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数学美
枯燥数学课堂反思之感受数学美
摘要: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具有高度抽象性、应用的普遍性和逻辑上的严密性。这三个特性使学生对数学的印象是单调、枯燥、冷漠的,难以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审美教育受到了广泛的重视。本文从让学生学会“识图”、“鉴赏”、“游戏”、“发言”、“创新”、“质疑”六个方面简单地探索了如何培养学生数学的审美能力。关键词: 学生 数学 审美 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审美教育就没有任何教育。”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具有高度抽象性、应用的普遍性和逻辑上的严密性。这三个特性使学生对数学的印象是单调、枯燥、冷漠的,难以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进行数学审美教育。注意挖掘数学中美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和数学美感,当学生发现数学确是一个美的世界时,便会改变对它的成见,极大地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因此,加强对中学生数学审美能力的培养,便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让学生学会识图,在识图中感受数学的“形状美”。
英国数理学家罗素曾说过:“数学如果正确对待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无上的美。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神奇之美。学生一旦感受到教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
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看一看我们周围的世界,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让学生去发现数学的影子,找到许许多多的图形。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相似”后,我布置给学生一份特别的家庭作业,让学生放学后观察乡镇一角的街景,从中去发现一些熟悉的数学图形,并让学生归纳,有哪些图形是相似的?如:在教《轴对称变换》的教学中,可让我们的学生自由发言,讲讲在我们美丽的校园里,哪些叶子是轴对称图形,哪些是中心对称图形,教师里有哪些也是对称的图形呢?让我们的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之美。在学习《圆的基本知识》时,我把圆同描写太阳和月亮的优美诗句、声音与色彩以及数学史上对圆的美学认知的发展历程,有机的结合起来;还利用网络搜集将生活中的圆展示出来,如当小雨滴落在湖面上荡起的涟漪,那种震撼的美,学生屏息凝神,看呆了,深深地感受到了数学的美,此时的内心体验要比老师的说教好上千百倍,这样的课堂学生怎能不感兴趣?新课程提出的情感目标也就落实在此时无声胜有声中。细节无处不可美,一句动听的表扬,一个感人的眼神,一份漂亮的板书,一次有趣的数学活动„„就在这不经意中,数学之美便走进了学生的心灵,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我还可适当地延伸知识,介绍奥运五环,带给人们美感享受的同时,又昭示出人类体育运动之美。学习“集合”时,可把它与罗素的“理发师悖论”,特别是集合论的创立者康托尔的故事,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积极性。
在课余的时间,我们还可带领学生漫游在数学“王国”,如:在数学的园地里,完全正方形作为一朵沁人心脾的奇花,曾陶醉过多少观赏者!五种正多面体以其形式美带来的神秘感,使古代人曾把它们分别作为火、风、水、土、空气的象征,而这五种图形总名之为宇宙的图形。由宇宙美神得到的黄金矩形是最令人心醉的优美图形之一。它在形式比例上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因而,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物品,诸如像柜、图书、杂志、火柴盒及至国旗都采用了这一优美的图形,以带给人们更多的美感的享受。
通过以上的体验与学习,学生能感觉到数学是美丽而神奇的,数学美不胜收。在识图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审美的能力。
二、让学生学会鉴赏,在鉴赏中感叹数学的“和谐美”。
美是艺术的一种追求,美也是数学中一种公认的评价标准。教师在教给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在鉴赏中发现数学是美的。
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鉴赏能力,我们要经常引导学生用美学的眼光审视所学生的数学知道,研究数学发现的过程,向学生渗透科学美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的观念,增强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芬奇说:“黄金分割是美的原则,一切符合黄金分割值的图形都是最美的图形”。所以我在讲授“黄金分割”的知识点时,先跟同学们讲:“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的体形是否标准?那么,你们回家用尺量一下自己上下身的值,并计算出它们的比值,到明天我们学习黄金分割了之后,你们便可以得到答案的。”同学们立刻被这一“黄金分割”所吸引,兴趣十足主动积极地去预习这一节课,真正达到了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目的。
在学习应用题时,用线段图帮助学生分析题意,使学生从感受到数学中这富有秩序的设置和乘法的美等。因此,我们应该挖掘教材深层次的多元教育因素,有意识地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使美的情感得到升华,促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和发展。数学之美很难定义,但只要我们细心鉴赏,就能在学习数学时感受到美的愉悦。
三、让学生学会游戏,在游戏中体验数学的“趣味美”。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们越来越关注的是: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更能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实践证明,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学生将会学得最好。数学游戏就是其中最受教师和学生喜欢的形式之一。游戏与教学相互包含,使学生们在愉快游戏的同时自主探索知识,发展能力,张扬个性,实现教学方式的大开放。数学游戏能为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在游戏中体验数学的“趣味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使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协调发展。
如教学《对称、平移与旋转》时,若能把“跳棋”搬进课堂,学习小组在游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对称的基本特征,不仅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又初步认识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四、让学生学会表达,在表达中体会数学的“抽象美”。
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
教学如果不经过学生兴味盎然的尝试,不经过理智的挑战与思维的碰撞,不经过多次质疑、自主选择,不经过比较反思、独立判断,没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发自内心的真切体验,很难说学生真正掌握了知识,获得了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可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让学生学会实践,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抽象美”。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数学课本是你们的,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这些学具也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助手,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节课下来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
五、让学生学会创新,在创新中感悟数学的“变幻美”。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
例如学习了点关于直线对称点求法后,就要引导学生从联系实际的角度去分析,对原题进行加工、改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题目可以是这样的:一条小河l的同旁有两个村庄A、B,在河边修一个抽水站,问该站应修在什么地方,才能使它到两个村庄A、B的距离之和最短?
学生继续讨论,将得到另外不同的几个题目:
延伸:(1)小河两岸(设两岸是平行的)有两个村庄A、B,要在河上修一座与河岸垂直的小桥,使两村庄间的距离为最短,小桥应修在什么地方?
延伸(2),在圆柱形铁皮桶的外侧A 处有一只小虫,请为它设计一条最短的路线,使它沿桶外侧爬到桶内壁B处。
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能在不断的自主创新中,享受数学之乐趣,感悟数学的“变幻美”。
六、让学生学会质疑,在质疑中优化数学的“无穷美”。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教给质疑的方法,使学生乐于质疑,从中能享受到质疑的乐趣,而不是把它看作是苦差事。也就是说“乐在其中,才会有吸引力和产生内趋力。”让学生在知识的来龙去脉上质疑,在知识的作用上质疑,在知识结构上质疑,在知识的模糊处质疑,在概念内涵,外延的拓展上质疑等等。在质疑中优化数学的“无穷美”。
如:教学“轴对称”时,我先是进行操作演示使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了一个初步印象,再让他们阅读课本材料,然后问学生:“当你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你的同学?”这个问题一下子激发了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有不少学生提出了比较好的问题。如:“圆的对称轴是什么?”“为什么要说所在的直线?”等。但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质疑问难时,往往不能提在点子上、关键处。这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题的热情。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与恰当的评价,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积极性。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判断,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质疑热情,对学生新奇怪异的想法我们要加以保护,决不能随便予以否定,遏制及嘲笑。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起进一步的探索,大胆创新,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久而久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出一个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那么,对学生能主动获取知识,一定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以自己对数学最真诚的热爱、最睿智的领悟、最诗意的诠释引领学生走进美丽的数学,培养学生数学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美好的情感,让每一位学生都具有一双认识、欣赏并发现“数学美”的慧眼!参考文献:
1、童庆炳《现代心理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朱永新、杨树兵 《创新教育论纲》《教育研究》1999.8.3、华建宝《知识经济与创新教育》《中国教育学刊》1999.1.4、牟洪宇《问题解决中的审美教育》《中小学数学》2002.9
一、在数学生活化中领悟数学美
数学来源于生活, 数学课不仅要带领学生走进“数”的海洋, 还要再现生活数学的美丽图景。数学的教学如果仅就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是相当乏味的, 只有把我们所要教的数学溶入生活, 让孩子有真正的生活体验, 数学的美才能显现其动人的色彩。孩子们的数学学习是生活, 是他们对生活的感悟成就了美丽的数学课堂;是孩子的想象力、孩子的童真童趣、孩子的纯真的笑容成就了美丽的数学课堂。在教学《球的认识》的时候, 我就抓住“球”这一特定的实体, 从“球是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图形”思想出发进行教学。当同学们都掌握球各部分的名称与特点等知识的时候, 我带领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实物球体, 用课件展示了许多美丽、奇特的球形物体和图案, 我边播放课件边朗诵:“从浩瀚的宇宙为我们鬼斧神弓的雕刻的美妙恒星之中, 从美化、点缀咱们生活的花草之中, 从古罗马雄伟壮丽的教堂之中, 从世界遗产七大奇迹之一的泰姬陵之中, 乃至象征美国权力首脑白宫、我国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东方明珠电视塔之中, 这一切的一切无一不是用球创做的美妙符号之一, 它们正是因为有了球的存在, 才使它们的美丽与雄壮永载史册。同学们, 难道你们还没有感受到球的魅力吗?生活中有这么多的球体, 我们深入的研究下去, 这难道仅仅只是因为美吗?”当一幅一幅色彩缤纷的美丽画面呈现之时, 学生不由得发出惊叹:“球真是太美了!”, “球可真了不起呀!”。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感知到了球的美丽、雄壮升华学生的情感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也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这些美丽的事物就是数学,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中处处有美丽。
二、在课堂动手操作中感受数学美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既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 还要尽可能的多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活动, 仅教师的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 学生获得的知识还比较肤浅的, 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实践操作, 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 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 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教学中, 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 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 感受数学美, 发展学习兴趣, 获取知识。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节时, 我为每组学生准备了剪刀、彩纸、白纸、颜料、镜子等学具,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 创造一幅轴对称的图案。当学生们完成作品进行全班展示时, 我惊呆了, 有一组同学把彩纸对折, 然后剪一剪, 剪出了两只一大一小的蝴蝶, 取个名字叫“比翼双飞”;有一组同学把绿色的颜料在白纸上涂了一座小山, 然后对折, 就形成了左右两边一模一样的山, 并且还给这幅作品取了一个很有诗意的名字, 叫“两岸青山相对出”;还有一组同学把自己的手放在镜子面前一比, 又形成了一个轴对称图形……, 这样的作业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在设计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 从而使所学知识得以升华, 让学生回味、感受数学美, 弘扬数学美的文化价值。学生剪、折的过程就是创造美的过程, 同时教师对作品简单评述也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美的过程。
三、在一题多解中理解数学美
一题多解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审视分析同一题中的数量关系, 用不同解法求得相同结果的思维过程。教学中适当的一题多解, 可以激发学生去发现和去创造的强烈欲望, 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 训练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娴熟运用.锻炼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小明与小红所看书的页数之比是5:8, 小明看了25页书, 小红看了多少页?学生读题后, 我引导学生根据两人所看书的页数之比展开联想, 学生联想到的知识点越多, 解答的方法就越多。有的学生用先求出一份数来解决25÷5×8=40 (页) , 有的学生用列比例的方法解决:5:8=25:x。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展开联想, 进行发散性思维, 可以帮助学生扩大感知领域, 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使学生找到新旧之知的生长点, 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的同时, 又让学生体会到了的数学思维美。
四、在数学史料中反思数学美
【关键词】数学美 学习兴趣
正 文: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的核心因素,是学习动力的源泉,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学生学习的强化剂和学好数学的保证。学生怕学数学,甚至是讨厌数学,症结就在于对数学缺乏兴趣。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得把要学生学数学变成学生自己要学数学,让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有趣、有味、有惑”。因而,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我认为利用数学中的美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一直都在探讨这样一些问题:如何用数学美来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究竟美在哪里?我认为:数学美在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上表现出来的简单美、和谐美和残缺美。法国数学家庞加莱说得十分中肯:“到底是什么使我们感到一种解法、一种证明的优美呢?那就是各部分间的和谐、对称与恰到好处的平衡。”我发现若能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体味其中的美,特别是若能用数学美来解答数学问题,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下是我的几点尝试:
一、学习数学中简单图形的美,使学生感到学习“有味”
1、优美的图形总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如华东师大版初一数学(上)第一章P13第六题:请以给定的图形(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为构件,构思独特且有意义的图形,并写一两句诙谐的解说词。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先个人设计,发挥想象,并相互交流,然后对全班同学中的优秀作品展示并评奖。如“战车”、“风筝”、“夕阳夹山”、“倒影入溪”等许多构思巧妙、意义丰富的图形加上诙谐的解说词,让同学们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为用简单的几种几何图形也能 构成美丽的图案而感到惊奇,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2、对称均衡的数学图案设计,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创造力
对称图形的学习,学生不仅仅是获得了知识,还获得了美的享受,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客观世界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对称图形,它们让我们感受到数学世界的美好。很多的对称图形是前人或现在的人们创造出来的,其中的精品可以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这些图形装点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使我们的审美水平和创造力得到了提高,还使我们多了一条解决问题的思路,对于一些题目,从对称的角度去思考,可以使问题得到巧妙的解答。
二、通过发现数学中的和谐美,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有趣”
数学学科从定义、定理、公理、性质、公式以及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等方面来看,表面看来是独立且毫无联系的知识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特别是由数学的对称性、统一性所表现出来的和谐性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美,既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有趣。比如在教学华师版初一数学(下)等腰三角形一节中“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时,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顶角的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线)中,知其一可说明另二。学生掌握这一定理也就容易多了。又如在平行四边形一章中,几种四边形之间既有区别,又有着必然的联系。学生认识从一般的四边形到平行四边形到矩形、菱形、正方形之间的变化过程,对于学生认识几种图形,减轻学习中的负担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学生发现了所有平行四边形间的变化过程、掌握这一类图形间的区别与联系,也感到了学习乐趣。
三、发现数学中的残缺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也“有惑”,激发学生想学习下去的欲望
当代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的“残缺不全”,为学生提供了锻炼思维的机会。当然,这儿指的“残缺不全”是指数学知识因为认知能力的不够而不完整,在我们的教课书中,数学始终在自我矛盾中发展的。还有指数学中的不和谐“比比皆是”,也构成了数学的残缺美,为丰富数学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比如:某教师在教学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使用时,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题:某市体委从甲、乙两名运动员中选拔一名运动员参加全运会,每人射击5次,打中的环数为:甲:7环、8环、9环、8环、8环;乙:5环、10环、6环、9环、10环。根据以上数据,你认为选 谁参加全运会比较合适?于是同学们对甲乙二人的成绩作了分析:(1)平均数:两人都是8环;(2)中位数:甲是8环,乙是9环;(3)众数:甲是8环,乙是10环。明显从中位数和众数两项指标上看,乙都优于甲,但是市体委领导却选中了甲运动员参加全运会,你认为公平吗?谈谈理由。学生激情高涨。是啊,都觉得应由乙参加全运会,因为运动员的成绩主要指标是平均数,在平均数相同的条件下,为什么不让乙运动员去,因为乙的发挥极不稳定。成绩的稳定性要用另一种量来表示。于是学生迫切想继续研究能够表现成绩稳定的量——方差。但是教师却并不急于讲解,只对学生说在以后的教材中会学习到,这样留下一个不完美的结局,让学生去研讨、解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习的兴趣。
青春,我与心灵有个约定,要和快乐一起同行。
青春是一个让孩童羡慕让长者感叹的岁月,它意味着长大、意味着独立、意味着一个全新的精彩的开始。而我们正大把大把的拥有并挥霍这段镀金的流年。
青春年华期的我们总是被羡慕着,宽容着。因为我们有活力、有精力、有朝气、更有着年轻,就像7、8点钟的阳光,明媚且充满了潜在的巨大力量;就像含苞怒放的花蕾,一切都是如梦般的美好。不过上帝总是公平的,在把好的东西送给我们的同时也顺带一些不甚好的东西。青春年华固然赋予了我们很多美好的东西,但是也带给了很多让我们无法释怀东西,就像潘多拉魔盒似的,让我们高兴并痛苦着。比如迷茫、比如„„
关在透明的玻璃瓶里的蜜蜂总是撞来撞去,即使头破血流还是如西班牙斗牛追逐红色那样的固执倔强,因为蜜蜂想找到自由的出口。现在的我们就像那只顽固的蜜蜂在青春年华给我们营造的世界里撞来撞去,只为找到属于我们的“自由”的出口。
如果说大学是碧波荡漾、“莲绵不断”的荷塘。我们就是那采莲的少男少女,我们现在在荷塘的一面嬉闹,而莲却在荷塘的另一面随风舞动。如果说我们的生活是一叮咚作响的溪流,我们就是溪流里的沙石,时动时静,方向迷茫且不定。如果说„当然了,嬉闹与迷茫是我们这个年龄的特性(或者说是个性)无可厚非的,也总会过去的。总会有有一天我们会采下一束莲,总会有一时我们会腾浪而起,筑起一座山石。就像再大的风雨也有停的时候。再强的雷电也有弱的时候,雷雨渐息,阳光总会散射出他灼目的光芒。
现在的我们有时会些许迷茫,迷茫于不知道做什么。有时会自问我们就这样一事无成庸碌的过完自己的大学生活(我想大多说人都会这样扪心自问吧)?或许会有很多人来反驳我,会说:“我们是来学习的!”。诚然我们是来学习的,但是因为没有了高中时那种升学的压力,我们很多人已渐渐懈怠,或者说有了更大的抱负,已经不止是拘泥于学习!不过由于我们所处环境的局限(现在我们毕竟还是学生),和意志力不够坚定,有很多抱负很难如我们所愿那样变为现实。所以有时我们就会迷茫,其实我们会产生这种迷茫心理也是因为我们有颗上进的心,但我们这颗心过于稚气,经不起太多挫折也没有太多的耐力,所以总是与成功擦肩而行。
阳光总在风雨后,因为风雨的惊扰我们才会感受到阳光的明媚,也才有了彩虹的美丽。因为我们有迷茫所以后来我们才会明白许多、懂许多。
前不久,我听了一堂刘艺柱老师的讲座,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从刘老师的讲座中受益匪浅。刘老师的讲座让我顿悟:处于青春年华的我们有理想有抱负是好的,但是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急于求成,应该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做每一件事情,就像人是不能一口吃成个胖子的,要想吃胖就要一口一口的吃,必要的话还要一日多餐呢。我们时常也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对于我们这些青春正浓的学生实在是困难啊)。其实自己就是一个很平凡的人,扎到人堆里是找不到的,把自己看低一点。(但这个放低自己不是说要轻视自己,而是把自己当成高楼大厦的一块基石,虽很小但也有他一定的作用)。就拿以后的工作来说,没人一进厂就拿高薪坐高位,每个人都是要从基层一步步做起,才有机会争取高新和高位,但是如果我们缺乏意志和耐力,那高新高位我们永远都不会得到的。
一位哲人曾说过: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我们都能从一些“偶
张家港德积小学:方惠英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小时候念这首诗时只知道这是老师叫背的,全无半点喜欢。那时脑子里尽是些鸟啊,花啊,蝴蝶什么的。若是上课时,有只花蝶打窗前飞过,那眼光就被那扑扇的翅膀牢牢的吸了去,一个劲儿的冥想那美丽翅膀上的花纹是否意味着一个藏宝图?油菜花蕊里的密汁是否都被它吮尽了?那边的豆耳是不是又婷婷玉立了?如果我也能穿上那漂亮的衣服小朋友们指不定怎么羡慕我呢!如果我也能像它那般自由该多好啊!就这样一路想开去,有时还会暗暗发笑。放学了,田野就成了我们孩子的天堂:挑马兰的,采野花做花球的,割野菜的,赶泥鳅的„„纵横的阡陌上留下了一串串活泼的小脚丫,芬芳的泥土气息中飘来一阵阵清脆的笑声„„ 一直到懂得回忆的时节才知道这段时光与我是多么的珍贵,而伴随这段美好光阴的《春晓》也由此记忆深刻起来。多少个“不觉晓”的“春眠”被急促的闹铃惊醒;多少群展转歌喉的“啼鸟”被飞驰的汽车、摩托惊走。一年之计在于春啊,行走在路上的人们哪个不匆匆!聆听“夜来风雨声”的诗情画意早已被“灯红酒绿”所取代,闲看“落花流水”的雅兴亦在“荣华富贵”的追逐中被搁置于记忆深处的角落。忙忙碌碌的人们也许只有在回味《春晓》这首诗时方会回到那曾经闲适、快乐的生活中去了。
一直到自己也教孩子《春晓》这首小诗,才感到它初读似觉平淡无味,写的只是春眠之感、鸟鸣之美,而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不觉晓”的春睡香甜、“处处”鸟鸣的动听乐章,字里行间,无不流荡着春天的气息。整首诗既无奇特构思,也无惊人警句,然一切都如行云流水那般平易自然、悠远深厚、独臻妙境。“风、雨、花、鸟”这等普通景物,经过近口语化的有机组合,竟巧妙地展现了耐人寻味的春晓图。“迎风户半开”,读此诗令人如饮春茶,回味无穷啊!想当年正直豆蔻的我又如何能领略各种风味,幸好如今又将它拾起,未为晚矣。
摘要:地理是一门与人类生活联系最密切的科学,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人文美。学习地理也就是学习与我们生活联系最密切的知识,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认识美、感受美、享受美、并创造美、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并萌发保护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感。
关键词:地理教学;自然美;人文美;生活美
地理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变化规律及人地关系的学科。地理学科虽然比一般学科更重于理性,以说理为主,但一味追求理性的东西,会把课堂变成死气沉沉、枯燥乏味的一潭死水,要让地理教学过程变成一弘活水,必须注入美的情感,渗透审美教育,让学生在接受理性观念的同时,能感受美,享受美,获得丰富的美感,使地理教学成为一种生动活泼的、引人入胜的活动。下面我就几方面谈谈地理教学过程中怎样感受生活美。
一、努力发掘地理教材中的自然美
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自然美能陶冶学生的性情,并在潜移默化中启迪和教育学生,激发学生振兴祖国的热情,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地理教材中千姿百态的自然美可归纳为三种类型:一为“雄伟”:即壮美,阳刚之美。如劈地摩天,气冠群仑的东岳泰山;“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的瞿塘峡等;二为“秀丽”:清新、柔和、阴柔之美。如苍秀涵幽的江西庐山;秀美多姿的桂林山水等;三为“奇美”:大自然中有许多奇特的景象,曲折离奇,变幻莫测,令人感到怪异。如山东的“蓬莱仙境”,四川峨嵋的“金顶宝光”等等,不胜枚举。
这部分内容主要集中在高二地理选修一册,第三单元文化景观和第四单元旅游活动,这是培养学生认识美、感受美、体验美的好机会。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我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精心选择一些高清晰的风景图片,制作课件,带领学生游览祖国大好河山,让学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并萌发保护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感。
二、努力创设地理教学过程的行程美
地理教学过程决不应归结为讲、抄、背、考枯燥死板的模式,而应是一种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美的行程。为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让学生感到上地理课,就像漫步在景色宜人的山道上,令人感到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1、创设友爱、融洽的学习环境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共同活动,要使学生乐学关键在于教师乐教。对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感情在于:对教育事业的爱,对所教专业的爱,对学生诚挚的爱。以这种美的情感来潜移默化地感化学生,使学生乐于受教,乐于学习。我时常告诉我的学生,地理是一门最简单的科学,因为它所讲述的都是与我们生活密切联系的知识。
比如;我们对自己生活的地球非常好奇,第一单元就讲述宇宙中的地球,使大家对自己生活的地球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接着第二单元回到地球上了解一下引起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大气,在就是陆地和海洋。以后我们的地理更关注我们自己,如我们关注吃、穿、住、用、行等,吃的我们学习了农业,穿的学习了工业,住的学习城市和村落,行的学习交通运输等。始终让学生感到地理是一门简单、适用的科学,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学习地理。
2、创设愉快、优美的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内容、方法上要努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惊奇、刺激、疑惑、悬念,产生“ 逼人期待”的教学魅力,从而打动学生的感情,诱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上高中第一堂地理课时,我利用一节课带领学生观看《人类与宇宙》这部影片,展示了宇宙太?系中的太阳、九大行星、小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各个成员,那浩瀚空荡的宇宙、千姿百态的星球,在诡谲变幻的音乐背景衬托下,使学生感到神奇、刺激、有趣,同时也获得了强烈的美感。接着,我设计了一系列悬念,引发学生思考。
三、充分准备好每一堂课,追求知识内容美
地理本身是一门非常有趣的科学,所以每一节课我都会告诉学生一个他们感兴趣的、最新的和地理有联系的东西,比如上第一单元时我就介绍宇宙最新探索发现,中国以及国外探索太空的进展,他们感兴趣的火箭、航天飞机、卫星、航天站等等;第二单元时呢我就介绍天气预报,一些城市发生的沙尘天气,那时正好一则消息报道中国一座城市夏季白天突降暴雨,白天一下变成了黑夜,街道上亮起了路灯,这些都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要想每节课都有亮点,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就对地理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面,获取更多的,最新发生的和地理有关的事情。敏锐的洞察力洞悉发生的事情是不是和地理有关,所以我的课余时间绝大部分花在上网查阅新闻资料上。只有这样,才能紧紧抓住学生学习的心。
四、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创造美
地理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在活动中,除了要扩大和加深地理学习的内容,还要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训练,同时又可以在活动中进行形象生动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具有感受美、鉴 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天文兴趣小组的活动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些美的活动形式:①组织观看《飞碟之迷》、《地球奥秘》、《月球探索》等等录像资料,使学生对宇宙的浩渺、宏大产生一种强烈的兴趣和美感。②组织学生翻拍天文照片,并形成“天文奇观”、“九大行星”、等几个天文知识系列,让学生在选择、整理、翻拍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天文知识,并且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另外,开展气象小组活动、设立地理橱窗、制作“神州风采”的地理资料卡、组织用黑板报的形式探索地理新知。这些多彩、自主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且使学生直接、间接地去领略自然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感。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发掘,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充分发挥想象力,细细品味其中固有的美的情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中认识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生活之美,能感受美,享受美并最终创造美,我想这就是地理教学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美学基础知识》曹利华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美学四讲》李泽厚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3]《美学基本原理》刘叔成等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4]《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
一、学习数学中简单图形的美, 使学生感到学习“有味”
1. 优美的图形总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华东师大版初一数学 ( 上) 第一章P13第六题: 请以给定的图形 ( 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 为构件, 构思独特且有意义的图形, 并写一两句诙谐的解说词.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先个人设计, 发挥想象, 并相互交流, 然后对全班同学中的优秀作品展示并评奖. 如“战车”、“风筝”、“夕阳夹山”、“倒影入溪”等许多构思巧妙、意义丰富的图形加上诙谐的解说词, 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为用简单的几种几何图形也能构成美丽的图案而感到惊奇, 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2. 对称均衡的数学图案设计, 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创造力. 对称图形的学习, 学生不仅仅是获得了知识, 还获得了美的享受, 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客观世界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对称图形, 它们让我们感受到数学世界的美好. 还使我们多了一条解决问题的思路, 对于一些题目, 从对称的角度去思考, 可以使问题得到巧妙的解答.
二、通过发现数学中的和谐美, 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有趣”
数学学科从定义、定理、公理、性质、公式以及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等方面来看, 表面看来是独立且毫无联系的知识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特别是由数学的对称性、统一性所表现出来的和谐性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美, 既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又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有趣.
比如, 在教学华师版初一数学 ( 下) 等腰三角形一节中“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时, 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 ( 顶角的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线) 中, 知其一可说明另二. 学生掌握这一定理也就容易多了.
三、发现数学中的残缺美,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当代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的“残缺不全”, 为学生提供了锻炼思维的机会. 当然, 这指的“残缺不全”是指数学知识因为认知能力的不够而不完整, 在我们的教科书中, 数学始终在自我矛盾中发展的. 还有指数学中的不和谐“比比皆是”, 也构成了数学的残缺美, 为丰富数学的内涵, 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比如, 某教师在教学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使用时, 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题: 某市体委从甲、乙两名运动员中选拔一名运动员参加全运会, 每人射击5次, 打中的环数为: 甲: 7环、8环、9环、8环、8环; 乙: 5环、10环、6环、9环、10环. 根据以上数据, 你认为选谁参加全运会比较合适? 于是学生对甲乙二人的成绩作了分析: ( 1) 平均数: 两人都是8环; ( 2) 中位数: 甲是8环, 乙是9环; ( 3) 众数: 甲是8环, 乙是10环. 明显从中位数和众数两项指标上看, 乙都优于甲, 但是市体委领导却选中了甲运动员参加全运会, 你认为公平吗? 谈谈理由. 学生激情高涨. 是啊, 都觉得应由乙参加全运会, 因为运动员的成绩主要指标是平均数, 在平均数相同的条件下, 为什么不让乙运动员去, 因为乙的发挥极不稳定. 成绩的稳定性要用另一种量来表示. 于是学生迫切想继续研究能够表现成绩稳定的量———方差. 但是教师却并不急于讲解, 只对学生说在以后的教材中会学习到, 这样留下一个不完美的结局, 让学生去研讨、解惑,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提高学习的兴趣.
其次, 数学的美来自解题的成功感. 成功是最好的激励, 成功感是学习的“内动力”, 是促使创造性思维引发的巨大精神力量, 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 要使学生获得成功, 教师和学生两方面都要共同努力.
1. 教师方面. 首先教师必须设计好探索数学知识的台阶, 包括设计好课堂提问和动手操作的步骤等, 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同学都能拾级而上, 都能获得经过自己艰苦探索, 掌握数学知识后的愉快情绪体验, 从而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满足, 激励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 当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 要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学生, 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感, 树立自信心, 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特别是后进学生容易自暴自弃、泄气自卑, 教师要给予及时的点拨、诱导.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充分肯定学生的一点一滴成绩, 使学生对自己的成绩有一种独特的成功快乐和自我欣赏与陶醉. 这样才能使学生保持积极的进取心态.
2. 学生方面. 我告诉我的学生, 我上学时对数学非常感兴趣, 其中重要的原由来源于解题时那种快乐的成功感. 为了一道难题, 我可以不吃饭, 但当我解出全班只有我一人做出的这道题时, 那种成功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 但提示一点, 不能骄傲, 应该把成果和学生共同分享, 和大家共同进步, 这样更能得到学生的尊重, 教师的赞赏, 而且有时我还为全班设计难题, 使我从被动的解题者变成主动的设题者, 更增添了解题的乐趣, 自然而然就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从情境的角度出发感受美
从情境的角度出发展开教学,这不仅能够起到暗示的作用,同时还能起到想象力激发的作用。而且,这种情境体验形式的教学他还能够激发学生心头对美的追求,从而引起小学生的情感想象活动。
情感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将生活与知识相连接了起来,它在知识中添加了很多的生活情境,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小学生们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去学习、去感受,同时还能够将小学生的动态、听觉、视觉等感官调动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感知互通的效果,进而为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创造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并提高其审美的意识。
在当前的教育方法中,将这种情境体验融入到小学美术课堂中,它不仅可以创造美而鲜活的学习情境,同时它还能够以最大限度地数值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让其快速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进而学习到美术知识。而在这些情境当中,教师最常用的方法有故事导入、游戏导入,以及歌曲导入等。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在学习之余得到娱乐,同时其情感也会得到共鸣,进而将他们的学习欲望提高上来。
比如在讲解《我的小天地》这一节课的时候,教师利用引导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导入:我的小天地里面都会有什么呢?
这时,学生们便会积极展开思考。很快便有学生说它的小天地里有翩翩起舞的蝴蝶,也有的同学说是各式各样的花朵,也有的同学说在这些花丛中有无数翩翩起舞的蝴蝶。这时,教师便可以拿出一些素材,或者是相关的图画等展示给学生们看,并根据小天地这三个字的含义进行介绍,从而让学生们在视觉上对自己的小天地有种美妙的构想。
二、从体验的角度出发创造美
体验源自生活,因此,生活中最长见到的东西往往更容易被学生们所理解,所接纳。所以,在教师开展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时候,合理地将角色体验融入其中,这样不仅可以使扮演者对这个作品有着直观的了解,同时还能让欣赏者在欣赏美的同时捕捉到更好的创作元素。
比如在讲解《我们的社区》这一节课的时候,教师首先让一些学生上讲台前将一些社区内的所见所闻,有没有什么运动活动,而其他的学生则随着教师快速速写,简单地将这些形态描绘出来,从而呈现出一幅生动而又活力的运动会画面。
又比如在讲解《恐龙世界》这节课的时候,教师首先准备好一些恐龙的头饰作为道具,然后让一部分学生们带上并在讲台前进行故事表演。这样一来,参加表演的学生不仅能够从切身实际的角度体验此堂课,欣赏的学生更能从感官的角度来了解此堂课,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这种角色体验的方式展开小学美术教学,不仅能够从根本上让学生对知识点给予了解和体会,同时还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从而让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富有动力。同时,通过本几节课的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这种角色体验所宣扬的正是那种直观学习方式,它能够让学生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变得更加具有生活性和趣味性,使得美术变得不再盲目、不再模糊,从而实现了创造美的目的。
三、从创造的角度出发表现美
俗话说:“真正的创造来源于艺术想象的活动”。随着在小学美术教学课堂中不断开展体验式教学,使得学生们的想象力变得越来越丰富。当进行角色体验的时候,学生们还会根据自己的想法,以及对生活的感受来进行联想,从而得到更多的感受和信息。其中,以故事、生活、梦境、音乐,以及图形等媒介进行创作,从而创造出一幅幅生机盎然,富有活力的画面,让自我创造不再是一种奢望。
比如教师给学生们留下这样的作业,画一幅《秋游》的图。其中,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教师提出这样的要求:画一幅秋游的图画,必须是最让你感动的,而这一次可以是你想象中的,也可以是你亲身经历过的。之后,由于学生们在之前已接受过体验式教学的教导,因此不论是他们的情境体验,还是他们的角色体验,两者都以得到了生化。所以,当学生们展开创作的时候,他们的脑海中自然会浮现出溪水、游鱼、烧烤、沙滩,以及帐篷等。而当他们将作业交上来的时候,便看到他们的画中充满了一片喜气、自由自在、天真活泼、生动鲜明的秋游景象。红红的枫叶、大大的帐篷、漂亮的月亮、美味的烤肉······这一幅幅的绘画,都在彰显着学生们心中美好且快活的情感意识,从而将他们对人生的一种期待和感受展现了出来。
结束语
方案
“走进春天感受家乡美”亲子春游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为了进一步贯彻县教育局的绿色环保教育,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近自然,带领学生饱览祖国、家乡的秀丽风光,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实践活动能力,特举行“走进春天感受家乡美”亲子游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二、活动主题
走进春天,播种希望,放飞快乐。
三、活动时间及地点
、活动时间:3月25日下午
2、活动地点:xx等。
四、活动方式、本次活动由家长自行带领孩子开展,也可由家长自行组成小团队去游玩,必须要有家长陪同亲子游。
2、活动中,请学生捕捉游玩时的精彩瞬间,以活动剪影、体会等图文结合的形式在学校展板展示,学校将组织人员进行评比。
五、活动注意事项、周五上午各班开展一次主题队会,教育学生文明活动,不损坏公物,不随地乱扔果皮纸屑等。
2、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学生游玩时的安全由家长自行负责。
3、各班主任在周五前发短信告知本次活动的目的、意义及注意事项,对于家长没空的学生,务必让家长监管好小孩,确保其在家中的安全,另选时间游玩。
xx镇中心小学
享受诗歌的“美”
[摘要]: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有着特别的魅力。在古诗文教学中,应抓住诗歌的意境美、音乐美、语言美,享受审美的乐趣。[关键词]:意境
想象
音乐
诵读
语言
古典诗歌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大多有着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充满着动人的诗情画意。但由于年代久远,初中学生很难把握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精华和语言魅力,因此古诗文教学就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要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应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去感知诗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
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发展想象力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提过“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说的也便是诗中的“意境”。而古典诗歌是诗人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需要读者的感性认识和情绪体验。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除了物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因此,阅读古诗必须引导学生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感情。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就是一幅生机勃勃,意趣盎然的春景,而它表现的就是作者赏春的愉悦之情。这个意境是通过山、水、云、莺、燕、花、草等事物使读者进入诗中的意境来勾画出早春的生机盎然,色彩斑斓的画面,让学生深深的感受到作者冗务之余的赏春的愉悦。古典诗歌就是这样,通过诗中的物象使学生脑海中浮现一幅幅立体的画面,引导学生步入诗的意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
古诗中的想象当然也需通过学生的诵读来实现,教师大可放开手脚,让学生在读中译出诗文,对诗中的情与景进行初步理解,然后,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对诗文不加限制的改写、描摹。那时那物那人那景那情就会跃然纸上,然后教师鼓励学生当堂竟说。如教导《天净沙 秋思》一诗中,有的学生这样描绘:暮霭中,躯干上缠着枯藤的百年古树无声耸立,光秃秃的树枝,铁似的直刺苍天,一只乌鸦静静地停在古树枝头,没有动,也没有叫。小桥下,一条小溪潺潺流淌。小溪边,一座农舍悄然而立,房顶上,炊烟如蛇,袅袅升起。在西风劲吹的古道上,一位游子正骑在一匹瘦骨嶙峋的马上,朝着夕阳走去,渐渐消失在地平线„„当学生能够当堂联想、想象到这样一幅生动的画面时便是入情入境了。如此诵读,学生既读出了画意,又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诗的意境,开拓了学生的想象,其创造意识也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二、把握诗歌的音乐美,反复诵读,感知诗文。
古典诗歌语言凝练精辟,具有悦耳的音乐美。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乐感极强。因此,在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感情。如教导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先要求学生通读全诗,做到停顿正确。“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反复诵读,学生感受到了诗人怀才不遇,抱负不能实现的抑郁苦闷、沉郁的感情,奔放的语言,使学生领略到了古典诗词的音乐美。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读准音调和节奏。这样有利于体会古诗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诗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通过反复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所感染,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奠定了基础。
三、积累诗歌的语言美,陶冶情操。
古典诗歌语言凝练精辟、形象生动,每一个字都留给读者许多想象的空间,学习诗歌,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不仅有色,而且有声,令人拍手叫绝。又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用“绿肥红瘦“形容暮春季节,如此精妙含蓄确是值得学生去揣摩、体味。而更多诗句则以其丰厚的情感和精邃的哲理启迪后人、流传千古。如:激励人们乐观自信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寓意顽强拼搏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还有表达英雄气概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等许多陶冶文化情操的诗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食粮。学生往往通过诵读很快受其感染,必定会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激起相似的情感,从而达到心物交融、心领神会。所以,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诵读的指导,把握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的同时,让他们熟读精背以至默记于心,最终完成语言积累和情感熏陶。
【感受数学美】推荐阅读:
感受数学之美10-31
小学数学听课感受06-30
走近大师 感受数学11-30
让孩子感受数学的好玩10-14
走近名师课堂 感受魅力数学09-22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感受07-25
领略名师教学风采 感受小学数学课堂魅力10-16
听吴正宪老师数学课的感受12-26
感受春天的美优秀作文12-07
感受《励志人生》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