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精选9篇)
《13.和时间赛跑》教学随感
本文讲的是“我”因外祖母去世而忧伤不已,后来在爸爸的一席话的启示下,从太阳落山、鸟儿飞行中,“我”明白了为什么要珍惜时间;从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我”体会到怎样珍惜时间。启示人们:虽然“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学生通过对文中讲的几件事的分析、体会,很容易就感悟到了文中所蕴含的道理。但是,语文不单纯是传播知识,还担负着育人的任务。现在学生中存在着做事拖拉的现象,令老师和家长十分头疼。这一课正是解决这一现象的良好的载体。于是,我在学生读懂课文后,先引导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感受,使学生了解到时间流逝得飞快,时间一去不复返,时间不等人,时间像金子一样珍贵等特性,深切地感受到时间的珍贵,引发学生惜时的情感。然后,我请学生就如何赛过时间展开讨论,让学生针对自己的不足进行反思,激起他们改掉陋习的决心。接着,我又让学生就自己对珍惜时间的感悟,编写出自己的惜时名言。此语一出,顿时教室里议论纷纷,很快学生自编的名言诞生啦!其中,刘灿、褚奇龙、刘春雷、刘瑞等同学的最受大家青睐。为了鼓励同学们敢于创新,我请这几位同学把自己的名言写在黑板上,并大声地宣读给大家听,宣读时要求要有鼓动性。我想,就这么算啦。这个启示,在学生的心中会淡化的,一部分学生会遗忘,旧病复发。于是,我请我们班学书法的两位同学把这几则学生自创的名言记录下来,张贴在教室的墙上,时刻勉励着学生。同时,学书法的同学的学习成果也有一个展示的机会,会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真是一石二鸟!一直以来,我就想改变一下现在的课前起立问好的方式。现在机会来啦!我就把文中的中心句: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其中的“你”改为“我”,作为我们班的课前激励语,提醒、激励学生惜时,勤学。每节课前,当班长领呼:假若──,全班学生齐呼:我一直和时间赛跑,我就可以成功时,孩子们的眼中分明透露出自信和勤学的决心
《14.检阅》教学反思
《检阅》是新课标小学三年级下册的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来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
这篇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非常突出。特别体现在细致的心理描写上:刚开始,大家都很犹豫,很矛盾,不知道怎样解决该不该让博莱克参加检阅这个难题。因为队员们既希望自己的检阅队伍整齐划一,又不想伤害大家的好伙伴博莱克,这让大家左右为难。最后队长打破了僵局,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并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大家的心情由忐忑不安到激动自豪,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变化过程。从中,一群善良、纯真的孩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课文洋溢着浓浓的现代意识和人文关怀:作为健康人,要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平等权利,作为残疾人,也应该像课文中的博莱克一样,自尊、自强。
分析教材后,我又走出教材,面对学生,我发现学生对学习这篇课文还有很大的难度。首先:检阅对很多同学来说,是很陌生的事,课文中所描述的事情和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远。其次,课文篇幅较长,初读课文,很多学生大概意思都读不懂,更不用说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人文内涵了。再者,课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没有直白的叙述,都是隐含的,只有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才能读懂。考虑到这些,我在教学中,努力使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交流,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进行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让学生在一次次的对话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一、让学生与课程资源对话
在设计教学时,我努力寻找、充分利用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课程资源。
如:一上课,我就给学生播放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阅兵式的录像。放完后,请学生说说感受。录像的播出,学生一方面理解了检阅的意思。更重要的是通过看录像,让学生感受阅兵式的庄严、隆重的场面,让学生明白这是多么重大、要求又是多么严格的事。同时,为后面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做好铺垫。事情这么重要,怪不得孩子们会犹豫不决该不该让博莱克去。同时,这么重大的事也让博莱克参加了,更可以看出孩子们做出这一决定的伟大。
结束教学之前,我又播放了《千手观音》的表演片断,孩子们看得那么专注,那些残疾人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和力量又让他们深深地震撼了,使他们进一步理解了文章的内涵。
二、让学生与文本对话
让学生的“个性”在语文课堂中尽情地流淌,学生就产生了与文本对话的内在需要,师生对话就成为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过程。
在课文描写的第一个场景的教学中,我采用了情景模拟的教学方式。在老师的朗读中,学生马上进入了创设的情景,表情、心理活动随着文本内容而变化,大家都在为遇到的难题苦恼、思索;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边听边思考,联系上下文理解了文本中重点的词语;在师生进一步的交谈中,学生完全进入了儿童队员的角色,体会了他们矛盾的内心世界,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如:课文第六自然段是连续六个问号的句子,这静止的画面更是孩子们思想斗争的矛盾的焦点,思想的高潮。老师随着学生的每一句朗读,引导他们以儿童队员的角色深入到文本中,入情入境地体会人物感情,体会他们的想法,体会他们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体会他们善良的心地,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来。
就这样,孩子在教师的引领下,与文本无数次的对话,真正走进了文本,融入了文本,知识、技能目标自然达成,过程与方法潜移默化,情感自然萌发,价值观又得以提升。
三、让学生与文中人物对话
老师带领学生与文中的人物进行“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让学生们“悟”得其神,“说”得其法,尽情展现学生的个性与学习智慧。在课文描述的第二个场景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两次的采访,这种形式深受学生的喜爱,他们兴致勃勃地选择当起了小记者,当起了博莱克,当起了现场的观众,设身处地想,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与文中的人物进行了一次次对话。这时,学生在感悟、体验、交流中,已经自然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情感也完全调动起来了,与文中的博莱克、观众思想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对博莱克油然而生敬仰、赞叹之情,同时,在前面充分理解孩子心理的基础上,对本课的难点,最后两句话:“这个小伙子真棒!”“这群小伙子真棒!”的理解,也水到渠成!此时引导学生感情朗读,他们的表现投入而到位,感悟也越加丰富而透彻,在动情的朗读中,学生的心灵得以飞扬,生命的活力得以焕发。
总之,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碰撞,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了“零距离”的心灵对话。用心灵去倾听心灵,达到心灵相通,情感共鸣,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但是,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准备的《波兰国歌》不知为何无法正常播放,所以无法给学生的朗读营造那种隆重、热烈的气氛;另外,由于有些教学环节还不够紧凑,以至教学时间延长了两分钟。
《15.争吵》教学反思
讲课前一天我见到了学生,个个活泼好动,老师说一句他们接三句。面对这样的纪律我真感到头疼,生怕他们给我出乱子。谁知道第二天课堂上,他们人人积极,踊跃发言,那一张张充满好奇、探索、疑虑、喜悦的笑脸,顿时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明媚的阳光。
“太顺利拉,他们太会配合了。”这一点也不对。课后我沉思了很久,心里在想:学生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我终于悟出:课堂教学中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设计好的路,老师怕出错,学生也劳累无趣。所以,教师就要顺应学生的“学势”而导,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属于学生的,倘若不属于学生,课堂与老师则没有了存在价值。在课堂上,不是学生配合老师的教,而是老师服务于学生的学,老师的行为取决于学生学习的需要,这就要求,老师要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体验洞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该导向时导向,该启发时启发,该设疑时设疑,该鼓励时鼓励
《16.绝招》教学后记
《绝招》是第六册语文第四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富有童心、童趣,刻画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一、重语文基础学习
《绝招》也是一篇略读课文。也曾听说过有教师对略读课文的教法是可上亦可不上。想然,这样的教学是过于简略了。虽说是略读课文,但有些方面,诸如生字、词的学习还是不能忽略的。生字、词语乃语文的根本之所在。
在本课中,有好几个见面字、词的笔画较多,学生不易读准,此时,不如我们把要求拎高一些,把这些生字、词语领出课文,让学生自由读读、念念。我教学时把12个较复杂的词语单独出示,先让学生自由读读,接着指名读,再请小老师领读,最后才是齐读。这样,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加深印象,并领略中国汉字的丰富性与深刻性。
二、在语境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处于学习的转折点,是各种能力飞速发展的“腾越期”。尤其是语言概括能力。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也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如:请学生分别说说两次比试绝招的过程中,三个小朋友分别表演了什么绝招时,请学生用上“尴尬”和“羡慕”两个词语,把比绝招的内容串联起来,既精简了语言,又抓住了重点。又如:小柱子回家以后,在与奶奶的对话中又大受启发,为了让学生理解重点,我就把6个自然段的内容精简成几句话的填空,让学生在分析、概括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大意。
三、我的思考
略读课文,更多的应是让学生自由去读,自由去学,自主体会。但我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对学生扶的多、牵的多,放的太少。我们今天的课堂,不应该是以学会为目的的课堂,而是应以会学、掌握方式方法、获得人生体验为目的的课堂;是促使人人获得不同发展的课堂,让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习观;并力求使学生通过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理解,产生情感的共鸣,感悟生活的智慧,并经历语文知识的“再创造”,明白课文中所蕴涵的道理。
一、本单元的教学应首先从概念的形成入手
(1) 建立和深化宏观概念与微观概念, 落实当前概念。在第三单元《分子和原子》中, 学生从分子角度认识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两种变化的不同, 初步建立了微观概念。进入第四单元首先学习原子结构, 把学生再次带入了微观世界的课题, 通过学习实践建立起宏观和微观的概念。同时落实当前所学的原子结构、元素、离子、化合价、化学式等重要概念。
(2) 结合当前概念重新认识前面所学概念, 进一步深化所形成的概念。例如第二、三单元中物质分类的概念, 学生一般都很难理解和掌握, 可借助宏观和微观概念再认识。
(3) 清晰的概念形成之后应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 形成相对完整的概念体系。例如物质的分类、元素、分子、原子、离子、中子、质子、电子等概念之间可以建立联系, 从而形成知识体系, 为下面的化学学习提供强有力的帮助。
二、充分利用所形成的科学
准确的概念及其体系对物质及符号的表征形式进行梳理整合, 是本单元学习的深入与发展
(1) 借助元素和物质的分类深入研究并归纳清楚常见物质的结构和化学式。如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 (1) 气态非金属单质, 如氧气O2、氮气N2等; (2) 非金属氧化物如水H2O等; (3) 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如氨气NH3、甲烷CH4等。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 (1) 稀有气体; (2) 金属单质; (3) 一些固态非金属单质, 如金刚石C、石墨C等。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如Na Cl (食盐) 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2) 从物质的宏观和微观表征形式入手, 即学会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结构。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水的组成与结构:“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如氯化钠的组成与结构:“氯化钠由钠元素和氯元素组成;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如汞的组成与结构:“汞由汞元素组成;汞由汞原子构成”。
(3) 紧扣宏观和微观概念整合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含义。首先归纳整合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含义。元素符号的意义:宏观表示某元素, 微观表示 (一个) 某原子。化学式只有两种宏观意义: (1) 表示某物质; (2) 表示某物质由某元素组成。当某物质由分子构成时, 该化学式又是分子式, 分子式的意义是两层微观意义: (1) 表示 (一个) 某分子; (2) 表示 (一个) 某分子由几个某原子构成。然后举例体会所整合的内容, 例如:符号H是单纯的元素符号不是化学式, 只具备以上元素符号的意义。
符号Fe、He、S不是单纯的元素符号, 它们还是化学式, 具备元素符号的意义和化学式的意义, 如Fe表示“铁元素、一个铁原子、铁这种物质、铁由铁元素组成”。
CH4、CO2是由分子构成的, 该符号具备化学式的意义和分子式的意义, 如符号CH4表示“甲烷这种物质、甲烷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一个甲烷分子、一个甲烷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构成”。
Na Cl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该符号只具备化学式的意义, 则Na Cl表示“氯化钠这种物质、氯化钠由钠元素和氯元素组成”。
离子符号只能表示“ (一个) 某离子”, 如符号Na+表示“ (一个) 钠离子”。
元素符号、分子式中周围数字的意义:元素符号前的数字表示“几个某原子”;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 (一个) 某分子中有几个某原子”;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某离子带几个单位的某电荷”。分子式前的数字表示“几个某分子”。可以看出符号前加了数字后符号只剩下“微观意义”了。到了第五单元, 不管什么符号前加的数字, 只要是用于计算的都可以看为“化学计量数”。
三、精心安排习题, 对梳理与整合的相关知识进行强化和查漏补缺
做法是在一段时间内常用少量的习题针对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符号的意义等易混淆的知识进行强化;利用开放式的信息题强化概念和规范表达能力等。学生利用这类习题可从多方面获得信息, 在思考、表达过程中让概念和知识得到强化和纠正。
魏田丽
这部分的学习内容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因此在计算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本课的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和体验上要达到以下几点:
1、在实际情景里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正确熟练地计算。
2、在探究算法中,让学生与他人交流,享受独立思考后发表自己见解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
3、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树立应用数学意识。
4、让学生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课的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关键:在于学生能掌握好乘的顺序以及两个积的数位。新课程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计算的教学,首先要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于是我根据学生特点,在导入部分主要借鉴了孙老师的做法:我在课堂开始就从学校购新书入手,再现了学生熟悉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把计算设置在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之中,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使学生愿意去主动探索知识。
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学校的图书馆要为大家添置一批新书,要求我们老师先去书店看看,选些同学们都比较喜欢的图书。老师在上个周末就去了一趟书店,选了一些书目。现在想请我们三1班的同学来帮老师一起来选一选,好吗?出示3套书《脑筋急转弯》(一套24本,每本12元)《唐诗宋词》(一套12本,每本13元
《上下五千年》(一套11本,每本22元),由学生选出最受欢迎的书,从而引出本堂课的数学问题24×12,让学生以探究、活跃、高昂的精神状态参与学习过程。从课堂反馈来看,效果较好。当然,在课堂中也有不足之处,由于我在此环节中花了较多时间让学生说说喜欢的理由,影响了后面的教学进度,需要以后改进。此外,我在创设此情境时如果出示的是直观的书或把书面拍出做在课件上,这样更直观、形象,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绪。
“倍”感深刻 ——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2018年10月24日,观摩了小码小学梅杰老师执教了《倍的认识》示范课,现对本节课进行课后反思。
《倍的认识》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和理解乘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将通过对已学习的有关乘法的知识进行迁移获得“倍”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倍的认识比较陌生,有一定的难度。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本节课的设计和教学中体现了几个方面,让学生对“倍”的认识倍加深刻。
一、注重迁移,找准起点
“倍”的概念的建立是在学生掌握简单的乘法知识后进行演化学习的,它是依据乘法知识中“份”的概念扩展来的。简单地讲就是“几个几就是几倍”,是乘法意义的进一步发展。
二、注重操作,发挥主体
在探究新知教学中,教师充分创造机会,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圈一圈、画一画、比一比等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和操作能力。
三、注重教材,帮助理解
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建立和理解倍的概念,需要一个反复、持续的过程。在教学中,整合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提出了标准量变了倍数也变了。
四、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新课程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渗透方法,提高素养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和灵魂。教给学生思考方法、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未来发展服务。在巩固练习时的拓展都渗透了“变与不变”数学思想,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中紧扣“倍”的本质,在变化的倍数关系中探寻不变的“几个几就是几倍”的本质内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同时,教师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抓好“标准”
“倍”感深刻 ——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西柳镇西柳小学
一、投石问路,纵观全篇
赵州桥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你能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来形容它吗?
二、投影演示,体会坚固
赵州桥是一座石拱桥。为什么要建造一座石拱桥就和石拱桥的自身特点紧密相关。出示赵州桥桥长图片的演示,由桥长的相关数字联系材质将学引入到设计的理解。
三、操作实践,体会创举
赵州桥是中国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在建筑形式上,赵州桥在石拱桥的基础上,它的两边还各有2个小的桥洞,这样的设计有它的独特之处。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石桥不容易被大水冲坏;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为了让学生更易于理解,特别在幻灯片中制作了相关的投影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水流的增大和水流的走向,让学生明白,当水流小时,水流通过大的石洞,当水流大时,水不仅可以从大桥洞通过,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通过,对洪水进行分流。在演示过程中,学生明确了这种设计的独特之处,从而感受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他们用他们的智慧和血汗才建造了这样一座闻名中外的赵州桥。让学生理解“创举”,是别人没有发现或没有做过的,感受创举,通过教师讲述,让学生懂得课外知识,“这座桥建于隋开皇大业年间,由一名普通的石匠李春所建,距今已有135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虽然经历过无数次洪水冲击、风吹雨打、冰雪风霜的侵蚀和8次地震的考验,却仍然安然无恙、巍然挺立在清水河上。”让学生感受赵州桥的坚固,经历8次地震还安然无恙、巍然屹立,可见赵州桥的坚固,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是中国建桥史上的创举。
四、抓重点词,体会美观
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是一个过渡句,巧妙地将两部分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在主力美观时。我采用抓住重点词的方法,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个问题:
1、这个自然段描写了桥的什么?
2、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用“——”标出表示样子的词语。通过读书,让学生抓住三种龙的独特之处,“相互缠绕,回首遥望,双龙戏珠”通过重点词语想象他们的样子,从而体会雕刻的图案是那么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多姿多彩。从而引出“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的一样。”再展示赵州桥的图片,让学生去感受真的图案,感受他的栩栩如生。接着,朗读课文,带着想象去体会赵州桥的栏杆上那些精美的图案。期间穿插让学生同桌相互“缠绕”、“回首”、“戏珠”的动作体会,学生参与热情高。
在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朗读的指导和朗读量还欠缺。阅读是现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主旋律,本课教学中,我也把朗读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从读中感悟”。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的内容和它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光靠教师在讲台上一句一句的讲解是起不到多大的效果的。所以要想学生理解得彻底,一个重要的手段便是读。课堂结构还应更加紧凑,教师的个人基本功还要加强。没有收集好关于赵州桥在建造时的一些书面资料。如果课前对相关资料有更加充分的了解,在引导和诠释时,我就能更好的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了。
以上就是我对《赵州桥》一课的课后反思,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不足,努力提高语文教学能力。篇二:三年级语文上册 赵州桥 1教学反思 语文s版
《赵州桥》教学反思
《赵州桥》用简明的语言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在教学过程中,我以“世界闻名”一词为线索,引导学生思考:赵州桥这样一座古老的石拱桥,它凭借着什么而闻名于世呢?学生一时语塞,引发了他们探索的兴趣。
在感受赵州桥十分雄伟时,我以教室为例,赵州桥长50多米,相当于7间教室连在一起;宽9米多,相当于一间半教室的宽度,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雄伟,比较形象。赵州桥的坚固体现在李春独创的设计上,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体会李春如何设计赵州桥,他为什么这样设计,来体会李春的聪明才智。在课堂上,我做了一个实验,拿一张卡纸和一本书让学生掂一掂它们各自的重量,问学生: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一个比较重,另一个比较轻。我又问:你认为较轻的纸能不能撑起这本较重的书呢?学生答:不能。于是我做了个试验,用一张纸做成桥面,两岸用词典代替,桥面平直时,纸无法撑住书;桥面呈拱形时,纸则可稳稳地将较重的书撑起。问:这个实验说明什么?学生通过观察体会到:拱形承受的力比平直的状态承受的力大,赵州桥共有五个拱形,使得赵州桥更为坚固。这个实验帮助学生理解了拱形的作用,我还引入了一些资料:1300多年来,赵州桥经历了风风雨雨,其中曾经历过10次洪水,8次地震和多年的战争,但至今,它依然稳稳地屹立在洨河上。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赵州桥实在是太坚固了。
引导学生想象图案的精美是本文的难点,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想象栏板上精美的图案,让学生将想象的内容用语言来描述,并出示了图片帮助学生再现画面,读出体会。学生对精美一词的理解不是很到位。如果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体会到这些精美的图案是1300年前,劳动人民在石板上一点一点雕刻出来的,非常费时间费精力很不容易。年代虽已久远依然如此逼真。我想学生在理解图案精美时,体会会更深。另外,教学中,课堂气氛略显沉闷,需与学生沟通,师生共同努力,争取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篇三:三年级语文上册 赵州桥 2教学反思 语文s版
《赵州桥》教学反思
《赵州桥》主要讲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是中国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以及设计上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教学难点:通过想象赵州桥栏板上雕刻的图案,体会赵州桥的美观。这节课我围绕着赵州桥的坚固、美观为主线,让学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主要做法如下:
一、投石问路,纵观全篇
赵州桥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你能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来形容它吗?
二、投影演示,体会坚固
赵州桥是一座石拱桥。为什么要建造一座石拱桥就和石拱桥的自身特点紧密相关。出示赵州桥桥长图片的演示,由桥长的相关数字联系材质将学引入到设计的理解。
三、操作实践,体会创举
赵州桥是中国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在建筑形式上,赵州桥在石拱桥的基础上,它的两边还各有2个小的桥洞,这样的设计有它的独特之处。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石桥不容易被大水冲坏;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为了让学生更易于理解,特别在幻灯片中制作了相关的投影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水流的增大和水流的走向,让学生明白,当水流小时,水流通过大的石洞,当水流大时,水不仅可以从大桥洞通过,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通过,对洪水进行分流。在演示过程中,学生明确了这种设计的独特之处,从而感受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他们用他们的智慧和血汗才建造了这样一座闻名中外的赵州桥。让学生理解“创举”,是别人没有发现或没有做过的,感受创举,通过教师讲述,让学生懂得课外知识,“这座桥建于隋开皇大业年间,由一名普通的石匠李春所建,距今已有135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虽然经历过无数次洪水冲击、风吹雨打、冰雪风霜的侵蚀和8次地震的考验,却仍然安然无恙、巍然挺立在清水河上。”让学生感受赵州桥的坚固,经历8次地震还安然无恙、巍然屹立,可见赵州桥的坚固,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是中国建桥史上的创举。
四、抓重点词,体会美观
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是一个过渡句,巧妙地将两部分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在主力美观时。我采用抓住重点词的方法,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个问题:
1、这个自然段描写了桥的什么?
2、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用“——”标出表示样子的词语。通过读书,让学生抓住三种龙的独特之处,“相互缠绕,回首遥望,双龙戏珠”通过重点词语想象他们的样子,从而体会雕刻的图案是那么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多姿多彩。从而引出“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的一样。”再展示赵州桥的图片,让学生去感受真的图案,感受他的栩栩如生。接着,朗读课文,带着想象去体会赵州桥的栏杆上那些精美的图案。期间穿插让学生同桌相互“缠绕”、“回首”、“戏珠”的动作体会,学生参与热情高。
在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朗读的指导和朗读量还欠缺。阅读是现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主旋律,本课教学中,我也把朗读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从读中感悟”。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的内容和它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光靠教师在讲台上一句一句的讲解是起不到多大的效果的。所以要想学生理解得彻底,一个重要的手段便是读。课堂结构还应更加紧凑,教师的个人基本功还要加强。没有收集好关于赵州桥在建造时的一些书面资料。如果课前对相关资料有更加充分的了解,在引导和诠释时,我就能更好的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了。
本部分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Unit 3 I’m more outgoingthan my sister. 中的Section B 1a—1e. 本节课是 一节听说课, 从整体上看, 是在sectionA部分的基础上对学生听说能力的拓展和延伸, 1a-1e是一组完整的听力训练, 围绕“my best friend”这一话题展开, 1a-1b在听前让学生谈论好朋友应具备的特质, 1c-1d让学生听一段关于好朋友的访谈, 听后1e要求学生利用所听信息重新组织语言编新对话。
二、学情分析
(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一系列的听、说训练, 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新单词:talented, truly, care about. 并能运用本单元的语言结构——比较级, 展开对好友标准的讨论及朋友之间的对比。
(二)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本课听力部分多层次, 对角度的挖掘, 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捕捉重点信息, 通过设置“interview”这一环节提升学生的对本课内容的语言输出能力。
(三) 情感与态度
树立正确的对待友谊的态度, 培养朋友间互帮互助的优良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听力和对话的训练, 让学生熟练掌握形容词、副词比较级的用法, 将听力中使用的对比方法移为己用。
教学难点:通过熟练掌握本课语言结构, 使学生能够对朋友之间的异同点进行描述。
三、教学过程
Step 1 Greetings and warming up
Make the students get interested in this classand reduc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studentsand the teacher.
Sing a song about friendship and talk something about friends.
Talk with the teacher.
Step 2 Vocabulary
M a k e t h e s t u d e n t s g r a s p t h e n e w w o r d sthrough creating the situations.
Use different situations to show the new items.
Answer the questions “ Is she a good friend?”to know the new items.
Step 3 Presentation of material
Make the students express their ideas aboutfriends.
Show new items, ask the students to exchangethe ideas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then present.
Step 4 Listening practice
Make the students get familiar with the targetlanguages, complete the listening material.
Ask the students to fill in the blanks accordingto the recreated chart.
Listen and fill in the chart.
Step 5 Presentation of conversations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items to expressthe ideas about Molly’s and Mary’s best friends.
Ask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Molly、Maryand their best friends.
Talk in pairs.
Step 6 Interview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language in real situation.
Ask the students to interview their classmates
Interview the classmates and write down theinformation, then give a report.
Step 7 Homework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items in the life.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想象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奥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3.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把握内容,体会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
2.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奥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
教学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激趣:利用电教媒体放映多种恐龙的图片,并配以恐龙的模拟声音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质疑:距今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前的恐龙早已灭绝,我们看到的恐龙模样是怎样再现出来的?
3.讨论: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猜测,保留同学们的奇思妙想。
4.阅读:网上搜索“猛犸冰封3万年遗体完好眼睛至今仍透明(组图)”。
5.小结:正是这些沉睡亿年的化石裹藏着昨天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套珍贵的密码,人类才得以把思绪带进曾留下生命辉煌的远古世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板书课题:16.化石吟
6.解题:
(1)理解“吟”的意思。
吟,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2)化石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一组图片就知道了。
①欣赏化石图片(网上搜索)。
②说说化石是什么?
③定义化石:动物或植物死亡后的残体经过长时间而没有腐烂,有机体自身保存完好,或在沉积岩中形成印模,或保留生存时留下的痕迹,漫长时间后成为地壳的一部分,这就是化石。
(3)课题是什么意思?(赞美化石)
二、诵读全诗,加强理解。
1.自由诵读,初步理解。
学生分小组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自由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并能有选择地背诵。
2.阅读资料,加强理解。
①最早的鱼儿、最早的鸟儿、最早登陆的鱼儿、最早的树,依次指的是无颌鱼类、鸟类的祖先、两栖类的祖先和裸子植物。
②猛犸象:也称“毛象”,古代哺乳动物,大小近似现代象,身上长满棕色长毛,上门齿向上弯曲。生存于亚欧大陆北部更新世(延续时间自160万年前至1万年前)晚期的寒冷地区。中国东北、内蒙古和宁夏等地曾有这类动物的化石发现。
③“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研究表明,化石还部分保存着生命有机物的残余,并未真的完全石化。
④骸骨:尸骨。
⑤太古:远古的时代。
3.开火车分小节诵读。其他同学注意诵读者对于会认字和会写字是否读准,节奏是否掌握恰当。
三、评价讨论,理解感悟。
1.读后评价,同学们在评价讨论的过程中加强对诗歌的理解感悟。
(1)关于读音。
思绪xù不朽xiǔ躯qū壳裹guǒ藏档dàng案葱茏lóng幽yōu雅卓zhuó越
(2)关于写字。
强调“裹”的写法,“果”字夹在“衣”中间。
(3)关于节奏。
结合学生读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朗读,重点指导:
“„„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4)关于感情色彩的处理:
①针对刚才同学们读的情况大家互相评价,指出读得好与不好的地方。
②说说应该怎样读,自己读读。
③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④师生共同探讨诗歌感情色彩的处理,整体感受。
第1、2节是第一层,开头运用排比的手法通过连续不断的问句,以疑问略带遐想的语气引发作者和读者的想象和思考。
板书:发问想象
第3、4、5、6节是第二层也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用一种赞美的语气、拟人的手法来写化石,语气中满是对化石所具有的神奇力量的赞颂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的叹服。
板书:遐思飞跃
第7节是第三层,用陈述的语气为第2节做了肯定的回答,进一步赞美化石的神奇、大自然的神奇。
板书:回答呼应
整首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应通过反复诵读、评价讨论来加强对文本的理解感悟。
2.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进一步感知、思考(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学生可在自由诵读中思考,然后讨论,讨论时要给予充分的时间。
3.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1)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2)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的赞美之情。
(3)诗歌分为三层:第一层为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第二层为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第三层为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4.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后,可以
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诗歌作铺垫。
四、全文总结,整体感知。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感叹科学的神奇、大自然的奇妙)
板书设计:
自然奇妙——科学神奇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板书课题。
二、研读赏析,精读课文。
1.学法指导:我们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后,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段落、句子、词语,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地、反复地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
2.学习第一层、第三层并结合理解第5节。
(1)
一、二组读第一层,三、四组读第三层。
(2)学习分析。
①师引入:哎呀,读了第一节真是感到奇怪!最早的鱼儿没下巴,最早的鸟儿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竟然没有腿,最早的树又不开花,这些最早的动物、植物所具有的特征人类是怎样知道的?(是化石告诉我们的)
②小结:对,是沉睡亿年的石头告诉我们的,是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告诉我们的。
③对照了解前后呼应。(幻灯片演示诗歌第二节、第七节)
A演示第二节,师指读问:请问同学们,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演示第七节,师:第七节做了回答,齐读。
师引导学生齐读: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
B(学习方法同前)演示第二节,师指读问: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演示第七节,师:第七节又做了回答,齐读。
师引导学生齐读: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
C对比着读后,你们发现了什么?(第一层问、第三层答)
D小结:第一层问第三层答,第三层就是对第一层的呼应,进一步赞美化石的神奇、大自然的奇妙、科学的伟大。这就是写作手法中的前后呼应。我们在今后的作文中也可以用到这种方法,使文章结构更完整、紧凑。
E再读一遍。(一、二组读第二节,三、四组读第七节)
(3)深入学习结合理解第5节。
①这两节中的“逝去万载、沉睡亿年、长眠地下”这些词语说明什么?(说明化石所讲述的故事是非常非常遥远的。)
②诗歌中哪一节很能说明这一点?(第五节)
③齐读第五节。
④了解化石的特点之一:年代久远。
提问:
A“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指谁?怎样理解这句话?(“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外表的样子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
B“海枯石烂,斗转星移„„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说明什
么?(说明不管时间过多久,成千上万年以后,生命仍然在不断地延续、发展)
⑤过渡:多么遥远的故事啊,可正因为遥远,它所讲述的神话才会怎么样?(奇幻、令人神往、惊讶)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奇幻的神话。
3.学习第二层。
(1)学习第三节。
①指名读第三节。
②这一节说明了什么?找出本节中的关键词。(生物进化)
③“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说明了什么?“冰冷的骸骨”指的是什么?“平凡的真理”指的又是什么?
④小结:说明生物是不断地进化来的,不是造物主造出来的,在沉睡亿年的化石身上找到了这个真理。
(2)过渡:为什么说化石能证明生物进化这个平凡的真理?哪一节给了我们答案?
(3)学习第四节。
①齐读第四节。
②“生之灵火、生命的信息、珍贵的密码”分别指什么?
(化石中的有效物质)
③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之所以是“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一本珍贵的密码”,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④阅读资料,进一步了解化石的特点之
二:生命的信息。
7000万年前的骨头还“活”着
美国古生物助理教授玛丽•施魏策尔宣称,已经成功从距今7000万年前的霸王龙腿骨化石中分离出软组织。被分离出的软组织不仅几乎是完好无损的:仍旧透明和具有柔韧性,而且显微镜下看起来像血管和细胞的内部结构仍旧存在。科学家宣称,恐龙化石分离出活性组织,有望复活恐龙。
⑤小结:真是不可思议!可它就有这么神奇。
(4)学习第六节。
①齐读第六节。
②组图欣赏:(此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图片。有条件的学校网上搜索)
③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象时,你有何感想?
学生发言可以畅所欲言,只要想象合理,赏析到位即可。
(5)指名分节读第二层。
三、质疑交流,剖析课文。
1.诗歌运用了那些表现手法?这样表现有什么好处?
(拟人、比喻、第二人称)
2.对诗歌的学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或有哪些疑问?教师与学生可以相互质疑,形成参与式讨论。
四、课后作业,拓展想象。
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逝去万载的世界重现的是怎样一番景象?结合自己的感想写一篇想象作文,题目自拟。
17.看云识天气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层次美、语言美
2、培养观察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3、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教学准备:
课件,收集谚语 教学过程:
一、简介说明文知识
说明文知识小解
(一)定义:以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或事理的文章。
(二)说明文的特点: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识喻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三)说明文的分类
1、以说明对象为标准可划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2、以表达方式为标准可划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四)说明的顺序一般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可以综合运用。
(五)说明的方法常见的有八种: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诗文)。
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多媒体屏幕上出现千姿百态的云。(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师: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学生小声议论各种云)屏幕上出现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时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师:云就象是天气的“招牌”,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
三、初读感知
默读:
1、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
2、框出依次介绍了哪些云和光彩?画出对它们进行描写的语言材料,并明确它们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天气?请设计几个表格并依次填写。
四、演读深究
1、明确任务:请大家任选一种云或光彩,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Hai!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2、对照课文,学生各人自说自讲,在书上作记号。(教师巡视,气氛热烈)
3、小组合作交流,后课堂交流,同一组同学点评。(形成一个高潮)
(乌云弥漫,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这就是我——积雨云在作怪。我是由积云变化而来,当积云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成了我。我有时恶作剧,还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大家认识我了吗?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说的就是我——霞。我很美丽,常在清晨或傍晚出现,你知道吗?当太阳照到天空,云层变成了红色,我就又穿上美丽的红衣裳„„)
师:通过自我介绍,我们认识了各种云彩,明白了它与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天气,这样我们对课文内容与层次是不是更熟悉了?
五、实践发现
听了那么多云的自我介绍,我们对这些云所预示的天气已经很清楚了。以往我们总习惯于听天气预报,今天我们也可以当一回小小的天气预报员,根据云图自己来预报天气。预报之前也需要小组合作准备一下。因为既然是预报,事先肯定不知道会出现什么云,所以只要在非常熟悉每种云预示的天气情况的基础上准备好大致的预报纲要就可以了。预报时要尽量模仿天气预报员的语气、语调、动作、表情。也是5分钟的准备时间,现在开始。
现在是气象服务时间,想要了解未来的天气趋势吗?让我们来听听天气预报。
(海南岛的上空出现了一片积雨云,积雨云„„(介绍积云的特点),那里马上就要下雷阵雨,请出门的朋友带好雨具。)
这位预报员的知识非常丰富,给我们介绍了许多云的知识,可听起来不太像天气预报。有没有同学再来给我们示范一下?
(上海上空偶而飘着几多积云,晴空万里,气温23——27°C。人体舒适指数:2级,气温适宜。穿衣指数:2级,短袖衬衣。旅游指数:3级,适合外出游玩。)
这样的天气预报非常清楚,很人性化。还有没有同学想试一下现场预报窗外的天气?
六、品读感悟:
1、读第一段,用一个字来评价语言上的特点。(美)
2、进一步品味语言之美,有的是使用了某种修辞,有的是使用某种句式,有的是使用了优美的词语,有的是使用了某种表达方式,有的是使用了某些布局谋篇的形式。这篇文章有很多美点,小到一个词语、句子,大到几个段落,可谓俯拾皆是。下面请大家用“美在„„,因为„„”的句式,就文章的语言说一句评论式的话。怎么说呢?像这么说:如:
本文的语言美在“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因为它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地显示了天气的天化无常。(对词、句、段落进行了品味)
本文的语言美在“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因为它运用了八个比喻,准确生动、形象具体地描绘了天上的云“姿态万千”的动态
特点。
美点举例: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用了比喻使卷积云难以描摹的形态特征具体化;
“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松软洁白;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用“招牌”比喻天上的云,形象地说明了云和天气的紧密关系。„„
总之,都抓住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七、课外延伸
1、点示: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
(燕子低飞,要下雨。鸡迟迟不愿入笼,是下雨的预兆。蜻蜓低飞要下雨。蚂蚁搬家预示将要下大雨。蜘蛛张网补网兆天晴)
师:我还知道一种古老的盐巴占卜术,将盐巴丢到火中,发出劈啪声的预示好天气,可以远行;而没有声音的就象征天气变坏、风雨将至,盐巴警告人们应该呆在家中,等风雨过去再出门远行。
2、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讲述。
3、学生课外收寻并积累识天气的方法。绿色蝈蝈
○教学目标
① 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② 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③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课前准备
教师可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并制作相应的课件,制作有关昆虫特别是蝈蝈的动画形象,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学生注意本课的语言积累,并注意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教学内容
《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阅读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学知识,而且可以体味到浓厚的文学色彩,从中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理解、体味说明文的情趣。
○教学设计
情景导入
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绿色蝈蝈 ’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a.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b.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以上要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教师指导明确汐L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
学生可再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等。
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a.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b.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在学生的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教师可总结指导。也许有的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也许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文艺笔调生动;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比较突出特征。
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课后练习] a.读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节选本。
b.以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板书设计
19、《月亮上的足迹》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记实报道。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登月成功后所表现出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于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这篇记叙文将记叙的要素和顺序交代得清清楚楚。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准确地概括课文内容的要点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同时要通过对本文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精神,这是本文的教学目的。
本课教学用一课时。前半节课进行常规教学,以学生自读为主,后半节重点讨论课文最后一句话,补充一些有关太空方面的知识,以培养兴趣、增长知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激趣,引人课题。
教者出示宇航员拍摄到的月球地貌的图片。有条件的,也可以播放一段宇宙飞船探访太空的录相资料。先简要解说图片内容。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珍贵的图片资料是怎么得来的吗?对,是我们的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拍摄的。(或是通过人造卫星拍摄的)那么,你们想了解人类成功地踏上月球的全过程吗?让我们一起学习{月亮上的足迹})。
(板书课题、作者)
二、学习词语,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并造句。
畅谈:尽情地谈。
昂首挺立:抬起头笔直地站着。
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即,靠近,接触。
指名学生用上列词语造句。
三、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2.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指名学生回答第1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择其要点板书。
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升空前的准备(3、4)升空前气氛、登机
②飞向月球(5一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③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④返回地球(16一20)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登月感受
指名学生回答第2题,其他同学在书上作好标记。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事:
①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②采集月壤和月岩。
③树立登月纪念碑。
④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
⑤插上美国的星条旗。
⑥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提问: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明确: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将有关表示时间的短语在书上圈点。
提问: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作者没有过多的议论和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敬佩。
四、组织讨论:
1.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
2.阿姆斯特朗谈到登月的意义时说:“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第1题。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
第2题,先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稍作归纳。
“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人类第一次成功地探访月球已是三十一年前的事了。时光飞逝,时至今日,人类向宇宙迈进的步伐从没停止过,你知道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其他成果吗?让学生谈谈,互通有无,增长见识,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五、小结。
这篇记实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记叙,条理十分清晰,记叙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语言平实、准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三。、山市
教材分析:
《山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文言文,描绘的是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文中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而又壮丽的感觉。文章语言精炼生动,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去揣摩、理解。通过研读对这一现象进行适当探究。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批丽的幻景。
情感态度与教学重、难点:学习目标
2、学情分析:学习本课主要以诵读为主。因为学生学习文言文尚在初始阶段,所以要求学生诵读课文,以积累材料,培养语感为重点;至于文言字词和语法的要求,则尽量放低或基本不做要求。
课前准备:幻灯片投影字﹑词﹑作者简介﹑语句揣摩练习。
教具准备:课文朗读磁带、幻灯片投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同学们,在《一千零一夜》描绘过许多奇幻的神话,沙漠中一夜之间建筑起宏伟的宫殿,美丽的城池,这些神话是人类想象力的伟大产物,但我想也是古时候的人们对未知的海市蜃楼的描绘与神化。现实世界中许多人都听说过海市蜃楼这个词语,但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有道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为我们写下的《山市》,描绘了山中蜃景,与我们所说的海市蜃楼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种科学现象,它到底有怎样的奇观呢?让我们走进这山市,去感受这山市的奇妙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听录音朗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
2、价值观目标: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学习文言文,“研讨与练习”所列字词:
孤塔 耸起 插 青冥 碧瓦 飞甍
历历在目 风定 天清 一切 乌有 直接 霄汉 黯然 缥缈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主学习
①学生在自由诵读和教师的学法指导下,自由地进行初读、再读、三读后开展竞读。每小组推荐同学进行朗读比赛,各组对每组参读的同学进行评价。教师参与学习过程。
②学生看注释讲内容,直译即可。各小组互相帮助,理解句子的含义。
③学生讲述内容后,各组之间相互质疑,相互解答。教师适时点拨,并加以补充。
四、课堂总结:学生小结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检查基础知识:
生字词语及文学常识
二、精读课文,鉴赏创新
①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②想像一下,山市是怎样一幅神奇的画面。
学生相互研究讨论后,教师可帮助明确。
纵观山市的出现分三个阶段:初现孤塔宫殿,再展城郭恢宏,又看危楼出现。结尾照应开头,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丽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难得出现,少数人偶遇,多数人难得一见。此是作者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所写,令人回味无穷。
让学生想像一下,山市到底会是一幅什么美景呢?可以让绘画好的同学画出,在班里展示欣赏。然后总结补充:其实,美的东西也许留在想像中会更美,想有多美有多美,正是:此时无画胜有画。
③文中描绘危楼的句子是:。
描绘危楼渐失的的语句是:。
三、质疑问难,讨论探究
①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②怎样欣赏感受这神奇的山市,能否用科学解释其中的道理?
③那时侯的人为什么会把“山市”称为“鬼市”?
四、拓展延伸:
请用自己的话向同学和老师们描绘一下美丽神奇的山市。
五、课堂总结
《山市》一文是描写作者家乡的山市情况。文章写出了山市由起到灭的变化过程和美丽景色。文章按由晴及阴、由阴及晴、由下而上、由上及下、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极有层次而精彩生动地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美妙奇特的山市蜃景的变换过程。
六、布置作业:
①继续收集有关山市或海市蜃楼的故事。
②可以读读蒲松龄的其他文章,了解其创作风格。体味探究: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尝试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2.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
教学难点:
学会观察——思维——判断的方法,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一些测试观察能力的图片。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1.当你丢失东西的时候,你会怎么寻找呢?本文就讲述了一个找骆驼的故事,一位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了准确的分析和判断,帮助商人找到了骆驼。你知道老人是怎么凭借观察找到骆驼的吗?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引导学生借助字典及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字词。3.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课文。
4.读完课文后,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商人找骆驼。)5.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写商人到处找走失了的骆驼,在询问一位老人时,老人详尽地描述了骆驼的特征。
第二部分(第9、10自然段):写老人讲述自己知道骆驼特征的原因。第三部分(第11自然段):写商人照老人的指点,找到了骆驼。
三、理解课文,引导探究。
1.学生默读阅读提示,画出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1)故事里的老人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2)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征?(3)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征的?(4)自由完成下列研究性表格。
2.交流第一个问题:老人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并画出相关句子。出示:“你问的那只骆驼,是不是左脚有点跛?” “是不是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 “是不是缺了一颗牙齿?”(1)学生说,教师总结特点。
(骆驼的左脚有点跛;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缺了一颗牙齿。)(2)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9自然段。理解“是的”“不错”“对极了”等词、句子表达的好处,理解“愤愤”(表现商人很生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3.那么老人又是怎么知道商人骆驼的特征的呢?
(1)找出相关语段。(第10自然段。)
(2)反复读第10自然段,并画出有关句子读一读。4.边读边思考,老人是怎样分析、判断的?
(1)用上“因为„„所以”说说。(尽量用文中的语句,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来说,先在小组内互相说,再指名说,接着自己练说,最后一起说说。)
因为老人看见„„,所以知道„„ 因为老人又看见„„,所以知道„„ 因为老人还看见„„,所以知道„„
(2)当学生每次用因果句式回答时,教师要追问学生是从哪一段知道的,并且为大家朗读那一段。
(3)带领学生体会商人与老人的心情、语气变化等。商人——焦急与气恼。老人——不紧不慢。
(4)带着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分角色朗读。
5.老人作出如此精确的判断,那骆驼究竟怎样才能找到呢? 出示句子:至于骆驼究竟往哪儿去了,应该顺着它的脚印去找。(1)“究竟”你能换个词来说说吗?(换词理解“究竟”。)
(2)请说说为什么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是最好的方法。
6.师引读:照着老人的指点,商人——(生接读:)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7.说一说,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一个冷静、稳重、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善于思考的人。)8.分角色朗读全文。
四、句段解读。
刚才我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颗牙齿。这段话是老人讲他是如何推断骆驼的特征的。从“看见„„知道„„”可以看出老人不是无根据的,而是通过细致观察才得出结论的。因为骆驼右边脚印深,一定是身体重量大多集中在右脚上了,推断骆驼左脚有点跛。路边啃过的树叶,都留下一颗牙宽的印而没被咬断,所以推断骆驼缺了一颗牙。
五、表演体会,体味“品质”。1.课本剧表演。
2.让学生分析老人为什么会这样了解丢失的骆驼呢?
(让学生体会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六、想象说话。老人指点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现在商人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如果你是这位商人,在回来的路上又碰到了这位老人,你会说些什么呢?
七、课堂小结。
多么心细的老人啊!他虽然没有看见过那只骆驼,却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准确判断出骆驼的特征。看来,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能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了解形声字的特点,学习利用形声字的结构特点识记生字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不断扩大自主识字成果和经验的交流。、学习积累词语的方法,学习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认识几种基本句式。◆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学习积累词语的方法,学习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教学难点:
在具体语境中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教学手段:
讲授法 ◆教学过程:
同学们,今天詹老师带来了个礼盒,礼盒里有一些棒棒糖,你们想得到小礼盒里面的礼物吗?那我们现在就来玩个闯关游戏,如果你们能顺利闯关,老师就把这个小礼盒送给大家,好不好?那你们要加油哦!
我们一起看,第一关:火眼金睛——我的发现(板书)
1、这里有六个字,个别字同学们可能不会读,但没关系,看看那个小朋友的眼睛最雪亮,你能发现这六个字有什么共同点?这些字右边都包涵同一个部件“包”。
2、我们再来看看,他们的字音跟“包”字有什么关系呢?(出示拼音)请同学们自由拼读这七个字,谁来读。(声音真响亮,拼的真准、你的声音真好听)“袍”字最容易读错了,你来读,你来读。我们一起读。你发现他们的字音跟“包”字有什么关系呢?韵母相同,字音相近,这些字的右边跟读音有关。
3、带着拼音大家都会读,去掉拼音你还会读吗?出示词语,同学们先在下面练习下,不会的字可以请教下周围的同学,开始。谁来。
4、词语同学们也读得不错,现在这些字都跑进了这首识字歌中了,请同学们打开书本79页,自由读读这首识字歌,要求读正确、流利。谁给我们读一读?我们一起来。
5、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泡”字,因为“泡茶”要用水,所以“泡”字的左边是三点水。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饱”“跑”“抱”“袍”“炮”分别与它们的部首有什么关系吗?同桌讨论下。谁来说,你想说哪个字就挑哪个字。这些字的左边跟字义有关,右边跟字音有关,这类字叫形声字。
6、在汉字中,像“包”这样的字还有很多,我们来玩个游戏,找朋友,这里有一个部件“及”,我把这几个部件发给其他同学,如果你发现你手上的部件能跟这个部件组成一个汉字,你就站到这位同学的旁边,并说说你们两个人的部件加起来组成了一个什么字。你能分别给“青”“良”这三个字加上不同的偏旁组成新的字吗?
7、除了老师给的这些字,你还想到给哪些字加上不同的偏旁可以组成新的形声字吗?
【设计意图 :教学中 ,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 放手让学生观察发现 , 交流讨论。先让学生拼读生字 , 朗读韵语 , 在读中发现字的特点;再根据学习小伙伴的提示 , 让学生说说泡、饱等六个字的特点 , 并具体说说左边的偏旁跟字义的关系;最后 , 让学生认一认生字条中的其他生字 , 再说说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同学们真棒,你们顺利地帮喜羊羊闯过了第一关,掌声祝贺下自己,有信心闯过第二关吗?我们来到了第二关:记忆冲关——日积月累。(板书)
1、出示“日积月累”,同学们自由读读这些四字词语,争取读准每个字音,遇到不会读的字,可以请教下周围的同学。
2、谁发现这些四字词语有什么特点?(“含有数字的四字词语”)谁还发现它们开头的第一个数字有什么关系?
3、现在我们来玩个游戏,互数数字对词语。当别人说出第一个数字时,你要说出与这个数字相对应的四字词语。比如说老师说一,你们就说“一本正经”,会玩吗?同桌两个人试一下。
4、是不是太简单了,我们来点有难度的,这次我们不能看书,要把相应的四字词语背下来,可以吗?为了使同学们更好地参与这个游戏,给大家两分钟时间把这些词语背下来,背好的可以举手示意老师。可以了吗?我们试一试。看来同学们真的了,我们一起背。
5、看来背难不倒大家,你们会写这些字吗?先给大家一分钟时间记下难写的、易错的字,等下我们来个小测试,看谁能得到一百分,好吗?准备好了吗?拿出老师课前发给大家的练习,开始吧!注意头正身直脚放平,写好每个字。我们一起看看这位同学的,看看他有没全对。满分的同学举手。我们一起读一读。
6、你还知道哪些带有数字的四字词语?
【设计意图 : “日积月累”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不断的积累知识,并且能够学会积累 ,通过游戏,激发学生主动积累的欲望。在教学时 , 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上,以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恭喜大家,顺利帮助喜羊羊闯过第二关,第三关是最难的,你们准备好了吗?现在我们进入第三关:标点大考验
老师带来了三个标点符号,谁认识他们?
1、谁来读读这句话。狐狸为什么说葡萄酸呢(有一点点疑问的味道了,是啊,这是为什么呢?表示疑问语气,所以这里应该填什么号)
2、谁来读读这句话。葫芦藤上挂着三个葫芦()
爷爷买的枣儿真甜啊(多甜啊!太甜了!语气多么强烈,这里用——)
3、你来问问你的同桌。你喜欢小柳树还是喜欢小枣树()向别人提出问题,应该用——
老师编了一首标点符号歌,一起读一读。标点符号很重要,组成文章不可少。该用哪种小符号,都要认真来思考。意思未完用逗号,一句说完用句号。语气强烈感叹号,提出疑问用问号。
4、自由读读下面的句子,并根据语气填入正确的符号。北京离这很远吧()
窗外的雪好大啊()有的像羽毛,有的像棉花,太漂亮()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都很乖()我们班的同学真聪明,顺利帮喜羊羊闯过了三关。
【让学生通过多形式的读来感悟句子所传达的意思,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到最后填入相应的标点,循序渐进,再由课内引申到课外通过练习进行巩固,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板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反思12-08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第八单元小结07-24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复习要点12-05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及反思07-06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后进生辅导教学计划07-16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掌声07-03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10-01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第八单元教学反思07-17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反思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