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永恒的乐章

2024-08-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命——永恒的乐章(共12篇)

生命——永恒的乐章 篇1

记得小时侯学过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敬畏生命>>.当时读的不是太懂,只是内心起了些波澜,感慨无从表达.那只是生命的种子,无意间飘落至我的心湖,泛起一丝涟漪.而这次,我却有幸,目睹了生命的迹象,触动了我的心.

繁花历经一夜风雨,必将常落一地。容颜老于昨日,俗人怎能察觉,花落缠绵,也有散落一地之日,富贵一生,必有更新之时。唯有生命,才是沧桑岁月里亘古不变的滚动年轮。

生命是珍贵的,璀璨诱人,一如古老稀世的明珠,不论是明灿的阳光,还是黑暗的夜幕下,都会闪闪发光,耀眼无比。

九八抗洪,引发无数英雄,用团结共铸辉煌;零八雪灾,吸引多少豪情儿女,用大爱共度难关;汶川地震,炎黄子孙众志成城,用生命创造奇迹。华夏儿女真情演绎了动人心弦、气吞山河的美妙乐章。

即便是浮花浪蕊的人生,怎又那么的会轻易而断?如今的社会,每个生命因无畏而精彩、因坚强而闪光。2010年,实属多灾多难之年。青海玉树,地震重演,震撼人心。舟曲泥水流,令华夏人民心惊胆寒。灾难如同魔鬼般大发恶性,狂放不羁;但是总能看到人民意志坚定,同赴水火。一盏盏明灯被黑夜吞噬,一道道青春被死亡掠夺强杀。死亡这杯离愁之酒,渐渐郁成断肠之毒,使无数灾民感触哀苦。但华夏人民不怕所谓的妖魔,用血用泪用大爱,共同抗灾救难的事迹震撼人间,为生命谱写了一支支雄壮的赞歌!

阳光依旧照在身上,迎春花也正在路边的花坛里开得正浓。季节的轮回里,一切外物看起来都是那么的恒常和自然。然而,无常却是时时潜伏在有常之后,从没有一天远离过,只是我们没有察觉。昨天还是风平浪静、和美生活的日本,在一刹那,就被卷入一个噩梦的漩涡。9.0级的地震,一个并不惊人的数字,带给人的,却是惊人的灾难。

相隔甚远,我们无法触摸感受他们的伤痛,但是我们知道,我们可以祝福和同情,长养我们的慈悲心,慈悲心会让我们的心胸越来越宽广。生命是公平的,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没有种族,没有国界。我们不要这样去恨一个人,一个民族。当对方有难的时候,能伸出手,就要帮一把,就像汶川地震时的国际救援队。当不能伸出手的时候,应有一颗同情的心。

生命——永恒的乐章 篇2

总的来说, 无论是旋律还是节奏方面, 第二乐章都是具有色彩性和中国曲调韵味的一个乐章。音乐主题明确, 并有逻辑的呈现和发展。

主题A是一段自由抒情的旋律乐句, 由大提琴独奏在第二小节奏出。这段旋律具有典型的东方音乐气质和中国韵味:使用了大量滑音、装饰音和颤音, 以五声音阶F-G-A-C-D作为骨干, 为G商调式。同时加入了变宫E和经过音降A。

ThemeA:cello solo (bar2)

接下来段进入主题B, 以重音和滑音, 以及固定音型C-D-F-G (小二度-纯四度-大二度) 作为特征, 由打击乐watergong演奏。段开始, 主题A在单簧管声部再现, 短笛在第二句时进入, 双簧管在第三句时进入, 最后又加入低音单簧管, 主题音色逐渐加厚。同时伴随着主题A在管乐声部的进行, 弦乐声部拨奏主题B中的四个音符:C-D-F-G。段则体现出这一乐章的另一特点:使用五度、四度音程。可以看到短笛 (A-E/G-D) 、双簧管 (D-A/C-G) 、单簧管和小号 (A-E/G-D) 的两声部均为五度音程。长号声部略有不同, 更多的使用减五度 (#A-E/#F-C) 。

主题B在34 小节圆号声部和小号声部回归。主题A第三次出现在段管乐声部, 但这一次以声部的全奏代替独奏 (倍低音管除外) 。段弦乐声部以拨弦方式开始主题B, 改为拉奏的同时管乐声部进入。

ThemeB:watergong solo (bar4)

从段我们迎来一个新的主题C, 由竖琴演奏。主题C由四个音符构成两组纯五度音程:b B-F/C-G。管乐在G段将音程变为纯四度与纯五度交替 (F-b B/C-G) 。段开始音乐分成两层:管乐声部继续演奏主题C, 而弦乐声部反复演奏主题A。段可以被视作乐章的尾声, 简短的再现主题A后转向主题B直到乐章结束。

ThemeC:harp solo (bar69)

在谭盾的音乐里, 随处可见中国民间音乐曲调的痕迹。例如第二乐章的三个音乐主题均已中国调式作为基础展开;避免使用乐队的全奏, 而倾向于用独奏引出音乐主题等等。

此外, 固定音型在乐曲中大量使用, 可能源于对湘西巫祝仪式中所用音乐形式的模仿。例如第二乐章中, 几乎每一种水乐器都拥有自己的特定“形态”:

1.watergong (bar 4-19)

——ThemeB

2.wateragogo bells (bar29-43)

3.waterdrum (bar59-68)

谭盾痴迷于湘西的民俗文化, 更对其中的巫祝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素材挖掘, 集中体现在其创作中那些“怪异”的声响效果上, 这无疑是对巫祝文化仪式的一种模仿和再现。他曾说, 童年时的第一个梦便是梦见自己成为像巫祝们一样通灵的音乐家。对谭盾来说:“音乐像极了巫祝们在仪式上的吟唱, 无论对现实世界还是精神世界, 都有着类似仪式一样神奇的力量”。 (“Music has an extraordinarily intimate relation to ritual. It has the power, like ritual, to be both specific and abstract in its allusions” (1) ) 。

摘要:协奏曲《永恒的水》 (1998) 是谭盾“有机音乐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作品。其中的第二乐章——活泼的行板, 是极具音乐色彩和中国曲调韵味的一个乐章。本文探讨的重点将是第二乐章中三个音乐主题的特点与分析。

关键词:谭盾,协奏曲,《永恒的水》,音乐主题

参考文献

[1]刘飒飒, 韩梅.“根籁——谭盾与家乡的对话”[N].湖南日报, 2000-7-1.

[2]Rothstein, Edward.“A shaman without religion”[N].New York Times, 1991-12-15.

[3]石峥嵘.谭盾音乐的神秘主义倾向[J].艺术教育, 2006 (8) .

[4]王越.神秘的音响世界—论谭盾音乐作品中的中国艺术精神[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 2010.

阅读,倾听生命的乐章 篇3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那就是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正是这一股强大的力量催生着一个又一个实实在在的行动,谱写着一曲又一曲和谐动人的乐章。

一、创设环境,激发阅读的兴趣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学习、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想要孩子爱读书,就要让他在读书之前先爱上读书的气氛。教师要利用一切机会、场所,让幼儿感受书面语言,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有关书面语言的知识。

1.“大”范围。幼儿园里开辟的“礼仪读书廊”,在读书廊墙壁上“演绎”着一幅幅生动精彩的情景:三打白骨精的悟空、把门开开的小兔乖乖、美丽善良的白雪公主……这条巨大的智慧龙舟,带着孩子们遨游知识的海洋。无论何时经过那里,都能看到自己喜欢的图书。特别是放学后,家长带着孩子们,围在走廊边上,看得津津有味。

2.“小”区域。在班级里设置了“图书角”。区域里陈列的图书是幼儿感兴趣的动物故事书、英雄人物故事书及经典读物。提供大量适应本年龄段幼儿阅读的材料,把书放在孩子伸手可及的地方,营造一个自在、有趣,而且丰富的阅读情境,使孩子在来园、自由活动、点心后、离园时都能走向阅读区进行读书活动。

二、活动引领,感受阅读的乐趣

1.“读”。古人有云: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也就是说,你学最好的,充其量也就能有个中等水平。如果取法乎下,那就等而下之了。所以,我们开展了经典诗文诵读的读书活动。这些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懂得了节约粮食的“粒粒皆辛苦”,体验美好生活的“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感受无限关爱的“游子吟”……

2.“漂”。在班级里,老师们介绍了图书漂流的形式,让孩子们明白书“漂”动后的意义,并且动员幼儿与家长一起收集图书。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分类,贴上自制的漂流书签,将书放在各班的漂流书架及幼儿园的阅读区中。每位读书者在阅读后需在漂流标签上填写班级、姓名,并写上留言或读书心得;看完书后,继续把带有漂流标签的书投放到漂流书架上或公共场所,或推荐、转交给下一位书友。在活动中,孩子们共同分享着图书,分享着快乐,品味着书香。

3.“赛”。通过好书推荐的活动,产生各年龄段幼儿的一些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由于读书之星比赛是一种具有趣味性、刺激性和挑战性的活动,孩子们必然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必然要去多读书。而幼儿通过读书获得了胜利,学以致用,也就保持住了阅读的兴趣。

三、适时指导,学会自主的阅读

1.以悬诱读。孩子们爱听故事,爱反复听故事,特别是一些童话、寓言等更是百听不厌。因此,可以利用读物本身的特点,从讲故事入手,让幼儿在趣味盎然的故事中体验到阅读的快乐,阅读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讲故事的形式很多,开始可以是教师讲,而后慢慢过渡到由孩子们自己讲。可以是讲完整的故事,也可以是在故事精彩部分戛然而止,引导孩子们自己去创编故事,丰富故事情节。

2.以疑引读。孩子们总有那么多的为什么要问。针对孩子的好奇、好问的特点,抓住孩子的兴趣点,用孩子最熟悉和喜爱的小动物作为激发兴趣的切入口,如小鲤鱼为什么要跳龙门?西瓜虫是怎样呼吸的?小刺猬的“毛”为什么那么硬?……通过老师提问来引发孩子们已有的事物表象,从而激发他们想寻求原因的强烈愿望。然后教师的一句话引发了孩子探究的欲望:老师告诉你们,一切知识来源于书籍,让孩子们初步感受到书的魅力,从而诱发了孩子主动想翻书,想了解书的萌动。

3.以演促读。有许多适合幼儿阅读的读物,具有可以作为孩子们表演的故事情节。这些故事情节生动,趣味性浓,孩子们也愿意去演。通过表演活动,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在六一庆祝会上,一幕幕精彩的剧情展示在众人面前: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妈妈、阳光下三只相亲相爱的蝴蝶展翅飞舞、小马明白了凡事要自己尝试的深刻寓意……

总之,我们将在新教育理想的引领下,继续开展“早期阅读”的行动。让孩子通过读书活动,去领略经典的魅力,启迪智慧的火花,去倾听生命的乐章。

生命的乐章作文 篇4

曾几何时,我们的母亲神色黯然,脸上的皱纹加深了,青丝也减少了,还常常被浓烟呛得直流眼泪,像重患病人痛苦的哀号!当这一幕幕在我们眼前浮现的同时,当我们心灵深处那块名叫亲情的地方被触动的同时,我们有没有想过该付出些什么……

是啊,是该有些行动了!

我们可以积极加入“红领巾植绿护队”的行列,让更多的人了解海南的现状以便更好地保护母亲,让她恢复活力;我们可以养一盆花,爱惜每一片绿地,让母亲喜笑颜开;我们可以积极宣传环保知识,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让母亲重现昔日的倩影。

有了绿树成荫,鲜花满地;有了青山绿水,碧草蓝天;

有了芳草茵茵,花香鸟语。母亲将永葆青春。到时,我们躺在母亲的怀抱里,品尝着南国食品,欣赏蝶儿翩翩起舞,聆听小鸟清脆的歌唱,享受着惬意的生活。这便是婀娜多姿的母亲赐予我们永恒的幸福了。

生命的乐章作文 篇5

就在我上二年级的时候,一天晚上,我不经意地经过我家厨房,看见一只老鼠正想爬上橱柜去吃那些美味佳肴。它正在奋力地在光滑的墙壁上爬,它看起来十分费力,但它却坚持不懈,努力地欲爬上那洁白的柜面,吃上它那梦寐以求的食物。我看见了,情不自禁想笑它不自量力,于是,我随手拿起一支棍棒,用尽浑身力气地向它打去,可怜的老鼠,由于柜壁光滑,它没有了它原有的矫健敏捷,被我打落在地,一动不动地趴在地上,死气沉沉。我顿时感到无比自豪,仍了那支棍棒,到一边玩耍去了。但当我再去一躺厨房时,却看见那只老鼠已爬了起来,在那光滑的壁面慢慢地爬着。一股从来没有过的对生命的敬畏油然而生,侵占了我那幼小的心灵。仿佛感受到了春天枝头鸣唱的鸟儿,高原深山上奔跑的羚羊,无际大海中嬉戏的群鱼,都有生命的硬度,感悟到“鸢飞鱼跃,道无不在”与“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波”的生命的顿感与气势,抒写了“生命令人敬畏”的乐章。但我却不管这些,仍是抓起棍棒朝那只老鼠打去,老鼠又一次摔了起来,但这个小生命却没放弃,坚持“重返前线”,毫不放弃,像是在抒发着那首古老的生命乐章,愤起了心中的热血,它便能不懈地向前冲去。我只觉得“生命”这两个字在我心中凸现得耀眼,这时,我真得感悟到生命的分量与意义是那样令人敬畏。徐悲鸿说过“不可有傲气,不可无傲骨”。

人的一切需要一种激情,敬畏生命就像一阵风,吹去倦怠的尘,露出内部的光。回归现实,那只老鼠仍在柜壁上爬,我那只拿起棍棒的手又放下了,这就是敬畏生命的真谛。我没有管它,任凭它用它那份刚毅的意志与饥饿的欲望让它爬上“颠峰”,去尝那份来之不易的食物,只留下我一人在感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气势。“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这是非凡,而生命却同时拥有这些。躯体无能,但精神永存。一缕芳云无断绝,这也许就是生命美的极致。

奏响生命的乐章诗歌 篇6

生命,是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

在痛苦中成长

在拼搏中强壮

不必祈求

不必妄想

以自然的生存方式

走出自己的人生历程

人生,是一道风景

这道风景

不在别人的视野里

就必在自己的心中

一人一世界

一生一枯荣

活出个无怨无悔

这才是绚丽多彩的.人生

面对生命

保持着一种微笑

拥有着一份虔诚

缱绻着一抹色彩

默守着一份淡定

用执着去浇灌梦想

生命之花

就会绽放出璀璨的嫣红

面对人生

要让自信像风一样飘逸

去追寻无愧

要保持淡如清水的心境

去恪守清纯

永葆冰雪般的透明

内心就会纯洁

使之拥有一颗豁达的心灵

走在人生的路途上

不要事事看得过重

只求得一路风清

人生

不过是一溪流水

一抹剪影

无不在感悟中

铸就了人生的永恒

当铅华洗尽

时光自会为你留下倩影

情怀的演绎

阳光会照亮心扉

心灵的鸣唱

在谱写着生命的乐章

宛如一曲流畅的清音

“生命教育”——永恒课题 篇7

“生命乃万物之本, 万物以人为本。”人类自古以来就敬畏和崇拜生命。先人们刀耕火种, 捕野养禽, 寻医探药, 抵御各种侵害, 顽强生活, 小心地呵护着众生。一代又一代, 他们对生命始终保持着崇敬心和神圣感, 做到不悖逆生命本质, 不破坏生命的自然成长, 从不为所欲为, 为后人遗赠了一个繁荣、美好的生命世界。后来的人们继承古训, 进一步认识到热爱生命是现代人获得安宁幸福的基本保证。为了捍卫生命的尊严, 国家先后制定了若干相关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对人身安全的重视, 渗透到各行各业, 乃至全社会。“生产生活安全, 交通校园安全, 个体安全, 公共安全”, “安全责任, 重于泰山”, “注意安全, 爱惜生命”等警言之醒目, 氛围之浓厚, 归根到底就是珍爱生命!看, 在环境保护、禁毒斗争、抗争病魔, 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中生命大营救的事例举不胜举。有多少抢救生命的可歌可泣的人和事被人们传颂着, 铭记着, 人们赞颂救苦救难的英难, 更敬仰至高无上的生命!

2 当代青少年面临生命困顿

随着人们征服自然、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增强, 新的科技为人类提供了透视万物的捷径, 腾飞的经济让人们提高了生活水平。而在诸多的便利背后, 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 导致当代部分青少年消解了对生命的神圣与价值的认识。他们只追求“自我感觉好”, 而倾向于、专注于物质生活, 淡化了精神生命、人生价值。这些人将一时的不顺心、挫折、痛苦、激愤等, 当成“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或“容不下别人的存在”, 或追求一时“飘飘欲仙”短暂的快乐, 而漠视生命, 引发了一系列触目惊心的人生危机。他们涉足赌毒、网瘾、斗殴、酗酒, 自杀自残、伤害他人、危害社会, 造成生命的损害或丧失, 导致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楚, 同时也带来若干社会问题。据公安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 近年来我国每年约6.7万人自杀死亡, 7万人自杀未遂, 青少年占了这些自杀人数的约70%。而在青少年中, 自杀和暴力伤害他人居各种死亡原因的首位。除了一系列自杀和暴力事件之外, 青少年不珍惜生命, 忽视安全, 违反安全法规而损害生命的事件同样惊人。据统计, 我国中小学生每年因安全事故伤亡人数高达1.6万余人。产生青少年生命认识危机的原因很多, 其中社会和家庭的负面影响, 人生的认识模糊, 人格的扭曲是其主要原因。还有一个外因, 就是高强度的学习压力, 不合理的考试制度, 让他们无暇顾及生命问题。尤其是中学生, 每天在校学习时间长达12小时, 周末还要参加各种培训班或请家教补课, 学习构成了日常生活的大部分内容。还有那繁多的考试让人恐惧。种种不良因素导致他们的生活、生命与人生等方面出现各种棘手的问题。因此, 对当代青少年加强“生命教育”势在必行, 任重道远。

3 生命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生命教育是让受教育者从认识人的自然生命特征入手, 体会自我的社会生命、精神生命、进而超越生命。对于人的自然生命, 人们应该意识到人的生命的唯一性与神圣性;对于自我的社会生命, 人们应该意识到生命只有在社会中孕育和成长, 必须处理好自已与他人, 与社会的关系;对于人的精神生命, 人们应该意识到人的精神世界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本质所在, 人生要丰富自我的精神生活, 提高知识水平, 提升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更重要的是, 人们还要意识到超越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所谓超越生命, 实质上就是正确的生死观念的确立。古往今来, 多少仁人智士, 为了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为了人类的幸福, 不惜牺牲自已的一切, 他们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提升到了一个高度。众多伟人精辟的论述和英勇的践行, 体现出来的就是——超越生命。

“生命教育乃教育之本, 百年大计, 树人为本。”每个时代的教育都有自已的思想主题。21世纪的中国教育注重个体生命的成长, 尤其关注青少年情感、精神生命的发育与升华。“敬畏生命、珍爱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是我们理解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就是塑造人格, 影响品德的教育。这样的教育, 重点在青少年身上, 并贯穿于整个学校教育、社会影响、家庭引导之中。生命教育不仅要给青少年提供一个生活世界, 还要为其建构一个意义世界。引导他们学会自我选择、自已作主, 倾听心声, 明确自己的道路, 拥有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4 生命教育的具体实施

4.1 帮助青少年建立一个生命的意义世界

我国古代的蒙学、家训是当代人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要倡导青少年多读经典, 与历史联系, 目睹古今圣贤践履生命价值的风采, 理解各家各派价值理念的精粹。接受中国文化优良传统教育, 挖掘生命价值的内涵, 获得生命哲理, 进而明白生命的多向度价值。各自规划人生的方向与道路, 主导自我生命的轨迹, 树立起是非, 好坏、优劣、美丑价值观, 明白人生应该追求什么, 抛弃什么, 赞成什么, 反对什么, 从而对生命的孕育和发展有明确的认识。使其对自我生命及他人生命持珍惜和尊重的态度, 培养其高尚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人格。

4.2 生命教育要突出责任心、宽容心和关爱之心的教育

首先是责任心, 任何形式的漠视生命的极端行为都反映出对自我、父母、他人、社会的不负责任。这就要让受教育者认识到:生命不仅属于自己, 还属于家人和社会。人的生命来自于父精母血, 在社会中存在发展。要帮助他们学会与人沟通, 在自我奋斗的过程中处理好与他人、社会的关系, 承担起相应的各种责任。其次要对青少年进行宽容教育。一个人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重要的是要加强修养, 使自己有一个可以容人, 容物的宽阔胸襟。最后要对青年人进行爱心教育。引导他们要对自己、他人、乃至社会充满爱心, 从施爱中体会温暖。只有这样才能学会珍惜生命、爱护生命、尊重生命。

4.3 减轻青少年的学习压力

教育教学改革多年, 学生的“减负”、“素质教育”口号喊得震天价响, 但落实却很难。许多学校仍然受着“应试”倾向的影响, 功利性、名利性的追求凸显。教育者常常忽视受教育者主体生命的丰富性及成长的复杂性。学生的一切存在价值都体现为考卷上的分数, 一切教育成果都反映为升学率。伴随着这样一种追求, 教育被简化成一系列量化指标和既定程序。学生的生命成长被简化成了统一规范的数字, 鲜活的生命变成了预定的教学程序。尤其是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 学生的人格素质, 能力无从反映, 创造的天赋也无从发展。因此, “减负”“改革考试制度”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号上, 而要真正落实到实处。也就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素质的提升, 健全人格的养成, 这是最重要的方面。而当前的高考, 实际上仅仅考查了学生文化知识这一个方面。因此, 在生命教育实施过程中, 改革考试制度, 真正减轻青少年的学习压力十分重要。

4.4 生命教育形式必须多样化, 且切合青少年实际

首先, 应该是渗透式教学, 就是把生命教育的各种理念渗透到各门学科中。例如:生物课中讲到生物生命孕育过程, 就可以将主题引申到人的生命孕育。在比较动物与人的生命异同之后, 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人类生命的独特性和可贵性。当然, 施教者必须要有丰富的生命教育经验, 以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 帮助受教育者明确生命的意义及人生的价值, 进而达到珍惜自我及他人生命的目的。其次, 生命教育应该是挫折、情感的体验式教育。切合实际, 设置场景, 让大家在实例或模拟情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认识生活、学习的艰辛, 人生的曲折, 道路的坎坷。设身处地地做出选择, 怎样面对困难, 怎样顽强地生活学习, 乐观地面对一切, 笑对人生。另外, 协调好生活与生命的关系也十分重要, 追求快乐和幸福是人的本性。生命教育应该满足, 规范和提升人们追求快乐的途径及方法。要让青少年认识到快乐是有限度的, 过度的快乐会损伤生命并最终失去生命。追求一时的感觉, 决不能以损害生命健康为代价, 比如沉溺网吧、吸毒、酗酒等。生命之树需要感性生活去滋养, 理性生命去发展壮大。最后, 生命教育还可以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展系列讲解, 如:心理健康教育、生死观教育、休闲娱乐教育、养生及人生教育等等, 营造出浓厚的生命教育氛围。

4.5 生命教育的受众应当是全体公民

青少年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实际上是由社会的不良风气导致的。比如:物质主义泛滥, 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盛行, 许多家长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尺度, 等等。这是全社会都应该深刻反省的问题, 也是生命教育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生命教育应当将全体公民纳入教育的大系统中, 成为广泛的社会性教育。为青少年营造一个积极向上, 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让语文课堂奏响生命的乐章 篇8

一、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生命

传统的教育观认为,教学是人类社会特殊的认知活动,学生就是这一活动中的知识受体。因此,把丰富的课堂教学,简单地归结为特殊的认知活动,把充满活力的学生仅仅看做是知识受体。它忽视了课堂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导致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使学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为使语文课堂迸发出勃勃的生命力,我们务必重新认识学生。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是一群既有个性又有整体性,既能接受知识也能创新知识的活泼的生命体。教师要尊重生命,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体贴生命,细心呵护学生的生命欲望;扶持生命,让学生天天在快乐中有进步。只有高度尊重学生,一切为了学生,我们的教育工作才能事半功倍。

二、开放创新,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

对小学生的发展来说,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是比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条件。教师应打破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本的教学观,以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习为目的,强调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需求,积极倡导以体验与感悟为主的学习方式,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以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为重点的语文素养。

1.课堂组织形式的开放

如果我们的课堂仍然是传统的填鸭式的“一言堂”,那么就很难使学生真正意义上参与进来。当前,教育进入了21世纪,我们的教材、教学思想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们的课堂组织形式也随之发生变化。我们可以改变传统的整齐划一的课桌椅的排列形式,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可以安排半圆形的排列形式,可以安排圆形的排列形式,也可以安排小组围坐形的排列形式……总之,一切安排都为激发学生的自主精神服务。虽然看上去只是座位形式的改变,但实际上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革。孩子们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感情及真实想法,改变了过去的师生关系,真正激发了他们的个性发展。

2.教学内容的开放

传统教学一味强调以教材为纲。试想,一学期就围绕着教材学三四十篇文章,怎能学好语文?叶圣陶先生很早已提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只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只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只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的特点”的文章,都可以拿来让学生学习。有了这种新课程意识,才能站在教材上,主动关注社会,大量阅读吸收;才能大胆改革传统教法,着力培养创新思维;才能放远目光,拓展阅读,关注学生的发展。

3.教学评价体系的开放

教学评价具有强大的导向功能。传统教学评价以学生的认知发展为主要标准,以“作业加分数”为基本形式,以教师为评价的主体,忽视了学生主体发展与情感的发展。因此,我们要从关注学生的发展出发,力求评价本身的多样化与多元化。评价主体可以有:学生本人、同学、老师、家长、社区等;评价内容可以有:兴趣性、创造性、知识性、合作性、动手能力、进步程度等;评价对象可以有:学生个人作品、小组集体作品等;评价方式可以有:文字性评语、象征性评价、展示性评价、档案制评价……评价应充分发挥它的激励作用,让每个学生因评价而增强进取的信心,扬起前进的风帆;评价应充分发挥它的发展性功能,让学生把每一次评价作为前进的新起点。

三、课程整合,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

通过课程的整合,我们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活动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学习效率,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生命质量的目的。

1.加强学科内部整合

以小学语文的习作为例,传统的观念是,一二年级写话训练,三四年级片段训练,五六年级才进入篇的训练,小学作文教学在强调“真实性”的前提下,人为地分解为单一的记叙文、说明文,学生极为丰富的内心体验、充满童趣的生动想象会缺乏足够的表达空间。整合的观念则是:儿童在入学前已经储备了大量的口头语言,有交流的欲望,那么,就可以从一年级开始,将表达与交流作为教学的中心环节,将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以及口语交际等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至于如何写作,写作所需的知识与技巧,教师不必说得太早,尽量让学生在阅读和自己的写作实践中感悟、体会。

2.加强学科间的整合

整合能使教育真正实现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提高整体素质的任务。因此,我们要加强语文学科和音乐学科、美术学科及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学生只有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中,才能真正投入,放飞想象,有所创新。我们要努力使各科知识互为促进,有机融合一体,让学生有一个广阔的学习天地,自由自在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要使语文课程具有活动性和研究性,通过活动和研究把各门课程整合在一起,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新世纪的教育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定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回归“人本”。让我们共同关注学生的生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奏响生命的乐章!

参考文献:

[1]黄晓微.让想象奏响课堂生命的乐章[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11).

红绿交织着生命的乐章作文 篇9

我们每个人自从学会走路,就与交通出行结下了不解之缘。逛商场、游公园、串亲戚、访朋友、上下班等,做每件事都有行走在道路上的机会。所以遵守交通信号、安全文明出行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腾飞,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私家车越来越多,大街、小路上的车辆每天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特别是在阴雨天,交通要道拥堵成了家常便饭。此时那小小的红绿灯,就成了我们安全出行的忠实的保障。

在国内,虽然“红灯停、绿灯行、见了黄灯再等等”这个交通规则人人皆知,却有很多人不严格遵守。当路对面绿灯还没亮起,行人、车辆都匆匆赶路,闯红灯前行。关于中国人对红绿灯的遵守情况成了许多外国人批评中国人素质差的一项铁的证据。这些无须多叙,事实胜于雄辩。相信富二代飙车,十字路口*死人等交通事故大家都不胜枚举。

我在电视上看到这样一起交通事故,现在想起来还心有余悸:一个骑电动车的`人走在十字路口,正巧碰上人行道上是红灯,此时正是机动车辆通过时间,可是这个人无视红灯,毫不减速要通过路口,立刻被一辆疾驰而过的汽车撞在了空中,在空中打着旋,成了个“空中飞人”,“咣”的一声落在另外一辆行驶的汽车上,因这辆车也走得很快,他又从这辆车上滚了下来,“啪”的一声重重的摔在地上,后面紧跟的一辆车来不及刹车,一下从这个人身上碾了过去,顿时那个人血花四溅、血肉模糊,面目全非。每每想起这一幕我都毛骨悚然。

我还亲眼目睹过这样一件交通事故:早晨上班时间,一位家长骑自行车送孩子去学校路过十字路口,正赶上绿灯闪动快要转换的时候,一辆汽车为了抢行,直奔自行车撞了上去,那位家长当场死亡,孩子也重度昏迷,如果不是及时送往医院,也是性命难保,就这样一瞬间,一个家庭惨遭不幸。

据统计, 我国每年发生交通事故约50万起,近几年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均超过10万人,居世界第一。 统计数据还表明,我国每5分钟就有一人丧身车轮,每1分钟都会有一人因为交通事故而伤残。每年因交通事故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百亿元。

怎样减少交通事故呢?我觉得外国人遵守交通信号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在许多西方国家,人们都严格遵守红绿灯信号,“红灯停、绿灯行”的意识被牢牢根植于每个人的心中。有这样一个笑话,说德国人极其遵守交通信号,哪怕交通信号灯坏了,红灯一直亮着,德国人也会站在那里“傻”等,当然这个笑话有些夸张。在德国安装红绿灯的地方,如果正巧是绿灯,而且有行人过街时,司机绝对要停下来让行人先走。有时步行者这边是绿灯,要右转的司机也同时是绿灯,但司机师傅还是让所有的步行者先过马路,即使自己要等很长时间。德国人礼让斑马线的做法也是闻名于世的。德国人说,之所以如此善待行人,是因为行人在交通事故中处于劣势,“车是可以修复的,而人是无法修复的”,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还有很多国家的人都非常遵守红绿灯等交通信号,如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

所以,我在这里大声呼吁: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为了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出无限的光彩,请大家都行动起来,严格遵守红路灯等交通信号,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还道路一个平安,还家庭一个温馨,还社会一个和谐,让红绿交织着生命的乐章吧!

安全,生命的永恒 篇10

-------扬起生命的风帆,守望安全的蓝天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生命如同飞火流萤般美丽!安全,就像一把保护伞,捍卫着母亲赐予我们的生命,遮挡着狂风暴雨的袭击。安全,是父母殷切的关爱;安全,是老师纯真的期盼;安全,是生命的永恒……

一个和谐温馨、安定有序的校园,不只是向广大学子传播知识的殿堂,还应该是学生生命健康成长的乐园。在一个宁静、安全的环境中,学子们才能健康成长,顺利完成学业,老师们才能把知识传授到每位学子的心中,家长们才能够完全的放心。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教育必须以安全为发展基础,有安全才能学校的稳定和学校的和谐,有安全才有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有安全才有学习的动力。安全工作重如泰山,安全工作人人有责,安全工作任重而道远。

安全是把双刃剑,你遵守它的规则,它就会保护你,违背它的规则,你就会付出血的代价!我们学校一出校门便是交通要道,同学们无论是走路,骑车,都应该遵守交通规则。在马路上,车让人会让出一份安全,人让车会让出一份秩序,安全知识让你化险为夷,遵章守纪,就等于尊重生命。

然而,安全规章在很多人的生活中变成了空白,鲜活的生命成了漠视安全的牺牲品。他们淡化安全意识,无视交通秩序,在马路上,追打嬉闹,那么鲜活的生命就将消失在车轮下,欢声笑语就将埋没在尖锐的汽笛声。当一个个生命被事故夺走时,我们的心会流血,家人会流泪,并永远笼罩着散不去的阴霾。因此,安全,在它面前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欺骗,谁重视,谁就会健康幸福,笑声常伴;谁忽视,谁就会得到可悲的下场,哭声满天!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生命长于安全毁于事故。在校园中,学校需要加强宿舍管理教育,禁止私用电器,不乱扔烟头……我们要时时刻刻遵守安全规章,让安全警钟在我们的身边常鸣,让事故永远在我们的生活中消失。

据调查,校园事故却频频发生。从层出不穷的车祸事故到打架斗殴事件,从锅炉爆炸事件到饮食饮水中毒事件,从私用电器引起的火灾到迷恋网络暴力游戏,无一不是死伤无数,或是危害身心健康,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想象那些如流星般陨落的鲜活的生命以及天真无涯的容颜,怎么不叫人痛惜——他们年轻的生命还未绽放青春的绚丽,就这样凋谢了!这些血的教训向我们敲响警钟,学校的安全防范意识还不强,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薄弱。如果我们加以小心危险就离我们只有半步之遥,但只要稍加防范,许多惨不忍睹的悲剧就会被消灭在萌芽中。

生命无法重来,安全不能等待。我们学校已经从实际行动中在加强安全教育防范意识,积极开展各类有关校园安全的宣传活动,如:灭火演练,地震逃生演练等,让我们懂得消防知识以及自我保护知识。此外,学校组织了安全保卫科。他们耐心,细心和诚心的检查每一个

角落,换取大家的放心,顺心。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得金,也正因为他们的一丝不苟,隐患才消失的无影无踪。这些工作,让安全意识逐步地渗透到同学们的思想中。

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当遇到触电,烧伤,烫伤等问题,首先要保持镇静,迅速采取正确的措施进行自救,避免事故的扩大和蔓延。我们不但要学会、懂得自救,懂得怎样逃生,而且必须养成良好的防范意识。俗话说:警惕与安全共存,麻痹与事故相生!因此,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燃,是何等重要。

生命——永恒的乐章 篇11

一、听,感受生命之珍贵,把握青春年华

听、说、读、写是语文课程教学的基本形式。在小学阶段,学生们的感情十分丰富、细腻。在实施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学生内在的情感诉求,用“听”来引导他们走进教学情境,感受生命之珍贵,更好地把握青春年华。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在大海中永生》一课时,为了缅怀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笔者牢牢地把握文章情感的主线,紧扣“情”字,以听代讲,让学生在聆听中完成情感体验,在心灵上受到震撼,在情感上得到熏陶,在思想上受到启迪。上课伊始,笔者通过多媒体播放了学生们耳熟能详的歌曲《春天的故事》,并提问:“春天的故事,是为歌颂谁而创作的歌曲?”接着,展示邓小平画像,简介邓小平生平;接着提示:“就是这样一位立下丰功伟绩伟人,却在1997年2月19日悄然闭上了眼睛,离我们而去了。他的离去是党和国家的巨大损失,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国各族人民都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今天,让我们再一次缅怀这位历史伟人。”最后,教师进一步进行范读,让学生深刻体会亿万中华儿女对邓小平逝世的悲痛之情,从而更加热爱生命,用伟人的精神激励自己,努力学习,报效祖国。这样,不知就不觉把学生带进课文中。

二、说,倾诉生命之感动,常怀感恩之心

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生命河流中最迷人的风景。感恩教育同样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我们往往被身边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儿所感动。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件小事都会激起我们心中最柔软的感情,感受到来自父母、朋友、社会的温暖。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把感恩之情“说”出来。教师可以利用主题班会、校园广播、课堂读报等形式,引导学生把生命中的感动倾诉出来,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例如,在“感恩父母,大爱无言”主题班会中,大家都踊跃举手,争先恐后地发言。有的学生说:有一次他夜里发烧,当时家里没有退烧药,母亲顶着寒风步行数里去村外诊所买药;母亲回来后又彻夜未眠,寸土不离地陪在自己身边。有的学生说:看着同学们都有新书包,自己也特羡慕,由于家庭贫困,怎么也不好意思向父母开口;但父母似乎早猜透了自己的心思,硬是省吃俭用给我买了个新书包。还有的学生说:自幼母亲早逝,是父亲把自己一手带大,既当妈又当爸,还要在外打工,但不管如何辛苦,他每次回来都对我疼爱有加,逗我开心……学生们讲得声泪俱下,感人至深,引人深思。这给每一个学生都上了感恩的一课,相信“爱”的种子早已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三、读,诠释生命之真谛,学会担当责任

人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上?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生命的价值是什么?也许这是一个复杂深奥的哲学问题,也许这些问题永远也没有标准的答案。小学生对于这样的“命题”自然会感到困惑和不解。教师也不必急于进行定义。但生命的真谛,似乎可以从古今中外的历史典故、名篇佳作中去感悟和诠释。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语文教师实施生命教育的基本形式。教师可以借助阅读课引导学生进行广泛阅读。从“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从视死如归、慷慨就义的刘胡兰,到机敏过人、疾恶如仇的抗日英雄王二小;从遇事沉着冷静、强忍剧痛的“最美司机”吴斌,到为救学生失去双腿的“最美教师”张丽莉……这么多可歌可泣、感人肺腑的故事需要学生通过阅读来领会、感悟。透过文字,学生们会感受到生命的温度,会真正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奉献他人,勇于担当。

四、写,追求生命之精彩,塑造完美自我

1.摘抄感悟名言名句

鼓励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在充分体验生命历程中,摘抄其中的名言名句并写下自己的感悟。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说的名言:“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是这样度过的,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

2.发挥板报功能

我们可以把学生们生命中最感动的事写在黑板上,并定期更新,让生命的阳光照进每个人的心里。

3.自办电子报刊

发挥网络功能,通过自办电子报刊等形式弘扬人间大爱,用生命的精彩照亮人生。

总之,人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智慧生命的统一体,缺乏人文关怀的语文课堂是不完整的。语文教师应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人生、创造未来。

生命——永恒的乐章 篇12

有幸在全国第三届“杏星杯”青年教师教学艺术大赛中执教了五年级《打电话》一课。通过参考相关书目并进行了反复修改, 前后进行了多次试教, 让我真切地体验到数学学习只有建立在学生真实的学习背景下才能取得预定的目标。而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起点, 才可能有效地对教材进行处理和整合。而要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智慧地处理和驾驭课堂, 更重要的是课堂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必定是以一定的思维深度作为支撑点的。本文以几个片段 (实录) 为例, 谈一谈在创设学生认知起点和提高课堂效率上的一点心得体会, 也可以说是前后教学的一个对比和反思。

[课堂实录一]

1.提出问题, 初步感知

师:为了庆祝新年的到来, 我们育才教育集团有一个3人的民乐合奏节目要参加省少儿电视台的节目汇演, 但是因为晚上的一场暴雪, 道路上冰冻非常严重, 电视台临时取消了这次活动。老师接到电视台的通知后, 要尽快地把这个消息告诉这3位同学。

如果说每一位同学都在家, 用打电话的方式, 每分钟可以通知1人。通知完这3名同学一共要几分钟呢?

生:可以一个一个打, 需要3分钟。

生:可以先打给其中一位同学, 这名同学再通知第2位同学, 老师再打电话通知第3位。

师:说得非常好, 这就是数学中一种最优化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今天我们就是要运用这种方法一起来探讨打电话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打电话)

2.优化过程, 形成图示

师:那么怎样把刚才这位同学说的打电话过程清楚地表示在黑板上呢?

生:用画图表示吧。

师根据学生的表述在黑板上画图。

指着图问:谁看懂了老师画的图?上面的图形和数字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生:长方形代表老师, 圆代表学生, “1”表示第1分钟通知到的学生, “2”表示第2分钟通知到的学生。

师:非常好!看来老师画的这个图同学们都能看懂, 说明这个图示法很管用。

3.小组活动, 探讨方法

师:如果参加这次演出的学生有7人。想一想:怎样打电话最节省时间?

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1) 请学着上面的图示法清楚地表示出打电话的过程。

2) 汇报时请先说出你们设计的方案一共需要几分钟, 再具体展开说过程。

3) 选出一位同学汇报小组方案。

生:我们是这样想的, 第1分钟老师通知1位同学, 第2分钟老师和这位同学可以通知2位同学, 这样已经有3位同学接到通知。那么第3分钟的时候, 这3位同学和老师就可以通知剩下的4位同学, 所以3分钟就可以完成任务。

师:真厉害!居然可以控制在3分钟内完成。那么你们能不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这3分钟通知到的总人数?

生:1+2+4=7 (人) 。

师:那么谁能说一说这个“1、2、4”分别代表什么意思?为什么第3分钟通知到的是“4人”, 而不是5人或6人, 也不是3人呢?

生:……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把表格中的信息填写完整)

通知:7人

1+2+4=7 (人) 3分钟

[课堂实录二]

1.总结提炼, 形成模型

师:算得这么快, 是不是这个数据表中隐藏着一些数学规律呢?请你们同桌讨论一下,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同桌交流)

生:从第2分钟起, 每1分钟能接到电话的人数是前一分钟的2倍。

生:从第2分钟起, 累计人数等于前1分钟的累计人数×2+1。

师:这个“+1”指的是什么?

生:“+1”指的就是老师呀!

生:累计人数等于“2n-1”, n表示时间。

板书:

1+2+4=7 (人) 3分钟

1+2+4+8=15 (人) 4分钟

1+2+4+8+16=31 (人) 5分钟

2.根据规律, 现场应用

师:猜一猜今天现场来听课的老师有多少人?

生:大概200多人吧。

师:如果把今天来现场听课的老师看做250人的话, 如果按这样的规律打电话, 只要几分钟就可以通知到所有的老师?

生:8分钟就可以了。算式是1+2+4+8+16+32+64+128=255人8分钟

3.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师:在生活中找到了最优的方案, 在具体实施中还应注意什么?

生:每个人在接到电话后应很明确知道他接下去第1个要通知谁, 第2个要通知谁。

生:而且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

师:下面有一道趣味题, 你能用打电话的规律来解决吗?

阿米巴原虫 (一种寄生于肠内的虫, 会引起痢疾或肠炎) 是用简单分裂的方式繁殖的, 每分裂一次要用3分钟。请问一个阿米巴原虫18分钟后变成了几个阿米巴原虫?

师:短短的18分钟阿米巴原虫就从原来的1个分裂成了63个。而如果让它再继续分裂下去, 后果不堪设想!

生:老师, 我觉得应该是64个。63个是18分钟后新增加的阿米巴原虫, 而求一共有几个应该加上最初的那个阿米巴原虫。

师:真是不简单, 老师都没有想到, 你居然考虑到了, 太了不起了!让我们一起为他鼓掌。 (学生鼓掌)

修改:18÷3=6 (次) 1+2+4+8+16+32+1=64 (个)

……

[反思评析]

1.学习借鉴突破瓶颈:有效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现实的认知起点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面对“打电话”这课实践性和应用性都非常强的特点, 必须精心设计和创设学习情境, 充分挖掘学生的认知起点,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而层层深入地展开教学。教材第132页例题所呈现的是要求学生给15人打电话设计方案, 参考书中大多是给15人或7人打电话设计方案。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起点可能一下子还达不到这样高的要求, 所以在试教时我选择了给7人打电话设计方案。但是实际教下来并不如我所料, 课堂上学生知道分组要比一个个打电话节省时间, 但要清楚明白地用叙述或者是图例的方式把打电话的方案表现出来难度非常大, 有的小组根本就不知道应该怎么操作才好。虽然整个过程还是按照预设进行下来了, 但总觉得不很踏实。细细品味, 问题还是出在起点上面, 一节课下来参与学习的学生总是那么几个, 而更多的学生则是处在一种旁观者的角色, 可以说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显现, 更谈不上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为什么已经降低了难度, 效果还是出不来呢?课后我静下心来反思, 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细细思量下来觉得问题主要出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 照搬照抄, 没有从班级学生的现实起点出发设计教学。参考中的课堂实录反映出该班学生厚实的学习基础。从一开始把15个学生平均分成3组需要7分钟, 到分成不平均的3组需要6分钟, 进而到分成不平均的4组只需要4分钟以及“树型图”的创新, 其间学生严密的分析和精辟的语言将整个探究过程展示得一览无余而不显一丝累赘。虽然已经改成给7人打电话, 但本人却照搬照抄, 而忽略了我们孩子的学习起点, 这样的设计不失败才怪!

其二, 分组的思想禁锢了学生的思维。由于受参考的影响, 在设计课的导入阶段时就已经埋下了败笔, 学生都已经知道:设计打电话的方案时要进行分组, 然后分组进行要比一个一个打节省时间。殊不知, 最节省时间、最优化的方案其实并不是将学生分成几组, 它其实是一种单线联系的树型设计方案 (如左图) , 一个学生接到电话之后接着去通知没有接到电话的同学, 每一个接到电话的同学 (包括老师) 都有打电话的任务, 让每一个人都不空闲下来, 直到通知完所有的同学为止。学生在教师不正确的引导之下自然而然就顺着分组的思路去思考和探讨, 这样的设计当然会禁锢学生的思路。

其三, 如何用图示法表示出最优化的打电话过程, 教师的教缺乏有效的引导。首先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参考书中的设计: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小组探究, 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 充分利用叙述、图式、颜色等方式表达出来, 并算一算用几分钟。生1在表述他的观点之后, 教师用图把生1的意思一步一步表示出来。并且在探究的过程中把事先准备好的图纸发给每个组, 在上面标出每个人接电话的时间, 这充分说明了画图是一个难点, 教师在其中的引导示范作用非常重要。而本人在教学中没有进行画图示范, 学生当然不会准确地用图示法表示怎样才是最省时、最优化的。

因此在经过深入分析之后, 笔者以为要取得一个好的开端必须突破上面三点。基于以上的思考, 我对第一稿进行了修改。第一个改动是再次降低了学习起点, 将给7人打电话设计方案降低到了给3人设计方案。给3人打电话要求最省时, 如果每分钟通知一人, 打完电话需要几分钟呢?大部分同学不难得出2分钟可以完成任务, 那么怎样才能把这2分钟的打电话过程用一种方法清楚地表示出来呢?学生很自然地想到可以用画图的方式来表示, 于是教师就顺其自然把图示法展现在黑板上, 让学生明白可以用图形代表老师和学生, 数字1、2分别代表每一位同学接到电话的时间, 这就是第二个改动。有了这样的铺垫, 学生在为7人设计打电话方案时就简单多了, 同时抓住最省时、最优化的特点, 学生能比较容易地在3人图的基础上设计出了给7人打电话的树型图, 事实上经过现场上课的验证, 效果也是非常不错的。

2.动态生成灵活驾驭:有效的数学学习必须以一定的思维深度作为支撑点

一节课要出彩, 只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是不够的, 关键还在于目标的达成度怎样?虽然如今的课堂“活”了, 但是很多课的知识点教得却是越来越不扎实, “数学味”已经越来越淡, 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 参与面也很广, 却不知思维的含量很低。

上一篇:护士的英文介绍范文下一篇:云南省自学考试通知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