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

2024-11-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通用11篇)

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1

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精读课文可谓精中之精、丰富多彩。尽管课文体裁各异,表现手法各异,但其目的及任务都是进行语文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谈谈对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理解和对第二学段阅读教学课堂操作的几点建议。

一、潜心处理教材、用心钻研教参

(一)充分利用好单元导语,注重单元整合

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每个单元前设计了专门的版面安排导语内容。导语的主要作用是揭示单元学习的内容,点明专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导语还布置了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任务,为课文的学习做好准备;同时,每组导语都配有表现专题内容的背景图,用直观的方式更形象的揭示专题。所以,进行阅读教学时,我们不能忽视单元导语的利用。

(二)同样重视识字与写字教学

识字、写字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在第二学段要求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800个左右会写,而且均是随课文识字,这就意味着识字在阅读课中占有一定的比重。那么在教学实际中怎样把握呢?我认为,首先,正确区分语文书后横线条里和方格中的字。横线条里的字有的是在本篇课文中首次出现,有的是以前出现过、却不要求掌握的,而一旦出现在横线条里就要求学生必须会认、会读,也是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检查的。对于一些繁字、难字,要引导学生重点识记,既不可用时过多也不能一略而过。三年级的学生刚从低年段过渡上来,识字的任务很重,教师必须舍得拿出时间让学生把生字认准、认实,而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识字方法,有一定基础,任务量相对轻一些,所以教师在处理上可以稍微放手。方格中的字有的是以前就认识但不要求写的,有的是本节课刚出现就要求写的。只要是这里面的字,必须做到“四会”,即会读、会认、会写、会用。其次,要加强写字教学。在指导学生写字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板书示范,特别是指导不容易写好的笔画、结构以及容易写错的笔顺,要求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为避免学生疲劳,每次写的字不要太多,适当分散写,讲求写字的质量。

(三)阅读教学,要始终坚持“以读为本”

第一,要加强朗读的指导。要重视示范朗读,中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因此,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单调枯燥的技术性指导,遇到长句子或学生不易读好的句子,教师要勇于发挥示范作用。

第二,朗读要体现层次性。每一次读书的目的、读书的要求都应该有所不同。如初读课文要能够读得正确、流利,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细读课文要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读出感悟;赏读课文要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另外还要重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阅读后要留给学生自己交流阅读感受的时间,教师在这方面,往往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或仅流于形式,学生读书以后,有了体会、感受,却舍不得拿出时间让学生交流。第三,教学中还要继续重视加强默读的指导。低年级开始要注意引导学习默读,要求学生不指读,不动嘴唇,不发声音。中年级仍然要重视加强默读的指导,提高默读的速度。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也更利于思考。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默读课文,一般要对学生提出默读的要求,读完后,要交流感受,质疑问难,组织讨论,解决问题。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目的是听听学生有什么问题,教师对于学生在质疑问难的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要善于疏导,进行归纳,明确哪些问题学生之间能够自己解决,哪些问题需要师生共同解决,要突出重点、难点问题,“顺学而导”、“以学定教”。

二、合理把握课时、明确具体目标

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更是灵魂,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必须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充分重视目标对提高教学效率的巨大作用。现在我们语文课一周只有五、六节,而语文课文的篇数却并没有减少,均在32篇左右,可谓时间紧任务重。一般情况下,用两课时完成一篇精读课文的教学,用一课时完成一篇略读课文的教学。通常精读课文的课时目标分配如下:第一课时,要完成识字任务、对课文朗读的检查、对内容的整体把握(完成初读与细读)、解决泡泡里的问题及部分课后问题(一般为课后二、三题),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对课文内容的处理要遵循整体性,一般不提倡断章取义。第二课时,通读全文,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赏读(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特别好的地方背下来)、积累运用好词好句、拓展课后问题、较有目的地搞小练笔、还可以进行巩固识字、加强写字训练……

三、追求过程合理 提高教学实效

教学过程是否合理,直接决定教学结果是否有效。为了追求更合理的教学过程,我认为首先要加强预习能力的培养。新的课程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主要体现在课前预习。在下去听课时,我看到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标自然段、画生字、练读课文……,其实这些完全可以放在课前做。那么,预习都需要干些什么呢?要多读课文,直到读熟为止,对课文有个初步的、整体的把握;认识书后横线条里的字;要通过查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试着解疑课题;试着提出不懂的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试着回答课后问题等。只有这样才能为课堂的集中学习作好准备,打有准备之仗。

对于课堂上的流程,我有如下建议:导入环节——提倡在中年级不要浪费过多时间(提倡几分钟搞定),对于有的课题要进行简单的处理,如读音的强调、字形的提醒、词语的初步了解、甚至于标点的理解等;预习检查环节——首先是集中检查识字,要体现层次性:出示书中的词——单独出现横线条里的字 ——简单交流(提醒易错的读音、字形)。接着提读课文,要提醒其他学生注意倾听并及时评价看看是否做到了正确、流利。理解课文环节——在这个环节要遵循阅读教学的基本程序,即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具体说来,整体把握是读课文,看看你都知道了什么?或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也就是在训练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领悟需要教师抓住文章的重点、难点、特点进行研读,这里特别强调的是教师要善于找准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提出问题,特别是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问题,一般情况下,语文书后的第二题(小喇叭图标)就具有这个特点,3月份小教部邵主任来咱中心听课时也谈到过这个问题,希望咱们语文教师能够牢牢地抓住。最后回归整体,就是要引导学生感受和领悟写法、学法的升华。

最后,我谈一下课堂中板书的设计。

针对教材而言,板书是文章精华的浓缩,文章的筋骨。板书设计得好,运用得好,能化复杂为简单,化紊乱为条理,化抽象为直观。板书的设计要为学习文章服务,选材要从文中来,到文中去,遵循板书的科学性及充分发挥板书的艺术性而精心设计板书,能使学生学起来省时,省力,省事,提高学习效率,优化课堂结构。无论如何,板书的设计力求要收到“讲起来方便,写起来顺手,看起来自然,记起来深刻”的良好效果,并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结合。

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2

对于初三语文教学工作来说, 随着升学压力的不断加大, 课堂已经成为整个教学的中心或唯一方向, 因此在紧张与压抑的升学压力下, 营造一种较为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 降低升学压力对学生的影响, 并在轻松的环境接受知识, 这对于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绝对的意义。而在实际语文课堂上, 教师可以从悬念设置出发, 根据教学需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 进而不断提高学生对于未知知识或较为兴趣部分的本能求知, 让学生在求知感或兴趣中主动的阅读课文。例如, 对《我的叔叔于勒》进行教学时, 教师可以先引入菲利普夫妇一家生活拮据的背景, 然后带出他们一家到海边栈桥散步与父亲固定的那句话: “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 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这时教师就可以布置任务: 要求学生了解于勒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为什么菲利普夫妇一家这么怀念他, 那么希望他的归来。而带着这个悬念, 学生将更加容易融入课文阅读中, 并迅速根据教师给出的背景线索而进入角色, 然后把握全文中心思想与作者写作意图。

二、把握课文思想与内容的主旋律

把握课文思想与内容的主旋律后, 将更加容易从整体上去感知课文, 对课文也就具有一个大体层面的了解与把握, 同时培养了学生“质疑”意识与思维能力, 使学生掌握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技巧, 对语文的阅读兴趣与能力也就得到有效的提高。例如, 对《威尼斯商人》进行教学时, 可以先要求学生朗读课文, 并在课堂中提出自身的阅读感知, 或存在疑惑的部分。而这时, 部分学生往往会问, “夏洛克的性格为什么会这样? 难道他真像公爵说的心如铁石、不懂得怜悯?”对于这些疑难,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小组谈论与给出“答案”, 如果学生不能解答或存在错误意识时, 教师可以一定程度的纠正。对于初三语文阅读教学来说, 其一定要避免竞争气氛的出现, 积极通过一些常规性谈论让学生活跃气氛, 并保持一种疑问与思考的意识, 进而更加深刻的把握课文。

三、比较性阅读的应用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比较性阅读办法较为常用, 其体现了学生的心理品质与学习能力。在阅读课文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风格相近的课文进行比较, 进而不断地开阔学生的认知视野, 把握课文之间的本质内容。例如, 对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进行教学时, 可以把之与铁凝的《生命与和平相爱》进行有效联系起来, 引导学生去发现二者之间的异同点。而通过这样的比较性阅读, 学生将更加理 解生命中 的不同真 谛, 提升自身 对生命、时间以及爱等方面的认识, 为升学阶段注入一种正能量,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学生整个人生来说, 都较为重要。因此, 对语文阅读进行教学时, 通过比较性阅读办法, 将更加容易引导学生把握重难点知识, 而随着相关知识的积累, 学生的思维能力将越发条理化, 对学生整个升学与能力提供都具有绝对的意义。

四、有效延伸与拓展的阅读教学

对初三学生阶段的学生来说, 其自身的感情、认知、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等具有一定程度的把握, 因此在学习一篇课文后, 教师可以安排或学生自愿对课文的看法与见解进行谈论, 通过不同角度的思考让学生更加深入的感悟与理解课文。例如, 对《一双手》进行教学时, 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发问学生: 本文主要描述的是林业工人, 而我们知道, 对于人物的描写可以从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等层面来表现, 但是在本文中却较为别开生面, 通过手去表现人物, 并赞美普通劳动者, 而这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与感受? 并讲述一下你通过双手为家庭或社会创造了多少价值。而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时, 将积极探究劳动价值与贡献, 更加深刻的理解课文思想。总的来说, 在有效延伸与拓展思维后, 将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使学生更能系统的认知课文, 真正把握语文较为的真谛。另外, 教师要多提供机会给学生去朗读课文, 如果课文的对话内容较多时, 可以安排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表演与朗读。从而在提升学生阅读与表达能力的同时, 还品味到课文语言的优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结论

综上所述, 对于初三阶段的学生来说, 其升学压力较大,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上, 教师要尽量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活跃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可以不断放松, 同时也可以给学生一种正能量。

摘要:在初三阶段的语文教学上, 阅读属于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而提高语文阅读的教学效果也直接关系到学生升学成绩的提升空间。在此背景下, 本文主要基于初三语文教学工作特点出发, 对于如何提高阅读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希望能够形成参考。

关键词:阅读教学,初三语文,提高,建议

参考文献

[1]赵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 201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3

2.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时间。 尊重学生的想法注重体验不仅是语文教育的特点,而且是语文教育的目标,是语文教育的实施方法。所谓体验,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在活动,体验更多是指情感活动,是对情感的种种体会和感受。语文教学使学生、文本、教师的多边互动、融合、提升的复杂过程,而学生主体的体验,正是使这一过程能进入最佳状态的重要保证。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如此强调体验的价值所在。当然,个性化阅读也需要价值引导,不能任由学生乱发挥。老师要及时发挥自己的作用,虽然说教师是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但这个伙伴应该做到“高于学生之上,融于学生之中”的。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学会“提问”。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通过参与对话,扮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角色。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提倡独立思考,鼓励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提倡多角度阅读,有创意的阅读,在阅读中展开想象和联想,在阅读中不断有所发现,读出新意。 倡导新的学习方式,鼓励质疑,引导发现,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使他们敢想、敢说,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疑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自主意味着个人独立学习、自主探究,意味着教师要尊重学生自己的方式、独到的思维和新颖的见解。低年级侧重引导学生有提出问题的兴趣、能够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中、高年级重在引导学生善于提问,能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时,接触了大量各具特色、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段篇,只有熟记在心,才能变成自己的财富,须要运用时才能脱口而出或涌流于笔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重视引导学生随时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同时培养对好词佳句的敏感,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在我们的课文中,有大量景美、情深的课文,对于这些课文,教师要重视创设情景,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入情入境,在陶情冶性的同时,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教材中引导积累语言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背诵,二是抄写。其中有的是指定背诵的部分,有的则是由学生选择,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对于教材中安排的这些背诵、抄写的练习,应该通过交流、检查,使之落实,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和主动积累语言的习惯。教材中比较多地采用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抄写自己感兴趣的语句的形式,其用意很明确,那就是引导学生主动积累,培养兴趣,使之逐步形成习惯。据我所知,很多老师都有一些好办法引导学生积累,如采蜜本、美词佳句本等,效果很不错。

5.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应用”。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以引导学生通过应用巩固学习的成果。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引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在习作中运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对数学教师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4

石秋霞 冉金龙

(重庆市酉阳第一中学校)

摘 要:让数学教师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自己解放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

关键词:建议;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

教学活动中,教师会不自觉地忘却学生的需求,忘却教学的本质,常常为了赶进度而忽视学生的感受,喜欢用教师的讲解来替代学生的数学思考,生怕让学生思考会耽误教学时间,贻误教学进度,完不成教学任务,教师的包办代替造就了学生认为“学习不需要思考”的现实,认为学习数学只需将教师讲过的知识和方法背熟记牢即可,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也丧失了本该具备的思考能力。根据笔者多年课堂教学实践,归纳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教师就应注意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变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只要生理和心理健康成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全身心投入,想书本所想,悟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二、教师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的教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三基”教育,数学基本功扎实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就有基本思路了。能让学生在解中低档类型题时有十足的把握,非常有信心。拿破仑说:“在我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这一字眼。”正是这种自信激发了他无比的智慧与潜能,使他成为横扫欧洲的一代名将。有一次,我在讲解椭圆里面的一道学习致用题时,用通性通解的方法解,计算量特别大,在讲解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就想放弃了。后来我抛出了用椭圆的第二定义讲,有的成绩好的学生就等待教师去讲,可有一个中等生就认真去思考,最后轻而易举地解出来了。此时,班上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所以只要“三基”过硬,做什么类型题都有把握和信心。

三、教师应分层次教学

每个班级的学生掌握的知识参差不齐,但每个学生都能考大学吗?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应认识到每一个学生所学的知识,学习能力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在平时的教学要求中有目的、有针对地提出来,让学生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地奋斗下去,使得尖子生的成绩更加突出,学困生的成绩能步步高升。

四、教师应充分发掘学生潜在的能力

任何一个学生都有他们自己的闪光点,他们由于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还需要不断磨炼和教师的正确引导,有的学生因教师的谆谆善诱,苦口婆心的引导使得他走向人生的梦想——考进大学;有的学生因某教师的严格要求而茁壮成长;有的学生因教师严厉的批评而努力上进。

五、教师应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讲课内容的有机整合(如把算法融入数学课程的各个相关部分),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六、教师应养成课后反思的良好习惯

关于机械制图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5

摘要:如何提高技工学(院)校学生的学习和求知欲望,不断提高其社会竞争力,作为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是关键,本文从多媒体使用、CAD与制图结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对《机械制图》教学需注重的几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技工院校、机械制图、教学、建议。《机械制图》是机械专业的一门入门课程,又是该专业中的一门最基础的课程,《机械制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识图,读图和制图能力,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能把一个具体的机械零件绘制成平面图形,再把一个平面图形想象成立体的机械零件,这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但技工院校门槛低,生源差,要想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是很困难的,目前各个学校都在进行教学改革,在《机械制图》教学方面也进行了诸多的尝试。一、更新教学观念,用创新意识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先要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有创新的意识和观念,优化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塑造学生的创新品格;课堂上,摒弃传统做法,与注入式教学决裂,让学生自主参与进来;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求异思维。二、选出恰当的教学方法随着教育的发展,针对学生的现状,需要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一)、多媒体参与教学将多媒体手段运用于制图教学中,借助动态旋转,切割,放大等功能,使操作得心应手,节约教学时间。教师的电子教案中文字图像什么都有,讲授知识点、画图等整个教学过程都可以在电子课件上展示给学生,教学形象生动。但也提醒教师省事的同时,还要注意教学效果,制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投影的结果,而且要让学生知道是怎么投影得来的,机械制图教学既有直观性,又有抽象性,必须充分认识学科特点,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适当运用多媒体优化组合,当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所谓“适当性”,即用在“精彩”之处,用在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突破难点、强化重点之处,用于有利于内化教学内容之处,切不可单一以多媒体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想象和动手能力。例如在讲授组合体视图的画法时,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教者在分析组合体视图时,要充分利用挂图、实物模型,同时让学生按三视图尺寸用橡皮泥、萝卜、土豆块等自制模型,师生共同分析组合部分的相对位置、组合方式。对于相对复杂或模型未能表达清楚的组合部分,可运用多媒体课件解决难点,由相应的三维立体图引导学生的思维,甚至可以进入其内部进行观察,研究哪儿需要有线条,哪儿无线条?从而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够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机械制图》与CAD结合教学CAD技术是现代化制图的需要,具有代替手工绘图的功能,但仍然需要有机械制图知识的支持,机械制图是训练学生的识图和制图的能力,是培养学生思维,建立三维图形和动手绘图能力的课程,是CAD技术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目前大部分的技工院校已经将《机械制图》与CAD列为两门课程,但一般是先学《机械制图》,后学CAD,这样作为两门课程,不能做到用CAD绘图及时地巩固所学的机械制图内容。如果将两门课融合为一门课讲授,以CAD为主,《机械制图》为辅,以《机械制图》为线贯穿始终,在讲CAD时与《机械制图》结合起来,时时不忘《机械制图》国家标准,每讲一节CAD时,先对机械制图作相应的简要介绍,尤其是建立三维立体图形时,应运用机械制图基础知识去体会CAD作法,在CAD作图完成后初步检验图形。这样训练出来的才是能够结合机械制图且熟练掌握应用CAD的人才。这样做的优点是两者兼顾,既符合了机械制图国家标准又采用了CAD的先进性,既在头脑中建立了三维立体图形,又应用计算机替代了手工绘图,使能够学生结合机械制图作图法,进一步深入理解CAD命令。(三)、以学生为主的参与式教学教师参与学生的学,学生主动参与教师的教,教与学结合,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授新的知识点的同时,也别忘了学生这个主体。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通过思维活动实现的。制图教学重在实践,要能观察实物,分析实物,还要能识图和绘图。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充分利用教学模型,更重要的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利用橡皮泥,萝卜或者土豆等自己切制模型,这样一方面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另一方面锻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说观察截交线和相贯线,图形中难以正确绘制的图线,在实物中就能正确显示出来。在课堂上适时的采用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每个学生都动了起来,同样,在讲一道题之前,,让学生自己先想,先试着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然后把答案告诉学生,学生才会记忆深刻。(四)、项目教学把学生划分成若干项目小组,按照项目小组的要求,通过小组的分工协作,学生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计划,完成项目任务,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仅起一个指导和辅助作用。项目教学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使其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团结协作,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有效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社会上需要的技术人才越来越多,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几点建议 篇6

在推进课程改革教育的今天,部分农村的小学生具有基础差、知识面不广、反应能力较低等特点。在教育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可能有以下的同感:讲了很多遍的问题,学生还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针对农村小学生的特点及教师经常出现的同感,我对此摸索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措施,给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几点建议:

一、调控课堂提问的频度频繁的提问往往被人们理解为是讨论式的课堂,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事实上,成功的教学经验表明,提问过多不仅烦琐费时,而且会导致学生“随大流”,增加回答问题的盲目性,使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得不到化解,从而制约教学目标的实现。因而课堂提问的次数应当适量。

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设计思考量大的问题,注重提问的质量和效率,避免问题过于繁琐。这样的提问才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探索新知的能力,只有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才可能成为有效的课堂提问。

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7

实施新课改以来, 有些教师逐渐出现了驾驭课堂力不从心, 难以提高教学效率的困惑。阅读教学的效率偏低, 主要原因是阅读教学的过程太繁琐, 其实, 阅读教学过程应该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理念, 立足简约, 追求完美, 体现学生学习的真实过程。

那么,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高效课堂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优化教学

课堂的有效与否, 就是看学生, 引起了学生的学习行为, 就是有效的, 因此, 我们的教学要围绕“有效”来设想。

1.引入宜实

有些教师明知学生已经预习课文, 为了活跃气氛依然用猜谜语等方式导入课文。如:读了这个标题, 你有什么想知道的?或你想提什么问题?表面上是在引导学生思考, 激发学习兴趣, 实际上学生早已知道谜底, 根本没有思考的乐趣, 学生的回答只是被迫“演戏”;有些教师为了把学生引入一个既定场景, 费时费力地准备图片、教具, 进行大段大段的引导谈话, 表面上看教师准备很充分, 实际上学生不断地被“引导”, 浪费了大量宝贵的课堂时间。

这样的导入都是不可取的, 阅读教学的导入要实在, 要合情合理, 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行。

2.讲解要精

我们在备课的时候, 总感觉要讲的东西太多, 于是把想讲的都讲了, 导致重点不突出, 任务完不成, 学生学得累, 教师教得苦。针对这一现状,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指出:“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 要返朴归真, 简单实用, 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 本本分分为学生, 扎扎实实求发展。”何谓简单?就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理解、积累、运用语言。

(1) 围绕教学目标。

我们的教学有明确的目标, 目标是解决学生学什么的问题, 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紧紧围绕目标进行讲解才能使教师删繁就简, 返朴归真, 把大量的教学时间节约下来。目标还用“了解”“理解”“运用”等词明确指出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师根据目标可把握教学的度, 避免拔高教学, 也能避免教师随意教学, 主次不分。

(2)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

看似平淡的语文教材往往蕴涵着许多有价值的问题,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抓住“矛盾点”“关键点”创设浓厚的思考氛围, 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考状态, 让他们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也许学生的观点有些幼稚、有些偏差, 教师不要急于评价, 随着教学的推进, 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

(3) 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教师决不能一张嘴讲到底, 要在关键时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精讲多练, 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朗读, 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提高。当学生就一个问题争论不下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回归文本, 以读导悟, 然后得出结论。

(4) 建立在个性文化解读上。

阅读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 教师要乐于听到“不同的声音”, 但对于学生理解有误的, 要及时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教师的讲解要做到共性和个性并存, 还要引导学生向更新、更高层次的学习发展。

3.评价应慎

在课堂上我们应该一不评价简单问题。如指名朗读时学生误读或漏读一个字, 学生自己已经发觉了错, 教师应该让他自查自纠。二不评价初读。由于是初读, 学生的朗读出现瑕疵是十分正常的, 我们不必为评价而评价。

4.活动求真

现在的阅读课增加各种活动, 看似热闹但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我们应该:①关注主体。所有的活动都是为学习预设的, 因此要把不必要的、非语文的活动压下来, 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②注重反馈。课堂上教师了解教学情况的主要手段就是反馈。在实际教学中, 反馈不能走过场, 一定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出现问题要当堂解决。③体现差异。学生的基础不同、能力不同, 教师要立足学生的发展前景, “照顾好”每个学生。在教学中提不同的要求, 使人人都有“成就感”。教师还要多鼓励, 使每个学生都有冲劲。

二、注重文字训练

许多教师对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这一点不甚明了, 他们往往直接把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文的人文精神作为教学的重点目标, 而把培养语文能力放在次要的、陪衬的位置上。这样做直接导致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不到提高。

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必须借助文本进行, 高效课堂就在于把文本中适合学生领悟、积累和运用的语言文字因素恰当地发掘出来, 把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

如《金色的玉米棒》教学实录:

教师: (出示玉米粒) 玉米粒怎么样?用一个词形容。

生:珍珠般的玉米粒。

教师:你们喜欢这样的玉米粒吗?

生:喜欢!

教师:第一自然段里有一个词是形容喜欢的, 请大家找出来。

生:惹人喜爱。

教师: (出示句子) 玉米粒惹人喜爱。请大家读一读。

生:玉米粒惹人喜爱。

教师:我感觉不是那么惹人喜爱, 书上是怎样写的?

生:那黄澄澄的玉米粒, 真惹人喜爱。

教师:为什么这个句子让人觉得玉米粒特别惹人喜爱呢?

生:前面加了一个形容词“黄澄澄”, 让句子变得更生动!

生:句子加了个“真”让人觉得玉米粒非常惹人喜爱。

教师:是的, 我们一起来读读, 读出它的可爱。

生:那黄澄澄的玉米粒, 真惹人喜爱。

教师:哪位小朋友也能用这样的方式说一句话?

生:那香喷喷的蛋糕, 真惹人喜爱。

……

教师:同桌间每人说一句试试。

教师抓住“那黄澄澄的玉米粒, 真惹人喜爱。”进行句式训练有以下几个层次:①出示实物, 让学生感受到玉米粒的可爱, 找到“惹人喜爱”这个词语;②引导学生找到书上的句子;③指导学生对比句子, 找到不同;④指导读出感情;⑤提出句式, 让学生个别练习说话;⑥同桌用这个句式练习说话。

三、读写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强不强, 最全面最可靠的检验方法是看他会不会写文章。

反观现在的阅读课堂, 写作训练常常被拖到课外, 变成作业, 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写作能力也得不到提高。实际上把练笔落实在课堂上, 让学生当堂写, 通过教师的巡视指导, 可以端正学生的态度, 提高训练的效果, 你会发现, 学生的字写得更好了, 文章写得更通顺了。

在课堂上进行读写训练还有个好处, 就是学生的感受更丰富, 情感更真实, 表达的欲望更强烈。经常在课堂上进行读写训练会提高学生模仿句式说话、写话的能力。

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8

【关键词】农村 ; 课外阅读 ;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176-01

人们常说:“阅读是学习之母”,随着语文改革的浪潮翻滚而来,越来越多的老师重视起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然而阅读能力的提高,技能的形成,需要以大量阅读为基础。课内的阅读指导仅是阅读教学的一小部分,重要的是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作为一名农村的小学语文老师,所面对的困难更大。农村的学生获取课外知识主要靠的是老师,借助的是电视这个媒体,那作为农村的小学语文老师,在指导好学生课内阅读的同时,怎样在有限的条件下,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呢?

一、开放空间,供给资源

课堂教学是师生体现生命价值的活动,蕴藏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冲出“围墙”,把课堂变大、变新、变活,才能让课堂焕发活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许多农村小学拥有图书室。然而,许多语文老师还未把图书室作为阅读课的课堂。只是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供给学生一些书籍,这样极大地束缚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如果每周把学生带进“图书馆”一次,这样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自主地去学习,能为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结合教材,推荐读物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我们要充分挖掘课内课文的拓展点,寻找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最佳结合点,探索课内外阅读资源整合的基本方法,努力构建课内外阅读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阅读体系。

①迁移式。恰当的迁移不仅使学生的阅读入情入境,深切地领悟作者的旨意,更能使学生保持持久的阅读兴趣。孩子们特别喜爱看《西游记》动漫版,此时不妨组织学生同步阅读或比较阅读名著《西游记》(少儿版),让学生感受声像和语言文字的异同。

②扶放式。即选择与课内教材同类型的文章,联系课文总结学法,运用学法,由扶到放,让学生自学课外读物,理解主要内容,掌握学习方法,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语言积累。

三、自主选择,发展个性

在当今和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学会选择”已成为时代之需要,“注重选择”已成为时代之精神。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语文老师越来越注意课内阅读技能的培养,然而由于教材的统一性,使学生在阅读中缺少自主选择的机会。阅读过程要求多元化、自主化,因此,教师在课外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选择,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1.放开手脚,给学生真正的选择自由。我们要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给学生真正的自由。而没有选择,就没有个体自由,更谈不上个性的发展。

2.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个性化的学习是有效学习的最佳途径,有利于创设学生个性发展氛围和创造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语文的个性色彩鲜明,教师更要对有不同选择、见解的学生予以理解,给予宽容,并指导学生自觉追求个性阅读。

阅读是学生个人知识和积累的展示,即学生凭借主观经验和感情色彩来品味读物,并基于自己的个性而展开的思维。由于学生的个人认知水平、生活体验、文学修养、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他們对文章的理解必然呈现出不同的认识。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智力倾向。

学生的阅读需求是不同的,有的爱看童话、有的爱读诗歌、有的爱读科普书籍……老师不妨把学生带入“图书馆”,使学生“择己所好”,这样,连平常不爱看书的男孩子也找到了自己所喜爱的读物。在这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的不同,有许多学生不能根据自身的能力水平来选择,就需要老师“因材施教”。如,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认知水平低,教师适宜推荐注音版的童话或寓言、兼顾一些科学小故事等更能方便他们的阅读;中年级学生识字量相对增加,可以增加儿童小说以及适合儿童阅读的浅显的经典小说、科普作品等,则更加合理;高年级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基本形成,这时推荐文学作品或历史、地理、天文书籍或科幻作品等,更能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

四、讨论交流,品味领悟

阅读的主体只能是学生。许多教师或以自己的感知强加于学生,限制了学生的自由;或强调阅读技能,忽视了个体的情感体验;或以群体阅读代替个性阅读;或以作者的感受来提升学生的领悟。这种不从接受者的角度引导学生的阅读教学造成了主体错位。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悟”和“练”出来的,所以,应多放手组织学生自主阅读,交流阅读心情,还要让学生直抒胸臆,大胆发言,品头评足,这样学生的阅读个性才能得到发展。

采用自由结合交流小组的形式,使阅读真正成为他们个人的事,让字字句句通过他们的心灵默默感受和思考后,产生每个人独特的体验,在同一小组内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虽然各不相同,却是出自他们对书本的感知,对生活的理解,这就是个性阅读的生机与活动力,而学生却又在这种“主动”中互学,在互学中“互动”,进行的是思与思的碰撞,展开的是心与心的接纳。

五、分清角色,构建平台

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摆好自己的位置,演绎好自己的角色,善于在教材和学生的心灵之间搭建交流的平台,架起沟通的桥梁,使课外阅读也成为感悟,成为理解,成为消化,成为鉴赏求知,使学生与书本进行心灵的交流和撞击,产生课堂情感效应,调动学生深层次的心理思维活动,从中享受审美愉悦。

总之,阅读是一切学习能力的核心,阅读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这是语文中最重要的能力,也是现代人的基本素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能使学生从“井底之蛙”变成“展翅高飞的雄鹰”,能有效打破学生封闭的心房和狭窄的视野,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我们老师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王恒.浅谈农村小学课外阅读教学[J].作文教学研究,2014(05)101-102.

[2]马延灯.农村小学开展课外阅读方法初探[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3(05)16-17.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9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21世纪,信息技术教育已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由于各种原因,部分老师总是对该学科的实际教学过程大打折扣,没能正确领会该学科的真正教学目的,使该课程的学科价值不能充分体现.为此,总结多方面原因,我针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即可以适当改变教材的内容,使其体现的更科学、更合理、更完善、更具导向性;其次,任课老师一定要深入理解信息技术学科的`真正教学目标,改变以往以计算机技术培训为目标的教学理念,正确把握信息技术课程的命脉,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实施教学;最后,我们要进一步提高“用而必学,学有所用”的教学意识,让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学科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尽可能起到最大的帮助.

作 者:王世贵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靖远一中,甘肃白银,730600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6)分类号:G633.67关键词:信息技术 计算机技术 学科整合意识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篇10

保定学院外语系李勤

一、建议更换英语教材,选择难度适中,与学生实际接受水平相适应的实用英语教材。目前我所讲授的是实用英语系列教材,这套教材内容对于我院职教学生来说难度偏大,里面的社会文化、时事背景涉及面过广过深,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学生理解不了。此外,篇章文法的阅读难度过大,相当四、六级的水平。对于入学基础较低,大学期间没有任何国家级考试要求的职教学生来说,很难掌握教材的内容,达不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为了让学生明白教学内容,教师不但要传授基础语法知识,还要讲解文章中涉及到的社会各领域中的相关术语及运作程序,占用了大量课堂时间,很难抽出时间进行能力训练,如听说技能的培养。因此我建议降低教材难度,充分考虑职教学生的英语基础,教材内容与学生水平相适应,统筹兼顾,相得益彰。

二、建议将大班授课调整为小班授课,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符合语言教学原则。

目前我院大学英语教学多采用大班授课方式。大班授课不利于听说训练的进行,教师不得不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词的拼写、词义、短语结构及短语意义、句子结构及语法表现、课文翻译、用课文里出现的词或短语造句等。这些授课内容在精读课上表现得尤其突出,教师始终处于主角的地位,而学生则只是课堂教学的配角,被动地接受知识。

采用小班授课,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可以改变英语教学重读写、轻听说的现状,小班授课教师注重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使学生能更快更容易的用英语表达自己。由于小班听课学生人数较少,通常在30人左右,至少应在60人以内。这样就使很多训练的内容可以充实到课堂中来,既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又使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小班授课可以采取比较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常用的讲授、提问、角色扮演、游戏等。

三、建议加强多媒体教学,最大程度地实现个性化教学

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11

农村孩子拥有的藏书一般不多,平时在家也缺乏相应的阅读指导,语文知识学习、语文素养提高主要靠课堂时间,因此,教师能否充分利用人手一册的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众所周知,教材是编写组专家依据课程标准按照一定体例编写的,其中每一篇文章都经过层层筛选,称得上文质兼美的典范。因此,结合农村学校的校情学情,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最大限度地使用好教材这个例子。

几年时间,我不间断地深入农村学校,与教师认真研究,反复磨课。经过沉淀反思,就怎样使用好教材,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归纳、提炼出三点建议,希望对农村的初中语文教师有所帮助。

一、把握好阅读教学环节,这是培养学生语感和理解课文的前提和基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八次提到“诵读”,目地是让学生在诵读中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诵读主要包括朗读、朗诵、背诵。初中生正处于身体迅速发育时期,诵读有益于孩子发声器官的健康发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声音信息比文字符号更具可感性,学生诵读语言材料时,大脑会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有利于培养语感,同时,诵读也是感知教材内容,理解课文的前题和基础。

那么,怎样把握阅读教学这一环节,让语文课堂的阅读合理而有效呢?

首先,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要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议论文是通过充足的论据和严密的论证过程让人明白一个道理或认同一个观点,行文中更多是对读者理性的启发,但也有对读者进行感化、蕴涵文章主旨的语段,这些部分应该做较充分的阅读。对于修辞手法丰富、语言风格多样的文学作品,教师也要带领学生进行充分的阅读。其次,每次朗读或阅读前,都要有明确的要求,并且努力达到目标。朗读后,教师要有适当的评价和必要指导,告诉学生哪里读得好,怎样能读得更好。

龙凤乡一中的张老师在执教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诵读欣赏·饮酒”时,设计了不同层次的朗读环节:初读,感知诗歌内容;再读,结合陶渊明身世,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三读,把学生体会到的情感融到读里,并体会全诗哪些字、词、句表达了这种情感。接下来,以赏为主,赏读结合,并教给学生赏的方法:抓名句,抓炼字,抓诗眼。这堂课共设计了十次朗读环节,每次在读之前,教师都提出学生乐于接受,并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最后此课达到了“诵读欣赏”的目的。

把握好语文教学的阅读环节,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为他们理解课文做好铺垫,也能培养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这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的关键

阅读环节固然重要,但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大的收获,必须将有效阅读和深入研读结合起来。

古人推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确借助课下注释,通过阅读能够了解文本浅层含义。但是,由于年龄、知识层次、认知能力的局限,文字背后更多的“义”仅靠阅读是呈现不出来的。

如果想让文章的“义”恰到好处地呈现出来,且让学生准确地捕捉到文章表达的情感,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最终读出作品韵味,从而真正走进作者内心世界。

对于《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背影》《苏州园林》这样的经典篇目,教龄长的教师不止一次地讲授过。实际上,对于这种耳熟于心的篇目,教师在备课、授课时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正确做法是:清空固有印象,要怀着初次讲授此课时的心情,认真细致地研读文本,用审视的目光看待教材,并反思以前的教学,从而弥补以前教学中的疏漏,使课堂教学愈加完善。

大同区大同镇中学的杨老师就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她在第一次讲授《桃花源记》时,按照注释,把全文中的“外人”都解释成了“桃花源以外的人”。后来,她受一本语文教学杂志中的一篇文章的启发,再次反复研读课文,再次讲授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中的外人,是不是指“桃花源以外的人”?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思考、交流、碰撞后认为,“遂与外人间隔”“不足为外人道也”中的“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人”,但“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中的“外人”若理解成含渔人在内的“桃花源以外的人”,那就意味着桃花源中人与桃花源外人衣着一样。那么,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就说不通了,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另一个世界的人”。可见,广泛阅读,深入研读课文常有想不到的收获。

语文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认真研究教材体系及教材中的每个组成部分,认真钻研每一单元的每一篇文章,让教材发挥最大的作用。

三、充分利用课文,找到阅读与写作的契合点,加强写作训练,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作文分值在省、市中考试卷中也最高。无论从语文素养提升还是从升学需要出发,都应重视写作训练。

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周国平说过:如果我是语文老师,我会抓两件事,一是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二是写作的兴趣和能力。如果我们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写作指导和写作训练,教学就又上了一个台阶。

事实上,初中语文教学普遍存在重阅读轻写作的现象,教学时间大部分用在阅读教学上。至于作文,通常是每完成一个单元的阅读教学内容,便将该单元阅读教学后面的作文训练布置给学生,阅读和写作分成两个时段。一册初中语文教材一般含六个单元,从写作训练的量看也远远不够。因此,建议将作文片段训练融入阅读教学中,在钻研教材、研读课文中找到阅读和写作的契合点,有意识地将阅读和练笔结合起来。这样做,既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又保证了学生完成的作文量。

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社戏》一文,叙事有详有略,景物描写细致逼真。研读课文后,学生了解到了这篇文章景物描写的特点,如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勾勒出的水乡水彩画,看戏时戏台的朦朦胧胧、如梦如幻,回来时宛若琼楼玉宇的扑朔迷离以及用比喻手法描绘的行船情形。因此,教师要抓住景物描写这个点,从“选好观察角度、抓住景物特征、安排好描写顺序”等方面指导,让学生描写自己见到过的最美景物,字数可多可少。某乡一中的教师在完成上述环节后,让学生进行课堂练笔,十分钟后,学生展示的内容可谓异彩纷呈。有名学生描绘了月下九寨沟的景色:凭窗远眺,月光仿佛将小溪两岸高高低低的岩石蒙上了一层蔚蓝,岩石中的小溪在月色笼罩下,泛出鳞鳞波纹,耀出一片闪烁的银光。随着溪水轻拂石岸,这银光溅出的音符便和着秋虫的呢喃,给静夜增添了无限的柔美……

课后交流时,教师们也都认为七年级上第四单元“多彩四季”,因阅读篇目都是写景文章,到时可带领学生再做写景训练。还有教学诸如七年级(下)第二单元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八年级(上)第三单元的“江山多娇”以及九年级(上)朱自清的《绿》等内容时,教师也可展开习作训练,从而形成景物描写训练的链条。

笔者曾经在杜郎口中学观摩过两堂课:一堂课教学的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湖心亭看雪》,教师在预习内容中布置了雪景描写,课堂研读课文后完善、展示的任务;一堂课教学的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济南的冬天》,学生赏析完课文后,教师出示了“请用优美的文笔将你家乡的美景描绘出来”的练笔任务。因在预习中学生自行解决了课文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一堂课的大部分时间,学生都是在练笔与展示。这种让学生课前做好充分预习,课堂留给学生更多的练笔和展示时间,值得学习和借鉴。

上一篇:项目开发流程表下一篇:钢结构代加工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