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各个民族的民风民俗

2024-07-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传统节日各个民族的民风民俗(共8篇)

传统节日各个民族的民风民俗 篇1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

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节日早晨,人们将做好的美味佳肴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对其辛苦劳作一年的酬谢。盛装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1.苗年

苗年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等地的苗族人民欢庆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传统节日。一般在收获季节以后,有的在农历十月亥日,有的在农历九、十、十一月的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节日早晨,晚辈将做好的美味佳肴、虔诚地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些酒以示对其辛苦耕作一年的酬谢。姑娘们身着色彩鲜艳、风格各异、刺绣镶边或挑花的蜡染衣裤或长短百褶裙,佩戴着引人注目的耳环、手测钏等多种银饰物,与英俊的小伙子们跳起踩堂舞(男的吹芦笙,女的排成弧形翩翩起舞)。入夜,大铜鼓声传遍整个村寨。外村寨男青年手提马灯吹着笛子来到村寨附近的“游方”场去游方(又称“坐妹”、“坐寨”、“踩月亮”等,即青年男女的社交恋爱活动),村村寨寨歌声不断。通过对歌,钟情男女便由定情之物--绣有鸳鸯的锦花带连接在一起。

苗年若与“吃鼓藏”年相遇,更为隆重,“鼓”为“大家族”之意,“鼓藏”是由家族人共同举行的祭祖仪式,若干年举行一次,七八年、十来年不等。“鼓藏”前,将“鼓藏”牛(为鼓藏神喂养三年的大牯牛)排队角斗。届时,大家推举的“鼓藏头”一主持仪式,杀牛祭祖,还要杀鸡鸭。全鼓的亲戚都要赶来参加,活动持续十余天。2吃新节

吃新年也叫“新禾节”。“吃新”是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柳江中上游的苗族节日之一。没有统一的规定日期。按照习惯,在收获的季节里,找一块稻谷长势最好的田,大家就在这里欢庆“吃新节”。

节日这天,家家都用新谷做饭,天刚破晓,人们便带上新米饭、酒、鸡、鸭、鱼、肉来到田间,祭过先人之后,宴席开始,大家围成一个圆圈,每人将手中的酒杯举到下一位的唇边,老人一声令下,大家接连欢呼三声,便互相敬又酒,一饮而尽。顿时田间笑声回荡,对歌、踩塘、跳芦笙等传统的文体活动开始,直到黄昏。3.四月八

农历四月初八,是贵州省贵阳市附近苗族人民纪念古代英雄“亚努”的传统节日。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苗族人民就在富庶的格罗格桑(今贵阳附近)休养生息,过着幸福、美满、丰衣足食的生活。为了抵御统治者官兵的攻打,足智多谋的首领“亚努”率众英勇抗击,给来犯者以沉重打击,但终因寡不敌众,不幸于四月初八牺牲,葬在“嘉八许”(今贵阳市喷水池附近)。为了纪念“亚努”英烈,至今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身穿节日盛装的苗族人民,都要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贵阳市喷水池旁集会。

届时,喷水池旁红旗招展,人如潮涌,吹笙奏笛、对歌传情、耍狮子、玩龙灯、打球、比武热闹非凡。小伙子的芦笙比赛别有情趣,他们边吹芦笙边做快速旋转、矮步、倒立等技巧。夜晚,贵阳市和喷水池一带灯火辉煌,如同白昼,到处欢歌曼舞,一派欢乐景象。四月八的活动在川、鄂、湘、黔等地苗族中也广为盛行。4.舟溪芦笙节

居住在凯里舟溪一带的苗族。在农历正月十六至二十日要过芦笙节。芦笙堂设在舟溪井坎边的河沙坝上。正月十六日的清晨,几位主持芦笙堂的老人,扛着芦笙来到井坎查看碑文,念道:“吹笙挑月,乃我苗族数千年来盛传之娱乐活动。每逢新年正月,各地纷纷仿效,以娱乐而贺新年,更为我苗族自由配婚佳期„„” 念完后倒出葫芦里的米酒,先在碑石上和芦笙堂中央,喷酒数口,各人又饮一大口,吹响了第一支芦竺曲;这时带着银花首饰,穿着艳丽节日盛装的姑娘和小伙子们随着悦耳的曲调翩翩起舞。小伙子们向意中人索取花带,姑娘们则将花带系在中意的小伙的芦笙管上。三天过去了,青年男女各自物色了心中的伙伴。这时主持芦笙堂的老人,仍然背着米酒,在碑石上和芦笙堂上喷洒米酒。堂中央插上草标。此后芦笙高挂,直到五谷归仓,农历“苗年”,才能取下,直吹到芦笙节。第四天是闹春,青年情侣,自由谈唱,交融感情,互送信物。5.龙舟节

龙舟节是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此时万人盛装,云集江边,参加龙舟出发前的献祭活动。比赛开始,几十条龙舟破浪前进,两岸锣鼓、礼炮齐鸣,观众呐喊惊天动地。岸上还举行对歌、跳芦笙舞等活动。入夜,余兴未尽,青年男女相聚对歌,倾诉真情。6.吃信节

吃信节,是贵州省合江县包寨一带苗族人民的节日,历时四天,时间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信”(戊)日(根据干支纪年计算)。届时,远嫁他乡的苗家姑娘,极尽梳妆打扮,穿着如花似锦的衣裙,佩戴琳挪满目的银饰物,满“载”节日礼品,跋山涉水回家探望父母乡亲。节日期间,全寨欢腾,鼓乐齐鸣,吹起芦笙,翩翩起舞,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欢乐。百嗄雅山脚、翁雅河畔,人声鼎沸。斗牛、斗雀、跳芦笙、拔河、打球等比赛场上,喝彩声此起彼落。钟情青年男女相邀到树林里,溪水边对山歌,互相倾诉爱慕之情。客家年

苗族的客家年就是春节。在农历三十晚上,家人团聚,不许外人打搅。他们用半掩门放鞭炮以示此时来人不许入内。初一清晨继续燃放鞭炮,敬祖先,除邪恶。人们用两手做栏牛、拦羊状,嘴里说:“赶牛,赶羊„„”以示六畜兴旺,然后吃年饭。初二开始身着盛装的苗家人走乡串户,互相祝贺节日。好客的主人对来宾要敬酒三杯。家家洋溢着节日的欢乐。青年男女聚集在村前寨旁的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跳舞唱歌,有些地方还要举行“踩花山”、“并牛”等活动。晾桥节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县苗乡寨头的传统节日,也叫“二月二”。相传寨头人原住在也雾山,因寨头土地肥沃,全寨人一起搬进寨头。搬家那天,龙也要跟着搬,但石屏河水挡住了龙的去路,于是寨里的构罗(长老)们商议一下,决定架桥把龙接来,因龙象征吉祥幸福。全寨十二房都要接,所以这座桥就修了十二个桥墩。桥修好了起名为“接龙桥”,桥是农历二月初二造的,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每年这一天寨头苗家十二房各抬一头猪,在桥上宰杀。7.龙船节

龙船节,有的地方又称“龙舟节”,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松桃苗族自治县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届时,清水江畔,彩旗飘舞,人如海,歌如潮,几十只装饰一新的青、红、黄龙舟一字排开,泊在争相竞发的起跑线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旌旗迎风“哗哗”作响。每条船上三四十名运动健儿,上着对襟短衣,腰系绣花带,下穿阴丹士林布裤,头戴精巧的斗笠,个个精神抖擞,集中待命。德高望重的鼓师和标致英俊的少年擂鼓呐喊,指挥龙舟行进在宽阔的江面上,龙船似离弦飞箭,两岸的欢呼声,喝彩声响彻天空。竞赛结束,男女青年随芦笙、吹呐、竹笛、芒筒、月琴、木叶等乐曲声翩翩起舞。跑马、斗牛、踩鼓和“游方”活动相伴举行,增加了节日浓郁的气氛。节日里,出嫁的姑媲精满载鸡鸭、棕粑回娘家探望。8.祭鼓节

这是苗族的传统祭祖节日。十二年一大祭,六七年一小祭。传说,人类的妈妈“妹榜妹留”是从枫树的树心里生出来的,他们死后还要回到枫树里去,人死后灵魂也要回到老家去才得安息。祖宗的老家在树心里,木鼓就是象征祖宗安息的地方。后来祭祖,“祭祖”喊成了“祭鼓”了。沿袭到现在祭鼓就是祭祖了。祭鼓是以“缰略”为单位举行的,一个“缰”是一个始祖传下来的有血缘关系的亲族,他们共同敬奉一个认为祖宗的灵魂住在里面的木鼓。祭鼓节那天,每家准备一头水粘牛,也可以几家准备一头,或买些牛肉。先放牛角斗,几百头牛一起角斗,场面是很壮观的,然后再宰杀敬供。按习惯,不论是来庆贺的亲友,还来看斗牛的客人、过路的商贩,一律留下,不准走,人越多,主人脸上越光彩。二.瑶族 1.瑶族歌舞

盘王节,又称跳盘王,相传瑶族祖先盘王的生日就是在农历十月十六日,每年到这个时候,恰巧也是秋天收获的时节,为纪念祖先和欢庆丰收,瑶家便于这天会聚一堂,举行“耍歌堂”活动。节日的前一天,寨中就开始杀猪宰牛,备好鸡鸭鱼肉,磨豆腐,做糍粑,将酿米酒拿来招待四方来客。

盘王节场地是在大山中的谷底,称为“歌堂坪”,非常宽敞。庆典当天,从上午开始,瑶族男女老少身着传统盛装走出山寨,他们按不同的身份,排成队伍,汇集到南岗瑶寨的歌堂坪上,耍歌堂开始了。而外来的游客也驾车前来观看,山谷中热闹异常。

瑶族的耍歌堂进行游神、过九州、祭法真等仪式,同时还敲锣打鼓、唱山歌、跳长鼓舞、放铳土炮,跳得百里瑶山震动起来。瑶胞们生活于大山之中,土地比别处更为贫瘠,他们的生活环境可谓艰辛,但他们也同样张扬自己的快乐,从艰难的生活中感受歌舞的欢欣和鼓舞。与众多民俗节庆一样,耍歌堂还是瑶族青年男女开始交往的机会。当青年男女开始对歌时,气氛就更加热烈了。在瑶家,男孩子叫阿贵,女孩子叫莎腰妹,对歌的时候也是他们相互表达情意的机会。

歌唱过,舞跳了,热情的瑶家妹子将邀请外人、来宾一起共舞,到这个时候,来宾们也毫不羞涩,自在地与瑶家人一起舞动起来。三.春节

1.布依族 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在水塘边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打水。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姑娘。

2.满族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3.侗族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4.白族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在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愿允爱情了。

5.土家族 春节期间,土家族人民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会。摆手舞会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70多个舞蹈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实,情调健康,不用道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6.傣族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节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目。谷雨开始那天定为“泼水节”。在三四天的节日里,人们相互泼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陈年旧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7.黎族居住在海南岛上的黎族人民,每逢春节到来,家家户户都要宰猪杀鸡,摆上丰盛的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饭”;席间全家还要欢唱“贺年歌”。初

一、初

二、全村青壮年男子,还要举行一次“春节围猎”。这一天的猎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猎物时,先将全部猎物的一半发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妇可分得两分,过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僳僳族僳僳族称年节为“盍什”,他们大都做籼米粑、糯米粑和酿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许在桃、李等果树上,祝愿来年硕果累累。云南怒江地区的僳僳族人民,先要给耕牛喂食盐,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劳动。青年男女喜欢举行春节打靶比赛。姑娘们把绣好的荷包吊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摇动,请小伙子们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美酒作为奖品送到谁的嘴边。

8.拉祜族 除夕晚上,拉祜族同胞全家人都要沐浴清身,做好翌日的食物。在食物中,特别重视糯米粑粑,除食用外,总要给牛吃一点,关在犁、锄、砍刀等农具上摆上一点,以酬其一年来与主人合作,祝愿新的一年里创造更多的财富。9.达斡尔族 居住在东北嫩江两岸的达斡尔族,农历正月初一早上,男女青年梳妆打扮,先向长辈请安、敬酒、行礼,然后逐户拜年,每家都准备有蒸糕,拜年的人一进门就抢吃蒸糕,据说吃了之后,生产和生活都能“年年高”。

10.仫佬族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仫佬族的村村寨寨,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几十人、几百人,乃至几千人聚会在山坡上或赛场里唱山歌,尽情歌唱劳动、生活和爱情。

11.独龙族 唯一的节日就是先在冬腊月的“卡雀哇”节。最隆重的仪式是牛祭天。这天,族长把牛拴在广场中央的木桩上。由青年妇女将链珠挂在牛角上,接着,一位勇猛强壮的小伙子,手持锋利的竹矛,向牛腋部刺去,直到将牛刺倒死去。此刻,人们就跳起“牛锅庄”舞,然后分吃牛肉。

12.鄂伦春族 在东北的鄂伦春同胞,春节早晨,先在家族中依辈份大小斟酒,幼者给长者叩头,平辈则互相请安,初

二、初三进行赛马。正月十五美味佳肴。正月十六的早上,要进行相互抹黑脸的活动。青年人给老年人抹黑时要先叩头。赫哲族春节,赫哲语为“佛额什克斯”,即大年除夕之意。人们穿上在帽耳、衣领、袖口、裤腿、围裙、鞋面上绣着美丽的花纹、几何图案和花鸟等花边的兽皮等服装。在年节里,一般人家要做“吐火宴”,或用一种野生果“稠李子”制作成饼子,同时摆满鱼、兽类肉等食品。对待贵客,则用杀活鱼,或把鱼条烤熟,用这种“塔拉哈”招待。13.基诺族 春节到来,聚居于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口嚼槟榔的老翁扬头打钹,戴大尖帽的老妪低首鸣锣,由周巴(寨父)最先把鼓敲响,男女青年围成一圈徒手跳舞。

四.各民族风俗习惯

1.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互相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2.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考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办跳马跳骆驼等竞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3.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办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4.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旺盛。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齐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5.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竞赛。

6.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福,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竞赛。

7.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 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举办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

8.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当,让妇女休憩,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劳。

9.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10.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予礼品。除夕岁守夜。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奋。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蜜。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

11.壮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间习惯包粽子过春节。节日期间还要组织丰富多采的民族文体运动庆祝,唱“采茶”、舞狮龙、跳打扁担舞、闹锣、打陀螺、赛球、演地方戏等。

12.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以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

13.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

14.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奠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

15.鄂温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非凡是对自己的长辈和亲戚务必在初一那天去磕头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个较大的房子里纵情地快乐,一般都由老年人召开这个娱乐晚会,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接着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来。

16.达斡尔族——正月初一,天亮起来,妇女准备早餐,男人烧香拜天拜地拜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赐太平丰年,拜完神,向长辈敬酒叩头接收老人的祝词。吃完水饺,穿起新衣服,近亲男女聚积在一齐,由长辈年老者率领,按辈份高低进行各种娱乐运动。

17.哈尼族——除夕妇女忙着做糍粑,小伙子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架。不论男女老少,春节里都喜欢荡秋千。

18.瑶族——节日期间,人们聚在一齐,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农民,一人扮扩锄农民,三人边舞边歌,表示庆农业丰收;青年男女则聚在村寨四面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唱山歌,物色意中人。

19.景颇族——春节期间举办“打靶”竞赛。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姑娘们便奖给神枪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20.拉祜族——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云南拉祜族的“扩塔”节(拉祜语为春节)。除夕,每家每户要做象征太阳、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初一至初四,青年男女争先恐后跑到泉边,迎接象征纯净、幸福的新水,以先得为快。同时,带着礼品走村串寨、访亲问友。五.少数民族的节日

1.火把节

火把节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前后举行,流行于云南、四川的部分地区,是彝族、白族、傈僳族。纳西族等的盛大节日。

清晨,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男的穿绣花的开襟短衣,下穿宽裤脚的长裤,头顶留着一绺儿头发,叫“天菩萨”,有耳戴红色或黄色耳珠,用青布或蓝布缠头,并在前额扎成长锥形的“英雄结”,以示英武。女子穿镶边绣花的上衣和五彩缤纷的“百褶港裙”,戴一双耳环,领口别着银排花,头顶着一块布或用头巾缠头。男女都披着被毯,服饰板有特色。白天人们饮酒庆贺,举行摔跤、斗牛、射箭、赛马等活动。

夜晚,人们都汇集在村头、寨边或广场上举行青火晚会,燃起千百支火把游行,人们在松林田间奔驰,表示驱除虫害邪恶,以求幸福昌盛。火把在田野游动,照亮山坡,形成灿烂耀目的火海。青年男子吹起笛子,弹起动听的月琴和大三弦,边弹边舞,姑娘们也合拍跳起优美的舞步,拍掌跳转,节奏强烈而情绪欢快。被称为“阿西跳月”的这种民族舞蹈,有时一直进行到天明。

关于火把节的来历,各民族都有众多的说法,不过有一种颇为流行。相传在唐朝开元年间云南被划成六个地区,即“六诏”,分别由六个诏王统治。其中,以蒙会诏诏王皮罗阁的势力最大,他时时刻刻想吞并其他五诏,称霸南疆。有一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六诏一年一度的祭祖大典在蒙舍诏召开。五个诏王应皮罗阁之邀如期到会。夜晚,六个诏王在一座松木结构的楼上举行宴会,众人酒酣之时,皮罗阁借故溜下楼,命令早已埋伏好的士兵点火焚楼,没过多久,楼毁人亡。六诏之一的造贩诏王之妻慈善夫人得知此事后悲痛至极。她亲自燃点松明为丈夫召魂。不久,在皮罗阁的大兵围攻之下,慈善夫人自杀身亡。以后,云南各族人民为纪念这位坚贞不屈的慈善夫人,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五这一天都要点燃火把,举办活动,一直延续至今。

2.洗澡节

洗澡节是藏族人独特的一个传统节日,每年初秋举行,节期为7大。藏语称之为“嘎玛堆巴”。

每到金风送爽、秋色宜人的时节,藏家男女老少,便兴高采烈地背关帐篷、衣服、卡垫,拿着青稞酒、酥油茶、糕点饼干,离开城镇,来到拉萨河畔,搭起帐篷。争相下水,兴致勃勃地游泳、嬉戏、洗刷。

据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宇托·云旦贡布的名医,他以高超的医术治好了许多人的疾病。后来,宇托去世了,成了神仙,为了继续给人们治病,他托梦给大家,让人们在弃山星(金星)出现的时候去河里洗澡,可以祛除病痛。人们便年年照样去做了。而金星的出现恰恰标志看季节的变化,所以洗澡节选在了初秋。另外,洗澡节选在初秋,有利于身体健康。因为在西藏,只初秋时节的河水才清澈,水流才适中。加上高原上日照时间长,每到下午,河水温度上升,正适宜洗澡。这时的河水还具有甘、凉、清、软、不损喉、不伤腹的优点。

在洗澡节期间,人们不但把家里所有的被褥、衣服等都拿到河里洗刷干净,而且尽情地玩乐,豪饮畅谈,载歌载舞。青年男女则双双对对地在河边溪畔、林中树下谈情说爱,演奏着一曲曲醉人心脾的爱情乐章。“沐浴节”,在西藏至少有七八百年的历史,藏语称为“嘎玛日吉”(弃山星,即金星)。据藏文历书记载:弃山星半年昼出,半年夜出。在拉萨地区藏历7月至8月初肉眼能看见此星,传说经此星光照射之水均成药水,所以弃山星出现之时,洗澡活动便进入高潮。

另有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草原上出了一个很有名的医生,他的名字叫宇托·云旦贡布。他的医术十分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治。因此藏王赤松德赞请他去做御医,专管给藏王和妃子们治病。但是,宇托进宫以后,心中仍旧忘不了草原上的百姓。他经常借外出采药的功夫,给百姓治病。

有一年,可怕的瘟疫流行,许多牧民卧床不起,有的被夺去了生命。这时,宇托奔跑在辽阔的草原上,为一家家患病的牧民治病。他从雪山和老林里采来各种药物,谁吃了病就会好起来。不知有多少濒临死亡的病人,恢复了健康。草原上到处传颂着宇托医生的名字,人们称他为药王。不幸的是宇托医生去世了。

他去世以后,草原上又遭到了可怕的瘟疫,比前一次更严重,许多人死了。生命垂危地牧民只好跪在地上,向苍天祈祷,希望天国保佑。

说来也巧,一天,一个被病魔折磨得九死一生的妇女,突然做了一个梦,梦中宇托医生对她说:“明天晚上,当东南天空出现一颗明亮的星星的时候,你可以下到吉曲河里去洗澡,洗澡以后病就会好起来。”果然,这个妇女在吉曲河中洗澡以后,疾病立刻消除了。一个又黄又瘦的病人,在洗澡以后变成了一个红光满面的健康人。这件新鲜事传开以后,所有的病人都来到河中洗澡。

凡是洗澡的病人,都消除了疾病,恢复了健康。人们说,这颗奇特的星星就是宇托医生变的。宇托医生在天国看到草原人民又遭受瘟疫袭击,他又不能来到人间来给人民治病,于是把自己化作一颗星星,借星光把河水变成药水,让人们在河水中洗澡以去处疾病。因为天帝只给宇托七天时间,这颗星星也就只出现七天。从此,藏族人民就把这七天定为沐浴节,各地的牧民们,每年这个时间,都到附近的河水里洗澡。据说洗澡以后,人就健康愉快,不生疾病。

■ 庆祝方式

这一节日开始,不管是阳光明媚还是阴天,也不管是城镇、乡村、牧区的男女老少都要到河边游泳,尽情地在水中嬉玩,洗净身上的污垢,并携家中所需清洗的如:氆氇、地毯、卡垫等东西,时之迎接这一年吉祥如意,祈求水神给予再生或健康,更好地面对美好的生活。

■ 拉萨的沐浴节

三五成群的拉萨人来到拉萨河边,在开阔的石滩上一边洗澡,一边嬉闹。一般藏族老百姓沐浴节期间每天都要到河边去,第一天洗澡一般很认真,此后每天湿一湿头发和脚,到了第七天再认真洗一次。

藏历的7月上旬,高原雨季刚过,风和日丽,阳光灿烂,勤劳质朴的藏族人民成群结队,阖家而出,扶老携幼,纷纷前往河水之滨,白天洗衣物,等夜晚弃山星高悬头顶之时,就尽情地嬉水游泳,洗刷一年的风尘。

传统节日各个民族的民风民俗 篇2

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 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省份, 壮族人民人口占广西总人口的33%, 还有苗族、瑶族、侗族, 都是广西的主要少数民族。他们都拥有自己的传统节日, 像壮族的“三月三歌节”、苗族的“过苗年”、瑶族的“盘王节”、侗族的“花炮节”等等。这些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各不相同, 但是在民俗体育文化领域又有其共同的特点。

1.1 少数民族民俗民间体育文化是为当地群众生活服务的一种传播形式

为当地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提供服务是民俗民间体育文化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 也是少数民族文化中具有传承性的特殊生活文化。每一个少数民族人民都可以并主动进行此类体育活动, 不受外在力量的局限, 具有较强的习俗性。民俗民间体育没有大规模的组织和专业化的设备, 大部分都是当地居民在节庆期间庆祝和娱乐的方式, 并不以锻炼或竞技为最终目的, 更接近于一种仪式化的传播形式。

1.2 当地民俗、民间体育项目种类繁多

广西少数民族和民族传统节日众多, 在传统节日中出现的民俗、民间体育项目更是种类繁多。例如瑶族的“达努节”, 除了举行盛大的铜鼓舞会、唱山歌, 还会举办射击比赛、武术表演等体育类竞技活动。苗族人最隆重热闹的苗年节是他们走亲访友的好日子, 还伴随着吹唢呐、跳芦笙、斗牛、斗马、对歌、爬杆等民俗体育活动。每一种独特的民俗体育项目都浸染着其所在少数民族的文化特征, 具有文化传播特性。

1.3 民俗、民间体育文化总是伴随着当地民俗文化而出现

民俗、民间体育文化是依附于民俗文化而存在的, 既是一种传统的体育文化, 也是少数民族的一种生活文化。没有民俗文化、没有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传承也就没有所谓的民俗、民间体育文化。建设、发展民俗、民间体育文化, 对弘扬、传播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而言, 是必要之举。

2. 少数民族民俗民间体育文化的传播价值

2.1 民俗、民间体育文化的对内传播具有文化传承价值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中民俗、民间体育文化的传播对其民族文化传播有着推动性的作用, 民俗、民间体育项目丰富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 使其产生更丰富更多的可能性。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大都是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进行区域内传播, 就像许多的神话故事是口口相传才得以保留至今, 少数民族的民俗、民间体育文化也是一样, 通过此种亲身示范教学的方式不断地延续给周边及子孙后代, 使其可以流传下去, 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长远传播。

2.2 民俗、民间体育文化的对外传播带来经济价值

广西少数民族民俗、民间体育文化的对外传播, 能吸引更多外来受众对当地文化的兴趣, 为当地旅游经济注入生机活力, 创造经济价值。随着我国大部分地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物质条件的丰富, 旅游成为大众的主要休闲方式之一, 在旅游的过程中, 体验当地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已经逐渐成为旅游的必要内容之一, 许多消费者会特意选择少数民族节庆期间到少数民族地区旅游, 感受更浓郁的民族风情。

少数民族旅游业的兴起, 许多民俗体育项目受到来自四面八方游客的追捧, 也促进了少数民族服装、商业表演道具、设备器材等民俗体育活动周边商品的生产和销售, 产业链的延伸产生了更大的经济价值。在传播、推广民俗、民间体育文化的同时, 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2.3 民俗、民间体育文化的艺术传播价值

少数民族民俗、民间体育文化本身具有一定艺术性, 在娱乐的同时能够给人带来一定的感悟与启示。如壮族的“铜鼓节”, 各村的小伙子们组成铜鼓队, 击鼓祭祖并进行击铜鼓比赛, 以打得响亮动听、节奏明快、耐力持久为胜, 其庆祝形式不仅具有体育性, 也具有艺术性。民俗、民间体育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着丰富多彩的历史, 应受到与民族艺术同等级的对待。在外来文化冲击严重的今天, 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对待民俗、民间体育文化, 对其封建腐朽的一面应加以提出, 保留其真、善、美的一面, 发挥其艺术传播价值。

2.4 民俗、民间体育文化的健身知识传播价值

少数民族民俗、民间体育文化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当地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 还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其产生的锻炼方式应属于健身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具备知识性的传播价值。例如, “苗年节”中必不可少的“跳芦笙”活动, 就是一项集体的健身运动, 不仅具有视觉上的观赏价值, 还可以强壮身体、愉悦心情, 其中包含的运动形式完全可以在各族人民中推广, 作为一项健身运动进行广泛传播。现在, 已有许多去当地旅游的游客也参与进民俗、民间体育项目中去, 这些人在享受民俗体育文化带来乐趣的同时, 也通过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介将这些运动进一步传播出去, 演变发展为全民健身运动中的组成部分。而各种少数民族节庆时期的舞蹈, 在非少数民族的健身场所里, 也已经成为占有一席之地的健身项目, 这都体现了少数民族民俗、民间体育文化的知识传播价值。

总之, 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大省, 在保护本土少数民族文化方面, 有着不可推卸的使命和责任。少数民族民俗、民间体育项目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着极其丰富和重要的传播价值, 极大程度上丰富了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体系和当地人民的生活, 也为我国少数民族之间多元化的社会交流提供了媒介和平台。在新媒体环境下, 民俗、民间体育文化的充分传播, 有利于保护当地民族特色, 也有利于带动当地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 更是对少数民族艺术和健身知识体系传播的重要补充。

参考文献

[1]李志清.乡土中国的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2]莫伟彬, 蒋宇凌, 李跃林, 李敏华.论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中民俗、民间体育文化的价值[J].体育科技, 2013, 03:6-7.

[3]冯萌.民族传统节日中民俗、民间体育的价值[J].中国体育科技, 2006, 05:34-37.

传统节日各个民族的民风民俗 篇3

关键词:民间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非传统性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8)04-0008-04

A follow-up discussion about the concept of and relation between civilian sport, national sport, traditional sport and folk sport

——A discussion with Mr. TU Chuan-fei and his associates

CHEN Hong-xin,LIU Xiao-pi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021,China)

Abstract: By applying relevant theories such as folklore and study of nations, the authors dissected the concept of civilian sport, national sport, traditional sport and folk sport, and considered that their relation should be as follows: folk sport is a concept with a broad intention and extension, including national sport; national sport is divided into traditional sport and non traditional sport; folk sport is a branch of traditional sport, an important constituent part of traditional sport.

Key words: civilian sport;national sport;traditional sport;folk sport;non traditional sport

拜读涂传飞等人[1]的《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及其关系辨析》一文(以下简称涂文),颇受启发。当前学术界常常把民间体育、民族体育、民俗体育等一些相关概念混同、交替使用,涂文通过对这些概念的梳理,提出新的看法,这对于澄清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具有积极意义。但对于文中的一些观点,笔者有不同的意见。

1对几个概念的界定

1.1民间体育的概念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民间”的解释指人民中间,主要指与官方相对而言[2]。钟敬文先生[3]认为:民间,顾名思义,是指民众中间,它对应官方而言。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群众。在文学领域中,陈思和[4]认为民间文化形态是指在国家权利控制相对薄弱的领域产生,保存了相对自由活泼的形式,能够比较真实地表达出民间世界生活的面貌和下层人民的情绪;虽然在政治面前民间总是以弱势的形态出现,总是在一定的限度内被迫接纳权利,并与之相互渗透,但它毕竟属于被统治阶级的“范畴”,而且有着自己独立的历史和传统。由以上概念可知,民俗界与文学界都对“民间”进行了阐述,但都仅将其看作与官方联系在一起,将其作为与官方相对的概念。陈勤建等[5]从民俗学的视野对“民间”的概念内涵进行了一番梳理,认为“民间”这一概念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认为“民间”是(1)社会中的“人”所充当的一种角色;(2)“民”生活、活动的空间世界;(3)有自己固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可见,民间跨越了官方的界限,是外延宽广的术语。民间在广大民众日常生活和活动空间中,有自己固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固有的生活方式表现了民间的自由、自发、自然、散落等生活方式特点。如民间体育在一定形式上表现出没有高度的组织化与制度化;固有的文化传统则表现了一个民族或国家特有的文化内涵。如中国民间体育多模仿动物动作,如五禽戏、大雁功以及仿生武术等,这一特点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善于直观的思维方式有密切关系[6]。我们在对民间体育进行研究时,就应该掌握和理解这种固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内涵。

涂文[1]中认为:“民间体育是存在于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当中,没有高度组织化、制度化的体育活动”。把民间体育与其他体育形态的主要区别定位在是否“高度组织化、制度化”,由此认为民众偶尔的一次体育行为也属于民间体育的范畴,如热爱足球运动的几个年轻人很偶然地相约在某个足球场进行一次足球比赛,那么这些年轻人的体育行为就是民间体育。民间体育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没有高度组织化和制度化,笔者是赞同的。但是应该认识到,民间体育应该有固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内涵,是不同于其他体育形式的一种特殊体育形态,如果把民众偶尔的一次普通的群众体育活动也认为是民间体育,那就忽视了民间体育固有的方式和文化内涵,而将民间体育等同于没有组织化和制度化的一切体育活动了。因此我们认为,民间体育是一个内涵与外延宽广的概念,是广大民众在日常生活和活动空间中直接创造的,有着固有的方式和文化内涵的体育形式。

1.2民族体育的概念

当前学术研究中对民族的理解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是认为民族的产生与资本主义民族国家的形成是同步的[7]。这种理解下的民族体育通常是与西方国家世界范围内大规模传播的现代体育相对而言的。二是认为民族的出现是与文明社会产生之初同步的,按照这种说法,古代的埃及、印度、中国和希腊,都已经形成了民族[8]。三是指在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的共同体,如原始民族、古代民族、现代民族等[9]。四是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如林耀华先生[10]对民族的界定为:“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这是一种比较宽泛的说法,是目前大多数人所认同的一种。即民族包含了古代社会、近代社会以及当今存在于现实社会中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涂文中也是在鉴于这种稳定的共同体的基础上,将民族体育界定为:“民族体育是反映并承载着一个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为该民族所传承和享用的一种特殊的传统体育文化,中华民族体育、少数民族体育都是民族体育的具体表现形式。”该定义认为民族体育首先是一种传统的体育文化,其次认为中华民族体育、少数民族体育都是民族体育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应该讲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就一个国家而言不单是指少数民族。如对中华民族的理解上,有学者根据费孝通先生在其著作《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观点指出:“中华民族与中华民族当中的数十种兄弟民族,是不同层次的民族共同体辩证统一的民族结构。只强调中华民族一体,而忽视各兄弟民族客观存在着的不同特点、民族意识和民族利益;或只强调各民族是都具不同特点、民族意识和民族利益的单一民族,而忽视了中华民族的整体不可分割性与中华民族长远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两者都是片面的[11]。可见,民族体育包含着少数民族体育,在这一点上笔者也是赞同的。但对于民族体育是否就是一种传统体育文化,我们认为“传统”不是指过去发生过、曾经有过的活动,更不包括已经死亡、消失了的,世代相传并延续至今应该是其重要特点。因此,像投壶、蹴鞠、马球、樗蒲等体育应是非传统体育,但他们也属于民族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体育不仅包括传统体育(武术、易经筋、赛龙舟、舞龙等)也包括非传统性体育(投壶、蹴鞠、马球、樗蒲等)。因此我们认为,民族体育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独有的,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共同体所创造和享用的特殊的体育文化。

1.3传统体育的概念

对“传统体育”的理解主要在“传统”二字。《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传”是由一方交给另一方;由上代交给下代。“统”是指事物彼此之间连续的关系[2]。显然,“传统”不是指过去发生过、曾经有过的活动,更不包括已经死亡、消失了的,世代相传并延续至今应该是其重要特点。其次,传统“是一个流动的、生成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种已经生成和已被规定了的‘在’者”[12]。“传统”具有随着时代变化而内涵和外延也发生变化的特点,“传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处于不断的生成创造过程中,不光是已经创造存在于人类中的,也包括即将要创造的。因此,不能仅以时间界限来界定与“现代”相对应,把历史等同于传统是错误的。

涂文认为传统体育是指人类业已创造的和将要创造的能够经由历史凝聚而传承、流变的一种特殊的体育文化形态。应该讲提出传统体育是人类已创造的和将要创造的观点,正是体现了“传统”这一动态的概念和不断的生成创造过程。但是,涂文中认为传统体育包含民族体育,将民族体育作为传统体育的下属概念,这是不正确的。我们认为,传统的形成是以一定区域和一定社会中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即“民族”为前提的。从文化的角度讲,它是由各民族历史演化而成的一种悠久的文化,是各民族长期创造的社会历史的发展水平、程度和质量的表现。民族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民族语言、民族性格、民族的精神面貌、民俗习惯、传统与道德、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关系等,构成传统文化的特征。譬如中国文化指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对传统体育的产生及其发展有着巨大影响[7]。因此,我们在谈“传统”的同时,是以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即“民族”为前提的。由此可见,传统体育包含不了民族体育,根据前面我们对“传统”概念的理解像民族体育中的投壶、蹴鞠、马球、樗蒲等消失的内容不应该包含在传统体育之中。我国许多学者从“民族”的角度研究传统体育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笔者也比较赞同许多学者提出的就一个民族或国家而言,“传统体育”即是“民族传统体育”的说法。在我国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研究始于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近代以来西方体育的强势入侵,才引起人们的重视,民族传统体育也正是随着这种“土洋体育”的论争而萌芽。而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只有土生土长的体育形态,而这些土生土长的体育形态正是随着一个民族或国家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下来的。可见,就一个国家或民族而言,传统体育是民族传统体育,它是民族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指人类业已创造的和将要创造的世代相传并延续至今的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形态。

1.4民俗体育的概念

当前在民俗学领域中对于民俗的研究主要有二种学术取向:民俗事象研究与生活整体研究。如果把民俗作为民俗事象研究,那么民俗则作为文化而存在,它是相对静止的,呈现为事象;如果民俗作为生活而存在,它是动态的,呈现为过程。可以讲,这两种取向各有自己的优势又各有自己的不足[13]。高丙中教授[13]认为,这两种学术取向是互补的,是民俗学在当代展翅腾飞的两翼,民俗学在当代欲求大有发展,迫切需要大力开展民俗整体研究,把民俗扩展到全部的社会生活、文化领域。而在社会生活、文化领域内,民俗学奠基人之一钟敬文先生[3]认为,只有那些在内涵上具有“集体性、类型的、继承的和传布的”等性质的现象才是“俗”。民俗的集体性在于民俗是一种集体行为而非个人的,即便是个人的创造,也必须得到集体的响应和施行,否则是形不成社会民俗的;民俗的类型性指表现出一种固有的模式,这种模式是社会的成员所共同遵守的标准;而继承的与传布的则表现了民俗在时空上的延续性与蔓延性。例如,风筝是一项古老的民俗体育项目,我国是风筝的故乡,到今天仍深受人们的喜爱,而且传播到世界各地,现已成了全人类所共有的文化。

涂文[1]中根据民俗之“俗”的内涵将民俗体育界定为由一定民众所创造,为一定民众所传承和享用,并融入和依附于民众日常生活的民俗习惯之中的一种集体性、模式化、传统性、生活化的体育活动。应该讲,该定义表现出了民俗体育之“俗”的基本特点,但该定义认为民俗体育的表现是融入和依附于民众日常生活的民俗习惯之中。如提到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传统的风俗和仪式贯穿于荡秋千的整个过程始终,并且成为这些民族的一种集体性、模式化、传统性、生活化的体育活动,由此认为这种条件下的荡秋千就应属于民俗体育的范畴;而现在许多小区和公园里的荡秋千活动由于它没有融入和依附于一定的风俗习惯之中,不具有集体性、模式化、传统性、生活化的属性,故这种条件下的荡秋千就应不属于民俗体育的范畴。我们认为其实这是将民俗体育窄化的认识。民俗体育区别于其他体育在于其产生时主要依附于民众日常生活的民俗习惯,从而表现出它的集体性、传承性等特点,但在其产生之后,再进行这些民俗体育项目运动时,并非一定要依附于这种民俗习惯。我们不能说在端午节举行的舞龙属于民俗体育,而在平时进行的舞龙则不属于民俗体育。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在今天许多学校中开展的舞龙、舞狮、竹竿舞等民俗体育项目又能叫什么呢?因此,我们认为民俗体育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广大民众在其日常生活和文化空间中所创造并为广大民众所传承的一种集体的、模式化的传统体育活动。

2民间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的相互关系

通过对以上概念的认识可知,民间体育涵盖最广,内涵最大。民族体育正是在民间体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文化的角度讲,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整体文化,而民间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基本因子和基础文化,它是政治、法律、宗教、伦理、艺术等制度和经典文化的原生体,儒家、道家思想,都来源于先秦时期民间文化的滋生繁养[14]。换句话说,民族体育正是源于民间体育,民间体育虽然不见经传、难登大雅之堂,但它却是民族体育的基因和文化基础。民族体育分为传统体育与非传统性体育,就一个民族或国家而言,传统体育即民族传统体育,通常包括传统导引、养生等传统体育。而非传统体育则是指蹴鞠、马球、投壶、樗蒲等已经消失或失传的民族体育项目。民俗体育属于传统体育的重要部分,对一个民族或国家而言,民俗体育即属于传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的分支。民族传统体育与民俗体育在某些部分有一定的重合性和关联点:第一,两者都属于文化范畴;第二,两者都属于历史范畴;第三,两者都与社会生活水乳交融,混同一体性[14]。民族传统体育与民俗体育相比,其研究的内容与范围更为广泛,研究重点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传统文化,而民俗体育的研究内容必须是具备“俗”特点的传统体育。如前所述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包括武术、易经筋、八段锦、五禽戏、气功等,也包括民俗体育中的赛龙舟、舞龙、放风筝、跳皮筋等;而民俗体育却不包括武术、易经筋、八段锦、五禽戏、气功等。

3结论

按照涂文中的观点,民间体育由传统体育和非传统体育组成,传统体育又可分为民俗体育和民族体育,民俗体育和民族体育互有交叉,但两者并不等同,而是并列的关系。

我们认为民间体育是广大民众在日常生活和活动空间中直接创造的有着自身生活方式和文化内涵的体育形式,涵盖民族体育。民族体育正是在民间体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独有的,指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共同体所创造和享用的特殊的体育文化。按照传统性的特点,可将民族体育分为传统体育与非传统性体育两大类。传统体育包含不了民族体育,就一个国家或民族而言,传统体育即是民族传统体育,它是民族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指人类已创造的和将要创造的世代相传并延续至今的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形态。而民俗体育则是传统体育中具有集体性,类型的、继承的和传布的体育形式,属于传统体育的分支。

简言之,可将其相互关系应表述为民间体育涵盖民族体育,民族体育分为传统体育与非传统性体育,民俗体育是传统体育的分支,是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涂传飞,陈志丹,严伟.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及其关系辨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8):24-31.

[2] 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21.

[4]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5] 周星.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54-65.

[6] 邵荣,柯玲.中国民间体育的文化思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6):745.

[7] 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4,109.

[8] 倪依克.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J].体育科学,2004,24(11):54-55.

[9] 编写组.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10] 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11] 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9.

[12] 洪汉鼎.解读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13] 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70-75.

[14] 王俊奇.关于民俗体育的概念与研究存在的问题——兼论建立民俗体育学科的必要性[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2):16-20.

新年各个节日的风俗 篇4

腊月

踏入腊月即农历十二月,已适宜办年货,除了买腊味、糖果外,水果也少不了,其中苹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团圆,所以买多一些也无妨。

年廿四

谢灶,相传年廿四是诸神返回天庭述职的一天,其中灶君更是掌管人间衣食的神明,所以人们都兴起谢灶的礼仪,谢灶的供品包括生果、烧肉及一些斋菜,而汤丸及麦芽糖更是必备的,据说这些甜品能封住灶君的嘴,免他上到天庭向玉帝乱告状。祭祀仪式方面,在灶头放齐供品后,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来年衣食丰足及身体健康,之后烧衣及撒酒,最好将一些汤丸放在炉灶上,或将麦芽糖涂放在灶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会更佳。

年二十八

洗邋遢,年二十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时机,中国传统来说,这天一家人都要帮忙大扫除,务求将往年的霉气及不如意通通扫走,而自身亦要洁净,包括洗头、冲凉及理发等,据闻这样做便可以消灾去病。如果家里有神台的话,据说宜在今日换走挂红等神台供品,用红毛巾、红盆沾上柚子叶煮的水抹干净神台,那就可保家宅平安。

年三十晚

要送年,年三十晚是一年的最后一天,这天具有感恩和团圆的意义。当日下午要开始送年的仪式,要开好祭桌,摆好五牲及各种年货以供奉诸神,之后便是拜祖先,以感谢祖先及各位神明一年来的照顾,而且祈求来年继续平安大吉。除夕夜许多人都不会睡觉,守岁到天光,根据传统习俗认为,守岁是为了祈求双亲长寿。到子夜十二点正,就开始烧炮竹,庆祝新一年来临。

初一

在年初一祭祖是很重要的习俗。在祖先神位上放一些红枣、糖冬瓜、花生糖及生果等,跟着一家人烧香诚心祭拜及烧衣。之后就开始拜年的活动,晚辈向长辈或亲友间互相拜年恭贺。年初一也不可扫地或倒垃圾,相传这样会送走财气,一些不吉利的话不要说,否则这年会不好运的。

初二

出外拜年或祭祖,年初二也是出嫁女儿回娘家的时侯,相传如果年初一回娘家,会令娘家变得穷,所以大家就要年初二才回了。回娘家拜年当然不能空手,必须准备一些贺礼才好。

初三

各人留在家中,不出外团拜,恐防招口舌是非。

初四

祭财神,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就不请他来拜神。

初五

送穷五,初一至四的垃圾不能倒掉,免倒“财气”,初五的垃圾视为“穷土”,倒掉就“送穷出门”。五路财神生日,有“接财神”的习俗。

初六

“送神”的日子,把除夕送来的财神纸马烧掉,店m开始复业。

初七

人日,人的生日,又是聚餐吃喝,又有放花炮烟花,启烟火的习俗,是“火的生日”。

元宵节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 舞龙、 舞狮、 跑旱船、 踩高跷、 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各个月份重要节日 篇5

4月2日:国际儿童图书日

4月7日:世界卫生日(1950)

4月15日:非洲自由日

4月21日:全国企业家活动日(1994)4月22日:列宁诞辰纪念日(1870)4月22日:世界地球日(1970)

4月22日:世界法律日

4月23日:世界图书和版权日(1995)

4月24日:世界青年反对殖民主义日(1957)4月24日:亚非新闻工作者日

4月25日: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1986)4月26日:世界知识产权日(2001)4月27日:联谊城日

4月30日:全国交通安全反思日

4月第四个星期日:世界儿童日(1986)4月最后一个星期三:秘书节

5月份

5月1日:国际劳动节(1889)

5月3日:世界新闻自由日

5月4日:中国青年节(1939)

5月4日:五四运动纪念日(1919)

5月5日:马克思诞辰纪念日(1818)

5月8日:世界红十字日(1948)

5月8日:世界微笑日

5月第二周的星期二:世界哮喘日(1998)5月第二个星期日:母亲节(1914)

5月12日:国际护士节(1912)

5月15日:全国碘缺乏病防治日(1994)5月15日:国际家庭(咨询)日(1994)5月17日:世界电信日(1969)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1977)

5月20日:全**乳喂养宣传日(1990)5月20日:中国学生营养日(1990)

5月22日:生物多样性国际日(2000)

5月第三个星期二:国际牛奶日(1961)

5月第三个星期日:全国助残日(1990)

5月25日:非洲解放日(1963)

5月26日:世界向人体条件挑战日(1993)5月27日:上海解放日(1949)

5月30日:“五卅”反对帝国主义运动纪念日(1925)5月31日:世界无烟日(1988)月 份

6月1日 国际儿童节 1949

6月5日 世界环境日 1974

6月6日 全国爱眼日 1996

6月11日 中国人口日

6月17日 世界防止荒漠化和干旱日6月20日 世界难民日 2001

6月22日 中国儿童慈善活动日

6月23日 国际奥林匹克日 1894世界手球日

6月25日 全国土地日 1991

6月26日 国际禁毒日(国际反毒品日)1987国际宪章日(联合国宪章日)

6月30日 世界青年联欢节

民族民俗的作文 篇6

鄂伦春是一个勇敢的民族,起初是在大山中,与狼伴舞,日月同床,之后,勇敢的鄂伦春人建造了简单的房屋,鄂伦春人的衣服,算是最有大自然的气息了

用打来的动物的皮,围成简单的衣服,又保暖又好看,用动物的头,缝成一个里外有毛的帽子,最有特色的是,帽子上有两个小角。

鄂伦春人,吃的饭就是肉,手把肉,烤肉,所有的主食都是肉和柳蒿芽汤,在那里的鄂伦春人总是每人有一个武器,用来捕猎狍子、野猪。

传统节日各个民族的民风民俗 篇7

傣族原始宗教中最早的崇拜对象大概就是与人们的生存关系最密切的自然物和生产、生活资料, 如太阳、山、水、土地、树木、村寨、粮食等, 因此, 太阳有太阳神, 山有山神, 江河有水神, 树木有树神, 土地有“田头鬼”、“地基鬼”, 水泉有“洼子鬼”, 风有风鬼, 家有家神, 村寨有寨神, 一个勐 (坝子) 有勐神, 粮食有谷魂。人们为求得生存和发展, 对这些自然物的神灵都要定期进行祭祀。图腾崇拜应是氏族社会比较早期的信仰, 这是把周围与人们关系最密切的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认作自己的祖先加以崇拜, 这就是这个氏族的图腾。傣族的图腾崇拜主要保存在一些民间故事和祭祀仪式中, 德宏有老虎为祖先的传说。德宏一带历史上的麓川王国, 其国王的名字都以“思”开头, 如“思伦法”、“思可法”, 这个“思”字即“虎”的意思, 人们视麓川王室为虎氏族, 应该来源于虎图腾崇拜。这些都是图腾崇拜的痕迹。如今德宏地区的傣族存留有许多种类繁多的民间舞蹈, 这些民间舞蹈大都带有图腾崇拜的痕迹, 如白象舞、孔雀舞、金鹿舞、“嘎养”舞 (鹭鸶舞) 等, 而其中的孔雀舞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拟兽舞蹈, 也是傣族先人把孔雀作为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的产物。孔雀舞以身段优美, 节奏明快, 手形变化多端, 眼神灵活传情为特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 孔雀舞的内容和形式经过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如今已看不到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的影子, 而把它作为平时的健身舞蹈和重大节日时的表演性舞蹈。由于傣族先民生产力低下, 他们无法对一些自然现象进行解释, 由此产生了自然崇拜和对神灵的崇拜, 并逐渐过渡为具有一定仪式的全民信仰, 经过历代人的不断强化, 它们中的一些演变成顽固、保守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行为, 由此产生许多生活禁忌和一系列的巫术活动。因此, 新中国的诞生, 广大农奴在政治上的解放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已逐渐缩小了这些原始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但它在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意识中打下的烙印, 却会在相当长的时期保留下去, 在人们有意或无意间继续释放自己的影响力。

二、佛教与民族传统体育

德宏地区 (包括耿马、孟定一带) 的傣族是一个全民信奉佛教的民族, 他们主要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 即小乘佛教, 小乘佛教大概在公元6~8世纪之间开始传入傣族地区的。小乘佛教的威力大大超过原始宗教。当它在唐朝前期传入傣族地区后, 首先在统治阶级中站稳了脚跟, 然后又在全社会得到普及。小乘佛教一经传入傣族地区, 便使傣族的整个生活、文化等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同时佛教为了与傣族特有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氛围相适应, 也吸收了许多傣族文化的营养, 使佛教更好地为傣族人民所接受。这两个过程几乎是同步进行的。佛教与原始宗教的长期共存现象, 形成了傣族信仰二元化的特点。现在傣族主要的民俗节日与佛教的关系极其密切, 如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堆沙塔节等, 就连傣族的“赶摆”也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 泼水节。

泼水节傣语称“摆爽南”, 又名“浴佛节”, 字面意思是“变更”和“周转”, 即从旧的一年转换到新的一年。泼水节是傣族的传统节日, 与德宏傣族共处的德昴族和阿昌族也有过泼水节的习俗, 形式都大同小异。在泼水节的清晨, 傣族的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赶大“摆”, 举行浴佛和互相泼水祝福, 白天城乡各地处处吉祥水花飞舞, 笑语连天, 一片欢腾, 之后他们就开始互相泼水, 意为祝对方健康、吉祥、幸福。在泼水的同时他们还在鼓锣等乐器的伴奏下翩翩起舞。晚上村村寨寨唱傣戏, 嘎秧弄, 放孔明灯, 彻夜不眠, 场面十分壮观。此外, 放河船、跳象脚鼓舞和孔雀舞、斗鸡等, 也是泼水节期间的活动内容。近几年, 还增加了民俗考察、经贸洽谈、寻找最美的傣族孔雀公主比赛、千车万人采花活动、牛车与美女彩车巡游展演等内容, 使泼水节的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2. 关门节。

德宏傣族称为“进洼”, 意为佛祖入寺之意。也是德宏傣族传统佛教节日, 时间为每年傣历九月十五日 (农历七月中旬) 开始, 到傣历十二月十五日结束。据传说, 每年的这个时期, 佛都要到西天去与其母讲经, 3个月才能重返。有一年, 由于佛不在, 数千佛教徒到乡下传教, 百姓的庄稼被他们踏坏, 耽误了百姓的生产, 百姓们对佛徒十分不满, 佛后来知道了此事, 心中非常不安。从此以后佛再到西天讲经时, 便会把佛徒全集中起来, 规定在他讲经期间不许他们到其他地方, 只能忏悔, 以赎前罪。故人们称之为“关门节”。

3. 开门节。

傣语为“豪瓦萨”或“出洼”, 除傣族外, 其他信奉小乘佛教的布朗族、德昂族和部分佤族都过该节日。“关门节”结束后举行。节日当天, 男女青年身着盛装, 带着食物、鲜花、腊条、钱币等去佛寺拜佛。然后举行盛大的文娱活动, 庆祝从关门节以来的安居斋戒结束。活动的主要内容有燃放火花、放高升、点孔明灯、唱歌跳舞等。青年们舞着各种鸟、兽、鱼、虫等形状的灯笼环游村寨。这时, 恰逢稻谷收割完毕, 所以也是庆祝丰收的节日。

4. 堆沙塔节。

傣语称“广母赛”, 为小乘佛教节日, 傣历一月十五日 (农民十月十五日) 举行。节日当天寨里的所有人都到河边搬运沙子, 然后由老年妇女在寺院里堆沙塔。她们先把运来的沙子筛净, 然后把筛净的沙子和白胶泥充分混合, 再把混合好的白胶泥抹到事先用土基砌成的塔基上, 塑成的主塔高约1米, 底座周长大约2米, 主塔塑成后还要在主塔的四角再塑四座小塔, 最后再撒上细沙。接着以主塔佛龛为中点留出“十”字形走道, 将地面划为四块。老汉们在一旁破竹编用的篱笆和制作彩纸塔帽。堆完沙塔的老年妇女手拿事先做好的长约尺余的笋壳模, 先往模子里填些潮湿的细沙, 再从簸箕中取一粒小卵石及一两个镍币作为塔心, 然后填满沙子, 再用填满沙子的模子拓在撒有细沙的地面上。每块地面拓小沙塔250座, 共1000座。拓完后, 男女老少开始为主塔加冠, 他们先用篱笆将塔群围在正方形的篱笆墙内, 并在主塔尖和四根篱笆墙角柱上悬挂五彩纸旗。每根篱笆墙角柱上都捆着一株芭蕉树和一根带叶的甘蔗, 以象征丰收和日子甜美。同时还绑一个供有粮果米花等的竹制括盘。清场后, 由老年妇女点燃主塔佛龛里的四盏香油灯, 然后关门封场。当天晚上象脚鼓声雷动, 人们围着场地翩翩起舞。节期三日以内, 全寨在佛寺打合伙。每日早晚僧侣都要为沙塔颂经, 大约半小时。第三日下午清理沙塔, 小孩子们以取得塔心钱为吉祥。

5. 摆冷细。

相当汉族农历的春节, 傣族寨子里的中老年人在这一天, 都到奘房 (寺庙) 里拜佛, 听佛爷讲经。

6. 摆伍巴古。

意为弥勒佛节,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十六日, 傣族村民们在奘房举行的迎佛、拜佛仪式, 不定期举行。节日期间他们向佛敬献袈裟、被褥、枕头、香烛、果品等物, 然后在奘房“光毫” (即聚餐) 。第二天中午进行送佛仪式, 村民们在精美的小彩船中放置一尊小佛像, 然后在佛爷的引导下, 敲锣击鼓把彩船送至河边, 长老诵经后把彩船放人河中顺流而下结束。

7. 摆干朵。

出洼的第二天 (农历九月十六日) 举行, 傣族民间比较热闹的宗教节日。节日期间傣族村寨之间集队互相祝贺, 村寨之间的青年们要进行对歌、跳舞等活动内容, 老年人则到大殿拜佛祈祷。

8. 烧白柴。

节日前, 信众中的青年男女要到山中砍一些柴禾送到奘房, 把树皮全部剥去, 露出洁白的树干, 称为白柴。到农历元宵节晚上, 由男信徒把白柴垒成一个高4~7米的“亚”字型座亭式建筑, 建筑顶放置油布条、刨花等易燃物, 亭中悬挂鞭炮。晚上九时左右, 先由佛爷诵经, 后由长老手持长竹竿点燃亭顶的易燃物, 把亭子化为灰烬。他们认为烧白柴节过后, 天气将会转暖。

德宏州傣族除全民信佛外, 还保留先民信仰的原始宗教, 由这些宗教衍生出许多民俗活动, 在这些民俗活动中孕育着丰富的体育因素, 它们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摘要:德宏州傣族是一个全民信佛的民族, 佛教对傣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具有深刻影响。除此之外德宏地区的傣族还保留先民信仰的原始宗教。由这些宗教衍生的民俗活动, 孕育着丰富的体育因素, 它们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关键词:德宏,傣族,宗教民俗,传统体育

参考文献

[1]尤中.中国西南民族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1985.

[2]《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概况[M].芒市:德宏民族出版社, 1986.

[3]肖谋远, 韦晓康.宗教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影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6.

[4]许建.原始宗教对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影响[J].体育科技, 2005, (2) .

民俗文化于民族舞蹈教学中的体现 篇8

1 前言

民族舞蹈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种类繁多的舞蹈形式,集文化因素、遗存于一体,展现了每个民族独特的审美艺术。文章试论述民俗文化与民族舞蹈教学之间的关系,为今后舞蹈课堂教学提供技术指导,以供参考和借鉴。

2 民俗文化与民族舞蹈教学

2.1 民俗文化在民族舞蹈教学内容中的体现

中国民族舞蹈种类繁多,从民俗文化的角度考虑,是一种传统文化心态和样式的集合体。不同的舞蹈派系,有着不同的舞蹈语汇系统。鉴于此,在民族舞蹈教学過程中,必须要从内容上保证民族舞蹈渗透这种民俗文化的心态和样式,并将这些内在的东西疑舞蹈语汇的形式分解到课堂教学元素,向学生们讲解,进行训练。此外,民族舞蹈作为形体动态的传授过程,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必须还要兼顾内在民族精神、文化精髓等文化内涵的再传承,讲述民族舞蹈素材的文化渊源,内在民族心态,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化,更好地用语言去表现他们。比如:比如,藏族民族舞蹈由农牧文化与宗教文化融合而成,藏族舞蹈独特的体态动律特征,重心偏前,身体微前送或90度的前倾,这是漫长的封建农奴制、政教合一的政权形式以及喇嘛教迎合人们精神生活需要的结果。因为地域的辽阔,藏族舞蹈色彩斑斓、风格各异。在表演风格上,“堆谐”朴实自如,踢、踏、悠、摆、跳、翻甩,柔韧多变,稳沉有力。但无论怎样变异,藏舞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膝部上分别有连续不断的或小而快、有弹性的颤动,或连绵不断柔韧的屈伸。连绵不断的颤动或屈伸,在步伐上形成的重心移动,带动了松弛的上肢运动,其中的“踢踏”和“弦子”、“锅庄”表现最为突出,不同性质的颤动和屈伸是我们在教授时的核心,也是训练展开的着眼点。同时,我们在教学中还强调了对其内在的精神气质和审美情趣的把握。

2.2 民俗文化在民族舞蹈课堂教学方法上的体现

在民族舞蹈课堂教学中,教育者通过口传身教的方法,训练学生身体的能动性,加深学生对舞蹈民俗文化内涵的理解,更好地掌握舞蹈的动作美感。中国舞蹈是五十六个民族心灵的感应、智慧的结晶、情感的体现,其内涵的民俗文化有着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点,同时表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中国民族正是集大成文化于动作表现于一体,以此为元素基础,触类旁通,在新文化形式的演变中构塑新的舞蹈形式,这既符合了文化历史轨迹,同时又体现在对文化的再造。由此,在课堂教学教法中,我们必须要体现出对民俗文化的再造作用,从内容到形式体现时代变迁群众对审美情趣和艺术个性的影响,体现历史、宗教、理论乃至语言因素的时代变化。朱熹曾经说过:“事必有法,然后可成”,由此,教法的重要性是可见一斑。

第一,语言氛围。在舞蹈教学中,民俗文化形式常常以语言的形式体现在舞蹈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比如:藏舞中的“拉索”、“呀”,东北秧歌中的“嘿嘿”等等,都是不同地域文化于舞蹈教学中的特殊应用,具有提劲、提神、抒发情感等作用。第二,情境氛围。舞蹈教学中,有用语言难以表达民俗氛围的,此时课借助现代教具——投影仪、电视、电脑等等,通过生动情境的再现,让学生更好地去学习。比如:藏舞学习中,用投影仪投视唐古拉山山脉、民族特有服饰等等,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独到的文化内涵,体味民族舞蹈的真实魅力所在,进而产生对舞蹈内涵的认同度。第三,生活体验。在教授学生民俗舞蹈的时候,条件允许的可携带学生深入民间,体现民族文化,感受民族生活,加深对舞蹈内涵民俗文化的深刻理解。4. 创造法。引导学生从模仿阶段进入到创造阶段,是发展舞蹈教学的创造所在,只有去创造美,才能更好地去体现美。让学生自己组合音乐,自主进行舞蹈动作的编排,再由老师去指导、加工、修改,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创作和表现能力。中国民族舞的教学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舞蹈文化教育,只有渗透民族文化,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去把握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舞姿韵律。

2.3 民俗文化在民族舞蹈服饰上的体现

服饰是舞蹈形式的重要体现形式,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舞蹈的形式和表现。同时,不可置否的是,这些服饰也是中国名俗文化于舞蹈形式中的特殊表现,体现了地方风尚习俗和结令性风俗。可以说,在古往今来的漫长岁月中,民俗文化正逐渐以服饰的形式与舞蹈相融一体形成统一的文化品位。同时,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服饰作为民俗文化的代表,在不同的民族舞蹈中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形式。像是傣族的筒裙、藏族的长袖袍子、维族的小上衣和大摆裙等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民族舞蹈的韵味及丰厚的文化内涵,必须让学生穿戴极具特色的民族服饰。比如在教藏族舞蹈时,可以让学生穿上藏袍,去感受双臂的松弛下垂,感受袖子对指尖的影响,感受脚撩袍子时“似绷非绷”的细腻动作,等等;以此,加深学生对动作规格的掌握。在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过程中融入服饰风格的训练,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也使特有的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民族审美心理自然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加深学生对民族舞蹈文化的了解,引发出高昂的学习情趣,并以之为元素,创新、重构一种带有典型意义的民族舞蹈。

3 结论

总之,民族舞蹈作为中国舞蹈系列的一支,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种类繁多的舞蹈形式,集文化因素、遗存于一体,展现了每个民族独特的审美艺术。作为一个舞蹈教育者,必须要深刻认识到民族舞蹈的文化内涵。同时,要以敏锐的眼光,去适应舞蹈教育的发展要求,不断提升自身文化修养和内涵。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精髓所在,将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渗透到教学每个环节之中,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舞蹈人才。

参考文献:

[1] 郑玉玲. 浅谈舞蹈教学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3)

[2] 肖梅梅. 提高舞蹈教学质量——非智力因素培养[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4(09)

[3] 吕婷. 合作学习及其在幼师舞蹈教学中的运用[J]. 教育导刊. 2005(08)

[4] 向本涛. 浅议高校舞蹈教学的愉悦式方法[J]. 美与时代. 2005(07)

上一篇:党总支换届选举主持稿下一篇:营养改善计划整改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