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划思考2012.1

2024-12-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划思考2012.1(精选10篇)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划思考2012.1 篇1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缜密、情感丰富、求职欲望强烈、积极向上、奋发成才, 他们关心国事、热爱祖国、朝气蓬勃、志存高远, 能把个人的理想和信念与国家富强和民族强盛联系在一起, 这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主流。但是, 大学生活是人生的转折点, 大学生面临的不仅是学习内容上的选择及学习方法方面的挑战, 更有独立生活、情感把控、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处理、人生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挑战, 也自然会出现一些心理不和谐的现象, 概括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嫉妒心理

嫉妒是面对他人的优越社会地位、丰富物质财富和优异成绩而产生的失落的情感, 是对别人优势的一种不悦、自惭、怨恨、排斥、不服、恼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感情, 社会上俗称“红眼病”。一般来说, 一个人并不对所有的人产生嫉妒, 只是嫉妒比自己强的人, 尤其是经常和自己在一起, 年龄、性别、学历、地位等条件相似, 过去同自己平起平坐, 甚至还不如自己, 可现在却超过自己的那些人。引起一个人嫉妒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 如别人突出的学习成绩, 出色的工作能力、组织能力、活动能力与社交能力, 优越的家庭条件, 漂亮的容貌、服饰、打扮, 等等, 都可能引起嫉妒。

(二) 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指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作出过低的评价, 感到自己不如人的心理感受, 是一种因过度地否定自我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自卑感人人都有, 适当的自卑感可以激发自己去弥补自己的不足, 超越自己;只有当自卑达到一定程度, 影响到正常学习、生活和工作时, 才称之为心理问题。一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如果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 就会经不起刺激, 就认为自己无药可救、低人一等, 变得心灰意冷、谨小慎微、瞻前顾后、多愁善感、萎靡不振、自暴自弃、消极颓废。

(三) 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管理的过程中, 因自身在固有的传统思维定势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知识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心态。大学生中常会发现个别学生就是“不受教”、“不听话”, 常与教育者和管理者“顶牛”、“对着干”。逆反心理多表现为对正面宣传教育作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不良思想和行为持认同态度, 且摇旗呐喊;对思想教育及守则遵纪则消极抵制。

(四) 封闭心理

封闭心理是指个人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 很少或根本没有社交活动, 除了必要的工作、学习、购物以外, 大部分时间将自己封闭起来, 不与他人来往[2]的一种心理状态。封闭心理又称自闭心理, 实质上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面对不快和压力把思想、情感、欲望等情感憋在心里掩盖起来, 不合群, 试图与世隔绝, 有时表现为害怕他人打开自己的内心世界, 行事总是独来独往, 形单影只。

(五) 颓废心理

颓废心理是一种意志消沉、精神萎靡、情绪悲观的心理状态。挫折、失败和逆境会给大学生带来紧张状态和失望、压抑、沮丧、郁闷等紧张心理状态和情绪反应。有这种心理问题的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 不思进取心, 丧失理想, 自暴自弃, 缺乏动机, 意志减退, 行为懒散, 主要表现为沉迷交朋友、谈恋爱、沉迷网络、游戏、小说、电影等活动。

二、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 家庭的原因

当今的大学生, 多数是独生子女, 从小受到父母的溺爱, 家长对他们的期望值过高。以前从应试教育出发, 只重视单一文化课的培养, 忽略对孩子健全人格和全面素质的培养, 导致不少学生独立自主能力较差, 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较弱, 心理素质比较脆弱。另外, 由于种种原因引起的家庭变故, 如家庭经济困难、父母离异、父母失业、父母有重大的健康问题、丧失至亲、家庭有法律或其他重大纠纷等都会让学生产生恐惧、焦虑、自卑、内疚等心理问题。

(二) 社会原因

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在促进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的同时亦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使人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毕业分配制度的变化, 毕业生就业压力空前, 使大学生产生极大的失落感。社会上的各种腐败、堕落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在某些方面摧残了一些大学生的纯洁的心灵, 使他们心理过度紧张和扭曲。

(三) 大学生自身原因

任何事件的出现都是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也不例外。有研究发现, 价值取向、知识储备、认知能力、自身经验、人生经历、气质性格等因素都影响大学生的心理调控能力。但是, 大学生涉世未深, 对事物的认知不够, 加之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大学学习生活的意义, 虽然专业知识达到了大学生水平, 而能力素质远没有达到大学生的程度, 自然不能承担大学生应该承受的种种压力。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体现“教育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全员育人, 全方位育人”的心理育人理念, 做到“三结合”。

(一)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大学生心理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想取得实效, 必须与思想政治积极结合, 使二者相辅相成。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相同, 通过教育都是要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能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树立更加远大的理想, 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用坚强的心态面对挫折。心理健康教育和政治教育的教育的方式、方法相同, 都要点面教育相结合, 加强重点学生和重点个案情况的教育, 关注全体学生的普遍教育, 开设相关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必须研究不同大学生、不同时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需要, 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及时性和实效性。可见,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形式上都可以相互结合、相互借鉴、相互补充。

(二) 心理健康教育和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

随着高等教育的并轨和就业制度的改革, 大学生面临空前的压力, 其中包括知识的学习、经济困难、适应问题、人际关系、情感处理、素质提高、就业等方方面面。这些现实的压力和需要, 是每个大学生无法摆脱的, 这样的压力和实际需要, 如果得不到宣泄和满足, 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因此,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 要了解大学生的需要, 并解决心理问题产生的现实原因, 做到标本兼治。通过建立由咨询室、咨询电话、咨询邮箱、咨询信箱、网络咨询平台和高素质的专业咨询教师队伍组成的完善心理咨询系统, 倾听大学生的心声, 及时解决大学生面临的问题。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内容, 来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需要, 做到心理健康教育和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新生要加强大学生的入学教育即爱校教育、专业思想教育、法规校纪教育、适应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等;中间年级学生主要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即基本理论教育、基本形势教育和热点问题教育;毕业生主要加强毕业教育即择业观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能力素质培养和就业指导教育[3]。与此同时, 学校要健全各种机制加大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励志力度, 让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奋发有为的安心学习, 而无后顾之忧。

(三) 心理健康教育和日常教育管理相结合

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体现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力度。一方面各级学生管理部门要充分了解学生情况, 建立动态管理的学生心理档案和贫困生档案, 健全预警机制、沟通应急机制、信息队伍建设, 确保出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报告、早决策、早干预。另一方面和谐高雅的校园文化、团结友爱的班级氛围、亲如家人的宿舍感情, 良好的校风、院风、班风、学风都有利于学生健康积极心理的养成, 使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能够在向上、和谐、团结、友爱的环境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在日常的教育和管理过程中各级各类管理部门要努力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品位、加强党团组织的凝聚力、营造浓醇的校风和学风、建立紧张合理的生活秩序, 以此来熏陶和影响学生。

参考文献

[1]周留柱.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7:67-68.

[2]孙立波, 马维娜, 于蕴波, 李海燕.自我封闭心理分析及其自我调适[J].中国护理管理, 2004, 4, (3) :55-56.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划思考2012.1 篇2

一是把工作体系建起来了。全省高校基本上成立了由学校分管领导亲自挂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心,配备了专兼职工作人员,并拨出了专项经费和提供必要的工作保证。南昌大学、蓝天学院、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单独列为二级建制。省高校原心理教研会制定了《江西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规章制度》。省教育厅对全省本科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评估检查,建立了10个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

二是把教育队伍拉起来了。初步建设了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和选送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培训。华东交通大学、南昌航空大学、宜春学院等高校多年坚持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辅导员进行日常培训。江西师范大学对教师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活动都给予一定的报酬或补贴。各高校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把心理健康和咨询人员的培训纳入到国家心理咨询师(咨询员)的培训和认定的工作中,努力使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人员达到持证上岗要求。

三是把咨询辅导做起来了。从2004年开始。为每个在校新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到2008年,所有在校大学生均已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总量为90万份。对测查中发现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约谈,跟踪辅导。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解决。通过个别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咨询、团体辅导、心理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积极做好心理问题高危人群的预防与干预工作,大多数高校建立了咨询教师值班制、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制,建立了快速反应机制和危机干预通道。

四是把宣传普及搞起来了。认真开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南昌大学、蓝天学院开设了16~32个学时的必修课,大多数高校开设了选修课。开展宣传普及活动,每年开展5·25心理健康活动周(月),江西中医学院、华东交大、上饶师院、宜春学院、赣南师院等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华东交大的“心理剧”、南昌大学的“心理主题班会”、江西师大的“心理训练DV比赛”、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的“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等活动丰富多彩,有的学校还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引导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五是把科学研究抓起来了。在省高校人文社科课题中单独立项支持,鼓励申报各类课题,先后组织了4次论文评选,定期开展南昌地区高校心理咨询个案研究,邀请海内外知名学者讲课培训,形成了一批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有一定影响的研究成果。

一、准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我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学科支撑不够,发展后劲不足。这是今后要发展和突破的瓶颈,学科建设要主动跟进,给予支持。

二是薄弱环节仍在,工作难度不小。独立学院、高职院校基础薄弱、机制不全、人员不足,亟待加强。

三是进展不够平衡,强弱差距较大。本科好于专科,公办好于民办:本科中独立学院相对要弱一点,专科中高职相对要弱一点。

四是外界影响加大,问题常被夸大。大学无小事,事事都容易成为社会的焦点,媒体更是把大学作为关注的重点,不时渲染过度,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被放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大学非理性的态度和倾向。

五是教师心理问题显现,新老矛盾交织。随着高校扩招,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教师教学和管理工作量增大,心理压力也大,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和职业倦怠心理。

二、大胆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我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重点在5个方面实现创新和突破

一在学科建设突破点上推进。这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开展的后劲所在。要加强心理学科建设,加强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用高水平的学术成果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争取对于心理学科博士、硕士点的合理布局和数量增加,加强10个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建设,启动学科带头人的培养计划。

二在高职高专薄弱点上突破,启动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建立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研讨会制度,建成3~5个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组织专题培训班。

三在创新创造发展点上拓展。通过创设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情境活动和载体,寓教于乐,体验人生,释放心灵,排解困惑,不断增强工作的活力。举行全省高校心理剧汇演,编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开展系列专题讲座和宣传普及活动。开展网络心理辅导和咨询,建好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或网页,扶持和培养优秀网络心理咨询名师。

四在工作队伍关键点上加强。大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提高自身理论和心理素质。注重做好心理辅导咨询人的心理辅导咨询。建立休养休假制度:继续抓好国家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工作,逐步实现执证上岗: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研修制度,坚持两年一次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评比表彰制度。

五在心理问题聚焦点上重视。重点关注网络成瘾生、贫困生、独生子女、毕业生等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强化预警干预,实现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事件有明显减少、自杀率有明显降低的目标。建立新闻沟通机制,主动引导舆论,对大学生心理问题正视不夸大,要善于总结,提炼经验,推广典型。强化宣传,用正面的声音和事迹来引导舆论、促进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划思考2012.1 篇3

根据网络调查统计,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自杀人数呈现波浪式上升的趋势。在频发的自杀事件背后, 一方面反映出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不成熟、心智不健全的状态;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到位。这一背景下,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肩负着十分艰巨的任务。

一、建立并完善学生心理档案, 密切关注大学生心理状况

学校在新生入学之初就应该给每位学生建立心理档案, 定期跟踪记录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状况, 并随时予以引导, 不断充实和完善档案内容。很多大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心理问题, 高校心理教师和辅导员应该多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 了解学生性格, 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 帮助学生疏导不良情绪。加强家校联系, 寻找心理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同时, 要充分发挥班干部的带头作用, 组成团体, 对已经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施以援手, 让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 找到归属感。另外, 取得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对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也有着非同小可的作用。

二、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第一, 心理健康工作人员应该根据实际状况及时更新工作理念, 树立适合高校学生的心理工作目标, 把服务对象拓展到全校师生, 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面积, 吸引在校师生积极参与心理教育帮扶工作, 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

第二, 高校应高度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建设一支辐射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扩大服务范围, 提高服务质量。高校应培养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 定期聘请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志愿者或者专业人员到校开展讲座、座谈、咨询等活动, 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服务项目来开展。

此外, 学校应该为那些有意向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志愿者 ( 包括在校学生和非心理专业教师) 提供参与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机会, 鼓励他们参与资格考试, 增强队伍的整体素质, 提高工作质量; 还应根据工作内容的不同, 有针对地对从事心理健康服务的工作人员进行专项培训。

三、广泛开展集体性社会实践活动, 使大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和控制

各大高校应该加大力度开展集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还可以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缓解学习和就业压力。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朋辈心理辅导, 即邀请受过专业教育的非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以同辈人或朋友的身份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让大学生在轻松的校园文化氛围中, 不知不觉地接受正确的心理引导, 学会自我调节和控制。

此外, 大学生宿舍是学生生活和休息的地方, 室友是他们接触最多, 也最熟悉的人。学校可以以宿舍为单位, 在大学生之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倡导他们构建文明和谐的生活氛围, 促进舍友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让其在宿舍文明评比过程中获得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 全面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步伐。同时, 注重学生之间的沟通以及相互之间的监督, 对大学生形成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的培养和社会的支持,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如开展户外活动、组织心理健康情景剧等来培养大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 加强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帮助他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一些活动的开展中, 应注意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同时, 还可以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活动月为载体, 大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让他们学会自我疏导情绪和释放压力, 降低心理问题产生的几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任重而道远, 学校需要继续长期关注学生心理, 创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不断探索新的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管理模式。

五、注重学生间的心理咨询, 缓解心理教育工作者压力

在大学生活中, 学生之间相互接触最多, 其相互之间的沟通更加容易、通畅。因此, 应将学生之间的相互咨询作为一种重要心理咨询形式。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咨询和相互辅导, 部分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可以得到一定的倾诉和释放, 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心理工作的有效性, 更能够显著缓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压力。例如, 可以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 “互相关爱、交流心声”的主题系列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 使学生学会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同时, 也可以通过心理访谈的方式等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倾诉心声、缓解情绪的途径。此外, 也可以合理地利用新媒体, 如微博、QQ群等方式来提升心理教育工作的效果。

六、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各专业教学中的渗透

高校中, 各学科教学看似分离, 实则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心理素质作为高校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 必须在各校各学科的教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具体而言, 应注意如下几点: ①教师应深入挖掘各学科中与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的内容, 进而将这些内容与专业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在学科教育教学中适时地渗透其中, 适时对大学生进行辅导。这样可以避免直接进行心理健康宣教而造成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的尴尬, 使学生在各学科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②在各专业教学中, 也可以采用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或者强化措施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其能够形成乐观向上的学习心态, 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大学生活、社会生活和以后的生活。

总之, 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 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基础工程, 同时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 更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因此, 我们必须在深刻认识和分析现阶段高校学生心理教育现实问题的基础上, 寻求一条符合高校特色、符合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推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田菊会, 刘辉, 李含章.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亚太教育, 2016, (2) :3-4.

[2]邹碧海, 康晓卿.大学生心理问题对平安校园建设的影响[J].安全, 2015, (S1) :13-16.

[3]李小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几点刍议[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2) :60-62.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划思考2012.1 篇4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298

人口老龄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疾病谱和死因谱发生了很大变化。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导致的疾病和死亡,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卫生工作的重点自然应转移到改变人们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推广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面[1]。这就需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不断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投入,现将在社区中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关体会报告如下。

加强领导,政府部门牵头是搞好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

健康教育是世界卫生组织首选的公共卫生策略,是整个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弘扬科学思想,健康道德,倡导健康意识,健康行为,普及卫生法规及卫生知识的重要职责;而且承担着传播预防传染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知识和增进健康知识的重要任务,对于提高生命质量和人均期望寿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社区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它的存在和发展折射着这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国民的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以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冠心病、痛风等为代表的西方病,正日益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慢性病已成为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无声杀手”,成为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和医疗费用过度增长的主要原因。健康教育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是社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需要形成政府领导、街道负责、卫生行业管理、社区居委会参与、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2]。在社区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工作,如市民学校、老年大学、卫生科普、橱窗板报等。利用各种节假日、宣传日开展大型卫生宣传、咨询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全社会重视健康教育工作。也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培训,社区公共卫生医师是健康教育工作的主力军

我国健康教育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和精神生活的需求,人们在重视身心健康的同时,对疾病的预防和自我保健意识也在不断地增强。由于医疗机构在整体运行中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现象,大批患者盲目流向大医院,增加了大医院的负担,造成了医疗资源的大量浪费,重治轻防,重短期效益轻视长远规划,没有专门的健康教育人才。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要进行培训,学习健康教育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必要的传播手段和沟通技巧,教给他们所需要的技能,掌握新知识、新手段,学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灵活掌握健康教育方法、技巧以及语言艺术,成为社区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要针对社区诊断,开展慢性病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等工作,以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是社区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要把做好居民健康教育工作为己任,围绕提高社区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做文章。接受新思想改变旧观念,控制慢性病上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要求。

加强落实,在社区居委会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

社区居委会是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的网底,健康教育工作搞得好坏,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标志之一。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居民强化健康意识,树立健康信念[3]。无论是组织“健康知识进万家活动”,市民学校,老年大学,还是将健康知识资料,健康处方、报纸等送到居民家中,这些都需要居委会组织落实。提高居委会在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地位是必要的。区政府、街道办事处、健康教育机构都应在人、财、物方面向居委会倾斜,解决具体困难,技术指导,将健康教育工作落在实处。

随时总结,搞好试点,做好健康教育工作效果评价

在社区健康教育工作中,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以点带面,定期督导,并对最终结果,进行效果评价。及时总结,使社区健康教育工作在思想性,科学性和群众性方面更加适应社区健康教育的需要。推进社区居民的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健康水平。健康教育工作不但要在老年人中开展,更要在各个行业、各年龄组开展,才能达到预防疾病,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延长寿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爱红,李春燕.论社区是开展慢性病健康教育的平台.中国社区医学,2004,10(1):34.

2青岛市四方区疾病控制中心.新型社区健康教育的探讨.青岛医药卫生,2005,37(1):55-56.

3范珊红,化前珍,余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与健康教育.中国健康教育,2006,22(3):227-228.

[ZK)][HT][FL)][HJ]

[FL(3!@(0,0,0,40)K2]

4姜先雁,窦相峰,杨瑛.饮酒量与血压相关性研究[J].中国慢性非传染病预防与控制,2006,14(2):91-93.

5熊瑛,黎艳,程良玉.1806例健康体检者血脂状况分析[J].心血管康复医学,2004(4):337-339.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篇5

1998—2003年,我们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陆续开展了《珠三角地区农村中学后进生成因的调查分析与对策思索》《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调查研究与对策分析》和《新时期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三项研究。综合研究结果显示,有三所学校学生心理状况堪忧,其中较为典型的问题有:我们的学生对部分或全部科目的学习缺乏兴趣较为普遍(占受调查者的53.89%);学生学习的理想观也较普遍的不够明确(占40.48%);有26.54%的学生承认缺乏集体观;15.01%的学生表示从未获得成功感;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普遍缺乏,承认不能自觉上好自习课及不能安排好课余时间,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的分别占41.55%、41.55%、54.16%;遇到困难不能独立解决甚至放弃,成为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占68.90%);感到缺乏信心的学生高达56.03%;经常感到心理压力大,自认为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占52.28%;有8.31%的同学认为有机会“拍拖”不会错过,甚至有0.80%的人承认已经或正在早恋,而实际情况则远比调查结果严重得多。

分析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造成学生产生心理异常的一是外部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和社会因素;二是内部教育因素。作为广大“面上的学校”,要真正解决转化后进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这一共同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就是突破“瓶颈”的关键。下面笔者结合我镇三所初中的实际情况,就目前广大中小学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谈点意见。

一、新时期学校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对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有如下的认识:1.学校开展心理教育不等于在学校开设心理学课程。2.学校开展心理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3.必须明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即目标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运用宣传、教学、训练、咨询等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世界,根据自身的条件建立起有益于个人与社会的生活目标,在学业、职业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得以充分发展,从而获得最佳的生活适应。内容为:一是学生学业方面的指导,二是生活指导。此外还应当与受教育者现实的心理状况密切相连,什么因素对于学生的心理状态最具影响力,就应选择和确定什么样的教育内容。

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

1. 心理辅导,全员参与

学校心理辅导是辅导人员运用其专业知识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根据自己的条件确立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生活目标,提高心理机能,消除成长中的烦恼与障碍,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并较好地适应学习、工作及人际关系。

学校心理辅导的精髓是以促进成长和潜能开发为目标,挖掘行为下面深藏的合理需要,系统思考影响心理行为的各种变量,在充分尊重人的氛围中创造条件,让当事人负责任地自己选择具有建设性的价值和行为方式,健康地成长。

作为一种新的素质教育途径,学校心理辅导可通过三条途径来实施:一是各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履行好班级团体领导者的角色,通过新型师生关系的确立和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因素,促进学生成长;二是在班主任、心理辅导教师和各科教师的协同努力中,通过班级活动、团队活动、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使团体成长为学习型组织,使团体的每个人在团体成长的过程中成长;三是在以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人员为主的心理卫生工作系统中,针对学生一般倾向性心理问题和个别、特殊的心理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索、诊断、设计和帮助。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工作取向是,工作目标上以发展性辅导为主、治疗性辅导为辅,方式上以团体辅导为主、个别辅导为辅,心理结构上知行结合,以行为主。

2. 加强培训,教师为先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如,一位平时表现还不错的、身心都很健康的学生,由于一时的冲动偷拿了同学的钱,事后良心的自责使他找到老师承认了错误。但由于教师处理不当,他从此被戴上了小偷的帽子。父母的责骂、教师的不屑和同学的疏远,使他心理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从此郁郁寡欢、自暴自弃,不但学习成绩下降,而且变得怕和人打交道,甚至出现幻听、幻视,总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他又在偷东西,最终发展到再也无法上学,陷入心理危机。而有同样经历的另一位学生,在承认错误的时候得到了老师的谅解,老师不但没有将事态扩大,而且还把信任和改正的机会给他,把管理班费的任务交给了他。在老师的不断鼓励和积极支持下,这位学生终于摆脱了上次错误在心灵上留下的阴影,能抬起头走路、堂堂正正地坦然处理关于钱的问题,其它方面的发展不但没受到影响,反而因老师的谅解和信任所带来的自尊、自信的增强而得到促进。

可见,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3. 融入课堂,长抓不懈

目前,不少的学校虽然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机械、简单地将之理解为课程教育或开展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殊不知,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大量而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4. 注重实践,体验升华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5. 多方联动,共同推进

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它社会因素的制约。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得以真正开展。也就是说,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重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首先应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和认可。因此,我们提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划思考2012.1 篇6

构建坚实的心理健康教育基础

根植学校文化,顶层设计。学校心理工作根植于学校“生命教育”核心价值取向,力求为师生的幸福奠基,以“培养健康、灵动,具有关爱品质和发展素养的精彩少年”为培养目标,确立“和谐、阳光”的心理工作理念,使每个师生的心灵得到滋养,让校园更加和谐,让生活更加阳光精彩。

规范组织领导,健全规章制度。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机构(由学校行政领导和外聘专家、具备专业心理健康工作资质的家长代表组成),以专兼职心理老师为核心,以班主任和“心悦坊”教师等心理志愿者为骨干,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已逐年完善,做到职责清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加大心理工作的软硬件投入,建立彩虹湾学生心理活动中心。学校提供条件保障每学年心理工作专项经费投入在4万元以上,生均达到25元。不断完善学校“彩虹湾学生心理活动中心”的软、硬件配置,在文化布置中注重童趣,以七色彩虹寓意健康心理的多姿多彩,鼓励大家积极面对自己的各种情绪状态。

依据学校一校三址办学的情况,在学校核定的编制范围内,在中心校区聘有专职心理教师(心理教研组长、朝阳区心理骨干),各校区均配备兼职心理教师2名,聘请心理专家1位(心理学博士,国家级心理咨询师、督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心理教师与班主任享受同等待遇,将心理教师组织全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心理活动课、心理辅导咨询等均记入教师工作量。

重视教师校本培训,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由心理教师定期对全校教师开展“积极心理学”理论、心理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的校本培训。尤其重在转变教师观念,在学校教师师德规范中,第一条就是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进入2014年,学校聘请校外心理专家方舟老师,针对学校干部、后备干部、教师队伍设计了分层的心理辅导培训,不仅达到了凝聚团队,强化教师归属感、责任感、荣誉感的目的,而且促进了教师个人的心理成长,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

抓好教育教学质量,发挥主渠道育人作用

1. 落实心理活动课程,完成校本教材《心灵阳光》编写

保障心理活动课课时,每班隔周开设一节课。学校心理教师完成了校本课程《心灵阳光》低、中、高三种教材的编写。学校还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心理案例、心理论文的评比,有多篇论文获得国家、市区级奖项,其中有3篇文章公开发表。我校心理老师现已成为朝阳区心理骨干教师,朝阳区心理核心组成员,多次在“朝阳杯”心理课评比中获得一等奖,作为“心理关爱工程”基地校在区级现场会做学校心理健康工作专题经验介绍,在朝阳区心理教师中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

2.建立教研组研讨制度,全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近两年学校分批组织以教研组为单位的主渠道育人教研活动,除心理健康活动课外,学校在语、数、英、音、体、美、综合等8大学科分别开展了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通过培训帮助教师了解小学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带领各教研组共同研讨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切入点,探索各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仅2014—2 0 1 5学年度第一学期学校就征集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精品备课教案、教育案例130余篇,实现了该项工作的全员、全学科推进,发挥了主渠道育人职能。

3.心理教育活动融入德育“生命彩虹学生实践活动体系”

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年度德育工作计划,推行学校德育校本绩效考核方案,加大德育日常管理力度,对心理教育工作的推进做到有检查有反馈。心理与德育的融合,两者同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灵魂”部分,相辅相成。学生“生命彩虹七色实践活动体系”中的“青色爱心达人评比”,专门设立心理互助奖项,鼓励学生间心理自护互助,积极促进心育氛围的形成,并通过活动使学生形成心理自护和互助意识,提高心理自护和互助能力,学校还完善了校五级心理预警机制。“黄色健康达人评比”的标准包含了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套指标,学校将每年五月的“心理健康周”主题活动纳入黄色系列活动体系,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影响力,通过黄色达人个人和达人班级评选完成对心理健康工作的反馈评价。近年来学校组织的“我为教师画萌画”“中园成长礼”“家长眼中的阳光教师”“播种幸福的种子”等心理健康周活动已成为学校特色德育活动被长期保留。

拓宽“心育”途径形成学校心理工作特色

1. 组建彩虹心理志愿者社团

2009年,学校组建了由中高年级学生自愿参加的“彩虹心理志愿者社团”。由心理教师对学生志愿者进行专项培训,目的在于将每个志愿者培养成为学校的心理观察员,使学校心理工作更有针对性、实效性。根据学生志愿者的个人特长和爱好,学校将他们分为广播宣传部、彩虹互助站、网络新闻部、活动外联部等几个部门,由学生部部长负责组织管理,做到分工明确、互相协作,以确保心理健康工作落实到位。实践证明学生心理志愿者已成了心理老师及各科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切实起到了提升心理工作实效性的积极作用,在学生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和谐的互助关系。

2. 成立“中园教师心悦坊”

2 0 11年起学校面向全体教师招募志愿者参加“教师心悦坊”,截至目前,“教师心悦坊”已经拥有教师心理志愿者53人,100%覆盖本分两校47个教学班、10个教研组,成为一支教师的心理自助、互助团队。“教师心悦坊”还定期请心理教师和外聘心理辅导专家组织心理团体活动、缓解教师压力、丰富教师生活,这支教师志愿者队伍也成为组织各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骨干力量。

3. 创新推出十二生肖代币积分评价制度

学校运用心理学代币制理论,创新推出学生十二生肖代币积分评价制度,促进学校学生综合评价改革。该积分评价制度以中园阳光少年发展目标体系为评价标准,以十二生肖荣誉积分卡为代币,学校全体教师、家长、社区代表、学生代表参与积分发放,鼓励学生自我管理,发挥积分的正强化作用,促进学生优良品质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将学生个人积分与班级积分捆绑评价,推出状元、榜眼、探花班级奖,火箭班级奖。学生个人积分不仅关注每月个人积分荣誉榜,还关注每个个体自身的成长,设立个人进步奖,经过不断努力学生可以申请“龙榜少年”(1000积分)和“虎榜少年”(500积分)荣誉称号,申请成功便可获得荣誉胸牌,成为同学身边的榜样,这一举措激发了学生内在向善的动力。

4. 开设网络微课、网络培训

2015年以来,为保证每一个学生公平享受学校心理教育资源,克服扩招和并校所带来的问题,学校成立了以心理教师为核心的网络工作组,吸纳了包括学校电教部门、学生微电影社团等数十位教师、学生和家长成为志愿者,为网络心理工作模式提供了人员、技术和硬件保障。本学期,学校开始利用学校网站、校园多媒体资源库、“培育100”平台等网络媒体,尝试推出面向各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网络微课堂和网络培训。在心理网络微课堂的设置中,将40分钟的授课模式分解为每次10~15分钟的主题式微活动,心理微课堂每一集只解决一个源自学生提出的小问题,方便学生在不增加学习负担的情况下利用少量业余时间自主学习。学校在课程推广,中号召全体学生和家长共同收看,便于家校形成心理教育合力。

5. 搭建“培育100”软件平台

学校投资购买了“培育100”软件平台,并保证全体老师和在校生家长免费安装,实现了学校对全校学生、家长、教师进行点对点心理专项问卷调研测评。该软件可自动生成数据分析报告,通过数据分析,心理教师能第一时间准确地获得学生、家长、教师集中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时调整确定心理网络课程和讲座内容。同时,此软件平台以图表形式精确地显示学生个人和班级的心理状况,大大提高了学生心理健康筛查工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做到了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目前该平台的功能还在不断开发拓展中,学校心理健康活动新闻的推动、图片报道、师生家长心理论坛、班级心理实践作业反馈等均在新功能开发规划中。

6. 心理工作全面融入学校重点工作

学校发挥心理团体辅导的育人优势,促进了“学生好行为习惯养成”“学生综合评价改革”,同时,在少先队“队干部综合素质提升”中开展的心理训练营项目,有计划、分年级地进行队干部专项团体心理辅导,促进了学生干部自我成长。“队干部沟通能力训练营”“队干部管理能力训练营”“和爸爸妈妈一起玩儿”等心理团体辅导,也进一步凸显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

加强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篇7

1 加强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1 加强学员心理健康教育是军校教育适应“两多”需要的客观要求

在最近几十年里, 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突出, 军事行动的性质已发生了显著变化。这种变化既与军事和政治有关, 也与心理因素有关[2]。诸如最近的恐怖袭击事件、平息骚 (动) 乱、化学和生物武器的威胁以及去年的南方雪灾和汶川大地震等多起自然灾害为军队所扮演的角色带来了一幅新的景图。中央军委胡锦涛主席根据我国面临的复杂安全形势, 发出了“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 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号召。军校学员作为未来完成“两多”任务的指挥者, 他们即将面对的是动因复杂、突发性强、不可预知的恶劣环境, 如果不能培养造就一种稳定成熟的心理素质, 就很可能因为强大的心理压力造成应激障碍, 甚至精神崩溃、斗志瓦解, 导致削弱部队战斗力。因此, 必须对学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筑起牢固的心理防线, 锻造超常的心理承受力, 增强心理适应性, 全面提高遂行反恐处突、维稳救援和抢险救灾等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处置应变能力, 以高昂的斗志和健康的身心状态去迎接未来“两多”作战任务的挑战。

1.2 加强学员心理健康教育是改变当前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现状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 军校学员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随着竞争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和情感压力的普遍加大, 军校学员接受紧张军营生活及复杂社会生活的心理准备和实际能力不足, 在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理想现实、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反映出来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日益突出, 影响了学业的顺利完成和自身的健康成长。韩向前教授负责的课题组对全军57所各类高等院校, 12, 924名学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结果显示, 军校学员群体中处于心理健康状态的只占54.02%, 而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占35.19%, 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占10.79% (其中有中度或中度以上心理健康问题的占2.28%) [3]。军校学员这样的心理健康状况与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

1.3 加强学员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军校安全稳定的需要

经常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方面, 有助于提高学员的心理健康水平, 平衡心态, 稳定情绪, 理智地处理各种繁杂琐事, 从而可以增进战友间的团结和友谊, 提高凝聚力;另一方面, 能够提高学员对心理障碍及精神疾病的认识能力, 使其能够得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防止精神病人肇事, 从而可以降低事故、案件的发生率, 促进军校和谐、安全稳定。很多事例表明, 由于军校在学员心理素质训练上的欠缺, 在整个社会大背景和军校特殊环境下诱发个别学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对学员自身造成了伤害, 对军校的安全稳定也埋下了隐患。学员心理不健康是造成军校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从治本入手, 防范于未然。

2 加强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2.1 建立完善的综合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是健全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把心理健康教育经常化。建立以政治干部和卫生干部为骨干、政治工作体系和医疗卫生系统相结合的心理教育、疏导和卫生服务工作体系。形成教员、医务人员、学员队干部相结合的教育网络, 教育主体之间既要各有侧重又要互相配合, 保持学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经常化。教员应侧重进行训练中的心理素质培养;医务人员应侧重心理卫生知识教育及防止和调节一般心理问题;学员队干部应侧重思想政治教育和注意观察学员的心理变化, 动态的把握学员普遍存在的思想问题和深入了解学员的心理特点, 抓带倾向性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开展随机教育。二是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根据军校的实际情况, 对在职教员进行定期培训, 通过系统的心理健康课程培训, 全面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三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精心的课堂教学加以渗透, 以选修课或必修课的形式向学员传授如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理论与知识, 使学员对心理学知识有基本的了解, 并通过自我心理调节, 保持健康的心态, 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

2.2 正确处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是要防止心理问题德育化。在实际工作中, 有些学员队干部往往对心理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 片面地以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教育, 用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或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解决学员的心理问题, 主观武断, 简单粗暴, 少有人情关怀、情感交流。这样往往难免事倍功半, 达不到预期目的, 甚至适得其反。因而要严格区分学员的心理问题与思想道德问题:学员心理教育应侧重于增进心理健康, 提高心理素质, 要善于从心理方面给予及时有效的教育和指导;而思想道德教育则应侧重于提高政治觉悟, 培养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两者是不可相互替代的。二是要防止德育问题心理化。近年来随着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 有些人又过分夸大了心理咨询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主张用心理咨询代替德育, 用心理咨询取代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 这就导致德育工作矫枉过正。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经常性思想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 把讲政治的要求体现到心理教育工作的全过程, 把军队的优良传统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结合起来, 确保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优势不动摇、不削弱。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整体综合效应, 达到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科学性的目的。

2.3 结合实际, 全面渗透,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心理学是一门实实在在的科学, 要紧密联系实际, 为军校的教育与教学训练工作服务, 为学员学习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排忧解难,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才能收到实效, 做到教育的系统性、科学性、针对性[4]。要全面渗透,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渗透到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活动之中, 渗透到各个教员的教育观念中, 应发展或培养其他学科的教员对学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 使广大教员成为军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 单凭心理学学科的教员对学员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要合理设置心理教育与疏导的内容, 突出重点, 心理健康教育要有针对性。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员要有不同的教育内容, 如:对新学员, 可用心理健康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 一方面有利于及时掌握学员的心理发展状况, 了解学员个性特征及心理健康情况, 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军校的教学、管理、德育等工作;另一方面, 还有利于及时发现学员中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患者, 以便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对干部学员主要侧重于作战、指挥、训练心理的教育以及如何做人、为官、生活问题的辅导;对生长学员主要侧重于如何有效学习、训练, 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注重解决青年学员所面临的青春期的一些问题。

2.4 优化军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学员的心理健康发展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具体而言, 首先, 要从培养人的战略高度提高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创造条件, 努力营造出学术气氛浓郁富于个性的校园氛围,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让军校学员充分参与到各种学术活动、文艺活动、体育活动、节日庆祝活动中, 使他们从中能展示自己的才能, 发挥自己的专长, 增强人际交往, 陶冶情操, 锻炼能力, 满足多元化的发展需要, 丰富精神世界, 使军校生活更有乐趣, 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应激。其次, 要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保持学员学习心理安全和学习心理自由, 把学员从高度紧张的机械式接受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使学员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在理解、鼓励与支持的课堂环境中得到充分的发挥;第三, 要建立和谐的人际环境, 要尊重学员的人格, 充分考虑学员的需求,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及上下级关系, 相互理解, 相互帮助, 使领导、教员和学员融为一体。干部对学员要做到了解、理解、化解而不误解, 对学员在自我意识和人生观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出现心理问题时, 要教导、引导、疏导而不是误导。

2.5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对学员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普查, 从新学员入学开始, 就要通过日常观察、个别谈心、情况分析等方法, 运用艾森克个性问卷和学员人格健康调查表等心理学测量工具, 对新学员进行心理测量, 记录军人人格特质、心理操作能力、认知特点等内容, 并将测得数据输入微机, 建立学员心理档案[5]。为学员的特殊岗位分配、军事训练及增强学员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等提供心理学依据。通过跟踪调查和定期普查, 及时了解和准确把握学员的心理状况, 对已出现心理问题的学员进行咨询服务和行为指导, 帮助他们调适、缓解各种心理问题, 优化心理素质, 解除心理疾患, 开发心理潜能, 排除心理障碍, 改变不合理的认识和行为,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从而促进其个性的健康发展。

2.6 加强学员心理行为训练

对军人进行心理行为训练, 现已成为国外提高技术部队战斗力的重要手段。美国西点军校通过心理学家将科学、规范的心理训练理念全方位融入其训练及日常生活中, 从服从、团队精神、意志力、克服恐惧、增强自信和抗挫折等方面锤炼学员们优秀的心理品质, 从而使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与部队实践结合[6]。外军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 军校应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员建立起有效的心理行为训练系统, 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室, 根据未来战争的要求, 特别是结合当前军校教育如何更好适应“两多”需要, 进行心理战战略、战术以及心理训练方法的研究设计, 使学员亲身体验战场环境的刺激和战时心理状态, 经受心理考验, 逐步学会自我调节, 以适应现代战争对军人能力、情绪、意志等心理素质的考验。如模拟高技术战场环境, 营造战争氛围, 可以有效地将心战能力的潜在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 使学员产生接近实战的心理活动, 感受和克服由此引发的各种心理问题, 树立信心, 磨练其钢铁般的意志[7]。

摘要:对加强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进行了阐述, 结合军校教育适应“两多”需要的新形势, 进一步对如何开展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应用心理学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军队院校思想政治建设的意见[M].北京:长征出版社, 2000.

[2]贺岭峰, 高旭辰, 田斌.军事心理学临床与作战中的应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韩向前, 汤家彦.现实与挑战[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1.

[4]苗丹民.军事心理学与军事心理学研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4, 25 (22) :2017-2020.

[5]章爱先.军校学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4, 6 (5) :658-659.

[6]Lerew DR, Schrnidt NB, Jackson RJ.Evaluation of psychologi-cal risk factors:prospective prediction of psychopathology dur-ing basic training[J].Milit Med, 1999, 164 (7) :509.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思考 篇8

2002年9月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从当今社会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显得尤其重要。21世纪是一个发展的、竞争的时代。面对发展和竞争,人们的心理承受力受到了挑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及其产生的社会竞争压力面前,正处于身心发展重要时期的中小学生,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此外,作为学生学习指导者的教师,在迅速变化的时代面前产生的心理压力和问题也不容忽视,他们的压力和问题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在中小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迫切。

从国外中小学教育发展的情况来看,在中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课程是必由之路。例如,美国和我国台湾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都经历了从单独设置并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到逐步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全部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今天,美国和台湾中小学教育已经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中,但仍相对保留部分年段或部分主题的心理健康活动课程设计。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要切实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所规定的教育目标,如果没有课程作为载体,很难谈得上有效落实《纲要》精神。因为没有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就没有实施的稳定的时间与空间;没有课程,学习内容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就难以保证。若单纯强调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就当前我们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心理学知识背景来看,是不现实的。所以,开发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是落实《纲要》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当前, 以学校为本的课程开发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素质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一个新课题。校本课程在广东省整个课程计划中的周课时分别为:小学一、二年级6课时;三年级4课时;四、五、六年级2课时;初中七、八、九年级1课时。如此重的校本课程课时比例,它对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教育活动、学生的发展和整体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目前中小学在校本课程开发上基本还在起步阶段,尚未能在校本课程的所有课时中进行高质量的、有特色的教育教学活动。眼下要求各中小学自行开发校本课程,由于受各方面的条件所限,课程质量和水平都会受影响,而且所花时间也会较长。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认为,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作为一个地区课程进行指导开发,既可以落实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提高中小学校本课程的质量。所以,我们计划先在我区几所中小学进行试点,形成经验和指导性教材,然后在全区中小学推广实验。

我们认为,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不能简单理解为编写一套教材。我们认为起码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根据本地区或者本学校的具体情况,根据校本课程可利用的课时确定课程容量;第二,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规定的各年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确定课程主题;第三,所实施的课程必须是真正意义上的、操作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能真正体现其主题性、活动性、体验性及学生参与的全员性;第四,在课程开发、实验过程中,必须培养一支心理健康教育兼职教师队伍,以保证课程顺利实施。

二、实施方案

根据我区中小学的具体情况,我们制订了以下开发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方案:

1.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内容

(1)设计小学至高中阶段12个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编制12册教材。(每年级一册书,以小学每两周一节课、中学每三周一节课、每学期设计一次全校或全年级活动计算,小学每学期9个主题,每册教材18个主题,中学每学期7个主题,每册教材14个主题。)

(2)进行教材使用、课程实施实验。重点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主题性、活动性、体验性和学生全员参与性等原则实施的要素。

(3)培养一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队伍。

2.实施的方法

我们采用“设计课程、编写教材、实验应用、培训教师”的一体化模式开展课程开发,具体做法是:

(1)聘请美国心理学专家张宝蕊博士为教材编写顾问和培训教师。以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在分析国内外大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区中小学的特点,制订出课程的主题、原则,编写教材初稿。

(2)以实验研究、准实验研究、行动研究等研究方法对教材进行使用实验。

(3)以行动研究方法在编写教材、进行实验的同时对专、兼职教师进行短期培训和教学行动研究,使教师与课程一起成长。

3.研究计划及预期进展

第一阶段:教材编写和实验启动阶段(2003年4月至2004年8月)

(1)2004年3月前完成教材编写。

(2)2003年9月开始,已完成编写的部分教材在实验学校进行教学试用;评估教材试用情况,修改教材;香洲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组织全区心理健康教育兼职教师观摩研究课,并就相关问题对兼职教师进行培训。

(3)2004年3月至6月张教授对我区心理健康教育兼职教师分批进行培训(平均每校三名兼职教师),并对教材编写及使用现状再进行督导。张教授指导课题组成员编制实验问卷。

第二阶段:课程实施实验阶段(2004年9月至2005年6月)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作为香洲区中小学校本课程编入课程表,使用课题组编写的教材,在全区中小学开始实验。香洲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组织实验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并继续进行教师培训。

第三阶段:实验总结阶段(2005年6月中旬至12月)

各学校汇报实验情况,全区进行实验总结,撰写、发表课题研究报告,课题成果鉴定、验收、推广。

三、经验与体会

目前我们的课程开发与实施已进入教材试用、修改阶段。学生在活动课上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他们非常喜欢这样的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体会最深的是:教师是顺利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关键,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对教师的个人素质及其专业知识有较高的要求,必须加大对教师培训的力度。教師培训包括心理学专业知识学习,更包括同理心及其技术的长期练习。

在心理健康活动课程当中,一些涉及注意力、记忆力、意志力、创造力、同理心等主题的活动,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而同理心及其技术的运用则并非拥有了心理学专业知识就能同时具备,它必须在长期的练习、体会中获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助人自助,帮助学生在复杂的人生路上学会思考、学会调整、自我成长,它与传授、灌输是不相容的。

我本人有一次深刻的体会,那是我首次试用自编教材在高一年级进行“青春期你和我”为主题的活动时,其中有一个活动内容是让男生与女生分别讨论:作为一名女生,你眼中的男生或者异性朋友会具有哪些优点;同样,作为一名男生,你眼中的女生或者异性朋友会具有哪些优点。学生非常坦诚,分别把答案写在黑板上:男生希望女生温柔、美丽、善解人意、勤快等;女生希望男生勇敢、强壮、有责任心、爱清洁、有幽默感等。学生的认识都非常健康。这时我问学生:如果你有一位这么优秀的异性朋友,你会不会把他介绍给家长或者老师。学生的回答是:会告诉家长,但老师则不可以告诉,因为老师敏感,会产生误会。这时,我告诉学生,只要你也像今天一样坦诚,相信老师是会理解你的。而现实中的情况却是,我们的教师不见得一定会理解学生,所以学生选择不告诉教师。这里要解决的问题是,当老师知道了又不理解你,你怎么办?而我则轻率把我的观点灌输给学生。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我的问题是:其一,没有同理学生,把自己认为的“教师都是对的、都是为学生着想”的观念投射给学生;其二,我习惯于行使我们教师传导、授业的所谓职能,剥夺了学生成长的空间。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划思考2012.1 篇9

一、开展自信心教育

自信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核心, 是促使学生充满信心去面对困难, 努力完成自己愿望的动力;信心是人的能力催化剂, 将人的一切潜能都调动起来, 将各部分的功能推动到最佳状态。中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自卑、自闭、焦虑等心理问题就根本上归于自尊心受伤害, 自己没有信心, 都来自于自己的不接纳, 自暴自弃。帮助留守学生增强自信, 健康成长是每位教师的天职。为此, 我们需要了解儿童发展的规律, 有的放矢地给予学习的机会, 为留守学生插上自信的翅膀, 让自信如同蓓蕾在留守学生的心中尽情绽放。要重视自信心教育, 特别是这部分“问题学生”自制力弱、学习较差、自信心差, 让他们在教师的尊重下, 树立自尊心, 让学生自己接受自己, 让自信如同蓓蕾在他们的心中尽情绽放。

二、以师爱弥补亲情

在中学阶段, 父母和教师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引路人”。在这种情况下, 谁跟他关系亲切, 谁更使他信赖, 谁的影响就大。留守学生由于父母长期在外, 父母对他们的成长本应起着重要作用而得到削弱。所以, 在一般情况下, 留守学生对教师的亲密程度较高, 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孩子对父母情感上的信赖与需求向教师转移。如果教师热情关心他们, 常常有意无意地接近他们, 尊重他们, 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给予激励, 就可以弥补在家庭中较少的交流感情。教师要对留守学生的这种心理依赖与需求、思想感情等方面给予细致的关爱, 使他们的亲情饥渴之类的心理需求能在教师身上得到缓解。

三、重视心理咨询

对于“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 学校可设立心理咨询室。通过心理咨询, 教育留守学生正确对待寄居生活, 静下心来, 克服困难, 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变被动为主动。同时, 学校可建立“知心信箱”, 有的留守学生面子观念强, 有些事情也不便当面对老师讲, 学生就可以通过这一渠道向老师倾诉。“知心信箱”坚持遵循聆听、保密、疏导、交友等原则, 组织专人负责开展“人人谈”知心活动, 专人负责给学生回信。通过回信、谈心缩短师生距离, 做知心朋友,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心理等问题, 使学生的心理障碍能及时得到疏通引导。还可开通留守学生心理咨询热线, 如校长热线、班主任热线。通过联络, 及时了解这类学生的心理问题, 与他们随时保持心灵沟通。

四、建立留守学生监护人培训制度

为提高留守学生监护人的教育水平, 让监护人接受一些现代教育观念, 为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学校可通过建立家庭教育培训咨询机构, 开辟家教专刊, 举办专题家教知识讲座, 定期举办培训班, 采取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 对家长或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和培训, 进行科学育人的方法和技巧指导, 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 避免因教育不当或不一致而造成的家庭教育的缺失和错位。通过培训, 让监护人认识到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培养的重要性, 认识到留守学生的情感需求, 认识到自己在的某些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中存在的错误, 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 使留守学生的监护人提高文化水平, 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 提高教育和监护孩子的水平, 履行好监护人的职责。

五、强化以集体温暖的感召效应

学生远离父母, 时常会有孤独感, 会有莫名奇妙的烦恼, 会有伤心的热泪。为改变留守学生孤僻、压抑、自我封闭的不良心理状态, 可创设宽松和谐的班集体, 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功能, 让他们与同学交友, 感受班集体关爱, 建立友谊, 消除自卑感。作为班级的组织者——班主任, 应重视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 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爱护集体, 团结集体中的每个成员, 感受个人的进步与集体的荣誉是连在一起。班级可建立留守学生生日档案, 在留守学生生日当天送去一张生日卡片, 以示祝贺。当学生取得成绩之后, 学校向父母和代理监护人送去一封报喜信。虽然这些礼物无法代替父母的关爱, 但是可以使学生的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感悟得到淡化或抑制。同时, 还可开展相应活动, 如把优秀学生与“留守学生”编在同一组或同桌, 开展“手拉手”结对子, 或开展爱好、特长展示活动等, 让全体同学都紧紧地团结在集体之中, 让“留守学生”切实感到集体的关爱。

六、组建假日活动小组

节假日是留守学生最空虚、孤独、难过的日子。学校可牵头组建学生假日活动小组, 开放学校功能室, 开展以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内容的兴趣小组, 如小制作、参观、实践活动等, 不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而且减轻“留守学生”在假日的孤独感, 帮助留守学生度过有意义的假日。

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篇10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

1.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发达国家,每个学校都有专门的学校心理学工作者,这些心理学工作者都经过严格训练,并且具有从事学校心理教育的资格。而在我国,虽然早在1999年,教育部就下发了有关文件,把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但是至今仍有不少学校领导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一些学校虽然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缺少合格的心理健康课教师,再加上中小学校普遍没有形成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缺乏必要的检查、评估制度,心理健康教育课往往形同虚设。

2.混淆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概念

有不少中小学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德育的一部分,认为只要加强德育,就可以达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其实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有本质的区别。心理问题主要是个体性的,较少直接涉及与社会规范相关联的社会道德规范问题;思想品德问题则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与社会规范背离或对立时出现的社会性问题。不知道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区别,就会在实际工作中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成思想品德问题。

3.重视理论灌输,忽略实际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传统的学科课程,它主要不是传授心理学知识,而是通过活动,使学生获得经验,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但是,有些学校按学科知识体系讲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进行书面考试。这样做,不但不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而且还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得不偿失。

4.力量分散,缺乏合力

学生的成长是一个综合、复杂的过程。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绝不能忽视学校、家庭、社会合作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学校、家庭和社会仍然是各自为政,即使有学校和家庭的合作,也一般是关于学生学习情况的交流,很少涉及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学校、家庭和社会不能形成合力,教育自然难以取得实效。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以及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1.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要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儿童成为青少年,其身心发展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生理上逐渐趋于成熟,但心理仍然比较脆弱,承受能力和调节能力比较差。再加上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是独生子女,从小缺少兄弟姐妹之间的互动,所以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2.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

长期以来,在我国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往往重视智力开发,忽视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概念和常识,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和技巧,主动保持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1.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首先,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建立与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其次,建议各级教育机构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坚持身体锻炼与心理保健齐头并进。再次,呼吁全社会新闻媒体、共青团、出版机构等,强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责任感,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2.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作用

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家长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为此,学校可定期召开家长会,一方面就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家长进行交流;另一方面,进行家庭教育指导,让家长真正懂得如何正确地教育子女。可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家长阅读相关书籍、报刊,以增长其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了解家庭环境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努力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平和、温馨的家庭环境。

3.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力军作用

学校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宜的场所,学校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心理问题的技巧和方法,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心理咨询,转变学生的行为。

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次,要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学到如何认识自己、认识环境和调整自己,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再次,要注意减轻学生学习上的压力和负担,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最后,教师要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巧,要以亲切、平等的口吻与学生交流,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上一篇:医院感染管理相关问题下一篇:艺术专业个人简历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