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科学走近科学(精选8篇)
1、.下列现象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是()
A、天是圆的B、远去的帆船总是桅杆先消失
C、一直西行的船又回到了原地D、日食时日伦的缺损边缘总是呈弧形
2、本初子午线是指以下哪一条经线?()
A、0°B、90 °WC、180 °D、90°E3、牛郎星和织女星分别位于-()
A、大熊星座和天鹅星座B、天鹰星座和天琴星座
C、仙后星座和小熊星座D、猎户星座和天琴星座
4、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A、0°和180°B、20° E 和160° WC、20°W和160° ED、30°E和150°W5、发生在太阳光球层的太阳活动是()
A、太阳黑子B、日珥C、耀斑D、太阳风
6、图中甲地的经、纬度是()
A、1200E;200NB、1200E;200SC、1200W;200ND、1200W;200S7、关于不同纬度的纬线的特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形状不同B、纬度越高,长度越长
C、长度不同D、长度都与经线相同
8、根据图中的经纬网判断,甲地位于()
A、东半球、低纬度B、西半球、低纬度C、东半球、北半球D、西半球、南半球
9、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
一、加强了直观性的教学效果
插图使用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增加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插图有着语言文字无法比拟的直观表达方式。插图的呈现给我们以生动形象、简单直观的视觉印象。如七年级上册图2-24皮肤的结构,使人一目了然,知道皮肤由外到内分为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层及四大组织在皮肤中的分布;下册图2-83爱护眼睛,让我们直观地了解如何正确地用眼和保护眼。下册图2-19耳的结构、图2-72眼球的结构,把抽象的问题感性化,使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器官的组成、功能及作用。
二、激发学生钻研科学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情境是学习环境的要求之一,好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插图能使教学过程图文并茂,富有生机。情景交融的映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及好奇心。如课本下册图1-3男性生殖系统、图1-4女性生殖系统、图1-5受精过程、图1-7胚胎发育和图1-9分娩过程,学生对这些插图,既有点害羞又特别好奇,在教师授课时学生特别安静,求知欲十分强烈。上册图4-50餐布粘虾、图4-63纸锅烧豆腐、图4-58狗伸舌头、下册图2-59海市蜃楼、图3-44飞驰的气球、图4-26钱江潮的各种潮型、图3-63欢乐的泼水节等插图趣味性十足,具有生活的特点,能有效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希望找到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学生学得轻松的同时又能掌握理论知识,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激发。
三、开阔学生的视野
插图使学生看到了精彩的科学世界,还反映了一些书本中没有重点介绍但又需要学生了解和运用的科学现象和规律,教师可以举办课外专业讲座,将之作为教材知识的补充和延伸,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如上册图1-57光测温度计、红外线温度仪、电子温度计、色差温度计插图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测量温度的方法越来越多。上册图2-7荧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图4-51液晶显示器、下册图3-4在风洞中高速气流通过静止的飞行器、图3-31鱿鱼的运动、图3-74航天器的碎片经过大气层的情景、图4-41美国“凤凰号”火星着陆探测器等插图隐含了丰富科学的知识和规律,能增加学生的科普知识。
四、突出了情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请关注中央电视台10套《走近科学》暑期系列节目《丛林秘影之探秘丛林矮人》。
是恶搞,还是致敬?
“走近科学体”蹿红
“开端一定要诡异,剧情一定要曲折,当事人一定要权威,结局一定要坑爹。”近日,有观众根据央视10套节目《走近科学》总结出的“走近科学体”的教程爆红网络,不少网友纷纷撰写“走近科学体”奇文,或恶搞或戏仿《走近科学》栏目。相关人士认为,这并非坏事,而是对国内科普栏目的一种致敬,是一种成功的民间营销。
部分网友恶搞“走近科学体”
据了解,《走近科学》栏目于1998年6月1日开播,是中央电视台第一个大型科普栏目。2001年7月9日央视科教频道开播,《走近科学》作为其主打栏目在央视10套晚间黄金时段播出。该节目以传播科学知识为宗旨,在各类节目评奖中屡次获奖。
然而部分网友对该节目的评价却并不高。搜狐网友“昏然”指出节目中将“打呼噜”称为“深夜里的恐怖怪音”;“神经病”称为“灵魂出窍”或“僵尸附体”。新浪网友“游荡的小影子”更是一针见血地说,《走近科学》里大量使用“然而,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事情远非这样简单……”这样的语句,就是哗众取宠。
在网友们竞相调侃、恶搞的过程中,“走近科学体”的教程也被好事者炮制出来。随后,蜡笔小新篇《走近科学:成年的幼儿》、白雪公主篇《走近科学:探秘丛林矮人》、多啦A梦篇《走近科学:人猫传说》等奇文竞相出笼。
《走近科学》制造出了丰富有趣的情节
“无论怎样,《走近科学》以其贴近读者的态度,制造出了丰富有趣的情节,因为好看,才使更多观众和网友感到亲切。”本土作家高铭指出,自己十分喜欢看科普节目,他认为《走近科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借鉴了《国家地理》的手法,“当然受某些题材局限,可能有些形式大于内容,不过,这并不妨碍它是一个国产科普的好节目。”
为了表达对《走近科学》的敬意,晋江文学网网友“饭卡”,写了一部目前“最长科学体”小说《千妖百魅》,以女大学生江珧应聘入《非常科学》栏目组上班为开端,借用了《走近科学》的几个著名调查事件进行发挥。该帖子在晋江文学网上,日点击率最高达471823次,引发“走近科学体”创作高潮。很快,这部网络奇文被武汉一家动漫出版商所斩获,今年6月已出版。
“其实,《走近科学》在一定意义上融娱乐、趣味、知识性为一体。”“饭卡”说,“网友们总结的一套‘走近科学体’教程,其实能更大程度地传播该节目,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如果用说教的口气来讲科学,恐怕现在没有人喜欢听了。”重庆出版人严国栋认为,存在即合理,它用另一种方式来让人分明真伪、开阔眼界、增长心智,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走近科学》是成功的。
1、和 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2、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__ _ ___。用____ __能将微小的物体放大,用___ ___可以观察遥远的星体。在观察实验中,要准确记录实验 _ ___和___ ___。
3、下列活动不属于观察的是()A.用体温计测量一位学生的体温 B.仔细的观察蜗牛的活动
C.一位学生在校园里漫无目的地东张西望 D.用停表测量某同学跑l00米的时间
4、在科学研究中借助仪器是为了()A.扩大观察范围 B.完成观察任务 C.得到观察结果 D.延长观察过程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实验操作要有规范性 B.使用工具可帮助我们作出准确的判断 C.观察实验现象往往要借助仪器 D.用显微镜可观察遥远的天体
6、下列有关观察或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实验时应认真操作,仔细观察 B.正确记录实验现象和所测数据 C.如所测数据与实际不符合,可修改所测数据
D.做实验时,必须明确实验目的,学会控制实验条件
7、用同一把尺子测量某物体的长度,一般要测量三次或更多次数,这样做的目的是()A.减少观察刻度线时由于视线不垂直而产生的误差
B.减少刻度尺不精确而产生的误差 C.减少测量中可能出现的错误观察 D.减少由于读数时估计值偏大或偏小而产生的误差
8、在试管的使用过程中,以下操作错误的是()A.在拿试管时要拿试管的上部,不可大把抓 B.加热液体时不可固定加热试管底部 C.加热液体时可擦干后直接加热 D.加热试管时要将试管的外部擦干
9、下列属于直接观察的有______,属于间接观察的有______,属于定性观察的有______,属于定量观察的有______。(填序号)①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质的流动; ②老师清点教室里穿校服的人数;
③妈妈用手摸小华的额头,了解小华是否已退烧; ④用体温计测得小华的体温是39℃。
答案:
1、观察
实验
2、观察力
显微镜
天文望远镜
现象
数据
3、C
4、A
5、D
6、C
7、D
8、B
第一章 科学入门 第1节 科学并不神秘
【学习目标】
1、知道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学问,知道通过探究和实验可以了解自然现象并对一些现象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
2、理解科学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创造过程,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影响,知道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保护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4、培养和形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学会全面看问题。【重点难点】
1、通过“观察”各种自然现象,让学生对科学产生一定的兴趣。这节的关键是让学生意识到“观察”在生活中学习科学的重要性,及如何通过观察去得出实验答案。
2、从自然现象到最新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并且在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里就要引用大量的例子来说明了。【课前准备】
1、科学要研究各种,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 和。每一个小小的 都有可能引发科学的发现。牛顿好奇于苹果落地而发现了 ;瓦特好奇于水沸腾后顶起壶盖而改进了。
2、鱼在水中的沉浮除了与 的活动有关外,还与 的大小有关。
3、科学技术在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学习过程】
一、1、观察活动一(奇妙的现象):
(1)观察PPT上图片,描述观察到的自然现象。
图1 ; 图2 ; 图3 ; 图4。(2)讨论这些图中的自然现象,谈谈你的想法与感受。(3)请你说说你最感兴趣的奇妙现象,跟大家分享。
2、观察活动二(不断变化的自然界):
(1)自然界的事物都在不断地变化着,请认真观察PPT上图片,它们各出现了哪些变化?
图1 ;图2 ; 图3 ;图4 ; 图5 ;图6 ;(2)你能举出一些发生在你周围的奇妙的变化吗?
3、现在你认为科学研究的是什么问题?
科学要研究,并寻找它们、的原因和规律。
4、下列事物中,属于科学研究对象的是:。A.风是怎样形成的? B.政府是如何管理流动人口的? C.为什么会打雷? D.我们学校有多少初一新生? E.小鸡是如何出生的? F.水为什么会结冰? G.小明的理想是什么? H.露珠是怎样形成的?
二、怎样进行科学研究?
1、你看过金鱼吗?金鱼为什么能自如地在水里上升或下沉呢?
我的猜想是。
2、活动:用老师给你的气球、沙子、水槽、水,验证你的猜想
(1)我的实验方法是。(2)我的发现是。(3)结合鱼的图片,你认为金鱼在水中自如升降的原因是。(4)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
3、我认为科学研究要经过这些过程:。
三、科学研究为我们带来什么?
1、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了哪些好处?请你说说,跟大家一起分享。
2、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是,它有时还会给我们带来负责影响,你能举一些我们生活周围存在的实例加以说明吗?我们应当用什么措施来消除这些不良影响? 【课堂练习】
1、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是()
A.仔细观察 B.积极实验 C.认真思考 D.以上都是
2、关于科学技术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带给人们的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B.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带给人们的都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C.既有好处,也有坏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好处将占主导地位 D.既有好处,也有坏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坏处将占主导地位
3、科学是一门研究,并寻找它们、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
4、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文明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 影响。我们要多、多、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协调 和 的关系。
5、好奇于苹果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 好奇于水的沸腾顶起壶盖而改进了蒸汽机。【课堂小结】
通过本堂课,你学到了什么?请把你的体会写在下面。
世界著名科学家的小故事
一、牛顿的故事
牛顿是世界闻名的科学家。牛顿小时候很喜欢动物。有一次,他的朋友送给他一只狗和一只猫,牛顿收到礼物非常高兴,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的新朋友,为了便于狗和猫出入房间,牛顿在门边挖了两个洞,一个大一个小,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要挖一大一小两个洞呢,牛顿回答说:“狗从猫洞里能过去吗?”
牛顿的童年是不幸的,出世前三个月爸爸就去世了。两岁时,妈妈又改嫁到邻村。牛顿只好与外婆相依为命。他从不乱花钱,唯一的爱好就是搞一些小工艺,把零用钱聚起来,买了锯子、钉锤等一类工具,一放学就躲在房子里敲敲打打。
牛顿学习时精神很专注。有一次煮鸡蛋,心里想着数学公式,竟误把手表当作鸡蛋丢进了锅里。还有一次,从早晨起就计算一个问题,中饭都忘了吃。当他感到肚子饿时,已暮色苍茫。他步出书房,一阵清风,感到异常的清新。突然想到:我不是去吃饭吗?怎么走到庭院中来了!于是他立即回头,又走进了书房。当他看到桌上摊开的算稿时,又把吃饭的事忘得一干二净,立即又伏案紧张地计算起来。
二、爱迪生的故事
爱迪生是世界闻名的发明家。他小时候因为家里穷, 只上了3 个月学, 十一二岁就开始卖报.他热爱科学, 常常把钱节省下来, 买科学书报和化学药品.他做实验的器具, 是从垃圾堆里拣来的一些瓶瓶罐罐.
爱迪生12 岁的时候, 在火车上卖报.火车上有一节给乘客吸烟的专用车厢, 车长同意他在那里占用一个角落.他把化学药品和瓶瓶罐罐都搬到那里, 卖完了报, 就做各种有趣的实验.
有一次, 火车开动的时候猛地一震, 把一瓶白磷震倒了.磷一遇到空气马上燃烧起来.许多人赶来, 和爱迪生一起把火扑灭了.车长气极了, 把爱迪生做实验的东西全扔了出去, 还狠狠打了他一个耳光, 把他的一只耳朵打聋了。爱迪生钻研科学的决心没有动摇.他省吃俭用, 重新做起化学实验来。有一次, 硫酸烧毁了他的衣服;还有一次, 硝酸差一点儿弄瞎了他的眼晴。他没有被危险吓倒, 还是顽强地做实验.
爱迪生试制电灯, 为了找到一种价钱便宜、使用时间长的灯丝, 不知做了多少次实验.他常常在实验室里一连工作几十个小时, 实在太累了, 就躺在实验台上睡一会儿.他这样不懈地努力, 终於找到了合适的灯丝, 发明了电灯.后来, 爱迪生又发明了电影、留声机......他一生中发明的东西有1000多种.
三、居里夫人的故事
居里夫人是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玛丽从小学习就非常勤奋刻苦,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特殊的爱好,从不轻易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处处表现出一种顽强的进取精神。从上小学开始,她每门功课都考第一。15岁时,就以获得金奖章的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她的父亲早先曾在圣彼得堡大学攻读过物理学,父亲对科学知识如饥似渴的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也深深地熏陶着小玛丽。她从小就十分喜爱父亲实验室中的各种仪器,长大后她又读了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更使她充满幻想,她急切地渴望到科学世界探索。但是当时的家境不允许她去读大学。19岁那年,她开始做长期的家庭教师,同时还自修了各门功课,为将来的学业作准备。这样,直到24岁时,她终于来到巴黎大学理学院学习。她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全神贯注地听每一堂课,艰苦的学习使她身体变得越来越不好,但是她的学习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这不仅使同学们羡慕,也使教授们惊异,入学两年后,她充满信心地参加了物理学学士学位考试,在30名应试者中,她考了第一名。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数学学士学位。
四、达尔文的故事
达尔文小的时候, 一次跟妈妈到花园里为小树培土.妈妈说: “泥土是个宝, 小树有了泥土才能生长.别小看这泥土, 是它长出了青草, 喂肥了牛羊, 我们才有奶喝, 才有肉吃;是它长出了小麦和棉花, 我们才有饭吃, 才有衣穿.泥土太宝贵了.”
达尔文问: “妈妈, 那泥土能不能长出小狗来?”
“不能呀!”妈妈笑着说, “小狗是狗妈妈生的, 不是泥土里长出来的.”
达尔文又问: “我是妈妈生的, 妈妈是姥姥生的, 对吗?” “对呀!所有的人都是他妈妈生的.” “那最早的妈妈又是谁生的?” “是上帝!”
“那上帝是谁生的呢?”
妈妈答不上来了.她对达尔文说: “孩子, 世界上有好多事情对我们来说都是个谜, 你像小树一样快快长大吧, 这些谜等待你们去解开呢!”
达尔文自幼喜欢花草树木、鸟雀虫鱼.上学以后, 他仍然保持着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他骑马、打猎、钓鱼、采集矿石、捕捉昆虫、钻进树林观察鸟类的习性.对达尔文来说, 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大问号, 要探索、思考的事情实在太多了.他常常边观察边沉思, 甚至忘记了危险.有一次, 达尔文在一个古代城堡上散步, 像往常一样陷入了沉思.他心不在焉地迈动着缓慢的脚步, 突然一脚踩空, 从城垛上跌了下来.这时候, 达尔文的神智非常清醒, 头脑还在思考.
五、焦耳的故事
英国著名科学家焦耳从小就很喜爱物理学,他常常自己动手做一些关于电、热之类的实验。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游。聪明好学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做他的物理实验。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马,由他哥哥牵着,自己悄悄躲在后面,用伏达电池将电流通到马身上,想试一试动物在受到电流刺激后的反应。结果,他想看到的反应出现了,马收到电击后狂跳起来,差一点把哥哥踢伤。
尽管已经出现了危险,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爱做实验的小焦耳的情绪。他和哥哥又划着船来到群山环绕的湖上,焦耳想在这里试一试回声有多大。他们在火枪里塞满了火药,然后扣动扳机。谁知“砰”的一声,从枪口里喷出一条长长的火苗,烧光了焦耳的眉毛,还险些把哥哥吓得掉进湖里。
这时,天空浓云密布,电闪雷鸣,刚想上岸躲雨的焦耳发现,每次闪电过后好一会儿才能听见轰隆的雷声,这是怎么回事?焦耳顾不得躲雨,拉着哥哥爬上一个山头,用怀表认真记录下去每次闪电到雷鸣之间相隔的时间。开学后焦耳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实验都告诉了老师,并向老师请教。老师望着勤学好问的焦耳笑了,耐心地为他讲解:“光和声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光速快而声速慢,所以人们总是想见闪电再听到雷声,而实际上闪电雷鸣是同时发生的。”
焦耳听了恍然大悟。从此,他对学习科学知识更加入迷。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认真地观察计算,他终于发现了热功当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
六、富兰克林的故事
1752年6月的一天,美国费城郊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在一块宽阔的草地上,有一老一少两个人正兴致勃勃地在那里放风筝。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一声雷响,雨点就倾泻下来了。
只见老者大声喊道:“威廉,站到那边的草房里去,拉紧风筝线。”这时,闪电一道亮过一道,雷鸣一声高过一声。突然威廉大叫:“爸爸,快看!”老者顺着儿子指的方向一看,只见那拉紧的麻绳,本来是光溜溜的,突然怒发冲冠,那些细纤维一根一根都直竖起来了。他高兴地喊道:“天电引来了!”他一边嘱咐儿子小心,一边用手慢慢接近接在麻绳上的那把铜钥匙。突然他象被谁推了一把似地,跌到在地上,浑身发麻。他顾不得疼痛,一骨碌从地上爬起来,将带来的莱顿瓶接在铜钥匙上。这莱顿瓶里果然有了电,而且还放出了电火花,原来天电和地电是一个样子!他和儿子如获至宝似地将莱顿瓶抱回了家。
这捕获天电的人就是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威廉。富兰克林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独立宣言》的发起人之一,是美国第一任驻外大使。
风筝实验之后,富兰克林写了一篇《论闪电和电气的相同》的论文,阐述了雷电的本质,还提出了制造避雷针的设想,使建筑物免遭雷击。富兰克林发明的避雷针,一下子风靡一时,传到英国、法国、德国、传遍欧洲和美洲。
七、诺贝尔的故事
诺贝尔的父亲是一位颇有才干的发明家,倾心于化学研究,尤其喜欢研究炸药。受父亲的影响,诺贝尔从小就表现出顽强勇敢的性格,他经常和父亲一起去实验炸药。多年随父亲研究炸药的经历,也使他的兴趣很快转到应用化学方面。
1862年夏天,他开始了对硝化甘油的研究。这是一个充满危险和牺牲的艰苦历程。死亡时刻都在陪伴着他。在一次进行炸药实验时发生了爆炸事件,实验室被炸的无影无踪,5个助手全部牺牲,连他最小的弟弟也未能幸免。这次惊人的爆炸事故,使诺贝尔的父亲受到了十分沉重的打击,没有多久就去世了。他的邻居们出于恐惧,也纷纷向政府控告诺贝尔,此后,政府不准诺贝尔在市内进行实验。
但是诺贝尔百折不挠,他把实验室搬到市郊湖中的一艘船上继续实验。经过长期的研究,他终于发现了一种非常容易引起爆炸的物质--雷酸汞,他用雷酸汞做成炸药的引爆物,成功地解决了炸药的引爆问题,这就是雷管的发明。它是诺贝尔科学道路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诺贝尔一生的发明极多,获得的专利就有255种,其中仅炸药就达129种,就在他生命的垂危之际,他仍念念不忘对新型炸药的研究。
八、贝尔的故事
电话的发明者叫贝尔。他原是苏格兰人,生于1847年。24岁时移居美国,不久加入美国籍。1873年他已是波士顿大学语言生理学的教授。一次,他企图通过一根电报线来同时传递几个信息。他的设想得到了妻子梅布尔.哈伯德与岳父的支持。梅布尔是聋子,以前是贝尔的学生。她父亲较富有,为女婿的科学试验慷慨解囊,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
贝尔的不少朋友却希望他钻研电报术。但发明家不以为然。他心里唯一惦记的事,就是要完成传递人声的工作。他先试制成“谐和电报”——在一根导线上连接由带电芦苇组成的两个竖琴模样的集合。每根芦苇在导线的那一头都有同频率的对应者。贝尔把两个“竖琴”挂在磁性薄膜上。这薄膜是模仿人耳的一种装置。
有一天,贝尔的助手托马斯.沃森摆弄夹住了的芦苇,而贝尔却从导线上听到了邻室传来的拨动的弦音。他记下了事实,从而导致进一步试验。试验过程中,贝尔遇到不少困难。但他是个虚心好学的人,因而在向别人求教时,得到过一些著名科学家的指导与帮助,其中有著名的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约瑟夫.亨利、爱迪生等。
1876年3月10日,贝尔通过送话机喊道:“沃森先生,请过来!我有事找你!”在实验室里的沃森助手听到召唤,像发疯一样,跃出实验室,奔向贝尔喊话的寝室去。他一路大叫着:“我听到了贝尔在叫我!我听到了贝尔在叫我!”……
这样,人类有了最初的电话,揭开了一页崭新的交往史。1877年,第一份用电话发出的新闻电讯稿被发送到波士顿《世界报》,标志着电话为公众所采用。1878年,贝尔电话公司正式成立。
九、爱因斯坦的故事
爱因斯坦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从小就喜欢动手动脑。有一次上手工课,他想做一只小木凳。下课铃响了,同学们争先恐后拿出自己的作品,交给了漂亮又严厉的女教师。爱因斯坦没有拿出自己的作品,急得满头大汗。女教师宽厚地望着这个男孩,相信他能交上一件好作品。
第二天,爱因斯坦交给女教师的是一个制作得很粗糙的小板凳,一条凳腿还钉偏了。满怀期望的女教师十分不满地对全班同学说:“你们有谁见过这么糟糕的凳子?”同学们窃笑着纷纷摇头。老师又看了爱因斯坦一眼,生气地说:“我想,世界上不会再有比这更坏的凳子了。”教室里一阵哄笑。
爱因斯坦脸上红红的,他走到老师面前,肯定地对老师说:“有,老师,还有比这更坏的凳子。”教室里一下子静下来,大家都迷惑不解地望着爱因斯坦。他走回自己的座位,从书桌下拿出两个更为粗糙的木板凳,说:“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制作的,刚才交给老师的是第三个木板凳。虽然它并不使人满意,可是比起前两个总要强一些。”
这回大家都不笑了,女教师向爱因斯坦亲切又深思地点着头,同学们也向他投去敬佩和赞许的目光。
这个小故事让我们看到爱因斯坦的韧性,在他不满意自己的小板凳的时候,他又再次投入制作。他一共制作了三个小板凳,最后的一个比前两个要好一些。在制作小板凳的过程中,爱因斯坦表现了他对自己的态度,那就是无论做任何事,他都要力求做好,完全释放自己的能量,不满足已有的成绩,让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
十、瓦特的故事
瓦特出生于英国,由于家境贫穷没机会上学,先是到一家钟表店当学徒,后又到格拉斯哥大学去当仪器修理工,瓦特聪明好学,他常抽空旁听教授们讲课,再加上他整日亲手摆弄那些仪器,学识也就积累的不浅了。
1764年,格拉斯哥大学收到一台要求修理的纽可门蒸汽机,任务交给了瓦特。瓦特将它修好后,看看他工作那么吃力,就象一个老人在喘气,颠颠颤颤地负重行走,觉得实在应该将它改进一下。他注意到毛病主要是缸体随着蒸汽每次热了又冷,冷了又热,白白浪费了许多热量。能不能让它一直保持不冷而活塞又照常工作呢?于是他自己出钱租了一个地窖,收集了几台报废的蒸汽机,决心要造出一台新式机器来。
从此,瓦特整日摆弄这些机器,两年后,总算弄出个新机样子。可是点火一试,那汽缸到处漏气,瓦特想尽办法,用毡子包,用油布裹,几个月过去了,还是治不了这个毛病。瓦特没有放弃,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设计了一个和汽缸分开的冷凝器,这下热效率提高了三倍,用的煤只有原来的四分之一。这关键的地方一突破,瓦特顿然觉得前程光明。他又到大学里向布莱克教授请教了一些理论问题,教授又介绍他认识了发明镗床的威尔金技师,这位技师立即用镗炮筒的方法制了汽缸和活塞,解决了那个最头疼的漏气问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有25小题,每小题4分,共100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选择合适的一个选项,填入括号内)
1、B
2、B3、C4、D5、A6、D7、B8、A9、B
10、C
11、D12、A
13、B
14、C15、D16、D17、A
18、D
19、C20、A21、B22、A23、A24、B25、D
二、简答题(本题共 11小题,每空3分,共63分)
26、阳历,闰
27、嗅觉
28、(烽火、击鼓、狼烟、吹号等)29、6,地面30、果皮,子房壁
31、(1)蛹(2)变态
32、河水不会流动,人一跳起来就离开了地球(供参考)
33、客轮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
34、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红色
35、胎盘
36、(1)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2)略(答案只要合理均给分)(3)快速离开房间,跑到空旷的地方;或来不及外逃,躲到桌子底下;或来不及外逃,躲到小开间的房间里等。其它答案只要合理均给分;)
37、男生:增加;长出腋毛、阴毛;乳房开始增大。
三、分析计算题(本题共4小题,38小题8分,第39小题分,共37分)
38、(1)地球的自转(或由于地球的自转,太阳高度角发生了变化。)。
(2)无(3)冬至(12月22)(4)7时44分39、440、(1)A和B(2)控制变量使装置C中种子无法获得氧气(341,③小车在平面上将远地运动下去。(供参考)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初中生物课程的新理念, 新课程内容标准的十个一级主题中第一个就是科学探究。新课改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桂林市初中进入新课改已有六年, 在我们目前的以大班课堂教学为主要组织形式的教学中, 探究性学习推进得怎样了呢, 作为教师, 我们的感受是较难推进, 往往是流于形式, 实际上学生收获较少, 正视探究学习的困难并寻找适合我们教学条件现状的解决途径已成为课改中一个紧迫而有价值的实际问题。探究性学习是一项参与性和体验性的, 并在教师指导下展开的具有学术性的创造活动, 同时也是学生在比较广泛教育资源的背景下所开展自主的、开放的学习活动。因此, 将生物课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延伸到课外, 探索可行并有效的生物课外探究性学习活动模式是可望解决目前生物探究性学习的推进所面临的困难的一个可能途径, 就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 我们开展了《初中生物课外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策略研究》这项课题的研究工作。我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让学生真正学会做生物科学的探究。在课题实验之前, 我们需要对学生在生物科学方面的探究能力进行深入调查, 对现状进行分析, 以此为基础展开我们的课题研究。
二、被调查测试学生的基本情况
所测试的学生均为广西桂林市区初级中学七年级的学生, 他们已经完成了七年级《生物》课程的学习, 所使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的《生物学》教材。为分析影响学生生物科学探究能力的因素, 分为两个层次进行抽样:分为民办名校、普通中学两个类别进行抽样:
1. 民办名校:
抽样学校为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和桂林德智外国语学校, 两校学生均选拔自广西范围内的各所小学, 在入学前都通过了各自学校组织的英语、数学、语文等科目的考核测试, 学生的总体素质较高。
2. 普通中学:
抽样学校为桂林市第七中学、桂林市第八中学、桂林市第十一中学、桂林市第十二中学、桂林市第十六中学、桂林市第十七中学, 这六所学校都是桂林市市区范围内教育局直属的普通中学, 学生来自市内各相应学区, 学生总体素质为桂林市学生的一般水平。
上述抽样学校共有2098名七年级的学生成为此次调查测试的对象, 其中有148名学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实验对象, 即将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一系列课外探究性学习活动, 他们均是志愿报名参与;其余1950名学生 (794名民办民办学校学生, 1156名公办学校学生) 为参照群体。
三、调查测试问卷的设计、调查测试的方法
1. 调查测试问卷的设计。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在科学探究能力方面提出的具体目标是: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 我们此次调查测试主要了解学生经过一年初中生物课程常规的学习后, 在科学探究上提出问题、获取相关信息、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分析结果及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等方面的情况。我们设计的问卷首先是通过封闭提问的形式分别对学生的提出问题、获取相关信息、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结果及结论、表达与交流等六个方面的探究能力进行测试, 最后通过开放提问的形式对学生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的掌握情况做综合考察。题目难度只限于体现课标的一般要求, 考察学生的达标情况。
2. 调查测试的方法。
本次调查测试采用的方法是闭卷测试, 要求独立完成, 给予充分的时间。告知学生不是考试, 不计成绩, 所以不需要写上自己的姓名, 能认真如实地回答有关问题, 就算是很棒地完成这次任务了。
四、调查测试的结果
我们把此次调查测试的每一题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赋予一定的分值:评为“A”得2分, 评为“B”得1分;评为“C”得0分。对学生的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情况如下:
1. 学生总体科学探究各方面能力情况 (如下表所示) 。
在测试的项目中, 所抽测的对象在做出假设方面表现最优, 成绩达到了70%的百分率, 这是我们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常规教学中, 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上做得最好的方面;其次是提出问题、获取有关信息、结果与结论方面, 成绩达到了50%的百分率以上;而在设计实验方案、结果及结论、表达与交流、探究综合能力方面是非常需要加强的。
2. 两类学校学生在科学探究诸方面能力的比较:
两所民办名校的学生在探究各方面的表现基本上都高于普通学校的学生, 特别是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探究综合能力这三个方面的平均成绩高于普通中学20%以上。他们在提出问题、获取相关信息、作出假设、结果及结论、探究综合能力这五个方面的平均成绩达到50%的百分率。但在设计实验方案、表达与交流方面没有达到, 这是需要注意加强的方面。
六所市属普通中学学生只有获取相关信息、作出假设两个方面成绩平均达到50%的百分率;需要在科学探究的多个方面注意加强。
3. 实验组和参照群体情况比较。
我们把实验组和参照群体调查测评的结果运用SPSS软件进行差异性检验分析, 显示实验组标准差 (Std.Deviation) 大于10, 表明两组科学探究能力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
值得一提的是对民办名校调查测试结果的差异性检验分析:所检验的12个项目中每一项的标准差 (Std.Deviation) 均小于10, 显示实验组与参照群体无显著差异。
五、问题与讨论
1.此次所采用的调查和测试题目难度只限于体现课标的一般要求, 调查测试的结果表明:调查对象在经过一年初中初中生物课程的学习后, 虽已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的基础, 但生物科学探究能力达标情况堪忧, 学生在科学探究能力的设计实验方案、表达与交流、探究综合能力方面都有都有明显不足。这样的结果反映出进入新课改以来, 我们所进行的常规教学存在一定问题, 无法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方面有所突破。这是否与以大班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下, 课堂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 难以让学生体验到真正的科学探究过程, 使探究学习的推广因受到限制而困难重重有关?生物科学的探究往往是个漫长的过程, 往往需要经过反复实验、反复地调整方案, 反复地验证, 课堂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 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活动中, 出于对教学时间、学生基础、教学条件等因素的考虑, 不能在课堂上安排大量的全程探究活动。重视生物课的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课外延伸, 是可望解决目前生物探究性学习所面临的困难的一个重要途径, 我们需要就此进行教育实践和深入研究, 探索可行并有效的生物课外探究性学习活动策略。
2.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对象在七年级结束时已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的基础, 在八年级开展象课文延伸的全程科学探究活动是个很好的时机。
3.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对象在做出假设方面表现最优, 其次是提出问题、获取有关信息、结果与结论方面, 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通过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常规教学, 在做出假设、提出问题、获取有关信息、结果与结论这几个方面探究能力的培养上做得较为有效一些, 我们指导学生的课外探究活动中需要针对存在不足的设计实验方案、表达与交流、综合的探究能力等方面加强培养及注意考察其有效性。
4.民办名校的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基本高于普通层次的学校, 说明了综合素质对科学探究能力会产生影响。尤其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探究综合能力这些方面的影响更为明显。如何能使综合素质稍弱的学生特别是普通中学的学生在这些方面有更大提高, 这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5.差异检验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参照群体在科学探究能力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 这主要是因为我们课题的实验对象选取的是对探究活动兴趣相对较高的学生, 是采用非随机抽样方法产生的。这表明进入初中进行了半年的生物课程学习后, 学生探究的兴趣对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有一定影响, 我们需要注意去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但民办名校实验组和参照群体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统计分析, 表明对于综合素质高的学生, 探究的兴趣对生物学方面的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影响不大, 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6.由于我们在科学探究教学方面的实践研究尚处初级阶段, 我们选取的实验对象是对探究活动兴趣相对较高的学生, 致力于先形成初中生物课外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有效策略。但非随机抽样的方法导致实验组和参照群体存在显著性差异, 不利于检验我们课题研究所形成的生物课外探究性学习活动策略的有效性, 我们需要增加策略有效性验证实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8.
[2]汪忠, 刘恩山.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稿) 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32一40
关键词:立足课堂;延伸课外;走近科学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10-0059-02
作为小学的科学课教师,我们和很多从事科学教育的同行一样,每年都要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实践活动,参加一些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发明比赛等科技活动。许多老师常常用下列的方法来培养学生。如:开展专门的发明讲座课、科技技能培训等等,用这样的形式教给学生技巧和方法,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立足课堂、延伸课外、走近科学,让科技活动成为科学课的延伸,是我们开展科技活动不竭的源泉和动力。
一、立足科学课堂,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的兴趣由课内引向课外,积极主动地参加科技活动
“儿童的思维来自对世界的好奇与惊诧。”儿童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和向往。而科学课恰恰就是引导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场所。“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喜欢上科学课,激发他们的兴趣,他们才会主动地学习并富于创造性。首先,在科学课上,科学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者,而是学生共同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和服务者,与学生打成一片,学生少了畏惧感,多了亲切感,课堂亲切而生动,学生会爱上科学课;其次,在科学课上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准备有结构的实验材料,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的神奇和快乐,在“玩”中学,寓教于乐。如:制作叶脉标本、吹泡泡、玩小水轮、纸风车、观察蜗牛等等,学生会兴趣倍增,迷上科学课。有了课上浓厚的兴趣,老师加以引导,让学生参加一些科技活动,学生会将这种兴趣持续延伸到课外,会乐此不疲,主动意识增强。笔者之一曾在广东番禺祈福英语学校任科学课教师,有一位小同学迷上了科学课后,在参加科技活动时,积极性非常高,一有问题就找老师问为什么,后来撰写的科学小论文《我给铅笔戴帽子》等发表在《现代小学生报》上,发明的多功能铅笔套在广东省第二届少年儿童发明比赛中荣获三等奖。
二、立足科学课堂,拓展教学内容,将科学课的内容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为科技活动提供素材
科学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涉及到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的知识,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依托《科学》教材,通过科学课的教学,有了基础的铺垫,在课后开展科技活动学生容易上路,降低了科技活动中学生知识层面上的难度。既为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素材,又扩展了学生的知识,增强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如在上《养蚕》一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养蚕活动,让学生通过饲养和观察探究蚕一生的变化,体验自然界中动物的生命历程,感受生命的来之不易,依托课堂开展这样的科技活动,已超越活动本身的意义,学生的收获极大。一个小组的学生在养蚕的过程中,发现用不同的水洗桑叶喂蚕,蚕的生长情况不一样,吐丝的多少也不一样,于是通过自己的观察研究写出了一篇科学研究论文《一次“失败”的探究——探究喂食湿桑叶对蚕生长的影响》发表在《现代中小学生报》上,在广州市科学小星星探究成果比赛中荣获二等奖。在科学课中这样的内容很多,如:《研究植物的定向运动》、《专题研究——生物的生活环境》、《考察家乡的环境》等,在科学课上,通过制定活动计划、选择研究方案,在科技活动中,让学生实地研究,动手能力、思维能力都得到锻炼。这样的活动源于课堂、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更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如果科学课老师根据课程内容,进行资源重组,有计划的安排科技活动,就不愁找不到活动的素材,长久地开展这样的活动,学生也会越来越爱科学、理解科学了。
三、立足科学课堂,培养创新思维,让创新思维的火花绽放在科技活动之中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科学课堂中,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增长了科学探究的能力,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教师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针对某一现象通过开动脑筋想点子、出谋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扩展思维的广度,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如在《土壤与植物的生长》、《小车的运动》等课中,引导学生观察、设计对比实验、用列表的方法分析数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了科学课堂上的思维训练,科学素养的形成,在科技活动中,学生就会把这些方法应用到活动中,用自己的视角和思维去观察和思考问题。“润物细无声”,一些创新的火花就会不断绽放。笔者之一在深圳南山任科学课老师时,在开展科技活动中,一位学生发现使用的手工剪刀存在缺点,就运用移植、添加的方法发明了《多功能手工剪刀》,在科技创新大赛和发明比赛中多次获奖,并在全国劳技创新邀请赛中荣获金奖;最近在学校辅导学生参加全国“小探索者”科学小论文活动中,许多同学就是运用科学课中学习的对比实验的方法去研究问题,写出了一篇篇颇有创意的科学小论文,如:《青蛙的眼睛好奇特》、《吃菠萝要蘸盐水》、《气压式清洗刷》等都在《学习方法报》、《现代中小学生报》、《科技展望》、《少年发明与创造》等报纸刊物上发表;一个学生发现老师上课的黑板写字容易歪、画图不方便,便认真研究,大胆创新,发明了刻度网格黑板,在东莞市2006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四、立足科学课堂,注重科学知识的积累,将科学知识的应用贯穿于科技活动之中
在科学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中,我们在关注科学探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同时,也同样注重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取和积累,每每学完这样的内容,都要求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内化、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去开展科技活动。如:学习了《毛细现象》一课,要求学生去观察生活,哪些地方应用了毛细现象的道理;上《磁铁》一课时,要求学生了解生活中磁铁的应用,能否应用磁铁的特点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一些学生在应用相关知识的同时,善于发现,于是根据这些原理发明了《自动供水装置》、《带磁性的不掉盖的涂改液》、《磁性清洗刷》等。科学教材中的内容有一定的知识体系,教学时,我们都进行重组和分类。如:在物质世界里有声、光、热、磁、电路、简单机械等。这些内容都与生活密切关联,在生活中应用广泛,运用这些知识能解释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这正是科技活动的突破口和不竭的源泉。一个学生在学习《压力》一课的内容之后,发现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是运用压力的原理制作而成的。如:喷洒农药的喷雾器,后来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装,发明了《气压式供水清洗刷》,在2006年东莞市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发明创造作品一等奖,广东省第22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在学习《机械》单元之后,有的同学把灯箱进行改进,运用轮轴的原理发明了《旋转灯箱视力表》,在2006年东莞市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发明创造作品三等奖。
立足课堂,延伸课外,科学课的教学为科技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科技活动的开展又为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立足课堂,延伸课外,将科学课的教学与科技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会得到锻炼。立足课堂,延伸课外,让科技活动成为科学课的延伸,学生会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认识科学、理解科学,从而走近科学。
【七年级上科学走近科学】推荐阅读:
七年级上科学细胞教案03-23
科学七年级试卷07-25
七年级下册科学难点10-27
七年级科学教学总结04-04
新七年级科学教学计划07-08
七年级下册华师大科学09-30
七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01-17
三年级科学上教案06-27
五年级上科学总结10-30
四年级科学上溶解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