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审驴教学实录

2025-01-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包公审驴教学实录(共4篇)

包公审驴教学实录 篇1

杨晓丽

《包公审驴》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以智谋‛为主题展开。本文主要写了王五借以养家糊口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无奈将驴告到官府,包公利用驴能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地‚审‛驴捉住了小偷,表现了包公断案如神。这则故事无论包公还是王五甚至小偷都使用了计谋,这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计谋,把智谋用在正地方。这则故事趣味性强‚审驴‛看似荒诞,实则包含了小人物的无奈和包大人为民做主,巧用计谋的大智慧。层次清晰、描写生动‛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1、小组合作学习故事的经过部分,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提出来由小组讨论。在后来的学习成果汇报和班级交流中还有“问题解答场”环节,让学生自由交流小组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保护并培养学生自主质疑、解疑的能力,促进课堂生成新的情况。而后通过师生共议,帮助学生筛选问题、解答问题。如:学生在课堂中就提出了一个很有探讨意义的问题:“课文第四段好像与故事无关,为什么?是不是可以去掉?”我当时就为提问的学生鼓起了掌,因为这一段是典型的侧面描写,突出了案件的奇,反衬出包公的机智、遇事冷静的品格。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把这个教学点淡化了,只在朗读中带过。学生在自主的阅读中关注到了这一点,并生成了这样的新问题来研究,弥补了我教学设计中的不足。

2.在学完课文以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意欲引导学生发现课文要赞扬的中心人物——包公的足智多谋。但是在课堂上学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不愿跟着我备课设定的思路走。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学生提到了偷驴贼、王五都用了计谋,并分析出偷驴贼的计谋用错了地方,而王五则用计谋帮助了自己。

《包公审驴》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智谋”为题,选编了两篇传统智谋故事作为主体课文。通过学习课文,不仅要使学生了解贺龙和包拯两位历史人物,而且要引导学生从他们处理事情的方法和态度上懂得智慧的重要作用,从小养成在学习、生活中认真观察、勤于动脑的习惯。

《包公审驴》是单元主体课文之一,它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以毛驴为线索,主要讲了王五的好毛驴在市镇被人偷换成了一头瘦驴后,气愤地到官府报了案。包公运用智慧,从毛驴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全文可以概括为“状告毛驴――细审毛驴――找到毛驴”三个部分,赞扬了包公办案足智多谋、出神入化。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受电视剧的影响,对包公的神奇断案故事都有不同程度的知晓。课文故事性很强,学生阅读兴趣很容易调动起来,且易读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指导学生合作编演课本剧,进行与文本的对话和对故事的再创造。

教学目标

1.自学课文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惊慌失措”、“懊恼”、“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故事内容和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包公语言、动作、表情的词句体会包公办案的深思熟虑和足智多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编排课本剧,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包公的资料。

2.教师准备小黑板或课件,检测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猜一猜”游戏(教师说,学生猜。)“火尽炉冷平添心猿意马。”猜一个字。(“驴”字)(教师板书:驴)我国宋代有一个著名的清官。庐州人,执法严明,善于断案。(教师板书:包公)

2.说说你对包公还有哪些了解?(生说)教师肯定学生所说的有关包公的事,补充解说:“公”是古人对人的一种尊称,他原名包拯,有多个官衔当过开封府府尹。因为北宋建都在开封,开封府尹也就是北宋首都的“市长”了。是个大官。

3.今天我们要读的故事就发生在包公身上,还与驴有关。(教师板书:审)学生齐读课题。

4.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包公为什么要审驴?驴子不会说话,他怎样审驴的?)那好,我们就带着问题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学习生字词。

2.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概括,教师指导。)

3.看来“驴”在这个故事中是不可缺少的哦!那你能不能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加三个小标题。(驴被偷换,状告毛驴;细审毛驴;找到毛驴。)

三、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教师展示小黑板或课件)

1.认读词语:挣(zhèng)钱辔头听差(chāi) 耷拉 圈(juàn)栏审衙役懊恼一声不吭闻所未闻惊慌失措冒名顶替

2.指名学生读,师生共同正音。

3.特别指导学生注意多音字:挣、差、圈

4.对比记忆字形。

审案()吭()衙()役()

神()按()炕()衔()投()

5.选择你理解的词语练习说话,提出你不懂的词语。

6.教师特别引导学生理解词语:闻所未闻、惊慌失措、冒名顶替、懊恼。

四、朗读课文

自由选择合作学习伙伴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个断案故事。

2.用简单的话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课文

1.引读故事的起因。

(1)包公为什么要审驴?课文哪几段写了?

(2)学生自由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划记出描写毛驴的句子,仔细读一读,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3)学生交流回答。教师出示句子,对比朗读:

王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毛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

驴还拴在树上,驴背上鞍子还是那个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亮的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

(4)顺势引导、朗读:想想王五面对两头毛驴时是什么心情?指名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句子。

(5)过渡:就这样,王五带着满腔愤怒和希望来到了包大人面前。面对着这样一位特殊的被告,包公如何审案的呢?

2.细读故事经过。

(1)带着问题小组合作朗读课文3~9自然段。说说你读懂的句子或提出你的问题,小组交流。

(2)小组合作学习课文。

(3)小组汇报共同学习读懂的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要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

“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包公能快速找到办案的方法,很聪明。)

“不要给它吃,不要给他喝,把它严严实实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包公十分熟悉驴的本性,他的足智多谋来源于他渊博的知识。)

“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就上哪。”(说明包公知道毛驴会逃回自己的家,心里很有把握抓到偷换毛驴的贼。)

(4)问题解答场: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思考解答。

(5)读了这部分课文,包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教师板书:足智多谋)

(6)包公审驴的过程让人疑团重重,也让人不由自主的为包公喝彩。咱们把它排成课本剧,再现当时的情景,怎么样?

(7)提出要求: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注意角色的分配和合作;每个同学要投入角色,联系故事情节,体会角色说话时的神态、动作和心情;角色的语言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适当改动。

(8)生排练、表演,师生共同评议。

3.齐读故事结果。

(1)过渡;瘦驴在包公的审讯下飞奔出了公堂。它跑到哪里去了?偷换毛驴的贼被捉住了吗?

(2)生齐读课文第10、11自然段。

三、延伸拓展

1.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

(包公使用了计谋,巧妙的抓住了小偷。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偷偷调换,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是害人害己。王五也使用了计谋,他的计要是正当的。)

2.其实,古代人们利用智慧解决问题的小故事还有很多,比如《草船借箭》、《司马光砸缸》等,读一读这些故事,体会他们的聪明才智!

课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新课标强调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教学,它更多地关注课堂生成的新问题、新内容、新方法、新过程,更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它不仅要看教师“教”得怎样,更要看学生“学”得怎样,甚至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来看教师是怎样教的。在新课程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要为课堂生成营造空间,给学生搭建一个个展示个性的舞台。

《包公审驴》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课文,通俗易懂。在教学设计时,教师的问题预设注重了激发学生的课堂生成,为他们的生成打下了铺垫。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环节中:

1.小组合作学习故事的经过部分,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提出来由小组讨论。在后来的学习成果汇报和班级交流中还有“问题解答场”环节,让学生自由交流小组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保护并培养学生自主质疑、解疑的能力,促进课堂生成新的情况。而后通过师生共议,帮助学生筛选问题、解答问题。如:学生在课堂中就提出了一个很有探讨意义的问题:“课文第四段好像与故事无关,为什么?是不是可以去掉?”我当时就为提问的学生鼓起了掌,因为这一段是典型的侧面描写,突出了案件的.奇,反衬出包公的机智、遇事冷静的品格。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把这个教学点淡化了,只在朗读中带过。学生在自主的阅读中关注到了这一点,并生成了这样的新问题来研究,弥补了我教学设计中的不足。

2.在学完课文以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意欲引导学生发现课文要赞扬的中心人物――包公的足智多谋。但是在课堂上学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不愿跟着我备课设定的思路走。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学生提到了偷驴贼、王五都用了计谋,并分析出偷驴贼的计谋用错了地方,而王五则用计谋帮助了自己。

在课堂实施中学生还生成了很多的新情况:自主提问时提出与课文相去甚远的问题;再读完课文结局后,还要小组合作表演包公审偷驴贼的过程。如果一味的迁就学生,很可能无法完成计划的教学任务,如果着重完成教学预设,课堂将会死气沉沉。我们如何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既尊重学生的思考,又完成教学任务,一举双得呢?这是我要探索的问题,也是值得与同行们共同探讨的问题

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

教材分析

本课叙述了诸葛亮少年时代非常喜欢听先生讲书,为了延长听书时间偷偷喂米给打鸣的公鸡,弄巧成拙,被先生发现,撵出了学校,非常后悔,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在得到了先生原谅后,更加尊敬先生,先生也更喜爱他,把做人的道理和平生的学问都教给了诸葛亮,为后来成为大政治家和军事家打下了基础。

课文共分5个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1D3自然段写聪明好学的诸葛亮,为了延长听书时间偷偷喂米给打鸣的公鸡,弄巧拙,被先生发现,撵出了学校。4D5自然段写诸葛亮回家后非常后悔,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在得到了先生原谅后,更加尊敬先生,先生也更喜爱他,把做人的道理和平生的学问都教给了诸葛亮,为后来成为大政治家和军事家打下了基础。

要点提示

1.对于诸葛亮的杰出军事才能学生一定不陌生,本课语言通俗,教学中应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小组合作,交流中体会文章所蕴涵的深刻道理DD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用智谋的。有时候可以用智谋,有时侯是不能用智谋的,聪明要用在正地方。

2.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诸葛亮偷偷喂米给打鸣的公鸡出发点是好的,是希望多听先生讲书,从中可以看出他的聪明好学。但是背着老师和同学做手脚,只顾了自己的兴趣,却让老师和同学饿肚子,是错的。最后弄巧成拙,被先生发现,撵出了学校,险些连学都不能上了,又是他得到的深刻教训。

3.使学生认识诸葛亮知错就改,更加尊敬先生,得到了先生的喜爱,为后来成为大政治家和军事家打下基础。从中可联想到学生自身,与之对照,明确正确的做法。

4.文中通篇以第三人称叙述,较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写,注意学习这种方法。

教学建议

1.课前可让学生介绍一些诸葛亮利用谋略取得胜利的小故事,话锋一转,那么,谋略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可以采用吗?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到答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要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可以采用小组辩论的形式,围绕“诸葛亮的做法错了吗?”谋略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可以采用吗?”两个主题,请双方同学运用课文中的事例,进行辩论,说明自己的观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这里要给学生充分的辩论时间,鼓励学生向别人质疑,甚至还可以引用课外的事例说明自己的观点。教师只要稍加点拨,避免学生思想过于偏颇即可。

3.可以尝试学生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鼓励学生自主分配角色,强调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排演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畅所欲言

围绕“把聪明用在正地方”这一主题安排了口语交际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育学生对人要讲诚信,对坏人要用智谋,培养学生学会在生活中正确运用聪明才智。

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启发谈话,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使学生能够以“把聪明用在正地方”为话题,进行交流。教师不要让学生只谈论一方面内容,尽可能引导学生展开不同的话题,比如:和家长、老师、同学等交往的时候,什么是聪明?当你遇到坏人的时候,你要用什么样的办法?当你面对学习的时候,什么是聪明智慧?当你面对困难、面对失败、面对游戏、面对自己的缺点……在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判断怎样才是真正的聪明做法?将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学语文,用语文,使语文的外延等于学生生活的外延,使每个学生都能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在学生畅所欲言的时候,教师要根据情况,对学生所说的内容、语句、口气等做以适当的点评,鼓励学生个个参与表达,形成乐于表达的氛围,提高表达能力。

初显身手

找关于智谋的典故和成语是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关于智谋的有趣的故事,拓宽知识面。

历史上有很多关于智谋的故事,形成了很多有趣的典故和成语。比如:围魏救赵、空城计、破釜沉舟、隔岸观火、调虎离山……教学前,教师要认真做好动员和布置工作,让每个学生都查找资料。课上,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查找结果。比如个人表演的活动有讲故事、猜故事等,小组汇报的有分角色朗读、课本剧等,全体同学要在对表演的同学及时进行评价。

笔下生花

本单元的习作是让学生模拟“少年法庭”对事件做出评判,并设想评判结束后,案中人物的不同想法,这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习作空间,有利于学生发挥个性,自由表达主题。在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这项活动虽是写的练习,但是,一定不能只进行写的活动。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读懂要讨论的文字,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从人物的处境入手,分别分析他们各自做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做?现在他们都是怎样对待这件事情的?让学生大胆展开讨论,将他们的想法一一展示出来,然后选择自己认为最有道理的写下来。注意将语句写通畅、简洁,意思明确。写完后,组织同学读一读,评一评,看看谁的语言最简练,不但把话说通,而且把话说好,争取做到字斟句酌。

讲评时可按不同的评判结果分组,学生互评,教师巡视指导,逐渐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小组评议后,选出有代表性的习作,在班上交流。

金钥匙

课堂讨论,大家应该围绕一个议题发表意见。如果自己准备的发言,不符合大家的议题,就暂时等一等。这两个要求,都是学生在分组讨论时应该注意的。但是,教师们不要在本单元最后单独地将这个学习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如果能够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适时地提出来,再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讨论活动加以巩固,学生一定会比较自然地掌握,提高课堂讨论的目的性和实效性。

《包公审驴》第一课时教案 篇3

1、出示包公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2、交流资料,引出课题

你对包公有什么了解,请你把搜集到的资料与大家分享一下。(学生交流后投影出示)

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见识一下包大人审案的.风采。他这次审的对象可特别了,这被告不是人,而是一头驴。

3、出示驴的图片,简介驴 。

4、读题质疑

齐读题目。提问: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希望同学们都能大胆的运用“金钥匙”教给我们的方法,围绕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进行质疑。

问题归纳,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包公为什么审驴?驴子不会说话,包公怎么样审驴?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学习生字词。

2.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概括,教师指导。)

3.看来“驴”在这个故事中是不可缺少的哦!那你能不能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加三个小标题。(驴被偷换,状告毛驴;细审毛驴;找到毛驴。)

三、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教师展示小黑板)

1.认读词语:挣( )钱 辔( )头 听差( ) 耷( ) 拉 圈( )栏

审 衙役 懊恼 一声不吭 闻所未闻 惊慌失措 冒名顶替

2.指名学生读,师生共同正音。

3.特别指导学生注意多音字:挣、差、圈

4.对比记忆字形。

审( )案( )吭( )衙( )役( )

神( )按( )炕( )衔( )投( )

5.提出你不懂的词语,学生交流答疑。教师特别引导学生理解词语:闻所未闻、惊慌失措、冒名顶替、懊恼。

四、朗读课文

自由选择合作学习伙伴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读顺。

五、布置作业

小王子经典故事:包公审石头 篇4

在包公所管的地方,有户贫穷的人家,家里有生病的父亲和母亲,还有一个小孩。为了赚钱给父母买药,小孩每天一早就起床,提着一篮子油条去集市上卖。他总是一边跑,一边叫卖:“卖油条!卖油条!又香又脆的油条,两枚铜钱一根。”

一天,这个孩子把油条全卖完后,坐在路边的一块石头上数钱。被他数过的铜钱,沾上了他手上的油,变得亮闪闪的。

看着这些钱,小孩可高兴了,心想:正好一百个铜钱,今天可以给父亲和母亲买药了。因为叫卖了一个上午,小孩感到很累,便靠在石头上休息,没多久就睡着了。

小孩,睡了好一会儿才醒来。他睁开眼睛一看,遭了,篮子里的铜钱全都不见了。他又着急,又伤心,呜呜地哭了起来。

这时候,包公正好从这里经过。他看见小孩哭得很伤心,就问:“孩子,你为什么哭呀?”

小孩哭着对包公说:“呜呜……我卖油条赚来的钱不见了。”

“钱去哪里了?”包公问。

“不知道。我靠在这块石头上睡着了,醒来就发现钱不见了。”

包公想了想,说:“我知道了,一定是这块石头偷了你的钱,让我来审问这块石头,见它把钱还给你吧!”

人们听说包公要审问石头,觉得很奇怪,都跑来看热闹。

只见包公对那块石头说:“石头啊石头,是不是你偷了小孩的铜钱?”见石头不说话,包公又问:“石头啊石头,是不是你偷了小孩的铜钱?快说!快说!”

可石头还是一声不吭,因为石头是不会说话的呀!没想到包公仍然继续问:“石头,你再不说实话,我就打烂你的头。”

石头还是没说一句话。手下的人听包公这么一说,就拿起棍子,噼里啪啦地打起石头来,一边打,还一边喊:“快说,快说!”

看热闹的人一边偷笑,一边叽叽喳喳地说:“石头怎么会偷钱?”“石头怎么会说话?”“别人都说包公聪明,原来是个糊涂蛋!”

包公听了,就说:“我还没审完,你们怎么就说我是糊涂蛋呢?现在,我罚你们每个人都拿出一个铜钱来!”说完,包公叫手下的人借来了一个盆子,倒上水,让看热闹的人都往盆子里丢铜钱。

看热闹的人没办法,只好排着队往盆子里丢铜钱。“扑通,扑通,扑通……”有一个人刚把铜钱丢进盆子里,包公就叫手下把他给抓了起来。包公指着那个人说:“你是小偷,你偷了小孩的铜钱!”

大家都觉得很奇怪,这是怎么回事呀?

包公说:“小孩卖油条时手上沾上了油,所以他的铜钱上也有油。你们瞧,只有这个人丢下铜钱时,水面上浮起了一层油。所以,一定是他偷走了小孩的铜钱。”

上一篇:博鳌亚洲论坛和标语下一篇:2024年8月26日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务员遴选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