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高考复习资料
☆交通运输线路的选线原则:
「自然方面」
1.地形(a.平坦:对选择限制少;b.起伏大:若需开山、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若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c.河流湍急:不利航运)
2.地质(a.喀斯特地貌:防塌陷、渗漏;b.地质不稳定:加固地基、避开断层)
3.气候(a.公路、铁路:防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b.水运、航空:防大雾、大风)
4.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社会经济方面」
1.人口(尽量多地通过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使更多人受益。<适用于:地方公路>)
2.里程和运营时间(尽量修筑第一文库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以节省运营时间;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适用于:国道>)
3.其他(尽量远离重要文物古迹、注意生态环境保护)
☆交通线路修筑的积极意义:
1.完善了当地的交通网络,使交通便利通达
2.加快了物资流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政治:巩固国防、保持稳定、促进区域繁荣
☆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地理位置
2.资源因素:原料、燃料
3.农业因素
4.交通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信息网络的通达度):便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
5.市场因素
6.科技因素
7.劳动力因素:劳动力价格、素质
8.历史因素
9.政策因素:国家、地区政策扶持
10*.军事因素:国防安全需要
11*.个人因素:个人偏好情感
☆工业区经济综合整治措施:
1.调整工业布局,发展新兴工业及第三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保证各业平衡发展,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2.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各类资源
3.消除污染,整治美化环境;搞好区域规划,加强生态建设
4.发展交通,完善交通网络
近年来, 高考文综地理考试稳中求新, 秉承了以知识为载体, 以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 重视对考生学科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考查。那么, 地理教师该如何指导学生在高考地理复习中系统地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以有效提高其学科综合能力呢?笔者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一、制定复习方案, 进行整合复习
1. 确定复习重点, 设计复习流程图。
地图的判读、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考生的学科综合分析能力等, 是高考文综地理考试考查的重点。在进行高考地理复习前, 教师应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确定复习重点, 并根据教材内容在高考文综地理考试中所占分值的权重大小来精心设计复习流程图, 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2. 调整教材体系, 进行整合复习。
为了使复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地理教师不能因循守旧, 按部就班, 而应大胆调整教材体系, 进行整合复习。首先, 在讲授完高中《地理》选修 (一) 的内容后, 整合复习就应及时进行。教师可将初中《地理》中有关世界地理的内容和高中《地理》必修部分的核心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让学生通过图文结合的记忆方式牢牢地记住不同地理事物或区域的空间位置。然后, 将初中《地理》中中国地理部分内容和高中《地理》选修 (二) 中的中国区域差异和国土整治等内容进行整合复习。最后, 抓好强化训练, 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整合, 使其建立起系统的知识框架, 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把握主干知识, 解决核心问题
1. 初中《地理》复习策略。
(1) 解决好空间定位问题。空间定位问题是学生高考地理复习中的难点, 也是高考文综地理考试的重点之一。其基本复习方法如下:首先, 构建全球经纬网模式图, 即学生在确定全球特殊的几条经纬线的基础上, 绘制出全球经纬网图, 并在以经纬网为背景的模式图上标出各大洲、大洋的位置。然后, 根据模式图中几条重要的经纬线来识记该线所经过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农业生产特点等。最后, 在掌握上述内容的基础上, 要结合教材插图和地图册熟记某几条特殊经纬线所覆盖区域 (大洲或国家) 的范围和位置, 把握其自然概况和社会经济概况。 (2) 突破初中地理难点内容。初中《地理》教材中世界地理部分的难点在于: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判定等, 以及气候类型与世界主要大陆自然带的分布对应问题。初中《地理》教材中中国地理部分的难点包括:中国铁路交通、中国东部季风区雨带的移动、南北方旱涝灾害等问题。对于这部分内容, 学生可通过绘图法、图文结合阅读法进行复习。
2. 高中《地理》选修 (二) 的复习策略。
在复习完初中《地理》中国地理部分内容后, 学生紧接着应将高中《地理》选修 (二) 的内容作为复习重点, 可把初中《地理》中中国地理部分内容和高中《地理》选修 (二) 的主要内容有机整合并划分成几大模块, 进行综合复习。
3. 高中《地理》必修的复习重点与复习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高考;地理复习;方法策略
2013年是我省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的第一次高考,反思2013年的高考,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地理复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认为要做好以下两点:
一、在复习策略上,应该讲究“点、线、面”的结合
“点”就是《考试说明》中的知识点和考点,这些“点”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是各种类型考题的“万变”之“宗”,抓住了这些“点”,并在复习中注意进行落实,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线”就是“人地关系”这条主线。应该说高考所涉及的三大板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就是通过这条主线贯穿起来的。“自然环境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而人类活动反过来又会通过改变某个自然要素而影响整个自然环境,这种‘人地关系和谐与否,直接会关系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学生如果真正理解了这句话,那么在解答问题时就会找准切入点,思路清晰,答而精细,而不是简单地罗列一些“知识点”。例如,西南干旱这是自然现象,种植桉树是人类活动,那么,种植桉树和出现干旱天气到底有没有联系呢?如果考生本着“人地”关系这条主线去思考,自然会去想种植桉树会不会改变“某个”自然要素而影响西南地区的气候状况,而这“某个”要素正是答题的切入点。
“面”就是以地图为面,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任何一种人文现象的产生都可以在自然环境中找到它发生的根据。地理考题呈现的基本形式就是图文(表)结合,学生答题的前提往往是能从图(表)上提取到相关有用信息,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应该把学生的解图能力作为重要的训练内容。
二、在复习方法上,三轮复习各有侧重
2013年高考复习运用三轮复习法,成绩较显著。三轮复习
法遵循了从基础到技能再到技巧的基本原则,符合学生的认知
过程。
第一轮,引导学生构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宏观上把握知识结构。
从上一年的9月下旬至次年3月初,这一阶段重点是对地理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因为在高一到高二的学习过程中,教材基本上是在“个案—原理—个案”这一框架下进行编排的,所以学生对地理原理的理解基本上都是建立在一些鲜活的实例之上,但是进入高三一轮复习以后,由于受时间的限制,完全按照“个案—原理—个案”的脉络去走,已经不太可能。更多情况下,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宏观把握知识结构,微观进行个案
分析。
我在组织复习时,结合学生实际,在阐释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努力引导学生构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比如,在谈太阳辐射在地表不均匀的分布时,很自然地就可以引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洋流的分布—气候类型的分布—自然植被的分布—自然带的分布—土地利用的不同类型—农业发展的不同类型—农作物的分布等;又如,在讲河流地貌时,以上游—中游—下游为空间线索,可以让学生认识“V”型谷、“U”型谷(河漫滩)、三角洲等河流地貌,而上游—中游—下游地貌的不同,主要是由于上游到下游地势由高到低,水流速度由快到慢,流量由少到多造成的,而这一点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再比如,在教学水循环的时候,可以以水循环的四个环节为线索,讲一讲人类活动对某一环节的影响会对局部自然环境带来哪些变化,特别是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你消我长的关系,学生如果能够搞清,很容易去解释为什么修水库会导致库区土壤盐碱化,砍伐树木为什么会导致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宏观框架已构建,为第二轮专题讲解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轮,学情分析,重点突破。
经过一轮复习,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已经有了一个较为系统的把握,对某种地理现象也能够从多层次、多角度去思考和分析了。一般是3月中旬到4月底,重点是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要分析学情,做到对症下药。比如,学生在做选择题时,往往会表现出区域定位能力弱、区域地理知识欠缺、不会对图表进行动态分析、等值线判读能力不强等问题,而在做综合题时,又会出现审题不清、答非所问、分析问题不透彻等不足。针对这种情况,在做专题时应该有所侧重,像知识型的专题数量不宜过多,将技能型的专题列为重点,进行讲解训练,这样的专题有诸如图像和图表专题、等值线专题、计算专题、区位问题专题等。因为高考地理试题凡题必有图,实现图文转换、图图转换是学生答题必备的能力,如果学生区域地理知识薄弱,空间观念不明晰,知识性的专题做得再扎实,遇到图表,学生也会感到学而不知所用。
第三轮,见多识广,答题有方。
时间是高考前的最后一个月,冲刺阶段。这一阶段应该见识体型,归纳题型,告诉学生必要的应试技巧,可以把近三年的高考真题作为例题,通过演示,让学生形成一个清晰完整的答题模板,让学生认识到综合题答题的要义是简而精,并非多而繁。
高三一年的复习是一个由浅入深、深入浅出的过程,只有从容有序地走完这个过程,学生才能以良好的心态迎接高考。
参考文献:
杨禹林.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浅谈[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
(作者单位 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第一中学)
地理高考复习口诀
1.一近快,七远慢。1月初地球公转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公转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特别注意夏至日在远日点附近,而非远日点;冬至日在近日点附近,而非近日点。由此可以分析出北半球夏半年时间比冬半年长,北极极昼时间比南极极昼长。
2.左焦左倾左冬,右焦右倾右冬。在地球绕日公转示意中,如果太阳在左焦点,地轴向左倾斜,左边的那个位置就为冬至;如果太阳在右焦点,地轴向右倾斜,右边的那个位置就为冬至。冬至位置确定了,其余三个分至点的位置也就确定了。
3.点北北昼长,点南南昼长。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而且越向北昼越长;直射点在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而且越向南昼越长。
4.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在等值线图上,等值线向高值凸出,则中间的数值和两边相比为低值;等值线向低值凸出,则中间的数值和两边相比为高值。这种方法对所有等值线都适用。
5.凹坡通视,凸坡不通视。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由高向低,等高线由密变疏为凹坡可通视;等高线由疏变密为凸坡不能通视。
6.河流向凹,洋流向凸。在等高线图上,河流的流向和等高线的凸出方向相反,即向凹;在等温线图上,洋流的流向和等温线的凸出方向是相同的,即等温线往哪个方向凸,洋流就往哪个方向流。
7.凹岸冲刷坡度陡,凸岸堆积坡度缓。较弯曲的河流,由于河水运动的惯性,河流对凹岸冲刷严重,凹岸坡度较陡;凸岸流速慢,泥沙堆积,坡度较缓。特别注意曲流处不能用地转偏向力。另外,凹凸岸的判断必须站在河中来看。
8.北逆南顺,冬逆夏顺。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为逆时针,南极看为顺时针;北印度洋的季风环流,夏季呈顺时针方向,冬季呈逆时针方向。
9.低反高同。①受洋流影响,在中低纬度海区,海水等温线与等盐度线的凸出方向相反;在中高纬度海区,海水等温线与等盐度线的凸出方向相同。②中低纬度海区,海水等温线与等盐度线的数值变化趋势相反;在中高纬度海区,海水等温线与等盐度线的数值变化趋势相同。③中低纬度洋流呈现反气旋型洋流(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中高纬度洋流呈现气旋型洋流。
10.左增右平,右增左平。在三角坐标图上,读取某一数轴上的坐标时,若该轴的数值向右增大(即逆时针增大),则作该轴左轴的平行线,平行线与该轴的交点即为读数;若该轴的数值向左增大(即顺时针增大),则作该轴右轴的平行线,平行线与该轴的交点即为读数。
高考地理答题得分技巧
一、抓紧第一轮复习的时间
第一轮复习阶段是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考生们要抓紧第一轮复习的时间,全面巩固自己的基础。毕竟无论高考地理题型怎么变化,都是基础知识的不同演绎。因而,考生一定要重视第一轮的复习。最好做到老师当天所讲的内容,当天消化。及时巩固头天所学知识,课后习题认真做好,纠正错题,掌握错题。如此,考生一定能有着厚实的基础,面对各种题型都能找到解决之法。
二、注意答题的严谨性
地理高考的答题是有要求的,要求条理清晰,文字准确,逻辑严谨。因而,考生答题的时候就要学会用地理语言规范的答题,不然容易失分。毕竟,有的考生客观题没什么问题,一到文字表述题的时候就到处扣分,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用地理语言规范的答题。考生平时的时候就要牢记课本语言的表述,而不是用自己的话去答题,以此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重视地理的地图
对于地理这门科目来说,地图是十分重要的,很多考高试题都是以地图为切入点的,这也就意味着很多地理知识在地图上面都有体现。因而考生平时就要重视地理地图,更加要锻炼自己在读图、默图、填图甚至描图训练这些方面的能力,多做一些相关练习,提高自己解题的能力。总之,地图在地理这门科目当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四、答题要结合实际生活
地理时事热点问题和生活中的地理问题,都是地理这门科目很关注的问题,因而考生答题的时候要结合实际生活,联系时事热点。具体来说,就是考生答题的时候,除了回答理论知识,分析生活中地理事物的现象,还要结合现实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要切合实际,不能天马行空。考生平时的时候,就可以关注一些地理时事,积累一些热点。
高考地理答题规范
选择题的答题规范和技巧
1、审题干,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看清题干表述;
2、审图和资料,审题干和图的结合,找出解题的有效信息;
3、在解连锁题时,往往第一题的解题最关键,若解答错误可能会影响到后续问题。相反,若在解答后续问题时感到无从下手时,则需反思第一步的选择是否有误。
简答题答题步骤和要求
1、认真审题审图
认真审题审图可防止答偏题,审文字题时要特别注意条件、中心词、关键的修饰语。审图时要注意看清图中所有信息,因为图中有可能就隐藏了应答出的知识点。
2、全面思考要回答的问题
地理事物或现象无论其成因或是影响、对策都多个方面的因素起作用,认真思考答题的各个方面,分出主次,并切记一定要将最重要的知识点写在最前面,抓住关键词,是答好简答题的保障。
如题中要求分析原因的,就既要考虑自然原因,又要考虑人为原因;如题中要求分析对策的,则要对症下药。如要求对条件进行评价的,则注意既要讲有利条件,也要讲不利条件。
3、答题用地理专业术语且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简洁明了、字迹工整。
要回答好高考地理简答题,除了遵循以上答题规范外,根据目前高考试卷的评分标准,还应遵循以下技巧:
一是防止漏答,答题尽量少而精,但如果没有把握,可以适当多答。
二是要掌握详细和模糊的技巧。
一、依纲——强化双基,突出主干
考试大纲是关于考试的命题方向、出题范围、复习重点、试题精选等具有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是高考地理命题的基本依据,其具体对应了课程标准规定的考试任务,落实到每一个基础知识点内容,并且对知识点要求掌握应用的程度由低到高细化到了四个层次。即解读和获取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四个水平层次。为更好地做好高考备考工作,教师应立足《考试大纲》,进行细致的研读和详尽的分析。
1.强化双基。双基即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基本知识是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地理的基础,重在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基本技能则是地理能力发展的基础,重在基本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经过中学阶段的地理学习后,学生掌握了一些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复习过程中应注重落实,予以强化。
俗话说“基础不牢,一切徒劳”,高考复习备考时一定要在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下足功夫,注重学生地理知识的基础性和全面性,要把落实“双基”放在首位。其一,认真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依照《考试大纲》的要求,对每一个知识点逐一落实,不留盲点,构建完善的知识网络,进行全方位复习巩固。并注重每年《考试大纲》中的关键“变化点”。其二,当学生掌握基本地理知识后,教师则要及时引导学生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将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通过系统的训练,使地理的知识结构日臻完善,更具系统的条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
2.突出主干。高考试题的命制往往是以基本的学科知识为命题素材,着重对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进行抽样考查,因而地理复习不必片面追求学科知识体系覆盖的完整性,要大胆取舍,清晰地梳理地理知识体系,突出主干知识。从近年高考看,试题考查中“知识抽样”的特点尤显突出。
因此,应对地理高考,在复习中务必做到“大胆取舍,减负前行”。如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复习中,对自然地理五大要素的要求不求全,生物、土壤等要素就没有必要详细和深入的复习。在陆地环境考纲考点之———地壳物质循环的复习中,梳理主干知识,即每一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其所涉及的内外力作用和各种岩石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仅突出循环)。因此,复习中与岩石圈物质循环无关的内容,如岩石的组成、特性、分布特征,各类岩石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可以大胆舍弃,不必深入展开,面面俱到。
二、据本———挖掘教材,注重细节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是学生学习的根本,高考试题的选择往往是针对教材所涉及知识的再现、理解、应用或是重新的包装组合。所以,在高考地理复习中,对于教材的复习,要求高度重视,不能只是简单地“炒旧饭”,要更加具体深入,多角度、多方面挖掘教材,细化教材,关注教材中的每一细节。
1.挖掘教材。深入钻研教材,从深度与广度方面挖掘教材内容。深度上重视地理事象、原理、规律的识记、理解,进行类比和判断,理解力求深刻透彻。广度上即运用普遍联系规律加强知识结构体系之间内在与外在的联系,实现地理知识、原理、规律之间的拓展延伸和迁移转化。
例如2013年福建卷选择题第1~2题。其中,循环农业模式,建设美丽乡村这类实践探究试题,就可以在教材中找到它的影子。其是针对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二)第六章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中的案例3北京留民营的生态农业模式拓展延伸、迁移转化而来的。
2.注重细节。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成就完美,复习要注重细节。在高考的备考中,课本知识的掌握力求具体详细且深入,做到细节不遗漏、不忽略,如教材中案例、图表、小字注释、活动等,这些往往都成为了高考试题中的背景材料和题设内容。
例如2012年福建卷选择题第3~4题。其中,关于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发展变化趋势,其源于地理教材必修(二)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中安排的2.18图小字部分注释和活动2内容。即针对教材中的细节部分,容易被同学忽略的图表、注释、思考、活动等内容的考查。
地理复习中必须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加强对教材中活动案例、问题研究、附属的图表、备注内容、小字部分注释等的探究。注重细节,充分挖掘课文中具有探究性的典型案例和课后“活动”问题,通过普遍联系的观点引导学生进行横向联系和纵向分析复习,让学生拓展思维、相互讨论,自主合作思考、感悟。
三、建模———系统整合,区域建模
初中区域地理突出“地”,高中系统地理突出“理”;区域是背景框架,是载体,是平台,而高中系统地理则是丰富其内涵的血肉、灵魂。只有把二者有机地整合,建构起知识系统模式,才能更好地推进地理高效的复习。
1.系统整合。针对考纲考点,对地理基础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概括,将考点知识整合于区域之中,力求简明扼要;在区域中细化考纲考点,实现拓展延伸。复习中将区域地理涉及到自然或人文方面的内容落实到相应的地图上,全方位、多角度进行综合分析,运用地图去加强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从而达到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二者的完美结合。
显然,只有掌握了系统地理的概念知识、原理规律,才能更好地认识某地某区域所具有某种地理事象的特征、分布规律及其成因等,并以人类活动为线索,运用正确的人地关系理论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实现本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正是地理教材、课程标准贯串始终的主题与目标,也正是近年来地理高考所呈现的内容、形式及目的之所在。
2.区域建模。区域建模,突出区域特色。在各个区域要注重分析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与人文地理特征,同时还要分析这些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今后的发展对策,突出区域的差异,否则区域就没有了特色,没有了重点,如东亚的季风气候、西亚的石油等。强调区域整体观的同时,也落实了区域差异观;二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因此,整合知识,让知识更加条理、有序、系统化,从而促进区域模块的构建;以区域地理为基础,以区域地图为依托,纲本对照,检索相关自然与人文考点,融合系统化的地理考点知识内容,图文并茂,寓考点于区域中。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结合生产生活的实际,找出相关区域地图,如行政区划图、地形图、气候图等,增添特定的背景材料,辅之相关文字描述,编制试题高效训练。落实地理考纲考点,对应知识原理规律,实现高考地理的有效复习。
摘要:要做好地理复习,备战高考,需从依纲、据本、建模三个方面循序渐进。
关键词:地理;一轮复习;高效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1-087-1
高考一轮复习阶段,就是在已学过的知识基础上巩固性整理和升华性提炼精髓的高级学习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直接关系到学生消化、整合学科知识的程度和运用能力的提升水平。本学期我校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学实施“五二一一式”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模式激活了课堂,提高了效率。
一、课堂5分钟,让学生活起来
这一活动,不仅能了解学生对于主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而且能让学生尽快地进入到课堂学习状态,为本节课的有效教学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检查学生知识点的落实情况,形式可以多样,如采用默写、黑板板演、作图、提问或者自己编制的练习等。
二、课堂20分钟,让学生学起来
这一环节是一堂课的主体,复习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完善学科知识网络体系的建立,注重学习思路与方法,这也是高三复习课的基本任务。
(一)构建知识网络体系
在进行高考一轮复习时,由于时间紧、课时少、任务重,不少教师匆匆讲完课程内容,草草结束复习,早早进入训练,从而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出现知识体系不清楚,知识点混淆,因此在复习时首先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梳理不同单元不同章节相关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地理特征、地理分布等,指导学生了解知识的组成要素,探究其相互关系,并通过绘制图表,绘出结构式、关系式来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在构建知识网络时,特别注意的是,重视概念原理规律的复习。首先要分析概念的本质属性,然后研究概念的适用范围,最后联系实际,利用概念作出判断推理。比如“气旋”概念,首先分析它的本质属性:是在等压线闭合的低气压区,由水平方向空气旋转运动,垂直方向空气上升运动形成的立体空气漩涡,在闭合等压线形成的低气压区才会形成气旋。对基本原理和规律的本质分析,要注重使用范围,形成原因以及原理的多角度应用等方面。如:“世界洋流的分布”,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首先要理解洋流形成的原因,然后总结洋流的分布规律,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是反气旋型的,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是气旋型的。只有这样还不行,还要注意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和南半球的南极环流,这样既掌握了一般规律,又能理解个别区域的差异,进而分析洋流对环境的影响,这样不仅能够深刻理解规律,而且可以灵活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二)前勾后连完善知识网络体系
在完成所有知识梳理工作后,可以通过提出相关的地理问题,让学生联想,从而达到完善知识网络的目的。如复习完“地球的运动”这部分时,提出“在冬至日,为什么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昼长比南方短?在夏至日,为什么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而昼长却比南方长?”学生想到了地球的公转运动,太阳高度角及其纬度变化、季节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辐射与纬度的关系,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及差别等等。
总之,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导引者,给学生提供正确的思维导向,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探究、合作学习,遇到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指导。
三、课堂10分钟,让学生动起来
构建完知识网络,掌握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就要求学生仔细读图看图。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地理信息的载体,是学习地理最重要最有力的工具,在建立空间概念提高空间能力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培养学生读地图的习惯,将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接触到的地理区位都落实到地图上。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读图、识图和分析地图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图文转换的能力。学会读图、看图、画图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都有很大帮助。如复习完“天气与气候”这部分内容,可以联想到“大气环流图”、“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以及“世界政区图”、“中国政区图”等等,把有关知识落实到图上。这样图文结合,化难为易,有效地提高了复习效率,形成以图释文,以图析题的能力。
四、课堂10分钟,让学生练起来
从地理教学实际看,学生巩固地理知识,培养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主要渠道是通过各种练习实现的。如何安排学生高质量地完成练习,应该是每个高三地理教师值得重视的问题。这一环节中当堂的练习题或检测题,本人主要从以下几点考虑:(1)以典型题和图为突破口,举一反三,把握解题思路;(2)突出题目的典型性,突出重点;(3)突出题目的针对性,针对高考考点;(4)注重题目的热点、焦点问题;(5)不出机械记忆、低水平重复性的题目,不出偏题、难题、怪题。最后通过练的过程,对当堂知识,当堂检测,当堂掌握,师生共同查缺补漏,提高课堂效率。
考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高三地理复习的重要依据。而且大纲的分析对于第二轮复习的备考有重大的意义,要格外注意高考大纲中的改动部分。另外高考考察的就是学生的能力和学习的潜力。因此在第二轮复习阶段能力的培养就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2、重视知识整合
高三地理第二轮的复习和第一轮相比时间短,任务重,一般是以专题的形式表现。专题的复习主要是通过变换角度,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调整原有认知结构,将学过的知识和已经具备的基本技能和方法用于解决问题的一种复习方法。
在专题复习汇总要注重知识框架的建立,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总结知识规律,拓宽知识层面,比较知识异同。归纳知识特征。高三地理二轮的专题复习并不是像一轮复习那么简单的。是要辨析各种知识板块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3、重视技巧训练
从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来看,地理大多数是以文字、图表为背景,提供大量的新素材、新信息,创设问题新情景,这已经形成了地理学科的显著特色。这就需要考生们在备考中提高自己的能力了,如:a.要学会快速通读全题,提取有效信息;b.找关键字词,抓住关键信息,筛选有效信息。c.注重标注的含义等技巧。
4、重视训练反思
了解了自己在复习过程中的问题是进行二轮复习计划的前提,二轮复习是同学们学习的分水岭,是最见成效的一环节。那么怎样才能搞好二轮复习呢?
一、精选复习专题,增强复习的目的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轮复习虽然时间短,却是学生成绩提升最快的阶段,所以研读高考说明,了解哪些是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并且搞清知识要求层次,哪些是识记、了解、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哪些是掌握并且学会应用的知识,新增了哪些知识点,在复习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加强训练,必须掌握,增强复习目的性和针对性,避免盲目性。研究高考化学试题,纵观每年底高考化学试题可以发现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的原则。试卷的结构,试卷的类型,考查的方式和能力的要求等,从而理清复习思路,制订相应的复习计划。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高考越来越重视对图像和表格的考查,更重视有机实验、化学反应原理和化学计算。
二、将“双基”进行升华,注重教学的实效性
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指导学生练习解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强化训练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二者可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教学要有实效性,重视解后思考后思,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细节抓好落实,细节决定成败,很多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等的书写,有的学生题也会做,但是一写就错。题会做,但没写到试卷上或写错了,得不到分,是学生最大的遗憾。所以要使学生把该得到的分和能得到的分得到,提高得分率。做到基础题得满分,中等题不丢分,较难题争取得分。
三、精选习题,利用备课组的力量实现学生的高效复习
偏题、怪题、陈旧题不仅不能满足学生对新高考的要求,反而会将学生引入歧途。命题成为二轮复习中最艰巨的任务,这就需要备课组老师课后抽大量时间搜集题、分析题、摘选题,最后通过讨论题来命题。今后高考更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我们选题要将科技生产生活的热点与考点相联系,从题型上看创新试题、开放性试题、图表信息分析题、情境题、一题涉及多个考点的题、以操作为主线考查元素及其化合物或者工业合成的题等都值得我们关注。
四、注重答题方法的指导,提高解题能力和解题速度
理综试题量多,时间紧,理综成绩在高考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理综成绩越低,成绩提升空间越大,学生成绩提高幅度越大,对高考成绩的贡献越大。因此,对学生进行答题方法指导,提高解题能力和解题速度,对提高理综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选择题注重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所以当有一个选项很明显符合题意时,我们对其他选项可以不再进行分析,这样可以节约时间。排除法是确定法无效后采用的方法,这样可以降低答错风险。高起点、低落点题一般题目虽然很长,信息很新,但难度不大,选项很简单,大家一定要调整心态准确选择。
一、善用图表掌握地理知识
图表是地理独有的知识载体,掌握了图表就把握了地理脉络。在复习中利用图表去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一图胜千言”。能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达事半功倍之效。
1地理原理规律图式化
借助图示表达地理原理规律,以图释文、以图导思,不仅能清晰牢固地掌握基本地理原理、规律,而且能提高图表信息的提取与处理能力。
如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热力环流”可通过示意图揭示过程,用概念圈固定概念,以变式图将概念能、原理具体化。
[示意图]热力环流的形成
人文地理原理也可用图示来表达,如可用动态示意图来表达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
第一次:19世纪初所需原料中煤的运量最大,其区位选择宜靠近燃料产地;第二次:20世纪初需煤量大大减少,其区位选择“移煤就铁”转向靠近铁矿产地,这两种钢铁工业区位都属于煤铁复合型;第三次:20世纪8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巨型矿石运输船的出现,钢铁工业受原料产地的制约大大减弱,区位选择逐步向市场和交通便利地区靠近,形成了“临海型”的钢铁工业布局。
2区域地理知识图像化
高考中图表形式虽然多样,但分值比重最大的当数区域地图,因此复习中要以区域图为载体强化记忆、掌握方法,推导特点和联系,做到脑中有图、心中有理,疏通“区域认定”与“读图分析”两大瓶颈。
区域地理知识图像化的一般步骤与方法:
(1)建立心理地图——脑中有图
学习区域地理要将主要的地理要素一一还原到区域图上,如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主要地形区、气候类型、河湖、资源分布、重要国家和城市等。在图上落实这些要素,要注意归纳总结地理事物问的相对位置关系,逐步加深印象建立“心理地图”。
(2)用原理分析区域——明地知理
在地图上落实地理要素,要注意有意识地分析各地理要素间的内在联系,用高中所学的自然地理原理规律、人文地理观点方法解释区域现象、分析区域特征,从而实现区域知识在地图上的活化。
二、学会运用地理比较法
比较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到的一种思维方法,利用比较法对同类地理事象或不同地理事象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概括找寻共性和差异。既可以使所学内容形成系统,便于理解和记忆,又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地理比较法的基本思路
(1)选择的比较对象最好是哪里?(学会选择比较对象:同等级、同类型);(2)从那些角度进行比较?(学会选择与制定稳定精确的比较标准即相应的知识结构);(3)两个类型的地理事象有那些异同?(学会按一定的步骤、按确定的比较标准进行比较)(4)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既要比较现象。又要比较本质)。
2地理比较法示例
[例1]南美洲秘鲁沿岸热带沙漠气候的独特性
[例2]易混工业指向类型的比较
工业区位选择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在分析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时,不能生搬硬套一概而论,要其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属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而高级时装、微电子则属技术指向型工业;汇源果汁等果品加工属于原料指向型工业,但可口可乐、瓶装饮用水等瓶装饮料则属于市场指向型工业;伊利集团在内蒙古的乳业基地属于原料指向型,但其设立北京的液态奶基地则是为了接近消费市场;普通家具厂属于市场指向型,但在林区设立的家具厂则属于原料指向型,跨国公司在我国沿海设立高档家具厂则是为了占领市场;因铜矿石品位低、运输量大,粗铜冶炼宜接近原料产地,精解铜需要消耗大量动力,要接近能源基地。
三、抓住内在联系构建知识链
地理知识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果、逻辑关系,这是地理学科的一大特色。打通和掌握主要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形成地理学科思维。复习中可针对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单位,抓住一条线索将单个知识串连起来形成清晰的地理知识链,进而不断地从某一知识点出发找出与其相关的各个方向的知识,将知识链织成知识网,把书本由厚变薄,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比如知道了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暖的特点,就能联想和理解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树木冬季也能生长,为常绿林;同理由于高温多雨森林为阔叶林;降水集中于夏季使河流夏讯明显,也使得夏季洪灾威胁大等等。相反如果将该区域的气候、植被、水文等不加联系割裂开来记忆,不仅耗费大量时间,而且思维的跨越度不够,不能举一反三,甚至答出与该区域特征相背的内容。
再如青藏高原知识间的联系:
四、建立原理分析思维模型
“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是高考命题的立意所在,亦即“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尽管问题千变万化、推陈出新,其落脚点还是教材中原生态、可再生的地理原理、规律。地理原理的应用和地理问题的分析均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学习时可根据这些规律建立思维模型,提高地理思维能力,防止思维偏差。
如下面的“气候知识思维模型”包含了气候成因分析模型(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是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决定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局部地区气温和降水发生改变的主要因素)、气候带的分布规律、气候类型判断方法及其相互关系(太阳辐射→热量带→以温定带;大气环流→降水季节分配类型→以水定型)。
高中地理中常用的思维模型有:光照图判读(一定南北与自转。二定晨昏线,三定日期与季节,四定太阳直射点)、时间计算参考方法(赤道参照法、晨昏圈切纬线法、直射经线圈法、平分昼夜半球法、日太阳高度最大最小法)、区位因素结构(自然因素: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经济因素:劳动力、市场、交通、土地等;社会因素:政策、环境、科技等)、区域可持续发展(优势、劣势——发展特征——问题及对策)、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危害——成因——治理)、资源跨区域调配(为何调?——怎样调?——何影响?)。
五、适度关注、思考热点问题
近年来高考“为时而考”的特点越来越明显。因此平时要养成关心时事、关注现实的习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用所学地理知识原理分析解释现实热点,开阔视野、拓展思维。
1热点的选择与分析方法
面对众多的热点要审慎、辨证的取舍,对热点问题的把握要注意两方面:一是选择那些能和地理基本原理、方法有机结合的热点事件;二是关注永恒的热点,如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等。
对热点的关注不能只做简单加法,要用考点分析热点,从地理与热点的连接点上寻找问题、找准突破口,学会在具体的材料中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还要将书本中的地理知识、原理还原到实际领域,解决具体问题。
2热点分析示例
一、强调地理思想, 转变复习观念
地理思想是人们在长期的地理活动中所形成的地理观念和地理意识, 是教材的主线, 渗透在教材的不同领域。这种思想以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为基本理念, 以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三维目标。地理新课程改革赋予了地理新的使命, 要求我们在高考复习时, 必须改变复习观念, 增强学生学习能力, 这是高考复习的根本。
当前, 高考命题已从“以知识立意”转向“以能力立意”, 高考命题实质上就是通过载体考查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因此, 复习内容应以能力立意, 从多角度迁移和转化知识。 如通过精心创设情境, 让学生讨论, 在倾听不同意见中集思广益, 不同思维方法中相互启发, 从而促使学生全面思考问题;通过辅导学生灵活掌握运用地理学工具, 包括对各种类型的地图、地理图表的判断、绘制、分析, 善于观察、发现和分析地理现象, 获得具有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 通过对各种信息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归纳、评价习得地理结论的综合思维方法。
二、夯实基础知识, 突出复习主线
地理新课程的目标特别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突出了实用效应。 因此, 在高考复习时, 要抓基础, 突主线。 地理试题中各考点主要集中在地图与空间定位、地球的运动、天气与气候、工农业生产布局、人口与城市化、环境问题、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所考查的知识点均能反映学科主要面貌或基本的分析、研究方法, 立足于考查学科的主干知识、原理和规律。 在复习中, 要梳理基础知识, 突出主干知识, 研究内在联系, 确定重难点, 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清晰、有序的知识网络, 真正弄懂、吃透地理基本概念、原理、规律, 熟练掌握重难点。
1.要夯实基础
地理复习内容繁多, 既有课本内容, 又有课外的热点知识等。里面的知识点, 地理概念、规律、原理很多。 因此, 要狠下一番工夫, 该记的一定要记, 并都要力求加以理解和消化, 以拓宽地理知识面, 以便在分析、解答问题时运用自如, 准确规范。
2.要突出主干
从高考总复习的要求和高考注重学科基础主干知识的检测角度来说, 三本必修是重中之重, 对其主干知识, 一定要梳理成章, 熟记心中。 如:关于大气的基本概念、原理、表现及原因, 总是高考考查的重要考点, 复习时应先让学生将大气的基本概念、原理熟记在心, 而后作为专题加以消化和理解, 最后能触类旁通, 灵活运用。
3.要注意图表知识的复习
地理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地方就是图表多, 地理就是图表和文字的结合, 地理考查往往是以图表作为知识的载体, 如果分析不出图表反映的区域, 提取有效的信息, 那么文字的知识就无从落实, 只有二者结合, 才能使所学的知识落到实处。
三、注重问题探究, 提高复习效率
地理新课程的理念是科学、人文的有机结合, 强调了过程与方法,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因此, 在复习中, 要注重方法, 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分析、辨别、判断、推论、论证等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在复习进程中, 要注意知识的整理加工, 不能像学新课那样搞机械重复, 要在基础上抓主线, 主线上抓综合、抓能力。 例如:围绕区位, 就要把人口、城市、工农业和交通等有关内容联系起来学习。
在复习方法上要活学活用, 重视对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的思考, 不要只注意结论的背诵, 要理解地记、归纳地记、联系地记、梳理地记, 做题不图数量图质量, 注重掌握做题的思路、技巧和方法, 由此及彼, 举一反三, 提高学习效率。
在复习考查方法上, 对练习题要精选、精练, 并且每复习完一个单元或一个专题都要进行过关考试, 通过练—考—评, 指导学生“如何从各种资料中提取地理信息、优化信息, 如何比较分析、评价地理事物和现象, 如何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表述”等。
在复习思维训练上, 要注重结合, 对地理规律、原理、因果关系要多加思考、分析、归纳和总结。 如区域特征的分析要从自然、人文两方面分析, 还要分析自然地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同时自然地理特征与人文地理特征间关系密切, 复习时要经常对学生进行类似的综合分析思维的训练。
四、联系身边实际, 深入热点分析
地理新教材重视学生的参与性, 强化全球意识、 整体意识、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等, 注重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 尤其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与体验, 以小见大, 使学生感受到“地理无处不在, 地理无时不有”。 因此, 在复习中, 我们要关注生活, 重视社会热点和焦点。
一方面, 近年高考不回避热点, 时代感强, 应注意近几年的热点问题与地理知识的结合。 要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 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 注重运用政治、历史、地理各学科知识分析、阐释、评价实际问题, 这是文科综合试题的目标之一。 如地理学科内的热点知识可能有:温室效应、地震与自然灾害、能源问题、金融危机与产业结构调整、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等等。 另一方面, 在处理热点问题、处理教材知识点与社会热点关系时, 重心应放在教材主干知识的复习上。 教师要关注社会时事热点, 注意地理基本原理、规律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 适当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热点问题, 逐步训练学生运用教材主干知识分析热点问题, 而不是盲目引导学生参看众多的资料和阅览纷繁的新闻。
综上所述, 新课程下的地理教材只是教师教学的一个媒介与参考, 教材内容并不等于教学内容。 教师在指导学生高考复习过程中, 要依据实际情况对教材有所侧重, 有所补充, 突出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教给学生复习的方法, 把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渗透到教学中, 使学生能够模仿教师的思路、技巧和方法, 举一反三, 灵活运用, 形成适合学生实际的地理复习方法, 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考试说明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0°: 最长的纬线,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30°: 低中纬度分界线。
60°: 高中纬度分界线;长度为赤道的一半。 90°: 南北极点。
23°26′: 回归线,热带和温带分界线,有无太阳直射现象的分界线。 66°34′:极圈,温带和寒带分界线,有无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分界线。 特殊经线
0°: 东西经分界线,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 180°: 东西经分界线,以东为西经,以西为东经。
【高中地理高考复习资料】推荐阅读:
高中区域地理复习重点07-21
高中地理口诀记忆06-20
高考地理十大专题复习11-10
高中地理期末教学总结05-26
高中地理常用公式汇总06-15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学07-04
高中地理考试大纲07-17
高中地理的学习步骤11-07
高中地理图表题专题11-12
城市化高中地理教案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