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之美散文(精选13篇)
人渐至中年,已没了年轻人的懒觉,起的很早。喝杯凉开水,走出家门,散散步。散步对我而言不仅仅是锻炼,更是为了把心投入大自然。
我们四川的初冬,花草树木还是满满的绿,只是略微带点黄,仍然生机勃勃。风也没有那么烈,略微有点凉。是那种不温不火,不急不躁,不轻不重 的摸摸你的脸,凉意经脸沁入心扉。
被这美好的清晨感染,蓦地想张开双臂拥抱。该拥抱什么呢?那轻飘飘的晨雾吗?像风一样轻柔,不对,风看不到,而雾就萦绕在我的眼前。也不对,风能感觉到,因为他触摸着我的脸,而雾我感觉不到她的存在。雾好飘逸,好潇洒。随时来,随时走,了无痕迹。就像青烟,你的手再怎么满是柔情,也无法把晨雾的香躯挽留!我羡慕晨雾的淡然,就像红尘里放得下的人儿,没有一丝一毫的眷恋和纠缠。
生命或许如水,潺潺流动,时而涟澜微微,时而波涛汹涌,也或许如风,都说风是季节的使者,季风吹过之处,大地万物变更,形态姿色各一,或萧条,或葱茏,或硕果累累。四季的轮回里,总有花开花谢,日出日落于眸中缤纷,柔了梦,润了心,留下深深浅浅的痕。
极是喜欢那种静静的、淡淡的感觉,闲暇时光, 我喜欢一个人静静的坐在书房中,一边品着如丝如滑的拿铁,再聆听一曲心音,无论那旋律是忧伤抑或欢快,低沉也或高吭,都能听到自己灵魂的回声。于淡然里轻拾一枚光阴,那经络里渗透的,是依稀可辨的过往。
人生岁月中,所有的行走都在心上,心的哭泣,心的呢喃,心的挣扎,心的缠绵。也许,生活需要的不仅仅是喜怒哀乐,更是一种处变不惊的淡然。多一份淡然,就多了一份豁达和从容;多一份淡然,在失意的时候,起码会看开许多;多一份淡然,在绝望的时候,更不会选择毁灭;多一份淡然,就算风尘仆仆,心也时刻温暖。
在滚滚红尘中,能让自己拥有一份淡淡的情愫,过着淡淡的闲情逸致生活,那是人生多么悠然自得的美丽啊!在平常、平凡、平淡的淡淡人生中,让自己的生命鸣唱出最美妙动听的天籁之音,那是生命多么珍贵的闪耀啊!我生命中,对“淡”字情有独钟,产生了一份特殊的情愫。于是我特别喜欢“淡”字。因为,淡字,一半是水,一半是火,水火本不容,却被造字者巧妙地融合贯通在一起,不禁感叹神奇,而意蕴深邃。
淡,是水与火的缠绵,火与水的较量,是碰撞,是交融,虽不互溶,却能你给我温暖,我给你清凉,相互依存,相互支撑,达到了完美的结合。人生,不温不火的淡,是一种人生心态,欲望无止境,淡定而从容。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轻描淡写无重彩,若有若无的淡,更能给人遐想无限的空间。淡淡的我,淡淡的生活,淡淡的爱,淡淡的情、淡淡的心,淡淡的乐,安逸于淡淡的人生。
淡然是一种优美,一种心态,一种涵养,一种境界。淡然是越过千山万水宁静致远的神情 。淡然是越过千山万水宁静致远的神情 。淡然是游走于风轻云淡间沉稳的步履 。淡然是轻风徐来乐淘淘的怡然神态 。淡然是润物细无声的温婉情怀 。淡然是一棵独伫的树,任凭四季交替随意随缘 , 有过葱绿也有过凋零,有过娇逸也有过风姿 ,随时随地都是一抹风景 。淡然是幽静小涧缓缓流淌的溪流,清辙、优美而从容 。
生活,原本就是由一些平淡组成,没有华丽的章节,有的只是寻常,隔着时光,只需轻轻一碰,大片的心事便会跌落时光的影里,堆积成流年。漫过心际的孤独,早已蔚然成冰,而淡然就是这个季节里最美的音符。
且看且走,且思且行,纵是如此的谨小慎微、步步为营,还是遗漏了许多美丽时分。白天不懂夜的黑,谁解你一路狂奔?未到彼岸花开,就没法沉睡休眠千年。疲惫的心依然还在支撑着前行,挖缺着野百合的春天。不再为梦难圆而心绪不平,不再为情难聚而暗自神伤。有些事情本就有轮回,怎能奢侈的祈求一切如我所愿呢?带着这样的想法,再去行走,我滤去了一些浮躁,免去了一些惆怅。不以自己为中心,放眼夜幕下的灯火,点亮了多少追梦的心。
要把生活安排的恬淡一点。恬淡地生活不是要节衣缩食或者过一种毫无诱惑力的生活,相反是要拥有更加富裕、有趣、充实、长久而健康的生活。生活中失去越多,我们就越应该精选自己的生活,不要徒劳的让生活变得复杂,要给自己的生活多留出空间。最好的办法就是简化生活,净化心灵,提高生活的品质。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过怎样的生活,我们必须有清晰、正确、合理的构想。
喜欢淡淡的人生。淡淡的愁无刺痛感却千丝万缕,淡淡的寂寞不放纵却独品生命里的无奈;淡淡的思念不纠缠却绵长浓厚,淡淡的`牵挂不强求却悠远永久。淡淡的红尘,淡淡的岁月,淡淡而来,淡淡而去。淡淡的人生,巧声吟唱着淡淡的天籁之音。
学会用一颗朴素的心去看待得失。我们常常都想要拥有很多东西,其实在得到那些东西的时候,也可能会带来另一些烦恼。当我们用最简单质朴的心去奋斗的时候,我们是单纯的,我们的心情也是愉悦的。如果说美景存在于世界的某个地方,不如说它存在于干净的心地,心灵豁达,光明开朗,才是人世间最美的风光。
喜欢淡淡的心。人生旅途中,淡淡地欣赏旅途中的风光,淡淡地享受着自己所拥有的,淡淡地应对人生中的风风雨雨……淡淡地对待一切,一切自然就风轻云淡了。因为淡淡的,所以我快乐着。
生活简单让人轻松快乐,想法简单让人平和宁静。因为简单,才深悟生命之轻,轻若飞花,轻似落霞,轻如雨丝,洒脱来去,不憎不悔;因为简单,才洞悉心灵之静,静若夜空,静似幽谷,静如小溪,坦然地接纳,淡然地送别。心若简单,没有繁杂的迷惑,故而能看透;生活简单,目标明确,自然能行远。
喜欢淡淡的生活。就让这一份淡淡永远陪着我,不管外面的风风雨雨,惊涛骇浪。不管世事变幻沧海桑田。永远就这样平平静静的生活,平平安安的做事,平平淡淡的做人,不企望流芳溢彩,不奢望艳冶夺人,给生活以一丝坦然,给生命一份真实,给自已一份感激,给他人一份宽容。如此,也许更能体会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在平常、平凡、平淡的淡淡人生中,让自己拥有一份淡淡的情愫,过着淡淡的生活,淡出一份情真意切的真情来,淡出一份淡雅清香的韵味来,淡出一份坦然宁静的心境来,淡出一份淡泊名利的境界来,淡出一份绵延悠长的爱意来,淡出一份悠然自得的生活来。
一、抓住新课标这把“钥匙”。
新课标明确要求, 语文目标可分为三层:一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法习惯等。二是感悟, 是熏陶, 是思想道德的陶冶感染。三是创新精神, 审美情趣, 以及个性和人格的完美。可见, 新课标所要求的不但是知识的掌握, 更是学生们人格的塑造、世界观人生观的塑造。而我们常见的教学方法只注重了笫一层, 而忽略了笫二层、笫三层的要求, 既然这样, 全面提高素质便无从说起, 所以, 全面领会、认真贯彻新课标是学好语文的前提, 是我们解读语文学科的一把金钥匙。在教学中, 我们要始终抓住这把钥匙, 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
二、扔掉教参这根“拐杖”。
多年来, 我们已经习惯了依靠教参, 在吃透教参的基础上整理上课思路, 然后带着既定的上课思路上完每堂课, 年年如是, 周而复始。如果哪节课乱了章程, 就会惴惴不安, 自己认为这是一节失败的课。好像从来没人发问:教参所讲的都是合理的吗?有没有其他的解释?更没有人试图改变这一切, 于是教参便成了我们形影不离的拐杖, 一旦离了这根拐杖, 几乎寸步难行, 所以要学会独立行走,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就必须扔掉这根拐杖, 把精力集中到课堂引导创新上来。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著名的设计师被邀请在一块绿地上设计一条小路, 可设计师却迟迟没有动手, 过了不久, 草地上出现了一条很不规则的弯弯曲曲的小路, 那是行人走出来的。于是设计师才指挥工人沿着这个痕迹加以整理、美化。凡是看到这条小路的人无不交口称赞。人们称赞的不是设计师的高超技艺, 而是他独到的匠心———自然的, 才是最美的。设计师之所以会收到如此的效果, 是因为他跳出了既有的框架, 摆脱了格式化、印象化。如果我们要充分地让学生欣赏课文之美, 让学生对课文有自己独到的感受, 我们不妨也学学设计师吧———任其自然, 别给学生太多太繁杂的讲解, 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打破考试这道“枷锁”。
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不但受到了教参的影响, 更是受到了考试的制约。从小学到高中, 我们都把考纲当作我们的教学风向标, 并且一直沿着这狭窄的轨道往前跑, 跑得太专心了, 以致我们忽略了路旁美丽怡人的风景———课文的人文之美———学语文, 学做人。如果我们只对学生要求掌握卷面上的那点可怜的知识, 那么语文教学岂不成了舍本逐末了吗?我们也许很早就发现了一个问题, 现在的学生一谈起明星, 就会如数家珍, 滔滔不绝, 但是, 如果让他们说话, 会觉得太没水准;如果让他们作文, 会觉得太缺乏灵气, 这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 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全面、深刻的理解、欣赏课文的内容, 没有得到语文教学的精髓。生活是源泉, 而语文素养则是盛起这泉水的杯。学会欣赏课文之美, 才能学会欣赏文学之美。唯其如此, 我们的学生才会充满灵气, 我们深厚的文化底蕴才会得以继承。
那么深奥的、令广大莘莘学子视作畏途的物理学,它的美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杨振宁先生告诉我们,在物理学里存在三种美,它们是现象之美、理论描述之美和理论结构之美。确实,我们在观察外部世界时,常常为物理现象表现出来的美感惊叹不已。七色的彩虹、雄伟的极光、色彩斑斓的光谱、玲珑剔透的晶体和变幻神奇的混沌和分形,都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其二是理论描述之美。只要学过物理学的人都会切身感受到物理学里的那些定律、定理,如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麦克斯韦电磁学和爱因斯坦光电效应等,无不以极简的形式以及和谐的对称给学习者一种巨大的美的享受。以至,提出的原理的表达是否简洁、完美、匀称也成了研究者在判断自己工作方向时的一种参考。因为物理学家已经有一种信念:自然界是简单的、和谐的、美的。法国数学家兼物理学家庞加莱说:“如果自然不美,它就不值得去探索。”
其三是理论结构之美。物理学的理论内容在去芜存菁、抽象提炼之后都会归结成为若干个数学方程。这种形式极简、内容包罗万象的数学方程将在更深层次上体现出美感。对于这种“大美”,见到方程的人未必能理解它,只有理解了方程的内涵才能深刻地感知它的存在。
对于我们广大的学习者来说,如果能感知到物理学内涵的美感,由此产生学习兴趣,进入物理学殿堂探索,显然是一种最好的学习方法。但是,常年以来社会上流行的应试教育却反其道而行之,使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扼杀在题海之中。
由杨建邺教授编著的《物理学之美》无疑为广大学习者开拓了一条由兴趣入门的捷径。因为杨先生是物理学普及方面的高手,几十年来他笔耕不辍,已编著翻译物理学科普书籍和科学家传记达60部,其中不乏有影响的名作。在本书里,他采用了图文并茂的形式,全书配有精美彩图百余幅。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插图中既有极具历史文献价值的科学家人像,也有珍贵的物理实验装置和奇妙的物理现象的图片,给读者一种亲历其境之感。本书还收集了一些既有科学内涵又有艺术性的画作,其中不乏世界名画,如杜尚的《下楼梯的裸女2号》,凡·高的《自画像》等,并配上了富有诗意的解说,给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
另外,在叙述时本书也很有特色,语言通俗亲切,资料丰富多样,故事引人入胜。特别是在介绍科学家的时候,不忘叙述他们的人文情怀,如麦克斯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电学家,还是一位不错的诗人。书中收录了他的两首长诗并配了俄罗斯画家列维坦的画《春潮》,图注:“涓涓春水涨满了画中的低地,它映照着天蓝色的苍穹……”如此阅读,无疑让读者徜徉在诗情画意之中。
笔者以为无论是否准备去学习物理学的读者,包括准备去学习文科或经济类的读者都可以阅读此书,并一定会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智慧的启迪和美的享受。由次触类旁通,将获得不菲的收益。
晨曦是我的亚述古国; 日落和明月是我梦想中怕弗仙境;正午是我感觉与理解中是英格兰;夜晚是我神秘哲思与梦境的`德意志。
The Beauty of Nature
Nature satisfies by its loveliness,and without any mixture of corporeal benefit.I see the spectacle of morning from the hilltop over against my house,from daybreak to sunrise,with emotions which an angel might share.The long slender bars of cloud float like fishes in the sea of crimson light.From the earth,as a shore, I look out into that silent sea.I seem to partake its rapid transformations;the active enchantment reaches my dust, and I dilate and conspire with the morning wind. How does Nature deify us with a few and cheap elements! Give me health and a day, and I will make the pomp of emperors ridiculous.Te dawn is my Assyria;the sunset and moonrise my paphos, and unimaginable realms of faerie;broad noon shall be my England of the senses and the understanding;the night shall be my Germany of mystic philosophy and dreams.
美丽译文
自然之美
我喜欢丁芒先生的自由曲,也欣赏他的格律诗词。最近,我再一次拜读了丁老的诗词曲精选本和一些文学理论著作,觉得如果把他的自由曲比作带刺的玫瑰,那他的格律诗词,则如可读、可品、可赋、可歌、可画的雪里红梅,美得令人依依不舍,不忍离去。
本篇先就丁老的几首七绝佳作谈谈读后感。
在丁老大弟子程运生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丁芒诗词曲精选》一书中,开篇一首题为《石桥暮归》:
南石桥高挹落霞,苍茫寺角晚烟斜。
暮钟撞碎轻波月,邀得清风到我家。
这是诗人15岁时写的作品。一天暮色将临时,诗人游览经过南石桥,被他收入眼帘的除了暮色,还有石桥、落霞、佛寺、晚烟、水波、月亮,这时寺内钟声响起,一阵凉风拂面而来……如此良辰美景,怎能无诗?于是,一首七绝脱口而出。诗中有声、有色、有物、有感、有远景、有近景,层次分明,美得如梦如画。
“桥高挹落霞”,一个“挹”,用得生动而贴切。在词典上,“挹”是舀的意思,这里可引申作“捧起”之解。“石桥”和“落霞”都倒映在水中,好像石桥拱手捧起水中的落霞,既是客观现象,也是诗人的主观想象。如果有人认为这“落霞”是天上的“落霞”,那这个“挹”用在这里就太勉强。而今诗人用“挹”字,是含蓄地告诉我们,这“落霞”是水中的“落霞”,而“桥”也包括水中倒映的“桥”。只有在水中,才可以用勺“舀”,用手“捧”。同时因为倒映的缘故,所以视角上感到桥“高”。
诗第三句“暮钟撞碎轻波月”,按字面解,声音怎么会把月亮撞碎呢?正如首句,石桥怎会捧起落霞呢?实际情景是:月光照在水上,波光粼粼,这时正好寺中的晚钟敲响,仿佛是钟声撞碎了月亮,将光洒在水波上。“撞碎”一词链接了“暮钟”和“轻波月”这两种本不相关的物象,用得奇而妥帖,鲜而合理。这是新诗中常用的“嫁接思维”,或叫“跳跃思维”。
尾句“邀得清风到我家”,采用了拟人手法。“邀请”一词,日常生活中总是邀请人,不可能邀人以外的风物。如今诗人要邀请清风,说明这“清风”使人特别感到凉爽,感到心旷神怡。也说明,天色已晚,诗人归心似箭:我不能逗留此处陪你玩了,但又舍不得抛下如此醉人的美景,我还是请你到我家来吧!此为点睛之笔,既突出南石桥晚景之美的魅力,又呼应题目“暮归”。
清朝李渔在《窥词管见》中说:琢句炼字,虽贵新奇,亦须新而妥,奇而确。妥与确总不越一理字,欲望句之惊人,先求理之服众。时贤勿论,古人多工于此技。丁先生虽非古人,但尤工遣词造句。正是用词的新奇、工稳、准确,运用比兴修辞的合理、贴切,才使诗句灵动,诗意飞翔。
再看《咏春芽》:
北地春芽破雪苔,嫩烟浮绿趁风来。
寒侵冻土成芳久,诗入红梅次第开。
首先,这题目就充满诗意。“春芽”是什么?什么神来之物能冲破厚厚的积雪,升起淡淡的岚气,浮动浅浅的绿韵呢?我猜,只有梅花。其实不用猜,结句“诗入红梅次第开”已点明题意。
诗的首句写“春芽”生长的典型环境,在“北地”,满“雪苔”。第二句写诗人所见所感,烟是“嫩”的,绿能“浮”的,这里面不仅有他见到的,应该还有感受、想象的层面。第三句转得巧妙,“寒侵冻土成芳久”使人想起“不是一夜寒彻骨,哪有梅花扑鼻香”的诗句,但是,在丁先生看来,“梅花扑鼻香”不全是“一夜寒彻骨”的缘故,而是“诗入红梅”才“次第开”。这里的“诗”是什么?诗是揭露本质的载体,这里的诗应该是指红梅的坚贞品质,红梅的脱俗风骨,红梅的傲雪本性,红梅的俏不争春精神。此诗不仅在写作上体现完美的“起承转合”的技巧,而且颠覆了千百年来诗家对梅花的绝唱:“不是一夜寒彻骨,哪有梅花扑鼻香。”在意境上更深层次的赞美了红梅。像人一样,思想观念决定行为,内因是主要的。红梅的绽放是本性起决定作用,天时乃外因而已。
常言道,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我说,红梅开了,百花还不醒吗?所以,将“红梅”说成“春芽”,妙趣横生。
在传统诗词中,一般都说“梅影入诗来”,但在新诗中,常用倒装:“诗入红梅”。更何况“此诗”不是“彼诗”,而是比“彼诗”更诗化的妙语。
古人说,诗难达诂。意思是说,好诗难以百分之百地诠释和解读。对于丁老的诗就是这样,限于水平,学生我难以分析得十全十美,但感觉得到,他的诗给人以美的享受。
上述两首,一写晚景,一写红梅,状景咏物,形象生动,美轮美奂。它们的共同之处:一是诗句中没有直接溢美之词,却句句是景,情在其中,意在其中,美在其中。不作“裸赞”,尽得风流。二是结句闪闪发光,笔到意丰,领军全诗。犹如点亮的孔明灯引领读者仰望星空。用丁老自己的`话说就是结尾“翘高”整首作品。三是启动新诗思维,巧用当代词语,鲜活易懂,雅而耐读,如坐春风,如对佳人。
下面再选读两首不同题材的七言绝句,让我们共同品味:
劳顿一生无土埋,伤筋动骨未消灾。
世间虽颂夕阳好,梦里犹惊鞭影来。
《悲剧形象――老牛图》
好一句“梦里犹惊鞭影来”!不用解释,老牛的悲剧形象跃然纸上,令人拍案叫绝。丁老生肖属牛,诗中老牛的形象正是他自己的写照。短短四句,写尽人生。
一臂远伸扼海喉,奔涛止步乱风收。
舷梯送上迎宾曲,万国欢声进九州。
《平湖乍浦大港》
“奔涛止步乱风收”“万国欢声进九州”!丁老笔下的大港,简直就是大国的缩影。这种政绩形的题材不容易写,搞不好会写成老干体,但丁老挥笔,同样写得鲜活感人。
丁老的律诗和词,花开两枝,妩媚壮美兼备,极富感染力,学习心得将另篇阐述,本文不再涉及。
沂河,母亲的河,她世代养育着沂蒙儿女,生生不息,川流不止。她将沂蒙儿女的聪慧才智,她将蒙山沂水的风光之美,灵气之秀,融入甘冽的清泉之水流,让成千上万的沂蒙儿女在母亲河的身边,孕育成长,繁衍生息,就像流淌的沂河水,凑响着生命之歌,一路走来,将沂蒙儿女的一代又一代人带入新的世纪,新的辉煌。
沂河之美,在于她的俊秀,她吸收着蒙山沂水的灵气,涌着清澈的泉水融入到沂河。置身于沂河两岸,便有美不胜收的心旷神怡之感。所以沂河之美,多少带着少女般神秘的面纱,将美丽呈现在人们面前。
沂河之美,在于市政府这几年来大力倡导建设滨水生态城市的综合开发利用,将昔日的流腐之水,脏乱不整洁的河道加以改造,变成今日的两岸环保整洁、风景秀丽、景色宜人,让人流连忘返的滨水之城。
沂河之美,美在她的每一处建筑设计和景点制作上。譬如:广场的风格、桥梁的建筑、景点的规划、绿地的植被、橡胶坝的别致设计,都不是各尽相同的,她有着自己独树一帜的魅力和骄傲,她有着千姿百态的媚娇和高傲,她有着沂河宽广的胸怀和气度。
沂河之美,尤在于夜间,望眼放开,远处灯火辉煌,每一座桥梁灯光闪烁,发出不同的光芒,每一处景点都散发着迷人的笑容。你若置身于沂河岸边,走在曲径通幽的小道上,夜色的魅力,会将你轻轻挽留,你若置身于其中,便有不愿离去的感觉。音乐喷泉随着优美动听的乐曲,翩翩飞舞着,那一刻,景色是美的,心境是美的,会将你一天的工作疲惫抛消到九霄云外。广场上时而见到活泼可爱的孩子们追逐打闹着,也会见到焕发精神的老年人踩着鼓点扭着秧歌,还会见到中年人踏着激情的舞曲跳着美丽的街舞和迪斯科,感觉这一切是那么美好,那么亲切。把城市的夜间生活带到沂河母亲的身边,沂河沸腾了,母亲却笑了。
沂河之美,不光在于景点的建筑别致,若在风平河静的天气,你会看到河水托蓝(带),浅浅的河水中间,有一条蓝色的水带融在中间,景观霎时美丽;你还会看到河水中的野鸭,一只又一只的漫游在沂河水中,咯咯咯的叫着;还会看到意想不到的飞鸟畅游在水中,为沂河的壮观又增添了一道靓丽的景色。
只有到了周末或节假日,你才会看到休闲的人们,游走在沂河两岸,或情侣或家人,阳光沙滩还会见到洗浴游泳的年轻人和孩子,兴致雅的人们还会驾驶着水中的游船飞走在“泰坦尼克号”(水中的小岛象一艘沉船)的身边,一圈又一圈的转着,把自己融身到沂河中,和沂河母亲轻轻依吻着,诉说着。
我爱沂河,只因为她的魅力象可爱的母亲。
我爱沂河,只因为她夜间的美丽无可比拟。
在最近的一次教学观摩中,执教者的表现更加激起了笔者的相关思索。这是一节以《木兰诗》为题的古诗教学课,执教的流程大致为:介绍北朝民歌的基本常识,学生诵读诗歌,讲解诗歌大意,理解木兰独具的英雄情怀。应该讲,这是一节“四平八稳”的诗歌新授课,基本能将本诗的主要内容呈现给学生。但不容忽视的是,执教者更多是在“呈现”教学内容。
从教学论角度出发,教师的教必须以学生的学为基本出发点和最终考评指标,一旦学生的学没有在纵深层次发生或者根本就没有发生,教师的教就成为无用的摆设。就上面提及的这节课而言,它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教学没有针对文体开展。在平时教学中,不少教师习惯于沿用其惯用的教学方法。白话文、文言文、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中国的、外国的这些应该有所区别,但是有些教师则是没有区别,统统用“一招鲜”的方式解决。其实,这是典型的教学懒惰行为,是教师们不作为的突出表现。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的课堂教学没有变化,平淡乏味。就如这首《木兰诗》,它是一篇北朝民歌,在古代是可以传唱的,具有朗朗上口的特点,教师应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进行品鉴。
教学没有基于学生品鉴。对于教学活动,教师们往往都具有自己的主见。例如,对于这首《木兰诗》,执教者大多具有这样的观点:古诗距离现代生活遥远,与当代学生的话语表达习惯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主导的文本内容梳理就成为必要。于是,在这种教学主张的牵制下,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最多知道这首诗歌“是什么”;至于它“为什么”和“怎么这样的”,他们没有涉足的权力和机会。长此以往,学生会对古诗学习形成一个思维定势,只要知道它是什么就行。但事实是,只要给予全新的诗歌文本,学生大多是无从下手。
教学没有透析文本之妙。教材编写者都是有智慧的,能够被他们选中的文本本身就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但可惜的是,作为教学行为之中文本的最先赏鉴者,教师自身没有发现包含其中的精妙之处;或者有时发现了,但没有用心地引领学生共同发现。在上文提及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显然没有在这方面重点用力,这不能不说是整节课的最大缺漏。为此,深度研习文本就成为紧要之事。
在古诗教学方面,笔者认为需要做到以下三个转变。
一、转授为悟,悟透古诗表达之美
从有效教学的角度出发,教师首先应该做的是放弃个人主导的传授,转为先引导学生进行浅表性的阅读,悟一悟诗歌的语言表达之美。
具体操作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木兰诗》的文本。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注意搜集学生的诵读特点,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接着,播放音频资料。这个时候,教师还是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让学生体悟自己的诵读与经典诵读的差异,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知:原来古诗与其它文体是不同的,诵读也是有差异的。然后,教师再“伺机而动”,交代北朝民歌的特点、诗歌诵读需要注意的事项,揭示学生诵读存在的一些不足。此后,再让学生尝试进行变革性的诵读。需要提出的是,如果教师自身掌握诵读的本领,这就更具教育感染与引导意义,能让学生喜欢上诗歌鉴赏。
二、转点为析,析清文本思想之美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的点拨是必须的,但不应该成为常态。如果点的分量过多了,它就会成为事实上的传授、灌输。为此,在古诗教学中,执教者务必须掌握好这个度,只是在学生陷于学习困境之时,才适时、适度地伸出“援手”。
经由文本诵读之后,学生对诗歌内容会有初步的感知。此时,教师要组织学生继续开展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学习活动。具体操作时,可以让学生讲一讲诗歌文本的基本内容。对于这个步骤,一般学生都会知道一些,都能指出木兰代父从军的内容。但仅仅有这个还不够,教师要继续引导学生发掘、分析诗歌中蕴含的思想内涵。于是,再次的诵读就成为必须。需要注意的是,这次的诵读具有了另一种目标指向——透析文本内蕴的深层思想内容。慢慢地,诗歌的意蕴逐渐浮现:从“昨夜见军帖”中,学生读出了军情的紧急;从“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中,读出了战争的激烈与残酷;从“不用尚书郎”中,读出了木兰不贪念功名和思归心切等等。原来,这首诗歌在代父从军这个中心主题的统领下,内蕴了众多子主题。
三、转讲为赏,赏鉴诗歌技法之美
作为独特的文学类文本,古诗之中内蕴了丰富的技法。对于中学生而言,这些技法具有极强的赏鉴和运用意义。作为教学行为的启发者,教师首先应作出一个极具变革性的改变。教师不能孤芳自赏式地讲解诗歌文本中有哪些技法,其中重点又有哪些。教师要做的,一是自己以提问的方式,指出哪些地方的表达比较有特色,让学生自己尝试赏鉴;或者直接引导学生再读文本,自行发现和品析技法之美。
就《木兰诗》而言,可以从叙事手法和描写手法两个层面进行赏析。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梳理事件的全过程,发现其中表现出的详略得当、避虚就实、以小写大等手法。梳理出来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赏鉴这些手法运用的效果,更可以以此为新鲜元素,“注入”以往的记叙文中,提升学生习作叙事技法层次。就人物描写而言,本诗同样具有众多比较突出的技法:对偶、排比、互文、比喻等修辞,细节描写等。在这方面,教师的核心工作就是鼓励学生开展发现性、品鉴性阅读,让他们自行发现妙处,自行比较自身写作与课文的差距,继而引发强烈的学习冲动和行为。
古诗学习是比较困难的,这是事实,但不应成为古诗教学不可逾越的障碍。因此,教师先要沉下心来,研习适宜的诗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也能潜心诵读、品读诗歌文本,继而经由层级性的学习活动,发现其内蕴的表达之美、思想之美和技法之美。
参考文献
[1]熊言安,姜若虚.《木兰诗》研究综述及教学建议[J].中学语文教学,2013,(3).
[2]谢澹.让“知识教学”成为“发现之旅”——以《木兰诗》为例[J].语文学习,2014,(10).
【关键词】导入 情境 悬念 图片 音乐
有些老教师在新课导入时总会沿袭千年不变的一招鲜——复习导入,从不想,不愿,也不会在新课导入上有所创新,自然,政治课一开始就成为一潭死水,波澜不惊。而青年教师头脑灵敏,思维活跃,他们总是孜孜以求地寻找、借鉴富有想象力的教育教法,特别喜欢在政治新课导入上突发奇想,标新立异,采用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导入法,收到先发制人的效果,使学生耳目一新,激活了政治课堂。下面根据我自己多年的摸索和多次参与评优课的评选经验,总结以下政治课新课导入的出彩途径。
一、设置情境导入,因势利导切入新课
我在讲“影响外交的因素”一课时,采用多媒体的影像导入,用多媒体播放鸦片战争片段:英国殖民者耀武扬威地开着洋舰,在珠江口用大炮打开中国紧闭的大门,然后沿海北上,炮轰厦门,攻陷定海,直捣镇江,清军有的不堪一击,有的望风而逃,最后迫使清政府签订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屈辱条约《南京条约》,使中国丧失大量主权;接着播放最近美国航母趾高气扬闯南海,遭到中国多艘战舰的围堵。前者学生看得义愤填膺,后者学生看了情绪亢奋,摩拳擦掌,此时我不失时机设置两个问题:(1)同学们从这两个视频中看出影响外交的决定因素是什么?(2)为什么前者被迫签订屈辱的条约,而后者敢于挑战世界超级大国——美国?为了揭示这个答案,请同学们学习新课——影响外交的因素。此时学生情绪高涨,自然而然进入新课内容,为这堂高效政治课堂奠定了基调,效果明显。
二、导入巧设悬念,把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带进课堂
初中生喜欢新奇的东西,教师要善于抓住这种猎奇的心理,采用巧设悬念导入,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和关注,使学生产生一种欲求其明的迫切心理。就像悬念电影,环环相扣,紧紧地吊住观众的胃口,让观众产生急切地“欲知后事如何”的念头。例如,在教学“呵护青春”一课时,先让学生阅读第64页事例,然后问:“徐某因争吵故意把张某砸成重伤的行为要负法律责任吗?”学生回答:“要负。”“那么徐某为什么未被关进大牢负刑事责任呢?”此时学生面面相觑,而教师却面带微笑,顺势导入新课说:“下面我们一起来弄清楚这个问题。”通过设置悬念,教师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带着刨根问底的积极心态主动地进入新课,这样教师精心构思的导入就显示出成效来了。
三、利用图片导入,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使用图片导入也是政治课成功导入的重要手段。有些图片往往集趣味性、启发性、知识性和警示性于一体,特别是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漫画导入,不知不觉会使学生根据设置好的路径,在产生情感共鸣和心理震撼中融情于新课内容。思想政治学科中的概念、理论、观念比较抽象,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提不起兴趣,且一知半解;相反,教师以教材中的图片为先导,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妙趣横生的图片之中,可以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一是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二是可以启发学生思维,促使其积极去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加深认识。在思考的同时,教师依据图片的难易程度适时点拨,启发学生思维。例如,在“学会尊重”一课的教学中,先请同学们看教材第47页《问路》中的四幅插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出示课堂讨论题:(1)你认为插图中年轻人的问路方式有什么不妥?(2)你平时怎样问路?(3)插图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4)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这种现象?(5)插图给我们什么启示?围绕上述问题展开课堂讨论。这样运用插图设置问题情境,由浅入深,既有具体的思考依据,且与现实相联系,又有一定的启发性,便于学生学会具体、深入地思考问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四、利用音乐渲染,采用故事引路
使用极富感染力的音乐,采用耐人寻味的经典故事,也是新课导入的艺术手法之一。在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巧用音乐导入,能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景,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感染力,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我观摩了一位年轻女教师的一堂全县示范课,在讲“改革开放”这一内容时,她上课开篇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董文华演唱的歌曲《春天的故事》,随着优美恬静的旋律在教室响起:“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位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位老人在南海边写下了新的诗篇……”伴随着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影像,学生在欣赏音乐中把注意力集中到故事情境中来,“心为之牵,神为之动”。在短短几分钟内就使学生入情入境,情境交融,使学生感受开篇之美,激起乐学氛围,了解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做出的伟大贡献,同时也达到了“乐中学知”的目的。
俗话说:“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我们的政治导入教学中,只要有趣味,新颖,有创意的开篇之美,只要出其不意,激发情感,启发想象,就能够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巧妙套路中渐入佳境。我想这样的政治课堂一定是出彩的、魅力四射的。
【参考文献】
[1]吴兰.感受开篇之美,激起乐学氛围[J].课外语文(下),2015(01):61.
还记得一句很经典的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渴望光明是人的本能,然而黑夜总是随着日落西山而准时降临。所以,我们不但要慢慢适应黑夜,还要去体会黑夜带给我们的完全不同与白天的美丽和魅力。
你有过独自在黑夜中静坐的经历吗?有时候我会一个人坐在黑夜中,陪伴我的只有桌上的一杯清茶,一盒香烟。每当这时,我不去想任何人,任何事,只是静静地在一片漆黑中体会无边无际的黑夜。
当疲惫的身心在黑夜中完全放松,并且尽量舒展时,那种轻松和安逸让我心醉神迷。淡淡的茶的清香随着热气在身边弥漫,轻轻啜一口,便有一缕暖暖的清甜顺着喉头直至胸腹,长长地嘘一口气,仿佛所有的污浊都随之呼出。烟头暗暗的金红色在深邃的黑夜中韵成一次次的日升日落,往日的喜怒哀乐便在升与落之间慢慢变淡,最终幻成缕缕青烟消散无踪。
有许多人认为黑夜的降临往往伴随着邪恶、丑陋、恐怖,是罪恶的滋生地。其实黑夜降临时只是掩盖了光明,并没有遮住世间的爱心与善良,而且充满了别样的魅力与无穷的力量。当我们在黑夜中反省罪过、忏悔过去时,正义的力量便会形成一个坚固的`堡垒,抵抗邪恶的侵袭。
当然了,我们只需要短暂的黑夜,而不是黑夜的永恒,因为短暂的黑夜会让我们更加热爱光明!当思绪在黑夜中飘荡游移,四处飞扬时,那种渴望光明的本能便会与心灵碰撞出星星火化。于是,心便在那一刻开启了,所有的荣辱沉浮已经成为往事,往日的欢乐悲伤已经不能再羁绊我们前进的脚步。
如今,我们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我们的灵魂正在无边无际的黑夜中游荡,找不到归宿。此时此刻,有两条路供我们选择:一个是沉沦,一个是奋起。当你选择了沉沦,那么你会在放弃中离光明越来越远,最终因执迷不悟而万劫不复。如果你选择了奋起,那么你将与希望并肩前行。千万不要停下前进的脚步,虽然会遇到何种困难,但是不要气馁,也许再往前一步就能看到光明,也许再拐过一个弯道就能拥抱太阳。
因此,我们不但要适应黑夜,还要在黑夜中努力靠近光明。当希望的曙光展现在眼前时,你才不会因为毫无准备而显得仓惶失措。当你真正沐浴在神圣的光明中时,也许你会怀念那段在黑夜中拼搏奋进的日子,虽然很苦很累,但是非常充实。
莲花的美最让人为之倾倒,柔美的身姿,粉红色的玉颜,还有她高洁而不凡的品质,都让人为她迷恋,让人敬仰。
莲花的美是真的美。晨珠碧波如霞似雪如诗如画,一朵朵莲花亭亭玉立,一叶叶莲叶随风翻舞,有的含苞欲放,体态婀娜;有的优雅遐逸,引人入胜;有的纯洁谦虚,洁白无暇,惹人喜爱。
莲花的美是那一望无际的绿色海洋,微风徐徐,翻起朵朵的浪花,随风摇曳。大玉盘的荷叶相依相偎在一起,好似一群生机勃勃的兄弟姐妹,心连着心紧紧相畏,亲密无间。
莲花的美是那早晨的雾珠凝成的水珠儿,一颗颗晶莹剔透滴溜溜的滚动着,像一颗明亮的珍珠,散发着幽幽的芬芳。
荷花的美是这酷暑的盛夏的调色板。各种千姿百态的风情美不胜言,美丽的透着调皮的粉色嫩尖,犹如那蘸了油彩的笔尖散发着神韵,芳容含羞。碧绿色的荷叶映衬着荷花的高贵和圣洁,还有那花瓣掉落展现出的金黄色花蕊,嫩黄的莲蓬迎风而笑,展现给人们的是一副高雅的油彩风景画。
荷花的美是那炎炎夏日如约而至的清凉,一片片荷花开放在人们喜悦的心头,诉说着人们点点难忘的情怀,你看那碧绿柔嫩的.荷叶,却不怕任何风吹雨打,宁折不弯的身躯依然的坚韧不拔和高风亮节,似从中那娇弱的身姿中透露着不屈不挠的斗志和坚强。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张张灿烂的荷花笑脸妩媚娇艳,呼吸在荷花的清香之中,张开双臂,合上双目,此刻的心情格外舒畅,仿佛心也跟着荡漾在荷花的海洋之中漫步翱翔。
【关键词】散文 翻译 美学
散文是一种活泼轻巧的文学形式,其结构灵活自由,语言不受韵律的约束。散文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但是对散文翻译的研究却滞后于散文创作的发展。朱徽(2004)对散文翻译是这样论述的:
作散文翻译时,除了遵循翻译的一般规律之外,还应当注意以下几点:把握全篇的中心思想,分清作品的层次结构,传达作者的浓郁情感,重构原作的审美意境,注意语言的精美典雅,再现作者的独特风格。
由此可见,散文翻译作为一种美学实践,不仅要传达原文的形式美,而且要重现原文的内容美和风格美。本文将就周领顺教授的译作《我生命里的美句》从风格,韵味,意境三个角度谈谈如何实现传递散文翻译之美。
一、风格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造成了汉英语言风格的差异。而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不仅要考虑到文化信息的充分传递,还要遵从原著的表达风格,尽可能还原出作者的语言特色。
例1:It is measured, unguarded, direct and transcendent, all at once.
学生译文:它似乎是经过精心揣摩得来的,又像是毫不经意间迸发的,既是简单直白的,又是超凡脱俗的,这些感觉一下就都涌现出来。
老师译文:拿捏仔细、顺手溜出、直白质朴、卓尔不群,一股脑,这些感觉就都来了。
原文中measured, unguarded, direct and transcendent 这四个词语两两相对结构整齐,体现出来英语用词的简洁明了,在汉语中可以用四字词语还原出与原作相似的风格。老师译文中“拿捏仔细、顺手溜出、直白质朴、卓尔不群”这四个词用得恰到好处,既体现了原作用词的凝练,又符合散文用词优美,韵味无穷的特点。相比而言,学生的译文虽然也表达出了原作的意思,但语句未免冗长,破坏了原文的风格。
二、韵味
散文的音韵美,不同于诗歌在押韵等方面的严格限制,在散文中音美是一个更为广泛的范畴,强调和谐、平衡、有节奏的声音美感。
例2:They can be formal or casual. They can be tall or short or fat or thin. They can obey the rules or break them. But they need to contain a charge. A live current, which shocks and illuminates.
学生译文:它们可以是正式的或随意的,或长或短,或内容丰富或明快简洁。它们可以是循规蹈矩,也可以打破常规,但一定要带着电,带着光明又能让人震颤的电流。
老师译文:可以正式,可以随意,高矮胖瘦,无所不能;或遵从规则,或打破常规,但一定要带着电,摄人魂魄,闪光发热。
散文翻译时应注意传达原文的节奏,用音律美、节奏美来表达复杂的思想感。这里老师的译文中使用了流水短句使译文的节奏感得到了增强,与原文的用词相呼应,唤起读者听觉美感,再现原文语句的韵味。
三、意境
例3:The cold air stung us and we played till our bodies glowed.
学生译文:寒风刺骨,我们玩啊玩,一直玩到身上暖融融。
老师译文:寒风咬,玩兴浓,玩到身上红彤彤。
这是原作中作者提到令他为之心动的美句,呈现的是孩子们在凛冽的寒风中玩耍却依然兴致勃勃的场景。学生使用的是网络上较为常见的翻译版本,语言比较直白简单,但却未能体现出美句令人难以忘怀之处,读者反而会觉得平淡无奇。而老师的译文仅用“咬、浓、红彤彤”这几个词,就巧妙再现了孩童玩乐时自由欢乐的意境,使读者仿佛能身临其境,感受到孩子们的活泼与纯真。
本文从多个角度探讨了散文翻译如何体现原作之美感,并从中得出感悟:散文翻译在充分理解原作的基础上还要充分融合原作中语言表达的美感,力求翻译符合原文写作的风格,重现神韵意境,给读者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
参考文献:
[1]朱徽.汉英翻译教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2]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3]周领顺.翻译识途:学·赏·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
一、简洁美
爱因斯坦说过:“美, 本质上终究是简单性.”他还认为, 只有借助数学, 才能达到简单性的美学准则.朴素、简单, 是其外在形式.只有既朴实清秀, 又底蕴深厚, 才称得上至美.例如, 牛顿用F=ma概括了力、质量、加速度之间的定量关系;爱因斯坦用E=mc2揭示了自然界的质量和能量的转换关系.这里F=ma, E=mc2就外在形式而论, 都是非常简洁的, 不失为数学形态美的范例.
有许多数学题, 其表面形式很复杂, 但其本质总是存在简单性的一面, 在解题过程中, 只要我们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 找到问题的本质, 寻求简洁解法, 就能体验出数学的简洁美.
例已知方程 (a2-2b2) x2+ (2b2-2c2) x+2c2-a2=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求证:a2=b2+c2.
分析这类题的常规思路是运用判别式定理证明, 但那样运算繁冗, 所以寻求别的更为简洁的方法, 经过观察可发现各项系数和为零, 从而知方程必有一根为1, 又因为已知方程两根相等, 故两根均为1, 由韦达定理可得:
这种证法抓住了问题的要害, 达到了“一变道破”、“一针见血”的境地, 证题过程流畅、明快、简洁, 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二、对称美
对称通常是指图形或物体对某个点、直线或平面而言, 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具有一一对应关系, 在数学中, 对称的概念略有拓广 (常把某些具有关联或对立的概念视为对称) , 这样对称美便成了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称美是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而在数学教学中, 有很大一部分题目亦是从对称性的角度提出来的, 如等式两边成分相同、式中已知元素的地位等同等等.
“对称”在数学上的表现则是普遍的, 几何上平面的情形有直线对称 (轴对称) 和点对称 (中心对称) , 空间的情形除了直线和点对称外, 还有平面对称.
比如正方形既是轴对称图形 (以过对边中点的直线为轴) , 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对角线的交点为对称中心) , 圆也是.
正六面体 (正方体) 、球等都是点、线、面的对称图形.
善善于于发发现现已已知知条条件件的的对对称称性性, , 由由此此获获得得解解题题思思路路, , 并并迅迅速作出工整、正确的解答, 是数学教学中经常使用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 加法的交换律a+b=b+a, 乘法的交换律ab=ba, a与b的位置具有对称关系, 但也是可以变化的, 变化的结果与原来的位置反而形成一种整齐的美感、均衡感, 简洁明快, 一目了然.代数式是的对称式, 结构严谨、特殊, 决定了解这类问题一定需要特殊的方法, 从而显示了它的神秘感、奇妙感.
另一种是图形的对称性, 整体美、简洁美.图形的对称是指组成图形的部分与部分之间、整体与整体之间的一种统一和谐关系.例如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等, 这些图形匀称美观,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用途非常广泛, 许多建筑师和美术工作者常常采用一些对称图形, 设计出美丽的装饰图案.对称的建筑物, 对称的图案, 是随处可见的.绘画中利用对称, 文学作品中也有对称手法.在数学中则表现在几何图形中有点对称、线对称、面对称.在几何图形中对称的图形给人以美的享受, 而不对称的现象中同样存在着美, 这就是黄金分割的美或者更深层次的对称美.
如:一条线段关于它的中点对称, 这条线段若左端点的坐标为0, 右端点的坐标为1, 那么中点在0.5处.
在数学的发展中, 由于对对称美的要求与实际需要相结合, 从而可引出新的概念和新的理论.如, 从正数到负数、从整数到分数、从有理数到无理数、从实数到虚数等一系列数域的扩充, 都与对称美的追求密切相关.加法的逆运算是减法, 乘法的逆运算是除法, 微分的逆运算是积分, 这种种逆运算的建立, 也都与对称美相联系.
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 应该具备发现美的能力, 应善于从生活中、周围环境中、各种媒体中捕捉数学知识, 从小处、平常处着眼,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让快乐走进数学课堂, 有利于建构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 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在快乐中发展, 在快乐中创新.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教育质量, 提高学生素质.
摘要:针对中职生的学习实际, 探讨了通过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简洁美、对称美, 让学生享受数学所带来的快乐, 从而将这种快乐带到课堂, 进而乐于学习.
关键词:中职,数学,快乐
参考文献
[1]喻平.数学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4..
那艳若惊鸿的美丽,如同一部童话的忧伤。那漫长而寂寞的等待,却以爱的名义,无限希望加无比的绝望,发酵在记忆里,那相思,早已醉得昏天黑地。
那深爱的.沉默,那深爱的等待,慢慢就与爱分离,分离出一种习惯,根植在心的沃土上,精神变成了苦力,精心的侍弄那份期盼,等待。梦,可曾停下了脚步?
怕,真的怕。怕人海里弄丢了彼此,还有那悦耳的歌声。怕,只属于对方专利的音韵,被时光偷偷的拿了去消音!曾经契合的惊心动魄的光影,会不会被吞嗜于时空?
剪切几张爱的片段,存入梦里吧!好稀释一下一个人的郁郁与寂冷。
时光的风,吹得日历翻飞,带走了怅惘哀怨,只有记忆,或悲伤或美好,常常入梦。还有那十分的眷恋,如影随行…
透过月光,我清晰的静看杯中的青茶舒卷,那摇头摆脑的样子,多么象鱼儿入水呀,舞动的身姿多么妙曼,那香气芬芳四溢,沁人心脾。我的思绪也在一点一点随那馨香的叶片,铺开,伸展,沉淀。
就这样,心也远离了尘嚣,放浪形骸之外,那月入杯,那星入杯便又是另一个宇宙了。
爱一种事物,爱一个人,就象爱一杯茶,品味它的甘醇,那是一个灵魂产生的一种魔力,演变出一种精神,进入一种境界。
爱的顽固,彻底,挚着,那种强大的冲击力,足以震憾天地,谁又能说得清呢?
最幸福的就是被爱。最美好确是那思念的静寂。如心湖的微波,荡漾出蛹动的涟漪,一环套着一环,永不休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