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沿革

2025-01-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组织机构沿革(精选8篇)

组织机构沿革 篇1

组织机构沿革

营口市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委员会办公室于1988年4月经市编委批准成立,隶属于营口市民政局领导的正科级自收自支事业单位。2003年9月市编委批准加挂营口市福利彩票发行中心的牌子。目前,市福利彩票发行中心现有内设四个部门(综合部、技术部、财务部、中福在线部),三个中福在线销售大厅(市内、盖州、鲅鱼圈),编制20人,聘用合同制员工为48人。

1991年5月9日,任命李冰同志为营口市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1993年4月29日,任命李冰同志为营口市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委员会党支部书记。

1995年7月31日,任命李冰同志为营口市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委员会秘书长。

2002年10月10日,任命孙晓娜同志为营口市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委员会工会组织员。

2002年9月,营口市福利有奖募捐委员会办公室机构设置:

主 任:李冰 副主任:张荫林 财务部部长:孙晓娜 终端部部长:徐立兴

中福在线部部长:张磊

2002年9月,营口市福利彩票发行中心机构设置: 主 任:李冰 副主任:张荫林 财务部部长:孙晓娜 终端部部长:徐立兴 2011年1月,营口市福利彩票发行中心机构设置: 主 任:李冰 副主任:孙晓娜 综合部部长:徐立兴

组织机构沿革 篇2

1 奴隶制社会时期的司法机构

在夏朝, 夏王掌握司法审判大权。在夏王之下, 相传还有专职司法长官“士”或“理”。

到了商朝, 商王是国家元首。他不仅掌握着军事、行政、立法等项大权, 而且也掌握着司法审判大权。商王之下设有某些高级官吏, 协助商王处理司法审判事务。其中卜官所起的作用尤为突出。卜官通过占卜, 协助商王实行神明裁判。

在西周早期, 周王掌握包括最高司法权在内的国家最高统治权, 还没有出现专职司法官。凡天下最重要的案件, 均由周王裁决。西周早期, 周王之下的“三有司”即司徒、司马、司空及其属官负责具体的审判工作, 但司法行政不分。西周中晚期出现了“司寇”, 西周的最高司法官是司寇, 或称大司寇。其主掌审判和纠察, 权重而位高。大司寇之下设小司寇, 负责具体司法事务。小司寇之下设士师, 直接负责审判。

春秋时期, 司法权下移至诸侯。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司法组织, 其名称不一;司法组织也开始独立出来。从文献记载及有关的出土铜器铭文来看, 如卫国、虞国设有“司寇”一职;宋国有“大司寇”、“小司寇”之别。而这个时期, 司法机关的最大变化就是霸主代替了昔日周天子的地位, 周天子手中掌握的最高司法权已经下移到成为霸主的诸侯手中。到战国时期, 司法审判权相继由新型地主阶级掌握。各诸侯国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司法组织。各诸侯国除了国君享有最高审判权之外, 还在中央设置了专门的司法机构。如秦国设有廷尉, 楚国设有廷理等, 地方司法审判权则由郡县行政长官兼理。

2 封建制社会时期的司法机构

到了秦代, “廷尉”是秦帝国的最高司法审判机关。但在帝制时代, 皇帝无疑具有最高的司法审判权, 皇帝兼理司法的封建司法体制在秦代已确立。在地方上, 司法审判由郡守、县令或县长兼理。另外, 秦帝国设立了中央监察机关御史台。西周时的“御史”之名已成为秦时纠察百官的最高监察官吏御史大夫即御史之长其下又设御史中丞御史中丞除掌管朝廷图书外, 还掌管监察殿中违法官员。在地方负责监察的官员称监御史, 察举各地的违法事宜。总而言之, 秦代实际开创了中国监察制度的先河, 其后历朝均沿袭了这一制度。

汉代, 中央审判机构由皇帝、丞相、御史大夫和廷尉组成。皇帝掌握最高审判权, 对疑难、重大案件有最后裁决权。廷尉在两汉时期一直是中央的司法审判长官, 廷尉设卿一人为长官, 属官有正、左右监。汉武帝时曾赋予尚书以司法审判权, 东汉时尚书台成为中枢机关, 下设六曹, 其中“两千石”掌审判, 从而分掉了廷尉的部分职权。地方司法机关基本上是郡、县两级, 郡守、县令兼理司法。郡设决曹掾, 是专职的司法官吏, 县令是地方的基层司法机关的长官, 对一些轻微案件可予判决, 而遇疑难案件则应移送郡守。监察制度在汉朝也得到了发展。西汉初年, 中央监察权由御史大夫执掌, 御史大夫有权监督丞相, 从而构成了对相权的制衡。西汉末年, 设御史台, 此乃中央监察机关, 其长官为御史中丞。东汉延续此制, 御史中丞主管监督百官, 纠察不法以及考课百官, 荐举人才等等。在对地方的监察方面, 汉初废除了秦代在各郡设置的监御史, 设丞相史 (由丞相派出) 监察数郡。汉武帝时把全国划分为十三部州, 每州派刺史一人负责监察, 刺史成为固定的监察官。汉代还设有言官, 有权向皇帝进谏言, 以监督和匡正皇帝的过失。言官与监察官并用, 是汉代监察制度发展的反应。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王朝的司法机关的名称和建制基本承袭汉制, 同时, 为了适应这一时期新形势的需要, 又在汉代的基础上有了重大发展。在中央, 审判机关仍为廷尉, 最高司法审判权掌握在各封建王朝的皇帝手中。魏明帝时, 在廷尉之下增设律博士一职, 专门负责教授法律知识。西晋承袭了这一做法, 并增设其他职官。至北齐, 廷尉正式改名为大理寺, 并增设了属吏, 律博士由一人增至四人, 司法机关的规模显著扩大。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东汉时的尚书台至此时已发展成为中央最高行政机关。在尚书台之下已分设各专门部门, 其中就有专门掌管全国司法行政事务同时兼理刑狱的机构, 长官多称为尚书。至南朝梁和北齐, 尚书台正式改为尚书省, 以尚书分统下属的“六曹”, 已初具后代刑部的性质和规模。中央行政机关兼理司法事务制度的日趋完善, 为隋唐司法制度的发展和完备奠定了基础。地方司法机关仍依汉制, 司法与行政合一, 各级地方行政长官掌握较大的司法权, 一般案件州、郡一级即可决断只有重大疑难案件才上报廷尉

隋朝时期司法机关的名称和建制基本沿承北齐。

到了唐代, 中央一级设有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三个主要司法机关, 称为“三法司”, 分别负责行使审判、复核和监察等项司法职能。大理寺是中央最高审判机关, 负责审理中央百官犯罪及京师徒刑以上的犯罪案件, 但所作判决中的徒、流案件须送刑部复核, 死刑案件则须奏报皇帝核准。此外, 大理寺对于刑部移送的地方死刑案件拥有重审权。刑部是中央最高司法行政机关, 属尚书省, 为中央六部之一, 除负责有关的司法行政事务外, 还负责复核大理寺判决的流刑以下案件及地方判决的徒刑以上犯罪案件。如有疑问或发现错案, 徒流以下案件有权驳回由原审机关重审, 死刑案件则移送大理寺重审。同时, 刑部还负责全国的狱囚管理, 受理各地在押囚犯的申诉。御史台是中央最高监察机关, 负责监督百官的言行及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审判活动, 有权参与重大或疑难案件的审理, 并受理行政上诉案件。御史台中分设台院、殿院、察院、统辖下属的诸侯史。除了御史台之外, 唐代还设置了谏官组织, 属下的谏官分别吏属于中书、门下两省, 是一种由谏官行使的、针对皇帝和决策机关自下而上的监督。在地方, 司法审级与地方行政区划一致, 分为州、县两级, 司法事务的管理仍沿袭旧制, 由地方行政长官兼理, 州有刺史, 县有县令, 京都长安设置京兆府, 分别负责审理本辖区的刑、民案件。

宋代, 中央司法机构有大理寺、刑部、审刑院。大理寺是中央审判机关, 内设左断刑、右治狱。刑部负责大理寺详断的全国死刑已决案件的复核及官员叙复、昭雪等事。审刑院是神宗以前为加强皇帝对司法的控制, 而增设的中央审判机关。神宗改制后, 审刑院并入刑部, 元丰四年后刑部分设左右曹, 左曹负责死刑案件复核, 右曹负责官吏犯罪案件的审核。地方司法机构中, 各路设提点刑狱司, 是为中央在各路的司法派出机构。州设专职司法官参军与司理参军, 分掌检法议罪和调查侦讯, 州长官是主审官。县有知县负责审判。宋沿唐制于中央设御史台, 为中央监察机关。下分台院, 殿院、察院, 其长官为御史大夫。除御史台外, 两宋尚于门下省设谏院, 以分属于门下, 中书的左右谏议大夫, 司谏、正言为谏官。后随御史职权扩大, 御史台与谏院渐合二为一。

至元代时期, 司法机构出现较大变化。第一, 中央设刑部、大宗正府、御史台和宣政院。各长官皆由蒙古人担任。大宗正府审理蒙古、色目人和宗室案件。与中书省、枢密院并列, 不受御史台监察, 成为蒙古王公垄断的中央审判机构。御史台实为中央分立的司法监督与审判机关, 负有纠举百官违法犯罪、监督京师与地方刑狱、平反冤狱等职能。宣政院是宗教管理和宗教审判的最高专门机关, 官员由僧侣担任。地方各路设行宣政院, 形成了一个宗教与世俗权力并行的特殊司法体系。第二, 地方路、府、州、县设达鲁花赤, 由蒙古人担任, 直接断案。杖罪以下案件可自行裁决, 徒刑以上须经路申奏刑部。

明代司法机构的名称和构制又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中央司法机构为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一改隋唐一贯的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体系。首先, 刑部增设十三清吏司, 分掌各省刑民案件, 加强对地方司法控制。其次, 大理寺掌复核驳正, 发现有“情词不明或失出入者”, 驳回刑部改判, 并再次复核。再次, 都察院掌纠察, 设有十三道监察御史。地方三级司法机构分省府直隶州县三级沿宋制省级有专门司法机关“提刑按察使司”, 府县仍是知府、知州、知县兼理司法。明代司法一大特点, 出现了“厂”“卫”特务司法机关。“厂”是直属皇帝的特务机关。“卫”是指皇帝亲军十二卫中的“锦衣卫”, 下设镇抚司, 由皇帝任命亲信“提督”厂卫, 多为宦官充当。

清朝的主要司法体制, 也是承袭明朝的制度而来。在中央, 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个主要司法机构构成中央“三法司”。刑部在清朝是职权最重, 也最受朝廷重视的一个司法机构, 刑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且均为满、汉复职, 刑部之下, 分设十七清吏司, 分管各省司法事务。除十七清吏司外, 刑部还设有司务厅、秋审处、提牢厅、律例馆等附属机构。清朝时期, 都察院仍是国家的最高监察机关, 负责对全国各级、各部门官员的监督和检察, 是皇帝的重要“耳目”, 对司法官员的司法活动进行监督, 是都察院的职权之一。而清朝的大理寺同明朝一样, 已经由唐、宋时期的主审机构, 蜕变为负责复核重案、申理昭雪的“恤刑”机构。清代的地方司法, 由低到高分为县、府、臬司和督抚四级。县及与之平行的州、厅, 是清代的基层政权。一切民刑案件, 均应以县级为初审机构。在知州, 知县之下, 设吏目、典吏等专职属吏, 辅助处理司法事务。清朝的臬司, 即按察司, 是各省主要专职的司法机构。

清末司法机构的改革, 主要也是在1906年官制改革过程开始着手进行的。 (1) 改刑部为法部, 专掌全国司法行政事务, 不再承担任何审判职能, 以示将行政与司法分立。同时, 改按察司为提法使司, 负责地方司法行政工作及地方司法监督。 (2) 改大理寺为大理院, 作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专掌审判”。同时, 在地方分别设立高等审判厅、地方审判厅、初级审判厅等审判机构, 初步建立起一套新的司法系统。 (3) 在各级审判厅内设置相应的检察厅, 实行审检合署制度。 (4) 设立警察机构。 (5) 建立新式监狱, 并改良狱政管理制度。

3 总结

每个朝代司法机构的发展都是与其相应的司法制度完善是相一致的。随着朝代政治、经济等各个生产力要素的进步, 司法制度逐渐完善, 司法机构的设置逐渐完善与饱满。应当说历代的司法机构变迁都是服务于奴隶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 但我们不能抹杀掉这些司法机构沿革的历史积累, 对我国现在的司法机构建设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首先, 历代在建制司法机构时会根据自身时期的不同, 做出何种继承何种发展, 也是符合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特点。我国的司法制度正处于青年发展期, 司法机构的建设可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在学习和吸收西方发展国家司法机构建设时, 应与我国的现状和法律文化相结合, 不可盲目随行。

第二, 应当说, 在历代司法机构的沿革中, 监察机构的发展是最为完善的。司法权力与行政权力及交互配置及相互制约, 在司法程序上保证了当时代大案疑案审理过程及结果的慎重和准确, 并保证皇帝对司法权的有效管控, 也维护和巩固皇权统治。以上这点对我们现在司法机构之间权力的制约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摘要:在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发展中, 司法机构的发展与逐步完善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从夏朝开始到清朝结束, 司法机构的体制也逐渐完善, 在隋唐时, 所建立的司法机构为国外多个国家效仿, 达到鼎盛。一代代司法机构继承与发展所累积的经验对我们当代的法律制度的发展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 值得我们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关键词: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司法机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组织机构沿革 篇3

摘 要:对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化发展的历史沿革进行系统梳理,分析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化目前存在3种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市场、专业协会,以期对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化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农业;产业组织化;历史沿革;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5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09.026

Abstract: This paper teasing systematically the historical reform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organizations in china, analyzing three mode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organizations in our country: farmer cooperatives, the professional markets and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s,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gricultural industry organizations.

Key words: agriculture; industry organization; historical reform; model

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央关注的重点问题,农业产业组织化发展水平对农业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关乎农业技术推广效果与农业生产效率,对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完成也起到一定作用。产业组织化程度是衡量农业产业组织化发展的指标,是指产业内组织主体根据一定原则和方式,使生产经营规模小、经营分散、经济实力较弱的各个生产主体有组织地进入市场[1]。因而,笔者通过总结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化发展的历史,分析现有的产业组织化模式,以期为相关政府部门和学者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1 文献综述

产业组织理论是研究市场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企业行为和市场构造,是微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解释了如何解决产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与企业之间竞争活力的冲突。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经过近百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为今后的产业经济发展和政策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产业组织理论起源于英国,被美国经济学家系统化。20世纪60年代,基本同时出现了“结构主义”和“芝加哥”学派这两种理论流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和新产业组织理论。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是贝恩,它的出现是为了探讨厂商和绩效之间的影响机制。而新产业组织理论则出现在70年代后期,从多种理论基础的角度出发,考察了厂商内部和外部组织的多重复杂关系。

国内学者也结合中国国情对产业组织理论进行研究。王芳等[2]探讨了产业组织化模式对海南香蕉产业组织进程的影响,并分析了海南香蕉产业组织化进程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任春峰[3]针对蔗糖产业进行研究,探讨了其产业组织模式,并提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模式将成为蔗农组织化的最重要形式的论断。学者们在研究中还构建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化的产业组织理论思想,曹颖[4]对中国产业组织理论的演化和发展做了总结性概括,还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领域内发生的新变化进行了评述。冯素玲等[5]对中国当代产业组织理论进行了综述。牛丽贤等[6]将产业组织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划分为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以引进和学习为主;第二阶段形成中国特色产业组织理论;第三阶段将博弈论引入产业组织理论进行研究。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产业组织化理论都进行长期的理论研究,形成了系统的产业组织化理论成果,但针对农业产业的组织化研究较少,仅有文献研究某一类农产品的产业组织化[7-12]。本文对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化进行的研究具有一定系统性,以期为发展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化提供借鉴。

2 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化发展的历史沿革

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化的起步较晚,1982年出台的第一个中央文件中正式提出了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化名词——“农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不仅仅消除了由人民公社制度下的农业生产所带来的弊端,还使得中国农业生产出现了新趋势。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分散的农户和市场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出现了难买难卖的现象。为解决该问题,农业产业组织的出现成为必然。随着农业产业化的范围越来越广,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开始慢慢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以适应时代和市场的需求。农业产业化生产发展的思想于1994年在山东得到首次实施,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为后来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为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对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化转型和发展具有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

总体而言,我国农业产业从最初传统的小农生产经营向适应我国农业产业规模化的方向发展成为必然。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历程也将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化划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化的探索阶段、发展阶段和稳定阶段。

2.1 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化的探索阶段

农产品逐步向市场流通方向迈进的同时,该阶段的农业产业组织化还处于萌芽阶段。随着1994年山东省产供销一体化生产经营理念的成功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加快了我国农业产业的经营改革。

在探索阶段中,大部分的产业组织化生产都是“企业+农户”和“合作社+农户”等经营形式。此时企业或者合作社可以加大资金投入,凭借自身条件,购买或通过研发的形式引进农业生产技术,支持农户生产,为农民解决销售上的困难,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企业的经济效益,来达到双方共赢的局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但是该发展阶段还只是处在较微观的层面,农户和企业或合作社之间属雇佣关系,农户基本没有决定权,且企业占据了大部分利润,农户利益得不到合理的保证。农业产业组织化还需要继续适应市场需求,逐步推进。

2.2 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化的发展阶段

在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化的发展阶段,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连接更加紧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也得到了较大提高。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农民始终无法得到合理的回报,因此打击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无法从根本上满足农业生产现代化的需求。

为了强化农民的自身利益和主体地位,代表农民自身利益的组织出现,它介于农户和企业或者合作社之间,这个中间组织的主要目的是为农民争取到更多利益,为农民说话,提高农民再生产过程中的积极性,使得农民和企业之间能够更好地合作。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户+合作经济组织+企业”这一经营模式出现。通过中介组织的介入,建立了农户和企业或者合作社之间的平衡关系,保障了农民的正当利益。农民的收入增加,积极性也得到提高,这也促进了农业产业组织化的紧密程度,同时也有助于我国农业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但是在这一阶段的农业产业组织化模式对中介组织的标准要求较高。处于起步阶段的中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对相关工作流程不熟,在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的漏洞,这使得该组织在运营过程中无法真正代表农民的利益,不能够实现其真正目的,没有将其作用发挥到最大。

2.3 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化的稳定阶段

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化的稳定阶段符合时代与市场发展的需要,是农业产业组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一些全国性组织,如农业协会、合作社等蜂拥而出。高级阶段的农业组织出现,它可以代表农民的利益与企业交涉,以期减少成本,降低市场风险。只有充分考虑农户利益,才能够让农民专心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使农业经济发展得到质的提升,实现农业现代化。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比大,分布散,因此,我国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人群相对较少。且我国农业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时间不长,需要时间完善。后期希望更多农民加入到农业产业组织化中去,使农业生产的紧密程度达到最高,让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根本保障,从而更好地实现农业产业组织化的稳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3 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化的主要模式

随着近几年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化发展步入稳定阶段,农业产业组织化开始向多个方向同时并进。目前,国内对于农业产业组织化的现存形式还没有较为统一的划分标准。但基于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笔者将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化模式主要概括为以下3种: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市场、专业协会。

3.1 农民专业合作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通过对农户提供和生产经销相关的技术和信息等服务来实现互帮互助目的的组织,该模式含有一定的经济互助性。在该组织内,服务对象是所有的组织成员,每个成员会享受到该组织所提供的一定权利,但也要履行相应义务。

笔者将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生和发展两方面进行阐述。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最早开始时被称为合作经济,西方较发达国家从19世纪就开始对它进行研究。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拉开序幕,我国第一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在1980年成立,它是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雏形。在这个阶段所创办的农村合作组织主要是为了方便广大农民群众进行生产过程中的经营合作交流。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当时主要以农村专业协会为主,进入90年代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慢慢形成。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行降低了在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成本,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增加了农产品的供给量,我国农产品市场开始从以卖方为主的市场逐步向以买方为主的市场转变。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在21世纪得到了飞速发展,尤其体现在数量、出资总额的急剧增加。根据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统计年鉴上的数据显示,2007年底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只有3.68万户。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增长了数十倍,实现了质的飞跃。到2014年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已经达到128.88万户,与2013年相比较,上升了31.18%,与2007年比,增加了35倍多。出资总额为2.73万亿元,与上年相比,上升了44.15%。截止到2015年上半年,我国新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有12.3万户,出资总额增加了0.3万亿元。值此,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总数在2015年上半年时已达到141.18万户,出资总额已达到3.03万亿元,突破了3万亿元大关。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中央及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出台了大量扶持政策,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农户对农业生产技术的需求增强,对技术的掌握程度提高,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规范。

3.2 专业市场

传统意义上的专业市场是指以现存有货物的大量批发为主,用来商品交易的场所,是一个具有较大规模的商品交易市场。专业市场主要从农场兴起,与一般的集贸市场相比,其最大特征体现在买卖商品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其次体现在以大额产品的买卖为主,最后体现在交易对买卖两边相互开放。

专业市场在80年代初期就已慢慢形成,初期主要以农户家庭和乡镇的相关企业商品交易为主。进入90年代后,专业市场主要服务周边地区,但其规模在逐渐扩大,产品的来源也从之前的农民家庭和乡镇企业为主覆盖到大城市和一些比较发达的城镇。现今的专业市场能够提供较完善的设施和服务,能够提供将物流、信息、技术、咨询和售后保障等服务为一体的平台。

根据现有数据,截止到2013年底,我国的商品交易市场数量已达到5 089个,与2000年相比,整体增加了64.85%;年末出租摊位数从2000年的2 115 115个上升到2013年的3 488 170个,整体上升了64.92%;营业面积从2000年的82 615 615 m2上升到2013年的288 683 344 m2,整体面积提高249.43%,2013年的营业面积是2000年的3.49倍;2013年的市场成交额为983 651 254万元,几乎突破10万亿元大关,是2000年的市场成交额为156 723 889万元的6.28倍,见表1。

从图1中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出2001—2013年间我国专业市场的市场数和成交额的变动幅度和走势情况。我国专业市场除在个别年份(2002年、2005年、2013年)的增长出现了负增长之外,其他年份一直都保持着比较稳定的增长,2006年的市场数和交易额都达到峰值。2013年我国专业市场的市场数和成交额的变动幅度较小,这也说明了我国专业市场在近几年的发展基本达到稳定状态。

3.3 专业协会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信息对称尤为重要,否则会造成农产品供需不均衡,对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为了适应整个行业的发展需要,除了以上两个组织外,还出现了其他形式的组织,专业协会应运而生,在形式上丰富了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形式,使单一组织模式演变成了多组织模式,给了农民更多的选择机会。

专业协会是由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及种植大户等根据在实际生产中根据实际需要,为了提高农民的切身利益而组织发展起来的一个非营利性的组织。它将农户、企业和市场连接起来,发挥其最大的功能来实现农户和企业的双赢。但是在最近几年中,具有全国性的专业协会的增长速度比较缓慢,具有地方性的专业协会势头强劲。

参考文献:

[1]过建春,夏勇开.中国香蕉产业组织化发展现状及其评价[J].中国热带农业,2007(6):12-15.

[2]王芳,过建春,夏勇开.海南香蕉产业组织化模式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8(24):10702-10703.

[3]任春峰.广西蔗糖产业组织化发展模式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3):50-51.

[4]曹颖.产业组织理论的演化[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5(7):92-99 .

[5]冯素玲,后小仙.当代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纵横,2007(14):84-87.

[6]牛丽贤,张寿庭.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综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6):136-139.

[7]马培衢.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运营绩效的调查与思考[J].河南农业科学,2006(2):5-9.

[8]赵治辉,胡剑锋,吕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证研究综述[J]. 河南农业科学,2007(11):22-24.

[9]贺应军,张秀梅,赵登宏.彭阳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3):93-94.

[10]国玉慧,王德文,姜海燕,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环境与对策研究[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6):5-7.

[11]仇继东,信丽媛,王丽娟,等.天津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5(1):61-64.

历史沿革 篇4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

中秋节

粥饮食。”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2-5] 发展

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据历史学家推断,最初是古代宫廷文人兴起,然后扩散到民间的。早在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写道:“ 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吴自牧《梦梁录》说:“此际金凤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篓之人,解农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婆于市,至烧不绝。”更有意思的是,《新编醉翁谈录》记述拜月之俗:“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盛行不衰。“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云:“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柏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民间以月饼相邀,取团圆之义”。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称:“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蜡兔之形。”“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同时这五百多年中还推出“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其中的赏月,吃月饼、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2] 假期

2008年开始中国大陆将中秋节列为法定假期,如当天与周 节日别称

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2]

风俗习惯 传统活动 祭月、赏月、拜月 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

月饼

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在福建厦门地区还有博饼的习俗,而且博饼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

 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7]  玩花灯

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

花灯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刻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柚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10]

 烧塔 南方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中秋宴俗

古时中国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如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

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清宫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技、芋头、花生、萝卜、鲜藕。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圆饼”。清宫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神话传说 嫦娥奔月

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嫦娥奔月

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没有外出。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持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已逃走,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嫦娥,这时他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思念妻子,便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时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17] 吴刚折桂 相传月宫里有一个人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把他贬谪到月宫,每天都砍伐月宫前的桂树,以示惩处。这棵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会立即合拢。李白在《赠崔司户文昆季》一诗中写道:“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17] 玉兔捣药

嫦娥身边有只玉兔。据说嫦娥身体变轻,开始升空时,惶恐中抱起了一直喂养的白兔。白兔便随她一起上了月亮。玉兔在月宫有一只捣药杵,夜晚在药臼中捣制长生不老的灵药。这个神话传到日本后,变成了玉兔在捣年糕。玄宗故事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谱曲编舞,创作了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17] 诗词 民谣

关于中秋节的民谣、童谣众多,如《拜月娘》、《椅仔姑》、《中秋拜月歌》、《拜月娥》、《全家拜月》、《中秋夜》、《月姐姐》、《月光光》、《月饼》;台湾民谣《中秋旅思》、《月夜思乡》、《煎熬》等。谚语

中秋月饼

八月十五的月亮——正大光明 八月十五吃月饼——节日的美食 八月十五办喜事——人月共团圆

古朗月行(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⑴。又疑瑶台镜⑵,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⑶,桂树何团团⑷。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⑸? 蟾蜍蚀圆影⑹,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⑺,天人清且安⑻。阴精此沦惑⑼,去去不足观⑽。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白话译文

小时候我不认识月亮,将它呼作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人的明境,飞到了天上。在晚上观看月亮,可以先看到有仙人的两足开始慢慢地出现,接着一棵团团的大桂树也出现了。传说月中有白兔捣仙药,请问它是捣给谁吃的?又传说月中有一个大蟾蜍,是它蚀得月亮渐渐地残缺了。以前有位后羿,是他将九个太阳射落了,只留下了一个,才使得天人都得以清平安宁。阴精的沉沦蛊惑,遂使月亮失去了光彩,便再也不值得观看了。对此我觉得忧心非常,凄怆之情,真是摧人心肝啊!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是一首乐府诗。“古朗月行”,是乐府古题,属《杂曲歌辞》。鲍照有《朗月行》,写佳人对月弦歌。李白采用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但没有因袭旧的内容。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诗中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喻,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颜色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这四句诗,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然后,又写月亮的升起:“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古代神话说,月中有仙人、桂树、白兔。当月亮初升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而后逐渐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看见一轮圆月,看见月中白兔在捣药。诗人运用这一神话传说,写出了月亮初生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然而好景不长,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蟾蜍,俗称癞蛤蟆;大明,指月亮。传说月蚀就是蟾蜍食月所造成,月亮被蟾蜍所啮食而残损,变得晦暗不明。“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表现出诗人的感慨和希望。古代善射的后羿,射落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使天、人都免除了灾难。诗人在这里引出这样的英雄来,既是为现实中缺少这样的英雄而感慨,也是希望能有这样的英雄来扫除天下。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诗人深感失望:“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月亮既然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就没有什么可看的了,不如趁早走开吧。这是无可奈何的办法,心中的忧愤不仅没有解除,反而加深了:“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诗人不忍一走了之,内心矛盾重重,忧心如焚。

西北军发展沿革 篇5

民国史上有两个西北军,一个是冯玉祥的国民军,姑且称为大西北军;一个是杨虎城的17路军,可称为小西北军。大西北军中,又分正宗西北军和旁系西北军,北京政变后的国民1军即后来的西北边防军可谓正宗西北军,国民2、3 西北军的源头最早可追溯到1912年。当时,袁世凯决定编练新的军队,命名为备补军,分前后左中右五路,任命他的亲信陆建章为左路统领。左路备补军又分前后左中右五营,陆建章起用他的内侄女婿、因参加滦州起义而被解职、此时赋闲在家的冯玉祥任前营营长。冯玉祥上任之后,立刻到河北景县招了一营兵,石友

三、孙良诚、刘汝明、孙连仲、冯治安、佟麟阁、曹福林、韩占元等都是这次招来的,这个营就是后来那支庞大西北军的最初班底。

1913年,左路备补军扩编,冯玉祥升为团长,下辖三个营。冯再次出外,到河南郾城、周口一带招了一个团的兵,梁冠英、吉鸿昌、田金凯、魏凤楼等都是这次招来的。由于朝中有人好做官,没多久,冯玉祥又升为京卫军(左路备补军改称)1师左17师14旅旅长。1914年秋,14旅改为16混成旅,辖十营。由于该混成旅受中央直辖,属于独立作战单位,冯玉祥从此够上了小军阀级别。大西北军的框架到此基本形成。袁世凯死后,陆建章逐渐失势,冯玉祥(字焕章)又不善于溜须拍马、行贿送礼,冯部的发展出现长达七年的停滞。直至1921年,由于其连襟、陕督阎相文再三推荐,曹吴才允许16混成旅扩编为11师,下辖两旅六团,冯任师长,张之江、李鸣钟分任旅长,宋哲元、刘郁芬、张维玺、孙良诚任步兵团长,鹿钟麟任炮兵团长,张树声任骑兵团长。不久,冯又先后兼任陕西督军、河南督军,部队得到进一步发展。1922年,冯玉祥调任陆军检阅使,使署下辖一个师(11师)加三个混成旅,冯仍兼11师长,鹿钟麟、刘郁芬分任旅长。张之江、李鸣钟、宋哲元任混成旅长。第二次直奉战争前,冯又扩编三个补充旅,孙良诚、张维玺、蒋鸿遇分任旅长。1924年,冯玉祥联合胡景翼、孙岳发动北京政变,组建国民军,冯任国民军总司令兼1军长,胡景翼任2军长、孙岳任3军长。胡为老同盟会员,其部队多为原于右任的陕西靖国军,早年曾在陈树藩麾下攻打过袁系陆建章,将其逐出陕西。后来改投直系吴佩孚,冯督陕时将胡部改编为陕军第1师。孙岳也是老同盟会员,参加过滦州起义和南方政府北伐,后加入直系,曾任曹锟卫队旅长,后改为15混成旅。奉系郭松龄兵败后,残部由魏益三率领加入国民军,为第4军;又有方振武部脱离张宗昌,加入国民军,为第5军。其中,1军实力最强,有六个师加二混成旅、二炮兵旅。师长分别是张之江、李鸣钟、宋哲元、鹿钟麟、刘郁芬和郑金声(原绥远部队),石敬亭、石友三分任混成旅长。部队达到15万人。1926年,冯玉祥由于内外交困,宣布下野,赴苏考察,部队交由张之江代管。冯在苏期间,奉、吴、阎以及直鲁联军对国民军进行了大规模的围击。由于2、3军部队平素缺乏训练,政变后又扩军、收编太滥,部队不堪一击,很快就被奉吴打散。2军长岳维峻(胡景翼病故后接任)被阎锡山俘获到山西,4军魏益三叛变投吴,只剩下2军李虎臣、邓宝珊,3军杨虎城、庞炳勋,5军方振武在苦苦支撑。1军也被打得元气大伤,韩复榘、石友三叛变,15万人只剩下3万。见形势危急,冯玉祥赶紧从苏联赶回,于26年9月在绥远举行五原誓师,组建国民联军,接受国民党领导。由于北有苏联支持、南有广东政府声援,内有共产党的政治工作,加上冯玉祥个人威信,西北军迅速恢复元气并扩大为六个军。1军冯玉祥,2军为原陕西靖国军余部,由于右任率领,34军由马鸿逵部扩编而成,5军方振武,原4军副司令弓富魁率部改称6军。1927年,国民联军改称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下辖九个方面军:

第1方面军总指挥孙良诚,下辖第3军孙良诚(兼),第4军石友

三、第5军马鸿逵,第21军吕秀文、骑兵第2军席液池。第2方面军总指挥靳云鹗,下辖秦德纯1个军9月初,靳云鹗率部叛冯,后由孙连仲为第二方面军总指挥,下辖第14、第1、第23军。第3方面军总指挥方振武,1927年7月该部脱离第二集团军,韩复榘任第三方面军总指挥,辖第6军,张联升第38军,第4方面军总指挥宋哲元,下辖张维玺等部。

第5方面军总指挥岳维峻,下辖5个军,以岳维峻(兼)、李云龙、邓宝珊、卫定

一、蒋世杰为军长。第6方面军总指挥为石敬亭,辖驻陕各部。第7方面军总指挥刘郁芬,辖驻甘各部。

第8方面军总指挥刘镇华。辖3个军:第22军,军长刘镇华(兼);第28军,军长万选才;第29军,军长刘茂恩。第9方面军总指挥鹿钟麟,下辖5个军:第18军,军长鹿钟麟(兼);第20军,军长庞炳勋;第21军,军长吕秀文;第37军,军长王鸿恩;第10军,军长杨虎城。1928年3月,第10、第37军留驻皖北,第21军他调。

东方明历史沿革 篇6

1984年3月25日,汪道涵市长在上海市八届二次人代会上所作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上海将新建一座电视发射塔。

1984年,上海市外经贸委批复同意中外合作建设经营400米广播电视塔的建议书。经过反复勘察和研究,新建电视塔选址在浦东陆家嘴沿江至浦东公园一带。

1984年8月23日,上海市广播电视局正式上报《关于400米电视发射塔选址的意见》。

上海市城市规划建筑管理局对新塔选址在陆家嘴的具体位置和规划作了详细论证,并于1985年3月向上海市政府和汪道涵、阮崇武、刘振元、倪天增等领导呈交了《关于新建400米以上广播电视塔及附属设施的报告》。1985年5月,市城乡建设规划委员会对上述报告作出批复,同意塔址选定在浦东陆家嘴。

1985年下半年起,建塔工程的申请立项、可行性论证、方案设计和资金筹措等实质性工作开展了起来,并得到了国务院和上海市委、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1986年10月,项目建议编写完成并报送国家计委,建筑高度定为450米。1987年1月,国家计委批准立项,同意将建塔项目列入上海“九四”专项。1988年1月,上海市广播电视局提交了建造新广播电视塔的可行性报告,1988年7月获上海市计委批准。

1989年3月4日,在江泽民主持的中共上海市委扩大会议上,讨论决定选用华东建筑设计院的“东方明珠”方案。“东方明珠”方案的建筑构思和总体结构分别由建筑师凌本立和江欢成提出并完成。

1991年7月30日,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奠基仪式隆重举行。

1993年12月14日,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350米立体结构封顶。

1994年5月1日,发射天线钢桅杆安装就位。1994年10月1日,塔内底层大厅装饰竣工,登塔观光设施和主体照明系统投入运转。

1995年5月1日,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正式启用。

铜管乐队的发展沿革 篇7

由于乐器制作技术、院校管乐教育以及演奏水平的不断提高,1860年英国已经拥有了750多支铜管乐队。初期这些乐队的乐器配备不够完善,一直到了19世纪后期,配置齐全的铜管乐队才初步成型。随后乐队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客观上促进了铜管乐队的普及和发展。

903年至目前在英国主要有两项铜管乐队赛事,即全英铜管乐锦标赛和英国铜管乐公开赛。全英锦标赛是唯一向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开放的比赛,1856年以来,这个赛事一直是不定期举行的,直到1900年由A rthur Sullivan爵士正式接管本赛事后,才真正规范和延续下来。

在1853年的英国铜管乐公开赛上,主要是邀请世界各国的乐队参加,第一届的优胜乐队是M ossley Tem perance Saxhorn Band。这两大比赛都是每年秋天举行,竞争非常激烈,无论赢得哪项比赛乐手们都会感到无尚的光荣。据英国媒体报道,参加比赛的乐队赛前每周至少排练三个晚上,到了比赛前一星期更是每天晚上都排练。还有其它青年铜管乐比赛也是如此,他们使得学习演奏铜管乐的人越来越多。

目前,英国有几千支铜管乐队,其中大部分成立于1900年之前,起初都是由当地的煤矿成立,至今还有一些企业赞助。这些乐队中很多乐队成员是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乐队排练演出,他们的职业是各公司和行业的职员,随着乐队水平的提高以及频繁的演出锻炼,其中部分人转为职业乐手了,如纽约交响乐团的小号首席Phil Sm ith以及芝加哥交响乐团的长号演奏家M ichael M ulcahy等等。

如今,英式铜管乐队在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也很受欢迎。最近几年,铜管乐队在很多欧洲国家也相继成立。欧洲铜管乐队比赛也同样如火如荼。

铜管乐队的记谱很特别,乐队中除了低音长号以外其他的声部都是以高音谱号记谱,这一特点从十九世纪沿袭至今,其目的是为那些未经过专业学习的业余乐手能更快的融入乐队。铜管乐队的编制一直比较固定,通常限制在28到30人。演奏曲目多种多样,音乐会演出一般包括原创作品、根据管弦乐改编的作品、独奏节目以及进行曲、集成曲、赞美诗等。除了长号外,其它所有乐器都是立式活塞设计,其目的是在保证音色圆润丰满的同时,兼顾力度和音色的变化要求。其实铜管乐队的定义并不十分准确,因为许多铜管乐队也包括1到3个打击乐手,他们根据不同的曲目需要演奏二十几种不同乐器。打击乐给乐队增添了无穷的趣味和变化。

尽管铜管乐队是十九世纪很重要的乐队形式,但它还是逐渐被音乐会管乐队和行进乐队所代替。然而许多历史悠久的铜管乐队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在二十世纪发展过程中,北美铜管乐协会(N A BBA)为发展铜管乐做出了重大贡献。目前在美国有几百个铜管乐队,很多是N A BBA的成员。他们收藏了大量各种不同风格的或者说所有你能想到的铜管乐曲目,乐谱的价格也相对管乐团要更便宜一些。从G ustav H olst和EdwardElgar的原创作品到现代作曲家Philip Sparke,Edward G regson和Joseph H orovitz,他们都丰富并推动了铜管乐的演出节目。美国作曲家Jam es Curnow,W illiamH im es,Stephen Bulla和Bruce Broughton也为铜管乐队创作了大量曲目。

铜管乐队形式在欧洲和美国包括日本非常普及,深受大众的喜爱。在这些国家除了专业乐队外,很多社区和学校都有自己的铜管乐队,每年这些国家都要举行铜管乐队比赛。铜管乐队(Brass Band)这一概念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铜管合奏乐队(Brass Ensem ble)不同,它专指英式的铜管乐队,有固定的乐队编制和声部配置,乐队规模一般在30人左右,演出形式灵活多样,既可以在室外演奏,也可以在室内以音乐会的形式演出,演奏曲目和风格既可演奏古典作品,也可演奏流行和爵士音乐。

目前,铜管乐队的乐器配置包括:1支b E短号(b ESoprano Cornet)、4支solo短号(b BSolo Cornets)、1支R epiano短号(R epiano Cornets)、2支II声部短号(2nd Cornets)、2支III声部短号(3rd Cornets)、1支富鲁格号(Flugelhorn)、4支b E调中音号(b EA lto H orn)、2支上低音号(b BBaritone)、2支尤风宁号(b BEuphonium)、3支次中音长号(Trom bone)、1支低音长号(bass Trom bone)、2支b E调大号(b EBass)、2支b B调大号(b BBass)、3组打击乐器(Percussion)。

家族企业的经营沿革 篇8

所谓的现代公司治理,只是公司创始人家族将经营权让渡给职业经理人,但并不是将股权和控制权让渡给家族以外的人。沃尔玛企业的老沃尔顿有3个儿子———罗宾逊、约翰和吉姆,老沃尔顿去世后,3个儿子分别担任沃尔玛连锁超市的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和总裁,老沃尔顿的妻子海伦·沃尔顿担任公司名誉主席,沃尔玛家族对公司保持强大的控制力。

自从公司这种商业形式出现以来,就天然地具有家族性,任何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都是某个人或某个家族创建和发展起来的,这个家族从一开始就对公司具有绝对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后来,随着公司经营规模扩大与资本不足,需要寻找一种方式来让公司获得大量的资本金,于是产生了股票形态的融资活动,家族企业逐渐成为公众公司。但成为公众公司并不意味着企业创始人和家族要退出公司,只是原来家族100%控股比例下降而已。从德国、法国等国家上市企业数据来看,家族企业持股比例基本在64%以上。

19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了大规模的铁路和基础设施建设浪潮,公司这种形式在所有权和经营权上出现了革新。一方面公司需要融资,另一方面,大规模的基建需要大量专业性人才加入,所以这一时期美国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开始分离。同时,在所有权层面,创始股东通过公开市场发售股票融资,降低在企业的持股比率;而在经营权层面,创始人或家族成员逐渐让出经营权,交由专人打理,这样职业经理人诞生了。建立在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管理层三者之上的现代企业治理架构是职业经理人产生的必要条件,职业经理人可以凭借自己的专业技能获取回报。

职业经理人主要负责企业法人财产权的保值和维持企业的正常经营。创始人股东和职业经理人之间形成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与此同时带来的是信任问题。直到现在,这个问题仍然是公司治理中最核心的难题。

围绕着家族企业与职业经理人对企业控制权的争夺,各国的企业基于各国法律采用不同的方法。比如欧洲的家族企业倾向于向投资者发行优先股———一种按照固定股息支付,优先于普通股股东领取股息的股票,当企业发生破产清算时,投资者可以优先获得清算资金,但是投资者没有表决权,不能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而日本企业则采取一种交叉持股的方式来控制企业,创始人股东或家族企业通过设立掌握绝对控制权的一级公司,再由一级公司参股二级公司,二级公司参股三级公司,二级或三级公司之间再交叉持股。这些模式确保了家族对企业的控制。

家族企业在不断革新控制权的同时,也在革新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雇佣关系。20世纪50年代,美国企业界开始出现向职业经理人进行股权激励的案例,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被分隔的界限被打破。1952年,美国辉瑞制药公司推出了第一个经理人股票期权计划之后,经理人股票期权计划开始在美国盛行。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律师路斯·凯尔索提出“职工持股计划”,并在20世纪70年代得到发展。股东和管理层、员工的关系通过股权纽带共融于企业发展。这方面的代表企业是沃尔玛公司,通过员工购股计划和利润分享计划让员工充分地融入到公司发展中去,缓和劳资关系。

欧美、亚洲等发达国家的家族企业在转型的过程中,也都存在问题,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亚洲地区家族企业的管理弊端显露无遗,但在政府的强制管束下,通过所有权和经营权革新,这些家族企业重新壮大起来。

国内家族企业与这些地区的家族企业相比,无论是发展时间还是规模都有较大差距,我们应该留出时间让他们探索。

(摘自广东经济出版社《谁在公司抢班夺权》 作者:尹锋)

上一篇:500字美丽的校园作文下一篇:推荐人意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