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传统体育

2024-08-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黎族传统体育(共8篇)

黎族传统体育 篇1

鲍佳 向飞燕

(海口经济学院体育部

海南

海口

570203)

摘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和田野调查法,对黎族体育文化传承现状就行调查研究,基于社会冲突理论从文化的三个层面,即物质层面、行为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深入探析黎族体育文化传承危机的产生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关键词

黎族

传统体育文化

传承

危机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Based on literature search, observational method and field survey, the thesis does a research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Li nationality’s sports culture inheritance.The thesis deeply explores the causes of the Li nationality’s sports culture inheritance crisis from three cultural aspects, that is, material aspect, act regulation, and spirit aspect.Furthermore, the thesis proposes some solutions to those causes.Key Words: the Li nationality,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inheritance, crisis.前言

胡锦涛同志2006年在耶鲁大学演讲中曾提到:“一个音符无法表达出优美的旋律,一种颜色难以描绘出多彩画卷,世界是一座丰富多彩的艺术殿堂,各族人民创造的丰富的文化都是这座殿堂的瑰宝。”黎族传统体育是黎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灿明珠,也是中国体育文化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更是海南本土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因此,对黎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保护和抢救性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黎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危机现状

1.1 黎族传统体育物质文化传承现状

在田野调查中我们发现,黎族地区的很多传统体育项目已经失传,有些项目正在走向濒危。在我们所调查的47个黎族体育项目中,黎族群众(18岁以上和以下两个组共计237人次)能够熟悉10个或以上的人仅为4.7%;熟悉5-9个的人只占9.5%;而熟悉5-1个的人则为28.3%;一个也不熟悉的占1.02%。

而我们调查黎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器械和场地等设施时,在黎族同胞居住的地区几乎很难找到那些传统的器械了。大部分的器械我们只能从一些文献中去查看图片了。当然,有些项目虽然没有失传,但是器具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荡秋千”中秋千绳由从前的老山藤变成了麻绳或钢绳。而有些项目的场地如何规划和设计这些问题除了极少数的黎族老人知道外,大部分人几乎都不知晓。当然,在黎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中,也有传承的比较完整的。比如,竹竿舞这个项目就是一个典型。

总之,从田野调查和访谈的结果来看,黎族传统体育物质文化传承的现状不容乐观,尤其是一些项目的场地规划和设计方面,可以说,绝大部分已经失传或者濒临失传。

1.2 黎族传统体育制度文化传承现状

从黎族传统体育行为制度文化方面考察时,我们发现的情况更为糟糕。比如,上述访谈的两百多位黎族同胞中,当问及参与这47个体育项目的情况时,除了部分老人和一些中年人会偶尔在节庆日等大型活动时参与外,其他人群,尤其是青少年人群参与传统体育项目的人次和频次极小。而当我们去了解黎族体育文化在行为制度上的传承情况,即各种黎族传统体育项目在规则、制度上的传承以及各种项目的体育活动开展情况时,其结果也是一样,甚至更为严重。对于我们提及的一些比较经典的传统体育项目的规则,能够知晓的几乎都集中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人群中。其他人群要么不清楚,要么只能说出一些模糊的规则。

众所周知,对于任何一个体育项目而言,本质上都是一种游戏。而对于任何一种游戏来说,其规则是它能够得以发展和传承的制度文化核心,当这种制度层面的文化失传时,这种危机要远大于物质层面文化传承的危机。

1.3 黎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传承现状

通过调查和访谈不同年龄段的黎族群众对黎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心理认知程度,心理依附程度等方面的情况,我们去了解黎族地区群众对黎族体育文化的心理认同状况。在调查过程中,对于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感,年龄越大,认同感越高;反之则越低。心理依附这一维度的结果也是相同的,和年龄成高正相关。认为“传统体育文化可以体现民族自豪感”的人群基本集中在了五、六十岁以上的、甚至是八、九十岁的老人之中。而这些上了年纪的垂垂老者,他们所体现的文化承传的精神和意志确实令人感动,但是仅仅是这些人群的传承使得黎族体育精神文化己经到了濒临绝迹的境地,如果不加以挖掘和抢救,并以物化的形式加以保留,这种珍贵的文化多样性将永远消失。这是整个人类社会的一大不幸。

与上述情况相对的是黎族青少年对传统体育极低的心理认同感。这种危机可以说更可怕。一旦我们对这种危机干预缺位或者失效,后果不堪设想。黎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危机原因分析

2.1 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变迁

黎族传统体育人多产生于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并在民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不断的传播与发展(张新定等,2008)。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之迅猛使得黎族地区的原始生活与这种发展水平格格不入,当地政府为了改善黎族同胞的生活条件,为他们提供了很多现代化的生产工具,黎族同胞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刀耕火种、渔猎等生活方式逐渐被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所代替,而这种变化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带来的是几乎毁灭性的打击。不仅是黎族传统的体育文化,其他的一些标志性的文化设施,比如,黎族特色的船型屋正在走向濒危就是一个典型例证。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使得人们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从忽视到漠视,这也是很多黎族青少年对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危机的漠视的一个重要原因。2.2 体育的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双重冲击

现代传媒逐渐覆盖大部分黎族地区,这使得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对现代体育的认识度和认可度都有大幅度提高,随之而来的就是对传统体育文化的忽视。现代体育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强势体育文化,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对于黎族青少年来说,奥林匹克、NBA、欧洲五大联赛等这些讯息几乎成了他们对体育认识的代名词,黎族青少年几乎言必称这些项目。因此,当体育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脚步踏遍黎族地区的时候,人们对传统体育项目从忽视到漠视就成了必然。体育全球化让我们在谈论对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保护时显得苍白无力。

2.3学校体育教育

体育的本质是教育,而传承是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对于黎族传统体育而言也是如此,它的传承离不开教育——学校体育教育。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海南学校体育主管部门与各学校领导保护与普及黎族传统体育的意识不够,目前,海南各学校除了将跳竹竿作为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开展外,儿乎没有学校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黎族传统体育项日纳入学校体育教学内容。这不但使年轻一代失去了学习黎族传统体育技能的良好机会,而且直接影响了黎族传统体育的普及与发展。

2.4 民族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改善,海南黎族地区由原来的封闭型逐渐走向开放型,黎族民众的生活空间在不断的扩展,与外界其他民族的交往与文化交流逐渐增多。在这交往的过程中,各民族的文化不断发生碰撞与融合,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一种形式的黎族传统体育也在不断的发生融合。因此,一此不能被人多数民族所接受的黎族传统体育项日就逐渐出现凋零,甚至被人遗忘,而那此能够被多个民族人民喜爱的传统体育项日则得到了保留,甚至发扬光人。

2.5 地方政府不够重视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地方政府为改善黎族地区群众的生活水平,确实做出了不少工作,也凸显出一定的效果。然而,面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冲突”,地方政府几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改善和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这也直接导致了在很多方面的政策制定时,对黎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的问题几乎都被搁置。众所周知,在中国的很多事情,一旦领导不重视,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对于黎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危机来说,地方政府和一些领导的漠视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黎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危机应对

3.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处理发展和保护

我们认为,黎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保护和发展的辩证意识。发展是不可逆的,对于黎族体育文化而言,保护是生存的前提,但是创新是它得以发展重要保证。这是我们最终提出每一条对策的基本思路。如何同海南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特点相适应,和我国甚至全球的发展趋势相适应,只有在充分考虑这些问题的前提下,才可能保证最终研究对策的时效性和实效性。正如《华尔街日报》报道的香港的摄影记者黄效文在对黎族文化保护的问题时提出的 观点,“村民们在急切希望过上现代生活的同时,可能还没有意识到他们那些老房子所真正蕴含的价值。保护这些房子不仅能给村民带来收入,同时还能为后人留下他们的文化。他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年轻一代黎族人会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产生日益增大的自豪感。对待少数民族聚居区域除了简单地拆散,将其融入主流社会,应该还有其他方式。这是多元化的一个范例”。对于黎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也是一样的。

3.2 结合区域社会经济特色,走创新发展道路

在体育全球化的今天。黎族体育文化的“变”是大趋势,“变”是必然的。客观条件的变化,使黎族体育文化相应地发生变化。因此,对黎族体育文化的保护,静止地保护是行不通的,也是没有必要。关键是要选择适应海南地区社会发展特点的文化发展模式,促成黎族体育文化现代转型(比如,如何把黎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结合起来),全面提升黎族体育文化的现代价值。

学者江冰(2006)指出,黎族文化源远流长,特色鲜明,特征明显,文化资源内涵丰富,“文化支援”动力强劲。我们相信,而对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双重火击,它将从容应对,创新发展,开创民族文化的全新时代。尤其是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好时机下,结合体育旅游的发展,海南黎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完全可以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3.3 多方面提升危机应对意思,群策群力地应对危机

首先,科研部门也要重视对黎族体育文化保护的问题,在科研立项上有所倾斜,加大科研资助的力度。坚持以理论为先导的策略,加大对黎族体育文化的调查和研究,尤其是加大田野调查的力度,从实际出发,摸索更加有效的应对措施。

同时,政府决策部门必须提高文化意识和文化自觉。任何一项决策、任何一个动作,都必须从文化的角度去衡量得失,决不可轻率从事,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舍弃民族传统文化,或以民族传统文化为代价,去换取经济效益,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是非理性的。

地方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还要统筹安排,重视对黎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最重要的是挖掘这些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经济价值,真正实现保护和发展两条腿走路,既发展了当地经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又保护了黎族传统体育文化。

结束语

黎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危机非常严重,不少体育项目正在或者已经灭绝。黎族青少年对黎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熟悉度已经降低到令人扼腕的程度。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对危机的漠然。这种漠然将给整个海南省文化事业发展带来不可挽回的消极影响。因此,社会各方都应进一步加大力度对黎族先人所创造的灿烂文化如何保护和发展,尤其是如何保护和发展黎族体育文化不仅是海南省新农村体育建设的需要。也是海南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韦晓康,张延庆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传承[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10.[2]饶远,刘竹.中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3]张新定,黄光志等 海南黎族传统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年第16卷第12期:3-5 [4]张新定 苏春宇.海南黎族传统体育的起源与特点探析《新西部:.下半月》2008(6):237-239.[5]姚重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3 [6] 卢兵.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导论——民族研究文库[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8.[7] 杨占明.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活动与全民健身计划[J].甘肃高师学报。2000(5):79-81 [8] 李鸿江.中国传统体育导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0.7 [9] 卢元镇.中国体育文化纵横谈[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4 [10] 金福春.体育与健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 [11] 张选惠.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5. [12] 倪依克.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8

作者简介:

鲍佳:男;专业:体育教育;讲师;工作单位:海口经济学院体育部;发表论文数 4 e-mail:839015920@qq.com;手机:***

黎族传统体育 篇2

一、历史必然, 沿于传承

黎族居住的环境, 由于历史原因, 从滨海、平原逐步退入山区的进程上看, 似乎是听任自然的, 解放初期, 还保留着简陋的居住条件。但细心的人都不难发现, 黎族的村寨地理位置, 大都有着一定的规律性。黎寨一般都座落在小溪围绕, 高山环抱的地方。寨里种植有凤尾竹、椰子、摈榔树、香蕉、木瓜等植物, 山青水秀, 景色幽美。恰似导演有意识地于不经意中精心选择和装饰, 在人为的创造中又丝毫没有人为的痕迹。自由地实现静与动, 情与景的统一。黎族同胞的惊人智慧和大胆的创造才能的确令人叹为观止。

没有无变化的传统, 也没有无传统的变化。黎族民居随着时代发展虽然缓慢, 但却最真实地反映着建筑发展的自身规律。黎族的“巢居”“干栏”到“地居”的建筑发展过程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但又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 恰当地改造自然, 因地制宜, 因势利导, 不断求其优化选择, 更新发展, 这种内含而朴素的辩证思维创作, 表达了黎族同胞对民居积极进取的文化心态, 对价值观念和建筑理想的追求。

对黎族的“巢居”和“干栏”建筑, 在古代文献里早有记载:宋代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里就记载有称黎族“结茅为屋, 状如覆盆, 上为阑以居人, 下畜牛琴。”宋·赵汝适《诸蔷志》的“海南”条中云:黎族“屋宇以竹为棚, 下居牲畜, 人处其上。”进一步深入研究表明, 黎族“巢居”“干栏”到“地居”的建筑过程的创造, 极大丰富了我们对民族建筑文化史的认识。“巢居”“干栏”到“地居”是建筑过程从架空防潮避害为初始目的, 进而转变成对地形的适应和利用。它是建筑过程的住居形态演进中最后一个重要的过渡形态, 为我们提供了最为生动的例证。可见, 对它的建筑文化学术价值进一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二、依山就势, 顺应自然

黎族住宅的演变, 本身就是黎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住宅的演变, 我们不仅看到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而且也看了到他们的模仿、改革、振兴, 永不满足的执着追求。

1. 村寨选址

黎寨选择山谷中的小平原、河谷台地或平溪坡地作为村落的地址。选地的原则是:寨落不论其大小, 多选在半山坡地之上, 依山而建, 以山腰、山梁处为多, 常背负大山, 正面求其开阔;地势险要四周兼有耕土;水源方便, 同时可避山洪, 山脚、河谷地带较少。同时, 地方“干净”, 即野兽少, 不太靠近交通主干线。多被高大的阔叶林和灌木林围绕。这些考虑一方面是将安全防卫与耕植狩猎相结合, 另一方面也是在恶劣环境中尽可能选择良好生态条件, 争取阳光、空气、土地、绿化和水。

黎寨聚落可以称为不规则弹性组群, 上山布局自由灵活, 无一定有组织的规划, 无明显中心与边界, 形态依据村寨规模和地形条件, 可有组团式、成片式、成条式、成串式、附生式、群集式等多种。无论何种组合形式, 完全顺应自然地形地物, 绝少开山劈地、破坏原地貌特征。

房屋自由散置, 与地景打成一片, 有的依山顺势, 层叠而上;有的绕弯淄脊, 错落有致;有的背山占崖, 居高临下;有的沿沟环谷, 生动活泼, 可谓别具一格, 宛如天开。

2. 村寨交通

黎寨内道路常顺势设垂直走向的主干道和水平走向的支干道, 再派生出多向小径通至各家各户, 犹如大树枝干的分布, 高下左右自由伸展, 布局曲折变化, 按实际需要随地形而生成, 不占房基, 不损地貌, 完全保持着大地生态环境的自然性。寨内外景观亦随这样的路径而呈现丰富多彩的山寨风貌。

3. 村寨地形

黎寨房屋随宜布置, 巧于因借, 体量不大, 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形。其地质表层多为砂质粘土层, 下面多为砂土砾石层, 土质一般均属良好, 承载能力可以满足建筑要求。它植根山体, 土生土长, 其船形屋建筑形态本身就典型地反映了建筑与地形密不可分互为依存的关系。这种关系把建筑吸附于坡体之上, 如同林木、山石拔地而出, 成为自然环境中的有机构成部分。尤其突出的是, 这种建筑形式顽强活跃, 正在于船形屋对地形的高度适应性。无论多么复杂多变的地形条件, 这种建筑形式都能应付自如。

4. 建筑取材

黎寨完全是从适应自然环境, 从生活、生产发展需要出发的。过去, 黎族过着刀耕火种, 流动式的原始化生活, 正如黎族谚语里说的“我们好比山鸡种, (黎山上的野鸡) 觅食一山过一山”。寨落空间环境高低大小变化自如有机灵活, 围合形态不拘一格, 具有一种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无明确界线和形状。常就地形结合大树、溪流、山石等设置, 环境生动优美, 黎民就慢慢的将高栏的木脚缩短为“低栏”的木矮脚, 牲畜另外圈养住宅外。这样, 黎族住宅的演变又向前进了一步。

建筑就地取材, 木材、竹子、红白藤、茅草、椰子等植物是就地取材的建筑材料。“高栏”一般离地1.6-2米高左右, 上面住人, 下面养牲畜;低栏一般离地0.3-0.5米左右, 其底层不再养牲畜。“高栏”建筑多数选有一定坡度的坡地上, 垂直等高线布置。坡度不宜太斜, 一般保持在坡度5-10度。高栏屋由“庭” (晒台) 、厅堂、卧房、杂用房等几个部份组成, 从山墙左例入口, “庭”的最前面, 有简单的木梯上落, “庭”里适用于晚上乘凉;白天晒谷物;杂用房放在后面, 直接接触地面。在许多高栏屋里, 还特别设置一根作为结构件的木桩, 黎语称之为“柒祝” (Chi zhu) 的树, 整幢房子主要以宅作为依据点, 据说, 这是一种吉祥树, 种在地里容易长出绿叶, 既保佑全家平安, 又能使家里的五畜兴旺。“低栏”基本上建在平地上, 由前廊、居室和后部杂用房三部份组成。因材施用, 是与环境谐调的重要方面。建筑构成不过是周围环境构成的另一种要素组合而已。同周围环境共同构成居住环境不仅是寨落群体, 而且包括单幢散置的个体形成更具自然生态的综合居住环境。宋, 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四《巢居》中写道“深广之民, 结栅以居, 上设美屋, 下豢牛豕。栅上编竹为栈, 不施椅桌床榻, 唯有一年皮为涸席, 寝食于斯, 牛豕之秽, 升闻于栈罅之间, 不可向迩, 彼皆习惯, 莫之闻也……”上述史籍里记载的“干栏”, 当然不是黎族最古老最原始的住宅, 而最原始的应该是“巢居”。

5. 空间与环境的整合

相传黎族先民, 最先的住宅是建在坡地树林中, 他们在那里选好生长间距宜作屋桩的树木, 砍掉碍事的枝叶, 然后在树上搭架竹木, 辅盖船蓬状茅草顶盖, 建成“隆咩” (lang mie) (楼屋) 的。这就是所谓的黎族“依树积木, 以居其上”的巢居。后来黎民才使用伐木栽桩的方法建造”干栏”式船形屋。直到今天, 五指山腹地, 仍然留有着这样的痕迹。“干栏”式住宅, 可分为“高栏’’和“低栏”两种, 宅们之间主要以是否可以圈住饲养一头牛为划分高低的标准。

水土保持、林木绿化是构成良好生态环境不可缺少的环节, 也是提高居住生活空间环境质量的重要条件。黎族人民十分重视水和绿化的利用和保护。黎族人民的原生态生活环境, 根据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建筑材料及技术水平, 因地制宜地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建筑。从样式上分船形屋和金字形屋两大类, 而船形屋最具代表性, 它是黎族人民传统智慧的结晶。以船型状建造住屋, 通常称为船型屋。船型屋是黎族最古老的民居, 它是原始的干栏式的住宅, 门开左右形如船而得名。船型屋有铺地型和上住人, 下养禽畜的高架型两种。船形屋以格木 (心材) 、竹子、红白藤和茅草为建筑材料, 房屋的骨架用竹木构成, 十分原始和简单, 它属于传统竹木结构建筑大部分是竹木结构。从结构和建材质量来看, 船形屋的特点是:茅草顶、屋檐直垂地面、屋子檐墙合一。而金字形屋的特点是:茅草顶, 竹编泥湖墙。现在砖瓦木结构金字形房子, 在黎、汉杂居区比较多见, 外形、屋内间隙与当地的汉族基本相同。

随着黎汉文化的频繁交往, 黎族地居式船形屋, 又出现船蓬顶盖和金字顶盖并存的现象。有些地区还建起仿汉式金字顶半船形屋, 有的甚至完全脱离了黎族传统住宅的原始形式, 完全变成了汉式金字顶。时至今日, 黎族住宅由于受到现代文明的影响, 有的已经建起了砖瓦屋和石瓦屋, 在现有的住宅地, 再也找不到原始住宅的印迹。

三、形制轻盈, 质朴无华

黎族民居既有统一整体性的基本形制, 又不拘一格灵活多样, 它们都实实在在地为现实生活而存在, 没有任何多余的设置或矫揉造作之处, 其功能的适用性, 结构的合理性, 材料的经济性和对环境的谐调性, 聚合成民族性和地方性的真正表达。它们的建筑充满活力孕育情感。建筑品格正是真诚、热情、善良、质朴的黎族人民现实主义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真实表露。黎族民居作为真实的建筑, 集中体现在功能性、有机性、情感性上, 极富个性特质。

黎族高栏屋由“庭” (晒台) 、厅堂、卧房、杂用房等几个部份组成, 从山墙左例入口, “庭”的最前面, 有简单的木梯上落, “庭”里适用于晚上乘凉;白天晒谷物;

杂用房放在后面, 直接接触地面。在许多高栏屋里, 还特别设置一根作为结构件的木桩, 黎语称之为“柒祝” (Chi zhu) 的树, 整幢房子主要以宅作为依据点, 据说, 这是一种吉祥树, 种在地里容易长出绿叶, 既保佑全家平安, 又能使家里的五畜兴旺。“低栏”基本上建在平地上, 由前廊、居室和后部杂用房三部份组成。

黎族民居从设计原则上看, 是基于从本民族自身的思维特点出发, 根据高山地区特定自然环境, 针对民族的生活生产方式和民族心理风俗习惯, 把繁杂的居住功能进行高度概括和提炼, 突出主要予盾加以解决。整个建筑形制简洁明确, 合理自然。这是黎族人民在严峻自然条件下的最佳方案选择, 也是他们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历史条件下真实的必然产物。建筑的有机性是建筑活力的生动表现。这正是基于其建筑有机性对“活的建筑”这一设计理念的追求的如实反映。

四、就近取材, 装简宜人

黎居无论怎样各具风姿, 但都是依靠其自身的空间和形体形成统一的格调, 在满足环境和功能要求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材料、结构、技术的地方特点, 黎族民居根据民族心理对生活美的认识在可能的范围内以最简洁、最经济的手段去创造富于民族个性的建筑艺术形象, 追求着一种质朴无华, 粗犷挺健, 活泼亲切, 率真自然的建筑艺术风格。在实用功利的基础上进行美的加工, 没有任何故意作态, 哗众取宠, 虚假无凭的所谓艺术处理。其造型构图、尺度比例、建筑装饰、材质色泽等等方面无不表现出一种清淳的朴素美、天然美、本色美的特质, 体现了对自然主义审美观和功利主义审美观, 鲜明地述说着黎族人民对美的理解。

1. 装饰简洁, 亲切宜人。

黎族民居装饰以经济适用的功利主义观点, 结合功能构件在重点部位进行适当艺术加工, 简洁大方, 朴实纯厚。然而身着色彩艳丽, 图案丰富的黎绣扎染盛装, 头戴闪亮银饰的黎姑, 在这美人靠处, 本身就成了建筑最精采的装饰。华丽与朴素相映成趣, 建筑与人互为因借而美。人因建筑而增美, 建筑因人而添色, 人就是建筑装饰之一部分。可见, 黎族民居形制文脉历史的悠久, 和建筑文化内涵特质的意义。又源于民族意识与心理机制。

2. 就近取材, 施用合理

黎居取材就近, 施用合理, 除满足受力和经济要求外, 并结合考虑材料质感、纹理、色泽、线条的搭配组合, 如同他们编织花纹图案丰富的苗绣一样, 运用构图形式美法则, 求得巧于自然, 不乏人工的艺术效果, 给人以粗犷、质朴、耐人寻味的本色美感。黎族高栏屋一般离地1.6-2米高左右, 上面住人, 下面养牲畜;低栏一般离地0.3-0.5米左右, 其底层不再养牲畜。“高栏”建筑多数选有一定坡度的坡地上, 垂直等高线布置。坡度不宜太斜, 一般保持在坡度5-10度。充分展现出山区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房屋通体从下而上材质由粗到细, 由重到轻, 由天然到人工, 变化有序。材料纹理亦同样具天然之趣, 通过种种对比取得一定视觉效果, 不仅在材质上, 而且在粗细、曲直方向上都有多种对比手法的运用, 既合理自然、顺理成章, 又别具一格、个性突出。

五、图腾崇拜别具一格

黎族是个历史独特, 只有语言, 没有文字的民族。它跟许许多多的兄弟民族一样, 都经历过一个原始社会发展的阶段。它同样有着信仰体系, 即对图腾的崇拜与对美的追求。这种图腾崇拜的遗迹, 至今仍然表现在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 它顽强地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性格和审美心理。

从黎族图腾崇拜的遗迹来看, 黎族图腾崇拜与图腾在黎族生活、生产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分不开的。为了表现一个民族特有的风貌, 表现民族本身的自信和自强, 黎族对图腾的崇拜的遗迹更多地表现在民族风情和对美的追求之中。

黎族的民俗风情是丰富多彩的。黎族的“三月三”节, 十月的祭牛节, 其场面气氛不亚于云南傣族的泼水节。黎族的服饰, 各个支系均有自己的特点, 服饰上的图案新颖, 色彩鲜艳, 格律考究, 风格别致, 不论是恋爱婚姻、纹身绣脸, 还是其它的生活礼节, 都顽强地表现出他们对图腾的崇拜之情。

在黎族社会里, 人们普遍认为, 妇女纹身是女的美容和氏族的美德。所以, 妇女们的纹身不仅表示她们对祖先的忠诚, 与图腾“同体化”, 而且寄托着氏族图腾的一种神圣含义, 象征着他们的女性的美容。因此, 黎族妇女总是把图腾的美当作他们的装饰美。在纹身绣脸的脸图案中, 既有动物图案, 也有植物图案, 其几何线条, 不论是直线, 双直线, 曲线, 圆线, 或三角形, 都是非常对称, 协调, 大方和美观的。黎族妇女的这种追求, 不仅表现在纹身绣脸上, 而且表现在她们的纺织印染工艺和整个民族的雕刻艺术上。

从上述的分析, 我们认为, 黎族对图腾的崇拜虽然是一种历史的遣痕, 但是这种崇拜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的流露, 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我们将进行深入地挖掘, 这样不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一个民族的起源, 也可以从文化的角度了解黎族对图腾的崇拜与对美的追求, 从而达到对这个民族的生存、生活方式的一种全新理解。

摘要:黎族是海南的土著居民, 有着三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 内涵丰富, 黎族民居独具一格, 我们从建筑文化角度探索黎族民居建筑发展的奥秘, 揭开蕴藏在他们背后内层的主导观念, 发掘更为深层的哲理内涵性质, 以阐释建筑文化特质形成之原因, 对开发黎族民居建筑文化的价值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黎族历史,居住环境,建筑特色,图腾崇拜

参考文献

[1]王学萍黎族传统文化北京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2001年6月

[2]中国建筑研究会中国民族建筑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6月

[3]李旭海南黎族家庭实录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4]王学萍中国黎族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

[5]符桂花黎族传统织锦海南省出版社出版2006年3月

[6]王海从远古走向现代:黎族文化与文学超星数字图书馆2004年12月

[7]邢植朝黎族文化溯源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年

[8]王养民黎族文化初探超星数字图书馆1993年

[9]海南新闻网龙被·文身及船形屋璀璨的原生态文化http://www.hainanese.com/cgi-bin/read.php·id=26522004-4-18

海南黎族传统节日的翻译研究 篇3

一、小年(Year-off)

正月十五是黎族小年,黎语称“因包”或“祝将”,相当于汉族的元宵节。The fifteenth day of the lunar New Year is “year-off”, in Lis language is “inbow” or “jujoin”. On this day, they will make sticky rice cake, Tangyuan (Glutinous Rice Balls), Pop Sweet Rice and so on. Every family should prepare chicken and pig as sacrifice to ancestors and local guardian god. On that evening, the Li family will reunite to enjoy a dinner and discuss about production planning and family affairs together.

有些外来语是无法使用已有英文词汇完整表达出来的。如“因包”这样的黎语,可使用词语合成法将“因包”译为“inbow”。而汤圆这种食物,一般英语国家家庭很少接触到的,先采用拼音译法,再通过注解的方式介绍其形状材料,给听者留下大致印象即可。

二、三月三(Sanyuesan Festival)

The third day in the third month of lunar calendar is a lucky day for Li to memorize ancestors, celebrate newborns, praise life, and pursuit love. On this day, all the people get up early. Women are busy with pounding “shanlan” glutinous rice and preparing other festival food; young girls are gathering leaves to dye the rice; men are hunting and fishing. All Families butcher chicken, pork and spirits for dinner. The girls are dressed up in gold or silver accessories and celebrate the annual “Sanyuesan” Festival by singing and dancing.

三月三这个词本身含义很丰富。若直译为March.3rd,就会与公历混淆。三月三是我国南方的农历节日,具有其地域特征和趣味。那么适当介绍其具体时间和节日象征及活动就很有必要了。其中节日相关的特色食物,如山栏糯米、五色饭等用简单的词语无法让人理解,不如采用介绍其做法或材料更为直观。

三、军坡节(June po Festival)

军坡节也是海南黎族的传统节日。各地黎族过军坡节虽然不一定在同一时间,但都与祭祀祖先有关。

“June po” festival is a traditional festival of the Li nationality in Hainan. It is related to their ancestors worship in spite of different celebrations days for different territories. For instance, Li people who are living in the middle region of Hainan will celebrate it on June 20th in lunar calendar. The legend behind this is the birthday of Tetrarch Dong. On that day, people flock in all quarters to welcome the procession of Tetrarch Dong. The youths lifted up Tetrarch Dong from village to village while drumming brass gong. People should be dressed up to greet Tetrarch Dong. In good harvest year, the village people will invite the famous troupe to perform Hainan opera.

即使在中国非黎族生活地区的人,第一次听到军坡节都会有很多疑问,无法从字面上理解这个节日的内容,因此不必纠结于其节日名称翻译,与上段文字中和三月三中采用了较为相似的翻译处理方法,即音译发;但不同的是,因军坡节场面比较壮观,活动更为热闹,在介绍时,不再具体描绘某个事物而是活动现场,让人读后能有深入其境之感。

四、山栏节(Shanlan Festival)

The first “Chicken Day” in December of lunar calendar is “Shanlan” Festival. (Chicken Day is one the twelve days which are named by 12 different animals during the festival). On this day, all families will butcher pigs and cattle (avoid chicken slaughter), pound glutinous rice into paste to wish each other an excellent harvest for the next year. Young men and women are dressed up, bringing rice paste, playing and swinging under the tree in the edge of the village. This festival for celebrating the harvest normally lasts for five days. Drying clothes, quilts and straw mattress are forbidden during the festival.

乐东黎族尖峰岭 篇4

尖峰岭位于乐东县境内,是我国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热带原始森林区,1992年7月辟为国家森林公园,主峰海拔1412米,最低处海拔仅200米,相对高差千米以上,地形十分复杂,

尖峰岭是一个巨大的天然物种基因库,已发现维管束植物多种,树种达300多种,有的`巨树高达三四十米,要四五人才能合抱过来,鸟兽类148种,昆虫类近千种,

资料

黎族的春节风俗 篇5

年三十早上,准备丰盛的佳肴;傍晚,摆祭品,祀拜祖宗。事毕,吃年饭、喝年酒;全家人不得外游。早上,主人给牛、猪、鸡送年糕;给果树挂粽子叶,挑水时要在井边或河边放一个铜钱或一块年糕,表示向河神或地神买“神水”。

黎族春节习俗活动

二至四,一些男女青年外出野游,或拜访亲朋好友,或上山打猎,或下水捉鱼,或荡秋千,或敲锣打鼓,或跳年舞。五,家家户户举行“送神出寨”仪式。即将过年期的杂物(粽叶子、猪毛乱物等)在竹箩中,并在上面放一稻草秸,点上香火,然后由两个人神架和过年期间堆秽物的箩筐,男女老少将其送出家门,表示送“旧魂”随“神”出村寨,以保证新一年里人畜平安。神架和秽物的筐就放置在村口路旁,待到正月十五日,再来人将其烧掉。

1、“围炉”烧香拜祖先好福荫护孝子孙

黎族人是崇拜祖先的,初一十五都要烧香给祖先。大年三十下午要沐浴,换上新衣服,干净的衣服。然后把整个煮熟的鸡,酒,恭敬摆放的“公”供桌上,烧香,由家里辈分最大的人主持,邀请公婆父母回来过年。然后等祖先“吃好”了,家里的男丁,大的小的,就在供桌前烧金银香纸,主持把一壶酒洒在上面念;

过水成银过酒成金公婆父母全部收到保护子女子孙健康发财仪式结束,就把祭祀的鸡切好全家人吃饭喝酒,也就三十“围炉”。

2、大年初一不出来男丁进门是福财

大年初一一般是不出行,也不动刀杀鸡,三十先多做几只,大人不出行,小孩子是可以走动,这天谁家来了小男孩子主人高兴不得了,快拿吃的给小孩子吃,认为;啊,好运气发丁啊。是祖先送来的福。

3、鞭炮鸣声报主人鸡肉桌上待客人

初二后开始拜年了,要拜年,进屋前要点一挂鞭炮,向主人报声;来客拜年啦。主人就要杀鸡招待。黎族人有;无鸡不成席。鸡肉是招待贵宾的最高礼节。

4、长明灯顺顺燃来年福滚滚来

灯预示有丁之意。三十到十五,公桌上都要点一对煤油灯,主人要认真照看,添油。灯长明不灭,预示来年的顺利好运。十五晚上“小年”再祭祀祖先,年就算结束了。

1.春节风俗

2.春节风俗资料

3.春节的风俗资料

4.春节传统风俗资料

5.春节的起源及风俗

6.关于春节风俗作文

7.春节的风俗习惯

8.中国春节风俗资料

9.春节的节日风俗资料

黎族风情小学生作文 篇6

56个民族56朵花,56朵民族之花争妍竞艳,荟萃成璀璨多姿的中华文化大观园,其中一支盛开在热带宝岛海南岛的民族之花,因其独特绚烂的传统文化成为令人瞩目的奇葩。

黎锦,黎族历史的华美表达。

黎锦是在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黎族历史遗存,反映了黎族深厚的文化传统,是在现代和传统唯一的、活态的、流动的见证,具有无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黎锦和纹身可以用来区别黎族各方言以及方言内部不同的土语。不同的是,黎锦直到今天仍在传承发展,而纹身却逐渐消失。黎锦是海南岛上最贴近黎族族群的民间艺术,它大量运用日常生活所见创造的质朴自然的艺术构图,其鲜明特征和浓厚生活气息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

黎锦的图案还具有语言符号性质,很容易被岛内黎区以及其他民族理解,成为民族之间和省际之间互相交流的纽带,促进黎族和其他民族之间的`互相尊敬和互相敬仰。

与黎族服饰一起被列入国家非物质遗产的还有打柴舞

打柴舞是黎族民间最具代表性的一个舞种,是黎族最古老、最受欢迎的舞种之一。经考证,他是如今发现黎族的护尸舞,对研究黎族舞蹈历史源流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艺术价值。

黎族传统体育 篇7

关键词:黎族,传统体育舞蹈,传承,大众视域

海南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达170余万,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黎族总人口146.3064万人,在中国56个民族人口排序中位列第17位。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琼中县、白沙县、昌江县、乐东县、陵水县、保亭县、五指山市、三亚市、东方市等六县三市之内,其余散居在海南省的万宁、屯昌、琼海、澄迈、儋州、定安等市县。“黎”属他称,内部各支系为了相互区别有“哈”、“杞”、“润”、“赛”、“美孚”等自称。黎族这一庞大的族群,其传统的体育舞蹈对于海南的舞蹈类体育活动的发展有其深远的意义。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尤其是外来人口越来越多的海南,受群众体育和大众健身的影响,黎族传统体育舞蹈的大众参与度开始衰萎,在融合新的舞蹈元素后,凭借自己独特的舞蹈风格而进入大众节庆和舞台视域。

1、研究与分析

1.1、黎族传统体育舞蹈的现状

黎族传统舞蹈有显著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生活气息,且多数伴有黎族歌谣。黎族人民遇事、遇景、遇情而歌,即兴演唱,随景随情而起舞,所舞形式和内容多与生活相结合。在海南黎族传统舞蹈中,大致可分为祖先舞、生活舞和生产舞三种(表1)。现在,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和科技文化的普及,部分祭祀舞蹈原有的娱神驱鬼色彩逐渐淡化,演化成了独特的黎族民间传统体育、舞蹈、健身娱乐项目。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打柴舞(跳竹竿)”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也是黎族地区流行最广的舞蹈,曾经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巡演,被誉为“世界上罕见的健美操”。

1.2、黎族传统体育舞蹈的变迁

海南黎族的历史考究主要认为是古骆越人渡海入岛,与岛上古人类相互融合,造就了今天的黎族。也有资料称黎族源于秦朝岭南的骆越人和驻守岭南的中原人,自汉朝开始,黎族和其他民族一起被泛称为“里”、“蛮”、“俚”、“僚”。“黎”这一专有族称始于唐末,到宋代才固定下来,沿用至今。在建国前,最早期的黎族“峒”(部落)中,分为两个生活模式,一种为黎、汉民族合居地,如陵水、三亚、儋州等地,处在半熟黎半生黎社会中;另一种为处在深山地区的黎族生活区,实行峒主世袭制领导。在这两种生活形态中,黎族人民多以群居为主,人们在日积月累的生产生活中,在宗教、巫术的影响下,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这种舞蹈随着历史长河的流动由传承者传承下来,从祭祀到生产,从生产到生活,经过几千年的积累,至今仍保留着浓厚的宗教、生产、生活特色。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和外来人口的渗入,原生态的传统体育舞蹈背景也在一定程度上显得衰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国家民族文化的覆盖,黎族人民开始穿上汉服,走进学堂;离开家族进入城市和企业,民族舞蹈的传承者越来越少,断层现象明显。

1.3、黎族传统体育舞蹈与群众体育舞蹈对接性研究

黎族传统体育舞蹈多为表现情景,舞美欣赏元素较多,传统舞蹈能否在群众体育健身舞蹈需求和冲击下保留自身的民族特色,对其是个严峻的考验。

(1)黎族传统体育舞蹈进入群众体育舞蹈限制性。

2015年全国广场舞总决赛在海南陵水举行,来自全国各地31个省区市的代表队近百万人员参与此次活动,是广场舞走进人们生活的里程碑。2015年10月,由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出台了《海南省广场健身操(舞)竞赛规则》,在此规则中,明确指出:“推广曲目必须具有健身性、整体性(全员参与)、观赏性”,并且明确规定“不能使用不具备辅助健身功能或使用舞美渲染类道具”。再看一次海南黎族传统体育舞蹈(表1)三类舞种均需要使用“不具备辅助健身功能或使用舞美渲染类道具”。甚至钱铃双刀舞等舞蹈的器械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违背健身安全性原则加以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步入群众体育舞蹈的行列。

(2)黎族传统体舞蹈传承断层局限性。

2007年黎族共同舞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此舞是海南五指山地区保留和传承原生态舞蹈文化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五指山市毛阳镇毛栈村委会方满村村民承传至今。但是,目前黎族共同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只有66岁的王莲花老人1人。这种传承人断层的局面目前在海南黎族传统体育舞蹈中表现的尤其明显,将使黎族传统体育舞蹈从人们的视域中快速淡出。

(3)黎族传统体育舞蹈进入群众体育舞蹈可行性。

黎族传统体育舞蹈来源于生活,表现力极强,经过历史的沉淀,其动作和音乐的切合度、过度、衔接自然连贯,无论是音乐的节奏、民族服饰的装扮、肢体舞蹈语言都有极强的渲染性,观赏性较强。

以打柴舞的舞者肢体动作为例,其动作欢快,节奏感强烈,主要身体肢体关节动作较为明显,整体表演能力和队形移动变化较大,适合大众健身舞蹈的需求,可以考虑在保留原始舞蹈特色的基础上创造出安全有效的健身套路。

1.4、黎族传统体育舞蹈普及可行性

(1)黎族传统体育舞蹈进入高校课堂基础性研究。

据调查显示,最早开设少数民族体育课程的学校为2005年开始的广西百色学院,在许中华做过的调查研究中提出:“13.24%的广西大学生不喜欢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而且在选择喜欢参与民族体育活动的大学生中仅有7.64%的学生经常参与”。相对舆论关注度较高、参与度较高的体育项目有:篮球、足球、舞蹈类等项目。据笔者走访调查发现,大学生群体中关于舞蹈类的社团活动率是最高的。其中以广场舞和快闪为最。2014民间艺术进高校系列活动之“黎族的歌舞标签”在海南大学思源学堂隆重举行,“吼,嘿,吼,嘿”的民族特色给民族传统体育舞蹈进入高校课堂奠定了基础。2008年在海南大学宋静敏教授的主持和带领下,研究团队发起了对52项黎族传统体育挖掘、整理、教学实验和再现传承的研究工作。2013年起更在大学一年级12个班级学生中开展教学实验课程,内容包括11项黎族传统体育精品项目和12项黎族文化元素,竹竿舞(打柴舞)、锣鼓舞、钱铃双刀舞就是其中之一。

(2)黎族传统体育舞蹈进入中小学体育课堂普及性研究。

海南曾经有6所中学开展民族体育课程内容,却因种种原因而停止,目前只有国兴中学开展此类课程。但位于海南乐东黎族自治县的海南乐东民族中学却为民族体育舞蹈的普及提供了基础,它的学生中83%的学生为少数民族学生,做为民族特色较为浓重的学校,“打柴舞”就是其特有的校本必修课程。打柴舞是少数民族一种娱乐和竞技体育活动,不止在海南,在广西一带也较为流传。它简单、群众基础牢,而且具有集体性、娱乐性、健身性的特点,在中小学乃至更高一等的学校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逐步融入到课程教学或者学校体育业余文化中。

1.5、传统体育舞蹈竞技性刺激不够,与大众视域中竞技或健身舞蹈类相差较大

1953年在天津开展了第一届少数民族运动会,至今已经开展到第十届,可是对于海南这种少数民族居多的省份,传统体育舞蹈并没有纳入这个范畴。直到2015年海南传统舞蹈的比赛才在全国广场舞比赛的渲染下举行。就现场比赛情况显示,举办者并没有将民族传统体育舞蹈的特色考虑在内,评定条件对民族传统舞蹈的限制较大,主要表现在:一不得中途上下场。黎族传统舞蹈大多数是有自己的主体表现风格,人员灵活性较强。二不能出现不具有健身的辅助器材。黎族传统舞蹈如改编的“招福舞”“钱铃双刀舞”观赏性较强,但是所用器械仅仅只能装饰。三不允许长时间持续停顿(相对静止),在2015年广场舞海南赛区选拨赛中好多参赛队伍中有穿着盛大的服饰当装饰的舞者。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家追捧“小苹果”而不识“打柴舞”。

2、结论与建议

(1)国家文化的覆盖和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对海南黎族传统体育舞蹈的冲击性较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传统体育舞蹈传承的断层。全民健身和大众体育的影响,使得舞蹈类健身项目尤其是广场舞的盛行逐步进入群众视野,流行舞蹈元素正渗入民族传统体育舞蹈中。少数民族运动会可以连续开展十届,广场舞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盛行,甚至可以为此专门组织人员研究竞赛规则,那么笔者认为可以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做出相应的铺垫。

(2)黎族传统体育舞蹈如“跳娘舞”“招福舞”等宗教色彩较为浓重,情景表达较多,观赏性在一定程度上大于健身性。黎族民族传统体育舞蹈辅助性器械借助较为明显,与全民健身舞蹈类要求不符,能否在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独特的舞蹈元素目前并不乐观。建议对待民族传统体育舞蹈不能单单列入保护,应当作艺术和遗产来传承,可以适当加大政府和社会宣传力度,加强媒体和舆论引导,增大理论研究力度,为民族传统体育舞蹈的发展提供坚实后盾。艺术来源于生活,黎族传统体育舞蹈来源于生活和生产,有劳动实践和健身元素基础,可以保留自身特色。

(3)黎族在一定意义上属于海南本土原始民族,但是在中小学课程设置上并没有广泛开展民族体育课程,普及性较弱。海南高校仅有极少数学校开设民族体育舞蹈选修课程,群众基础不强。建议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舞蹈师资的培训,将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体育舞蹈引入课堂。

参考文献

[1]宗雪飞.黎族传统体育的起源以及发展中对黎族文化传承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9.

[2]百科[EB/OL].http://lizu.baike.com.

[3]李德洙.等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4]赵华南.黎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学课程资源开发的调查与研究[G].海南师范大学,2014.

九黎族长的阴谋 篇8

上回说到:渔夫老张与阿牛在海上捕鱼时,遇到了疑似“美人鱼”的神秘身影。两人不愿错过“财色兼得”的机会,一路追寻“美人鱼”,不知不觉竟闯入了一个未知的海底世界。海底世界里有风景如画的水月洞天,有神兽大鲲遗骸之地,还有灵气充盈的玄海圣地,就是没有“美人鱼”的踪迹。

两位渔夫心有不甘,继续往海底深处探索,一不小心误入玄海古战场,被正在进行祭祀活动的九黎族人押上了祭台,生死未卜。

审问

好了,揭开海底九黎族的谜团后,让我们言归正传,关心一下两位渔夫的命运吧。

“哼!你二人是炎黄族人吧?”望着面如土色,浑身筛糠的两个渔夫,九黎族长冷冷地问道。

“大王认错了,我们中原野蛮人,是来这里打渔的。请大王开恩,放我们回家!”渔夫老张战战兢兢地回答。

“你撒谎!”九黎族长厉声喝道,“寻常人如何能来到这海底世界?只有身怀避水诀的炎黄族人才能做到!再不老实交代,我就让你们人头落地!”

“啊!大王饶命!”渔夫阿牛惊叫道,“我们是炎黄族人,误入贵宝地,还请大王开恩啊!”

九黎族长似笑非笑:“你们刚才说的中原蛮人,是哪路人马?”老张老实地回答:“呃,他们来自遥远的中原武林,霸占了天荒古境,将所有资源据为己有。他们时常相互厮杀,把天荒古境弄得乌烟瘴气……”图4

“等等!”九黎族长打断了老张的话,“你的意思是,炎黄遗脉已不是天荒古境的主人?”“正是!”老张回答。

饶命

“哈哈哈!你们炎黄一族也有今天!”九黎族长惬意地笑道,随即收敛笑容,一脸严肃,“帮我做件事,我便饶了你二人的性命!”“大王请吩咐!”渔夫应道。

“这是我海底盛产的玄兵神石,你们拿去给天荒古境最厉害的锻造师看看,然后将我这里有神石的消息告诉那些中原蛮人。”九黎族长一边说着,一边从兜里掏出一块闪闪发光的石头,递给渔夫老张。

“我们不敢啊!那些贪得无厌的中原蛮人会来骚扰大王的。”老张推脱道。

“让他们来!你去明明白白地告诉他们,每日10:00~10:30、16:00~16:30、20:00~20:30三个时间段,我九黎族战士会在玄海战场恭候大驾。想要神石,就得击败我们的战士!来,把此蛊服下。你们若是听话,今后的日子便会平安无事;若是胆敢忤逆,蛊虫便会破肚而出。哈哈哈!”九黎族族长大笑。

进军海底世界

天荒古境凤鸣镇内,铁匠欧冶青身旁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武林人士。只见欧冶青拿着渔夫老张送来的玄兵石,眼中透露出奇异的色彩:“此乃天下奇石,灵气充盈,是锻造神兵的绝佳材料。”“大师,我们不是有神器了吗?”旁边有人插嘴。“哼,你这6星神器算得了什么?如果有足够的神石,我能锻造出属性超强的8星上古神器!”欧冶青一脸的傲气。

欧冶青是天荒古境首屈一指的锻造师,他的话让整个天荒古境进入一种疯狂状态。无数武林人士在炎黄遗脉那里强行习得了避水诀,然后在“海域引路人”姬宇琦的指引下,前往海底世界夺宝。

是九黎族长的阴谋得逞,还是中原武林人士大获全胜?请看下一章节:夺宝炼神兵!

计谋

两名渔夫连滚带爬地离开了。望着他们的背影,一名九黎族头领不解地问道:“族长,为何要用神石‘引狼入室’?”

“那些中原蛮人似乎战力极强,否则怎能从炎黄遗脉手中夺得天荒古境?”九黎族长看似自言自语,随即又反问该头领,“依你之见,我们与中原蛮人作战,是在海底有利,还是在陆地有利?”

“大王英明!”这名九黎族头领立即领悟了族长的做法,“大王是想以神石为饵,引中原蛮人来海底决战。我们族人栖居海底数千年,早已习惯水中作战,这是我们的优势。我们在海底以逸待劳,定能击溃中原蛮人的精锐力量,接着再挥师陆地,趁势占领天荒古境,进而夺取中原,一统天下!”

“嗯!”九黎族长满意地点点头,一副孺子可教的神态,“水月洞天离陆地太近,我方水中优势不明显。大鲲遗骸地地形过于复杂,连我们族人也会迷路,不利于排兵布阵。唯有这玄海,地势险要,有天然的古战场,乃排兵布阵、迎战强敌的绝佳场所。”九黎族长不紧不慢地回答。

“大王英明!”

本文注释

本文根据知名武侠网游《天龙八部OL》年度新资料片“神兵海域”改编。“神兵海域”为玩家们带来了一片神奇的海底世界,一个惊醒动魄的海底战场,一群实力强横的九黎族高手,一件威力无穷的8星上古神兵;还有数不清的珍奇异宝。

上一篇:学校实验室应急预案下一篇:考场作文技巧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