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同情为题的优秀作文(精选14篇)
你好!
经过了小学一到四年级的学习,我们每天在老师的教导下茁壮成长。经过了这四年,我深刻的了解到了你是多么的不幸,哎........,特别最近这一年,你干什么事几乎全是弄巧成拙,比如说前不久的一次科学课上,老师让我们带好盐,拿到实验室做溶解实验,谁知道你刚一过去,就二话不说拿起搅拌棒乱动,我本来搅拌的很好,可你一动,就全乱套了,你说要试试,结果试着试着,把搅拌棒给弄断了,你运气太差了。
后来,我又在放学时看到了这样的一件事:那天你放学回家,发现有一个小孩摔倒在路边,你马上跑了过去,把他扶起来,结果一扶没扶好,他又摔倒了,他哭的更厉害了,你马上逃走了。
还有, 在一次英语课上,你上交的练习册发了下来,同位说:“你在反面改吧。”你就真的这样改了交上去了。老师说:“这是你的自创的改错方式吗?”结果老师给了一个C,唉,你真让我同情。
从表一核心词汇分析比较表可以看出:
第一,中国的初中生这篇优秀作文涉及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呈现的基本逻辑关系是事物之间的包括与被包括的关系,也即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美国的中学生这篇优秀作文涉及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呈现的基本逻辑关系是事物之间的对立与矛盾关系,也即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二,大海与小溪的关系,群山和砾石的关系比之于昏暗与光亮、下雪与太阳的关系,在哲学的普遍意义上远远不如后者的概括性和理论性,是具象思维在抽象思维面前的相形见绌,这与中国的作文教学要求学生关注别人、关注外界的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愿意歌颂集体的伟大,而这种虚假的歌颂并不能解释普遍规律,也不能唤醒学生自己内部的情感共鸣;而美国学生对于“昏暗时人对光亮的苛求,下雪时对太阳的想念”的揭示是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和作者本人的切身的体验和经历密切相关,是真实的,而这样的体验是能引起人的共鸣的;
第三,当下中国的中学作文教学还在搞什么考前背诵“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事迹写进作文来博得阅卷老师的喜欢之类的训练、考场写作把司马迁、项羽、屈原至少一个写进自己的文章增强文章的历史感,这样的训练为什么会让考生在考后忘得干干净净?因为这些训练关注的不是学生自身的体验,是建立在背诵基础上的、和自身无关的材料的堆砌,中国的中学作文教学需要建立新的观念,即关注学生主体[1]。
——茨威格
天空下起了倾盆大雨,豆粒大的雨滴肆虐着大地,仿佛铺天盖地地向我扑了过来。我没有带雨伞,只能冒着暴雨跑在街上,眼看车站就快到了,使用了平生的最快速度,终于到了这个避雨的“港湾”。
车站里有很多人,他们有的是避雨的,有的是等公共汽车的。而我则属于后者,我家离学校比较远,每天我都是坐车去学校的。在车站里,一个蹩脚的老人拿着一个碗在乞讨,我已经不是第一次见到他了,他总是蹩着脚,背着一个发黄的残旧的小背包,一小步一小步地挪动着,向车站的每一个人一一地乞讨。每次见到他,我总是拿出一块钱硬币,投入他的碗中。我从口袋里拿出了一元硬币,“叮当”,碗中发出清脆的回响。他道了声谢谢,就一拐一拐地走开了,看着他的背影,不禁觉得他很可怜。
对于残疾的、乞讨的老人或年纪轻轻的小孩子,我总是会掏出一元给他们。不过看到一些年纪不大,四肢健全的人,我不禁觉得鄙视,即使他们哀求着,死缠着,我也是置之不理的。如果我给钱他们,等于在犯罪。这些人不应该给予同情,他们是健康的,是年轻的,比起那些残疾年老幼小的生命,他们所遭遇的`,是微不足道的。每个人的命运都是自己掌握的,有许许多多的例子证明了,只要你有健康的身体,有勤劳的双手,就能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俗话说得好,命运就在你手中。
看着路上那些健健康康的乞讨的人,每天在等待着人们给予他们的施舍,每天都在等待着生老病死,全然不去想想怎样改变自己的现状。他们是可悲的,但却不值得同情。同情他们这种人,只会让自己罪孽深重,而让他们更加地以这种生活方式生存,对社会无奉献不说,也害了他们自己。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以同情心为话题的小学作文-想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愿做一个有同情心的人,与别人一起去承担灾难;我愿做一个有同情心的人,用心去关怀他人,以情去感动他人;我愿做一个有同情心的人,帮助那些生活在困苦与苦难只中的人,让他们也能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同情心与人性密不可分,因为有了同情心,才会有人性;反之,有了人性才会有同情心。记得,一位老师曾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10月23日,在四川省的佛山市一位仅有2岁的女童王悦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后又碾轧,之后将近七分钟时间,还有呼吸的小悦悦一直孤零零地躺在路边,18个路人先后经过,但都当做没看见,若无其事的.走过,而期间孩子又被一辆货车碾压过去。两车先后碾扎2岁女童,18个路人冷淡走过,不闻不问,最终小悦悦被第十九个路人抱到路边,随后才被送往医院抢救,但是,七天后,顽强坚持了七天的小悦悦还是离开了这个黑暗的世界。
这件事让我回味了很久很久。我一直在想:那近20个路人,他们不去管小悦悦是因为什么?也许,他们其中的某一个人,哪怕只是打一通电话报警或打急救电话,那么,一切就会变了:小悦悦不会死去,她的亲人也不会悲痛欲绝。那18位路人的人性淡漠到连一个生命垂危的孩子都不愿帮助,他们是在害怕什么吗?他们是在逃避什么吗?是世俗的偏见将人们的同情心都吞噬了吗?那为什么第十九位路人又将王悦送到了医院?
这时,从小路的另一边,走过来了一个中年男子,当他看见小狗时,有点惊慌失措,前后徘徊不断。狗狗发现了他,大叫着冲他跑来。男子看到兴冲冲的小狗向他靠近,急忙向后奔跑,还对着小狗大叫,叫它不要过来。普通人自然是跑不过狗的,中年男子不一会就被小狗追上了。小狗用无辜的眼神望着他,用头轻轻的贴着中年男子的脚。中年男子喊出了一句话:“不要再跟着我了,你这只笨狗,我早已不要你了!”小狗似乎听懂了这句话,头渐渐地从男子的脚上离开,趴在了地上,它好像哭了。
中年男子踹了狗狗一脚,就飞快地脱离出了我的视线,狗狗在地上滚了几圈,发出了的哀鸣。它慢慢的起来,慢慢地回到了刚刚那条小路上,蹲在了路边。每有一个人走过,就上去闻闻……
关键词:幼儿,孩子,同情心教育
前言:
人要有一定的同情心, 才能在社会交际过程中对于他人的困难处境和忧愁情绪产生共鸣, 并激发人的帮助动力。一个人在遭遇困境时, 能收到来自其他人的行动慰籍, 就会在情绪、感官上产生正面的疏导作用。对产生优良的社会风气也是一种正面的推动。要想使孩子在幼儿时代就建立正确的道德观, 就必须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加强对孩子的同情心教育。
1 家庭是孩子从呱呱坠地起就接触的环境, 家长在生活中的点
点滴滴, 待人接物、言谈举止、对待人物事物的态度等, 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 孩子在成长中很自然的就会把家长当成学习的榜样, 所以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家庭也是孩子永久的学校。因此, 家长应该在最初期就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 使孩子从小学会主动关心他人, 使孩子懂得只有爱别人, 关心别人, 才能得到别人的爱和关心。
首先, 要让孩子学会关心自己的父母, 并由父母推广到长辈及玩伴。父母是孩子最亲的人, 与孩子的血脉相通是最能激发孩子情感的因素, 生活中, 父母如果生病, 要让孩子学会主动关心他人, 就要让孩子体会到你生病的感觉, 告诉孩子你感觉难受, 然后孩子才会用他们小小的心灵去感知, 去心疼, 然后靠他们小小的心灵去思考自己应该怎样去做会减轻你的痛苦。然后孩子自然的就会产生一些小举动, 例如, 给父母倒开水, 拿药, 洗碗, 扫地等, 这些都是同情心建立的正面表现。同时还可以让孩子陪病人说说话, 让他明白你对他的需要, 这也是对孩子建立同情心的鼓励性引导, 孩子的成就感会加大同情心建立的效果。班上某个小朋友病了, 父母要让孩子去看望他, 并带些零食和玩具。某个地方发生水灾、火灾、震灾时, 父母要让孩子捐献自己的衣物, 并让孩子设身处地地想想, 灾区的小朋友们是多么痛苦, 多么的需要帮助!还可以在家里饲养一些小动物, 不象小金鱼、小白兔、小花猫等, 告诉孩子小动物是有生命的, 断翅、折腿是很疼的;也可以设置一些情景以激发幼儿的同情心, 如:小花猫找不到妈妈, 小朋友应该怎样做?兔妈妈拔了很多萝卜, 背不动了, 小朋友应该如何帮助它?家长经过这样有意识的教育, 孩子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同情心。
其次, 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要让孩子明白帮助别人不是“吃亏”, 别人对别人的“感谢”是最大的回报。有一部分家长会教育孩子, 别人打你, 你就打他, 别人打你一下, 你就打他两下。还有家长教育孩子, 在幼儿园发吃的, 要挑最大的。这样的负面引导必然会导致孩子错误的认识, 会以自我为中心, 漠视他人的感受, 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也必然会收到孤立、排斥, 这样恶性循环下去, 就会加剧孩子无视责任和正义感, 这样的孩子将变得冷酷自私, 蛮横霸道, 也必然会被这个社会所淘汰。
第三, 随着社会体系的发展变化, 我国的家庭组成模式也在发生转变, 独生子女家庭也决定了孩子没有机会接触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 没有兄弟姐妹之间的平和关系的影响, 孩子很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 唯我独尊的观念, 而且现在家长对孩子的过分关注和溺爱, 使孩子更强化了自我意识。这样会使孩子遇事先想到自己的利益, 没有为他人着想的概念。因此, 家长对孩子要采用民主式的教育方法, 做到爱中有教, 教中有爱, 教爱结合, 在孩子学会说话、走路、念书的同时, 学会关心别人。
最后,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家长是幼儿最好的老师, 所以家长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 幼儿的思维主要具体的形象的思维, 对抽象的一些东西还很难理解, 所以家长利用具体的形象来为孩子树立榜样作用, 去影响教育孩子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家长对人、对事的态度都直接或间接地对孩子树立着榜样。如:家长与左邻右舍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在家中尊老爱幼, 友好相处;在生活中对弱者的同情, 对蛮横无礼者的愤慨等, 都每时每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 使他们从小产生一种与人友好相处, 对人具有同情心的情怀。
2 学校是孩子知识经验获得的主阵地。
前苏联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师本人是学校中最重要的师表, 是直观的、最有益的模范, 是学生生活的榜样。”在孩子们的心目中, 教师拥有至高无上的威望, 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会在无意中成为孩子效法的榜样。因此, 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 一方面要严以律己, 宽以待人, 与同事朋友和睦相处;另一方面, 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启迪孩子的智慧, 教给孩子与人为善的处世道理。另外, 幼儿时期是进行良好情感教育的重要时期, 而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是做人教育的基础。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组织专门的教育活动, 以发展幼儿的同情认识, 激发幼儿的同情体验, 促使其产生同情行为。幼儿教师还要善于利用孩子身边发生的事, 启发引导孩子, 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同情心。如:在幼儿园开展《我最快乐的时候》、《小朋友哭了, 怎么办?》等专题活动, 通过讨论、谈话、讲述, 让每个孩子充分参与活动并体验活动内容。也可以通过童话故事,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灰姑娘》等, 让幼儿体会别人的痛苦, 并启发引导幼儿应怎样对待那些弱小的值得同情的人。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心情, 逐步学会关心和理解他人的情感, 激发他们与他人分享快乐与解除别人痛苦的行为, 培养互助友爱的精神, 使幼儿懂得只有别人快乐才是真正快乐的道理。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应注意以自己的表率作用去影响幼儿, 以自己的同情心去感化幼儿, 并把握每个教育契机, 开展随机教育, 使孩子心目中存有的“爱”的天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受到培养, 得到升华。
3 结束语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 而社会却不能成为助长孩子的温室, 孩子只有在温良的土壤里, 接受社会雨露的灌溉才能成长、成才。所以对孩子的教育, 要以情感教育为基础, 要让孩子建立正确的感情认识, 要以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协力, 以良好的情感氛围促使孩子建立良好的同情心。只有优化了每个社会成员对社会大家庭的感知度, 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社会的和谐化、人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毛莉.浅谈幼儿同情心的培养[J].湖北教育.2004年01期.[1]徐毛莉.浅谈幼儿同情心的培养[J].湖北教育.2004年01期.
[2]沈长华.编讲系列故事培养幼儿同情心[J].早期教育.1987年第10期.[2]沈长华.编讲系列故事培养幼儿同情心[J].早期教育.1987年第10期.
以感谢为题的作文
(一)“我每天因为自己遇到的事情感谢上帝。如果一天之中实在没有什么值得感激的,那么我至少可以感谢上帝让我免于死亡!”许多名言成了过眼云烟,这句话去深深的刻在我的心里。懂得感谢的人,心中时时盈满鲜活的泉水,一直有快乐温暖相随。
世界上有许多懂得感谢的人,他们不仅为“有”而感谢,也为“无”而感谢;为幸运而感谢,也为苦难而感谢。如果一个人把磨难当作锻炼能力、锤炼品格的机会,那么在困境里照样可以发出感激的声音。我们的祖先不也告诉我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吗?这岂不是告诉我们应该对这些“艰难困苦”预支一分感谢之情吗?古今中外有这样通达、坚韧的智者,我们为什么不向他们学习这种永远感谢、平和温柔的心态呢?
一个生命的诞生,是一个奇迹,而一个生命的延续,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是自己单独可以决定的事,既然如此,难道不该心存感激吗?感激那瞑瞑之中让你来到世界上的力量,感谢无条件深爱你的父母,感谢开车送你上班的人,感谢拥挤的马路上避让你的人,感谢让你有衣可穿的工人,感谢教你知识的老师,感谢接受你、给你责任感和荣誉感的岗位,感谢每天和你配合的同事,感谢给你治病的医生,感谢给你送信的邮递员,感谢清扫的工人,感谢所有对你讲信用、讲道理的人,感谢所有和平的拥护者和维护者,感谢所有科学、医学的研究者,感谢所有的艺术家和梦想家,感谢守时的昼夜。感谢适时的风雨,感谢美丽的风景感谢美妙的音乐,感谢美好的书籍„„难道我们不值得我们不停的感谢吗?
当你觉得没什么可以高兴的,没什么可以庆幸、珍惜的时候,有一篇小说就叫《你以为你是谁》,可以用它来对自己一个当头棒喝。是的,你以为你是谁啊?你天资过人与众不同吗?你豪门出身而富可敌国吗?你兢兢业业日日操劳吗?你为什么有资格向生活索取更多?为什么希望享有特权、幸运和侥幸?为什么天经地义必须过好日子?为什么你不能对拥有的感到庆幸,对所有爱你的人表示感谢,对现在的生活无比珍惜、由衷感谢呢?平心静气的想想这些,然后由衷的说一声:“太谢谢了!”今后的人生不会缩短,但是在路的两边,风景已经改变。
事事感谢,时时感谢,用“感谢”的柔光镜来看世界,世界会更美好。
以感谢为题的作文
(二)长久以来,一颗流浪的心忽然间找到了一个可以安歇的去处。坐在窗前,我在试问我自己:你有多久没有好好看看这蓝蓝的天,闻一闻这芬芳的花香,听一听那鸟儿的鸣唱?有多久没有回家看看,听听家人的倾诉?有多久没和他们一起吃饭了,听听那年老的欢笑?有多久没与他们谈心,听听他门的烦恼、他们的心声呢?是不是因为一路风风雨雨,而忘了天边的彩虹?是不是因为行色匆匆的脚步,而忽视了沿路的风景?除了一颗疲惫的心,麻木的心,你还有一颗感恩的心吗?不要因为生命过于沉重,而忽略了感恩的心!
也许坎坷,让我看到互相搀扶的身影;
也许失败,我才体会的一句鼓励的真诚;
也许不幸,我才更懂得珍惜幸福。
生活给予我挫折的同时,也赐予了我坚强,我也就有了另一种阅历。对于热爱生活的人,它从来不吝啬。要看你有没有一颗包容的心,来接纳生活的恩赐。酸甜苦辣不是生活的追求,但一定是生活的全部。试着用一颗感恩的心来体会,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人生。不要因为冬天的寒冷而失去对春天的希望。我们感谢上苍,是因为有了四季的轮回。拥有了一颗感恩的心,你就没有了埋怨,没有了嫉妒,没有了愤愤不平,你也就有了一颗从容淡然的心!
我常常带着一颗虔诚的心感谢上苍的赋予,我感谢天,感谢地,感谢生命的存在,感谢阳光的照耀,感谢丰富多彩的生活。
清晨,当欢快的小鸟把我从睡中唤醒,我推开窗户,放眼蓝蓝的天,绿绿的草,晶莹的露珠,清清爽爽的早晨,我感恩上天又给予我一个美好的一天。
入夜,夜幕中的天空繁星点点,我打开日记,用笨拙的笔描画着一天的生活感受,月光展露着温柔的笑容,四周笼罩着夜的温馨,我充满了感恩,感谢大地赋予的安宁。
朋友相聚,酒甜歌美,情浓意深,我感恩上苍,给了我这么多的好朋友,我享受朋友的温暖,生活的香醇,如歌的友情。
走出家门,我走向自然。放眼花红草绿,我感恩大自然的无尽美好,感恩上天的无私给予,感恩大地的宽容浩博。生活的每一天,我都充满着感恩情怀,我学会了宽容,学会了承接,学会了付出,学会了感动,懂得了回报。用微笑去对待每一天,用微笑去对待世界,对待人生,对待朋友,对待困难。所以,每天,我都有一个好心情,我幸福的生活着每一天。
我感恩,感恩生活,感恩网络,感恩朋友,感恩大自然,每天,我都以一颗感动的心去承接生活中的一切。
以感谢为题的作文
(三)曾经无数次在漫长的旅途中彷徨,曾经以为就这样折断了翅膀,曾经以为就会这样一直悲伤。感谢自己,感谢你的坚强,让布满荆棘的道路变得顺畅,让折断的羽翼还能飞翔,让曾以为会黑暗下去的天空变得明亮。
曾经一次次在未来的路途上摔倒,曾经也艳羡过别人的花儿芬芳,曾经以为就这样再也不会有亮光,感谢自己,感谢你充满希望,会不顾身上的泥浆,爬起来继续奔跑,会相信,有你花儿定会开得更好,会相信希望和热血是照亮整个黑夜的火光。
曾经祈祷曼陀罗开满整个世外桃疆,曾经期许铁树将花缀满枝头模样,曾经许愿鹊桥每日相连得刚好,感谢自己,感谢你的善良,每朵花将祈祷收在含苞待放的春阳,铁树会用千年积攒绽放的力量,鹊桥投递的不只是终成眷属的愿望。
曾经看着不同方向的指标迷茫,曾经低着头只敢在自己的世界里舞蹈,曾经以为眼睛里泛着泪光就再看不见这个世界的不好。感谢自己,感谢你的微笑,变成黑夜的照明灯找到出口的方向;抬起头才发现别人的目光中不一定是嘲笑;绽起嘴角,收起泪光,这个世界有未曾发现的美好。
感谢自己,感谢你一次次的认真听讲,感谢你对老师辛劳成果的赞赏,感谢你不辜负老师和家长的期望,感谢你在成绩进步中成长。
感谢自己,感谢你一次次尝试的飞翔,感谢你即使失败也不失望,感谢你一次次绽放的微笑,感谢你因为感动闪出的泪光。
感谢自己,感谢你能够那么坚强,感谢你能够充满希望,感谢你还可以拥有善良,感谢你还可以坦然微笑。
享受,可以享受人间冷暖;可以享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也可以是享受身边的爱。我就享受着一份爱——父爱。我一直永远享受着这浓浓的爱。
记得我小时候,冬天刚来到我的老家。在老家,冬天不下雪也不算冷,但一下雪人们就必须要穿棉衣,棉裤,并且一般都在家待着。
这时候冬天刚到,所以还没下雪,气温也还可以。就在这时,一天夜晚,我怎么也睡不着,我捂着肚子,双眉紧皱,原来是我肚子痛!我实在忍受不住,这号来到爸妈的房间前,吃力的敲着门。不一会,门打开了,是爸爸。我说明了情况,妈妈也醒来了,得知我肚子痛,赶紧把我轻轻扶到床上,又迅速弄了家里的药来吃,可一直不见好。这时,爸爸说:“家里的要不对,我出去买药吧!”说着便穿上了衣服。妈妈说:“但现在这么晚,哪有地方买药?气温也这么低!”爸爸依然要去买药,依然走出家门,在他走出去的那一刻,我看到他的神情——担忧,并且他十分急切,衣服也穿的不多,还好没有下雪,要不然爸爸一定会冻坏身子的!
爸爸出去后,我躺在妈妈身边。看到窗外有白色的花瓣在空中飞舞。然而我对这一切没有兴趣,只感觉比刚才又冷了一些……
过了许久,爸爸回来了了。我接过药。咦?爸爸的衣服怎么都湿了呢?外面又没下雪。这时我又看到窗外白色的花瓣,不,那是雪!
仔细地阅读宗白华先生的文稿, 可以明确地归纳出“同情”的三种含义。首先, 一般意义上的“同情”。这里说的一般意义, 指的是人们通常理解的含义———对于别人的遭遇在感情上发生共鸣。比如“如看失火———初见之则恐怖, 因一切财产悉将毁坏, 计算心生, 即不能生美感, 或见他人失火, 而赋同情, 则美感亦不能生。”其次, 社会学意义上的“同情”。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待同情的作用和意义。比如“同情是社会结合的原始, 同情是社会进化的轨道, 同情是小己解放的第一步, 同情是社会协作的原动力。”最后, 艺术审美意义上的“同情”。把同情作为美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加以阐发。比如“艺术世界的中心是同情”。[2]
现在, 开始具体地梳理宗白华先生艺术创作理论的“同情论”建构。作为美学家, 宗白华的基本立场是探寻使生活成为艺术品似的创造。在《艺术生活》这篇学术小品文中, 他用富于诗性和饱含情感的语言勾勒了自己关于艺术创作的独特见解。
首先, 明确地指出艺术与同情的关系。同情是艺术情感的发生和艺术创造的目的。须知宗白华先生对艺术的明确界定:艺术起源于人类社会同情心向外扩张到大宇宙自然里去, 而艺术目的在于谋求社会同情心的发展和巩固。在某种意义上, 艺术的生活即是同情的生活。
其次, 形象地铺陈同情产生的原因和作用对象。“无限的同情对于自然, 无限的同情对于人生, 无限的同情对于星天云月、鸟语泉鸣。无限的同情对于死生离合, 喜笑悲啼。”[3]人们产生丰富的同情之感, 或是因为情感受到刺激而萌发, 或是出于对环境的关注。人们对自然的美景和人生的悲欢离合都会产生同情, 根据上文还可知人对社会也产生同情。这里必须说清楚一个同情的扩展范围问题。宗白华先生认为同情是一种产生于对人类社会的情感, 但是这种情感需要再扩展到对普遍的自然中去。因为自然和人类的心理一样, 具有生命、精神、情绪和感觉意志。
最后, 具体地描述同情对艺术家的作用。艺术家对自然和人生萌发深厚的同情, 同情产生艺术冲动, 在艺术冲动的刺激下采用一定的艺术手段创造出艺术作品去实现对自然和人生的爱。同情是艺术冲动产生的原因, 而同情之所以产生的关键还是在于艺术家对自然和人生的爱。
文章末, 宗白华先生做了一个简单的小结:“艺术世界的中心是同情, 同情的发生由于空想, 同情的结局入于创造。于是, 所谓艺术生活者, 就是现实生活以外一个空想的同情的创造的生活而已。”[4]艺术创造需要同情, 同样地艺术鉴赏同样需要同情。
接下来, 我们谈谈艺术鉴赏理论的“同情论”。在进入分析之前, 有必要澄清一个事实。宗白华先生并没有专章明确地谈艺术鉴赏理论的“同情论”, 这里的阐释主要来源于《艺术之审美创造》这篇文章中的一个小结《美学之对象与研究方法》。确切地说, 这里的“同情论”实质上指的是作为审美方法的同感。
同感或感入 (Empathy) , 如看失火, 感自身内部生命之情绪, 亦如火, 然将火视为同情之物, 视为生命之象征, 生命之表现 (凡讲个人内部之情绪感入此物, 而视此物为生命之表现, 即为同感) 。[5]同情使得人的内心情感与外界的事物相通起来, 破除隔阂, 实现理解, 获得审美愉悦。同情在这里是赋予事物以人的特性从而理解事物, 类似于理解依据中国诗歌传统艺术手法“托物言志”创作的诗歌。而且作为艺术鉴赏的同感或是同情, 还必须排除一般意义上的“同情”含义。宗白华先生在讲作为审美方法之一的静观 (Contemplation) 时曾举例说明。若是看到他人遭遇火灾, 而给予“同情”, 则不能产生美感, 须将这些算计或是日常的观念排除。此外, 还有明显的实例即“美感的动机, 起于同感。”[6]
梳理至此, 我们无法回避一个重要的“同情论”, 一种萌芽似的社会学思考。《艺术生活》在探讨同情与艺术的时候, 也花费大量篇幅论及同情与社会。一句话概括:同情是社会结合的原始, 同情是社会进化的轨道, 同情是小己解放的第一步, 同情是社会协作的原动力。[7]同情拥有了如此多的社会学意义上的功能, 甚至认为同情是维系社会最重要的工具, 没有同情, 则社会解体。这是令人费劲的插曲, 何以在阐发作为艺术审美范畴的同情, 却赋予它如此多的社会学意涵。
这不得不使我们反思作为艺术理论和社会理论双重身份的“同情论”。它是如何形成?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它?本文认为, 可以从文章的创作和学者的学术背景这两个角度去发掘此理论的形成。
《艺术生活》这篇文章首次发表在《少年中国》第二卷第七期。这份杂志是少年中国学会创办的, 宗白华先生在《我的创造少年中国的办法》中明确提出该学会的宗旨是通过教育和实业 (两者都是社会事业) 去创造“少年中国”, 即建设一个“新中国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涉及到培养当时的人们对生活的正确认识, 也即拥有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宗白华先生希望人们过上艺术的生活, 这是他对建设新中国社会提出的一个理想方案。因此, 作为文章的直接创作动机———谈论社会理论, 是形成“同情论”的重要来源。如果从时代的大背景思量, 这篇文章有着更深层次的创造动机。刘小枫认为“《少年中国》时代的宗白华, 面对时代的混乱、人心的离散、民族精神的流弊, 深切感到人格的改塑乃是最为首要的问题。要改造‘机械的人生’、‘自利的人生’, 必须从生命情调入手。”[8]艺术人生包含下的“同情论”带有鲜明的生命情调, 明显带有对现代性问题作出哲学反应的意味, 一种中国式的生命哲学思考。
即使是创造型的学者, 他的理论形成也离不开前人的理论成果的滋养。宗白华先生的社会理论的形成极大地受到法国哲学家居友的影响。在文章中, 他明确地赞同居友及其著作《艺术为社会现象》。这本书详细地论证了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接受此理论的宗白华先生才把同情作为艺术审美范畴建构的同时, 当作社会学范畴来建构, 并简约地勾勒了两者的联系。遗憾地是, 《艺术为社会现象》目前只有法文版, 没有翻译成中文, 想具体地追溯理论的形成渊源成为空中阁楼式的幻想。这仅仅是研究宗白华先生学术思想困难的一个表象。
在《艺术之审美创造》对同感说的分析中, 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宗白华先生有着扎实的西方哲学和文艺理论基础。而双重身份的“同情论”更是显示其思想的丰富和深厚。他在《自德见寄书》中谈到, 在德国留学期间, 因为自身爱好兴趣的广泛, 所以把“文化”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 这个文化包括了西方的科学、哲学和艺术等各个方面。期望以西方的文化为参照, 以东方的文化为基础, 通过切实批评来走出一条新文化建设的真正道路。[9]由此, 从某种意义上讲, “同情论”是一种崭新的“文化批评”理论。它是宗白华先生按照自己的学术理想去实践的一个尝试。
摘要:本文拟通过梳理宗白华先生的文稿, 从一般意义、社会学意义、艺术审美意义这三个层面理解“同情”的含义, 进而总结出兼具艺术理论和社会理论双重身份的“同情论”, 并简约地说明此理论的形成原因和评价, 力求全面地正确地理解宗白华先生独特的“同情论”。
关键词:宗白华,同情,艺术理论,社会理论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 第411页。
[2][3][4][5][7][8]王岳川主编《学术文化随笔—宗白华》, 北京:青年出版社, 1996年, 第63-72页, 第62页, 第66页, 第72页, 第73页, 第63页, 第63页。
以感动为题的作文有哪些的呢。看看下文,希望可以帮助到你。欢迎你的阅读。
感动,是一杯陈年佳酿,苦涩又不失甘甜;感动,似一把小锤,敲在我们心底最柔软的那一部分;感动,如一曲高歌,奏出了无数的感慨......那天,与妹妹一起去公园玩,趁着阳光好,我们在太阳下搓着冻僵的手,思量着怎样玩个痛快。
忽然看见前方一片小树林内树长得密密麻麻,我心生一计。
“这样吧,我们来玩个游戏。”我指了指不远处得树林,“一个人闭上眼睛,另一个人走在她后面,用语言来指挥她,直到走出树林。怎么样?挺刺激吧!”妹妹想了一会儿,欣然答应。
先是妹妹指挥我。我闭着双眼在前面走着,表面上挺镇定,但心里却早已乱了分寸,我竟有些后悔和妹妹一起玩这个游戏,因为她古灵精怪,说不定就指挥我往树上撞呢。
想到这里,我担心地摸了摸额头,做贼似的睁了睁眼睛,确定没事后,才继续走。
就这样,妹妹指挥着我向前走着,但是每走一段路我都要偷偷睁眼看看......终于,十多分钟后,我走出了小树林。换我指挥了,我有心吓吓妹妹:“换你了,怕不怕呀?”“干嘛要怕?!”她不满地叉着腰。
“你就不担心我带你往树上撞?”我笑了。妹妹沉默了一会儿,终于又笑着说:
“不担心,因为你是我姐姐。”猛然,心底仿佛有什么轻轻划过,我忙低下头,趁机抹了抹湿润的眼睛,然后抬起头,对她说:
“走吧,闭上眼睛。”“你眼睛怎么红了?”妹妹不解地问。
“这树林里灰尘,沙子挺多,吹到我眼睛里来了。”我假装揉了揉眼睛,“别问了,快走吧!”妹妹信以为真,蹦蹦跳跳向前走去......“不担心,因为你是我姐姐!”短短10个字,却寄托了小女孩对我的信任。
也在那一瞬间,听着这10个字,我感动了......也许令人感动的故事看得太多,母爱,父爱,师爱......以至于感动那根神经都麻木了,仿佛所有感动都要那么伟大。
但是却没有注意到,身边也有感动,如今,我已错过了多少?仰望天空,妹妹那稚嫩的脸又在我眼前浮现......现在,我已明白,感动不分大小,只要能令人拆除心底那层房线与误解。
让人们彼此信任,彼此帮助......生命中往往绚烂无比,然而,一件平凡不过的小事却能勾起内心深处的情感,一股莫名的感动也涌上心头„„
奶奶是个慈祥的人,但在我眼里,她只是一个爱唠叨的长者而已。直到现在,我才知道自己对奶奶的所作所为是那么年幼无知,那么残忍。
事情也就发生在几个月前,至今我还记忆犹新
每天放学,放下沉重的书包,最先听到的便是奶奶殷情的招呼和关切的询问。
天天如此,千篇一律。那时任性的我,总以为自己是个很有自我意识、追求时尚的新新人类。而奶奶那庸俗不堪的思想,是与我格格不入的。
他对我的爱是不在乎,他说的话我不管听不听得懂,总是以一句“好”收场。我们之间的关系也仅以我对她,一位高龄长者仅存的一丝尊敬维持着。我总忘不了那次
“啊已经7点了!”从床上惊醒,“可恶,奶奶也不叫醒我,快迟到了!”这时,刚起床穿好衣服的奶奶走来,满怀歉意地说:“对不起,我昨天太晚睡了,所以„„”我大声嚷道:
“少废话!都是你害的!上次还说什么一定会早早地叫醒我,要是迟到了饶不了你„„”我牢骚了一大堆,可奶奶则耐心地听我说完后,才说:“好了,快去刷牙洗脸,我去准备早饭。
“不用了!”奶奶对我的忍气吞声,我反倒得理不饶人了。
就这样,我没吃早饭就走了。果然,我迟到了。不仅被老师“训”了一顿,罚打扫一天的教室。再加上,刚发下来的数学考卷,也考砸了。于是,我更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气愤,把所有的愤怒都撒在奶奶身上了。
放学时,正巧下着雨。我故意将自己淋湿,一方面是心情不好,另一方面则是我认为奶奶一定会为我担心,看到因自己淋湿犯错而使孙子淋雨感冒而自责。此时,我还不知道,我已利用了奶奶对我的爱,那份无私伟大的爱。
忽然,奶奶提着伞在叫我的名字,我又故意跑快,不接受奶奶的好意。
后来,我才知道奶奶是因为为我连夜织毛衣才晚起,而且在追我拿伞时不慎跌倒„„ 奶奶对我还是始终如一,而我每天看见奶奶时,不敢承认错误,视线却已模糊了。
以放下为题的作文
(一)夏蝉,放下坚硬的外壳,才能长出翅膀;蒲公英,离开大地的怀抱,才能在天地间飞翔。梭罗曾说:“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情能够放得下,他就越富有。”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放下。
放下,有时也是一种得到。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曾仕途不顺,空有满腔豪情,却无用武之地,于是,他选择了放下,放下了功名,放下了利禄,归隐于他的桃花源。于是,他得到了“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的闲适,得到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景色,得到了“引壶觞以自酌”的乐趣。陶渊明之所以能得到这么多,得到这么多深陷仕途之人可遇而不可求的东西,正是因为他懂得放下。
放下,才能成就更多。
托尔斯泰出生一个贵族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过着富足的生活。但当他看到众多贫困人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挣扎在辛劳困苦黑暗的角落,他毅然放下了荣华,坚决的与自己的贵族家庭划清了界限。他用自己深邃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深刻的笔描写劳苦大众,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奔走呼号,最终写出了众多世人称颂的传世巨著,成就了自己一代文豪之名,为后人所敬仰。正是由于他放下了醉人的荣华,才得到了一双澄澈的眼睛,写出了一部部震撼人心的作品。
放下,也是一种自我坚守。
苏轼放下了对功名的追求,坚守着自己内心的纯净;司马迁放下了名节,忍受宫刑,坚守着自己对《史记》的热衷;江姐放下了自由,忍受渣滓洞的黑暗,坚守着自己对光明的向往„„谁说放下就是软弱,谁说放下就会失去。放下是一种心灵的救赎,只为拥有更多更重要的东西。
我们的青春总是有许多割舍不下,我们的青春总是有许多念念不忘,但我们仍有更重要的东西值得我们去追逐,仍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等着我们去打造。放下,并不意味着永远失去,只是将他们暂时遗落封存在心中。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放下,只有学会放下,我们才能变得更富有;只有学会放下,我们才能变得更坚强,才能真正长大!
以放下为题的作文
(二)也许你听过一首歌,歌词是“不抛弃,不放弃”;也许你攻克难题时,老师会对你说:“快解出来了,不要放弃”;也许在长跑时,你会对自己说:“坚持一下就到终点了,不能放弃”。但是,我要告诉你,学会放弃。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从古至今,一个会在恰当场合弯腰;放弃自己的体面或财富的人都成就了一番事业。
刘备不顾关羽、张飞的劝阻三次径去卧龙岗寻孔明而得卧龙;孙权不听鲁肃力荐迁怒庞统而失凤雏。
孟买的佛学院在大门旁边开了一扇小门,高不过150厘米,宽不过40厘米,刚入学的学生都要在小门进出,因为门太矮,所以大多数学生总要弯腰通过。这样一个仪式让学生明白,要想一心向学,必须先放弃自身的体面,以求得更为深刻的睿智,从而创造一个全新的自我。
比尔?盖茨是微软公司的总裁,他在发家致富的同时,并没有忘记感恩社会,他捐出了自己全部的财富,去帮助贫穷的人,他放弃了财富而得到了世人的敬仰。
放弃,在大自然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暴风雪后,被诗人歌颂为“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树被压弯了,他旁边的梧桐树却挺立着,但树枝被压折了,显得狼狈不堪。原来,这是青松的处事技巧啊!放弃自己的挺拔,换得来年更好的生长。
鲁迅说:“俯首甘为孺子牛”。
雷峰说:“为人民服务”。
李咏说:“成熟的稻谷会弯腰”。
但放弃,不是妥协,不是点头哈腰,不是阿谀奉承。所以,李白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放弃,不等于懦弱,而是为人处世的态度与技巧。所以,当与风雨不期而遇时,不必要逞强好胜,学会利用放弃,迂回进攻。
以放下为题的作文
(三)一只蚂蚁沿着瓷砖往墙上爬,可一次次都失败掉了下来,一个人感慨蚂蚁的执着,另一个人感叹蚂蚁的盲目,我认为两人都没有说错,只是反映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我们总是认为执着是值得崇拜的,只要执着的坚持,一定能成功,然而却不知道,放弃也是一种智慧。
爱因斯坦小时候喜欢拉小提琴,他一直没有放弃,有一次他向一位老者拜师。那位老者说:“你先拉一首曲子给我听听。”爱因斯坦拉了一首他最喜欢的曲子,可漏洞百出,错误不断。那位老者说:“孩子,你很努力值得表扬,可你不适合学习音乐,放弃吧,寻找其它的目标吧!”于是,爱因斯坦放弃了音乐,选择了当物理学家的目标,终获成功。可见,放弃难道不重要吗?我小时候喜欢唱歌,每次遇到少儿频道其他与我一样的小朋友在唱歌时,我便跑到电视机面前,眼睛也不眨的看着歌词,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唱,可是当我看见姐姐画的画时,被迷住了,不仅想当歌唱家还想当画画家。我拿起笔画了一幅,大家就肯定我有当画画家的资格,我便放弃了当歌唱家的梦想,去奇才画室圆我的绘画梦。想在想起来真可笑,如果当初还是不切实际的选择唱歌,那么就不可能像现在一样夺走“美术课代表”的桂冠了。
一、大学生道德教育中道德情感的主要内容
道德情感可分为正向和负向道德情感。正向道德情感主要包括同理心、敬畏感、责任感、美感。负向道德情感主要包括负疚、羞耻, 焦虑等。同理心和敬畏感是正向道德情感中最重要的内容。
同理心又叫做换位思考、共情、移情, 就是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感情映射, 这是道德情感的核心成分, 也是人类能相互理解的情感前提。无论是在个体道德品质, 道德人格的塑造层面, 还是在社会参与的实践层面上, 同理心如大厦石基一般是人能被塑造, 能进行社会交往的起始。孔夫子说“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因此, 人能设身处地地不对他人施以伤害。基督教黄金法则“你愿意别人怎样对待你, 你就要怎样对待别人”使人能感同身受的从己做起。即便是不同的文化渊源, 在道德情感交互的起始的认知上都落脚于同理心。而现实生活中, 更无处不体现着同理心的积极应用, 从个体的情感交互, 群体的情感共鸣, 到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 都需要人类以同理心或者移情为中介去实现。
敬畏感指为了实现主体的价值追求而自律、自省的一种道德情感。敬畏的维度包括自身与他人, 自身与社会、自身与自然、自身与自身四个维度。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 敬畏感的具体指向各式各样, 从自然万象到虚幻的上帝, 从戒律刑法到生命价值, 随时代变化而变, 但根植其中的内涵却没有变化, 它推动个体追寻高尚的价值, 并不断地进行对自我的反省。在现代社会敬畏感的缺失是当代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大学生学术科研造假、对师生关系缺乏尊重、同学相互伤害等等, 种种不和谐现象都体现出敬畏感的缺失。生命无垠, 探索无止, 人类离全知和万能不只万丈, 只有谦逊、谨慎、敬爱才能推动人类的进一步发展。
二、同理心与敬畏感的特点
同理心和敬畏感之所以在道德情感中具有重中之重的地位, 源自于各自所具有的特点。
(一) 同理心的特点
第一、同理心以自觉为基础, 一个人要首先能坦诚面对自己的情感, 才能准确阅读和理解他人的感受。在同理心的应用中要求人能够以平和宁静的心态去对待他人和处理问题。愈是平静的情绪, 越有广阔的思维幅度, 更能接受和感知他人的情感状况, 同理心的敏感度也越高, 情感也更稳定。科学实验证明, 同理心敏感的人在人际交往受欢迎程度上也更高。
第二、同理心源起于能将自己与他人的情感进行分离。因此强调他人的情感状况和遭遇更有利于同理心的巩固和发展, 这也同时显示出同理心与同情的差别, 同情没有感同身受之意。正如英国诗人约翰·但恩所说“莫问钟声为谁而响, 不是别人, 正是为你”, 一语道出相互关怀源自人溺己溺的同理心。显现出同理心的利他主义。
第三、道德判断需要同理心做杆秤, 道德判断是个体根据所处的道德情境下同理心的状况而产生的。“路见不平, 拔刀相助”就是因为移情而生的愤怒。相反, “围观效应”则产生于同理心钝化时的道德判断。情感上遭忽略会使同理心钝化, 无法做情感联想的人, 就无法为他人设身处地的设想想, 去同情别人, 或者谴责自己。
(二) 敬畏感的特点
第一、敬畏感来源于人的内省。敬畏感起源于人对于所处社会的法律制度, 道德规范的, 自然万物的态度, 缺乏敬畏感, 就意味着在他的心目中对于崇高没有向往, 他的价值追求停留在世俗欲望层面。处于这种精神状态的人, 他的是非对错观念, 好坏善恶判断已经脱轨, 道德及制度对其已经没有约束力。而人能对价值进行判断的前提在于其拥有完整的内省的能力。
第二、敬畏感中理性和感性并存。敬畏感产生于既源于理性认知也源于情感, 一方面人从蒙昧时代进化, 进而衍生出各类文明,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从祭祀天地鬼神的原初信仰, 发展到掌握科技改造世界, 也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到世界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无论是对自然的索取和改造, 还是社会建构与发展规划, 都必须有理性而客观地现实生存态度方能在使人类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另一方面, 人同时也是一个感性的存在, 在意识到自己身处一种必然和普遍联系之中, 发端于不可见的内心的情感使得人类为自己立法, 衍生适宜生存和发展的道德规范。因此, 在理性和感性的碰撞交融中, 人类族群得以繁盛, 人类社会也走进文明时代。
第三、敬畏感带有文化差异。敬畏感因人群所生存的文化背景不同也会产生不同, 有较大的文化区分度。不论是从纵向的时间发展上看, 还是横向的不同国家和地区比较, 不同的时代背景有不同的敬畏对象, 比如原始社会时期的图腾崇拜, 各类神与兽, 各种祭祀方式以及期待。各个国家和民族发展到现代社会, 在道德律法的逐渐发展过程中, 敬畏的对象, 体验态度和体验方式更是各有不同, 这在一定意义上反应的是各自不同的生存智慧。但敬畏感也具有其普世价值, 真正的敬畏感能够引导人积极向上, 防止人性的堕落, 实现超越, 不管对于何人而言, 都能促其人格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徐建军, 刘玉梅.道德焦虑:一种不可或缺的道德情感[J].道德与文明, 2009 (2)
[2]曾钊新, 李建华.道德心理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2
[3]施承孙, 钱铭怡.羞耻和内疚的差异[J].心理学动态, 19999 (1)
[4]李春杰, 西方人格理论及其对大学生人格培养的借鉴意义[J].2012. (10)
[5]王福玲, 作为道德情感的敬重:康德的理解[J].2012 (4)
我总是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里无端的伤感,没有来由的,毫无征兆的。那种情绪在顷刻间笼罩了我,你摆脱不掉。死周的空气变的凝重,却又还是那么透彻,但早已停滞。
理想很美,是个梦幻的天地,但现实总是太残忍。冥冥之中,上帝的安排,你无力左右。是等待他的垂青?是守侯他的青睐?是盼望他的怜爱?我开始虔诚地默守上帝的安排,默默地守望,在那片金色的麦田。
莫名的,我会突然收成一团,看着窗外的天高鸟飞,然后莫名的想起往事,涌出丝丝苦楚。过去的总归过去,未来的还在未来,现实就在眼前。有句话说,昨天已经过去,明天还没来到,能够把握的只有今天,大抵也是这个意思。昨天,今天,明天……
凭什么?凭什么你们要那样约束我?难道寒假不是给我休息的吗?难道每天呆在家里做作业才是你们认为的对的吗?我知道要想取胜就不能放过寒假这个绝佳的补课机会。那我也没落下我的学习啊!只因这次期末考的成绩突然下滑吗?为什么?明明拿到成绩单的那天就让我那么伤心了一次,为什么现在又要以这种方式来揭开那个疤呢?
我知道,我知道自己其实是个外表坚强,内心脆弱的人。我经不起你们再三的打击,我瘦小的心灵负荷不了你们给我的巨大的压力。你们可知,就算我出去玩,心里也惦着作业、作业、作业!我什么时候真正放开心玩过?可是你们还是会再三提醒我:学习、学习、学习!难道这就是你们赐予我的礼物吗?
我甚至想过,什么时候离开你们,去一个你们永远也找不到的世界。我要有一所自己的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不要你们走进我的生活,我只要一个人好好地无忧无喜地活,没有学习,没有压力。
可是,我知道,我不能。所以,我必须得装作坚强地继续走你们期盼我走的那条路。尽管笑靥的背后是无助,坚强的背后是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