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清明诗词

2025-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品读清明诗词(共12篇)

品读清明诗词 篇1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节后雨水增多,万物由阴转阳,吐故纳新,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说法,清明节也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按照习俗人们要举家出动,带着酒食果品纸钱等等前去上坟扫墓,把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一一焚化,添一些新土,再折几支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晚唐诗人杜牧就用一首诗生动的描述了清明节的一幅画面:“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节这一天诗人不能回家扫墓,孤零零的一个人在路上奔波,哪知天公也不作美,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一片烟雨蒙蒙,淋湿了春衫,渗进了寒意,诗人心境凄凉,想找个酒店避避雨,消消心头愁苦,找人打听,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在那盛开着红杏的树梢。影约可见飘扬着一面旗帜的酒店,正在招揽客人呢。

清明节这一天,大家不光要忙着扫墓,还要去荡秋千,打马球,放风筝,插柳枝,据说这是因为寒食,要求禁止生火,只能吃冷的东西,为了防止冷餐伤身,所以大家都出来,参加体育活动,以增强体魄,下面这首《长安清明》就描述了清明时节一些有趣的情景。“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兮白打钱,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诗中提到的秋千是寒食、清明节的主要娱乐活动,如果这几天荡不成秋千,那就是件非常遗憾的事。韩愈在《寒食直归遇雨》,写过因为寒食遇雨,“不见红毡上,那论彩索飞”而很感到怏怏不乐,很是扫兴,北宋朱敦儒的《清平乐》词,写的更有趣味。“春寒雨妥,花萼红难破,绣线金针庸不作,要见秋千无那,西邻姊妹丁宁,寻芳更约清明,画个丙丁帖子,前阶后院请求天晴。”

这是祭奠亲人的哀伤节日,又是春光明媚的踏青时节,既饱含逝去的沉重,又充满青春的欢笑。清明了,又是踏春的季节,针线活也干不下去了。约好了与姐妹们一起戏秋千,寻芳草。在古典诗词中,秋千是春天,欢乐,青春的象征,秋千与红杏绿柳,烟波画船一样,是明媚春日里一道美丽的风景。“红杏香中萧鼓,绿杨影里秋千。”宫城内外,草野乡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谁都不甘寂寞,谁都不甘落后,在锣鼓喧天,欢声笑语中,人们竟戏秋千尽情消遣,何等热闹快活。你看“春昼阴天一倍长,秋千娱乐集嫔嫱,彩缯画板高高送,来去随风散异香。萧鼓迎神赛社筵,藤枝摇曳打秋千。”然而秋千又与伤春惜春的情感联系在一起,由于寒食,清明已至暮春,秋千的出现,也意味着春天行将结束,它便牵动了人们悲伤的情怀。晚唐李商隐写过秋千与老去的春天一样,是感伤的回忆。“粥香饧白杏花天,省对流莺做绮筵,今日寄来春已老,凤楼迢递忆秋千。”那些节后未拆的秋千,冷落在残花巷陌,撩人愁思。“寒食清明都过却,愁怀无处著,晴日柳阴池阁,风絮斜穿帘幕,帘外秋千闲彩索,断肠人寂寞。”

前面我们多处提到寒食,那寒食和清明节之间是什么关系。同学们可能不太青楚,寒食就是清明节的前一天。这一天人们不生火,只吃冷食,实际上,扫墓最墓就是寒食节的一项仪式,唐玄宗开元二十年的时候,皇帝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就把寒食节扫墓这个仪式给定下来了。大家呢也都照此执行,但是后来呢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食节与清明节就合二为一了,寒食节也就慢慢的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逐渐的就变成了清明扫墓。相传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慌慌张张的出逃了,这流亡期间,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最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介子推却背着老母躲进了深山,晋文公让军队上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提出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让介子推出来,哪知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也没看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已经抱着一颗大树烧死了,安葬遗体的时候,人们发现介子推留给晋文公的一封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从此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

执政的座右铭,他勤政清明 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所以晋国的百姓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他的那天,大家都用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宋朝诗人黄庭坚,在《清明》这首诗里就赞颂了介子推的品格。“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篙共一丘。”清明时节 桃李盛开,大地一片生机勃勃,荒芜之处,是埋葬着死者的墓地,死去的人们长眠地下,使活着的人心里感到难过,诗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从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义,人乞祭余骄妾妇,有个齐人到墓地,去偷吃别人祭奠亲人的饭菜。吃的油腻满脸,回到家里,却对妻妾们撒谎吹嘘,他是在当某个大官的朋友家里吃饭,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了他,这种人的人生猥琐卑鄙,毫无人格尊严,士甘焚死不公候,而另有一些高士,就如春秋战国时代的介子推,他宁可被烧死,也不要高官厚禄,最终是抱树死在绵山之中,黄庭坚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进而想到人生的价值,他感叹的说,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蓬篙一丘,但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

品读清明诗词 篇2

一、对比学习,体会不同诗词中的韵味

古人诗词通常是有感而发,借景生情,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古诗词的时候,不仅仅是让学生能读顺、朗诵古诗词,更要读懂古诗词的意境。故而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不同的诗词中体会,揣摩不同诗词的意境和美感。

1.同一诗人的不同诗文

这样做的目的一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二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比如,《四时田园杂兴》和《村居即事》都是范成大的作品,两首诗都反映了农民的生活。学完《四时田园杂兴》,再出示并指导朗读《村居即事》,能使学生更加了解作者,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情感。

2.相同题材的不同诗词

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比如,王安石的《梅花》,它明写梅花,暗以雪衬,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的品性。学习后可引卢梅坡的《雪梅二首》。《雪梅二首》中,雪花与梅花相互映衬,竞相争春,宛如一幅“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佳境。学完《梅花》再读《雪梅二首》,从比较中能领悟到诗的艺术美。

3.相同诗境的诗文

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张愈的《蚕妇》语言平白如话,用强烈的对比写出了劳动者和剥削者不同的生活境况。而梅尧臣的《陶者》与之异曲同工,可相互映衬。教学时,教完前者,引进后者,可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劳动者的同情,对剥削者的憎恨之情,明白“不劳而获”是可耻的。

二、嚼句吟诗,在朗读中体会诗词之美

诗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思维处于正在发展的阶段,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记忆力也处在最强的阶段。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加强对古诗词的背诵和朗读。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训练重点在朗读指导上,而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应引导学生感受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古诗的思想感情。

1.引导学生读出韵律。一是划分节奏,如,《咏柳》应把“妆”“一”“谁”“似”读成重音。二是语调,根据诗歌的情感表达确定哪句(部分)用升语调,哪句(部分)用降语调。注意诗句前后部分语调要相反或相对配置,如“万条垂下绿丝绦”一句可作如下语调处理,不知细叶↗谁裁出?↘读升语调时音量逐次加大,力度渐次加强,语尾音节上扬且拖长;读降语调时力度从强渐次减弱,语速平缓。

2.引导学生读出诗境。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古诗朗读也不例外。要引导学生读出诗境,应帮助学生获取更多有关诗歌的资料,这才可能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如,读《泊船瓜洲》时要让学生知道,这是写于王安石再次入相的赴京路上。这次复相,意味着对他前期改革的肯定。此时此刻,一种将要为国家一展雄才的欢娱充盈着他的整个身心。然而他毕竟是一位身历风霜的政治家,对前程并不抱有幻想,倒不乏丝丝忧愁。回望自己的第二故乡———钟山,他在想:什么时候事业有成,有明月清辉之下,我将回到钟山;万一事业遇阻,这山林绿野正是我最好的归宿。如果没有以上这些背景资料,就会误以为这是一首普通的思乡诗,感情体验自然也就相差万里。

3.引导学生读出语感。古人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凝练含蓄。古诗词用词非常精练,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引导学生体味语言美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不管是五言还是七言,或是对仗,或是呼应,总能感受到语言的凝练美。如,杨万里的《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歌描写池塘景物,不但构思巧妙,生动有趣,而且字字到位。一个“才”字,表现了仅在初露端倪之时,而一个“早”字则充分表现了蜻蜓敏锐的观察力。

三、有情有景,在生活基础上合理想象

中国的古诗词都来源于诗人的真实生活,能够体现诗人当时的真实感情。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古诗词的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运用丰富的想象,从而对古诗词的学习充满欲望。

1.发挥学生主动性,实现情景再现。在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古诗词意境的重现,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比如,在教学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设想一下,诗人敲不开门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开始积极探索这个原因,是外出了,还是在院子里干活没听到敲门声呢?这样一来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为什么只看到一枝红杏?院子里还有什么景色?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历,逐一想象院子里的景色。在这样的想象过程中,一方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在交流的过程中,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2.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现情景重现。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一定的氛围,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比如说,《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对西湖的画面进行重现,可以出示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并且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夏日里的西湖风光,还可以让学生观看雨中的西湖云雾迷蒙的样子,让学生想象雨中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体会西湖之美,进而才能和苏轼进行换位,思考诗人在写作这首诗时的心境和感觉。

3.改写诗词,增加体会。在教学古诗时,还可以采用改写的方式进行写的训练。在改写之前,就要引导学生分清,以便更好地想象构思情节,明白记事、写景状物、写景再叙事,叙事再借景抒情等在诗词中的运用。如,改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引导学生扣住“送”的过程重点写,理清六要素:时间:烟花三月,地点:黄鹤楼;人物:李白与孟浩然;起因:孟浩然为什么与李白相聚;经过:李白送孟浩然(路上—江边—登黄鹤楼);结果:抒发情感。再结合改写点:“辞”“下”“尽”与“流”串起情节,侧重想象描写。这样改写,诗的意境阔大,诗人的情深意挚就跃然纸上了!

摘要: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不足,小学诗词教育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从对比学习、朗诵和情景再现等方式探讨了如何让学生体会诗词之美。

品读诗词铸情操 篇3

[关键词]诗词品读塑造人格

语文肩负着传承几千年中华文明的重任,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而语文课本中编选的古诗词又是中国几千年来文化的精髓,一首首诗词犹如一颗颗明珠熠熠生辉,闪烁着诗人人格的光辉。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的花季,正是塑造高尚人格、树立远大理想、陶冶美好情操、确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师有责任通过引导学生品读千古诗词,帮助同学们领会诗作所创造的意境,学习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法,品析遣词造句的艺术效果,启发同学们对艺术美的感知,来汲取前贤思想精华,铸造高尚人格。诗词教学中,品读诗词铸冶情操有着广阔的空间。

1、品山水诗歌,热爱祖国风光,“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看:高山巍峨,绿树叠翠。“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听:水波激荡,气势磅礴……祖国的山山水水都清秀美丽,从中我们不但可以引导学生随着诗人的脚步游览名山大川,开阔视野,还可激发他们的爱国之心、自豪之感,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2、读边塞诗歌,生发豪迈气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奇壮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神奇美丽,“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孤寂苍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澎湃奔放,既让大家领略了塞外的奇景,祖国版图的辽阔,又会使青少年胸襟开阔,豪情万丈。

3、谈送别诗篇,感悟美好友情。青少年喜欢交友,交什么样的朋友,如何同朋友相处,古人也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朋友的关爱之情明月可见:“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惜别之情化为酒干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看,朋友间的情谊是多么的深厚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则以豁达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唱出了友谊的最强音——好男儿当志在四方,不必卿卿我我……珍视友情,相互关爱,和睦相处,肝胆相照,共建美好人生,这也是现在作为独生子女的中学生应勤勉的。

4、赏爱国诗篇,立报国之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豪情壮志,“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美好愿望,“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魂牵梦萦,“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壮志难酬,无不让我们感受到作者赤胆忠心的爱国抱负,他们那种热切关怀国家兴亡民族盛衰的情怀不正是激励青少年立报国之志,维护祖国统一,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最好的催化剂吗?

5、析立志诗篇,树远大理想,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坚定信念,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万丈豪情,王安石“不畏浮云避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自信自励,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老当益壮,这些都能给学生以砥砺鼓舞,从而坚定志向,奋勇前进,百折不挠。

6、学生活诗篇,论孝亲爱民。现在的孩子生活在蜜糖罐中,却不知孝敬父母,尊重他人,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很不利的,与构建和谐社会也是无益的,所以要加强这方面的思想教育。“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会让他们明白父母的恩情比天高、比海深。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何况人呢?“足蒸署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会让他们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人民的可敬,会让他们油然而生爱民之心。

7、议惜时寓劝学,青少年精力旺盛,时间充沛,正是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最佳时期,可有些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玄幻小说不能自拔,古人的惜时劝学诗歌也可作为一剂良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些名言经常读读。也许能唤醒那些尚未麻木的心灵,让他们迷途知返,珍惜少年光阴。

品读清明诗词 篇4

今天,我看了山东电视少儿频道播出的“国学小名士”电视节目,节目里的“对弈古诗词,品读诗文里的美丽中国”让我印象颇深。这个节目让选手通过轮流背诵古诗词中常见的某个字词来进行接龙,既考查了选手对古诗词的掌握程度,又能够通过关键词来传递中华文化。

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传承国学有利于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使人们共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接受教育,提升境界。现在就请你跟着我们一起进入这诗歌的世界吧!

通过节目让我在这很美好的春天里感受别一样的情怀。古代的诗人们也写了不少赞美春天的诗呢!我知道不少呢!比如说《咏柳》、《早春》等等。《咏柳》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于春天的赞美之情,借柳树来抒发春天的美。其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句是把二月的春风比作了剪刀,多恰当的比喻啊!

我不仅了解了春天的诗歌,而且也学到了不少夏天的诗歌呢!就说《小荷》吧,诗人把初夏到来的时候写的惟妙惟肖。荷花刚开始的时候在诗人笔下变得更美了。“小荷才露尖尖角”就是荷花刚刚开的时候样子。

夜晚来临,月亮也随之出来。让我们来看看诗人中的月亮是怎样的吧。《中秋月》、《关山月》这些都是描写月亮的诗歌。让人感觉到空中皎皎明月的美丽。

让我们走进国学,诵读经典,与圣贤对话;传承美德,让心灵成长。山东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历史文化资源丰厚,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理应走在全国前列。

我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国学学习的行列中,让国学经典的智慧之光引领自己走出迷茫,让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能有更多人继承并发扬国学文化,让自己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让我们走进国学,与古代圣贤为友,让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学校地址:昌邑市柳疃镇

邮编261302

清明祭奠诗词 篇5

1.《清明夜》

作者: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2.《洛阳清明日雨霁》

作者:李正封

晓日清明天,夜来嵩少雨。

千门尚烟火,九陌无尘土。

酒绿河桥春,漏闲宫殿午。

游人恋芳草,半犯严城鼓。

3.《清明日观妓舞听客诗》

作者:白居易

看舞颜如玉,听诗韵似金。

绮罗从许笑,弦管不妨吟。

可惜春风老,无嫌酒醆深。

辞花送寒食,并在此时心。

4.《禁火日》

作者:温庭筠

骀荡清明日,储胥小苑东。

舞衫萱草绿,春鬓杏花红。

马辔轻衔雪,车衣弱向风。

□愁闻百舌,残睡正朦胧。

5.《清明日龙门游泛》

作者:李峤

晴晓国门通,都门蔼将发。

纷纷洛阳道,南望伊川阙。

衍漾乘和风,清明送芬月。

林窥二山动,水见千龛越。

罗袂罥杨丝,香桡犯苔发。

群心行乐未,唯恐流芳歇。

6.《题梅岭泉》

作者:孙鲂

梅岭旧闻传,林亭势峞然。

登临真不易,幽胜恐无先。

楚野平千里,吴江曲一边。

标形都大别,洞府岂知焉。

飞阁横空去,征帆落面前。

南雄雉堞峻,北壮凤台连。

烂熳三春媚,参差百卉妍。

风桃诸处锦,洛竹半溪烟。

燕入晴梁语,莺从暖谷迁。

石根朝霭碧,帘际晚霞鲜。

径柳行难约,庭莎醉好眠。

清明时更异,造化意疑偏。

不独宜韶景,尤须看暑天。

药苗繁似结,萝蔓猛如编。

珠亚垂枝果,冰澄汲井泉。

粉墙蜩蜕落,丹槛雀雏颠。

炎气微茫觉,清飙左右穿。

云峰从勃起,葵叶岂劳扇。

又见秋天丽,浑将夏日悬。

红bW著霜树,香老卧池边。

菱芡谁铺绣,莓苔自学钱。

暗虫依砌响,明月逗帘圆。

小砌滋新菊,高轩噪暮蝉。

雨声寒飒飒,雁影晓联联。

释此何堪玩,深冬更可怜。

窗中看短景,树里见重川。

冈阜分明出,杉松气概全。

讴成白雪曲,吟是早梅篇。

创制谁人解,根基太守贤。

或时留皂盖,尽日簇华筵。

谁咏忧黎庶,狂游泥管弦。

交加丰玉食,来去迸金船。

侍从非常客,俳谐像列仙。

画旗张赫奕,妖妓舞婵娟。

罢宴心犹恋,将归兴尚牵。

只应愁逼夜,宁厌赏经年。

孤贱今何幸,跻攀奈有缘。

展眉惊豁达,徐步喜周旋。

讽咏虽知苦,推功靡极玄。

聊书四十韵,甘责未精专。

更多诗词分享:

1.清明祭拜诗词

2.清明悼念诗词

3.清明踏青诗词

4.清明节缅怀诗词

5.关于清明古诗词

6.清明祭奠父母诗词

7.清明悼念亲人的诗词

清明古诗词 篇6

01.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02.寒食

(唐)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 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 不独明朝为子推。

03.清明日

(唐)李建勋

他皆携酒寻芳去,我独关门好静眠。

唯有杨花似相觅,因风时复到床前。

04.湖寺清明夜遣怀

(唐)李群玉

柳暗花香愁不眠,独凭危槛思凄然。

野云将雨渡微月,沙鸟带声飞远天。

久向饥寒抛弟妹,每因时节忆团圆。

饧餐冷酒明年在,未定萍蓬何处边。

05.寒食清明日早赴王门率成

(唐)李峤

游客趋梁邸,朝光入楚台。

槐烟乘晓散,榆火应春开。

日带晴虹上,花随早蝶来。

雄风乘令节,馀吹拂轻灰。

06.清明日龙门游泛

(唐)李峤

晴晓国门通,都门蔼将发。

纷纷洛阳道,南望伊川阙。

衍漾乘和风,清明送芬月。

林窥二山动,水见千龛越。

罗袂罥杨丝,香桡犯苔发。

群心行乐未,唯恐流芳歇。

07.清明后登城眺望

(唐)刘长卿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08.清明日曲江怀友

(唐)罗隐

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

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

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应寒食,遥望江陵一泪流。

09.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品读古典诗词中的“闲”趣 篇7

一、闲中显旷达

“闲”是一种心境,传达出来的是诗人的心性。苏轼的《点绛唇》:“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起笔就是“闲”,正是这样的“闲”,引领出楼外连绵起伏的山峦,引领出词人座上的雅客:清风和明月。苏轼才情盖世,官场上却屡屡受挫,“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正是他精神世界里的这份旷达,才使之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巨人。他在《前赤壁赋》中也曾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闲”与江山风月为伴,“闲”出的是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也“闲”出了一种高远的意境。

李白的“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同样也“闲”出一种从容。“石镜”传为庐山东面的一圆石悬岩,明净能照人影,被诗人闲来窥探,探出的一定是求仙问道的新途径,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会为之一爽。

再如刘禹锡的“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昼居池上亭独吟》)。虽然诗人“独吟池上亭”,但他却师蜂自励,以“鹤仪形”(即君子异形)为尚,表现出身闲志不闲的高远情怀和别样的气概。

二、闲中露自得

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遗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自称“六一居士”的欧阳修,晚年充满着对清闲生活的向往,为了尽情享受田园生活的乐趣,他提前五年退休。“无穷兴味闲中得,强半光阴醉里销”,于他而言,耕种、抚琴、饮酒、赋诗,那才是生活里最为本真的东西。他在许多诗句中都提到“闲”,“无用物中仍老病,太平时得作闲人。鸣琴酌酒留嘉客,引水栽花过一春”(《答判班孙待制见寄》),“老得闲来兴味长,问将何事送余光。春寒拥被三竿日,宴坐忘言一炷香”(《答枢密吴给事见寄》)。欧阳修的“闲”,充满着一种归真的“兴味”,这“味”里写满的是自在,无论是留客饮酒、春来栽花,还是拥被卧床、宴后焚香,显露出的都是一种率性而为无拘无束的自在,而这样的自在在诗人的心里又充满了一种得意。

再看李白的《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起句的问“何意栖碧山”,问得突如其来,诗人却“笑而不答”,这一“笑”含一丝狡黠,而“不答”又带有几分神秘。“心自闲”,既是对“何意”一问的回应,又自然地引出“不答”而答的答案:别有天地的碧山,艳美的桃花追逐着清澈的溪流窅然而去,这哪里是人间有的景色呀!诗人的“闲”,“闲”出了一番非人间的仙境,“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自得也便跃然纸上。

而林逋的“鹤闲临水久,蜂懒采花疏”(《小隐自题》),看似写鹤的“闲”,写鹤因其“闲”,而在水边“久”立。可“闲”鹤的背后,还立着诗人正有滋有味地观赏着这样的一幅满是闲情逸致的景观。由此,诗人的“闲”也就透出纸背,透出纸背的还有诗人隐居生活“趣有余”的自得。

三、闲中出禅意

王维几经周折后,才真正开始了他那亦官亦隐的生活,他以禅者的目光看待万物,用静定的心性体味生命,然后再把对禅的感悟糅合进雅致的诗句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首《鸟鸣涧》,表现的是一个“静”,这“静”不是幽冷也不是空寂,而是诗人心性清闲时的体验,静谧里有桂花纷纷落地的轻音,静谧中有月出惊动山鸟的鸣叫,而这些动感又滋生出无限的静感。安闲之夜的魅力就在于它没有人的喧嚣与尘世的污浊,显现的是一种令人悦和适意的心静,这种从静观中体会到的趣味,该就是与之相近的禅意了。

王维《清溪》中的诗句“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心闲情淡,亦如澹澹的清流。心境物境全然融为一体,同样充满了禅意。

再读刘长卿的《寻南溪常道士》:“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诗写诗人寻访常道士的经过,一个“闲”字,引出道士住所的安闲,近处芳草萋萋的安闲,远处悠悠白云缠绕沙洲的安闲,还有溪水、山林的安闲,置于这样的一派安闲之地,诗人也随之而安闲,禅意自然也就随之而生。

四、闲中生落寞

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春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诗的第一联先以青草、池塘、蛙鸣、雨声构成了江南独具韵味的黄梅时节时的景色,“有约不来过夜半”,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可是过了半夜,期待中的客人的叩门声还是未响。灯芯渐渐燃尽,诗人只能下意识地“闲敲棋子”,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震落。一灯如豆,闲敲棋子,“闲”出的是一派夜雨凄迷的景象,也“闲”出诗人独自枯坐的落寞。

再读杨万里的《闲居初夏午睡起》:“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诗人午睡初醒,睡前所吃梅子的余酸还残留在齿颊间,虽有芭蕉的清影映于纱窗之上,也映出几分幽静,可此时诗人却“无情思”。夏日昼长,百无聊赖之间也只能“闲看儿童捉柳花”来打发时光。正值壮年的诗人,不能再与儿童们追逐嬉戏,只能“闲看”小孩儿们的玩耍,从他们的稚趣中,获取一种安慰。这样的“闲”可谓落寞之极。

又如李涉的“因過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题鹤林寺僧舍》),“闲眠尽日无人到,自有春风为扫门”(《竹里》),在与僧人的对话中,在无人的休眠里,赢得半日闲静,偷得春风扫门。“闲”出的更是一种慵懒和空虚,无状的落寞之情,也变得可感可掬。

五、闲中透悲愁

在古诗词中,“闲”和“愁”常常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如“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易安《一剪梅》)。

但也有将“愁”隐匿于“闲”中的,如白居易的《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诗的前两联诗人回忆年少时的“不忧生计”,引发出的是年老的不“惜酒钱”;于是,即使共同以“十千”的金钱来换“一斗”美酒也在所不辞,尽管彼此的年龄都是“七十欠三年”。后两联是写,闲来引经据史寻取酒令,醉后静听清幽的吟诵胜过丝竹的乐音;于是便有了一种期待:等到重阳佳节时家酿的菊花酒更为醇香,再与你共饮一醉而陶陶然。诗人试图“陶然”于“一醉”之中怡情养性,设想借“胜管弦”的“清吟”来消遣自己,然而“闲征”,还是在无意中道出了诗人的悲愁。诗人虽有满腹经纶之才学,匡时救世之志向,却只能借此行行酒令,虚掷时光,这“闲”的背后透出的是骨子里的难言悲苦。

再如方泽的《武昌阻风》:“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春风有意,殷勤留客,满腹的归思之情,一下子付诸东流。一怀的愁绪惹得心烦意乱,哪里还有什么闲情逸致临流、赏花、赋诗?这是实“愁”而故意说“闲”,使得诗情摇曳生姿。

中国古典诗词含蓄隽永,意蕴丰富。同一个“闲”字在不同的诗篇中传达出的是不同的神韵和情致。含英咀华,意味无穷。

清明节诗词 篇8

1.《清平乐·清明寒食》

年代: 宋 作者: 黎廷瑞

清明寒食。过了空相忆。千里音书无处觅。渺渺乱芜摇碧。

苍天雨细风斜。小楼燕子谁家。只道春寒都尽,一分犹在桐花。

2.《蓦山溪·清明绿野》

年代: 金 作者: 蔡松年

清明绿野,玉色明春酒。燕地雪如沙,为唤起、斗南温秀。鬓丝禅榻,梦觉古扬州,瑶台路,返魂香,好在啼妆瘦。春前入眼,似是章台柳。欲典??裘,误金车、香迎马首。绿阴青子,后日便东风,秋千散,暮寒生,月到西厢后。

3.《清明》

年代: 宋 作者: 王安石

东城酒散夕阳迟,南陌秋千寂寞垂。

人与长瓶卧芳草,风将急管度青枝。

4.《清明》

年代: 宋 作者: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螫,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5.《清明》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气候江吴异,清明乃尔寒!

老增丘墓感,贫苦道途难。

燕子家家入,梨花树树残。

一春回首尽,怀抱若为宽?

6.《清明》

年代: 宋 作者: 何应龙

踏歌槌鼓近清明,小雨霏霏欲弄晴。

唤起十年心上事,春风楼下卖花声。

7.《清明》

年代: 宋 作者: 刘克庄

挟弹飞觥迹已陈,赏心事去负芳辰。

数经风雨花尤厄,试说关山柳亦颦。

人到苍皤方觉老,天无红绿不成春。

近来未有池塘梦,谁道先生意尚新。

8.《湘春夜月·近清明》

年代: 宋 作者: 黄孝迈

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空樽夜泣,青山不语,残月当门。翠玉楼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摇荡湘云。天长梦短,问甚时、重见桃根。这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翦断心上愁痕。

9.《好事近·归日指清明》

年代: 宋 作者: 葛立方

归日指清明,肯把话言轻食。已是飞花时候,赖东风无力。

青帘沽酒送春归,莫惜万金掷。屈指明年春事,有红梅消息。

10.《临江仙·过尽清明三月雨》

年代: 宋 作者: 沈蔚

过尽清明三月雨,东风才到溪滨。画工传得已非真。青君著意处,桃李未为伦。

清明节诗词 篇9

1.《清明》

作者: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清明夜》

作者: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3.《江南清明》

作者:郑准

吴山楚驿四年中,一见清明一改容。

旅恨共风连夜起,韶光随酒著人浓。

延兴门外攀花别,采石江头带雨逢。

无限归心何计是,路边戈甲正重重。

4.《禁火日》

作者:温庭筠

骀荡清明日,储胥小苑东。

舞衫萱草绿,春鬓杏花红。

马辔轻衔雪,车衣弱向风。

口愁闻百舌,残睡正朦胧。

5.《秋千》

作者:韩偓

池塘夜歇清明雨,绕院无尘近花坞。

五丝绳系出墙迟,力尽才瞵见邻圃。

下来娇喘未能调,斜倚朱阑久无语。

清明古典诗词 篇10

1.《清明有怀公武》

年代: 明 作者: 殷奎

忽见清明在客边,可堪形影自相怜。

忆寻芳草江南好,谩惜余花乱后妍。

孤梦月明归夜夜,多情春老恨年年。

夕阳王子冈头路,知与谁人共醉眠?

2.《清明》

年代: 明 作者: 葛一龙

今日还留昨日寒,一年春又客中拚。

太湖石畔柴门影,鱼咂飞花上钓滩。

3.《异乡清明》

年代: 元 作者: 丁鹤年

十年澒洞家何在,万里清明客未归。

雨僽风僝花乱落,泥融水暖燕交飞。

烟生榆柳推迁速,云锁松楸拜扫违。

旅雁尽回音信断,侧身长望泪频挥。

4.《己酉清明》

年代: 明 作者: 贝琼

白筼衣鲜紫骝马,清明酌酒梨花下。

马蹄一去不复来,梨花又见清明开。

城南城北多新墓,日落啼鸦满高树。

有酒谁浇千岁魂,子孙尽发濠州住。

主人更劝金叵罗,阿蛮起舞玲珑歌,生前不饮君如何。

5.《清明》

年代: 宋 作者: 真山民

清明今日是,原上一经过。

新葬冢无数,未来人更多。

此生曾悟否,不乐复如何。

莫待浇坟土,樽前且醉歌。

6.《清明日醉普光阁上》

年代: 宋 作者: 赵善括

东郊绿暗已红稀,指准酴醿待我归。

细叶急随流水去,片心常望白云飞。

半规残日穿林薄,一带遥册抹黛微。

起舞高歌共春酌,凭栏无语欲忘机。

7.《江南清明》

年代: 唐 作者: 郑准

吴山楚驿四年中,一见清明一改容。

旅恨共风连夜起,韶光随酒著人浓。

延兴门外攀花别,采石江头带雨逢。

无限归心何计是,路边戈甲正重重。

8.《己未上巳清明》

年代: 宋 作者: 陈傅良

霖霪故作落花天,佳节重重倍怅然。

虽有庭除临曲水,更无尊俎试新烟。

酴醿雅欲延春赏,杜宇还能破昼眠。

赖得二昆同一客,蕨芽蒲笋短檠边。

9.《清明》

年代: 明 作者: 甘瑾

轻寒天气半晴时,陇麦畦桑绿渐肥。

谁与试烟传蜡烛,且谋沽酒典春衣。

东风门巷桐花落,流水池塘燕子飞。

吟罢不堪搔短发,杜鹃祇解促春归。

10.《清明日过杨村》

年代: 明 作者: 顾闻

杨柳蔽杨村,桃花古渡昏。

清明犹作客,白日正销魂。

天地催时序,关河仗酒尊。

清明时节的诗词 篇11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清明夜》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歌,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日园林寄友人》唐·贾岛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清明日》唐·温庭筠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初入秦川路逢寒食》唐明皇·李隆基

洛阳芳树映天津,灞岸垂杨窣地新。

直为经过行处乐,不知虚度两京春。

去年馀闰今春早,曙色和风著花草。

可怜寒食与清明,光辉并在长安道。

自从关路入秦川,争道何人不戏鞭。

公子途中妨蹴鞠,佳人马上废秋千。

渭水长桥今欲渡,葱葱渐见新丰树。

远看骊岫入云霄,预想汤池起烟雾。

烟雾氛氲水殿开,暂拂香轮归去来。

今岁清明行已晚,明年寒食更相陪。

《奉和圣制寒食作应制》唐·张说

寒食春过半,花秾鸟复娇。

从来禁火日,会接清明朝。

斗敌鸡殊胜,争球马绝调。

晴空数云点,香树百风摇。

改木迎新燧,封田表旧烧。

皇情爱嘉节,传曲与箫韶。

《柳》唐·李商隐

江南江北雪初消,漠漠轻黄惹嫩条。

灞岸已攀行客手,楚宫先骋舞姬腰。

清明带雨临官道,晚日含风拂野桥。

如线如丝正牵恨,王孙归路一何遥。

《清明日观妓舞听客诗》唐·白居易

看舞颜如玉,听诗韵似金。

绮罗从许笑,弦管不妨吟。

可惜春风老,无嫌酒盏深。

《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唐·戴叔伦

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

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

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

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

《清明后登城眺望》唐·刘长卿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清明诗词(写写帮推荐) 篇12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代白居易的《清明夜》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孟浩然的《清明即事》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唐代贾岛的《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宋代程颢的《郊行即事》

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寒食上冢》(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清明》(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清明》

年代: 宋 作者: 高翥

上一篇:百日下基层实施方案下一篇:结对帮扶事迹材料