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语文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第七课时(共10篇)
教学内容:单元总结检测 基本课型:“回顾提升”课
教学目标:回顾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总结学习方法,扎实基础知识,完成作业。教学活动:1.采用“以藤串瓜”的方式对本单元文章进行总体回顾
2.布置拓展性读写作业。
教学过程:
一、师恩难忘
(一)、本学期我们要养成读书做笔记、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读书做笔记有三种形式:摘抄、编写提纲、写读后感。
(二)、填空:
《师恩难忘》是一篇深情而朴实的记叙文。作者是著名作家刘绍棠,他通过对小学一年级一位教导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我对文中“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这句话的理解是: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与怀念之情。也比喻老师讲了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激起作者对文学的热爱与向往,最终使作者走上了文学之路。
(三)、赞美老师的名言: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四)、根据提示写成语。
1、形容口才好的成语有: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妙语连珠、出口成章、语惊四座
2、形容人才学出众的成语: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才华横溢、满腹经纶 博古通今
3、八字成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五)、词语解释:
1、娓娓动听:形容说话婉转生动,使人爱听。
2、身临其境:亲身来到某种境地(体验感受)。
3、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停止。
4、引人入胜:胜,胜境,美好的境地。文中指田老师讲的故事很有吸引力,把人带到了美妙的境地。
(六)、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 杜甫《奉赠书左丞丈二十二韵》
(2)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西汉 刘向
(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 朱熹 《观书有感》
二、陶校长的演讲
(一)、填字:
Lian 锻(炼)精(练)(连)接 简(练)(炼)钢
Ji 立(即)(即)使(既)然(及)时 奋笔(疾)书
Li(历)史 日(历)鼓(励)(厉)害 激(励)再接再(厉)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陶校长”是陶行知,他被毛泽东主席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要求学生每天从身体、学问、工作、道德四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健康是生命之本;学问是一切前进活力的源泉;工作能培养我们的责任心,锻炼我们的办事能力;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
2、这是一篇演讲稿。演讲是指在群众集会上或重大会议上就某个问题说明道理、发表见解的说话方式。演讲的主要特点:真实性、鼓动性。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并用所填的词语写一句话。
1、根本一坏,(即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即使困难再大,我们也要想办法解决,绝不能向困难低头。
2、每个人(既要)讲究““公德”,(也要)讲究“私德”。
我们既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也要重视道德的修养,学做真人。
(四)、陶行知的名言。
1、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2、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3、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4、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华国。中国现在不得了,将来一定了不得。
三、古诗三首
(一)、读古诗填空。
1、《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诗歌记述了(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通过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之情)。
2、《所见》是(清)朝诗人(袁枚)的作品,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古诗动静结合,活泼有趣,牧童先是(歌声振林樾),忽然“(闭口立)”,是因为他 “(意欲捕鸣蝉)”。我们还从诗中“”(鸣蝉)”一词中可见当时是(夏季)。
(二)、搜集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村居(高鼎)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小儿垂钓(胡令能)
草长莺飞二月天,篱落疏疏一径深,蓬头稚子学垂纶,拂地杨柳醉春烟。树头花落未成阴 侧坐莓苔草映身。
儿童散学归来早,儿童急走追黄蝶 路人借问遥招手。
忙趁东风放纸鸢 飞入菜花无处寻。怕得鱼惊不应人。(三)、解释:
不知处:不知道在何处。振:震荡。林樾:林中成阴的地方。樾:树阴。意欲:心想。“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大概是想捕捉那只正在鸣叫着的蝉,牧童突然停止了行走,不再高声歌唱了。(这两句是因果关系。)
四、练习一
(一)、“诗中有画”的古诗: 《题秋江独钓图》(王士禛)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二)、带有“风”字的古诗。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6、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拓展作业: 语言表达。
1.《陶校长的演讲》一文中“四问”结构类似,都是以“问的什么——为什么要问——希望怎么办”的形式呈现的。请你也模仿这样的写法,接着往下写一段话: 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没有养成?有养成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 2.王明不认识“嫣”这个字,他便向同学张晨请教。他会说些什么呢?请你想一想,然后写在下面。
1、审题。
(1)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学生自选话题。(可用题中的参考话题,也可自己拟定话题)
2、指导
(1)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演讲的技巧和时间分配技巧。
(2)学生根据自己选定的话题用五分钟的时间作准备。(教师巡视指导)
(3)分组练说各自的话题。(各组学生互相提出各自对对方演讲的看法)
(4)每组推荐代表上台演讲师生评议。
3、反馈。
(1)指名上台演讲。(师生共同评议演讲的内容、用词、语气、方式是否得当)
(2)评议小结。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出示学生优秀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
2、学生谈感受。
3、审题。明确本次学写的字:售、军。
4、指导。
(1)教师边范写边讲解“售、军”的书写方法。(2)学生练写,发现问题再指导。
5、练习。
(1)学生再次练写,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学生在米字格中练习,教师指导两个字的位置和大小。
6、反馈。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105~111页的“例1~例2”以及练习十六。
二、教材分析
教材一共安排了两道例题,引导学生从平面图形以及数与计算的角度分别体会转化策略的应用过程和特点,逐步积累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主动应用策略的自觉性。教材中还安排了涉及图形和计算等不同内容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在变式应用中逐步加深对转化策略的认识。
三、学情分析
转化是指把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转变成已经解决或者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从而使原问题得以解决的一种策略。转化是一种常见的、极其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理解并掌握这一策略,对于学生形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展数学思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和特点,能根据具体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思路,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回顾、比较和反思,进一步体会转化策略的内在价值,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从不同角度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号数学的自信心。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领会转化的过程和特点,体会转化的价值,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针对具体问题寻找合适的转化方法。
六、课时安排
解决问题的策略3课时
机动1课时
第一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05~106页例1和“练一练’’,第109页练习十六第1~3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转化的策略,学会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并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能根据问题的特点采用转化的具体方法解决问题。
2.使学生经历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丰富转化策略体验的过程,感受知识、方法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的基本经验,发展思维的灵活、敏捷等品质。3.使学生在获得策略体验的过程中,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在解决问题中主动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理解和认识转化的策略。教学难点:灵活选择具体的转化方法。教学准备:
用于演示转化的例1相应的图片,为学生每人准备用于例1图形转化练习纸。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情境 1.谈话引入。同学们,我们以前已经解决过许多数学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解决新的数学问题,看看通过问题解决能学到什么新的内容。2.创设问题情境。出示例1 0 引导:这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平面图形,问题是要比较哪个面积大一些。看一看图形,能不能直接比较出面积大小?请大家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看看能不能找到比较的办法。
二、探索获得策略 1.引导思考。
引导:我们观察这两个图形,是两个比较复杂的、不规则的图形,不能直接比较大小。大家通过观察,找到比较办法了吗?你准备用怎样的办法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 2.交流呈现。
追问:为什么要把两个图形都变成长方形比较?用哪些方法把两个图形变成长方形的? 3.回顾反思。
引导:大家回顾一下上面比较图形大小的过程,问题是怎样解决的,你从中有哪些体会可以交流。把你的体会和同桌互相说说。(教师巡视、倾听、指导)4.丰富体验。引导:大家进一步回顾,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有过转化的策略吗?用转化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互相举例说一说。
交流:在以前的学习中,哪些问题用到过转化的策略?
三、应用内化策略 1.完成“练一练”。2.做练习十六第1题。3.做练习十六第2题。4.做练习十六第3题。
四、总结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07~108页例2和“练一练’’,第109~110页练习十六第4~7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和认识转化的策略,能根据一些算式的特点,采用转化策略用简便的方法计算得数;能发现一些计算的规律,并能应用规律简便计算。
2.使学生经历采用转化策略使计算简单的体悟过程,进一步感受转化的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的基本经验,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3.使学生在获得策略体验的过程中,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增强策略意识;在应用转化中感受计算规律,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受到事物可以互相转化观点的熏陶。教学重点:用转化策略解决相关计算。教学难点:理解算式转化的依据和方法。教学过程:
一、揭示内容
谈话:我们上节课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认识了转化的策略,知道转化就是把要解决 的新问题,变成已经能解决的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相应的思路和方法。
二、学习策略 1.了解特点,计算结果。
出示例2,让学生观察有没有什么特点。提问:观察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吗?
说明:这个算式中作加数的分数,后一个加数都是前一个的一半。让学生想办法计算得数,和同学说说怎样计算的。
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板书算式和计算过程)先通分实际上用了什么策略? 2.引导转化。(1)引导:
(2)引导:那我们就把正方形看作单位“1”,(呈现图形)大家能在正方形里填上算式里的4个加数吗?请在课本上填一填,然后观察图形,想想可以怎样转化。提问:观察图中分数相加的结果,能想到怎样转化吗?(3)转化计算。
让学生根据图形上的思考,在课本上计算得数,和原来计算比一比是不是正确。交流:你是怎样转化计算的?为什么可以转化成减法计算?转化以后的计算和原来比,有什么不同的感觉?(4)回顾反思。
引导:一个分数连加的算式,经过转化使计算变得十分方便。大家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想到这样转化的,请你联系学习过程中,和同桌说说有什么体会。
三、内化提升;
1.做“练一练”第1题; 2.做“练一练”第2题; 3.做练习十六第4题。4.做练习十六第5题。5.做练习十六第6题。6.做练习十六第7题。
四、总结全课
第三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10~111页练习十六第8~13题,思考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转化的策略,能运用转化的策略确定具体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说明转化的依据和方法。
2.使学生在应用转化策略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敏捷性等品质。
3.使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和解决问题等活动,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学重点:应用转化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教学过程
一、引入练习
二、组织练习
1.做练习十六第8题。让学生独立填空。
交流:你是怎样填空的?(呈现结果)这里填空的依据是什么?
提问:这里的填空,实际上是依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介分数转化成了和原来分子、分母不同,但大小不变的另一个分数。2.计算下面各题。72.5÷0.25 111--369 让学生完成计算,想想计算时哪里用了转化的策略。交流:这两题计算哪里运用了转化策略?
说明:转化可以复杂的问题变成简单的问题,把要解决的问题变成能解决的问题,使问题解决变得更直接、更简单。掌握转化,对于数学学习十分重要。3.用转化的策略简便计算。
(1)23+24+25+26+27+28+29+30(2)298+299+299+297 4.做练习十六第9题。5.做练习十六第10题。6.分析练习十六第1 1题。7.讨论练习十六第12、13题。
让学生讨论根据条件可以怎样转化,怎样计算图形的面积。
交流:第12题可以转化成怎样的图形计算面积? 第13题涂色部分的周长实际上是什么?那能计算正方形面积了吗?
说明:这两题都可以经过转化解决问题。用转化策略时,要具体分析图形各部分间的联系,分析条件之间的关系,根据联系进行转化,使问题得到解决。转化时要保持在形状变换等活动中,题里相应数量保持不变,比如第12题图形可以转化为几个部分计算,但面积的大小不能改变,这是运用策略时应该注意的地方。
《小数除以整数》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除法的意义,在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中探索并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观察、探究、实践应用等活动中,体会小数除法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之间的联系,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活动理解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要对齐的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算练习:
(一)9.6是由()个1和()个0.1组成的。
(二)2.5里有()个0.1;
(三)5.7里有()个0.1;
(四)0.2里有()个0.01;
(五)3里面有()个0.1。
二、探究算理,总结算法:
(一)、探究9.6÷3的算理与算法:
课件出示购买水果的情境图,谈话:小芳跟着妈妈去购买水果,小芳好奇的问营业员阿姨:苹果一千克多少钱?阿姨笑了笑,说:买3千克苹果要9.6元,你能算出每千克苹果多少元吗?
1.同学们,如果你是小芳,你会怎样列式计算?你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列式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9.6÷3。
2.你知道9.6÷3的结果吗?请几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根据学生回答师作适时点拨,相机用课件演示几种思考方法: 方法一:
方法二:
9.6元=96角
把9.6元分成9元和6角
9÷3=3(元)
6÷3=2(角)
3元+2角=3元2角
3元2角=3.2元 32角=3.2元
4.当学生说到可以用竖式计算时,作如下引导:
对于除法,我们并不陌生,因为我们已经学习了整数除法,学会了用竖式求两个数的商的方法,想必,小数除法也可以用竖式来计算。由此看来,这位同学的建议非常好,希望同学们能根据过去的知识和学习经验尝试一下算法。
5.学生独立尝试用竖式计算,师巡视查找不同的方法,并收集起来。6.展示几种不同的算式:
7.组织讨论:
①三种方法中哪种写法不够完整?为什么说它不完整?
②第二、三这两种算法都能看懂吗?请写这两个算式的同学来说一说每一步计算的意义好吗?
③听过他们的看法后,你觉得哪一种算法更简洁明了?
④重点观察方法3:这个竖式和方法二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呢?将竖式和方法二用课件呈现在一起,让学生找竖式与具体情境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明确竖式能清楚的表明计算的过程。⑤你能根据小数的意义每一步的意义吗?(根据学生回答,适度点拨,并配合课件演示)⑥观察竖式,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 8.师生共同将正确的计算过程书写一遍,巩固算法。9.试一试:用竖式计算:9.1÷7= 学生独立计算,师巡视知道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然后集体交流。
(二)、探究12÷5的算理和算法:
1.谈话:小芳也很快算出了苹果的单价,营业员阿姨笑着说:这里的香蕉5千克12元,你能再算算香蕉的单价吗?这样可难住小芳了,同学们,你们能帮她算一算吗? 2.求每千克香蕉多少元可以怎样列式呢?
3.你们会用竖式来计算12÷5的商吗?学生尝试计算,师巡视,了解学生的算法。4.预设三种方法:(使用‘学乐师生’拍照收集学生典型成果 出示图片)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12÷5=2(元)……2(元)
12÷5=2.2(元)
12÷5=2.4(元)
5.引导讨论:
①方法1的算法正确吗?(可能受以前整数出发算法的负迁移,部分学生会认为是正确的)追问:你能根据这个算式,回答每千克香蕉多少元吗?这里的余数2表示什么意思?看来这样的计算是无法回答每千克香蕉多少元的。(排除方法1)
②那需要把余下的2元再分摊给5千克香蕉,每千克香蕉还能分到多少元钱呢?(让学生说说想法,可能学生会把2元转化成20角,每千克香蕉分到4角,就是0.4角)
③那如何在算式中体现把余下的2元分给5千克香蕉呢?让我们来看竖式2和竖式3。你觉得对于余数2,哪种处理方法体现了刚才同学们的思考过程?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哪种算法是正确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排除方法2,保留方法3。
④你能从小数的意义角度去思考这样算的理由吗?(请学生回答,根据回答课件演示)重点提问:竖式中的20表示什么?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吗? ⑤带领学生将计算过程完整的书写一遍。6.练一练:11÷4 学生独立计算,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让两种不同算法的学生板书。一般会出现下面两种算法,引导学生分析哪种方法是正确的,明确要除到没有余数为止。
(三)、探究5.7÷6的算理与算法:
1.谈话:小芳在你们的帮助下顺利地解决了营业员阿姨的问题,可是营业员阿姨还有一个问题要考小芳呢:5.7元钱可以买6千克橘子,请问每千克橘子多少元呢?可以怎样列式?根据回答板书:5.7÷6。
2.观察这个算式,先估计一下,结果大约是多少?你会怎样用竖式计算出结果?在计算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你会怎样解决?
3.学生思考后指名交流,将问题引到整数部分不够商1怎么办上。4.达成共识后让学生独立计算,师巡视辅导后进生。5.集体交流,配合课件演示:
6.观察商和被除数的小数点是否对齐。计算错误的学生订正。7.这样计算是否正确,请用单价×数量=总价的方法进行验算。8.试一试:0.2÷5= 3÷15= 生独立练习,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然后集体交流,重点交流第一题,当十分位不够的时候应该如何处理?
(四)、比较归纳,总结算法:
1将3题小数除法竖式放在同一页面上,让学生观察:
这三个竖式各有不同,但是在算法上却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你能说出几点吗? 2.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师巡视倾听一组学生的交流情况,作点拨。3.集体交流并归纳,预设有如下几点:
①从高位算起;②商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③除到小数的末位还有余数时要添0继续除,除到没有余数为止;④整数部分不够商1,要写0补位。
4.让学生从同学们交流的一些共同点中找出一句最关键的,最能突出小数除法特点的算法。再次强调商和被除数的小数点要对齐。
三、巩固练习,强化算法:(一)、计算练习十三第2题: 4.26÷3= 0.735÷7= 2.76÷6= 6÷8= 学生独立计算,师巡视知道,当场收集有错误的例子。
(二)、师将收集的有错误的例子书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分析,错在哪里,应该怎样改正。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同学们都积极动脑,运用自己的知识探究出新的算法,使我们在学习中获得了成功。除法计算是比较难的,希望同学们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练习达到熟练的程度。
板书: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1)每千克苹果多少元?(2)每千克香蕉多少元?(3)每千克橘子多少元? 9.6÷3=3.2(元)
12÷5=2.4(元)
《古诗两首》
《冬夜读书示子聿》诗句意思:古人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青壮年时肯下工夫,到老了才能有所成就。书本上的知识终究是肤浅的,要想彻底了解一些事物就要亲自实践。
字词的意思:
示:教育。遗:留下。绝:极 最。躬:亲自。始:才。终:终归。
告诉我们:
(1)读书学习必须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2)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形容古时候的人学习刻苦的成语:
凿壁借光、悬梁刺股、闻鸡起舞、孜孜不倦、囊萤映雪、通宵达旦、十年寒窗
《观书有感》诗句的意思: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
字词的意思:
鉴:镜子。渠:它,指方塘。哪得:怎么会。如许:这样。清如许:这样的清澈。为:因为。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学与问》
此文是说理文。说理文的格式是:
1、提出观点
2、事例证明
3、得出结论
中第一段就揭示了作者的观点:“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这句话把“问”比做金钥匙和铺路石,说明了“问”的重要性。
文中用了两个名人的事例,第一个是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的事例,他从小就非常喜欢问,这告诉我们的要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而第二个事例,介绍的是北宋科学家沈括的事例,告诉我们的要养成观察思考的好习惯。
沈括的主要作品:《梦溪笔谈》 他是北宋的科学家,改革家。
《大林寺桃花》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是农历四月时,山底下的花都凋谢了,而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开花的时间为何相差那么远呢?是因为山上的温度要比山下的低得多。
最后一段在文中起到的作用是总结全文,告诉我们学与问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本段中用“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比作“勤学好问的习惯。
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还有将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名人勤学好问的有:伽利略,爱迪生,孔子,周恩来。
有关勤学好问的名言: 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钟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
《大自然的文字》
大自然中的“文字”和用途:
1、通过星星,可以辨认方向。
2、通过云,可以观察气象。
3、通过石灰石和花岗石,可以了解地质变化。
认识大自然的文字的方法有很多,可以留心观察,可以探索求教,可以查阅书籍,可以上网搜寻等。
大自然的文字:种子发芽,春天到。燕子高飞,天气好。枫叶红了,秋天到。蜻蜓低飞,要下雨。蚂蚁搬家,要下雨。
有关气象的谚语: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早晨冬云长,有雨不过晌。雷声绕圈转,有雨不久远。
《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文中第一段(1—3)介绍了读报的重要性,几乎和吃饭一样必不可少。文中的句子“这样,报纸就天天有新内容,每天都会使你有新的感受,给你新的启发。”中“新内容”的“新”字说明报纸时效快。“新的感受,给你新的启发”的“新”字说明人们通过报纸可以了解社会,跟上社会步伐。
“报纸的诱惑力如此之大,怎可一日不读它呢?”是一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是“报纸的诱惑力如此之大,不可一日不读它。”或者“报纸的诱惑力如此之大,每日都要读它。
文中第二段(4-5)告诉我们怎样读报,应该先浏览,再细读,还要讲究文明。
文中第三段(6-5)告诉我们要养成读报的习惯,因为它不仅乐趣无穷,而且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性情,使人受益终生。
读报六法:
1、报题阅读法。
2、粗读、细读结合法。
3、剪贴法。
4、资料摘录法。
5、读写结合法。
6、小组读报法。
练习⑦ 语文与生活
一、老师讲的意思是:在学习中多质疑,多思考,多问,这样才能进步。古人有句名言:疑则进也。
二、(1)书怎么可以煮呢?你对“煮书”的意思是怎样理解的? 答:我对煮书的理解是:指读书要反复诵读,直到把书读透读熟为止。
(2)是不是所有的书都要“煮”?你觉得那些书要“煮”,哪些书不要“煮”? 答:不是。我们感兴趣的,对我们学习,成长有益的书要“煮”,例如:名人传记,名著,科普书,工具书,百科全书等。对我们无益且有害的书不要“煮”,例如:漫画书,恐怖小说,武侠小说,黄色小说等。
(3)你觉得该怎么“煮书”呢?
答:我觉得应该细读每一本有益的书,做到口到,手到,心到,眼到,可以在书上做读书笔记,或者写下感想,要做到彻底读懂这本书。
诵读与积累
《古今贤文(读书篇)》的意思:要想知道世界上的事情,就要博览群书。学了运用了才有用,光学不用则一点用也没有。不会就要学,不知道就要问,读书全是靠自己用心,老师只不过是带路人。好的曲子百唱不厌,好的书百读不厌。读书可贵在能质疑,质疑了才能得到益处。默读有利于思索,朗读有利于记忆。第一次读好书,就像获得了对自己有帮助的朋友,再一次读好书,就如同遇到了老相识,老朋友。只要留心观察,到处都是学问,三个人同行,总有一个可以当我的老师。字词的意思:
欲:想要。天下:指中国或世界。引路人:带路人。厌:不厌烦。教益:受教导后得到的好处。贵:为某种情况为可贵。获:获得,得到。皆:都,都是。良友:对自己有帮助的朋友。逢:遇到,遇见。故知:老相识,老朋友。
口语与交际 我最喜欢读的书是《你在为谁读书》,这本书告诉我读书到底是为了谁,是为了自己,是为了实现自身价值,也告诉了我,我们如何去发掘自己的天赋,从而寻找我们的人生目标,用心去做,就不会一无所获,最终就能让生命开花结果,让生命有意义。
学和做
要积累的对联和诗句:顾宪成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报纸是传播时事和知识的重要载体,经常读报剪报就能及时了解天下大事,提高文化素养,锻炼浏览和搜集信息的能力。
意志坚强的刘伯承
2、《掌声》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我们要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这掌声包含着什么?(关爱、友情、鼓励、支持、赞美……)
5、《金子》告诉我们:只有善于动脑并并付出辛勤劳动才能有所收获。
这样一个道理才是彼得获得的“真金”。
16、背诵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诗《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7、背诵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8、《清平乐·村居》是一首词,其中“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词作者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全词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作者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19、你知道的词牌名还有菩萨蛮、如梦令、卜算子等,辛弃疾的词还有《菩萨蛮书江西口造壁》、《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等。
20、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每一个朝代几乎都有着它主流的文学体裁,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21、写出下列人物分别属于哪个朝代。
吴王夫差( 春秋 ) 林则徐( 清 ) 王勃( 唐 ) 苏轼( 北宋 )
越王勾践( 春秋 ) 诸葛亮( 三国 ) 李白( 唐 ) 刘备( 三国 )
22、有一些姓氏,读音和我们通常的读法不一样,你能读对吗?
任达华 华国锋 冼星海 解东 令狐冲
单田芳 朴诗礼 燕子平应强 尉迟恭
23、熟记跟新年有关的成语。
六畜兴旺 五谷丰登 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焕然一新 百废俱兴
千帆竞发 万马奔腾 蒸蒸日上 欣欣向荣 国泰民安 人寿年丰
24、背背春联。
山河增秀色,大地沐春晖。 神州有天皆丽日,祖国无处不春风。
教材第72页的例15,完成练一练和P73练习十一的第4—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并能灵活运用方法进行分数大小的比较。
2.使学生经历探索、交流分数大小比较的过程,感受运用已有的知识可以探索、解决问题,体会知识的联系;理解不同的比较方法,体验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不同比较方法并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探究学习法。教学过程:
一、激活旧知,引入新课
1.比较分数的大小。
24971111 ○
○
○
○
7710104685学生口答,教师呈现结果。
11提问:前两组是怎样比较大小的?后两组呢? 为什么小于 ?
852.引入新课
二、主动探索,学会方法
1.教学例5 出示例题:学生独立读题。
提问:从题里知道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34比较谁看的页数多,可以怎样解决?(板书: ○)
592.探索方法。怎样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小组研究,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方法一:画图比较 方法二:通分比较 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 方法三:化成小数再比较
学生汇报,分类领悟比较的方法。注意方法的规范。你还有什么别的比较方法吗?
3.比较方法。
得出:通分的方法比较简单。
指出:我们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一般可以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
三、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1.先通分,再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第72页的练一练。指明学生板演。2.练习十一的第7题。
明白有几个要求,注意书写格式。3.练习十一的第8题。
提示:先用除法算式求出商,再比较大小。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五、课堂作业:
教学要求: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9个二类字。理解生词意思。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正确地看待自己。教学准备:生字卡、图片。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目的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一、导入揭题。
1.我们鼓掌时发出的声音叫什么?(板:掌声)
2.我们常常会在什么情况下听到掌声?
3.预习了渴望呢,知道文章写谁为谁鼓掌?为什么事鼓掌?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
2.生自读课后生字词。
3.师出示词语,检查认读情况:
班里 愿意 投向 调来
情况 持久 讲述 交谈
珍惜 慢吞吞 困境 残疾
犹豫 骤然 鞠躬 舞蹈
理解:
持久:保持的时间长。
困境:捆那的处境。
犹豫:拿不定注意。
骤然:突然。
4.读课文。
5.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6.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1)写小英因患有残疾而忧郁、自卑。
(2)老师由于不了解情况而让小英上台演讲,小英在同学们的掌声中上台演讲,获得成功。
(3)同学们的掌声使小英鼓起了生活的勇气,不再忧郁了。
(4)点明中心:人人都需要掌声。
7.每组各读一段。
三、书写生字。
1.师指导写“班”“境”“愿”。
2.生习字,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目的要求:精读课文。
一、复习。
1.认读词语。
2.说出文章各段的内容。
二、前后对比,感受小英变化。
1.小英曾经是怎样一个人?请小朋友自己读读第一段。
2.小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胆小、自卑、没有勇气面对现实„„)
3.这样的印象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1)出示: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2)指名读这句话。
(3)她为什么坐在教室的一角?
(4)“默默地”说明了什么?
(5)你从“总是”中又体会到了什么?
(6)齐读这句话。
可是不久以后,小英像变了个人似的,她变得怎样了?
(7)指名说。
(8)读读这一小节,出示:“说也奇怪„„”
(9)小英变得怎么样了?(自信、勇敢„„)
(10)你认为省略号还省去了什么?谁来补充?
(11)是什么原因,使她变得判若两人?(指名说)
真替小英的变化感到高兴呀,就让我们高兴地来读读第5段吧!
小英前后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能从你的朗读中把这种变化表现出来吗?(分组读1、5两段。)
4.读到这儿在我们心中一定留下一个很大的问号,是„„?(小英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你认为是因为什么?(掌声)
过渡:掌声竟会有这么神奇的作用!让我们回到那次难忘的演讲中去。
三、感悟重点,领会掌声内涵。
1.学生自由读2、3、4自然段。
2.同学们给了小英几次掌声?用不同的符号划出表示掌声的词语。
3.第一次掌声“热烈、持久”。大家来鼓掌(指名读)小英感受到了吗?
谁来读一读,让大家感受到掌声的力量?
4.同学们的为什么要给小英这样的掌声呢?在掌声响起来之前发生了什么事?
5.出示:
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四十多双眼睛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儿红了。
小英在大家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1)谁来读第一段话?
小英为什么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在那一刹那,小英首先想到的是什么?齐读。
(2)自由读第二段话,注意体会带点的词语。
“犹豫”是什么意思?(拿不定主意)小英犹豫什么?(上去还是不上去)
小英想上去吗?(不想)为什么?小英能不上去吗?(不能)为什么?
因此,从“慢吞吞”、“眼圈儿红了”我们体会到小英的内心是多么的——(生答:痛苦、无奈)。齐读。
(3)师:在万般无奈下,在无比痛苦下,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小英终于——(引读)。
是啊,同学们已经走进了小英的心里,关注着她。其实同学们早已在关注她,这关注的目光里包含着什么?
(4)小英终于走上了讲台,教室里顿时响起了什么?包含着什么?
(回顾前面的课文。)
(5)掌声渐渐平息,小英开始演讲了,她讲得怎么样?听了演讲,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6.同学们把要对小英说的话用什么表达出来?(第二次掌声)这时的掌声又是什么?这时的掌声又犹如什么?(学生自由说,并让说得精彩的同学把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
再次听到这经久不息的掌声,小英内心又是多么的——(生答:感激)
7.听到同学们的第二次掌声,小英怎样了?
(出示):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同学们的掌声里微笑着走下讲台。
齐读。
小英在掌声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无数的话语在小英心头涌动,她想说——(生答)小英什么也没说,只是向大家——(引读)
8.是啊,从那次演讲以后,小英像变了个人似的,她„„(再次引读)
9.后来,小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她给她的老师写来了一封信,想看看吗?
出示:
(1)指名读。读课文就应该这样,把自己放进课文中读。
四、总结升华,读背作者感想。
这掌声仅仅是指这次掌声吗?这掌声包含着什么?(关爱、友情„„)
是呀,当别人需要你的掌声的时候,我们就要毫不吝啬地把自己的掌声送给别人。
出示:是啊,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齐读这一段,把这一段话工工整整地抄下来,把这爱记在心里。以后如果有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你就把这段话送给他;如果你自己遇到困难,你可以拿出来看看„„记住:还有很多朋友在关心你,爱护你!
五、齐读课文。
六、作业。1.默写最后一段话。2.齐读课文。3.完成练习册。板书设计:
掌声
默默地坐在一角
把头低了下去
慢吞吞站起来
掌声
珍惜别人的掌声
(热烈持久、经久不息)
把掌声献给别人
感动得流泪
深深鞠躬
祖国在我心中
时迎红 东沙河镇吉山小学
【教学目标】
1.回顾本单元学习内容,积累写景的好词佳句及段落,在交流中共享其中的乐趣。
2.留心观察生活,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按先总后分的顺序进行表达练习,把积累的相关好词佳句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写景的好词佳句及段落等,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难点:留心观察生活,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按先总后分的顺序进行表达练习。
【课前准备】
学生:摘录本单元易错的字,描写景色的词语,句子,段落等。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交流】 【教学过程】
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一)单元回顾,深化主题
1.同学们经过第一单元的学习,相信大家对自己充满了信心,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一单元都学习了那些课文?都有哪些收获?(出示课件)
2.这几篇文章有什么相同特点?学生汇报。3.总结过渡:
这三篇课文都是写景的文章,我们就会发现有一条红线贯穿在其中,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秀丽的风景,我们为有这样美丽的国家、这样伟大的民族而自豪,所以我们把它们定位为“祖国在我心中”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环节
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二)积累语句,夯实基础
1.在本单元里总是有几个字容易写错,在学习过程中谁成了你的拦路虎?(1)生说错的原因(2)师小结并出示易错的字(3)生读生字 2.展示积累的词语。
师:我知道我们班的同学都有做摘抄的好习惯,在本单元的学习中,你积累了哪些描写景色的词语?
(1)小组交流(2)师出示重点词语
连绵起伏 水天相连 星罗棋布
五彩缤纷 变幻无常 腾云驾雾
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 流连忘返
(3)用各种方式读词语,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练习说话。
师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这些四字词语都能正确流利的朗读出来,并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说话。
3.佳句诵读,感受句子的魅力。
师引导:同学们,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欣赏了万里长城与京杭大运河的雄伟壮丽;了解了南沙群岛美丽的风光和富饶的物产;领略到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变化多端,作者运用了许多的比喻句,使文章的语言明快、生动,那么,这些比喻句中,你已经记住了哪些?你最喜欢哪一句?生说
相机出示:
(1)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比喻句)
师过渡:这里还有一个特殊的句子,老师也把它带来了(出示)(2)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设问句)学生朗读句子并用比喻和设问练习说话,班级评价。
(三)美段诵读展示风采
过渡:同学们,美丽的祖国、壮丽的山河,我们不禁想大声地赞叹!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诵读这些美丽的篇章,一起来赞美我们美丽的祖国吧!
1.回顾《长城与运河》(1)播放长城与运河幻灯片。
(2)师引背: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学生诵读:——————————
(指多名学生背诵,要求:在背诵过程中,表达出你所感受到的情感。师生共评。)
2.回顾《美丽的南沙群岛》
师过渡:欣赏完这人间奇迹,我又看到了那辽阔的南中国海上的一串串晶莹的珍珠,它就是美丽的南沙群岛。
(1)播放南沙群岛幻灯照片。
(2)指名背诵《美丽的南沙群岛》中喜欢的段落,全班齐诵第二第三自然段。
3.回顾《庐山的云雾》
(1)师过渡:看完了美丽的南沙群岛,我们再去欣赏一下庐山的云雾。关于这一课,你最喜欢哪些自然段,能背一背吗?
(2)播放庐山云雾的幻灯照片。(3)分男女生对抗赛。
环节
三、总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总结写法,实践运用 1.回顾课文,总结写法。
(1)师过渡:同学们,《美丽的南沙群岛》《庐山的云雾》这两篇课文的2、3自然段在写法有什么相似之处?
(2)学生讨论,师生总结并板书课文特点:总分的结构(3)总结总分结构写法的优点。
师小结:在段落开头用中心句总括景物的特点,然后围绕中心句再作具体描述,这样写,能抓住特点把事物描述具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指导练习,实践运用。
师过渡:现在就让我们采用总分结构的构段方式,具体描写某一处景物的特点。
出示温馨提示:
(1.)先回顾这处景物的特点,用一句话写出来。
(2)再思考围绕这句话,你要写清楚哪些景物,把这个特点写具体。
(3).注意用上优美的词语或恰当的修辞方法使句子内容更加生动。3.学生练习表达,师巡视指导。学生展示写作成果,师生共同赏析评价,肯定优点,提出不足。
4.修改草稿,完善写作。
根据刚才的赏析评价,我们可以取长补短,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五)推荐阅读,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伟大的旅行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欣赏我国更多地区的迷人风姿。
【板书设计】
祖国在我心中 佳句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第七课时】推荐阅读: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10-24
小学语文:第七单元《春联》2教案(苏教版四年级上)06-01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五六单元练习10-05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分析苏教版12-18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复习教案06-10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总复习资料12-14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期末重点复习资料10-26
2018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