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断句真题(精选6篇)
1、(2007浙江)(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短句。(3分)
夫 明 六 经 之 指 涉 百 家 之 书 纵 不 能 增 益 德 行 敦 厉 风 俗 犹 为 一 艺 得 以 自 资 父 兄 不 可 常 依 乡 国 不 可 常 保 一旦 流 离 无 人 庇 荫 当 自 求 诸 身 耳 《颜氏家训•勉学》(2)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明晓六经的要旨,广泛涉略百家著作,即使不能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行,纯朴社会风俗,也能学到一技之长,得以帮助自己。父亲长兄是不能够长久依靠的,家乡也不是可以常保安定而不遭战乱的,将来有一天,漂流离散,就没有人来保护你了,要求助于自己。
2、(2008浙江)⑵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3分)
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而县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巿而死者果政也《史记•刺客列传》
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而县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巿/而死者果政也
聂政的姐姐聂荌听说有人刺杀了韩国的宰相,却不知道凶手到底是谁,全韩国的人也不知他的姓名,陈列着他的尸体,悬赏千金,叫人们辨认,就抽泣着说:“大概是我弟弟吧?唉呀,严仲子了解我弟弟!”于是马上动身,前往韩国的都城,来到街市,死者果然是聂政。
3、(2010浙江)2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末及鄙黩人皆奇其才畏其笔 《魏书.胡叟传》
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末及鄙黩/人皆奇其才/畏其笔
他的文章记述前人的记载,不违背旧时美德,叙述中世则符合当时的事,而不涉及轻贱侮慢之词。人们都以他的才华为奇,害怕他犀利的文笔。
4、(2011浙江)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节选自《新唐书•张文瓘传》)
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朝廷各部门的奏议,他都用心纠举驳正,所以皇帝信任他委派他(的事多)。有时张文瓘因病请假移交的事务急于办理,其他宰相上奏事宜,皇帝一定要问:“与文瓘讨论过了吗?”如果没有议过的,皇帝就说:“到(张文瓘)那里和他一起共同筹划这件事。”
5、(2005北京)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05北京)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庐山的风景秀丽至极,简直是天下诸山的冠军。山的北峰叫做香炉峰;香炉峰的北面有一座遗爱寺;就在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的风景带更是漂亮得不得了,恐怕还远超过庐山本身呢!元和十一年的秋天,太原人白乐天一见就爱上他了,就像远行的游子路过故乡一样,眷恋沉迷依依不舍而不忍离去,于是就对着香炉峰傍着遗爱寺,盖了一间草堂。
6、(2006北京)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
(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 “夫赵之 于 齐 楚 扞 蔽 也 犹 齿 之 有 唇 也 唇 亡 则 齿 寒 今 日 亡 赵 明 日 患 及 齐 楚 矣 且 救 赵 高 义 也 却 秦 师 显 名也不 务 为 此 而 爱 粟 为 国 计 者 过 矣。(取材于《资治通鉴·周纪五》)(06北京)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 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赵国被秦国围困)齐人、楚人奔赴赵国。赵国粮食匮乏,向齐国借粮,齐王不同意。周先生说:“赵国对于齐国楚国来说,是屏障。就像牙齿和嘴唇的关系,嘴唇没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今天赵国灭亡了,明天就会祸及齐国楚国。况且援救赵国,表明我国非常仁义,打退秦国军队,能使我们扬名诸侯。不为了这个而吝惜粮食,这是作为治理国家的人的过失。”
7、(2007北京)用斜线(/)给下列短文划直线的部分断句。(5分)
太 宗 谓 太 子 少 师 萧 瑀 曰 朕 少 好 弓 矢 得 良弓 十数 自 谓 无 以 加近以 示 弓 工 乃 曰 皆 非 良 材 朕 问 其故 工 曰 木 心 不 直 则 脉 理 皆 邪 弓 虽 劲 而 发矢 不 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取材于《资治通鉴·唐纪八》)
(07北京)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皇上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我年少时喜欢弓箭,得到好弓数十张,自认为没有比这些更好的了,近来把它们给造弓的工匠看,却说‘都不是良材’,我问那原因。工匠说:‘木心不直,则木头的纹理都不正,弓虽然强劲,但射出的箭不直。’我这才明白先前的分辨不精了。我凭弓箭平定天下,辨别它还不能详尽,何况天下的事务,能够都知道吗?”
8、(2008北京)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取材于《韩非子·说林上》)
(08北京)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 杨朱到宋国去住在旅店里。旅店主人有两个妾,其中一个漂亮,一个丑陋,可是长得丑陋的受到宠爱而长得漂亮的却受到冷淡。杨朱问他的缘故,店主回答:“那个长得漂亮的自以为漂亮,但是我却不觉得她漂亮;那个长得丑陋的自以为丑陋,但是我却不觉得他丑陋。”杨子转对弟子说:“弟子们记住!品行贤良但却不自以为具有了贤良的品行,去到哪里不会受到敬重和爱戴啊!”
9、(2009北京)1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短句。(5分)
天 之 道 其 犹 张 弓 与 高 者 抑 之 下 者 举 之 有 馀 者 损 之 不 足 者 补 之 天 之 道 损 有 馀 而 补 不 足 人 之 道 则 不 然 损 不 足 以 奉 有 馀 孰 能 有 馀 以 奉 天 下 唯 有 道 者 是 以 圣 人 为 而 不 恃 功 成 而 不 处。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2009北京)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补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自然的规律,是减 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谁能够减少有余的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 到。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
10、(2010北京)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孟子曰:“仁者如射,发而不中,反求诸身。”吾 尝 学 射 矣 始 也 心 志 于 中 目 存 乎 鹄 手 往 从 之 十 发 而 九 失 其 一 中 者 幸 也。有善射者,教吾反求诸身,手持权衡,足蹈规矩,四肢百体,皆有法焉。一 法 不 修 一 病 随 之 病 尽 而 法 完 则 心 不 期 中 目 不 存 鹄 十 发 十 中 矣。(取材于苏轼《仁说》)
(10北京)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目存乎鹄/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
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鹄/十发十中矣 孟子说:“有德行的人就像射手一样,如果射箭没有射中,就回过头来从自身寻求问题。”我曾经学习射箭,开始时心里只想着要射中,眼睛看着箭靶,箭随着手发射出去,十次有九次是失败的,其中有一次中了,也是侥幸的。有一个擅长射箭的人,教我回过头来从自身找原因。双手握持住关键部位,脚步合乎规则,四肢周身,都有法度。一个地方没有研究,一个毛病就随着它出来了。毛病没有了,那规则也就被掌握完了,那么心中不再只想着射中,眼睛也不只看着箭靶,十次射箭十次都能射中箭靶了。
11、(2011北京)10.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
熹 窃 观 古 昔 圣 贤 所 以 教 人 为 学 之 意 莫 非 使 之 讲 明 义 理 以 修其 身 然 后 推 以 及 人 非 徒 欲 其 务 记 览 为 词 章 以 钓 声 名 取 利 禄 而 已 也 今 人 之 为 学 者 既 反 是 矣 然 圣 贤 所以 敬 人 之 法 具 存 于 经 有 志 之 士 固 当 熟 读 深 思 而 问 辨 之(取材于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既反是矣/然圣所以敬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试题分析】单斜线为必断句处,双斜线处为可断可不断处。
我私下里关注古代圣哲教人读书学习,无非是为了使人明白礼义道理,修养身心,然后推己及人,并不是为了记览词章,沽名钓誉,追求利禄。令天的一些学子,违背了圣者的教导。圣哲教育人的法则,在经典中都有记载,有志向的人,当熟读精思,审问明辨。
12、(2006广东)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
(选自明·宋濂《杜环小传》,有改动)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
史官说:交友之道太难(把握)了。当两人意气相投之时,友人可以以身家性命相许诺,好像(为了你什么事都可以办)世上没有什么难事了。等到世事发生变化你已走投无路(需要他)的时候,却不能履行当初所说的话背离你而去的人实在太多了。更何谈在(你)死了之后能照顾你的亲人呢?我观察杜环的事迹,即便是古代所称赞的忠义烈士又哪里能超过他啊!世俗常常说今人不如古人,这不也是冤屈了全天下的士人了!”
13、(2007广东)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②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选自《聊斋志异·郭生》,有改动)注:②因袭
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异史氏说:自满必招致损伤,谦虚方可得到益处,这是客观规律。刚有点小名气就自以为是,偏执于叶公的不良恶习,因袭而不改变,不到一败涂地而不停止,骄傲自满真害人就是这样的啊!
14、(2008广东)用“/”给下列文言文断句。(4分)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选自《晋书•周访传》,有改动)
访练兵简卒 / 欲宣力中原 / 慨然有平河洛之志 / 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 / 闻敦有不臣之心 / 访恒切齿 / 敦虽怀逆谋 / 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周访操练士兵挑选精兵,打算尽力收复中原,慷慨激扬有平定河洛的志向。周访擅长安抚招纳士民百姓,人们都愿意为他而死。周访听说王敦有叛乱的心思,周访常常谈起这件事就咬牙切齿。王敦虽然有心里反叛的打算,所以(因此)在周访在世的时候都不敢为非作歹了。
15、(2009广东)⒐⑴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选自《宋史•李迪传》,有改动)
(2009广东)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李迪是贤相,当仁宗初立,章献临朝称制,很挟仗自己的才能,将有专制之隐患。李迪义正词严,能使宦官近习而不敢有非分之想,等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竖起,章献也保全了好的名声,古人所说的社稷臣在这里就看到了。
16、(2010广东)(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选自明•谢蕡《后鉴录》卷下,有改动)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诸位将领擒获宋忠以后,面带笑容,非常高兴。皇上说:“宋忠本来就是一个平庸的人,凭借着能说会道,阿谀奉承,用财务贿赂奸恶之人,获得官职,执掌军权,便骄躁放纵,他能够迷惑一般的将士民众,但是(我们)看待他就好像是狐鼠而已。小小的胜利有什么值得欢喜的。”大家都磕头说皇上说的对。
17、(2011广东)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有改动)(2011广东)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罗公在游击当官后,就派人寻找他的妻子,用重金赎回他的妻子,像原来那样重新结为夫妇,报答妻子卖身救自己的大义。这件事不值得作为范例,但是用这件事来看那些稍微(在一起)共同甘苦共患难,富贵之后就抛弃自己同患难的妻子的人,那厚道和不厚道的区别,大概不可以简单地用通理来衡量。上天造就这样的豪杰之士,光明磊落,怎么能用道学家的准则来衡量他呢?
18、(2008重庆)(1)用斜线(/)断句:(2分)
昔吾先君桓公出游睹饥者与之食睹疾者与之财
(节选自《晏子春秋》)
(08重庆)昔吾先君桓公出游/睹饥者与之食/睹疾者与之财 从前我们的先君桓公出游时,看到饥饿的人就给他们食物,看到贫病的人就给他们钱财(帮助他们治疗)。
19、(2009重庆)
11、用斜线(/)断句(2分):
若 徇 私 贪 浊 非 止 坏 公 法 损 百 姓 纵 事 未 发 闻 中心岂 不 常 惧(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
(2009重庆)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如果徇私贪污,不但是破坏国法,伤害百姓,即使事情没有败露,心中怎能不常怀恐惧呢?
20、(2010重庆)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波浪的部分断句。(3分)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取材于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行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
子厚从前年轻时,勇于帮助别人,自己不看重和爱惜自己,认为功名事业可以一蹴而就,所以受到牵连而被贬斥。贬谪后,又没有熟识而有力量有地位的人推荐与引进,所以最后死在荒僻的边远之地,才干不能为世间所用,抱负不能在当时施展。
21、(2011重庆)11.(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曲线的部分断句(3分)
君子之于射也,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明)王守仁《观德亭记》
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目/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
君子射箭的时候,内心态度端正,外表身体站直,拿着弓箭瞄准,这样以后才可以射中靶子。所以古人通过射箭来观察一个人的品德。品德,是从内心中体现出来的。
22、(2008江苏)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班 固 论 司 马 迁 为《史记》:是 非 颇 谬 于 圣 人 论 大 道 则先 黄 老 而 后 六 经 序 游 侠 则 退 处 士 而 进 奸 雄 述 货 殖 则 崇 势 利 而 羞 贫 贱 此 其 弊 也 予 按 此 正 是 迁 之微 意。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有删节)
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弊也/予按/此正是迁之微意。
司马迁的《史记》先说黄老后说六家,先道后儒;它的《游侠列传》为奸雄的品性歌功颂德,它的《货殖列传》大颂商贾看不起穷人,是很不妥的。
23、(2009江苏)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观 足 下 所 为 文 百 余 篇 实 先 意 气 而 后 辞 句 慕古 而 尚 仁 义 者 苟 为 之 不 已 资 以 学 问 则 古 作 者 不 为 难 到 古 者 其 身 不 遇 于 世,寄志于言,求言遇于后世也。自两汉以来,富贵者千百,自今观之,声势光明,孰若马迁、相如、贾谊、刘向、扬雄之徒,斯人也岂求知于当世哉。
(选自杜牧《答庄充书》,有删节)
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古而尚仁义者/苟为之不已/资以学问/则古作者不为难到/古者其身不遇于世„„
观阅您所写的一百多篇文章,全都是先想好文章的主旨大意然后再斟酌词句的,主旨又都是仰慕古人崇尚仁义的文章,如果您一直用这样的办法去写文章,在文章中运用你的才华学问,那么以前的作家学者也不是不能超越的。古时候的人怀才不遇,就把志向寄寓在文章中,希望自己的文章在后世得到认可。自从两汉以来,大富大贵的人有很多,但现在看来,有谁能像司马迁、司马相如、贾谊、刘向、扬雄这些人那么名传千古呢?
24、(2005辽宁)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部分用“/”断句。(4分)庄 宗 与 梁 军 夹 河 对 垒 一 日 郭 崇 韬 以 诸 校 伴 食 数 多 主者 不 办 请 少 罢 减。(节选自《旧五代史•冯道传》)
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
当时庄宗军队与梁军隔黄河对峙,一天,郭崇韬认为诸将校会餐人数过多,主管人供应不起,请求减员。
25、(2006辽宁)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断句。(4分)乡人管彦少有才而束知名裒独以为必当自达拔而友之男女各始生便共许为婚。(选自《晋书•孝友传》)乡人管彦少有才而未知名/裒独以为必当自达/拔而友之/男女各始生/便共许为婚(断句共4处,每处1分。错l处扣1分)
乡里人管彦年轻有才,还没出名,王裒却认为他一定会发达,就提拔他并和他做朋友。两家孩子刚出生时,就互许婚姻。
26、(2007辽宁)13.将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断句。(4分)
故 曰 勇 于 私 斗 而 怯 于 公 战 又 奚 独 怪 于 狗 而 烹 之 嘻 过 矣!(清•崔述《冉氏烹狗记》,有删节)
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又奚独怪于狗而烹之/嘻/过矣!
一、借题解文
阅读能力是语文的基本能力,也是高考语文最主要的考查内容。文言文阅读的难点主要在对语言的认知上,阅读文本时,可借鉴试题中一些有效信息,借题解文,帮助我们理解文本内容,为后面试题争取更多的有效时间。下面我们主要谈谈如何“借断句解文”。
第一遍阅读文言材料肯定会遇到语言认知方面的困难,尤其是遇到未标点的文言语句。这时,不要强行断句,可仔细观察四个选项,找到四个选项中相同断句的地方,这些地方肯定是正确的,可以据此把长句子划分成几个短一些的句子,这样既降低了难度又节省了时间。
例如,2015年新课标Ⅰ卷文言断句题经过对比可确定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二、借文解题
前面强调高考新课标卷文言断句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对指定语句的断句能力,因此,结合文体特征借文解题也是准确断句不可缺少的环节。近几年文言阅读材料都是人物传记,传记主要通过人物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做题时,切勿将需要断句的语句提取出来,而是把语句返回到具体语境中,以时间为线索,以官职变迁为主轴,理清需要断句的句子在怎样的事件中,分清人物、时间、地点、官职名称和关键事件等,避免断句时将一些固定词语或双音词强行断开。
例如,2014年新课标Ⅱ卷文言断句语句所在事件主要表现韩文疾恶如仇,尽力遏制权幸;也可借鉴分析概括题C项,借题解题,理清宦官刘瑾每日引诱皇上沉溺于声色犬马,不理政事的主体事件。
三、熟记断句技巧
文言断句选项并非处处都错,考查方式是先预设整段文字中的两处断句错误,有两个选项各错一处,一个选项错两处,另一选项无错误。因此在理清语境后,应再对比出四个选项中断句不同的地方,重点攻克,逐项排除。熟记断句技巧是准确断句最主要的方法,也是解题最关键的步骤,可运用以下方法断句。
1. 看语法
文言断句是断句子,而非断词,因此从语法入手理清句子结构是断句首先考虑的方法。文言语句大多是主谓句,名词和代词作主语或宾语,动词和形容词作谓语。做题时,可根据词性判断主谓成分,断出句读。另外,一些修饰词也是帮助断句必不可少的成分。
例如,2014年新课标Ⅱ卷的“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中“八人”是句子主语,“号‘八虎’”是谓语,中间不断。“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中“文”指韩文,是主语,“每退朝”是谓语,“对僚属”作状语,修饰后面的动词“语”,因此应该在“退朝”后断开。
2. 看标志
文言语句中一些特殊字词是断句的标志,熟记这些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准断出句读,包括叙述人物对话时的“曰、云、言”,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的句首发语词、句尾词、关联词,以及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
例如,2015年新课标Ⅰ卷的“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中“言”后应断开;Ⅱ卷的“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中“所”和后面动词结合,修饰后面的“白土村”,应该在“所”前断开。2014年“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中“辄”为副词“总是”的意思,应该放在句首,前面断开。
3. 看修辞
古人在写文章时,好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断句时可根据这一特点断出句读。另外,顶真的修辞手法也需特别注意,两个相同词语中间肯定要断开。
例如,《心术》中“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愚公移山》中“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根据对偶和顶真可断出句读。
四、综合运用技巧,排除法敲定答案
任何解题方法不是单一的,夯实基础,熟记各种方法,综合运用技巧,巧用排除法,就能敲定答案。
1.在例析过程中学习并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2.在解题训练中逐步形成文言文断句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追本溯源寻其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前人读书要自己断句,常在一句的末尾用“。”断开,叫做“句”。在语意未完而又需要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做“读”。
(二)方法指导:
拿到一段文字,该如何断句呢?
步骤一:通文意。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步骤二:求方法。
1.借助标志性词语。
标志性词语可分为:句首标志词、句末标志词、对话标志词。
(1)句首标志词又分为:
发语词:文言文中“盖”“唯”“夫”“且夫”等作发语词,作用是领起句子。
例如: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感叹词,文言文中常见的感叹词有“嗟夫”“嗟乎”“呜呼”等。
例如,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关联词:文言文中常见的用于句首的关联词有“然则”“岂独”“何其”“奈何”“于是”“故”“然而”“然”“是以”等词,或表承接,或表转折,或表推论。
例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名词代词:
文言文句首常见的人称代词有:吾、余、予、尔、汝、若、君、子、公、乃、其、之、彼、或、莫、足下、寡人、臣、仆、愚、妾。
文言文句首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
文言文句首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奚、胡、曷、安。
例如,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
时间词:文言文中这些时间词“今”“后”“是时”“既而”“方今”和“皇帝年号纪年”“天干地支纪年”等,常放在句首。
例如,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
(2)句末标志词:
文言文句末的标志词一般是语气词,有也、矣、焉、哉、乎、欤、耳、耶等。
例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对话标志词:
文言文中体现对话的词语,有曰、言、云、谓等。
例如,古人云以地事秦。
2.借助固定结构。
固定结构,指文言中相对凝固的词与词的搭配。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借助修辞手法。
古人写文章讲究修辞技巧,常用对偶、对比、排比等修辞,关注到修辞现象,有助于断句。
(1)对偶:文言文中运用对偶很多。往往内容相对,词语相对。
例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对比:对比常出现在古代议论性散文中,可根据前后语意的对比来断句。
例如,生亦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欲也。
(3)排比:其特点就是结构相同,字数大体一致,一些词语常重复。
例,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4)顶真:首尾蝉联的特点。
例如,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步骤三:细检查。
做完题目回头看,根据要求仔细检验查,看是否通顺,是否合理。
例如,飞至孝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宋史 岳飞传》)
步骤四:方法总结。
1.通读全文,整体把握全文的内容。
2.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3.根据要求仔细检查。
备考提示: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步骤五:检测练习。
用“/”给下列语段断句。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2011广东卷)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 读者。”断句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在一句话的末端用句号断开,叫“句”;在一句以内口气中止的本地用逗号断开,叫“读”(dòu)。高三的学习,各种题型的技巧和方法都经过全面训练,特别是文言断句这种“有法可依”的考点,大致总结了对话标志、虚词标志、固定结构、特殊句式、修辞技巧、词性标志等比较实用的方法技巧。但是在做题时学生仍然存在普遍容易丢分的地方,下面一起了看看这些易错点。
(一)、混淆语气停顿和句读 正例:天人之理一也。误断:天人之理 / 一也。
此例中学生将主语和谓语断开,这是语气的停顿而非一个完整的句子,所以一个完整的主谓宾结构通常是无须断开的。
为了纠正这个易错点,应该多练习从词性和句子成分进行分析。和现代汉语一样,古文中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动词作句子的谓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或者找准动词,就基本可以推断出句子的断句位置而断出句读了。例
1、(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 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xiǔ,臭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 /所 渐 者 然 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荀子.劝学》)
在以上括号内语段中先划出名词和代词,基本可以确定句子的主语和宾语,从而为断句提供便利,也可作为检查验证的一个标准。例
2、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在这个句子中学生亦有在“入”字后断开而发生错误的情况。此句除了可以从语意上分辨外,也可依据动词“入”来找到它的宾语“胡”而避免发生这种句子不完整的错误。
(二)、误用对话标志
正例:乐 天 每 作 诗/ 令 一 老 妪 听 之/ 问 曰/解 否/ 曰 解/ 则 录 之/ 不 解/则 又 复 易 之。
误断:乐 天 每 作 诗/ 令 一 老 妪 听 之/ 问 曰/解 否/ 曰/ 解/ 则 录 之/ 不 解/则 又 复 易 之。
此例中学生在所有“曰”的对话标志后均断开而发生错误。
纠正这个易错点,应强调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道”为标志。不过,一定要分清对话、转述及引用等不同情况。在对话体中应该断开,而在转述及引用情况下可以不断开。例
1、齐 威 王 魏 惠 王 会 畋 于 郊/ 惠 王 曰 /齐 亦 有 宝 乎 /威 王 曰 /无 有。整个语段皆为对话体,所以“曰”后均需断开。
例
2、譬犹农夫之治田,耕耘之功既至而遇水旱,乃可曰天实饥之也;医师之治病,药石之功既至而犹不起,乃可曰天实死之也。《论语选读》 此段中两个“曰”后皆为转述或引用的情况,因此不该断开。
(三)、误断顺承、转折、并列、递进等语意关系
例1:太 宗 谓 太 子 少 师 萧 瑀 曰/ 朕 少 好 弓 矢/ 得 良 弓 十 数/ 自 谓 无 以 加 /近以 示 弓 工/ 乃 曰 /皆 非 良 材/ 朕 问 其 故/ 工 曰 /木 心 不 直 /则 脉 理 皆 邪/ 弓 虽 劲/ 而 发 矢 不 直。(北京2007年高考)
部分学生将最后一句断为:“木 心 不 直 则 脉 理 皆 邪/ 弓 虽 劲 而 发 矢 不 直。”因少断两处而丢分。而实际上在文言文中,当句中有顺承、转折、并列、递进等关系时,的确有时断开,有时又不断开。比如:
例2:今未尝力耕耘而望岁于天,未尝投药石而责命于天,其可乎?《论语选读》 此句中两个“而”字均未断开。在这些情况下,学生极易犯难。
对策:练习要有采分点的意识。在各省市的高考断句题中,一般都明确“限断几处”,即使没有这个要求的,赋分一般都是一处0.5分,可以根据此题分数判断应该断几处,然后再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去处理。
当然,这些学生在断句题中容易出现的错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文言知识未消化、未掌握,缺乏基本的语感。此外,文言基础知识也非常重要。建议 01 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学习文言文离不开诵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加强课内文言文的诵读,培养学生语感,增强对文言句读的感知能力,也有助于文本的学习和记忆。02 依据课本、触类旁通
必修教材和《论语选读》就是文言文知识的原始积累素材,几乎所有的文言知识都囊括在内。要持之以恒、一如既往地巩固这些知识点,才能触类旁通,才能理解、消化、掌握做题技巧和规律。03 强化训练、查漏补缺
备考经验告诉我们,知识点的落实,必须做到加强训练,天天见面。训练的形式并不是将断句孤立起来,可以放在文言文整体训练中,练习和检测交叉进行。内容可将课内课外素材进行整合。
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附:断句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细心揣摩只寻常。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要害。内容粗心全了解,始可着手把句断。联络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辩。紧紧捉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象征,更有规矩供参看。习气句式把握住,固定构造莫离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构造协助判。排比对偶与重复,修辞供给好条件; 一样词语紧相连,通常基地要害断。标题做完回头看,依据恳求细查验。打牢根底看讲义,培育语感读经典; 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习。口诀详解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要害。内容粗心全了解,始可着手把句断。
大多数同学在给白话文断句时,常犯的缺点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完毕了,待回头查看时,又觉得有很多不当的本地,正本这种“一步到位”的办法是行不通的。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有有关的,熟读精思、了解粗心是精确断句的条件,由于读不了解就点不断,不了解就点欠好。
敷衍了事不可,似懂非懂不可,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可。
当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要要通读,重复研讨,然后依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层次,把有把握的本地断开。
2、联络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辩
咱们能够在大致把握了文章的意思往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渐减小方案,然后再会集剖析难断的语句。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办法。比方能够依据一些显着的象征(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简略分辩的语句先断开。
别的还要有全文知道,对不易断开的本地,要联络上下文的意思,细心琢磨,在恰当的本地断句。
3、紧紧捉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白话文在叙说人物的对话时,常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精确断句,供给了便利。遇到“曰”“云”“言”等字,咱们很简略依据上下文判别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4、常用虚词是象征,更有规矩供参看
白话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分外多,虚词的首要效果是标明语法联络和口气,通常是明辨句读的首要象征。
在学习中了解各类多见虚词的用法,格外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方位有助于断句:
①句首的口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句末口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算了”等后边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有关词,如“苟”“纵”“是故”“所以”“向使”“但是”“不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能够断句;
④常在句首的时刻词,如“顷之”“向之”“不多”“已而”“斯须”“既而”“许久”等,也能够协助断句。当然,在抓虚词象征断句时,也要留心灵敏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然后师之”一句,“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口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5、分外句式把握住,固定构造莫离散
记住下面几种白话文的习气句式,如:“何……之有”;“如……何”; “唯……是……”;“非唯……抑亦……”;“不亦……乎”“何……之为”;“无乃……乎;“可得……欤”;“得无……乎”等,能够协助断句。
记住白话文习气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离散,能够削减断句失误。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认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故”“所以”“然则”等。
6、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构造协助判
古人不知道语法构造,仅仅凭着含糊的语感去断句。咱们能够运用语法常识,对白话文的语句进行语法剖析,依据语法剖析判定该怎样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仍是属下,有时难以判定,而当运用语法常识区别主、谓、宾时,则简略处理。
同现代汉语一样,白话文中主语和宾语通常由名词或代词充任,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任,而谓语又是构成语句的基地,咱们只需捉住谓语动词,依据动词方位及和前后词语联络,进行揣度,就能行进断句精确率。
别的,白话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根柢一样,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通常在基地词前。如把握了白话语序规矩,就会为精确标点白话文奠定根底。
7、排比对偶与重复,修辞供给好条件;一样词语紧相连,通常基地要害断
古人写文章,非常考究对仗整齐,考究对应,考究相互照顾,好用对偶句、排比句、重复句,这也为咱们精确断句供给了条件。咱们运用这一特征进行断句,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
古文中两个一样词语连用,假设不归于描写词、名词的堆叠办法,通常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基地断开。例如<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量匮也。”
8、标题做完回头看,依据恳求细查验
标题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剖析或凭仗语感,依据白话文断句的根柢恳求,来查验断句是不是精确合理。
白话断句的根柢恳求,即应作为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假设有的语句讲不通,那就或许有断句差错的本地;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契合道理、契合逻辑。假设内容不合道理,就有或许点错。
1.未几啾啾之声可闻盖雏已出壳矣一日有雏坠于堂下弟拾之不胜喜纳于笼而饲之
2.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执益彰失执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
3.兽有猱小而善缘利爪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不休成穴虎殊快不觉也猱徐取其脑啖之汰其余以奉虎
4.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每处1分不该划线处划线每处扣1分直至扣完为止)5.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
6.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
7.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8.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9.诸阮皆能饮酒阮咸至宗人间共集不复用常杯斟酌以大瓮盛酒围坐相向大酌时有群猪来饮直接去其上便共饮之
10.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回号为“谪仙”
11.弈之优劣有定也一着之失人皆见之虽护前者不能讳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12.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13.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14.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太阳偏西)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5.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为朕汤沐邑复其民世 世无有所与
16.学为文章先谋亲友得其评裁知可施行然后出手慎勿师心自任取笑旁人也自古执笔为文者何可胜言然至於宏丽精华不过数十篇耳但使不失体裁辞意可观便称才士要须动俗盖世亦俟河之清乎 17.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
18.阳羡作《南唐书》辞严义正然于二主之文才未尝不痛惜也时家国阴阴如日将暮二主乃别有一番闲心寄之词调竟以此获不朽矣
19.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
20.须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诗三百》半是劳人思妇率真言情之事谁为之格谁为之律而今之谈格调者
21.卫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先有羸疾∕体不堪劳∕遂成病而死∕时人谓:“看杀卫玠”
22.后匈奴来和求美女于汉帝∕帝以明君充行∕既召∕见而惜之∕但名字已去∕不欲中改∕于是遂行
23.对曰赵构无子树立疏属其势必生变可不烦用兵而服之海陵虽喜其言而不能从也
24.臣闻战以勇为主以气为决天子无皆勇之将而将军无皆勇之士是故致勇有术致勇莫先乎倡倡莫善乎私
25.子响临死启上曰:“臣罪逾山海分甘斧钺敕遣谐之等至竟无宣旨便建旗入津对城南岸筑城守臣累遣书信呼法亮乞白服相见;法亮终不肯”
26.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27.是记先发超然之意然后入事其叙事处忽及四方之形胜忽入四时之佳景俯仰情深而总归之一乐真能超然物外者矣
28.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 29.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30.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31.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32.君人者不察也非侵于诸侯必劫于百姓彼言说之势愚智同学之士学于言说之人则民释实事而诵虚词
33.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璧 34.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或彼以为非此以为是或本同末异或两文皆欠不可偏信一隅也 34.景公饮酒夜移于司马穰苴之家前驱款门曰君至司马穰苴介胄操戟立于门曰诸侯得微有兵乎大臣得微有叛乎君何为非时而夜辱?
35.数十百人为曹立表下漏鸣鼓以致众择其徒为众所畏信者二人一人掌鼓一人掌漏进退作止惟二人之听鼓之而不至至而不力皆有罚
36.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37.无他以扑萤往晡且归矣今天下之所高必其囊萤者令书生白日下帷孰诣之哉?
38.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39.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卒不进自陕归年甫四十遂绝意仕宦尽其才以为文辞歌诗
40.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设未得其当虽十易之不为病要于其当不可使易也而况以其戏乎? 41.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 42.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 43.孟子曰:“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一国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
44.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然吾有讥焉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杨之道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
45.嘻其可叹也夫为天下国家且百年而胜残去杀之效则犹未也其不出于此乎予良以其言为然 46.夫其屏居十年一方化德历佐四邑诸侯观政惜乎有大才无贵仕命也 47.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 48.余尝于圣俞家见公自书手简再三称赏此二联余疑而问之圣俞曰此非我之极致岂公偶自得意于其间乎乃知自古文士不独知己难得
49.既而考滕王者无他表见而勃又不过文人耳其人俱不足称何以至今为人重嗣而葺之若将与天壤俱不朽者?则以勃之所为文重也
50.宋人有沽酒者为器甚清洁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问之里人其故里人曰公之狗猛人挈器而入且沽公酒狗迎而噬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51.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
52.使天下后学悉悟作文用笔墨法者先生力也又乌可少乎哉其祸虽冤屈一时而功实开拓万世顾不伟耶!
53.然则水波之涟漪游鱼之上下其为适也与夫庄周所谓惠施游于濠梁之乐何以异乌用蛟鱼变怪之为壮哉故名其亭曰:“游鯈亭”
54.武王伐纣到于邢丘楯折为三天雨三日不休武王心惧召太公而问曰意者纣未可伐乎太公对曰不然楯折为三者军当分为三也;天雨三日不休欲洒吾兵也
55.前人云不复知有我安知物为贵又云知身不是我烦恼更何侵真破的之言也(《菜根谭》)56.孟子曰:“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一国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
57.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 58.余尝于圣俞家见公自书手简再三称赏此二联余疑而问之圣俞曰此非我之极致岂公偶自得意于其间乎乃知自古文士不独知己难得
59.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
60.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宗倍之事立虽死而不悔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 61.老子曰: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62.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63.不知后之矛戟毁前之干橹也虑子贱云诚于此者形于彼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平迹但察之未熟耳
64.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
65.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66.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67.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68.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常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方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
69.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70.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飨得士二人
71.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
72.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
73.兽有猱小而善缘利爪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不休成穴虎殊快不觉也猱徐取其脑啖之而汰其余以奉虎曰:“吾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之以献左右”
74.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
75.天之文三光首之;地之文五材首之;人之文六经首之就六经言诗又首之何者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76.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77.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 78.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79.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转为牛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 蹀躞而听
请用英语写一篇100词左右的短文,简要描述漫画内容,并结合生活实际, 就漫画主题发表感想,题目自拟。参考词汇:公民道德civic virtue
本文要求描述漫画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就漫画主题发表感想。体裁为议论文,人称为第三人称,时态为一般现在时。先读懂漫画含义,抓主体;然后展开合理想象,揭寓意;最后根据实际,谈认识。
1.细心审阅画面,包括提示文字,描述漫画。本文写清以下要点⑴随地吐痰;⑵乱扔香蕉皮;⑶孩子手拿《公民道德》,询问谁丢了公民道德⑷发表议论。
2.联系实际,揣摩画面寓意。
3.遣词造句
①see sb do sth
②throw sth on the ground
③The boy handing the book, shouted, Who lose civic virtue?
④I wish
4.根据画面构思,连句成文。
Who Lose Civic Virtue?
One day, a child went home after class. On his way home, he saw some adults spit on the ground.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road, a man threw the garbage on the ground after eating a banana. The child found a book Civic Virtue, lying on the ground. So he picked up the book and shouted, Who lose civic virtue?
【高考断句真题】推荐阅读: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题01-16
断句教案06-04
文言断句练习二06-14
托福口语如何断句12-13
高中语文断句答题技巧05-31
文言文翻译断句01-04
文言断句翻译训练课教案06-17
文言文断句翻译练习(教师)12-25
高考真题时态06-28
高考真题病句汇总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