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教学设计

2024-08-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家园教学设计

家园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设想:

让学生围绕主人公“无家——建家——护家——失家”分析文章内容,从“自己创造的‘桃源居’却成了别人的居住地,自己仍然流落街头。”感知小说主题。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探讨小说主题。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探讨小说主题。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家,无论富裕或贫穷,都会给人以安全感。是心的港湾,是心的依靠,让我们带着家的温馨感受走进周海亮的《家园》。

二、整体感知:

1、朗读短文

要求:划出文中的生字、生词。查字典或与同学交流。

2、默读短文

要求:

①在文中找出无家、建家、护家、失家时心情变化的词语。

②概括文章内容。(提示: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三、主题探讨

1、无家的他们到城里做什么?

2、他们是怎样建家园的?

3、男人是如何护家园的?

4、他们努力建设的“桃源居”却成了别人的居住地,自己仍然流落街头。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分组讨论,自由发言。

四、拓展延伸

以“我爱我家”为话题,说一段话。

五、布置作业

根据本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家园教学设计 篇2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是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六章中的内容。本节内容认知难度不大,比如第一部分“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学生有切身体会,很多环境问题他们在生活中都遇到过,在电视、网络等媒体中也经常接触到,显然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措施”,学生也很容易接受和认同。因此,本节课关键是要充分渗透环境教育,树立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策略

本节内容易于理解,但要讲解得引人入胜,使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却需要精心准备。要讲好这节课,教师首先要做足课前准备,利用新颖的教学设计及与时俱进的现代教学模式,通过适当的图片、视频和精美的PPT制作,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以小组展示和汇报的形式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其更深刻地认识保护共同家园的重要性,从而产生保护共同家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围绕以上两个关键环节,我对课堂教学做出合理规划:首先,在教学内容的导入上,我选择通过迈克尔·杰克逊的《Earth Song》MTV引出课题;接着由学习小组展示和汇报我们共同家园面临的环境问题,让学生从内心产生保护我们共同家园的使命感;然后由相应的学习小组汇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及所需采取的措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各种生态保护的有效方法;最后通过组织知识抢答赛的形式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课堂结束后,我以“如何保护我们美好的家园”为主题布置任务,让学生围绕主题任务自主设计呼吁大家投身于环境保护的公益广告,并将自己的作品以微信或QQ的方式进行上传。通过引导学生积极设计公益广告的方式,培养了学生保护共同家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达到德育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目的。

三、教学准备

提前一周把学生分成三个调查小组,分别以“关注全球生态问题”“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为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指导;收集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并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卡片和标记笔。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2. 能力目标

通过小组任务分工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资料收集、整理等工作及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口头汇报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设计保护环境的公益广告、展示自己的作品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

树立“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需从我做起”的意识,并能积极加入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各项活动中去。

五、教学过程实录

情境导入:播放迈克尔·杰克逊的歌曲《Earth Song》MTV。

设计意图:奠定凝重的情感基调,引起共鸣,引出课题。

提问:这首歌反映出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反映植被遭破坏、环境被污染、生态被破坏、野生动物被杀害等问题。

过渡:当我们的环境遭到破坏,会带来哪些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下面我们请第一调查小组的同学给大家汇报。

学生活动一:负责相关内容的小组分别派代表展示他们的PPT课件并进行相关内容的介绍。

过渡: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直接影响到生物的多样性。那什么是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对人类有何价值?请第二调查小组的同学给大家汇报。

学生活动二:(同活动一)

过渡:感谢第二调查小组的同学让我们认识到生物多样性对人类如此重要。那我们如何保护它?有哪些保护措施?请第三调查小组的同学给大家汇报。

学生活动三:(同活动一)

设计意图: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渡:第三调查小组的同学教会了我们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教师活动:通过六盘水市经济发展所走的从“煤都”到“凉都”的转型之路,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可持续发展是六盘水市人民的必然选择。

设计意图:结合当地经济转型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含义,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生活动四:“知识抢答赛”,即教师提出生态学的相关问题,由学生抢答。(对获胜组给予小奖品鼓励)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抢答赛的过程中对已学的知识加深记忆。

学生活动五:学生小组针对“为了一个更美好的家园,我们能做些什么”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并派代表汇报。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爱护环境是公民的基本素养和行为准则,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保护意识。

学生活动六:角色扮演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和宣传———假如你是个广告人,请设计一个“呼吁保护环境”的公益广告。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使学生自觉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卫士,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目的。

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将自己的作品发到自己的微信或微博中。

设计意图:起到环境保护的宣传作用。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视频导入法,让学生通过眼看、耳听、内心感受等活动,深刻体会迈克尔·杰克逊为了呼吁人们保护地球而发出的呐喊,为本节课奠定了一个凝重的情感基调。课后,在与学生交流中了解到,这节课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还是很成功的。多年后他们可能背不出这节课的知识点,但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一定坚不可摧。这节课的不足之处表现在,时间安排上不够完美,有一两个设计稍慢的学生作品没能得到展示。

摘要:学校环境教育是以树立学生环境保护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改善环境的活动、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为目标的终身教育。在《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的教学过程中,以视频导入法引入课题,以小组汇报和知识抢答赛的方式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最后通过引导学生积极设计公益广告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达到德育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目的。

“家园的呼唤”单元教学 篇3

六年级语文上册主题丛书⑤一一“家园的呼唤”中的五篇文章:《永远铭记一头麝》《最后一只蚊子》《当长白山只剩下了树》《父亲的家乡》《家里养着蝴蝶》。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永远铭记一头麝》《最后一只蚊子》《当长白山只剩下了树》《父亲的家乡》《家里养着蝴蝶》,联系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语。

2.联系文本,展开想象,给《最后一只蚊子》末尾进行补白。

3.积累并创作保护环境的公益用语,明白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白己的道理。

4.通过学写推荐阅读卡,乐于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教学过程】 一、读词释疑 师:“四不像”麋鹿那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让我们惊讶、愤怒、忧虑而又高兴和感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主题丛书——“家园的呼唤”单元。

(一)读读课文中的词语

狩猎 气急败坏 凶神恶煞 毛骨悚然

百思不得其解 贪婪 同归于尽

不假思索 饥肠辘辘 抽搐 痉挛

蜷缩 畸形 百鸟争鸣 鸟飞蛙鸣

马达轰鸣 和谐相处 殿堂 鼠口夺粮

人声鼎沸 肿胀 鸟尽兽绝 鳌江

破釜沉舟 饮鸩止渴

(二)你能联系文章内容理解词语,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吗

【教学体会】联系语境,读词释疑,辐射整体。在“读词释疑”这一环节,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理解新词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也是阅读能力的一种表现。我们都知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语与课文内容是有着紧密联系的,学生在阅读时直接借助文章语言环境,进行推断,不仅能理解词义,体会出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效果,更反馈出学生对相关课文内容的感悟,既释词解义,又辐射整体。

二、品读鉴赏

(一)品读《永远铭记一头麝》

1.出示麝受伤之后的片段。

师:是怎样的场面让作者马文秋毛骨悚然呢?让我们来看看这只受伤的麝。(指名读)

(1)这只麝内心是怎样的呢?作者是通过哪些文字告诉我们的?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麝的内心吗?

(2)读出这样的体会。

(3)再来欣赏这样两个片段,请作者站起来读一读。

片段1:手术那天,我和妈妈来到了常州三院。手术室门前聚了很多人,他们个个都焦急万分。我的心不禁揪了起来:怎么办?怎么办?这时手术室的门开了,一阵凉风迎面扑来,我的汗毛随之也竖了起来。轮到我了,我迟疑了好一会儿,心“怦怦”直跳,终于艰难地挪进了手术室。我朝外面望了一眼,看见了满脸担心的妈妈,勉强朝她轻轻一笑,她却仍然皱着眉头。门重重地关上了,我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我回头看了看众多刀具,心中一震。刀锋上泛着寒光,那几个医务人员,也变成了“牛头马面”。躺上手术台,脖子后面又是一阵凉意,是空调风,或是小鬼在哈气,我不禁打了个哆嗦。

片段2:老师一走出教室,教室里就开始躁动起来。刚开始,同学们只是窃窃私语,如牛毛似细雨;见老师走远了,声音便大了起来,如秋风扫落叶一般;最后,竞如潮水一般向我们涌来。书声、笔声、叫喊声响成一片。几个大胆的同学在教室里大吼了起来,如波涛汹涌,又如山崩地裂,响彻云霄。所有的人都加入了这狂欢的队列,一个个手舞足蹈,唾沫星子乱飞,更有人站到了凳子上,开始了他的演讲。渐渐地,教室里的声音盖过了世界上所有的声响,天地之间仿佛只剩下我们的存在了……

(4)这三个片段有怎样的共同点呢?

2.这只“囊中之麝”命运会是怎样呢?猎手纽格精明强干,经验丰富。然而猎麝行动并不顺利,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呢?

3.这样惊心动魄的情节安排,如此坎坷的猎麝遭遇,作者的用意何在?

4.课文的题目是《永远铭记一头麝》,作者想让我们铭记的仅仅是一头麝吗?

小结:在那场人与麝、人与蛇的恶斗中,它让我们明白:人类必须善待动物,否则它们可能用意想不到的方式报复我们——甚至跟我们同归于尽。

【教学体会】品味语言特色,关注表达,言意兼得。引导学生关注作者语言表达的妙处,然后再出示学生的习作片段,评析三个片段有怎样的共同点。学生钻研出许多“语言秘密”,即通过描述对象的表情、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细腻的描写以及环境的渲染,表达内心的体验。学生在这样的比较评析中懂得真情的流露需要恰当准确的表达。教学中关注语言形式,不偏废文章内容,言意兼得,引导学生锤炼语言,习得语感。

(二)品读《最后一只蚊子》

师夏日中,最恼人的应该就是蚊子了。据说,阿文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只蚊子。阿文体内聚集着八百种杀虫剂的毒素,可它竟然还活着。阿文决定绝食——为了不杀死任何动物。在弥留之际,阿文梦见了那个美丽的丛林,那个树木葱茏、百鸟齐鸣、各种生物和谐相处的丛林……

1.树木葱茏、百鸟争鸣,你能将这些描绘得更详细些吗?

2.交流评价。

【教学体会】放飞想象,释放情感,发展语言,利用文章的空白点,引导学生想象补写蚊子阿文梦中那个美丽的丛林,从学生的发言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想象充满画面感,语言灵动,甚至于有学生闭着眼睛听,由此可见,想象的妙境是令人神往的。学生不同,想象的角度不同,语言表达的方式不同,描写的画面不同,但所有同学表达的主题是相同的——阿文梦中那个美丽的丛林,是一个美丽的和谐的幸福的家园,这也正是本组课文所要表达的主题。这样的想象补写既是对语言的一种训练,又是文章主题的体悟和理解。

(三)品读《当长白山只剩下了树》

1.师:秋天的长白山被称为金色的殿堂,火红的枫叶,讲述着又一个故事。快速浏览课文,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人类破坏长白山白然生态的行径。(在文中画出来)

2.现在你能填写一下吗?当长白山只剩下了树,

小结:秋天的大山,不仅仅是金色的殿堂,也是动物的家园。长白山和我们周边的一座座大山,还应该再静悄悄的吗?

(四)品读《父亲的家乡》

1.我们就从遥远的长白山回到父亲的家乡来看看,看看身边的这两口水塘吧!

(出示课文中的片段)

2.同一口水塘,在作者儿时和现在却是截然不同的。你读出了什么?

3.一个水塘,为什么会化脓?一条江,为什么会死亡?或者说,这是不得已的饮鸩止渴。但是,这后果将仅仅由大自然来承担吗?

4.师叙说小时候淘米捉小鱼和家养的小狗遭盗猎的事实。

5.采访学生:听了老师的叙说,你的心情怎样?你的身边发生过这样的事吗?

(小组交流,班级交流)

6.此时,我们的家园不得不发出这样的呼唤大地带给我们的树和草是我们的福气;人类的嘴里没有沾满了鲜血也是一种福气。

7.出示:

同在蓝天下,人鸟共家园。

用双手栽下漫天的绿色,用心灵守望五彩的家园。

8.这就是公益用语。你在哪儿看到过?你能创作一句吗?

(学生创作交流)

小结:一头宁可选择与人同归于尽的黑麝,一只以绝食表示抗议与不满的蚊子,一座只剩下树木的长白山,一片已经化脓死亡的水塘……我们已然看到:物种的命运,不再是自然选择。或许,我们可以做的还有很多很多。因为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白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

【教学体会】调动经验,体会情感,激活思维。阅读感悟需要经验来支持,只有生活经验与课文展示的情景相融合,感悟才能够发展和丰富,才能带有鲜明的情感,对课文的理解才会更加深刻。在品悟《父亲的家乡》一文两个描写水塘的片段之后,老师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儿时水塘淘米、家中爱狗被杀的生活经历,激活储存在学生脑海中的相似的经验:小区物业砍掉绿化植物,修起水泥车位;任意屠杀小狗;捕杀、食用野生无毒蛇等等,这样就架起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课文主题之间的桥梁,引发联想,实现经验和课文情景的融合。

三、推荐阅读

这组课文或由故事引发追问,或直指存在的问题,或思考,或呼吁,或期待……读完这组课文,相信你一定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如果让你推荐一篇文章给朋友阅读,你会推荐哪一篇呢?为什么?试着写下来和同伴交流。

推荐篇目:________

推荐对象:________

推荐理由:________

四、佳片有约

推荐两部纪录片《森林之歌》《人类消失后的世界》。

我们 的家园 教学设计 篇4

1教学目标

能用轻快明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我们的家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歌曲情绪。

通过歌表演的方法,培养学生表演歌曲的综合能力,体会到“只有团结起来才能获得胜利,共同保护我们美好家园"的主题思想。2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于音乐课的兴趣比较浓厚,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音阶,但对于本课要学习的附点八分音符节奏和连音线还不认识。这首歌曲相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一些难度的。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学充分调动儿童形象思维的活跃性,采用律动、讲故事、模仿等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从音乐自身规律和儿童认知水平出发,启迪学生智慧,陶冶美好情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学生通过多次聆听音乐和模唱,结合节奏律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熟悉歌曲,突破歌曲学唱重难点。在学习歌曲的同时,从音乐要素入手让学生感受歌曲的音乐形象。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表现音乐,在师生的交流活动中,学习知识,培养合作意识。

3重点难点

1、准确掌握附点八分音符节奏及连音线

2、欢快、准确地表演歌曲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师生律动(二)导入

1、发声练习

师:今天,老师想给大家介绍几位新朋友(出示人物),你们想不想认识它们呢?

2、导入

师:这一群小蚂蚁们听到你们美妙的歌声,可高兴了,它们也想唱一首歌献给你们,请你们听一听这首歌曲中小蚂蚁在做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谈话,认识《我们的家园》的主人公,从而很自然地导入到歌曲教学之中。这样的导入话题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导入过程简洁自然。】 活动2【讲授】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

第一次聆听,介绍歌曲内容

师:刚才小蚂蚁们带给我们的这首歌曲,它的名字叫《我们的家园》,讲述着小蚂蚁们自己的故事:一场风雨过后,蚂蚁们的家被破坏了,它们团结起来重建自己美丽的家园。闯关游戏

(1)第一关:老师觉得歌曲里有一句话讲得特别有道理,请小朋友们也来找一找,看看你们找的跟老师找的是不是同一句话?(2)第二关:节奏练习(3)第三关:歌词接龙

3、出示歌谱,认识间奏(1)找间奏

师:从你们欢乐的笑脸中,老师知道你们很想学习这首歌曲,是吗?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歌谱吧。看到歌谱,你们有什么疑问想问问老师吗?(2)认识间奏

(3)在间奏处加上动作

4、旋律学习

(1)用哼鸣哼唱旋律

(2)用“LU”哼唱歌曲旋律

5、歌曲教学(1)自主学习歌曲

师:把歌词加进去试试好吗?(2)师教重点句(3)演唱全曲

6、完整、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师:现在我们让我们带着感情跟琴演唱全曲吧。

【设计意图:在新歌教学中,教师注意遵循学生认知特点,从节拍感受到难点练习、朗读歌词、旋律模唱、视唱歌曲,步步深入,把一些歌曲难点处理得都很细致,学生学得有兴趣、有热情、很扎实,既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 活动3【活动】拓展与小结

1、律动唱

师:老师发现有的小朋友高兴地都舞起来了,让我们一起为小蚂蚁们伴舞吧。

【设计意图:音乐教学的目的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学会一首歌曲,而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音乐的情感,得到情感的陶冶。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表现歌曲,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让孩子们感受到团结的力量,进一步升华“团结得胜利”的主题思想。】

2、教学延展,培养学生美好情感

(课件展示:台风“莫兰蒂”给长泰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马洋溪中心小学是重灾区,美丽的校园瞬间变成了一片泽国。在人民子弟兵的帮助下,师生们和人民子弟兵就如同歌曲中的小蚂蚁一样,一同全力以赴地投入到灾后的重建工作中,争取早日重建美丽的校园。

3、小结

《爱护家园》教学设计2[定稿] 篇5

教学设计:

学习领域,本课属于“设计•应用”目的是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招贴画的特点,初步 掌握平面设计招贴画的一般规则.本课以招贴画为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思考,激发学生关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热爱生活,加强学生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思考.

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招贴画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以及 招贴画的设计方法、设计 要素、形式美要求;

知识与技能: 培养学生良好的设计思维方式,促进设计意识的形成;学生能用简洁的造型语言设计主题招贴画,初步学会合理控制画面的构图及色彩等知识.

教学设计:

一、教学准备:

1. 环保视频片段、图片资料、表现环保主题的招贴画. 2.学具准备: 彩笔、纸等.

二、教学重点:招贴画主题、构图及绘制技巧.

三、教学难点:招贴画构图与主题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感受环境破坏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激发学生对珍惜家园的热爱之情. 2. 讨论:表达自己热爱环境的情感.

(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用正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3.欣赏环保招贴画并对比总结 4.展示介绍招贴画.

招贴画又称宣传画或广告画,要求运用独特的艺术形式.配以简练而富有号召力的广告 语,在较短时间和一定空间距离内,产生清晰的视觉信息,准确传达特定的主题.

5.讨论几幅招贴画的主题与选材的关系.

讨论:辨析招贴画,并找出表现方式上的共同特点,引导学生制作招贴画. 活动一:让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制作招贴画.

思考:主题与构图的构思技巧,如何用多种 方式创作环境主题的招贴画?

活动二:学生展示作品并分组评述.

(配轻快的背景音乐)交流作品创意,相互评价构图的独创性、整体的视觉感受等.

长春版《汉字家园》教学设计 篇6

本课为归类识字课,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要求学会6个生字及相应图画。第二部分是一首谜语诗歌,谜底为《画》。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一类生字,会写6个二类生字,认识三组反义词。

2、朗读背诵诗歌。

3、通过朗读古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认字、写字和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认识生字。

1、出示“上、下”两幅图片,让学生各说一句话。认读生字上下你怎样记住这两个字,你还知道哪些词语?

2、出示“多少”这组图片,学习生字。师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球,引导生说话。

二、认识反义词。

看看黑板上这三组词语,你发现了什么?(向学生介绍反义词)

认识了反义词,你能不能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反义词呢?

三、学习生字

上:shang卜部独体字上下、上山、上午

下:xia一部独体字下巴、下边、天下

大:da大部独体字大小、大头、大学

小:xiao小部独体字小气、小雨、小品

多:duo夕部上下多少、多心、许多

少:shao小部独体字少有、少时、少许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指导书写

2、学习古诗

教学过程:

一、指导书写

要注意“小”和“少”的笔画区别。

“上、下、大”在虚宫格中是三角形。

“多”的字形是难点。

二、学习古诗,感悟诗意。

1、猜谜。教师读古诗内容,请学生猜一种事物,是什么?(画)出示课文挂图,你能说说自己的理由吗?

2、教师范读古诗,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3、小组内练习朗读,汇报,开火车读。

4、一边读一边体会古诗描写的景色,指导学生熟读成诵。

三、作业设计:将古诗背给父母听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读生字卡片;背诵古诗。

二、完成课后练习。

1、读词语,走迷宫。同桌的小朋友可以根据“石头、剪子、布”的游戏规则,赢者前进一步读出词语,然后以此类推。

2、猜谜语。大一点的谜底是“太”。日多一笔是“目、田”;日少一笔是“口”。

3、比一比,说一说。认真观察,发言声音响亮,注意倾听。在观察中复习反义词。

三、作业设计:给父母猜谜

四、板书设计:

汉字家园(二)①――画

三组反义词的图片

家园教学设计 篇7

《后汉书·西羌传》还释:羌,“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畜牧为主。”由此可见古代羌人正是居住在以西海(青海湖)为中心青藏高原北部辽阔的广原上,过着以牧羊为主的游牧生活。之后他们来到崛江上游和涪江上游后,逐渐由“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转变为定居的半农半牧的生活。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居住形态的转变,古羌人不再居住在羊毛帐幕中,而是“垒石为室”。这种居住于石砌住宅中羌族民居被建筑学家称为“中国建筑活化石”。

二、羌族传统建筑类型及成因

羌族人在修建住宅时,一般选在沿河谷的高山或半山腰有耕地和水源的地方依山而建、分台筑室,一是为了节约宝贵的耕地,二是出于战争防御的考虑,三是利于生产生活。作为羌族建筑的典型代表,碉楼和石砌房的文化名片,反映了羌族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与经济基础以及意识形态。(图一)

碉楼一一古代羌人饱受战乱的困扰,修筑坚固的兼具防御和生活功能的建筑成为其必要求。坚固牢靠、便于了望敌情的碉楼正好因应了这一需求。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等形式,高度在20至30米之间,有的高达十三四层。墙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修建时不绘图、吊线、不搭架,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建造.线条棱角分明,粗犷象边,丰富于建筑的轮廓线,产生了优美的垂直韵律。碉楼下宽上窄,墙体从下至上逐渐向内倾斜,展现出渐变之美和节奏美感,使得建筑体不至于呆板僵化。

石砌房一一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一般高约二三丈,是羌人重要的民居建筑。石砌房呈正方形,多数为3层,底层饲养家畜、堆放农具和杂物,二层为主室所在地,是人们居住、活动的主要场所,三层堆放财物、粮食等。石砌房顶层平台是室内空间的延续,形成了空旷自然、豁然开朗的空间美感。

三、以羌族传统建筑为灵感的图案设计

羌族建筑就地取材,利用天然的石片和木材为构筑材料,同自然环境相辅相生。羌寨与周围的巍巍群山、奔涌河流情景相生,相得益彰,山水相融的羌寨,既得庄重又飘逸。“环境是意境的物质载体,意境是环境的精神升华。以建筑为灵感的创作要充分了解、尊重和利用原有环境,是建筑与其相适应。这种适应不在于形式上的相似或对比,而在于精神上的融合,形成新的更加美好的环境,达到更加令人神往的意境。”1

羌寨中的碉楼形成带给人观感冲击的视觉中心,石砌房则错落有致的分布在碉楼的周围,显得张弛有度,产生强烈的层次美感和艺术张力。以碉楼为中心的布局形式为灵感创作的图案,正中耸立着碉楼,碉楼四周是团团簇拥的民居,民居周围则是高大苍凉的崇山与漫天的祥云,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和谐。将这幅景象以抽象的形式表达出来进行图案创作,采用俯视的视角,将碉楼抽象为中心的正方形,将道路与过街楼简化为横线,四周高山为三角形排列成为锯齿状。(图二)

单独图案设计以羌族村落布局形式中碉楼为中心,其它建筑围绕中心层层展开,呈放射型的布局形式。将在这个主体空间的道路、过街楼、水渠等相互交叉,经过抽象化为一条条直线,远方的崇山峻岭则为三角形锯齿纹,底纹为自由随性的云彩。整个格局以放射状向外层层推出。色彩上选择羌族的代表色蓝红白三色进行组合。布局的收放、节奏、明暗、聚合、层次等变化,组成一个和谐的空间,显得幽远而深邃。(图三)

组合图案运用了“多样化的统一”的形式美法则。通过重复与组合得手法呈现了羌寨的多样化,使用四方联系纹样又统一于整个空间,在统一中彰显了个性,又在个性中归于统一。此图案可运用在羌族少数名族的旅游文化产品如:箱包、抱枕、丝巾、围巾、服饰等旅游纪念品上。(图四)

五、结尾

将羌族传统建筑元素组合设计出新图案,创造新的民族形式,并不是停留在建筑造型的表面,而是讲求羌族传统建筑的神韵,吸取传统造型的“形”与“神”,正确地反映出深厚的羌族民族文化底蕴和民族风格,用羌族民俗文化精粹,以现代化设计语言来表达,把其传统元素符号的精神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之中,将祖先留下的智慧凝结化解、打散再揉入到现代创作,使民俗文化更好传承。

参考文献

[1](南朝宋)范哗著.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074

[2]季富政.中国羌族建筑[M].成都:西南交通人学出版社.2000

[3]冉光荣等.羌族史[M].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1)

把语文教学引回到自己的家园 篇8

【关键词】语文学习 回归 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哪个学校有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数学就会成为学生最喜爱、最感兴趣的学科,就会在许多学生身上发现杰出的数学才能;如果学校新来一位有天才的生物教师,几年后就会出现若干禀赋高超的生物爱好者。由此可见让学生把你教的学科看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学生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我们老师引以为荣的事情。由此可知:要想让学生热爱语文,必须老师自己要在语文修养和语文教学上有两把刷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被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在我国教育史上树立起了一块丰碑,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教育理论。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整套生活教育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把书本与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生活处处有语文。

一、构建生活化语文课堂

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新的语文教学要求我们除了在语文课堂上和课本中学习语文外,还要从生活中学语文,从生活中吸取语文知识。生活有多宽,语文就有多广。陶行知教育理论,我深刻体会并灵活运用到语文课程改革,抓好语文教学,实现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发展,当前语文教育尤其要关注学生生活,鼓励学生走向生活,课程面向生活,将生活引入课堂,让语文回归生活。一句话,教师要开辟生活化语文课堂,尝试生活化语文教学。

提出让课程回归生活,课程要面向现实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互动活力;把教学过程作为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所有教都是为了学;明确教学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师生发展;体现评价的人文性、科学性,改革教学评价,实现评价的本质功能促进发展等新课程理论。语文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树立崭新教学理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课改落到实处,促进课改向纵深发展。因此,我在高中语文课改中,着力构建生活化语文课堂,运用生活化教育资源,开展生活化语文实践。结合《语言文字运用(选修)》教材,我给学生补充了近年来产生的新词新语,逐渐淡出我们生活的一些“淘汰”词语,结合影视、报刊及网络等,我给学生介绍语言在发展变化中的新义项新用法;为弘扬国学,深化诗教,提升学生文学素养,我从网上下载整理了《国学精华500句》,印发给学生,学生喜读乐背,而且融会贯通后恰当地引用到作文中,使文章生色。我便用古代文论家的名言“石蕴玉而山晖,水含珠而川媚”予以表扬。

二、在日常交际中学习语文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语文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联。新课标提出了人与人之间交流时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根据这些要求,实践中我鼓励学生在与别人进行语言交流时注意正确使用文明语言,并留心倾听别人的语言,对那些生动的、鲜活的、美的语言加以积累吸收,对其不好的、粗俗的语言予以剔除。比如社会上一些文明礼貌用语、校园里一些洋溢师生亲情和同学情谊的话语,影视等媒体中富有生命力的语言都提醒学生记载下来,揣摩品味,以提高自己的语言成熟度,增加自己的语言美感,努力达到新课标口语交际的总体要求——“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三、在课外读写中学习语文

在新课程理念下,老师不再是“教课本”,而是“用课本教”,也就是说师生的阅读视野要有大的拓展,在课外读写的广阔天地中有所作为。

1.开展好读书读报活动。从高一第一学期开始,我要求学生人人参与阅读:每天上午第一节课上课前20分钟,由一名同学到讲台上给全班同学读一段(篇)自己精选的文章,轮流进行;在每周的语文阅读课上循序渐进地进行阅读。还推荐学生订阅了《中学生报》、《语文报》、《杂文报》等,我自己也将平时读书读报时发现的好文章好语句摘抄给学生共享,千方百计丰富学生的阅读量,同时要求学生阅读要与积累、练笔相结合。“初中生必背古诗文”一定要做到能脱口而出、随手写出。作为老师我自己也率先示范,早读课,我也与他们一起大声朗读、背诵。这样,学生高中毕业时,肚子里就装了300多篇古诗文和500多则中外经典名句,使学生的语文功底不断加厚,语文能力逐步加强。经典性、哲理性的文化精华的积累,一是记在本子上,二是记在脑子里,就像翟鸿燊教授所讲的“背掉并理解《论语》,孔子就跟你一辈子了;背掉《庄子》,庄周就跟你一辈子了……”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既重视写的训练,又重视说的训练。在教学中努力以学生为本,注重为学生创设各种说的机会,如讨论、辩论、讲演等,以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对于少数性格内向,缺乏自信的同学,我审时度势,有针对性的给他们提供合适的机会并予以鼓励。

3.既重视写,又重视改。这里的改,指的是学生的自改。自改的方法有:集体批改示范,四人小组批改,二人互改等。自改与互改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作文与练笔的命题,尽量联系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或社会生活,让他们有事可写,有话可说——做到让学生有米下锅。让学生在自信中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每次我都用活页作文纸让学生把改好的文章誊写下来挂在学习园地里,供同学们学习,学期结束,我把学生习作经过加工后打印成册,配上精美的封面,人手一册,学生很有成就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自然猛增。

《语文课程标准》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强调语文课程生活化,要求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语文教育不能与生活脱节,语文学习和生活息息相通,天然联系在一起。正如语文大师吕叔湘先生说的“语文跟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

根据新课程理念,结合学生语文特点,体现母语学习性质,我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着力建构生活化语文课堂,或把生活引入课堂,或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运用语文。我设计贴近生活、生动形象、实在有趣的语文课堂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置身生活场景,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从语文小天地步入生活大课堂。我们注意课前向生活开放,课中再现生活。

生活化语文教学尝试,让学生积累“生活中获得的语文材料”,初步实现了新课程理念倡导的“加强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目标。从而把语文教学引回到自己的家园。

【参考资料】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2]《人民教育》,2010.22.

[3]《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06.04.

《汉字家园》教学反思 篇9

一、巩固是关键。

儿童的认识规律是由线上升趋势,他们的瞬时记忆很快,遗忘也很快,所以识字教学应在巩固上下功夫,所以我将每课学过的字组成词输入微机,每堂课前播放一些让学生读记,效果很好,特别是一些记字困难的同学,在这一过程中也有了反复记忆的过程,比课下给他们补课还好,这种方法既容易又有效地使学生记住了大量的二类字,而且使学生在读词的过程中积累了好词,丰富了他们的语言。

二、积累是好办法。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工具性与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识字写字的能力是语文素养形成的发展的基础。而这一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的办法就是积累。本学期我让学生准备了积累本,专门积累成语或好词,多背古诗,课文,通过一个月的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增强了,主动积累成语的人多了,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在背古诗和课文的过程中,字得到了巩固,语感得到了培养。

家园教学设计 篇10

2、让学生自由组合活动小组,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

教学难点 :

让学生学会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并能明确分工,明确各自负责的具体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我们班上的一位同学一连几天都垂头丧气、眼泪汪汪,后来有同学向老师汇报,原来这位同学的爸爸沉迷于社区,父母经常吵架,昨天父母更是打起来了,妈妈一气之下会外婆家了,往日温馨和睦的家庭变成了战场。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见过有人在社区里呢?除了,社区还存在一些什么问题呢?

二、小组讨论社区中存在在问题,教师可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中去。

三、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大致从乱摆乱卖情况、交通、居住安全、不文明行为、环境问题等方面交流社区存在在问题,并作适当的板书。

四、根据学生的回答,确定研究主题《走进社区,共创和谐家园》。

五、师生讨论,确定有研究意义的子课题。

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了解我们的社区呢?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把对社区的研究归纳为五方面:乱摆乱卖的情况、社区街道上的交通安全、社区居住安全、社区不文明行为、社区环境问题。

六、学生自由选择子课题,自由组合活动小组,每组6---12人。(教师根据学生的分组情况作适当调整)

七、各活动小组选出组长,为小组命名,并制定活动计划,明确活动时间及具体分工。让学生填写好《小组活动计划表》。

八、汇报交流,师生评议。

九、课堂总结。

家园教学设计 篇11

经过时间长河的洗礼,现代诗歌为我们积淀了大批形式新颖、风格独特、主题多样、内涵丰富的作秀作品。这就为我们通过现代诗歌教学为学生搭建精神家园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一、现代诗歌全面地关涉学生的精神生活

“五四”运动时期,由于西方先进文化与思想的融入,我国也开始文化革新,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胡适先生倡导下的白话文改革。随着白话文的普及推广,中国现代诗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先后涌现了一大批杰出诗人,如郭沫若、冰心、周作人、闻一多、李金发、冯至、林徽因、戴望舒、艾青等人;同时还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诗歌流派,例如创造社、新月派、早期象征诗派、新格律诗派等等。这期间,诗人们创作了大量的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的优秀作品。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的诗歌选读教材,将现代诗歌分为“生命的律动”“挚情的呼唤”“爱的心语”“大地的歌吟”“苦难的琴音”五部分;并将其读本分为“时感”“情怀”“哲思”“风景”“咏物”五部分。江苏教育出版社《现代诗歌选读》教材,将现代诗歌分为“梦幻与诗”“人生况味”“知性永驻””苍茫大地”“历史悠思”“爱心永恒”“诗人天职”七部分。语文出版社《中外现代诗歌欣赏》将现代诗分为“凤凰的再生”“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运杨柳的骆驼”“相信未来”“黎明时分的夜莺”“我愿意是急流”“现代性的颤栗”“废墟的赋格”八个单元。这些教材和读本的编创划分,无不显示着现代诗歌内容的丰富性和主题的多元化特征。由此可见,内容丰富广泛的现代诗歌为我们对学生进行亲情、友情、爱情、山水情、故乡情、爱国情等情感的渗透教育、坚定理想的追求、探索生命的意义、思辨自然与宇宙的永恒提供了厚实的宝库,为我们多方面地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创设了良好的条件。

二、现代诗歌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歌德曾称誉爱情是“人性中的至洁至纯”,可以说爱情是人类正常的基本情感,是人类生活中最美好的情感,她是人类千百年不变的话题和追求。而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又因其自身特殊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特征,可能对这类爱情题材的诗歌更敏感、更关注。进入青春期的他们,开始了对“爱”的思考,然而他们觉醒的性意识和对爱情的渴望向往却被压抑着。如若我们的教育不告诉他们“爱”是什么,他们就会把寻找的目光投向社会。不健康的书刊、影视节目将对学生产生挡不住的诱惑。这就告诉我们教师不能忽视或回避爱情这一话题,而应该通过正确的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感悟“什么是爱情”。内容丰富、主题多元的现代诗歌就不乏此方面的优秀诗歌。如同样表达爱情主题的诗歌,诗人的经历不同,他们对爱情的感受理解也尽相同,表现在诗歌创作上,有表达爱情甜蜜美好的《等你,在雨中》(余光中)、《快乐的雪花》(徐志摩)、《教我如何不想她》(刘半农)、《天窗》(郑愁予)、《伊底眼》(汪静之),表达爱情苦涩的《错误》(郑愁予)、《蛇》(冯至)、《我是一条小河》(冯至),表达对爱情痴情以待的《一棵开花的树》(席慕容)、《前缘》(席慕容),表达对爱情释然一笑的有《偶然》(徐志摩)。通过这些现代爱情诗的阅读、思考和理解,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爱情观。

三、现代诗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别林斯基曾说:“美和道德是亲姊妹。”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趣味必然影响他的伦理道德观念,一个人的审美发展一定会促进其道德品质的发展。优秀的现代诗歌句式和韵律之美、营造的意境之美、塑造的形象之美,在带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还具有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的作用。如余光中《等你,在雨中》“步雨后的红莲,翩翩,你走来/像一首小令/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从姜白石的词里,有韵地,你走来”,反复吟咏后我们除了可以体会到诗歌的声调之美和韵律之美外,还欣赏到了一幅清纯柔婉唯美精致的古典水墨画,诗歌带给我们极大的审美享受。作为教师,一定要利用现代诗歌其独特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引导学生不断提升自身审美能力,在提升中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世界。

四、现代诗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

社会化的生产和发展,重视实用性的技术,相对忽视了人文学科,使如今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功利现实。近几年校园一些恶劣事件的发生,难道真的与学生精神心理无关吗?中学生正处在三观形成期,一味的功利思想必然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只有人文学科才能给予学生精神领域极大的安慰。现代诗歌有别于说明文、社科文,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她们是诗人灵感的顿悟。而这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感悟,将会毫不保留地感染读者,扣动着读者灵魂的心弦,使其终身怀念,终身受益。如西川《在哈尔盖仰望星空》中“我抬起头来眺望星空/这时河汉无声,鸟翼稀薄/青草向群星疯狂地生长/马群忘记了飞翔/风吹着空旷的夜也吹着我/风吹着未来也吹着过去”的诗句,带给我们强烈的时空感。品读着诗句,不由使我们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已置身于哈尔盖荒凉广阔宁静的天空之下,在深深地感受到自然的博大和永恒的同时,更会情不自禁地爱上哈尔盖的草原、爱上哈尔盖的天空,感受到小草的美好,感受人生的美妙,对生命产生敬畏之感。而这种美好高尚奇妙的情感体验,也许只有现代诗歌才是我们能寻找的至美答案。因此,现代诗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而且对学生的整个人生发展都大有裨益。

中国的诗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可谓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不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最纯粹的精神家园,现代诗歌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传达着人间的美好情感。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学生,必然能从诗歌中坚定自己的理想、感悟人生的真谛、提高审美能力,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文化家园。

家园教学设计 篇12

无论在中国或国外, 建造对普通大众具有吸引力的住宅是任何一个城市在其城市建设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内容, 因为它涉及到千家万户, 必须引起政府决策者和城市规划、涉及、管理部门的足够重视。为了提升城市经济型大众型住宅区的品质, 在住宅的涉及质量、建造质量和管理水平上都要有较大的改进, 本文通过正在建设的桂林美好家园住宅小区来简单讨论城市经济型大众住宅涉及的感受和发展趋势。

(一) 用地概况

美好家园位于桂林市北部, 用地为不规则长方形, 总用地面积为2.6万m2, 周边地形情况如下:基地北临城市干道, 城市视野开阔;基地南面、东面为住宅小区, 建筑层数为多层;基地西面为金桥商贸区。

根据业主和规划部门要求, 美好家园将建设成为环境优美, 设施完备, 独具文化特色的现代化新型居住小区。该场址地理位置优越, 土地较为平整, 用地条件良好, 加之其位于桂林北站旁, 紧临交通枢纽中心, 并与金桥商贸区相临, 交通方便, 空气清新, 环境优美, 生活舒适便利, 是一片理想的居住用地。

(二) 设计理念

1.人性化。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结合自然的设计, 坚持更人性化、更舒适、更环保的设计;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设计, 提高人的居住和环境质量作为规划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目标。

2.顺应自然。空间设计从整体出发, 强调顺应并依托自然, 亲近自然, 注重内在环境及私密性。强调环境和建筑的亲合性。

3.人文环境。空间形态上充分考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延续城市的机理, 尊重周边建筑与空间环境。并通过提供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有文化内涵的住区, 提高整个地区的城市空间质量。单体建筑形式上服从全区的整体风貌定位, 并以现代的材料、结构加以表现。

(三) 设计要点

1.关注家庭生活。规划通过对家庭发展趋势的关注来实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规划设计定位于为每个人及每个家庭提供具有优美环境和温馨氛围的社区环境。力求创造一个高效有序, 宁静舒适、优美自然的现代住区空间, 为居住者提供方便的步行系统, 为其活动提供开敞空间, 使每一个居者有真正的家园感受。

2.交通组织。新世纪人们对交通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汽车的发展和普及成为一种强大的发展趋势, 规划设计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 努力营造流畅快捷的道路交通系统和充足的停车用地。

3.城市景观。新世纪的小区不仅体现新的生活功能要求, 而且力求在空间形式和建筑外观上形成符合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形象效果, 以舒展、开朗、明快的形式展示其内在的魅力, 创造出崭新、亲切的城市景观形象。

(四) 规划结构

1.总体布局。规划中把建筑物的朝向和景观放在第一位, 建筑全部按南北朝向布置, 一方面可以提供较好的日照朝向, 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围合成的开敞空间布置较好的景观。一个大的中心花园将会给社区环境带来积极影响, 并设置适当的休闲娱乐设施, 大大丰富了住户的休闲交往空间。

2.总平面规划。本规划兼顾不同形式的建筑形成的外部空间效果和内部空间形式, 建筑在内部和外部都构成有机的组成部分, 在建筑组团内部形成内向但又不封闭的空间形式。

方案注重整体的构图和空间效果, 其中的每一栋建筑都不是独立存在, 不仅是所在组团的构成部分, 同时也是整体结构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不同的建筑户型和建筑组群, 在整体的环境中遥相呼应, 形成相互对话、交流的空间效果。整体、默契、密切关联的人性化建筑空间将为形成充满人情味的家园社区增添重彩。

3.疏密有致。在空间布局效果上, 尽量保证由绿化和景观组成的中央开敞空间的开阔性和流畅性, 在其周边形成相对紧凑的建筑空间。沿中心绿带设置各种景观要素, 由开敞空间向两侧的中心位置密度逐渐有所增加, 这既能使景观相对优越的地段得到高标准、高回报的利用, 同时也在空间上形成更开阔的视觉通道, 争取到更多的沿绿带空间, 使更多的房间得到观景的视线。

(五) 空间景观

1.景观规划设计原则。根据对桂林的社会、经济、城市发展各方面因素的分析, 以及美好家园功能定位, 综合国内外居住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提出如下原则: (1) 充分体现美好家园的地域文化特色, 使之成为桂林的一处标志性城市居住景观, 同时满足商品房的要求, 提高其居住条件。 (2) 迈向二十一世纪, 提供一个适合城市长期发展的现代化环境, 成为周围地区的重要居住文化示范小区。 (3) 充分考虑人的需要, 创造适于人生活、工作、交往的场所, 使人愉悦, 获得精神享受的城市空间环境。利用并强化场址的自然生态特色, 寻求与周围环境协同发展的途径。

将小区分为商业组团和居住组团两个部分, 并在户型设计、景观环境上都个有其不同的居住特性。

2.景观设计整体框架。 (1) 城市轴——城市景观轴线导入小区, 强调与城市整体环境有机融合。这一理念突破了现有的住宅小区在规划范围内“独善其身”的设计模式, 而是以一条视线轴贯穿小区, 使之不仅成为了小区特有的标志性景观轴线, 而且真正做到了从整个城市的角度莱考虑居住区的规划, 使美好家园完全的、有机的融合在城市环境中。 (2) 增强美好家园的“文化特性”与整体形象。“文化特性”是衡量小区形象的关键因子, 而小区的“文化特性”越强, 它的形象也越鲜明。美好家园规划从城市的角度考虑, 小区住宅布局紧密结合桂林城市景观发展轴线, 同时强调单体的有机布局, 通过住宅单体的造型和空间限定, 并结合户外绿化环境设计, 形成“前庭后院”的中国传统邻里空间, 创造空间丰富、亲近自然且具有人情味的居住环境, 创造全新的住宅小区整体形象。 (3) 美好家园的整体结构可概括为:“一心、二轴、三带。” (1) 一心:小区景观中心, 为小区纵向轴线与横向轴线的交汇处。它位于小区空间的几何重心, 起到空间组织的核心作用。 (2) 二轴:景观纵轴与横向轴线, 建立城区与小区的视觉及空间联系, 使城市与自然有机同一, 在小区内形成水景主轴线和绿化主轴线的交错。 (3) 三带:一条是绿化景观带, 与水景主轴垂直相交, 共同形成小区空间主干。另一条是弧形生态绿带, 与小区主路结合, 整合小区空间特色, 强化水景主轴。同时, 从这条绿带上又分出若干条枝状绿带, 一方面共同构成完整的绿化生态体系, 另一方面又作为各居住组团之间的分隔带, 增强了各个组团的可识别性。

3.绿化环境景观规划。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 人们的生活己逐渐从“谋生”的阶段转入“乐生”的阶段, 人们日益重视生活的质量, 对于居住的要求远不仅止于一个遮风蔽雨的“蜗居”, 而是愈来愈注重整体的环境质量, 因而绿化环境的塑造对于改善居民生活整体质量, 对于建设现代文明居住小区, 提高居民择屋购房吸引力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本次美好家园规划设计在整体规划结构布局的基础上, 着意强调住宅小区整体绿化环境的塑造。首先, 本规划突破了以往一些规划中小区绿化环境视为“边角料”的零散无序现象, 而是提出一个“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具体以“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作为绿化环境的整体宗旨, 创造了一套绿化与水景结合的景管系统, 使绿色充分融合到每一个组团环境中, 同时在个景观结点与桂林文化历史相结合, 继而营造出一个整体合谐可亲, 充满文化特色的人居环境。

在具体的环境规划设计处理中, 结合整体规划结构布局, 着重以地块集中绿化为基础, 强调点线面的多样空间形式的组合, 每个地块均有一个富于特色的绿化环境, 根据美好家园的规划结构特点, 以水景带为主干, 步行系统为网络, 分为若干不同组团景观, 并根据景区主题进行植物配植。同时通过带状的生态绿化景观环境的营造, 并结合小区主路沿线的绿化处理, 形成宽窄变化的绿化环境, 使小区各景观环境在空间形式上联系成一个总体。

本规划更为注重的是整体绿地率, 使整个小区形成一个充满绿意的居住地, 通过宅前宅后的绿地细化处理, 并且与组团绿地, 绿化带相结合, 共同形成一个绿化面, 使居住区真正成为一个亲和自然的居住花园。

4.小区水景主轴景观设计。小区水景主轴线的景观设计, 其主要功能除基本的休憩、美化需求外, 还有延续城市轴线的作用, 整个景观设计强调水景、绿化以及广场等多种景观要素的有机结合, 点、线、面的结合, 形成鲜明的轴线。

轴线北端起源与旱喷广场, 此为“泉”, 是水的源头, 也是城市轴线在小区内的开端;线形曲折变换的水体贯穿整个小区, 此为“溪”, 溪旁有路, 路边有树, 溪上架桥, 桥中建亭, 景观层次丰富。轴线南段开大面积水面, 此为“湖”。水出自于泉, 流经小溪而入湖, 流动的水体构成了丰富由具有生命的景观, 使居民们在都市中亦能享受自然的气息, 亲近自然, 以缓解城市生活的紧张喧嚣。

本区域景观设计中还注重在建景区景观环境的延续呼应, 比如在构件材料的选用上, 植物品科的选配上等。平台、座椅、卵石的铺砌等均使各景区景观取得同质、自然、和谐的效果。

5.绿化景观轴及生态绿化带景观设计

绿化景观带和“弧形”生态绿化带是城市轴线即小区水景主轴线的衬托和呼应, 以突出主轴线。整个景观设计以自然式造景手法为主, 平缓起伏的草坡、群落成荫的树木, 葡伏低矮的灌木丛, 点缀的景石, 曲折的步道, 特别是其内部的步行道形成完整的系统, 并与住宅紧密相连, 使绿带集景观和休憩功能于一身, 是居民在劳累一天之后放松身心的绝佳场所。

(六) 建筑设计

1.环境与建筑设计。 (1) 绿化环境:强调绿地给水景与居民生活的融合。利用绿地、硬地、小品等元素满足不同层次的居民活动的需求, 将住宅群与绿化融为一体。 (2) 市场环境: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住宅类型的需求一方面在面积、档次有上升的趋势。另一方面需求也趋向于多元化。鉴于此, 为了适应市场上多层次、多要求的选择, 也为了创造多层次、富有人情味的建筑空间环境, 我们设计了多种建筑面积、多种房间排布相结合的建筑形式与户型。

2.设计要点。 (1) 总体布局。着意强调环境与生态。住宅布局尽可能紧凑简化, 注重立面的转折变化与高低错落。并通过规划排布与户外绿化环境设计融为一体。 (2) 组团形式。设计中兼顾不同组团建筑所形成的外部空间效果和内部空间形式, 建筑在外部和内部都成为有机的构成部分, 在建筑组团内部形成内向但又不封闭的空间形式。在设计中, 无论是中央绿带还是住宅都注重整体的构图和空间效果, 其中的每一栋建筑都不是独立的存在, 不仅是所在组团的构成部分, 也是整体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不同的建筑、建筑组群, 在整体的环境中遥相呼应, 形成相互对话、交流的空间效果。整体、默契、密切、关联的人性化建筑空间将为形成充满人情味的家园社区增添一笔重彩。

(七) 户型平面设计

1.功能齐备, 动静分区合理, 功能空间布置紧凑, 实用率高。靠近入户门之用房为起居室、餐厅、厨房、公共卫生间等共用空间, 此为动区;而较靠内的用房则为私密性较强的卧室, 此为静区。

2.把景观引入室内, 让窗成为景观交流的媒介。平面窗、凸窗、落地窗、转角窗使住宅更加灵巧且个性鲜明, 开窗面积的增加, 室内空间得以延伸, 与室外景观连为一体。每户都以最大角度采光、采景, 通透、舒畅的空间结构, 增加了住户的透气感, 让穿堂风形成一个微循环, 象一台“天然空调”, 环保、节能, 清风吹过, 一屋清凉。

3.单元平面设计与户型选择。参照建设部《商品住宅性能管理办法》所规定的评定标准与评定体系进行了设计。设计中力求作到以下几点:房间齐备, 套内安排卧室、起居、餐厅、储藏等基本空间, 并参照不同的标准进行了房间面积和面宽的设计;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没有相互干扰, 交通顺畅, 起居厅与餐厅、厨房空间配置紧密协调, 并设有入户的过渡空间, 紧凑的空间布局使建筑使用面积系数均达到了80%以上。所有房间都有直接采光、并保证了日照的要求。每套均设计安排贮藏间, 并在卧室内留有壁柜的空间。在户型和面积的选择上, 我们参照桂林当地的市场状况和未来住宅的发展趋势, 设置了中小两种档次的户型以满足各个层次的消费需求。

(八) 立面设计

1.全视角设计。在住宅建筑单体设计中考虑了全方位的视觉效果, 尤其是加强了屋顶的处理。既构成了明快, 温馨, 富有时代感与符合气候特征性的景观, 也使得尺度更为宜人。

2.优雅、精致、多品味的风格取向。桂林以其雅致, 深厚的历史积淀与现代、高效的混合型的城市风貌向世人展现着她的青春和活力。本方案延续城市文脉, 以优雅、精致为风格取向与城市风貌协调。

3.典雅、温馨的色彩及材料。整体立面以白色外墙涂料为主要饰面材料, 辅以灰色的基调, 屋顶采用现代的造型手法, 整个小区具备精品形象。

4.建筑风格服从全区整体定位, 在设计中将阳台板, 空调器放置板和凸窗结合考虑, 强调水平线条。并利用窗框和阳台栏杆等元素加强了这一趋势。设置空调器放置板以维持立面的整洁划一。

5.墙体装饰材料使用面砖, 以求达到良好的色彩搭配和视觉效果。卧室采用凸窗, 增加室内的视野, 并使立面更显精致剔透。

6.本次住宅规划设计着意强调环境与生态。住宅布局尽可能紧凑简化, 注重立面的转折变化与高低错落。并通过规划排布与户外绿化环境设计融为一体。

7.住宅单体采取平板、折板、错拼与转角单元相结合, 以丰富住宅建筑造型与户外空间效果。

8.坚持主力房型概念, 即适应住宅市场发展需求。

摘要:通过对桂林美好家园小区规划设计过程的回顾, 提出了结合环境进行设计创作的基本思路, 并探讨了在小区环境中融入地域文化和历史文明印记, 创作出具有较高文化品位, 较强景观特征的住区环境经验, 从整体空间结构、社区交通组织、建筑细部处理和综合效果等几个方面, 对新一代居住社区的设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地域性,环境景观,居住环境,住宅设计

参考文献

上一篇:种子的力量高三作文下一篇:秋,我爱你五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