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的防治课件

2025-01-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荒漠化的防治课件(精选8篇)

荒漠化的防治课件 篇1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学目标】

1:理解荒漠化形成的过程。

2: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教学重难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特征 2:荒漠化形成的认为原因 2:【学法指导】

比较法,图示法,分析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昔日罗布泊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透明,称之为生命的绿洲,现如今戈壁一望无际,无一棵青草,无一条小溪,风蚀丹丘,沙堆连绵,连飞鸟也不敢穿越,是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2自学指导:阅读教材注意下列问题 ① 什么叫荒漠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② 荒漠化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③ 干旱区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3教学过程: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的概况

1.荒漠化发生的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 2.荒漠化发生的原因:自然因素与人类过的经济活动

3.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4.影响:荒漠化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5.思考:(1)荒漠与荒漠化的区别。

(提示:荒漠与一种地表景观类型,荒漠化是一种土地退化现象)

(2)沙漠化与荒漠化的区别。(提示: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过渡: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是西北地区,为什么呢?我们下面来学习。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一)干旱的自然环境------荒漠化的潜在因素

思考: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与哪些自然因素有关?

1.位置------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地形区范围: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 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说明: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思考:西北地区什么位置特征使这里形成干旱环境,以致荒漠化严重? 提示: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2.地形------四周高原山地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 看图:学生总结地形特征

思考:西北地区什么地形特征使这里形成干旱环境,以致荒漠化严重? 提示:四周高原山地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教师补充讲解: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3.气候

利用以前所学内容,分析西北地区的气候类型和特征。思考:导致西北地区形成干旱环境的主要气候因素是什么? 提示:降水少。

4、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

西北地区从东向西随着离海洋距离增大,水汽越来越少,植被由草原逐渐过渡为荒漠。思考(1)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分析原因。

点拨: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对应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对应荒漠草原;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对应荒漠地区。反映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强。原因是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二)气候异常---------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的主要自然因素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它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气温、降水的变率大。雨量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加剧荒漠化进程。

归纳总结: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 ——气候干旱少雨

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②物质条件 —— 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由于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学生活动:根据图2.4,分析说明荒漠化形成过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点拨:图2.4表示了荒漠化两个正反馈效应(恶性循环),说明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三、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荒漠化的决定因素

(说明: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调查表明,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⑴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⑵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图2,5)人为因素 破坏原因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 ①能源缺乏地区把樵采天然植被②一些农牧民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沙破坏植被。过度放牧: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沙区边缘从事过度农业生产,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阅读材料,了解如下问题:(1)掘井带来的负作用。

(2)灌溉措施不当,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土壤的次生盐渍化。

活动: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1.点拨:在从气温方面,降水方面分析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件

2.点拨:将传统的游牧经济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进行对比。

3.点拨:由于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们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以至向牧业地区推进。

4.点拨:明显地描绘了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过程。问题的源头就在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这个恶性循环就可以得到解决。

课堂小结:略 板书设计: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概况 1.概念 2.形成 3.主要表现

4.影响

二、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1、干旱的自然环境--------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1)位置------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2)地形------高大山脉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

(3)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大风日数多(4)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地表缺少植被保护

2、气候异常------荒漠化加速的主要自然因素

三、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

荒漠化的防治课件 篇2

土地如果缺少了水分和养分,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而在没有了植被保护的情况下,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使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这一过程继续发展,最终会导致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荒漠化就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荒漠化是一个世界性的荒漠化的生态环境问题。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统计,全球已经受到和预计会受到荒漠化的地区占全球土地面积的35%。荒漠化和荒漠化土地在非洲占55%,北美和中美占19%,南美占10%,亚洲占34%,澳大利亚占75%,欧洲占2%。荒漠化和荒漠化土地在干旱地区和半干旱地区占土地面积的95%,在半湿润地区占土地面积的28%。世界平均每年约有5~7万平方公里土地荒漠化,以热带稀树草原和温带半干旱草原地区发展最为迅速。半个世纪以来,非洲撒哈拉沙漠南部荒漠化土地扩大了65万平方公里,萨赫勒地区已成为世界上最严重的荒漠化地区。

我国荒漠化形势十分严峻。根据1998年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办公室等政府部门发表的材料指出,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1993年5月5日新疆、甘肃、宁夏先后发生强沙尘暴,造成116人死亡或失踪,264人受伤,损失牲畜几万头,农作物受灾面积33.7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4亿元。1998年4月15日—21日,自西向东发生了一场席卷我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的强沙尘暴,途径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河北和山西西部。4月16日漂浮在高空的尘土在京津和长江下游以北地区沉降,形成大面积浮尘天气。其中北京、济南等地因浮尘与降雨云系相遇,于是“泥雨”从天而降。宁夏银川因连续下沙子,飞机停飞,人们连呼吸都觉得困难。据记载,我国西北地区从公元前3世纪到1949年间,共发生有记载的强沙尘暴70次,平均31年发生一次。而新中国成立以来近50年中已发生71次。虽然历史记载与现今气象观测在标准上差异较大,但证明沙尘暴现在比过去多得多这一严峻事实是没有问题的。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但阻碍了本区的经济发展,还严重影响了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华北地区每年春季爆发的沙尘暴就是一例。因此,重建西部生态环境成为加速西部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必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方针,首先要限制和消除一切对自然生态环境起破坏作用的干扰因素,然后从当地自然生态条件出发,充分依靠和利用自然力,因地制宜地采取适当的人为措施,包括合理配置水资源和退耕休牧、还林还草、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使之更适合于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条科学的路径。在西北地区的一切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包括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土保持、防沙治沙、草原建设和生态农业建设等,都应该沿着这条路前进。

由上可知荒漠化的危害十分严重、从其成因分析时,可以从自然和人为两大方面来进行。

1.自然因素:持续干旱(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1)亚热带荒漠:受副高下沉气流控制和信风影响。

(2)温带荒漠:地处大陆内部,距海洋远;山岭阻挡海洋气流进入,受海洋气流影响小;地处山岭背风地带,受下沉气流控制;多大风天气(风力强劲);临近沙漠(沙源地) 。

2.人为原因:人类不合理的活动(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等),造成植被破坏、土地退化、荒漠化的扩展与延续。

为了减少荒漠化的危害,根据其成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整治。

(一)宏观调控

1.广泛深入地开展环保意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思想认识水平。关心、爱护环境,自觉地参与改造和建设环境,形成社会风尚。

2.完善法律法规,强化执法监督,依法保护环境,促进荒漠化防治。

3.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的过速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4.在荒漠化地区开展持久的绿色革命,以加速荒漠化的过程逆转,逐步改善农业生态系统的基础功能。

5.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市场要求合理配置农、林、牧、副各业比例,积极发展养殖业、加工业、分流农业剩余劳动力,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6.优化农牧区能源结构,大力倡导和鼓励人民群众利用非常规能源,如风能、光能,以减轻对林、草地等资源的破坏。

(二)技术措施(生物措施)

1.风沙育林育草,恢复天然植被。实行一定的保护措施(设置围栏),建立必要的保护组织(护林站),严禁人畜破坏,给植物以繁衍生息的时间,逐步恢复天然植被。封育的同时可以加以人工补植补种和管理,加速生态逆转。

2.飞机播种造林种草固沙。飞机播种具有速度快、用工少、成本低、效果好的特点,尤其对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偏远荒沙、荒山地区恢复植被意义更大。

3.建立风沙区防护林体系。一是绿洲外围的封育灌草固沙带,二是骨干防沙林带,三是绿洲内部农田林网及其他有关林种,现实情况要比典型介绍复杂得多,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三)工程措施

1.沙障固沙:用枝条、柴草、秸秆、砾石、黏土、板条、塑料板及类似材料在沙面设置各种形式的障碍物,以控制风沙流方向、速度、结固,达到固沙、阻沙、拦沙、防风、改造地形的目的。沙障作用重大,是生物措施无法替代的。

2.化学固沙措施:将稀释了的有一定胶结构的化学物质,喷洒于流沙表面,水分迅速下渗,化学物则滞留在一定厚度(1~5mm)沙层间隙中,形成一层坚硬的保护壳,以增强沙表层抗风蚀能力,达到固沙目的。目前已研究出几十种化学固沙材料,但由于成本高,未普及推广。

3.农业措施:一是发展水利,扩大灌溉面积,增施肥料,改良土壤;二是防风蚀旱农作业措施,带状耕作、伏耕压青、种高秆作物等。

(四)合理利用水资源

在农业区主要是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在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畜生的大量无序增长;在干旱的内陆地区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我国由于特殊的地质、地理环境、沙化土地面积比较大,沙化土地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受到沙化影响的地区面积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可见影响范围之广,直接涉及人们的生产活动,涉及人们的利益。党中央、国务院一直把防沙治沙工作摆在重要位置,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这些年沙化土地净增的面积在减少,强度在减弱,生态有所改善,沙区经济社会有所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也有所变化。但是,我们绝不能盲目乐观,因为面临的防沙治沙任务太艰巨,不是一代人可以完成的,要一代接一代干下去,恐怕需要几十代艰苦奋斗才能够使防沙治沙工作有显著的成绩,使祖国的山川有显著的变化。

简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 篇3

一、荒漠化出现的原因

例1 读某区域30年前和现在的环境变化示意图,回答(1)~(3)题。

(1)图示地区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土壤盐碱化 D.水污染

(2)造成该问题的原因是( )

A.过度砍伐森林 B.过量引水灌溉

C.过度开发沼泽 D.城市化过度发展

(3)图示地区森林资源的主要生态意义是( )

A.保护耕地 B.美化环境

C.涵养水源 D.保持水土

解析 由图中环境变化信息判断,该地区沙漠广布,过度砍伐森林导致森林大面积减少,河流水量减少,流程变短,沙漠面积扩大,因此森林的主要生态意义是涵养水源。

答案 (1)B (2)A (3)C

点拨 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干旱的气候(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疏松的沙质沉积物(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多大风天气(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气候异常(持续干旱促进荒漠化进程)。

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过度樵采(能源缺乏地区: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草药材分布区:采挖药材、发菜增加收入)、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为求得短期经济利益,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过度开垦(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从事农业生产)、水资源利用不当(绿洲: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下游水源短缺,生态恶化;灌溉农业区:大水漫灌导致次生盐渍化)。

二、荒漠化防治的内容

例2 “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曾经是柴达木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但监测数据显示,柴达木盆地沙区风蚀荒漠化程度正在趋缓,近几年荒漠化面积明显减少,沙化土地正以每年2.7%的速率逆转。据此回答(1)、(2)题。

(1)为了保护和恢复我国西部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是( )

①合理开采资源 ②生态建设以自然恢复为主 ③已经造成荒漠化的地区应退耕还草还林 ④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从根本上解决粗放型经济发展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任何有效防治荒漠化的战略和对策都应以( )

A. 生态效益为核心 B. 消除贫困为核心

C. 社会效益为核心 D. 经济效益为核心

解析 第(1)题,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是人为原因引起的,要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恢复,人类必须做一些积极的干预工作。第(2)题,荒漠化的根源在于荒漠化地区的经济压力,它是由于贫困而导致的,所以要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首先要解决贫困问题。

答案 (1)C (2)B

三、荒漠化防治的措施

例3 被称为“地球癌症”的土地沙漠化已经蔓延到我国的甘肃、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陕西、西藏、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省和自治区的841个县(市)7534个乡(镇),近4亿人口的生存受到土地沙化的严重威胁。据悉,我国土地沙化面积已达173.97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18.12%。据此回答(1)、(2)题。

(1)近年来我国土地沙漠化的原因主要是( )

A.降水量减少,蒸发旺盛

B.人类工农业及其他生产活动

C.气候干旱、沙丘不断向农牧区推进

D.全球气温升高,蒸发加剧,地面植被死亡

(2)制止土地沙化速度加快的根本措施是( )

A.在沙漠分布地区适当发展绿洲农业,大力发展畜牧业

B.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

C.加快南水北调,在干旱地区实施人工降雨,改善气候条件

D.定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增加土地水分

解析 第(1)题,目前造成我国土地沙漠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第(2)题,治理土地沙化速度加快的根本措施主要是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合理利用水资源。

答案 (1)B (2)B

点拨 防治荒漠化的措施:

合理利用水资源:在农作区主要是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在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在干旱的内陆地区要合理的分配河流的水资源,并且要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以我国治理荒漠的经验,在不同的地区用不同的生物措施,并且种植一些适合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植物。在不同的地区建设不同的防护林、护坡林等。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根据西北地区的实际情况,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退耕还林、退耕还牧、退耕还草。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积极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控制人口增长: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

(1)对该县1937~1980年土地耕垦、人口、放牧强度和荒漠化面积发展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人口总数约翻了一番

B.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了

C.荒漠化面积约扩大3倍

D.放牧的绵羊总数增加了约2倍

(2)导致该县荒漠化面积扩大的根本原因是( )

A.人口数量的变化 B.耕地面积的变化

C.放牧强度的变化 D.气候的变化

(3)对该农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具体措施,正确的是( )

A.大力开发地下水,扩大耕地的灌溉面积

B.合理调整农业结构,适当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C.积极开展生态退耕工作,增加单位面积草场载畜量

D.大量外迁人口,减轻当地的人口压力

(1)B (2)A (3)B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的主题 篇4

~20xx年,每年的6月17日相关国际组织和缔约方都按照自行确定的主题开展纪念活动

20xx年主题:荒漠化与土地退化

20xx年主题:水资源管理

20xx年主题:移民与贫困

20xx年主题:妇女与荒漠化

20xx年主题:美丽的沙漠和荒漠化的挑战

20xx年主题:荒漠化与气候变化——一个全球性的挑战

20xx年主题:防治土地退化以促进可持续农业

20xx年主题:防沙治沙与农民收入

20xx年主题:荒漠化防治与跨越式发展

20xx年主题:林木维系荒漠生机

20xx年的主题:健康土壤维系生命:让我们遏制土地退化

20xx年的主题:不要让我们的未来干枯

荒漠化介绍

荒漠化是指气候异常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干旱区、半干旱区和亚湿润干旱地区”是指年降雪量与潜在蒸发散量之比在0.05—0.65之间的地区,不包括极区与亚极区。“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一种作用或数种作用结合导致的干旱区、半干旱区和亚湿润干旱地区雨浇地、水浇地或草原、牧场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的降低或丧失。

其中包括:

风蚀和水蚀所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

土壤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或经济特性的退化;

自然植被的长期丧失。

地球陆地表面极薄的一层物质就是土壤层,它对于人类和陆生动植物生存极为关键。没有土壤层,地球上就不可能生长任何草木、谷物,不可能有动物和人类的生存。荒漠化,就是土壤层土质恶化,有机物质下降乃至消失,造成表面沙化或板结从而成为不毛之地。荒漠化不仅造成贫困,而且迫使人们离开故土,造成严重可怕的移民浪潮。荒漠化被视为人类在环境领域面临的三大挑战之一。

来历

荒漠化的防治课件 篇5

授课教师:

上课题目: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为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

(2)结合我国西北等地区的实例,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2、过程与方法

(1)举例介绍荒漠化的概念及其表现。

(2)利用地图、数据分析我国西北的自然特征来理解荒漠化的自然成因。

(3)利用课本的例子来了解荒漠化的另一重要原因—人类活动。

(4)通过书本非洲的例子以及结合成因去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5)通过荒漠化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环境的问题、成因等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环境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形成一个保护环境的意识,学会应如何协调人地关系,能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去认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

了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教学难点】

1、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的定义

2、能掌握好荒漠化,并能举一反三,学会分析其他的区域环境问题,学会因地制宜,形成一个清晰的综合分析思维。【教学方法】讲述法、案例分析法 【教具】 课本、黑板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4分钟)

[教师讲述]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授的课程是一个有关环境问题的内容,环境问题不外乎是两个方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谁能告诉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区别呢?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详解,环境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一个原生态的环境当中,人们生产生活所排放的废气物,超出了环境本身的净化能力,就会对原生环境造成影响,就形成了环境污染;而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从环境中索取必要的物质资料,超出了环境本身的恢复能力,就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环境污染-排放)(生态破坏-索取)今天给大家讲的这一课题就是有关生态破坏的一个方面-荒漠化

二、讲授新课(25分钟)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师讲述] 荒漠化已经成为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首先,我要给大家讲一下什么是荒漠化,有谁能告诉我,在你们的映象中什么是荒漠化吗?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 请同学们看到课本16页第一段第三行,荒漠化是指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它是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的产物,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所以说,荒漠化的实质就是土地退化。[板书]荒漠化的概念

[板书] 过程: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外力作用(风沙侵蚀、水土流失)→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荒漠般的景观{根据箭头方向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参与进来} [教师讲述]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荒漠化的表现和类型

[板书]表现(三退)耕地退化-退化:肥力下降,保持水分、养分能力下降

草地退化

林地退化

类型:土地沙漠化

石质荒漠化

次生盐渍化

[教师讲述]同学们,有谁知道荒漠化与沙漠化的区别吗?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种结果,沙漠化只是其中一种,就好比苹果与水果的关系一样。石漠化和次生盐渍化画简图分析

[教师讲述]下面我们根据课本内容以西北地区为例来分析荒漠化的成因 [教师提问]西北地区的位置与地形?请同学来回答下。

[学生回答] 西北地区在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是高大的山系和巨大的内陆盆地。[教师讲述]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西北地区在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包括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和准格尔盆地等。西北地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是高达的山系和巨大的内陆盆地并形成了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组合。

[教师讲述]那么西北地区的气候与植被有什么特征呢?思考下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教师讲述]但是土地退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具有一定过程演化而来的。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从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随着距海洋距离的增加,年降水量递减。贺兰山以东,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上,以西,在200毫米以下,在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而随着降水量的减少,西北地区的植被景观自东向西为草原、荒漠草原再到荒漠。

[板书]气候:干旱,降水量自东向西递减

植被:自东向西,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教师讲述]在了解西北地区的区域自然特征之后,我们现在来探讨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成因:首先,干旱的自然特征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大家思考下,为什么干旱的自然特征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呢?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为荒漠化创造了基本条件,而这里植被稀少,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为荒漠化创造了物质基础,再加上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教师讲述]其次,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板书]西北荒漠化的自然成因

1、干旱的自然特征

2、气候异常

[教师讲述]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气温、降水的变率大,如果多年持续干旱,会导致地表植被受损,会加剧荒漠化的进程,而西北地区由于地形跟位置,夏季风影响自东到西递弱,降水也随之递减,干旱程度增强;山脉与青藏高原使得冬季风对西北地区影响更大,加强其干旱程度,所以形成异常的气候。

[教师讲述]自然因素为荒漠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人类活动在荒漠化过程中则起了决定性作用,据调查,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西北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板书]西北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教师讲述] 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是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造成的。

[板书]

1、人口压力

2、人类活动不当

[教师提问] 请看书本18页的图2.4,从图我们可以知道荒漠化人为因素主要表现为哪几个方面?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三个过度是西北地区荒漠化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也说明了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是形成土地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

[教师提问]我想问下同学们,你们认为致使人们过度樵采、放牧、开垦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我们先看过度樵采。人口增长,使得燃料的需求增长。在缺乏能源的地区,樵采天然植被是燃料的主要来源。在鄂尔多斯沙区,每年每户大约要挖67平方米沙蒿作为烧柴。同时为了增加经济收入,人们无节制地采挖药材和发菜,严重破坏草场,加速荒漠化进程。

[板书] 过度樵采

[教师讲述] 西北地区主要以畜牧业为主,为了取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的放牧,远远的超过了草地的承载力,导致草原退化和沙化,草场的载蓄量降低。

[板书] 过度放牧

[教师讲述]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使得粮食需求迅速增加,以致西北地区的人们盲目的扩大了开垦规模,破坏植被,导致原本水源就不多的绿洲负荷不了紧张的生态用水,导致绿洲荒漠化日趋严重。[板书] 过度开垦

[教师讲述]人口增长过快会迫使人们不合理的拓宽农业规模,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荒漠化加剧,土地生产力下降,最终导致贫困饥荒这样的恶性循环。因此,人口增长过快也是导致荒漠化的原因。

三、总结新课(1分钟)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荒漠化的概念以及通过西北地区实例来分析了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跟人为因素,而荒漠化的成因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希望大家下课后能根据这节课的知识框架好好复习掌握。

四、复习巩固(4 分钟)

对课本20页的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五、布置作业(1分钟)

荒漠化的防治课件 篇6

齐实,张洪江,孙保平

(北京林业人学水上保持学院)

摘要:该文在分析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为了实现和满足我国生态环境建设需要所采取的专业发展对策。

关键词: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生态环境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116(2005)-增刊-0074-0

4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Measures in the Major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Desertification Combating

QI Shi, ZHANG Hong-jiang, SUN Bao-ping

Colleg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 100083, P.R.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in themajor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 Desertification Combating, the authors propose some proper development measures to meet the demand for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jects in China.Key words: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 Desertification Combating;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talent cultivation

一、我国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社会利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

我国先后实施“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下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一系列林业生态工程.开展黄河、长江等七大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大荒漠化治理力度.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加强草原和生态农业建设,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但是,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生态环境仍很脆弱,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得到遏制,生态环境问题仍很严重。

(一)自然环境先天不足

我国土地总量虽然较大,土地总量位居世界第三,但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只有0.8k㎡.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山地、高原、丘陵面积占国十面积的69.27%,所构成的复杂地形和地质条件,在重力梯度、水力梯度的外营力作用下易造成水上流失: 再加上地质新构造运动较活跃,山崩、滑坡、泥石流危害严重。同时,还有分布广泛:类型多样、演变迅速的生态环境脆弱带,如沙漠、戈壁、冰川冰久冻土及石山、裸地等而积就占国土而积的28%.此外还有沼泽摊涂、荒漠、荒山等利用难度大的土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我国季风气候显著,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我国降水量地区差异和年内、年际变化都很大.导致全国范围内早涝灾害频繁,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

(二)水土流失仍很严重

根据全国第二次水上流失遥感测查.20世纪90年代术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为356万k m2.其中.水蚀165万k㎡:风蚀191万k m2:在水蚀和风蚀面积中.水蚀风蚀交错区水上流失面积为26万km2。目前仍有近200万k m2水土流失而积需要治理.按照现在的防

治速度.需要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才能得到初步治理。此外.我国水土流失强度大,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遏制: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仍然存在.对水十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三)荒漠化面积呈扩大趋势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血积较大、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伞国荒漠化土地总而积为262.2万k㎡:.占国土总而积的27.2%。其中.风蚀荒漠化160.7万k m2,水蚀荒漠化20.5万k㎡.冰融荒漠化36.3万k㎡’,土壤盐渍化23.3万k㎡,超过全国现有耕地面积的总和.有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威胁.全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

(四)水资源紧缺,污染严重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我国的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按水资源总量考虑,我国居世界第六位;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不到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4.1997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在世界各国排名中仅列第121位.被联合国列为l 3个贫水国家之一。到21世纪中叶.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将降为1700m3.水资源紧缺的形势将更加严重。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缺水高峰将在2020年至2030年出现.据估计到那时我国将缺水2000亿m3。此外,城市缺水也相当严重.据1995年建设部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1993年500多座大中城市中有333座缺水,其中49座是水源缺乏.l 9座是污染导致可利用水资源紧缺。

(五)森林覆盖率低,增长缓慢

我国森林面积为134万km2.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北利两南地区,华东、华中、华南地区的森林面积只占伞国森林而积的17.96%.华北和西北地区森林则更少。广大的两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片森林退化.覆盖率还不到1%。虽然我国每年都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但由于成活率低,加上管理水平不高、乱砍滥伐等问题.森林覆盖率增长缓慢。某些局部地区森林覆盖率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几十年米一直呈降低趋势.占长江流域上游皿积56%的四川省,森林覆盖率由20世纪50年代的20%下降到80年代的13%:在三峡库区.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森林面积减少了一半以上。因此,即使按照《全国生态环境规划(林业部分)》的规定,实现封山植树、退耕还林,禁止乱砍滥伐等破坏森林的人为活动,到2050年实现宜林地全部绿化后,我国森林覆盖率也才达到26%。

(六)生物多样性减少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其丰富程度居世界第9位。中国的野牛动物和植物分别占世界总数的9.8%和9.9%.中国陆地森林生态系统有l 6大类和185类,区系丰富,牛态类型多为野生动、植物柄息和繁衍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中国陆地的野生动植物有80%以上物种在森林中生存。然而由于天然林牛态系统的破坏.所以野生动物栖息繁衍地日益缩小:再加上人为乱捕滥猎,导致物种数量减少和濒临灭绝。拥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有15%~20%的物种处于濒危和受威胁状态.包括4600多种高等植物和400多种野生动物。近几十年来己绝迹的高等植物物种就有200多种:野生动物有10余种,还有20多种濒临灭绝。

从目前全国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人才的需求来看.基层生产单位的需求量很大。可是.事实上.在全国各地的水土保持工作站、研究所、林业技术推广站中.水土保持上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本科生占很少的比例.有的甚至没有。这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手段支撑。从未来发展趋势对人才的需求来看,只有掌握高新技术手段的高素质人才,才能适应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

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

自1958年原北京林学院成立水土保持专业以来.先后有原内蒙古林学院、原西北林学

院、南昌水利专科学校、山西农业大学、原福建林学院、西北大学、原西北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东北农业大学、西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成市了水土保持专业。在国家教育部培养人才目录中,水土保持被列为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学科。

各有关院校根据各自的教学科研工作基础、本科生的来源和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现有的办学条件等,保持了各自的办学特色。现大体上存在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足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代表的院校。这类学校专业开办时间较早,办学条件好,师资力量较强.在流域管理、林业生态工程、荒漠化防治工程等方面形成了强有力的教学科研队伍:面向全国招生且学生就业渠道多样化。在教学改革中.在保持以往重视专业学术理论水平培养特点的基础上.强调加强实践教学.增加选修课的数量和相应的学时数.加强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以综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为主。

第二种类型是以山西农业大学和原西北农业大学为代表的院校。其招生和学生就业主要面向特定的地区.这些地区对实用型人才具有较大需求。这两所院校工程技术课程的师资力量较强,学牛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以具体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管理为主,因此在教学改革中,以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主。

第三种类型.以原西北林学院和原内蒙古林学院为代表。这类学校在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和沙漠治理方面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和较强的师资力量.近年来工程技术课程及综合性教学环节有所加强.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以西北、东北地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和荒漠化防治为丰。因此在教学改革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特别是以培养本地区急需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高级人才为主。

该专业2000年本科招牛的院校和规模丰要包括:北京林业大学(60名),山西农业大学(30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60名),内蒙古农业大学(30名),沈阳农业大学(30名),山东农业大学(60名),西南林学院(30名),贵州大学(30名),甘肃农业大学(60名),福建农林大学(30名),华北水利水电学院(30名),西南农业大学(30名)。目前平均每年约招收450名本科生.研究生招生有扩大的趋势。从就业情况来看.主要渠道包括:水利、水土保持部门;林业部门:其他部门,即水土保持站、研究所、水利规划设计单位、林业站、林业研究所等。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学实践环节包括生产劳动、专业劳动、课程实习(设计)、科研活动、教学实践、社会实践活动、生产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等。目前高校存在的普遍问题是教学实践环节薄弱,普遍缺乏一套严密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1.教学实验室难以适应现代化教学的要求

目前各高校的实验室用房紧张.教学实验室的设施陈旧、仪器设备落后,有的还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有的设备受条件限制,数量少,不能保证学牛进行集体实验;有的实验因所需材料的价格比较高,而无法进行。

2.未建立稳固的教学实习基地

传统的教学实习是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外基地实习。这些地方一般较偏远,仅交通费就几乎占去了全部实习费.且条件艰苦.对学生生活的管理更增加了学校负担,因此校外实习很难得到保证。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单位、部门主要考虑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和生存问题.关心的是经济效益.认为接受学生学习是一种干扰、一种负担,与学校共建基地更是无暇顾及。而学校自建教学实习基地则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难度较大。

3.生产实习难以深入实际.学生动手能力差

目前的生产实习,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很难得到真正落实,往往以参观、看录像等代替,使学生必要的基本技能训练被削弱。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差,工作后适应期延长。

4.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质量明显下降

毕业论文历来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科研与科技写作水平的全面检验.也是衡量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毕业论文质量普遍近年来.毕业论文质量普遍下降,主要表现为:论文大多流于形式,数据及重要参数引用的多.经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或统计分析出来的较少;试验设计不合理,缺乏真实性和科学性;论点不明.论据不足:格式和数量单位不规范者居多;罗列资料,抄袭严重:随意改动调查或观测数据,甚至凭空捏造。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指导教师缺乏经费,学牛缺乏参加牛产实践和科研课题研究的机会。

经费小足是造成实践教学水平下降的根本原因。由于国家财政拨款难以满足开展实践教学的要求,所以教学实践环节大打折扣。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今后的发展对策

(一)增加投入,建设一流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实验室

从目前水上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发展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看,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面向21世纪的高质量、高素质人才,必须增加投入,建设高水半的实验室。

1.环境资源信息管理实验室

包括图形工作站、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室、遥感图形处理系统、GPS地面定位系统及配套设备。主要用于计算机教学,应用技术培训,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信息管理.多媒体教学,文字、数据、图形处理,制图,研究生培养,毕业答辩、学术交流等。

2.山地灾害、十壤侵蚀实验室

包括人工降雨装置、侵蚀模拟、侵蚀设备、泥沙径流白动控制系统冰槽、激光测速及其他常规与配套仪器设备、十力学实验仪器,有条件的可配备风洞。主要用于径流、泥沙、土壤侵蚀、土力学、流体力学实验,植物抗蚀、人工降雨实验,并能够满足部分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科学研究的需要。

3.林业生态工程实验室

包括综合气候因子自动观测仪器、单项生态因子测定仪器、植物分析仪器、土壤分析仪器、电脑测绘系统及光合与水分测定、土壤蒸散等常规仪器和配套仪器。主要用于水土保持林、防护林、治沙林、经济林的调查和设计及综合效益研究和评价.土壤理化性质、肥料的分析和实验,课程实习,综合实习,毕业实习和科学研究等。

4.水上保持工程实验室。

主要包括电子数字测距仪、自动水准仪激光经纬仪、计算机、日产导轨式绘图仪、绘图台、大型干土晒图机、复印机、KP-80求积仪等。丰要用于地形测量、工程施工测量、计算机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制图以及地体地基的沉降和位移变化监测等:可为各类图纸设计、绘制、成图提供场所,为生产单位规划、设计水上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工程。

(二)面向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将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建设一流的教学实习和科普基地.根据该专业的特点,根据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应包括黄土区、风沙区和山丘区等类型:基地应具备生活、学习、开展研究工作的基本条件,且应交通方便通讯便利。

1.黄土区实习基地

用于土壤侵蚀地形地貌现场教学,土壤侵蚀规律、水土保持单项及综合措施规划的实施.水土保持效益调查,流域管理实习,水土保持林、经济林、水土保持牧草培育与经营的研究和实践,资源开发、生态农业、集水、节水、蓄水、灌溉工程等方面的教学实习、毕业实习等。

2.风沙区实习基地

尽可能在干旱、半干早且有治沙成就的风沙区建一实习基地,用于风沙地形地貌、气候、十壤、植被风沙运动规律等教学实习和调查,单项、综合治沙措施(生物、工程、水力、风力、化学、封育等)的调查、设计、施工及效益调查等实习,风沙物理实验,风沙灾害调查,沙地节水灌溉技术实习与研究,沙区生态农业建设实践实习,沙地防护林、经济林、灌草与护牧林设计施工实习.毕业设计与科研等工作。

3.山丘区实习基地

可用于山洪、泥石流等灾害调查.水土流失调查。减灾、预防措施设计实施实习,水上保持效益调查,流域管理实习,梯田及其他工程措施实践教学,山区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经济乔灌草植物、薪炭林、防护林的设计和施工实习.山区综合开发、集水蓄水节水灌溉、山区持续生态农业规划设计及地质地貌测量等相关科学研究。

(三)建立面向21世纪的教育科研信息交流中心

在重点院校设市水土保持教育科研信息交流中心.与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主管部门合作.提供信息服务和生态环境人才的培训:并加强与相关国家的交流,开展国际合作,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国际交流的渠道。

(四)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培养血向21世纪的高质量、高素质人才.必须有高素质教师队伍。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政策环境、教学环境、管理环境等诸多方而入手.加强教帅队伍建设。

要实现上述目标.从国家来讲.一是要有一个总体的、科学的专业发展规划和布局.以适应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二是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提供资金予以支持,从而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培养的人才能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服务。从学校自身来讲,要深化改革,面向市场和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实验室.一流的教学实习基地,培养一流的人才,出一流的科研成果,以满足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工礼先、罗晶.面向21世纪环境生态类专业教学改革进展分析[J].中国林业教育,l 999(增刊):1-5.

2、王志国,周世权.我国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J】.中国林业教育,1 999(增刊):57-603、王贤,周金星.21世纪我田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特点及入才要求

[J】.中国林业教育,1 999(增刊):64-674、罗晶,王礼先.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比较分析[J].中国林业教育(1999增刊):70-74.

5、余新晓,肖辉杰.新世纪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小科教育的改革与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l 999(增刊):82-84.

6、孙保平.张洪江.教学、科研、声场产三结合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J].中国林业教育,l 999(增刊):95-97.

荒漠化防治中的生态治理路径研究 篇7

荒漠化的形成原因有很多,有些是因为地质变迁,有些是因为气候演化,当然,更多的还是因为人类以经济增长为目的,利用和破坏了自然环境的平衡。采用生态治理的办法来治理荒漠化问题,需要政府的足够重视,人民的生态意识以及各项资金、技术、措施的支持,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介绍一下生态治理荒漠问题的路径。

1 政府重视

政府在整个社会实践活动中都起着带头的作用,在荒漠化治理的问题中也是如此。各级政府和各届领导都要对此事负起责任,要增强他们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和危机感,从领导决策层开始,保证荒漠化生态保护和治理工作的可持续性。

政府要敢于投入资金来解决荒漠问题,同时也要联络全国各界相关人士来投入资金。以以色列荒漠生态治理问题为例,当地的荒漠治理基金主要由政府、犹太人基金会和企业三方面承担,另外还有欧洲基金、境外犹太人和德授基金等多方面的资金注入,这样才保证了各项生态治理措施的顺利开展。我们的政府也要在处理好国际履约工作基础上,积极实施防治荒漠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最大程度增加融入资金。

2 增强人民意识

人民意识是荒漠生态治理的重要因素,要在人民群众中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对人民群众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其环保意识,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从而主动、自觉爱护环境,主动投入环境改造及环境保护工作中去,从而形成一种社会新风尚。同时,将增强沙区林草植被作为建设中心,以科技为先导,法律为保障,采取统一规划、分类指导的计策,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努力构建荒漠地区的生态安全体系,改善区域内的生态状况,并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最终目标。

3 采取合理措施

3.1 保护现有植被,加强林草建设

在实施治理荒漠问题前,我们需要保护好原有的植被类型,切实解决好人口、牲口、灶口问题,严格保护沙区林草植被。并合理配置植树造林、乔灌草,建设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的立体防护体系,扩大林草比重。播种过程可以采用飞播的方式,飞播方式有速度快、用工少、成本低、效果好等特点,所以应用于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偏远荒沙、荒山地区的植被恢复中作用显著。另外,在进行人工治理期间,还要最大程度利用生态系统自身所具备的修复功能,落实封禁保护措施,从而加快生态环境的自然修复速度。

3.2 开展持久生态革命,合理调用水源

在荒漠化地区进行长期的生态革命,可有利于荒漠化状态的逆转,其中水资源的合理调配是进行生态革命的关键,水资源的不合理调配,直接导致了我国西北河流缩短、湖泊萎缩、水位下降以及土地荒漠化,因此在生态治理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水源问题。

3.3 处理好人口和生态环境的关系

国家要认真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做好人口增长的控制工作,减轻对土地造成的压力,出现严重化魔化的区域,或已经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区域需要做好生态移民工作。

3.4 协调好畜牧和生态环境的关系

靠天养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现阶段,人们需积极采取保护操场的措施,落实草原承包责任制,规定合理的载畜量,推广围栏封育、轮封轮牧,发展人工草地或人工改良草地,发舍饲养畜。除此之外,还要培育优良畜种,优化畜种结构。

3.5 调整产业结构

合理优化产业结构,按照市场需求对农、林、牧、副各业比例合理配置,努力发展养殖业、加工业,分流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还可利用荒漠化地区光热、自然景观、文化民俗、富余劳动力等独特资源,开发旅游、探险、科考产业等项目。

3.6 优化农牧区能源结构

倡导风能、光能、沼气等非常规能源被群众利用,从而减轻对林、草地等资源的破坏。

3.7 完善相关检测、法律条款

设立健全的生态环境监测机制和严格的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从法律手段的方面督促各级政府和人民做好生态保护工作。只要有单位或个人违反了相关规定,就要按照相关法律条文,接受相应的惩罚,制定法律法规也体现了国家对生态治理荒漠化问题的重视。

4 结语

防沙治沙工作一直是民族发展的重要问题,与全球生态安全息息相关,现阶段,要想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全社会群众积极参与,同时还要从制度、政策、机制、法律、科技、监督等方面处理好资源、人口、环境之间的关系,保证荒漠化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鲁向晖,吴丁丁,杨文利.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教育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研究.中国水土保持,2014(2).

[2]柴乐.荒漠化防治中恢复生态的研究与展望.城市地理,2015(8).

荒漠化的防治课件 篇8

关键词 “3S”技术;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应用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2--02

在我国发展的一段时期中,以环境污染换经济发展是当时采用较多的一种手段,导致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而土地荒漠化就是其中影响较为严重的问题之一。近年来,我国采用了不少的办法对土地荒漠化进行相关治理,但取得的效果却不尽人意,这一切原因都是由于我国缺乏完整的土地荒漠化治理体系,缺乏统一的治理标准。

1 3S技术概述

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因其三者英文的末尾字母都是“S”,所以将其统称为3S。随着我国相关科技的不断发展,3S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结合到了一起,慢慢形成了一体化的技术形式。3S技术一体化后,其拥有了更强、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在3S技术中,其主要负责对空间、环境等信息进行收集、管理与分析的工作。

1.1 RS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是指一种对地球表层信息进行有效收集的综合技术。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通过扫描、摄影、传输与处理等功能实现远距离的探测。在我国的遥感技术实际运用中,其一般被用于农作物产量评估与环境质量监测方面。

1.2 GIS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是指一种功能类地理信息管理软件。在其管理过程中,GIS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对各类信息进行分类、分级、分层管理。此外,GIS地理信息系统还可以对相关信息进行组合与分析。

1.3 GPS全球定位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是指一种通过卫星对海、陆、空进行实时定位的一种导航定位系统。在GPS全球定位系统中,其由空间星座、地面控制和相关设备组成,当下GPS全球定位系统广泛运用于军事测量、地理考察、土地调查中。

2 3S技术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应用

2.1 RS遥感技术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应用

在我国传统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相关人员需要通过走访的形式对防治地进行实地考察,大大浪费了相关经费与时间。而随着RS遥感技术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应用,RS遥感技术不仅能够起到传统实地考察相同的效果,还大大缩减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所需的准备时间,在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1]。

RS遥感技术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具体应用中,需要采用多时相遥感影像复合技术,而该技术的使用,使RS遥感技术能够极大程度的提高监测的精确度。在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具体土地中,不同的地形可能存在不同的植被覆盖,而在RS遥感技术采用多时相遥感影像复合技术进行相关土地的监测时,RS遥感技术会通过监测相关光谱的变化对不同土地进行科学分类,极大地降低了我国土地荒漠化防治人员的工作量。此外,RS遥感技术还能对相关土地进行动态监控,最终描绘出精准度极高的防治图,并以此指导我国相关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工作的具体展开[2]。

2.2 GIS地理信息系统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应用

GIS地理信息系统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其系统中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地理空间数据库,其通过对地理信息分析时调动数据库相关信息的方式为地理研究与地理决策进行服务。因GIS地理信息系统本身学科交叉情况较为严重,其在具体的相关应用中也有三大显著特点。

GIS地理信息系统具有采集、分析、管理与输出功能。

GIS地理信息系统在分析相关地理信息时,会根据相关地理模型进行动态分析,而在进行相关地理决策时,其本身提供的分析结果具有相当程度的科学依据;

GIS地理信息系统在进行地理分析时,能够通过计算机完成人类无法完成的工作。

根据GIS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在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相关研究人员可以通过GIS地理信息系统较为准确的获得相关地理资料,及时发现相关防治计划中存在的漏洞,保证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正常进行[3]。

2.3 GPS全球定位系统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应用

RTK技术针对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充分调查,可以得出具体的土地利用现状图,RTK技术属于GPS全球定位系统旗下的一个子技术。相关研究人员在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可以先使用RTK技术得出土地利用现状图,随后使用GPS全球定位系统进行坡度、沟道比降测量等工作,并采用得到的相关数据进行较为科学的规划设计。此外,GPS全球定位系统还可以对某片土地水土保持情况进行持续监测,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第一时间的相关资料,促进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顺利展开[4]。

3 结论

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是一项长期工程,现阶段,虽然我国对其治理的现状还不是很理想,但相关政府部门不应气馁,而是应该通过对技术的革新与资金投入力度的加大坚持对荒漠化土地的持续治理,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改善我国整体环境质量。现阶段,从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可以得知,3S技术的使用能够有效地对相关土地进行全方位监控,这种监控为相关土地荒漠化防治部门提供了有利依据,从长远来看保证了我国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青峰,邢丽芳.3S技术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应用[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4(4):12-15.

[2]申贵旭.3S技术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主要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6):142-143.

[3]孟广涛,方向京,和丽萍,等.3S技术在水土保持动态监测中的应用[J].水土保持研究,2007(2):8-10.

[4]刘春生,吕福才,魏恒义.“3S”技术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中的应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5(5):112-113.

上一篇:药品不良反应年度总结下一篇:更新食堂设备的请示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