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教学专著论文(通用10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如果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一定会有所提高,而这也恰恰一直是我们小学英语教学设计中的重要内容。
首先,我们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比如说组织课堂游戏、小组竞赛、角色扮演、木偶配音、图片、简笔画、实物、投影、电脑课件等等,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孩子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让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宽松课堂环境中,得到多一些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自我表现的机会。充分感受参与学习的乐趣,体会成功的喜悦,消除课堂学习的厌倦,紧张或疲劳的心理,增强学习的信心。
其次,教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也应灵活,并有所创新。在练习、作业设计方面可以尽量减少机械重复的抄写,提倡一些活动性、实践性、合作性的作业,比如制作英语贺卡、制作手抄报、收集英文包装自我录音、积累感兴趣的课外单词等作业。也可以把较枯燥的练习形式改为游戏、智力竞赛等进行。比如,设计Bingo游戏,既考验了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也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练习的效果,一举两得。学生只要有兴趣、主动地学,学习就不会是负担。
二、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愉快学习。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减轻学生学习过程的压力。师生良好地沟通,减少消极,不愉快的情绪情感,这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动机.如果经常训斥、批评批评孩子,他们肯定会厌恶感老师,甚至讨厌上英语课,这就会造成不良后果。
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多听听孩子们的心声,要善于发掘他们的优点,并给予及时表扬、鼓励,这对于克服学生自卑,虚荣,利己等消极心理与情绪有重要作用。一些学生学英语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因此,我们应多关心、帮助他们,哪怕只有一个小小的改变,我们也应当给予表扬、鼓励,在课堂上或作业本上,给学生欣赏的表情、眼神和话语,”“Excellent”
“Well done”” “Wonderful” “You did a good
job”……有时给他们贴一个小贴画,而且我还将自己的邮箱号码告诉了学生,一些学生就把自己遇到的困难、想法通过E-mail告诉了我,我也及时鼓励他们,一学期下来,孩子们进步很大。
三、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年。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年。
3.[苏]B.赞科夫著, 杜殿坤译:《和教师的谈话》,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年。
4.[英]洛克著, 杨汉麟译:《教育漫话》,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
5. 魏书生:《魏书生与民主教育》,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
6.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 桂林:漓江出版社, 2008年。
7. 李吉林:《李吉林文集》,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
二、教育哲学
1.[美]约翰·杜威著, 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
2.[法]卢梭著, 李平沤译:《爱弥儿》,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年。
3.[古希腊]柏拉图著, 郭斌和等译:《理想国》,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6年。
4. 金生鈜:《规训与教化》,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年。
5.石中英:《教育哲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
6.杰拉尔德.古特克著, 陈晓瑞等译:《哲学与意识形态视野中的教育》,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
三、教育社会学
1.[日]片冈德雄著, 贺晓星译:《班级社会学》, 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1993年。
2.[美]伊利奇著, 吴康宁译:《非学校化社会》, 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1994年。
3.[法]杜里.柏拉、阿涅斯·冯·让丹著, 汪凌译:《学校社会学》,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
4.[英]麦克·F·D·扬编, 谢维和、朱旭东译:《知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新探》,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5.[法]涂尔干著, 陈光译:《道德教育》,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
6.[英]古德森著, 贺晓星、仲鑫译:《环境教育的诞生———英国课程社会史的个案研究》,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四、教育管理
1. 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 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5年。
2. 吴志宏:《教育管理学》,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
3. 冯大鸣:《美、英、澳教育管理前沿图景》,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年。
4.[美]马克·汉森著, 冯大鸣等译:《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年。
5.[美]萨乔万尼著, 张虹译:《校长学:一种反思性实践观》,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年。
6.[美]坎宁安、科尔代罗著, 赵中建译:《教育管理:基于问题的方法》,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年。
7.[美]沃尔科特著, 杨海燕译:《校长办公室的那个人:一项民族志研究》,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9年。
8.[美]弗朗西斯.C.福勒著, 许庆豫译:《教育政策学导论》,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9年。
五、课程与教学论
1.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年。
2.[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 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
3.[加]范梅南著, 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
4.[苏]巴班斯基著, 吴文侃译:《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
5. 王策三:《教学认识论》,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6. 李定仁、徐继存:《教学论研究二十年》,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
7. 安德森著, 皮连生译:《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
8. 涂荣豹:《数学教学认识论》,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
9. 雷玲:《好课是这样炼成的———品读名师经典课堂 (数学卷)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
1 0. 孙建龙:《语文教学案例》,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年。
六、基础教育与教育研究
1.[美]约翰.E.丘伯, 泰力.M.默著, 蒋衡等译:《政治、市场和学校》,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年。
2.[英]杰夫·惠迪, 萨利·鲍尔, 大卫.哈尔平著, 马忠虎译:《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学校、政府和市场》,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年。
3.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
4.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年。
5.维尔斯曼著, 袁振国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7年。
6.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著:《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
七、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
1. 刘儒德等:《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
2.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
3. 费尔德曼著, 苏彦捷等译:《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7年。
4. 赵国忠:《教师最需要的心理学》,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
5.[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著, 王垒、王甦等译:《心理学与生活》,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年。
6. 岳晓东:《登天的感觉 (修订本)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年。
7. 杜亚松:《青少年心理障碍咨询与治疗》,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8年。
八、早期教育与家庭教育
1.[德]卡尔·威特著, 郝荣丽译:《卡尔·威特的教育》,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5年。
2.[苏]A.C.马卡连柯著, 丽娃译:《家庭和儿童教育》,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
3.[日]木村久一著, 唐欣译:《早期教育与天才》,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年。
4.[意]德·亚米契斯著, 徐力源译:《爱的教育》, 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6年。
5. 陈鹤琴:《家庭教育》,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
6.[意]玛丽亚·蒙台梭利著, 马荣根译:《童年的秘密》,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年。
7.[英]约翰·洛克著, 张建威、十一的译:《约翰·洛克贵族教子书》, 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9年。
8.[英]夏洛特·梅森著, 邵夏珍、李艳芳译者:《夏洛特·梅森家庭教育法全书》,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4年。
《走出一条自己的路——中职语文课程教材教法研究》一书的开拓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该书是目前可以读到的第一本中职语文教育研究专著。
20世纪初,语文单独设科,成为我国现代教育中的母语教育课程。百余年来,各类语文教育研究专著的出版层出不穷,但据不完全了解,迄今为止还没有专门研究中职语文教育的著作出版。在国家教育规划中,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办学规模已与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而在现实中,处于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核心地位的中职语文课程与高中语文课程受社会关注的程度则有天壤之别。究其原因,除了职业教育后发展之外,主要是在相当一部分业内人士头脑中,中职语文非主流语文教育课程,出现问题完全可以参照高中语文操作。因此,多少年来,很少有专家以中职语文教育研究为己任。本书的出版填补了现代语文教育研究领域的这一空白,它的出版问世必将对中职语文课程改革产生积极影响。作者旗帜鲜明地提出中职语文教育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我们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成为中职语文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起点。
第二,该书是现代语文教育课程教材教法综合改革在中职语文研究领域中的一次全新尝试。
现代教育中,课程建设主要包括课程、教材、教法三个方面。教育领导部门牵头课程改革,提出改革意见,制定教学大纲;出版社负责教材改革,落实大纲精神,组织编写教材;各地教研机构组织广大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学好大纲,用好教材,实现课程既定目标。一般情况下,三方面人员“术业有专攻”,相互之间很难做到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更谈不上建立起紧密的内在联系。业内早有人士指出,科学建设语文课程一定要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教学改革三方面相互协调配合进行,但真正将这一设想付诸实践的,目前还未曾听说。
本书作者为现代语文教育改革进行了这样的第一次尝试。基本做法是:课程改革,为了实现调整后的课程目标——“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开发研制与之相适应的主要教学内容;教材改革,为了全面落实并体现课程改革既定内容,设计构建中职语文新的教材编写体系;教法改革,根据课程改革和新的教材编写体系需要,结合中职学生学习特点,构建适宜的教学模式。
第三,该书“突出职教特色”,对中职语文教育进行了具有开拓意义的全面探索。
作者大胆探索,锐意改革,围绕“突出职教特色”,在课程、教材、教学三方面均提出了创新举措。
一是课程改革。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将课程目标调整为“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但是调整后的课程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并未落到实处,普遍还是照搬传统高中语文的课程理念。作者以开发研制新课程内容为目的,为中职语文课程改革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达思维习惯。继中职语文教学大纲的课程目标调整后,课程内容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而课程内容的重大调整必然会对中职语文教材改革和教法改革产生实质影响,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中职语文教材建设水平,有利于广大教师探索新的富有实效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顺应现代语文教育改革发展由教学语言转变为教学语言运用的大趋势。
二是教材改革。沿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达思维习惯的课程改革思路,作者构建起了以正确表达思维过程为主要教学内容,以“九项表达能力”为系统主线,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中职语文教材基础语文序列。这一序列的创新意义主要有三:其一,符合中职语文课程目标调整为“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等相关要素的需要;其二,开发研制出能够体现现代语文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由教学语言转变为教学语言的运用——的程序性知识;其三,具有比较强的系统性。
为了加强我校的教育教学科研力度,鼓励教师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专著,经校委会研究决定,设立教师论文、专著奖。
一、奖励标准:
1、正式发行的个人专著,每部书奖励2000元;
2、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的文章,每篇奖励300元;
3、在省级刊物上发表的文章,每篇奖励200元;
4、市级刊物上发表的文章,每篇奖励100元。
5、所指导的学生在高考中,每加1分奖1000元。
二、评审:
1、每一学期末,发表论文的教师将所发表刊物的复印件和原件、专著上交教研处有关部门,由评审组统一组织评审。
2、评审组组成成员:
组长:校长 副组长:主管副校长
成员:教务处、教研室主任、副主任及教研组长
3、评审结束后,在学期末的全校教职工大会上为获奖论文、专著的教师颁发相应的论文、专著奖金。
4、获奖论文、专著将装订成册,内部发行,供全体教师交流学习。
说明:发表的论文应为有稿酬的、定期发行的公开刊物上所登载的论文,如教育教学专门刊物、学科核心刊物等,而非付费论文。
在我看来,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这学期,学校布置了读专著谈体会,粗略浏览推荐书目,专心阅读教育专著《新教育之梦》、《给教师的一 百条建议》、《教育的55个细节》、《爱的教育》等,边看边与平时教育相比较,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们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 如何做人。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学生学习。“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为不可知的未来服务,教师和学生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大,教师第一次不得不抛去因经验丰富而摆出的架子,虚心向孩子学。这是 我们怕见到而不得不见到的一幅图景。教师此时有‘一桶水’也是不够用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面对我们的学生,面对他们突然冒出的新花样、新想 法,我们常常会发出感叹:现在的学生啊,我们常常有无所适从的感觉。这时,你的脑海里应敲响警钟:你已经落后于你的学生了。
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_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
二、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 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二 是用思想陶冶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 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仁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生 命。
三、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有一条就是宽容在《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宽容意味着承认儿童的差异,承认儿童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宽容地对待自己 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对待工作如此,对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同事相处、朋友相交,难免有一些误会,但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马拉古齐说过:“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发掘,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创造,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梦想。”
在书本第五章节艺术的表现与创造的目标1:“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案例中详尽的阐述了。书中的案例是针对美术活动种的画、折来体现幼儿的表现和创造,在日常艺“术活动中,教师有时会因为材料的准备、经验的不足等多方面因素,对孩子没得艺术表现进行了“束缚有时甚至对于幼儿的作品进行了“否认”这关系着对孩子们的伤害很大,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无限的,以致他们能用简单的话语说出自己作品的内容,因为孩子们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观察方式、思维逻辑和表达方式,孩子们会用自己的语言诉说着他们对世界、事物的看法,作为教师应为幼儿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提供丰富的便于幼儿取放的材料,在注重外在环境的同时,也应该营造良好的、安全的心理氛围,让幼儿敢于并乐于表达、表现,正如瑞吉欧的教育理念那样:要走进儿童心理的儿童观,看待和对待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成败的关键,作为成人要正视孩子们的一切,要放眼于孩子,更要放手于孩子,孩子们在无包办中才能真正体会到自己动手动脑的乐趣,同时孩子们的学习不是独立建构,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建构只是、情感和人格,在互动过程中,儿童即是收益者,又是贡献者。
书中每一个案例都记录的非常精彩,每一位名家的名言都阐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细细读来,回味无穷,该书让我学到很多知识,也了解了最新的教育方法,书中直观而又生动地刻画了幼教工作中的多姿多彩事件,那种朴质清新的笔触,现身说法的言行,以及鲜活生动的案例,让我读起来比较轻松,百读不厌,也让我们一线青年教师深受启发,感触加颇多!
发达国家的出版社出版科技专著,不管是规模较小的出版社,还是庞大的出版社,多数不向个人作者收取出版费用,并且有稿酬。如果作者是某公司组织,则有可能酌情收取出版费。
必然性
现阶段来看,国内出版社出版科技专著收取出版费有一定的必然性。
经济效益的需要。近年很多出版社纷纷转制,由原来的事业单位转制为自负盈亏的企业。转制后的出版社,不仅要和在岗员工同舟共济,还要照顾事业单位体制下退休的老员工,肩头担子比国外出版企业复杂和沉重。因此必须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保证图书出版的经济效益。
成本高。目前的国内专著出版,编辑、排版、制版、印刷、装订、用纸等各环节,成本都很高。又因宏观经济态势变化等原因,人力、物力成本近年呈快速上涨趋势。虽然近年数字印刷迅猛发展,国内出版社均积极改进出版工艺,但一些落后工艺仍将存在很多年。
定价低、印数少、市场窄。发达国家出版社的英文专著定价很高,而且由于英语的语言优势,几乎全球发行,将专业图书市场最大化占有。并且能做到按需印刷,没有库存压力,甚至有很多书已经不出纸质版。同等篇幅和装帧的国内专著一般仅在国内甚至只在内地发行,加上发行折扣,销售利润其实很低。另外,由于目前还做不到普遍的按需印刷,库存压力很大,管理上耗费人力、物力、财力,每年还会报废大量图书,造成资源浪费。
出版费有来源。作者支付的专著出版费,通常来自于项目研究经费,政府允许项目研究经费列支出版费。政府对科技研究经费投入很大,并且呈现增长态势,因此出版费目前来看有来源保障。
负面影响
出版社收取专著出版费并且近年呈增长趋势,有诸多不利于发展的负面影响:从出版社层面看,不利于企业的品牌经营;从国家层面看,有损于我国科技出版事业乃至科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非主流作者被挡在门外。许多高等院校和公立科研机构之外的、没有教授或研究员等职称的非主流作者,如果想出版自己多年苦心研究的某项成果,不菲的出版费将把他们拒之门外。
养成编辑人员的惰性和懦弱。很多科技图书策划编辑组稿时,首先想到的是“有没有出版费,有多少”,只要出版费够多,作者来自主流院校或科研机构的选题就匆忙报选,并不认真考察专著内容是否真正有出版价值,而这样的选题往往能够获批。而且,由于拿了作者的钱,在处理稿件问题时编辑往往不能坚持自己的見解和立场。长此以往,编辑将失去“策划”与处理问题的意愿和能力;众多内容重复、毫无新意的专著充斥市场,读者认可度日渐降低、出版社品牌逐渐“锈迹斑斑”,作者们也不再拿国内专著当回事儿。
影响出版社品牌建设。转制之后的出版社出版科技专著都号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实际操作上却是“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由于有丰腴的出版费“撑腰”,很多出版社忙于扩大科技出版规模、增加专著品种、抢占科技出版市场,尽管质量不断下滑,但出版社“没有精力”构建科学的质量控制体系、打造和维护科技出版品牌、维持科技出版持续高质量发展。
影响我国科技出版事业乃至科学研究的发展。出版社沉溺于“经济效益”,不能很好地控制专著内容质量,导致次货泛滥,读者和作者都越来越反感。很多作者开始将目光投向国外的出版社,好的专著拿到国外出版,不但不交出版费,一般还有稿酬。这种状况,不仅会损害我国科技出版国内外声誉,还会造成国内读者和作者的流失,不利于我国科技出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我国科技成果的传播、传承和共享,进而损害我国科学研究的发展。
建议
我们要学习发达国家科技出版企业好的经验,克服上述负面影响。
“淡泊名利”。很多出版企业过于追求经济利益,强调出版规模和利润的快速增长,不但逐渐提高出版费,还把编辑的工作量加大到原先的好几倍,使编辑成了“组稿机器”“发稿机器”和“编辑匠”,根本不可能关注、研究图书的内在质量和编辑工作的规律,这是专著质量大幅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建议出版社适当放慢利润增长脚步,适度“淡泊名利”,静下心来仔细看看前面的路,是否已经忘掉为什么出发?
坚守阵地。科技出版社,尤其是历史悠久的品牌科技出版社,要抵御住经济利益的诱惑,不能什么书挣钱就做什么书,甚至房地产也想搞,反而迷失了方向、丢掉了自己的特色和品牌。要坚守住科技出版阵地,兢兢业业地做好科技出版。并不是说出版社不能搞多模块经营,而是绝不能削弱自己的本分和特色。
以刊养书。假如出版专著的利润和专著质量不能兼得,就勇敢地逐渐放弃专著的利润。就像英国皇家化学学会出版社,他们不靠专著赢利,不收专著出版费,利润来自二三十个学术刊物,而专著是他们的门面,所以他们宁可亏本也没有放弃专著业务。虽然对于国内出版企业来说,这有一定难度,但可视为一个启示和长期努力的方向。
严格评审。要向国际同行学习,邀请社外各学科专家和资深编审组成评审委员会,对报选选题进行严格筛选,要抵御住出版费的诱惑,勇敢拒绝质量差的选题。绝不能使选题筛选流于形式,也不能放弃原稿三审制。只有不断出精品书,才能提高社会的认可度,才能保证专著通过销售实现利润,才能逐渐走出出版费的“桎梏”。
改进考核。出版企业对专著编辑的考核上,不能只关注编辑一年策划了多少个选题、发了多少稿、出了几本书、创造了多少利润,也要考核他的学习情况、策划了几个高质量选题、出了几本精品书。有些书不见得当年就见利润,或者出版周期很长,但可能会有极大的社会效益,或者是屹立不倒的营销书,甚至会帮助塑造出版社的品牌。要具有长期的考核视角,不能当年没有利润就不给编辑发奖金,挫伤编辑出精品书的积极性。
“假公济私”。出版企业选题决策管理上要进行改善,为没有出版费的好书打开大门。比如微观上,一本主流作者的专著实现了超额利润,就给该书策划编辑记一分,编辑就有权力来精心策划一本不用出版费的专著,宏观上,如果出版企业有可创造利润的其他业务,可降低对科技出版业务的利润考核要求。
改进工艺。要积极引进和应用国际先进出版工艺,淘汰落后技术,降低工艺成本、缩短出版周期、扩大专著发行渠道,实现最大销售利润,减少对出版费的依赖。
走出国门。现在很多出版企业鼓励自己的图书“走出去”,这是很正确的决策。要向发达国家大型科技出版企业学习,不断扩大发行市场、吸引国外作者到中国出版专著,不但能增加利润,还能发现差距,逼迫自己不断做精品书,同时逐渐降低出版费,实现我国科技出版的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要克服专著出版费的诸多负面影响,最根本的措施是提高专著质量,尤其是内容质量,在世界范围内树立品牌,提高和维持读者和作者的认可度。
(作者单位系科学出版社)
从教二十余年,已经渐渐习惯了老师的各种工作,上课、备课、改作业,一天都在忙忙碌碌中度过,渐渐的,看书的时间也少了。最近总在想,现在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老师,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但是怎么样才能更深入地了解他们,走进它们,让他们在学校里学到更多的知识。我想我该看看书,在书中寻找一下答案了。现在有幸拜读了《给生命涂上爱的底色》,真是获益非浅。
本书的作者是北京实验二小校长李烈女士。书中,她以“用生命书写爱的信念、”“让爱洒满儿童的心田”、“‘以爱育爱’成就办学理念”、“在爱的分享中体现生命价值”“让爱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得到拓展”、“成长诠释爱的真谛”为题,记述了她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原汁原味的事例和感悟。在整本书中,李烈校长诠释着这样的一种信念:“爱是教育的核心,用生命书写爱的教育。”她娓娓道来的爱如同一股暖流充盈满身,成了一条温暖的河,流向我内心深处。
欣赏她的“快乐生命学说”——容言,容人,容事。不管你是一位成功人士还是默默无闻的平凡人,都要做到快乐的工作,快乐的生活。这就是李校长的“快乐生命学说”。在一起工作,生活,就要能容言,容人,容事。不要被别人的“满腹牢骚”所烦恼,积极的面对,思考解决的办法,生活就会一定很快乐。想必,这就是一位成功女性比他人更快乐的原因吧!
生活中我们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控制生命的厚度。李烈校长因为拥有了爱,而使她的生命显得如此厚重;因为付出了爱,而使她的生命显得如此绚丽。
在她诸多的教育理念中,印象最深的是“爱心育人,首先要注重细节,因为细节可以决定成败。”也就是说,她所倡导的爱的教育其实就是细节教育。爱在很多时候并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点点滴滴的细节。有时候一个微小的细节,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是爱的语言、爱的表达。对学生她提出了“蹲下来跟孩子说话”、“注视孩子的眼睛,抚摸孩子的脑子”、“给孩子一个拥抱”、“给孩子出错的权力”等一系列细节教育。为了让老师每天都快乐起来,她先后提出了“快乐加减法”、“角色复位”、“适合学说”、“扬长意识”和“生命价值与职业价值统一学说”等。她倡导老师要学会调整思考问题的方式、调节心态、调节期望值,让生命在天空中自由快乐的飞翔。
“爱”——人世间最美好的字眼,人世间最动人的字眼,人世间最伟大的字眼,它的存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限的生机和希望。我愿当一名充满爱心的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携爱而行,诠释爱的意义,用生命书写爱的教育,在孩子心中播洒爱的阳光。
——读《中国最佳教育随笔》
读罢这本《随笔》,只感触真是太多:当一名好老师的艰难,新课改的困惑,高考制度的是是非非……可最触人心弦的却是两个字——农民!差距!——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差距!
我来自农村,在农村生活了2019年到县城读师范,在县城工作了2019年又来到省城。从我个人角度来说,我这个农村人的人生之路可以说是一帆风顺的。但也正是因为这一路的经历,我更亲身体会到这其中的差距。
虽在农村长大,但因为父母都是有工作的人,我不需要象身边的同龄人那样干农活,而我的父母对学习又抓得紧,所以自小我便是同学中的佼佼者,一直很快乐地长大。但初中时的一件事,我至今记忆忧新;邻村一个女孩与我关系较好,每天放学时我们一路走回,有时下午上学我便顺路喊她一道,可没两次便被我妈妈发现了,妈妈竟严肃地告诫我以后不许等她一道上学,并说:“你看她家杀鸭子,她中午回家饭都搞不到吃。你天天等她,不影响你学习嘛!”我当时很生气,又不敢反驳,细想起来又很讨厌她的家长:记得有一天中午她临上学时才吃碗早晨剩下的凉粥,而她早晨是没吃饭就去上学的,晚上放学回到家又该忙到几点才能吃上晚饭呢?就这样的女孩学习很努力,成绩也不错;就这样的女孩,初三也没上就回家了,哪里谈的上“知识改变命运”?
走上教师岗位,我再一次面对这样的家长:忙于生计,无暇过问孩子的学习,知识层次低,无力过问孩子的学习……曾经年轻气盛的我,常常责问这样的家长:“为什么你不过问过问你孩子的学习?……”面对面带愧色的家长,我的心中涌起鲁迅式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来,可现在,我要向这些曾受过我指责的家长真诚地道歉,求得他们的原谅,他们是不幸的,可不是“不争”!
常常想这个问题,农民为什么对自己的子女教育问题“不重视”?是“不重视
”还是没办法“重视”?是农民“不重视”,还是有谁“忽视”或是“轻视”了?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的今天,有的城市学校宽带接口装到了每张课桌,有的农村学校孩子还得沙地当纸树枝为笔,有的城市学校铺着塑胶跑道的运动场不止一个。有的农村学校却连一个可供学生玩的篮球也拿不出;有的城市学校投资动辄百万甚至上亿元,有的农村学校连粉笔也得一根根地数着用。被央视评为201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徐本禹使我们了解到,在他所支教的贵州山区竟然还有这么一条不通公路、没有水、没有点、寄信要走
我们所需要的很多东西可以等待,但孩子所学要的东西不能等待。他的骨骼正在成型,他的血液正在生成,他的心灵正在发展。我们不能对他说明天,他的名字叫今天!缩小教育差距,消除教育贫困,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的教育,这脚步能否快点!再快点!
如果我能为之做点什么,我愿献出我的全部!!
读一本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想法,甚至可以改变人的一生。而如今与书为友,享受这种温馨的感受是难得的,读书,收获安静的富足《爱的教育》,我感到爱是心的呼唤,是人间的春风,师爱更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爱得越深,奉献得越多,正如一首歌所唱“有爱的世界生命之花处处开放,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教师献给学生的是自己的知识、智慧、时间、精力,我们所期盼的只是学生早日成长、成才,这种爱是高尚的,纯正的。
读完《爱的教育》给我的第一感触,那就是——爱。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记,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间的天伦之爱。小说主人公是三年级学生安利柯,但我认为与其说是安利柯,不如讲是在他周围的用全身心的爱倾注于他以及他一样的孩子们身上的师长们。他们的言行中洋溢着爱的氛围。所以,孩子们也变得可爱,纯洁起来。如:安利柯的母亲是个富于同情心的妇女。她会带着孩子们送布给报上记载的穷妇人。而且她十分体贴他人,善解人意。当安利柯发现这户穷人正是同学克洛西的家事,她又不时的强调:“不要做声!”以免伤害到男孩的自尊。当克洛西看到他们,她又暗示儿子去与同学打招呼,使克洛西十分感动。她还很会借机教育孩子。在告诉安利柯“万圣节”的意义时,她也会告诉他,他要用感恩的心去纪念许多英雄。安利柯的父亲似乎是从来都不对孩子“火”的,他总是会用很温和的语气来“训人”.当安利柯抱怨“先生的态度不好”时,他给儿子分析先生是事出有因,并非有意,并且告诉他,要谅解别人的一时无礼,还应敬爱辛苦的先生.学期结束,他会提醒儿子去向朋友们告别,以及去向曾对不起的人谢罪请求饶恕。他也很关心其他所认识的人的情况,生活里充满欢笑。安利柯的先生当然也不能不提。他对每一个学生都是那么关心,一点点的小病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他对犯错之后又认错的孩子从不多家指责,只是说一句:下次不要在再做这种事了。他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自己的家人,并告诉孩子们,这个集体是他们的又一个家。他对自己的行为从来都负责,自己犯了错,即使是芝麻点儿大的事,他也不会忘记道歉说:“对不起。”还有许多的人:如,他们都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们如何去关爱他人。整个世界充斥了一种叫作“爱”的空气,轻轻飘荡着,萦绕在每一个地方。这种有意无意有形无形中,孩子们以及每一个人学会——爱。
一、王老师实话实说。
面对如今铺天盖地的成功教育案例,王老师提出质疑:教育事业真是这样简单化、轻松化、单一化的吗?王老师的见地我非常赞同,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一线的小学教师,我深深地感觉到教育感化一个孩子真的是“难于上青天”!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做案例研究。我们做案例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积累经验与教训,指明研究的方向,从而为实践提供导向作用。因此,我们做案例研究应侧重于过程和逻辑分析,不应侧重于是否成功;侧重于理智的判断,不侧重于激情燃烧。
回顾了一下自己以前所谓的案例分析,总好象是为了凸显自己的成绩在涂脂抹粉。其实说句心理话,近二十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教育的苍白无力。
二、做研究不要总立足“怎么办”?应先找“为什么”。
对于这一点我也感同身受。刚开学接了个新班,刘斌是班级的“老大难”。
一开始我总想:怎么办才能不让他拖班级的后腿。于是天天中午留他在学校与我一块儿吃饭,并给他辅导功课。可是半学期下来,他依然如故,尽管在行为习惯上略有好转,但对于学习还是能躲则躲,能赖就赖。
于是,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为什么他这样不愿学习?为什么小小年纪的他竟然如此大胆?这么多的坏习惯又是怎样养成的?为什么他有努力的愿望却看不见进步呢?
经过与家长的多次接触我逐步了解到由于父母忙于生意疏于管教孩子。租住场所鱼龙混杂,他与哥哥只有狠一点才不会吃亏。至于学习因为父母没有明确要求、期望,自己也就顺其自然。待到落后时便索性破罐子破摔,反正家人也无暇顾及。而我们的学校教育又是主动或被动地采用了“学习成绩”这一把丈量的尺子,于是,成绩落后的他自然就将自己列入了班级、老师和家长的对立面,以此来保护自己。
我想:自己即使穷三年之力也未必能使这孩子改变多少,但我至少了解了造成孩子不良习惯的主要原因——家长的疏忽与环境的影响。是呀,我们不应总是责怪孩子,多从成因上找找,我们就能以更宽容的心对待孩子。
三、现代教育呼唤教育者的教育智慧。
全书读来,给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现代教育要求教育者练就一身过硬的发现、分析和解决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案例”,来引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纠正偏差,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做人、做事的习惯,提高素养。而这一切都需要教育者独具慧眼,不以粗暴、简单的方式加以归因、干预和压制。重在发现和研究,积极探求学生表现的背后的深层次的本质原因!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不断进步。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不仅教育好学生,而且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成为一个深入学生生活的探索教育方法最优化的“研究者”。
如:一个不爱学习的体育特长生,“对学习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于是老师用几乎公式化的思维方式认为:“怎样让他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成了我的首要难题。”于是老师开始主动接近他,深入了解他,谈话“一开始涉及到学习的话题,他就有些退缩”最终起作用的还是老师在获得他的信任之后,在帮助他解决一个个学习困难的情况下,经过长期努力得到转化。王老师认为这位老师一开始就出现了问题的归因错误,走了不少的“弯路”:学习的重要性是一个很常识的问题,几乎没有人不明白!这位老师的这个归因就缺乏“智慧”!“这也是目前中小学教师工作的普遍弱点”。
教师面对学习障碍学生大谈学习的重要性,就是做让学生更反感的“傻事”,做的是无用功。而智慧的提问题应该是:“明明知道学习重要,为什么还不起劲呢?”解决问题,老师的爱心固然重要,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老师的专业能力,就如同医生要能对症下药。教育智慧起码也和爱心一样重要!同样,老师的真心如果没有更多的智慧相伴,则真心换回来的很可能就不是真心。由此可见教育智慧的重要性。
四、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育智慧的保障
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教师自己的心理健康很重要。很多教师是这样想事情的,刚说过不能怎么样,学生就公然违反,“顶风作案”是明摆着与老师对着干。于是火冒三丈,处理起来“简单、粗暴”,一顿训责,学生在高压之下似乎也立竿见影。可以说这是教师在使用权力压制学生——“拼力气”,学生是否真的服气很难说。也可以说这种教育方法是在“制造敌人”。
近20年,英文学术专著的市场发行量下滑了90%。目前,平均每本学术专著图书的印刷数低于200本;在人文社会科学及一些小众学科,专著图书的发行量更是惨不忍睹。学术专著出版已经陷入了恶性循环:印数越来越少,价格越来越高,图书馆购买力越来越弱,读者范围越来越小,学术影响越来越低。相比之下,期刊文章日益取代学术专著,正在成为学术交流的主渠道;专著出版,无论对作者、读者、还是出版商而言,正在成为一块鸡肋。
自开放获取 (open access) 运动兴起以来——尤其是欧美国家相继立法,规定公共资金资助的研究项目,如果发表期刊专著等出版物,其内容必须对公众免费开放——学术图书领域的开放获取创新日渐增加。这些新模式试图通过开放获取来打破目前专著出版的恶性循环,从而激活学术图书出版。本文以最近在英国兴起的一个开放获取图书平台Knowledge Unlatched(解锁知识,以下简称“KU”)为例,分析学术专著领域开放获取的发展动向,以及如何打造学术图书可持续的开放模式。
开放获取专著出版的问题
当前学术出版体系中,开放获取模式的专著出版主要通过金色开放获取和机构资助来实现。就商业模式而言,二者都存在不足。金色开放获取目前是出版商普遍采用的模式,它将读者付费转换为作者付费,从而实现内容的开放获取。相应地,出版商也从服务于读者转换为服务于作者,为作者提供同行评议、编辑加工、宣传推广和成果认证。就现阶段实践而言,多数金色开放获取的专著出版模式发展缓慢,影响与规模有限。首要问题是出版费用昂贵,而且多数情况下需要学者拿科研经费乃至自掏腰包来解决。学术界对此很难接受。有人抱怨:没有开放获取,专著价格太高,学者们买不起书、看不起书;有了金色开放获取,出版费太高,学者们出不起书。二者同样不利于学术出版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大学出版社,凭借机构资助开展开放获取专著出版,比如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等。他们提供了不同于金色开放获取的另一主要模式。它解决了作者的经济负担问题。但是,并不是每个大学都有实力资助自己的出版社开展开放获取专著出版。而且,由机构资助的开放获取专著出版往往具有排他性——多数只出版本院校科研人员的专著。如此,这一模式的应用范围存在局限。另外,机构资助的开放获取普遍缺乏盈利能力,这样,资助的规模直接决定了开放获取出版的规模。
从运营实践看,目前开放获取专著的“开放”优势并没有显现。开放获取专著平台普遍规模较小,可见度低,读者发现很难发现这些免费学术资源。开放获取专著的推广也照传统学术出版有很大差距。另外,无论金色开放获取,还是机构资助的开放获取专著,都有潜在的质量风险,学界对此依然颇有顾虑。当出版商的利益与作者的开放获取费,而不是读者的订阅收入挂钩,其控制质量的意愿是否会被削弱?如果机构资助的开放获取平台仅出版本机构作者的专著,其出版的独立性是否受到影响?所有这些,是否会导致开放获取的学术专著整体品质下滑?在人文社科领域,专著是学者奠定学术地位的核心成果,他们对于开放获取专著的认可程度普遍不高。这种新的出版形式,在很多学者眼里显得不正规,没有分量。这些也影响着开放获取专著的推广。
KU 的创新模式
Knowledge Unlatched 是英国资深学术出版人Francis Pinter于2012年创建的一个非盈利性的开放获取机构。Pinter之前曾创立Bloomsbury Academic,其开放获取模式已经具有KU的雏形。通过这一创新模式,以出版《哈利·波特》系列而闻名的大众出版商Bloomsbury成功进入学术出版领域。也许是因为创始人的传统学术出版背景,KU的模式创新并没有打破传统出版体系和思维方式。
简单说,KU 试图建立一个全球图书馆的采购联盟(a global library consortium), 集体分摊出版商出版学术专著的单本成本费(title fee),从而实现学术专著内容的开放获取。运营过程由出版商提供书单开始,图书馆联盟集体挑选专著图书,并将入选书单反馈给出版商,KU核定并支付给出版商的成本费,出版商出版专著图书,并提供HTML格式或PDF格式的数字版本供全球读者免费阅读。与传统学术专著出版一样,KU同样立足于图书馆机构市场。不同的是,KU将个体图书馆向出版商购书的零售模式转变为图书馆联盟的集体采购模式;在此基础上引入了开放获取创新。
这一模式理论上讲是多方共赢的。KU首先为全球读者提供了免费的高质量学术专著——目前这一项目已出版的学术图书可以在OAPEN上免费阅读。图书馆通过联盟来分摊支付给出版商的开放获取费可以降低个体图书馆支持开放获取的成本;集体采购和第三方成本核算,也使专著出版商的定价体系更加透明合理。而且,参与联盟的图书馆还能以独享的折扣价格购买印刷版的专著。对出版商而言,其专著出版的初始成本得以补偿,其出版业务可以持续发展,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市场风险。虽然专著内容在网络上开放获取,出版商依然可以继续通过精加工的电子书、纸本销售和数据库产品等模式获利。对于作者来讲,专著依然由声誉良好的传统出版商出版,其专业性和权威性得以保持,而开放获取又极大扩展了读者群,提升了专著的影响力;而且作者无需为出版费用担忧。
在实践操作中,KU模式还是面临诸多挑战。规模将决定这一模式的成败。首先是参与图书馆的规模,决定了这个项目的整体购买力以及每个图书馆分摊的财务份额;同样,出版商的规模、品种数量和图书质量也很重要,这决定了KU项目对图书馆和读者的吸引力。目前KU已经获得多家知名大学图书馆的支持,其首轮签约预计引入200家大学图书馆;目前已有13家出版商加盟,多数为著名大学出版社。但是,要达到理想的成本分摊模式,至少要有1000家图书馆加盟;相应的,全球顶级学术出版品牌的内容支持也必不可少。这都是非常现实的挑战。
nlc202309041124
KU是立足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开放获取平台,这既是机遇,也是风险所在。机遇在于,相对于自然科学领域,人文社科领域在学术交流方面更加看重专著出版;近些年来,在人文社科领域,传统学术出版深陷危机,难以为继,学者对此非常不满,普遍期待出版模式的创新,尤其是开放获取。但是,人文社科领域的学术经费与自然科学相差甚远,也包括图书馆的采购预算。纵观成功的学术出版创新平台,比如PloS,PeerJ,都崛起于经费充足、需求强劲的学科领域——尤其是生物医药和生命科学,几乎成为开放获取出版创新的试验田。那么KU能否反其道而行,在人文社会学科领域试水成功?
微创新、改良还是颠覆
KU为学术专著的开放获取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它既不同于传统的金色开放获取和机构赞助,也不同于那些激进的创新模式。应该说,KU是一种微创新,或者说,是基于传统出版思维的改良模式。KU的创新在于它从一个更全面的角度来思考整个学术出版的产业链条和经济效益。它聚焦于两个核心:一个是专著出版的根本产品——即内容;另一个是专著出版的最终资金来源——即图书馆经费。KU模式提供了二者的直接对话,即由全球图书馆来共同分担使内容全球免费的费用,从而去除不必要的中间环节,降低成本,提升专著出版的整体经济效益与可持续性。这实质上是在开放获取——也就是公众利益,和出版商的商业利益之间寻找新的平衡,并在这个平衡基础上建立共赢。相比完全摒弃商业出版的激进模式,或者把出版成本简单地由读者转嫁给作者的金色开放获取,KU的创新视野更开阔,同时对多方利益的考量也更充分。
KU是一个以发行为导向的模式。它由图书馆联盟负责挑选图书,从而保证了开放获取专著的品质和学术价值。与金色开放获取和机构赞助出版不同,KU模式保持了读者市场对出版决策的影响力,从而保证了学术出版以读者为核心,而不是为作者服务的基本原则。在KU模式中,出版商依然要努力获取机构市场和最终读者的认可;而不是收了作者的开放获取费,或者机构赞助费,就万事大吉。同样道理,KU 模式维系了传统出版的运营方式,无论是独立的同行评议,出版商的质量把控,还是知名学术出版机构的品牌效应,都有助于去除学术圈对开放获取质量的担忧,从而奠定开放获取专著的学术地位。
虽然KU模式基于传统学术出版体系,它对出版商的颠覆力却不容小觑。一旦做大,KU模式将边缘化出版商在整个产业链的角色——出版商不再是链接各方的核心纽带,只是提供出版服务和质量控制的内容加工商。图书馆联盟将成为产业链的核心。相应地,出版商不再是利益通吃的庄家,只是收取服务费的一个环节,其来自内容贩售的利润将被大大压缩。学术期刊领域开放获取的发展已经展现了类似的、对出版商的颠覆性冲击;可以说,KU模式将这种势头延伸到了学术图书领域。这也许将是学术出版的大势所趋——即通过对内容的开放获取,迫使出版商改变高价贩售内容的模式,去除出版商不合理的利润,从而提升学术出版的整体经济效益。
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版商需要在Freemium模式上进行更多创新。KU的创始人Pinter经常使用冰激凌圣代的例子来阐释未来出版商的生存之道——内容好比冰激凌,可以成桶地廉价买到;但是浇上果酱糖浆,点缀上坚果奶油巧克力,并辅之以精美的造型,就可以卖个好价钱;如果再配上环境优雅的咖啡屋,就更能提升价值和利润。换言之,原始内容免费,通过内容的深加工和信息产品来赚钱,最终建立基于专业社群和服务体系的盈利模式,才是学术出版商的未来。如果出版商不能地适应开放思路,并创建新的附加价值,那么在不远的将来,开放获取可能拯救学术专著出版,却拯救不了学术出版商。
中国的开放机遇
开放获取正在重塑学术专著出版。从全球产业格局来讲,由西方出版巨头主导的结构正在改变,图书馆乃至大学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使学术出版更加服务于公众利益而不是商业利益。从全球学术传播动向看,基于开放获取的国际自由知识交流日益成为趋势。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学术出版机构市场之一,中国作者是全球学术出版的第二大内容来源,中国学术出版产业也是正在崛起的新兴力量。开放浪潮为中国图书馆、学者和出版机构提供了全新机遇,世界也期待中国能够在开放获取运动中有所作为。
但是总体而言,我们对于国际开放获取发展关注不够,对开放获取领域的国际合作还不积极。我们的学术专著体系——无论是图书馆采购,作者出版行为,还是出版社经营思路——依然局限在传统框架中。这导致我们在经费方面投入巨大,馆藏规模、学术影响和产业发展状况却并不尽如人意。中国绝大多数一流科研成果由国外出版商出版并掌握版权,国内学者要阅读,必须通过图书馆花钱再买回来——这一局面尤其令人尴尬。我们应该更积极地在开放获取浪潮中寻找机遇,将中国优势与开放创新结合。这不但有助于解决目前国内学术出版的诸多问题,也可以适时提升中国图书在世界的地位,并促进中国学术出版的国际化。
【作者系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数字未来研究所 (Australian Digital Futures Institute)研究员,博士,资深出版人 】
【教师教育教学专著论文】推荐阅读:
指南教育专著心得07-04
推荐一本教育专著10-27
浅论体育教师个体教学习惯的创新教育论文06-12
老师读教育专著心得体会10-02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研究论文10-17
教师 教育故事 教育札记09-27
教师教学研究论文05-26
中学教师教学论文07-02
小学教师教学论文06-21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论文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