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学练习与复习

2024-10-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职业教育学练习与复习

职业教育学练习与复习 篇1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法令的形式公布并在全国推行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子学制

2、汉语中最早将“教”和“学”连用的是在战国时期的哪本著作()

A、《说文解字》

B、《礼记·学记》

C、《孟子·尽心上》

D、《论语》

3、我国古代,也是世界教育思想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A、《学记》

B、《论语》

C、《理想国》

D、《孟子》

4、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反映了哪个阶段的教育思想(A、前制度化教育

B、制度化教育

C、非制度化教育

D、现代教育制度

5、“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反映了哪个时代的等级制度()

A、隋唐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秦汉时期

D、明清时期

6、古代印度婆罗门教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处于最高级的是(D)

A、首陀罗种姓

B、刹帝利

C、吠舍种姓

D、僧侣祭司

7、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更重要的改变是(A)

A、教育理念

B、教育形式

C、教育内容

D、教育方法

8、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教育家是(B)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9、以下著作中主要体现了绅士教育的是(C)

A、《爱弥儿》

B、《巨人传》

C、《教育漫画》

D、《理想国》

10、在西方,最早的教育工作者被称为(A)

A、智者派

B、历史学派

C、犬儒派

D、毕达哥拉斯学派)

11、主张“兼爱”的是以下哪种学派(B)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12、《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要体现了(A)

A、启发式教学

B、因材施教

C、循序渐进

D、教学相长

13、古希腊提出“助产术”的著名思想家是(C)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苏格拉底

D、昆体良

14、古希腊把可见的“现实世界”与抽象的“理念世界”区分开来的思想家是(D)

A、苏格拉底

B、西塞罗

C、亚里士多德

D、柏拉图

15、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哪本著作(B)

A、《民主主义与教育》

B、《大教学论》

C、《普通教育学》

D、《教育漫画》

16、提出“泛智教育”的著名思想家是(A)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斯宾塞

17、卢梭的《爱弥尔》体现出的人性论是(C)

A、白板说

B、性恶论

C、性善论

D、性三品说

18、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D)

A、裴斯泰洛齐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康德

19、第一个提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的是(A)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夸美纽斯

D、康德 20、1939年,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的是(A)

A、凯洛夫

B、马卡连柯

C、赞科夫

D、巴班斯基 21、20世纪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B)

A、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

B、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

C、康德

《教育学讲授纲要》

D、凯洛夫

《教育学》

22、“杀婴制”属于下列哪个时代的制度(C)

A、古代印度

B、古代雅典

C、古代斯巴达

D、古代埃及

23、教育的最特殊形式是(B)

A、犯人教育

B、自我教育

C、家庭教育

D、集体教育

24、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D)

A、英国

B、美国

C、日本

D、德国

25、我国最早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教育问题的著作的学者是(C)

A、陶行知

B、梁漱溟

C、杨贤江

D、蔡元培

26、古代印度,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的著作是(A)A、《吠陀》

B、《圣经》

C、《心经》

D、《楞严经》

27、我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哪一年(B)

A、1978年

B、1986年

C、1988年

D、1992年

28、《学记》中“学不躐等”,主要体现了(A)

A、循序渐进

B、温故而知新

C、藏息相辅

D、长善救失

29、我国唐代的“二馆六学”主要体现了什么特点(C)

A、民主性

B、阶级性

C、等级性

D、垄断性

30、在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的学者是(C)

A、夸美纽斯

B、杜威

C、赫尔巴特

D、福禄倍尔

31、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在教育的起源上是根据(A)

A、劳动起源论

B、神话起源论

C、生物起源论

D、教育心理起源论

32、在西方,被认为是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现代教育学著作是(C)

A、《学记》

B、《大教学论》

C、《雄辩术原理》

D、《普通教育学》

33、“藏息相辅”、“善喻”、“长善救失”等教学思想首次提出在(B)

A、《老子》

B、《学记》

C、《劝学篇》

D、《大学》

34、著名的“白板说”是由英国著名学者谁提出的(D)

A、卢梭

B、斯宾塞

C、培根

D、洛克

35、关于“教育过程最优化”的教育思想的创立者是(A)

A、巴班斯基

B、凯洛夫

C、马卡连柯

D、苏霍姆林斯基

36、首次详细论证了班级授课制的教育著作是(C)

A、《雄辩术原理》

B、《普通教育学》

C、《大教学论》

D、《教育学》

37、“实验教育学”这个术语最早是由德国的谁提出来的(B)

A、拉伊

B、梅伊曼

C、狄尔泰

D、杜威

38、“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哪个国家的教育特征(D)

A、古代印度

B、古代中国

C、古代希腊

D、古代埃及

39、我国开始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是在(B)

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

40、《学记》中“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A)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41、“弃圣绝智”、“弃仁绝义”是下列哪个学派的主张(C)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42、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是(A)

A、苏格拉底

B、西塞罗

C、柏拉图

D、培根

43、首次把教育问题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提出来的哲学家是(B)

A、夸美纽斯

B、培根

C、卢梭

D、赫尔巴特

44、“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出自于(C)

A、《论语》

B、《孟子》

C、《学记》

D、《老子》

45、规范教育学的建立通常以赫尔巴特的哪本著作为标志(D)

A、《大教学论》

B、《教育学》

C、《政治学》

D、《普通教育学》

46、在儿童心理发展基础上,对儿童的教育年龄作了划分的学者是(B)

A、夸美纽斯

B、卢梭

C、洛克

D、杜威

47、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主要是什么的发展(A)

A、教育问题

B、教育规律

C、教育目的D、教育价值

48、制度化教育的核心标志是(A)

A、学校的出现

B、脑力和体力劳动分工

C、阶级社会产生

D、文字的产生

49、古代以儒家“五经”为教育内容,“五经”是指“诗”、“书”、“礼”、“易”和什么(D)

A、《论语》

B、《大学》

C、《学记》

D、《春秋》 50、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废除于哪一年(C)A、1901年

B、1904年

C、1905年

D、1911年

5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A)

A、教育现象

B、教育事实

C、教育规律

D、教育问题

52、“小孔成像”的原理是下列哪个学派的发明(C)

A、阴阳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53、“君子之教,喻也”体现了教学的启发式原则,这一句话出自(D)

A、《中庸》

B、《大学》

C、《论语》

D、《学记》

54、终身教育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请问“终身教育”的提出者是(A)

A、保罗朗格朗

B、杨贤江

C、杜威

D、孟禄

55、在我国最早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教育问题的教育家是(B)

A、梁漱溟

B、杨贤江

C、陶行知

D、徐特立

56、提出“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这一观点的是古希腊学者(B)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维多利亚

57、《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下列哪一位教育家的代表作(B)

A、康德

B、杜威

C、赫尔巴特

D、凯洛夫

58、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在哪一年(B

A、1986年

B、1993年

C、1995年

D、1996年

59、在西方,最早提出对学生进行和谐教育的是(B)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卢梭

60、认为追求理性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的古希腊哲学家是(C)

A、亚里士多德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伊拉斯谟

61、认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的教育思想家是(B)

A、卢梭

B、康德

C、裴斯泰洛齐

D、洛克

62、下列教育思想家中,将哲学中的统觉观念用于教学上的是(C)

A、杜威

B、裴斯泰洛齐

C、赫尔巴特

D、康德

63、洛克主张绅士教育,在进行绅士教育过程中,应把什么放在首位(D)

A、智慧

B、礼仪

C、学问

D、德行

64、教育“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A)

A、孟禄

B、洛克

C、卢梭

D、利托尔诺)

65、洛克主张绅士教育应在什么中实施(C)

A、学校

B、社会

C、家庭

D、自然

66、在下列哪部著作中,提出了学习的过程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D)

A、《学记》

B、《论语》

C、《大学》

D、《中庸》

67、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西欧进入基督教和封建世俗专权紧密相连的时期,当时最受重视的教育是培养僧侣人才的教育。这种教育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神学和(D)

A、法学

B、宗教

C、修辞

D、七艺

68、先秦时期,并称“显学”的两家是(A)

A、儒家 墨家

B、儒家 法家

C、儒家 道家

D、道家 法家

69、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A)

A.劳动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生物进化论

70、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法令的形式公布学制是(A)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子学制

71、汉语中最早将“教”和“学”连用的《孟子•尽心上》是什么时期的著作?(B)

A、汉代

B、战国

C、魏晋南北朝

D、唐朝

72、“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在哪个朝代确定(C)

A、汉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73、“学在官府”是哪个朝代文化教育上的主要特征(C)

A、商朝

B、汉朝

C、西周D、秦朝 74、1905年,清政府成立中央教育行政机关_____,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管理机构(B)

A、国子监

B、学部

C、教育部

D、大学院

75、“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观点的提出者是_____(B)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庄子

76、_____是文艺复兴时期教育的核心思想(A)

A、人文主义

B、自然主义

C、科学主义

D、进步主义

77、古代_____教育以培养武士为目的,特别重视儿童的体育和军事训练(B)

A、雅典

B、斯巴达

C、埃及

D、印度

78、教育主体确定,教育对象相对稳定,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特点的出现意味着(B)

A、教育现象刚刚萌芽

B、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

C、教育制度初步形成D、教育活动趋于完善

79、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否定的教育特征是(C)

A、教育的终身化

B.教育的多元化

C、教育的民主化

D.教育的全民化80、1632年英国哲学家谁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了出来(A)

A.培根

B.斯宾塞

C.夸美纽斯

D.赫尔巴特

81、在中国,最早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教育著作是(B)A.《对教育方针的意见》

B.《新教育大纲》

C.《教学与发展》

D.《民主主义与教育》

82、在汉语中,最早将“教”和“育”连起来使用的人是(B)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83、前苏联谁主编的《教育学》对中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C)

A.叶希波夫.冈察洛夫

B.斯米尔切诺夫

C.凯洛夫

D.申比寥夫84、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哪本书中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B)

A.《教学与发展》

B.《大教学论》

C.《普通教育学》

D.《大教育论点》

85、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被称为是(D)

A.“教育学的雏形”

B.世界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

C.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D.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86、我国近代教育史上,被毛泽东称颂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教育家是(D

A.陶行知

B.杨贤江

C.徐特立

D.蔡元培

87、“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把什么相隔离(D)

A.教育与生活

B.教育与经济

C.教育与政治

D.教育与生产劳动

88、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C)

A.凯洛夫和赫尔巴特

B.杜威和赫尔巴特

C.赫尔巴特和杜威

D.夸美纽斯和杜威

89、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D)

A.德谟克利特

B.亚里士多德

C.昆体良

D.苏格拉底

90、教育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的教育家是(B)

A.裴斯泰洛奇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柏拉图

91、被周恩来称为“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布尔什维克”的人民教育家是(D)

A.徐特立

B.蔡元培

C.杨贤江

D.陶行知

92、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自德国哲学家(C)

A.柏拉图

B.赫尔巴特

C.康德

D.梅依曼

二、多项选择题)

1、在中国,奴隶制社会初期的早期学校称为()

A、庠

B、序

C、学

D、校

E、馆

2、我国古代的《四书》是指()

A、《大学》

B、《老子》

C、《中庸》

D、《论语》

E、《孟子》

3、下列属于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有()

A、功利性

B、刻板性

C、阶级性

D、世俗性

E、道德性

4、古代担任教师的有()

A、僧

B、吏

C、农

D、巫

E、商

5、古代雅典教育的特征有()

A、教育内容单一

B、教育方法比较灵活

C、注重身心和谐发展

D、培养忠实的军人

E、强调军事体育训练 6、14世纪掀起的文艺复兴对欧洲教育的影响有()

A、促进了教育的世俗性

B、促进了教育的人文性

C、有利于科学教育的发展

D、增加了新的学科内容

E、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

7、进入20世纪以后,教育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主要有()

A、教育的终身化

B、教育的全民化

C、教育的民主化

D、教育的多元化

E、教育技术现代化

8、《学记》中主要体现出的教育问题有()

A、教育原则

B、教育方法

C、教育内容

D、教育形式

E、教育目的

9、以下著作和作者匹配正确的有()

A、《政治学》——亚里士多德

B、《父母必读》——马卡连柯

C、《爱弥儿》——洛克

D、《雄辨术》——昆体良

E、《巨人传》——拉伯雷

10、下列思想家中,属于人文主义思想家的有()

A、蒙田

B、伊拉斯谟

C、维多里诺

D、格里诺 E、拉伯雷

11、下列思想家中,属于自然主义思想家的有()

A、卢梭

B、裴斯泰洛齐

C、夸美纽斯

D、伊拉斯谟

E、格里诺

12、根据教育自身发展的特征,可以将教育历史划分为()

A、封建社会的教育

B、原始状态的教育

C、古代学校教育

D、近代教育

E、当代教育

13、古代学校教育诞生的基础和条件有()

A、生产力的发展

B、文字的产生和广泛应用

C、出现了一批脑力劳动者

D、社会经验、知识足够多

E、人类进入阶级社会

14、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有()

A、阶级性

B、重视社会生产实践

C、个别教育

D、间接经验

E、重道德修养

15、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特征有()

A、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

B、教育方法严厉

C、培养有文化修养的政治家

D、教育内容单一

E、培养忠于统治的军人

16、近代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A、国家加强干预

B、重视教育立法

C、教育的世俗化

D、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教育的多元化

17、原始形态的教育,其主要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有()

A、口耳相传

B、实践示范

C、唱歌

D、舞蹈

E、社会生活

18、杜威主张的实用主义所提倡的教育观点有()

A、以书本为中心

B、以儿童为中心

C、在做中学

D、学校即社会

E、以教师为中心

19、教育学在最初形成时期的主要著作有()

E、A、凯洛夫的《教育学》

B、斯宾塞的《教育论》

C、洛克的《教育漫画》

D、卢梭的《爱弥儿》

E、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20、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

A、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B、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C、教育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D、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E、教育现象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21、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哪几个阶段()

A、义务教育

B、前制度化教育

C、制度化教育

D、非制度化教育

E、终身教育

22、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包括以下哪几个步骤()

A、助产术

B、定义

C、启发

D、苏格拉底讽刺

E、诱导

23、以下各选项中不属于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是()

A、有教无类

B、学而优则仕

C、学不躐等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E、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4、以下各项中属于《学记》里的内容的有()

A、“君子之教,喻也”

B、“学不躐等”

C、“不陵节而施”

D、“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E、《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25、当代教育呈现出终身化的趋势,包括下列哪些因素()

A、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

B、人口结构的改变

C、经济的发展和竞争

D、科技的进步

E、文化生活的变迁

26、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过程()

A、前制度化教育

B、现代教育制度

C、制度化教育

D、非制度化教育

27、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主要有()

A、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紧密

B、义务教育更加普及且年限延长

C、高等教育类型多样化

D、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

E、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28、文艺复兴后出现了很多人文主义思想家,他们都很重视教育问题。请问下列选项中哪些是他们的教育主张()

A、关心儿童,强调教师要尊重儿童的个性

B、重视体育和美育

C、主张扩大教学内容的范围,增加新的学科内容

D、主张通过教育使人类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E、注重希腊文、文法及修辞的教学

29、洛克主张绅士教育,他提出绅士应该具备的品质有()

A、德行

B、智慧

C、胆识

D、礼仪

E、学问

30、下列教育家中,不属于实用主义代表的是()

A、赫尔巴特

B、杜威

C、梅伊曼

D、斯宾塞

E、康德

31、下列教育家中,提倡“教育遵循自然”主张的是()

A、夸美纽斯

B、卢梭

C、洛克

D、康德

E、裴斯泰洛齐

32、下列不属于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有()

A、功利性

B、刻板性

C、阶级性

D、世俗性

E、道德性

33、古代埃及发展到中王国时期,教育达到鼎盛。当时的学校有(A、宫廷学校

B、职官学校

C、文士学校

D、僧侣学校

34、杜威将教育的本质概括为()

A、教育即生活

B、教育即生长

C、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改组

D、从做中学

E、以书本为中心

35、下列选项中,哪些是教育“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

A、孟禄

B、洛克

C、沛西.能

D、利托尔诺

E、卢梭

36、“四书”中的《中庸》,指出学习的过程包括五个步骤,分别是(A、博学之

B、审问之

C、慎思之

D、明辨之

E、笃行之

37、墨家认为,对于知识获得的途径,有()))

A、亲知

B、闻知

C、见知

D、行之

E、说知

38、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他强调()

A、以书本为中心

B、以学生为中心

C、以课堂为中心

D、以教师为中心

E、从做中学

39、以下各选项中属于《学记》里的内容的有()

A、“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B、“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C、“君子之教,喻也”

D、“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E、“学不躐等”

40、第一次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也引起了教育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特别表现在()

A、公立教育崛起

B、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C、教育的世俗化

D、重视教育立法

E、教育的终身化

41、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道家的许多教育主张是很值得研究的。下列选项中哪些是道家的主张()

A、“弃圣绝智,弃仁绝义”

B、“无为”

C、“道法自然”D、“兼爱,非攻”

E、“性相近,习相远”

42、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

A、科举制的废除

B、新式学校的兴办

C、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的颁布

D、教育部的成立

E、全国教科书委员会的成立

43、先秦时期,并称“显学”的两家是()

A、儒家

B、法家

C、阴阳家

D、道家

E、墨家

44、关于教育的多元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

B、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专制性的否定

C、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

D、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等

E、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45、关于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发展变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职业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B、政治道德教育呈现国家主义特征

C、平民教育运动、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普遍展开

D、教育在数量上获得很大发展

E、义务教育普遍向中等教育延伸

46、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他所理解的“自然性”指()

A、不被社会和环境所歪曲,不受习俗和偏见支配的人性

B、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有着相同的自然性,应该受到同样的教育

C、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D、要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E、他对自然性的强调到了与现代文明相对立的程度

47、关于凯洛夫的《教育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吸收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B、该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C、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D、该书对我国教师产生过重大影响

E、在师生关系方面,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

48、关于非制度化教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是对制度化教育的全盘否定

B、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限与学校的围墙之内”

C、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D、相对于制度化教育,它改变的是教育形式和教育理念

E、提倡构建学习化社会

49、关于终身教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它的提出者是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

B、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C、是对将人的一生分为学习阶段和学习结束后阶段的否定

D、它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和教育形式

E、终身教育就是成人教育

50、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理想国》中。在这本书里他把人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

A、武士

B、哲学家

C、教师

D、军人

E、劳动者 51、20世纪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

A、教育的终身化

B、教育的全民化

C、教育的民主化

D、教育的多元化

52、古希腊把“三艺”作为教育内容,这“三艺是指()

A.四书

B.文法

C.修辞

D.辩证法

E.论语

53、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

A.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B.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C.教育现象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D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E.教育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54、下列学科从属于教育科学体系的是()

A.教育哲学

B.教学论

C.教育科研方法

D学校管理学

E.外国教育史

55、教育学形成时期的主要著作有()

A.裴斯泰洛奇的《林哈德与葛笃德》

B.凯洛夫的《教育学》

C.洛克的《教育漫话》

D斯宾塞的《教育论》

E.卢梭的《爱弥儿》 56、50年代以前,苏联主要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及论著有()

A.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

B.凯洛夫《教育学》

C.克鲁普斯卡姬《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

D巴班斯基《教育过程最优化》

E.马卡连柯《教育诗》

57、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三个中心”,即()

A.教师中心

B.活动中心

C.儿童中心

D课堂中心

E.书本中心

58、从横向看,教育的基本形式有()

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自我教育

D.社会教育

E.自然形态的教育

59、《论语》中记述孔子教育思想观点的有()

A.教学相长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E.长善救失

60、下列教育思想中属于赫尔巴特提出的有()

A.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论

B.实科教育思想

C.教育性教学

D、自然主义教育

E.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61、杜威实用主义所提倡的主要教育观点有()

A.学校即社会

B.教育即生活

C.儿童为中心

D.课堂为中心

E.从做中学

62、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有()

A.陶行知

B.徐特立

C.蔡元培

D.杨贤江

E.朱熹

6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著名教育家及论著有()

A.布鲁纳的《教育过程》

B.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D.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

E.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64、现代教育的特征主要有()

A.公共性和生产性

B.公益性和免费性

C.科学性

D.国际性

E.终身性和未来性

三、判断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动物没有教育,因此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来源于生物起源说。()

2.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类传递经验的一种特殊形式。()

3.中国古代对教育的字义偏重于教育方法,而西方则偏重于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4.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其中最重要的改变是教育形式。()

5.库姆斯是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

6.建构主义学习知识观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7.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8.我国古代,最早的学校教育形式称为“序”。()

9.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10.墨家认为,对于知识的获得,主要有“亲知”、“见知”和“说知”三种途径。()

11.苏格拉底把人分成三个等级:哲学家、军人和劳动者。()

12.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代表作《理想国》中。()

13.人文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奇认为教育者的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人特征的人。()

14.夸美纽斯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15.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使得教育学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

16.终身教育就是指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17.两次世界大战以后,民主化、工业现代化、国家主义成为世界三股最强大的潮流。()

18.苏格拉底把道德修养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认为“知识就是道德”。()19.人文主义教育家伊拉斯谟被人们称赞为“第一个新式学校的教师”。()

20.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的学科,首先是在英国得到建构的。()

21.赫尔巴特提出了著名的教学四阶段观点,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22.信息化、社会化、终身化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

23.杜威是实用主义的代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

24.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

25.孔子是我国最早的教育家,他的思想主要记载在《学记》中。()

26.现代教育制度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27.“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反映了隋唐时期的等级制度。()

28.古代印度婆罗门教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僧侣祭司处于最高级。()

29.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更重要的改变是教育理念。()

30.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教育家是孟子。(31.《爱弥儿》主要体现了绅士教育。()

32.在西方,最早的教育工作者被称为智者派。()

33.儒家学派主张“兼爱”。()

34.古希腊提出“助产术”的著名思想家是柏拉图。()

35.《普通教育学》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6.制度化教育的核心标志是学校的出现。()

37.我国于1903年废除科举考试制度。()

38.学校教育始于奴隶社会末期。()

39.“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印度的教育特征。()

40.夸美纽斯首次提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41.“杀婴制”属于古代斯巴达的制度。()

42.德国是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

43.古代印度,《楞严经》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的著作。()

44.我国于1988年颁布了《义务教育法》。()

45.在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的学者是杜威。()

46.在西方,《大教学论》被认为是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现代教育学著作。()

47.英国著名学者洛克提出著名的“白板说”。()

48.《学记》中“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49.墨家学派主张“弃圣绝智”、“弃仁绝义”。()

50.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闻名。()

51.“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出自于《孟子》。()

52.卢梭是首次把教育问题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提出来的哲学家。()

53.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主要是教育目的的发展。()

54.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形成于资本主义社会中期。()

55.亚里斯多德在《政治学》中描述了自己的教育思想,被人誉为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

56.赫尔巴特在《教学与发展》论述了教学的四阶段: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57.德国梅伊曼最早提出“实验教育学”这个术语。()

58.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夸美纽斯。()

59.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60.《理想国》集中体现柏拉图教育思想。()

61.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四书、五经。()

62.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八股文。()

63.在1632年,《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的建立。()

64.培根是第一个把伦理学和心理学引入教育学的教育家。()

65.赫尔巴特是第一个把伦理学和心理学引入教育学的教育家。()

66.“教育过程最优化”的教育思想的创立者是巴班斯基。()

67.“教育过程最优化”的教育思想的创立者是凯洛夫。()

68.在世界教育史上杜威被认为是“科学教育学奠基人”。()

69.在世界教育史上赫尔巴特被认为是“科学教育学奠基人”。()

70.我国学校课程的雏形“六艺”是指“诗、书、礼、乐、射、数”。()

71.中国近代第一个学制是癸卯学制。()

72.孟禄是教育“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

73.利托尔诺是教育“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

74.我国学校课程的雏形“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75.“藏息相辅”、“善喻”、“长善救失”等教学思想首次提出在《大学》。()

76.杨贤江是我国最早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77.陶行知是我国最早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78.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把人分成三个等级:哲学家、军人和劳动者。()

79.杜威是实用主义的代表,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

80.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利诺被人们称赞为“第一个新式学校的教师”。()

81.中国近代第一个在全国推行的学制是壬戌学制。()

82.战国时的儒家学派提出了“兼爱、非攻”的主张。()

83.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和苏格拉底“助产术”同开东西方启发式教学的先河。(84.卢梭提出了著名的教育思想“泛智教育”。())

85.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他最早将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进行讲授。()

86.赫尔巴特提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应是哲学和心理学。()

87.德国是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

88.古代印度婆罗门教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处于最高级的是刹帝利。()

89.在西方,培根首次把教育问题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提出来。()

90.在1993年,我国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

91.首次详细论述了班级授课制的教育著作是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92.英国著名学者洛克提出了“白板说”思想,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著作《爱弥儿》中。()

93.洛克主张绅士教育,并提出在进行绅士教育过程中,应把德行的教育放在首位。()

94.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学者。他主张教育应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并提出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学。()

95.洛克主张绅士教育应在家庭中实施。()

96.在古埃及学校中,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

97.在先秦时期,墨家和法家并称“显学”。()

98.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有了“国学”和“乡学”之分。()

99.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当时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根据是《四书》()。

100.宋代以后,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内容已不再是科举的内容。()

101.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理性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102.卢梭认为人为的、根据社会要求加给儿童的教育是坏的教育,顺其自然、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103.洛克认为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因此他很重视国民教育。()104.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

105.在古代印度,教育控制在佛教和印度教手中。()

106.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107.伊里奇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

108.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109.“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中学普通化”成为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一大趋势。()

110.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西欧进入基督教和封建世俗专权紧密相连的时期,骑士教育受到重视并且有着专门的教育机构。()

111.与古代斯巴达教育相比,古代雅典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方法比较灵活,教学内容比较丰富。()

112.中国古代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的论著《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

113.孔子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

114.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将哲学中的统觉观念移用在教学上。()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BCACB,6—10:DABCA,11—15:BACDB,16—20:ACDAA,21—25:BCBDC,26—30:ABACB,31—35:ACBDA,36—40:CBDBA,41—45:CABCD,46—50:BAADC,51—55:ACDAB,56—60:BBBBA,61—65:BCDAC,66—70:DDAAA,71—75:BCCBB,76—80:ABBCA,81—85:BBCBD,86—90:DDCDB,91—92:D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CDE 3.BCE 4.ABD 5.BC 6.ABDE 7.ABCDE 8.AB 9.ABDE 10.ABCDE 11.ABC 12.BCDE 13.ABCD 14.ACDE 15.BDE 16.ABCD 17.ABCDE 18.BCE 19.BCDE 20.AB 21.BCD 22.ABD 23.CD 24.ABC 25.ABCDE 26.ACD 27.ABCDE 28.ABCDE 29.ABDE 30.ACD 31.ABDE 32.AD 33.ABC 34.ABC 35.CD 36.ABCDE 37.ACE 38.ACD 39.ABCDE 40.ABCD 41.ABC 42.ABC 43.AE 44.ACD 45.ABCDE 46.BCD 47.ABCDE 48.BDE 49.ABCD 50.BDE 51.ABCD 52.BCD 53.BD 54.ABCDE 55.ACDE 56.ABCE 57.ADE 58.ABCDE 59.BCD 60.AC61.ABCE 62.ABCD 63.ABD 64.ACDE

三、判断题

职业教育学练习与复习 篇2

一、长段规划, 落实梳理能力的培养

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 大部分学生在自觉形成知识结构、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时会发生困难。这就需要教师从低年级开始, 根据学生的年龄、学习能力有意识、分阶段地规划, 有效提升学生梳理知识、自我反思、相互交流评价、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

一般来说, 对于一、二年级学生,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复习, 教给学生复习的方法;对于三、四年级学生, 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复习, 教给学生复习的思路;对于五、六年级学生, 放手让学生自己整理复习,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复习, 或者借助于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 开展小组复习。

具体来说, 一、二年级的学生对知识还处于点状认识阶段, 不会主动梳理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 这时的整理更多的需要教师的示范。教师要带领学生熟悉表格、大括号、箭头等常用符号, 知道它们所表示的含义, 感受这些符号的作用, 初步掌握分类方法, 能引导学生对单元知识点口头梳理, 并举例说明。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 才可能形成模仿的根基。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出现整理与复习的具体要求。利用单元整理复习,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逐渐渗透不同的整理形式, 比如表格式、括弧式、箭头式、树状图、集合圈等。这个阶段, 主要突出整理与复习的方法指导, 让学生了解梳理的基本步骤, 依据知识之间的联系, 采用适当的形式, 建构整体框架, 让学生经历、体验整理复习的全过程, 为今后的自主梳理起到示范作用。

随着学生对单元整理方法的掌握以及建构知识能力的提升, 就可以逐步引导学生走出某一个单元, 关注知识结构、展开具有相关性的跨单元的沟通和整理, 在对书本知识系统内化后能有自己的个性化理解, 能对同伴的整理提出建议。

二、依托题组, 结合练习经历梳理的过程

梳理, 不仅仅指用各种形式呈现知识网络结构, 关键要让学生经历将知识按一定线索建构成网的过程, 学习梳理的一般步骤, 感悟梳理过程的思维方式, 最终通过梳理达到温故知新。依托题组进行梳理, 是一种比较常见而有效的途径。

题组往往是某一类知识的综合辨析, 依托题组整体呈现、整体比较, 可以在练习中促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结构。一方面, 依托题组可以将相关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 通过练习实现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另一方面, 蕴含在题组中的思考方法、认知策略等特征会在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学活动中被发现和抽象, 有助于学生感知梳理知识的思考方法与策略。比如,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加和减单元”的复习练习中有这样一组题:

实际教学中, 教师不应只将这组题看成简单的口算练习, 而应充分领会教材编写意图, 以小见大, 依托题组开展多层次的思维活动:

1. 分类———整体着眼, 把握知识结构

不计算, 通过整体观察算式, 了解学生对这组算式的感知情况;其次, 组织交流, 依据学生不同的分类方法, 逐渐疏通进位加与不进位加、退位减与不退位减以及加与减之间的联系, 将一个单元的内容有机地串联起来, 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

2. 比较———温故知新, 拓展思维空间

一次比较, 就是一次复习。当学生构建起知识网络后, 再看每一个算式时, 这个算式已不再是零散的个体, 而是作为整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呈现了。这种全新的视角, 将引领学生关注知识网络中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引发学生产生新的联想和思考。比如, 上述题组, 从显性看, 通过对比, 可以归纳出“进位加与不进位加”、“退位减与不退位减”在口算方法上的异同点;从隐性看, 则可以积累起一些对运算中规律的感悟, 例如:在加法中, 一个加数不变, 另一个加数加 (或减) 几, 和也加 (或减) 相同的数;减法中, 当被减数相同时, 减得多剩得少, 减数少减几, 差反而会加几;如果将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联系起来, 还可以体会到加、减运算的可逆性。当学生对计算中的数能够进行函数思考和可逆思考时, 他们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就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3. 反思———感知策略, 促进数学思维方式的形成

当知识梳理、比较完成后, 教师还要带领学生“回头看”, 进一步体会梳理的一般步骤和思维方式。经常性渗透这样的思维方式, 那么到学生独立梳理时, 一定会利用日常积累的知识经验和方法, 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

三、结合梳理, 精心设计促进学生思维生长的练习

复习教学中的练习, 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让学生感受到复习是富有挑战性的, 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知识的重新组建中去, 真正体会到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结构以及数学概念之间的普遍联系。

1. 依据知识脉络, 结合梳理设计练习。

复习教学中, 通过指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对比梳理, 不仅使学生能看到并掌握各部分知识的全貌与内在联系, 完善新的认知结构, 而且训练和培养他们类比、转化、演绎等方法以及归纳、概括的能力, 再次感悟、领略数学的思想方法。当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得以充分提取, 此时跟进相关练习, 不仅可以深化对知识结构的再理解, 而且还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经整理形成结构后给学习带来的帮助, 由此改善学习的质量。比如, 一年级的期末复习, 可以设计下面的练习:

(1) 找规律, 在空格里填上合适的算式。

根据学生复习中梳理的内容设计练习, 改变了以往一题一练, 简单零碎的面貌, 灵活、新颖的题型不但考察了学生的口算能力, 更注重学生用联系的眼光去思考问题, 运用比较、简单推理去发现规律, 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 而且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知识结构整理带来的帮助, 让学生体会到整理是有趣的, 练习是有挑战性的。

2. 依据思维线索, 围绕核心知识设计练习。

知识求精更要求联。围绕梳理的核心知识设计练习, 能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知识组块, 达到重组和整合认知结构的目的。比如, 四年级乘法单元的复习, 结合“计数单位”这一核心知识, 可以设计以下三组习题:

第一组练习通过比较算式中各部分的的变与不变, 引导学生将目光聚焦到对“4”的关注上, 感受乘数计数单位变化所引发的积的计数单位的变化, 理解算理的本质意义;在此基础上适度提高, 将口算方法迁移到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甚至更大数的范围。通过这个层次的练习, 让学生不仅掌握算法, 更重要的是感受到计数单位对这类口算算理的支撑作用。

第二组练习通过笔算, 让学生感受到计数单位对笔算竖式同样有着支撑作用, 即: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 积就有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积的末尾就要写在与计数单位对应的数位上。计算单位决定了竖式计算中每一部分积的定位以及表示的实际含义。利用学生对计算中的计数单位的理解, 将竖式计算的经验适度迁移拓展到三位数乘三位数。

第三组练习在前两组算式的基础上, 让学生利用计算规律, 将算式进行从“特殊”到“一般”的转化, 即将乘数末尾有0的多位数乘两位数转化为相对简单的多位数乘一位数, 体会知识的前后联系以及转化的思想;其次, 利用学生对计数单位的关注, 引导他们进行比较:不计算, 你知道哪道算式的得数大?大多少?

以上三个层次的练习,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进行沟通回顾, 学生对“计数单位”的认识与理解就不再局限于之前的认数活动, 而是认识到计数单位对计算中算理的理解、算法的掌握以及计算规律的发现也有着统领作用。复习练习的目的就在于在平淡中开掘鲜活, 将学生的视线引向更广阔的空间, 给学生带来一种新的感受。

3. 关注解题策略, 设计对比练习。

小学生往往只关注问题的答案, 很少去思考解题的策略。当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解决问题时, 学生大多感觉困难。因为题中指向哪些知识、需要哪些策略, 都需由学生自己决定。因此, 复习练习时要关注策略指导, 适时引导学生反思, 让学生意识到深藏在自身行为后面的实质, 借助自己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方法来为各种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构造相应的数学模型, 并以此解决实际问题。比如, 苏教版“解决问题策略”复习梳理后, 可以设计以下对比练习:

(1) 一个长方形桃园长30米, 宽18米, 如果每棵桃树占地3平方米, 这个桃园一共能栽多少棵桃树?

(2) 一个长方形菜地长6米, 宽5米, 如果每平方米种4棵茄子, 这块菜地一共能栽多少棵茄子?

结合学生画的图, 对这两题进行数量关系的比较, 通过直观的示意图, 学生明白了这两个问题中数量关系的不同, 结合具体问题, 让学生体会画图策略的优势。学生有不会做的题并不可怕, 重要的是启发学生想办法去解决它, 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和策略。

此外, 每次练习后都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反思解题过程的来龙去脉;反思此题和哪些题类似或有联系, 解决这类问题有何规律可循, 还有无其他解法, 养成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习惯。

职业教育学练习与复习 篇3

一、化学电源中的离子交换膜

图1

例1某新型电池,以NaBH4(B的化合价为+3价)和H2O2作原料,该电池可用作深水勘探等无空气环境电源,其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池工作时Na+从b极区移向a极区

B.每消耗3 mol H2O2,转移3 mol e-

C.b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H2O2+2e-+2H+2H2O

D.a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BH-4+8OH--8e-BO-2+6H2O

解析钠离子交换膜只允许Na+通过,Na+的移动情况要结合电极反应式进行判断。该电池的总反应方程式为NaBH4+4H2O2NaBO2+6H2O,a电极(负极)反应式为BH-4+8OH--8e-BO-2+6H2O,b电极(正极)反应式为4H2O2+8e-8OH-。因此a极区负电荷减少,b极区负电荷增多,Na+从a极区移向b极区。

图2

例2如图2装置Ⅰ是一种可充电电池,装置Ⅱ为电解池。装置Ⅰ的离子交换膜只允许Na+通过,已知电池放电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S2+NaBr3Na2S4+3NaBr,当闭合开关K时,X电极附近溶液变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闭合开关K时,钠离子从右到左通过离子交换膜

B.闭合开关K时,负极反应式为:3NaBr-2e-NaBr3+2Na+

C.闭合开关K时,X电极反应式为:2Cl--2e-Cl2↑

D.闭合开关K时,当有0.1 mol Na+通过离子交换膜时,X电极上放出标准状况下气体1.12 L

解析X电极附近溶液变红,说明X极区产生OH-,因此X为阴极,装置Ⅰ的左端为负极。由该电池的反应方程式可知,负极反应式为2Na2S2-2e-Na2S4+2Na+,正极反应式为NaBr3+2e-+2Na+3NaBr,则Na+从左通过离子交换膜移向右侧。当有0.1 mol Na+通过交换膜时,外电路中转移0.1 mol电子,则X电极上生成的H2为0.05 mol。图3

例3人工光合作用能够借助太阳能,用CO2和H2O制备化学原料。图3是通过人工光合作用制备HCOOH的原理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过程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B.催化剂a表面发生氧化反应,有O2产生

C.催化剂a附近酸性减弱,催化剂b附近酸性增强

D.催化剂b表面的反应是CO2+2H++2e-HCOOH

解析光合作用在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同时,将产生O2,因此该电池反应的方程式为2CO2+2H2O→2HCOOH+O2。由电子的流动方向及H+的移动方向可知,左侧为负极,电极反应式为2H2O-4e-O2+4H+,右侧为正极,电极反应式为2CO2+4H++4e-2HCOOH,因此催化剂a附近酸性增强。

图4

例4锂离子电池已经成为应用最广泛的可充电电池。某种锂离子电池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其中两极区间的隔膜只允许Li+通过。电池充电时的总反应化学方程式为:LiCoO2Li1-xCoO2+xLi。关于该电池的推论错误的是( )。

A.放电时,Li+主要从负极区通过隔膜移向正极区

B.放电时,负极反应xLi-xe-xLi+

C.充电时,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D.充电时,负极(C)上锂元素被氧化

解析由题知放电时的反应为:Li1-xCoO2+xLiLiCoO2,则负极反应为xLi-xe-xLi+,正极反应为Li1-xCoO2+xe-+xLi+LiCoO2,Li+从负极区通过隔膜移向正极区。

二、电解池中的离子交换膜

图5

例5有一种节能的氯碱工业新工艺,将电解池与燃料电池相组合,相关流程如图5所示(电极未标出),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燃料电池中阳离子的移动方向(填“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

(2)a、b、c的大小关系为:。

解析燃料电池以NaOH溶液为电解质,负极、正极的电极反应式分别为2H2-4e-+4OH-4H2O、O2+4e-+2H2O4OH-,正极区负电荷增多,则Na+通过离子交换膜从左向右移动。由于阳离子交换膜只允许阳离子通过,在负极室内有H2O生成,导致负极室内NaOH溶液浓度减小,即a%>b%,而正极室内NaOH溶液浓度增大,即c%>a%,因此c%>a%>b%。在电解池中,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H2O+2e-H2↑+2OH-,因此Na+通过离子交换膜由阳极向阴极移动,也可判断出a%>b%。在电解池中,由于阳离子交换膜只允许阳离子通过,从而避免阳极产生的Cl2与阴极产生的H2、NaOH发生反应,以确保安全及所得NaOH溶液的纯度。

图6

例6人工肾脏可采用间接电化学方法除去代谢产物中的尿素,原理如图6所示。电解结束后,阴极室溶液的pH与电解前相比将;若两极共收集到气体13.44 L(标准状况),则除去的尿素为g(忽略气体的溶解)。

解析电解时右端产生H2,左端生成Cl2,确定A为电源的正极,B为负极,阳极室中发生的反应依次为2Cl--2e-Cl2↑,CO(NH2)2+3Cl2+H2ON2↑+CO2↑+6HCl,阴极反应为2H2O+2e-2OH-+H2↑(或2H++2e-H2↑),由电子转移守恒关系可知在阴、阳极上产生的OH-与H+的物质的量相等,阳极室中反应产生的H+通过质子交换膜进入阴极室与OH-恰好反应生成水,所以阴极室中电解前后溶液的pH不变。计算略。

nlc202309021129

图7

例7以铬酸钾为原料,电化学法制备重铬酸钾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如图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阴极室,发生的电极反应为:2H2O+2e-2OH-+H2↑

B.在阳极室,通电后溶液逐渐由黄色变为橙色,是因为阳极区H+浓度增大,使平衡2CrO2-4+2H+Cr2O2-7+H2O向右移动

C.该制备过程中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K2CrO4+4H2O2K2Cr2O7+4KOH+2H2↑+O2↑

D.测定阳极液中K和Cr的含量,若K与Cr的物质的量之比(n(K)/n(Cr))为d,则此时铬酸钾的转化率为1-d/2

解析阴极反应为4H2O+4e-4OH-+2H2↑,阳极反应为2H2O-4e-4H++O2↑,溶液中的阳离子通过交换膜由阴极室进入阳极室。在阳极室由于H+浓度增大,使平衡2CrO2-4+2H+Cr2O2-7+H2O右移,从而得到K2Cr2O7。由电子转移守恒关系及电荷守恒关系可知,每有2 mol K2CrO4反应或1 mol K2Cr2O7生成时,将有2 mol K+由阴极室进入阳极室。故设最初阳极室中的K2CrO4为1 mol,转化的K2CrO4为

x mol,则阳极室n(K)=(2-x)mol,n(K)/n(Cr)=(2-x)mol/1 mol=d,计算出K2CrO4的转化率为:2-d1×100%。

例8电解装置如图所示,电解槽内装有KI及淀粉溶液,中间用阴离子交换膜隔开。在一定的电压下通电,发现左侧溶液变蓝色,一段时间后,蓝色逐渐变浅(已知:3I2+6OH-IO-3+5I-+3H2O)。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右侧发生的电极方程式:2H2O+2e-H2↑+2OH-

B.电解结束时,右侧溶液中含有IO-3

C.电解槽内发生反应的总化学方程式:KI+3H2OKIO3+3H2↑

D.如果用阳离子交换膜代替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槽内发生的总化学方程式不变

解析左侧先变蓝的原因是由于2I--2e-I2,遇淀粉呈现蓝色。右侧发生反应为2H2O+2e-H2↑+2OH-,因此OH-能够通过阴离子交换膜进入左侧,发生反应3I2+6OH-IO-3+5I-+3H2O,从而得到KIO3,而IO-3又可以通过阴离子交换膜进入右侧。若使用阳离子交换膜,则在两电极产生的I2与OH-因不能接触而不反应。此时的总反应方程式为2KI+2H2OI2+3H2↑+2KOH。

(收稿日期:2014-12-10)

《狼》知识点复习整理与练习印 篇4

原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译文: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注释:

1、屠:宰杀牲屠。这里指屠户,宰杀牲畜卖肉的人。

2、“止”通“只”,意思是 只.3、缀行甚远:紧随着走了很远。缀,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

原文: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译文: 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注释:

4、投以骨:就是“以骨投之”

5、从:跟随。6.并驱:一起追赶。

原文: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译文: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注释:

7、.窘:困窘急迫。

8、恐:恐怕

9、敌: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的意思。10.顾: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11.积薪:堆柴草。薪,柴草,这里指麦秸。12.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似的。苫:盖上。蔽,遮蔽。13.乃:于是,就。

14、倚:倚靠 15.弛:放松,这里指卸下。

16、持:拿起

17、前:向前(动词)18.眈眈相向:瞪眼朝着屠户。眈眈,注视的样子。

原文: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译文: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注释:19.少时:一会儿。20.径去:径直走开。

21、其一:其中的一匹狼

22.犬坐于前:像狗似地蹲坐在前面。23.久之:很久。之,助词,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24.暝:闭眼。25.意暇甚:神情悠闲得很。意,这里指神情,态度。暇,空闲。26.暴:突然。

27、以:用 28.毙:杀死。

29、方:刚刚,正

30.洞其中:在其中打洞。洞,名词作动词。

31、意:打算 32.隧:从柴草堆中打洞。

33、以:来 34.尻尾:屁股和尾巴。

35、自:从 36.股:大腿。

37、乃悟:才明白

38、假寐:原意是不脱衣服小睡,这里是假装睡觉的意思。寐,睡觉。39.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原来”的意思。40、以:用来 原文: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注释:

41、黠:狡猾

42、顷刻:一会儿

43、禽兽之变诈几何: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

变诈,作假,欺骗。几何,多少,这里是能有几何的意思。44.止增笑耳:只是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一、读准字音

缀(zhuì)

窘(jiǒng)苫蔽((shànbì)弛(chí)眈(dān)

黠(xiá)

瞑(míng)

暇(xiá)

隧(suì)

尻(kāo)

寐(mâi)

少时(shǎo)积薪(xīn)奔倚(yǐ))

少时(shǎo)顷刻(qǐng)变诈(zhà)

2、二、文学常识:

1、作者: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朝山东淄川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2、出处:节选自《聊斋志异》中的《狼三则》。第一则说的是屠户为狼所迫,把肉吊在树上,狼为食肉而被钩吊死的故事;第三则写屠户被狼困在一个席棚内,狼以爪伸入,结果为屠户割破皮肉、吹气胀死的故事;教材所选的《狼》为第二则故事。《聊斋志异》是文言短篇小说集。共491篇,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鬼怪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他称是他的“孤愤之作”。“聊斋”是他的书房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它被称为“我国古代短篇小说之王”。

3、《狼》体裁:短篇小说。

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蒲松龄自题诗: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三、试读出下列几个句子的停顿

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②其一/犬坐于前。

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④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四、字词分类整理

1、通假字:“止”通“只”,意思是 只.(止有剩骨;止露尻尾;止增笑耳)。

2、一词多义:

①之:复投之(代词,代骨头)又数刀毙之/亦毙之(代词,代狼)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主谓之间,不译)久之(助词,凑足音节,不译)②以:投以骨(把)以刀劈狼首(用)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盖以诱敌(来,用来)③止:止有剩骨(“止”通“只”)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停止)④乃:屠乃奔倚其下(于是,就)乃悟前狼假寐(才)

⑤前: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形容词,先前的)狼不敢前(动词,上前)

⑥意:意暇甚(神情)意将隧入以攻其后(想,打算)

⑦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盖以诱敌(敌方,名词)

3、古今异义:

①弛担持刀:弛,放下(古);松弛(今)。②屠自后断其股:股,大腿(古);屁股(今)。③一狼仍从:从,跟随(古);介词,常引出时间、地点(今)。

4、词类活用:

①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用为动词,攻击,胁迫。②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犬一样。③一狼洞其中: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

④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从柴草堆中打洞。⑤“狼不敢前”——上前(名作动)

5、特殊句式

投以骨

倒装句兼省略句,应为“以骨投之”,意思是“把骨头扔给狼”

五、重点语句翻译

1、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就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2、其一犬坐于前:译: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3、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译文: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顾野有麦场,„„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准备抵抗的决心和行动,机智、果敢。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转视积薪后”“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勇敢、机智、警觉(动作)。

屠户的机智体现在:善于利用有利地势、地形。善于抓住有利时机。考虑周全,心思缜密。

10、恰当表现狼贪得无厌(贪婪)的语句是:(1)缀行甚远(2)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3)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4)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11、表现狼狡诈阴险的句子是:(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2)目似瞑,意睱甚。(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表现屠户的警觉性高的句子是:方欲行,转视积薪后;描写狼的心理活动的句子是: 译文: 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六、内容理解:

1、这篇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或给人怎样的启示?

点拨:说明面对像狼那样的邪恶、凶残势力,一味地妥协、退让是没有出路的,只有敢于面对,敢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作品启示:害人害已,自取灭亡;邪不胜正,正义必胜;除恶务尽,不留后患;对邪恶势力,勿抱幻想;要善于识破假象,善于斗争,勇于斗争。

2、一位诗人用悲愤的笔调写下这样的诗句:“如今狼已经越来越少,荒野里尽是人在嗥叫”。你是怎样理解的?

点拨:人在大量地破坏生态环境,一些重要物种面临灭绝。加强环保意识,建立和谐的人与动物相处的环境。

3、写出几个关于狼的成语、谚语、俗语。

点拨:成语:狼子野心,狼心狗肺,狼狈为奸,鬼哭狼嚎,狼吞虎咽

歇后语:狼吃狼——冷不防

俗语:披着羊皮的狼;前怕狼,后怕虎。

故事:《东郭先生与狼》、《狼和小羊》

4、《狼》一文的写作思路是什么?

屠户遇狼——屠户惧狼——屠户御狼——屠户杀狼。

四个情节:故事的发生——屠夫遇狼。发展——惧狼、御狼。高潮和结局——杀狼。

5、整体结构: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叙述:叙述了屠夫与狼相斗的经过。

第二部分为议论,点明故事主旨: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无论多么狡诈,终究会失败的。

6、主旨:像狼一样的恶人或恶势力,无论怎样狡诈,在勇敢机智的人的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

7、结尾一段的表达方式及作用:——议论。(内容)点明主旨: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无论多么狡诈,终究会失败的。(结构)总结全文。

8、告诫人们(从屠户角度的启示):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或恶势力,不能有任何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9、形象分析:

(1)狼:“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贪婪、凶狠。(动作描写)“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狡诈、凶狠。(神态)“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狡诈。(动作、神态)(2)屠户:

“屠惧,投以骨。”“复投之”——害怕、妥协、怀有侥幸的心理。(动作)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2、前狼假寐的目的是:盖以诱敌;一狼洞其中的目的是: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3、课文开篇向我们交代了几大要素?分别是什么?

四要素——时间:晚;地点:途中;人物:一屠,二狼;事件:一屠晚归,两狼缀行。

练习:

(一)、看拼音写汉字或看汉字写拼音

缀.行()大窘.()积薪.()苫.蔽成丘()chí担持刀(dān眈相向()目似míng()意暇.甚()少.时()尻.尾()假mâi()狼亦xiá矣()顷.刻()变诈.((二)、重点字词解释

1、缀.行甚远()

2、一狼仍从.()

3、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4、屠大窘.()

5、顾.野有麦场()

6、场主积薪.其中()

7、苫.蔽成丘()

8、弛.担持刀()

9、眈眈..

相向()

10、一狼径去..()

11、目似瞑.,意暇..甚()()(12、屠暴.起()

13、又数刀毙.

之()

1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5、乃.悟前狼假寐.()(16、盖.以诱敌()

17、狼亦黠矣()

18、禽兽之变诈..

几何哉()

(四)、通假字止有剩骨: 通,译为:

(五)、词类活用

1、一狼洞其中

2、其一犬坐于前

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六)、一词多义

1、敌: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

2、止:一狼得骨止()止有剩骨()

3、之:久之,目似瞑()又数刀毙之()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西蜀之去南海()《为学》

4、意: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伤仲永》

5、前:狼不敢前()恐前后受其敌()

(七)、古今异义词

1、屠自后断其股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八)、文言句式

倒装句兼省略句:

1、“投以骨”

2、“一狼洞其中

(九)比较阅读下面篇文言文,完成1~4题。【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聊斋志异.牧竖》)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狼之并驱如故. 故.令嗥 B.目似瞑,意暇甚. 意甚.仓皇 C.狼不敢前. 跑号如前.状 D.相去.数十步 一狼径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2分)②竖下视之,气已绝矣!(2分)

3、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下面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A.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B.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

C.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乙文中开篇写“谋分捉之”,以下从狼的侧面处处体现了“谋”的结果。

D.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描写。

4、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2分)

(十)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9——13题。

(甲)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以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舐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之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1)目似瞑()

(2)将舐其喉()(3)信不诬哉()

(4)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以刀劈狼首/乃伪睡以俟 B.久之,目似瞑/犬阻之,不使前也 C.更不止于野心矣/所欲有甚于生者 D.乃杀之而取其革/乃重修岳阳楼

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

职业教育学练习与复习 篇5

一、课标解读(略)

二、对联与标语常见题型

对联,也叫楹联,俗称对子,是汉语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对联一般由上联和下联构成,有时也会出现对对联内容起画龙点睛作用的横批。而好的标语(即宣传标语)通常也就是一个好的对联。因此将二者放在一起介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联和标语常常在中考语文试卷中,成为中考语文的一大亮点。它既可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也可以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从内容上说,对联和标语题的考查,常见的有以下这几种:

(一)、课文名著型

1.有人在小石潭留下一句话:小石潭凄美幽静,请你从我们学过的课文中选取一个景点,对出下联。

小石潭凄美幽静,_________________。

(桃花源和平安宁;岳阳楼雄伟壮观等)

2.李明根据《水浒传》中的一个情节写一个上联:疾恶如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请你利用所读的名著内容,对出下联。

疾恶如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_________________。

(惩恶扬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或:神机妙算,智多星巧取生辰纲。忠勇盖世,关云长千里走单骑等)

3.依据提示,对对联。

上联: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世外桃源。

下联:________,欧阳修_____________。(与民同乐,情醉滁西琅琊)

4.根据所学的知识,对出下联。

上联: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言志。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醉翁亭中,欧阳修借景抒情。或谢眺楼中,李太白作诗抒怀等。)

(二)、乡土文化型

1.灵璧要开发旅游业,想以灵璧的奇石、虞姬墓和钟馗画为三大特色来吸引游客,请你拟写一条有感召力的标语。

①虞姬奇石钟馗画,灵璧“三绝”甲天下。

②游钟馗故里,赏天下奇石。

2.灵璧将举办第四届“灵璧石文化节”,想请你拟一条标语迎接四海宾朋。①南观迎客松,北赏灵璧石。

②天下奇石,魅力灵璧。

③诚邀天下客,共赏灵璧石。

再拟写一条标语给灵璧人民,号召全县人民参与“灵璧石文化节”

①弘扬奇石文化,发展灵璧经济。

②办奇石文化节,建和谐新灵璧。

③打奇石牌,奏和谐音。

3.灵璧电视台要打拍摄一个宣传灵璧的系列片,已经给第一集拟好标题,请你给其余两集拟一个题目。

第一集:磬云山上,欣赏奇石铜声玉色。

第二、三集分别为:

①百姓门前,领略钟馗浩然正气。

②虞姬墓旁,感受佳人凄美情怀。

4.皖南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联合国授予“世界自然和文化保护遗产”称号。请给黄山打一幅宣传标语。

①登上黄山,天高云淡(或:登上黄山,天下无山)

②桂林归来不看水,黄山归来不看山。

③不上长城非好汉,不登黄山更遗憾。

④奇松喜迎客,黄山等你来。

⑤会当黄山顶,一览众山小。

(三)、热点时事型

1.奥运盛会

①举办成功奥运,创建和谐社会。

2.抗震救灾

①奉献爱心,拯救四川。

众志成城,抗震救灾。

②灾难中凝聚中华沉着力量

爱心里彰显华夏伟大精神

③危难时刻伸援手,地震无情人有情。

3.神七问天

①神七问天,再现神州风采。

巨龙腾飞,彰显华夏雄风。

(四)、主题活动型

1.推广普通话

①普通话,通天下。

②会说普通话,轻松走天下。

③讲好普通话,朋友遍天下。

④说好普通话,“知音”遍华夏。

⑤沟通你我他,全靠普通话。

2.爱护花草

①小脚绕一绕,小草对你笑。

②小草有生命,足下多留“青”。

③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

④小草对您微微笑,请您把路绕一绕。

3.感恩父母

①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②母爱如山,问谁能还;斯恩似海,愧我难还。

4.感恩老师

①谆谆教导响耳畔;殷殷关爱记心间。

②烛光点点,点亮学子希望;爱心拳拳,诠释奉献内涵。

5.爱护环境

①爱护生活环境,共建美好家园。

②地球是我家,环保靠大家。

6.毕业分别

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三、解题技巧

1.了解并运用对联相关常识解决问题。

作对联,要合于下列五大规律:

①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②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③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④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⑤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这五大规律是对对联应该遵循的原则。但随着时代的变化,有些规律已经不再那么严格,如第四个规律就可以忽略。对联也因此出现了宽对和窄对两种。对于中学生而言,解题时可以适当宽一些,即可采用人们通常说的宽对形式。

如:李奶奶家要贴一幅春联:人民岁月新;祖国山河壮。但不知道哪个贴在左,哪个贴在右。请你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帮助李奶奶解决。

很显然,运用上面的第二条规律即可解决。应该为: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

2.围绕主题,根据提示,抓住关键字。

特别是主题活动类的标语,往往通过围绕主题,根据提示,抓住关键字词就可以突破。

如:阳光小区要开展“文明自我,和睦邻里”活动,请你帮忙拟一个宣传标语。

这里的关键字是:文明、和睦,围绕这个活动主题,可以想到:

做文明业主,建和谐社区。(或:学文明树新风,讲礼仪创和谐。)

四、练习

1.结合所学的课文,对出下联:

郭沫若向往光明,勾勒天上街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课文内容,用四字成语补全对联:

百草园游戏,____________;

私塾屋读书,____________。

3.根据课文内容,对出下联:

明月照沙滩,故乡常在回忆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慰问汶川灾区人民,请拟写一幅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神七问天,举国同庆。现在神七英雄来我校作报告,请写一条标语表示欢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奥运开幕了,请写一条标语欢迎四海宾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学校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请拟定一条富有感染力的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拟一个宣传节约水资源的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根据上句,把划线句改成与之相应的对联。

山间炊烟袅袅,如丝如缕;江上飘着一片片白帆,像一幅画,又像一首诗。上联:山间炊烟袅袅,如丝如缕;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为做大做强安徽旅游事业,省政府向全国征集有关安徽旅游的宣传标语。请你也来参加,你会想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参考答案

1.陶渊明明憧憬和平,描绘世外桃源。

2.乐在其中,苦不堪言。

3.道路横大地,希望本在追求里。

4.汶川与中国同在,坚强与爱心同行。(或:坚强撑起一方蓝天,爱心放飞一片希望)

5.弘扬“神七”精神,学习英雄风范。

6.在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7.积极参加阳光运动,切实提高身体素质。(或:每天锻炼一小时,快乐工作三十年,健康生活一辈子)

8.保护水资源,生命真永远。(或:节约水资源,从点滴开始)

9. 江上白帆点点,如诗如画。

职业教育学练习与复习 篇6

一、选择题

1.[•无锡期中]针对“空巢”老人增多的社会现状,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老年人,不常看望老人属违法。新法新规的出台蕴含的哲理有( )

①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两点论和重点论是辩证统一的 ③通过质变就能实现事物的发展 ④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B 随着社会的发展,“空巢”老人增多成为社会的现状,也成为社会的一大问题,新法的出台,恰恰是这一社会现状的反映,体现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故①正确;同时也体现了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发展。故④正确。②③不符合题意。本题答案选B。

2.“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

D.自然环境决定人的意识

解析:B 材料中年龄小的孩子,虽然不懂耕田劳作,也要学着大人的样子在园子的树阴边学种瓜,说明人的知识来自生活、人的习惯形成于生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项符合题意。其他各 项均为错误观点。

3.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活力、最具潜力、最具创造力的积极因素,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推动新形势下非公有制经济的转型与升级。这体现的唯物史观道理是(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物质决定意识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D.发展的观点

解析:C“一切从实际出发”与“物质决定意识”都是唯物论观点,“发展的观点”属于唯物辩证法观点,A、B、D均不符合题意。只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唯物史观道理,入选。

4.我国政府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如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障制度,强化防灾减灾工作等。这体现了( )

A.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B.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C.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D.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

解析:D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体现我国“以人为本”的理念,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对人民负责的表现。A项与题意不符,不选。B项是一种工作方法,未直接指明维护人民利益的思想,不符合题意。C项虽说明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地位,但与题意不符。

5.唯心史观,又称“历史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历史观”,是同历史唯物主义相对立的一种历史观。它的缺陷在于( )

①否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②否认社会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 ③否认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 ④否认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B 唯心史观不是否认社会意识的作用,而是夸大社会意识的作用,①错误。

6.[2014•嘉兴一中期中]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趋势看,至少应当包括两次大的转型与改革:第一次转型与改革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经济体制改革,目 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次转型与改革是从当前到未来的30年左右包括经济体制、社会体制和政治体制在内的全面改革,目标是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方式。我国通过改革( )

①能实现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 ③能够消除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④能够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A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只能通过改革解决,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改革是社会主义的 自我完善和发展,通过改革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①②④正确;③“消除”过于绝对,明显错误。该题选A。

7.[•北京市西城区期末]30多年前,中国经济还处于崩溃的边缘,全国有2.5亿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30多年来,我们取得历史性成就和进步,关键在于我们坚持改革创新( )

A.彻底否定了过去的历史

B.用正确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C.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

D.使经济基础适合上层建筑发展状况

解析:C A选项观点错误,改革是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而不是彻底否定过去的历史,故排除。B选项观点错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故排除。C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改革就是调整原有生产关系,使之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故入选。D选项观点错误,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而不是经济基础适合上层建筑发展状况,故排除。

8.马克思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 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 快地发生变革。”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

A.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C.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D.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关系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解析:A 材料只体现了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没有体现上层建筑的反作用,B排除;材料没有涉及阶级斗争,C排除;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D错误。

9.[2014•四川省成都市高三毕业班摸底]当前,改革是我国发展的最大红利,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做到改革不停顿。从唯物史观角度看,这是因为( )

①改革是解决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 ②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③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④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任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A 解答此题适合运用排除法,经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任务,④说法错误,排除,①②③符合题意,故选A。

10.[2014•江西省红色六校联考]著名学者特里•伊格尔顿在其新著《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中列举了当前西方社会10个典型的歪曲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其中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将世间万物都归结于经济因素,艺术、宗教、政治、法律、道德等都被简单地视为 经济的反映,对人类历史错综复杂的本质视而不见,而试图建立一种非黑即白的单一历史观。上述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思想的严重歪曲,其表现为( )

①把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由经济因素决定歪曲为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 ②把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歪曲为机械的单向作用 ③把社会意识对社会历史始终具有的积极能动作用歪曲为消极被动作用 ④把经济作为社会的“基础”所具有的 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歪曲为唯一决定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D 该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把“艺术、宗教、政治、法律、道德等简单地视为经济的反映,而试图 建立一种非黑即白的单一历 史观”,是没有看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②正确;该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将世间万物都归结于经济因素”,是将经济的决定作用歪曲为唯一决定因素,④正确;题中观点没有将经济决定作用歪曲为多种因素综合作用,①排除;题中观点也没有涉及社会意识的反作用,③排除。

11.[2014•武汉部分学校调研]受益于传统年画、灶画、剪纸、刺绣的濡染,浙江秀洲农民开始拿起了画笔。20多年来,秀洲的农民画作有800多幅入选全国各种展览,获奖200多幅次,140多幅被中国美术馆、中央美院等单位和国际友人收藏,200多幅在《美术》、《艺术世界》等国内20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这表明( )

A.人民群众创造的精神财富来源于传统文化艺术

B.人民群众可以直接创造丰硕的精神财富

C.人民群众具有的无限创造力是精神财富的源泉

D.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物质基础

解析:B 材料中的农民直接拿起画笔作画,这说明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直接创造了大量的精神财富,因此答案B正确。

12.[2014•温州市十校联合体联考] 漫画《原则》启示我们( )

①群众的心声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②人民群众始终是社会历史的实践者和创造者 ③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判断标准 ④群众观点是我党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B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实践,故①错误;群众路线是我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故④错误;题肢②③符合漫画的主旨。答案选B。

13.[2013•三明一中、二中期末]“蹲点”、“一线”、“民情”,这些特色鲜明的关键词频繁出现在新闻媒体新开设的栏目中。一大批来自基层、清新朴实、生动鲜活的报道受到社会各界好评。这表明( )

①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②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人民群众的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④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D 本题的关键词是“蹲点”、“一线”、“民情”,这都强调了人民群众的实践,①中的“任何时候”说法过于绝对;②和材料没有关系,正确答案是D。

14.10月11日,习近平就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作出重要指示强调,50年前,浙江枫桥干部群众创造了“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枫桥经验”,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枫桥经验”的重大意义,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的哲学依据是( )

①实践对真理性的认识具有依赖性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④矛盾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解析:B “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体现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②正确;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并进行推广,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④正确;认识依赖于实践,①错误;材料强调人民群众创造精神财富,而不是物质财富,③排除。

15.下面漫画《高高在上》中的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 )

①没有真正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②没有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③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④没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A 漫画反映了有关部门没有认真解决群众的困难和问题,而是高高在上,不闻不问,这种做法没有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也没有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①②正确;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错误;漫画没有强调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④排除。故答案选A。

二、非选择题

16.[2014•南京学情调研]近期,国务院下发通知,决定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如下表(摘选)。

项目名称 实施机关 处理决定

企业投资日产300吨及以上聚酯项目核准 国家发展改革委 取消

企业投资风电站项目核准 国家发展改革委 下放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

外国文艺表演团体、个人来华在非歌舞娱乐场所进行营业性演出审批 文化部 下放省级文化行政部门

注:政府提倡“简政放权”,按照市场优先和社会自治原则,改变过去越位、错位、缺位、权力过于集中的管理模式,转变工作作风,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育,改革力度不断加大。

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进一步论证政府“简政放权”的理由。

解析:该题以国务院简政放权为背景材料,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本题原理范围固定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上,原理要准确、全面回答,简政放权是对上层建筑的改革,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答案: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②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政 府“简政放权”,改变管理模式。③政府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能够推动社会进步。④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解决我国当前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的重要举措,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要求。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然而,当今社会“舌尖上的浪费”令人触目惊心。我国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亿元,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材料二 大场面、大投入、大制作,讲排场、比阔气、竞奢华……近年来,对于一些地方举办的豪华文艺晚会和高成本节庆活动,群众反映强烈,中央高度关注。中宣部、财 政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出通知, 强调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和节庆演出,明确提出严控党政机关举办文艺晚会等具体要求和监督检查职责。这是落实中央关于改进作风“八项规定”的重要举措,是宣传文化系统边学边查边改、以实际行动反对“四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一次亮剑。

结合材料,分析中宣部、财政部等五部门叫停奢华办晚会、狠刹奢靡之风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

解析: 本题是依据类设问,知识范围是历史唯物主义,可从社会意识的反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角度进行分析。

上一篇:立体几何垂直和平行的证明练习题下一篇:关于高效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