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散文阅读理解与答案

2024-09-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自然的语言散文阅读理解与答案(共9篇)

大自然的语言散文阅读理解与答案 篇1

①几千年来,他们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与气候之间的联系,并据以安排自己的农事活动。在农民看来,鸟语花香、秋山红叶都是大自然 的语言。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他们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他们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鸟开始唱歌,可是我们的农民却懂得她在唱什 么:她在声声地啼叫着“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② 这一类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物”主要是指生物(动物和植物),“候”就是我国古代人民所称的气和候。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人民就把一年四季寒暑的变换分为所谓二十四节气,把在寒暑的影响下所出现的自然现象分为七 十二候。物候知识的起源,在世界上以我国为最早。从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关于物候方面的农谚,就是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

③ 利用物候知识来指导农业生产的研究,在世界各国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叫物候学。物候学和气候学相似,都是观测一年里各个地方、各个区域的春夏秋冬四季推 移,它们都是地方性的科学。所不同的是,气候学是观测记录某地的冷暖晴雨,风云变化,例如某天刮风,某时下雨,早晨多冷,下午多热等等,据以推求其原因和 趋向。物候学则是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往来、养育,例如杨柳绿、桃花开、燕子始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气候变化及其对动植物的影响。气候观测是记录 当时当地的天气;而物候观测的记录,不仅反映了当天的天气,也反映了过去一个时期内天气的积累。所以物候学有时也叫生物气候学。

物候观测所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的构造比一般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因此,物候观测的数据是综合气候(气温、湿 度等等)的反映,同时也反映了气候对生物的影响。把它用于农事活动,就比较简便,易为农民所接受。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就在于此。下面是一个例子。

④ 去年(1962年)五一节前后在华北是比较冷的,但五一节当天早上的温度记录却比1961 年、1960年同天早晨的温度记录高摄氏二、三度。北京的物候记录却反映出了这一事实。去年的山桃、杏树、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和五一节左右开花 的洋槐的花期,总的说来,比1961年迟开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开五六天左右。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农业季节来得较晚。去年,北京 地区的农村人民公社在春初种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的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了低温的损害。假如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 可能避免。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题目:

8、概括这几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分)

9、用简洁的语言给物候下个定义。(2分)

10、说说选文第四段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3分)

11、说明文语言要求准确、严密,但不乏生动、典雅。请从第一段中找一处生动、典雅的例子,进行赏析。(3分)

12、举出含有物候学道理的农颜两个。(2分)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

9.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利用物候知识来指导农业生产的研究,在世界各国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叫物候学。

10.选文第四段所采用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和作比较

大自然的语言散文阅读理解与答案 篇2

如何来理解自然语言呢?怎样才能让机器理解自然语言呢?这是自然语言理解, 特别是计算语言学要讲的问题。

“理解”是什么意思?事实我们常常说, “我明白了你的意思”。一个人说这句话的意思实际上时说, 他可以利用你刚告诉他的东西进行事情推理和利用了。实际上, 对于计算机来说, 机器明白了人的意思实际上说, 机器可以利用人用自然语言输入的信息进行计算。

那么如何进行映射呢?这里可以参考下编译原理, 编译原理通过一个开始符号一步步往下推导, 一直到一个非终结符号都没有的情况, 这个时候一个句子就算是解析完成了, 而解析出来的句子通过一些符号运算, 最终可以映射成计算机可以理解的机器语言。

那么该如何转换呢?比较直观的想法就是使用编译原理技术, 使用一个开始符号S, 然后一步步推导到每个单词 (这里的单词实际上就是终结符号) 。然后对于每次归约, 使用action来操作, 最终映射成电脑所能理解的sql。对于一个像c语言的语法解析器来说, 它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用户—也就是程序员—对于语言的理解, 像那个if else语法, 不管你怎么对齐, else也就只能和最近的一个if组成一个句子。但自然语言的情况就复杂得多了。在现实的生活中, 不但有一词多义的多义的情况, 而且就是对于同一句话, 断句不同都会造成非常不同的效果。比如说对于like这个词来说, 在不同的情况就有不同的意思。We like flying和you are like your mom.的时候就分别是喜欢和像的意思。如何区分?我们可以根据搭配来解决这个问题。对于像is like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给like的“像”意思一个比较高的概率, 而在另一种情况则给“喜欢”一个比较高的概率, 这样, 碰到不同的搭配就可以有不同意思理解。这个这种方法可以参考《统计自然语言处理基础》中的马可夫链。马可夫链就是就是根据概率状态转移模型来分析在什么样的情况下, 使用哪个表达方式更好。

当然, 在分析一句话的时候, 我们可能会碰到大量的重复情况, 比如说, 对于“I see a boy on the chair, 使用普通分析技术, 必定是先分析掉“I”“see”

“a boy on the chair”再继续分析“I see a boy”“on the chair”。对于一个比较大型的系统来说, 时间上可能会非常吃不消。而在自然语言理解中, 我们一般可以这样做在分析一个句子的时候, 不是每次只规约一种情况, 而是把所有可规约的情况都规约出来, 然后再继续分析, 这样缓存的结果就是, 我们不必要每次都回溯到开始符号s来重新分析, 而是在分析到每个词的时候更新一下当前分析句子的状态就可以了。经过统计, 使用这中技术的系统比不使用的要快5 000倍~100 000倍, 当然, 同时因为缓存中间结果, 系统开销也大得多。

但是, 如何才能句子的意思进行理解呢?我们回到我开始的那个问题。对于像下面一个对话:

来说, 我们可以使用下面的规则来进行

其中, s是代表开始符号, 后面的则是一个个的推导符号。而中间最关键的地方就是那个sem特征, 这个特征可以帮助分析器在规约的时候将一个简单的句子分析成相应的sql.

2 自然语言理解之工具与实现

除了有基础的理论之外, 实现自然语言理解系统也很重要。出于效率的情况, 真正的系统可能使用分布式计算, 然后在每个节点上使用像c++这样的语言来进行计算。但是对于像c++这样的语言, 可能在开发与调试上需要大量的时间和极度的细致, 这对于新应用的研究工作来说是不太合适的。在这种情况, 使用基于python的nltk会比较好一些。

Nltk的全称是”自然语言工具包”, 可以再google code上找到这个开源项目。目前的最新版本是2.0b9。这个工具支持了很多关于自然语言理解方面的技术, 是一个比较好的开发框架。

我们可以使用这个工具来简单的对上面的情况进行一些讲解, 首先, 我们可以先以上面第2节提到的规则作为一个模板来写一个文法文件, 它的后缀名是.fcfg (比如a.fcfg) 。nltk在处理的时候会根据你所提供文法文件来装入相应的规则。我们可以进行类似如下的操作

注意上面的操作, 我们通过load_parser方法装入语法文件, 然后再使用nbestparser就可以实现这些操作了。

3 结论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测试题(答案) 篇3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一)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A、清醒;B、苏醒;C、醒悟; 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A、纷纷; 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者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 翩然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二)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①首先是纬度。②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③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④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⑤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⑥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第二段的中心句是第句。()

A、第①句

B、第③句

C、第⑤句

D、第⑥句

2、第二段第一句话是个省略句,请把它补充完整。

3、第二段可分两层,这两层的关系是()

A、总分

B、并列

C、解说

D、补叙

4、第二段未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A、作比较

B、列数字

C、举例子

D、打比方

5、第⑤句中的“早春”、“晚春”两个词在文中指公历三、四、五月,其实农历对正月、二月、三月也有称呼。请问农历五月与三月分别称作什么?

6、“气候”是“气”与“候”的合称,我国有“二十四气,“七十二候”的说法,请写出两个节气的名称。

7、选文第一段中能表明不止一个因素的词是;选文第二段表明按主次顺序说明这些因素的词是。

8、选文第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9、再写出两个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

【参考答案】

(一)1、B A C

2、销声匿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A

4、时间顺序;举例子

5、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二)1、A

2、物候现象的来临首先决定于纬度因素。

3、C

4、D

5、孟春、季春

6、二十四节气名称选其二即可

7、“哪些”“首先”

8、设问 引起读者的注意,引人思考

大自然的语言散文阅读理解与答案 篇4

怡情山水的生活,在古代叫做隐逸,在近代有人说是逃避,它带着几分出世相的气息,但是另一方面看,这也是一种解放。人为什么一定要困在现实生活所画的牢狱中呢?我们企图作一点对于无限的寻求,在现实世界之上创造一些易与现实世界成明暗对比的意象的世界,不是更能印证人类精神价值的崇高么?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这种意象世界是否只在远离人境的自然中才找得出呢?

希腊造形艺术大半着眼在人物,就是我们汉唐以前的画艺的重要的母题也还是人物;我读到黑格尔称赞人体达到理想美的一番美学理论,不免怀疑我们一向着重山水看轻人物是一种偏见,而我们的画艺多少根据这偏见形成一种畸形的发展。

在这里我特别注意到倪云林画山水不肯着人物的故事,这可以说是艺术家的洁癖,一涉到人便免不掉人的肮脏恶浊。这种洁癖是感到人的尊严而对于人的不尊严的一面所引起的强烈的反抗,掩鼻而这之,于是皈依于远离人境的自然。这倾向自然不是中国艺术家所特有的`,可是在中国艺术家的心目中特别显著。我们于此也不必妄作解人,轻加指摘。

不过我们不能不明白这些皈依自然在已往叫做山林隐逸的艺术家有一种心理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或者说,自然与人的冲突而他们只走到这冲突两端中的一端,没有能达到黑格尔的较高的调和。为什么不能在现实人物中发现庄严幽美的意象世界呢?

我们不禁联想到华兹华斯的名句:

你的心灵不久也快有她的尘世的累赘了。习俗躺在你身上带着一种重压,像霜那么沉重,几乎像生命那么深永!

(节选自《朱光潜文集》)

26.开头两个问句的有什么作用?(4分)

27.作者提倡走出自然,欣赏人物的理由有哪些?(6分)

28.请简要分析文末华兹华斯的这句话的含义。(5分)

参考答案

26.两个问句承接上文的解放,表明人逃避和隐逸有一定的合理性;为下文说明意象世界并非只在远离人世的自然里才能找到、提出造型艺术等提供依据。(每点2分)

27.目前的画艺形成了一种看重山水轻视人物的畸形发展;艺术家对人的不尊严进行强烈的反抗时,又走向冲突的另一端;在现实人物中也能够发现庄严幽美的意象世界。(每点2分)

《大自然的文字》阅读答案 篇5

如果人们不陪你,你也很容易找到路,只需给你正确的地址:街名或门牌号码。

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

但是还有另外一套文字,这是每个想成为真正有学识的人应该知道的,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它总共有成千上万个字母。天上的每颗星是一个个字母,你脚下的每粒小石子也是一个个的字母。

在建筑工地上,挖土的工人的铁锹碰到了灰色的石头,在你看起来不过是普通的石头,可是在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看来,它并不是普通的石头,而是石灰石。它是由碎贝壳造成的,你知道贝类是海洋里的居民。可见,在很古的时代,这个现在是城市的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有时候,你在森林里走着,忽然看到:树林当中放着一块很大的花岗岩石块,上面披着青苔,就像披着毛皮一般。它是怎样到这儿来的呢?谁有这么大的力气把这么大的石头搬到森林里来呢?而且,它又是怎样穿过茂密的树林的呢?谁如果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就会立刻说出,这叫做漂砾,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这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岩石砸碎,并且把砸下来的.碎石块带着一起走。这是好久以前的事了,当时这儿还根本没有森林,漂砾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的。要学会大自然的文字,应当从小就常常到森林或者田野上去走走,去注意观察一切东西。假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应当到书里去寻找,看书里边有没有解释。

每一次还应该去请教有学识的人:这是什么石头?这是什么树?这只鸟叫什么名字?雪地上面是什么东西的足迹?

老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了解大自然的文字。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容易——( )普通——( )

2.文章从人类文字引出另一套文字。大自然的文字是指 。

3.怎样才能学会大自然的文字?用“ ” 在文中画出来。

4.了解了大自然的文字,你想做些什么?

参考答案:1.困难 特殊(意思对即可)

2.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

3.从小就常常到森林或者田野上去走走,去注意观察一切东西,假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应该到书里去寻找,看书里边有没有解释。每一次还应该去请教有学识的人。

《大自然的生态》阅读训练附答案 篇6

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枯枝败叶,看起来是脏东西,其实,它们腐烂之后,变成了腐殖质,能增强土壤的肥力。它们还是一些小动物的食物和隐蔽场所。矮树丛也是许多动物栖息的地方。森林里灌木和野草多了,昆虫、鸟类、兽类也就多了。许多动物以植物为食,像甲虫和毛毛虫吃树叶、嫩枝,而鸟儿在矮树丛里营巢,捕食森林里的害虫。

林务官把灌木丛砍了,把野草锄了,鸟儿飞走了,森林里的害虫就逞凶啦。它们大量繁殖,成群地向树木进攻,吃树叶,咬树根,钻树心。没有天敌来制服害虫,树林就渐渐给毁了。

1.照样子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捕食)害虫 ( )问题 ( )肥力

( )启示 ( )精力 ( )森林

2.用“ ”线在文中画出具体描写“害虫逞凶”的句子。

3.下列不属于“枯枝败叶”在森林中所起的作用的一项是[ ]

A.腐烂后,增强土壤的肥力。

B.是一些小动物的食物和隐蔽场所。

C.能捕食森林里的害虫。

4.这两段文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参考答案:

1.解决 增强 得到 集中 保护(不唯一)

2.它们大量繁殖,成群地向树木进攻,吃树叶,咬树根,钻树心

3.C

大自然的语言散文阅读理解与答案 篇7

枯叶蝶和螽斯都有外形和体色两个方面的拟态,而螽斯的拟态还表现在行为方面。

6.

示例一:举例子。具体说明拟态现象及其特点。示例二:作比较,突出螽斯若虫和虎甲相似的特点。

7.

相似性;普遍性(或“常见”)

8.

照应第④段最后一句话,先原因后机制;按逻辑(先已知后未知)顺序说明。

9.

大自然的语言散文阅读理解与答案 篇8

②吴作人于1930年赴欧洲学习,先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后考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王家美术学院白思天院长画室学习。入学第二年,即在全院暑期油画大会考中获金奖和桂冠荣誉。他勤奋学习,掌握了熟练的专业技能,创作了数量可观的油画作品,表现出非凡的艺术才能。

③吴作人在接受了西方现实主义艺术思潮的熏陶之后,很自然地形成尊重自然、以造化为师的艺术信念,力图以加强写实来克服艺术语言日益空泛、概念的厄运。因此,他明确提出:“要到社会中去认识社会,在自然中找自然。是自然之微奥、伟大,纷杂于万象之中而隐没,藉艺人之心再映,方显其美和其力。”

④吴作人首先认为大自然是“微奥、伟大”的,其中存在着“美与力”,这是一切艺术创造的源泉。画家要“创造万象”,必须先“深知造化”“师自然”。自然如同艺术的母亲,只有直接吸吮母亲乳汁才是最富营养的。所以,吴先生后来又比喻说:艺术家“应该做大自然的‘儿子’,但不是做自然的‘孙子’,不但不要做自然的‘孙子’,也不要做人家艺术的‘儿子’。”

⑤吴作人认为,一部极好的录像带,经过几次拷贝,色彩退化,影像失真,距原版已经十万八千里,如果以这样的基础再来“创造”,能有什么出息呢?其作品之低下蹩脚就可想而知了。只有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之源中去汲取营养、获得灵感,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和克服摹仿因袭、一代不如一代的衰落退化局面。

⑥吴作人诚恳地以自然为师,又坚决反对作自然的奴隶,总是充满活力地进行艺术创造,有所取舍、夸张、变形、变调、加工、提炼。熊猫形象的创造,就是吴作人师造化夺天工艺术观念的具体体现。

⑦为了表现一种稚拙的情趣,吴先生大胆舍去那带着血丝的`小红眼睛的真实刻画,把熊猫概括为黑白分明的色块组合。充分体现着形式美的构成原则,体现着书法艺术的情趣。这样,从生活到艺术,经历了一次质的飞跃。吴先生笔下的熊猫形象,是其创造的一种表现憨厚可爱、稚拙纯朴之美的典型。

⑧为了再创造,为了夺天工,吴先生把中国画关于立意和意境的观念,融入自己艺术创造体系。他说:“中国画主立意,‘贵乎思’,重‘气韵’,讲究‘意在笔先’,说明画家之‘心’,之‘意’、之‘思’、之‘气’,常常成为是否能‘夺天工’的关键因素。通过这些画,你可以听到隐于画后的画家的心曲,感到溢于画外的画家的激情,也可以体会到画家们在艺术劳动中的甘苦。”

⑨吴作人先生师造化、夺天工,力图融诗书画于一体,追求自然美、形式美、意境美、气质美。在现实主义艺术体系内最大限度的发挥艺术家主体的创造意识,把写实与写意、再现与表现结合起来,从而融合了东方与西方的审美情趣,融合了现代与传统艺术的追求。在具象艺术语系抒发得淋漓尽致,出类拔萃。

⑩早在40年代,吴先生就曾预言:“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正是中国新艺术面目孕育的时代,正是在作风与内容上谋新出路的时代,正是要尽量吸收外来影响来创造自己,而这种接受外来影响建立新生命新形式的观念,因敦煌古壁画的启示而更确信。”

11自从那时以后,半个世纪过去了,吴作人先生当年“不断在找,不断吸收,不断在试验”的“新的面目”终于逐渐显现了。这种融汇东西古今而创造的新面目,逐渐为现代的中国接受、欣赏,也已经为西方人士所认可和赞扬。

(选编自3月17日《江南时报》)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吴作人曾经师从徐悲鸿先生,他在中国画创造方面别创一格,自成一家,成为中国美术界绘画成就仅次于徐悲鸿的领军人物。

B.作者从吴作人早期在欧洲的学画经历与其作品的关系这一角度,以吴作人一系列画作为例,揭示了他的求学经历对其绘画作品的影响。

C.绘画作品中往往能体现出作者的艺术创作主张,吴作人笔下的熊猫,可以说是他实践自己创作思想的代表作品之一。

D.吴作人本人40年代主张“尽量吸收外来影响来创造自己”,并“建立新生命新形式”,说明他已经看出中国艺术远不如外来艺术,只有学习外来的才能创新。

E.在创作上,吴作人“不断在找,不断吸收,不断在试验”,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思想,并为中西方人士所接受,欣赏和赞扬。

小题2:吴作人是怎样在绘画中实践自己的创作主张的?(6分)

小题3:怎样理解画横线这句话的深刻含意?(6分)

艺术家“应该做大自然的‘儿子’,但不是做自然的‘孙子’,不但不要做自然的‘孙子’,也不要做人家艺术的‘儿子’。”

小题4:试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吴作人成功之路给我们那些人生启示?(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E、C(E项3分,C项2分,B项1分)

小题2:①吴作人认为大自然是一切艺术创造的源泉,努力去师从自然;②吴作人既诚恳的以自然为师,又坚决反对作自然的奴隶,充满活力地进行艺术创造;③不断吸收中西方艺术精华,创造全新自己。(每点2分)

小题3:大自然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家的灵感来源于自然;但大自然也不能控制艺术家的画笔,艺术家应该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创造万象”;艺术家应融汇古今中外艺术精华创造新的面目,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每点2分)

小题4:启示:①良好的教育是成功的关键。吴作人不仅师从绘画大师徐悲鸿,而且还远赴欧洲学习,这为他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②勤奋永远是成功的法宝。古今成大业者,唯勤奋为要务。吴作人也不例外,他勤奋学习,掌握了熟练的专业技能,创作了数量可观的油画作品,表现出非凡的艺术才能。③善于借鉴是成功的突破口。吴作人师从自然,向自然学习,向古今中外名家学习,集天地之精华,汇百家之荟萃,吸纳古今,方能成就自我。④创造是成功的灵魂。吴作人是创造的践行者,也是创造的成功者。(每点2分)

小题1:

试题分析:A项原文说:吴作人是继徐悲鸿之后中国美术界的又一领军人物,并未说吴作人绘画成就仅次于徐悲鸿。D项“说明他已经看出中国艺术远不如外来艺术”无中生有。B项“一系列画作”不很准确。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到原文中找到关键句子,然后细细揣摩蕴含在其中的内涵。

小题2:

试题分析:解答时抓住第4段“吴作人首先认为大自然是‘微奥、伟大’的,其中存在着‘美与力’,这是一切艺术创造的源泉”,第5段“吴作人诚恳地以自然为师,又坚决反对作自然的奴隶,总是充满活力地进行艺术创造,有所取舍”,第9段“在现实主义艺术体系内最大限度的发挥艺术家主体的创造意识,把写实与写意、再现与表现结合起来,从而融合了东方与西方的审美情趣,融合了现代与传统艺术的追求”这些关键句子加以提炼概括即可。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抓住第5段中“只有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之源中去汲取营养、获得灵感,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和克服摹仿因袭、一代不如一代的衰落退化局面”,第10段中“正是在作风与内容上谋新出路的时代,正是要尽量吸收外来影响来创造自己,而这种接受外来影响建立新生命新形式的观念”这两个关键句子就可提炼出这句话的深刻含意。

小题4:

《动物的语言》阅读答案 篇9

A.超声语言 B.色彩语言

C.运动语言 D.气味语言

2.人类的语言采用声音作为手段,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而这些动物的“语言”特点是:

3.这段文字所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4.对文中画线部分,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具体说明蜜蜂的语言特点“可算是登峰造极的了。”

B.说明了蜜蜂的运动语言的特点和应用价值。

C.说明了蜜蜂的运动语言特点及其造福人类的美好前景。

D.描绘了利用蜜蜂的运动语言,造福人类的美好前景。

上一篇:幸福就在身边记叙文下一篇:小学一年级家长会发言稿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