去听、去看。而且他的分组,是根据研究平均数的课题,做了科学的分工。整个课堂显得是紧紧有条,朴实自然。即使不用现代教育技术也同样可以完成得很好。
变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永恒的主题。而这个任务是要靠每一位一线教师来完成的,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这要求我们教师平常要加强学习,做教学的有心人。把每一节常规课上好,一步一个脚印,我们的常规课堂一样会“厚重”起来,精彩起来。
参考文献:
[1]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师用书.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在树叶上较均匀地涂色并印画的技能。
2.引导幼儿探索发现,培养幼儿初步表现美的能力,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3.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及创新意识。
4.引导孩子们在活动结束后把自己的绘画材料分类摆放,养成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充足的树叶、白色绘画纸、毛笔、调色盒、湿毛巾每桌一个。
活动过程
(一)出示树叶,引起幼儿兴趣
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些漂亮的树叶,我们一起来做树叶印画的游戏吧。该怎么印呢?让我们一起来动手试一试吧。
(二)引导幼儿探索用树叶拓印,展示作品并讨论
1.小朋友印得都很漂亮,这两个小朋友印得也很漂亮,他们两个印出来的一样吗?
2.请这两个小朋友讲一讲他们怎样印的?(引导幼儿说出是用树叶的正面和反面印的)。
3.他们两个印出来的树叶哪个更好看一些呢?
(三)教师示范树叶拓印的方法
1.师:看到小朋友印出来的树叶这么漂亮,我也想试一试,你们来当老师,教教我好吗?
首先在树叶的反面涂颜色,我刚才看见有的小朋友用拇指扶住叶柄涂颜色,这样手就不会脏了,这个办法真好,从上到下均匀地涂上颜色。(在涂时故意留空白)涂完了吗?(没有)噢,把树叶全部涂满,不要留空白,涂好之后,把树叶轻轻地放在纸上,能移动吗?(不能)那就让我用大拇指扶住叶柄吧!用另一只手按一按小树叶,也可以动动小手,把整个树叶都印下来。叶子上还有颜色,要再换个地方印一印!”
2.老师印出来的小树叶漂亮吗?我们把用树叶印出来的画叫做树叶的拓印。
(四)幼儿再次动手操作,教师指导
(五)作品展评
活动延伸
和幼儿一起探索用树叶拓印的方法。
教学反思:
孩子们学习积极性高。但在开始作画时,相当一部分孩子不敢下笔,在老师的鼓励和引领后才纷纷动笔画。分析原因,平时锻炼机会不足,缺乏自信心所致,大家认为,活动时间太长,在这次活动中,教师的活动程序清晰有序,过程生动、有趣,方法得当。富于启发性、探究性,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态、语言、语气始终充满感染力,深深吸引着孩子们情绪愉快地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因此,整个活动过程气氛活跃,效果理想。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企鹅的生活环境。
2.尝试制作企鹅,培养动手能力。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4.引导孩子们在活动结束后把自己的绘画材料分类摆放,养成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玩具企鹅一只。教师纸工制作的企鹅一只。幼儿每人一张画有企鹅的纸工纸,剪刀每人一把,胶水盘、棉棒。
【活动过程】
1.出示玩绒教具引出课题
(1)小朋友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冬季),冬天外面冷不冷呀?(冷)对,小朋友们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袄、棉裤、还带上了帽子、手套。可是有一只小动物它不怕冷,它生活在遥远的南极,那里都是冰天雪地,这只可爱的小动物在和它的小伙伴在那里快乐的生活,小朋友们想不想认识它?出示玩具企鹅让幼儿认识.(2)这只小企鹅来到我们这里,它告诉老师它很孤单,想它的小伙伴了,他让老师给它找一个小伙伴,老师制作了一只小企鹅让它们成为好朋友。老师出示制作的企鹅让幼儿欣赏。
(3)小朋友们看老师制作的企鹅好看吗?小朋友们想不想也制作一只企鹅?(想)现在老师教你们怎样制作。
2.教师演示“企鹅”的制作方法
(1)教师制作企鹅,让幼儿观看,教师边制作边讲解。
(2)重点讲解:企鹅安装翅膀的开口处,先把画有直线的地方对折,然后用剪刀慢慢剪开。
3.请幼儿操作
(1)教师让幼儿制作,并提醒幼儿用剪刀时的安全。
(2)教师巡回指导,重点指导剪企鹅翅膀的开口处,随时提醒幼儿安全及做完后注意的卫生。
(3)教师讲评作品。
(4)我们一起带小企鹅出去看看我们的幼儿园。
【活动延伸】
没做完的小朋友活动后可到美工区继续制作,完成自己的作品。
教学反思:
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不同特点,给予每一位幼儿以激励性的评价,充分挖掘作品中成功的东西,给予积极的肯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手工活动的乐趣,从而增强自信心。
一、紧扣课题,带动全篇
课文题目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课文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课题是文章内容和主旨的高度提炼和概括,是课文的“眼睛”,也是指引学生进行阅读、感悟和探究的切入口。课题是一个潜在的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如果巧加处理,就能“巧”出一片新天地。
1、巧用课题
如:在教《飞机遇险的时候》,教师巧妙地利用课题,通过划横线填充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课题后,课题前做扩展补充,既能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又巧妙地训练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顺序来述说。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真切地感受言语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从中体悟到语言运用之妙,语言运用之趣。
2、巧写课题
如:教师板书《狼牙山五壮士》课题时,故意写成“狼牙山五战士”。“壮”字集中体现了《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的内容和中心,是引发学生探究的关键字眼。可是,小学生阅读时,并不会对这个“文眼”产生特别的关注。为此教师在板书课题这一环节时故意把“五壮士”写成“五战士”,果然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学生在纠正教师“错误”的过程中,不仅辨析了“壮士”与“战士”的异同,而且很自然提出了作者为什么称他们是五壮士,五位战士到底“壮”在哪里?这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这些反映学生学习需求的问题,自然就成了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感悟人物形象的突破口。
3.巧读课题
如:教《长城》时,板书课题后,老师问学生怎样读?学生把对课题产生的独特理解和感受,用不同的语气、语调外显出来,为整个课文教学作了情感铺垫。以此切入,学生更能进八课文所描绘的雄伟壮观的场景中去,更能感受到课文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厚情感。
二、重视教材插图
语文教材中的插图色彩鲜明,线条简洁,寓意明确,内容浅显易懂,且符合少儿认知的特点。在教材中,插图起着突出语文重点或疏通文意、化难为易的目的。因而插图也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其作用。
1.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如:《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中的插图画得很有趣味。教师结合课文内容,有目的地让学生认真读图,告诉学生看图的顺序,并且要求观察细致,能指出“戴围巾”的大燕子是“妈妈”,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这篇课文两幅插图,可让学生按照先左后右,先上后下的顺序,一步步地结合内容认真读画。
2.利用插图,突破课文难点
比如:《黄山奇石》一文,有几个小学生到过黄山?如果先从文字上寻找理解课文的途径,是比较困难的,有了插图,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小学生的见识毕竟有限,利用插图既可以扩展学生视野,也可以利用其形象的特点,让学生图文结合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利用插图,体会文章中心
小学语文课文文质兼美,大都是名家典范之作,字里行间给人以美的享受,洋溢着催人向上的动力。而文中插图更强化了这些思想。《长城》《颐和园》《赵州桥》的插图使学生体会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三、用简笔画辅助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恰当灵活的使用简笔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象直观地展示课文内容,而且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1.释疑解难,活跃思维。利用简笔画及时地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必要的表象支撑,解除学生介于文字与实际的情境间的思维障碍。
如:《小池》一诗,“小荷才露尖尖角”,学生对“荷叶的尖端”理解不清,脑海中形不成鲜明的印象。这时教师随手勾勒出一幅“尖尖角”的简笔画,学生一目了然,不仅理解了诗意,而且加深了记忆。
2.突出重点,体现中心。凭借简笔画,可以帮助学生理出文章的主题,了解文章写的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的简笔画,充分体现了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如千斤巨石纹丝不动,严守纪律的高尚品质和自我牺牲的伟大精神,从而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四、充分发挥单元导语和课前导语的功能
1.发挥导语的“导学”功能
如:在教学新一组课文或新课前让学生读导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少导语语言优美,四年级下册第一组导语“祖国的山山水水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真是江山如画!”学生一读这样的美文,喜爱之情油然而生,为本组课文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功效。
2.发挥导语的“导教”功能
如: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大自然的启示”来组织教学内容,单元导语中有这样的描述:“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它告诉人们……让我们来阅读本组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并围绕‘大自然的启示’,开展一次综合性学玑做到对大自然有新的发现,在语文学习上有新的收获。”我们稍加留心,就知道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本单元学习重点。
(作者单位:新疆农十师一八八团中学)
【教学目标】
1.教幼儿用人拇指和小指按印出小鸭子的外形特征。
2.培养幼儿对手指按画的兴趣。
3.激发幼儿感受不同的艺术美,体验作画的乐趣。
4.根据色彩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教学准备】
1.桔红、黄、蓝色颜料及清水。
2.棉签、纸张数量与幼儿人数相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手指歌”。
二、引出课题
1、师:大拇指哥哥和小指妹妹是一对好朋友,他们要一起做游戏。
2、示范讲解:
①大拇指哥哥穿着黄颜色的衣服先出来了,(用大拇指蘸黄色颜料在纸上按出鸭子的身体。)你们看,大拇指哥哥一个一个分开站好了。
②小指妹妹穿上黄衣服也出来了,有的站在哥哥·的前面;有的站在哥哥的后面:有的站在哥哥的上面;有的站在哥哥的下面。(用小指蘸黄颜料在鸭子身体的上下左右各按画出鸭子的头。)她们离拇指哥哥都不远。
③他们一对好朋友,手拉手唱起了歌。(用棉签蘸桔红颜料把鸭的身体和头相连接。)
④小指妹妹可漂亮了,它头上戴着一只美丽的蝴蝶结。(仍用棉签蘸桔红颜料点上小鸭的嘴。)
⑤他们的“嘎嘎歌”唱得非常好,奖给他们一颗小豆豆,大拇指哥哥说:“小指妹妹比我小,豆豆给她吃。”(用棉签蘸上深蓝色。在头的中间点上眼睛)
3、欣赏范例:
小朋友看看,现在变成了什么?(一群小鸭子)老师用大拇指按印出小鸭子的身体,用小指按印出小鸭子的头,用棉签画小鸭子的脖子、嘴和眼睛。这群小鸭子多快乐,它们有的头抬得高高的,好像在唱歌,有的低着头在找食,还有的在嬉水……
4、布置任务:春天就要来了,许多小鸭子要出来玩了。今天,请每个小朋友按画一群小鸭子,许多小鸭子在一块儿玩,它们会很快乐的。
5、幼儿作画:教师交待有关注意事项,如颜料不要蘸得过多,当心别弄脏衣服等。待幼儿基本画好鸭子后,教师再示范用棉签蘸上水使深蓝色变成浅蓝色,在空白处平涂画上河水。
三、结束部分:
1、评价作品:展出画得多,动态不扬画面、桌面干净,卫生常规好的幼儿的作品。
2、在音乐伴奏下做“小鸭子”的律动,欢快地叫着到外面草地上去。
教学反思:
孩子们学习积极性高。但在开始作画时,相当一部分孩子不敢下笔,在老师的鼓励和引领后才纷纷动笔画。分析原因,平时锻炼机会不足,缺乏自信心所致,大家认为,活动时间太长,在这次活动中,教师的活动程序清晰有序,过程生动、有趣,方法得当。富于启发性、探究性,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态、语言、语气始终充满感染力,深深吸引着孩子们情绪愉快地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因此,整个活动过程气氛活跃,效果理想。
大班美术活动《我和大树做朋友》说课反思
一、感谢
非常感谢我们××市教育局幼儿园教研这个团队,给了我这次与各位专家、同行面对面交流、学习的机会。今天与其说是和大家分享,还不如说是请幼教专家和同行来帮助我们团队来解疑答惑。
二、产生的背景
为什么会选择一个这样的主题呢?近段时间我们班一直在进行“拜访大树”的主题,《指南》艺术领域中“感受与欣赏”目标1中提到的“喜欢自然界和生活中美的事物”,“创造与表现”里目标2“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作力”“能用自己制作的美术作品布置环境、美化生活”。于是我们带孩子走进社区,有意识的感受、发现、收集与树有关的美的事物,如树上掉落的树叶,修剪的树枝、藤条等。鼓励孩子用这些树身上美的事物大胆的、创造性的进行组合拼贴、编织、拓印、绘画等。用这些物品创作出具有个性化的作品,来布置我们的教室、美化我们的环境,提高孩子的成功感和成就感。所以,我选择了这个主题并设计了这个活动,引导孩子发现、收集生活中、自然界中美的事物,既而用这些美的事物进行艺术的提升和创造,使我们的环境更加的美化。
三、材料投放方式的调整
这一次的活动我们是围绕《指南》中艺术领域的一种初步尝试。这堂课我们试教了很多次,尝试了很多的方法,美工类的活动课前材料的准备非常的重要,最开始„„每一组投放一种树身上的材料,如有的是树枝„„都是是原生态的材料。我们发现孩子粘贴很难固定,制作出的作品也很相似。这样更多的是老师在牵引孩子,没有体现指南中“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后来我们做了大的调整,四组每一组都投放相同的材料除了树身上原生态的材料还有毛毛球、扭扭棒、彩色纽扣等,色彩艳丽便于造型的其他辅材给孩子,材料更多更丰富,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和条件,更多的体现了孩子们的想法和创意。
四、遵循实施《指南》的四大基本原则
1、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
本次活动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活动前面的引导部分,教师引导幼儿清楚完整的表述自己创作的想法(图片),同时集体交流环节也给了所有孩子交流的机会(图片),满足他们表达的欲望,这是与语言领域的有机整合。在孩子进行创作教师指导的环节,有孩子用彩色毛球装扮自己作品时,教师引导孩子在注重颜色搭配的同时还融入了数学领域的按颜色的规律排序的方法来装扮自己的作品(图片),(图片:试教中树叶装饰木板画的举例:对称、数量)。幼儿在自主操作中,(图片)在用彩条缠绕树枝时候,孩子一个人他不能很好的完成,知道主动寻求他人帮助,旁边的小朋友沟通交流。一个人抓住底部一个人缠绕,共同合作解决问题,在活动中他的社会交往也无处不在。
这个活动看起来是一个纯艺术领域的活动,但是我们依靠“以幼儿为本”的理念与教育能力,也能整体的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2、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
本次活动也充分考虑到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所以在第一课时制作半成品的作品时,完全是幼儿自主的选择(图片),可以组合粘贴画框、缠绕花环、制作小树、木板上画画,尊重幼儿的同时也考虑到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在幼儿动手操作的环节,特别注重幼儿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不急于求成,让每一个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速度、自己的节奏在完成自己的作品。老师也因势利导(图片),有时等一等,有时推一推、有时冷静的观察分析,提供必要的支持。评价环节,对每个幼儿的作品都给予及时的肯定,全部展示(图片),满足了每个幼儿获得表扬和承认的需要,让幼儿个性健康发展。
3、尊重幼儿学习方式和特点,满足幼儿认知的需要
关键词:新课标 活动课 生物 常规 教学 作用
生物学较其他学科有其特殊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的知识还依赖于活动课的开展来获取,通过本人的实践,我觉得活动课对生物常规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陶冶情操
我们周围的环境是多姿多彩的,只要走出一步,同学们就会看到教室里看不到的一面,走出教室,会给师生带来极大的愉快,并在愉快中相互激发,使学校生活活泼起来,生物课才不会变成“死物课”,这种室外活动课具有吸引性、实践性、主动性和活动性等,丰富的活动,活泼的形式,能强烈地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
适于室外活动课的内容很多,如利用野外的绿色植物,帮助学生掌握根、茎、叶的形态,花、果实、种子的构造和类型;带学生校外辨认、学习藻类、蕨类、种子植物类群的知识;通过池塘生态系统或森林生态系统的调查记录,讲清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功能、平衡等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诸如环境因子,食物链、营养级等基本概念,这样,比单纯的课堂讲解效果更好,对知识点的掌握更牢。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实验课也是活动课的形式之一。在实验课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启发,不能包办代替。如实验前预习鼓励学生思考本实验为何采取这种方法?有无其它方法?实验是否可以进行某些改进?实验材料是否可能替代?验证性实验能否改为探索性实验?鼓励学生对相关实验进行探索、尝试、验证等。给学生创造和表现的空间。如新教材中关于“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书中介绍的方法步骤是:用甲乙两个小桶,每个小桶内放有两种彩色的小球各10个,分别代表杂种一代减数分裂产生雌雄配子各两种比例1:1,从两个桶内各随机抓取一个小球,表示让雌雄配子随机结合成合子,记录下两个小球的组合。重复100次,统计子二代的生物性状之间的数量关系。因为经验有限,我就引导学生思考彩色的小球可不可以用其它材料代替?学生想到了不同颜色的纸团、钮扣,验证下来钮扣的效果较好。实验中有学生第一次两手同时抓取了钮扣后,不把钮扣放回桶内又接着抓;有学生将两个桶内的钮扣倒在一起,两手同时抓取;有学生故意篡改结果,凑3:1的性状分离比等,发现了这些现象,我就提出来,让大家讨论这些做法对不对,提醒学生;实验不仅仅是动手操作的活动,更重要的应该是操作背后的思维。不少学生踊跃发言,说如果抓取了钮扣后不把钮扣放回桶内又接着再抓第二次。这时雌雄配子比例已经不是1:1,钮扣倒在一起,根本不能模拟实验;有的同学还大胆提出应对该实验改进:两个小桶内放的两种颜色钮扣的数目应不相等,我被学生的创新思维折服了,这位学生不迷信权威,非常敏捷地觉察到教材中的问题。
3.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动手能力较差是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平时教学任务重,实验课较少,即使做了,有时也是草草收场,未达到预期目的;二是相当部分学生认为实验操作不重要,只要会做题就行,逐渐养成动口不动手的坏习惯,事实上近几年结业考试实验(生物)所占的比重逐渐加大,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势在必行。
我利用活动课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时,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1人1组单独完成实验内容,这样可避免同学干扰,提高独立思考,自己动手的操作能力。如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本是一个很简单的实验,但部分同学单独操作时总出现问题,有的忘装目镜,有的花了10多分钟找不到光圈,还有的同学根本不会制装片等,针对这些问题我分别指导解决。结果人人过关。在学习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时,有的同学对植物细胞既能吸水又能失水表示怀疑,我就利用活动课讲解有关实验原理。再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器材,让他们自己动手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细胞既能吸水又能失水。在老师的启发下,有好几个同学很巧妙地设计出了该实验,让其他同学亲眼目睹了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过程。
4.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设计意图
主题活动《黑白也精彩》之子课题“动物的黑白世界”开展以来,孩子们的视角渐渐关注到动物身上的花纹、皮毛甚至它们喜欢吃的东西等等。斑马、奶牛、斑点狗是孩子们比较熟悉的动物,而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黑白花纹的动物,这些基本主题经验是孩子们已经积累的。同时,我发现我们的孩子在区域中很喜欢为小动物穿衣服(涂色),但都有这样共性的特点,就是不懂得很好地在轮廓线内涂色,而且坚持性不够。通过此活动,让幼儿进一步了解黑白花纹动物的明显特征,从而培养幼儿观察的兴趣,喜欢动物、亲近动物。经过我对当前我班孩子的情况分析,以为黑白花纹动物洗洗澡为切入口,在幼儿能接受理解的方式下,自己勾勒黑白动物的花纹并学习在轮廓线内涂色,即习得了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的习惯。同时,我将活动延伸到班级的美工区,孩子们即能巩固装饰动物的黑白花纹,还能在动物的周围添画。
活动目标
1、在参观动物园的过程中了解黑白花纹动物的主要特点,引起幼儿的观察兴趣。
2、幼儿学会画奶牛的花纹,并尝试在奶牛的身上画出来3、愿意为小狗、奶牛、斑马等动物设计花纹轮廓,并学习正确地涂色。
4、寻找生活中与黑白动物身上相似的线条。
5、鼓励幼儿乐于参与绘画活动,体验绘画活动的乐趣。
6、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活动准备
动物园的图片一张、郊游的音乐一曲、动物图片每人一张,人手一支粉笔,生活中的斑马线及象奶牛一样的花纹一朵、一朵的白云,记录表人手一张,让幼儿寻找生活中点。
活动过程
〈一〉花纹动物的特点,引起幼儿的观察兴趣。
1、小朋友你们去过动物园吗?幼:“去过”
师“动物园里都有些什么呢?(请三个幼儿讲一讲)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去黑白花纹动物园去看看,有些什么动物呢?我们听着音乐一起出发吧,(放智慧树的音乐)老师和幼儿一起随音乐跳。音乐结束,老师出示黑白花纹动物的图片,让幼儿说一说,有些什么动物?(幼儿随便讲,有什么什么动物)。
师:请幼儿再说说他们身上的花纹是什么样的?(如果幼儿说不出,老师可以个别指出,让幼儿一个一个说,小狗身上的花纹是一点一点的,奶牛身上的花纹是一块一块的,斑马身上的花纹是一条一条的,然后出示三种花纹图样。
〈二〉画奶牛的花纹,让幼儿尝试在纸上画。
师:这三种花纹你哪一种不会画,老师着重示范奶牛花纹的画法:“爬了一座山坡停一停,再爬一座山坡停一停,请幼儿把手拿出来跟老师一起画。爬了许多座山坡累了,又回到出发点休息了。”请幼儿在地上学画奶牛花纹的画法,(每个幼儿在地上画花纹。老师巡回指导。)展示幼儿的作品,评价幼儿的作品。
〈三〉白花纹添画花纹,并给动物配上适合的花纹。
每组有现成的动物作品,但是没有花纹,请幼儿为他们设计花纹,幼儿作画,老师巡回指导,并放音乐。《琵琶曲》
〈四〉幼儿的作品,评价幼儿作品。
〈五〉生活中相似的线条师:小朋友,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发现与动物身上相似的线条,斑马、奶牛、狗等等幼:斑马线与斑马身上的花纹相似,奶牛身上的花纹与白云的花纹相似、小狗身上的花纹与泡泡、雨点、露珠等相似。并展示课件。
教学反思
本节课幼儿的活动兴趣很浓厚,能够对动物身上的花纹进行想象,象泡泡、象白云、象斑马线等,通过儿歌的方式学画奶牛的花纹,幼儿的兴趣很浓厚,也较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学画奶牛花纹的同时,幼儿虽然掌握了方法,但由于幼儿的年龄有限,有时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这点我们应该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接纳孩子,包容孩子的能力,所以老师的要求也因人而异,准确看待每一幅作品。
在本节课中,老师的引导较自然,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尝试、但是幼儿作画之前,老师没有交代动物身上应该穿适合的衣服,所以有的幼儿画的不够好,如果老师能够交代清楚,效果会更好的。
【美术常规课反思】推荐阅读:
浅谈培智学校美术课的常规和有效性07-02
大班美术公开课反思10-03
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反思06-17
小班美术《吹泡泡》评课反思10-12
教学常规反思11-30
新课标下的美术教学反思01-12
中班美术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飞机》07-16
第6课 眼镜设计 美术教学反思09-27
开学第一课常规教育01-05
大班美术公开课教案《太空旅行记》含反思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