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特色校标准

2025-01-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育科研特色校标准(共8篇)

教育科研特色校标准 篇1

**县城关东门小学

**

我校是**县城区一所普通完小。为更好地整合教育资源,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解决来汀经商及外出打工、经商人员的子女进城读书的需要。2002年7月我校首办城区寄宿制小学,面向全县招收适龄儿童入学。学校现有12个教学班,在校生630人,教师34人。我们立足校情,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校本课程建设为依托,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三园”建设为目标,组织、开展“生活教育”活动。通过生活教育实践与研究,初步形成了“依托生活,和谐发展”的办学特色。这一特色的内涵具体表现为:阅读成为生活内容,实践成为生活本质,热爱成为生活态度,运动成为生活习惯,创造成为生活追求。

一、挖掘内涵,构建特色文化。

1、文化载体。学校校园面积小,活动空间窄,为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良好的氛围,我们开辟了以下一些“场地”,既营造了氛围,又拓展了教育空间。

(1)“三园一台”。根据实际,我们把校园划分成三个园区,即以教学楼为中心的“求知园”,以学生宿舍、食堂为中心的“美家园”,以乒乓球台、爬梯、单双杆、沙坑等体育活动设施为中心的“快乐园”。在校园中心地带建起了以陶行知塑像为中心的“行知台”。

(2)“一亭一言”。“亭”,师生读书读报亭。每层教学楼都有一个休息平台,利用这个空间各层都建立了一个读书读报亭。这些书报亭都由学生管理。“言”,学生生活感言。即每月从学生“生活教育”的日记中精心挑选出精彩的言语,然后由班主任配上学生本人的照片,张贴在教室门外的走廊墙壁上,供大家学习欣赏。诸如

“生活是一杯美酒,越品越有味。”

“幸福的生活是一种宽容。”“战胜自己才会进步。”等等,学生在不断地品味生活、感悟生活之中悟出了只有自觉地遵规守纪,保护环境,爱国爱民,才不会迷失方向的道理;也懂得了人生需要宽容和付出的道理,在“生活感言”展示栏里,学生自我教育,收效颇丰。

(3)“一书一报”。为丰富生活教育内容,学校还发动学生办“生活教育”手抄报,出版学生优秀习作《新苗》。手抄报每月一刊,学生习作园地《新苗》每个学期出两期,习作内容以生活为源泉,择其优秀习作发表,供大家评点、欣赏。

(4)“一廊一语”。“廊”系长廊,“标”为标语。在教学楼醒目处布置了大幅主题标语:“践行行知理念,实施生活教育,打造‘三园’学校”,“生活教育是发展之路,强校之柱,特色之源”,“来源生活,高于生活,创造生活”。这些标语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实施生活教育的目标、做法和重要性。“生活教育长廊”从横向方面,分七大块把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生活与学校、生活与自我、生活与社会、生活与人文、生活与环保、生活与科技、生活与艺术,以图文形式进行布置,生动形象,一目了然。

2、文化口号。和谐发展,服务祖国。

3、特色校歌。我们根据“生活教育”活动要求创作了校歌《“三园”之歌》,让全校师生传唱。《“三园”之歌》包含了三层意思:①“三园”是什么?——求知的学园,奋飞的乐园,成长的家园;②怎么生活?——学习、探索、合作、进取、感恩、自律;③美好的愿景——我们是展翅飞翔的雏鹰。

二、务实高效,建设特色课程。

1、校本课程。

我校编写的每册《生活教育》

校本课程教材以陶行知

“生活教育”思想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识生活、会生活、能生活、并在生活中逐步做到自主、自理、自立、自强为目的,以提高学生的生活素养为出发点。全套教材编写了六册,总计65课。每册教材围绕“生活与学校”、“生活与自我”、“生活与社会”、“生活与人文”、“生活与环保”、“生活与科技”、“生活与艺术”七个单元,分别从不同层面构建了

“生活教育”的内容与要求,供各年级使用。

(1)入课表,开齐上足。

即按教学计划把这门课程以“校本课程”的名称列入各班的课表中。并遵照学校学科教学常规管理的相关规定,在做到教材师生人手一册的基础上,对任课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布置、成绩评定等提出相关要求,进而促使校本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建设步入正轨,为校本教材的正常教学提供保障。

(2)齐步调,年段实施。

为更好地发挥团队作用,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我们以低、中、高三个年段为单位,组成三个备课组,以年段长为备课组长,对所在年段的教材,含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时安排、教学方式、实践方式、任课教师等进行统筹规划,周密安排,科学合理地制订出学期教学计划。进而让所在年段的成员明确了该册教材的每篇课文“由谁教”“教什么”“怎么教”,为有效实施校本教材奠定了基础。

(3)重实效,科学施教。

①编写《校本课程教材----“生活教育”使用说明》。它相当于教师们常使用的《教学参考书》,内容由“教材浅析”“实施原则”“实施建议”“注意事项”四个方面组成。它为教师们使用教材,实施教学指明方向,释疑解难。

②提供教学模式。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们总结了校本课程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即:1、再现生活,引入新课;2、联系生活,学习文本;3、课堂实践,指导生活;4、评讲小结,提升生活。实践证明,基本教学模式,好学易用,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2、活动课程。

(1)主题活动课程。主题活动是我校特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文明礼仪我先行”、“校园生活‘三字歌’”、“祭奠英烈扬精神,珍惜幸福记党恩”、“唱响红歌跟党走,快乐生活伴成长”、“感恩,我们在行动”等系列活动。主题活动遵循知情意行的规律,有主题、有方案、有过程、有评价、有总结。如“祭奠英烈扬精神,珍惜幸福记党恩”活动,围绕英烈路、英烈谱、英烈花三个章节,举行了祭扫杨成武将军和瞿秋白烈士,参观红旗跃过汀江展览,编写了《红土地上的英烈事迹选》,开展英烈与生活演讲会,布置闽籍将军生平事迹展,征集生活感言,学习英烈征文和手抄报比赛,开展回顾历史争当“四好”少年,进行学习英烈之星评选等活动,有效地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品味生活、丰富生活、热爱生活、创造生活,不断提高学生的生活素养。

(2)“周末乐园”课程。我校的寄宿生,父母大都远在广东、深圳等地,周末照常吃住在校,只有节假日才让其亲友接回老家。根据这一实际,我们建立了寄宿生“周末乐园”。周六上午开设英语、二胡、歌唱、舞蹈、剪纸、书法、篮球等周末乐园班,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选一至两项参与训练,这些乐园班的教师主要由学校综合组的专职教师来担任,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如舞蹈、书法等我们外聘教师来充当,以此解决乐园班的师资问题。周六下午分两段进行活动,第一阶段统一组织听取诸如安全知识讲座、法制讲座、生活小常识讲座等等,主讲人一般是学校校级领导和各处室负责人,也有外聘卫生防疫和司法系统人员主讲,有时也组织观看安全知识录像或儿童短片。第二阶段分组活动,学生可以自由上网或进行棋类(象棋、围棋、跳棋),乒乓球、跳绳、阅读等活动,分别由专职计算机教师和专职生管教师组织。周日上午则利用**历史文化名城、“三红”基地、经济开发区的各种资源,由专职生管教师组织学生外出参观、访问、调查,并撰写日记或报告。周日下午,安排整理内务如打扫环境卫生、整理用品用具等,并进行一周评比活动。如此,既解决了寄宿生的周末去处问题,也使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基本技能得到了有效的训练,真是一箭双雕。

此外,还有学校“四节”——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节、艺术节传统活动。

三、构建平台,完善特色评价。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教育活动离不开评价,评价需要实践来支撑,两者关系紧密,相辅相

成。我校在评价建设的研究中注重实践,设法构建评价平台,使评价有一个凭借。

1、生活感言汇萃平台。即让学生把自己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获得的一些感悟用浅显易懂的话写出来在全班交流,与同学分享。老师集大家所成组织评选,将一些优秀的,寓意深长的感言连同照片展示在“生活感言牌”上,定期更换再汇编成册。

2、板报专刊展示平台。各班出版的“生活教育”板报有励志名言、教育小故事、生活小百科、学习新方法、生活趣事等内容,能够吸引同学们仔细认真地阅读,从中有不少的收获。每期的板报都要对其版面设计,板报内容进行评分,评出优胜班级。同时还要评选一批优秀宣传员,进行表彰。

3、生活技能训练平台。针对寄宿制小学特点,生管处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生活技能训练。主要项目有:生活基本礼仪、生活基本技能(如巧叠衣被、缝衣钉扣)、多彩的课余生活(有剪纸绣图、着衣装扮、英语交流、武术健身、课余跳舞等),并由生管老师对每位学生进行评价,全优的为“五星”奖,良为“四星”奖,合格为“三星”奖。每期组织一次生活技能专场展示表演。

4、学生银行教育平台。如何教育引导寄宿生合理使用零花钱,从小养成勤俭节约习惯,学会理财,提高生活能力呢?我们创建了“学生银行”,模拟现实生活中的银行操作模式,进行管理。因其有可操作性,更具趣味性,学生非常乐于参与。所不同的是“存款利息”不是钱,而是“奖品”。即看其存款多少,又能做到节约开支、合理使用的相应发给奖品,进行评价表彰。这样有效地减少了学生乱花钱的现象,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深受家长欢迎。

5、生活品德争优平台。为让学生树立自信,养成良好品德,我校针对寄宿生设立了一系列奖项,如“团结友爱奖”、“爱惜粮食奖”、“讲究卫生奖”等等。一张张朴素的奖状让他们发现了自身的优点,为他们树立了强烈的自信,学会在生活中战胜自己。

6、生活行为规范平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受益终身。大队部为此开展各项活动评价学生的行为,其中生活教育“三字歌”的评价活动,取得良好效果,各班涌现了一批“文明之星”。学校每月进行表彰,并在“争当四好少年”展板中展示这些学生的风采。

7、争先创优竞争平台。评选文明班级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各班更有凝聚力;争当光荣升旗手让队员们感到一种无尚的光荣;评选优秀队员、三好学生、优秀队干、学习积极分子、优秀播音员树立学生自强自信。

多种的评优方式,全面的评优项目构建了丰富的评价平台,是我校办学理念的重要体现。

四、总结提高,彰显特色成果。

2012年第3期《小学教学研究》杂志以《打造生活教育特色校,铸就创造生活新人才》为题,介绍了我校特色办学成果:

1、学校得到了发展。

学校由原来的薄弱校发展成为城区特色办学的完小之一,被评为福建省“优秀家长学校”,**县“文明学校”,**县“寄宿制管理示范校”和

“寄宿制管理先进校”、**县“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县食品餐饮安全示范单位”。2012年12月获得龙岩市基础教育课题《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与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2、提高了学生素质。

学生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同学中比进步、学尊重、懂感恩、讲诚信、能勤俭、会自律蔚然成风,生活中“问题解决”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同类学校前列。如学生参加省作文竞赛获一等奖、市演讲比赛一等奖、市计算机奥赛二等奖。学校体育队选送队员参加省射箭比赛获女子组团体冠军,参加市举重比赛获个人22.5kg级第二名,参加县篮球赛获男、女队第二名,参加县广播操比赛连续两年获第二名,参加城关中心校田径运动会连续五年获团体总分第一名。

3、引领了教师专业成长。

教育科研特色校标准 篇2

关键词:泰国华校,基础教育,特色,启示

泰国华校历史悠久, 历经二三百年的风雨坎坷, 已于20世纪90年代进入稳步发展的蓬勃繁荣时期。泰国华校有三种形式:一是孔子学院, 是由我国汉办与当地高校联合创办的教学机构, 目前泰国已有13所孔子学院, 数量居亚洲第一。它集语言教学、文化传播、汉语考试、经济交流等多种功能于一身, 对泰国基础教育中的汉语教育起到积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二是全日制中小学校 (大多数学校都附设有幼儿园) , 就是在全日制教学中进行汉语教学的学校。三是由社会团体创办的业余的汉语补习学校, 办学方式灵活, 多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教学。目前, “华文教育”已被“汉语教育”取代, “到2010年底, 开设汉语课程的泰国高校已达100所, 约占泰国全部高校总数的三分之二”, “泰国开设汉语课程的中小学共有1393所, 其中公立学校1020所, 私立学校373所”[1]。这样的发展势头是东南亚其他各国无法比肩的。泰国华校发展的数量和规模都不可小视, 其中不乏历史悠久发展成熟、具有一定规模和经验、教学管理规范严格的华校。这样的华校能享受泰国教育部补贴并定期接受其评审, 课程设置和其他教学活动严格遵照《全国教育纲要》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执行。所以, 泰国华校教育既有自己的办学特色, 又能反映出泰国基础教育的一般状况。

一、泰国华校基础教育特色

笔者在泰国龙仔厝府公立致中学校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支教, 根据自己在一线教学工作中的切身体会, 以及对邻近华校的调查了解, 以国内的基础教育为参照背景, 总结得出泰国华校基础教育几方面的鲜明特色。具体如下:

(一) 在开放、多元的文化氛围中体现民族传统文化

泰国华校的文化态度是宽容开放的, 文化现象是多元杂陈的。传统的和现代的, 中国的和西方的, 外来的和本土的, 这些各不相同的文化可以多元共存, 相安无事。

泰国华校开放多元的文化氛围更多源自它围绕多样化的节日开展的学生活动, 比如, 中国的新年、春节、端午、中秋、国庆, 西方的圣诞节, 泰国的本土节日, 像敬师节、教师节、泰文日、儿童节、中元节、父亲节、母亲节、水灯节等, 特别是对多个佛教节日更加重视, 如佛诞节、敬佛节、万佛节、守夏节等。除此而外, 还有全校性中英泰三语体验营、分色运动会、学术周等。学校将这些活动视为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途径, 形式多样、文化内涵丰富的活动能使学生了解世界当今文化, 开阔视野, 领略不同的民俗风情, 并学习相关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 在活动的过程中展现本人能力,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并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 为学科的课堂教学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机会。

泰国文化历史悠久、独具风格。民族传统文化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根基。泰国华校以一种开放态度接受外来文化, 同时, 以独特的方式延续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佛教是他们的精神信仰, 是泰国人的日常修炼, 学校每天早晨课前举行晨会, 全校学生聚集在一起唱“颂圣歌”, 再奏响国歌, 升起国旗。接着是诵经拜佛, 然后席地而坐接受训导。以“国家—宗教—国王”三位一体的核心价值观就在日常规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遇传统的节日、传统的乐曲、传统的舞蹈、传统的习俗, 就本色生香地呈现于校园。遇到佛节, 学生或者整队去寺庙参加活动, 或虔诚诵经祈祷。其他的大型活动多请僧人来诵经祈福, 师生则按规矩布施, 以示敬佛礼佛之意。民族传统文化在泰国华校就这样成为一种无处不在的氛围, 包围浸润熏陶着学生, 让学生感觉到传统文化就在身边, 在自己的生活里。

除此而外, 泰国母语教材里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比比皆是。比如传统歌舞的唱词、舞蹈表演, 皇室成员的故事、皇家用语, 与佛教寺庙有关的内容, 等等。华校还通过课程设置和考试来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初三开始每周都有宗教课, 而且小学、中学毕业都要考试佛理, 并由学校出具成绩等级证书。泰国华校把发挥和利用了泰国传统艺术绘画的练习———作品 (用非常形象直观的图文并茂的方式体现学生的学习所得) 发展成一种普遍的深受学生喜爱的训练形式。

泰国社会在向现代转型的发展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更多地得益于学校有特色的文化教育。

(二) 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双重功能和实用特点

为改变基础教育职能单一的缺陷不足,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 泰国基础教育通过课程改革逐渐呈现出整体的多元化、多渠道特点, 即其基础教育承担着双重职能:既为学生提供谋生就业的知识技能, 又为需要继续深造的学生提供扎实的基础科学知识, 培养他们的理论思维和创造能力。其基础教育虽说历经多次改革, 但双重职能始终是其不变的显著特色。

泰国华校的核心课程设置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提升综合国力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包括泰语、数学、科学和社会、宗教、文化学等;第二类是增强个人适应性和创造力的课程, 包括卫生和体育学、艺术学、职业和技术学、外语等。基础教育课程如此设置, 明确体现了其基础教育双重功能的特点。

首先, 注重实用是泰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 泰国教育就逐渐在各方面体现基础教育的实用理念。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实际发展需求, 其基础教育一直肩负着教育的双重功能。

其次, 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基础教育阶段设置了丰富且实用的劳动 (职业) 教育课程, 贯穿整个基础教育阶段, 从小学持续到高中毕业。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 使学生具有把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能力。这门课程的内容丰富而广泛, 包括农业、畜牧业、园艺、工业技术、商业、旅游业、家政、手工制作、仪表仪态等。这一课程的设置使泰国的基础教育具有明显的注重实用、实践和生活经验的特点, 切实加强了基础教育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再次, 泰国教育的实用理念还体现在:强调知识源于观察、实践和实验, 而不是书本。

不同阶段和不同学科的学习都强调动手实践和实验。书本上的知识往往被要求运用于实践, 解决实际问题。

注重实用的理念不仅使泰国教育成为实实在在的“生活教育”、“生存教育”, 而且学生对日常生活的正确态度和良好习惯也得到了正确的引导和培养。不仅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生存”, 而且让学生“学会学习”, 注重动手和实践能力的养成。

(三) 倡导学习方式的变革

泰国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教育发展经验, 不断修订自己的人才培养标准。其基础教育改革通过注重体制完善、课程设置等更多关注教育自身的改革, 逐渐过渡到上世纪90年代以后强调科学教育、实施过程和整体素养的体现人文精神的改革, 并逐渐“把课程的实施过程看得与实施结果同等重要”[2]。泰国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强调以学生的个人兴趣和能力为标准, 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幸福体验, 同时, 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合作和积极探究, 以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3]

泰国基础教育对学习方式的改革要求远离从前教师讲、学生学的模式, 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 讲究科学教育, 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具体表现为:

1. 强调在过程和活动中学习

泰国教育注重实用不仅表现为一种教育理念, 还具体体现在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中, 各学科的学习都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 (实践) 的机会, 让学生参与知识获取的过程, 这在此前的论述中已有涉及。此外, 学校的大型活动都与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密切相关。活动中往往包含游戏环节和动手实践、实验的操作, 把学习的过程设计为不同的活动形式, 因此不仅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体现出对学习过程的关注并丰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快乐体验。比如在“中英泰三语体验营”中对“能源种类和转换”的学习就是在“抢凳子”、“乒乓球过河”、“做风车转风车”、“聚光镜点火”、“汉字词语接龙”等游戏和实验中进行的。在“学术周”活动里, 对“东盟十国”的首都名称、国旗、货币等常识和语言知识的学习, 是在展板上正确贴图并认读的活动中完成的。对节日风俗和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多是在有奖竞答的活动中进行的。

2. 积极倡导合作学习

为了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能力, 特别是与他人和谐相处、探究和创新的能力素养, 泰国华校教育最常采用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和训练方式就是分小组学习。它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际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泰国母语教材几乎每课后面的练习都要求学生分小组完成, 这类练习占90%以上。或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概括, 或把某种知识运用于实践。分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 或进行口头汇报, 或进行实际演练, 或提交书面报告, 或用展板的方式体现,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和成绩评定。其中大部分合作学习需要学生集体探究解决新问题。

这种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分色运动会”体现得最为突出。这种运动会是按全校师生人数的多少分成不同颜色的方队, 不同方队都由年龄不同的学生组成, 这有利于开展合作探究学习。高年级的学生指导和帮助低年级, 每个方队如何在文娱表演、拉拉队助阵甚至旗手形象设计方面压倒对手取胜, 这就需要合作探究能力的有效发挥。它使参赛的学生以团队为核心, 不分年龄和学段, 兼顾整体, 以大带小, 出奇制胜。

二、启示

中泰两国的基础教育在某些方面形成了互补之势。泰国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教学有待加强, 学科发展的规范完备细致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但其基础教育的显著特色对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 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熏陶

我们在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训是深刻和令人警醒的, 所以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特别是语文课程改革要求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了解并能正确理解当今世界文化。课程改革后, 学校教育在引导学生了解当今世界文化方面, 没有形成资源整合和通力合作, 我们自身的传统文化仅仅是学科意义上的、书面意义上的, 与社会生活实际脱节。这方面泰国华校的做法值得借鉴意义。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彰显民族传统文化, 从社会环境和校园文化两方面入手, 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使民族传统文化成为实际生活的一部分。

(二) 密切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实际的联系

课程改革强调课堂教学要加强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贴近、反映社会生活, 贴近学生, 并应用于社会生活。在这方面, 泰国基础教育课程的实用性, 功能的双重性给我们以较好的启示。应该大力倡导知识源于环境, 源于生活, 并服务于生活和实际, 推行切实可行的“生活教育”、“生存教育”对于教育受众为独生子女群体的基础教育来说至关重要。“学会生活”是一个正常的人、健全的人最基础的第一步, 是适应社会、适应人生、适应未来的前提, 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有其他发展的可能, “学会学习”也才有真正的价值。否则, 只能把下一代培养成“读得圣贤书, 生活是白痴”的一代。

(三) 注重学习中的实践操作过程

我国新课程标准强调“过程和方法”, 以反拨注重结果的灌输式教育。但学校对“学习过程”的注重, 只体现为对“书面”学习过程的注重, 而对“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操作过程有所忽略。特别是对理科内容的学习, 这方面甚可担忧。对实验器材的性能和实验操作过程, 学生也有较普遍的机械记忆现象。

(四) 加强能力训练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我国基础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 但是我们的练习又设计得五花八门, 面对重中之重心有余而力不足, 训练上面面俱到, 实际没有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合作探究创造条件, 留下空间。

学科自身特性与其综合性之间存在有待调和的矛盾。在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方面, 虽然我们不能太过注重基础, 大幅度降低要求, 但我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增强课程训练的综合实践性, 以切实提升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训练。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方式集中训练, 而不是全面铺开。课程设置上体现难度, 但是在训练设计当中完全可以有意识地体现。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考试已经开始, 所以对所学文科或者理科知识进行综合性实践应用应该而且可行。

参考文献

[1]吴建平.泰国汉语教育与汉语推广现状、问题及对策[J].集美大学学报, 2012 (02) .

[2]李志厚.泰国九十年代中小学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 1999 (02) .

教育科研特色校标准 篇3

一、组织领导

1.落实国家政策。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和有关法律法规,认真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积极推进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纳入学校规划。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一般应有3年以上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有学期或学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

3.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和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骨干,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分工负责,各司其职。

4.成立工作机构。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机构,每学年至少召开1次专题工作会议,并有会议纪要。有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责任部门,有专人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组织与实施,有相关的工作档案。

5.完善规章制度。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实施、检查督导、评估评价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完善心理辅导伦理规范、档案管理、值班值勤、学生转介、危机干预等方面的工作制度。

二、条件保障

6.配齐配好教师。在核定的编制范围内,学校对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段至少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根据学生人数需要配备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有相关心理学教育背景或取得相关资格证书,经过岗前培训,能够胜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

7.加强培养培训。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师资培训内容,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每年对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不少于10课时。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习交流和教研活动。

8.保障教师待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和心理辅导要计入工作量。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评优评比、工资待遇、职务评聘等方面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制定维护和调适教师心理的相关措施。

9.加强阵地建设。有完备的心理辅导场所、设施,专人负责,运作正常。心理辅导室要有个别辅导室、团体辅导室、心理拓展训练等功能空间及相应的设备设施,能满足学生心理辅导的需要。心理辅导室或学校图书馆要配备心理健康教育类的报刊、图书。

10.加大经费投入。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纳入学校年度经费预算,原则上年生均心理健康教育经费不低于10元,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教育教学

11.保证课堂教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列入课程表,课时可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中安排,一般每班每两周1课时。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体系完整,有各年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与课件等。每月至少有1次年级以上的教研活动,每学期至少有2次年级或校级的公开课或观摩课。

12.注重学科渗透。各学科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组织相关的公开课、教研活动或提供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优秀案例,供教师学习交流。

13.加强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每学期都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节(月、周),学生心理社团,宣传栏、校园广播、电视、网络等校园媒介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14.做好心理辅导。心理辅导室定期对学生开放,每周不少于10小时,主要用于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个别或团体辅导。心理辅导室值班记录、辅导过程记录完整并及时归档,有相应的分析、对策与辅导效果评价。心理辅导要在学生知情自愿的基础上进行,保证辅导质量,依法保护学生隐私,谨慎使用心理测试量表或其他测试手段。对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转介到相关心理诊治部门并记录在案。

15.密切社会合作。学校与家庭积极配合,共同实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每学年为家长举办1—2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或宣传活动,帮助家长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教育方法。通过家长委员会、家访等多种途径,了解、反馈学生的心理状况,协助家长或监护人共同解决孩子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利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服务社区,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辐射作用。

四、科学发展

16.开展科学研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科研活动,有相关的研究课题与实验成果。学校至少有1项地市级以上心理健康教育获奖成果,有2篇公开发表的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论文,或1本公开出版的心理健康教育类书籍。

17.提高教育实效。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5年以上,在区域内较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成长成才产生积极作用,教师广泛参与相关工作,多数学生心理发展得到有益帮助,出现心理问题能及时求助并得以解决。学校师生对校园生活满意度高,全体师生和学生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良好。

教育科研特色校标准 篇4

——民乐县民联寄宿制小学创建“校园文化特色校”工作汇报

民联寄宿制小学自创办以来,面对教育发展新形势,秉承“给学生最美好的童年,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以“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促特色,积极开展各种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校园活动,积极为学生创建健康快乐成长的良好环境,形成了“活动课程化、活动普及化、活动精品化”的鲜明特色,构建起了文化与艺体并进的素质教育体系,树立了校园文化活动品牌。2009年学校被评为“张掖市教育系统远程教育设备使用先进学校”,2012年被中共甘肃省委员会、甘肃省人民政府评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先进单位。

一、学校基本情况

民联寄宿制小校始建于2009年,前身为民联中学。学校招收全乡五六两个年级的学生。服务民联乡19个行政村,22000多人口,服务半径20公里。至目前,学校有教职工36人,学生426人,其中六年级226人,五年级200人,共设12个教学班。学校占地面积23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7807平方米。

二、创新管理模式,彰显办学特色

(一)精心谋划,锐意创新,积极探索特色办学路径。学校创办伊始,校领导班子就将挖掘优势、培育特色作为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立足学校实际,着眼长远发展,发动全体教师展开深入讨论,集思广益,精心谋划,深入论证,将第二课堂活动、体育大课间活动、“小体验,大作为”实践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营造书香校园确定为学校发展的五条路子,力求通过活动课程化、普及化、精品化促进学校管理特色化。

为抓实抓好校园文化活动特色工作,学校狠抓制度建设,先后制定了《民联寄宿制小学第二课堂活动实施方案》、《民联寄宿制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实施方案》、《民联寄宿制小学课外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民联寄宿制小学“传承经典文化,营造书香校园”活动方案》和《民

联寄宿制小学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方案》。为“校园文化特色校”创建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明确了工作方向。

每学期初,学校都要对第二课堂活动、体育大课间活动、小实践活动、营造书香校园活动和传承非遗文化活动进行精心安排,制订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并制定了严格的分工负责制度。校委会定期检查活动开展情况,并举办各种形式的学生活动,创建表演、展示的平台,以检阅活动成效。每学期末,学校还要对校园文化活动进行考核评比,对工作成效显著的教师、学生进行表彰奖励,有力地促进了特色校创建工作的常规化和制度化。

(二)强抓硬件建设,为特色办学奠定物质基础。学校抢抓“两基”迎国检契机,积极争引项目,不断加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2009年,学校争引“危改”项目资金306万元,建成2600平米的四层双面教学楼1幢。2011年,投资30多万元,完成彩砖硬化面积3305平方米、混凝土硬化面积1699平米。充分发挥校舍充足的优势,先后建立了德育室、少先队活动室、手工劳动展室、音乐教室、体育器材室、美术室、仪器室、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多媒体室、电子阅览室、值班室、治安室、医务室等功能室,并积极争引中华慈善协会“观澜湖爱乐教室”项目1个,爱心电影教室1个。各功能室布臵精美、制度完善、管理规范、设施齐全,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开设第二课堂,打造学生成长乐园。学校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组建了体育、文艺、科技等各类兴趣小组25个,制订了科学合理的活动计划和管理措施,通过人性管理和科学引导,使第二课堂呈现出了生本化、趣味化、课程化、精品化的特点。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组建了体育、文艺、科技等各类兴趣小组25个,制订了科学合理的活动计划和管理措施,通过人性管理和科学引导,使第二课堂呈现出了生本化、趣味化、课程化、精品化的特点。活动的开展也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展示自我搭建了平台。三年来,学校一直强调对学生课外兴趣活动的科学指导与人性化管理,采取了“六

定”措施,即:定辅导教师;定活动项目与具体内容;定活动时间与地点;定评比标准与奖励办法。通过这些措施,使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展现的舞台,参加自己心爱的活动组,感受兴趣小组带给他们的快乐与充实。

为检测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成果,学校每学期组织开展一次兴趣小组成果展示。美术室里展出美术兴趣组同学绘出的一幅幅精美图画和精心设计制作的艺术作品;音乐教室中一曲合唱让优美的歌声在校园久久回荡;电子琴室里悠扬的琴声奏出一道绚烂的彩虹;微机室里学生精心制作的一幅幅优美电子报让大家耳目一新;操场上田径队同学们斗志昂扬、生龙活虎……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展示活动,既检阅了活动成效,又让学生找到了成功的快乐,激发了学习兴趣,更为学校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增添了无穷活力。

(四)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建设活力校园。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引导和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体育活动,提高学生身体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学校每天安排1个25分钟的课间活动和每天下午40分钟的课外活动组成大课间活动。要求活动做到“一天一小时,一人一器具,一月一主题,一期一测评,一年一盛会。”结合时令特点及不同的节日,开展“队列队形比赛”、“阳光体育运动会”等系列艺体活动。还通过精心策划,认真组织,深入挖掘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精心排练民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文艺类代表性节目——“腰鼓舞”、“霸王鞭”、“顶碗舞”。节目既有传统的地方特色,又融入了现代舞蹈艺术的特点,集表演、欣赏、娱乐于一体,雅俗共赏。同时各班还编排了校园集体舞、韵律操、国学操等节目,以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规范学生课间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推进阳光体育活动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开展,逐步形成了充满生机的学校体育特色。

在活动内容上,学校安排了传统体育游戏、竞技体育游戏及师生自创游戏等形式多样、新颖热烈的项目,力求参与面广、趣味性浓、活动量适度、安全性强。同时还结合地方实际上,开展了踢毽子、跳

长绳、短绳、跳橡皮筋(单人、双人、小组、花样等)、掷沙包、滚铁环、抬轿子、丢手绢、拍球比赛、障碍跑等孩子们喜爱的各种游戏活动。

大课间活动项目操作性强,宽敞的活动场地为大课间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了保证。一部分器材由学校提供,更多的则是老师和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器材简便易操作,有跳绳、沙包、橡皮筋、铁环等。既充实了活动内容,又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提高了动手能力,还方便学生随时锻炼。学校每两周举行一项趣味体育比赛,每学期开展一次阳光体育节活动,并对活动中的优胜班级和学生进行奖励,极大提高了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通过开展大课间活动,使孩子们真正体验了快乐与健康。让师生关系更加密切,有效增强了师生身体素质,提高了师生教学和学习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运动参与性、运动技能、身心健康、社会适应性等得到了强化,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不断增强。

(五)开展“小角色,大作为”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校园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实践的主要场所。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只有在学生体验参与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才能使学生在心灵的碰撞中去建构知识、理解人生、感悟人生,才能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为此,学校以培养学生多种能力为基点,创造性地开展了“体验小角色,走进大社会” 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当小干部、小记者、小主持、小引导员、小读者,加深了学生对社会的体验和感悟,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了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小干部:通过组建学生会、班干部轮流等形式,创设学生自主管理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由教师管理向学生管理转变,由强制约束向自觉遵守转变。在民联寄宿制校园,你会被这样的情景所吸引:肩披红色绶带的同学认真细致地开展“小干部”工作,时而检查场地是否有果皮纸屑,时而督促提醒同学们在楼道里保持安静,时而手把手地纠正同学们错误的广播操动作……小干部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平等意识、自律意识和团队意识,也让每位同学认

识到,只有从小事做起,当好一名小干部,长大才能为国家做大贡献!

小记者:为了让校园内外积极的新闻事件在第一时间让大家知晓,学校开展了小记者活动。小记者在红领巾记者站及所在班级语文老师的指导下,采访家长、亲友、老师、同学以及乡间名人,并撰写反映校园动态、社会现象的优秀稿件,有的在校刊《沙枣花》上发表,有的在“红领巾广播站”播出。此项活动既提高了学生观察、思考、提问、速记和写作等综合能力,也使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得到了提高,学会了怎样与人交往。

小主持:为保证学校各类活动有序开展,学校培养了一批小主持,通过主持班内及学校的各类活动、红领巾广播站等,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和普通话水平,锻炼了孩子当众表达的胆量,直接提高了学生的说话水平与演讲能力。

小引导员:通过选拔优秀解说员担任小引导员,让这些经过文明礼仪培训的同学成为学校特色宣传员,为本校师生及来宾引导解说校园概况、文化特色。同时紧扣社会实践主题,精心设计文明小引导员主题活动,在各班组织开展以“校园文化助我成长”为主题的班会,解读校园文化,让学校每一个学生了解本校校园文化,弘扬校园文化,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校热情。

小读者:本着“传承经典文化,营造书香校园”的读书理念,我校结合创建书香校园活动,加强图书室、阅览室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图书使用率,使之成为全校师生借书、读书的开放的港湾。我们还要求每个班级设图书角,引导学生把一些优秀物带到学校来,使全校学生都加入到“献一本看百本”的读书活动中来。同时建议每个学生在捐书的同时制作一张图书卡,以展示自己的才艺,卡上还可写爱书的格言等,激励同学们爱护书、爱读书,为学生阅读提供方便。按照“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原则,学校安排了两个诵读时间,一是各班每周两节经典诵读指导课,由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诵读方法的指导。二是“晨诵”时间:每天早读前10分由语文教师组织进行班级诵读展示。为了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进行诵读,我校每年的4月份和11月份各举办一次“读书节”活动,分别以“诵读经典,感恩幸福生活”,“相约好书,牵手美文”为主题,开展经典诵读成果汇报活动。在活动中评选“班级诵读之星”和“师生诵读之星”,树立典型和榜样。各班还开展“故事会”、“读书博览会”、“名人拾贝”、“换一本书,交一个朋友”、“好书推荐”等活动,让每个学生共享读书的乐趣。

(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坐落于祁连山脚下的民乐县,受冰川灵泉的滋养,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早在五千多年前,先辈们就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在日复一日的劳动中,积淀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达30项之多。其中霸王鞭、顶碗舞、腰鼓及社火表演等这些体现地方特色的传统地方文化,更是充分反映了民乐广大人民群众在劳动生产中乐观向上、奋斗不息的精神风貌。但在目前势不可挡的现代化进程中,大浪淘沙,我县的非遗文化已日益湮没在滚滚红尘中。作为学校,我们深刻认识到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感。于是,我校决定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为出发点,每学期安排20个课时,进行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与排演活动,特邀民乐县文化馆同志及一些民间老艺人来我校对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民乐顶碗舞”、传统民间“腰鼓”、“霸王鞭”进行了传承辅导。并排演了现代集体舞蹈“竹竿舞”,这些活动集娱乐、健身、传承于一体。经过老艺人们的精心指导,全校师生紧张认真的排练,轻盈优美的顶碗舞,铿锵有力的腰鼓,节奏欢快的霸王鞭,明快响亮的竹竿舞。包容并传递着多种传统文化,使学生们切实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优秀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同时也提高了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了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意识。同时,我校又成立了“非遗文化进校园”的校本教材编写组,编写组同志为了能最真实,最直接的将我县的顶碗舞等非遗文化呈现给学生和广大教师以及社会爱好者,不辞辛苦,广泛搜集资料,认真采访民间老艺人。历时两个月,终于编写出了《艺芽》这本教材,它虽然稚嫩,但却倾注着心血和汗水,凝聚着智慧。

(七)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要通过阅读百种爱国主义教育

图书、观看百部爱国主义影片和学唱百首爱国主义歌曲的贯彻与实施是爱国主义精神得到更好的提升。我校根据这一精神,寓学唱百首爱国主义教育歌曲活动于音乐课教学中,广播站将每天播放一首爱国歌曲,同时遇到重大节日,如六

一、国庆等,组织相应的歌咏比赛。阅读百种爱国主义教育图书结合营造书香校园活动进行。我校充分发挥爱心电影教室的功能,学生每月至少观看三场爱国主义影片,由电影教室负责人统一制定观看计划。每次观看完毕,要求各班组织交流观后感,学生每学期写出5篇以上观后感,要求各班每次观看后,将2-3篇优秀观后感发表到学校网站。负责老师还根据影片内容,设计了各种有奖问答题,提高了学生观看的积极性。

坚持不懈的追求为学校赢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学校在全县中小学体育运动会中先后夺得了团体总分第3名和第4名的好成绩。校篮球队夺得民乐县中小学生篮球赛小学组亚军2次;学生在各级征文比赛中获奖85人次,在全市科技书画大赛获奖25人次,在全县文艺汇演中多次获奖。

学校的特色化管理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尤其是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得到县教体局领导的肯定,并在2011年秋组织全县寄宿制小学领导进行了现场观摩,第二课堂活动的一些成功做法,也在其它寄宿制小学得到了推广。体育大课间活动和“小体验,大作为”社会实践活动,被民联学区作为典型,在全乡各小学推广,有力地带动了全乡小学教育特色化发展。

当然,民联寄宿制小学在创建“校园文化特色校”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办学条件还不能完全满足学校发展需要,硬件设施还需完善,特别要加大体育场地的建设。二是各项活动的品位、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育科研特色校标准 篇5

一、学校领导切实重视科技教育,管理机制健全(15分)

1、学校成立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有校长分管,有业务部门牵头,有具体人员负责。(2分)

2、学校把科技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并在新课程的全面实施过程中突出科技教育的特色,有创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的规划及措施。(3分)

3、学校有完善的科技教育工作制度。学校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布置、落实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学校建立了科技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培训、考核制度,学生科技社团活动制度。(5分)

4、学校把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列入目标考核体系,并纳入学年(学期)工作目标考核、表彰、奖励范围。(5分)

二、学校新科学课程全面实施,科技教育活动特色显著(45分)

5、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上足小学中高年级的科学课程;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课程(或综合性的科学课程);高中物理、化学、生物和通用技术课程。(5分)

6、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性学习等课程科技教育特色显著。小学开设专用科学工作室(活动室);中学科学实验室和通用技术实验室设施齐全。(5分)

7、开展经常性的科技教育活动。每年至少组织2次全校性的主题性科普活动(科学节、科技周、科普日等)。各年级积极开展科普讲座、科普知识竞赛、科普旅游、科技制作、科幻绘画、科学小论文等活动。(20分)

8、有1—2项在省级以上获得较好成绩的科技活动项目,全校参加省市组织的各类科技竞赛活动的总参与率达80%以上。(10分)

9、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了学生科技社团组织(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少儿科学院)。科技社团做到定指导教师、定活动计划、定活动阵地。活动正常,参与率高,有一定成果。(5分)

三、学校重视科技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10分)

10、重视对全体教师的科技教育及校本培训,每年有计划地安排科技教师、科技活动辅导员参加各级各类科技活动项目培训。(3分)

1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自觉向青少年学生宣传和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并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形成浓厚的科技教育教学风格。(3分)

12、有一支由科学家、科技工作者、科普志愿者等组成的热心青少年科技教育兼职辅导员队伍,定期开展工作,有一定成效。(4分)

四、学校重视科技教育阵地和设施建设(20分)

13、学校有科普宣传橱窗、科学工作室、科学实验室和科技教育成果展示室等科技教育阵地。学校的广播站、校园电视台、网站定期开设科普节目,宣传科普知识。学校校园文化和环境建设具有科普教育氛围。(10分)

14、学校重视科技教育的投入,保证必要的活动经费。能定期添置科技器材,科技教育设施能满足青少年开展活动的需要。校园图书馆中科普书籍不低于30%。校内科技教育资源(实验室、图书馆、计算机房)和网络资源得到有效利用。(6分)

15、有固定的校外科普教育基地,定期开展校外科普活动。(4分)

五、学校重视科技教育的理论研究(10分)

16、学校把科技教育活动与新课程推进结合起来,加强科技类课程的建设,有一定数量的科技类校本课程(3分)

17、学校有科技教育方面的研究课题,每年有一定数量的科技教育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定期交流科技教育工作的经验、做法及新思路。(4分)

科技特色校汇报材料 篇6

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改革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创一流,把科普教育工作作为学校发展的基点,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教育成果显著,社会反应良好,目前已成为天山区乃至全市知名度较高的、家长、社会认可的学校之一。学校先后被授予“国家级英语实验学校”、“区级精神文明单位”、“区德育示范校”、“全国少年军警示范校”、首批“区少年军警校示范校”、“自区青年文明号”、“口腔健康小学”、“市级科技特色学校”、“市级交通安全文明示范校”、“市级教科研先进集体”、“市级红十字会示范学校”、“示范小学”、“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学校以提高师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重点,以造就21世纪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不断加强科技教育的实施与管理,大力实施“科教工程”。把科技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的统一规划,坚持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做到常规教学与活动载体相结合,正面教育与环境熏陶相结合,实现科技教育 内容系列化,管理规范化,方法多样化,活动主题化。逐步走出一条切合学校实际、富有特色、实效性强的科技兴教的新路子。现将基本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提高认识,明确方向

科技是兴国之源,教育是立国之本。科教兴国是使我国永远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战略决策。作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如果不能夯实基础教育,如果不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去总揽全局,部署工作,让科技活动全方位地渗透、辐射、影响到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就会影响科技人才的培养,影响四化伟业的实现。我们今天面临着二十一世纪教育整体改革的实践中,青少年的科普教育也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自我学校被命名为市级科技特色学校,学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为出发点,始终坚持科技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并充分发挥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优势,用科技带动教育,组织各种科普教育活动,放飞学生的创新思维,让每一个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调动了全校师生热爱科学的热情,使我校科普活动蓬勃开展。开展科普教育不但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开拓了学生科技知识领域而且促进了学校的发展,科技教育活动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领导重视,强化管理

学校对科技活动的开展非常重视,在强化了管理方面,我们努力做到:

一抓机构建立。学校建立了由校长为组长,书记、副校长为副组长,办公室、教导处、德育办、各年级组负责人、科技辅导员为成员的科技活动领导小组,形成齐抓共管的管理网络,这为开展科技活动在组织上给予了强有力的保证。

二抓制度建立。为了规范科技活动的管理,我们把科技活动纳入学校工作重要的议事日程。坚持了必要的管理制度。一是坚持周周召开行政会的制度,开学第一周,行政会就要专题研究科技活动的开展;二是坚持了教师业务学习制度,开学第一周的业务学习就要向教师宣讲全校开展科技活动的要求及活动安排;为使开展科技活动有章可循,我们建立了各类人员职责和制度,如分管领导职责、德育主任、教务主任职责、辅导员职责等。这些制度的建立极大地调动了领导及教师参与科技活动的自主意识和群众意识。教师认识的提高,增强了开展科技活动的责任感、紧迫感。

三抓计划安排。计划是实施的起始环节,是确定学校科技发展目标和方略的过程。为了制定计划,我们注意了三点:第一坚持召开三个会,即召开各部门负责人和教研组长、年级组长会、征求大家对开展科技活动的建设;召开行政会审议并修改活动计划;召开全校教师会,由校长宣讲科技活动计划;第二,坚持由校长亲自审定科技活动计划,并将计划目标要求分解到各个年级,各学科教学领域之中。这样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所制定的计划,教师易于接受,实施时配合默契。

四抓科技课教学: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注重提高科技教育教学的质量。让全体教师认准课堂这一主渠道,利用课堂教学有机渗透科技教育。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不管是什么课,教师们都注意学生创造力的激发与保护,让学生大胆去想,大胆去说,大胆去做。因为教师们知道学生的各种奇思妙想就是科技意识的萌动、创造能力的萌动。一堂堂新颖、活泼、生动的科技教育渗透课,使科技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于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科技意识与实践能力,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课堂教学总要求积极渗进:加强教学直观性、增强教学趣味性、提高知识准确性、指导书法规范性、手脑并用实践性、各项训练渐进性、每堂要有创造性,面向全体普及性。

五抓过程检查。多年来,我校开展了以争创科技校造为主线的科技活动,要求各班做到“六个一”即红领巾广播站每次播诵一条科技要闻,学生每周讲一个科学故事,每月读一本科学家的书,搞一项小制作,各班每学期组织学生看一次科技电影或电视,出一期科技活动小专刊。为了检查这些活动是否落实,我们组织行政人员定期或不定期深入班级进检查,检查后,行政人员及时进行综合评议,并及时与年级组、与教师交换意见。通过检查,使科技活动的开展趋于经常化、正规化。

六抓激励表彰。为了调动教师开展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学校采取了相应的激励措施,全方位、多途径地促进科技活动的开展。一是把科技活动的开展纳入了评选先进班,先进教研组的重要内容,对评出的优秀者,学校给予了表彰和奖励;二是在每年教学工作考评中将科技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综合评定教师的教学工作质量,以此作为评选先进、晋级、评职的重要依据。

三、加大投入,夯实基础

为保证科技活动的顺利进行,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保证对科普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进行科普教育提供先进的物质条件,学校加快科技活动室、科学仪器室、实验室、计算机室、图书室、多功能电教室等功能室的建设,建设了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室、宽带校园网等使科技教育的手段实现现代化。并购买了大量航天航模、船模、车模器材、机器人套件、数码相机、刻录机、采集卡、摄影摄像器材等科普教育所需器材。此外,学校也重视科普教育软环境建设,开辟科普知识宣传橱窗,科普文化展示走廊、班级文化,“幸福娃娃电视台”、红领巾广播站等宣传阵地的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科普教育校园环境。同时,学校注意科普教育向社会延伸,挖掘、利用推广科学技术教育社会潜在资源。确立为科普教育基地,为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走近科学开创一个广阔的天地。为科技教育活动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使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四、加强培训,健全队伍

科技活动的开展,不仅要有一批热爱科技活动的学生,更重要的是必须拥有一批素质高、热爱科学的辅导员队伍,它是开展好科技活动的前提保证。因此,我们在抓队伍建设上,首先健全了三个辅导员队伍:即校外辅导员队伍;少先队辅导员和各科任教师组成的辅导员队伍;以专业教师为主的辅导员队伍。

1、加快转岗培训工作,配足配齐科学课程专职教师。多年来,学校积极选派教师参加科学课程教师、科技辅导员和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进修、培训。为鼓励转岗教师能安心开展科学技术教育工作,我们不仅把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时间计算为教师工作量,还把科技教育业绩作为教师晋升职称、评先评优的参考条件之一。这一切为学校的科技教育活动奠定一个良好基础。

学校按要求配足科学课程专职教师,还邀请了市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委员李亿祖、郭来清老师等社会热心人士担任学校的校外科技辅导员,加强学校科普教育力量。从而,确保学校能严格按照中小学课程(教学)计划开齐上足科学课程、活动类课程。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综合实践课程,成立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由朱向东老师任组长。落实社会实践总课时,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在科技辅导员的带领下,赴硫磺沟、柴窝堡湖水源地、西山、三屯碑水库水源地、乌拉泊水源地、米东区的东道海子水源地等地进行考察活动,在街道和社区为社会为群众宣传地震、环保各类科普知识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

2、创新校本教研机制,重视课题研究,加强教师专业引领。学校确定以校本教研为平台,以课题研究为导向,加强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学校在总结继承原有校本教研宝贵经验基础上,积极探索校本教研新模式。积极鼓励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开设个人教育博客等进行自学、教学反思、交流研讨,逐步建立起校内校本教研网络平台;确立《乌鲁木齐周边水源地调查》校级科学课程课题研究,并在第24届自治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得科技实践活动优秀项目二等奖。

3、发挥骨干教师引领带动作用。培训一批,影响一批,带动一批。学校要求外出学习、培训的教师,学习结束回校后利用每周教师学科业务学习进行二次培训,让全体教师共享培训成果;骨干教师每学期至少要上一节示范课或讲座。贺莉莉老师执教一堂题为《岩石》的综合实践活动公开课等等都取得很好的反响。

五、活动扎实,特色鲜明。

1、积极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活动,形成办学特色。结合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气象日等纪念日,学校每年均组织开展相应普及宣传活动,努力做到科普教育“七结合”:(1)科技与专家指导相结合。学校每学期都邀请科技活动专家来校进行指导和策划科技活动和科普知识讲座。如:先后邀请了乌市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委员李亿祖老师来校进行“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我国淡水资源概括”、“我国湿地概括”等科普知识讲座;乌市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委员郭来清老师进行“探讨岩石的奥秘”科普知识讲座和“探讨化石的奥秘” 等科普知识讲座,在两位专家的指导和引领下,我校科普教育活动取得了很高的飞跃。

(2)科技与校本课程相结合。

科技教育纳入校本课程体系,培育办学品牌。学校将科技教育列为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一~六年级开展了科学知识知多少、科学家的故事、科学小发明等科技校本教学。以及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建学校科技兴趣小组,因地制宜开展活动,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计划、定指导教师,确保科技兴趣小组活动落到实处;科技教育成效显著,组织学生参加各级科技创新大赛、电脑作品设计制作、学科知识等竞赛,近几年学生有百人多人次在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大赛取得优异的成绩。

(3)科技与学生兴趣相结合。学校积极为学生成长开辟广阔空间,开设了车模、航模、船模、小制作、小发明、科学幻想画、科技实践、养殖、摄影、机器人等兴趣活动小组。每周四下午活动,辅导老师有课时计划、课时备课,期末有兴趣活动小组汇报及总结。教师在授课中注意学生主动发展,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兴趣爱好获得满足,每个学生的个人潜能得到和谐、自由的发展。学校还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防震减灾》、《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等科普知识讲座及图片展, 同时科学教师坚持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动手动脑的科技制作与训练等,促进了学生从身边的科学出发,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从而去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对社会的一份责任感。同时。学校通过开展不同的科技活动,把学生引进科技活动的大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技意识,普及科技知识;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健康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科技与各级青少年科普竞赛活动相结合。几年来,我校紧密配合自治区科协、市科协、天山区科协开展的青少年科技活动并同步开展学校科技活动,如少先大队组织学生参加“六个一”活动(读一本科技书,看一部科普电影,写一篇科普小论文,出一期科技小报,做一件科技小制作,召开一次科普主题班会活动);请专家和校外科技辅导员来校面对面和学生交流共话科学,达到进行科普传播活动的目的;参加自治区、市级、区级的各级科技竞赛活动;提高学生进行科学创新的欲望。2008年10月,在国家体育总局主办的第十届“飞向北京”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比赛及第八届“我爱祖国海疆”全国青少年航海模型比赛新疆总决赛中,共有十名学生获奖;学校获综合团体二等奖。2008年11月,在天山区第二十一届青少年科技作品及车模航模船模比赛中,学校获团体第五名,共有25 名学生获奖。2009年5月30日,我校学生参加尚德电力杯第三届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新疆赛区选拔赛我校获团体三等奖。2010年11月,参加了天山区第二十五届青少年科技作品及车模航模船模比赛,共有105名学生参加了这次比赛,学校获团体一等奖。2010年12月,参加了第十五届“驾驶未来”全国青少年车辆模型新疆赛区的比赛,学校获团体一等奖。

(5)科技与班队活动相结合。每学期各中队都会召开一次以科普知识为主题的班队会,班主任及小干部们精心准备,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出一期以科普知识为主题科技板报,向学生宣传科普知识。

(6)科普与艺术教育相结合。学生利用废料易拉罐、雪碧瓶、橡皮泥、绒线编结、布艺粘贴、剪纸绘画等制作作品,充分显示了学生聪明智慧,丰富的想象及动手制作的能力。(7)科技与街道办事处科普工作相结合。我校每年和幸福路街道办事处合作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科普基地、组织学生进行科幻画的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车模航模比赛等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2008年5月联合举办首届幸福路地区青少年航空模型和车辆模型比赛,我校共有40名学生获奖。2010年5月,与幸福路街道办事处组织学生参加参观了新疆科技馆。2010年6月,与幸福路街道办事处联合举办第二届幸福路地区青少年动漫画比赛,有1000名参加,共有100名学生获奖。2010年10月,与幸福路街道办事处联合举办了幸福地区青少年科学幻想画比赛。2010年10月,与幸福路街道办事处联合举办了幸福地区青少年“保护环境,关爱生命”科普知识竞赛活动。2010年12月,与幸福路街道办事处联合举办了青少年科技小制作、小发明、沙盘模型比赛。

(8)科技与“手拉手”活动相结合。学校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大手拉小手”青少年科普知识传播活动,通过专家校外科技辅导员的大手拉小学生的小手,使学生的科普活动变得丰富多彩。

同时,学校坚持举办每年一度的科技周,开展科普知识讲座、科技小制作作品展,举行学生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科幻画、手抄报比赛和展览。使科学技术教育活动在我校如火如荼开展,形成我校办学特色。科技教育逐渐成为我校办学一个亮点、一张品牌。

六、培养特长,成效显著

在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各种能力的同时,教师充分保护学生的兴趣和热情,科技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中还能创设出课堂教学中无法达到的氛围,学生能够表现出激情,实现自我;学生还会为了解决某个问题尝试全身心地投入,甚至为了解决问题改变学习的态度;学生也会在科技活动中悟出科学态度看问题的好处,而引起自身理念上的更新。科技活动还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在开展各种科技活动中的过程中,学校涌现出了一大批富有个性的学生。

我们在各类活动正常开展的基础上,还积极地培养学生的特长,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参加中、省、市、县举办的各类竞赛活动。通过参与,集中反映了我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是高的。如我校四(1)的马鸣霄制作的《电子钟》、六(4)班的黄婉蓉发明的《自动喂鸟器》、六(1)班的苏勋泽发明的《简易画线嚣》、六(1)班的黄若薇发明的《自动升降窗帘盒》、五(1)班的樊培尧发明的《电光笔》、三(2)班的李昕睿制作的“简易凉衣架”、四(5)班薛涵钰制作的沙盘模型等同学在天山区、乌市科协举办的青少年科技小发明、小创作的比赛中分获一、二、三等奖,学校获优秀组织奖。这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技教育活动既拓宽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有丰富了学生的课外学习生活,使得学生喜爱,家长支持,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益。

教育科研特色校标准 篇7

一、健全制度, 精细学校管理

为了使各项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学校制定了《教师绩效工资考核方案》《教科研考核方案》《德育考核方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使全体师生时刻对照, 明确责任, 规范遵守。学校坚持“程序控制、条件约束、数量分析”的12字管理方针,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实施日查、周统、月总、期评的过程管理, 提高了目标的达成度。对管理措施的整改, 以周一例会的形式反映教师的意见和建议, 再通过领导班子集体讨论, 保证了管理工作的缜密性。学校实施了“名师、名课”工程, 改进了评估方法, 在优秀教师的评比上, 采取“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师德修养+科研创新”的办法评比;在三好学生评比中, 采取“基础知识+道德水准+组织能力+特长”的方法评比。同时, 学校采取教师竞聘上岗, 择优聘任的原则, 通过创新性的督导评估, 有利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 促进了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注重培训, 精干教师队伍

1.加强领导队伍建设。

“团结、高效、务实、创新”是领导班子必须树立的形象。首先, 学校要求干部加强学习、加强修养, 带头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以良好的精神状态, 积极的工作作风, 努力使自己分管的工作创最优。同时, 积极参与各项教育教学活动, 在参与中实现教育思想的引领, 在参与中提供更多的服务和帮助, 在参与中汲取工作的智慧和力量, 努力为每一位教师搭建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帮助教师不断超越自我、展示自我、提升自我、体验成功。其次, 建立了干部例会制度, 要求中层领导记录工作要点、工作过程和工作效果, 每天安排领导值班, 对校园进行全面巡查。每周至少一次深入一线调查研究, 并将记录材料上交校长室。再次, 注重对领导的考评, 每学期组织全体教师从“责任意识、团结意识、工作作风、工作能力、工作效果”等方面对领导干部进行民主测评, 并将测评结果记录在案, 作为评价工作的依据。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 师德为本, 注重实效。以“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为座右铭, 树立教师新形象。做到两个结合, 即表彰与处罚相结合、考核与监督相结合, 根据教师的实绩、职业道德、教学态度、育人效果等进行考核。通过领导听课、教师互评、学生评议、家长反映、问卷测评等途径, 及时把握每位教师教书育人的工作情况。这样, 不仅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 也给他们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提供了动力。

(2) 师能为先, 全面发展。学校要办好, 教师是关键, 为此学校实施“铸师魂、养师德、练师能”新世纪园丁工程。在能力培养上, 狠抓“三个结合”。自我学习与多种培训相结合:每学期, 教师每人订阅一本以上教学杂志, 要求教师主动阅读, 写好读书笔记, 学校定期进行读书竞赛活动;从教材钻研、课堂教学技能等方面积极开展校本培训, 如“教师如何备课”、“教师听评课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等, 引导教师扬长补短, 学习吸纳, 互帮互学, 共同提高;组织教师到沈阳、大连、兴城等地学习。问题研究与实践反思相结合:以问题为内容, 开展主题研究。每个教研组针对学科实际确定年组研究课题, 在教学中要求教师“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 鼓励青年教师大胆实践、反思。活动开展与评价激励相结合:举行“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师优秀论文评选”等活动, 进行优秀青年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师徒评比, 加强教师的研讨和学习;健全教师考核办法, 从德、勤、绩、能等方面采取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多元评价、综合考核, 为中、青年教师的成长搭设了平台, 逐步形成骨干教师成长梯队。

三、创新德育, 精心人才培养

1.以养成教育为切入点, 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学校德育部门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常规教育。认真组织各年级学生学习新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 结合学生的特点从学生的行为习惯细微处入手, 加强观察监督引导, 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学期末评选“文明班级、十佳少年、优秀学生干部”等星级少年, 通过特色评选活动, 激励学生争做文明少年。

2.以德育活动为契机进行思想教育。

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系统化;开展读书会、报告会、主题班会等教育活动;做好心理健康专题辅导, 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 建立心理咨询室;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站的宣传功能, 宣传健康、活泼向上的学生典型。

3.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构建校内外德育工作网络。

首先重点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德育教育主力军作用, 健全班主任每月例会制度, 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树立典型。加强过程管理, 实行学期考核, 并及时将考核结果公布、强化班级管理, 形成良好班风。其次, 通过德育课题研究, 工作研讨活动, 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充分发挥德育部门的指导作用、班主任的主力军作用, 充分调动全体教职人员德育工作的主动性。加强德育环境建设, 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做到全员育人, 全方位育人。

四、坚守主阵地, 精致教育教学特色

特色之一:“小课堂、大英语”。

抓好英语软环境建设, 注重养成教育, 给学生一个说英语的空间。“人人讲英语, 人人说英语, 人人用英语”已成为实验小学全体师生的共识, “认真学英语, 积极说英语”成为全体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自觉行为。另外, 以“双语活动”促进“双语教学”的普及, 以“双语教学”提升“双语活动”的品位, 收到广泛的效益。几年来, 校级领导与英语教师先后到大连、沈阳、北京、深圳、上海、杭州等知名学校参加培训、学习、交流, 学校编写了适合学生发展的英语校本教材。全国著名英语教学专家吴悦心教授、许时升教授先后多次来校调研, 并以实验小学的英语校本教材为基础版本, 编写了辽宁省一年级起点与三年级起点两种小学通用教材。

2005年10月, 学校成功承办了“第五届全国小学生日常英语教学研讨会”, 被中国教育学会、全国小学生日常英语教学实验课题组命名为“全国日常英语教学示范学校”。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王有盛在大会上指出:“实验小学在英语教学方面所探索的模式, 符合‘教师教’的规律, 符合‘学生学’的规律。”鲅鱼圈区实验小学的英语教学可以称为“日常英语教学派”或者“鲅鱼圈派”。现今的英语教学流派纷呈, 在流派的旗帜上, 我们更注重“有趣、流利、实用”。学校参加了中央教科所、教育学会在北京、上海、广州、湖南组织的四场论坛, 并在会上汇报交流。

特色之二:“小学校、大科研”。

教育科研代表着学校教育的先进性。“以科研为先导”是实验小学发展学校教育的最根本理念。实验小学对科研工作提出的要求是:树立“人人是科研人员, 课课是科研课题”的教育科研意识, 重视教育科研的持久性, 可行性和实效性。实验小学除了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外, 还围绕课改重点确立了四项本校的研究课题:学习方式变革的研究、教师听评课的研究、新课改中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高效课堂教学的研究。

推动课堂深化改革与抓好校本课程的开发和使用, 是实验小学科研工作的核心。实验小学根据本校的特点和不同学生的需求, 把一、二年级的英语, 三至五年级的美术, 一至六年级的书法, 小学生体质健康、信息技术、排球及少儿心理健康教育等作为校本课程, 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开发研究。同时, 学校还承担辽宁省美术教材、信息技术教学与应用、快乐英语教材相关章节与辅助教材的编写任务。我们把校本课程纳入课表, 并按国家相关规定安排适当的课时, 这些做法受到了国家、省、市有关专家的赞誉。

通过学校科研队伍的建设, 实验小学先后承办了国家级、省级体育艺术现场会。学校的科研成果、艺术化体育教学模式, 被《中国教育报》整版报道。学校研究的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计算公式, 至今还在应用。实验小学教师撰写的论文在国家、省级教育刊物发表60余篇。

特色之三:“小手笔, 大文学”。

“勤于阅读、勤于观察、勤于练笔”, 是实验小学对学生课外活动提出的“三勤”要求。低至一年级学生、高至六年级学生, 按不同年龄层次倡导“每天阅读一篇故事, 每天欣赏一篇佳作, 每天撰写一篇日记”。日记是语言综合能力实践最基本的活动形式, 学校采取了“无目标约定”原则, 即“无主题约定、无体裁约定、无字数约定”, 三五语不少, 三五百言不多, 只要能清楚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受即可, 以此鼓励学生多看、勤写、精练。

几年来, 我校共有86篇学生优秀作品在《全国冰心文学大赛作文选》《中国当代小作家文集》《文学少年》等省级以上专著或杂志上公开发表。在“全国首届中小学生作文节”、“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小作家杯全国小学生作文大赛”等活动中, 学校先后有1200余名学生参加, 参与人数占全校学生数的65%以上, 获奖作品近500篇, 约占参选作品总数的40%。同时, 学校被中国基础教育学会研究会等部门授予“全国作文名校”、“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文学摇篮”、“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创作基地”等称号。

特色之四:“小环境、大艺术”。

“以美立校, 审美育人”是实验小学的美育理念, 也是实验小学实施校园艺术化工程的指导思想。实验小学在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信息环境建设中, 在集中展现学校良好艺术氛围前提下, 调整美术、音乐的传统课堂结构, 实施集中授课、系统学习, 全面落实“2+1”工程。学校组建了合唱队、舞蹈队、乐器队、篮球队、乒乓球队、排球队、田径队、踢跳队、美术小组等, 并成立了校艺术学会。为了使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我, 学校开展了“校园吉尼斯”活动, 一分钟记单词、背古诗、打字、朗读课文、仰卧起坐、跳绳、踢毽子、垫球……活动展示了学生的个性风采, 提高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建立少年军校, 通过“体验前准备、军营生活体验、体验后感受”三个阶段, 学习解放军遵守纪律、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增强身体素质, 提高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能力, 使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每年一次校园艺术月、春秋两次运动会,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加强课间活动质量, 使实验小学的艺术教育得到了全面系统的发展。2010年1月, 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春节晚会在东三省进行“梦想中国”节目选拔赛。实验小学的大合唱与舞蹈两个节目均获得一等奖, 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奖, 参加演出的学生超过二百人。几年来, 这支艺术队伍为学校赢得了数项各级各类的集体荣誉称号, 也为学校的素质教育锦上添花。

特色之五:“小少年, 大国学”。

与经典同行, 与圣贤为友, 沿着孔子的足迹, 秉承古今精粹, 以五千年文明力量为儿童开启应对未来竞争的智慧之门。拜孔子、诵国韵、行礼仪, 让孩子从小拥有国学童子功, 拥有德行大智慧。走进实验校园, 伴随着国学音乐铃声, 孩子们聆听《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论语》等经典著作;教室内外布置的经典诗词展板、室内的书声琅琅, 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书香氛围。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 分高、中、低年级, 选择经典国学开展诵读, 用经典来规范师生的言行, 用经典来改善学生的习惯。

国以学而存, 学以国而昌。我们的目标之一: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 倡导学生先求熟读, 后初步背诵所学内容。目标之二:在国学诵读、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如音乐老师唱起了《礼运大同歌》, 美术课老师和孩子们兴趣盎然地画起了《弟子规》连环画, 开展剪纸、刺绣等活动, 使孩子们在继承技艺的同时, 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与道德教育。目标之三:深入探索国学启蒙教育途径, 不断创新变革。实践使我们深深感到, 创国学特色是落实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也是我校开展特色教育的又一个缩影。

彰侨校特色,铸一流名校 篇8

“三侨”彰显侨校特色

侨资。时光回溯到1954年,新中国建立之初,万象更新,身在海外的无数华夏儿女为了一个共同的强国梦纷纷回国参加建设。中山籍旅美归侨陈茂垣先生就在那年,以自己的远见卓识和慷慨侠义,将自己在海外多年辛苦得来的积蓄捐出,创办了石岐华侨中学,这便是今日中山市华侨中学的雏形。但正当华侨中学步上正规准备大展鸿图之时,文革十年动乱暴发,浩劫之下风云变色,小小侨中自然难逃厄运,学校停办,校产流失,人员散离。当年陈茂垣等诸位先贤为中山教育撒下的这颗种子只能再度蛰伏,静待着春天的来临。改革开放一声春雷,神州大地万物复苏,1979年,香港实业家蔡继有先生承先启后,慷慨捐助,奔走海外,中山市华侨中学成功复校。从此一大批情系家乡的中山籍爱国华侨用一腔爱国情爱乡情浇灌哺育着这颗教育的种子,直至她今日长成参天大树仍矢志不移,初衷不改。复校30年来,华侨中学的校董们对学校可谓关怀备至,以蔡继有、蔡冠深诸先生为代表的校董会成员,每年都多次返校考察,为学校的发展献言献策,出钱出力,把学校的发展当成自己的事业。如今,中山市华侨中学已经成为广大爱国华侨联系乡情的纽带、报效家乡的舞台。香山意长,歧水情深。一花一菩提,一沙一世界,侨中55年的历史,正是一部爱国华侨、港澳同胞的爱国史,爱乡史。

2005年,原校董会董事长蔡继有先生设立专门奖学金,对当年考上清华、北大的侨中学生每人奖励8万元;而苏继滔、蔡冠深两位先生每年各出1万元,使每年考上清华北大的侨中学生可以获得10万元奖励。这成为侨中特色办学中的又一亮点。同年,蔡继有先生及其他校董、校友与社会热心人士又设立中考奖学金,对考入侨中的全市前一百名考生奖励5千元,前二十名奖励2万元,前五名奖励4万元。

2008年,全国政协委员、侨中新一届董事长蔡冠深先生捐资港币100万建立了中山市华侨中学蔡冠深对外交流基金会,进而为侨中拓宽对外交流的渠道,与其他地方政府教育机构、民间团体、优秀学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促进师生的发展,使侨中发展迈向国际化、现代化、多样化。

2006年4月,侨中顺利通过了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初期督导验收专家组的检查评估。在督导验收反馈意见中,针对市侨中的“侨资办学”特色,省督导验收组高度评价:“侨资办学特色明显……侨中充分发挥自身侨资办学优势,为联络、沟通海外乡亲,作出了重大贡献,学校成为广大爱国华侨联系乡情的纽带、报效家乡的舞台、统战工作的平台。学校办学水平不断上新台阶,成为我省同类学校杰出代表之一……”

侨色。按照文化生成的地域划分,我们通常将文化区分为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华侨文化无疑具有涉海性,属于海洋文化的范畴,其文化的主色调是“蓝色”。因此,为继承与张扬华侨文化,华侨中学将学校形象建设的基本色调确定为“蓝色”,并以标准化、序列化、统一化的手法,将校园视觉识别色调进行统一设计,从中凸显学校华侨特色。目前,华侨中学在学校高中校区新增76亩用地的规划中,将依据现实与未来综合考虑,科学规划,整体布局,在兴建校舍的同时,或修建亭台雕塑,或种植花草树木,并统一以“蓝绿色”为基本色,精心打造“中华文化传承基地”,以“传授民族语言,传播中华文化,体验民俗风情,展现建设成就”为目标,使师生着装、校园景观、建筑风格、室内装饰等等都尽量凸显侨乡特色,体现自由、开放、拓展、包容的“蓝色风情”。

侨味。如果说侨资、侨色侧重的是侨校办学之“形”,那么“侨味”主要指的是侨校办学之“神”。用华侨中学校长林加良的话来说就是:“形神兼备,方能成为一流学校。”为办出自己的特性特色,华侨中学从“侨”字入手,根植侨乡故土,弘扬华侨文化,实施“名校+侨校”的发展战略,提炼出“自强不息,敢争第一”的校训,让广大学生知乡情,知侨情,知校史,进而努力培养学生的“华侨精神”,即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合群随众的精神,团结互助的精神,恋祖爱乡的精神。

课程建设追求一流品质

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的最直接体现。课程的量和质,是衡量一流教育质量的核心指标。中山市华侨中学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同时,立足学校实际,扎根华侨文化,致力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以生命教育为抓手和突破口,逐渐形成了独具学校特色的新型课程结构框架,从内涵发展的途径努力实践着“办全国一流的华侨中学”的愿景。

华侨中学以生命教育为主线,围绕自我发展教育、生命主题教育、女生教育优先等模块,编写了系列学习教材,通过学科教学与学科渗透等方式,创新生命内容、构建生命课堂,推行生命教育。一方面,学校要求全体教师提升生命意识,培养生命情怀,热爱学生、关怀学生、赏识学生,创造一个温馨、和谐、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成长发展环境;另一方面,通过生命教育,引领学生在珍视生命、保护生命的基础上,围绕理想的选择与生命远景的构建,去感受生命的价值,追求自我的发展。

生命主题教育。华侨中学开展的生命主题教育以生命教育为线,通过安全、心理健康、两性、环境、责任等专题教育来进行,让学生始终感受到生命的珍贵及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形成生命成长的质量意识,引导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为此华侨中学制定了《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加强生命与安全教育,包括饮食安全、运动安全、交通安全、用电安全以及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处理,让学生学会各种生存的知识、方法和遇到各种危机时的处理方法与逃生本领;学校率先在中山市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的课程设置,并编写了教材,用每周的班会课提供课时保证,聘任了专职的心理教师,系统的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知识,确保青春期学生心理的健康;根据跨学科教学原则,将环境教育课程渗透到常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让环境教育时时处处潜移默化到学生思想和行为中去……

女生教育优先。中山市华侨中学始终把女生当作一个特别需要关爱和引导的群体,学校专门成立了“女生工作领导小组“,学生会增设女生部,各班增设女生委员,以女生工作为切入点,以自强自立、自信自律、自尊自爱为目标,开展了独具特色的女生系列教育活动:学校心理辅导中心成立了心理社团,设立“女生心理热线”,学校心理辅导网站开办了“美丽女生”栏目,女生既可以跟辅导老师面对面交流,也可以通过通讯、网络进行心理咨询,学校组织的女教师与女学生“心连心”谈话小组深受女生欢迎;学校经常邀请成功的女性来校为广大女生作青春励志报告,她们成功的精彩、感人的故事既开阔了女生的视野,又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生活;学校编写了女生青春期教育校本教材——《美丽青春我做主——女生生活指导手册》,从青春期性教育、形体礼仪、人际交往、自防自护等多个方面引导女生如何正确追求女性之美;学校还通过开展“健康与青春相伴”系列主题讲座、图片展、征文比赛等,对全校女生进行营养、身体锻炼、个人卫生等方面的指导;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与学校广播站联合开办的“心灵驿站”栏目,定时给女生们献上一些心理美文,在女生的心灵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现如今,华侨中学的女生教育已成为学校德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华侨中学的女生们在这道风景中美丽着、幸福着、成长着。

此外,华侨中学还立足于学校的侨校定味,根植于中山本土悠久的华侨历史和厚重的香山文化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组织力量编写了《香山华侨文化读本》,从而用香山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促进侨中更具特色的发展、提升,也让香山文化因侨中人的挖掘、宣传、吸纳而生生不息。

上一篇:关于期末考试快要来了作文下一篇:小班数学给娃娃送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