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与企业改革(通用8篇)
关键词:地产变革、运营模式、组织能力、流程体系
,由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地产熊市给飞速增长的地产市场一计当头棒喝,量价齐跌,信心丧失,空置率居高不下,一片哀鸿遍野,尽管出现楼市小阳春,但信心的恢复,市场的稳定,行业的净化,企业的健康,仍需假以时日。可以形成共识的是,变化伴随着机遇,痛苦带来了成长,危机引发了变革。独占资源、坐收渔利、不创造相应价值的地产暴利时代一去不返,只有找准战略定位、充分把握机遇、直面风险、并且走向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的优秀企业,才有可能凤凰涅,逢绝地而重生。
某地地产商人间流行谈论“商鞅变法”,在这个时点,是一种个人爱好的偶然,也是地产企业管理变革的必然,实际上,商鞅变法大可类比地产企业此次面临的管理变革,其中精髓之处,颇值得借鉴深思。笔者在这里抛转引玉,对比分析,试图管中窥豹,见其一斑。
一、以重构利益格局为变法之突破――以锁定运营模式为变革之关键
商鞅变法,顺应了春秋末期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亟待改变,变法呼之欲出,一方面是时势造英雄,另一方面,变法推动了利益格局的重构。财富地位不再以血统论,而是以军功和耕织成绩论。废井田,开阡陌,推行县制,打压了分散的奴隶主贵族的权势,加强了国家的控制力,解放了平民和奴隶的生产力,刺激了底层人民的战斗力,成就了秦国的“虎狼之师”。这是利益格局的大改变,也是对整个国家运行机制的一次改变。
同样,身处剧烈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地产行业的重组、战略定位的重新审视亦呼之欲出。分散的市场格局并不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资源会进一步向利用效率更高,创造价值更优的企业集中。地产市场的专业化要求进一步提升,上下通吃的香港模式会进一步向强调专业分工的美国模式转变,这就要求现有的地产企业给自己找到精准的战略定位。是做专业住宅开发商,还是向商业地产稳步发展?是专注某些区域,还是向外扩张?是向投资商发展,还是强调某一环节开发能力,还是打通价值链,形成一条龙业务链条?无论如何选择,专注会造就专业,盲从会导致平庸,甚至灭亡。
在宏观的发展战略上,企业要把握市场脉搏,顺时而动,在微观的自身管理上,也要着眼于一种精细化的管理变革,提升专业性,提升能力,顺应市场的要求,随着战略定位的调整,必然造就原有格局的一种变化,也就是对企业运营模式的创新,组织结构和管控体系的变化亦是在所难免。通过一套完善的分权机制,配以能够高度吻合战略规划的计划管理体系、项目管理模式、成本、质量、进度控制机制,在原有基础上变革生成并锁定更为完善的运营模式。例如,如果企业强调标准化产品的研发和复制,那么在组织上就会强化研发部门,在管控上就会强化集团对开发前端的把控,在计划管理上就会强调对开发节点的准确把握,在质量控制上就会强调标准化管理等等,不一而足。
二、以富国强兵为变法之终极目标――以组织能力为变革之最高追求
商鞅变法紧紧围绕着一个核心价值取向:富国强兵,围绕“耕”、“战”两字做文章,强调增强国家的生产力、攻击力、凝聚力。奖励军功,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按户按人口收军赋等等措施,指向都是富国强兵这个终极目标,从国家的层面上,用法令的形式,固定下这套耕战光荣,耕战有利的价值观,并使这一点得到了坚定的贯彻和执行,
地产企业身处沉舟侧畔,病树前头的地产熊市,练好内功,增强实力是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地产企业为社会创造的价值,是能够作为“流动的音乐”传世的城市建筑,是整合的资源,创造的社会财富。这一切都需要强大的组织能力――组织能力能够固化和发扬个人能力,能够充分体现专业性,能够使业务高效有序运转,能够快速对市场做出反应,能够防御风险,提升产品质量,能够严格控制产品成本,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精细化管理变革,目标指向就是形成这种振奋人心、无往不胜的组织能力。
相应的,增强组织能力对应着一系列变革的措施和手段,例如施行鼓励敬业、专业、创新的绩效考核制度,搭建系统知识管理体系,强化市场研究职能,建立高效有序的计划管理体系等等。
三、以精细简洁的法令为变法根基――以标准流程体系为变革载体
商鞅初见孝公时,孝公对帝道不屑一顾,对王道恹恹欲睡,只对建立在法的基础上的霸道很感兴趣。商鞅变法的法令设置“明白易知”,且非常清晰、明确、细致。例如军功进爵制度设计精细,标准明确:以敌人首级数量论,很好的调动了平民和奴隶作战的积极性。而到汉武帝时在秦法基础上加入了军爵赎买制这样的例外法,法的体系不再清晰、明确,价值取向不再单纯、严肃,反而背离了强兵的本意,损害了军爵制度。
同样,地产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变革,要以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流程为载体,做到管理行为有据可依,业务运作有规可循。以运营模式为主线,以地产业务程序为基础,在流程中体现管控和分权,体现运营体系的设计思路。对重点环节进行明确和细化,规范固化合理的动作程序。流程的精细和简洁都是要追求的目标,精细体现在对重点业务活动的描述更加细致,权责明晰,对部门之间衔接问题突出、对成本和效益影响大的业务过程尤其关注,精细处理。例如设计变更和工程签证流程,几乎在每个地产公司都是需要重点处理的流程。作业指引更具操作性,提供的模板更加全面精到,例如可行性研究环节提供清晰完整适用性强的报告模板,设计任务书和评审要点都形成标准做法,成本控制环节形成成本科目体系和清晰的责任目标成本分解和控制方法等等。简洁体现在剔除言之无物的空洞文件,对体系有一个逻辑清晰的梳理,对程序和标准的描述简练,对动作的规定和评判标准能够简化。就如秦法,看似简单生硬,却紧扣“耕”、“战”,达到了了清晰、明确、细致的要求。
四、以步步为营控制变法节奏――以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变革步伐
商鞅的变法,融汇了实用的法家思想,提倡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以法为根基和主线,也讲究策略,在推进变法的过程中,尽管多用重刑控制人民,多对贵族无情打压,但最终还是能够推行下去,取得成功,这与商鞅变法过程中运用的策略是分不开的。变法分了两次,首先是徙木立信在民众中树立法令的威信,之后开始第一轮变法,第一次变法主要集中在“手段”的层面,比如制定连坐法,奖励耕战,重农抑商,压制儒家等等,并没有过多的触及旧贵族的利益。及至变法取得一定的成绩,获取了大范围认可时推出第二次变法,开始废井田,开阡陌,移风易俗等,更广泛深刻的触及到旧贵族利益,大刀阔斧的革除陋习。到了秦孝公死亡,秦惠文王即位时,尽管新君对商鞅恨之入骨,但此时新法已经逐步显示出其功绩,新君对于新法早已认同,车裂商鞅后,秦世代都坚定的坚持了法家的法治理念。
地产企业的变革是一次管理能力的提升,是精益求精的品质跨越。不能一蹴而就,应当把控节奏,设计出一条合理的路径,步步为营,稳扎稳打,逐步实现精细化管理。实现专业化和精细化,不是朝夕之间的事,尤其对于管理基础差,管理不规范的地产企业来说,更不能贪大求全,脱离实际。为企业树立规矩,也要经历一个由简入繁的过程,对原有经营模式的激励机制的变动不宜过大,往前走一步,收到成效,再大踏步前进才有基础。
1. 敬贤论:如能助秦强盛者, 将与君共享秦国
秦国自穆公称霸后, 国力逐渐衰弱, 时常遭受霸主国魏国的欺凌, 秦国素来尚武, 而忽略治国之道, 然周边诸侯强国林立, 虎视眈眈。秦国新君秦孝公开始意识到:穷兵黩武, 无疑会断送国家前途, 遂颁布招贤令以中兴秦国霸业, 其中有一条:“如能助秦强盛者, 将与君共享秦国”。于是各国士子纷纷入秦, 其中法家士子商鞅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秦孝公临终前还打算将帝位传给商鞅, 这是怎样的一种伟大和气魄。
阅其招贤令让人油生敬意:秦公赢渠梁告天下之士:秦自穆公称霸, 国势有成, 大业有望。然, 其后诸君不贤, 历公、躁公、简公、出子四世政昏、内乱频出, 外患交迫, 河西尽失, 函关易手, 秦始由大国而僻处一隅。其后献公即位欲图振兴, 连年苦战, 饮恨身亡。当此之时国弱民穷。列国卑秦, 不与会盟, 且欲分秦灭秦而后快。国耻族恨, 莫大于此。本公继位, 尝思国耻, 悲痛于心, 今, 赢渠梁明告天下:但有能出长策、奇计而使秦国恢复穆公霸业者, 居高官, 领国政, 与本公共治秦国、分享秦国!
当企业感叹没有人才时, 须不知, 其所缺的是能与人才分享的胸襟与气魄。如果敢分享财富、敢批驳自己、敢接受天下人才, 还能不聚人么?古人秦公尚能如此重视人才, 何况我们今人呢?看看秦公的招贤令, 想想当今企业的招聘, 不禁汗颜。特别是秦公布招贤令后, 各国士子纷纷来到秦国, 高度重视, 但也不盲目任用, 而是不惜代价用三个月时间让其考察秦国, 然后拿出方案, 以才定岗。
2. 共心论:君如青山, 我如松柏;粉身碎骨, 永不相负
在商鞅分析完强秦九论之后, 直陈赢渠粱变法三难希望得到赢渠梁的认可:1.竭诚拥戴变法的新锐骨干, 居于枢要职位;2.法制不避权贵, 宫室宗亲违法与庶民同罪;3.国君须对变法大臣坚信不疑, 不受挑拨, 不中离间。三难, 处处都在骨节之处, 就是放在今天的企业管理中, 很多企业管理人都是做不到的, 在众多的制度中都会有一条:总经理特批款项。而赢渠梁却向商鞅对天发誓:信君如信我, 终我一生, 绝不负君。商鞅大为感动:公如青山, 我如松柏, 粉身碎骨, 永不相负。
作为秦国君主, 始终坚定不移地支持商鞅变法, 是变法得以成功的基础, 松柏指的是商鞅, 作为变法谋士, 他制订了变法的全套方略, 并且不留情面雷厉风行地推行, 正因为有“青山松柏”亲密无间的合作, 才有变法的成功与秦国的富强。上下同欲, 惺惺相惜, 永不相负——这正是如今企业缺少的精神。孙子兵法中说, 道者, 令民与上同意也, 帮可以与之死, 可以与之生, 而不畏危。企业与员工若能实现青山与松柏般的关系, 何不成大事。
3. 共魂论:赳赳老秦, 共赴国难, 血不流干, 死不休战
赳赳老秦, 复我河山, 血不流干, 死不休战!西有大秦, 如日方升, 百年国恨, 沧海难平!天下纷扰, 何得康宁, 秦有锐士, 谁与争雄!秦国的国歌, 所谓“赳赳老秦, 共赴国难”。这八个字, 无论是在最艰辛的时刻, 还是在最激励人心的时刻, 无论是在战场上, 还是山野里, 每次响起, 都会让我肃然起敬。
无论是衣衫褴褛的老秦人, 还是衣着华贵的世族, 他们对老秦国的期待都是令人振奋的。
多数企业有自己的口号, 如何能够达到秦人之境界, 是当下企业思考的重点。造人先造魂, 团队必须有灵魂, 让其深深扎根于员工心中。这个魂不是单纯个人梦想, 而是全民共同的梦想。当然, 这个魂往往从首任指挥官身上挖掘与体现出来的。
4. 敬法论:罚不讳强大, 赏不私亲近
让法治理念深入民心, 能人所不能改变的境界。在实施变革当中, 不乏血的代价, 商鞅不畏强权势力, 秦公不避亲人, 为秦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战国策》对此事的评论是:“商君治秦, 法令至行, 公平无私, 罚不讳强大, 赏不私亲近, 法及太子, 黥劓其傅。期年之后, 道不拾遗, 民不妄取, 兵革大强, 诸侯畏惧。”追求法治、完善法治是企业管理发展的方向, 如果说企业还不够强大的话, 其关键还是在于法治精神, 造成制度执行不能彻底, 多数企业在执行过程中缺乏强有力的执行手段, 缺乏强有力的高层支持。
商鞅变法, 说到底, 是一种励精图治、事业高于一切的精神, 这种从弱小到强大的管理大道更值得我们深思与学习。商鞅变法到底能给我们什么启迪呢?
其一, 从组织变革的角度看。
商鞅变法作为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成功的政治经济变革运动, 短短二十年, 使秦国一个弱穷西陲小国成为一个强盛帝国, 国富民强, 为以后秦国一统天下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 组织变革是极不容易的, 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 都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要改变一个组织延续百年、根深蒂固、骨子里的东西是难上加难。一是组织领导人 (国王、董事长) 要有强烈的变革之心, 能自始至终、矢志不渝, 以“铁腕”手段推动, 变革不成功“死不罢休”, 全力以赴;二是要有好的变革方略、谋略以及变革谋士、担当, 没有好的出路、变革之策, 如何变?变向何方?分几步走?谁来出谋划策, 谁来推动变革, 担当重任?此两者是连在一起的, 选合适的人, 做合适的事, 没有好的谋才, 不会有科学、因地制宜的变革之法, 没有强有力推动者, 光是纸上谈兵, 夸夸其谈, 不能执行到位, 落地有声, 更不会有好的成效、结果。因此, 变革重在执行, 最难也在执行, 因为牵涉到很多人、很多利益团体的切身利益, 更是场政治上的较量和战斗。
其二, 从中高层管理层面看。
到底是企业高层重要, 还是中层重要?传统观点是企业高层重要, 没有高层不会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各种资源的整合、关系的协调, 但最新的观点认为, 企业中层决定企业的成败。有好的战略、想法如果没有合适的人去执行、推动, 战略变不成现实, 只能是空想。而中层是连接高层、基层的桥梁, 起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 是企业运行变革的中坚力量, 变革者、执行者、推进者。因此, 作为企业高层一是制定战略整合资源, 二是选择人才, 共同组建成无坚不摧的团队, 方能打赢这场“变革”之仗。高层不是十全十美“多面手”, 必须会招人、选人、用人、留人, 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位置上, 天时、地利、人和集一体, 创出一番伟业。从秦孝公到卫鞅及其追随者可联想到此点。
其三, 从经营人才层面看。
都知道企业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那么如何发现人才和识别人才?通过哪种途径找到人才?如何吸引人才过来?如何用好人才?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除定企业发展方向外, 寻找人才是企业领导者的第一要务。秦孝公在百里奚老人指点下, 跳出秦国局限, 遍布山东诸侯列国张贴“招贤令”, 以重金吸引人过来, 广开“国门”, 招贤纳士, 在识别、考核人才方面, 以三月为期, 让“贤士”深入基层郡县体察民情, 考察官吏, 拿出自己的治国方略, 根据士子的才能安排到各部门任职。好比现在的新进大学毕业生, 先从基层做起, 到基层实习, 了解企业情况, 后逐步提拔重用, 不可能马上就有好的位置等着你, 必先经过磨练, 后才能担当重任。又比如盖房子, 有木栅、椽子、大梁等, 而栋梁是最难得的人才, 也是最重要的, 是企业之根本、之基石。找到栋梁, 给他一个实施抱负、施展才华的舞台, 发挥他的才能, 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其四, 从执行力角度看。
商鞅变法是部关于企业法制建设, 以“法”制“企”的好读本, 更是关于执行力的好素材。现在流行执行力, 反映出很多企业执行力低下, 有好的战略、计划、方案, 就是执行不力, 在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 最后不了了之, 坚持不下来, 受到阻扰或反对意见就不得不“流产”.因此, 一是坚定信念, 定下来的东西义无反顾的执行到底, 不半途而废, 中途夭折;二是有好的制度、法律作为好的保证, 奖励好的遵守者, 惩罚违法者, “惩恶扬善”;三是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庶民百姓”都一视同仁, 公平公正, 不偏不倚, 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包括制定者, 都得受法的制约、约束, 触犯“高压线”就得受到惩罚, 使他永不再犯, 使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都成为尊法守纪好的典范。
其五, 从企业法治角度看。
企业管理, 以前是以经验管理为主“人治”, 到后来以科学 (制度) 管理为主“法治”, 到最后以文化管理的“人治”, 即“自治”, 三个阶段。人治 (被治) , 到法治, 到人治 (自治) , 实现无为而治。刚开始人少的时候、创业打天下的时候可以人治, 但经过一个阶段必须实行法治, 靠制度规范人的行为, 而不是人管人, 养成良好的习惯, 培育一种好的氛围和企业文化, 创造一种好的秩序, 激励人积极向上创造业绩, 抑制消沉、不劳而获、“好吃懒做”、“投机钻营”之辈, 实现企业效益提升、富强、腾飞。
其六, 从企业创新变革角度看。
市场环境在变, 消费者、客户在变, 竞争对手在变, 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已成定局, “弱肉强食, 优胜劣汰, 适者生存”, 变则昌, 不变则亡, 停止不前沉醉在眼前成绩只有死路一条, 最终只有被竞争对手“吃掉”, 被市场所淘汰。因此, 只有从管理创新, 营销创新, 流程创新, 直至组织结构本身进行一场变革, 寻找一种新的突破口, 不断否定自己, 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体系, “法治”而非“人治”, 使企业有脱胎换骨的变化, 才能走上一条变革图强之路, 走在竞争对手的前面, 成为行业领军, 使企业永领不败之地。
目的:富国强兵
作用:出现了“家给人足”的繁荣景象,全国百姓以私下斗殴为耻,以为国家立下战功为荣,国家战斗力不断增强,富国强兵的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结果
一、选择题
1.下列生产工具发明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③①②④
2.战国时期各大诸侯国都最大程度地重视农业发展。如果说战国以前国之大事为“在祀与戎”,那么战国时期已转变为“在农与战”。该时期,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A.磨制石器的使用
B.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C.冶铁业水平的提高 D.防洪灌溉工程的兴建
3.(2010·南京学业考试)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为统一大业的实现奠定了基础。读下图,该变法发生在何处()
A.① B.②
C.③
D.④ 4.热播电视剧《大秦帝国·裂变》讲述了秦孝公大胆起用商鞅进行变法,使秦国由弱变强的故事。电视剧中,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农民想获得爵位最好的途径是()A.努力种田织布 B.在战争中建立军功 C.努力开垦荒地 D.经商发财
5.(2012·东莞模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对商鞅评价很高,说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商鞅的变法内容中,直接促进封建经济发展的措施有()①改革土地制度
③奖励军功
A.②③
②推行县制 ④重农抑商 B.①③④ D.①④ C.①②③④
6.下列是描写公元前351年生活在关中地区的某人发迹的故事,以下各项不可能发生的是()A.他在一次战争中杀敌立功,得到了几十亩土地的赏赐
B.几年后,他辛勤耕种这些土地,因粮食喜获丰收,国家免除了他的徭役 C.接着,他用卖粮食得来的钱,又添置了几十亩土地,成了小地主
D.四十五岁后,他卖掉所有土地经商,得到政府的奖励,后来成为拥有雄厚资本的大商人 7.(2011·扬州中考)商鞅变法中对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有直接影响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A.推行县制
C.奖励军功
B.奖励生产 D.承认土地私有
8.战国时期的各国改革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为显著。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获得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B.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C.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D.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愿望
二、非选择题
9.识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一所示的铁制农具在什么时期普遍使用?(2)图二显示当时什么技术已经得到推广?(3)铁制农具为什么能较快地得到推广?
(4)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图三为现代的播种机。这样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效率有什么关系?你还知道哪些例子?
10.公元前356年的一天,秦孝公召集商鞅等大臣讨论富国强兵之策。请你完成下面的填空:
三、活动探究 11.阅读下列材料:
商鞅变法前夕,曾与代表旧贵族势力的甘龙、杜挚等大臣进行过一场激烈的辩论。甘龙、杜挚反对商鞅变法的主张:
甘龙:聪明的人是不会通过变法法令来治理国家的,采用旧法,官吏熟悉,百姓也安定啊!杜挚:不是非常有利,就不能变法;没有十足的把握,也不能变法。用古人的法令,是没有错误的。请回答:
(1)假如你是商鞅,你怎样才能驳倒上述观点,从而说服秦孝公变法?
(2)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有的失败了,有的成功了。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反对者射死在楚王的尸体前;商鞅在秦国变法,最后被反对者处以车裂极刑。我们该如何认识这些改革者的遭遇,这些历史事实对我们今天的改革又有什么启示?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打制石器在山顶洞人之前普遍使用,从河姆渡居民开始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西周时期已用一定数量的青铜农具进行农业生产,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战国时期普遍使用。故选C。
2.【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战国时期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促进了当时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3.【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图文结合的学习能力。商鞅变法发生在秦国,图片中④是秦国的位置,①②③分别是燕、齐、楚三诸侯国。
4.【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商鞅变法中规定奖励军功,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不论出身,按功劳大小,赏给爵位或官职。
5.【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题干中的关键词是“直接促进封建经济发展”,而②③属于政治、军事方面的内容。
6.【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规定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而D项与法令规定不符。
7.【解析】选A。题干中的有效信息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推行县制的内容有全国设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去治理。而B、C、D三项与地方行政管理无关。
8.【解析】选C。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经济上强大之后的必然要求,商鞅变法取得成功是顺应这一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商鞅死后,其变法措施仍继续推行。因此C项正确。
9.【解析】本题是识图应用题,考查学生分析应用能力。第(1)题和第(2)题属于识记层次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题考查了分析能力。从铁农具较之以前的石器、木器、骨器的优越性方面回答。第(4)题联系今天的实际情况回答即可。
答案:(1)战国。(2)牛耕技术。
(3)铁制农具与原始社会时期的石器、夏商西周时期的青铜农具相比,更锋利、更坚硬,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春秋战国时期的冶铁业已相当发达,能够生产大量铁器,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
(4)提高了生产效率。例如,高速列车提高了运输效率;电脑提高了办公效率。
10.【解析】本题通过创设新颖的情境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终考查点仍为教材基础知识: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答案:(1)①改革土地制度;②重农抑商;③奖励军功; ④迁都咸阳,推行县制;⑤严明法令。(2)第③条,奖励军功。
(3)使秦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1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1)题只要合理解读,正确认识史实即可。第(2)题要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到改革之路就是一条充满坎坷之路,改革只有迎难而上才能成功。
战国初期,7个诸侯国中,秦国是比较落后的。有一天,在秦国京城的南门外,一根三丈长的木头竖立着,周围站满了人。担任左庶长(秦国官名,相当于中原各国的卿)的商鞅当众宣布,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去,就赏他10金(秦以一镒为一金,一镒合24两)。人们听了,议论纷纷,都不相信有这样的便宜事,谁也没去动它。商鞅又下令说,谁要是搬了,增加到五倍,赏他50金。这时,一个男子从人群中走出来,说“我来扛”就不费力气地把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刻叫人赏他50金。围观的人都惊呆了,不由自主地说:“左庶长说话是算数的。”
商鞅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得从头讲起。商勒(约公元前390~前338年),卫国人,原名公列鞅,后因他在秦国变法有功,封于商地(今陕西商县),后人叫他商鞅。当时的秦国,因远在西方,与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相比,比较落后,经常受到强国的欺负。比如秦国河西地区大片肥沃土地就被魏国强占了。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为使秦国强盛起来,便下令求贤,广聚“有能出奇计强秦者”。这时在魏国怀才不遇、有志难以施展的商鞅得到了这个消息后就来到秦国。他三次晋见秦孝公,对他说,“要使秦国富强起来,必须实行变法,一方面要奖励英勇善战的将士,同时还要制定新的法令,做到依法办事,赏罚分明”。秦孝公很赞成商鞅的主张。可是一些朝廷大臣却竭力反对。甘龙说:“圣人不改变民俗就可以统治,智者不变更制度就可以治国。”商鞅驳斥他说:“治国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必须因时因事而异。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一味效法古代。商汤、周武王没有恪守古制,却能使国家强盛;夏桀、殷纣倒是死守古法,没有变革,却灭国了。可见,反古法者,无可非议;因循守旧的`人却不值得赞扬。”他劝说秦孝公不要犹豫,要下定决心,只要能使国家富强,就不必遵守旧习惯和老规矩。秦孝公很快颁布了新法。新法令规定:官职大小和爵位高低,一律以战功的大小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就没有爵位。老百姓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因懒惰而贫穷的应入官府做奴婢。
新法实行后,效果十分显著,农业生产发展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秦国很快摘掉了落后帽子,并打败了曾欺负过它的魏国。秦孝公更加信任商鞅,在公元前362年提升他为大良造(相当于相兼将军)。两年后,商鞅又开始了第二次变法,主要内容有:废井田,奖励垦荒;健全地方行政机构,由国家派官吏直接管理;规定刑无等级,不管普通百姓还是王公贵族,凡是违法者,一律依法治罪。并建议迁都咸阳,以便向东发展。
首先,改革要等到时机成熟,适时而动,方能取得成功。而要做到水到渠成,还要重视变法以前的准备工作,化劣势为优势。.
商鞅入秦之时,秦国还很落后。秦晚至春秋才立国,又偏处西陲,民众袭用戎狄习俗,“父子无别,同室而居”,贵族身亡,以人殉葬,一人犯罪,诛及三族,中原各国鄙视秦国,不让它参加“会盟”。秦国长期内乱,战备不修,魏国乘虚而入,夺去了肥沃的河西之地。面对如此严峻的内外形势,秦孝公于公元前361年继位伊始,就下令“求贤”,公开承认“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并且诚心表示:“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可见事实而言秦国有变法的需要,秦孝公有变法的想法。否则,秦国有亡于战国其它强势对手之下。
面对不同的形势,采取不同的策略,合理利用对手的情况,达到预定的目的。所以,商鞅利用秦国的危急形势和孝公的急切心理,利用了和众反对者的直面交锋,做好了变法前的准备工作。以后变法的发展也是在这些基础之上顺利进行的。
其次,变法或改革都要取信于民,并且还必须以法治为辅助。由于变法或改革的受众是广大的民众,取信于民有利于获得广泛的支持和信任;由于变法或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保持改革的顺利进行和改革的成果,法制的确保是关键。人治,只会带来人亡政息的后果。
商鞅变法知识点都要背吗
答案是肯定的啦,如果不进行背诵的话,历史问答题考到这个知识点,我们就可以立马作答。
商鞅变法知识点
1商鞅变法的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农民两大对立的阶级的产生。
新兴军功地主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从而引起了社会秩序的变动。因此,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
战国初期,秦国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都晚于其余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齐、楚、燕、赵、魏、韩六个大国。为了增强秦国实力,在诸侯国的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秦孝公引进人才,变法图强。
2商鞅变法的内容:
秦孝公于公元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
其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等改革方略。
1第一次变法
《垦草令》在秦国成功实施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
其主要内容有:
(一)颁布实行魏国李悝的《法经》,增加连坐法 法律,轻罪用重刑;
(二)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
(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并且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
(四)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
(五)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扩大了国家赋税和兵徭役来源,为秦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第二次变法
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北依高原,南临渭河,顺渭河而下可直入黄河,终南山与渭河之间可直通函谷关。为便于向函谷关以东发展,秦孝公于公元前350年命商鞅征调士卒,按照鲁国、卫国的国都规模修筑冀阙宫廷,营造新都,并于次年将国都从栎阳(今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东南)迁至咸阳,同时命商鞅在秦国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
其主要内容有:
(一)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二)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
(三)迁都咸阳,修建宫殿;
(四)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
(五)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
(六)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这是对第一次变法中“异子之科”法令的补充,也是对社会风俗的规范。
3商鞅变法的结果: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商鞅失去变法的强有力支持者,商鞅有口难辩,只得逃亡。最后,商鞅在秦军追捕中毙命,只落得个“车裂”的下场。但变法得以继续实行下去。
4商鞅变法的影响:
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一次成功的变革记为新发,他让秦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并且为以后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而且确定了法治的思想。
商鞅吸取了李悝、吴起等法家在魏、楚等国实行变法的经验,结合秦国的具体情况,对法家政策作了进一步发展,后来居上,变法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他进一步破除了井田制,扩大了亩制,重农抑商,奖励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生产,鼓励垦荒,这就促进了秦国小农经济的发展。他普遍推行了县制,制定了法律,统一了度量衡制,建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政权。他禁止私斗,奖励军功,制定二十等爵制度,这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他打击反对变法的旧贵族,并且“燔《诗》《书》而明法令”,使变法令得以贯彻执行。由于这一切,秦国很快富强起来,奠定了此后秦统一全中国的基础。正如汉代王充所说的:“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论衡·书解篇》)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为秦的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对此后秦国以及秦代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云梦出土的《秦律》就是在这个变法的基础上修订、补充、累积而成。《秦律》也多处讲到连坐法,例如户籍登记有隐匿或不实,不但乡官要受罚,同“伍”的也要每户罚一盾,“皆迁之”(即罚戍边)。《秦律》也把镇压“盗贼”放在首要地位,并对轻罪用重刑。例如盗取一钱到二百二十钱的要“迁之”,盗取二百二十钱以上和六百六十钱以上要分别罚作刑徒,盗牛者要罚作刑徒,盗羊或猪的也有相当的惩处,甚至偷采别人桑叶不满一钱的也要“赀徭三旬”(即罚处徭役三十天)。对五人以上的“群盗”则追捕处罚更严。同时《秦律》还有许多对各种逃亡者追捕处罚的规定。
5商鞅变法的意义:
1.政治方面枣商鞅对政治的改革是以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斩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重点。他在这方面的贡献远远超过李悝和吴起。
2.经济方面枣商鞅对经济的改革是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这是战国时期各国中唯一用国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改变土地所有制的事例。
3.废井田,开阡陌图
4.社会方面主要推行小家庭政策,以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等。具体规定:凡一户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室居住。
5、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商鞅变法是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立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都起了重要作用。
积极影响:商鞅变法的成功,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主贵族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原来比较落后的秦国一跃而成为战国时最先进的强国,为统一六国打下基础;商鞅主张法家思想,也成为秦国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消极影响:商鞅变法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世也有消极影响。
怎么学好高中历史
1.读历史教材
“读历史教材”需要“读”目录、引言、课文、插图、材料、地图、引文、注释、思考题和大事年表。第一,在理解章节目录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明确此章节讲了什么问题,以及围绕此问题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第二,根据教材,分析、归纳每个方面讲了几点,每点都包括哪些基础知识,并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第三,找出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划出来加强记忆。
2.上课要专心听
下课后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学到某个历史事件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然后弄清它的意义、作用、影响等,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识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3.“温故知新”和善于思考
历史的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所以不断地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和对新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增强记忆,还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闲暇之余,突然想到一个历史名词或者某个故事中涉及历史,应该马上回忆教材上的知识,如果有可能的话追本溯源,思考通过其他渠道得到的历史知识和教材所述知识的联系,把知识弄清楚,这样也算是时间的充分利用。
4.整理、整合历史知识
针对历史知识比较琐碎的问题,我们就需要自己动手去整理和整合所学知识,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整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以建立主干知识的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当然,在整合的时候可以参考一下试题调研,把上面的精彩总结内容摘抄或剪下来,反复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
2016上半年四川中学教师资格面试备考之试讲:《商鞅变法》教学
设计
2016四川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成绩查询
2016四川中小学教师资格面试公告
四川教师资格面试备考资料 四川教师资格面试资讯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掌握商鞅变法的时间和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和产生的巨大意义。【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商鞅变法的原因、措施、影响以及变法成功的原因,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改革对历史推动的作用,从商鞅为改革而死的人生经历,感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对商鞅的历史评价 【难点】
商鞅变法一些措施的含义及作用
三、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法、图片辅助法、问答法、讲授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PPT演示文稿、图片)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今天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芈月传节选)。再看视频的时候带着这样一个问题:”视频中的人物叫什么名字?”好的,开始吧!时间到了,老师现在提问一个同学。刚才这位同学说:“视频中的人物名字叫商鞅”,视频中还讲述了什么事情?有同学
四川教师考试网
说:“他被秦王处死”。那我有一个问题问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商鞅为什么会被处死?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今天的内容《商鞅变法》。
环节二:新课教学(一)秦孝公求贤(课件)老师: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大屏幕上得三幅图,说说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冶铁技术和铁农具的出现说明战国会冶铁,而且铁器做的工具已经普遍使用,牛的鼻子套了一个圈环,说明牛已经被用来干活。
教师:西周时期,我国已经会制造铁器,在春秋末期,开始使用牛耕田,在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推广,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生产力得到显著提高,成为生产力的主要标志。
提问:战国时期,群雄并起,战争不断。处在那样一个战乱时代,怎样才能避免被兼并的厄运呢? 学生:发展生产,富国强兵。
教师:为了富国强兵,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改革,一时出现了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在众多变法中,商鞅变法是最为彻底的变法,所以也是对后世的影响是最大的。
(PPT出示课件)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为,那时秦国,地处西方,在七雄中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个方面都是最落后的,所以大家看不起他,他甚至还要派兵侵占他的领土。秦孝公感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立志要使秦国富国强兵,为此,他招揽贤才,并许诺有谁能出计让秦国强大,就给他高官,还分一部分土地。当然,对商鞅这样有抱负的人,当然希望游说诸侯,建功立业,在魏国不得志的商鞅就到了秦国开始变法。
(二)商鞅主持变法(课件出示变法条例)经济方面
1、土地改革(废经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可以自由买卖)
2、重农抑商 政治方面
1、奖励军功(按照军功大小收于不同的爵位和田宅;贵族没有立军功的就没有爵位,不能享受特权)
2、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全国设置31个县,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3、严明法令(连坐法)
四川教师考试网
了解了这些措施之后,同学们认为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呢?(引导学生分析)(三)变法的作用
学生:有利的打击了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有利于提高秦国的军队战斗力,有利于发展农业,增加国家的财政实力。总理,有利于秦国富国强兵。
教师:商鞅变法使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提高,是秦国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以后秦国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提问:同学们现在我们可以思考一下我们上课之前播放的是视屏中商鞅为什么最后被处死? 学生:商鞅变法侵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新国军即位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王位,不得不把商鞅处死,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环节三:小结作业
这节课我们学了商鞅变法的原因、内容和作用,请同学们下课之后去思考一个问题:“商鞅最后被处以车裂极刑,那么商鞅之死是否意味着变法的失败呢?”
六、板书设计 商鞅变法
一、商鞅变法
1、时间
2、人物
3、原因
4、内容
5、作用
七、教学反思
本文来自四川教师考试网
【商鞅变法与企业改革】推荐阅读:
《商鞅南门立木》教学反思11-07
商鞅南门立木优秀教案05-29
戊戌变法09-21
教案王安石变法05-25
第六课戊戌变法教案09-28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教案09-19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06-11
戊戌变法的演讲稿600字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