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路径的会议记录

2024-08-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临床路径的会议记录(共7篇)

临床路径的会议记录 篇1

“会议型饭店” (Convention Hotel) 目前在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本文通过对资料的检索、阅读, 所界定的会议型饭店是指专门为各种国内、国际会议提供会议场所、住宿及餐饮等综合服务的—种特殊饭店。首先在设施设备的配备上, 会议型酒店要有各种类型、规格的会议室、演讲厅及洽谈室等, 必须配备会议设备;其次, 在目标市场定位上, 会议型酒店将会议市场作为其主要目标市场, 而不是将会议接待作为一个有利可图的细分市场来提供服务。每年的会议客人接待总量要在饭店接待总量中占有绝对优势, 或会议经营收入在全年饭店经营收入中占有绝对优势。

2会展产业链基础理论

虽然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产业链的概念有不同的界定, 但较普遍的是将其界定为:由具有特定内在联系的产业环节共同构筑的产业集合, 这种产业集合由围绕服务于某种特殊需求或进行特定产品的生产与服务提供所涉及的一系列互为基础、相互依赖的产业构成。

2.1会展产业链的概念及构成

根据产业链的一般概念和会展业的基本特性, 王保伦将会展产业链定义为:围绕某一主题, 以所在区域的产业基础为依托, 借助场馆等设施, 以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相互交融的价值链为内核, 将会展业的主体方 (招展商、代理商、场馆、参展商、参观者) 和相关方 (装修、广告、餐饮、运输、通讯、旅游等行业) 联合起来所形成的一个推动经济发展的产业关系。

按照产业链的相关理论, 结合会展产业的特点, 会展产业链通常可分为主体方和相关方, 主体方包括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环节, 相关方主要指一些会议服务机构, 这些会议服务机构涉及到主体方的各个领域, 为主体方提供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服务。

(1) 上游环节是指会展项目的开发者和会展品牌的拥有者, 即会展的主办者。可能是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或政府组织, 也可能是专业的会议组织者[3]。在实际的会展运作过程中, 主办者与专业的会议组织者有时候是合二为一的。为了清晰他们的地位, 这里我们分开来讨论。

(2) 中游环节是会展产业链的链核, 主要指专业的会议组织者 (PCO) 或目的地管理公司 (DMC) , 其工作涉及到会展前的市场调研, 组织、招展与各部门的协调等, 即使没有自己开发的会展项目, 但作为承办方, 是整个会展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

(3) 下游环节是指会展中心、酒店、参展商和参观者。除了会展中心、酒店以外, 展商和参观者只是以参加者的身份出现, 都不参与会展产业的服务过程。而会展中心、酒店的基本功能是提供场地和专业化的设施设备和服务。

(4) 支持部门是会议服务机构, 如礼仪公司、广告公司汽车租赁公司、媒体、网络等。这些服务机构渗透于会展产业链主体方的三个环节, 服务于会展活动的全过程, 它们是会展顺利举行的基础和条件。

2.2会议型酒店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分析

会展通常被认为是会议和展览, 根据国际会议组织ICCA的分析统计:全世界大约有80%以上的会议在酒店举行。根据前面对会展产业链的分析, 会议型酒店虽然属于会展产业链的主体方, 但是目前主要处于会展产业链下游, 也就是提供场地、专业化的设施设备和部分服务。但国际先进的会议型酒店多处于会展产业链的核心地位, 可以独立组织、管理、运作会议活动。

3会议型酒店的发展路径

目前我国的会议型酒店主要处于会展产业链下游, 随着会议型酒店不断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会议型酒店除了提供设施和服务外, 将不断向产业链的中游和支持部门发展, 最终形成一体化经营。

3.1会议型酒店在产业链的地位要求会议型酒店设施的专业化和服务的个性化

(1) 专业化的配套设施会议型酒店的目标市场是会议顾客, 因此, 其设施一定要满足会议客人的需要。首先要有大小不同的专业会议厅, 配备适当款式的桌椅, 便于客人使用;其次, 专业的会议设备还包括会议表决系统、音响、多媒体投影仪等, 话筒、纸、笔、席位牌、植物花卉等会议用品;此外, 对于国际会议还要提供同声传译系统, 对于附有展览的会议, 还要提供必要的展览设备。

(2) 合理安排会议接待人员, 提供个性化的会议服务会议接待人员一般分为会议负责人、会议服务员、支持人员[4]。会议支持人员是幕后为会议提供间接服务的员工, 他们确保会议过程中的设施、设备正常运行;会议服务人员负责会议过程的现场服务, 要有娴熟的服务技能, 熟悉会议服务流程;会议负责人有的被称作会务总监, 主要是为会议客人提供一站式服务, 妥善处理会议接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合理安排会议服务人员, 是提供个性化会议服务的前提和基础。会议型酒店个性化的服务, 首先, 要清楚会议客人的个性需求, 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 满足其需要;其次, 服务接待人员要有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能力, 需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 提高其工作能力, 适当授权, 提高服务过程的灵活性, 从而实现个性化服务, 提高会议客人的满意度。

3.2会议型酒店沿产业链纵向发展成为产业链核

目前, 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会议型饭店, 都试图从提供场馆、餐饮、设施、会议过程的服务层面开始向专业会议组织方向延伸, 逐步纵向渗透到专业会议的组织、策划等领域, 担当起部分PCO和DMC职能, 从而成为产业链的链核。

(1) 吸收培养PCO和DMC人才, 建立专业会议服务部与会议型酒店的发展相比, PCO和DMC发展相当滞后。据有关的统计表明:注册资金在200万以上的PCO和DMC很少, 大多只有几十万甚至几万, 经营缺乏规范性、国际性, 严重阻碍着会议型酒店的发展。有一定实力的会议型酒店试图吸收培养PCO和DMC人才来建立专业会议服务部门, 以达到独立完成会议的组织策划和接待服务工作, 突破会议产业发展的瓶颈。会议型酒店可以从社会上高新招聘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PCO和DMC核心人才, 也可以对酒店那些具有会议接待经验, 熟悉会议流程, 具有一定潜力的员工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地培训。我国的会展业发展晚于其他一些国家, 会展行业人才的培养也相对比较滞后, 如果能选派员工到会展行业发展成熟的国家进行培训, 取得国际权威的认证, 对会议型酒店专业化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有了PCO和DMC人才, 会议型酒店就可以成立独立的会议服务部门。

(2) 沿产业链纵向发展成为产业链核按照会展产业的构成, 会议主办方会把会议所需要的服务项目都交由会展运营商 (PCO和DMC) , 由他们负责组织、计划, 然后由会议运营商根据会议主办方的具体要求和具体情况, 将有关服务分包给酒店等服务提供者, 最后由酒店对会议参与者进行一系列的服务。会议型酒店拥用自己的会议服务部, 就可以扮演PCO和DMC的角色, 承担起会议的组织策划工作, 从而形成以会议型酒店为核心的产业链模式。

3.3会议型酒店沿产业链横向发展, 形成网络化

根据会展产业链的构成, 处于支持部门的是会议服务机构, 如礼仪公司、广告公司、汽车租赁、设计公司等。会议型酒店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市场需求, 沿产业链横向发展, 扩充服务项目, 充当会议服务机构的角色。也就是指酒店在提供会议场所、客房、餐饮等传统服务的同时, 可以尝试与会议服务机构对接, 增加如礼仪、广告、汽车租赁等服务, 既能为会议客人提供一站式服务, 又能增加酒店的收益。但是当投资大于收益时即新增的服务项目不能为酒店带来收益, 酒店可以把这些服务外包给其他相关组织, 有这些组织直接为酒店服务, 酒店和这些组织之间形成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的长期的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 从而使酒店实现网络化、一体化的经营。

摘要:以会展产业链的视角,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会议型酒店的发展路径:即会议型酒店要实现设施的专业化和服务的个性化;在发展过程中, 会议型酒店沿产业链纵向发展成为链核、横向发展形成网络化, 最终实现一体化的经营。

关键词:会议型酒店,会展产业链,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董蕴琳等.基于顾客价值的会议型饭店服务系统开发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旅游版) , 2006, (7) .

[2]凌美秀.产业链视角下国内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定位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 2005, (4)

[3]王保伦.会展旅游[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 2004:149

内科临床护理路径的构建研究 篇2

【关键词】内科临床护理路径;构建;人性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R24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2)10-0069-02

我国引进西方的临床护理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充分发挥我国医疗事业的优势,实现医疗、护理的共同互补,改善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临床护理路径包含人性化护理、整体护理、持续改善质量的诊断方法,有效地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费用。

1临床护理路径的定义

所谓临床护理路径指的是依据每天的护理计划,为每一位患者量身打造一种特殊的住院护理模式。这一特殊的护理模式由每一次对患者的常规护理计划组成,帮助护理人员及时了解患者的状况,并根据患者的变化作出相应的护理调整。

2临床护理路径产生的背景

临床护理路径产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时的美国为了缩短医院的医疗费用,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因此在医院开展了路径管理研究。1985年波士顿开始实施了临床护理路经研究工作,自开始之后得到全球的关注和推广应用。1996年引入中国,现阶段临床护理的研发和应用还属于起步阶段。临床护理路径是医疗机构的专业人员制定一种护理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护理规范,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强调关怀,围绕病人病情康复,通过入院指导、诊断、检查和用药护理等程序,帮患者制定出合理的临床路径表。临床路径的目的是帮助患者通过规范化、条理化实现有效的照顾,是一种科学的、综合的护理方式。

3内科临床护理的特征及作用

内科临床护理路径具有多部门合作、注重团队精神、医患之间沟通、不断改进、共识与遵循等特征。内科临床护理采用协作的方式、多学科之间接洽和配合,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提升对患者的服务质量。采用临床路径大大缩短了临床变异性,提高了医疗质量,有效的减少了医疗成本,并且患者、医疗团队都会从中受益,不仅,满足了患者的医疗咨询权,享受到完善的医疗护理计划,而且花费了较低的成本。对于团队而言,能够依照规范操作,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工作人员之间互相配合写作,增强了团队精神,取得了成就感,也为医院带来了很好的声誉,提高了医院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4内科临床护理路径构建的不同角度

内科临床护理路径的构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一种角度是根据患者病情程度分类:单纯的疾病护理采用单纯的临床护理路径,包括病情的突变等。第二种分类是根据操作的程序:围绕前、中、后期制定不同的临床护理计划。第三种分类是围绕介入治疗的前、中、后制定不同的护理路径。第四种是根据病人治疗疗程制定健康教育护理路径。

5内科临床护理路径的构建

5.1护理路径中人性化理念的贯彻: 人性化理念指的是尊重人的价值、人格、隐私以及人的尊严、人性化护理模式作为一种个性的、但也是整体的,具有创造性的护理模式,被广泛应用在现代的临床护理中,人性化护理的目的是为患者创造一种舒适的康复环境,让病人在治疗的过程中感受到医生的关怀、为患者提供便利,提高患者的就医满意度。如何在患者护理中贯彻人性化理念,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首先是针对护士举行专题讲座,对护士进行专业的培训,掌握正确的护理要领,包括着装、言行举止、提高护士的良好形象。培养护士的良好服务用语,多鼓励护士采用鼓励性、问候性、解释性的语言和病人交流,重视护理中的每一个环节,如对病人的检查、治疗等提供温馨的服务。其次,护士掌握了基本的知识之后,反复练习坐姿、走姿等姿势,文明礼貌,让人感到亲切温和。再次,人性化理念的贯彻体现在临床护理的每一个环节中,把病人的舒适放在首位,根据不同病人研制不同的护理器具,例如翻身枕、抗痉挛手套,从而减轻病人痛苦,增加病人的舒适度,避免护理中并发症的出现导致病情的加重,让病人感受人文关怀,从而保持健康乐观的积极心态,体会到病人自身的重要价值,有利于病情的恢复。最后,针对不同病人开展个性化健康教育讲座,在教育之前评价病人的健康情况,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在教育中重视病人和医生之间的互动,鼓励病人积极参与到讲座中。同时要调整好病人的饮食习惯,为病人搭配合理的膳食。人性化服务不是一个短期的任务,而是需要长期坚持的,把人性化理念纳入到考核标准中,定期检查,保证服务落实到位。

5.2循证护理理念的运用: 循证护理理念以有价值的科学结果作为护理依据,通过提出问题、寻找证据,采用实证的方法进行护理。循证护理理念的具体步骤包括:一是针对病人常见病,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把查到的资料与病人的实际病情结合,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路径。二是通过循证研究相关疾病的健康教育路径,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让病人更加容易掌握,改变传统的被动式接受,让病人亲身参与各项活动中去。从而减轻病人的紧张心态,舒缓病人的痛苦。

5.3采用内科临床护理路径取得的效果: 根据病人不同的情况制定出不同的临床护理路径,病人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的优势在于便于护理。例如护士对肿瘤化疗病人的护理中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帮助病人减少痛苦,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甚至能够帮助病人缩短住院时间,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在护理中融入人性化管理提高了病人对护理工作的信任,消除了病人恐惧,提高病人舒适度。把循证理念运用到于脑卒中偏瘫病人早期康复护理中,结果显示病人的运动能力明显改善。运用到患有糖尿病人的身上,能够减少病人的躯体疼痛感。

综上所述,内科病人的病情较为复杂,并发症较多,治疗的效果之间差异性很大,很多病危患者难以采用临床护理的常规路径进行,因此要根据不同病人情况,不同的病程,采用不同的诊断措施,制定相应的护理程序。上述中的人性化理念和循证护理思路为路径的实现提供了思路,两者的有效结合保证了医院为病人提供优质、全方面的服务质量,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服务方式。人性化不仅作为护理理念的一种,更是一门艺术,其中包括了护理人员的优雅举止的培养、仪表整洁和动作的规范等。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人性化护理推动了临床护理事业的发展,把以人为中心的理念推广到医院服务体系中。大量的实践证明,内科临床护理必须依靠人性化理念,并与循证护理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而保证了病人病情的稳定。但是由于目前我国临床护理路径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服务意识不够强,护理工作量大而人员缺乏等。这是我们下一步将要研究的内容,期待未来内科临床护理路径更加规范、科学和完善。参考文献

[1]何红.内科临床护理路径的构建与实施[J].护理研究,2009,(05).

[2]孔超萍, 王芸香.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及思考[J].当代医学,010,(14)

[3]单春剑,周文胜.按临床护理路径开展全程健康教育[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05).

[4]陈颖梅,陈俊国.浅谈临床护理路径[J].西北医学教育,2009,(01).

[5]蔡敏,蔡郁,洪金兰.临床路径的应用研究[J]. 护理研究,2009,(04).

[6]邱静.我国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14).

[7]王艳敏.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及意义[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23).

[8]夏梅.临床护理路径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及展望[J].护理研究,2008,(26).

临床路径的会议记录 篇3

【摘要】 目的 对临床输血护理中输血路径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11月于我院接受输血治疗的9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50例给予输血路径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输血差错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在实施输血路径护理后,护理人员输血知识掌握有显著提升。结论 在临床输血护理中应用输血路径进行护理具有显著效果,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 输血;护理;输血路径

输血是临床治疗中常用的代偿性、支持性治疗手段,是对危重患者进行抢救的重要操作,然而输血所致疾病及衍生出的社会问题使输血安全性得到了人们的共同关注[1]。为探讨提升输血安全性的有效措施,笔者选取98例输血患者,随机分组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输血路径护理,其中观察组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11月于我院接受输血治疗的98例患者,其中男58例,女40例,年龄18-78岁,平均(58.4±3.2)岁;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观察组5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及输血量等基本资料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展开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按照常规操作流程进行输血,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输血护理中根据输血路径操作:首先对所有护理人员展开输血路径护理内容的培训,确保所有护理人员对护理方法有充分掌握;在输血前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输血意义、必要性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使其考虑充分后签字确认;在输血前将输血路径图发放到患者及其家属手中并加以解释,使其可对输血过程、护理方法有提前了解。输血路径如下:

1.2.1 输血前准备 ①采集血液标本并送检:根据医嘱准备好采血样品并填写输血申请单,提供交叉配血的检查单,在试管上贴上相应标签,做好床边核对及再次复述;按照相应规范展开血标本采集;对申请单中信息进行确认;将申请送到输血科,由两方核对并进行登记。②取血、核对:护理人员至输血科内取血,两方遵行“三查八对”制度给血,在核对正确后两方签字确认。③血液保管:保管血液时不可加温、剧烈震荡或在室温下久置。

1.2.2 输血操作 ①输血前核对:在治疗室内执行两人三查八对制度,带病历在床前再次核对,待信息核对无误后两方签名确认。②输血操作:输血前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测量,严格遵循输血常规操作流程;对输血中患者情况密切观察,当有不良反应发生时及时给予对症处理。

1.2.3 输血后处理 护理人员在完成输血后及时填写护理病历,保存好输血文件,妥善保管血袋和编号。

1.3 观察指标 根据国务院出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相关标准自行设计输血差错发生情况调查表,并对两组患者护理中输血差错发生率进行统计。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自输血前准备工作、输血操作及输血后处理三方面对患者关于输血护理的满意率进行调查。在实施输血路径前后,对全体护士输血技能知识、相关法律及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调查并评分。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16.0对相关数据展开统计学分析,对计数数据进行X2检验。当结果满足P<0.05时,二者对比具有显著差异,且具统计学意义。结果

2.1 两组患者输血差错发生率及护理满意率对比 对照组患者输血差错发生率为10.42%(5/48),护理满意率为85.42%(41/48);观察组患者输血差错发生率为2.00%(1/50),护理满意率为98.00%(49/50)。观察组患者输血差错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2 护理输血路径实施前后护理人员输血知识掌握情况分析 实施输血路径护理前护理人员输血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评分为:基础知识(23.5±2.7)分,基本技能(33.7±3.2)分,法律法规(13.7±2.1)分;实施输血路径护理后各项评分为:基础知识(29.4±3.6)分,基本技能(38.2±4.5)分,法律法规(18.2±3.8)分。对比可知,在实施输血路径护理后护士对于输血基础知识、技能知识及法律法规掌握情况均显著优于实施前(P<0.05)。讨论

输血是临床治疗及危急重症患者抢救的重要方法,在开展外科手术治疗时常需做好输血准备,以免患者因严重贫血、大量失血而发生危险[2]。虽然输血是对病人展开治疗的重要方法,然而因为目前输血技术还有待进一步发展、输血操作不严谨等多方面原因,输血差错事件时有发生,输血差错不仅会严重影响到患者治疗与抢救,甚至可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输血路径可对临床输血的操作流程予以规范,提高护士对输血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促使护士在展开输血操作时的盲目性大大降低,从而有效减少输血事故的发生,使临床输血安全性得以大幅提升。同时,在输血中展开多次核对,对输血路径所涉及的输血各环节展开监测,及时处理发生的不良反应,做好输血记录等手段,可为患者输血安全提供最大限度保证。我院在为观察组患者进行输血时,在护理工作中实施输血路径护理后,护士对于输血基础知识、技能知识及法律法规掌握情况均有显著提升,观察组患者输血差错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这一结果有力证实了上述观点。在实施输血路径护理工作时,护理人员在输血前为患者及其家属仔细讲解输血必要性、意义,提前告知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同时可促使患者护理满意度大幅提高。

综上所述,在临床输血护理中应用输血路径进行护理具有显著效果,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临床路径管理 篇4

1.管理目标

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2.概念定义

2.1.临床路径 clinical pathways 医师、护士及其他专业人员针对某些病种或手术,以循证医学依据为基础,以提高医疗质量、控制医疗风险和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为目的,制定的有严格工作顺序和准确时间要求的程序化、标准化的诊疗计划,以达到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减少资源浪费、使患者获得适宜的医疗护理服务的目的。

2.2.临床路径变异 variation of clinical pathways 患者在进入临床路径接受诊疗服务的过程中,出现偏离临床路径程序或诊疗计划的情况。2.3.循证医学 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 循证医学是一门遵循科学证据的医学,通过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循证依据,同时结合医师的个人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病情需要,制定出病人的治疗措施。其核心思想是“任何医疗卫生方案、决策的确定都应遵循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产生的最佳证据”,从而制订出科学的预防对策和措施,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2.4.临床路径实施中患者退出

由于患者病情的变化或者诊断的改变,需要对原来的诊断或诊疗计划进行大的调整时,退出原来的临床路径。3.临床路径的组织管理 3.1.组织构成

(1)医疗机构成立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和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医疗机构可根据其情况,指定本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承担指导评价小组的工作。(2)临床科室成立临床路径实施小组。3.2.各组织职责

3.2.1.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

(1)由医院院长和分管医疗和医院信息工作的副院长分别担任正、副主任,具体成员包括:医院医务管理、质量控制、护理管理、医院感染、药事管理、信息统计、病案管理、经济管理以及临床和医技科室等部门的负责人。(2)职责

制订本医疗机构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的规划和相关制度; •

协调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 •

审核临床路径文本;

组织临床路径相关的培训工作;

• 审核临床路径的评价结果与改进措施; • 协调解决临床路径工作中出现的其他重要问题。

3.2.2.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

(1)由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任组长,医院质量管理和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负责人、医院相关专业委员会的医疗、护理、药学和医院感染专家组成。(2)职责

对临床路径的开发、实施进行技术指导; •

制订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 •

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

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3.2.3.临床路径实施小组

(1)由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主任任组长,小组成员由医疗、护理的业务骨干组成。实施小组分别设医疗和护理个案管理员,并分别由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和主管护士担任。(2)职责

负责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负责全科医护人员的培训; •

负责提出科室临床路径病种选择建议,会同护理、药学、临床检验、影像及财务等部门制订临床路径文本; •

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提出临床路径文本的修订建议;

参与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与分析,并根据临床路径实时的实际情况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3.2.4.个案管理员

(1)由临床科室具有副高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医师担任。(2)职责

负责实施小组与管理委员会、指导评价小组的日常联络; •

牵头临床路径文本的起草工作;

指导每日临床路径诊疗项目的实施,指导经治医师分析、处理患者变异,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

根据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定期汇总、分析本科室医护人员对临床路径修订的建议,并向实施小组报告。4.临床路径制定与实施的指导思想 4.1.标准化、规范化的原则

医疗服务管理的制度化、诊疗行为的规范化、决策的程序化、医疗服务的流程化。4.2.持续改进的原则

持续质量改进是医疗质量管理的永恒目标,也是制定临床路径标准最主要的理念。通过计划、实施、检查和总结的循环过程,不断修改和改进临床路径实施中的技术和管理环节,使临床路径逐步完善,最终达到科学、合理和实用的目标。4.3.以数据分析为依据

病种选择、文本制定、过程控制和结果评价均需要以临床路径管理的相关数据为基础。4.4.基于循证医学的理念

全面高效地检索有关研究证据、严格评价检索证据的质量,根据实践经验、临床证据和病人需要做出合理的临床决策并对临床实践进行追踪和后期效果评价。5.临床路径的开发与制订 5.1.临床路径实施病种选择原则(1)常见病、多发病;

(2)治疗方案相对明确,技术相对成熟,诊疗费用相对稳定,疾病诊疗过程中变异相对较少;

(3)结合医疗机构实际,优先考虑卫生行政部门已经制定临床路径推荐参考文本的病种。5.2.临床路径项目和文本

5.2.1.临床路径诊疗项目包括医嘱类项目和非医嘱类项目

(1)医嘱类项目应当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同时参考卫生部发布或相关专业学会(协会)和临床标准组织制定的疾病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包括饮食、护理、检验、检查、处置、用药、手术等。

(2)非医嘱类项目包括健康教育指导和心理支持等项目。

5.2.2.临床路径文本一般包括医师版临床路径表和患者版临床路径告知单。

(1)医师版临床路径表 以时间为横轴、诊疗项目为纵轴的表单,将临床路径确定的诊疗项目依时间顺序、以表格清单的形式罗列出来。

(2)患者版临床路径告知单 用于告知患者其需要接受的诊疗服务过程的表单。6.临床路径的实施 6.1.医疗机构的条件

(1)具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标准;

(2)临床路径文本所列诊疗项目的可及性、连续性有保障;(3)相关科室有良好的流程管理文本和训练;(4)关键环节具有质控保障;

(5)具备紧急情况处置和紧急情况警告值管理制度能力评估; 6.2.科室培训内容

(1)临床路径基础理论、管理方法和相关制度;(2)临床路径主要内容、实施方法和评价制度; 6.3.实施流程

图1.临床路径实施流程图

(1)经治医师完成患者的检诊工作,会同科室个案管理员对住院患者进行临床路径的准入评估;(2)符合准入标准的,按照临床路径确定的诊疗流程实施诊疗,根据医师版临床路径表开具诊疗项目,向患者介绍住院期间为其提供诊疗服务的计划,并将评估结果和实施方案通知相关护理组;

(3)相关护理组在为患者作入院介绍时,向其详细介绍其住院期间的诊疗服务计划(含术前注意事项)以及需要给予配合的内容;

(4)经治医师会同个案管理员根据当天诊疗项目完成情况及病情的变化,对当日的变异情况进行分析、处理,并做好记录;

(5)医师版临床路径表中的诊疗项目完成后,执行(负责)人应当在相应的签名栏签名。6.4.临床路径入径、退出路径条件

(1)入径条件:诊断明确,没有严重的合并症,能够按临床路径设计流程和预计时间完成诊疗项目。

(2)退出临床路径条件

在实施临床路径的过程中,患者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需要改变原治疗方案的; •

在实施临床路径的过程中,患者要求出院、转院或改变治疗方式而需退出临床路径的; • 发现患者因诊断有误而进入临床路径的; •

其他严重影响临床路径实施的情况。6.5.警告值及临床路径变异 6.5.1.警告值

警告值是指患者在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出现严重异常情况,处于危险边缘的情况,应当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和治疗;

医疗机构应当设立紧急情况警告值管理制度。6.5.2.临床路径变异

(1)概念 变异是指患者在接受诊疗服务的过程中,出现偏离临床路径程序或在根据临床路径接受诊疗过程中,出现偏差的现象。(2)变异处理步骤

记录 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将变异情况记录在医师版临床路径表中,记录应当真实、准确、简明; •

分析 经治医师应当与个案管理员交换意见,共同分析变异原因并制订处理措施; •

报告 经治医师应当及时向实施小组报告变异原因和处理措施,并与科室相关人员交换意见,并提出解决或修正变异的方法。

讨论 对于较普通的变异,可以组织科内讨论,找出变异原因,提出处理意见;可以通过讨论、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探索解决或修正变异的方法。对于复杂而特殊的变异,应当组织相关的专家进行重点讨论。7.临床路径评价和改进 7.1.工作过程

(1)实施小组每月常规统计病种评价相关指标的数据,并上报指导评价小组;(2)指导评价小组每季度对临床路径实施的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质量改进建议;

(3)实施小组根据质量改进建议制订质量改进方案,并及时上报指导评价小组; 7.2.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1)实施过程评价内容

相关制度的制订; •

临床路径文本的制订; •

临床路径实施的记录; •

临床路径表的填写; •

患者退出临床路径的记录;(2)手术患者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价内容

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的类型; •

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的天数; •

非计划重返手术室次数; •

手术后并发症; •

住院天数; •

手术前住院天数; •

住院费用; •

药品费用; •

医疗耗材费用; •

患者转归情况; •

健康教育知晓情况; •

患者满意度。

(3)非手术患者实施效果评价内容:

病情严重程度; •

主要药物选择; •

并发症发生情况; •

住院天数; •

住院费用; •

药品费用; •

医疗耗材费用; •

患者转归情况; •

健康教育知晓情况; •

临床路径总结(2016) 篇5

根据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关于临床路径有关工作要求,进一步提高开展临床路径工作的应用与管理水平,现将我院近年来开展临床路径工作做个简单总结。截止2015年底,我院共开展临床路径疾病专业数为10个,进入路径病种数达40种,相关病种入院总例数为5235人次,进入临床路径例数为3112例,入径率为59.4%%,变异562例,变异率为10.7%,入径完成率为89.3%。

在开展临床路径工作过程中,医院和科室不断推进临床路径工作,逐步增加开展疾病专业数,提高入径率。医务人员感觉到确定进入路径的病人,在诊疗中更加规范和标准,治疗效果也较其他病人明显提高,医师在处理此类病人时更能得心应手。尽管如此,但在我们医院开展临床路劲工作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在此做个简单分析:一是临床路径医师版表单,不能代替病例中的医嘱,医师既要在病历中书写遗嘱,又要填写临床路径表单,无意中增加了医师的负担和工作量。二是县级医院做为基层医院,自己制定临床路径表单能力不足,参照卫生部的标准,又有些不切合实际。比如,我院按常规习惯诊疗的病人费用并不高,而按临床路径要求可能部分病人的住院费用还要提高不少,三是基层医院病种多,较分散,有些科室,虽然选定了开展部分临床路径病种,但有时1-2月都没有合适的病人,四是医务人员对开展临床路径工作的意义不了解,积极性不高,需要施加压力才能进行,向上报的数据可能存在误差,五是我院尚未开展临床路径信息化管理,临床路径开展只是单兵推进,与单病种付费、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无任何相关联。

临床路径的发展与应用现状 篇6

1 临床路径的起源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 美国医学界已开始讨论将PERT和CPM应用于临床工作流程的管理上。如在1974年, Shoemaker就提到医疗规范在医疗标准化、服务的完备性、病情转归和治疗有效性的评估中是有用的方法;同时医疗规范也是一种病人教育的手段。医疗规范是从随意医疗向科学医疗转变的第一步。医疗规范并不能确保医疗的卓越表现, 但有时能预防灾难的发生。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 医疗给付制度尚未变革, 医院缺乏全面提高卫生资源利用率的足够动力。同时许多医师抵触医疗规范, 认为这会限制他们医疗实践的自由。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 随着医保体系的转变, 以及医院为医疗事故所付出的高昂的经济赔偿, 促使医院寻求既能提高医疗质量、又能避免医疗资源浪费的变革良方, 使临床规范和临床法则 (Clinical Algorithms, CA) 等相关的对临床工作流程的探索成为可能并得到广泛应用[5]。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由于美国的医疗给付制度由传统的消费支付方式向疾病群别支付方式 (Diagnosis related groups/Prospective payment systems:DRG/PPS) 转变, 医院需要能有效控制医疗开支的对策, 和既能降低医疗开支又能从制度和临床规范上提高医疗质量和避免医疗事故的方法。消费支付方式是根据医疗服务的种类和量而进行的支付方式。与此相对应, DRG/PPS是根据疾病的诊断类别、事前设定的预期结果 (预期的服务和住院日数) 为基准的支付方式。正是在此背景下以缩短住院时间, 控制医疗费用为目的而建立的管理工具并迅速普及应用。

2 制订临床路径的方法和过程

2.1 由院方组织, 选定负责医师, 由医师、护士、行政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组成研制小组, 进行学习研讨, 并做出文献报告。必要时, 可请专家指导。

2.2 选定临床路径执行科室, 从病历记录及日常医疗经验中选出基本且重要的医疗项目, 以及相关资料, 如住院日、费用等, 结合文献分析, 确定基本标准, 制定临床路径草案, 提供科室讨论。

2.3 召开研讨会, 征询专业小组以外的相关医疗科室和非医疗人员的意见, 修改临床路径方案。

2.4 举行临床路径说明会, 向临床路径实际工作相关科室人员说明临床路径的内容及执行中的注意事项, 根据反馈, 进一步修订、完善临床路径并达成共识。

2.5 成立演讲小组, 对相关的一线人员进行培训, 包括记录的方法、变异的处置等。然后开始试行, 并在试行中收集变异, 分析变异, 不断改进临床路径。

3 临床路径实施步骤

3.1 计划准备阶段。

全员教育, 成立团队组织, 即临床路径委员会或小组, 进行基础信息收集、分析和确定病种或技术。

3.2 临床路径制订阶段。

采用方法, 包括专家制订法、循证法和数据分析法;路径的样式, 如:电子病历、表格病历、信息系统、医嘱系统或其他记录系统等;制订与临床路径相配套的诊断治疗标准, 如流程图、纳入标准、排除标准、临床监控指标与评估指标、变异分析等;临床路径病人版本, 通俗易懂, 形式活泼, 能够吸引病人阅读。

3.3 实施检查阶段。

事前教育与培训;严格按路径执行和记录, 采取专人监控或智能监控相结合, 保证实施的落实;分析变异, 及时查明原因, 尤其是注意分析路径、医生以及病人三者原因。

3.4 评价改进阶段。

在临床路径实施一定时间以后, 将路径实施后的结果与实施前的数据进行对照并加以分析。内容主要包括工作效率评价、医疗质量评价、经济指标评价以及病人满意率评价。通过评价改进原有路径或使用改进后新的路径, 使临床路径不断完善, 更符合临床实际。

4 临床规范化流程的作用

临床规范化流程的作用基于开发者的目标规划和具体实施过程而产生的结果[6]。

4.1 医疗实践存在差异时, 可以帮助选择一个“最佳方案”, 促进医疗标准化。CP提供了一个研究治疗计划及相关患者效果的完美机制。理论上, 那些取得“世界级”疗效的医院所发展出来的CP可以成为一种医疗标准被研究和仿效。当然, 来自其他医院的CP需要经过仔细的修改来适应特定医疗团队的专业实践和当地的需求。

4.2 设立总住院日标准和临床检验和治疗标准。建立在循证医学基础上的诊疗计划可以帮助确保医疗活动符合规范并同时减少不必要的诊疗延迟和资源浪费 (如不必要的重复检查) 。

4.3 明确不同医疗阶段以找出能节省时间的关键的限速步骤, 当这些关键的地方得到注意和加强后, 能使整个医疗过程提前或得到加强。

4.4 能清晰地开列出针对某位息者的整个诊疗过程, 为所有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一个“全景图”, 并使他们明白在整体医疗中他们自己的作用。传统地, 医师每天开出医嘱但在医疗团队中很少有成员对整个诊疗计划有所认识。护士、药师、治疗师及其他工作人员将每天的医嘱付诸实施, 但不同专业人员之间的合作并不常见。

4.5 减少工作过程和结果的差异性。盐湖城一家医院和其他医院都有类似的发现即在医疗团队中, 不同专业工作人员对其他专业的临床实践知之甚少。在实施CP后, 当某种疾病的患者人群 (如高血压患者群) 其治疗过程和结果出现变化时, 医疗团队能在规范化流程中尽快达成共识, 减少诊疗差异。

4.6 教育和引导作用。对于工作人员、医学生和其他人员来说, CP是一种有效的教育辅助手段, 以了解治疗方案和预期结果。医疗团队也可以利用CP来教育患者及其家属, 使他们能在患者刚人院时就了解他们在医院将经历的整个医疗过程。通过对息者和家属进行有关CP的教育和共同参与, 提高患者和家属的满意率。

4.7 与医疗保险公司交流的一个工具。CP是一种就治疗计划与医疗保险支付者交流的极好工具, CP也允许医院对某种疾病或治疗过程做出费用预估。同时, CP也可以被医疗保险支付者用来制定疾病的保险支付水平和金额。

4.8 帮助建立在诊疗过程中一个资料收集的机制, 从而区分患者实际治疗过程与标准是否存在差异并做出差异分析。

4.9 由于协调统一格式, 可降低医师和护士的医疗文书负担。

5 临床路径在国外的发展

在时间上, 世界性的应用CP有过4个阶段:第一波即美国于1985年开始在临床上探索CP的应用。美国波士顿的新英格兰医学中心是公认的首家采用临床路径的概念和做法的医院。该中心的研究表明[4]:低劣质量的医疗服务往往与不合理、不规范的临床治疗行为有关, 推行了当时取名为关键路径 (Critical Pathway) 的标准化医疗服务模式后, 明显改进了医疗效果。继之为澳大利亚和英国在1989年启用CP;第二波为九十年代中期西班牙、新西兰、南非、沙特阿拉伯等国家开始探索CP在各自国家的运用;第三波涉及的国家主要有比利时、日本、新加坡、德国[7,8];而第四波代表国家为南韩和厄瓜多尔。欧洲路径协会 (The European Pathway Association, EPA) 在2004~2005年间所做的1份调查评估了目前CP的应用涵盖患者比例。据报道, 各个国家的CP应用普及率有较大差异。在2004~2005年间, 应用CP的患者占总患者比例:在美国、新加坡、爱沙尼亚为21%~40%;在澳大利亚、加拿大、英格兰为11%~15%;在奥地利、沙特阿拉伯、苏格兰、威尔士为6%~10% ;在比利时、丹麦、德国、意大利、新西兰、荷兰、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士为1%~5%。该项调查同时包含了对今后5年CP应用涵盖患者比例的预测:在爱沙尼亚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可能达到61%~80%;在澳大利亚、加拿大、沙特阿拉伯、新加坡、美国、威尔士可能会达到41%~60%;在奥地利、德国、荷兰、苏格兰、斯洛文尼亚、瑞士和英格兰可能会达到21%~40%。而在比利时、丹麦、意大利、新西兰可能会达到16%~20%[9]。

6 临床路径在国内的发展

1996年第四军医大学研究人员[10]在国内较早报道了关键路径法在美国医院中的应用, 包括CP的起源、发展、针对美国医院应用CP的一次调查报告, CP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应用前景。1998年四川华西医院开始以护理人员为中心试行临床路径, 现已有33个病种/手术在6个科室开展, 并取得良好的效果。2001年2~7月华西医科大学一附院对膝关节镜手术的住院患者实施临床路径, 结果, 患者满意度提高了23.13%, 平均住院日从7.82天下降到3.48天, 平均住院费用从4532元下降到3587元[11]。

数年内, 关于CP的综述和临床研究报告逐渐增多, 涉及的领域较广泛:骨科有针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股骨骨折、椎体成形术、髋关节置换术、腰椎间盘摘除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的CP流程, 妇产科有针对乳腺癌手术、输尿管镜手术、全子宫切除术、剖宫产术的CP流程, 心脏科有针对冠脉造影术、冠心病介入性治疗、心脏瓣膜置换术、射频消融术、心室 (房) 间隔缺损修补术的CP流程, 其它方面有针对前列腺良性增生手术、腹腔镜胆囊摘除术、肾穿刺活检、胆总管结石ERCP术、甲状腺肿瘤手术、肾移植、食管癌手术、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斜视矫治术、唇腭裂成形术、扁桃体切除术等的CP流程, 针对各科疾病如脑梗死、高血脂症、糖尿病强化治疗、发热门诊、消化性溃疡、小儿肺炎等的CP流程以及针对经历某些医疗过程的患者如住院肺结核患者、高血压病患者、肺心病患者所实行的健康教育临床规范化流程[12,13,14,15,16,17]。

然而, 我国国内尚未形成完整的“临床路径”的医疗管理理论体系, 临床路径的研究目前刚刚起步, 但由于医疗保险机构对医院支付方式的不断变革, 探索临床路径已成为医疗机构的必然和重要选择, 应用临床路径医疗质量管理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在我国的医疗机构进行临床路径质量管理的探索十分必要和紧迫。

7 实行临床路径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众多研究表明, 临床路径已经成为当前医疗护理管理体系中的重大研究课题, 但在现实的推广和实施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7.1 重视程度不够, 普及范围小。

临床路径的实施, 不但对医院的整体实力要求较高, 而且还需要管理层具有先进的经营理念,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配套相关激励约束机制等[18]。 并且要清楚地认识到, 临床路径模式并不适合所有的病人, 要想能够成功地实施临床路径模式, 还必须依赖高效的医疗管理技术[19]。

临床路径进入国内的时间不长, 尚未引起高度重视, 特别是医疗管理机构和医院管理层对临床路径控制医疗费用, 维持服务质量的潜在价值回报认识不足, 实施临床路径的兴趣不大。目前, 国内仅局限于少数大型综合医院开展了临床路径的应用。数量庞大的市县级医院尚未把实施临床路径列入议事日程。

7.2 实施过程中医务人员的自主权与标准化的冲突未引起关注。

很多医生及其他医务人员对临床路径的认识及经验总结积极性不高, 参与意识不强, 甚至认为临床路径是一种有限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完善的实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磨合和一定的经费投入, 并存在“方案僵化、过程简单化”, 可能会限制医务人员的临床思维和创新能力, 并可能导致医务人员实施诊疗服务的自主权与临床路径的矛盾。对于在临床路径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如理论宣传、组织健全、病种选择、路径表的制定、具体实施与改进、效果检测及评价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在各自的实践过程中应该得到进一步阐述及理解[20]。

7.3 临床路径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 仍处在不断完善的阶段。

不能为了片面追求路径的效应, 影响临床实践的自主性, 更不能因此忽略或损害病人及医务人员的利益[21]。此外, 临床路径在国内开展深度不够的常见原因有医院管理者管理理念落后, 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缺乏开展路径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22]。特别要注意的是, 推行临床路径, 不应当过分强调临床路径对控制费用的功能, 而忽略临床路径在保证和持续改进医疗质量方面的功能[23]。

8 临床规范化流程的开发建议

由于已有较长时间和较多案例的发展和实施经验, 并对CP的发展起到指导和规范作用, 有关国家或医学组织已经或正在建立针对临床规范化流程的发展标准和评估[24]。在此基础上, 各医疗机构可以根据情况进行调整、采用:

8.1 多方参与:

CP的发展需多方参与 (包括医师, 护士, 治疗师, 药剂师, 营养师及社工人员等) , 这对于确保以患者为中心、医疗服务过程的合理化和有效率、提高互动沟通和患者的整体医疗结果是必需的。

8.2 打破专业壁垒:

既然患者的就医旅程是穿越医院内的各种专业或卫生服务机构间的壁垒的, CP过程应该反映出这种本质。

8.3 单一文件化:

CP的发展文件应该包括有关患者医疗的全方面。不同专业和机构的独立医学文件必须整合在一起, 尽可能供所有相关的工作人员参考和熟悉。

8.4 标准化格式:

一个医疗机构各种CP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化格式, 这有利于工作人员方便地找到有关重要信息。

8.5 例外报告:

CP的文件应包括例外报告, 并标出原来设立的标准是否已达到, 在何时何处为何没有符合标准。

8.6 结果导向:

在患者的医疗过程中, 应为患者设立他们治疗进展的标准或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步骤或里程碑, 这就允许医疗过程中的差异能与治疗结果的例外相联系, 以辨别在哪些地方医疗过程和CP本身需要改进。

8.7 差异分析:

所有的CP都应包括一种进行常规差异分析的机制, 以明确诊疗过程差异的影响性, 使CP成为一种支持临床指导规范和临床审计的有效工具。

8.8 临床审计:

就如财务审计监控财务活动一般, 临床审计是一种审核临床质量的基本方法 。CP需包含临床审计过程, 常规的各专业人员共同讨论实施中的差异表现, 使相关工作人员都能参与到审计过程中来, 并提出他们独特的意见和建议。

8.9 患者参与:

患者或者患者代表参与到CP的发展中, 使患者成为医疗过程的中心并有机会表达他们的建议。

8.10 循证:

CP是与医学标准和循证医学有机关联的, 使医学标准能密切结合到每天的医疗实践中。

8.11 应用调整:

持续的质量提升要求对CP的应用不断做出调整和改善。

9 展 望

临床路径这一规范化管理方式, 在某些疾病质量管理中已获得成功, 但不是适用于所有病种。文献报道认为临床路径适用于发病率高、费用比重大、诊断明确、治疗或处置方式差异小的手术病例。可以优先选取患者收容量大的医院, 以平均住院日、平均医疗费用和处置方式差异小的外科手术病例作为应用对象进行试行。

临床路径在医院护理中的应用 篇7

【摘要】 临床路径在国外已得到普遍推广应用,而临床路径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临床路径是一种为病人提供高品质、高效率、低成本的医疗服务模式,其可以提高医护质量,变被动护理为主动护理,提高工作效率,可用以训练新的医护人员。

【关键词】 临床路径;服务模式;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182-01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的医疗技术和管理理念不断推动着我国医院的改革、创新和发展。护理是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服务管理运作模式的变革势在必行。在改革和探索中,探寻出一种适宜高效的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临床路径,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病人的需求。

1 临床路径的基本概念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简称CP)是一种工作方式,很难用一个定义详尽描述,可把它理解为定义一:是由医生、护士、其他人员对一特定的诊断/手术,制定最适当的、有效的、时间性的照顾计划,以减少浪费,尽早康复,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服务;定义二:临床路径是一种设计好的计划,它的功能是用图表的形式来提供有序、有时间、有效果的照顾,它是多种专业人员合作,以把握质量与经费的模式;定义三:是医疗、健康机构的一组成员共同制定的一种照护模式,让服务对象由入院到出院都依此模式接受照顾。

临床路径是一种为病人提供高品质、高效率、低成本的医疗服务模式。它由临床路径发展小组CPDT(the clinical pathway development team)根据某种诊断、疾病或手术而制订,让病人从住院到出院都按临床路径的标准化流程来接受治疗及护理,以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与护理工作质量。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波士顿的新英格兰医疗中心第一次成功将工业企业中应用的关键路径分析应用于健康照顾系统,称为临床路径。

2 临床路径的发展

临床路径在国外已得到普遍推广应用,而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为提高整体护理质量,与国际护理专业的新思想、新概念及国际体制接轨,全国各地的学者纷纷就临床路径模式进行探讨和尝试。在我国近期有少数医院开始实施了这一被称为“20世纪末发展起来的最重要的医疗模式”。

临床路径的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它是美国的医疗费用急速上涨、政府的医疗系统和国家财政面临相当大的压力和负担的背景下产生,并经历了20多年的临床实践完善起来的,现已成为医院为服务对象降低花费和有效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科学方法。

我国对临床路径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已被一些大中城市医院所认可,正在积极研究和开展。还有的医院将临床路径作为培养护理专家的重要途径。临床路径已经成为当前医疗护理管理体系中的重大研究课题。

3 我国实施临床路径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面临的医疗问题大致有五个方面:一是持续进行的医疗体制改革是实施临床路径的动力,临床路径是临床服务中用来控制医疗成本和提高服务质量的成功手段,因此,医疗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必将推动对临床路径的探讨及应用。二是病人的需要发生了变化,其不但需要医疗护理,而且更需要高质量的医疗护理,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保健服务需求;三是医疗护理质量有待规范和提高,临床路径能够指导医护人员分析记录病人的病情变化,监测病人的治疗护理进展,拓宽医护人员的知识面,它又可减少工作失误,保证病人能尽快达到最佳治疗护理效果,减少甚至杜绝医疗纠纷的发生;四是整体护理有待深化,进一步体现以病人为中心;五是中国入世后经济全球化是实施临床路径的催化剂。临床路径作为一种标准化诊疗方法,其降低医疗成本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这两个基本价值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认同。因此,这一模式将会逐步得到我国广大医院管理者和医护人员的认同,并不断地完善与发展。

4 推行临床路径的步骤

在我国实施临床路径应该加强护理培训,增强服务意识;优化服务流程,强化岗位责任制;大力提高技术,合理用药以努力降低医疗费用;加强科室文化建设,增强团队凝聚力。

4.1 组成临床路径制定小组 临床护理路径的制定,必须是医院主管部门对临床路径的医疗模式有全面的了解并能全力支持。制定临床路径应有各专业人员参加,组成研制小组,进行学习讨论,必要时请专家指导。先有详细的计划及路径的选择,接着在医院内通过各部门的参与及沟通,成立多元化的组织,定期讨论,共同设定临床护理护理路径的目标并拟定教育策略,最后,全力推行临床护理路径的医疗模式,并建立差异记录及分析的回馈系统。

4.2 选择病种 虽然实施临床路径有很多优点,但不是所有疾病都适合。首先要选择那些发病率高、费用多、变异小的病种。而病情复杂,变化大且治疗处置措施较多的病种暂不适宜实施临床路径。

4.3 制定临床路径表格 设计以时间为序的表格式诊疗计划,包含住院诊疗服务内容、时间、费用、阶段目标四大类内容。是针对特定的病人群体,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入院时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活动、教育、出院计划等手段为纵轴,制成一个日程计划表,要求医务人员在相应时间内完成相应服务内容,达到相应的阶段目标,并使费用控制在相应的标准范围内。

4.4 组织实施 按临床路径小组负责设计出该病种的临床路径草案,临床科室组织有关人员对该临床路径草案进行充分讨论和论证,临床路径小组根据讨论结果对所设计的临床路径草案进行修改,并将修改意见向科内有关医务人员进行讲解并获得共识,最后定稿,形成正式的临床路径,上报医院质量管理部门。按照路径实施表格,按时完成相应的治疗与护理。

5 临床路径的优点

临床路径之所以被广泛接受,很重要的原因是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的改变,美国为了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将按项目付费改为按病种/病例付费,促使医务人员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同时,尽量节约医疗费用,临床路径就成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工具。临床路径是一种全新的医疗服务模式,它强调多学科的协作。临床路径的实施能使病人明白自己所患疾病的诊断、治疗、用药、检查及费用。

5.1 医院受益 ①树立医院良好的医德医风,促进医院风气转变。②提高了医护质量。③变被动护理为主动护理。④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时间的浪费。⑤进行结果评价。⑥可用以训练新的医护人员。

5.2 患者受益 ①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康复。②可加强医患沟通,满足病人的知情权。

6 临床路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6.1 适用范围有限 多数学者认为,临床路径并不适合所有的病人,而一般以高容量、高费用、治疗护理有一定的模式可寻、变异较少、病员充足、治疗结果和住院天数较明确的疾病或手术为对象。

6.2 变异编码系统缺乏统一标准 编制变异编码是把所发生的变异编排号码,以利电脑操作和查找。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的变异一般分为:①入院前变异。②住院变异。③出院变异。④出院后变异。有如此多的变异而缺乏变异编码系统的统一标准,就使得在分析变异以及医院之间彼此借鉴的过程中存在诸多不便。

7 实施临床路径所面临的挑战

7.1 医院现行付费方式的挑战 由于我国目前的医疗付费方式仍是事后付费,所以很难界定一个临床路径病种的标准费用,限制了临床路径在降低平均住院费中的作用。因此,尽快确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医疗付费方式将是实施临床路径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7.2 信息和信息技术手段的挑战 病种管理活动和监督路径的实施都需要信息支持。缺乏必要的信息,就会影响数据库、变量分析、结果评价及对路径的不断改进。而信息技术手段的缺乏使得我们还不能将临床路径诊疗流程与HIS系统进行有效的融合与数据的共享。

7.3 医务人员观念面临的挑战 如何尽快让医务人员转变服务理念,充分认识临床路径的重要意义,掌握临床路径的实施方法,将是实施临床路径所面临的又一挑战。

综上所述,实施临床路径,医患双方均可从中获益,而医疗体制改革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必将推动临床路径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马伟光.21世纪实施临床路径的SWOT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09.

[2] 李敏娜.临床路径是全面提高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J],护理学杂志,2003,03.

上一篇:代写合同招标书下一篇:酒店前台接待员实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