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系法制新闻导读

2024-07-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法律系法制新闻导读(共12篇)

法律系法制新闻导读 篇1

法111204期

江苏连云港黑工厂用“洋垃圾”做食品袋

近日,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群众反映,七八年来,村里水变脏

了,空气里满是浓烟和臭气。村民们说,这些变化的根源就是村里那

些越来越多的洋垃圾,这些垃圾是有人专门运进村里的,用来加工各

种产品。据调查,这些洋垃圾是走私来的,加工洋垃圾的小工厂是无

照经营的,这样的非法加工,在赣榆县成了一个致富产业——导读

加工户买这些洋垃圾的价钱是一吨两三千元,加工成塑料颗粒后

每吨可以卖到大约8000元。如此高额的利润使得洋垃圾加工在赣榆

县一些村庄十分盛行,记者看到,不少家庭都开着这种用垃圾加工塑

料颗粒的作坊,这些家庭在当地被称为颗粒户。

记者来到赣榆县的小沟村,只见村里到处堆满了废旧塑料。记者

看到写有韩国生产等字样的袋子和印有英文的饮料瓶、塑料袋等各种

生活垃圾。

小沟村有好几家塑料垃圾加工厂,每家厂内都放置着大量的打包

垃圾。在其中一家记者看到,几名工人先对塑料垃圾进行分类,水洗

后再把它们倒入一个装有碱水的池子。

水洗和浸泡之后,经过甩干,这些塑料垃圾被填入机器捣碎,然

后放在机器里熔化。不过几分钟时间,熔化完成,液态的塑料冷却后

凝结成条状,最后,长条状的塑料被切割成颗粒状,这便是成品。这

些用于生产塑料颗粒的废旧塑料都是从哪儿来的呢?

走私洋垃圾 利润丰厚

加工一吨垃圾挣5000余元

据加工厂的老板说,这些东西都是从各个港口运回来的。在这些垃圾中,除了废旧塑料袋,记者还看到了整袋标着日文的药品包装,有的里面还有药片。《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禁止进口列入禁止进口目录的固体废物。而记者在现场看到的大量使用过的废塑料袋、废药物和废纺织原料及制品都在这个禁止进口固体废物的目录中。也就是说,这些都是非法进入我国的洋垃圾。

洋垃圾制食品袋行销多地,污染环境毒害健康

简易工棚里,烟雾缭绕,一种十分强烈的刺鼻的气味弥漫了整个村庄。塑料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和聚苯乙烯,燃烧后会产生和释放出二噁英、苯、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以及大量粉尘颗粒,人吸入后会引起咳嗽、记忆力减退,皮肤瘙痒等症状,甚至致癌。那些淘汰掉的废旧塑料被随意掩埋和焚烧,同样会造成严重的污染。在门河镇的河东村,村民反映,这样的情况已持续了七八年的时间。洗涤废旧塑料的污水不仅排进了河里,还渗入了地下,村民赖以生存的地下水源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洋垃圾加工毁了周围的环境,而它们的危害,还远远不止这些。这些废旧塑料被加工成塑料颗粒后流向各地,村民介绍,这些颗粒被用来做成包装袋、玩具等各种塑料制品,甚至制成了食品袋。

工厂声称,他们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往再生料中加入颜料,制作出不同颜色的食品袋。据介绍这些食品袋外地和本地的货商都有订货,销路还不错。

卫生部颁布的《食品卫生法》明文规定,“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和食品用工具、设备的生产必须采用符合卫生要求的原材料”。用这些污秽不堪、甚至沾染着血迹的洋垃圾制成的食品袋,对健康的危害可想而知。

洋垃圾是非法的,加工生产是非法的,不仅破坏了周边环境,更对人们的健康安全造成了严重危害。而这些非法加工厂竟然可以长期、公开进行生产,那赣榆县的相关部门又是如何监管的呢?

监管不力照常生产,记者暗访明察遭遇两重天

有关部门负责人说,十一月份就完成了对非法作坊的治理工作,所有非法作坊已全部停产。

然而,12月份记者在河东村暗访时发现,这里有十几家加工厂正在昼夜不停地生产。在与赣榆县主管部门取得联系后,记者在相关人员陪同下又一次来到河东村。而此时,那些加工厂都大门紧闭。其中一家大门虽然关着,但院子里,工人们还在照常分拣垃圾。另外一家,浸泡塑料的碱水池和清洗池里还冒着热气,两个工人还没来得及离开。

村民张庆涛家的洋垃圾颗粒加工厂,在七月份的整治行动中,政府工作人员给张庆涛的小加工厂断电的行动还上了当地的电视新闻。但村民反映,执法行动过后不久,张家就恢复了生产。对此,张庆涛

矢口否认。而就在一天前,记者还看到张庆涛的加工厂里,工人在院子里分拣垃圾,排气烟囱在冒着白烟;到了晚上,加工垃圾颗粒的厂房亮起了灯,仍在生产。

洋垃圾是走私来的,小工厂是无照经营的,而这样的非法加工,在赣榆县却成了一个能让村民致富的产业。这也就难怪这些小加工厂为什么一干七、八年,却就是管不住了。对这些既破坏环境又危害人们健康的洋垃圾,不仅要管住生产又要查出源头,这些洋垃圾是怎么进来的?生产出来的产品又流向何方?要查清这些问题,需要工商、质检、海关等部门加大执法力度,不让洋垃圾再危害一方。

央视曝光洋垃圾餐盒

原料:上游不法厂商用洋垃圾制成塑料颗粒。央视记者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威控有限公司采访发现,工人们将从欧洲进口来的洋垃圾放进机器,制造成灰黑色的废料颗粒。这些洋垃圾,通常都是一次性杯子等日常用品...曝光:佛塑股份用洋垃圾做餐盒 只毒害中国人?

法律系法制新闻导读 篇2

1法制新闻中法律关系存在的问题

1.1新闻报道的公开性与个人隐私权、名誉权等之间的矛盾

法制新闻报道的宣传内容,主要是以传播法制方面的信息、法律案件等方面的内容为主。法制新闻的内容都是真实的法律事实,因此,对于培养受众的法律意识,宣传法律内容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一旦这些真实的法律案件被曝光后,必然会涉及到当事人,如果记者处理不好,就有可能泄露当事人的个人隐私。虽然法律有保护个人的隐私权、名誉权等规定,但在法制新闻的采编过程中,并没有专门的法律来约束和指导。

1.2新闻媒体与司法之间的互相干扰

法制新闻媒体与司法之间,关系有时非常紧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当某个案件发生时,司法机关为了案件的侦破,不让新闻媒体进行采访、传播;另一方面,一些法制新闻记者,自己去调查出案件的某些消息,通过法制新闻的形式传播出去,反而影响了案件的侦破、审理;同时,法制新闻为了求新求快,往往抢先报道,并把记者自己的观点融入进去,干预了司法过程。这样的问题发生后,新闻媒体该如何利用手中的“武器”,进行最新、最真实的报道,司法机关又如何把握限制新闻媒体采访的“度”,值得新闻媒体和司法部门共同深思。

1.3媒体与行政间的矛盾,让舆论监督处于两难境地

媒体和行政方面的关系,一直以来就比较尴尬。一方面,媒体需要受到行政机关的管理和指导;另一方面,行政机关需要媒体进行监督。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也是因为没有相关的法律。行政机关往往认为,行政与媒体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媒体就应该对行政机关负责,并按照行政机关的思路进行运作,而且认为媒体是展示其业绩的一个平台,应该起到宣传的作用;而媒体认为,新闻讲究自由,特别是法律新闻,更应当体现出对行政机关的监督。

1.4法制新闻报道真实公正与案件的复杂性之间的问题

法制新闻报道的案件,大部分都有复杂性,这是因为案件本身和涉案的相关人员都具有复杂性。在法制案件的采访过程中,记者将接触到涉案人员、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如何处理与这些元素之间的关系,做到公平、公正是件不容易的事。媒体和记者在传播案件的过程中,难免受到诸多的干扰,在亲情、友情、金钱、权力和恶势力面前,在种种复杂的情况下,保持真实公正,尽好舆论监督的义务,对媒体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2解决方法

2.1构建完善的新闻传播法律制度体系

有法律,才有依据。只有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才能理顺法制新闻传播中的种种社会关系,才能解决新闻传播与隐私权之间的关系,解决新闻媒体与司法之间的矛盾,解决媒体与行政之间的矛盾,让舆论监督达到有力效果,解决新闻真实性与案件复杂间之间的问题。目前,我国的新闻法律还不健全,使得新闻采访,尤其是法制新闻无法更加有效地进行。因而,要解决法制新闻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构建可行的新闻法律迫在眉睫。

2.2媒体应当有更强的约束力进行自我约束

目前,媒体的自律机制还不够完善,甚至有些小媒体自律机制是缺失的。因此,必须加强对新闻媒体自律机制的构建,这样才能预防新闻和法律之间发生种种冲突。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权利和金钱的诱惑无处不在,有时难免会影响到新闻媒体的纯洁。自律机制是第一道防线,必须采取措施提高媒体的自律性,如在媒体中建立管理机构进行内部监督,提高新闻从业者的素质,加强新闻从业者的道德建设,培养记者的社会责任感等。只有保护好第一道防线,才能为解决媒体与司法部门之间的矛盾打好基础。

2.3建立司法机关有效的约束体制

新闻媒体与司法机关之间的关系常常是交织在一起,会产生许多矛盾。因此,除了要有法律做基础外,司法机关也应该加强对自己的约束。目前,对司法机关的监管不多,这就要求司法机关加强自我约束,建立有效的约束体制。

2.4做一个“懂法”的法制新闻工作者

法律制度设计的人性导读 篇3

马克思说:“人性是一切行为、运动、关系等等的评价标准”。

广义上, 一切制度的设计与运作都是为了人类的幸福、人性的满足。人类社会的所有科学都是人的意识反映外部世界的产物,其根本的研究目标是体现人对自身与外界的价值判断,因此关注人性或人性理念构成了人类科学的坚实基础。

具体而言,法律科学是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法律是记载着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形式,它是从某一种角度对人类社会活动的价值做出的判断。与人类其他所有现象一样,法律作为人造的对象表达着人类自身的喜怒哀乐和厌恶偏好。所以,从人性的角度分析法的问题,可以从基础性的意义上来揭示法律演进图示,突破那种外部显性且直观的研究视角,因此这是一种在层次上、方法上的研究模式的转变,也更为深刻地揭示法的基础性问题,所以,人性是法律设计的标杆。

(一)传统人性观的善恶争论

人性的复杂结构由来已久。中外传统人性论均不乏关于人性善恶的论争,这些争论集中体现了人性中和谐与不和谐性共存的结构。

在中国,对人性善恶的争论几乎贯穿于整个哲学史始终。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性善论、性恶论、无善无恶论等。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主张人性善,即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主张一种由心而性的德治路线。荀子主张人性恶,力图从人类社会和人性中寻找国家和法律产生的根源,将“礼”的基本原则法律化,把法看成治理国家的必要条件。性善论与性恶论的争论是中国传统哲学关于人性问题的主要认识,在其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起着主导作用的还是儒家的性善论。

在西方,关于人性的争论与认识也可以纳入善恶两派不同的观点。柏拉图说:“人性总是把人类拉向贪婪和自私,逃避痛苦而毫无理性地去追求快乐。”基督教认为人天生就有罪恶的本能。

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对人性问题的探讨,都可以在善与恶的层面上予以归纳和抽象,并简化为善与恶的价值评判。无论学者们最终的答案偏向何者,最终都可以在善与恶的层面上考察其价值趋向,并以此作为法律这一上层建筑构建的最为基础的理论。

(二)对传统 “善恶”人性观的质疑

无论东方和西方的学者们最终将人性的特征归结于善或者恶,这其中总是意味着一种价值的评判:好的或者坏的——我国学界讨论人性善恶问题的著述中,汗牛充栋的是重复着古代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简单、先验的论断,而鲜有对人性进行经验性考察,以及反向考证对人性的价值判断标准自身的合理性问题的。我们的疑惑在于,对人性进行大量的关于“善”、“恶”的价值性争论,是否可以真正具有法治的基石之作用。而这一争论本质上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无法达成共识,基于价值观念的多元性,事实上也很难建立一个统一的人性评判标准。

(三)现代人性研究的新视角

法律制度的设计应当基于对于人性的正确认识,应当问“人性是何”从而根据人性的现实结构来指导法治,而不应一味评判“人性如何”。对人性的怀疑和不信任是促使法治建立的重要理论根源,但更应该研究如何深刻地了解人性的本来面目。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正确地对待人性之中追逐一己私利的本性。不屑于讨论追逐私利的合理性成分,便是不顾现实和经验层面而从价值的层面高高在上地宣示人性的理想状态。

我们认为, 人性是一个复杂的命题,人性本身存在着和谐和不和谐两方面的内容。法律上的人无论在理论上, 还是在历史的发展中, 既有人性中精神的优雅,也有人性中动物的兽性和庸俗,这是由物质世界的给定性与人的精神追求的无限性决定的。法律文化中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从总体来看,应当更加关注如何建立一个务实的机制,一方面肯定人追逐私利的本性,另一方面将人追逐私利的行为纳入法治的轨道。 “人性”之于法律的意义尺度也即表现于此。

二、法律制度设计的“人性”本质探索

从一般的角度上说, 制度设计是按照生产力的标准并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目的的。但从本质上说, 一切制度的设计与运作都是为了人类的幸福、人性的满足。生产力为人性服务, 生产力服从人性的需要。尽管现实的人性又受制于生产力的状况与社会分工的发展程度。

(一)中西法律发展的人性化轨迹

西方社会从两千多年前, 以自然法的名义发展出系统的人性理论进而引发近代法律制度的形式化并取得现代化的累累果实。

分析当今西方社会的法治理念与制度表象,可以看到自然法与社会契约论之重要影响。如果说, 自然法代表了实体正义,社会契约以程序正义保障之。实体与程序、 内容与形式, 在最初的没落的古希腊那里以后, 从古罗马以后它们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比肩取得了现代法律的内容与形式。综观西方国家对自然法的讨论, 其内容不管是借助神或客观精神的名义抑或自然的名义或其他的符号予以发布, 一切都是在宣布人性的复杂结构——让爱延续与使恶受惩——成为全部制度的归宿。

然而, 我国传统的意识形态,把分析的焦点停留在“ 生产力决定论”的抽象层面上, 而当抽象的理论与现实的矛盾凸现而难以自圆其说时, 传统意识形态也就在实践中不得不表现为中心化、片面化、虚假化。因此, 当我们撇开深刻的人性分析后,是否意味着我们有些抱残守缺了呢?当我们一味地崇尚忘我精神、大公无私的人品时,是否忽视了普通人的普通的道德观念的中流砥柱作用了呢?而当英美以与时俱进的实证方法宣告人性自私时, 我们为何在通常简单地斥之为浅薄的同时, 不断地学习西方的建立在人性理论上的、从物质生产到制度设计的各种文明乃至细节呢?

无疑, 鄙视人性探讨的意识形态, 无助于民族的现代化、法制的人性化以及意识的全球化。所以, 在当下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制度设计中, 之所以还存在着大量的法律、法规始终不能到位的令人焦虑的状况, 问题的焦点就在于能否真正运用从现象到本质的唯物辩证法。承认一个简单的共识是生产力为人性服务还是人性为生产力服务,而与此相关的问题就是马克思有着怎样的人性观念以及人性何以形成的理论资源。

(二)人性是法律制度乃至社会制度的标杆

马克思有丰富的人性观念。马克思关于一般的人性观念, 提到了“ 自然” 、“ 需要”、 “ 自由自觉的活动” 、“ 生产关系” 、“ 幸福”甚至“ 效率”等概念或相关内容。马克思之所以如此重视人性, 原因在于马克思扬弃了古希腊的“ 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 提出了“ 人性是一切行为、运动和关系等等的评价标准” 的重要概念。正如马克思所说, “ 想根据效用原则来评价人的一切行为、运动和关系等等, 就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 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变化的人性。”在这里, 人性一般是全部价值的出发点, 也是正义的基础。

我国近年的新民权运动与人道主义法制建设,实质也是向马克思主义人学、人性观念的回归。为人的自由价值而建构的社会秩序, 必然依赖着人的私心、共同的道德以及由此引发的冲突、协商、妥协。尽管市场调节以一种客观化的力量, 能够部分地处理不同自由意志的协调,但是,具有普遍性的实质正义还有赖于众人的广泛的探讨、争论甚至一定形式的冲突。可以说, 现代社会中的自由与秩序的平衡, 实质上也是稳定与冲突的平衡。所以, 有序的民主法制建设, 必定是在协商、冲突、妥协中完成的。耶林说 “ 为权利而斗争” , 便为现代社会自由与秩序联结的必由之路。

所以, 从人性的角度看, 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在于加快行政法律、法规的建设, 落实宪法赋予我国公民的各项经济的、政治的民主权利, 配置监督公共权力,完善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唯此, 才是我国社会的有机团结和公民的福祗。

参考文献:

[1]袁铎.重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J].长白学刊,2006(3).

[2]谢晖.法学范畴的矛盾辩思[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3]张桂琳.西方政治哲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4](德)西美尔.货币哲学[M].陈戎女等译, 华夏出版社,2006.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79.

法制征文 法律在你我身边 篇4

有人曾经说过:“法律好比一艘在大海上的船,在船上行动是自由的,可一旦跨出了这艘船的底线,就会掉入海里,接受法律的惩罚。”其实,从每个人出生的那刻起,我们就与法律结下了一生的缘分,它就像空气一样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它像一位正义的女神,你找到了它,学会了使用它和遵守它,它就会永远保护你;如果你去违反它,它就会惩罚你。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不要抱有侥幸的心里,因为法律就在你我身边。

“无规矩不成方圆”,试想如果没有法律的约束和存在,这个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无法想象甚至不敢去想象。提起法律,就会给人一种神秘、威严、崇高的感觉。其实,法律与道德、习惯、宗教、纪律一样,都在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举止。正是因为由于这些规范的存在,我们这个社会才会变得有条有理:正是因为由于法律的存在,才使我们的权利得到了应有的保障;也正是由于法律的存在,我们的祖国才会更加的和谐,更快发展。我们应该时刻去尊重法律,遵守法律,感谢法律的庄严,感谢法律带给我们的一切!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法治的时代,法治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法治精神主要旨在于强调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战略思想和法治的普适精神。法治是指以民主为前提和基础,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以制约权力为关键的社会管理机制、社会活动方式和社会秩序状态。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

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在法治的引导下,我们的祖国飞速向前迈进,从以前所谓的“东亚病夫”逐步成长为可以堪称为今天的“东方巨龙”,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犹如快马加鞭,经济在腾飞,科技在进步,文化在繁荣,文明在提高,航天事业飞速发展让世界为之震惊,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我们应时刻遵法、守法、弘扬我们的法治精神,使我们的法治精神发扬光大,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撒播更多的种子。虽然我们拥有法律的管制,可很多时候因为心中的某种贪念和迷恋,因为法律意识的淡薄等种种原因,使很多人一步一步越过法律的底线,走向犯罪的深渊。法律就在我们身边,而且是那么的无处不在,在我身边真真实实的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那时我在上高三,花一样的年龄,我们在为我们的人生为我们的梦想拼搏着奋斗着,虽然它是艰难的,很多人都已走过来了,可有一个同学却走向了那铁栏围绕的高墙深处。也许受不了孤单和寂寞,也许不想过他所谓的枯燥无味的生活,他迷恋上了上网,刚开始只是偶尔的去,可最后越陷越深,电脑变成了他每日必不可少的工具,由于家人给的生活费远远不够自己消费的网费,他刚开始是借钱,到最后变成了偷钱,偷家里的,偷同学的,甚至到了最后劫路人的钱,因为抢劫他最后没能参加高考,得到了法律的制裁,他的人生也就这样被毁了。这是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真实的故事,我也希望由此能够给更多的人以启发和深思,为了我们的美好未来和人生,我们应该时刻的约束自己的行为,做一个懂法、知法、守法的人,不要去触犯法律,否则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法律是国家和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前提,但每个国家的法律都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和不足之处,我们的法律也不是无可挑剔和健全完备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多的约束和规则会写入法律的条文,法律会更加的完善,我希望那时社会上的犯罪会更少,人与人之间没有太多的冷漠和伤害,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宽容、理解、和关怀,更多的人甚至所有的人都是懂法、知法、守法的人,我们的祖国更加的强大,人民生活安康富足!

法律在你我身边,法律无处不在!法律,要靠我们大家自觉遵守。遵纪守法,我们要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我们做一个懂法、知法、守法的人,让我们共同努力用实际行动去播撒更多的种子,传播给更多的人!

学院:国际高等技术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与技术

班级:国电0903班

姓名:刘佳

学号:200938930343

法律系法制新闻导读 篇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是巩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果和保障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是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实施农业宏观调控的必然选择。因此,在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如何进一步加强城镇居民的法制观念,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直是各级各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为充分了解娄星区城镇居民法制观念的相关情况,确保工作的针对性,这个暑期,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与部分乡镇(街道)及居委会领导座谈、与居民交谈等方式,对娄底市“城镇居民法律意识、法制观念”进行了调查。

一、关于“城镇居民法律意识、法制观念”的问卷调查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1、调查时间:2013年7月20日开始到8月20日结束。

2、调查范围:仅在娄星区各乡镇(街道)及其辖下各村、居委会开展。

3、调查对象:包括公务员、经商、务农、务工及从事其他职业的有关人员。

4、调查形式:采用了问卷调查及与部分乡镇(街道)及居委会领导座谈、与居民交谈等方式。

(二)对调查问卷的回答情况

我们将这次的调查问卷分为基本情况调查及法律常识调查两部分,现将各部分的回答情况简要分析如下:

1、基本情况调查

(1)在对通过哪种途径了解有关法律政策方面知识的问题上,在各从业人员的回答中,绝大多数人选择了“看电视”、“读书刊报纸”作为自己了解有关法律政策方面知识的途径,分别占总调查人数的72.57%、82.52%。而选择“观看有关案件的审判”、“ 通过政府部门主导的普法活动,如‘五四普法’等”的人员相对较少,仅分别占总调查人员39.56%、41.99%。还有2.43%的调查人员选择了“其他”项,并注明是通过“上网了解有关法律知识”。可见,我市城镇居民学法的自觉性较高。

(2)在对通过哪种途径解决有关法律疑问问题上,在各从业人员的回答中,占绝大多数的人员(占总调查人数的75.24%)选择了“到相关政府部门询问”,公务员、经商、务农、务工及从事其他行业的人员作该选项的分别占80.00%、71.79%、70.59%、78.85%、81.08%。34.95%、41.75%的调查人员分别选择了“自己翻看有关法律方面的书籍”、“到律师事务所咨询”。此外,7.04%的调查人员选择了“其他途径”,主要是通过“网上查询有关法律依据”、“咨询懂法律的亲朋好友”等途径。

2、法律常识调查

在这一部分调查中,我们设置了8个单选题和3个多选题,内容包括正当防卫、过失犯罪、监护责任、义务教育、特殊侵权、近亲结婚、房产权转让、赠与合同、公务员范围、公民选举权的资格、国家机关职权分工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问题。

(1)在对8个单选题的选择中,从总的情况来看,8项单选题中,调查人员对有关过失犯罪、义务教育、特殊侵权、近亲结婚、房产权转让等问题的答对率较高,分别为95.15 %、98.79%、97.57%、99.27%、95.63%;而对有关正当防卫、监护责任、赠与合同等问题的答对率较低,仅分别为58.50 %、60.92 %、66.02 %。

(2)在对3个多选题的选择中,各职业人员对有关公务员范围、公民选举权的资格、国家机关职权分工等问题的选择中,全部选择正确的比率普遍较低,分别为56.31 %、5.58%、16.99%,与基本情况中务农、务工人员学历较低相对应的是,务农、务工人员的比率更低,务农人员分别为41.91 %、0.00%、17.65%,务工人员分别为56.73 %、2.88%、8.65%。

二、娄星区城镇居民法制观念的现状

通过近一个月的调查,了解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居民的法制观念有了较大的改变,主要表现在:

(一)居民学法用法的觉悟有所提高

近年来,随着我区改革开放和依法治区的深入,居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法律知识的重要性,因而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都有所提高。从我们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可见,居民通过“看电视”、“读书刊报纸”了解有关法律政策方面知识的所占比例较高。当自己有法律疑问需要解决时,占总调查人数的75.24%会积极“到相关政府部门询问”,34.95%的人会“自己翻看有关法律方面的书籍”。此外,7.04%的调查人员选择了通过“网上查询有关法律依据”、“咨询懂法律的亲朋好友”“等其他途径”解决疑问。这些表明我区居民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较高。

(二)基层的民主法制水平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我区坚持把依法治区工作放在基层、放在农村,稳步推进居民(村民)依法自治,通过开展居(村)委会直选工作、建立健全农村民主决策机制、村(社区)居民会议和村(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制度、村务公开机制、村(社区)财务开支审批制度、审计监督机制,以及引入第三方规范村(社区)级财务管理等等,逐步建立与完善了基层自治机制,从而提高了基层的民主法制水平。

同时,我们在调查中也了解到我区城镇居民法制观念建设也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居民的法制水平仍有待于加强

如前所述,近几年来,我区城镇居民的法制观念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与现代

社会的要求相比,我区居民的法制水平仍有待于加强。我区居民虽对婚姻法、土地管理法、义务教育、民法等方面的法律知识有所了解,但对宪法、合同法、诉讼法、选举法等一些比较重要的法律,及一些比较重要的地方法规的了解相对较少。此外,部分居民对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的整体法律意识仍有待于加强。有些居民即使认识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了,但对通过法律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持否定态度,尤其是在“民告官”的案件中,有些居民认为“官官相护”,不相信通过法律能够维护他们的合法利益。

(二)村(居)干部队伍依法行政的意识有待于加强

我区村(居)干部有了一定的民主治村及依法治村意识,他们真心实意带领和帮助群众奔康致富,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爱戴与支持。但是,还有一些村(居)干部仍保留以行政手段为主的工作方式,搞家长式管理;或者民主作风和法制观念不强,乱作为或不作为;还有个别村(居)干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挪用集体资金、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虚报基塘整治面积骗取专项资金等等。这些现象虽然是少数,但侵害了群众利益,破坏了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进而影响了依法行政和民主治理社区工作的进程。

三、法制观念不够强的原因分析

(一)落后的历史传统禁锢

我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而广大的农村地区则是封建统治的重灾区。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的民主观念虽然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封建残余思想在农村地区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各种封建流毒没有彻底地得到清除,农民群众的民主思想和法制观念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广大的农民群众还没有彻底地挣脱封建思想的禁锢,没有从封建残余势力的影响中真正地解放出来。

(二)“三农”问题的相关立法跟不上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涉及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法律问题越来越

多,但事实上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法律法规却较少,或已经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或者就是相关的法律之间相互矛盾,相互抵触。而且目前还有许多涉及农村的问题的解决没有法律依据,因此出现了不少涉农法律真空。与此对应的是农村的执法工作也存在不少的漏洞,如执法机构不健全、执法人员素质不高、司法腐败、执行困难等等,这些问题也是导致农民法制观念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的重要原因。

四、加强娄星区城镇居民法制观念的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对农村民主法制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使全社会特别是各级政府在思想上认识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是搞好农村民主法制工作的根本前提。我区必须将农村普法工作提高到事关农村长治久安、事关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高度来认识。在推进农村各项工作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一手抓经济,一手抓法制”,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实力与民主法治同步发展,而不能有丝毫偏废,也不能有任何动摇。要坚持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努力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农村工作的水平。

(二)健全和完善适应农村改革和发展需求的法律制度

我区应通过有关法律途径进一步加强农村的规范化工作,要把在农村改革和建设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以及已经成熟的经验上升为地方规章,使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应着手清理一些早已过时的、不符合农村地区各项工作发展现状的法律法规,做到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另外还应注重吸收一定数量的农民进入我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使农民群众能为自己立规章制度,使各种涉农制度能真正代表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

(三)要对农村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活动

在问卷调查中,仅41.99% 的调查人员选择了“ 通过政府部门主导的普法活动,如‘五四普法’等”获取法律知识。由此可见,我们要进一步在广大农村中开展以政府为

主导的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在发挥标语、墙报、法制讲座、法律咨询、知识竞赛、散发宣传资料、举办图片展等传统方式作用的基础上,利用普法网站和广播电视新载体,面向居民直接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公民知法、守法、护法。同时,通过这种宣传,使各种涉及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法律法规能尽快传达到农民群众之中,保证这些法律的作用能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其作用。

(四)加快对我区新型农村干部的培养,加强对农村干部的管理与教育

法律系法制新闻导读 篇6

——对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几点思考

法制通常指国家的法律和制度,或者指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我国社会主义法制是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废除旧的法制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的,代表着社会主义国家全体人民的最大利益和意志,是全国人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法制宣传就是通过传播媒介,如报纸、杂志、书籍等印刷媒介和广播、电视、电影、理论文章、文艺演出、新闻报道等宣传手段将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传播给全国公民,法制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推进依法治国基本的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加强法制宣传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有效手段,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引导群众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全面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形成自觉学法用法、维护法律权威、依法办事的社会氛围。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全面推行依法治国重要保证。

经过三十年的普法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不断增强,各项事业的法治化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但普法不够的问题依然存在,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法律还没有真正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同和遵守。

一、法制宣传的目的对象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依法治国要求政府和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和普通民众守法有机结合。开展法制法制宣传教育,普通民众是主要对象,是法制宣传的接受者。目的让他们学法、懂法、用法、守法,每个民众都能依法办事,有好的法律素养和法律意识,我们依法治国的步伐就会更快一些。长期以来,老百姓整体的法律素养和意识并不强,这就需要整个社会加大法律宣传的力度,全社会营造学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法制宣传教育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它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制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

经过三十年的普法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不断增强,各项事业的法治化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但普法不够的问题依然存在,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

二、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意义

(一)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只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才能不断提高广大公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依法表达利益诉求,自觉履行义务,依法维护权益;才能不断提高公务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律手段协调利益关系、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才能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严格执法、公正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客观要求。坚持不懈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依法行使权力,依法履行职责,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促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必然要求。

(三)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是全面推行依法治国的基础工程 只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才能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维护法律权威的观念、严格依法办事的观念,才能使公民懂法、守法、用法、护法,自觉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社会事务,推动社会管理走上法治化的轨道。

(四)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是顺利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保障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推进依法治理,有利

于促进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的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有利于提高政府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监管市场的能力,提高企业依法经营、依法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进一步营造维护公平竞争、促进自主创新的市场环境,推进市场经济快速健康有序发展;有利于弘扬法治文化,把法治精神渗透到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中去,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程度。

三、法制宣传教育创新和探索

(一)整合资源,推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进程 首先,整合人力资源,壮大法制宣传队伍。法制宣传教育社会性的特点,决定了参与人员的社会性。在法制宣传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各方力量,动员组建法制宣传教育志愿者队伍。利用热爱普法公益事业,长期扎根基层益现有的资源和优势,义务为法制宣传作贡献。

其次,整合设施资源,不断巩固和扩大法制宣传阵地。法制宣传要有阵地、有载体,当群众需要了解法律的时候,能够看到、听到、找到法律的有关知识或者满足他们的法律需求,提供解决利益诉求的途径和方法。建设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只靠司法行政一家是不够的,只有综合各方面的资源,发挥一切具有宣传教育职能的部门优势,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宣传阵地。

第三,搭建多种平台,促进政府各职能部门加强行业法

宣传。政府各职能部门有开展法制宣传的责任和义务,有得天独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优势。但是他们的宣传活动只强调行业系统的需要,没有形成应有的规模和效应。因此,法制宣传教育主管机关应从宏观层面进行规划,搭建平台,为政府各职能部门开展法制宣传提供一个舞台。

(二)做到“四个结合”,拓展宣传教育面

一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在充分运用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法制宣传教育手段基础上,更需要适应现代社会思想观念的发展变化,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发展宣传教育的形式,占领新兴的宣传领域和阵地。随着家用计算机的普及,上网人数的不断增加,网络在普法活动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因此,今后,更要拓展新闻媒体法制宣传渠道,进一步加强对报刊广播电视特别是影视、网络等传媒法制宣传教育的指导,积极鼓励和支持有关传媒阵地办好现有的法制栏目,通过以案释法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法律知识。

二是集中宣传教育与日常宣传教育相结合。利用各种纪念日如“12•4”全国法制宣传日、“6•26”国际禁毒日等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目前常用的一种宣传手段,效果明显。另一方面,法制宣传教育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决定了这一工作重在平时、点滴渗透、潜移默化的特点,只有重视日常法制宣传教育,才能实现公民法律素质由量变到质变的提高。

三是普遍教育与特别教育的结合。法制宣传教育的根本

价值在于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质,普遍教育是基础,但某些特定人群如领导干部、青少年、农民工等,或因其在工作中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或因其对法制宣传教育的特殊、迫切需求,而成为特定时期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在普遍教育的基础上加强特别教育,有利于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加速工作的全面推进。

四是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的结合。学法的目的最终在于运用法律参与社会法治实践。把执法和司法的过程变成法制宣传教育的过程;在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办理公证事务、调解纠纷矛盾的过程中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使法制宣传教育与群众的法治实践紧密结合,其效果远胜于空洞的说教。

民主法制工作(新闻) 篇7

三举措夯实“民主法治村”创建

今年以来,吴江经济开发区“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围绕“两提高、两转变”的要求,着眼于实现农村基层民主更加健全、基层法制更加完备、基层秩序更加和谐的目标,坚持“三个一”,高规格、高标准、高要求做好创建工作。抓住一条主线。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作为工作主线。通过精心构筑网络化管理平台,充分发挥了综治、调解、信访等部门的作用。通过狠抓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细化矫正、安置帮教、吸毒重点对象的管理,确保帮扶工作落实到位; 通过落实群防群治责任制和社区楼长制,明确了人人承担社会稳定的职责。突出一个重点。把提高村民的法律素质、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作为创建工作的重点。健全普法教育网络,做到村有普法骨干,组有法制宣传员;建立法制宣传栏,为村居百姓提供法制小常识;组织村干部、村民代表定期集中学法,将新农村建设的法律知识及时传授;利用远程教育平台,用观看法制电影形式组织村民学法;组织法律进社区活动,为居民和村民提供法律建议和咨询。

构建一个平台。完善“四议二公开”工作平台,以“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的原则,强化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根据村情,建立公开栏、意见箱、警示台,定期公布重大事项和群众关心的财务收支、宅基地使用、计划生育指标等事项,切实保障和落实村民的选举权、知情权、管理权、参与权、监督权。目前,吴江经济开发区已创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个、苏州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2个、吴江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4个,创建率达100%。吴江经济开发区力求在硬件建设上下功夫、在完善制度上做文章、在解决问题上找对策、在群众参与上重实效、在优化法治环境上见实效,为构建平安和谐开发区提供法治保障。

吴江将经济开发区司法所

法制宣传日 新闻 篇8

12月4日,州县相关部门联合组织公安、检察、法院 、司法、环保、妇联、国土、质监、食品药监、民政、卫生、计生、财税等20多个部门,在青海湖广场举行“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法律咨询活动。活动通过现场法律咨询、法制宣传展板展示、分发各种法律书籍和宣传资料等形式,为广大群众提供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深受过往群众欢迎。

今年是第15个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以深入学习宣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宣传宪法为重点,努力在全县形成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法治氛围。活动现场,一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法律系列问题,如依法信访、非法集资、婚姻家庭、环境保护、人身损害、劳动保障等,都在法制宣传展板上明确介绍,吸引了众多群众观看。此次宣传活动,不仅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传播了法律知识,弘扬了法治精神,还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为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和谐共和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法制进校园新闻稿 篇9

为了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让学生学法、懂法、用法,增强法制观念,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自觉遵纪守法,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合格中小学生。6月12日下午第一节课,同合九义校开展了针对3-8年级学生的法制进校园活动。

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学习《中小学法制教育报》,举办以法制教育为主题的班会等形式,运用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画面和语言,结合真实、生动的案例,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违法与犯罪之间的联系。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年龄阶段的特点分析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动机与原因,在实施违法犯罪时的冲动、无知以及由此造成的严重后果,告诫同学们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及行为,培养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远离犯罪。指导学生珍惜学习机会、提高鉴别能力、学会感恩、谨慎交朋友、切莫虚荣攀比、增强防范意识、掌握自救本领、文明上网等。

法制微电影新闻稿 篇10

工作人员为同学们播放了由高坪区司法局制作的微电影《迷失的青春》,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剖析了青少年学生迟到、旷课、夜不归宿、迷恋网吧、酗酒等不良行为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告诫同学们遇事要慎思慎行,以免走上犯罪道路,悔恨终身。最后,工作人员还就当下热门话题“校园欺凌”与同学们进行互动,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法制课使自己重新认识到法律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不仅保障人们的权利,同时也约束人们的行为。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要远离不良行为,抵制住诱惑,做一个自尊自爱的好公民。

法制宣传课还得到了老师们的拍手称赞“平时给同学们讲道理、讲法制,学生们的接受有限。今天用微电影这种方式进行法制教育,既直观又新颖,非常符合现在学生的胃口,效果好多了”。

法律系法制新闻导读 篇11

基于诊所法律教育模式的法制教育功能探析

法律诊所在接待咨询者.案件当事人,在参与办案过程中对相关当事人的调查、取证以及协助当事人参与诉讼文书的起草、庭审的`准备等相关环节之中实际上也起到了法制宣传教育功能、深化法律认知功能,法律观念导向功能、法治精神的激励功能和社会调解稳定功能.应进一步优化和提升诊所法律教育模式法制教育功能的途径.

作 者:董杰 魏纪林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刊 名:法制与社会英文刊名:LEGN SYSTEM AND SOCIETY年,卷(期):“”(12)分类号:G633.98关键词:诊所法律教育 法制教育 功能 途径

法制宣传日新闻稿 篇12

讲座会上,赵光明校长介绍了任枕流小学法制副校长的杨军并颁发了法制副校长聘任书,并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感谢。

此次法制讲座,杨军副校长就法律的意义和产生、我国的法制宣传日、身边的法律知识、与未成年人相关的法律等几方面做了宣传介绍。在杨军副校长精彩的案例分享中,同学们都了解了作为一名小学生应如何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还表示以后也要遵守法律法规,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对社会有用的公民。

上一篇:行李箱说明书下一篇:《格雷佛游记》读书笔记300字五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