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项羽本纪读书笔记(精选11篇)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读书报告
马茹雪
(2013级历史二班“四的二次方”读书小组)
摘 要:在读过史记项羽本纪之后,对项羽这个人有了一些思考,为什么他一代霸主,却输给了刘邦?为什么他重情重义,却最终众叛亲离?项羽的英雄气概流芳百世,但这样一个性格矛盾的悲剧英雄,是将才,却不是明君。关键词:帝王将相;是非功过;人物评说 正文:
《三国演义》开篇曾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秦朝末年也不外如是。秦二世昏庸,赵高奸佞,导致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大泽乡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一时间中原大陆狼烟四起,烽火燎原。正所谓乱世出英雄,项羽,便是这乱世中崛起的一位英雄,一位充满了悲剧色彩的英雄。翻开这一卷承载了血与泪的《史记》那些帝王将相,那些是非功过,穿越了千年的时光来到了我们面前,诉说着那些早已沉积在历史长河的过往。狼烟烽火起,乱世豪杰出。挥剑问天下,霸业谁与书?
然而,历史告诉我们,那一片天下终究没有选择这一代英雄项羽,这个征战沙场,所向披靡的豪杰。究其原因,我个人认为,这样的结局是早就注定的,项羽的性格,为人,处事原则,以及种种作为,都是在一点一滴的将他推向绝路。他的暴戾,他的残忍,他的视人命如草芥,他的认人不清,以及他的重重疑心,都是他称王的路上,致命的弱点。须知成大事者,先要广得民心,任用贤良,再要谦虚不自傲,审时度势,更要能屈能伸,能够忍耐。而这些,项羽的对手,刘邦恰恰都具备,而项羽却偏偏没有在最好的时间杀掉这个劲敌,从此祸患无穷,败于敌手。
一:杀伐果断可为将,残忍暴戾难为君
项羽为人果敢,勇猛异常,他刚强的形象特点在司马迁的笔下栩栩如生。战场上的他,曾多次吓退敌军将领,使各诸侯王畏惧异常,闻风丧胆。在无数次的战争中,所向披靡,无人能敌。当敌军来袭,他从不畏惧,即使在最危急的关头,也能破釜沉舟,死而后生。在人生的最后关头,他照样能带领自己的将士斩杀敌军数百,战到最后。可以说,项羽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是浴血沙场的一生,这样的人,如果得遇明君指点,必能成一员猛将,开疆扩土,战功累累,浴血一生。
然而项羽此人,最大的性格特点就是嗜杀,自从带兵打仗起,便杀人无数,手段极其残忍。斩宋义,“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坑杀秦军二十万,“于是楚军夜击阬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烧纪信,煮死周苛等等一
系列数无可数的暴行,都充分表现出他血液中的暴力因子。这样的作为,对于一位将军来说,或许是不可避免的,毕竟“一将功成万骨枯”,然而作为一位君主,如此的残忍嗜杀,只会引来民心怨愤,社稷动荡,江山易主。这样的人,想要坐拥天下,自然是不可能的。
二:重情重义可为将,城府尚浅难为君
很多人喜欢项羽,是因为他的那一份“单纯”,在那样一个乱世,世风日下,人心诡诈,许许多多的人都是靠着阴谋诡计而活,而他,却依然保持着那一份真性情,让人敬佩。在挥军北上去战秦军主力时,他未曾想过“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约定,心里只想着与秦军决战,而在入主咸阳时,他想的也不是怎样去彻底占有它,治理它,而是回去家乡向人展示自己的成功。这就仿佛一个孩子有了糖,最先想要和小伙伴炫耀一样。在项羽的心中,始终有一块净土,不为这乱世的尘埃所掩埋。
可是这样的项羽,却终究无法在那样一个时代存活。以前的他有父亲项梁可以依靠,可以允许他读书的不认真,允许他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可以在他身前遮风挡雨,带他走南闯北,替他拦住那些明枪暗箭。在项羽死后,还有一个足智多谋的范增为他出谋划策,可是他却中了敌人的反间计,逼死了范增,甚至连刘邦身边曾给他告密的曹无伤也出卖了。可以说是自从范增死后,项羽的一生便真正走向了那个即定的结局。反观他的对手沛公刘邦,身边有足智多谋的张良,有骁勇善战的韩信,有善于安民的萧何,有可以为主而死的纪信,这么多的良将贤才,项羽又有什么能与之争锋呢?
三:霸气天成可为将,自矜功伐难为君
在那个群雄逐鹿,战火纷飞时代,项羽是可以称为一代“战神”的,他作战勇猛,杀伐果断,为人豪迈,充满了英雄气概,无论是破釜沉舟还是霸王别姬,人们总能从他身上看到那万丈豪情,他的“力拔山兮气盖世”,他的“苍天亡我”,他最后的乌江自刎,都使人们永远的记住了这一代霸主,李清照说他“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分毫不差。
那么这样一个人,又怎么会甘心将自己锁在王位上呢?
他的确不适合做君主,他从来都认为自己是对的,不肯听从他人的谏言,只要有人逆了他的心思就会被杀,宋义的死,范增的死,都是他一手造成的,甚至到最后失败,他也认为这是天的错,而不是他自己,他若是坐上了皇位,只能是一个暴君。
纵观项羽的一生,他的确是一名不可多得的将才,却终究无法成为一位君临天下的帝王,他的一生,从一出生,便早已注定,可驰骋沙场,难君临天下。参考书目:1.《史记三家注》 中华书局
关键词:《史记》,《汉书》,项羽,本纪,合理性
一、聚焦:“本纪”与“列传”的较量
西楚霸王项羽,乃秦汉之间的政权掌握者。然由于非王室正统,羽立楚怀王为义帝,自封为西楚霸王,诚乃效仿东周诸侯也。太史公司马迁将其列为与始皇、高祖并列之“皇亲贵族”,为其立纪。东汉史官班固则认为项羽非正统王室,乃一介“僭盗”,不宜立纪,宜为列传。关于这一争论,后世学者多表达了自己的立场,下面就先来看看历代学者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
(一)代表性学者对《项羽本纪》的争论
(二)聚焦学者争论的焦点
纵观刘知几、宴世谢、吴非三者的观点,三人都把反对为项羽立纪的焦点放在了项羽不是出身正统皇族,而是一介“僭盗”上。如刘知几就认为《项羽本纪》不合本纪体裁,除项羽为“僭盗”之外,还因为此纪在写作手法上不像本纪而更像列传。最根本的是刘知几搬出了“闰位”的观点,显然是一种正统史观的表现。同样地,宴世谢也认为项羽充其量仅仅是个诸侯之王,没有资格可以与始皇、高祖平起平坐。而吴非则更是用反诘的方式表达了对司马迁不立义帝而立项羽的不解。
陈汉章、刘咸炘、钱大昕则否定了前三者的观点。在他们看来,是否可以立纪的关键并不在于是否是“皇亲贵族”,而在于是否在当时掌握了政治力量的中心,而作者为项羽立纪的意旨前三者也没有真正把握。此外,钱大昕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班固作《汉书》抑项羽的原因:“孟坚汉臣,故有意抑项。”
二、解析:“本纪”和“列传”孰是孰非
以上都是旁人对两部著作的看法,然而司马迁为何将项羽列入本纪,班固为何又将项羽列入传记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体例:本纪的立意是什么?
最早明确论《史记》本纪的是南北朝时期刘勰的《文龙雕心》,他在《文龙雕心》中说:“子长继志,甄序帝绩……故本纪以述皇王,列传以总候伯,八书以辅政体,十表以谱年爵,虽殊古式,而得事序焉。” (7) 可见刘勰认为本纪就是用来纪皇帝的。而最早关于本纪的概括来源于裴松之在《三国志》中:“天子称本纪,诸侯曰世家。” (8) 虽然他没有明确说他所指的就是《史记》中的本纪,但他这句话却被后来张守节引用来论证《史记》的本纪,而张守节的这一误用便造就了很多后人对本纪的理解。从后来刘知几等人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本纪的看法都来自此两人的说法。由于刘勰是南北朝之人,张守节是唐代开元盛世之人,而刘知几是唐代中后期之人,因此刘的史学思想难免会受到前两者的影响。
那么,本纪的真正立意是什么呢?是不是就用来纪天子的呢?我认为还要回到司马迁的《史记》中去找寻这一问题的答案。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提要中说道:“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寻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 (9)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史记中的本纪更多是在记录“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而未提及到诸如“天子称本纪”之类的字眼。而且在司马迁看来,本纪仅仅是一条主线,是全书的框架。按照司马迁的逻辑,本纪是用来记录政治权力的盛衰兴亡的,那么从秦王子婴身亡到汉高祖称帝,期间没有统治者长达四年,而这个时期的政治权力中心在谁手上?就在“封王侯,号霸王”的项羽手中。如此一来,为什么不可以为项羽立纪呢?如朱东润提出:“项羽自为西楚霸王,霸者伯之借字,伯长也,犹言诸侯之长也。羽既为诸侯长矣,故《本纪·赞》曰:‘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则史迁又安得而不为立本纪哉?” (10) 这段话也表明了朱润东先生对司马迁为项羽立纪的肯定。
为何班固的《汉书》将项羽列为传记呢?这跟《汉书》全书的体例有关,《汉书》属于断代史纪传体,它的特点在于将每一个朝代的事写在一块,正统史观非常浓厚。在他看来,纪就是用来以正朔来表示朝代延续中的正统观念。也正因如此,夹在秦汉中间而又没有形成一个朝代的“西楚政权”就被班固忽略不计,而项羽自然而然地也被降格到“列传”当中。因此,项羽在《汉书》中被降格为“传记人物”,与《汉书》的体例有关。而大多数人误解《史记》的症结,就在于以《汉书》的正统义例范围《史记》。魏元旷在《史记达旨》中指出:“《史记》之例,非以本纪当天子,世家当诸侯。以本纪当天子,无论项羽不当立本纪,其舍惠帝而立吕后,尤不可也……盖本纪者,本之以纪事也。秦汉之际,天下之势莫强于项羽,则本项羽以纪;吕后之世,天下之事属之吕后,则本吕后以纪……《汉书》本纪例属天子,名义一定,遂不可干,以视《史记》,盖有同而不同者也。” (11) 因此以《汉书》的体例来否定《史记·项羽本纪》的设置,是有失偏颇的。
总之,从体例的角度来看,司马迁将项羽列为本纪更多地是根据他立传记的意图,即根据社会政治力量中心的转移来布局。《汉书》则因其断代史的特性不立《项羽本纪》,而立《项籍列传》。体例上两者就存在较大的差异,而后人以此来反讽司马迁对史记布局的安排,是有失偏颇的。
(二)史学思想:通变史观与正统史观的较量
司马迁《史记》的史学思想是:“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也就意味着司马迁写史书重点不放在王朝的更迭,而是放在探求社会历史的总体盛衰变化。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即便项羽不是“皇亲贵族”,但作为当时政治力量的中心,还是不妨碍司马迁将项羽列入本纪之中。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是其一生立言主意”, (12) 因此尽管最终项羽自刎于江边,但鉴于项羽之前在推翻秦统治上作出的巨大贡献,司马迁还是将其列为本纪。
班固以“综其行事,旁观五经,上下洽通” (13) 为著书要旨,其目的是“光扬大汉,轶声前代”,即维护封建统治的利益,提高汉的历史地位。项羽作为汉朝开创者刘邦的劲敌,曾与刘邦争夺天下,可想而知汉朝历代君主对项羽的态度多是贬大于褒,而作为东汉王室的史官,班固自然对项羽也是采取一种“抑”的态度。钱大昕就曾指出:“孟坚汉臣,故有意抑项,然较之史公之直笔,则相去远矣。” (14) 由此可见班固“抑项”之心。另外,班固著《汉书》的动力和源头在于其父亲班彪,而班彪从小就给班固灌输正统思想,结果这种思想在班固的著作中表现得一览无遗。例如班固反对将项羽列为本纪的一大理由是认为项羽不是“正统王室”,既不承秦未,又不启汉始。因此在《汉书》当中,班固将其列为“列传”而非“本纪”。
后世之人之所以质疑司马迁作的《项羽本纪》,就是因为他们受到了“正统史观”的影响。那么司马迁的“通变史观”与班固的“正统史观”是否是完全矛盾的呢?其实不然,在有关《史记》记述的范围内,它与正常天子在位、朝廷更迭并不是完全彼此排斥或者互相矛盾的,而是涉及社会历史变化的实际情况基础上,更能体现失误分离与统一的性质。因此,当历史上的朝廷帝王力量强大,足以控制和影响全国局面,承担起政治中心作用的时候,这个时势的主宰者就是帝王、天子;相反则依据历史变化发展趋势,谁在政治风云中起主导作用,司马迁就将谁列入本纪。这表明司马迁所做的本纪,既记载主宰时势的中心人物,又将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主宰时势的力量的形成过程展现出来,以显示出历史的真实变化,而不仅仅顾及帝王、天子的虚名。它并未束缚正统的观念,可以更确切地体现出纲纪天下时势的作用和真实说明历史发展的过程。应该说,司马迁的“通变史观”是对“正统史观”的一种很好的融合。
从史学思想的角度来讲,司马迁的通变史观既包含正统史观,又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真实过程,而《项羽本纪》作为司马迁通变史观的典型代表,其合理性是毋庸置疑的。
(三)天命观:天人之分与天人感应的对峙
两汉经学的核心为“天人感应”说,特别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这种学说更是风靡一时、定于一尊。经学家认为天人同类,互相感应,人顺天,天就降祥瑞以福佑;人逆天,天就降灾异以惩罚。人世的一切,皆由上天的意志来安排。
司马迁虽也一定程度上受其影响,但其主要倾向还是天人相分,天属自然观象,与人事没有必然联系。如《项羽本纪》驳斥项羽所谓“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为“尚不觉痞而不自责”、“岂不谬哉”。这又反映出司马迁在评论人物时并非一味持“天命决定论”。
班固却恪守天命,迷信谴告,全盘接受了“天人感应”学说。在“传”这一体裁中,班固特地为推阴阳言灾异的人立传,记载并赞赏其学说和奏疏;在“志”中,也详记“五行”。
正因如此,“《史记》探索历史发展不从天命而从人事,总是从人事人谋,从历史人物护具体活动中,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分析历史兴衰成败的原因,总结出有益的历史教训,这种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正是《史记》一书比较能保证历史科学的科学性的原因;而《汉书》则往往陷入唯心、保守的泥潭,大大防碍了它对历史发眼进程的洞察和揭示”。 (15) 受“天人之分”的天命观影响,在项羽这一历史人物的评判上,司马迁从项羽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即从他推翻秦朝暴力统治,为汉王朝的建立奠定基础这一角度出发,认为项羽的功绩可与汉高祖齐名。班固则受“天人感应”说的影响,认为项羽不是天授的君主,而是借着秦王朝衰败而上位的“僭盗”,因此不应该列为本纪,而立为列传。从当今史学发展的角度来看,无疑“天人之分”说更符合史学发展科学性的要求,因此从天命观来看,项羽还是宜列为本纪的。
(四)史料:民间史料与官方史料的碰撞
司马迁作《史记》,史料来源于以下五个方面:古今典籍、秦代律令图书、汉代档案、朝廷议事记录、亲身闻见。 (16) 而班固作《汉书》,在史料来源方面与《史记》大部分相同,仅亲身见闻这一方面班固比不上司马迁,而正是这一方面史料的缺失,导致了两者在编撰史书方法上的差异。
司马迁写《史记》,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凭着一种实录精神,去收集史料。就连班固评论《史记》时也说:“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17) 这种思想反映到司马迁收集史料上来,就表现为司马迁在民间广泛了解情况,再将这些信息与宫廷史书进行比较,然后得出自己还原出来的历史。而这样收集得到的史料反过来有影响到了司马迁写史的一种思想,即前文所说的“通变史观”。而班固虽然懂得评论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却没有学习司马迁在取材上的做法。班固作《汉书》,取材更多来源于官方史料,民间史料基本没有采用。而官方史料渗透得更多是一种正统史观,于是乎在著史的过程中班固原有的正统思想会越加巩固,这种思想也就如前文所说的那样影响到班固对项羽作纪的判断。
从民间史料的采用度不同我们可以看出史料对于两位作者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两位作者对项羽作纪还是列传的选择。那么从官方史料来分析呢?我们先看看反对者如刘知几是如何从《史记》的史料来源来抨击《项羽本纪》的不合理性的。刘知几在《史通》中讲道:“至太史公著《史记》,始以天子为本纪,考其宗旨,如法《春秋》。” (18) 这段话中刘知几认为《史记》的史料来源之一是《春秋》,这个不假。但这段话还是有问题的,首先,刘知几讲司马迁“以天子为本纪”,前文已经讲到,在《史记》全篇中都没有一个字眼提及“以天子为本纪”。再者,《春秋》是儒家经典,也是正统史观的力作之一,刘知几讲司马迁效法《春秋》,但刚才第一点已经讲到司马迁从来没有持“以天子为本纪”的正统史观,那么何来的效法?因此刘知几等试图从《史记》的史料来源来攻击《史记》为项羽立本纪的不合理性,也是说不通的。
从史料角度讲,由于《史记》的史料有一大部分来源于民间,因此史记的“正统史观”没有《汉书》那么强。其次《史记》虽有取材于《春秋》,但并未效法《春秋》的史观。而《汉书》取材,有很大一部分还来源于《史记》,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就提道:“乃今以《汉书》作比,武帝以前,如《高祖纪》及诸王侯年表、诸臣列传,多与《史记》同,并有全用《史记》文一字不改者,然后知正史之未可轻议也。” (19) 赵翼之言表明了《汉书》在史料采用上对《史记》的依赖性,反驳给自己提供史料的史书,这不等于在否定自己所用史料的合理性吗?所以从史料角度来质疑《史记》为项羽立纪在逻辑上也是不成立的。
三、拍案:项羽立本纪合情合理
项羽在年少时项梁曾经请人教他书法诗歌,他学了没多久便厌倦了,于是项梁又请人教他舞剑,没多久又不学了,项梁很生气,项羽却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教项羽学习兵法,一开始项羽学的很开心,可是没多久项羽又厌烦了。这一次又一次的放弃没耐心也为之后项羽的失败做下了铺垫。
项羽的一生,是一个“人”的一生,他不靠显赫的家世,不凭异端祥兆,只凭着自己的雄才伟略,写下了一个大写的“人”字!项羽,他也从来不掩饰自己,他有着的征服欲和表现欲,他敢于在秦王朝最强大的时期宣称:“彼将取而代之”!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的风流!他有勇而少谋,他在政治上太幼稚,他只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他有的是青年人的朝气,却缺乏一个成年人的圆滑,他生平战胜了无数英雄,最后却败了,实乃悲剧!
鸿门宴,他败给了刘邦,他太“任“,太轻信! 封汉王,他再败给了刘邦,他太低估了刘邦!至于四面楚歌,他已经一败涂地。
别虞姬,自刎乌江,项羽完成了他一生最后的塑造。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惊天地,泣鬼神!
1.对下列句子加黑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军壁垓下 壁:驻扎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属:隶属
C.吾闻汉购吾头千金 购:悬赏
D.项王身被十余创 被:遭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黑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虞兮虞兮奈若何 ②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B.①汉骑追者数千人 ②南冥者,天池也
C.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D.①不忍杀之,以赐公 ②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
3.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A.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B.马童面之
C.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D.吾为若德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项羽勇猛善战的一组是
①力拔山兮气盖世。 ②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③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④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⑤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⑥所杀汉军数百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怆然涕下,英雄末路,无限悲凉。
B.项羽带骑兵八百余,乘夜突围,过淮河,剩下百余人,到阴陵,迷路,被一老农所骗,陷入沼泽地,被汉军追及,部下只剩下二十八骑。
C.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神威,斩汉军二将,杀数十百人,瞋目一叱,使汉军骑将杨喜倒退数里。
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感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不愿渡过乌江,于是他把乌骓马送给亭长,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6.翻译上面文言文中的有关句子。
①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答:
②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答:
③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
答:
7.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曲线的句子加上标点。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以王也愿大王急渡
【参考答案】
1.B(属:跟随)
2.B(者:的/表提顿,不译 A 若:你 C 为:语气助词,呢 D 以:把)
3.C(王:名词使动用法,让……为王。其余为名词活用为动词,A东:向东进军 B面:背对着 D德:施恩惠)
4.D(③是项羽对自己兵败的看法)
5.B(应是到东城才剩下二十八骑)
6. ①但是现在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使我灭亡,不是作战的过错。(关键词“卒”“罪”)
②项羽又将部下会合在一起,只是损失两个骑兵而已。(“亡”“骑”)
③我骑这匹马五年,没有遇过对手(碰到的都不是我的对手)。(“岁”“敌”)
《项羽本纪》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出于《史记》中第七卷,是关于楚霸王项羽的本纪,它记录了秦末项羽光辉壮烈的一生。
《项羽本纪》通过叙述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项羽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而在《史记》中,“本纪”所记录的大都是皇帝,其中项羽并没有成为皇帝,司马迁把他归入“本纪”则表现了对项羽的尊重。
四面楚歌垓下起;正是天绝项王时,三尺剑上美人血;千丈涛中英雄尸。剑折沙尽血洗风;七载成败转头空,荡恨笑饮苍天泪,段韧傲刻夕阳红。
——题记
是谁刹破这黯黯的黑夜,吹响了江东的号角?是谁破釜沉舟的决心,砸碎了秦关的城门?又是谁在乌江末路的悲壮中,演绎了一场千年绝美的霸王别姬呢?是男人就要恩怨分明,你是堂堂的大丈夫。是男人更需要儿女情长,弹剑做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一出《霸王别姬》,唱断了多少人的柔肠?你就像一颗亮得刺眼的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在极度辉煌过后,是毁灭。异于寻常的流星,你的毁灭是惊天动地的,留给后人的,是一声声的叹息。
你,一个贵族世家的后裔,一个英勇善战的英雄,率军攻秦,尽显男儿本色。刘邦,一个平庸之辈,好酒色,无胆略,然而却在楚汉战争中战胜了你。结果是这么得令人出乎意料,让人不得不回首深思。其实刘邦和你各自有着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就好像一对瑕玉一样。你有着英雄的气魄,但你却无法冷静地面对挫折,乱杀无辜。刘邦有着过人的肚量,但他却不能率兵打仗。一个兄弟情义,一个背信离义。就是这么两个截然不同的人在上天的安排下走到了一起,来争夺天下。在历史的舞台上,不同的抉择决定了不同的命运。谁能够在确定的时间,做出正确的选择,谁就能避免失败,从而取得成功。
一场千年的等待,是你打破了这暗世的哀鸣,是你扬起楚江东的旗帜,多少江东子弟为你出生入死,为了你讴歌传颂,杀殷通太守,是你挥就的号角,定陶之战是你悲痛的伤痕,但你又绝不言弃,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你又拿起你的龙盘虎戟,披上你乌金的铠甲,冲向硝烟漫漫的战场。你知道在黑暗的茧里,只有化蝶之美,才能破天这万世的秦皇马俑,直到你遇见一个青瓷如水然而竟有一番热血澎湃的女子,她叫虞姬,她是你守将虞子期的妹妹,一位仰慕你的女子便改变了你的一生,但你知道,男儿有志,不可被美色迷惑,曾经已有这样的历史陈迹告诉你,纣王被酒池肉林的迷惑而自焚灭之,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竟一笑倾城之国,而现在也有一个叫秦二世的皇帝正在秦宫深处竟把妃子纤腰几回醉。然而你一开始的拒绝,但虞美人知道,男儿有志,她也绝不羁绊你的未来,终有一天,你才发现这赤血青瓷竟有这般的豪壮柔情。
在那个时代,你是神话般的英雄!你那异于常人的双瞳,你那惊破敌胆的怒喝,你的乌骓,你的霸王枪„„当刘邦与你获得了推翻王朝的胜利时,刘邦听从大臣的建议,不杀子婴、约法三章,不受搞赏、秋毫无犯,而且退出秦王宫、还军霸上。但与之相反的你却不听善言,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曹无伤被诛,让人不禁为你叹息,试问天下谁敢助项羽的楚国?可你也是一个有着矛盾并非完美的一个人,你可以屠城,可以杀人不眨眼,却在鸿门宴上下不了杀手,即使范增暗示了无数遍。如果说你的滥杀无辜使你失去了人心,那么在鸿门宴放走了刘邦就是你不明是非,不分敌我而犯下的又一重大错误。还记得在你受围攻时,你在面对正在追击你的故人吕马童时,竟最终自刎以给吕马童一个人情。在我看来,你的这一刎,的确彰显了你过人的豪气,让后人更是为之而敬仰,但我们也从中看到了你的无奈和不自信。当然做人应当讲义气,但义气不能代替原则!作为一个君王,一个领袖,应当以大局为重,以国家的利益为重,不能失去应有的立场和坚定果断的明辨能力。与之相比,刘邦虽然也好不到哪去,但我要说刘邦却正好好在你的通达和灵动的智慧上。你虽然没有过人的武艺,却能充分利用别人的能力,以最终做到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
在战场上,没人是你的对手!彭城之战的三万骑兵,击溃了五十多万的刘邦联军,这史诗般的战役,是你最为闪耀的时刻。即便最后在乌江边,砍杀了百数敌军,鲜血染红了你的全身。你的霸气,震慑了所有人,千金的重赏,亦无人敢近。直到你自刎一段时间后,大家才敢蜂拥而上去抢尸领赏。
你是个英雄,但我更情愿承认你是一个豪侠。你做不来政客。也就注定你不能是皇帝,所以在你与刘邦的较量中最终败下阵来。你平生意气,看重性情,心怀坦诚,柔肠百结。你一生只爱虞姬,至死不忘将自己的乌骓交与乌江亭长,对马尚且如此,对人呢?《鸿门宴》中,项羽因为不忍放虎归山,后人苛责项羽应该赶尽杀绝,但如果那样做了,就不是项羽,不是那个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项羽了。项羽是绝代的,而“刘邦”却比比皆是。纯情的项羽留在了浩浩青史中,绽放着千年的豪情。“刘邦”只有阴谋着历史,教唆着后代的弄权者们杀父弑兄,为了利益尔虞我诈。你的败,在于你不懂权谋,太重承诺,太重义气,太崇尚暴力!你也幸运的,你有着一批忠心追随的部下,为你死战到底,与你共生死;你有着一个真正爱你,真正懂你的女人,在彭城之战中,她陪着你度过不眠的夜晚,在四面楚歌里,她为你担忧,然而最后却在乌江江畔的暖帐红烛之下与你一起演绎了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为你舞了生命中最后一次剑后自刎,轻轻地,她走了。
你真的累了,死对你来说,只是解脱。在你闭上眼睛那一刻前,我想你是微笑的,因为你看到是你和虞姬骑着马,欢笑着,追逐着,嬉戏着,然后慢慢地消失在远方。
英雄末路,美人青泪,男儿应志走四方,理智在爱情之上,选择远大的理想,而你——项羽正是如此!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悲情的项羽,你爱虞姬,你爱你的部下。你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项羽本纪赞《史记》
《项羽本纪》是《史记》十二本纪之一。它记述了项羽一生的经历及成败的关键,歌颂了项羽一生的英勇善战和他在灭秦过程中的功勋,揭示了他性格上的弱点和政治上的失误,充分地表现了他这个悲剧人物的主要特征。同时,也勾画出了秦汉之际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形势。篇末司马迁的评论概括论述了项羽的功过是非和失败原因。项羽迅速崛起,秦亡以后分封王侯,颁布政令,自号霸王,史未曾有。但他以功劳自负,要以武力统治天下,终至失败。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争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片段一:读完文章,转过身去跟同学讨论道,项羽就是个傻X,竟然不过江东,过了江东还可以卷土重来的嘛,真搞不懂这人怎么那么鲁莽。他是一位将军,他应该活下来,他应该去领兵杀敌,就算是形势危急,他也应该首先保命!江东子弟多才俊,何须怕卷土重来?
片段二:课件再读一遍,他不过江的行为虽然很蠢,但是也因为他不过江,这才是他。项羽,很有才能,但恰恰是太有才能,自身过于自信,甚至于有点自负了,他才选择了不过江这条路。勇于面对追军,最终沐浴在战斗中,这就是项羽。
片段三:“如果我是项羽,我会怎么做?”我想我大概会渡江逃跑罢。“如果项羽真以我的意志去执行事件,会怎么样?”他先会逃回到安全的地方,刘邦则会出兵前去,那么项羽得义不容辞的召集兵马、率众登楼、再次迎战。他总不能再逃跑了!然而,他召集兵马,他还能找召集得足够么?设想一下,他率领数千子弟兵渡江,却独自归来(应该还有那几十位同伴)。作为同乡的百姓,会怎么去想呢?“我的儿子跟着你渡江杀敌去,如今你只带着几十人回来,而我儿子留在对岸,作为一名草根父亲,我十分伤心以及愤怒”“大儿随你出征而战死他乡,你回来再次征兵,我不会让我其他孩子跟你上阵的!我苦命的大儿哟!”
我能想象得出,若项羽真的回去了,他会威望全无,及其好战之心必受影响,那样子打了折扣的项羽就肯定不是项羽了!
片段四:再读文章:项羽不爱读书,不尽学兵术。他才气过人,他力能扛鼎,他出身优良。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位军二代中的天才。他从小泡在阿谀奉承的语言中,活在一个自己臆想出来的童话世界中:他同情百姓,并提出了“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这样令人觉得好笑的要求;汉王派出楼烦去射杀项羽派出的将士,项羽很生气,竟然亲自披甲迎战,难道他就不怕被人一箭秒杀了?愚蠢;到了东城,在处于被数千骑追击的情况下,自己妄自菲薄,说出天欲灭籍的悲观结论,并且认为“非战之罪也”,一味的认为自己失了天时,从而败北;后来他们突围出来了,在乌江亭前,史料中写到项羽欲渡江,但在乌江亭长劝完后,竟再次提出“天之亡我”,我认为项羽当时说的话是有么多孩子气呀!我认为上面提到的这些,皆是但不只是项羽失败的原因,这是我看到的反面的项羽。
在我看来,项羽是一位英雄。在学《鸿门宴》这一课的时候,老师跟我们介绍了这个人物。而因为在这之前,我对项羽并不了解,所以我自己也再上网搜寻了一些关于他的历史故事。发现,他是一个英勇善战,凌云壮志的英雄,一生坦坦荡荡,也爱得轰轰烈烈。
或许,看完《鸿门宴》,很多人都会觉得他刚愎自用,妇人之仁,错失了杀死刘邦的大好时机。但是,在当时来说,巨鹿之战后,天下初定,不稳定的因素还有很多。秦国刚灭,若项羽就马上杀掉昔日一起反秦的战友,这只会影响政局稳定,使得其他诸侯人人自危。谁能说,项羽没考虑到这点呢?而且当时刘邦的.实力也并不强大,面对着项羽的大军,刘邦显得不堪一击。项羽鸿门宴放走刘邦,而后来也还有很多次机会可以杀死刘邦,所以,在鸿门宴上的决策,并不能说是错误的。相反,鸿门宴一事,不恰恰展现出项羽有“义”吗?当初,怀王与诸侯们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尽管灭秦的真正功臣是项羽,但毕竟先入咸阳的是刘邦。攻打刘邦,这已是背离项羽自己的信义,现在刘邦亲自前来谢罪,俯首称臣,若再杀刘邦就是有违良心,这是项羽所不能接受的。谁说这不是一种君子之度呢?
说起项羽,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在他24岁时举起千斤大鼎,由此有了“力拔山兮气盖世”。通过巨鹿之战中的神勇表现,又有了“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但我想说的是项羽只适合当一个小卒,或者是一个百夫长。项羽的神猛,是毋庸置疑的,在当时秦军是非常强大的,但是在巨鹿之战中,项羽凭借几万楚兵与十几万秦军对抗,结果打败秦军。杀苏角,俘王离,涉间不降,自烧杀。而且项羽还凭此一战留下了“破釜沉舟”这样的成语。在那时,项羽的人气大涨,有许多人都投奔他,在他的带领下秦国很快就灭亡了。
以上都是项羽一生中最辉煌的战绩了,但我想说的是项羽太过鲁莽,在巨鹿之战时,他直接进军敌人的内部,可他却没想过,如果两翼的敌军包围起来了,那么项羽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困境中。那么他也只能战死沙场了。当在“鸿门宴”那一个场景。项羽在军事上的不足已经被暴露得很明显了。在自己的势力中有谋略家,而且还是对于自己比较亲的亲人―――范增。但是项羽却不听自己的义父范增的意见,而是去听信刘邦的谎言,这是很不明智的。应为在当时,咸阳已破,刘邦的军队虽在霸上,但当刘邦的任何举动有反常时,项羽就应该小心提防着刘邦啦,应为在这时一般是有野心的侵略家现身夺权的时候了。所以项羽应该立即杀掉他,永除后患,不给刘邦任何可以活着出去的机会。再者说,父亲是不可能会伤害自己的儿子的。但是项羽还是相信了自己所为的兄弟。这表明了项羽的重义气,同时也体现了项羽的单纯。
总而言之,项羽只适合当一个小兵。他用他的勇气,可以鼓舞我方的士气,但是他的军事谋略很差,如果有一个不小心就可能断送几千条生命,所以他不适合当一个谋略家,在军事中,不是所有人都会上阵杀敌,但有时只他一人之力可破敌方十万大军,由此可见军事策略的重要性。而且项羽也不是一个爱才之人。张良,韩信等当代名人从他的手中溜向了刘邦的手中,变成了刘邦的心腹,这是令人感觉非常惋惜的。
项羽,一个贵族世家的后裔,一个英勇善战的英雄,率军攻秦,尽显男儿本色。刘邦,一个平庸之辈,好酒色,无胆略,然而却在楚汉战争中战胜了你。结果是这么得令人出乎意料,让人不得不回首深思。其实刘邦和你各自有着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就好像一对瑕玉一样。你有着英雄的气魄,但你却无法冷静地面对挫折,乱杀无辜。刘邦有着过人的肚量,但他却不能率兵打仗。一个兄弟情义,一个背信离义。
在历史的舞台上,不同的抉择决定了不同的命运。谁能够在确定的时间,做出正确的选择,谁就能避免失败,从而取得成功。一场千年的等待,是你打破了这暗世的哀鸣,是你扬起楚江东的旗帜,多少江东子弟为你出生入死,为了你讴歌传颂,杀殷通太守,是你挥就的号角,定陶之战是你悲痛的伤痕,但你又绝不言弃,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你又拿起你的龙盘虎戟,披上你乌金的铠甲,冲向硝烟漫漫的战场。在那个时代,你是神话般的英雄!你那异于常人的双瞳,你那惊破敌胆的怒喝,你的乌骓,你的霸王枪当刘邦与你获得了推翻王朝的胜利时,刘邦听从大臣的建议,不杀子婴、约法三章,不受搞赏、秋毫无犯,而且退出秦王宫、还军霸上。但与之相反的你却不听善言,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曹无伤被诛,让人不禁为你叹息,试问天下谁敢助项羽的楚国?可你也是一个有着矛盾并非完美的一个人,你可以屠城,可以杀人不眨眼,却在鸿门宴上下不了杀手,即使范增暗示了无数遍。如果说你的滥杀无辜使你失去了人心,那么在鸿门宴放走了刘邦就是你不明是非,不分敌我而犯下的又一重大错误。还记得在你受围攻时,你在面对正在追击你的故人吕马童时,竟最终自刎以给吕马童一个人情。在我看来,你的这一刎,的确彰显了你过人的豪气,让后人更是为之而敬仰,但我们也从中看到了你的无奈和不自信。当然做人应当讲义气,但义气不能代替原则!作为一个君王,一个领袖,应当以大局为重,以国家的利益为重,不能失去应有的立场和坚定果断的明辨能力。与之相比,刘邦虽然也好不到哪去,但我要说刘邦却正好好在你的通达和灵动的智慧上他虽然没有过人的武艺,却能充分利用别人的能力,以最终做到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你的败,在于你不懂权谋,太重承诺,太重义气,太崇尚暴力!
你也是幸运的,你有着一批忠心追随的部下,为你死战到底,与你共生死;你有着一个真正爱你,真正懂你的女人,在彭城之战中,她陪着你度过不眠的夜晚,在四面楚歌里,她为你担忧,然而最后却在乌江江畔的暖帐红烛之下与你一起演绎了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乌江流水,留下了你的遗憾,也让我有了复杂微妙的感受,不知道是感动多于惋惜,亦或是惋惜多于感动,总觉得他不该如此消亡。
【史记项羽本纪读书笔记】推荐阅读:
《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人物形象研究综述11-06
项羽本纪读书笔记11-15
《史记》中刘邦和项羽的形象的比较12-20
项羽本纪第二课时12-11
读书笔记之史记06-22
史记夏本纪原文与翻译07-21
史记《孔子世家》读书笔记11-11
史记中学生读书笔记06-07
少年读史记读书心得10-08
走近项羽作文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