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基

2024-12-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双基(推荐8篇)

双基 篇1

山东省朝阳矿业有限公司(2009年11月12日)

朝阳煤矿隶属于中泰煤业集团,是枣庄市率先采用综采放顶煤工艺的地方国有煤矿。矿井地质条件复杂,采深-550~-1000m,面临深井开采冲击地压、自然发火、高温热害等多种困难和压力。因此,我们紧紧依托“双基”建设,扎实安全基础工作,完善安全管理机制,牢固树立“解决问题在井下,工作重点在现场,安全根源在管理,落实责任在干部”的理念,扑下身子,摆正心态,不间断地走出去,向省内外各兄弟矿井虚心学习,萃取精华,结合朝阳自身实际,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追求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培训和队伍建设创新,走出了一条装备现代化、管理系统化、队伍专业化的安全发展新路子。矿井正式投产以来,连续实现安全生产1565天,获得“双基”建设达省级、质量标准化建设达一级、煤矿安全程度评估达“4A”的良好成绩。回顾过去,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科技保安,装备现代化

(一)注重装备选型,确保生产系统安全可靠

矿井主、副井提升设备选用JKMD-2.8(Ⅰ)×4型落地摩擦式提升机,采用瑞士ABB直流拖动控制系统,各种保护齐备、安全、灵敏、可靠。矿井通风选用BDK60-8-NO24型对旋轴流式通风机,采用芬兰变频调速节能技术。井下采掘实现机械化,原煤运输系统更换强力皮带机,更加高效、安全可靠。井下中央泵房实现了远程集控自动排水。调度中心配备KJ70N型安全监控系统,对井下采掘场所的环境参数、主要设备的开停实现实时监控,还配臵了井下人员定位系统、井下移动通讯系统,实现了对全部下井人员的全程动态跟踪调度。

完善了矿井辅助生产系统。深井开采带来高温热害,井下采掘工作地点局部温度最高达32℃,制约安全生产,不容回避。我们投资560余万元,建成矿井制冷降温系统,2009年夏季投入使用,采掘工作地点温度不超过26℃,大大改善了工人现场作业条件。优化调整了矿井运输系统,西翼轨道下山安装了乘人猴车,减轻了工人体力支出;东翼开拓实现皮带运矸,提高了掘进效率。

(二)强化隐患治理技术支撑,形成严密灾害防治体系 朝阳煤矿主采的3下煤,经鉴定自然发火期为63天,但现场实际揭露情况,不足20天就出现自然发火苗头,严重制约安全生产。我们高度重视,积极运用新材料、新设备和新技术,并充分吸取兄弟矿井的成功经验,成立了专职的通风防灭火队伍,先后投资900余万元完善了通风安全监测系统、采空区束

管监测系统、黄泥灌浆系统、惰性气体(氮气、二氧化碳)压注系统,在采煤工作面还运用了凝胶压注技术、两巷艾格劳尼高分子材料快速密闭堵漏技术、高倍阻化泡沫压注技术等先进的防灭火设备和工艺,最终形成了以采空区灌注惰性气体、两巷挡风墙漏风封堵、束管监测和均压通风为主的“四位一体”防火措施体系,并聘请知名通风、防灭火专家教授组成专家库,引进新技术、新思路,为我矿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近年来,采掘工作面较好地控制了厚煤层自然发火事故,实现了安全生产。2008年11月份市煤炭局在我矿召开现场会,我矿作了“一通三防”经验介绍,得到上级好评。

我矿煤层埋深在-550m~-1000m,加之地质构造复杂,巷道地压显现较为明显,特别是全煤巷道,采掘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冲击地压显现。我们谨慎面对,积极研究技术对策,通过对锚网索支护的孔径、树脂药卷直径和锚杆直径的“三径”匹配试验,完善施工工艺,基本解决了因冲击地压造成煤巷锚索断绳、锚索梁撕裂导致煤巷支护失效等一系列支护问题。与山东科技大学合作进行大采深厚煤层条带煤柱安全开采可行性研究,取得了厚煤层沿空留设窄煤柱掘进成功的良好效果。与北京科技大学合作,开展冲击地压机理与预测研究,采用采面顶板超前爆破预裂、煤体超前施工卸压孔等手段,较好的解决了采掘现场局部冲击地压问题。同时投入240余万元,成立专业防冲队伍和微震监测中心,合理制订冲击地压防治方案,做到

提前预报冲击危险区域,确保了有压无险,有害无灾。

(三)提倡技术创新,助推科技保安。

我们提出“常思不足,创新改进无止境,超前思维,有备无患谋发展”,鼓励自主创新,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制订《科技与管理“金点子”创新实施办法》,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实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重奖安全生产实用成果。具有代表性的创新成果有轨道下山防跑车装臵、扒装机自移装臵、无压透视风门等,其中轨道下山防跑车装臵取得了国家专利。

二、管理创新,机制保安全

有了一流的现代化技术装备,更要有现代化的管理机制才能确保安全生产。我们按照集团公司 “规范提高落实”和“工作负责制”的要求,从朝阳煤矿的实情出发,制订完善了安全隐患信息闭合制度、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管理干部下井跟班特别规定等102种规章制度;完善了安全生产责任制74种、各类工种岗位责任制188种。严格责任落实,形成上至矿长下至班组长、从主要科室区队到工青妇各部门有章可循、责权明确、相互协调的安全管理网络,形成了安全管理的“六环六法”。

(一)“六环”管理,环环相扣

一是包保区队责任落实。实行矿领导包工区,中层管理人员包头面。包保人员每月组织工区召开一次包保会,承担管理责任,实行五项联责考核,即:考核包保管理人员所包保范围的安全目标、“三违”人数、隐患整改率、工程质量、工作质量,并细化安全目标,落实管理人员安全责任。通过矿包保区队责任的落实,实现了包保人员与工区的经济效益挂钩,各单位“三违”人数成下降趋势,区队安全形势稳定。

二是全面推行“安全诚信区队”建设。诚信区队要实现全工区无“三违”、无事故、质量最好、罚款最少,即:安全管理指标过硬、安全质量过硬、安全制度执行过硬、队伍素质过硬。目前,共评比“安全诚信区队”16期,在基层区队中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浓厚安全竞赛氛围。

三是深入开展“无违章日”活动。为狠抓薄弱时间、环节的“三违”治理,堵塞安全管理漏洞,号召星期日实现全矿“无违章”。实行违章说清楚制度,即星期日违章人员在班前会向全体职工说清楚、违章人员所在班组的班组长向工区区长说清楚、违章人员所在工区的区长向分管领导说清楚。营造“遵章光荣、违章可耻”的遵章守纪正气和氛围。今年全矿共实现了39个“无违章日”。

四是实行“安全积金”及返还制度。对生产、辅助单位职工每人每天按规定标准提取“安全积金”,逐日累计,年终矿将按积累积金总额的120%兑现奖励。如职工出现“三违”,自违章之日起“安全积金”归零,重新积累。积金数额越大,职工“三违”成本越高,奖罚也随之加重,激发了工人自觉反“三违”的动力。

五是开展无违章班组竞赛活动。全矿采掘辅助班组按月开

展无违章班组竞赛活动,全月没有违章的班组即为无违章班组,矿兑现奖励。工人的行为不再是个体的效果,而是与整个班组的集体利益息息相关,达到相互监督、互相提醒,自觉规范操作行为的良好效果。活动开展以来,全矿共涌现出160班次无违章班组,形成了班组自保、互保、联保机制。

六是根据质量标准化建设的要求,积极创建“亮点工程”。安全为天,质量为本,抓质量就是抓“生命工程”。我们持续不断开展“亮点工程”创建,从调整工程质量归口安全部门管理入手,赋予安全员全程监察工程质量的权力,把质量标准化建设融入日常管理工作,实现动态管理,动态达标,所有工程挂牌明示,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选树先进典型,创建标准化线、标准化面,推广先进管理经验,号召各工区“从自身找不足、不怨天尤人,敢为人先”,推动采掘工程“亮点工程”的升华和辅助单位“亮点工程”达标。通过不定期组织“亮点工程”现场观摩会,树立采掘工程样板,真正实现了质量、产量、进尺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推进了安全管理、文明生产和工程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六法”控制,责权相依

一是“一星两兵”激励法。开展“安全之星、安全标兵、安全执法标兵”评选活动并大力表彰,标树先进、激励后进。今年共评出“安全之星”12名、“安全标兵”132名、“安全执法标兵”15名。正面引导、激励职工,职工行为逐步形成自觉、走向规范。

二是罚金返还温情法。推行“三违”罚金返还制度,即违章人员在一个季度内没有出现再次违章,矿将全额返还其违章罚款,体现人性化管理,使“三违”人员能够正视“三违”罚款,消除职工的抵触情绪,培养职工自觉遵章守纪、积极协同改进不足的良好习惯。

三是特殊闭合管理法。隐患治理上实行筛选、分级、下卡、整改、复查、消除到备案存档的整体闭合管理。火工品实行“信息闭合”管理法,从爆炸物品的采购、运输、接收、装卸、保卫、领用到清退采用闭合表进行逐个环节签字确认,自实行爆炸物品“信息闭合”法以来,我矿使用公安部门授权的信息卡从未出现因差错而锁卡的事故,杜绝了爆炸物品出井、出矿、流入社会,得到各级管理部门充分肯定。

四是风险抵押连责法。全矿干部职工按照安全责任大小每半年缴纳一次风险抵押金,每年的特殊时段也实行缴纳专门的风险抵押金,按目标实现与否兑现奖罚,达到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效果。

五是“五位一体”下井控制法。安全管理的重心在现场,关键是管理干部。我们要求管理干部“学会当兵,问题解决在基层;敢想敢干,多为困难想办法”,深入一线解决问题,全面推行管理人员下井检查时间、地点、内容、质量和指标“五位一体”的下井控制法,在井口信息站建立规范化的管理人员下

井档案,一人一档,详细记录管理干部下井到达的地点、发现的问题、处理的办法、整改的情况等,达到对管理人员下井检查的连锁、闭合控制,最终实现下井排查隐患不留死角、下井检查不漏边角,切实抓牢现场安全管理的主动权。

六是班组安全责任落实法。班组接班后,由班组长负责填写安全责任分工牌板,将班组范围内提升运输、顶板管理、支护质量、通风防尘、机电设备管理、文明生产管理等各专业分工到人、明确责任。矿各级检查人员发现的安全隐患可以对照分工落实具体责任人员执行整改,并纳入考核,有效的提高了安全隐患整改率。

三、人才兴企,队伍强素质

“企”无“人”则“止”。朝阳煤矿把职工教育、人才培养和基层建设当成企业发展和安身立命的根本,努力造就一支掌握现代化生产技术和适应现代化管理需要的高素质职工队伍。

(一)把安全技术培训作为职工最大的福利

我们投入200多万元建成高标准的“安全培训中心”,拥有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图书室、活动室、展览室、职工技能实验基地等设施。教室可容纳88位学员同时上课,配有空调、电视、录放像机、投影机、计算机等。不断创新培训方式,做到“三个结合”,即把教学大纲和煤矿一线生产实际相结合、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事故案例剖析与操作规程学习相结合,在矿工业广场建有6处职工技能实训基地,一改传统的“满堂灌”和“填鸭式”,将教学延伸到培训基地和劳动现场,职工学习效果显著。2007年经枣庄市煤炭局评比,三级培训 “优秀学员”总数列全市第一,获得市“安全培训先进集体”称号,2008年一人获得省级“安全培训优秀教师”称号,并被鲁南分局推荐为安全培训先进典型,参加了全省煤矿培训先进经验交流活动。

(二)把综采队伍磨练成主力军

2005年底以前,朝阳煤矿利用外聘综采队伍采煤,但我们意识到依赖他人不是长久之计,随后我矿坚定了培养自营综采队伍的决心,走出去、引进来,培养支架工、煤机手等各类专业工人,开展职工技能培训和鉴定,自主维修支架、采煤机等技术含量较高的设备,专业工种得到很好的锻炼,维修、操作技能水平明显提高,实现了综采设备操作、维修从依赖到自主的跨越。自2005年组建枣庄地方煤矿第一支综采自营队伍至今,不断刷新、创造安装和回撤最短时间纪录,由最初的安装26天、回撤17天到今年创造的安装21天、回撤13天。我矿综采队伍在实践中积极探索、自我完善、逐渐成熟,实现了安装、回撤以及操作维护技术的完全自主管理,成为我矿安全生产的主力军。

(三)把班组和区队锻炼成稳固的安全“底盘”。依托规范班组建设和“区队管理上水平”竞赛活动的开展,夯实安全生产的根基。一是持续开展规范班组建设活动,充分发挥班组安全生产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加强自保、互保、联保“三保”安全意识教育,健全班组组织机构,设立班组安全检查员、质量监督员、群众安监员,突出提高职工“我要安全”的觉悟,掌握“我会安全”的技能,履行“我管安全”的责任,实现“我保安全”的目的,打造放心班组。二是持续开展“区队管理上水平”竞赛活动,实现区队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实行领导干部挂靠帮包区队,专项督导,在硬件上下功夫,软件上求精细,争创红旗区队,提升区队整体管理水平。

朝阳煤矿“双基”建设工作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逐步走上了正规化道路,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距领导的要求和与兄弟单位相比还有差距。我们决心以这次现场会的成功召开为新起点,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完善方法手段,加大管理力度,推动“双基”建设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为全市的发展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双基 篇2

“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教学理论”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教学理论,可以看作是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本的教学理论体系,其核心思想是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现在的人在工作学习中出现的一些典型问题,分析其根源是我们近些年对“双基”教学抓得不扎实造成的。

文章的作者特别提到:他不反对儿童有兴趣地识字,但他反对把识字作为课程、作为教学目标来让儿童完成。那么,我想,作者同样也不是要摒弃“双基”,要摒弃的是“双基理论”。他认为“双基理论”的基础是学科本位的课程观。学科本位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把学科凌驾于教育之上,凌驾于人之上,让学科成为中心,成为目的,没有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没有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过分强调学科的逻辑体系而忽视学生的经验。将课程设置的重点放在学科的完善上,很容易导致学习内容繁、难、偏、旧等,而且教学也更容易侧重于知识的灌输,这无疑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课程产生畏难情绪。

为什么“双基理论”与学科本位的课程观会有联系呢?因为在“双基理论”中,“基础”是一个关键词。某些知识或技能之所以被选进课程内容,并不是因为它们是一种尖端的东西,而是因为它们是基础的,所以“双基”教学思想注重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同时也注重课程内容的逻辑严谨性。在课程教材的编制上,体现为重视教学内容结构以及与逻辑系统的关系,要求教材体系符合学科的系统性,依据学科内容结构规律安排,做到先行知识的学习与后继知识的学习互相促进。

“学科本位”是上世纪初提倡“儿童本位”或“个体本位”的“进步派”在批判“传统派”的课程论时所使用的词语。近百年来,世界各国的课程不断地变革和发展,在课程实践中,所谓的“学科本位”课程在世界范围内基本上已不存在了,而所谓的“儿童本位”或“个体本位”的课程也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在课程理论上,国际教育界逐步认识到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是行不通的,不再在这一“本位”或那一“本位”的对立中思维了,因而都在寻求社会、学科、儿童诸多方面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课程体系里不仅有学科课程,而且也有了一定比重的经验(活动)课程、综合课程、选修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每门课程除了以学科知识为主外,还逐步加强了与学生经验及现实生活的联系。所以,将“学科本位”这个早期课程论不成熟的用词用于我国现行课程,至少是不准确的。

咬定“双基”不放松 篇3

唐柳燕注重训练学生的“双基”,强调一个“巧”字,即采用巧妙的方法和技巧,如采取激趣法、情境创设法、读写结合法等进行教学。以理解词语为例,在教学“焦急万分”一词时,她首先根据字理法让学生知道“焦”字的四点与火有关,然后让学生把“焦急万分”一词带进文中的句子里读一读,慢慢体会,最后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该词的含义。这一过程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对词语既有了深刻的理解,又提高了语言运用的能力。唐柳燕认为,“双基”训练就是既要让学生把知识学得扎实,又要在“润物细无声”的训练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善于利用课文留白处进行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唐柳燕进行“双基”训练的一个突出特色。如在教学诗歌《春风吹》时,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她让学生化身为小作者,对“春天”展开联想,或编写有关春天的诗句,或用“春天”一词来造句等,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课堂气氛顿时变得活跃起来。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在动脑、动口、探究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她还注重在课文句子、段落处设置留白,以学生为重心,把听说读写、情感体验等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愉快和合作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到老师设计的学习活动中,使知能与情智同时得到发展。唐柳燕对教学艺术的追求和对教学方法的刻苦钻研,使她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充满欢声笑语。

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教学的关键。因此,在备课时,唐柳燕非常注重分析学生对教材的反应,了解学生预习时的困惑,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已有知识经验,实施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认知需要。例如,教学对象是学困生时,她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低起点多层次”的教学方式,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自信,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班上的陆荣欣同学语文基础较差,在背诵、默写时经常感到困难重重,成绩总是徘徊在及格线上下,学习上的劣势使他失去了信心,感到处处不如别人。为此,唐柳燕不断寻找教育契机,着重批改他的作业,并在作业本上写下鼓励的话语,如“我相信你能再加把劲儿!”“行,你赶上来了!”“好!请坚持。把错误的地方改一改,好吗?”经过一段时间的激励鼓舞,该生的学习成绩赶上来了,学习的劲头也足了。

为了更有效地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水平,唐柳燕坚持系统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并积极投身到教育教学课题的研究和实验中,学以致用,研以致用。她在“阅读有效教学方式的实验研究”课题研究中,创造性地运用个性化阅读有效教学课堂模式,使自己的教学更具科学性。如教学第一课时将教学目标定在知识技能和初读感知方面,按照五个层次来进行教学,激趣诱读(初读课文)、理清脉络(再读课文)、理解字词(品词析句)、个性朗读(质疑导思)、设置悬念;第二课时将品读、精读与揣摩写作方法等方面相结合,渗透个性化阅读,分成四大板块:整体回顾(品析读文)、个性感悟(读写结合)、个性表达(提升内涵)、拓展阅读。两个不同课时的教学模式各有特色,唐柳燕把它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不仅提高了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做一名“专家型”教师是唐柳燕的理想与追求。在10多年的教坛道路上,唐柳燕根据自身特点,采用“学习—实践一反思一提升”的学习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平时,她主动与同行进行交流、学习,积极参与多样化的研讨活动,认真撰写教学案例和教育论文。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逐渐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慢慢积淀自己的文化内涵,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变得愈发扎实、有效。

(人物小档案:唐柳燕,柳州市驾鹤路小学教导主任,2005年参加全国第六届“精讲读练”教学法赛教课比赛获一等奖;2006年被评为“自治区优秀班主任”;2007年参加广西教育学会举办的赛教课获一等奖;2007年成为广西21世纪二期园丁工程语文骨干班学员。)

煤矿“双基”建设汇报 篇4

开创lz煤矿“双基”建设的新局面

ZT集团lz煤矿

各位领导:

lz煤矿1988年建设,1993年试生产,现核定生产能力65万吨。近年来,面对一座建矿20多年的地方老矿井,如何实现安全形势的持续稳定、经济效益的持续增加,这是我们始终抓住不放的严肃课题。工作中,我们认真按照市、区煤矿“双基”建设的新部署,全方位落实集团公司“抓好煤矿首先要抓好双基、管好安全首先要管好人”的要求,紧紧围绕“人”这个核心要素,抓基层、抓基础、抓基固本,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创建,将管理的重心向下移,把防范的关口向前移,在扎实推进中持续改进,在“回头看”中认真看、相互看,对看出的问题不放过,对发现的隐患早处理,对看到的差距往前赶,各级干部抓双基、促管理,争安全、上水平的工作热情空前高涨,广大职工的执行能力普遍增强,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一、以明确的安全责任管住人,扎实推进“六个三”管理

为真正落实干部职工的安全责任,我们以新的视角、新的认识,探索制定了“六个三”安全管理法,通过“三包”、“三比”、“三看”,实现了“三好”、“三到”、“三化”,使 “双基”工作扎根在现场,渗透在细节,覆盖全过程。

一是健全落实责任承包体系。根据年初签定的安全岗位责任承包书,矿级干部靠区队,区队干部包头面,职工个人包岗点,层层分解,层层加压,形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落实,落实见成效的格局。

二是稳步推进安全隐患市场化管理。把各级安全管理人员查出的安全隐患,模拟成可交易的商品,通过交易获利,调动了安监人员抓安全和职工按章作业保

安全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排查、监督、处理、整改、复查隐患的闭合管理。

三是全面推行精细化和标准化。对全矿管理制度进行梳理完善,出台了14个标准大类和120个标准子目,作为“六个三”检查考核的标准;并根据不同的岗位和职责进一步分解细化、量化,使很多考核分数细化到0.1分,增强了考核的准确性和“六个三”管理实施的操作性、可比性,促进职工上标准岗,干标准活。

四是创新检查方式。在检查单位和路线的确定上,不事先通知,现场抽签决定;在检查方式上“杀回马枪”、地毯式排查;在检查的时间上,选择交接班、零点班等薄弱时段,督促现场人的行为和物的状态时时达标,班班迎检。

五是积极推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强化井上下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培育干部职工按制度管理、靠规程施工、用标准操作的良好习惯,确保技术达标、动态达标、文明达标,为矿井安全高效生产创造有序、整洁、文明的现场生产环境。

实行“六个三”安全管理法一年来,强化了干部职工执行力,促进了制度落实,特别是安全绩效考评机制,明晰了岗位、个人职责,实现了制度从制定到检查、落实、完善的闭合;按照标准检查打分,依据结果确定优劣,拉开了工资档次,透明了职务晋升,形成了激励机制,提高了安监质量;使安全管理能长期在长效机制下运行,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多头管理、大呼隆检查的现象,使管理更加简约、实用,避免了烦琐化,减少了工作量;精细化、标准化管理不断向纵深拓展,井下和地面始终保持干净、整洁、有序,初步实现了人育环境和环境育人的对接,提高了文明生产水平。

二、以灵活的自主管理推动人,不断夯实区队班组

把班组建设作为“双基”建设的“源头工程”,实行区队班组自主管理,开展了“三自主、三创优”活动,通过区队自主管安全,班组自主抓安全,个人自主保安全,使班组建设不断走上了系统化、规范化、人性化的发展轨道,职工由“要

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能安全”的转变。

一是注重自主管理。班组长是兵头将尾,是班组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只有充分赋予他们的责任和权力,才能充分激发他们履行责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工作中,下放管理权,实行“四自主”,班组长自主决定成员分工、自主决定工分分配、自主决定班组管理办法、自主决定成员奖惩,使班组长自觉管理了,学会管理了,敢于管理了。

二是注重自我排查。每个班组都建立了“一个档案两本账”,规范班组管理,排查治理人、物、环境隐患。职工安全管理档案,登记职工家庭住址、家庭构成、健康状况、经济条件以及近几年来违章情况,随时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职工违章台帐,管理干部和违章人员实行一对一帮教,排查职工思想隐患;班组安全隐患治理台帐,对现场隐患实行挂牌督办。

三是注重自动考核。在自我排查的基础上,区队自主管理小组,根据各自的工作目标,把人员管理、隐患治理、工程质量、生产管理、文明生产等指标,以分值的形式进行量化,百分制月度考核,对表现突出的先进班组和个人表彰奖励,并把考核资料存档备案,作为班组长年终总评的依据,增强了班组成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进一步提高了区队班组的管理水平。

三、以有效的培训提升人,全面实施素质工程

建设高水平的“双基”,打造“两型三化”矿井,必须有高素质的员工。为此,我们高度重视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全面实施素质工程,上至矿长,下至一线职工,作为一堂必修课,实现了员工培训制度化,提升了员工的管理水平和操作技能。

一是以文化理念武装头脑。先进的文化不仅是一种价值观、一种境界,更是推进“双基”建设的强大动力。我们牢固树立“持续改进,追求卓越,创新致远”的理念,以人为本,与时俱进,把“保持就是落后,不提升就是倒退,不执行就是反对”作为“双基”建设的指导思想,不断超越自己,持续改进管理,敢于探索创新,先后对通风、供电、提升、运输、监控、排水等系统实施了升级改造,提高了矿井的科技装备水平。

二是以实实在在的效果检验培训。在教学方式上不断改进,以实用、管用和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为指导,一改原来单纯的课堂教学,采用了电视、多媒体、投影仪等辅助教学,并经常开展“安全每日一题”活动,现场颁发纪念品,调动职工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在人员的外培上,对选派到二、三级培训中心学习培训的干部职工,实行回矿验收制度,重新考试复查,复考率达到100%。在硬件设施的配套上,新建了职工实训操作基地,建立了可容纳15人同时结业考试的标准化机考室,使学员不下井就能学会操作,收到了良好效果。在现场实战演练上,把职工技术比武活动扩展到井下迎头和采面,从班前会开始,直至职工安全升井,考核人员全程跟踪,对每个职工的操作进行细化、量化,现场打分,促进了职工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为了使职工养成安全的行为习惯,去年开展了岗位安全工作流程描述活动,编撰了岗位工作流程描述手册,涵盖全矿279个管理和操作岗位。在职工熟悉工作流程的基础上,今年又推行了“手指口述”安全确认法,使职工安全培训由被动灌输说教向主动学习领会转变,由理论学习向现场按流程操作转变,提高了职工的自主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

三是以对症的疗法清除思想隐患。在做好全员培训、日常培训和重点培训的基础上,开展了特色培训。06年7月设立了“三违”医院,专门整治职工思想隐患,帮助违章职工破疑解难,查找病根,对症下药,解决了简单的以罚代管,职工被罚后却得不到教训的弊端。自“三违”医院设立以来,病员治愈率100%,复发率为零,杜绝了轻伤及以上事故的发生,职工违章行为逐渐减少,干部职工安

全意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四是以浓厚的安全氛围感染职工。在安全宣传上,形成了“三融四到”模式。“融理于教”、“融情于教”、“融乐于教”,注重从正面教育广大职工,摆明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个人家庭幸福的关系;注重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组织矿工家属到区队,向职工宣传安全的重要性;注重娱乐性,宣传过程中采用文娱演出形式进行宣传。通过井上下的安全文化长廊、企业报、黑板报、全家福、广播、安全工作手册等形式,使安全宣传“到身边”、“到工区”、“到井下”、“到职工心中”,营造了浓厚的安全氛围。

各位领导,煤矿“双基”建设是一项抓基层、强基础,促进煤矿长治久安、和谐发展的长效举措,我们一定以这次现场会议为契机,虚心接受兄弟单位的点评,全方位吸取兄弟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持续改进,勇于创新,锐意进取,把会议的目标和要求落到实处,将“双基”建设工作不断推向一个新水平,把lz煤矿管理好、建设好、发展好。

谢谢大家!

双基题库 篇5

1.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个由信仰共产主义的中国青年组成的的群众性组织

2.在各级学校中,中国共青团在领导和团结学生方面均有一定成绩;共青团同时还负责指导中国少年先锋队工作。

3.团员年满A,没有担任团内职务,应该办理离团手续。

A.28周岁 B.25周岁 C.30周岁 D.20周岁

4.下面哪一句是团歌《光荣啊,中国共青团》里的歌词?B A.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B.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壮丽的事业,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 C.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D.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

5.开展先进性教育,要在解决(A)上下功夫,把是否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突出问题和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准。A.实际问题B.思想问题C.大是大非问题

6.是否自觉地为实现觉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是否符合(B),是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A。组织原则B.党员条件C.党章规定

7.团章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C)的学校,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A、共产主义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8.团内的“三会一课”指的是(B)。

A、民主生活会、团员发展会、思想教育总结会和团课 B、支部委员会、支部团员大会、团小组会和团课 C、支部委员会、支部发展会、团小组会和党课

9.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A),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A.政治文明B.精神文明C.物质文明

10.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A)大民族精神。A.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B,团结统一、不怕牺牲、,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C.团结统一、爱好和平、乐于奉献、自强不息

11.“保护母亲河行动”中的“母亲河”是指(C)。A、长江 B、黄河 C、长江、黄河以及其他主要河流

12.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活动是以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推进城乡两个文明建设为目的,以全国大中专学生为主体,将(A)送入农村和城市的社会实践活动。A、文化、科技、卫生 B、文化、信息、科技 C、文化、科技、政策

13.开展18岁成人仪式教育活动突出的主题是(C)。A.承诺•责任•监督 B.孩子•明天•责任 C.公民•责任•希望 14.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个党纲是(A)

A、《共产党宣言》 B、《反杜林论》 C、《哥达纲领批判》 15.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地点是(C)A、北京 B、广州 C、上海

16.发展党内民主是(C)的重要内容。

A.精神文明建设B.文化体制改革 C.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

17.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A)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A.六个月B.三个月C.八个月

18.“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C)。A、主题 B、本质 C、精髓

1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分别是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C)。20.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B)放在首位。A.经济效益B.社会效益C.经济社会效益

2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A)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A.改革创新B:不断进取C勇于拼搏 22.增强团员意识教育活动的主线是(A)A、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学习革命史,保持优良的革命作风 C、学习中华传统美德,提高团员素质 23.增强团员意识教育活动的目标是(B)A、提高理论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团员意识 B、提高团员素质、改进工作作风、加强自身建设 C、增强意识、健全组织、活跃工作

24.中国第一个青年团早期组织的负责人是(B)。A.施存统

B.俞秀松

C.任弼时

25.团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团员交纳的团费、党和政府以及企事业单位关于青少年事业的专项经费、团办经济实体创收、正当的社会资助和团组织的(B)收入。A.其他

B.其他合法

C.其他合理

26.中国少年先锋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A)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

A.群众

B.先进

C.模范

27.1957年11月17日,毛泽东在(C)向中国留学生讲话时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A.贝尔格莱德

B.布达佩斯

C.莫斯科

28.1963年初,由共青团组织发起,经中共中央领导人的关怀和推动,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A)活动的热潮。从此,这项活动成为共青团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活动。29.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徽,是共青团中央委员会于(C)颁布的 A.1957年5月24日 B.1958年6月28日 C.1959年5月4日

30.《关于团员证制度的决议》,是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B)代表大会上通过的。A.十一次

B.十二次

C.十三次

31.新团员必须在团旗下进行入团宣誓。誓词如下: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勤奋学习,积极工作,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A、严守团的章程,执行团的决议,担负团员责任,恪守团的纪律 B、遵守团的章程,执行团的决议,履行团员义务,严守团的纪律 C、恪守团的章程,履行团的决议,完成团员义务,遵守团的纪律

32.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各种(B)按贡献参与分配。

A.生产要素B.劳动要素C.劳动力价值

33.要着眼于我国(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及时化解各种矛盾,确保社会稳定和工作有序进行。A.社会制度B.基本国情C.经济社会状况

34.在中国共产党的关怀和领导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于1922年5月5日至10日在(B)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正式建立。A.上海

B.广州

C.北京

35.1925年1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出决定: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改名为(A)。

A.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B.中国共产青年团 C.中国少年共产党 36.按照党总揽全局、(B)的原则,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A.协调一致B.协调各方C.协调指导

37.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B)的原则,完善并严格执行党委内部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

38.“希望工程”诞生的时间是B。

A.1989年10月30日 B.1990年5月19日 C.1990年9月5日 39.志愿者精神是:“奉献、友爱、(A)、进步”。A.互助

B.团结

C.和谐

40.在团支部委员会中,书记和委员处于(B)关系。A.领导

B.平等

C.监督

41.在团的各级代表大会,代表人选构成中,女代表一般不少于代表总额 【 B 】。A 20% B 25% C 30% 42.申请入团的青年要有团员 【 B 】 介绍。A 一人 B 二人 C 三人

43.【 A 】是团的一切工作基础。团的领导机关要确立基层第一的观念,发扬务实,求实的作风,深入基层,服务青年,不断增强基层活力。A 基层建设 B 基层组织 C 基层工作

44.江泽民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C 】。A 实事求是 B 解放思想 C 与时俱进

45.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伟人是【 C 】。A 马克思 B 毛泽东 C 邓小平

46.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 B 】,从此拉开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序幕。A 《新青年》 B 《青年杂志》 C 《青春》

47.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A 】的群众组织。A、先进青年 B、优秀青年 C、杰出青年

48.共青团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08年【 B 】在北京召开。A、6月8日至13日 B、6月10日至13日 C、6月10日至16日 49.共青团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共有【 B 】名。A、189 B、191 C、150 判断题

1、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对

3、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对

4、团章规定,被批准入团的青年从团委审批通过之日取得团籍。错,支部大会通过之日起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公民。对 6.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生活宽裕。错,生产发展

7、凡是有团员 4人以上的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等应建立团的基层组织。错,3人

8、共青团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对

9、我国第一部团的章程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错,《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章程》 10、1925年1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出决定: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对

11、申请入团的青年应有3名团员介绍。错,2名

12、团的全国领导机构,是团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对

13、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旗旗面为红色,象征革命胜利是吗? 对 14、2004年是建团82 周年,五四运动85周年。

15、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章程规定:正式中央机关未组成时,以广州机关代理中央职权。

错,上海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于1922年5月5日至13日在上海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错,广州 16、1927年10月,《中国青年》被迫停刊,团中央于当年11月7日又出版机关刊物《无产青年》。出版5期后,再度停刊。对

17、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任中央执行委员会书记是张太雷。错,施存统

18、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是在旅欧共产主义小组领导下,于1922年6月3日在法国巴黎正式成立的,首任书记是赵世炎。对 19、1925年1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出决定: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青年团)。

错,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对

21.根据团章规定,团员人数在100人以上的单位,可以建立基层委员会。对 22.党的最高纲领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错,是实现共产主义 23.共青团的团旗是1950年5月由团中央委员会发布的。对 24.共青团与学生联和会的关系是学生联和会属于共青团。

错,共青团与学生联合会是各自独立的两个青年组织

25.“青年文明号”(“共青团号”)是指主要负责人之一在35周岁以下,青年占60%以上。,具有稳定行政建制的优秀青年集体和青年工程。对 26.团员代表大会的会议程序包括 开幕式 预备会 大会选举 小组会 闭幕式。

错,预备会 开幕式 小组会 大会选举 闭幕式 27.1920年8月22日建立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陈独秀担任团的书记。错

2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在1949年12月正式宣布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对

29.“一二•九”运动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形成了全国人民爱国运动的新高潮,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错

2、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错,广州。

20、五四运动时期,于1925年5月30日举行反帝大示威时,团三届中央局成员恽代英担任总指挥。30.所谓团的组织生活是指有主题要求和教育意义,由团员参加,定期进行的一种团内生活。组织生活一般每月不少于一次。()对

31、增强团员意识教育活动的主线 是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 32.团章规定,团员在50人以上的单位可以建立总支部,在3人以上可以建立团支部。错 33.团章规定,团的全国代表大会每4年举行一次。错 34.党旗和团旗同时使用时,团旗应挂在面向的左方,党旗应挂在面向的右方。错 35.团的纪律主要有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团的组织纪律的核心内容。错 36.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团中央“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

37.留团察看的时间分为六个月或一年。团员在留团察看期间没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不得作青年入团的介绍人。对

38.团的全国代表大会每六年举行一次,由中央委员会召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提前或延期举行。39.团员没有正当理由,连续三个月不交纳团费、不过团组织生活,或连续六个月不做团组织分配的工作,均被认为是自行脱团。错

40、增强团员意识教育活动的主题是永远跟党走。对

41、增强团员意识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增强意识、健全组织、活跃工作。对 42.青年入团必须有2名团员做介绍人。介绍人可由申请人自己选择,也可由团支部决定。对

43、深受广大青年喜爱、有深远历史影响的《中国青年》杂志1923年8月20日在上海创刊。

错,1923年10月20日 44.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党制定了“专政机关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斗争”的方针。

错,是“稳.准.狠”的方针

45.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错,是正式形成

46.1958年6月1日,中共中央的理论刊物正式创刊,它是《红旗》。对

47.遵义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思想和组织问题。错,军事和组织问题

48、党建带团建工作中的“五带一优化”中的“五带”指带思想、带组织、带班子、带队伍、带工作发展,“一优化”指优化工作条件。对

49、团的“三会一课”指团员大会、团总部委员会、团小组会和团课。错,团支部委员会

50、“五.四”运动中的口号是:还我青岛,收回山东主权,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

1.说明共青团团旗设计的意义

答: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旗旗面为红色,象征革命胜利;左上角缀黄色五角星,周围环绕黄色圆圈,象征着中国青年一代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2.该杂志1915年9月15 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谁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陈独秀

3.1988年3月13日,为了扑灭突发山火,挽救山村,保护电视与地面卫星接收站的安全,他主动加入了扑火队伍,在烈火中奋战四五个小时后遇难。他是?赖宁

4.团员证墨绿色的封面象征着什么?

象征着青春和朝气蓬勃的青年运动

5.此书是什么阶级政党的第一个党纲?无产阶级政党

6.这首歌歌颂的是哪位革命领导人? 毛泽东

阿宝-山丹丹花开红艳艳.mp3 7.以下事件标志着什么?新中国成立

“双基”工作小结9.6 篇6

2011年9月6日9:00在矿保办召开部门考评班组会议,会议由李建利科长主持,各班组组长参加,李建利科长就近期本部门各项工作完成情况以及到各岗位抽查的结果,做了简要总结:近段各班组的日常工作完成的都不错,“一化双述”工作有所进步。

好的方面:经警队:对进出车辆及物资都能认真检查登记。摩托车场:卫生工作比前期有明显进步。办公室:各位管理人员对李科长安排的各项工作都能积极完成。

不足之处:各岗位职工“一化双述”班组长负责加强军事化动作练习,各班组的日常记录要勤检查勤记录。经警队:加强各地点卫生工作。摩托车场:多劝说职工将车辆停放整齐。门岗:组长要加强交接班记录,检查和指导使各项记录都能书写规范。办公室:值班人员要加强做好卫生工作。炸药库:领导安排工作完成缓慢。

“双基”工作计划

根据在保卫科办公室召开的部门考核班组会议上大家分别做出的总结,也讲了各班组存在的问题,最后,大家形成一致意见,拟定出下一步工作安排:

1.通过“4A执行文化项目”学习,大家要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工作效率。

2.“双基”主管科长、“双基”管理员负责到开拓队指导“一化双述”

3.各个班组的“双基”工作小结,要多找出自我不足,尽快整改

4.考评会议召开时要严格考核,做到有计划,有落实。5.“一化双述”工作要加强军事化动作,组长负责指导。6.各班组要加强所管辖区内的卫生工作。7.各位班组长要负责检查指导本班组的各项记录。8.各班组按时召开考评会,并通知“双基”参加。

矿群保卫科

语文课,“双基”不可随意抛却 篇7

在改革之初,人们往往会习惯性地把目光投注到课堂形式的变换,而忽视了一些基本的东西,比如:最最基础的“双基”正在其列。时下,不少公开教学就凸显这一问题,甚至一些随堂课也或多或少地出现,使得课堂教学呈现出热闹有余而内里不实的虚浮现象,让听者深感虚华浮躁,进而产生对“这一堂课学生到底干了些什么、学了些什么,实质应该干些什么、学些什么”的困惑。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即使是形式,变总归比不变强得多。这话固有一定道理可言(仅限于改革起始阶段),但我想,我们的新一轮课改落实在课堂上,绝非从形式上简单、机械、幼稚地为了改革而盲从。因为此次毕竟还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基固本是其重要任务之一,在此阶段无论怎样,“基础”二字我想是脱离不了的。至于何谓“基础”,诸君自明其道,自晓其理,无需多言。那“基础”何来?是不是我们就这么一“改”,学生的基础就会自然产生了呢?答案不言自明。我想,如果丢掉了基础,某种意义上说就等于忘记了教学的“根本”,一个没有“根本”的改革,试想它的前途会是怎样的呢?

因此,我觉得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双基”不可随意抛却,应该将之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两全其美”?

一、不要虚化知识与能力目标

一段时间以来,由于认识上的片面和观念上的偏差,不少教师在教学预设时把目标设置得过高、过多、过虚,尤其是知识与能力目标设置不明,导致实施过程中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或被冲淡、或被虚化、或遭失落,特别是最应该落实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没有得到落实,一堂课下来,看不出有什么教学效果,连起码的一课一得都达不到,课堂教学“像雾像雨又像风”,看不出是什么课,是哪一教时的课,教学活动失去了认知的支撑,失去了明确的目标。

我们知道,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提倡三维目标的整合与落实,它不能像传统课堂那样只抓“双基”,但也绝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虚化或放弃“双基”。“双基”毕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抓手与基础,是三维目标中的第一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要把知识和能力的掌握作为课堂教学的常规性任务落到实处,让学生在每节课中都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

二、不要回避训练

“训练”曾经作为语文教学的有效手段独霸天下几十年,然而由于《语文课程标准》刻意回避“训练”一词,频繁出现的是“感悟、体验、领悟”等说法,强调的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三维目标的落实,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于是,有的教师认为“感悟”是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和归宿点,把引导学生“有所感、有所悟”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课堂上很少进行,甚至不再进行“训练”,认为它是“工具性”的化身,与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相左,与感悟、体验对立。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实施至今,仍有许多课,尤其是公开课,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上比较欠缺,教者大多偏重人文内涵的开掘,疏于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运用,变以往的重“训练”弃“感悟”为如今的重“感悟”而忘“训练”,造成语言文字本体的失落或淡化,往往一堂课下来,学生做作业还要另外补课。这种“上课努力体验,下课加班训练”现象的出现,从本质上说不是一种进步,而是一种倒退,是对新课程中核心内容的误解。难怪有关专家提出警醒:“目前的语文教育现状已经暴露了这几年人文教育力量过于强大和工具性教育相对薄弱的缺陷。”

崔峦老师说:“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要警惕偏于人文性的开掘,疏于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运用的问题的出现。”我们说,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只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熏陶,忽视知识和能力的训练,课堂教学就会内容空洞,学生就会难以把握,语文素养就会“营养不良”。试想,如果学生字不认识、不会写,词不懂意思,课文读不流畅,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就成了空架子、花架子?等到某天蓦然回首时,人文性的博大精深学生也就无法体会。如果说过去我们把语文教学目标锁定在“应试”上,语文教学以语文知识为最高权威,要求学生听、说、读、写必循语文知识的规矩,亦步亦趋,稍有背离,则严惩不贷是不科学的做法,那么,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离开语文教人文、只有感悟少见训练,对训练像瘟神一样避之的行为亦是矫枉过正。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其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练育之成功。”叶老的话道出了“训练”的真谛:学校之所以设置语文课程,就是为了训练学生使之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最终目的。换言之,学生要学会阅读,学会写作,就要进行实实在在的阅读训练、作文训练,舍此而外,别无他途。我们应该看到,科学而有效的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式,因为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宜于采用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训练方式。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也是建立在对语言文字理解的基础上的,因此,我认为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训练都是需要的。

大家知道,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和语文基础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语文素养,甚至制约着他们的终身发展。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扎实的语文功底从何而来?只有经过严格的训练,在“训”中引导,在“练”中落实。叶圣陶先生曾深刻地指出:“训练训练,分开来说训是老师的事,练是学生的事。就老师方面说,采用种种有效的方法,循序渐进地教导学生练,固然极为重要,而督促学生认真练,经常练,尤其是奏功收效的关键。”然而,我们的语文老师在新课改的课堂中却惧于“练”,怕“练”花费时间,失去人文,成为落伍,似乎一提训练就有违背新课程之嫌。于是,在表面的热闹中,抛却了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殊不知,习惯的形成、基础的奠定非一日之功,非动动口就行,它需经重锤敲打,扎实训练。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就拿写字来说,如果不训练,就不能熟练地写字,就写不出漂亮的汉字,假如训练程度不够,还可能连字都不会写;再以习作为例,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训练,就不能自如地习作,俗话说的“熟能生巧”就是这个理。因此,语文教学仍要抓牢“训练”这根缰绳,不能让“人文感悟”信马由缰,该读的要读,该背的要背,该练的要理直气壮地练,因为这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根”,有了“根”,才能让语文人感到“支撑”牢固,内心踏实,有“安全感”;才能使语文教学走得更宽、更广,才能使语文学习更实在、更有效;也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发展、得到提高。

当然,“训练”要讲究方式与艺术。就“训练”而言,大体存在三种情况:一种是教师没有训练意识,学生没有训练经历与感受的“无训练”;一种是教师有训练意识,学生能意识到自己在接受训练的“有训练”;还有一种是教师有训练意识,但学生却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了训练过程的“无训练”(此“无训练”非彼“无训练”)。我们追求的是一种隐藏了训练意图的“训练”,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训练”,是一种在整体语境与课境中的“有机训练”,反对的是机械的、无效的训练。

三、不要讳“讲”如深

我们在感受新课改给语文教学带来深刻变化与旺盛活力的同时,亦感到不少教师讳“讲”如深,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尽量让学生讲,让学生活动,让学生探究。因为在不少教师、专家的心目中,语文课上,教师的“讲”越少越好,不讲更好,甚至认为“讲”是素质教育的“天敌”,是语文课改的“大忌”,是走烦琐分析的老路。他们认为要落实新课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教师就必须让出“讲”坛,做到“少讲”,甚至“不讲”。听课中,我们就经常看到教师让学生讨论讨论、表演表演,却少有学生的诵读,少有学生的练习,少有教师的课文解析,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浅尝辄止,完全是蜻蜓点水似的停留在表面。试想,一堂没有教师精彩讲授的语文课或许闪烁着创新的火花,或许精彩迭出,但它一定缺少深度,一定没有内涵,长此以往,语文课就会变得美得空洞,就会华而不实,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营养不良”。那么,是不是一堂课,只要老师讲得多了,就铁定了“差”:讲得少,甚至不讲,就绝对OK?两者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处置?这一直困扰、迷惑着广大教师,甚至束缚了不少教师的手脚,致使他们“不敢多行一步路,不愿多说一句话,唯恐让他人笑话了去”,处处谨小慎微,患得患失,一节课下来,汗涔涔,心慌慌,意糟糟。试问,这算什么课改?简直就是在受罪,受窝囊罪!此种感觉、感受想必是举凡处过一线之教者都曾有过。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就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到底要不要讲?究竟应该怎样讲?请看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的一段话: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所以,教师并不是不能讲、不要讲,而是要“精要地讲”,再说,只让学生各抒己见而没有老师精要的讲授和适时的点拨,学生的思维不可能深入;只让学生想象体验而没有教师开启智慧的引导,学生的创新精神很难得到培养;只让学生诵读感悟而没有老师的品词析句,学生的学习势必缺少深度和广度。可以说,没有教师的讲,学生就如同在平地上兜圈子,因为没有经历跋涉和历险,所以就没有智力加工的过程,就没有情感体验的高峰,更没有领略到知识世界的美妙风景。由此看来,阅读教学应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品读、细思、揣摩、体悟,该细嚼的地方还它个细嚼,该慢品的地方还它个慢品,该朗读的地方还它个朗读。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要从教学规律和学生实情出发,精心选择和设计好自己的“讲解点”。要使自己的“点讲”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更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而这种“点讲”决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烦琐分析,正如崔峦先生所说:“既要尊重学生,也要发挥教师的指导、点拨、调控作用,对于重要的学习内容,如果学生忽略了,教师要提醒学生予以关注;对学生理解不准、理解不深的重点、难点,教师要作为问题提出来,和学生共同探讨;对学生应知而不知、讨论交流后仍理解不到位之处,教师要做必要的、精当的讲解。课改不应拒绝所有的接受性学习,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是必要的。”所以无论是怎样的课改,要扎实“双基”,教师该讲的一定要讲,且要大胆地讲,放开手脚去讲。不过也要切忌天马行空,东拉西扯,要力求精要,一语中的,切中肯綮。行文至此,我耳边不禁想起了一位教育长者的叮咛:中医之道,在于调理;语文之道,在于有度。说到底,就是要尽量把握好“讲”的“度”。

四、不要淡化积累

积累,需要读背,需要反复习练,有点强制的味儿,这与新课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学习选择”似有矛盾。正是这种理解上的偏差,使我们有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抓积累不那么理直气壮,且有淡化苗头。试想,若没有足够量的积累,学生的“双基”怎能扎实,语文素养如何提高?其实关于语言积累,古人早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内涵丰富的论断,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等等,说的都是因为有了足够的语言量,而下笔千言,出口成章,“倚马可待”。用哲学上的话说,叫量变引起质变,没有厚积,哪来薄发。因此,作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的语文,语言是构筑语文素养的“秦砖汉瓦”。

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根本”和“泉源”就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否则无异于舍本逐末,”塞源而欲流长”,其结果只能是费力不讨好,“少、慢、差、费”。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应在“流”上下工夫,而应在“源”上做文章。记得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老师曾有句名言“教师平时只管‘布云’,谁也不知道哪块云彩会‘下雨’”。所谓“布云”就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材料,积淀语感经验,它是吸收,是输入。所谓“下雨”是指学生能运用积累的语言材料准确流利地表达,是运用,是输出。若是我们平时在语文教学中不注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如同“千万里蓝天,两三缕薄云”,怎能指望有雨落下来,没有足够量的语言积累,如同空中没有几片云,您想人工降雨都不行。

五、不能缺少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尽可能多地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丰富语文实践的经历,拓展语文实践的天地。如有教师教学《鸟的天堂》,就捕捉一切机会让学生进行语文实践。听写词语——为学生积累语言;朗读与背诵精彩片段——让学生在诵读实践中积累规范、优美的语言;让学生表演“记者采访”——化静态语言为动态语言、体验语言,使课文语言得到活化、转化、吸收和运用;回家作业“当导游”——用上听写的词语、积累的语言。

同时,我们还要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变封闭为开放,加强与课外、与生活的联系与沟通,变读书、答问等单调的课堂形式为充盈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夯实“双基”离不开语文实践。不过我们需要的不是那种枯燥机械式的课堂训练,而是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融进了文章情感和内涵、包含着学生对学习浓厚探究兴趣的语文实践,是充满着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的语文实践。

物理“双基”教学策略谈 篇8

关键词 双基教学 能力 物理教学 教学质量

抓好“双基”教学是高中学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其具体内容应包括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所要求必须掌握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的技能技巧。

学生若能真正掌握了“双基”,则他们对高中物理的全部内容即可迎刃而解。要从高一起狠抓平时,一步一个脚印地抓好“双基”,严格按照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落实“双基”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做到力学,运动学,功能关系,电场和磁场,电磁感应和电路各章节都过关,踏踏实实地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一个过程,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应从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入手。

一、加强物理基本知识的教学

(一)要加强物理概念的教学。

正确掌握概念是正确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概念是以感性知识为基础,从具体事物中通过观察、实验、运用分析、综合等方法,抽象概括出来的。它有一个形成的过程。学生仅仅记熟一个概念的定义,并不等于已形成和理解概念,当然也谈不上能正确灵活地运用这个概念。在物理教学中,对于一个新的概念,必须通过观察、实验、细致地分析、综合,使学生明确地的理解它,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正确使用,再进一步揭示它的特性、内在规律。物理概念有的简单,有的复杂,有的仅在个别场合对待特殊问题有用,有的则贯穿在整个物理学中。对于那些关键性的概念,如力、功、能等以及容易混淆的概念,如惯性和力、重量和压力、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等,就需要在教学中运用分析、讨论等发法,耐心指导学生深入理解。

例如理解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最关键的在于它们的不同,相互作用力是两物体(A和B)相互作用时产生的A对B的力和B对A的力,必定同种性质,作用在不同物体的力而且始终是等大反向,这里强调相互作用力的等大反向是无条件的。而平衡力是两个独立的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符合等大反向共线的条件,即成为平衡力。如下图:

(二)正确理解物理公式的物理意义,是运用物理知识解题的关键。

要学习的物理定理、定律、原理等,常用公式表现出来,而每一个公式都有自己的形式,内容和使用条件。

如功的公式:W=F•Scosθ,其中角θ,是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且力只能是恒力时,才能用这个公式。所以讲述物理定义、定理、定律时要结合演示或学生实验,耐心分析,要使学生理解其物理意义和使用条件,以防学生死记硬背或乱套乱用。

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应用定义、定理、定律进行熟练的文字运算。因为文字运算好处很多,有些问题,初看起来好像给出的物理量不足,也不能根据已知条件的物理量求解。

例如:用一轻绳使物体在竖直平面内作圆周运动,绳子至少应能承受多大拉力?通过对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的分析,应用向心力公式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公式,很容易推算出,绳子至少应能承受的拉力是物体重力的六倍。其次,用文字给出解答不仅在最后代数据时,使计算简单,而且有较大的普遍性,可以用来谈论答案的若干种情况及其物理意义,使学生对基本知识获得更完美的理解。在讲述物理规律的时候,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去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

(三)抓住关键,灵活应用,举一反三。

如电磁感应现象这一章,楞次定律是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对它的理解需要深化。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进行具体观察和细致分析,指导学生总结出楞次定律,即“感生电流的方向总是要使自己的磁场来阻碍原来磁场的变化”,着重讲清“阻碍”、“变化”的确切含义,使学生正确地领会定律的实质及定律所反应的物理过程,并用“增反”,“减同”使“阻碍”具体化。即:当原磁场的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和它方向相反,阻碍其增加;当原磁场减弱时,感应磁场与之方向相同,阻碍其减少。

让学生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用楞次定律结合左手定则推出右手定则,弄清楚左、右手定则的关系,使学生对楞次定律左、右手定则所表现的物理量具有统一的认识,在讲“自感现象”时,都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楞次定律的理解。运用楞次定律,还可以引导学生理解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又可体会到楞次定律是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在电磁学中的具体表现形式。

二、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笔者认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解能力:理解物理概念、公式的确切含义和物理公式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对同一概念和定义的各种表达形式要有清楚的认识,能够鉴别关于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认识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二)推理能力:根据已知的知识和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或做出正确的判断。

(三)分析综合能力:能独立地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弄清所给问题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找出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灵活地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给的问题。

(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近年来高考对学生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要求也很明确,即要求学生能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必要时也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象进行表达、分析和处理问题。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有时是数字运算,有时是符号运算,即既要重视定量运算,也要重视定性和半定量的分析和推理。

(五)实验能力: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大纲所列实验,会用这些实验中学过的实验方法,会正确使用在这些试验中用过的仪器,会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通过学生自己做实验,可使他们的知识建立在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知识。

上一篇:开展母亲节主题班会活动下一篇:KTV咨客工作流程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