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双语教学(通用7篇)
实施双语教学最初也是最大的.受益者是说西班牙语的中美洲国家(尤其是墨西哥)的移民及其后裔。他们是美国最大的非英语移民人群,急需语言的引导,以期能够得到平等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机会。这也就是美国双语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法案的实施目的:使不同母语的孩子具有与美国孩子入学时所要求达到的相当的学业水准,帮助这些孩子掌握英语,帮助他们掌握挑战所有科目未知领域的能力。
鉴于美国各州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实际情况,各州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法案的实施又有其相对独立性。以我在美期间工作的纽约州来说,中学与小学实施双语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法案的做法就不一样。美国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学家认为,11周岁以前的孩子,语言的可塑性很强,不必非入双语班不可。因此,小学生进双语或全英语班,以自愿申请为依据;中学阶段,则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进入不同程度的双语班。我在纽约市第1学区(即Chinatown学区)的中小学工作过一段时间,这里的学生以中国移民及其后裔居多,那些刚到美国不满1年却已达到中学入学年龄的学生均进入了双语班。学生走出双语班的时间则因人而宜,通过英语考试者即可进入正常的全英语班,这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及融合有很大好处。中学部最长年限的双语班为三年,三年学习之后学生自动进入正常班。
近年来如何培养合格的双语教师一直是我国双语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双语教育界已从探索培养途径、完善评价体系、出台培训政策等方面努力改进, 但对于如何从操作层面加强双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从而提高双语教学质量方面的研究却很少。美国庇护式教学模式 (Sheltered Instruction Observation Protocol:SIOP) 目前已被美国各个州作为对职前和在职双语教师进行培训的有效模式, 同时它也是准备从事ESL教学的美国大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之一。SIOP依托学科内容进行语言教学的理念, 与我国双语教学理念完全相同。因此我国双语教师在提高教学实践技能方面可借鉴SIOP成功的教学方法和庇护式教学理念。
庇护式教学、庇护式教学与观察模式概述
庇护式教学 (Sheltered Instruction) 是以策略的方式向英语非母语学习者教授诸如科学、工程、心理学等各种专业课程, 并通过策略的使用使这些课程的专业内容更容易被学生理解, 同时使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得以提高的教学理念。 (Echevarrla, &Graves, 2007:45) 。用英语讲授专业课是庇护式教学的特色之一, 英语非母语学生主要通过学科内容而不是正规的语言教学来学习语言 (袁平华, 2011) 。它既强调输入的专业内容与学生所处年龄的认知水平相仿, 也注重学生英语学术语言能力的提高。它倡导在教学各环节中教师通过使用不同的庇护策略, 使专业学科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August, &Shanahan, 2006:10-12) 。
庇护式教学与观察模式 (SIOP) 是为指导教师正确、系统、有效地将庇护式教学理念运用于课堂, 同时为教师反思和提高教学提供依据而研发的模式。庇护式教学理念在SIOP模式里得到具体、系统的体现。SIOP更标准化、工具化 (李利群, 2012) , 它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同时也是学校管理者、师资培训者可以利用的系统、全面的培训和教学质量监督评估模式。
SIOP模式包括课程准备、建立背景知识、提供可理解性语言输入、指导学习策略、互动、应用与实践、授课、复习与评估八个部分。它的三十个要素特征和庇护策略体现在从备课到复习评估的完整教学环节中。实际操作中教师可根据每节课的特点选用相关策略。
产生背景及内容
近年来美国移民90%来自非英语国家, 这使得美国的语言和种族更多样化。从1989-1990学年到2004-2005学年, 美国公立学校 (k-12) 英语水平有限 (limited English proficiency) 学生的数量增长了138%, 而同期总入学人数只增长了21%。自1991年以来美国全国范围内英语语言学习者人口 (ELL) 增加了95%, 和英语为第一语言的学生相比, 这些英语学习者高中毕业率低 (前者为90%, 后者为68%) , 中途辍学率高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2006) 。另外, 从2001年美国政府实施不让一个小孩落下法案以来, 英语学习者高中毕业率又有所降低,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些英语语言学习者很难通过高风险的语言测试。虽然他们满足了除语言以外的所有毕业要求, 也未能取得高中毕业文凭。因此, 英语水平有限学生要想取得学业成功必须提高英语学术语言能力。如何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学术语言成为当时美国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 上世纪90年代初Jana Echevarria, Mary Ellen Vogt&Deborah J.Short提出了研究型庇护式教育理念 (research–based model of sheltered instruction) , 它旨在有效地提高英语学习者的学术语言能力, 从而帮助他们获得学业成功。
后来美国教育部教育研究与发展办公室出资, 由“教育、多样性与卓越性研究中心”Center for Research on Education, Diversity&Excellent (CREDE) 实施为期七年 (1996-2003) 的科研项目“庇护式教学理念对提高英语水平有限学生的学业成就的效果研究 (The Effects of Sheltered Instruction on the Achievement of Limited English Proficient Students) ”。科研人员与一线教师广泛合作, 不仅在教学实践中检验了庇护式教学理念的效果, 而且还研发了庇护式教学与观察模式 (SIOP) , 以便更多的教师能系统有效将庇护式教学理念正确灵活地应用于课堂, 同时为教师反思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依据。七年的研究和实践结果表明庇护式教学理念及模式能有效地提高文化、种族和语言多样化的英语非母语学生的学术英语听说读写综合能力, 帮助这些英语水平有限的学生完成基于英语教学的专业课程并获得学业成功, 进而使他们成为美国社会的动力而不是阻力 (Echevarria et al., 2004:15-20) 。
理论基础及方法
庇护式教学理念及实施模式是美国教学研发人员和教学一线老师多年合作的成果。它有雄厚的理论依据。Genesee (1994:71) 在早期庇护式教学研究中指出庇护式教学理念的合理是因为有意义地使用第二语言并用它进行有效互动能提高语言习得能力, 孤立于专业知识只用正规语言来教语言的直接教学方法效果不好。除Genesee的观点之外, 笔者认为SIOP还符合Cummins的二语习得理论。
Cummins (1992:91-99) 认为每种语言能力都可分为会话能力和学术语言能力 (conversational and academic language proficiency) 。日常交流所需的英语会话能力相对快的便可习得, 而完成学业所需的学术语言能力是一种复杂的学术认知能力, 需要很长时间才可习得。在美国英语学术语言能力的缺乏成为阻碍英语水平有限学生取得学业成功的最大障碍。通过SIOP模式的培训, 教师们在课堂教授学术英语。他们使用支架式引导或其他能培养学生学科和语言能力的教学策略, 组织能让学生同时运用学科知识和语言知识的课堂活动, 使听、说、读、写各种语言技能的训练都自然地融入到学科知识的教学之中, 最终使学生英语学术语言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Cummis (1992:100-104) 的交际需求范围理论 (The Range of Communicative Demands) 认为, 对二语习得者来说, 交际任务的难易取决任务的本身和语境线索的多少。图2中横轴代表语境线索, 从提供手势、图片、反馈使信息更容易被理解的“强语境 (context-embedded) ”, 到只依赖语言和板书的“弱语境 (context-reduced) 。纵轴代表任务对认知的需求。英语学习者获得交际能力要比学术能力快得多, 因此, A象限里的任务对学习者来说相对容易, 因为这些任务更多地依赖于语境线索, 而不是学术语言。然而, 最普遍、最难的教学任务出现在D象限, 这些任务提供很少的语境线索却包括很多学术任务。Cummis认为当学生受到认知的挑战但又能被提供语境支持或成功完成任务的支架式引导时, 他们能成功习得语言和学科内容。庇护式教育理念及SIOP模式的目标就是通过采用各种庇护式教学策略将D象限里很难的学术内容转化为B象限里强语境支持的、易于理解和接受的简单内容, 同时确保其语言和学术内容不被减少。
对我国双语教师教育的启示
1.有利于教师培养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学术语言能力、学科认知能力、完成任务能力
SIOP从开始的“课程准备”阶段就强调要确定明确的语言目标和学科目标, 并清楚阐述、重述给学生, 使学生带有目标去学习。它强调学科内容符合学生年龄和教育背景, 通过改编教材, 采用教辅工具使教学内容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在“建立背景知识”阶段教师着手将学生现有知识经历与更高层次的新知识联系起来, 帮助学生构建新知识框架。在“指导学习策略”阶段教师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机会使用认知、元认知、交际、情感等学习策略, 并采用支架式引导, 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高层次思维能力, 从而使学生日后遇到任何问题都能自己解决。在“互动和实践”环节, 教师通过不同分组形式使每个学生充分参与讨论。教师还为学生提供直接动手操作的材料或工具, 使学生动手、动脑, 互相合作在实践中运用新学的学科知识和语言知识, 不断提高动手能力、表达能力。教师还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说、写、想, 这使他们能最大程度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在“复习与评价”阶段,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口语表达等手段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并将相关信息反馈给学生促使他们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实际上SIOP八个组成部分的每一部分都会有相关策略培养学生的英语学术语言能力、学科认知能力、完成任务能力。SIOP帮助教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有利于教师将英语学习者母语中已获得的学术认知技能转移到英语学习中去
Cummins (1981:131-135) 在语言内在相依模式中提出, 母语中获得的学术认知技能能被转移到新的语言中, 而且这些技能在各种语言间相互依存。研究显示很多读写技能能从一种语言转移到另一种语言。然而这种转移过程既不是自动的也不是不可避免的, 它需要老师明确地指导, 从而使学生能将新学的知识与过去的经历和知识紧密联系起来 (Gersten, Brengelman, &Jimenez, 1994:1-16) 。在SIOP的第二部分“建立背景知识中”, 教师通过三个策略的使用帮助学生将新内容新概念与已有的经验、知识结合起来, 帮助学生构建新知识框架。老师明确有效地指导使学生在母语中获取的学术认知技能成功的转移到英语学习中, 使学生语言学习更事半功倍。
3.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提供尽可能多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
Krashen (1982:30) 可理解输入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理论认为学习者接受的可理解的输入越多, 越有利于语言学习。相反课堂上缺乏可理解的输入会使语言习得变得更难。成功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教师提供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 这一点比任何一种传统的教学法都能更有效地发展学习者的语言能力。SIOP第三个组成部分可理解性输入所包含的要素特征要求:教师要使用适合学生语言水平的语言授课, 适当调整语速、词汇和句子的复杂性, 还可少用俚语俗语以确保学生理解课堂内容;教师要对课堂任务给予明确说明, 让学生清楚知道要去做什么, 怎么做;用手势、图片、模型、示范、录音、录像、多媒体, 重述等手段帮助学生弄清学科概念 (李利群, 2012:212-213) 。以上策略帮助教师在课堂上切实有效地增大可理解输入, 使学生语言习得能力提高。
4.有利于教师为英语学习者创造一个无威胁或低威胁的语言环境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情感因素受到广泛关注。如何创造一个好的语言环境使学习者能积极自信地参与课堂活动, 在实践中使用语言已经成为英语教学者亟待解决的问题。SIOP模式采取以下策略积极为学习者创造一个无威胁或低威胁的语言环境。第一, 将新内容、新概念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历紧密联系, 通过建立背景联系降低学生焦虑, 激发学习动机。第二, 教师通过采用增大可理解性输入策略使学生清楚知道要去做什么, 怎么做。第三, 教师通过采用小组学习、合作性学习、同伴指导、搭档分享, 角色扮演, 生生互动等活动使学生参与到只有同伴的无威胁或低威胁的学习过程中。第四, 课堂上适当使用学生的母语并设计一些与学生母语文化紧密联系的课堂活动, 以激发学生的自尊自信。
5.有利于帮助教师实现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从而变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它的教学效果受到广泛的肯定, 虽然每位老师都知道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但并不是每位老师尤其是刚刚入职的新老师都具有这种能力。SIOP在它的三十个要素特征中多次体现如何以学生为中心。策略三要求教师提供适合学生年龄和教育背景的概念内容, 备课不仅备教材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第一语言的读写能力、第二语言的熟练程度、采用适合学生年龄和文化背景的第二语言材料。策略四要求教师大量使用能够创造语境和支持教学内容的补充材料, 包括可操作性教具、图片、多媒体、相关的文献著作等。如果教材内容远远超出学生的实际水平, 教师可采用组织图、提纲、突出显示文本及互补式阅读等方法改编课文。补充材料不但提供真实的语境还能使学生将新学的内容和以往的经历联系起来。这对于没有相应学术背景或语言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尤为重要。SIOP还鼓励文学圈、分配阅读, 小组辩论, 结对思维共享等互动策略让学生在互动活动中刺激思维、提高学习动机, 降低学习环境的威胁性, 从而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在实践中提高语言水平和专业学科知识。这些策略帮助教师创造一个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6.有利于教师获取全方位的教学资源和帮助
在美国SIOP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和官方网站, 他们积极提供有关SIOP使用、研究、培训、项目及在线交流等各种服务。科研人员研发的开创性SIOP系列书籍是教师、学校管理人员、职业培训师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这些书籍帮助这些人群把庇护教学模式有效地运用于任何课堂, 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持续的庇护式教学环境, 并最终帮助学生获得学业成功。他们还开发了SIOP教学录像、工作坊、培训课程、各种教师备课模板、管理人员听课评估模板及各种技术援助等特色资源。这些系列服务不仅使SIOP使用者可方便获取有关SIOP的所有信息和资源, 还保证了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有讨论及得到有效指导的渠道。
通过对美国庇护式教学理念及模式的详细介绍, 旨在能将其广泛的应用于国内双语教育中。它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双语教师的教学能力, 还有利于各高校建设成熟的双语教学理论与模式, 建立科学的信息反馈和教学质量评价系统, 从而全方位保证高校培养出专业知识渊博, 专业英语过硬, 动手能力极强的具有全球化视野的专业人才, 使他们更加充分参与国际竞争。同时在庇护式教育理念指导下完善起来的大学双语教学, 能使大学的专业课教学与英语教学真正融为一个有机整体。这不仅达到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也能为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经验和启示。
摘要:我国对双语教师的培养滞后于双语教育的发展, 合格双语教师的匮乏已经成为发展双语教育的瓶颈。美国庇护式教学模式 (SIOP) 依托学科内容进行语言教学的理念与我国双语教学理念完全相同。SIOP成功的教学方法和庇护式教学理念对提高我国双语教师的教学实践技能有借鉴作用。本文除了详细介绍美国庇护式教学模式的产生背景、主要内容及理论基础等外, 还从创造无威胁语言环境、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提供可理解性输入、帮助教师获取全方位的教学资源和帮助等六个方面探讨对我国双语教师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美国庇护式教学模式,双语教师教育,启示研究
参考文献
[1]August, D., &Shanahan, T. (Eds.) Developing Literacy in Second-Language Learners:A Report of the National Literacy Panel on Language-Minority Children and Youth[M].Mahwah,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6.
[2]Cummins, J.Bilingual Education and English Immersion:The Ramirez Report in Theoretical Perspective[J].Bilingual Research Journal, 1992 (16) :91-104.
[3]Cummins, J.Age on Arrival and Immigrant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in Canada:A Reassessment[J].Applied Linguistics, 1981 (2) :131-135.
[4]Echevarrla, J., &Graves, A.Sheltered Content Instruction:Teaching English Learners with Diverse Abilities[M].New York:Pearson, 2007.
【关键词】语言政策 双语教育 美国西裔 同化
西裔移民作为美国最大的少数民族群体,拥有独特的民族特征和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在美国社会的影响力也愈来愈大。但由于对本民族语言的忠诚和生活环境的影响,许多西裔移民不需要学习或使用英语便可以进行日常的生活,导致受教育水平偏低,高失业率和高犯罪率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对美国的社会发展构成了隐患。因此美国政府在制定语言政策时不得不将西裔移民纳入考虑。为了将西裔移民引入美国主流社会,对其实行双语教育便应运而生。
一、语言政策与双语教育
1.语言政策。语言政策是指一个社会言语沟通领域的政策,用于反映这个群体与其语库和交际潜力之间关系的固定立场,原则和决策。语言政策通常显示政府为改变一个或多个语言的地位而进行的努力,彰显并塑造对“语言的态度”。Kaplan和Baldauf将语言政策定义为一体化的思想,法律、法规、规则和实践旨在于社会、组织或系统中实现预期的语言变化。
2.双语教育。Paulston认为:双语教育是两种语言的使用,其中一个是英语,在一个有组织的项目里作为同一批学生的教学媒体,包括部分或全部的课程,以及与母语相关的历史和文化的学习。一个健全的项目发展并维护孩子的自尊及合理的对两种文化的自豪。Saunders提出了一个更广泛的定义,他认为双语意味着使用超过一种语言的能力,但这掩盖了使用语言的形式和语境的各种可能性。
3.语言政策与双语教育的关系。语言政策作为政府对待不同语言态度的反映,涵盖了许多的社会层面,尤其是少数民族和移民群体的教育与语言权利。同时,它也引导和决定着双语教育的发展。双语教育作为语言政策的一部分,是语言政策的反映,并服务于国家的语言政策。因此,作为语言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最持久的事项,双语教育将成为美国语言政策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西裔移民双语教育的发展
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民众,尤其是与之毗邻的来自墨西哥,古巴,波多黎各,哥伦比亚等国家的西裔移民。近些年,还加入了一批来自中美洲国家的西裔移民,如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尼加拉瓜,巴拿马及其他加勒比海国家。作为增长最快的少数民族,西裔移民已超过美国黑人的比例成为美国最大的少数民族。
针对西裔移民的双语教育可以追溯到美墨战争时期。美国将墨西哥西南地区吞并后,为在加利福尼亚和新墨西哥等州的西班牙后裔建立双语学校。聘用小部分说西班牙语的人员教拉丁裔美国人。直到古巴难民的到来这种方法才被淘汰。1950年末至1960年初佛罗里达州戴德县大量的古巴难民涌入,作为回应,珊瑚路学校于1963年发起了一个在入学后的前三年实行的实验性的双语项目,并计划每年增加一个年级,该项目在福特基金会的援助下开始运行。该项目的成功吸引了当地和国家的关注,紧接着传播到戴德县的其他小学和初中,以及美国其他的几个城市。
三、西裔移民应对英语同化的态度
西裔美国人有共同的文化传统,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和行为特点,为了保持他们这些传统,他们习惯以西裔人,拉丁诺人或特加诺人自居。1970年至1980 年间,他们以西班牙语“奇卡诺”称呼自己。不仅显示了西裔移民鲜明的民族特点,更彰显了其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对于许多西裔移民而言,他们是不接受甚至拒绝来自美国主流文化的同化的。90年代的一项《全国拉美人政治调查》数据显示:出生在美国的墨西哥人中有62%的人认为自己是墨西哥人,28%的人认为自己是西裔人或拉丁诺人,只有10%的人认为自己是美国人。1999年的一项调查表明,54%的墨西哥裔青少年认为他们的西班牙特征比美国特征强,或认为他们只具有西班牙特征;37%的墨西哥裔美国人认为他们的西班牙特征与美国特征等同。
这种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还反映在高出生率,大家庭,缺乏高等教育和对母语的忠实。大多数西裔移民使用西班牙语进行日常交流,使得西班牙语成为美国第二大语言。这种语言环境使出生在美国的西裔后代建立起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在美国英语对其他语种有强大的驱逐能力,但西班牙语则不然。对于西裔移民而言,学习英语在他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并非必须,同时,地理上与其祖国的毗邻,使大量移民不断涌入,使西裔移民很少有背井离乡感,可以沉浸在其母语环境中。尽管后来有许多的西裔移民离开了他们的聚居地并开始学习英语,但说西班牙语的传统并未改变。
总之,西裔移民作为美国最大的少数民族群体,不仅其教育问题已成为美国社会的一个巨大隐患,西裔移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重要作用,也使美国政府不得不加紧使西裔移民融入美国社会。通过分析西裔移民应对美国主流文化同化的态度,发现西裔移民能够坚守本民族语言,文化和认知,具有极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同时还应指出美国双语教育的本质:少数民族的母语只是梯子,英语才是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Kaplan,R.B.& Baldauf,R.B.(1997).Language Planning:From Practice to Theory.Clevedon,England:Multilingual Matters.
[2]Saunders,M.(1982).Multicultural Teaching.A Guide for the Classroom.London:McGra-Hill,p.30.
蒋海宁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文系,南京 210044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加入WTO,中国对精通外语的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双语教育无疑是培养这类人才的有效途径,深入研究和借鉴新加坡双语教育的成功经验,改进我国双语教学体制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从新加坡的双语教学政策、体制、蕴含的哲学思想三大方面值得注意的特色说明了对我国开展双语教学的启示。关键词:双语教学 新加坡 中国 启示
作为一个以华人为主流民族的国家,新加坡在超过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里全面实施双语教育。从总体上看,新加坡过去几十年的双语政策和双语教学取得了巨大成功。就占全国总人口四分之三的华人社会而言,双语教育成功的标志就是社会各阶层造就了一定数量的华英均好的真正双语人才,并培养了一大批华英两语中一语较好,另一语尚可的准双语人才。我国同新加坡的历史背景、社会制度和教育发展的水平不同,不能照搬新加坡的双语教育政策,但新加坡双语教育成功的经验却值得我们借鉴。
一、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对我国开展双语教学的启示
1.新加坡实行中央集权制的教育行政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双语教学政策的制定、推行、实施,有利于统一标准。
从新加坡的实践来看,中央集权制的教育行政管理模式,不仅有利于双语教育政策的统筹制订、统一规划,而且有利于双语教育政策的执行;不仅有利于双语师资的招聘,而且有利于双语师资的培训;不仅有利于双语教材的编制,而且有利于保障双语教材的充分使用;不仅有利于推广外语或者第二语言,而且有利于维护民族的稳定。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制定双语教学大致相同的标准,对教师进行招聘、培训(主要委托南洋理工学院实施)和考核,并组织编撰了大量丰富多彩的英语、华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教材以及少数民族语教材。同时,政府为双语政策创造了良好的双语社会环境:道路、商店、餐厅等均有双语或者多语标志;在新闻传媒方面有意识地采用四种官方语言。所有这些,是其他很多国家无法做到的。新加坡双语教学政策的落实,加强了新加坡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促进了民族团结与融合,也为新加坡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2.双语课程的理念
新加坡实行的是三向分流的双语教学模式,即把双语教育运作过程与分流结合在一起的新加坡式的一种双语教学模式。其基本精神,乃是把英语作为第一语言来教学,官方规定学生所操的华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这些母语,作为第二语言来教学(除10%最优秀的学生之外),即英语为教学语言,用于学习绝大部分课程,在学习其他课程中学习英语,而母语主要是语言教育课程,其目的在于理解民族文化价值,保持传统。
3.新加坡政府已经注意到,双语教学不能损伤母语及母语文化。这种意识很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
过分强调外语或者第二语言,的确可能造成母语能力下降,甚至导致认同危机。双语教学就其本义来说,主要是指多元文化国家的一种语言策略,而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双语教学通常涉及人类社会中某个种族群体的语言与主流社会语言之间的关系,关系到种族语言文化的继承、发展或消亡。通过双语教学,使学生掌握两种语言和文化,这样他们既能融入主流社会,又能保持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
4.营造语言环境
要营造理想的语言学习环境,让学生多接触双语甚至多语。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是移民国家和国际贸易的中心,给双语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大体说来,新加坡华人根据家庭用语可分为两类:英语家庭和华语家庭。来自英语家庭的孩子就应该上华语幼儿园,而来自华语家庭的孩子就上英语幼儿园,从而使校内和校外的语言环境得到有效互补。营造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对外语教学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从客观上讲,我国的确缺乏开展双语教育的外部环境。但是高校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自己创造一些良好的语言环境帮助更有效地开展双语教学。比如在课堂上教师避免一言堂,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用英语进行专题讨论,鼓励学生多用英语发言等等,以便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外,教师可安排学生看一些相关的英文资料,浏览一些相关的英文网站,甚至可以开辟英语角,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
5.加强师资力量
提高师资水平是搞好双语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新加坡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加强国内教师培训,吸引国外高水平的人才加入教师队伍。
目前我国高校双教学师资紧缺,仅仅依靠加大资金力量引进国外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有一定的难度。双语教学的主导力量还是靠本国人才。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世界各国有大量的华侨,大部分华侨仍然有很强的爱国精神,他们有的也已经学有所成,我国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吸引这些学有所成的华侨人才回国,为本国的教育发展做一定的贡献。另一方面,我们可利用重点院校的正规招生培养双语专业人才;可以制定相关的制度保障并鼓励专业教师参加长期或短期的外语培训,在教学实践中边学边教。
二.新加坡教育体制对我国开展双语教学的启示
1.双语课程教学计划
新加坡的英语教学绝大多数是从幼儿园开始的,使用美国或加拿大出版的启蒙教材。小学根据国家教育部课程发展署的规定使用某种教材。1991年修订新大纲后,强调以交际为主,提倡发展儿童智力,启发逻辑思维,培养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
新加坡教育法规定,学前准备阶段招收年满5周岁的儿童,学制为1年。1年的学前准备阶段是为部分儿童进入10年制的特别辅助计划学校的小学而设的。其目的是帮助儿童获得使用英语与母语的技能,并向他们教诲亚洲人的价值观念。该阶段的教学还将帮助儿童为小学的正式教育阶段做好准备。
基础教育包括小学1-4年级,入学年龄为6周岁。该阶段的重点是基本的读写能力与计算技能,其核心课程是英语、母语和数学。近80%的教学时间用于核心课程,以帮助学生在两种语言能力与数学方面奠定良好扎实的基础。小学5—6年级为定向阶段。学生根据各自的能力分别进入三种语言流学习。
定向阶段的6年级末,所有学生都参加修订过的小学毕业考试,合格者进入中学阶段。根据考试成绩和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兴趣,学生分别进入三种课程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进人4年制的特选课程与快捷课程,其余学生则进入4—5年的普通课程。特选课程为有学术能力和语言才能的学生提供同时学习具有高级水平的英语与母语的教育。快捷课程是为具有学术倾向的、将在中学学习英语和母语的学生设置的。与特选课程流学生不同,该课程流学生学习作为第一语言的英语,而母语则作为第二语言。考虑到部分学生学术性倾向较弱,目前,普通课程又分为普通学术性课程和普通工艺性课程,供学生选择。
中学之后的大学主要用全英语讲授,第二语言主要在中小学完成。
2.双语课程的框架——三向分流和双语课程分类教学
新加坡的双语教育明显的表征之一就是三向分流和双语课程分类教学。学生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要参加分流考试,学校根据学生的成绩不断选拔优秀的学生,学生由于成绩档次不一样从而进入不同的语言层次的班级就读。如小学阶段有三种双语课程分流,正式分流从小学四年级开始:1.普通双语课程班EM1学生修读的英文和母语都作为第一语言(第一语言流);2.延长双语课程班EM2——英文为第一语言,母语为第二语言(第二语言流);3.单语课程班EM3——英文为第一语言、母语主要是听说会话(第三语言流)。
学生小学毕业根据成绩进入中学后,又进入三种双语课分流进行学习:1.特选双语课程,会考优秀的10%的学生兼修两种语言(均为第一语言水准);2.快捷双语课程,会考较优的30%的学生兼修两种语言(英文为第一,母语为第二语言水准);
3、普通双语课程,会考后余下的40%的学生,兼修两种语言(其中母语水准又降一等要求)。
中学之后的大学主要用全英语讲授。第二语言主要在中小学完成,在中小学完成双语教学任务,并且严重偏向英语,所以学界也称这种模式是一种不平衡的双语教学模式,但它的三向分流和双语课程分类教学却有其特色。因而为它国所借鉴。
由于目前我国各个地区的教育水平差异比较大,因此在中小学阶段肯定无法全面开展双语教学。但是可以将新加坡分流教学模式应用到大学教育中。高校可对新生的英语水平进行摸底测试,然后根据测试成绩对学生进行语言分流。学校根据学生的成绩分成双语教学的快班、慢班和基础班。在双语教学的快班,教师直接用英语作为第一教学语言来授课;在双语教学的慢班,教师可以用中英两种语言进行教学; 在双语教学的基础班,教师主要用汉语进行进行教学。同时给学生补充基础英语知识,以提高他们的外语基础水平。当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以及他们的个人意愿,允许批准学生转班学习。这种语言分流,教学分层的方式避免学生由于英语基础水平不同而影响专业知识的获得和语言技巧的提高,灵活的转班制度不仅让快班的学生有危机感,而且也能提高慢班和基础班的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
3.使用的教材及教材内容
新加坡双语教育过程教材方面最大的特点是许多学校英语课上都采用统一订购的杂志或其他读物作为辅助教材,在课堂上播放一些相关的录像资料或纪录片。除了辅助教材外,许多教师经常给学生推荐一些书籍,下发一些与课堂所讨论的议题的相关资料。新加坡的外籍教师也会为新加坡带来许多国外的先进教材。至于自编教材方面,新加坡都是聘请国外专家协作,甚至连教学大纲和考试标准也邀请外国专家指导。
学的英语、数学、科技,中学的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学科的教材采用英语编写,中小学的母语、公民与道德教育等学科的教材采用母语编写。凡是用英语编写教材的学科,教师在课堂上都采用英语讲课;用母语编写教材的学科,教师采用母语讲课。也就是英语为第一教学语言,学校里除母语课和道德课用母语讲授外,其余课程一般都用英语讲授。数学、科学和大部分的其他科目都是用英语教学,只有与基本价值观的培养有关的课程才用母语教学,如用华语教授《好公民》,用华语(和英语)教授《儒家伦理》、《佛教知识》,用马来语教授《伊斯兰教知识》。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相关的基础知识,而且保证了双语的学习水平。
目前,我国高校也有国外教材和自编教材两种。国外教材的内容一般应当符合我国教育制度和教学大纲对具体科目的要求。自编教材的内容则应当循序渐进,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应当具有知识的前沿性和科学性。国外教材和自编教材在刚开始阶段最好都配上准确的译文,以便于学生预习和复习,切实理解掌握教材内容。一段时间后可安排学生阅读书籍,拓展先进的专业知识。
4.双语课程的设置
第一语言一定是英语,第二语言才是本民族语言。政府办的学校通行英语和华语。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华人办学自然也通行英语和华语。这两种课程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一直到高中毕业,每个毕业生的华语读写水平都要过关,否则不许考大学。因此,双语教育课程的设置以及实施都是围绕这种政策而展开的。如新加坡的学前教育机构在课程的设置上,英语课和华语课的授课内容是同步的,如:英语课认读“apple”,华语课就认读“苹果”;英语课上“One,two,three”,华语课就出现:“一、二、三”。这些课程进度都是由校方制定的,教师只是执行而已。课堂用语方面,华语课尽量要求用华语,万不得已用英语辅助。活动课,如果是华语教师带领,校方希望用华语,但不一定要求用华语。
5.双语课程教学方法
新加坡双语教学以素质教育为本质,把传授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融为一体,采用交际教学法,培养学生多问、多思、多想象的习惯。交际语言教学也称概念功能法,其特点是在注意语言结构的同时,更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就高校而言,大多采用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用功能交际法,主张启发式或讨论式的教学方式。通常课堂气氛是比较热烈的,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参与讨论总体的教学目标。教师一般较尊重学生的情感或价值观念,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来说教师只是帮助者或顾问。在他们的教学大纲中,把语言教学置于文化背景之下,教授语言的同时,更要有意识地传授对象国的文化知识。教学是一个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师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师生间讨论问题时都能处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如果学生的观点对,教师则服从于学生。
6.改善教学手段
新加坡双语教学过程都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对双语教学必然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2001年9 月,我国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明确要求高校应当使用现代教学技术,建立电子图书馆和校园网,提高教学水平,并规定多媒体授课课时比例应达到15%以上。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创造开展双语教学工作的有利条件,对今后我国的双语教学裨益非浅。
三.学习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蕴含着浓厚的精英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哲学思想内涵。
1.精英主义
人力资源就是新加坡唯一的重要资源。为此,新加坡制定了精英教育理念———与分流教育紧密结合的新加坡双语教育,就充分体现精英主义的教育哲学理念。
从1980 年开始,新加坡政府为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分别在小学和中学实行与双语教育政策紧密结合的分流制度。在新加坡,小孩中小学共花十二年时间完成。其间学生要经历几次分流考试,从而进入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班级就读。新加坡教育部门在小学四年级期末按学生的学习程度实行第一次分流,把他们分别编入三种不同的班级———EM1,EM2 和EM3 班,实行不同的学制,讲授不同的教学内容。
EM1 班和EM2 班的学生在六年级的时候要参加全国统一的“小六会考”或者“离校考试”(PSLE, Primary School Leaving Examination),历史上这次会考可作为学生第二次分流的重要依据。但从2005 年开始,新加坡政府已经基本上取消了这次分流考试制度。学生经过四年或五年的初中学习,面临着第三次分流———参加“新加坡———剑桥普通水准考试”(GCE Ordinary Level,简称“O Level”)。大概50%的学生在初中四年级结束时直接参加“O Level”考试;其他学生在初中四年级结束时先参加新加坡教育部组织的“初级水准”(GCE Normal Level 简称N Level)考试,这些学生在一年之后如果愿意仍然可以参加“O Level”考试。在“O Level”考试中成绩优秀的学生将进入初级学院继续学习两年,然后参加“新加坡———剑桥高级水准”(GCE Advanced Level 简称“A Level”)考试(这是一场凡是想进新加坡大学学习的学生都必须参加的考试);而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将进入理工学院学习三年,这些学生学完后也可以参加“A Level” 考试。
从新加坡的整个双语教育过程看,经过一次次的分流考试,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始终受到更好的教育,经过一场场的考核选拔,那些最优秀的人才始终得以培养重视。这就是新加坡精英制度在教育中的体现。这样就保证整个新加坡社会的发展以精英分子为核心,从而保证新加坡成为东南亚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位置。
2.实用主义
在新加坡不管是中小学还是大学,基本教育理念的支撑点就是实用主义。因此,新加坡的双语教育政策也蕴含浓厚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在新加坡,实用主义成为人人信奉的“天条”,在语言选择上也不例外。当初英语被确立为重要语言后,许多华人家长以各种理由在家里拒绝说华语,纷纷把孩子送到英校,移民到不必学华语的外国去。如今,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国际地位有所提高新加坡人又掀起学华语的热潮,这和他们当初积极学英语并无本质区别。尽管新加坡法律上规定马来语为新加坡语言,但实际上由于英语的实用性,英语一直是新加坡事实上的官方语言。
结语:
由此可见,我们要变革中国的外语教学,就要在教育上坚持“英语+X语”的双语政策,不管我们承认与否,在当今世界,英语确实已成为全球化时代最强势的国际语言,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英语教学。同时要防止由此而导致国民对本土语言和文化自信的消减。这就是新加坡双语教学带得我们的启迪。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虽然我国的国情与新加坡的国情不尽相同,但是新加坡蕴含精英主义和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的完整双语教育体系对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改革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其分流制度,师资管理、教学手段、语言环境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参考、学习,也值得我们根据自己的国情灵活应用。参考资料:
戈寒中心学校矣则小学
赵胜成
我国是多民族的大家庭,云南有16个民族共同生活,他们各保持着自己的自己的特色和风俗习惯,有他们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色彩。云南属于山区,路途不便,信息闭塞,特别是农村地区更是与世隔绝。在教育领域中,仅靠教师仅有的素质借助十厘米长的粉笔“教育”学生,教学课堂乏味无力,至使教育成了谋杀青少年的缩影。
在素质教育年代,网络教育取缔了的应试教育,可农村又从何谈起呢?紧随中央政府对农村教育的重视,配备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可效果呢?紧接着轰轰烈烈的减负提质工作,农村的教育又是何从。壮族地区也属于一个大家庭,但在边远的农村,他们的整体素质并不是你我能想象得到的。为了促进农村地区教育的发展,提高壮族孩子的整体素养,笔者倡导双语教学,这样有利于低年级壮族学生顺利、更快地深入到学习领域中。
一、农村壮族地区的现实背景
(一)、严峻的教育条件
所谓农村,就是指人员聚集少,经济条件等各方面都比较落后的地区称为农村。他们仅靠几亩薄地供给一家五六人生存,没有经济条件,整年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可劳动效率微乎其微,他们三家或五家聚一个村,村与村之间相隔四五公里路。在以前的教育,都争取每一村都有学校,办到了,但仅有几个学生,找个初中毕业生或小学毕业的社会人口当“教师”,进行当地的教育生涯,可是孩子们到四年级的时候,就得背上行囊,赶到四五公里外的完小就读,从此脱离了父母的慈爱,背起离别、离乡的情操。
1、滞后的学习条件
农远项目的到位,学生有“电影”看了,仅有几碟光盘,学生都看腻了,几乎都记得了所有的人物,但他们能听得懂吗?不能,因为他们没有语言基础,更不会说普通话,教师开始上课了,教师 一声令下,“今天我们来选一选班长”,同学们在下面谈论纷纷,听不懂事什么意思,终于有位同学反映过来是什么意思,可下课的时间到了。
2、交通闭塞,信息不变 不时老师会问:“我们的县城在哪里?”他们没有人知道。有一个同学的铅笔被偷了,听说这位学生从来没有承认过,这时教师拿出“高档”手机,“卡擦”一声。照照这位同学的书箱,他马上承认了。老师上到“电话、电脑”两个词就用了一节课,但他们还是处于迷茫之中。某家的人病了,急需送到县医院诊断治疗,他们花了一两天时间到隔壁的村庄找文化人带去,可是回到家时病人已经奄奄一息了,这些条件直接直接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二)、前人素质酝酿罪魁祸首
1、家长谋杀了孩子的青春
随着时代的发展,打工的热潮扑向了千家万户。常言道:“读书三年不如走广一年。”三年级读完了,或许‘厕所’二字都不会写,家长召回儿女,帮助家里忙碌几亩薄地,直到孩子十四五岁时,随着隔壁邻居或外村的人员一起走广。这些仅有三年级水平的孩子们,已远离父母的慈爱,奔向残酷的社会现实中去。可他们如何才能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呢?
2、社会对教育的藐视
打工热潮的卷入,学生走广越来越多,老百姓对教育漠不关心,甚至觉得教育没有多大的意义,总觉得读再多的书也没有工作等等的思想。已经难于逃脱厄运的主宰。教师稍微严教教孩子,可家长似乎很嫉恨教师的行为。他们把孩子捧在手心上,当作一颗活菩萨,渴望他们赚钱,就因种种原因,导致教育更是难上加难。
二、双语教学的影响
(一)、双语教学在教学中的地位
1、激发学生的兴趣
天真活泼、可爱是孩子的天分,他们有着美好的愿望和理想,追求美好的生活,追求美丽的世界。壮族是一种热情的民族,孩子们也是热情豪迈,但若让他们长期接受一种没有兴趣的压力约束是,他们也会觉得很无味,针对刚入学的壮家儿女,双语教学极为重要,我们地方的一位高级老教师是这么说的:“孩子天真好动,兴趣是他们最好的老师,每当我上课时,总会贯穿一些壮语在里面, 比如认识水果、文具等自然界的万物中,我总会说出壮语,在教汉语,这 样借助孩子们原有的认知能力,加深他们的影响,几时年来教学效果是很理想的”。对老教师的一番话,我反思一番,孩子们刚接手教育,正处于萌芽阶段,如果大小了他们的兴趣,或者说没有正确的引导,这样将误了孩子的一生,壮家孩子,若是没有语言基础,在教育过程中,应该使用双语教学。
2、双语教学更加突出真实性
孩子元有的认知,借助教师的辅导,学生有利于记忆更好的发挥,比如在讲解“认识物体”,这一内容时,“苹果”学生并没有这一方面的概念,学生们只知道地方壮语怎们说,但“苹果”一词,他们可没有听说过,但教师通过壮语翻译,学生们会露出笑脸,原来这种水果这么叫,“苹果”太简单了。学生用了词语的体验,也有物体的“三维空间”回顾,使他们能够常时间的记忆不易丢失。这样两种语言的教学,比起长期反复训练效果好得多。
(二)、双语教学所取得的效果
1、学生成绩的转变
我们通过一年的追踪研究,是这样做的,一位壮族教师和一位汉族教师(不会壮语),各自同时任一年级一个班的语文教学,先前各班的条件基本一致,他们的普通话能力没有基础,甚至一句话也不会听。通过一个学年的教育,两个班的成绩相差甚远,语言能力也有很大的区别,通过这一研究得出双语教学的作用之大。
2学生素质的转变
也是以上的例子,教学成绩差别较大,他们的素质情况更是不可估量,进行双语教学的班级,他们已经进入了萌芽的初期,已经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学生也乐观向上,大部分学生对认知能力也不容估算,他们开始进入了新的生活。而另一个班的学生,课堂没有很好的教学氛围,学生情趣不高,对外界环境不感兴趣。对同一个地区的孩子,进行调查研究,孩子们初期是迅速的,也是缓慢的,他们的记忆力也不是 我们想象的那么好,只有不断地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极大提升他们的语言能力,方能使教学效果更乐观。
三、双语教学中教师素质的发展
时代的进步,有许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更高,认识能力的增强,教育之中,倡导普通话教育,并遵从国家语言的标准发展,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流淌着一条知识的源泉,不断更新观念,增强和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知识能力。
(一)、语言的能力
教师于语言为武器,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更严格要求教师的语言能力。对客观事实的认知,必须具备两种以上的语言能力。丰富认知结构,促使自己在课堂上丰富的活力。当然教师语言更应该科学性和前面性。
(二)、文话的能力
教育提倡纵向的发展和横向发展,书本知识那是有限和不全面的,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不仅体验外表,更应该体验及食物的内涵,着就要求教师要有烟波的知识,同时更应该唱我客观食物的联系性,组建一个健康的知识文化系统,让学生更多地获取其中的知识。
(三)、思维的能力
活月的思维,是人的大脑更加开阔,结合着语言文化的内涵,深入浅出地运作知识结构之中。
(辽东学院教发〔2008〕105号)
为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精神,进一步深化我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决定继续加强双语课程建设,深化双语教学改革。为规范管理,确保我校双语课程建设工作取得实效,现就有关事项提出如下意见:
一、实施双语课程建设,推进双语教学的总体目标
我校的双语课程是指采用了外文教材,使用外语进行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除生物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金融学等专业外,可以扩展到专业选修课程),并且外语授课课时达到该课程课时50%及以上的课程(外语课程除外)。双语课程是学生参与国际竞争,接受国外先进专业理论和优秀前沿成果的现实需要。
学校先期在生物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金融学3个专业开展试点,在此基础上稳步推进,力争在三年内,在全校本科专业试行双语课程达到10—20门左右。各二级学院要根据学校的总体目标和本部门学科专业的实际和特点,制定双语教学的目标,并从2008—2009学年下学期开始,切实采取具体措施,努力开展双语教学工作。
二、实施双语课程建设,推进双语教学的基本原则
1.试点建设与全面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学校以本科专业为单位规划双语教学工作,以生物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金融学等专业作为试点先期开展工作。在双语课程试点的基础上,稳步推进、逐步提高其他专业的双语课程建设与改革工作。
2.双语课程建设与教研教改项目相结合的原则。学校对于双语课程建设采取教研教改项目立项的形式进行,按照《辽东学院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管理办法》和《辽东学院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经费管理规定(试行)》予以管理和资助。
3.坚持先进性、学术性和适用性原则,选择最新出版的外语原版教材,既符合课程教学纲要的要求,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科基础水平与外语接受能力。需要明确的是双语课程不是语言课,双语教学首先必须保证专业质量。不允许因为采用双语教学而降低原课程的教学要求。
三、实施双语课程建设,推进双语教学的具体要求
(一)双语课程教学的基本条件
1.双语课程教学教材应采用外文书籍(含讲义),教学参考资料可以是中文图书。
2.双语课程主讲教师应具有较强的普通外语和专业外语的听、说、读、写等交流能力。
3.双语课程主讲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为良好以上,经所在二级教学部门组织专家试讲,认为达到了双语教学基本要求的教师才能进行双语课堂教学。
(二)双语课程教学的授课要求
1.主讲教师教师可采用100%的外语教学,也可采取双语教学。在课堂讲授中,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双语并用,但要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其中内容讲解、外文板书比例不低于50%,作业与考试内容的50%应用外文完成。
2.为提高双语课程教学的教学效果,鼓励双语教学采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活动。
3.在使用外语授课时,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与之配套的外文参考资料。对于试点专业的课程,要直接引进先进的、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原版教材或主要参考书,试点双语课程主讲教师要积极开展双语辅助教材建设。为减轻学生经济负担,选购教材时应尽量选购有国外原版教材“影印权”出版社出版的“影印本”教材。
(三)现阶段实施双语教学的方式 目前,我校开展双语教学尚存在着学生外语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双语教学教师不足等问题,这些都是制约双语教学的主要因素。因此,各二级学院应当从实际出发,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和培养学生能力为根本原则,灵活地开展外语教学工作。
1.先试点后铺开。首先在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信息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农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开展试点教学工作,可以07级中选拔外语能力好的学生,成立双语教学试点专业或试点班,在条件成熟后向全校所有专业铺开。
2.先部分后整体。在课程的部分章节先进行外语教学,在学生接受能力提高的基础上,逐渐扩大到整个课程。
3.汉语教学与外语教学混合进行课程教学。对目前学生接受能力不足或教师口语水平不强的课程,可以采取汉语教学与外语教学混合的形式。条件不成熟的课程也可以通过外语专业词汇渗透的形式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能力。
四、实施双语教学的经费支持和政策保障
(一)学校将以立项的形式开展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对于先期开展试点双语教学建设的本科课程,每门课程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专用于课程建设。
(二)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为教师进修和培训创造条件,提高教师的外语水平。在充分利用外语优秀的学科类课程教师,调动他们积极性的同时,学校将分期分批重点培训申报双语教学课程的教师。
(三)在课时津贴方面给予支持。对承担本科双语教学课程(50%以上的课堂教学内容采用外语教学)任务的教师,提高其教学工作量计算标准。在双语课程教学中,表现突出、教学效果优秀的,给予表彰。
(四)双语教学的课程开设由各二级教学部门具体负责,在每学期末集中受理拟在下学期用双语授课的教师的申请。凡申请双语教学的教师,须提出申请,并在其所在二级教学部门试讲,确定其资格。凡通过试讲者,所讲授双语课程由课程所在院系组织实施。
一、地方高师院校开展双语教学面临的困境
各课程双语教学在重点大学开展已不是新鲜事。衡阳师范学院是一所地方高师院校, 其办学实力、师资力量、师生英语水平跟重点大学比都存在很大差距。在这样的院校开展双语教学前景如何, 特别是开展专业性很强的“常微分方程”双语教学是否必要与可行?会面临哪些问题?为此, 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教学实践尝试。
1.师资力量严重缺乏
开展双语教学需要任课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英语水平, 对于极其抽象的数学, 更需要老师钻研专业英语。学院是一所处于中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师范院校, 且升本不久, 师资力量相比一些位于省会城市或沿海地区的院校差距甚大。据统计, 专职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只占全体教师的1/4左右, 专职教师中英语水平达到大学英语6级水平的也不到1/3。部分老师尽管教学经验丰富, 但由于英语水平有限, 很难开展双语教学。从调查的结果看, 80%的专职教师没有开展双语教学的想法, 理由就是自己的专业英语水平欠佳。其他系部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2.学生英语水平较低, 部分学生对开展双语教学有抵触心理
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要求授听双方之间建立一条通畅的信息传输渠道, 传输渠道的建立需要师生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能力。这一点在很多地方高师院校尚不具备。以所任教的数学教育专业2006级一班为例, 该班50名学生中, 高考英语成绩90分以上的只有45%, 大学英语4级考试一次性通过率不到30%, 加之没有开设专业英语, 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都较低。针对该班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 有67%的学生不主张开展双语教学。由于双语教学加重了学生的阅读量及学习负担, 再加之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低, 双语教学面临抵触在所难免。
3.部分教师缺乏开展双语教学的动力
双语教学在地方高师院校开展难, 除了学生英语水平低以外, 还与部分任课教师缺乏开展双语教学的热情与动力有关。据调查, 2007年下半年有8门课程开展了双语教学, 可是到了2008年下半年却只有5门课程还在继续开展。究其原因是开展双语教学的老师平日付出的成本要远远高于母语教学。
开展双语教学需要任课教师具备很强的专业英语听说能力, 为此在教学开展之前, 任课教师需花费一年甚至多年时间去钻研专业英语, 如此必定影响这些教师的正常教学与科研[1] 。
此外, 平日正常双语教学的开展还花费教师大量人力物力。以备课时间为例, 普通课程的备课一堂课花1个小时, 那么双语教学的备课要花上2个小时左右, 对于那些专业性强、知识很抽象的课程, 比如“常微分方程”, 所需的备课时间要花上4个小时。除此之外, 课程知识的讲授、作业的批改、教学信息的反馈收集等都要花上很多时间。这势必影响授课教师其他教学工作的开展, 教师开展双语教学积极性不高也在情理之中。
4.部分院校不重视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在地方高师院校开展较少, 除了以上原因外, 还与部分院校不重视双语教学有关。
一些高师院校由于人才培养理念的滞后及课程设置机制的陈旧, 认为地方师范院校是为各级中学培养教师的, 院校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教学技能与专业知识, 而不是花大量精力让学生掌握专业英语, 即便掌握了, 在目前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下也用不上。为此, 很多地方高师院校无论是在课程设置上、人才培养目标上, 还是教学经费投入上都不向双语教学这一块倾斜。
双语教学需要大量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的投入, 比如专业教师的引进、原版英文教材的采购、专业多媒体教室的建设、教学软件的采购、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等。地方高师院校办学经费紧缺, 如此大规模的经费投入到双语教学中势必影响院校其他方面的投入, 这让部分院校轻视双语教学也无可厚非。
二、地方高师院校开展双语教学课程的前景分析
诚如一些学者所言, 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具有“一箭三雕”的作用, 即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是学生接受国际先进技术、培养本学科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2] 。因此在各类大学开展双语教学既是提升人才综合素质所需, 也是教学体制改革的目标。
地方高师院校双语教学开展难是一个普遍现象。如何扭转这一局面, 如何在制度上下工夫, 使双语教学在地方院校逐渐普及开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部分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实践提出如下看法。
1.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要求地方高师院校正视双语教学的开展
作为地方院校的学生其就业竞争力普遍不如重点大学的学生, 这从各级教育部门发布的就业率指标上就能明证。如何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呢?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就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能用熟练的英语讲授专业知识就是综合素质高的体现。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在各级学校的确立, 沿海一些中小学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已不是新鲜事, 一些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时需要对方具备较强的专业英语运用能力也是很普遍的。如果在课程设置上开设双语教学课程则使学生有机会学习系统的专业英语, 进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增强就业竞争力。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 一些地方高师院校开始意识到在课程方案中设置双语教学课程是大势所趋, 是教育体制改革目标所指。衡阳师范学院也开始逐渐重视双语教学, 开始改革任课教师任教的激励机制。例如, 根据学院文件, 担任双语教学任务的教师的教学津贴要高于担任母语教学任务教师津贴的50%至100%。
2.教学及晋级晋职压力的加大, 迫使部分老师重视双语教学的开展
作为高校教师, 不管是平日备课还是撰写高质量论文都得接触部分英文专业资料。倘若连几个简单的英文专业术语都不懂, 这不但影响教学效果, 还不利于自己撰写科研论文及正常的晋级晋职。
此外, 随着国际交流范围的扩大, 教师相互开展访问也越来越普遍, 如果不掌握一些专业英语, 势必影响国际交流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在教学中运用双语教学不但能提升任课教师的专业英语水平, 还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据调查得知:所在系部有87%的任课教师认为开展双语教学对学生和教师都有价值, 有60%的教师愿意参加开展双语教学的课程培训, 有54%的教师认为如果自己有能力胜任双语教学的话, 比较愿意开展双语教学。
3.学生及院校对英语水平的重视为双语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支撑
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运用能力历来是各类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也是用人单位的要求。很多高校将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与学位的获取联系起来就是明证。学校及学生对英语的重视为双语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支撑。
以衡阳师范学院为例, 全日制本科生在大学的前两年必须开设英语课程, 且要求学生在大二下学期末参加大学英语4级考试。经过两年的系统学习, 大三的大部分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听力水平和表达能力, 如此, 在大三开设包括“常微分方程”课程在内的双语教学, 并没有超出学生此阶段的学习能力承受水平, 因此不会明显加重学生的专业学习负担。
4.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为双语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双语教学的开展离不开地方高师院校师资力量的建设。地方高师院校双语教学难以开展的原因主要是师资力量的匮乏。
相比重点大学师资队伍中海归派、外教、博士比比皆是的局面, 欠发达地区高师院校的师资确实很难适应双语教学的开展。随着国家对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的加大, 随着重点大学师资力量的饱和, 欠发达地区院校逐渐开始引进一些具有硕士甚至是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 这些教师的引进为双语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此外, 随着国际交流的扩大, 地方高师院校在国家及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开始有计划地选派少数教师到国外进修或做访问学者, 这些都为开展双语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双语教学在地方高师院校开展顺利与否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 关系到地方人力资源建设水平的高低, 是一项系统工程。开展双语教学涉及到院校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 涉及到院校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 涉及到办学经费投入模式的变化, 更涉及到地方高师院校的生存与长远发展[3] 。以上涉及的问题受制于教学理念的改变与办学经费投入模式转化, 在短期内不容易解决。但从长远发展考虑, 开展双语教学是社会经济发展所需, 是教育体制改革目标所需, 只要地方院校认识到双语教学的价值, 在办学经费上加大投入,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加大力度, 在人才培养观念上加快转变, 地方高师院校开展包括“常微分方程”在内的双语教学的前景一定是很光明的。
摘要:双语教学是我国高教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地方高师院校由于办学实力、师资力量的欠缺, 双语教学课程开展较少。结合“常微分方程”的双语教学实践, 分析了地方高师院校开展双语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地方高师院校,常微分方程,双语教学
参考文献
[1]卢丹怀.双语教学面临的新挑战[J].全球教育展望, 2001, (10) :55-59.
[2]赵伶玲, 等.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的实践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07, (11) :77.
【美国的双语教学】推荐阅读:
浅谈双语教学的益处05-25
双语教学的工作总结11-18
对数学双语教学的一些思考09-11
对“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06-04
双语教学课程建设的思考论文07-05
对少数民族干部双语教学的思考06-03
双语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6-23
多元智能理论对英法双语教学的启示10-03
医学双语教学07-12
提高双语教学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