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管理评审会议上的讲话

2024-05-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管理评审会议上的讲话(精选9篇)

在管理评审会议上的讲话 篇1

2015年12月14日

同志们:

刚才,管理者代表张黎报告了公司2015年“三合一”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并对2016年“三合一”管理体系运行工作做了规划和部署。另外,公司办、调度室、质管处、安环处等职能部门又从管理职责的角度对2015年体系运行进行了全方位的评价,我均予以认可,公司各单位应按照张总的安排抓好落实。下面,我想强调三个问题:

一、坚持不懈抓好“三合一”管理体系工作,向管理要效益

产品质量安全、环境保护、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是企业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这点毋庸置疑。持续提供质量稳定、安全可靠的产品或服务、做到保护环境、做好安全生产和关注员工职业健康,这不仅仅是一个有良知、有品位、有责任、有担当的企业的基本义务,还是企业践行依法经营、严守信诺的具体行为。有人可能要问:总是强调“三合一”管理体系,到底运行到什么时候才能结束?我可以告诉大家,“三合一”管理体系,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不是拿个证书就了事,而是从根本上将企业管理方针和各项目标很好的宣贯落到实处,抓出“效益”。大家知道,我们的产品已纳入新能源范畴,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新能源这个中心开展,我们必须要抓住每一个机会,夯实根基,精耕细作,精益求精。通过“三合一”体系的有效运行,实现既定的各项目标和指标,这是我们永恒的追求。因此,这是一项长期任务,就是第三方不来监督审核,我们也要常抓不懈。

二、加强领导,贯标工作要继续实行“一把手”责任制

2016年6月,是管理体系第三方监督审核阶段,监督审核能不能顺利通过,关键在于各单位的领导是不是重视,责任是不是明确,基本功是不是扎实。

首先,各单位一把手是“三合一”体系运行有效性的第一责任人。各单位的领导及全员,要积极发现质量、环境、安全问题,及时研究对策,就地解决。领导实行监督制,管理体系运行工作“接地气”,做好自查自纠,将日常管理资料整理好,做好迎接第三方监督审核的各项准备工作。

其次,要层层落实责任制。一把手要对“三合一”管理负全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重要岗位上的员工要按照责任制的要求,分兵把口,各负其职,各尽其责。

第三,工作要到位。一是检查制度。通过定期检查,对各岗位的“三合一”管理情况作出评价。二是实行信息反馈制度,在检查中发现的不合格项,要限期纠正,跟踪验证,逐项督办,认真反馈。

三、要把“三合一”管理体系要求变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为 “三合一”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怎么才能体现?我想,最根本的环节就是要把体系文件学深学透,使每个员工都知道应该怎样做,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希望各单位把产品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把环境保护视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视为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所以我们各级领导都要进一步提高对安全生产、清洁生产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压力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要本着“谁主管,谁 负责”的精神,做好危险源与环境因素的辨识,对重大环境因素、不可接受风险做好专项管理,把一切不安全隐患关口前移,做到超前预控,使一切不安全隐患排除、降低、消除。“三合一”管理体系,是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涉及每一个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每一名员工。每一名员工都要有一种质量、环境、安全意识,自觉的学习“三合一”管理体系标准,钻研技术,做个能干、会干、知法守法、懂管理的合格人才。

在管理评审会议上的讲话 篇2

一、商务促进资金有力推动了商务事业发展

近年来, 商务促进资金政策力度不断加大, 在推动商务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 突出了中央支持商务发展的政策导向

重点支持扩大居民消费, 完善农村市场流通体系, 畅通了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渠道;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提高对外贸易质量;大力实施“走出去”, 推动对外投资合作发展;推进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支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商务事业发展, 扶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总之, 商务促进资金在“稳外需、保市场、保份额”和“扩消费、建网络、惠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 调动了地方支持商务发展的积极性

2009年开始对资金实行切块下达地方的新办法, 调动了各地支持商务发展的积极性, 取得了好的效果。地方配套和社会投入力度明显增强, 同时, 推动地方加强商务工作力量, 有力支持了地方开创商务工作的新局面。

(三) 形成了横向合作纵向联动的新工作机制

不断加强部门协作机制建设, 与财政部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 形成了支持商务发展的合力。同时, 加强对地方商务促进工作的指导, 完善了资金管理“四统一”制度, 形成了中央地方良性互动、共促发展的工作局面。

(四) 增强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作用

促进资金充分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 促进了商务事业发展, 同时有力支持了和谐社会建设, 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

二、当前商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

当前, 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形势是好的, 但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极其复杂, 商务工作任务仍然艰巨。

(一) 世界经济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加

一是世界经济复苏进程缓慢曲折, 复苏进程的不均衡导致各国政策取向出现分化;二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由短期风险转向中长期, 危机仍将对世界经济带来重大影响;三是欧美日市场有效需求不足, 7月份美国采购经理指数 (PMI) 已经连续3月下滑, 面临“再去库存化”风险;四是汇市、股市和能源市场价格大幅波动, 助长国际资本异常流动, 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抬头, 制约了国际贸易稳定回升。

(二) 国内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当前, 我国经济回升基础不断巩固, 但一系列“两难”选择给宏观调控提出了新的挑战。主要体现为, 保持经济增长与加快结构调整, 管理通胀预期与推进资源能源价格改革、完善汇率机制与稳定出口增长、扩大就业与劳动成本上升等, 如不能有效缓解和解决, 势必对下一阶段的经济运行产生较大影响。

(三) 商务发展仍面临诸多压力

一是外贸增长势头可能放缓。目前, 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乏力, 失业率居高不下, 消费意愿削弱, 导致国际市场需求不足, 人民币持续面临升值压力, 预计今年出口在三季度出现阶段性高点后, 增幅将明显缩小。二是贸易摩擦形势更加严峻。我国已经成为贸易摩擦最大受害国, 上半年遭受贸易救济调查案件38起, 对出口将产生明显影响。贸易摩擦将成为未来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制约瓶颈之一。三是消费稳定增长难度加大。受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体系以及消费文化观念等因素影响, 国内消费需求仍然不足, 新的消费增长点尚未形成。在“促消费”政策刺激下, 居民消费潜力加快释放, 政策效应可能递减。四是“走出去”和“引进来”面临新问题。今年以来, 境外媒体恶意炒作谷歌退出、富士康、自主创新认定等事件, 引发外商对我投资环境疑虑增加。同时, 一些国家投资保护主义抬头, 收紧利用外资政策, 尤其对投资能源资源领域以及并购品牌、技术等抵制增多, 企业“走出去”仍面临不少障碍。

三、增强管好用好商务促进资金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010年上半年, 我们重点检查了部分省市资金使用管理情况。从检查情况看, 总体情况是好的,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有的还比较严重。对此, 要进一步提高认识, 深入分析原因, 研究采取有效措施, 确保用足用好商务促进资金政策。

(一) 管好用好资金,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商务发展方式的需要。确保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防止截留挪用, 直接关系到政策实施效果, 对保持商务工作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二) 管好用好资金, 是商务领域实践好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需要。确保资金使用效益, 防止粗放管理, 直接关系商务工作大局, 对构建促进资金长效机制意义重大。

(三) 管好用好资金, 是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需要。确保资金安全, 防止滋生腐败, 直接关系商务干部队伍建设, 对推进“创先争优”、提高执政能力意义重大。

四、做好下一阶段资金管理工作的几点要求

为进一步做好资金管理工作, 我提几点具体要求:

(一) 着眼于转变发展方式, 不断优化资金使用方向

2010年, 外经贸资金重点是引导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培育一批新的增长点。立足于稳定和拓展国际市场, 促进外经贸协调发展, 优化主体、商品、市场和贸易方式结构, 重点支持培育一批出口基地、沿边开放区、内陆开放区、边境贸易区等, 加大对技术和关键设备进口的支持力度。

内贸资金重点是推动解决制约消费的瓶颈问题, 营造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当前应着力开展大流通网络建设, 重点支持农产品流通体系、“一荤一素”质量追溯系统建设, 支持再生资源回收、家政服务等城镇服务业发展。

各地要高度重视, 坚决贯彻中央政策意图。一方面要用足用好切块资金政策, 将有限资金用于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另一方面要保持地方配套政策的相对稳定。

(二) 着眼于强化政策执行, 不断完善切块管理模式

一是建立项目挂钩制度。继续坚持资金切块下达模式, 建立资金与项目挂钩制度, 进一步细化切块资金支持项目的数量、标准、金额等具体要求, 确保切块资金专款专用。

二是完善因素分配方法。对地方情况全面摸底, 合理设定因素和权重, 科学确定下达各地的资金规模。

三是加强资金进度监控。一方面, 通过完善专项资金管理系统, 加强对各地资金执行进度的实时监控;另一方面, 对进度较慢的地方, 做好重点督导, 必要时进行统筹调剂。

(三) 着眼于保障资金绩效, 不断强化资金监督考评

一是加强常态监督, 建立问责制度。建立财务巡检和抽查制度, 加大对重点环节、项目和地区的监督检查力度, 及时通报检查结果。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 坚决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从根本上解决屡查屡犯问题。

二是强化绩效考评, 实行动态调整。推动绩效考评试点。根据监督检查和绩效考评结果, 按照奖先罚后的原则, 对各地资金实行动态调整。

三是坚持依法理财, 推进财务公开。不断完善资金决策程序, 认真执行各项财经法律法规, 严格履行各项程序。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切实提高资金管理透明度。

在管理评审会议上的讲话 篇3

一、总结成绩,把握方向,增强做好健身气功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已成立10周年时,刘鹏局长在为纪念中心成立10周年制作的画册题写的序言中对健身气功管理中心成立10年来所做工作和所取得成绩给予充分肯定。总结健身气功这些年来的发展,有以下显著特点。

一是各级领导重视。在健身气功发展过程中,始终得到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有力指导和支持,始终得到各级政府以及体育部门、行业体协、体育院校和社会各有关方面的重视与支持。各级健身气功管理部门充分发挥了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强身健体的作用。在教育部的支持下,全国高校健身气功比赛已经举行两届,很多高校开设了健身气功课程,明年还要进行中小学健身气功课程试点。民政部、外交部等部门对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的成立和健身气功对外推广给予了有力支持。

体育总局党组始终高度重视健身气功工作,各有关司局也给予了很多指导和支持。以总局名义对全国推广健身气功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批准健身气功列入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正式比赛项目,批准申请成立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批准健身气功申报国际奥委会群众体育奖等,可以说对健身气功的每一步发展都给予了特别关爱。与此同时,各地政府、有关部门和体育部门的领导参与健身气功活动的越来越多,各地健身气功的管理机构、社团组织、经费逐年增加。总之,健身气功的发展离不开各有关方面的重视和支持。

二是基础建设扎实。为了加强阵地建设,体育总局从2005年起启动了健身气功“和谐站点”工程。在这项工程的引领下,各地站点不仅数量逐年有新突破,而且通过树立标杆发挥示范作用,使站点建设从城市到农村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发展态势。目前,排在前3位的山东、河南、江西,站点数量均已超过1000个,有24个省区市站点达到了300个以上。除站点建设外,健身气功推广工作也在不断探索一些新路子,比如江苏南京开展的广场教学,北京和浙江杭州建立的健身气功俱乐部,武汉体育学院正在筹建的健身气功培训基地,这些都是有益的尝试,待条件成熟时,可以在全国推广。近年来各地重视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骨干培训工作,既有对管理干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常规培训,也有新开辟的行业体协骨干培训,特别是今年开展的巡回教学活动,将健身气功志愿教学、骨干培训、展示活动结合起来,开展得有声有色。这些年来,健身气功科研工作开展得卓有成效,完成了90多项课题研究,特别是先后编创的9套新功法,深受社会好评和广大习练者喜爱。在科研成果基础上编撰的一系列科普读物、成果汇编、知识荟萃等,为广大群众习练健身气功提供了实用性强、易懂易学的理论指导。

三是大型活动活跃。近年来健身气功工作的最大特色就是注重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各种类型的活动遍布城乡,丰富多彩,并且形成了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品牌活动。按照“活动与建设并举”的原则,各级体育部门、行业体协积极主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表演展示和交流比赛活动。江西、江苏、安徽等省还使健身气功登上了全国农运会、全运会、全国体育大会等全国综合性体育盛会的表演展示舞台,安徽亳州创办了中国健身气功博览会,这些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近年来各地展示交流、赛事活动越办越多、越办越好,可谓是遍地开花,今年广东、江苏、上海等许多省市举办活动都在10场以上。除表演、展示、交流等活动外,多层次的全国比赛、邀请赛、联赛等赛事也已逐步形成体系。以活动和竞赛搭建平台,实现了促进建设、营造氛围、推动发展的新局面。

四是海外推广深入。健身气功源于中国,属于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造福人类健康,既是健身气功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健身气功海外行”活动走过5年历程,每年推广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发展,每年健身气功社团组织都在增加,每年表演展示、教学培训、科普讲座都在改进,每届国际健身气功交流比赛大会规模和水平都在提高。特别是今年,首次在加拿大举行的国际健身气功交流比赛大会和在香港举行的两岸四地健身气功交流比赛大会均获巨大成功。可以说,健身气功对外推广工作每年都有新突破、新进展。随着“健身气功海外行”活动的深入开展,这项工作赢得了海外合作伙伴的欢迎,得到了我有关使领馆、当地华人华侨和新闻媒体的支持和肯定。健身气功国际比赛的参与面广,代表性强,水平较高,是对外推广成果的集中体现。

二、认清形势,抓住机遇,积极探索健身气功的文化发展之路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健身气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样面临着发展繁荣的任务,同样肩负着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培养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的责任,在我国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健身气功工作同样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健身气功具有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与中华文明有着紧密联系。深刻认识气功文化的现实价值,深入挖掘气功文化的内容精髓,汲取其合理的思想内核,并且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对于发展繁荣中华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健身气功文化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理论建设,进一步丰富健身气功的文化内涵。加强健身气功基础理论建设,这几年大家做了很多工作,编撰出版了一系列科普读物和科研汇编,去年启动的“四种健身气功辅导教材”和“健身气功学”两项重要课题正在进展中,在各种骨干培训中也开始融入一些新的理论内容,这是很好的发展趋势。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的视野可以再开阔一些,争取更多领域、更多学科、更有建树的专家,整合更多的资源为我所用,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健身气功文化理论建设再上一个台阶。

二是打造活动品牌,进一步凸显健身气功的文化特色。随着新功法的深入推广,健身气功的活动逐渐多了起来,也形成了一系列品牌活动。比如前面提到的全国百城千村健身气功交流展示活动,不仅在国内开展得红红火火,而且还受到了国际奥委会的表彰。再比如全国健身气功交流比赛大会、全国高等院校健身气功比赛、全国健身气功站点联赛、中国健身气功博览会、国际健身气功交流比赛大会等,这些活动都是很好的品牌。健身气功开展活动的时间还不长,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很不易,需要巩固完善,需要创新发展。活动开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必然会出现一些瓶颈问题,比如内容和形式的创新问题。要突破这些瓶颈,就要从增强文化内涵入手,想办法在活动中凸显健身气功的文化特色,使我们的品牌活动更加精彩,更有吸引力。

三是开展宣传报道,进一步营造健身气功的文化氛围。健身气功的媒体宣传曾经是一个老大难问题,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已经有了比较大的改观。《健身气功》杂志、中国健身气功协会网站、中国体育报健身气功专栏等自有媒体的宣传效果越来越好,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天津电视台等中央和地方电视媒体也逐步开展了一些宣传报道,节目的收视率也比较高,这是很好的现象,说明健身气功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媒体和人群的关注。宣传报道工作的专业性很强,什么时机宣传、在哪宣传、宣传什么、怎么宣传,都是很有学问的。健身气功的宣传报道既要把握好政策尺度,确保适时适度,积极稳妥,又要根据形势有所创新,有所发展,突出文化特色。

nlc202309011240

四是加强对外交流,进一步做好健身气功的文化传播。这些年“健身气功海外行”活动的成功开展,让世人了解健身气功,走进健身气功,更多的海外人士因此爱上了中国文化,成为了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健身气功的各项工作中,最能体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精神的就是海外推广。一定要牢牢把握这一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努力开创健身气功对外推广的新局面。我们就是要进一步丰富健身气功的文化内涵,把更加引人入胜的内容展现给海外人士;就是要进一步创新宣传形式,用更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海外人士;就是要进一步整合优化资源,以更加卓有成效的组织和人员动员海外人士。我们看到,今年的健身气功通过进入欧盟总部、进入孔子学院、进入国外高校,正在逐步向国外主流社会发展,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已经批准成立并正在筹备之中,这些都是当前健身气功对外推广的重头戏。希望今后继续加强研究,准确把握这项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探索行之有效、事半功倍、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方法和手段,努力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做贡献,为造福人类健康做贡献。

三、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确保健身气功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工作千头万绪,我想大家还要继续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进一步树立风险防范意识。继续贯彻积极稳妥的方针,坚持正面宣传推广,树立健身气功科学文明的形象。健身气功工作关乎社会稳定,关乎群众健康,关乎文化发展。健身气功工作能够在困境中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好的局面,既来自于全国健身气功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也得益于各级领导把这项工作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抓。在建设体育强国、建设小康社会、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征程中,健身气功也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今年总局领导对健身气功工作的一些批示,也反复强调既要积极又要稳妥。

(二)进一步加强站点管理。建站设点,是管理健身气功的重要抓手,也是健身气功推广工作的重要依托。实践证明,这些年健身气功之所以能够积极稳妥、健康有序地发展,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夯实了站点这个基础,通过组建站点形成了基层规范化的管理网络,构建了群众练功和交流的平台。因此,站点建设在健身气功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管理工作中的一条宝贵经验,在今后工作中还必须继续坚持。加强站点建设一定要处理好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数量多少是衡量工作成绩的重要标志,但数量要服从质量,要严格按照《健身气功管理办法》中的要求进行管理。在具体管理工作中,既要做好年检工作,又要在平时掌握第一手资料。

(三)进一步探索推广模式。随着健身气功越来越为群众所接受,以站点为主的健身气功推广模式已经有了一些新的拓展。今年气功中心初步制定了健身气功俱乐部和健身气功培训基地配套管理制度并启动了试点工作,从策划到实施,终于迈出了第一步。对于这样的新生事物,一定要时刻关注着他们的运作情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真正做好试点工作,从而上升为可以在更大范围推广的样板。气功中心已经连续两年与群体司合作举办行业体协健身气功培训班,这是推广工作一个新的领域,能够使更多群众受益。我们以前有过在厂矿企业推广健身气功的成功经验,希望能够结合行业体协的特点运用好,推广好。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了健身气功课程,参与了健身气功比赛。健身气功进学校、进课程对于健身气功发展来说其意义不言而喻,下一步要加强与教育部的沟通,争取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合作。在制度建设方面,为了统一国内外练功人员等级,便于管理,在实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制度之外,国内也要开展健身气功段位制试点工作。希望尽快制定出试点工作方案,做好相关评定和套改工作。除此之外,大家也可以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积极探索推广的新路子,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当然,工作中还必须坚持积极稳妥,逐步推进,又好又快地发展。

在管理评审会议上的讲话 篇4

尊敬的xxx总,各兄弟公司,大家好:

下面我谨代表xxxx公司向总部领导就xxx公司2011年的HSE体系运行工作情况进行一个简要汇报,并就几个问题与大家进行一个探讨:

一、xxx公司HSE体系运行工作简要回顾

自体系建设工作开展以来,xxxxHSE体系建设工作完成了第一个三年周期。过去的三年xxxx公司HSE体系建设工作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2009年为“促进体系升级”阶段,主要完成了体系的建立、试运行及认证工作;

——2010年为“推进体系运行”阶段,主要以体系运行达标工作为载体,通过大量培训、现场督导等方式,强化全员HSE意识,促进体系要求落实,初步实现了由以往制度化管理向流程化管理的转变;

在过去的2011年里,xxxx公司HSE体系运行工作以“规范现场管理”为主要目标,通过开展了危险源及环境因素现场排查和体系运行现场指导、体系文件再修订、预案体系再完善以及以继续深入开展体系运行达标为载体,以隐患排查治理、“三违”治理、HSE月度业绩考核等为手段的规范现场管理等等大量工作。目前,xxxx公司基本形成了一套符合公

司实际的HSE管理体系和预案管理体系,且通过体系系统管理方法的应用,各现场管理日趋规范,得到了有效提升。

二、下一步打算

虽然xxx公司在HSE体系建设及运行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体系自身尚不完善、部分干部职工因循懈怠、意识不强,新投入运营加油站体系并网迟缓等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012年xxx公司将以“推进标准化,体系再升级”为指导思想,以HSE管理体系为平台,以安全生产标准化为举措进行有效融合,从而全力打造公司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的有机系统,促进管理体系再升级。具体打算如下:

一是以建设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为契机,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标准化生产的理论、标准、案例,深入调研分析公司实际,寻找标准化生产与现有体系之间的异同点和互补关系,寻求标准化和体系运行的融合之路。在此基础上,对现有体系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力求让公司的体系制度贴近实际、表述简练、标准统一、易于操作。

二是结合安全生产标准化运行、体系运行与控制,以及隐患排查治理、“三违”现象整治等工作,深入推行作业流程标准化、个人防护标准化、生产操作标准化、设备维护标准化、生产环境标准化、巡视检查标准化、隐患整改标准化、新站点运行标准化等标准化工作。

三是结合公司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和日常考核的开展,切实明确公司各层级日常监管职责和监管范围,形成公司全方位的立体监管体系,对公司日常运行和工程建设中的问题、隐患能够及时发现、主动解决。

四是积极研究公司日常运行中存在的短板环节、短板站点,深入分析原因,采取督办、帮扶、蹲点等形式主动寻求解决措施,积极实施,力求使公司日常运行管理能齐头并进,整体管理再上台阶。

在学生宿舍管理会议上的讲话 篇5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

很高兴能和在座的各位一起交流和探讨如何建设和管理好我们住宿生共同的“家”——学生宿舍。对于住校生来说,有两个地方都很重要,一个是我们学习的地方---教室,一个是我们休息的场所---宿舍。没有良好的休息就没有高效地学习,所以如何打造一个温馨安静文明的宿舍环境对同学们至关重要。下面我主要谈一下住宿要求、室长职责和同学们之间怎样和谐相处的问题。

一、宿舍是我家,美化靠大家。

从初中到高中,本身就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学习时间变长了,学习内容变多了、变难了;从走读到寄宿,又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学习和休息的时间需要自我调节,生活也需要自理了。因此,我们必须尽快适应寄宿生活,尤其是高一新生,在首次脱离了家庭的监管后,不可避免地要面临各方面的考验,在生活上和学习上都要努力做得比以往更好,否则,寄宿也就失去了意义。

目前我们虽然生活条件好了,但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都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往往出现一些不好的表现:如集体观念不强,团结协作能力较差,唯我独尊思想严重,怕苦怕累怕脏等。每次检查,我们都可以发现一些宿舍脏乱差问题。一些学生卫生习惯不好,起床后不叠被子,学习和生活用品用具乱扔乱放,餐具不及时清洗,随地乱丢废纸果屑,墙面、门窗灰尘淤积,明星图片到处张贴,室内通气不畅,异味扑鼻。学生回到宿舍,玩手机的、听MP3的、乱打乱闹的、大喊大叫的、吹口哨的、说脏话的、吸烟的、打扑克的、不按时作息的……真是五花八门、形形色色、陋习百出,宿舍成了学生自由散漫甚至撒野的场所。

为了营造“文明、整洁、健康、温馨”的宿舍文化氛围,保证住宿生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和休息环境,保证学生正常的学习和身体健康,政教处制定了《金乡一中宿舍管理若干规定》、《金乡一中宿舍管理条例》、《金乡一中宿舍室长职责》和《金乡一中文明宿舍评分细则》等规章制度。然而,再好的规章制度如果不能得到良好的执行和落实,都将是贴在墙上的一纸空文。上述规章制度的有效实施,有赖于我们全体住宿同学的支持和参与,更有赖于在座的各位室长的付出和努力。

说话说得好: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作为室长,在寝室里,我们除了做好份内的事,还得学会主动约束自己,发挥好榜样作用。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俗话也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班干部与同学朝夕相处,一言一行均更为其它同学所关注,因此,班干部只有从自身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做好榜样,才能真正起到班干部的作用。因此,我向在座的寝室长提出以下“四化”,希望你们能做好带头模范,成为室友的表率,督促同室同学遵守:

1、整洁美观化。其主要内容是内务整理,打扫卫生。谁都不愿意走进一个臭气熏天、脏乱不堪的房间。因此,我很希望同学们能勤洗脸、爱干净、讲卫生,并且积极参与卫生保洁工作,努力营造一个舒适的休息环境。

2、安静有序化。寝室是我们休息的场所,在寝室里,我们必须做到不喧哗、不吵闹。就寝前,不许在走廊上追跑;熄灯后,寝室长应维持好纪律,不准同学交头接耳讲话。早晨起床后,寝室长应查看一下有无同学赖床,并督促他们赶快,切勿晨跑迟到。寝室长如发现问题,应及时向宿管员老师反映。

3、健康高雅化。近来,同学们都特别喜欢吃零食。其实,睡前吃零食会增加胃、肠的负担,也减少大脑休息。久而久之,会对神经系统的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会引起消化功能紊乱。我建议同学们吃饱正餐为主,多吃水果牛奶,少吃零食。

4、团结友爱化。我们是一个大家庭,在一起应互相关心、团结友爱。若发现室友有不良症状,及时向老师反映或找校医求助。同学之间切勿因口角之争而拳脚相交,应多多帮助、共同进步。

二、让优秀成为习惯,让安全伴随左右。

纪律要求

1、要遵守作息时间。A、早晨起床要迅速,定时关门。 B、不得随便进入宿舍C、熄灯后尽快进入睡眠状态。起床时间、进出宿舍门时间、熄灯时间要牢记。保证8小时睡眠时间。要严格执行请假制度,回家需要班主任批条并及时上报宿舍管理员。

2、在楼内必须保持肃静,不得追逐打闹,不得大声喧哗。

3、寄宿生必须按指定床位就寝,不得窜寝。

4、要节约用水,节约用电。

5、不要往窗外倒水扔垃圾,也不要把水泼在寝室门口的走道上。

7、到规定时间熄灯后安静入睡,不要讲话。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8、寄宿生要尊重宿舍管理员,见面主动打招呼,要服从宿舍管理员的教育和管理,要尊重宿舍管理员的劳动,不得以任何理由顶撞。

9、寄宿生要严格遵守中学生行为规范,宿舍内不打扑克、不下棋、不赌博、不吸烟,不喝酒,不谈恋爱,不传播淫秽思想,不打架、不骂人,不偷盗、不准到网吧上网。

10、晚自习后回宿舍途中要求(静、净、快),进入宿舍后以最快的速度做好准备休息,注重团体精神(互相帮助、互相监督、不打扰别人)

更多精彩文章推荐阅读:

1.大学生讲道德有品行发言提纲

2.大学生讲道德有品行发言稿

3.学生会年终总结大会讲话

4.小学生年会节目主持词

5.学生会主席会议讲话

6.级军训动员大会学生代表发言稿范文

7.秋季军训结束学生代表发言稿参考

8.20秋季高校大学生开学致辞

9.2015年秋季军训动员大会学生代表发言稿

在绩效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6

今天召开这次绩效管理工作会,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省市局绩效管理工作会议精神,总结我局20xx年绩效管理运行情况,分析原因,查找不足,安排部署20xx年绩效管理工作任务,通过扎实推进绩效管理有效促进井陉国税各项工作全面完成。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深入开展、扎实推进,20xx年绩效管理运行有序。

(一)绩效系统总体运行情况

20xx年,我局在全市24个县区局中位列第15名,总成绩101.58分,特别加分1.6分。其中行风评议加0.3分,省局领导批示2次加0.4分,省委省政府信息2篇加0.6分,市局对应处室下发全市重点工单关联加0.2分,石家庄新闻频道播报加0.1分;被扣0.02分,扣分原因是计算机违规外联2次。

(二)绩效管理工作主要做法

一是为防止出现逾期工单扣分,安排专人每天查看各部门的工单时限,发现到期任务及时提醒,对到期未完成的工单及时督促操作人员按时限完成。

二是积极争取可加分因素,比如在省委省政府发表信息,报请省局领导批示,行风评议争先赶优等,主动与市局处室沟通争取重点工作关联加分。

(三)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来看,我局绩效系统运行过程中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一是对绩效认识还不到位,还没有树立正确的绩效管理观念,对绩效考核指标指定部门负责操作人员,部门内全部指标归单一的操作人员操作,起不到组织和个人绩效管理全覆盖作用。另外,市局绩效会议通报了绩效系统登陆情况,去年9至12月份,全市一把手月人均登录次数20次,我局一把手月均登录14次;全市班子副职月人均登录次数10次,我局班子副职月人均登录9.2次;我局部门负责人登陆次数月人均15次,其中一人登陆次数月人均3次,位列全市后三名。二是部门负责人分解指标时,没有定重点工单,致使人员得不到80至100之间的分值。三是通过去年一年的运行,有的部门没有做个人临时重点工单,或是制定个人临时重点工单太少,致使人员得不到100至120之间的分值。四是完成指标存在敷衍现象,部门领导审核不认真就提交,造成全局分值被扣,工作被动。以上这些我们在20xx年要认真加以改正。

二、持续推进、狠抓落实,全面做好20xx年绩效管理工作

20xx年是绩效管理推进年,是实现绩效管理三年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我局要在全面抓好落实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做好今年的绩效管理工作。

(一)弄清指标、标准变化,做到有的放矢。

20xx年同20xx年相比,绩效指标变化较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指标设计突出重点。今年市局系统考核指标由153项精简到107项,在减少工作量的同时,突出了重点,着重突出了组织收入、清理欠税、风险防控、依法治税、党风廉政以及各类专项重大工作任务等,保证重点工作和税收业务分值权重达到了60%以上。

二是计分方法体现差别。对定量指标中部分采取“基准加减分”的计分方法,就是设置基准分值,超过标准予以加分,体现通过努力超标准奖励;定性指标采用分档次的“强制分布”或“等级评分”的计分方法,就是根据考评情况按照工作完成的好坏分为三档,每档限定名额,基本是30%的单位优、60%的单位中、10%的单位差,得优、中、差的单位得分分别为100分、80分、60分左右。

三是考评标准有了提高。要求定性类指标的“考评标准”有明确的考评依据和佐证材料,必要时,配套制定考评细则。这就要求我们在绩效管理系统中需要上报的资料必须认真撰写,坚决不能敷衍了事。

四是登录次数、个人临时重点工单和逾期工单有了明确要求。20xx年增加“绩效工作运转”指标,考核标准:系统内正常在岗人员,平均每月登录绩效管理系统不少于3次,视为个人达标,全局达标率为95%,不扣分。达不到95%,每1个百分点内扣0.1分。系统内正常在岗人员(不含领导班子成员和部门正职),季度内完成个人重点工作工单不少于3项,视为个人达标,全局达标率达90%不扣分。达不到90%,每1个百分点内扣0.1分。(3)出现的个人逾期工单,每10次扣减单位0.1分。此指标为系统自动生成,无申辩调整可能。

五是明确主攻方向。20xx年特别加分包括:荣誉表彰、税收宣传、工作创新、工作建议、重点工作和其他6大类。我们的主攻方向是税收宣传、工作创新、工作建议3大类。税收宣传类,要多渠道调动资源,大力宣传税收工作。工作创新类,要深度挖掘自身最有优势的亮点工作,集中力量推动创新。工作建议类,是对问题的分析,并提出具体解决措施和办法的调研报告。今年我局仍然把绩效加分项目放在信息宣传、领导批示、创新项目、行风评议上。

(二) 高度重视,狠抓落实,形成齐抓共管。今年县局要从班子成员到普通干部自上而下,要高度重视坚决贯彻绩效考核各项要求,把绩效考核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统筹谋划,扎实推进。各科室、分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一把手”要亲自抓、亲自问、亲自部署,要负总责,要落实按职责分工,具体负责,班子副职对所管科室负责,科室要把县局对每项指标的工作要求贯彻到具体工作中,努力形成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切实完成绩效考核的各项工作。

(三)分解指标、责任到人、确保责任落实。各部门要将各项指标科学分解,并落实责任,到岗、到人。县局绩效管理人员要统筹协调,对涉及两个以上部门职责的指标,要本着加强协作,形成合力的原则,明确主办单位和协办单位,主办单位负组织责任,协办单位负具体落实责任。

(四)强化过程,注重监控,督促全面执行。各部门要把绩效管理的过程作为自我管理、自我诊断、自我评估、自我改进、自我提升的过程,强化过程控制和动态管理。要根据考核指标的工作要求,列出阶段性目标和工作措施,加强绩效计划和各项工作措施落实情况的监控,掌握工作进度和重点指标完成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确保绩效管理工作得到全面贯彻执行。

三、适应规则,奖优罚劣,确保绩效管理工作取得好成绩

市局的绩效考核规则已经确定,不争取加分项目年终考核名次肯定要落后,我们必须主动适应。为此,今年县局将细化加分措施,层层传导压力,使每名局领导、每个科室、每名干部人人有压力、有动力。以上带下,群策群力,做好绩效考核工作。

(一)突出加分项目。以局领导及分管科室、分包分局为单位进行考核。每位局领导带领分管科室和分包分局无论采取何种措施,年终必保加分2分,在保证2分的前提下,给予一定的奖励,超过2分的加分给予加倍奖励,上不封顶,加多少分奖多少。按分值奖励的奖金年终兑现给主管局领导,再由主管局领导按照贡献大小向下分配。县局集体荣誉类或行评类以及全体干部职工共同取得的分值,不在局领导2分必保分值之内,视情况对牵头部门给予适当奖励,不再参照以上分值奖励标准执行。达不到必保分值的取消主管局领导和分管部门、分局负责人当年的评先评优资格,分管科室、分包分局评先评优名额缩减一半。

(二)减少扣分因素。对于市局对各项指标的扣分,分清责任主体,属于哪个科室、分局,哪个科室、分局负责。对于扣分的科室、分局作如下处理:一是该部门负责人当年取消评先评优资格。二是具体责任人当年取消评先评优资格。三是市局扣减分值,县局将加倍扣减部门负责人及具体责任人的分值。

在全省农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7

同志们:

按照会议安排, 我就2009年全省乡镇企业、农机工作开展情况和抓好2010年乡镇企业、农机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2009年全省乡企、农机工作取得新成效、新进展

(一) 乡镇企业效益下滑局面扭转, 经济运行企稳回升

2009年, 全省乡镇企业系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齐心协力、多措并举、沉着应对, 努力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 扭转了效益下滑的局面, 经济运行企稳回升, 经济总量、速度、效益同步增长。

1. 发展成效同步提高。

预计2009年, 全省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工业增加值、利润总额、固定资产投入分别达到922.5亿元、535亿元、299.1亿元和251.06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16%、19%、13%和6.6%.增加值、工业增加值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100.7%, 100.5%。

2. 发展态势稳步加快。

预计2009年规模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达到82.8亿元, 同比增长18%、利润总额达到21.2亿元, 同比增长9%。规模工业企业产销率达95%, 工业品产销衔接良好。

3. 发展贡献继续上升。

预计到12月底, 全省乡镇企业实现营业收入、上交税金、支付劳动者报酬分别达到3524.4亿元、128.3亿元、288亿元, 同比增长12%、15%, 13%。农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得的工资性收入达到1064元 (全口径) , 同比增长12.7% (未扣除物价因素) 。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到317万人, 同比增长3%。

我省乡镇企业取得上述成绩, 主要抓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第一, 以应对金融危机为核心, 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一是加大监测力度。强化对重点行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30个乡镇企业直报点生产运行情况监测, 积极建立统一的应对金融危机信息收集、情况分析和对策研究机制。二是认真落实减轻乡镇企业负担、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投入贷款贴息资金700多万元重点扶持生产经营遇到困难的成长型企业, 增强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三是打造政、银、企合作平台。与省农信社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大信贷投放支持乡镇企业发展的意见》, 制定了《关于建立贵州省地县两级乡镇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试点的方案》, 投入资金1100万元支持11个县建立乡镇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省乡镇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分支机构扩展到贵阳、遵义、安顺。四是加大科企对接力度。积极承办农业部11月份在我省举办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对接活动。收集了肉类加工、粮油加工和蔬菜加工三大类别46个技术需求问题, 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国内科研机构搭建合作平台, 实现技术对接。

第二, 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 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一是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做好扶持产业型大项目工作的意见》, 重点支持茶、油、椒、药、薯、肉、粮、果、蔬为主的绿色农产品加工业项目发展, 投入贷款贴息资金800多万元扶持农产品加工产业型大项目、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创业基地, 着力培育在本地区同类行业中处于龙头地位, 能带动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二是组成“秸秆生物饲料实验项目课题组”, 启动了应用生物技术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生物饲料项目, 开展利用秸秆生物饲料发展生态畜牧养殖业的试点工作, 并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在开阳、绥阳两县筹办了“全省桔秆生物饲料养畜推广示范暨综合利用现场会”, 对秸秆生物饲料养畜和综合利用的各种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三是成功举办2009中国贵阳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博览会、第五届医药博览会, 有效推进了我省乡镇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招商引资、产品展示、技术合作、产业发展、人才交流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第三, 以应对农民工回流为重点, 推进就业创业工作。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吸纳就业的功能作用, 以产业带动就业、以创业促进就业、以提高素质推动就业。一是开展创业扶持。制定了《返乡农民工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实施细则》, 以政策引导、强化服务为手段, 农村信用工程建设为平台, 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为支撑, 投入农民工创业贷款贴息资金461万元, 引导返乡农民工发展乡村旅游、储藏保鲜、商品流通、物流配送等服务业。二是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围绕“一村一品”和农业产业化, 开展粮食、蔬菜、畜禽、水产、花卉、林果等实用技术培训, 帮助农民工掌握一门实用技术。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需求, 开展茶叶加工、食品检验、中药材种植、竹木工艺、食用菌栽培、建筑等工种以及企业订单、定向、定岗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 帮助农民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近年来, 全省乡镇企业系统每年培训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和农民工达10万人 (次) 。三是开展回乡创业培训。投入农民工创业培训资金250万元, 组织开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种养殖、加工、农产品经纪人、营销等创业技能培训, 帮助农民工创业。

(二) 农机工作保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发展态势

1. 购机补贴资金全部兑现, 补贴效果凸显。

2009年, 中央财政进一步扩大农机购置补贴规模, 增加补贴机具种类, 扩大实施范围, 我省农机购置补贴覆盖了全省所有农业县。中央下达我省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为1.6亿元, 省级配套资金5540万元。各级农机部门进一步提高认识, 加强组织领导, 按照农业部领导提出的“三个绝不能”和“三个严禁”的要求, 严格贯彻执行农业部和财政部制定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试行) 》, 努力把农机购置补贴这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让各级政府满意、让农机生产流通企业满意、让广大农民群众满意。为方便农民购机和操作, 除中央资金每台机具补贴标准为30%外, 省级资金每台机具的补贴标准均为8000从实施情况看, 中央和省级购机补贴资金全部完成, 共补贴农户购置各类农业机械9.86万台套, 受益农户达9.56万户, 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616万千瓦, 增长5.1%。

2. 农机化服务领域拓展, 作业水平提高。

各级农机部门以实施“农机科技增粮行动计划”和“农机科技进农家行动计划”为主要内容, 组织开展好农机社会化服务, “春耕”、“三秋”期间积极组织机耕、机收服务队、抗灾救灾突击队, 加快农作物的抢种抢收进度, 组织开展以耕、种、收为重点的机械化作业, 发挥了农机的生力军作用。全省完成机耕面积910万亩, 机械灌溉625万亩, 机械半机械化脱粒355万吨, 组织农机科技人员下乡5万人次, 农机出勤241.9万台次, 组织机耕服务队1367个, 抗灾救灾服务队452个, 投入抗灾救灾机具52.5万台, 检修各类农机具34.98万台次, 培训各类农机人员30万人次, 有效促进“春耕”、“三秋”生产的顺利进行。

3. 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示范推广力度加大, 技术装备水平提升。

全省在购机补贴政策的拉动下, 通过农机化项目的有效实施, 进一步加快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步伐。一是按照“稳点、扩量、巩固、提高”的要求, 继续全力抓好水稻机插秧技术示范工程的实施, 全省水稻机插秧工作实施有序, 效果良好, 共完成机插秧面积30万亩。二是继续组织实施好马铃薯生产机械化示范推广。我省作为农业部农机化司确定的马铃薯生产机械化示范省区之一, 2009年在总结前几年项目实施的基础上, 继续在20个县进行示范推广, 投入资金200万元, 各实施县以组织引导、示范宣传、保障措施等工作为抓手, 促进了马铃薯生产机械化取得新进展。三是加大茶叶生产机械化示范推广力度。在24个宜茶县实施茶叶生产机械化示范, 每县投入18万元, 共投入资金432万元, 项目实施区新增茶叶生产机械2047台, 带动各类资金投入1046万元。通过项目的有效实施, 进一步完善了组织协调机制, 提高了茶叶生产主要环节的机械化水平, 为茶叶生产机械化发展探索了路子。四是做好农机化示范区建设。按照实施要求继续在9个县组织实施, 2009年每县投入20万元, 各县在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制度建设、项目管理、监督检查和宣传引导上进一步落实, 通过与农机购机补贴资金紧密结合, 示范区新增各类机具1.58万台, 投入各类资金4495.6万元, 项目区农机技术装备和农机作业水平进一步提高, 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促进了农民收入增加。五是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各地县结合本地实际, 把建立各类农机服务组织作为农机部门的重点工作, 认真帮助条件成熟的乡镇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2009年投入资金208万元, 新建农机专业合作社26个, 使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110个。同时, 各县对农机协会、农机服务组织、经销服务组织、维修服务组织的建设也积极引导, 做好协调服务, 充分发挥了农机服务组织在农业生产和促农增收中的作用。

4. 强化安全措施, 农机安全生产形势平稳。

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全省各级农机安全监理部门切实做好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登记、牌证核发和安全技术检验及驾驶人员的培训等工作, 从源头上加强管理。一是加大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进一步提高农机经营使用者和农民群众的安全意识。二是深入开展全国安全生产“隐患治理年”活动和农机安全生产百日督查行动, 深化拖拉机及驾驶员无牌无证和“五整顿、三加强”专项治理活动, 提高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挂牌率、检审率, 深入地县开展专项督查, 确保农机安全作业。三是建立健全农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创新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新机制, 增强服务意识, 加大安全检查力度, 纠正违法违规行为, 消除事故隐患, 坚决遏制重特大农机事故发生。全年未发生农机死亡事故, 全省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比较平稳。

二、正确把握乡镇企业和农机工作发展形势和问题

在看到我省乡镇企业和农机化发展的积极变化和进步的同时, 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目前我省乡镇企业和农机工作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就乡镇企业发展而言:一是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农产品加工等为主的特色产业增加值比重仅为19%, 资源型产业产品占主导的工业结构特征明显, 与走贵州特色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相比, 还有较大差距。二是企业融资难问题依旧存在。尽管国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 但银行贷款仍然比较谨慎, 抵押贷款手续繁杂, 企业选择银行空间不断缩小, 融资难度加大。三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能力弱。目前全省乡镇企业仅有不到2%的企业建立了研发机构, 不少企业投入研发的费用还达不到销售收入的1%, 企业创新前沿技术少。不少企业的技术装备还停留在90年代甚至80年代水平。从人才结构看, 中专以上学历人员密度为11.1%, 具有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密度还不足3.3%。人才总量不足、管理水平不高、技术创新缓慢, 成为制约我省乡镇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原因。

从农机工作看:一是全省农机化整体水平不高, 各生产环节的机械化发展不平衡, 绝大部分作物机械化程度依然很低, 不适应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二是农机社会化服务规模还不够大, 服务市场也不够规范, 还不能适应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的要求。三是少数地方购机补贴政策宣传落实不到位, 资金使用监管还不够完善和有力, 违规违纪操作补贴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四是农机作业受油价与供应影响较大, 影响农民从事农机作业的积极性。同时, 在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中有利因素不少。从政策环境看, 党中央国务院多次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要求和措施, 各级政府积极创新农机化扶持政策, 中国特色的农机化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健全, 为农业机械化加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从内在需求看,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 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矛盾日益突出, 农业用工成本持续上升, 农民生产生活观念深刻改变, 农机作业水平持续提高的趋势不会改变。从技术支撑看, 粮食作物各主要环节机械化装备基本成熟, 其他各类农机装备和技术创新日趋活跃, 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装备及技术基础进一步夯实。从发展机制看, 农机社会化服务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农机合作社等新型服务组织不断涌现, 农机利用率和经营效益不断提高, 有效实现了普通农户与农机经营者利益以及社会效益多赢, 为立足家庭承包经营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创造了条件。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 各级乡镇企业和农机主管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坚定走区域特点乡镇企业发展和山区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 改革创新, 突出重点, 统筹兼顾, 拓宽发展思路, 转变发展方式, 提高发展质量, 努力实现速度、结构、质量、布局、效益有机统一, 促进乡镇企业和农业机械化健康稳步和可持续发展。

三、真抓实干, 推动乡镇企业和农机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2010年是执行“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 是谋划“十二五”发展的重要一年, 也是乡镇企业和农机融入新组建的农委协调运转的关键一年, 做好今年的乡镇企业和农机工作至关重要。

(一) 关于乡镇企业工作

2010年, 乡镇企业在产业发展上, 要围绕壮大县域经济和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优化产业结构, 调整产业布局,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配套型、农业产业延伸型产业;在功能定位上, 要围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观光农业, 加快与城市产业配套协作, 提升产业层次, 搭建东中西部产业梯度转移平台;在发展重点上, 要围绕产业化、资源差异和市场需求, 做好转型、重组、升级“三篇大文章”;在资金使用上, 抓住农产品加工这个重点, 实行“两个为主, 两个为辅”, 即以贴息为主, 补助为辅;以扶持产业型大项目为主, 培育成长型企业为辅, 实施“四个倾斜”, 即向规划内的项目倾斜、向乡镇企业集聚区内的主体企业倾斜、向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和创业基地内的主体企业倾斜、向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倾斜, 促进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

1. 在发展优势产业上, 实现“三个突破”。

按照农业部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的要求, 一是优先发展以粮、油、茶、椒、药、薯、肉、果、蔬为主的加工业, 在发展优势农产品加工业上取得突破。二是组建区域性企业集团, 加强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示范基地、示范企业建设, 在做大规模、做优品质、做响品牌上取得突破。三是研究制定进一步促进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 在搭建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支撑平台上取得突破。

2. 在发展特色产业上, 打造“三个亮点”。

一是精心培育特色旅游产品, 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示范点;二是在小城镇、产业集聚区、农产品加工集散地、重大工程项目和交通枢纽节点, 积极发展储藏保鲜、物流配送、交通运输、商品流通、餐饮住宿、连锁经营等服务业;三是培育、建设一批辐射领域广、带动作用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3. 在解决制约瓶颈上, 破解“二大难题”。

一是在资金方面, 加快地、县担保机构试点步伐, 进一步健全乡镇企业融资担保体系。二是在技术方面, 加大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性工作力度, 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攻克影响发展的关键性难题, 建立农产品加工业技术研发体系, 支持企业开展各类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 提高乡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 在夯实基础工作上, 解决“四个问题”。

一是进一步摸清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 尤其是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基本情况, 做到心中有数。二是要及时与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和省统计部门衔接, 调整、修订我们现有的统计体系, 以适应新的工作职责、职能要求。三是加强项目库建设。今后各地申报的项目, 原则上要出自项目库中。各地的项目库储备要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产业政策及时更新、增减。四是着手制订“十二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

(二) 关于农机工作

2010年全省农业机械化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新增各类机具8万台套, 农机总动力达到1680万千瓦, 机耕面积950万亩, 机插秧面积30万亩, 机收面积200万亩, 农机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数量较大幅度增加, 农机装备结构继续改善, 农机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 农机化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为确保各项目标的完成, 各级农机部门要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1. 强化购机补贴政策措施, 确保补贴工作安全到位。

2010年国家将进一步增加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规模, 各级农机部门要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 将农机购置补贴作为农机化工作的重中之重, 把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真正让党和政府放心, 让农民和企业满意。特别要针对出现的问题进一步严格纪律, 规范操作, 严格执行国务院“三个禁止”要求, 坚持“五项制度”, 做到“八个不得”, 严格程序, 阳光操作;强化监管措施, 加大监督力度, 加强对倒卖补贴指标、乱收费、虚报套取补贴资金等违规行为的检查, 发现问题严厉查处, 决不姑息。

2. 加快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 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上水平。

按照《农业部关于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意见》, 进一步加强指导服务, 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多样化创建、规范化运营、市场化服务、产业化经营。农机购置补贴、农机作业补贴等政策要继续向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农机服务组织倾斜。大力组织开展农机服务组织示范建设活动, 建立定点联系机制, 培育一批典型, 规范和引导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健康发展, 2010年全省将新建和完善农机专业合作社25个。通过开展合作社法人代表和维修人员及操作工等业务骨干培训, 全面提高农机服务组织的经营管理和技术水平。

3. 突出抓好重点农时服务, 提高农机作业水平。

“春耕”、“三秋”是农机服务农业生产的主战场, 各级农机部门要及时组织开展好“春耕”、“三秋”等重要农时季节机械化生产作业, 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农用柴油供应, 维护农机作业秩序。重点加强水稻机收跨区作业组织协调, 扩大农机跨区作业的范围和领域, 推动跨区作业向跨区机耕、机插等环节拓展。

4. 立足节本增效, 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机技术。

加快普及主要农作物重点环节和关键农机化技术步伐, 大力推广土地深松、精量播种、高效植保和农作物桔秆综合利用等增产增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机化技术。加强对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的指导, 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和机具集成应用, 努力探索适合山区特点的农机推广新机制。

5. 严格依法行政, 加强农机安全监管。

要以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为契机, 继续开展农机监理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创建平安农机, 促进新农村建设”活动, 开展新一轮“平安农机”示范县考评工作, 加强对拖拉机培训机构的管理, 严把农机登记关、检验关, 农机手的培训关、审核关, 从源头上减少农机事故隐患, 确保农机事故死亡控制数零指标的实现, 为农机安全作业保驾护航。

在管理评审会议上的讲话 篇8

一、充分认识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重要意义

第一,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必然要求。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基本药物作为适应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品。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就是要保证基本药物的足额供应和合理使用,从制度和体制机制上实现基本药物的公平可及,满足群众的基本用药需求,这不仅是建立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环节,也是贯彻落实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质的具体实践,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的执政理念。

第二,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保障群众基本用药权益的重要举措。医改方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期间,药品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集中关注和反映的焦点。当前,药品价格虚高是造成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药物滥用,特别是抗生素滥用也直接危害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正是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着眼于当前人民群众最关心、反映最迫切的现实问题,着力于降低群众基本用药负担,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利益。通过基本药物统一制定价格、集中招标采购、合理配备使用、零差率销售、提高报销比例,将切实有效地降低基本药物的价格,让广大群众受益。同时,通过规范医疗行为、促进合理用药,引导群众形成良好的用药习惯,将有力保障群众的用药安全和身体健康,从根本上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权益。

第三,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有利条件。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不规范是我国医药卫生体制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目前,全国共有药品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企业4700多家,批发企业1.3万家。产能总体过剩,产业相对分散,造成药品营销成本过高,竞争力差,制约了医药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长远来看,随着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逐步建立完善,将有效减少药品流通环节,有利于降低医药企业市场营销成本;有利于促进药品生产流通企业资源的进一步优化和整合,发展药品现代物流和连锁经营,促进医药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医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四,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当前推进医改工作的关键环节。为抓住关键环节,突出重点任务,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09年工作安排》,提出了今年推进医改的10项工作。目前,这些工作都在积极、有序推进。其中,基本医疗保障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基本药物制度涉及到药品供应保障、医疗保障、医疗卫生服务等多个体系建设,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直接关系到医改能否顺利推进。今天正式启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工作,既是对当前推进医改工作的一项重要部署,也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基本药物制度的高度重视和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坚定决心。

同时也要看到,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涉及重大利益的深刻调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必须充分认识制度实施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深入分析制度实施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困难,妥善处理好各方面利益关系。为了稳妥推进这项制度,国务院决定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首先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并明确了今年的分阶段任务。时间相当紧迫、任务十分艰巨,这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必须立即行动起来,集中力量,全力加快推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

二、明确任务,准确把握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关键环节

按照国务院推进医改的统一部署,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今年的工作任务是,不迟于12月份每个省(区、市)在30%的政府办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包括实行省级集中网上公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

要确保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取得实效,确保制度框架不走样、不变形,在实施过程中需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确保基本药物生产供应。保证基本药物及时、足量、保质供应,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障广大群众基本用药的首要问题。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以后,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基本药物,将由省级人民政府按照《招标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的有关规定,以省为单位实行网上集中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各地要进一步细化招标采购、统一配送的具体操作细节和管理办法,确保基本药物保质保量,及时配送到每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做到不缺货、不断档。

二是确保基本药物价格合理下降。基本药物由国家制定零售指导价格,省级人民政府根据招标情况在国家指导价格规定的幅度内确定本地区基本药物的零售价格(包含配送费用)。基本药物定价要兼顾生产厂家和广大群众的利益,既要考虑企业有合理的利润空间,鼓励企业生产基本药物;又要切实降低基本药物零售价格,减轻群众用药负担。各地在操作过程中。要确保基本药物招标环节公开、公平、公正,坚持全国统一市场,坚持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企业平等参与、公平竞争,避免地方保护主义。同时,也要接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社会各方的监督和效果反馈。

三是要确保基本药物配备使用和医保报销。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关键环节,这在制度建立初期尤为重要。要严格配备使用制度,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药行为,确保基本药物的合理使用。同时,要同步落实好基本药物的医保报销政策,用经济手段引导广大群众首选使用基本药物。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还将对群众用药习惯,特别是过去习惯用“新药”和“贵药”的群众产生影响,在制度实施初期,群众可能出现不理解或不习惯,也需要进行合理的引导,要结合制度的实施做好宣传引导工作。

四是要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转。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以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相应减少,需要同步建立完善相应的补偿机制。这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最关心的问题。今年在3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所需补偿资金应在政府财力承受范围内,各地要落实好政府卫生投入的相关政策,政府补偿要及时到位,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转。还要强调的是,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将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营,以及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和收入产生影响,要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取消“以药补医”这一有利契机,加快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促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通过提供医疗服务、改进服务质量获得合理报酬,使其真正回归公益性。

三、扎实有序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一项崭新的制度,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完善,今年关键在于开好局、起好步。各地区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积极有序有力推进,确保基本药物制度取得预期效果。

第一,切实抓好组织实施工作。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组织实施的大量工作主要在地方,省级政府要切实负起主要责任,进一步细化工作安排和具体实施办法,抓好制度的组织实施。一是要尽快制定本地区的具体实施方案或实施细则,确定2009年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县(市、区),进行药品需求测算,制定省级集中招标采购、统一配送的具体实施办法。二是抓紧推进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要深入贯彻基本药物制度的相关文件精神,统筹协调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各个环节建设,确保不迟于12月在3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起基本药物制度,确保制度取得实效。

第二,努力创新体制机制和工作方式。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明确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给地方留有一定的操作空间。地方要在中央确定的原则和框架下,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创新体制机制和工作方式,积极探索基本药物定价、招标采购、统一配送的具体方式,确保药品生产供应,降低基本药物零售价格。要切实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高制度实施的效率。考虑到地区差异,在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的初期,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确需配备、使用非目录药品,暂由省级人民政府统一确定,并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相关政策和规定。省级政府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严格把握。医改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加强对地方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第三,注重制度实施的统筹协调。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政策性强,涉及到发改、卫生、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食品药品监管、工信、商务等诸多部门的职能和工作,要明确责任,分工负责,加强协同配合。各地医改办公室要切实承担起统筹协调工作,把建立基本药物制度作为当前推进医改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推动落实。一是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地区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本地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时间表和工作步骤,有序有力推动制度实施;二是加强重大问题研究,深入研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周密制定预案,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三是做好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协调工作,遇到需要多部门协商的情况,医改办公室要积极服务,加强统筹协调;四是督促地方保障制度顺利实施的资金落实到位,确保实现预定目标;五是加强信息收集和经验总结,动态跟踪制度的实施情况,及时通报工作進展;六是监督检查制度的实施情况,将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纳入本地医改工作考核内容,定期进行检查,年底进行考核总结。

在全市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9

同志们: 

今天,市政府和市应急委决定在这里召开全市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主要议题是传达全省应急管理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去年工作,部署今年任务。会前,大家参观了梅州城区四个应急避险场所之一的剑英公园,观看了中国电信梅州分公司制作的应急通信平台功能介绍的短片。城区四个应急避险场所的建设得到了省调研组的高度评价,它能在危险时刻给公众提供基本的避难场所,为以后应付突发事件做好准备。刚才,文宗同志传达了全省应急管理工作会议精神,代表市应急委全面总结了去年全市应急管理工作,并部署了今年工作任务,讲得很好,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请各单位结合2009年全市应急管理工作计划和本单位实际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2008年应急管理工作为推动绿色崛起提供了有力保障

2008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经受重大挑战和严峻考验,并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也是应急管理工作面临频繁挑战,并打下坚实基础的一年。一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把应急管理工作作为关注民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在各级、各部门和全市应急专家们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应急工作好些方面走在全省前列。2008年,市政府在突发事件信息报送考核中被省政府评为优秀,全市预防、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抵御低温冰冻雨雪天气、支持“5•12”汶川大地震和迎“平安奥运”等各项工作扎实到位,应急工作亮点纷呈。去年12月,省政府应急管理工作调研组来梅调研时给予了“领导重视,应急工作在扎实和创新中推进,工作前瞻性强”的高度评价。

(一)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全市8个县(市、区)全部设立了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工作人员全部到位,市、县两级应急管理各项工作进入常态化。成立了首批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专家组。与汕头、潮州、揭阳、汕尾四个市签订了粤东五市应急联动协议,建立了应急管理区域联动机制,扩大了应急工作的外延。

(二)应急管理保障能力显著提高。与中国电信梅州分公司合作建立了应急通信平台,借助企业资源优势策应应急工作,使危机预警信息在最快的时间内发出指令,有效提高了预警能力。在全省率先推进市、县、镇室内、室外应急避险场所建设,得到了省政府的高度评价。同时,各级各有关部门按照已制定的应急预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全年应急演练,据统计,去年全市共开展356场应急演练,通过演练,进一步提高了预防、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三)宣教培训工作有声有色。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新闻媒体、市信息中心、各通讯运营商的网络等载体,多形式、多渠道宣传应急知识。积极创新宣传形式,举行了中国首部消防安全教育片《火海逃生》梅州首映式,通过直观形象地向观众宣传火灾自救互救等基本知识,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印制了全省首套应急知识宣传挂图,并免费发放给公众。全年组织应急专家和业务骨干进行上门培训,培训人员达3700多人,发放应急知识书籍4万余册,有效提高了社会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自救、互救能力。

过去的一年,全市应急管理工作扎实有效开展,为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对全市应急管理工作,市委、市政府是肯定的、是满意的!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应急管理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向关心支持应急管理工作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

二、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虽然我市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应急管理工

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在:

(一)应急管理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从国内情况看,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改革和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从我市情况看,一是随着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加大,洪、涝、旱、台风、地质灾害频发,自然灾害及其衍生、次生灾害的突发性和危害性进一步加重加大;二是今年是我市的项目建设年,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安全生产、征地拆迁引起的信访问题将更加突出,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三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劳资纠纷、返乡农民工等问题日益显现,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增多。

(二)我市应急管理工作仍存在薄弱环节。一是一些单位特别是领导对应急工作不够重视,风险防范意识不强,特别是县级应急管理办事机构人员少、兼职多,个别市应急专家使命感不强。二是预案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够强,突出体现在:不够精简明了,相互衔接不够。三是应急保障能力比较薄弱,应急联动机制有待加强,救援队伍有待加强,防范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待提高。四是城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等等。

面对应急管理工作的严峻形势,各级各有关单位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根本上克服麻痹大意的思想,进一步强化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掌握主动,不断提高我市应急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

三、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推动应急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2009年,是我市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一年,也是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关键阶段。各级各部门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部署,进一步完善“一案三制”和“一网五库”建设,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应急平台建设,加大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力度,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督查,推动全市应急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为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具体来说,要做到“四个进一步”: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面对应急管理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各级各部门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把应急管理工作摆上重要位置,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分工协作,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要加强基层应急管理机构建设,确保人员到位。要加大应急管理工作的投入力度,积极帮助解决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经费、工作用车等实际问题,切实改善工作条件,为应急管理工作的科学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进一步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是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各级各有关单位要根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着力解决好应急管理的深层次问题。一是建立长期宣传培训制度。各级各部门要制订好全年应急知识宣传和培训计划,加大宣传培训工作力度,确保宣教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二是建立应急专家季度会商制度,每年至少召开4次应急专家专题座谈会,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预测预警,充分发挥专家的辅助决策作用。三是完善信息报告和共享机制,明确信息报告责任主体,严格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时限,确保各级各单位及时准确地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并根据事件处置进展情况做好续报工作。四是建立健全应急处置联动机制,要在全市范围内签订县与县、镇与镇之间的应急联动协议,确保一旦有事,能够快速反应、高效运转、共同应对,形成政府统一指挥、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三)进一步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建设,是应急管理工作的一项长期性、根本性任务,是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有效措施。一是要加强应急物资库建设。由市民政局牵头,水利,卫生、公安、消防等部门配合,科学确定储备品种和规模,对应急物资实行

动态管理,保证应急物资的及时补充和更新;要与企业签订协议,建立多种形式的储备方式,确保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物资供应及时到位。二是要完善应急避险场所建设。各县(市、区)要在年底前完成本辖区范围内避险场所的指示牌、场所功能介绍牌等基础设施建设;市广播电视台要在4月底前制作并播出梅州城区4个避险场所的公益宣传片;各级公安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应急避险场所指示牌的保护,确保应急避险场所在突发紧急情况时能够真正发挥作用。三是要加快应急平台体系建设。要按照“整合资源、分布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充分依托现有的政府电子政务系统和业务系统,整合各类应急管理资源,确保市应急平台在今年底前与省互联互通,2010年前实现省、市、县互联互通。同时,各级各有关单位要抓紧完善各类预案,积极开展预案演练,通过演练进一步增强预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四)进一步强化督查考核。《广东省应急管理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即将出台,我市也将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考核办法。市政府应急办要切实履行协调、督查职责,定期督查各级各有关单位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和落实情况,确保应急管理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市政府将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督查督办力度,对工作不力、失职并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和个人,严格依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对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上一篇:义务劳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实施意见下一篇:无线门铃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