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重要知识点总结

2024-08-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物理重要知识点总结(共15篇)

初中物理重要知识点总结 篇1

【质量百分比浓度】溶液的浓度用溶质的质量占全部溶液质量的百分比来表示的,叫做质量百分比浓度(简称百分比浓度),其公式表示如下:

例如,农村选种常用浓度为16%的食盐溶液,就是每100克的溶液里含有16克食盐和84克的水。由于能从百分比浓度的表中直接看出溶质的多少,使用简明,所以广泛用于工农业中(参看一定百分比浓度溶液的配制)。

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以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任何一个原子的真实质量跟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称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由于原子的实际质量很小,如果人们用它们的实际质量来计算的话那就非常的麻烦,因此国际上规定采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来表示原子、分子的质量关系。

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x10-26千克,则(1.993x10-26)/12=1.667x10-27千克。然后再把其它某种原子的实际质量与这个数相比后所得的`结果,这个结果的数值就叫做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如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求法为:(2.657x10-26)/(1.667x10-27)≈16,即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16,其他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也是按相同的方法计算的。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一般为其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和,相对原子质量是有单位的,其单位为“1”,通常省略不写。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它的各种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根据其所占的原子百分率计算而得的平均值,计算方法为,A=A1·a1%+A2·a2%+......+An·an%,(A是相对原子质量,A1,A2......是该元素各种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a1%,a2%......是各种同位素所占的原子百分率)。例如,氯元素有2种同位素,为氯-35和氯-37,含量分别为75%和25%,则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5x75%+37x25%=35.5.

几种常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元素名称氢碳氮氧钠镁铝硅磷硫氯钾钙铁铜锌元素符号HCNONaMgAl Si PS ClKCaFeCuZn相对原子质量112141623242728313235.539405663.565

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如固态的冰受热融化成水,液态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冷凝成水,水凝固成冰。水在三态变化中只是外形和状态变化了。并没有新的物质产生出来,所以属于物理变化。又如扩散、聚集、膨胀、压缩、挥发、升华、摩擦生热、铁变磁铁、通电升温发光、活性炭吸附氯气等都是物理变化。

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变成金刚石就不是物理变化,而是化学变化,因为它变成了另外一种单质。

物理变化前后,物质的种类不变、组成不变、化学性质也不变。这类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的聚集状态 (间隔距离、运动速度等)发生了改变,导致物质的外形或状态随之改变。物理变化表现该物质的物理性质。物理变化跟化学变化有着本质的区别(参看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通常用观察法和测量法来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如可以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光泽和溶解性;可以闻气味,尝味道(实验室里的药品多数有毒一般不能用口尝);也可以用仪器测量物质的熔点、沸点、密度、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应注意物理变化和物理性质两个概念的区别。如灯泡中的钨丝通电时发光、发热是物理变化,通过这一变化表现出了金属钨具有能够导电、熔点高、不易熔化的物理性质。人们掌握了物质的物理性质就便于对它们进行识别和应用。如可根据铝和铜具有不同颜色和密度而将它们加以识别。又可根据它们都有优良的导电性而把它们做成导线用来传输电流。

物质的结晶

【物质的结晶】晶体在溶液中形成的过程称为结晶。

结晶的方法一般有2种:一种是蒸发溶剂法,它适用于温度对溶解度影响不大的物质。沿海地区“晒盐”就是利用的这种方法。另一种是冷却热饱和溶液法。此法适用于温度升高,溶解度也增加的物质。如北方地区的盐湖,夏天温度高,湖面上无晶体出现;每到冬季,气温降低,纯碱(Na2CO3?10H2O)、芒硝(Na2SO4?10H2O)等物质就从盐湖里析出来。在实验室里为获得较大的完整晶体,常使用缓慢降低温度,减慢结晶速度的方法。

人们不能同时看到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和结晶的宏观现象。但是却同时存在着组成物质微粒在溶液中溶解与结晶的两种可逆的运动。通过改变温度或减少溶剂的办法,可以使某一温度下溶质微粒的结晶速度大于溶解的速度,这样溶质便会从溶液中结晶析出。

电子

【电子】带负电荷的一种基本粒子。常用符号e 表示。是构成原子的一种微粒,电子在原子内围绕着原子核作复杂的高速运动。

电子带电量为1.602189×10-19库仑,是电量的最小单元。电子的质量为9.1095×10-31千克,约为质子质量的1/1836。电子极小,半径为2.8179×10-15米。一般情况下可视作点电荷。原子中的电子数如等于质子数,整个原子为电中性;如电子数少于质子数,则微粒带正电,为阳离子;如电子数多于质子数,则微粒带负电,为阴离子。例如,钠原子的电子数和质子数都是11,钠阳离子的电子数(10)少于质子数(11)。

电子是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在1897 年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的。

电离

【电离】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例如:

初中物理重要知识点总结 篇2

一、联系生活应用,理解热学知识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热学知识是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温度、分子动理论、物态变化、内能、热量等内容。在热学知识教学中,其目标要求主要如下:认识液体温度计工作原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学会测温度;了解物质是由原子与分子构成,初步认识原子的核式模型,理解与把握运用分子动理论观点,且能够运用这一理论来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会辨析固态、液态与气态三种物态,会利用沸点、熔点来分析生活现象,会运用水的三态变化对自然界水循环加以解释说明;由能量转化角度理解燃料热值,弄清热机工作原理;理解内能与内能的改变方式;认识热量与比热容,运用热量公式展开简单计算等。而要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与把握这些知识,教师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运用物理知识来解释常见的生活现象,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如湿衣服在阳光下很快干了,这是由于水分子不停地运动到空气中,使得衣服变干;随风飘来了醉人花香,这是因为分子在空气中做无规则运动。又如放置于衣柜中的卫生球最后消失一—升华;严冬时候,瓦片上的霜层增厚——凝华;秋天时,早晨有浓雾——液化;将铁水倒进模具内变为铁制品——凝固等。

二、联系生活应用,把握力学知识

在物理知识中,力学知识也与生活有着紧密关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在初中物理教材中,力学知识主要包括:重力、摩擦力、压强和浮力、简单机械和功、力和运动等。在教学力学知识时,教师可适当引入生活应用,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学会以物理角度来思考实际问题,解释生活现象。

第一,重力的生活应用。在生活实际中,重力随处可见。如在羽毛球中,其下端要重于上端,其原因在于通过降低重心而让羽毛球下落时对羽毛起保护作用;在砌墙时,师傅通过重锤线可检查墙身竖直与否,这主要利用了重力方向竖直向下的道理。若失去重力,人则会如气球般飘于空中,地面上的一切东西均变为气球;吃东西时,食物不能进入嘴中,东西一碰则飞,于是世界一片混浊。可见,我们离不开重力。因此,在学习重力知识时,教师可让学生进行讨论或辩论,让学生发挥丰富想象,体会到重力与人类生活、生产的紧密关系。

第二,弹力的生活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弹力的应用也较为广泛,若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现象,则能发现不少与弹力有关的生活事例。如借助弓的弹力可将箭射出;在摩托车中装有弹簧,通过弹簧弹力可降低车子行驶中的震动;在一些圆珠笔中装有弹簧,通过弹力可让圆珠笔伸缩自如;木衣夹可以夹紧衣物,依赖于弹簧弹力;在沙发里的海绵与弹簧是弹性材料,其产生的弹力能够让人们坐在上面感觉舒服;在现代球鞋中装有空气垫与弹簧,这样可增加弹跳力。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若教师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生产相结合,则能够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态度。

此外,在生活实际中,摩擦力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我们走路时,通常鞋底对地面向后施力,由于摩擦而形成向前的作用力,所以能够走动;若在冰面步行,由于摩擦力太小而难以行走。同样,汽车借助轮胎和地面的摩擦力而能够行使。在各类机器中,通过润滑油可以缩小齿轮摩擦;鞋底往往有不同花纹,这主要是加大接触面粗糙程度,以加大摩擦。可见,力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作用是不忽视的。

三、联系生活应用,认识光现象

在生产生活中,光是必不可少的。白天,我们需要阳光,夜晚,我们需要灯光,若缺少光,那么世界将是一片黑暗,一切生物难以生存,故而光对人类而言,尤为重要。那么,光是什么,有何规律?这就需要我们学习物理知识。在初中物理教材中,光现象主要包含如下内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透镜、平面镜、球面镜等。而若想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光现象,教师则需引入生活事例,让学生在分析生活现象的过程中理解与把握有关的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光现象是无处不在的。如我们之所以可以看到物体,是由于这些物体可以反射光(非光源物体);小孔成像、影子等,均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而形成的;测旗杆高或者楼高,在刨木料时,木工用眼睛对齐,都包含运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又如球面镜包含凹面镜与凸面镜,它们均可成像。利用这一特点,生活中有不少应用:商场中的反光镜、车辆的后视镜为凸面镜;医术反光镜、太阳灶、手电筒的反光罩等为凹面镜。再如利用光的折射原理,人类发明了显微镜、望远镜、放大镜、近视眼镜等。可见,若能有效应用光现象,可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生活。

初中物理力学重要实验分析 篇3

【关键词】 逻辑思维 力学分析 贯穿 力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1-040-01

物理学习是现阶段对于学生比较难的科目,如何让学生喜爱上我们的物理学科,就需要我们老师去认真思考了。其实,物理学科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课程,对于这些抽象的概念我们应该以物理实验来讲解。实验,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于物理现象将产生怎样的结果,会去努力探究,找出合理的解释与满意的结果。所以,在物理这门学科的教学中,实验是必须存在的,没有实验,就没有结果。我们的力学概念,也是由现象产生的。如重力概念,就是伟大科学家牛顿根据苹果掉落的自然现象得出的结论。下面,我们就对初中物理课程中概念的理解,用物理实验做分析讲解。

一、二力平衡条件实验分析

老师在讲解二力平衡这一概念的时候,通常都会说物理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平衡。我们所说的平衡状态,就是指物理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学生会再大脑中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两个力,如何才能使物体静止或者做匀速运动呢?这时,我们可以用物理实验来给学生讲解这个概念,让学生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才能真正的掌握二力平衡这一概念。如,用一根木棍两端用东西支起保持一定的高度,用一根绳子,一端套在我们的木棍上,绳子的另一端套一个砝码,这时,我们的砝码处在空中,保持一种静止状态。同样我们可以在光滑的桌子上放一个小车,桌子的两端架两个定滑轮,小车的两端分别套一个绳子绕过定滑轮。在实验一中,我们的砝码本应该是受到重力的影响往下掉,可是它没有掉,而是处于空中保持一种静止状态,为什么?因为二力平衡,绳子对于砝码,产生了一个拉力,这个力的大小刚好与砝码的重力相等,只是它的方向向上,与重力的方向相反。小车实验中,我们先在一端绳子上套一个砝码,小车会往套有砝码的一端移动;我们在小车的两端分别套上大小一样的砝码,这时我们发现小车在桌子上保持静止状态;我们在小车的两端套上两个大小不一样的砝码,小车会往重的砝码一边移动。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发现套一个砝码和大小不一样的砝码时,我们的小车都会移动,而大小相等的砝码就不一样了。砝码一样时,两个砝码受的重力相等,对于小车而言,它受到了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作用,可是仍保持与受力之前的相同状态。通过这些实验,我们了解到了,二力平衡的条件就是两同一等一反,即在同一个物体和同一直线上,作用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这个物理的状态不会改变。并且这几个条件缺一不可。

二、浮力影响因素的实验分析

当学生了解了浮力这一概念后,我们就得让他们去认识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我们会在书本上看到,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理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与液体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可是,学生如何来认识这一概念,如何认识到体积变大和密度大呢。我们可以让学生去做实验,证明这一概念的正确性。如我们先用一个石块,挂于弹簧测力计上,用四个量杯(分别编号1,2,3,4)其中前三个杯子盛装水,第四个装盐水。把同一块石块分别让入四个量杯中,1号杯石块的一半体积放入水中,2,3号杯把石块全部放入水中,但深度不同,4号杯把石块全部放入盐水中,观察水和酒精上升的位置,弹簧测力计的数值。不难发现,弹簧测力计的数值有相同和不同的,水上升的位置也有相同和不同的。石块一半放入水面时,弹簧测力计的数值最大,而完全放入杯中的两个水杯中,弹簧测力计的数值一样,水上升的位置也一样。而第四个杯子中,弹簧测力计的数值与2,3号杯不一样,盐水上升的位置也不一样。为什么呢,明明是同一个物体,只是放入物体的大小和承载物体的液体不同而已。这样就找出了我们改变浮力大小的原因了,对四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知道盐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在1号杯和4号杯中,物体放入液体中的体积是一样的,可是弹簧测力计的数值1号杯小于4号杯,可以得出结论一是液体密度影响我们物体所受的浮力,密度大,浮力大。在1,2和3号杯的结果可以看出,1号杯的弹簧测力计的数值小于2,3号杯,可以得出结论二在液体密度相同的情况下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影响物体所受浮力,排开液体体积越大,浮力越大。在2,3号杯的结果可以看出,在相同液体,相同体积下,不管物体放于什么深度,物体的浮力一样,得出结论三,深度不影响物体的浮力。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就掌握了改变浮力大小的因素就是密度与体积。

三、结语

总而言之,针对初中物理力学的学习,我们不能照本宣科,而是需要通过实验去分析讲解。物理学习,不同于我们的其他学科,多背多看就可以了,它是一门逻辑思维特强,综合性特高的学科。需要我们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动脑想,自己分析现象与结果,自己记录实验数据与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与书本知识相结合,理解掌握知识点。

[ 参 考 文 献 ]

[1] 徐海云.中考力学实验题的分类与解析[J].初中生世界(九年级

物理版),2013(2).

[2] 张大鸿.试论初中物理力学解题思路的培养[J].新课程·下旬 ,

2013(5).

[3] 朱万青.一组力学演示实验的设计[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

2004,7(4).

[4] 胡海红.从不同角度巧解力学综合题[J].中学物理(初中版),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4

第一章 声现象知识归纳.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2 篇5

⒈力F: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牛顿(N)。测量力的仪器:测力器;实验室使用弹簧秤。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改变。

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图示,要作标度;力的示意图,不作标度。

⒊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和质量关系:G=mg m=G/g

g=9.8牛/千克。读法:9.8牛每千克,表示质量为1千克物体所受重力为9.8牛。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⒋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直线上。物体在二力平衡下,可以静止,也可以作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⒌同一直线二力合成:方向相同: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F1、F2方向相同;方向相反: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大的力方向相同。

⒍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接触面材料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

7.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四、密度

⒈密度ρ: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公式: m=ρV 国际单位:千克/米3,常用单位:克/厘米3,关系:1克/厘米3=1×103千克/米3;ρ水=1×103千克/米3;读法:103千克每立方米,表示1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3千克。

⒉密度测定:用托盘天平测质量,量筒测固体或液体的体积。

面积单位换算:

1厘米2=1×10-4米2,1毫米2=1×10-6米2。

五、压强

⒈压强P: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压力F: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单位:牛(N)。

压力产生的效果用压强大小表示,跟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有关。压强单位:牛/米2;专门名称:帕斯卡(Pa)

公式: F=PS 【S:受力面积,两物体接触的公共部分;单位:米2。】

改变压强大小方法:①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②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⒉液体内部压强:【测量液体内部压强:使用液体压强计(U型管压强计)。】产生原因:由于液体有重力,对容器底产生压强;由于液体流动性,对器壁产生压强。

规律:①同一深度处,各个方向上压强大小相等②深度越大,压强也越大③不同液体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大的,压强也大。[深度h,液面到液体某点的竖直高度。]

公式:P=ρgh h:单位:米; ρ:千克/米3; g=9.8牛/千克。

⒊大气压强:大气受到重力作用产生压强,证明大气压存在且很大的是马德堡半球实验,测定大气压强数值的是托里拆利(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管倾斜后,水银柱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1个标准大气压=76厘米水银柱高=1.01×105帕=10.336米水柱高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气压计(水银气压计、盒式气压计)。

大气压强随高度变化规律:海拔越高,气压越小,即随高度增加而减小,沸点也降低。

六、浮力

1.浮力及产生原因: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向上托的力叫浮力。方向:竖直向上;原因:液体对物体的上、下压力差。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

即F浮=G液排=ρ液gV排。(V排表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3.浮力计算公式:F浮=G-T=ρ液gV排=F上、下压力差

4.当物体漂浮时:F浮=G物 且 ρ物<ρ液 当物体悬浮时:F浮=G物 且 ρ物=ρ液

当物体上浮时:F浮>G物 且 ρ物<ρ液 当物体下沉时:F浮ρ液

七、简单机械

⒈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力臂: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通过调节杠杆两端螺母使杠杆处于水位置的目的:便于直接测定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度。

定滑轮:相当于等臂杠杆,不能省力,但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动滑轮:相当于动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杠杆,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⒉功:两个必要因素: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方向上通过距离。W=FS 功的单位:焦耳

3.功率:物体在单位时间里所做的功。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的物理量,即功率大的物体做功快。

W=Pt P的单位:瓦特; W的单位:焦耳; t的单位:秒。

八、光

⒈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小孔成像、影子、光斑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为3×108米/秒=3×105千米/秒

⒉光的反射定律:一面二侧三等大。【入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是入射角。反射光线和法线间夹角是反射角。】

平面镜成像特点:虚像,等大,等距离,与镜面对称。物体在水中倒影是虚像属光的反射现象。

⒊光的折射现象和规律: 看到水中筷子、鱼的虚像是光的折射现象。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光线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光线作用。光的折射定律:一面二侧三随大四空大。

⒋凸透镜成像规律:[U=f时不成像 U=2f时 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u 像距v 像的性质 光路图 应用

u>2f f

f2f 倒放大实 幻灯机

u

⒌凸透镜成像实验: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使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在同一个高度上。

九、热学:

⒈温度t: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是一个状态量。】

常用温度计原理:根据液体热胀冷缩性质。

温度计与体温计的不同点:①量程,②最小刻度,③玻璃泡、弯曲细管,④使用方法。

⒉热传递条件:有温度差。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

【是过程量】

热传递的方式:传导(热沿着物体传递)、对流(靠液体或气体的流动实现热传递)和辐射(高温物体直接向外发射出热)三种。

⒊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方式:蒸发和沸腾,汽化要吸热。影响蒸发快慢因素:①液体温度,②液体表面积,③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蒸发有致冷作用。

⒋比热容C: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单位:焦/(千克℃)常见物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C水=4.2×103焦/(千克℃)读法:4.2×103焦耳每千克摄氏度。物理含义:表示质量为1千克水温度升高1℃吸收热量为4.2×103焦。⒌热量计算:Q放=cm⊿t降 Q吸=cm⊿t升

Q与c、m、⊿t成正比,c、m、⊿t之间成反比。⊿t=Q/cm

6.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内能单位:焦耳

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温度有关。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7.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能量即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它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十、电路

⒈电路由电源、电键、用电器、导线等元件组成。要使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电路中必须有电源,且电路应闭合的。电路有通路、断路(开路)、电源和用电器短路等现象。

⒉容易导电的物质叫导体。如金属、酸、碱、盐的水溶液。不容易导电的物质叫绝缘体。如木头、玻璃等。

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导体。

⒊串、并联电路的识别:串联:电流不分叉,并联:电流有分叉。

【把非标准电路图转化为标准的电路图的方法:采用电流流径法。】

十一、电流定律

⒈电量Q:电荷的多少叫电量,单位:库仑。

电流I:1秒钟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叫做电流强度。Q=It

电流单位:安培(A)1安培=1000毫安 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方向。测量电流用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并考虑量程适合。不允许把电流表直接接在电源两端。

⒉电压U: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作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单位:伏特(V)。测量电压用电压表(伏特表),并联在电路(用电器、电源)两端,并考虑量程适合。

⒊电阻R:导电物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符号:R,单位:欧姆、千欧、兆欧。电阻大小跟导线长度成正比,横截面积成反比,还与材料有关。【 】

导体电阻不同,串联在电路中时,电流相同(1∶1)。导体电阻不同,并联在电路中时,电压相同(1:1)

⒋欧姆定律:公式:I=U/R U=IR R=U/I

导体中的电流强度跟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初中物理重要知识点总结 篇6

自然界中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往往是错综复杂的, 因此, 影响物理探究对象的因素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错、共同起作用的。所以要想精确地把握探究对象的各种特性, 弄清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单靠自然条件下整体观察探究对象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对探究对象施加人为的影响, 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或条件加以人为的控制, 使其中的一些条件按照特定的要求发生变化或不发生变化, 造成特定的便于观察的条件, 最终解决所探究的问题, 这就是“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是指根据探究目的, 运用一定手段 (实验仪器、设备等) 主动干预或控制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发展的过程, 在特定的观察条件下探索客观规律的一种探究方法。初中实验中的许多探究方法都是设法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用人为的方法控制起来, 使它保持不变, 然后来比较、探究其他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这是一种探究问题的实验方法。例如, 为了探究某物理量同影响它的三个因素的一个因素之间的关系, 可将另外两个因素人为地控制起来, 使它们保持不变, 以便观察和探究该物理量与这一因素之间的关系, 这种方法在实验数据的表格上的反映为:某两次实验只有一个条件不相同, 若两次实验结果不同, 则与该条件有关, 否则无关;反过来, 若要探究的问题是物理量与某一因素是否有关, 则应只使该因素不同, 其他因素均应相同。控制变量法是中学物理中最常用的方法。

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中的应用实例有:

力学部分

(1) 如何比较两个物体或两个人的速度。

(2) 探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3) 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4) 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

(5) 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6) 探究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与液体密度、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7) 探究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

(8) 探究决定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声学部分

(1) 探究琴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粗细、松紧、长短的关系。

(2) 探究响度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热学部分

(1) 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2) 探究物体吸热与物质种类、质量、温度的关系。

电学部分

(1) 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2)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欧姆定律)

(3) 探究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

(4) 探究电功率与电压、电流的关系。

(5) 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电阻、时间的关系 (焦耳定律) 。

(6) 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线圈中电流大小、线圈匝数、有无铁芯的关系。

(7) 探究能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8) 探究影响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的重要性 篇7

关键词:物理 实验教学 实践能力

初中物理课程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基础,也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渠道。通过科学规范的教学实验,使学生在获取物理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

一、做好教师演示实验,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教师演示实验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是整个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演示实验是指为配合教学内容由教师操作表演示范的实验。它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如果在课堂上成功地演示几个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小实验,如“覆杯实验”:把硬纸片盖在一个装满水的杯口中,杯子倒过来后再松开水,发现水并不会流出,引导学生知道是大气压托住纸片和水。让他们通过实验看到大气压强确实存在,印象将十分深刻,这样学生就能更牢固的掌握大气压的概念。反之,如果课堂上不做演示,即使教师费九牛二虎之力,妙舌生花,恐怕学生也未必信服。也有老师认为在建立概念、导出规律时可以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代替演示。我认为这种做法也是不妥当的。一方面,学生的生活经验本来就不丰富;另一方面,学生仅有的一些生活经验又有不少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如“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运动的”“马拉车前进,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等,如果单凭学生的生活经验往往就会产生错误的的结论。所以,我一直主张在建立物理概念、导出物理规律时最好是让学生观察到形象鲜明、生动具体、能揭露事物本质的演示实验。只有演示实验才能按照教学的需要,从错综复杂的自然和生产现象中抓住主要矛盾,排除次要问题,把握现象的本质和主流,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二、组织学生分组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通过物理实验认识物理现象,探究物理规律,获得物理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首先教师在全面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恰当合理地分出学习小组,使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只有经过动手、动脑亲自参加到各种科学探究活动中,才能更深刻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科学知识。因此,对教材中安排的学生分组实验要克服重重困难、想方设法,保证其及时开出率和合格率。在学生分组实验中,教师应有目的地不断穿插于各实验小组,进行巡回指导与答疑,实验教师对于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应予以正确的引导,要尽可能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实验发现问题,通过思考得出结论,确保实验的成功。例如,在做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个别小组同学就发现了这样的问题:镜子后面为什么会有两个挨得很近的像,还有小组出现了代替像的物体没有与像完全重合、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不相等等问题,这时教师就应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提示他们透明玻璃板有几个反射面、玻璃板有没有按与桌面垂直的要求放置、实验时画在白纸上的直线是否在玻璃板的一侧,让学生独立思考,从而加以解决。这样既增强了他们学习的欲望又提高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就会越来越强。

三、重视课外小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初中物理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求学生学会一些物理知识,会做一些简单的物理实验,更主要的是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培养。而新课改的实施正努力在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技能等方面取得进展,使学生在这些方面得到更有效的发展,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课外小实验是非常有必要的。物理课外小实验是学生在课外自己设计、自己寻找实验用品、自己动手、自己总结的简单易做的实验.它加深了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机会,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激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课外实验的开展可以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例如,在学习了温度一节课后,我让学生从学校医务室借了一些盛葡萄糖的玻璃瓶,课下按照课本要求自制了温度计:在玻璃瓶里装满带颜色的水,给瓶子配一个严密的橡皮塞,橡皮塞上插进一根细管,使橡皮塞塞住瓶口。制好后让他们先将小瓶放入热水,观察细管中水珠的位置变化,然后再将小瓶放入冷水中,观察水柱位置的变化,很容易使学生记住温度计的制作原理。

初中物理重要知识点总结 篇8

(一)一、显微镜的构造

很多老师对于显微镜的构造的介绍可能只是把显微镜从镜箱拿出来放在讲台上让同学们看各部分的构造。在这里我个人觉得在介绍显微镜构造时应着重介绍以下几点:

①从目镜筒中抽出目镜,从转换器上拧下物镜,这样使学生知道目镜无螺纹,而物镜有螺纹。

②把不同放大倍数的目镜和物镜放在同一桌面上,能让学生直观看到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并且可以比较一下物镜的通光孔径,放大倍数越大的,通光孔径越小。

③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调节范围的大小。

④遮光器的位置及怎样调节。

二、显微镜成像的原理

很多老师在讲课时只给学生强调出显微镜成像的结论,对于成像的原理很少介绍,这样很多同学对于这点就比较模糊,因此,应把显微镜成像的原理图直观的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知道显微镜成像的具体过程。下图是显微镜成像原理示意图。

通过此图学生很清晰的看到物体被放大了两次,这样就很容易得出:

结论一: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结论二:显微镜成的是倒立放大的虚像,像的上下、左右和实物都相反。

1、如果一个细小的物体被放大50倍,这里“被放大50倍”是指该细小物体的()

A、体积 B、表面积 C、面积 D、长度或宽度

解析:显微镜放大的物体的实质为长度或宽度,而不是面积。面积大约被放大了2500倍左右。所以,答案为D。

2、如果在载玻片上写一个字母“b”,那么在视野中看到的是()

A、b B、d C、p D、q

解析:答案为D。

方法1:根据显微镜放大的为上下、左右和实物都相反的虚像,先把“b”左右相反得到“d”,再把“d”上下相反得到“q”。

方法2:最快捷的方法,把“b”旋转180°即可得到答案。

三、低、高倍显微镜的使用

低倍镜的使用顺序为取镜、安放、对光、观察。在低倍镜的取镜过程中学生应牢记“左托右握”准则,放在实验台的左上方,在观察时两眼都睁开,左眼看镜,右眼绘图。在低倍镜观察时两次使用粗准焦螺旋,并且方向相反。对于显微镜的操作,用下面的口诀来概括:

一取二放,三安装,四转低倍,五对光。

六上玻片,七下降。八升镜筒,细观赏。

看完低倍,转高倍。九退整理,后归箱。

对于高倍显微镜的使用可以说是高中生物教材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很多同学容易犯错误注意事项如下:

①在换高倍物镜前,一定把要观察的对象移至视野中央。

②换高倍物镜时,要转转换器,不能掰物镜。

③切忌动粗准焦螺旋,以免压坏玻片损坏物镜镜头。

初中物理显微镜知识点总结

(二)1、若要把视野中上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上移动。若要把视野中左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左方移动,因为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是倒像。

2、换高倍物镜后,应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变得清晰;视野会变暗,可调大光圈或改用反光镜的凹面镜来使视野变亮。

3、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4、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越小,放大倍数越大。

5、总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是指细小物体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

6、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细胞越大、数目越少、视野越暗。

7、更换目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目镜上;更换物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物镜上、移动载玻片,若异物移动,则异物在载玻片上。

8、如何区别显微镜视野中的细胞核和液泡?一般来说,细胞核透光性不好,是深色的,液泡是浅色的。

此外仔细观察,液泡中液体是流动的,细胞核里面的结构是固定的,看起来有杂质的样子。

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与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指的物体的宽度和长度的放大倍数,而不是面积和体积的放大倍数。

例1.一个细小物体若被放大50倍,这里“被放大50倍”是指该细小物体的()

A. 体积B.表面积 C.像的面积 D.长度或宽度

例2.如果使用10倍的目镜和10倍的物镜在视野中央观察到一个细胞,在只换40倍物镜的情况下,该细胞的物象比原先观察到的细胞直径放大了()

A.4倍 B.16倍 C.100倍 D.400倍

2.掌握目镜和物镜的结构特点以及镜头长短与放大倍数之间的关系。

目镜是无螺纹的,物镜是有螺纹的;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目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物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物镜越长与装片之间的距离就越短,物镜越短与装片之间的距离就越长。

例1.有一架光学显微镜的镜盒内有2个镜头,甲的一端有螺纹,乙无螺纹,甲乙分别为()

A.目镜、物镜 B.物镜、目镜 C.均为物镜 D.均为目镜 答案:B

例2.显微镜头盒中的4个镜头。甲、乙镜头一端有螺纹,丙、丁皆无螺纹。甲镜头长3厘米,乙镜头长5厘米,丙镜头长3厘米,丁镜头长6厘米。请问:使用上述镜头观察某装片,观察清楚时物镜与装片之间距离最近的是 ;在同样的光源条件下,视野中光线最暗的一组镜头是。

解析:根据显微镜的结构可知,甲、乙镜头一端有螺纹为物镜,丙、丁无螺纹为目镜。物镜

越长,放大倍数越大,工作距离越短,即与装片之间的距离越近。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在同样光源条件下,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光线越暗。

答案:乙;乙和丙。

3.显微镜成像的特点:

(1)显微镜的物镜与装片的距离是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实像在目镜的一倍焦距之内,成正立放大的虚象。显微镜下成倒像(上下左右同时颠倒)。

初中物理重要知识点总结 篇9

1、压力与压强的区别和联系:

 

压力

压强

定义

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物理意义

物体表面所承受的使物体发生形变的作用力

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公式

F=pS

P=F/S

单位

牛顿(牛)

1帕斯卡(Pa)=1牛顿/米2(N/m2)

大小

有的情况下与物重有关,一般情况下与物重无关

不但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而且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液体对容器底部

F=pS

P=ρ液gh (h:容器中某点到液面的竖直距离)

2、液体的压强:

1、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是: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向各方向的压强都相等;深度增加,液体的压强也增大;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2、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叫做连通器。连通器的特点是:当连通器里的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在同一高度。常见的连通器的实例:涵洞、茶壶、锅炉水位计等。

3、计算液体压强的公式是:P=ρgh

其中ρ是液体的密度,g=9.8牛/千克,h是液体的深度。

3、大气压强:

1、定义: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2、大气压产生的原因:空气受重力的作用,空气又有流动性,因此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位置各个方向的大气压强相等。

3、首次准确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一标准大气压等于76c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为1.013×105Pa。

4、标准大气压强:大气压强不但随高度变化,在同一地点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通常把1.01325×105 Pa的大气压强叫做标准大气压强,它相当于760mm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计算过程为p=ρ水银gh=13.6×103kg/m3×9.8N/kg×0.76m=1.013×105Pa;标准大气压强的值在一般计算中常取1.01×105 Pa,在粗略计算中还可以取作105Pa。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 气体、液体都具有流动性,因此被称作流体。

2. 在流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重、难点剖析

重力和压力的区别:可以从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大小、方向、作用点等方面来比较。

注意正确地判断受力面积:压强公式 P=F/S 中的S是受力面积,而不是物体的表面积,关键看所讨论的压力是靠哪一个面承受,而不一定是受压物体的表面积,代入数据计算时要注意各物理量单位的对应。

知道液体压强的特征:由于液体受到重力作用,因此在液体内部就存在着由于本身重力而引起的压强。通过推理和实验都可得出液体内部的压强公式为p=ρgh。

公式p=ρgh的物理意义:p=ρgh是液体的压强公式,由公式可知,液体内部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液体深度有关,而与容器的形状、底面积、液体的体积、液体的总重无关。

公式p=ρgh的适用范围:这个公式只适用于计算静止液体的压强,不适用于计算固体的压强,尽管有时固体产生压强恰好也等于p=ρgh,例如:将一密度均匀,高为h的圆柱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桌面受到的压强:P=F/S=G/S=mg/S=ρgSh/S=ρgh。但这只是一种特殊情况,不能由此认为固体对支持物产生压强都可以用p=ρgh来计算。但对液体来说无论容器的形状如何都可以用p=ρgh计算液体内某一深度的压强。

公式p=ρgh和P=F/S的区别和联系: P=F/S是压强的定义式,也是压强的计算公式,无论对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是适用的。而p=ρgh是通过公式P=F/S结合液体压强的特点推导出来的,常用于计算液体的压强。

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则液体内部的压强表现出另一特点:液体不但对容器底有压强而且对容器侧壁也有压强,侧壁某一点受到的压强与同深度的液体的压强是相等的,同样利用公式p=ρgh可以计算出该处受到的压强大小。

初中物理重要知识点总结 篇10

1 创设体验情境 感悟物理概念

“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物理事物的抽象,是物理规律和理论的基础.”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物理概念是物理基础知识中既不易教也不易学的内容.教师(可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只注重所谓的“精讲多练”而使学生陷入“题海”,缺乏引导学生用心去体验、感悟概念引入的原因及形成的过程.而学生往往只注意对定义、公式的“死背硬套”而被动地完成物理作业,缺乏对物理概念应有的理解与掌握.这样,其结果必然是丰富的物理含义被形形色色的数学符号所淹没,概念不清以致于越学越难,失去学习的积极性.显然,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物理概念引入的原因,即深刻领悟概念引入的原因是理解与掌握物理概念的前提.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体验情境,把物理概念与体验情境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情境感悟让学生获取宝贵的感性认识,在自主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深刻理解概念引入的原因,以形成清晰的物理概念.

例如,功是中学阶段比较抽象和难懂的物理概念,它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功和能密切相关但含义不同,对于它们的关系,教材中是这样阐述的:“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结论,但许多学生,甚至到了高三年级,对其理解仅局限于表面文字上,对其内涵的理解并不透彻.大家知道,力对物体所做的功是与物体受力并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移的过程相联系的,功是过程的函数,而能是描述物体状态的物理量.因此,力做功的“过程”必意味着“状态的变化”,即能量的转化.此过程中做功的大小与能量转化了多少在数值上相等,而且做功是能量转化的一种手段.鉴于上述认识,是从“能量转化”角度入手来建立功的概念还是从“力与位移”的角度引入?(人教版)物理教材几经反复,但笔者坚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关于功这个概念的教学过程,我们是这样处理的:先出示一个由五根弹簧组成的拉力器(超市有售),并以“斗牛士”式的语气大声宣战“谁的力气最大能把弹簧拉得最长?”此时学生情绪高涨,纷纷跑上讲台,力争高下:学生A脸胀得通红,拼命使劲,可弹簧却“纹丝不动”;学生B把弹簧拉长了一点点儿;学生C与学生D……弹簧被拉得稍长一些;直至力气最大的学生终于把倔强的五根弹簧拉得更长.下面请看:我能把弹簧拉得“最长!” “力气最大!”立即,学生一片喧哗,大声疾呼:“你耍赖!”“你赖皮!”(因为我“偷偷”取下了三根,仅拉二根而已!)接着引出问题:谁是比赛的冠军?引导分析、形成共识: A学生的作用力对弹簧没有产生作用效果.B、 C、 D等学生(包括我)对弹簧的作用而产生的这种作用效果越大,谁便是冠军.而且,力的这种作用效果应由两个因素共同决定.即在物理学中,把力的这种作用效果叫做“功”,它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并用“力与距离”的乘积来表示功,功的表达式为:W=Fs.如此水到渠成地引入,让学生对“功”这个抽象概念有了直观和具体的认识.

总之,对学生而言,形成、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首先要在一定的物理环境中体验感悟,以获取必要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复杂的思维过程,深刻领悟概念引入的原因,真正理解概念为何要如此表述.最后在反复运用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概念的认识,以建立与掌握这个概念.

2 体验探究过程 凸现科学本质

探究一般指对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以便人们理解弄清周围的世界.探究心理源于理智感和好奇心,即人们具有较强的自己寻求问题答案的兴趣.影响人的好奇心的重要因素是“诱惑物”即“真问题”. “真问题”就是客观存在的有探究价值且可以被说明的问题.这种问题一旦被发现,就可能激起人们探究的兴趣.兴趣必然引起追求,而追求和研究就会导致对事物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因此,我们在设计物理课堂教学时,应善于创设物理情境,并将学生引入一种与物理问题相关的情境中,“制造”悬念:诱发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使其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同时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体验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通过体验探究过程,使学生自己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直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以感悟科学的真谛.

例如,在学习“浮力”时,我们对“浮力”的教学设计如下:体验浮力的存在→测量浮力的大小→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问题1 当你步入游泳池的水中并“悬立”于水中时,会有什么感觉?

感觉人变“轻”了,且有被水向上托起的感觉——引出:水中的人为何有此感觉?

探究1 通过用手向上托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上的重物使其示数减小,引导学生类比得出:人浸在水中的感觉是因为人受到水对他有向上的托力作用,从而引出“浮力”概念及“浮力”的方向.

体验1 让学生把空易拉罐渐渐按入水中,慢慢浸入到一定深度后再放手,如此反复多次,从中探究体验:感悟浮力的存在和方向.

问题2 向水槽中投一物块,物块下沉,则水中下沉的物块是否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学生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探究2 引导学生联系前面用手托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上的重物使其示数减小的实验,并思考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通过相互合作、讨论、总结浮力的测量方法.

体验2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浸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问题3 当你把空易拉罐渐渐按入水中除了手的感觉外还发现什么现象?

由此引导猜想: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探究3 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个(内装砂子且密闭的实验塑料)物块,慢慢地把它浸入盛有水的长塑料杯中,并在水中下行一段距离,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化的同时,浮力的变化与什么量的变化具有对应性和同时性.学生反复实验、观察水面的变化情况会发现:这时浮力的变化与物体排开水的多少有关.

体验3 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归纳与总结:阿基米德原理.

可见,问题情境的创设为学生对问题展开猜想提供了必要的事实依据,学生经过探究去伪存真,体验感受事物本质,从而理解科学及感悟科学.同时在“做科学”的过程中,能使学生深刻的体验到:科学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初中物理重要知识点总结 篇11

一、实验演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1.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勤劳刻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所以中国自古以来都提倡勤奋苦读的学习精神, 这种勤学苦练式的学习方式极大的阻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促使学生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所以在初中的物理教学中, 老师应该多将物理演示实验带入课堂,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让学生在实验中找到乐趣, 从而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力和运用能力。课余时间, 学生还可以参照老师课堂上的实验步骤再自行做一遍, 不仅能极大的满足自身的好奇感, 还能提升自我的实际操作能力。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物理课程中的知识大多是一般基础性的物理知识, 所以进行实验演示时比较简单, 课堂上老师要想演示实验并没有难度性。因此, 在条件允许下教师应该多在课堂上演示实验, 活跃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特别是刚接触物理知识的初中生, 实验演示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比如, 烧不着的布条实验, 学生是第一次见到这种奇怪的现象, 也就会充满好奇心, 想要弄明白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于是便会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老师讲解。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大幅度地提高, 学习热情就会高涨, 学习的效率也就随之提高。

3.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经历过初中物理学习的人都了解初中教程中物理实验比较简单, 实验的仪器设备较为容易获得, 这样而来, 初中的物理实验就具有可行性。例如上文中讲述到的烧不着的布条实验, 找一块棉布条, 用水淋湿, 在中间部分滴上酒精, 然后用手那拿着布条的两端, 把布条张开, 用蜡烛的火焰燃烧有酒精的部分。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在布棉条正对火焰的上方升起了火焰, 好像火焰穿过了布条, 但拿下布条会发现布条并未烧焦。这样一个简单的小实验可以向学生们讲解物理中燃烧原理的知识, 很大程度的提高了实验的灵活性, 通过实验现象有助于带动学生的全面思考, 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得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物理知识进行相关的物理实验, 从而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巩固。

4.强化师生之间互动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体制是老师在讲台上不听讲解知识, 学生坐在下面被迫地吸收知识, 课堂教学缺少师生互动。但是实验演示教学则可以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充分发挥学生地主观能动性, 从而活跃课堂氛围。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 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可以自己查阅资料, 自己动手操作实验, 与老师或同学交流沟通实验效果。这种教学方式对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增加学生的思维能力起者关键作用, 而且还有助于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二、实施实验演示教学的注意事项

在实际的物理教学中, 实验教学得优势不仅仅表现在上述几个方面, 要想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积极性, 还应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尽管是上实验课, 教师还应该提前备好课, 制定课堂教学任务, 确保课堂时间的高效利用。同时, 在上实验课之前, 老师必须得先行做一次实验, 熟练掌握实验中的每一个重要环节, 要全面、正确地认识实验, 提高实验的成功性。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在实验课上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 才能及时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许多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能够对每一个实验做到全面的了解都是源于他们上课之前预先做了实验, 教案准备充分。

2.实验教学中的另一重要环节是学生的自主预习。学生课前的预先学习, 不仅能够提高课堂上实验的成功率, 还能够保障课堂实验的安全。老师可以采取上课之前提问实验知识点的方法督促学生的课前预习, 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3.教学过程中, 老师要依据学生对物理知识具有陌生感的这一特性, 科学合理化地制定课堂实验演示方案。学生对于物理知识不但充满好奇, 而且更有学好物理知识的愿望, 因此, 倘若老师不能够正确引导学生, 那么在后期学习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会大大降低, 所以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就必须得提前制定好合理的演示方案, 指导学生正确、科学化地进行实验操作。学生也只有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才不会误入歧途, 在日后的物理学习中才不会显得更加吃力。

4.学生在进行实验时, 老师不能一味地放任不管, 要适当对学生进行指导。实验课开始时, 老师应该先给学生做一遍, 让学生先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 以便于提高学生们的实验效率。与此同时, 向学生说明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确保学生在做实验的安全性。除此之外, 老师在实验过程对学生进行相关讲解能够引导学生了解实验的意义, 有助于学生对老师课上所讲内容的吸收与理解, 更加增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

三、结束语

实验演示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强化学生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与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实验教学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因此, 当前的物理教学体系应加强实验教学的发展, 物理教学者需全面掌握教学理论, 正确认识教学目标, 提高教学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建新.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和“实验—探究”模式[D].华东师范大学, 2006.

高中物理重要知识点 篇12

生活中利用惯性的例子很多,如:用手向地上洒水时,手撩起水向前运动,当手停止运动后,由于惯性,手带起的水仍要继续向前运动,所以就被洒出去;在跳远比赛时,运动员跳起后,由于惯性,在空中仍保持一定的速度继续向前运动.最后落在前方;汽车快到达终点时,熄火后由于惯性仍能前进一段距离,这样可以节省汽油;人骑车也是一样,当自行车运动起来后,人停止蹬车,自行车仍会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并不会立即停下等,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都是惯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果没有惯性,这些现象将不复存在。因此对于有益的惯性.我们往往想办法来增大它。由于惯性只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因此在汽油机、柴油机等热机上我们通过增加飞轮的质量来增加它的惯性,以保持飞轮能持续地旋转下去。

惯性的危害

高一物理必背重要知识点 篇13

1、功

(1)做功的两个条件: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物体在里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大小:W=Fscosa功是标量功的单位:焦耳(J)

1J=1N-m

当0<=a<派/2w>0F做正功F是动力

当a=派/2w=0(cos派/2=0)F不作功

当派/2<=a<派W<0F做负功F是阻力

(3)总功的求法:

W总=W1+W2+W3……Wn

W总=F合Scosa

2、功率

(1)定义:功跟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

P=W/t功率是标量功率单位:瓦特(w)

此公式求的是平均功率

1w=1J/s1000w=1kw

(2)功率的另一个表达式:P=Fvcosa

当F与v方向相同时,P=Fv。(此时cos0度=1)

此公式即可求平均功率,也可求瞬时功率

1)平均功率:当v为平均速度时

2)瞬时功率:当v为t时刻的瞬时速度

(3)额定功率:指机器正常工作时输出功率

实际功率:指机器在实际工作中的输出功率

正常工作时:实际功率≤额定功率

(4)机车运动问题(前提:阻力f恒定)

初中物理重要知识点总结 篇14

关键词:物理实验,学习兴趣,观察能力,创新精神,德育教育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物理概念、规律、原理等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来的, 初中物理教材大篇幅安排了探究实验, 为物理教学提供了支撑, 离开了实验, 物理教学便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所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主动去求知, 去探索, 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 好奇心比较强, 上好实验课,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是把学生领进物理学习之门的钥匙, 所以课堂上要多做生动、新奇的实验, 吸引学生注意力。比如在讲沸点与气压的关系的实验时, 先将烧瓶中的水烧至沸腾, 然后停止加热, 待水刚刚停止沸腾时, 用塞子塞住瓶口, 将烧杯倒过来, 向烧瓶底浇冷水, 会看到水重新沸腾。学生会很费解, 觉得不可思议, 可奇迹却偏偏发生了, 学生很想知道其中的奥秘, 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演示实验直观和清楚, 老师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直接做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比如在学习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一节《杠杆》一节导入新课时, 我将生活中常见常用的剪刀、修剪树木花草的长剪刀、瓶启子、指甲刀直接演示给同学们, 并顺势势询问“这是什么?生活中我们使用时会觉得省力还是费力?”从而有效迅速的导入教学。有些章节可用实验室里的仪器模型, 比如电流表、电压表的表盘、托盘天平、游码标尺等实验器材直接演示, 既直观又形象。有些特别抽象的物理情景、原理, 可以通过制作幻灯片配上恰当的、幽默的旁白或者是教师在一旁适时地口头演说, 变抽象为形象, 变枯燥为乐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下载相关教学视频,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比如说像磁感线的分布情况, 电流的流动方向, 光线的传播方向等等, 这样不仅便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共同参与学习, 促进学生实现立体思维, 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虽然辛苦了些, 但对学生来说却是受益匪浅。

三、实验可以使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科学探究作为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 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动手操作能力, 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步骤, 使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比如在讲导体电阻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采用了控制变量法;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巧妙的把平面镜换成玻璃板, 从而确定像的准确位置, 进而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使学生学会等效替代法;音叉的振动不易观察, 用乒乓球摆动的幅度放大音叉的振动, 使学生领会转换法, 物理教学中还常用模型法、类比法等科学研究方法, 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建立科学的方法论。

四、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以往的教学纸上谈兵, 导致理论与实际脱节, 即使实验也是验证性实验, 很少有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 而课改后的物理教材中的探究性实验要求学生从器材的选择、实验的设计及实验操作进行探索,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了素材。

在实验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不断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激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探索手段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 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如凸透镜的实验教学时, 有学生就大胆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用一块不透明的薄木板挡住透镜的上半部分, 光屏上还能呈现一个完整的像吗?这个像与未遮挡时的像有没有区别?要鼓励学生们亲自动手齐心协力并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设想、验证, 直到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个过程中, 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 学生才是主体。教师要适时地鼓励他们自主地探究与合作学习。分组实验中有几点要注意: (1) 组员的合理搭配, 特别是组长 (必要时可培训) 要起到领军人物的作用 (也就是其它组员的一个小老师) ; (2) 实验前, 一定要预习实验内容, 原理, 步骤, 注意事项等, 做到成竹在胸; (3) 组长带头, 指导和督促组员完成实验; (4) 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异常情况或一些学生有独到见解的地方, 对新的思路, 要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教师在这个环节一定要做好指导工作,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另一方面使学生在从问题的提出、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评价总结中主动地探索, 获取知识, 从而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除了通过教科书中的实验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之外, 还可以通过一些有趣有用的实验性题目, 达到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比如指导学生正确使用试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 更换保险丝, 正确连接日光灯、楼道声控灯、安装空气开关等, 使学生能够解决日常生活的电路故障, 从而达到学以致用。

小实验、小制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用饮料瓶做系列实验、讲浮力用土豆挖船、用医用点滴管做潜水艇模型, 用易拉罐做小孔成像实验, 使学生乐于动手, 勤于动手, 不断享受成功的喜悦。

五、有机渗透德育教育

物理实验是用事实说话的, 所以要尊重客观事实, 不能主观臆断, 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以及严谨的科学精神。奥斯特实验证明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电磁感应现象证明磁可以生电, 培养学生联系的观点;手拍桌子手会疼,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则说明矛盾的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作为摩擦, 人走路时是有益的, 而大机器的轴与轴承之间的摩擦又是有害的, 教会学生要会一分为二的看问题。所以我们要做好每一个物理实验, 寓德育教育于教学之中。

初中物理重要知识点总结 篇15

【关键词】初中物理 实验导入 实践能力

物理学科是着重于实践的,我们在物理教材中所学的知识点、公式、定理、法则等等,都是曾经的物理学家们通过无数次的实验和实践得出来的。真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让学生拘泥于教材的抽象思维之中,而是要以实验这种直观的方式,让学生去探索科学,获得感性上的提升。

一、重视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如今的物理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同学并没有认识到物理实验的重要性,认为物理实验只是敷衍了事,一味着重于书本上的死知识点。还有一部分老师认为,物理实验只是用来证明前人发明创造的正确性,而书本上的公式定理已经经过成千上万次的实验证明,现在所做的实验并没有意义,因此思想上并不重视。教师不重视,造成学生在思想上也不重视,学生做实验时,懒散、操作不谨慎、敷衍了事,没有以科学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而且不注重创新,机械性较强,在实验中不注重思考。久而久之,学生对待物理的学习态度变差,学习兴趣小,学习不积极主动。因此,在当下推崇素质教育的大潮流中,教师必须重视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物理学习思维和动手动脑能力。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在实验中解决问题,做好教学互动,搭建好物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桥梁。

二、做好实验导入的科学实施

1.统筹兼顾——科学理性选择实验导入方式

教师要做好实验导入,首先要做好实验导入的方式选择,根据不同的物理教学安排,采用适当地物理实验导入方法,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特性和认知方式,统筹兼顾,争取做到科学理性。实验教学也要结合学习情境的创建,要多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采用多种多样、各具特色的实验安排来准确切入课程教学点,学生才能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于实验内容及其对应的理论知识点,同时也将会更加关注物理学科的发展。教师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扮演指路人的角色,根据自己在课前设定好的实验情景和实验步骤,指引学生去主动摸索探究,鼓励学生创新,采取高效率的方式,并能做到勤于思考,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不可引起学生们在实验过程中的认识冲突,实验时要达到预期所设定的目标。同时,实验内容一定要紧扣理论知识,不可偏离理论基础,不能在课堂上激发起了学生的实验兴趣,课后学生在理论知识上却没有得到巩固。比如在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二节《汽化和液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的实验内容要紧扣教学内容,不可让学生在实验中过度自由发挥,但也要保证他们的实验积极性,在做蒸馏水的汽化时,要科学引导学生观察物质的状态变化,并及时做实验笔记,写感悟。

2.联系生活,由现象抓本质

物理是一门来源于生活的学科,它的理论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因此,物理实验的导入环节一定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从现象中抓住本质,探讨科学。在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一节《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过程中,首先学生对浮力要有一个感性的认知,要带领学生去注意身边的物体浮沉现象,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会有物体的浮沉,是如何形成的,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同时要具备怎样的条件,它们力的状态有什么变化。学生在经过对物体浸没于水现象的一系列观察之后,会发现在一段时间后,物体的浮力不会变化,浮力有的时候是与深度无关的。接着学生会去分析,浮力与深度之间的关系属于“表面现象”,应该去“抓本质”——浮力与物体浸入水的体积大小有关,物体浸入水的体积越大,浮力就越大。在对学生经过这方面的引入思考后,再进行一些实验教学的导入,学生不仅在感性上有了认知,在理性上还会有提高,拓宽视野。同时“抓本质”体现在学生经过物理能力素养上的提升后,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学科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3.以实验代巩固

上一篇:许昌市2010年教师招聘考试真题下一篇:争做文明学生 共建平安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