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分析
【甲文】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文】
冰雪文序
张岱
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则冰雪之能寿物也。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而冰雪之气必待冰雪而有,则四时有几冰雪哉?
若①吾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净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②鱼与龙不之觉耳。
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③人挹④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即使其能解能说矣,与彼不知者说,彼仍不解,说亦奚⑤为?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
【注释】①若:像。 ②特:只不过。③恣:放纵,任凭。④挹(yì):舀。⑤奚(xī):什么。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语。(4分)
(1)不见曦月 (2)每至晴初霜旦
(3)作之者固难 (4)无不藉此冰雪之气
【小题2】请用/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3分)
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
【小题4】(1)【甲文】结尾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袁鸣三声泪粘裳有什么作用?(2分)
(2)张岱文风任情适性,文笔流丽清新,为人慷慨亮节,性格孤高傲物。请问,文中哪句话最能反映他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心情?(1分)
答案
【小题1】日光,这里指太阳; 早晨; 本来; 借,凭借
【小题2】 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划错一处扣1分)
【小题3】(1)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2)只不过遗憾的是遇到的不能理解,理解的不能评说。(特恨解说四个关键词,译错一个扣0.5分。)
【小题4】(1)渲染秋天萧瑟的氛围,表现三峡的凄婉美
(2)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或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作者通过这句话所流露出的是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傲和天下无人能识君的无奈之情。)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曦,日字旁,与太阳有关;旦是会意字,从字形也可理解是早晨,固通故,原来的意思。
考点:古文字词解释
点评:本题不难,学生所学名篇,对内容很熟悉。对学过的字词,要注意记忆,尤其是注释中的字词,记清楚它们的含义和用法,注意词义的变化。
【小题2】
试题分析:阅读前后文内容,了解语境,推测句意,根据句意分析结构,将每层表达相对完整意思的短语划开。
考点:文言句子朗读节奏划分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平时在学习中对古文朗诵节奏的掌握不太好。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朗读,朗读就要注意句子的停顿,学习时要多听教师的.范读,听取老师对朗读停顿方法的指导。做此类题,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意思来判断朗读停顿,也是一种办法。一般来说,被陈述的主体(主语)和陈述的内容(谓语)之间要划分,如果句子很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要划分。
【小题3】
试题分析:第一句,虽:即使;奔:动词名用,意为奔马,以:比;疾:快。第二句,特:只不过,恨:遗憾;解:理解。
考点:文言解释
点评:本题不难,句意浅显。文言翻译,要注意几点,一是解释清楚每个字的意思,二是句式要符合现代语言的习惯,三是语句要通顺,四是语气情感要译出来。
【小题4】
试题分析:从诗文句子中的关键词理解分析,甲文中泪沾裳,指伤心,猿声像人的哭声,猿啼叫得让人伤心,表现三峡环境的凄凉。乙文最后几句表达了作者的怀才不遇不被人理解的郁闷心情。
考点:文意理解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①久矣’。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②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讥刺而已也。汉兴以来,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③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於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本文节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注】①渐:渐进发展 ② 经事:常规之事。 ③论次:论述编次。
9.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君不君则犯 犯:犯罪
B. 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被:遭受
C. 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 咸:全部
D. 犹不能宣尽其意 宣:颂扬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A 解析:犯,作乱。
【思路点拨】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采用逐词逐句排除的方法答题虽然可行,但费时太多,不可取。在大致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推断其义,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春秋》者,礼仪之大宗也”的一组是
①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②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
③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 ④《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⑤《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 ⑥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
A. ①⑤⑥ B. ②④⑥ C. ②③⑤ D. ①③④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级(表达运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①句是说《春秋》的作用 ④句是说《春秋》文字篇幅,要旨多。⑥句是说孔子写春秋的原因。
【思路点拨】这类考题的考查经常以多角度提问的方式,要求考生作出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和概括。正确解答这类题,需仔细阅读全文,比较准确全面地把握文章。然后,看题目要求的答题范围是“局部内容”还是“整体内容”——如是前者,需要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对照,以避免错论;如是后者,则需要遗漏细节,因为细节对于答案的正确与否,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
11.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司马迁与壶遂的对话来看,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是他曾担任太史令的职务,不愿弃置天子圣明盛德而不予记载,埋没功臣、世家、贤大夫的功业而不予载述,从而违背先父的临终遗言。
B. 因为上没有圣明君主,处在下面又得不到任用,所以孔子撰写《春秋》。留下一部空洞的史文来裁断礼义,当作一代帝王的法典。
C.《春秋》之中记载了三十六次弑君事件,五十二次亡国事件和诸侯不计其数的不能保其国家的事件。所以《春秋》是一部讥刺历史的著作。
D. 司马迁开始论述编次所得文献和材料。到了第七年,太史公遭逢李陵之祸,被囚禁狱中,横被腐刑,愤懑不平之辞,使读者不禁掩卷叹息。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春秋》是一部讥刺历史的著作错。原文“非独讥刺而已也”。
【思路点拨】这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1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
(2)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
(3)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1)(3分)答案:做人君、人父若不通晓《春秋》的要义,必定会蒙受首恶之名。
(2)(3分)答案:礼于没有发生之前禁绝坏事,法规于坏事发生之后施行。
(3)(3分)答案:这些人都是心中聚集郁闷忧愁,不能使理想主张实现。
解析:(1)得分点:而,如果1分 蒙,蒙受1分,大意1分。
(2))得分点:未然,没有发生1分 状语后置1分,大意1分。
(3)意,心中1分,通,使……实现1分,大意1分。。
【思路点拨】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万物万事的分离与聚合,都记在《春秋》里了。《春秋》中,臣杀君的有三十六起,亡国的有五十二个,诸侯四处奔走仍然不能保住国家政权的不计其数。观察他们所以会这样的原因,都在于失去了根本啊!所以《周易》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因此说,‘臣杀君,子杀父,不是一朝一夕才这样的,而是长时期逐渐形成的’。所以,一国之君不可以不知道《春秋》,否则,当面有人进谗他看不见,背后有窃国之贼他也不知道。身为国家大臣的不可以不知道《春秋》,否则,处理一般的事情不知怎样做才合适,遇到出乎意料的事变不知用变通的权宜之计去对付。作为一国之君和一家之长却不懂得《春秋》中的道理,一定会蒙受罪魁祸首的恶名。作为大臣和儿子的不懂得《春秋》中的道理,一定会因为阴谋篡位和杀害君父而被诛杀,得一个死罪的名声。其实,他们都以为自己在干好事,做了而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受了毫无根据的批评而不敢反驳。因为不通礼义的宗旨,以至于做国君的不像国君,做大臣的不像大臣,做父亲的不像父亲,做儿子的不像儿子。做国君的不像国君,大臣们就会犯上作乱;做大臣的不像大臣,就会遭到杀身之祸;做父亲的不像父亲,就是没有伦理道德;做儿子的不像儿子,就是不孝敬父母。这四种行为,是天下最大的过错。把这四种最大的过错加在这些人身上,他们也只能接受而不敢推托。所以《春秋》这部书,是关于礼义的主要经典著作。礼的作用是防患于未然,法的作用是除恶于已然;法的除恶作用容易见到,而礼的防患作用难以被人们理解。”
壶遂说:“孔子的时代,国家没有英明的.国君,下层的贤才俊士得不到重用,孔子这才写作《春秋》,流传下这部用笔墨写成的著作来判明什么是礼义,以代替周王朝的法典。现在,您太史公上遇英明的皇帝,下有自己的职守,万事已经具备,都按着适当的顺序进行着,太史公所论述的,想要说明什么宗旨呢?”太史公说:《春秋》歌颂善人,贬斥恶人,推崇夏、商、周三代的德政,颂扬周王朝,并非全是抨击和讥刺。’自从汉朝建立以来,直到当今的英明天子,捕获白麟,上泰山祭祀天地之神,改正历法,更换车马、祭牲的颜色。受命于上天,德泽流布远方,四海之外与汉族风俗不同的地区,也纷纷通过几重翻译叩开关门,请求前来进献物品和拜见天子,这些事说也说不完。大臣百官尽力歌颂天子的圣明功德,但还是不能把其中的意义阐述透彻。况且,贤士不被任用,这是国君的耻辱;皇上英明神圣而他的美德没能流传久远,这是史官的过错。况且,我曾经做过太史令,如果废弃皇上英明神圣的盛大美德不去记载,埋没功臣、贵族、贤大夫的事迹不去记述,丢弃先父生前的殷勤嘱托,没有什么罪过比这更大了。我所说的记述过去的事情,整理那些社会传说,谈不上创作,而你却把它同孔子作《春秋》相提并论,这就错了。”
于是编写《史记》。过了七年,我因“李陵事件”而大祸临头,被关进了监狱。于是喟然长叹:“这是我的罪过啊!这是我的罪过啊!身体被摧毁了,不会再被任用了!”退居以后又转而深思:“《诗经》和《尚书》辞意隐约,这是作者要表达他们内心的思想。从前文王被囚禁在羑里,就推演了《周易》;孔子在陈国和蔡国受到困厄,就写作《春秋》;屈原被怀王放逐,就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这才有了《国语》;孙膑遭受膑刑之苦,于是研究兵法;吕不韦谪迁蜀地,后世却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子被囚禁在秦国,《说难》、《孤愤》才产生;《诗经》三百零五篇,大多是古代的圣贤之人为抒发胸中的愤懑之情而创作的。这些人都是意气有所郁结,没有地方可以发泄,这才追述往事,思念将来。”于是,终于记述了唐尧以来的历史,止于猎获白麟的元狩元年,而从黄帝开始。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不超过6处)(3分)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运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
解析:凭语感可先断开“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根据大意,再将其它地方断开。
【思路点拨】做好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 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参考译文】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以下题目。(6分)
丁奉字承渊,庐江安丰人也。少以骁勇为小将,属甘宁、陆逊、潘璋等。数随征伐,战斗常冠军。每斩将搴旗,身被创夷。稍迁偏将军。
魏遣诸葛诞、胡遵等攻东兴,诸葛恪率军拒之。诸将皆曰:敌闻太傅自来,上岸必遁走。奉独曰:不然。彼动其境内,悉许、洛兵大举而来,必有成规,岂虚还哉?无恃敌之不至,恃吾有以胜之。及恪上岸,奉与将军唐咨、吕据、留赞等,俱从山西上。奉曰:今诸军行迟,若敌据便地,则难与争锋矣。乃辟诸军使下道,帅麾下三千人径进。时北风,奉举帆二日至,遂据徐塘。天寒雪,敌诸将置酒高会,奉见其前部兵少,相谓曰:取封侯爵赏,正在今日!乃使兵解铠著胄,持短兵。敌人从而笑焉,不为设备。奉纵兵斫之,大破敌前屯。魏将文钦来降,以奉为虎威将军,从孙峻至寿春迎之,与敌追军战于高亭。奉跨马持矛,突入其陈中,斩首数百,获其军器。进封安丰侯。
孙休即位,与张布谋,欲诛孙綝,布曰:丁奉虽不能吏书,而计略过人,能断大事。休召奉告曰:綝秉国威,将行不轨,欲与将军诛之。奉曰:丞相兄弟友党甚盛,恐人心不同,不可卒制,可因腊会,有陛下兵以诛之也。休纳其计,因会请綝,奉与张布目左右斩之。迁大将军,加左右都护。
宝鼎三年,(孙)皓命奉与诸葛靓攻合肥。奉与晋大将石苞书,构而间之,苞以征还。建衡三年,卒。奉贵而有功,渐以骄矜。或有毁之者,皓追以前出军事,徙奉家于临川。
(《三国志吴书丁奉传》)
16.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每斩将搴旗,身被创夷被:遭受
B.诸葛恪率军拒之拒:拒绝
C.帅麾下三千人径进径:直接
D.奉与晋大将石苞书,构而间之间:离间
17.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A.少以骁勇为小将B.以奉为虎威将军
C.有陛下兵以诛之也D.皓追以前出军事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丁奉字承渊,是庐江安丰人。年少时即骁勇善战,跟随甘宁、陆逊、潘璋等征战,作战勇敢。
B.魏国派诸葛诞、胡遵等攻打东兴,诸葛恪率军抵抗。将领们都认为敌人会望风而逃,只有丁奉以为不然,认为应该积极备战。
C.魏将文钦来投降,朝廷任命丁奉为虎威将军,跟随孙峻到寿春去迎接,与敌人追兵在高亭作战,丁奉手持长矛,冲入敌阵,杀敌数百,缴获无数,因而被封大将军。
D.孙休即位,召丁奉谋划杀孙綝,丁奉认为孙綝兄弟党羽很多,要利用腊会来诛杀孙綝,后来孙休采纳了丁奉的建议,除掉了孙綝。
参考答案
16.B(拒应为抵御)
17.C(例句以为用来,A项,凭借,因为;B项,把;C项,用来;D项,拿)
18.C(被封大将军不合原文)
附:【译文】丁奉字承渊,是庐江安丰人。年少时因为骁勇为小将,跟随甘宁、陆逊、潘璋等。数度跟随征战,战斗中常常最勇敢。常斩将夺旗,身受创伤。逐渐升为偏将军。
魏派诸葛诞、胡遵等攻打东兴,诸葛恪率军抵御。诸将都说:敌人听说太傅亲自来,上了岸一定就逃走。独有丁奉说:不然。他们从国内来,尽调许、洛兵大举而来,一定有所计划,怎么可能空手而归?不要倚靠敌人不来,要依靠我们有办法打胜它。等到诸葛恪上岸,丁奉与将军唐咨、吕据、留赞等,都从山西面上去。丁奉说:现在我们各军行动迟缓,如果让敌人占据有利地形,就很难和他们对抗了。于是命令军队从旱路下去,率领手下三千兵直接进军。当时刮着北风,丁奉从水路两天到达,于是占据徐塘。天很冷,下着雪,敌人诸将摆酒聚会,丁奉见他们前面的部队兵少,对大家说:想获得封侯的奖赏,就在今日!于是让士兵解下铠穿上胄,持短兵器。敌人跟随着笑话他们,不做防备。丁奉率兵砍杀敌人,大破敌先头部队。魏将文钦来投降,(朝廷任命)丁奉为虎威将军,跟随孙峻到寿春迎接,与敌人追军在高亭作战。丁奉跨马持矛,冲入敌阵中,杀敌数百,缴获军用物资。进封安丰侯。
孙休即位,和张布谋划,要杀掉孙綝,张布说:丁奉虽不熟知文法,但是谋略超过常人,能决断大事。孙休召丁奉告诉他说:孙綝把持政权,将要做不合法度的`事情,想要和将军一起诛杀他。丁奉说:丞相兄弟党羽很多,恐怕人内心想法不同,不能突然制服,可借腊会的机会,用陛下的士兵来诛杀他。孙休采纳他的计策,于是在腊会时请孙綝,丁奉与张布示意左右斩杀了孙綝。升大将军,加左右都护。
(一)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日: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日: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尝从日者①家见《书》疏义,因请寓宿,手抄归。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方劝必揆②诸义而后发。家贫,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
(二)
李德辉,字仲实,通州潞县人。适岁凶,家储粟才五升,其母舂蓬稗、炊藜苋而食之。德辉天性孝悌,操履③清慎,既就外傅④,嗜读书,束于贫,无以自资,乃辍业。年十六,监酒⑤丰州,禄食充足,甘旨,有余则市笔札录书,夜诵不休。已乃厌糟曲,叹曰:志士顾安此耶!仕不足以匡君福民,隐不足以悦亲善身,天地之间,人寿几何,恶可⑥无闻,同腐草木也!乃谢绝所与游少年,求先生长者讲学,以卒其业。
【注】①日者:以占侯卜筮为业的人。②揆(kuí):揣度。③操履:操行。④外傅:老师。⑤监酒:监管制酒。⑥恶可:怎么能,如何能。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如是者凡更三师(更换) B. 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亲身)
C. 有余则市笔札录书(购买) D. 隐不足以悦亲善身(值得)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4分)
A.然遭世乱,且贫无书 北山愚公,年且九十
B.因请寓宿,手抄归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C.嗜读书,束于贫 货恶其弃于地也
D. 仕不足以匡君福民 诚宜开张圣呼,以光先帝遗德
3.用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
②乃谢绝所与游少年,求先生长者讲学,以卒其业。
4.许衡与李德辉在志趣方面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结合两文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D
2.B D
3.①②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粗词。
(1)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_______
(2)或凭或立,不一状 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词没有通假现象的一项是( )
A、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
B、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C、由,诲女知之乎!
D、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3、将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说说为什么那时的人把山市称为鬼市?请对山市这一现象作出简单的.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高(2)靠着
2、C
3、不多久,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醒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22分)
开宝四年十一月,南唐主遣其弟郑王从善来朝贡。于是始去唐号,改印文为“江南国主印”,赐诏乞呼名,从之。
先是国主以银五万两遗宰相赵普,普告于帝,帝曰:“此不可不受,但以书答谢,少赂其使者可也。”普叩头辞让,帝曰:“大国之体,不可自为削弱,当使之勿测。”及从善入觐,常赐外,密赉白金如遗普之数。江南君臣闻之,皆震骇,服帝伟度。
他日,帝因出,忽幸普第。时吴越王俶方遣使遗普书及海物十瓶列庑下,会车驾卒至,普亟出迎,弗及屏也。帝顾问何物,普以实对,帝曰:“海物必佳。”即命启之,皆满贮瓜子金也。普惶恐,顿首谢曰:“臣实未尝发书,若知此,当奏闻而却之。”帝笑曰:“但受之无害,彼谓国家事皆由汝书生耳。”
普独相凡十年,刚毅果断,以天下事为己任。尝欲除某人为某官,帝不用;明日,复奏之,又不用;明日,更奏之。帝怒,裂其奏投诸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复奏如初。帝悟,卒可其奏,后果以称职闻。又有立功当迁官者,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请与之,帝怒曰:“朕不与迁官,将奈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帝弗听,起,普随之。帝入宫,普立于宫门,良久不去,帝竟从其请。一日,大宴,雨骤至,良久不止,帝怒形于色,左右皆震恐,普因言外间百姓正望雨于大宴何损不过沾湿供帐乐衣耳百姓得雨各欢喜作乐适当其时乞令乐官就雨中奏技帝大悦终宴普临机制变能回帝意类此
开宝六年八月,普罢为河阳三城节度使。普既出镇,上书自诉云:“外人谓臣轻议皇弟开封尹,皇弟忠孝全德,岂有间然?矧昭宪皇太后大渐之际,臣实预闻顾命。知臣者君,愿赐昭鉴!”帝手封其书,藏之金匮。
(选自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第七·宋纪七,有删改)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弗及屏也 屏退
B.彼谓国家事皆由汝书生耳 说
C.岂得以喜怒专之 专断
D.帝怒形于色 表情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普告于帝 普力请与之
B普立于宫门 非陛下之刑赏也
C以天下事为己任 南唐后主遣其弟郑王从善来朝贺
D刑以惩恶 少赂其使者可也
12.下列选项中,前后两句分别能直接表现赵普为相忠实诚信和刚毅直谏的一组是 (3分)
A 先是国主以银五万两遗宰相赵普,普告于帝
臣实预闻顾命
B 会车驾卒至,普亟出迎
刑赏者天下之刑赏, 非陛下之刑赏
C 普叩头辞让
帝竟从其请
D 帝顾问何物,普以实对
拾奏归,补缀,复奏如初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南唐主私下送给赵普五万两银,后南唐使者觐见太祖时,赵普秘密回赠使者同等数目的银两,这令南唐君臣无比震骇,达到了太祖“使之勿测”的`目的。
B.太祖突然驾临赵普家,适逢吴越王礼到,赵普当着太祖面将礼物开启,竟是十瓶满满的瓜子金,赵普惶恐至极,太祖却笑着说“受之”。
C.赵普任宰相十年间,多次犯颜进谏,对于哪些人应该任用,哪些人应该升迁,他总是坚持己见,据理力争,而他的意见往往最终被太祖采纳。
D.赵普被罢相后,出任外职,他向太祖上奏折赞美了太祖之弟开封尹,力陈自己并未轻议皇弟,也是对太祖表白自己的忠心。
14.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
普 因 言 外 间 百 姓正 望 雨 于 大 宴 何 损 不 过 沾 湿 供 帐 乐 衣 耳 百 姓 得 雨 各 欢 喜 作乐 适 当 其 时 乞 令 乐 官 就 雨 中 奏 技 帝 大悦 终 宴 普 临 机 制 变 能 回 帝 意 类 此
(2)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
①臣实未尝发书,若知此,当奏闻而却之。(3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亲贤巨,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巨,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态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空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②巨本布衣,躬耕于南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③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粹、允之任也。
1.将选文第②段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含义.
(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恨:_______
(2)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躬:___________
(3)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_______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诸葛亮几次谈到先帝对自己的殊遇,这些殊遇都是什么?请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敬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
2.(1)恨:遗憾。(2)躬:亲自。(3)卑鄙:身份低徽,出身鄙野。
3.(1)亲近贤臣,疏过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
(2)因此我十分感激,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王复,字如锡,昌邑人。洪武中,由太学生历金吾前卫经历。上书论国家大计。太祖奇之,超拜工部右侍郎。建文时,深见倚任。成祖列奸党二十九人复与焉成祖入京师复迎附李景隆指复奸党复曰臣固应死但目为奸党则臣心未服帝置不问,复其官。已,督安南军饷。安南既平,郡县其地,命复以尚书掌布政、按察二司事。时远方初定,军旅未息,庶务繁剧。复随事制宜,咸有条理。上疏言:“交趾赋税轻重不一,请酌定,务从轻省。”又请:“循泸江北岸至钦州,设卫所,置驿站,以便往。开中积盐,使商贾输粟,以广军储。官吏俸廪,仓粟不足则给以公田。”又言:“广西民馈运,陆路艰险,宜令广东海运二十万石以给。”皆报可。于是编氓籍,定赋税,兴学校,置官师。数召父老宣谕德意。戒属吏毋苛扰,一切镇之以静,上下帖然。时群臣以细故谪交趾者众,复咸加拯恤,甄其贤者与共事,由是至者如归。镇守中官马骐怙宠虐民,复数裁抑之。骐诬复有异志。帝察其妄,不问。仁宗即位,召还,命兼詹事,辅太子。复在交趾凡十九年。及还,交人扶携走送,号泣不忍别。宣德七年,帝改复官南京。明年兼掌南京兵部。英宗即位,加少保,参赞南京守备襄城伯李隆机务。留都文臣参机务,自复始。隆用复言,政肃民安。正统五年正月卒,年七十八。成化初,赠谥忠宣。复丰仪修整,不妄言笑。历事六朝,多所建白。公正廉恕,素孚于人。当官不为赫赫名,事微细无不谨,忧国忘家,老而弥笃。自奉甚约,妻子仅给衣食,所得俸禄,惟待宾客周匮乏而已。初,成祖手疏大臣十人,命解缙评之,惟于复曰:“秉心易直,确乎有守。”无少贬。
4.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成祖列奸党/二十九人复与焉/成祖入京师/复迎附/李景隆指复奸党/复曰/臣固应死/但目为奸党/则臣心未服/?
B.成祖列奸党二十九人/复与焉/成祖入京师/复迎附李景隆/指复/奸党复曰/臣固应/但目为奸党/则臣心未服/
C.成祖列奸党/二十九人复与焉/成祖入京师/复迎附/李景隆指复/奸党复曰/臣固应死/但目为奸党/则臣心未服/
D.成祖列奸党二十九人/复与焉/成祖入京师/复迎附/李景隆指复奸党/复曰/臣固应死/但目为奸党/则臣心未服/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是编氓籍, 定赋税 氓籍:户籍
B.上下帖然 帖然:服帖
C.甄其贤者与共事 共事:共同做事
D.参赞南京守备襄城伯李隆机务 参赞:参与辅助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复经历六朝,颇受皇帝器重。太祖越级提拔他;成祖虽把他列入奸党名列,但仍重用他;英宗时,他开起了留都的文臣参预机务的先河。
B.王复为政有方,处理政事有条不紊。安南初定,事务繁杂,他因事制宜,编制户籍、制定赋税、兴办学校,向父老宣讲皇帝的恩德和旨意。
C.王复为人正直,爱憎分明。他对被贬到交阯的官员加以拯救和周济,并且和他们共事。而对侍宠欺压百姓的马骐,王复则多次压制他。
D.王复为官清廉,不事家产。他自己的生活非常俭约,家资仅够妻子儿女衣食,所得的俸禄,只用于接待宾客和周济贫困的人罢了。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远方初定,军旅未息,庶务繁剧。复随事制宜,咸有条理。(5分)
(2)自奉甚约,妻子仅给衣食,所得俸禄,惟待宾客周匮乏而已。(5分)
参考答案:
4.D
5.B(安定的样子)
6.C.(不是所有的被贬官员,而是“以细故”和“贤者”。)
7.(1)当时边远之地刚刚平定,战火还未平息,事务繁重,王复根据需要制定相宜的政策,都很有条理。(“定”“军旅”“繁剧”“宜” 各1分,语句通畅1分。)
(2)他自己的日常供养非常俭约,妻子儿女仅够衣食,所得的俸禄,只用于待宾客和周济贫困的人而已。(“约”“妻子”“周”“匮乏”,各1分,语句通畅1分。)
魏主①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使太常卿王谌筮之,遇“革”,帝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澄曰:“陛下奕叶重光②,帝有中土;今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帝厉声曰:“卜辞云:‘大人虎变。’何言不吉!”澄曰:“陛下龙兴已久,何得今乃虎变!”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澄曰:“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帝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夫亦何伤!”
既还宫,召澄入见,逆谓之曰:“向者‘革’卦,今当更与卿论之。朝堂之忿,恐人人竞言,阻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想识朕意。”因屏人,谓澄曰:“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澄曰:“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帝曰:“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帝曰:“任城,吾之子房也!”
六月丙戌,命作河桥,欲以济师。
魏主自发平城至洛阳,霖雨不止。丙子,诏诸军前发。丁丑,帝戎服,执鞭乘马而出。群臣稽颡③于马前。帝曰:“庙算已定,大军将进,诸公更欲何云?”尚书李冲等曰:“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竟何之也!臣等有其意而无其辞,敢以死请!”帝大怒曰:“吾方经营天下,期于混壹④,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策马将出,于是安定王休等并殷勤泣谏。帝乃谕群臣曰:“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安定王休等相帅如右。南安王桢进曰:“‘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今陛下苟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邑,此臣等之愿,苍生之幸也。”群臣皆呼万岁。时旧人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
(节选自《资治通鉴》一百三十八卷,有删节)
【注】 ①魏主:即北魏孝文帝。②奕叶重光:继承先祖基业。③稽颡:磕头。④混壹:统一天下。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帝久之乃解 解:消除,平息。
B.逆谓之曰 逆:迎接。
C.因屏人 屏: 使……退下。
D.于是安定王休等并殷勤泣谏 殷勤:巴结讨好。
解析 D项,殷勤:情意恳切。
答案 D
6.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魏主迁都策略的一组是 ( )
①使太常卿王谌筮之 ②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 ③今当更与卿论之 ④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 ⑤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 ⑥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解析 ①是利用占卜造舆论,为下文提议南征做准备;③是笼络人心,先说服关键人物;⑥是以进为退,迫使群臣两害相权取其轻,同意迁都。
答案 B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魏孝文帝因为平城气候寒冷,夏季六月时还在下雪,而且经常狂风大作,飞沙漫天,所以准备把都城迁到洛阳。
B.尚书任城王拓跋澄认为孝文帝继承了先世的光辉基业,在中原称帝;如今出兵征伐还未臣服的敌寇,就得到“革卦”,这不算是全吉。
C.孝文帝知道北方人习惯留恋于旧有的生活方式,一旦知道要迁都洛阳,他们一定会惊恐骚动起来,于是向任城王拓跋澄询问对策。
D.尚书李冲等人认为孝文帝迁都洛阳,天下人都不愿意,此举只是孝文帝独断专行,但不知道该说什么来阻止,只有以死相劝。
解析 D项错在“迁都洛阳”;李冲等人以死相劝的是大军南征之事,此时他们并不知道迁都的事。
答案 D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堂之忿,恐人人竞言,阻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朝堂上我发怒,是担心大家争着发言,阻挠我的大计,所以我用严厉的声色吓唬那些文武官员罢了。
(2)陛下想迁都中原,来经营治理天下,这就是周、汉两朝能够兴盛的原因。
【参考译文】
魏孝文帝因为平城气候寒冷,(夏季)六月时还在下雪,而且经常狂风大作,飞沙漫天,所以准备把京都迁到洛阳。他担心文武百官不听从,于是提议大规模进攻南齐,打算以这种名义胁迫大家。让太常卿王谌占卜,得出“革”卦,孝文帝说:“‘商汤王和周武王进行变革,是适应上天之命,顺应百姓之心的。’没有比这更吉祥的了!”群臣不敢说话。尚书任城王拓跋澄说:“陛下继承了先世的光辉基业,在中原称帝;如今出兵征伐还未臣服的敌寇,就得到表示汤、武革命的卦,这不算是全吉。”皇帝厉声说:“卜辞说:‘王者出处行动变化莫测,就如同虎身上的花纹一样。’怎么不吉利啦?”拓跋澄答道:“陛下作为飞龙兴起已经很久了,怎么现在又出来虎变呢?”孝文帝怒道:“社稷是我的社稷,任城王是想阻止我发兵吗?”拓跋澄说:“社稷虽为陛下所有,但臣作为社稷之臣,怎么能明知危险却不说话呢。”过了很久,皇帝才平息怒气,说:“不过是各自表明心意而已,也没什么关系。”
孝文帝回宫后召拓跋澄入见,迎上前去对他说:“先前说的‘革卦’,我现在和你再重新讨论一下。朝堂上我发怒,是担心大家争着发言,阻挠我的大计,所以我用严厉的声色吓唬那些文武官员罢了。想必你能了解我的心意。”于是就让随从退下,对拓跋澄说:“今天我所要做的这件事,确实是很不容易的。但我们国家是在北方疆土上建立起来的,后来又迁都到平城;而平城只是用武力开疆拓土的地方,而不宜进行治理教化。现在,我打算进行改变风俗习惯的重大变革,这条路走起来确实困难,我只是想趁机利用大军南下征伐的声势,将京都迁到中原,你认为怎么样?”拓跋澄说:“陛下想迁都中原,来经营治理天下,这就是周、汉两朝能够兴盛的原因。”孝文帝说:“北方人习惯留恋于旧有的生活方式,那时,他们一定会惊恐骚动起来,怎么办?”拓跋澄回答说:“不平凡的事,本来就不是平凡的人所能做得了的。陛下的决断,是出自您圣明的`内心,他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呢?”孝文帝说:“任城王真是我的张子房呀!”
六月丙戌,魏孝文帝下令在黄河上修筑大桥,准备让南下大军由桥上渡过黄河。
【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分析】推荐阅读:
《岳阳楼记》的文言文阅读附答案10-20
文言文阅读训练10-31
语文期末文言文阅读答案07-23
文言文阅读任贤练习及答案09-26
文言文《惠子相梁》的阅读及答案05-30
宋史种放文言文阅读及答案05-31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阅读和答案09-25
《念奴娇 过洞庭》文言文阅读答案11-12
塞翁失马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11-20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解析:陈涉世家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