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业就业前景(共10篇)
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相对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的确定性比较强,就业形势一直较好,使他们缺乏竞争意识,没有紧迫感,多少有一点优越感。医药市场调研得知,多数毕业生看好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把择业定位在城市、大医院、经济效益好的单位,就业的期望值过高。然而,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医疗卫生机构日趋饱和,医学人才市场上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大中城市的综合性医疗机构、经济发达地区的县级医疗机构原则上都需要硕士,其次就是获得英语六级、计算机二级证书。因此,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过高,造成了就业难现象。
目前国内各高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五年学习期间,除了要学习医物理学、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等知识以外,还要掌握医学免疫学、医学心理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的理论.临床医学专业对学生的身体条件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在应聘时,不少医院都要求求职者具备复合型能力,不仅要对外科熟识,动过多例手术,而且还要在内科或者是专科干过几年.而近几年新兴起的整形外科也是求才若渴.传统意义上比较小却很实用的专业,例如眼科、口腔科、耳鼻喉科等人才需求也是持续增长.业内人士解释说,学了这些专业,在将来工作中风险系数较低,自己开私人诊所也比较容易.
关键词:法医学,招生,就业,教育,择业
近年来,一系列反映法医工作者影视节目的热播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法医”热,使得不少有志学子将法医学作为将来的奋斗目标和事业方向,更有不少家长认为法医行业就业有保障,工作稳定,收入也高,结果相当多的高中毕业生纷纷选择报考法医学本科专业。那么我国法医学专业就业前景究竟如何?本文试从目前我国法医学高等教育的现状及从业情况方面来进行阐述并提出一些浅见。
1 法医学教育现状
1.1 我国独特的现代法医学专业教育模式
宋代宋慈的《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著作,标志了我国古代法医学在世界的领先地位,然而由于传统儒家文化和鬼神世界观的影响,我国的法医学发展长期停滞不前,而西方世界经过文艺复兴及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后,在近代时已经远远超过中国。我国现代法医学直至1913年民国政府发布《解剖规则》时才正式宣告形成,较西方晚了上百年。
法医学发展至今,形成多个分支学科,包括法医病理学、法医临床学、法医物证学、法医毒物及毒理学、法医人类学、法医齿科学等。社会上普遍认为法医学就是“解剖尸体”,实际上它并不等同于解剖学或病理学,法医工作者主要解决涉及与人身伤、病、残及其他生理病理状况等有关的医学问题,从而提供相关的线索或法律证据等,后二者主要是研究人体结构或发现人体组织的病变而为治疗提供依据。由于不同的国家司法体制存在差异,故在提到“法医”时所指的工作内容也有所不同,比如美国的法医是法医病理学工作者,主要解决与法律相关的涉及死亡的案件,明确死因、死亡时间和方式等;而中国的法医则更像一个“杂家”,从现场勘查照相到检查伤者,从检验血痕到化验毒物,从解剖尸体到检查骨骸,几乎无所不为。工作内容的差异源于截然不同的培养模式,仍以美国为例,从事法医学工作者首先需经过4年的理工科大学学习,再接受4年医学院的教育,毕业后首先取得病理医师资格,才能取得法医病理医师资格,病理医师资格的取得须通过进修病理解剖学或临床病理学(3年)或二者兼修(4年),考试合格者可得到一资格证书 (Primary certification),具备这一条件再进修法医病理学(1年),通过考试才能获得法医病理医师资格。相比之下,目前我国的法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时间就要短得多,高中毕业后进入医科大学的法医学专业,进行5年的本科学习就可以了。
新中国的法医学工作者的培养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和两种模式:第一阶段是法医高级师资人才及司法系统法医工作者的培养。1951-1956年间,卫生部分别委托南京大学医学院、沈阳医学院,由法医学家林几(中国现代法医学奠基人)及陈东启等主持开办第一、二届全国法医学高师班,为各高等医学院校开设法医必修课培养了法医高级师资人才。1952-1956年上海法医研究所先后办班三期,培养法医300多名,分配至全国各地公、检、法系统。文革期间我国的法医学事业处于停顿阶段。第二阶段是法医学本科专业确立,这在世界上首创了招收法医学专业学生的法医学教育模式。1983年,教育部联合公、检、法、司、卫等部门在太原晋祠召开“全国高等法医学专业教育座谈会”,形成了《关于加强我国高等法医学教育的初步意见》,确定中山、华西、西安、上海、 沈阳、同济六所部属医学院设立法医学专业,招收法医学专业学生。两种模式:一是直接录取高考学生为法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直接分配到用人单位工作,二是从临床医学毕业生或已从事临床工作的医生中抽调,进行短期进修学习后(甚至没有进行任何系统的法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就直接从事法医学工作。
1.2 我国法医学本科专业招生大幅增加
目前国家开设法医学类法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由最早的6所增加到10所,即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山西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复旦大学,皖南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医科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学制为5年(最初几届为6年)。上述各高校于1985年以后陆续开始招生,每届40人左右,故每年约培养法医专业本科生400人,截至2008年底的24年来共招生约9,600人,其中2,000人尚在校,毕业约7,600人。然而我国法医学专业本科生的招收实际上已经失控,高等教育改革后,自1999年高校全面扩招,有些省属医学院校不具备招生条件也在招收法医学专业学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93家医学院校中,约有23所在招生。如仍以每年招生40人计,这多出来的13所院校在1999-2008年10年间至少招生5,200人,而校方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实际招生人数远超过40人,不少学校甚至一年就招100人以上。由于缺乏公开的数据来源,目前对这些学校的招生人数已经难以统计。招生规模的盲目扩大,使得生源的质量不断下降,高校的师资和物资配置都难以达到要求,直接的后果是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为学生毕业后就业难埋下隐患。
2 法医学工作者从业现状
2.1 基层法医学专业人员需求量较大
战斗在第一线的基层公安部门对法医学专业人员的需求历年来一直较大,许多基层公安局都没有法医或者法医人员紧缺,但是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很多法医本科毕业生宁可选择失业也不愿意到基层去。教改及扩招以来,每个学生家庭投入的学费及杂费等约1-2万元/年,5年的学习共5-10万元,到基层的收入却低至600-1,200元/月,好一点的也不过约2,000元/月,而其它仅学习3-4年的理科专业学生,或是同样学习5年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就业后不少可以轻松达到2,500-3,500元/月,甚至更高。更不要说国外的法医是绝对的中产阶级了。投入大与收益少的无情对比,造成了极大的心理落差,不能说不是基层法医人手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尽管近期的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毕业生们的求职预期,但到基层工作仍然是在最不得已时的一个选择而已。
2.2 法医学本科生就业面窄,择业意愿的地域差异明显,就业竞争激烈
2005年以前的法医学本科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为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保险公司等,其中大部分进入司法系统从事法医工作,极少数进入保险业和医疗相关行业,个别考研转换到其它专业方向。在选择就业的地域时,大多数学生都愿意到沿海或是经济发达地区去,因为这些地方的待遇相对内地而言要明显好得多。2005年2月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规定2005年10月1日以后“侦查机关根据侦查工作的需要设立的鉴定机构,不得面向社会接受委托从事司法鉴定业务。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门不得设立鉴定机构”。自此除公安机关外的司法行政机构基本停止录用法医专业学生,使得学生的就业面严重受限,主要就业单位变为公安局、社会鉴定机构、公司企业等。另外,由于择业时的选择面相对集中于某些地区,扩招造成毕业生成倍增加,这都使得就业竞争十分激烈,大量学生不得不继续读研以暂时避免就业压力,对相当多的学生而言“毕业即失业”。
2.3 就业前景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加大
就业基本面的变化使得法医学专业就业不再有保障,收入也不再稳定。由于进入司法行政机构成为公务员的竞争激烈,大量毕业生转向社会企业。自2005年10月1日《决定》实施以来,新的法医学鉴定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据司法部司法鉴定管理局统计,2005年,除西藏自治区外,全国审核登记的法医类、物证类、声像资料(含计算机司法鉴定、电子物证司法鉴定)司法鉴定机构共1,385个,至2006年底增至1,772个,增长率为27.9%;执业司法鉴定人共17,692人,至2006年底增至22,601人,增长率为27.7%。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我国的社会中介司法鉴定机构在4,000个以上,从事法医学鉴定的人员在12,000人以上。这些机构的出现为法医本科专业学生提供了一部分工作岗位,但是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这些机构的收入情况差异相当大,不稳定性明显,有的机构甚至很快倒闭。
2.4 法医学工作者素质参差不齐
我国独特的法医学教育发展史是法医学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主要原因。很多法医没有经过系统化的法医专业教育,同时由于基层法医工作者严重不足,至今仍有不少由临床医生经过短期法医学培训即转而从事法医工作,更有非专业人员滥竽充数现象,部分地区部分法医甚至连医学背景都没有。这种没有接受过法医学专业系统和正规教育的法医从业者,大多缺少法医学的专业理念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而我国的法医学教育模式与国外的差异又决定了学生培养质量的明显差距,如缺乏实践经验就直接上岗执业。专业素养的不足为工作的失误埋下了不可忽视的隐患,近来许多的社会矛盾皆以法医工作者的不慎或失误为导火线。
3 对策浅议
3.1 普及择业教育,加强政策指导
与其事后调控,不如在高中阶段就普及学生们的择业教育,使其了解各个专业的行业概况,社会需求和就业前景等,而在高考仍作为指挥棒的今天,择业教育往往被忽视,许多学生直到毕业找工作时才后悔莫及。政策的指导需要多个部门的横向合作,比如高校制定招生计划时应考虑社会需求,对社会需求做出评估又需要国家统计局和教育部等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才能保证招生就业信息的良好沟通。
3.2 限制招生规模,严把招生关
法医学属于国家布控专业,人才需求有限。实践证明完全的市场化调控是行不通的,院校在经济利益驱使下存在短视行为的冲动,需要对其进行指导和调控。根据教育部关于发展高等教育的精神,在教育资源有限的现实面前,应该限制法医学本科专业招生规模,并重点提高教育质量。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院校在招生时应严格把关,对学生的身高、视力条件等身体素质都应有相当要求,同时针对用人单位“重男轻女”的现状,法医专业学生的性别比必须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男生为主,从而避免对学生将来就业时产生不利影响。
3.3 加强综合能力培养,开展法医学继续教育
新时代需要全方位发展的人才,法医学本科专业学生的培养同样不能只重专业,而忽视人文、社科方面素养的教育,只有努力将其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具备自我学习、不断进取,并具备良好专业素养的人才,使其德才兼备,才有望使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
国外多数国家很重视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并有相关的规定,如每年要有一定的继续教育学分或参加短训班等。反观国内的法医工作者,很多没有继续教育的机会或根本就不愿再学习。故而树立终身教育观,开展并在制度上保证继续教育和学术交流活动也尤为重要。
3.4 提高基层法医待遇,鼓励就业
经济手段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让学校降低学费不切实际,只有切实提高基层法医的待遇,保证他们的经济地位,才能吸引更多的毕业生选择基层工作,为我国的法制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建立贡献力量,也可以更好地防止腐败的滋生。
参考文献
[1]王倩.人文学科发展与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1):4-5.
[2]黄瑞亭,陈新山.百年中国法医学[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5,20(5):318-319.
[3]赵子琴.医学和法律的完美结合扫描法医学专业[J].专业大观,2004(4):53.
[4]佚名.开设法医学类法医学专业的院校名单[EB/OL].中国教育在线,http://www.eol.cn/article/20020604/3057806.shtm l.
[5]拜荣静.中外法医学教育比较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6(6):65-68.
[6]任思伟.八个司法问题亟待解决[N].人民日报,2003-02-12(16).
摘 要: 文章为探讨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对72名成都医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的工作现状及其对专业建设的看法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访谈结果表明,受访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5.8%,65.3%的有过工作变动,收入普遍偏低,就业最多的领域是企业(43.1%)和教育培训及公益事业(20.8%),受访毕业生中有77.6%的认为应用心理学的专业学习对自己有帮助,并对专业的实践体系、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等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医学院校 应用心理学 就业状况 教育对策
近年来,随着社会和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内对心理学的关注和认可程度逐渐提高,社会对于心理学工作者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为适应社会需求,2001年国家卫生部要求三级甲等医院必须设有临床心理科,同年医学院校中的首批应用心理学专业随之建立[1]。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开设,为实现心理学与医学的交融结合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如何发挥医学院校的优势,构建具有自身特色、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需要的培养模式仍是各大医学院校不断探索的问题。
目前,在医学院校设立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初衷是为社会输送更多合格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人才,但我国绝大多数医学院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学制为四年,毕业生授予理学学士学位,不符合执业医师资格报考条件[2],对毕业生进入医疗卫生部门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是一个巨大的障碍。我国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市场发展尚不完善,就业形势严峻,2015年教育部更是将应用心理学专业列为“红牌专业”,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同样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教育改革应从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内容入手。本研究对某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其对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进行了调查分析,旨在为高等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提供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式,在成都医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2005级至2010级的6届本科毕业生抽取72人,男性20人,女性52人,对其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访谈内容包括当前工作状况、工作变动情况、对专业学习的看法、对专业建设的建议等。
二、结果与分析
(一)受访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状况
接受访谈的毕业生目前的就业率为95.8%,65.3%的毕业生自参加工作后有工作变动,毕业生的收入情况见表1。
(二)受访毕业生的就业领域
受访毕业生就业最多的是企业(43.1%)和教育培训及公益事业(20.8%)。在接受访谈的毕业生中有44.44%表示自己进入了期望从事的行业,他们期望从事的具体行业见表2。
(三)受访毕业生的实习意愿
受访毕业生最期望的实习基地是心理咨询与治疗机构、企业和医院,见表3。
(四)毕业生对专业学习的看法
受访毕业生中有77.6%的认为学习应用心理学专业对自己有帮助,主要表现在:加深自我认识,学会思考人生;提升个人的心理素质,可以更好地自我调控;有助于协调人际关系,把握他人心理;学会理性客观地分析问题;对目前工作有帮助(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教育、销售、心理咨询与治疗等)。5.6%的毕业生认为学习应用心理学专业对自己没有任何帮助。
(五)毕业生对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的看法
受访毕业生对本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践体系、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以及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育体制等问题均提出意见和建议。
50%的受访毕业生对实践体系和教学内容提出建议:在教学中增加实习和实际操作培训,同时增加专业实践机会,让学生多与社会接触,多参与一些与时俱进的科研课题;拓展实践领域,如医疗、教育、航空、整容咨询、HR、狱警、青少年问题中心等;在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咨询方面进行深入培训。
22.2%受访毕业生对课程设置提出意见:医学院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既学医学课程又学心理学课程,但感觉内容太庞杂,什么都学,结果什么没学好,课程设置应该有更强的针对性。
20.8%的受访者认为目前医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育体制有待改进:主要集中在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获得的是理学学位,不能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和心理治疗师,大大限制医学院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极大地影响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
12.5%的受访者对培养目标提出建议: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学习应用心理学专业以外的知识,多提供相关专业讲座或者组织学生参加其他社会组织的相关讲座;尽早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三、讨论
(一)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的生存现状
就本次访谈结果看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的生存现状并不乐观:
1.经济收入偏低
《就业蓝皮书: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一项针对2011届大学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2011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后平均月收入为5484元(本科为6155元,高职高专为4812元)[3],而在本次受访的毕业生中月薪5000元以上的不足10%,在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明显偏低,受访者普遍报告目前收入情况并不理想。
2.专业对口率低
就本次访谈结果来看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尚可,但多数受访毕业生目前从事的工作与专业关系不大,只有少数毕业生在医院、学校或者心理咨询与治疗机构从事心理咨询或教学工作,还有一些在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其他大部分毕业生均在企事业单位从事销售、行政、文秘等与专业培养目标不同的工作,超过5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没能进入期望从事的行业。
究其原因,尽管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具有医学背景,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四年制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只能授予理学学位,该专业毕业生不具备报考临床执业医师的资格,即使进入医院也大多只能从事行政管理和文秘的工作,只有极少数能够对口从事心理辅助工作;而在医院以外的用人单位眼中,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相比并没有特殊的优势。此外,由于我国的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起步晚,普及程度不高,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人才需求有限,致使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难以找到对口工作一展所长,同时获取满意回报,使很多毕业生选择转行。
在本次访谈中,笔者注意到一些可喜的现象,如本专业毕业生开始逐渐进入之前从未涉足的领域(如公益组织、社工机构等)就职,他们的工作可能是带领弱势群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对有生理或心理残障的群体进行康复训练等与应用心理学专业对口的工作,这些都极大地拓展了日后毕业生的就业思路,同时还能为在校学生提供众多的实践机会,带来更多的社会效益。
(二)课程设置的调整
目前国内医学院校开办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时间都不长,办学经验不足,缺乏成熟的参考模式[4]。几乎所有医学院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主干课程都由医学和心理学两个部分构成,而这两个学科课程繁多,学生难以在4年时间内完成所有课程的学习并实习,因此,在专业培养上对课程进行了一定的压缩,形成“基础医学+基础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的培养模式[5],这使得该专业毕业生感觉医学和心理学都学了,但都只学了皮毛,使之与其他非医学院校心理学专业毕业生竞争心理学相关工作岗位时反而存在不足。
(三)实践体系的调整
访谈中超过半数的毕业生提到,应该进一步增加实践课程,不仅是学时的增加,实践领域和内容也应该予以拓展。
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目前的实习基地主要集中于学校提供的医院、学校、少管所,以及学生自己联系的企业、社工组织等。从表3中可以看出,心理咨询与治疗机构才是最希望进入的实习机构,然而目前我国西南地区成熟的、具有社会公信力的、具备培养大量实习生的实力、且愿意接收实习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机构寥寥可数,导致本专业能够如愿进入心理咨询与治疗机构的实习生数量极少。虽然医院能够为实习生提供一些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学习机会,但更多的实习医院仍沿用与医学实习生相同的“转科”模式,并未因专业的不同而对应用心理学专业实习生做出不同的实习安排,但这种实习模式并不能为学生提供最有效的职业训练。
目前,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的工作主要集中于心理咨询与治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管理与销售等方向。随着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发展,在校学生对于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也越来越明确,因此学生在校期间就应该鼓励他们多参与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和实习(如,人力资源管理、青少年问题处理、犯罪心理研究、整容咨询、社工工作等),可以是学校统一组织的,亦可以是学生凭个人能力获得的机会,这样既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拓展实践领域,又可以让学生有机会进行更深入的实践。
(四)培养目标的调整
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目前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需要,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有科学思维和实践技能,在医疗、教育、行政、企业、事业、社区等单位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测评和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不难看出,该培养目标是基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的,本次访谈结果显示若根据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看,目前的专业教育距实现该目标还有一定距离。然而,作为大学,不仅是一个培养职业素养的地方,更应是一个促进和引导个人成长的殿堂,专业培养目标不仅要着眼于职业发展,更要突出其对个人发展的意义,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塑造更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展现人文关怀,这是应用心理学专业教育的特殊之处。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固然是评判专业成败的硬指标,应是目前专业教育努力的方向,然而对于发掘学生的个人潜力、塑造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时常自省的习惯等目标不应该被应用心理学专业教育轻视或遗忘。从访谈结果来看,大部分受访毕业生都承认应用心理学的专业学习对其生活和工作都是有帮助的,专业学习对个人发展和职业生涯(即使在非对口的工作中)有积极的意义。这样的结果,对教育者来说无疑是一种肯定和鼓励。
四、建议与对策
第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学方法改革,使实践教学真正达到效果。
第二,合理增加实践教学在整个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过程中所占比例,有针对性地建立和丰富见习和实习基地。
第三,合理设置医学与心理学课程安排,并利用医学院校的医学优势,突出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的专业特色,发掘与专业对口的职业,拓宽就业思路。
第四,丰富和深化现有培养目标,重视应用心理学专业在学生个人成长中的特殊积极作用。
第五,合理调整教育体制,力求学制与专业特色匹配。
参考文献:
[1]黄车白,傅振荣,毕晔,等.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社会需求的调查[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3):38-39.
[2]百度百科.医师资格考试报名条件[D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YJldWEu-2-VN5RLE41Ivz0 UZPyc N0S8w6KUXQD0mRZfKkvyNPE_IJ_wqJ2YMQx5h24kTEubUADqYJn6t8YxfZq.
[3]随心.大学毕业生收入排行出炉:平均月薪3773元[DB/OL].http://news.mydrivers.com/1/434/434199.htm.
[4]谢静涛.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去向的反思[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44-45.
[5]郑亚楠,方必基.某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去向调查[J].科技创新导报,2013(22):229-230.
基金项目:成都医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01426)
药学专业简介
药学专业培养具有化学生物学与基础医学背景,掌握必需的人文社科知识以及化学生物学与相关基础医学知识、较扎实的自然科学理论和系统的药学知识,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科研思维能力与实践技能,适应研究生生源培养的要求,能够从事与药物合成、药物制剂、药物检验、药品生产与营销、新药研究与开发、质量控制,以及药学管理和教学工作的`具有理学学士学位药学专门人才 。学生需掌握药物化学、药理学、生物化学、药剂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学会药物制备、质量控制、药物与生物间相互作用、药效学与药物安全性评价等主要基本方法和技术,具有药物制剂的初步设计、选择药物分析方法、新药药理实验与评价等能力,熟知药事管理法规、政策等。
药学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可以到制药厂和医药研究所从事各类药物开发、研究、生产质量保证和合理用药等方面的工作,药学专业就业方向也有很多人从事药品销售代理。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制药、医疗、新能源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制药/生物工程
2 医疗/护理/卫生
3 新能源
4 医疗设备/器械
5 批发/零售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医药代表、销售代表、产品经理等工作,大致如下:
1 医药代表
2 销售代表
3 产品经理
4 药剂师
5 采购员
工作城市:
毕业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就业机会比较多,大致如下:
1 北京
2 上海
3 广州
4 杭州
5 成都
6 南京
7 武汉
众所周知,医学影像学在医学诊断领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不过目前在临床的应用上是非常广泛的,对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很大的科学和直观的依据,可以更好的配合临床的症状、化验等方面,为最终准确诊断病情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很好的应用在治疗方面。
医学影像专业毕业一定要具备较全面的临床医疗技能和较扎实的医学影像学诊疗技术,并有一定医学法律知识和人文社科知识的合格医学影像学专业医师,能从事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诊断工作,并能在影像设备的监视下完成常见病的介入治疗工作,同时也可以从事医学教育、医学研究、医学法律和卫生事业管理方面的工作。
医学影像学科涉及面广,整体性强,发展迅速,是一门独立而成熟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①放射医学、包括传统的X 线诊断、计算机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介入性放射学;②超声医学(US),包括B 型超声、超声心动图、介入超声;③核医学,包括γ照相、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照相(SP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照相(PET)和介入核医学。
医疗技术及医疗事业的发展电子计算机X 线断层扫描仪(简称CT)和核磁共振诊断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被誉为自伦琴发现X 射线以后,放射诊断学上最重要的成就,随着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越来越强,能够对大量的来自高度检测仪的数据进行快速分析,迅速成像;20 世纪后期,世界上掀起了以微创手术为主的医疗技术革命,出现了许多以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的介入技术学,通过最新影像诊断技术,可以检测出早期肿瘤和其他许多早期病变,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医生越来越倚重仪器设备的检查,另一方面在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下,各项仪器检查结果成为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有无过错的重要法律依据,此仪器检查使用率必然提高,导致我国医疗卫生单位医学影像科室的迅速扩张,出现医学影像人才短时间内的相对匮乏。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个人医疗服务的投入也不断增大。
国家也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基本建立起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及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同时各地政府纷纷提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划,如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政府提出在2015 年前重庆区域内三级综合医院将达到30 所,以上政策和措施进一步
促进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各种高端影像设备不断普及到县及县级以下医院,导致目前中国较多医疗卫生单位,特别是西部医疗卫生单位对影像专业人才需求缺口增大;在目前这种医疗体制下,医疗卫生单位需要影像专业人才,但又无法提供足够的人员编制,很多医疗卫生单位不得不以招聘影像专科生来解决这种矛盾。
现在设有医学影像专业的医学院校相对较少,毕业生也较少,目前,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情况就相对较好。
医学影像学专业就业方向:
目前, 我国预防医学专业队伍人才相对缺乏,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预防医学专业体系的建设, 给预防医学专业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现行的教学体制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成了通而不精。因此, 如何改进当前的教育模式, 如何培养有能力有实力且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性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如何让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预防医学领域里站得住、立得稳、走得远, 取得更大的成绩, 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已成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亟待思考解决的问题。而就业工程建设是预防医学专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本文结合笔者工作实际谈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习积极性, 加强预防医学专业就业能力建设
据了解, 公众对我国现有的预防医学专业还不够了解和熟悉。就预防医学专业的本科学生而言, 大部分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不到位, 学习热情不高, 对“预防医学”这个概念模糊不清。因此, 预防医学就业工程建设的第一个环节就应从明确学生对预防医学概念的理解, 激发他们学习预防医学的积极性着手。
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防疫工作的基本能力;2.掌握对人群劳动、生活、学习、环境和食品进行卫生检测和监督的基本能力;3.具有分析影响人群健康的各种因素和疾病流行规律, 制定预防疾病和增进人群健康措施与计划的能力;4.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5.熟悉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技术, 熟悉健康教育工作;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计算机应用及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 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而学生要具有以上这些能力需要多方面的不断努力。
学校小世界, 社会大世界。为了让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很快适应社会的发展, 应该从现在起就要在学校营造预防医学专业特有的学习氛围。第一, 建立学校预防医学网。鼓励大家发表观点, 交流所学知识。在这个交流圈, 师生共同参与, 不怕出错, 只要有想法, 有看法, 无论对错, 大家拿出来共同探讨, 针对该问题做出探讨、实践和调查。在这个平台, 随时发布最新的预防医学动态, 国家相关政策通知, 与预防医学有关的部门行业基本就业信息等。第二, 定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预防医学涉及面广, 对学生专业知识要求高, 这就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 走出去可以扩大学生视野。课本知识的局限性进一步限制了学生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应该具有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走出去正是我们这个专业发展的需求。第三, 定期邀请预防医学专家到学校进行学术经验交流。他们的到来可以给学生带来希望, 指明专业方向。与他们的交流, 学生会明白预防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 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建立预防医学专业实习基地, 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预防医学专业实践性很强, 像职业卫生、学校卫生、环境卫生、食品卫生与营养健康等。此外, 一方面, 大学校园是梦幻的象牙塔, 学生应该在风华正茂的时刻享受青春和知识的滋润;另一方面, 刚毕业的大学生面对现实沉重的就业压力, 往往应对不及。我们需要一个桥梁来连接这两个方面进行过渡, 而建立预防医学专业实习基地正好满足这些需求。
建立预防医学专业实习基地对本专业就业工程建设具有重要作用:1.建设实习基地是增强专业学生综合能力、提高专业学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之一;2.建设实习基地对促进实习基地自身建设也具有重要作用。从整个专业来看实习单位接受、培养实习生对于专业长久发展、专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整体不断提高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能把实习制度作为一项长期战略来抓, 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 可以成为本专业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3.学校与实习基地之间要建立互利互惠机制, 高校具备专业雄厚的科研实力和教育资源, 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为实习基地提供相应的服务和政策倾斜;4.对实习生要建立合理奖惩制度, 督促其珍惜机会、坚定意志、规范学生在教学基地的实习行为, 不仅仅是知识系统的构建, 而更重要的是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学校可以和周边县市, 像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三甲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等单位建成实习 (见习) 基地, 学生进行毕业实习或者利用周末、寒暑假等到基地进行见习, 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实习基地建设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是进行实践教学的根本保障, 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 也是预防医学专业就业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 是实现办学目标的需要, 是学校与社会互动的需要, 更是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的需要。
著名教育家陶知行说过, “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知行合一, 是我们始终坚持的教育理念。高等院校的预防医学就业工程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预防医学教育工作者正在积极探索预防医学教学体制改革, 积极调整课程设置和修改培养计划, 强调能力的培养,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预防医学实用性人才而努力!
摘要:近些年,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不断加大, 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就业任务更加繁重。本文主要结合笔者的工作实际, 就预防医学专业就业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预防医学专业,就业工程,探讨
参考文献
[1]张雪飞.预防医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关键词】大学语文;医学类高职学生;就业前景;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企业选择人才的标准
根据调查显示,21世纪以来各国的择才标准都有所变化,美国对毕业大学生的招聘标准主要是:对人对事的态度、以往的工作经历、行业资格证书、毕业院校的知名度、学校成绩、教师介绍信等。此外,还要掌握基础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合作团结精神以及性格因素等。英国在求职选拔上要求大学生必须要具有诚实守信、信心、创造力、热情和奉献等15种素质。根据国外的择才标准再结合本国的择才标准可知,中外企业择才标准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一)诚信的品质
诚信是做人的基本素质,也是做事的基本要求,因此诚信的品质是企业用人首先要考虑的品质,也是最基本的品质。
(二)发展潜力
文凭只是企业的敲门砖,最重要的还是看进入企业以后的发展潜力,个人将来的发展潜力对企业的贡献才是最大的。例如,日本东芝株式会社致力推行“适才所用”和“重担子主义”,这种给员工施加压力的做法目的就是让员工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三)学习能力
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企业非常看重的一项素质,学习能力强的大学毕业生容易受到企业的青睐。目前一些发展好的正规的企业都重视员工培训这块,这些企业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只要员工愿意学习,希望有所提升都可以参加企业提供的培训,对员工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都有大大提高作用。
(四)团队协作精神
目前很多企业重视员工的团队协作能力,员工个人能力再突出也比不上强烈的团队协作精神受欢迎。企业要求员工要具有团队合作能力,服从企业的管理,认同企业的文化内涵,这对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具有重要的竞争力量。
(五)融合程度
一些大型企业在招聘时会看重毕业生是否认同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只有认同企业文化的员工才能更好地为企业奉献力量。比如,通用电气公司招聘时会选择那些认同自己企业价值观的应聘者,也就是认同“坚持诚信、注重业绩、渴望变革”的价值观。
(六)创新精神
在能够胜任工作和具有创新精神这两者中,企业更为看重的是后者。比如,微软公司在用人上面宁愿选择那些曾经创新失败的人,也不愿意选择那些处事谨慎毫无建树的人,正是因为微软公司看重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才使得微软成为计算机中的“巨人”企业。
二、医学类高职学生非专业因素的主要方面
第一,是满足学生就业必须的专业岗位的技能和素质,是就业谋生的必需。第二,是合格的医学类高职毕业生所要掌握的一套相对完整的某一领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第三,满足合格的高等教育属性应使学生尽可能在人文素质、思维方法及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上为其成就人生的事业打好一定的基础。
三、大学语文对医学类高职学生就业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当今世界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全面综合型的人才是企业招聘的重要对象。为了面对充满挑战和竞争的社会,为了让医学类高职学生能够拥有更好的用武之地,还必须学习好语文这门工具,从而能在企业工作中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比如说,在企业工作中有什么好的想法需要说服上级从而让自己的意图得以实施,这就需要好的口才;又如,工作上有什么报告或者成绩需要总结,这些都是需要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因此,能言善辩是要好的语文功底的,总的来说需要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第一,能够熟练地运用普通话,并且发音比较标准。第二,面对不同身份的人,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不同熟悉程度以及不同谈话目的的人都需要掌握一套得体合理的谈话能力和应变能力。第三,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发言的场合,因此,要具有一定的发言能力。第四,企业有时候会举办一些活动或者比赛,会邀请一些演讲水平比较高和辩论能力比较强的人去做,因此具备一定的演讲和辩论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第五,企业办公常常会有一些书面的写作工作,这时就要求掌握一定的写作一般文章或者文学作品的能力。第六,面对企业推出的一项新产品,为了将其在社会上推广为众人所知,则需要对产品进行准确、合理的描述和介绍,而这些介绍一般属于应用文的范畴,所以说掌握一定的应用文写作能力也非常必要。第七,还应当具备一定的综合述评的写作能力。
四、总结
时代呼唤人才。现阶段国家需要的人才,不仅是知识型,更应是应用技能型和管理服务型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医学类高职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具备较强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而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定位就能够增强医学类高职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能够适应新时代对高职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杨定明.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问题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06.
[2] 徐维. 医学类高职院校语文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 广西教
育, 2011,33:88-89.
[3] 王世银. 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讨[J]. 卫生职业教育, 2011,13:9-11.
[4] 孙雪梅.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就业实力和能力的作用[J]. 文学教育(中), 2013(11).
作者简介:王红亮,男,1981年生,云南泸西人,现任职于红河卫生职业学院,讲师。长期从事《实用写作》和《大学语文》等课程的教学和研究。
基础医学专业毕业后做一名科学家或涉及其他与生命科学相关的领域
50%以上的学生会选择继续深造: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选择出国(通过相关的外语考试和申请过程)或国内知名的实验室攻读硕士或博士。
教师在医学院校任教,起薪一般在1000~1500元/月。
科研人员医学及相关的研究所、生物制药等企业,起薪一般在1500~3000元/月。
医学专家制药、广告、市场调研、网站等公司,起薪一般在1500~3000元/月。
报考什么样的学校 目前还在医学院校中开设
设置了该专业的重点高等院校有:北京大学医学部、复旦大学医学院、四川大学等。录取分数一般要高于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
相关专业找一找
有关联的其他专业:生物科学、临床医学。
设立大专生的专业:医学实验技术专业。
专家提醒
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大陆人也很有可能产生在该专业。但医学生的学习还是比较艰苦的,要有心理准备。
做好继续深造的准备,以提高自己和面对竞争。
这条新闻已经辟谣了
正是高考填报志愿的节骨眼上,昨天,一条新闻刷爆了微信朋友圈,说的是河北高考分数线出来,医学专业分数只有区区429分,还不如畜牧兽医分数线(554分),低得出奇。
很多网友在吐槽,以后给我们看病的人,难道会是“学渣”?也有人说,医患关系差,现在恶果显现了。不过马上有细心网友和业内人士辟谣,这个分数线不是本科医学专业的分数线,而是专科线。以这个分数线推断以后没人学医,是杞人忧天了。
古话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现在依然是热门。
报考临床医学专业,成为一名医生,难不难?什么样的学生适合学医?昨天,记者采访了一些医学院的教授,大医院的医生和一些招办老师临床医学专业介绍就业前景如何20临床医学专业介绍就业前景如何。
医学专业总体还是很热的
王医生(尊重医生意愿,此为化名),毕业于浙大7年制临床医学系,现在是浙大某附属医院的医生。昨天晚上联系到他,他正在暴走锻炼。他说,网上的新闻,他也看了,纯属无稽之谈。“这几年在浙江,临床医学的分数没有降低,报考热度不减,很多学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分数,甚至高不可攀。临床医学专业,一直是学霸的天下。
浙大医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智教授也说,临床医学,一直是浙江考生喜欢的专业,像浙大的8年制临床医学,分数一直在浙大各专业中遥遥领先。
武汉大学浙江招生组组长赵江南老师说,学校医学类专业,在浙江招生一直很好。这个不是他一个人的感觉,别的学校的老师也有这个感觉。临床医学专业,是浙江考生最喜欢的三大专业类别之一。今年武汉大学在浙江分别招5年制和5+3临床医学专业,5年制,需要超过学校录取分数线两三分。而5+3,需超出学校录取分数线10多分。
南开大学浙江招生组张老师说,今年南开大学在浙江,临床医学专业(5+3)招两人,口腔医学招两人,从现在情况来看,来问的人很多。“浙江学生报考临床医学还是很多的,前几年学校在浙江停招了临床医学专业,一直有家长来反映,要求在浙江招生。据我了解,浙江一些地方医院,对985高校医学院
毕业生
相当优待,只要肯签约,都给现金5万元的奖励。”
但也有人持不同意见的。一所985高校的学校老师说,她个人觉得,这两年医学专业,因为各种医患矛盾的原因,热度有所下降,很多学生学医,是因为被专业调剂过去,在个别省份,也出现了报考人数不多的现象。不过,医学专业录取分数还是高于大多数专业的。
关键词:医学毕业生 就业问题 对策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0-187-02
就业是医学毕业生的期盼,是家长的希望,是社会的需要,是医学院校的责任,是医学毕业生展现风采,实现人生价值、迈向理想目标的第一步,也是医学毕业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开启成功之门的必由之路。
1 医学毕业生就业的意义
医学毕业生是我国卫生事业的生力军。做好医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到医学毕业生的前途和医学院校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医学人才资源有效利用和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我国卫生事业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以及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因此研究医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探讨医学毕业生就业对策,是当前医学院校就业工作亟需解决的问题。
2 医学毕业生就业的问题
随着高等医学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医学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加,一方面满足了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同时也带来医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2012年医学毕业生就业呈现五个趋势:从就业地域看,有从“大”到“小”的趋势;从就业行业所有制看,有从“公”到“私”的趋势;从收入水平看,有从“多”到“少”的趋势;从就业时间看,有从“长”到“短”的趋势;从就业期望值看,有从“高”到“低”的趋势。医学生有业不就与基层医院人才難求的问题凸显。
2.1 就业人数逐年上升,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随着医学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医学毕业生总量明显增加,人才供需严重失衡,2012年医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各层次医学毕业生已由供不应求变为“研究生供不应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过于求”。同一所学校内各专业就业率也有差异,预防、影像学、麻醉学和检验需求旺盛但毕业生少,临床专业毕业生多但需求不旺。医学生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中心城市更是难以插足。
2.2 城市医疗人才饱和,基层医院人才断层。
医学毕业生大都渴望进入城市医院工作,但目前大部分二甲以上医院现有医疗人员数量饱和。中西部地区医学人才紧缺,基层农村缺医少药,但医学毕业生多数不愿意去基层医院就业。因为基层医院工作条件差、工资福利待遇低,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有岗无编,没有高年资医生带,业务容易荒废、职称晋升机会少。一些基层医院病人少、效益低,没有能力接受医学毕业生,医疗服务水平无法提高,医院经营状况惨淡,普遍出现医学毕业生下不去或留不住的现象。
2.3 社会保障尚未建立,就业体制不够完善
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户籍、编制和档案管理没有根本改变,人事部门对医学毕业生就业申批手续过于繁杂,公有制医院没有用人自主权,非公有制医院没有审批进入指标的渠道。公立医院看重学历、外语和科研能力。非公有制医院倾向于聘用有经验高层次人才和离退休专家。各级各类医院发展重点基本上从扩大规模转变为内涵建设,医学生就业主渠道的吸纳能力下降,倾向招聘紧缺专业毕业生。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医学生就业体制尚未建立。
2.4 学校扩招与就业脱节, 学生就业观存在误区
医学院校存在专业设置不合理现象。有的高校追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人才供求过剩;有的高校市场灵敏性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少的专业不作及时调整,导致学生毕业未就业就先失业。就业指导人员业务素质不尽人意,职业化程度偏低,没有真正实现就业工作的“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和专业化”。由于学医耗时长、成本高,医学生大多数不愿意放弃临床岗位,就业预期偏高。
3 医学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医学毕业生就业工作要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以“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落实毕业生就业。
3.1 政府:扩宽就业渠道,强化就业举措,调控就业市场
(1)运用宏观调控手段,改革学生就业制度。建立健全就业市场体系,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以学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政府要运用宏观调控手段,稳定医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加快就业制度、人事制度、户籍制度的改革,规范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管理,保护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合法权益,加强对高校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和对专业设置的调整。
(2)建立完善就业渠道,实现供需资源共享。政府要发挥自身优势,完善就业渠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毕业生求职、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保证毕业生供需信息在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以及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之间及时有效传递和交流,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实现供需资源共享。
(3)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学生基层就业。对于去基层医院工作的医学毕业生,政府要在住房补贴、社保补贴、生活补贴、岗位补贴、医疗保险、子女上学等问题上,一定要“高看一眼”;医学毕业生到农村支医的,三年后经考核合格的要录用到医院工作,特别优秀的可选拔到县乡镇医疗机构担任领导工作,要让医学生们“下得去,留得住”。
(4)搭建理论实践平台,完善学生见习制度。政府应明令下文,要求社会各级各类公有制、非公有制医院都有向医学毕业生提供培训实习岗位义务,一律不得拒绝由医学院校组织的医学毕业生提出的培训实习要求,不得以任何名义变相收取培训实习费用。
3.2 社会: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完善就业市场
(1)树立科学人才观念,建立人才储备机制。用人单位要改变自己的人才观,不要让博士和硕士来装点门面,而应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合理置换冗员;要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对医学毕业生进行培训,形成梯队,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2)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社会分工要进一步细化,科学地确定第三产业的行业发展重点和优先顺序,寻找和培养那些具有现实优势和潜在优势的行业作为发展重点,创建新的服务内容,发掘更多的就业岗位。鼓励医学毕业生从事家庭医生、高级营养师等工作,促进医学毕业生就业。
(3)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就业空间。通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措施,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和发展,增强乡镇企业发展后劲,提高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公共设施投资方向应倾向于农村,提倡“以工哺农”,真正解决农村卫生保障落后、缺医少药等问题,为农村输送大量醫学人才,不断扩大医学毕业生就业空间。
(4)健全就业服务机构,完善就业市场机制。构建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就业工作体系。医学毕业生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要成为一个互动的过程,医学毕业生能够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用人单位的信息,同时用人单位也能够充分了解求职人的信息,二者要成为双向选择的过程。一方面,医学毕业生求职能够了解用人单位所需人才、薪资待遇、具体工作等实际情况;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则能够了解医学毕业生求职的真实信息,包括其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等。
3.3 高校:改革教育模式,专业“产销对路”,适应就业市场
(1)主动适应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专业结构。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毕业生;同时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新专业,灵活调整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2)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信息预警机制。医学院校要以医学应用技术能力培养为中心,瞄准基层医疗卫生岗位,培养具备医学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适应医疗、预防、保健、社区卫生服务等基层需要的医学应用型专门人才。积极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勇敢的“走出去”,大胆的“请进来”,积极拓宽就业渠道,不断加强同用人单位的联系和供需信息交流,建立信息预警机制,多渠道搜集信息,做到信息共享、公平竞争。
(3)举办就业心理讲座,调整学生择业心态。医学院校要大力加强医学毕业生就业观教育,举办就业心理讲座,调整学生择业心态,引导学生摆正心态,客观定位,选好目标,多些务实,少些浮躁,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结合自身特点,扬长避短,有的放矢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
(4)创新就业指导模式,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医学院校要在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就业观念、就业需求、就业知识和职业生涯策划等方面,给予医学毕业生提供高水平教育指导和优质服务。要构建全员化、全程化、信息化就业服务体系。就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对社会需求的分析,指导学生了解医疗卫生就业市场的形势需求,加强就业技巧训练,指导医学生从容应对就业障碍。
3.4 学生:提升整体素质,更新就业观念,走进就业市场
(1)认识自己,明确职业定位。医学毕业生择业首先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格、气质以及能力、兴趣、特长等情况,给自己一个恰当的认知和定位,确定大致的择业方向和范围。其次,必须明确自己的职业价值目标,即确定自己在职业中最看重的是什么。求职方向和目标明确,才能避免择业的盲目。
(2)调整观念,看懂职场需求。医学毕业生要认清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要客观实际,主动到社区、乡镇卫生院就业;要拓宽就业地域,抢先到那些目前经济虽然欠发达,但发展后劲足、有广阔发展空间的城市去施展才华;要拓展就业领域,敢于到那些与医学专业相近的新兴行业工作,如保健、康复、美容、医药、家庭护理、计划生育、临终关怀、养老院等单位工作;要敢于从事相关职业,交叉学科的专业,如保险公司的医药核赔师、医药公司的医药代表、专门处理医疗事故的律师;要敢于到那些新办的外资或私营医院去。
(3)立足根本,做好职业规划。医学毕业生要客观评价自我,制定职业规划,在求职和择业的过程中,既有对自己正确的评价,也有对社会长远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坐标;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对于想从事的职业要进行综合分析,了解从事职业的学历、专业训练、能力、年龄、性格特点等要求;弄清楚职业的性质、工作环境、薪水待遇以及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还要考虑到就业的竞争机会。
(4)超前准备,提升整体素质。医学毕业生在大学期间要注意培养自身各方面的素质,提前做好择业准备。自觉按照素质教育要求培养自己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提升自己的交际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定位人生的能力、调整心态的能力、自我提升的能力、活在今天的能力等。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和自信心,使其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医学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社会,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政府要强化就业举措,调控就业市场;社会要转变就业观念,完善就业市场;高校要改革教育模式,适应就业市场;学生要提升整体素质,走进就业市场;才能使就业工作走上正轨,实现医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 李震华,张勇.医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06(34).
[2] 岩磊,王爽.对医学生到基层就业问题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7(5):102-103.
【医学专业就业前景】推荐阅读:
医学类专业就业排名榜09-08
老人医学专业07-03
急诊医学的专业特点06-24
动物医学专业介绍10-29
医学专业英语常用单词11-10
医学专业自我鉴定11-24
专业医学检验技术11-27
医学专业技术工作简历12-14
医学专业学生毕业自我评价06-03
医学专业毕业生简历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